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贸易高速增长的因素与策略

时间:2022-05-10 10:40:00

小议贸易高速增长的因素与策略

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大国,面对国际经济,特别是国际贸易的下滑,应该做出明确的判断,提出对策,应对危机,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2007年以来,世界贸易出现的增长率放慢的势头,2008年,这种势头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比上一年的明显下降;在金融领域,次贷危机在征兆显现不久,在美国突然爆发,并波及到欧洲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种危机造成了信贷的突然中断和收紧,乃至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演变为实体经济的衰退,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

一、全球贸易发展的回顾

2007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从2006年的8。5%下降到6%,IMF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的增长率为5.5%,其中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率为5%,进口增长率进为3%。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口的增长率分别为11.8%和7.1%。联合国估计,2008年全球出口额(未扣除汇率和价格因素)的增长率为12.4%,进口额将增长13.1%,均低于2007年的水平。WTO的估计,2008年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仅为4.5%,可能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实际情况是,2008年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贸易国的对外贸易增长率都明显下滑。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三或第四大贸易伙伴,这些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都有下降的态势。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出口变动趋势(3个月移动平均数)

但是也应看到,在我国的不同地区或省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是不平均的,一些省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如江苏、浙江、山东以及一些西部省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继续维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有的省份外贸增长速度能够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广东省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多方面的压力,大量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企业纷纷倒闭,使该省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也有一些省份在经过异端时间的调整、适应后,对外贸易又恢复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总之,2008年尽管有诸多不利因素即将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2008年中国维持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外贸收支的大量顺差的总态势已经不可逆转。

尽管中国在2008年仍然保持总体上的高速增长,但是,企业承受的来自抑制供给方面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自2006年,我国为减少贸易摩擦,平衡贸易收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先后出台了降低出口退税率、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措施、颁布《劳动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允许人民币按照市场供求逐步升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达到抑制出口的目的。面对这种政策导向,多数企业采取了内部消化、扩大生产规模和转嫁成本等方式,在获取微薄利润的情况下,继续维持产品的出口。地方政府也采取多种办法鼓励企业出口,补贴因中央政府抑2008年前9个月的对外贸易增长率为22.5%,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并大大超过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率。到2008年10月份,尽管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外贸收支顺差制

由上图所示,2008年以来中国对上述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都有下降的趋势,下降最为明显的是印度和俄罗斯。

一些指标表明,中国未来所面临的出口需求不容乐观。具体情况有如图2所示。

图2.中国PMI及“出口订单指数”跌至历史新低(41.6%)

但是也应看到,就是在这种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贸易收支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状况。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中国2006年以来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只是在2007年3月份,由于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旨在抑制出口的政策,再加上季节性因素,才使出口的增长速度有明显的放慢,而其它月份,对外出口的增速多在20%以上。减顺差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并没有在总量上阻止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累计性增加。到2008年10月份,对外贸易顺差反而创历史新高。达到352亿美元。前10个月累计顺差达2162亿美元。就两大主要市场而言,中国对欧盟的增长率高于对美国的贸易增长率。

在我国的不同地区或省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是不平均的,一些省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如江苏、浙江、山东以及一些西部省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继续维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有的省份外贸增长速度能够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广东省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多方面的压力,大量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企业纷纷倒闭,使该省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也有一些省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后,对外贸易又恢复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总之,2008年尽管有诸多不利因素即将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外贸收支的大量顺差的总态势已经不可逆转。

尽管中国在2008年仍然保持总体上的高速增长,但是,企业承受的来自抑制供给方面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自2006年,我国为减少贸易摩擦,平衡贸易收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先后出台了降低出口退税率、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措施、颁布《劳动法》,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允许人民币按照市场供求逐步升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达到抑制出口的目的。面对这种政策导向,多数企业采取了内部消化、扩大生产规模和转嫁成本等方式,在获取微薄利润的情况下,继续维持产品的出口。地方政府也采取多种办法鼓励企业出口,补贴因中央政府抑制出口政策给企业带来的负担。在此情形下,多数省份能够在充分利用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高速增长,而少数省份在大胆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转型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品生产和出口明显下滑,放慢了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出现了产业转化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企业相继倒闭的情形。

