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伤寒论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2-01-05 02:56:36

浅议伤寒论教学的应用

本文作者:何大群工作单位:襄阳市护士学校

方是基础诸多学者认为《伤寒论》是古代“经方派”的代表,源于古代已亡佚的《汤液经》[3]。书中113方,被后世称为“经方”,其配伍严谨,疗效显著,为后人加减化裁应用广泛,是中医临床的常用方。方证教学的前提就是认真讲解经方的组成用量、组方理论、药物配伍规律,由于《伤寒论》中许多经方被收录入《方剂学》中,还应注重《伤寒论》和《方剂学》的内在联系。在《方剂学》中重点教授经方的组成、配伍和历代临床应用及化裁,而《伤寒论》中重点讲授其与“证”的密切联系,做到各有侧重的同时又相互补充。

首抓主证“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具体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的有机组合。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根诸内”,形象的揭示了证候与病机的关系。在一个复杂的方证中,常常有多种脉证表现,这时就需要提炼出主要的脉证表现。只有抓住方证的主证,才能明确其基本病机,有利于掌握并灵活地应用该方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首先抓主证。例如通过分析涉及麻黄汤的数条原文后,可知发热恶风寒、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是麻黄汤证的主证。当临床上出现上述脉证,即可酌情投以麻黄汤。又如脉结代、心动悸为炙甘草汤证之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是小柴胡汤证的主证等等。

方证结合,灵活掌握方与证,乃是《伤寒论》的核心,方是药组成的,而药又是证所产生的,但是证受到客观影响,又有灵活多变的特点[4]。在教学中应以方证为中心,首先全面讲解相关条文内容,让学生掌握各个方证独立的应用指征。再针对每个方证的纵向发展以及方证之间的横向演化关系,依据六经传变、条文次序,对每个方证加以推演论证,使学生从纵横两方面建立起各个方证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同时要求学生树立方证一体的观念,方不离证,证不离方,在实践中能够以方测证,以证测方。归纳概括,全面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将学习任务化繁为简,且这种系统化的提炼更有助于记忆与应用。在《伤寒论》中关于方证的总结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例如一方证涉及多经病的情况,如桂枝汤证在《伤寒论》中涉及太阳病、太阴病、霍乱病篇等,小柴胡汤证涉及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等,大承气汤证涉及阳明病、少阴病篇等。将这些条文进行集中归纳后,更加便于全面地掌握这些方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另外还有一些看似相同的主证,治则方药却迥异,可以通过同中求异分析其病因病机。例如五苓散证和猪苓汤证,两个方证皆以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为主证,但前者属太阳蓄水证,系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人腑,导致膀胱气化不行,水蓄膀胱所致,为表里同病;而后者为阴亏水热互结证,系阳明病误下伤津,邪热深入下焦,热郁水停所致。故前者治以通阳化气行水解表,后者治以滋阴润燥,清热利水。

《伤寒论》方证治法是中医学的核心,也是《伤寒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将方证教学应用于《伤寒论》的教学中,通过对比概括、提炼总结等方法,使复杂枯燥的条文化繁为简,纲举目张。不仅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经方,从而更好的学习其辨证论治的精神本质,为今后的临床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得到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