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研究

时间:2022-04-01 11:41:56

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研究

【摘要】宋代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繁荣,对外贸易的物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精美的陶瓷和药物、铜钱等。物品远销印度支那半岛、南洋、印度、埃及、东印度洋、波斯湾沿岸地区。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强了中外贸易友好交流。

【关键词】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

雷州港,古时又称海康港,位于雷州半岛中部雷州湾南渡河港口一带,即今雷州市内。宋代雷州港是随着雷州半岛开发重点由南向北逐渐转移而兴起和繁荣的。学术界仅对历史上雷州半岛主要港口的兴衰和出土文物有所研究,却少有研究宋代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的。本文将对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发掘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

一、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雷州半岛三面临海,有不少地方都具有非常良好的形成港口的自然条件。唐宋时期,雷州半岛开发的重点在半岛中部海康一带。雷州港在宋代对外贸易如此繁荣与港口所在地当时的经济开发程度、其在对外交通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国家政治、军事和对外贸易政策有关。(一)优越的地理位置雷州港,古时又称海康港,位于雷州半岛中部雷州湾南渡河港头一带,即今雷州市。雷州湾外有东海岛、硇洲岛等海岛为天然屏障,避风条件好;港内水域相通,港池开阔,航道水深,且有南渡河、通明河、武乐水三条内河通往港口,海运与内河航运相连,形成港口的条件甚至还要优于徐闻港。(二)政策影响雷州港是随着中原王朝对海南岛及周围地区统治的逐步巩固和雷州半岛的不断开发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对于海南岛及周边地区的统治较秦汉时期明显加强,特别是海南岛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已成为中原王朝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唐代海南岛属岭南道,设置崖州、儋州、振州和万安州。入宋以后,海南岛属广南西路,宋设置琼州、昌化军、万安军和崖军(南宋改称吉阳军);元属湖广行省,元王朝于其上置乾宁宣抚司、南宁军、万安军和吉阳军;明清皆属广东省,置琼州府。对海南岛及周围地区统治的巩固,使得徐闻地区突出的军事和政治地位随之消失。(三)人口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北方移民的不断迁入,雷州半岛的人口也逐渐增加,雷州半岛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增强。宋元明三朝雷州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和水利建设活动。区域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既是雷州港在海上交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港口贸易的发展。(四)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位于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港,早在汉代就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唐宋时期,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港兴起,成为雷州半岛水陆交通枢纽。

