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综述

时间:2022-11-06 03:26:13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综述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过程中。虽然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内部发展不均衡、金融融合发展程度不高的问题。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有效深度融合对促进大湾区经济的融合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金融一体化、湾区经济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整理,总结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金融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深圳等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2019年大湾区生产总值高达11.62万亿元,是国家参与全球化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是2015年明确提出,之后几年相继签署、出台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及2020年年7月31日广东省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政策红利。2019年广东省金融业全年增加值为8881.41亿元,同比增速9.3%,较2018年提升2个百分点,对服务业的贡献率为14.9%,提升1.1个百分点,对广东省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8.2%,提升0.7个百分点。2020年1—5月广东省金融业的增加值为2455.89亿元,上半年同比增速9.0%,在疫情下金融业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20年6月底中外资银行业机构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9%①。但是湾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GDP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分别为666893元和381870元,而经济相对落后的江门和肇庆人均GDP仅为63328元和53267元。而作为高水平的城市集群,纽约湾区第三产业占比89.4%,金融业占纽约湾区生产总值比重27.18%,人均GDP高达7万美元。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业增加值提升比较快,但是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没有对等增加;湾区内部发展不平衡,经济一体化程度还有待提升等。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湾区金融融合等相关方面的理论及文献进行梳理,丰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

一、金融一体化理论

关于金融一体化的定义界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对区域金融一体化做出定义界定,金融联合运动发展的一种状态,并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流动性和可替代性两类,金融市场的壁垒消除后金融资产可以自由流动为可流动性;而区域内金融资产可以完全替代为金融资产的可替代性。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课题组(2007)认为区域金融一体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金融一体化是各国或去、各区域金融活动、金融政策以及各自的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下而形成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第二,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进行解读,从静态方面看区域金融一体化是区域内金融机构的业务相互交叉,金融业务活动联系密不可分的一种状态;从动态层面看,金融一体化是区域内金融业务逐渐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动态过程。最后,金融一体化是逐渐从区域金融结算、汇兑业务合作等初级阶段逐步发展到区域间借贷资本自由流动、金融市场逐渐融合的高级阶段,最后到区域内使用统一的货币,各国完全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国外的文献主要从实证方面研究金融一体化、经济发展增速、金融良性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DavidDickinson(2010)认为,金融一体化能更好地促进金融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达到金融一体化的最终目标。为了衡量金融一体化程度,国外学者Lemmen、Eijffinger(1993)运用各种平价条件对经济协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利率平价并不成立。Feldstein&Horioka(1980)运用储蓄—投资相关性检验衡量资本的流动性来检测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一国的经常账户余额等于国民储蓄减去国内投资,而资本流动可以分为资本的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其中,储蓄转化为投资是资本的纵向流动,不同国家的储蓄会对世界范围内的投资机会做出反应,都能流向回报率高的地区,获取更高的收益,而人们趋于逐利性对每个国家内出现的投资机会都会尽可能地参与。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之间已经没有必然联系。我国学者俞颖(2010)认为排除了财政政策及收入水平等因素之后,从资金跨国流动角度来讲,东亚金融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东亚地区的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改善资本分配,提高金融体系和金融风险分摊机制运作效率等措施来抵御金融风险,从而推进东亚经济稳健快速发展。国内区域金融一体化的研究。孙丽霞,梁燕君(2011)认为,区域金融一体化是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组织形式各异的经济区域内金融活动高度联系,密不可分的一种状态。钟毅恒(2006)提出了深港金融一体化主要在于统一的外汇市场、一体化的货币市场以及高效的融资中心。魏清(2009)从正规银行的利率、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和利率等方面资金价格是否趋同来衡量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程度,并得出长三角并未实现金融一体化的结论。孟祥林(2010)从京津冀银行的设立出发,分析了该区域内金融一体化进展程度,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德旭、董捷(2015)对珠三角、长三角区域金融一体化进行分析并总结成功经验,再针对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必须积极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张婷婷(2017)借鉴Feldstein、Horioka提出的储蓄—投资相关性检验,来研究京津翼地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以信贷市场一体化来间接反映金融一体化,得出京津冀三地金融资本分布不均衡的结论。

二、关于湾区经济研究的文献

目前国际上有三个著名的湾区,分别是以科技湾区旧金山湾区、金融湾区纽约湾区、产业湾区东京湾区,在推动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Walter(1986)通过分析旧金山湾区的经济和人口模型,得到了湾区未来的经济和人口演变动态。BayAreaAllianceforSustainableCommunities(2006)认为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关注环境与经济之间良性。Volberding(2011)通过分析旧金山湾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同时期经济请款个,得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动关系。Makarem(2013)通过研究1980年至2010年间旧金山湾区和南加州收入差距背后的制度背景和历史,得到旧金山湾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与制度结构。香港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金融业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因此香港大学吴家玮教授于1994年在借鉴旧金山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最先提出了“香港湾区”的概念。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粤港澳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国内学者对粤港澳湾区经济发展情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鲁志国等(2015)运用四维评价体系,从地理、经济、产业、科技、人力资源等方面对粤港澳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三大湾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在综合竞争力上,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伍凤兰、陶一桃(2015)在“三力模型”框架下,根据粤港澳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推演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机制,同时引进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以及东京湾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适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申勇等(2017)以上海杭州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综合研究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可行性以及优势,希望通过湾区经济建设和发展来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腾飞。

三、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研究文献

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明确提出是2015年,因此,以“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为研究对象进行金融融合发展研究的文献较少,在过去的文献中基本从粤港澳、大珠三角或泛珠三的角度进行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李晓等(2017)发现,距离因素不再是影响粤港澳一体化的主要因素,粤港澳地区的边界效应更多地反映了边界两侧间的各种制度性因素,因此,只有从制度创新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水平。覃成林和潘丹丹(2018)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产业结构趋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后,发现该区域的三大产业结构趋同明显,阻碍了其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若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必须解决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另外,覃成林和柴庆元(2018)从交通网络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层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交通网络的完善也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学者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郭文伟,王文启(2018)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金融集聚与科技创新力数据,得出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行业异质性。彭芳梅(2019)采集了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2015—2016年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并通过TOPSIS测算了湾区金融发展水平,再用万有引力模型测量大湾区城市间金融联系程度,最后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了大湾区金融空间发展和联系,以及如何影响大湾区经济建设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者都认为湾区经济可以推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较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学者更应该加强对湾区经济建设研究,特别是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的金融行业的融合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郁万荣 王永胜 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