波兰教育论文:小议波兰农村教育的改进

时间:2022-01-23 11:04:14

波兰教育论文:小议波兰农村教育的改进

本文作者:乌云特娜工作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提高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波兰农村教育结构性改革的重任在地方政府上,农村地区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结构性问题的挑战比城市更加严峻。尽管波兰农村地区从国家获得的教育补助金较多,在教育设施更新和扩大方面的投入甚至高于城市(见表1),但由于农村教育自身收入较低且获得家长的赞助较少,与城市相比,仍然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困难。资金匮乏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上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地方政府很难得到国家的教育补助金;另一方面,国家又强制地方政府对那些愿意将6岁孩子送到小学学习的家长负责,而相对于城市家长而言,农村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又相对贫乏,所以农村地方政府面临着更大的财政压力。在城市,所有6岁儿童的父母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小学读书,而农村不愿意送孩子读小学的家长超过10%,这导致了城乡孩子在接受早期教育方面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为了城乡孩子受教育机会的均衡,农村6岁的儿童应该接受小学教育,应该鼓励农村家长将5岁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小学预备班的教育。波兰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规定所有6岁儿童必须接受小学预备班的教育,借助教育助学金等教育资助方式让所有6岁儿童登记注册学习。通过缩减工业工程和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的教育财政支出(减少3.6%),将城市的普通教育支出减少约3.3亿(这部分资金相当于很多农村或郊区普通教育资金的1/3),这些节省下来的可观的资金投入于农村基础教育中,为农村6岁儿童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教育助学金[2]25。此措施对农村各地区的基础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有农村6岁儿童都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通过这种支助方式,农村儿童的入学率增加了11%,减轻了农村关闭小型学校和解聘教师的压力。波兰政府部门对教育资金的再分配,不仅使教育均等化问题得到改善,而且提高了已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城市的基础教育也未因此而受到明显的影响,因为城市的家长一般都拥有更好的能力以私人的方式为基础教育作贡献。在农村5岁儿童入小学预备班学习的问题上,波兰教育部已拿出具体计划,以保障5岁儿童进入小学预备班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并接受专业教师的培养。波兰现阶段农村拥有5岁儿童20万名,其中15%的儿童将有机会在该项目实施第一年进入预科班学习,另外15%的儿童将会在接下来的时间相继进入,直到75%的儿童进入小学预科班[2]27。该计划的实施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依赖于农村教育管理智慧,即农村教育的发展借助相邻城市的发展(据1999年波兰教育部统计,为了让农村教育的发展接近城市教育,国家政府将城市收入的30%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采用就近救济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数量,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该项目的实施,以促进农村教育的优质发展,即通过经费投入和提高教师质量,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适度关闭小规模学校,实现地方政府财政分配高效益

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波兰通过关闭部分小规模学校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无论从长远还是短期来看,关闭小规模学校的问题还有待商榷,因为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两种矛盾:一种是因财政问题导致的地方政府和国家政府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因学校关闭问题导致的地方政府和家长之间的矛盾。由于波兰农村各地区分布相对分散,再加上人口数量的锐减,为了实现每位适龄儿童都有学上的目标,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大量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所产生的高消耗和低质量的问题又是非常棘手的,亟待解决。所以,适度关闭部分小规模学校,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学校人数极其少的小规模学校是有必要的。为了避免这样的做法导致那些地区的孩子面临辍学的问题,在执行该建议的同时,波兰政府还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措施,如对那些因关闭本地学校而需要到外地读书的学生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和经费上的补贴,使其能顺利实现转学,同时,也将关闭部分学校所节省的资金用于集中学校教育的经费投入上,以提高这些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质量。此外,波兰政府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一方面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地处偏远地区孩子的交通问题。总之,适度关闭部分小规模学校的同时,还应将节省的资金用于诸如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和集中学校的教育投入上,将尽最大努力缓解那些因关闭本地区学校而上学受阻的学生和家长的困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的教育目标。

完善农村中等教育系统,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波兰农村中等教育基本被城市取代,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首先,由于农村孩子基本在农村地区接受基础教育,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使农村和城市的基础教育在设施和教学质量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城乡孩子所接受的基础教育的质量是有明显差距的。而进入中等教育后,城乡孩子处于同样的教育环境中,面临同样的升学压力和就业竞争力,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另外,中等教育机构一般不会考虑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设置中等教育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类型,而是会按照国家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活动,而国家的统一规定主要参照的是城市的教育现状,所以农村孩子接受这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困难,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受挫,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养成一些其他不良的习惯。而那些进入城市就读中等教育的农村学生,在外语、计算机等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容易产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情形,这与国家鼓励所有学生参加中等教育、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初衷是相悖的。鉴于中等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波兰政府提出若干措施:首先,将中等教育学校分布在农村和城市。基础教育条件好的农村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城市中等教育学校,与城市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和面对同样的考核标准。而对于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专门设立一所或者几所中等教育学校,各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大纲兼顾城市和农村的实际教育现状,以实现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逐渐过渡。学生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新的与社会实际相接轨的知识,使其毕业后拥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压力,增加其就业的机会。波兰政府还倡导相关就业单位对这类学校的毕业生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如提供岗前培训的机会,使其通过学习缩小与普通中等教育的学生的差距。另外,对于中等教育孩子的升学问题也有所优惠,实行对特殊地区的孩子给予加分或优先录取的政策,使愿意继续深造的孩子有机会参加高等教育,以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知识素养和社会价值。波兰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注重出资鼓励建立一些先进的培训机构,对于那些缺乏现代技术知识(如计算机技术等)的农村孩子予以培训和教育,使其在课外时间参加基础性的现代技能培训,进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弱势地区孩子的就业和升学压力,增强其学习工作的信心,最终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其次,波兰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根据国家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所需人才的数量和种类,确定了国家职业教育的招生和专业类型。而地方政府和教育部在考虑国家建设需求和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地区每年的职业教育招生数量和专业类型,注重依据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类型。第三,各个专业设有专业的教育设施和教师,并且成立专门的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对孩子们选择专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说明。这有利于孩子在参加中等职业教育、选择相关学习专业时更加科学合理,在遵循自己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将以后的就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行综合考虑,不仅有利于自身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将所学专业技能运用于实践中。第四,建立“农业学校”,培养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即将学校的教育工作与农村的现实发展需要相结合[3]10。波兰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展“农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设立上,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相结合,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辅,农业技能学习为主,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学生的农业知识技能;在理论知识学习上,以国家规定的统一教材为学习资料,而专业知识教材则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编写;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上,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鼓励当地农资企业和“农业学校”相互合作,农资企业为“农业学校”学生的教育和实习提供教育基地,而“农业学校”的学生则可以更加方便而有效地参加实践工作,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增强学习的效率。这不仅节省了“农业学校”的教育资金消耗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消耗,也方便了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的兴建。波兰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其农业正由以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向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转变,而转变的关键在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波兰国家重视农村教育,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进修深造,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已成为波兰整个国家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