二、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鼎盛于唐宋时期,此时广州早已取代徐闻为始发主港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船舶从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北部七洲洋南下,往来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洋、东印度洋、波斯湾沿岸诸国和地区。雷州半岛东海岸,仍是这条海上通道的必经之地。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半岛主港口向北迁移到雷州治所海康县(今雷州市)南渡河口南浦津,靠近雷州城,水道北向20里到郡城皆可停船。“自闽、广、高、琼到此泊舟”,然后出雷州湾,通南洋。自唐代至元代750年间,雷州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段雷州半岛的第二个出口主港,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1](P15)宋元时期雷州窑的规模和产量都相当大,而且雷州港“自闽、广、高、琼至此泊舟”,应有一部分福建窑和广州窑陶瓷转运至此,相对于雷州当时人口来说,实在是供过于求;而其代表性产品青釉褐色彩绘瓷,连雷州半岛也发现不多。因而可以认为,宋元雷州陶瓷产品,主要是通过雷州港从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在雷州半岛周围海域、海南岛保亭、琼山海域和西沙群岛,及越南、泰国、印度、埃及的一些地方,都有雷州窑生产的青釉褐彩瓷器出土、出水或传世。唐、宋、元时期,雷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段雷州半岛的第二个主港口。由上述两段材料可看出,宋代雷州港的对外贸易路线非常的广泛,不仅包括福建、广州、高州、海南等中国沿海各地,而且还与印度支那半岛、南洋、印度、埃及、东印度洋、波斯湾沿岸诸国和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宋元时期雷州地区瓷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雷州港作为对外贸易地位。雷州窑(或称海康窑)与潮州窑、广州西村窑并称宋代广东三大窑系,出口量很大,通过“南海陶瓷之路”,主要销往东南亚及西亚地区,产品很受欢迎。唐宋时期频繁的航海贸易,也促进了雷州港造船工业的发展。据嘉庆《海康县志》记载,海康县城附近的南亭溪西侧的僵波轩,为唐宋时期督造船舶之所。[2](P21)两宋时期,更加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当时雷州港(海康港)市舶事务归广州市舶司下的广南西路管辖。据《海康县志》载“:南浦津埠,县南二十里,自闽广高琼至此泊舟,仍通郡城”。南浦津在雷州城南二十里,接近南渡河口,从福建、广州、高州、海南来的商船,一般先到此停靠,然后溯江而上达雷州城。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这一时期雷州港的主要进出口货物是米、谷、牛、酒、黄牛等。除此,随着汉人南迁,粤西沿海港埠如梅录港、水东港、赤坎港等也开始形成和发展。素习航海经商的闽人,纷纷乘船来雷州经商和定居,使雷州经广州至闽南的航线更加发展。诗人秦观也有诗云“:裔土桑柘希,蚕月不纺绩。吴绡与鲁缟,取具舡船客。一朝南风发,家室相怵迫。半贾鬻我藏,倍称还君息”。这表明“吴绡鲁缟”皆由从事海上贸易的商船贩运到雷州,而且商人还将货物赊卖给当地人,到下次来时收取货价和利息。这也说明这种贸易的稳定性和经常性。海康城附近南亭溪西侧的偃波轩,据载为唐宋时造船之所。[3](P42)唐宋时期,湛江古代主港移到海康县,称雷州港。港口位于南渡河口的南浦津,上溯而到雷州城,有腹地依托,水域可深入内地,是良好的避风港,“三十里皆可泊舟”,海道交通便利,可通闽、浙、广、潮,或下琼崖而下南洋……唐宋雷州港紧靠雷州郡城,数百年间,它对雷州半岛的社会经济促进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是推动了雷州城的建设和发展。据《雷祖志》记载,刺史陈文玉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开始建郡城,至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竣工,清嘉庆《雷州府志》和《海康县志》记载,郡城建成之后,又经历了修葺和扩展,衙署驿铺大备,桥梁津渡皆通,“或上游发檄,或邻域行关,或商旅不时往返,均于此作过所”,城西南有第一桥,“舟楫运货,从桥下乘潮而过”。南渡河口为港口所在“,山程水驿从无阻绝之区,攘往熙来,并鼓康衢之腹猗欤盛哉!”其次是推动手工陶瓷制作业的发展。自唐代开始,雷州南渡两岸和遂溪东、西海岸,开始建造窑场窑群,烧制陶瓷器。至宋、元,陶瓷生产继续兴盛,窑场众多,现仍可见古窑场数百座:产品大备,并且烧制出独具特色的品种———彩瓷器。大量的陶瓷产品,除本地内销者外,还凭借港口、海道之便,部分远销边远岛屿和出口外销。目前,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发现有当时雷州半岛窑厂烧制的瓷器。

