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艺术教育

时间:2022-07-22 09:10:56

读图时代艺术教育

一、诠释“读图时代”

21世纪的人类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由读字时代转向了“读图时代”,于是文化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在中国,真正的“读图时代”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6年代,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了新创办的杂志《老照片》,一经面世,便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老照片》的成功出版,开启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相继被业内权威媒体评选为“新中国出版业五十件大事”之一、“1978-1998二十年难忘的书”之一、“改革开放30年原创畅销书”、“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0种书”之一、“新中国六十年六十本书”之一。2009年9月,在南方阅读盛典品牌评比中,《老照片》在“最受读者关注视觉类图书”评选中获得了2万多张选票,名列第一名,并且投票率高达45%。1998年编辑钟洁玲为了推广《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邀请作家杨小彦、钟健夫做序,三人提出“读图时代”的概念。从此,伴随着“老照片”、“老房子”、“黑镜头”等丛书的热销,“读图时代”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这一系列事件展示了二十多年来发展壮大的印刷文化向更加强势的媒体文化的一次靠拢、转移和利用。这种变化的趋势佐证了踏着全球化的步伐迅速进入消费社会、媒体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当代中国社会里图像的巨大威力和视觉文化的兴起。不仅书籍如此,网络亦是。2011年4月11日至14日,主题为“云起龙骧,共赢未来”的“第六届百度联盟峰会”在云南丽江举行。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讲解了中国互联网存在的三大机会,分别是:中间业、读图时代、应用为王。其中的“读图时代”即意味着互联网的内容主流,正出现从文字转向图片的趋势,各大网站不再限制用户上图,全新的读图时代已经来临,而主营图片内容的网站,也将随之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成长。于是,“读图时代”这一名词,再一次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读图时代,影视、广告、MTV、网络、卡通漫画……这些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现代人的眼球。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时代我们的社会信息的60%到70%是图像的方式获得的。于是,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海德格尔所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即图像成为把握世界的一种主导方式。所谓读图时代的“图”,并不单纯指静态的图片、绘画、图画等,而是一种全新的视觉具象化、影像化的传播途径,是一种可以改变人们思维的方式。“图”的概念由传统的绘、写、刻、印的图形符号延展到包括现代电子和声、光、摄影、摄像、网络多媒体等手段产生的能传达信息的图形符号,图形的表达由原来的物质的、单一的、平面的、静态的,走向了非物质的、互动的、立体的、动态的、声光电等多媒体综合;图形的应用范围也由原来的招贴、报纸、书刊扩展到包括信息图形、电视图形、电影图形、环境图形、地图图形等内在的图形……”[1](P65)“读图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世界进入视觉表象符号作用于人类认识感官的时代,视觉方式更加凸显出来,人们更多的通过“看”(也伴随着听)来知觉并且理解世界。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于是,在当下社会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媒体,从户外广告到日常记录的手段,图像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常见方式,进入到了家庭和个人生活之中,并且与个人的精神生活相关。读图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在现代化语境之下产生的适应现代生活的一种媒介发展趋势。正如诗盛极于唐,词大行于五代北宋,小说戏曲繁荣于元明一样,都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图片、图像可以突破语言、地域的界限而为更为广泛的人群所接受。正如郝尔马斯?根舍姆所言:“摄影是世界各地都能理解的唯一‘语言’,他在所有民族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维系着人类大家庭。它超越于政治影响———在人们享有自由的地方———真实的反映生活的事件,使得我们分享别人的希望和期望,阐明政治和社会环境,成为人类的人道和非人道的见证”。于是,先是摄影———图片,随后是影像———电影、电视的广泛流行,特别是数字化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图像产品的产量空前迅速增长,图像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现代人生活时时与图像共生。

二、“读图”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读图”以其文字不能比拟的优势成为当下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我国从1988年就提出了在普通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口号,随后制定出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再到2005年10月全国高校美育研究会召开的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研讨会等等,都表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并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新的阶段。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学生潜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艺术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各高校重视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读图成为进行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读图时代,人们已经不耐烦阅读大段的文字了。他们往往容易被直观的画面所吸引,却抗拒提供了更广泛的想象空间的文字。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水准正在下降,平面化、直观、感官刺激、不需要思考———这就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阅读选择。因此在这种情势之下,在高校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图片、图像等这些相对直观形象的媒介来传播艺术教育的信息。诸如电影《达芬奇密码》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达芬奇及其绘画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央视的《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去间接的解读名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艺术作品形象、生动、直观,学生乐于接受,喜欢接受,并在学生接受的过程中予以必要的引导,引导学生进入到艺术所营造的审美境界之中,用心去感受那些鲜活的艺术形象,并对作品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韵外之致”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和理解,体味个中意境,领悟艺术形式、艺术符号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接受着美的感染和陶冶。与此同时,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他们理解艺术作品蕴含的人文内涵,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促使学生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在读图时代,我们应该并且可以合理利用摄影、电影、电视等形式来阐释或讲解一系列相对艺术理论或艺术现象,一方面,这些资料本身就符合艺术审美的规则;另一方面也在传达着相关的艺术信息。学生在读图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艺术的陶冶,无形当中加强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正确运用“读图”与“读字”,提高大学生素养

在“读图时代”一片繁荣的时候,有人提出“伪图时代”的说法。的确,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日益发达的电子传媒以铺天盖地的、不断流动,同时又良莠不齐的影像来刺激人们的视觉,使人眼花缭乱,而对于个人思想价值体系还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积极合理利用读图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还要对当代大学的读图审美能力予以必要的引导,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3](P31)因此,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的享用“读图”,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读图、批评能力。“在读图时代,需要一双睿智的眼睛,更需要一个坚定的头脑。”再者,图片图像的直观单一性让人的思考空间大打折扣,因此过度读图,使现代人大脑萎缩,思维简单,而文字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文字作为一种冷媒介来说,它的清晰度低,受众的参与程度高,故而,人们在阅读文字同时,相伴随的是思考和想象,故而“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有千篇,影视却只余一律。”故而,读图时代把现代人带入了一种快餐阅读之中,继之而来的是“浅阅读”的产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浅阅读的盛行和功利化阅读的泛滥,折射了世风的浮躁、浮华。对决定民族发展未来的历史、文学、哲学等深层次书籍的阅读在被损害,令人担忧。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危机不是危言耸听。”中国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说,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和有着传统根基的读书文化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广”,一个是“深”,因此一味通过影视和网络来汲取养分,只会养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故而,我们顺应读图这一趋势的前提下,还要提倡读书。“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研习经典的想法都是荒谬的。”通过读书,一方面提高个人的思辨能力,提高个人的视觉识读,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摆脱了单纯的依赖读图所营造的“第二现实”去了解社会,而是真正自己去触摸社会的真实。如此才能够使当代大学生在各种不同的亦真亦幻的图片图像面前,辨别优良,取其有用者而为之,而不至于在读图时代,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中过分沉溺于图像,迷失了自我,从而使在读图时代这一视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得到美的陶冶,提高其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四、结语

读图时代机会无限,读图时代挑战并存。其实,图像和文字是不可分割的,从视觉人类学来看,两者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单纯的文字信息模式确实显得枯燥,也不便于理解和记忆,图像的引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故而读图时代,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一媒介发展趋势,使其成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的良好手段之一,同时亦不能忽视文字。提倡当代大学生,在闲暇之余,静下心来多进行阅读,图书并存,读图与读书相结合,“看”与“思”相结合,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图片、图像的作用,真正达到提高当代大学生个人艺术素质,实现其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