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法学课程设置分析

时间:2022-08-14 09:17:34

三本院校法学课程设置分析

一、当前三本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课程设置在专业建设中是一项重要工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目前大部分三本院校对何为应用型人才,如何通过课程设置以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课程设置还存在随意性和不科学性,致使很多三本院校仍在不明目标、不明方向、不明思路的情况下,开展着“不明就里”的法学教育,学生在接受着“不知所云的法律知识教育”[1]。造成目前三本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随意和不科学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造成三本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造成三本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理解不到位,没有弄清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课程目标的制定者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设置了不明所以的课程。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法律人才呢?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即使有一些表述阐释了应用型法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与技能,但也表述不一[2]。我们知道,课程设置本来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而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理解的模糊必然导致课程设置失去方向,就像一群忙于赶路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最终的目标在哪里。(二)造成三本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缺陷的人的因素。什么是科学的课程目标,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即使都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不同的学校也应该各有特色。所以,不同三本院校法学专业应自己研究设置适合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能完成这项工作的人不但要能全局把握三本法学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还要能准确定位学院自身特色。虽然近一半的三本院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但基本都是招生人数比较少的小专业,学校相对来说重视不够,师资力量更是薄弱,大多是没有经验,没有高学历、高职称和缺乏法律实践经验的为数不多的年轻教师。这些年轻教师承担着三本院校法学专业建设与教学的重任,课程设置的任务也由他们讨论完成。经验和能力的欠缺,以及现实中高课时量要求的压力,让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因人设课的现象也不可避免。

二、三本院校法学专业以“法考”为课程设置目标的合理性分析

(一)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理想就业目标。严格来讲,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法律相关才是真正的就业。应用型法律人才是与学术型法律人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理想就业目标应当是各种法律实务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这一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有法官、检察官、律师、律师助理、公证员、行政机关中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工作人员,以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仲裁机构仲裁员、企业法务人员等等。学校与老师应从学生入学时就引导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就业目标,并帮助学生朝着理想中的目标努力。(二)通过“法考”是法学专业学生实现理想就业的敲门砖。与其他许多学科不一样,法律实务领域中的绝大部分岗位就业门槛较高。2018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颁发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申请律师执业、公证员执业和初次担任法律类仲裁员,以及行政机关中初次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法律顾问的公务员,应当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可见,三本院校法学毕业生如果四年后手中只有一张三本大学的文凭是很难找到理想工作的,这也是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在校期间帮助学生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三本院校法学专业教育教学不可回避的责任。(三)以“法考”为课程目标同时符合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用型法律人才虽然也重视法学理论教育,但其生源质量和办学层次并不要求其理论教育达到培养学术型法律人才的广度和深度,相反,其应当更强调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更加凸显[3]。这种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与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确立的法律职业人才选拔专业性与实践性并举的双重方向不谋而合。可见,三本法学完全有可能设置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既能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法考”的双重目标。但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目前三本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学生报名“法考”的积极性日益增高。为了通过“法考”,很多学生从大三第一学期,甚至从大二第二学期开始就逃课或请假专门去校外培训机构上课或者购买“法考”教材自主学习,基本放弃了学校的课程,长此以往既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经济上和精力上的负担。如果结合“法考”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的课程必将一举两得,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三、完善三本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三本院校法学专业必须找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相关配套,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要求和“法考”。通过条件的研究,明确课程设置的目标完善课程设置,改变当前课程设置随意、不科学的现状,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当前三本院校法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要真正解决此问题,必须对新设置的课程目标有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否则,为了改革而改革,终究摆脱不了“不明就里”的循环。当前三本法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通过“法考”,实现理想就业的双重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要求和“法考”通过条件的研究。是否符合这两方面的要求才是检验新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二)加大师资培养或人才引进力度,解决课程设。置者水平不够的问题办学特色是专业的生命,特色的课程设置则是办学特色的保障。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体系,围绕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和学生通过“法考”的双重课程目标,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探索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是每个三本院校法学专业必须自己解决的问题。而如前所述,三本院校法学专业基本都是不受重视的小专业,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基本没有教授、副教授。学历低、资历浅的年轻教师往往只关注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量,没有关注和研究专业建设的主动意识。然而,拥有一支既懂教学又懂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才是课程设置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保障核心。所以,三本院校应加大师资培养或人才引进力度,有意培养自由师资关注和研究专业建设的意识与能力。(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办学条件,为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保障。课程设置不是一项孤立的工程,它取决于课程目标,最终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专业办学特色的直接体现[4]。但一套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的论证上,还要能在实践中得以实施,落到实处。否则,纸上谈兵毫无意义。课程体系的落实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双重保障。目前三本院校法学专业普遍硬件投入不足,校内没有模拟法庭,校外没有实习基地,很多实践课程仅仅体现在开课计划上,并没有真正落实。此外,师资水平有限,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学生到教师,缺乏法律实践经验,在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时也是一头雾水,力不从心。要改善目前三本法学的办学条件,除了加大资金或人才投入外,还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律所、法院、检察院等机构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解决实践课程落实难中的硬件不足和师资薄弱问题。(四)强化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衔接,让课程目标落到实处。课程目标统领着整个课程体系,但只有将其具体化为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融入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课时,课程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所以,必须强化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有效衔接,否则,再好的课程设置也只是空中楼阁,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因此,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承担者都应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整个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再结合自身所授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相应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对学生需要在这门课程中学到什么,该学到什么样的程度,如何教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都做到心中有数,继而在教学中按部就班地实施,将课程目标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实现理想就业。

[参考文献]

[1]杨敬辉,李波.浅析司法考试语境下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08):78-80.

[2]罗晓萌.独立学院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契机[J].理论研究,2016(09):80-81.

[3]胡晓利,郭宏.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下的法学本科“三维”实践教学模式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8(12):88-92.

[4]顾小娟.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43-44.

作者:谌丽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