三、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物品种类

宋代雷州港随着徐闻港的衰落,成为广东地区主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宋代海外贸易十分繁荣,最先设市舶司的广、杭、名三洲市舶司是宋代海上贸易最重要的中转站,宋代广东地区较繁茂在整个国家财政贡献上很大,而作为广东地区重要港口之一的雷州港无疑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宋朝实行了较宽松的经济政策与民休息,国家社会比较安定,人口增加在农村也出现了许多手工业与商业的集镇。在这个时期,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物品种类繁多,式样精美。当时出口商品主要是粮食、海产品和陶瓷等,还有药物、铜钱和其他物品。(一)陶瓷宋代农村虽仍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陶瓷制品与烧制工艺的不断提高,这使陶瓷产品在农村市场十分广阔,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拓,陶瓷是大宗的外销产品,这也进一步刺激了陶瓷业的发展。雷州港出口陶瓷有两个方面的保证,1.雷州地区宋窑数量众多,在货品数量上保证了出口量。2.宋代雷州窑陶瓷质量高,陶瓷种类繁多做工精致,使陶瓷出口在质量上得到充分保证。据考证宋代时期东海岸宋窑区有湛江北洋岭宋窑(5座)、海滨宾馆宋窑(3座);遂溪县黄略镇石门岭宋元窑、飞蛾宋岭窑、北山宋窑;吴川市塘尾镇东隅旧村宋窑、长崎镇番桃岭宋窑、下庙岭宋窑等8处15座,这首先保证了陶瓷的供应量,使大宗陶瓷出口成为可能。两宋时期在陶瓷的烧制技术上,雷州制陶技术改进,制造出青黄釉冰裂碗、钵、豆等陶瓷产品,使陶瓷种类增多。雷州宋瓷除主要供本地使用外,也开始输往外国。雷州人民还在两宋时创办了本地较早的化铁炉,遗址在今海康县,他们用生铁制出精巧的茶碾、汤瓯、汤郾等民用食具[4](P15)。宋时期雷州窑大部分是陶瓷兼烧的窑口,以青釉为主要釉色,褐釉次之,各窑可视情况而定,这两种釉色比例不同烧制出的陶瓷效果不同。雷州窑还在技术上做了改进,在褐釉的配制利用不同的配方,可以烧制出褐、墨绿、黑褐等不同的色彩,这就丰富了陶瓷的色彩。宋时期雷州窑的烧制还保留了唐代风格,产品外观有大部分素面无纹,加入印花,彩绘在样式上也是层出不穷,这使陶瓷种类繁多外观精致。宋时期雷州窑种类繁多,计有碗、盘、碟、盏、杯、罐、钵、壶、瓶、枕、砚、网坠、炉、魂罐,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器皿的各种需求。在政府对外贸易政策上,宋代,尤其是南宋,朝廷既要满足对香料等奢侈品的大量需求,又要节制金银铜钱货币外流,在对外贸易中实施过“止以绢、帛、绵绮、瓷漆之属博易的政策,这也在政策上鼓励了陶瓷的业的发展,使陶瓷成为大宗出口。以上宋代雷州陶瓷的优势有力的推动雷州陶瓷出口,也推动了松代雷州港的海外贸易。在两宋时期雷州地区手工业生产也有明显进步。雷州半岛地区地处热带地区,有适宜种植甘蔗的自然条件,随着农产品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利益的推动使甘蔗种植扩大。两宋时期雷州半岛内榨糖业规模扩大,榨糖技术不断改进。雷州人民用牛拉石辘,榨蔗取汁,并改变过去用瓦锅瓦罐蒸煮的方法,改用铁锅蒸煮、分蜜、制造土糖块,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提高了土糖质量,产量增长很快。除供应本地外,还曾远销罗马和波斯[4](P14)。甘蔗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增加了雷州港的对外贸易种类。两宋时期,朝廷更加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当时雷州港(海康港)市舶事务归广州市舶司下的广南西路管辖。据《海康县志》载“:南浦津埠,县南二十里,自闽广高琼至此泊舟,仍通郡城”。南浦津在雷州城南二十里,接近南渡河口,从福建、广州、高州、海南来的商船,一般先到此停靠然后溯江而上达雷州城。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这一时期雷州港的主要进出口货物是米、谷、牛、酒、黄牛等。(二)铜钱宋代铜钱的外流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回赐、二是博买、三是走私。”[5](P44)“宋朝规定凡禁榷货物,全部由政府收买,谓之‘和买’,‘博买’或‘合买’,也称‘官市’。”[6](P56)其中铜钱外流最主要的途径是走私。虽然自宋初朝廷对于铜钱外流制定了相当严厉的法律。开宝六年(973年)三月癸未下令禁铜钱不得入蕃界及越江海至化外。(太祖时)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诸国,差定其法,至二贯者徒一年,五贯以上弃市,募告者赏之。据《资治通鉴长编》卷九载:开宝元年九月壬午,诏曰:“旧禁铜钱无出化外,及闻沿边纵驰,不复检察。自今五贯以下者,抵罪有差;五贯以上,其罪死。”同书卷一九引太平兴国三年二月诏令中言及定罪的下限,即铜钱百文。简而言之,出境时携带百文以上的铜钱将会被定罪;若带五贯以上的铜钱出境,就要被处以死刑,但是并不能杜绝铜钱外流的现象。而且官员也参与到铜钱走私这一活动之中。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宋宁宗嘉定五年,雷州知府郑公明、赵伯柬曾使用铜钱博易番货而遭放罢。乾道二年(1166年)五月二十五日敕“:广南、福建、两浙路,通海去处,当职官任满,批书委无透漏见钱出外界,方许注授差遣。”[7](P6509)在官期任满后,必须经过在任时是否有走私铜钱到外国的调查方可离职。这样就限制了官员走私铜钱活动并积极地参与打击铜钱走私活动。“广南、福建、两浙、山东恣其所往,所在官司公为隐庇,诸系禁物,私行买卖,莫不载钱而去。”[8]雷州港位于广南西路“,据广州千里”,相去不便,管理较为松散。在市舶司管理薄弱的地区,常常有蕃商“深入遐瞰”,交易铜钱。而雷州港扼南大陆海,远眺东南亚,是走私贸易钱币的最好平台。官员因此利用这一便利进行协助铜钱走私,导致大量钱币外流。(三)药物《诸蕃志》记载,“番商兴贩,以脑、麝香、檀香、草席、凉伞、绢扇、漆器、瓷器、铅、锡、酒、糖等博易”。马来半岛上的三佛齐“扼诸番舟车往来之咽喉”,故“东自阇婆诸国,西自大食、故临诸国,无不由其境而入中国”。该地向“宋输出了龙涎、荜澄茄、腽肭脐、没药、芦荟等几十种药物。”[9](P42)当然,对外贸易是一个双向互动模式。有卖出就有买入。三佛齐也担当了东西货物中转站的角色。中国的黄连、良姜等中药输入该地。除此之外,“大食”也是宋朝重要的对外贸易伙伴之一。“大食者,诸国之总名也。有国千余,所知名者特数国耳”。宋代大食来使有三十余次,每使至,必携带大量药物。(四)其它物品雷州港“三十里皆可泊舟”,可通闽、浙、广、潮或下琼崖而出南洋。《宋史•食货志》载,雷州港集散雷州半岛的谷、米、牛、酒、黄鱼等货物。苏东坡被贬客居雷州时,发现雷州、高、化等地“牛多且贱”,宋代雷州地区所出产的牛只,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还销往邻近地区。江西赣州、吉州农民每到农闲季节,“即相约入南贩牛,谓之‘作冬’”。[10](P875)据《湛江文史资料•第十四辑》记载:“南宋年间,雷州的瓷器和土糖等向罗马和波斯输出。”[11](P137)雷州铸铁在南宋初年也十分有名,周去非在《岭南代答》卷六中提及:“雷州铁工甚巧,制茶碾、汤瓯、汤匮之属,皆用铸就。”随着茶叶大量流入西方,雷州茶具也相应地传入西方。除此之外,两广地区也是盛产稻米的地方,“稻米再熟,富者寡求,贫者富足。”[12]因而,两广地区的稻米除了供给福建外,也有一定的出口,“常岁商贾转贩,舶交海中”。蔗糖也是当时出口的农产品,闽广两路都有蔗糖出口,占城、三佛齐、单马令、真腊、佛罗安等国都从中国进口蔗糖。[13]

