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学风建设论文

时间:2022-08-08 09:57:16

三本院校学风建设论文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为加强学校学风建设,三本院校应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及各系主任为成员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订学风建设的目标、计划,形成布置、指导、检查的长效工作机制。院长是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各系辅导员具体负责班级的协调、检查、督促和落实,是班级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每个班级要根据学院的要求,结合本班特点,制订出详细的学风建设计划,分阶段实施,明确分工,理顺关系。

二、明确学风建设工作总体目标

三本院校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继承传统、保持平稳、突出特色、促进发展,使学风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同步,即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思路,注重教育、管理、服务过程的统一,在全院形成全员、全程、全时育人的合力。

(一)通过学风建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完成了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根本转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善的学风监督评估体系。[3]

(二)培养和教育学生树立好学、肯学、会学的理念,使每个学生把主要时间全都投入到学习中去,都有自己的学习、发展目标,成为学习型个人,并将学生组织、班集体和寝室等建设为学习型组织。

(三)教育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良好习惯,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克服自身惰性,注重早晚自习和课余时间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课堂上能够精力集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杜绝厌学、考试作弊、弃考等不良现象。

(四)细化到各班,要达到“十高四低一杜绝”的目标,“十高”即上课出勤率高、考试优秀率高、获奖比率高、外语计算机通过率高、人数与层次高、社会实践参与人数比例高、学生活动层次高、毕业率高、升学率高、高质量就业率高;“四低”即学生不及格率低、重修率低、学业警示率低、各项违纪率低;“一杜绝”即杜绝考试作弊等恶性事件发生。

三、学风建设的内容

(一)对学生个体的要求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要以培养学习型个人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依照培养方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对学生集体的要求

学生集体包含学生宿舍、学生班级、专业、党支部、社团等,每个学生都是集体的一部分,学生个体必须融入整个集体中,要以学习型集体为目标,充分调动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出环境育人的功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集体成员积极向上,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严于自律,认真学习,奋发成才。在学习上比学赶帮超,能够主动学习,会学习、擅实践、乐钻研,学习成绩优良;在各项学习检查评比中,整个集体成绩优异,获奖人数多,进步大;集体中的学生干部作风优良,有感召力,在学习上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集体成员违纪现象少。

(三)对辅导员的要求

1.辅导员老师要本着“重教育,严管理,高要求”的工作理念,具体落实学风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求,在全体学生中持久、深入、广泛、细致地开展工作,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4]真正理解到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而自觉地支持并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学风。根据特殊人才特殊培养、重点学生重点管理的原则,对全院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努力营造出学生健康成才的学习氛围。

2.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管,有对策性地开展工作,狠抓学生早起、早读工作,始终坚持开好班会、学生干部大会、全系大会,抓好晨读与晚自习、课内学习与课外研读四个环节,通过严格管理,达到沟通信息、齐抓共管的目的,营造良好学风。

3.经常深入学生课堂、自修室和宿舍,多与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上课出勤情况,不定期抽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减少厌学、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每周至少深入学生课堂一次,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定期总结。

4.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考试作弊、夜不归宿、旷课等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做好违纪学生的记录及跟踪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范。

5.在班级管理中,要选一位好班长,建一个好班级,指一条好思路,立一套好制度,创一个好班风;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有效地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建立灵敏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探索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6.继续坚持“一帮一”制度,让成绩优秀者带动、监督成绩较差者,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奋发成才。同时,还要建立起后进学生短期学习情况汇报制度,直接向主管领导汇报。对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做跟踪调查,用多种方式奖励进步学生群体,总结成功经验。

7.抓好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经济困难学生等学生群体,分类别开展工作,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动态,注重心理疏导,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真诚、平等地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师生感情,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

(四)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1.任课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严格遵守教学纪律,结合三本学生的特点认真备课,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保障教学效果,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完善考核方式,多向老教师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以身作则,不断学习,用自己对科学知识的不断追求,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的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教学与学风建设的结合。

2.任课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学生的特点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能力训练,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反馈总结,找出存在的偏差,及时调整其目标和方向,选出更符合自己特长、性格和专业方面的发展之路。[5]

3.任课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训练。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的性质、特点、内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及其发展的趋势,使他们了解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各项要求,如知识、技能、经验等;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引导学生成才,而且也可以有效地进行专业学科建设,与市场接轨。

(五)对学生组织的要求

大力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标兵示范作用,培养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信赖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各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学术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四、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抓好五个阵地

1.教学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制度,严抓考勤和纪律,对经常不遵守课堂管理和秩序的学生要做好相关教育、管理、帮扶工作,将课堂考核情况及时统计、公示,并把结果导入学生评价系统。任课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公寓阵地。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要严格执行学校、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条例,规范学生行为,维护学生在公寓内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安全、贴心的学习生活环境。深入推进辅导员工作进公寓和党建、团建工作进公寓,把公寓建成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学习品牌活动,如举办公寓读书节、公寓学风建设月等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学风占领公寓阵地。

3.考场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考试管理,规范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院长、系主任、年级组长、辅导员、学生个人,逐级签订考试承诺书,明确职责,落实到位,注重细节,做到有检查,有监督,有落实。强化考风考纪教育,把考风建设与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实行“零作弊”诚信签名,无监考考场等,使诚信考试的观念真正深入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同学的心中。

4.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加强学风建设就要做到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融入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通过QQ、飞信、微博、贴吧等形式主动进入网络空间,将课堂延伸到网上,通过网络互动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网络阵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5.实践阵地。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创建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见实效。通过实践,让学生提前深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合理自身期望值,激发学习动力,取长补短,为将来走入社会、学习更多技能打下基础。

(二)建立学风监督体系

1.学院领导班子全面督导学院教学、管理等环节,辅导员不定时抽查课堂、公寓及考场,班级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每天检查学生上课、作息等情况,认真落实学生课堂考勤、日常管理、考试等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学风建设工作,如设立网站专栏、学风公示橱窗等,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

2.细化班级学习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将班级学生成绩、课堂纪律、公寓卫生、获奖情况、特色活动、违纪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参评优秀班集体、团支部的重要指标。

3.突出家长的助力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定期举办见面会、座谈会,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征求家长对学院的管理意见,让家长参与和监督学生管理,为学院出谋划策,成为学风建设的参谋和后盾。

五、建立奖励机制

为巩固学风建设成果,学院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奖励机制,对在学风建设中表现突出,为学院争光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树立学习典型,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同时,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6]确保学风建设各项目标、内容、措施与时俱进,得到有效落实,并产生良好效果。

作者:周瑞芝1师伟2工作单位:1.内蒙古科技大学2.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