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林业发展之路探索

时间:2022-05-23 11:35:00

淅川县林业发展之路探索

1淅川基本县情及林业取得的成绩

全县辖17个乡镇(办事处),500个行政村(社区),68万人。国土面积2820km2,其中山地丘陵19.33万hm2,耕地4.67万hm2,水面4万hm2。全县林业用地15.33万hm2,其中有林地12.8万hm2,活立木蓄积量198.2万m3,宜林荒山荒地和坡耕地2.53万hm2,森林覆盖率45.3%。已初步形成了以花椒、柑桔、湖桑、核桃、杨树为主的林业产业带,其中,花椒1.67万hm2,柑桔0.47万hm2,湖桑0.67万hm2,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类经济林1万hm2,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1.33万hm2,发展木材加工企业113家。每年林业育苗面积稳定达133.3hm2,建成了丹江、渠首生态园、香严寺、坐禅谷等景区景点,2010年实现门票收入800万元,林业年产值7.3亿元,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淅川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河南省绿化模范县、省市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县、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先进县、河南省项目实施先进县、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县。

2存在问题

2.1建设资金严重短缺

淅川县为部级贫困县,财政困难,上级每年下达淅川营造林任务在2万hm2以上,预算投资需要3800多万元,而由于县乡财政困难,除水利、移民和群众自筹投资1500万元以外,其余全靠林业部门贷款投资。由于现有荒山立地条件差,造林投入大,见效周期长,对社会造林大户吸引力不大,难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投入造林。省级造林投资方式变为先造林后补助,不合格不补助,每亩合格造林面积补助最高只有180多元,而石质山地高质量造林每亩造林费用最低需要1500元以上,造林资金缺口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造林质量和灭荒速度。

2.2造林绿化任务艰巨

淅川县多为石灰岩山地,土层簿,肥力差,年均降水量虽有804.3mm,但分布不均,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全县还有2万多hm2立地条件差、绿化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硬骨头”,造林绿化任务十分艰巨。

2.3林分质量差

部分乡镇林业缺乏整体规划,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品种过于单一,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的问题仍很普遍,综合效益不高;林龄结构不合理,幼、中龄林地占有林地95%,急待抚育,有3.33万hm2低产林需改造。

2.4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少数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非法占用林地建房、建山庄。

2.5林业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现有的林业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大部分都是原产品销售,产品附加值低。

2.6南水北调实施对淅川林业影响极大

2.6.1影响林农的经济效益

由于淅川县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控制区,要保证一库清水送北京,必须大力营造生态林,控制经济林发展面积,而且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这势必影响经济林的发展,影响经济林的正常管理和产量,进而直接影响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2.6.2影响林业系统的稳定

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坝加高,淹没淅川林地800hm2,其中有林地486hm2,灌木林地250.7hm2,苗圃地64hm2,导致局属2个二级单位淅川国营苗圃、淅川县林木种苗繁育中心大部分林地被淹(其中,国营苗圃经营面积20hm2全部被淹,林木种苗繁育中心80%经营面积被淹),干部职工失去经济来源,势必影响大局稳定。

2.6.3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

因淅川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区,实行天然林限伐,年采伐量大幅度减少(“九五”期间2.6万m3/a,现在仅0.2万m3/a),严重影响林农发展香菇产业,导致林业部门育林基金、林产品加工企业和林农收入大幅减少。

3淅川林业面临发展机遇

3.1区位优势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和核心水源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调水源头的水质,国家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保持一库清水永续北流,必须加大对林业的投入。

3.2社会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林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召开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赋予林业“四个地位”,即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同时还赋予林业“四大使命”,即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3.3政策支持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确提出构建构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要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丹江口库区、淮河源头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强调要对丹江口库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4对策与建议

4.1高标准规划

4.1.1生态基础修复工程

主要建设“两圈两带”,“两圈”就是环库生态圈、城区生态圈。“两带”就是沿河防护林带、主干道绿化带。

4.1.2环库生态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坝加高后,形成了2.33万hm2的库区消落地,移民搬迁遭受破坏的0.67万余hm2生态林带亟待修复。对此,165~168m之间规划栽植耐水的垂柳、枫杨,面积0.36hm2,168~171m之间,规划栽植杨树,面积2413hm2,形成集生态治理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环库生态长廊。

4.1.3城区生态圈

对城区周边第1山脊线以内的0.37万hm2未绿化面积,建设以荒山绿化、廊道绿化、城中绿化、环城林带、城郊园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生态防护体系。在城区结合部的相关乡镇,发展以柑桔、桃、杏为主的鲜果,在县城郊区发展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在渠首、香严寺等景区,发展以柑桔、桃、杏为主的经济林。

4.1.4沿河防护林带

在南水北调干渠以及丹江河、鹳河、淇河、滔河、刁河五条河流两岸进行造林,规划新造林面积0.67万hm2。4.1.5主干道绿化带对公路(高速公路、209国道、S332线、S335线、景区道路、县乡道、村村通、村道)、河渠两侧共计570.1km2进行绿化,规划造林0.14万hm2。

4.2建立淅川高效林业示范区

4.2.1对淅川现有经济效益差的2.8万hm2经济林要通过嫁接新品种、改良土壤等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4.2.2对淅川0.67万hm2宜发展经济林的荒山,科学规划,高标准栽植优质核桃、板栗、仁用杏等经济林。

4.3大力发展林业后续产业

4.3.1加大经济林产业建设

根据“山外抓市场,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效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林果第2、第3产业,建立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品加工基地,推行林果业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沿伸经济林产业发展链条。

4.3.2加快发展旅游业

充分发挥淅川楚文化的历史底蕴,对香严寺、丹江大观苑、大寺、渠首和龙山等景区进行科学规划,栽植香樟、桂花等常绿树种,实现景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等特色,带动全县旅游业发展,推动全县第2、3产业发展。

4.3.3加快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转变林产品加工业经营机制,变粗放性向集约型,由初级产品向高精产品转化,由产品单一向多样性转变,由资源密集性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延长产业链条,实行产、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路子,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提高经济效益。

4.4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淅川县长年居住深山区农户不少于2万人,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以陡坡种地为生。建议把生态移民列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保护的总体规划,对居住在丹江口库区交通不便、耕地少的深山区农民实施生态移民,以减少人为活动对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4.5增加国家公益林补助标准

现有公益林每亩仅补助10元钱,补助标准过低,不利于国家公益林的管护。建议将淅川县公益林项目单列,每亩年补助不少于30元,以提高对林农的经济补偿,落实限伐措施,保护森林资源。

4.6解决淅川林业管护队伍的吃饭问题

淅川现有林政管理自收自支人员126人,以前主要以“砍树”收取育林金发放工资,2008年以来,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实施公益林限伐,加大乱砍滥伐打击力度,有效遏制了全县乱砍滥伐林木势头,但育林金及罚没收入却大幅度下降,管护人员工资得不到保障,“三金”没有解决,队伍不稳定。由于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特殊位置,上级领导对淅川森林资源管护问题极为关注,为从根本上解决林木管护问题,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保证这支队伍工资全额发放,变鼓励“砍树”为积极“看树”,以调动护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