四、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的影响

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对当地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雷州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选择和建设主港口,从而带动了港埠、都市以及当地社会的发展,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海洋性开放型特色,并为当代湛江港的选址、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对农业文化的影响

1.海洋捕捞雷州半岛海域盛产龙虾、鲍鱼、鱿鱼、墨鱼、膏蟹和海蜚等名贵海产,有时还有珍贵的白纪鳌,捕捞所获多作商品出售。2.海洋采珠据万历《雷州府志•地理志二•珠海》记载“:对乐珠池,在遂溪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第八都乐民千户所城西海内。汉唐无考。自刘张置媚川都,宋开宝以还,遂置场司,或采或罢。”3.海水制盐北宋时期,雷州半岛已有沿海盐场自给本州,南宋初,雷州已发展两个盐场,在技术上先后产生了“煎煮熟盐”、“滩晒生盐”等制盐方法,[14]而且民间还长期流行“晒沙生盐”的原始生产,虽然历代封建王朝厉行食盐专卖政策,但制盐业从宋代起就已成为雷州半岛经济的重要部门。

(二)对商业文化的影响

宋元时期雷州地区瓷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雷州港作为对外贸易地位。雷州窑(或称海康窑)与潮州窑、广州西村窑并称宋代广东三大窑系,出口量很大,通过“南海陶瓷之路”[2](P21),主要销往东南亚及西亚地区,产品很受欢迎。唐宋时期频繁的航海贸易,也促进了雷州港造船工业的发展。据嘉庆《海康县志》记载,海康县城附近的南亭溪西侧的僵波轩,为唐宋时期督造船舶之所。

(三)对城市建设和陶瓷业的影响

首先是推动了雷州城的建设和发展。郡城的兴建是适应雷州行政建署的需要,也是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港口的发展也推动了郡城的兴旺。其次是主港北移,郡城建成,人口繁衍,商贸需要,推动了雷州水利工程和农业的发展。雷州滨海,台风时作,咸潮涨溢,禾田屡被浸没,产量低下,有时颗粒无收。为改变这种情况,雷州自南宋绍兴年间开始大规模修筑捍潮防咸海堤,并制定一整套管理堤渠和用水灌溉制度,历届州府县官以此为施政造福当地的头等大事。再次是推动了陶瓷业的发展。雷州窑瓷器,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趋于衰落。宋元时期雷州窑烧制的瓷器,已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博易物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对外贸易路线众多,瓷器、药物、铜钱等物品远销国外,促进了对外贸易交流。宋代雷州港对外贸易繁荣也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作者:申友良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阮应棋.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15.

[2]刘佐泉.雷州文化的历史及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2):21.

[3]王为东.宋代雷州半岛经济发展浅探[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5):42.

[4]江市志总编室.湛江两千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4.

[5]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4.

[6]关履权.宋代广州香药贸易史述[C].宋史研究论文集[A].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6.

[7]永乐大典(卷14620)[G].中华书局,1986:6509.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二)[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王棣.宋朝的海外药物交流[J].晋阳学刊,1992(6):42.

[10]陈立新.湛江海上丝绸之路史[J].南方人民出版社,2009.

[11]湛江市志总编室.湛江两千年[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7.

[12]斜川集(卷六)志隐.[13]泉南杂志(卷下).

[14]欧阳保.雷州府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