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简议正确认识新课改

时间:2022-10-18 10:32:00

【摘要】当前,课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课改正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对课程理念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与形式化、课程实施的探究性与接受性、课程传统的借鉴、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自觉反思,有一定导向作用。但有些教师并没有正确认识课改的真正实质,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寻求一种平衡,保持必要的张力,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学生教学理念

一、课改现状

(一)媒体主宰课堂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粉笔、黑板、投影而言,以其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互动的界面,打破了教学时空的界限,给课堂吹进一缕缕清风,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可见,有的教师对多媒体又由依据走向依赖,甚至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还又的教师把多媒体的使用误认为是评价课堂新旧、教学优劣的标准,大有用多媒体取代传统教学手段之势。实际上,任何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是意味着旧媒体的小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多媒体是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蕴涵了不容忽视的缺陷。学生在教师精彩的课件演示种,多了感性的观察、了解,少了理性的思考、感悟;多了人机交流操作,少了人人的对话互动。课件,多媒体的使用也不是越多越好,我们教师要正确对待。

(二)活动接二连三

新课程倡导体验式、活动式学习方式,主张教师创设已写学生喜闻乐见、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种体验,在活动情境种探究,在活动情境种感悟。然而,活动情境毕竟只是一种学习的煤价和载体,活动情境的设计如果不能承载着知识、价值观的目标,活动情境的实施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淬炼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活动情景就只能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在教学实践中,个别教师有时在一节课要设计好几个甚至更多的探究、互动和体验的活动,不是考虑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仅是为活动情境而活动,为活跃而活动,课堂的宝贵时间常常是学生的疲于应付中白白流失。其实,无论是活动的设计还是情境的创设,其关键都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材”尽其用。

(三)场面宏大热闹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观念。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情境和教学环节,其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激动起来、活动开来。学生的动包括眼动、手动、嘴动和身动,但主要还应有情动、心动和思维动。作为教师,不能盲目地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也不能停留在学生浅层次的活动,而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灵互动、思维调动和思想推动。不能否认,有的课堂表面是动起来了,演讲、小品、情景剧等各种教学活动,一个接一个,讨论、辩论、学生发言,使课堂气氛热闹非凡,但学生在这热闹的气氛种还缺少一点分析、一些思考、一些探究、一些创造。

以上三种现象,集中反映出在思想政治课堂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理性和理智,在教学上一味追求创新、盲目求进。注重了课堂的形式、手段和表象,忽视了改革的实质、课堂的主体和教学的效果,抛弃了许多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走入了教学改革急躁冒进、预进反退的怪圈。

二、正确面对新课改

面对新课改改革,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对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一)加强同事合作,增强团多意识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人,更加紧密的合作。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与他人合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增强团队意识。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各项课题往往涉及其它多种学科,这就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的协调一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尤为重要。

(二)加强师生合作,培养民主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是要求要有民主意识,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为整个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如在语文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二是要注重人本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人格。

(三)加强评价机制,树立全面意识

新的课程体系应有新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加快评价改革的步伐。一是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血液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并重视过程性评价。二是对教学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评价的中心放在关注学生能力、品格的发展上,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结论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强调学生“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协作交流。同时,要求教师认清课改理念,在课程教学种相互合作,多作交流沟通,并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丁立平-新课程改革与德育[J]-《教育艺术》2009年第6期

[2]王素芬-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成才之路》2009年第18期

[3]张京才-怎样使教师成为新课程的同行者[N]-《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2009年第6期

[4]李瑞-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