特别是当着来自中央政府抑制出口的政策还是企业扩大出口压力,进而企业还在消化成本上升压力的时候,来自外部需求的压力也接踵而至。结果是我们在国外市场上,从两个方面失去了竞争力,一方面,我国产品的出口成本由于政府人为的限制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又失去了在与同类产品出口国的价格竞争中的成本优势或降价的空间,从而被迫让出市场。此外,在次贷危机之下,由于财富效应使外国进口商承受价格上升的潜力也消耗殆尽,从而只能接受价格相对比较低的厂商或其他国家厂商的产品,相应地,我们质量很好,但价格稍高的产品被挤出市场。我们发现,凡是生存下来的中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和出口的企业都是那些消化成本的同时,被地方政府所支持的企业。相反,如果一些省份在中央抑制出口政策的基础上又加大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将不堪重负要么倒闭,要么转到其他省份或国家,结果是该省份的贸易增长率明显下降。

二、2009年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因素分析

2008年即将过去,学者和政府的着眼点已经转向2009年。客观地说,2009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非常严峻。一些学者预测,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率将在20%以下,我们的外贸收支顺差在2000亿美元以下。一些学者更加悲观,甚至将此次危机与1997年的金融危机相比较。对此,我们必须冷静分析。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供给方面,二是需求方面。从供给方面看,2008年,面对次贷危机,中国政府已经连续三次针对不同的产品调整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显然对产品的出口竞争有重要的帮助,特别是对那些处于关闭边缘的企业,这样的政策优惠无疑是缓解其成本压力的强心剂。而且,暂缓最低工资水平执行,又对企业降低成本,应对危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利率下降为扩大产品生产和出口提供了低成本的条件。但是,在大量外汇储备和贸易收支继续保持大量顺差的条件下,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甚至继续升值的态势难以改变。因此,从总体上看,次贷危机以后,中国政府已经从总体上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的方向,变抑制出口为鼓励出口,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转变。它标志着政府的政策不再是出口供给增长的抑制力量。

但是,尚没有真正认识到,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是出口结构调整的政策总体上是超前的。而且不是一般性超前,而是过度超前。实际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总体上实施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的阶段,而是应该实施有限赶超的战略,即只在部分产业、部分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省份,或地区实现超前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它不是一个贸易政策,也不是一个产业政策,更多的是以地区政策为主要方向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个方面是需求方面。从需求的角度看,首先,我们出口的变动,决定于我们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出口的政策,从而让出了一部分市场,导致出口的增长速度下降,如果对出口恢复原有的政策,那么这部分市场还有可能争取回来。第二是次贷危机带来的贸易信贷影响。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信贷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人们不再相信没有物质作为基础的信贷关系,而是回归到实实在在的现金交易,国际贸易是一种建立在正常贸易信用系统基础上的跨国界的经济活动,如果贸易融资(TRADEFINANCE)信贷系统遭到破坏,国际贸易将难以进行。结果是成交的贸易活动瞬时减少。根据WTO的估计,因为次贷危机给国际贸易信贷系统带来的融通资金缺口是250亿美元左右,2008年11月12日,WTO召开了由19个国际和地区金融机构、私人银行、信贷保险机构等30人参加的会议,呼吁各国积极建设和恢复国际贸易信贷,减少因此带来的贸易障碍,保障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是,次贷危机的财富效应,以及由这种效应导致的对进口产品需求的减少。关于这一点,要详尽地分析清楚,有必要将我们出口的产品分成不同的类型,一是生活必需品,或需求弹性比较小的产品。这种产品的出口不仅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减少,反而还会增加。因为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更多的人进入比较低档或只关注基本必需品的消费。从而,需求上升,我们过去在西方国家经济衰退期有过这样的经验,即西方经济越是衰退,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需求越是增加。其次是正常需要的产品。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确实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下降。在此情况下,我们的经验是,适度降低商品的价格,以获取稳定的市场。我们从对机电产品市场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种需求差异。由两幅图可以看出,尽管一般情况下的急电产品总出口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但是,机电类必需品的需求变化比较平稳。

从月度数据的情况也可以看出这一特点。第四是,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出口市场的实体经济部分,即是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引起经济的危机或衰退。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在此情况下,我们能否应对,主要是看相互创造市场的可能性。

三、我们的对策

我们的对策主要包括:在出口方面,调整中国出口干预的政策方向,由抑制出口转向恢复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以保持尽可能高的出口增长率和劳动力就业率;在保持和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扩大产品的进口,采取这种政策导向不仅可以获取我们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产品,还可以适时减少贸易收支顺差,并且以进口促进外国需求的恢复和上升,从而有利于扩大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使贸易环境不致恶化;在注重扩大内需的同时注重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等的进口,缓解或减轻因国内需求扩展过快可能带来的通涨压力;正确分析我们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分别采取不同类型的鼓励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机构一道尽快促成贸易信贷系统的恢复,甚至在风险相对可控的情况下,向外国的贸易伙伴提供一定的出口信贷;在外国企业或政府确实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尝试易货贸易形式,以便解决短期流动性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