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生态环保型网箱养鱼技术研讨

时间:2022-05-12 10:14:00

小议生态环保型网箱养鱼技术研讨

近十多年来,我国一些网箱养殖水域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阻碍了网箱养鱼的健康发展。但网箱养鱼出现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绝非网箱养鱼自身固有属性的必然反映,而是网箱养鱼技术偏离了生态学基本原理的结果。如果因水制宜地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现代水产科技成果,实施具有生态环保功能的网箱养鱼技术,使网箱养鱼成为优化水域生态系统、提高水域生物生产力和改善水环境的措施,必将促进网箱养鱼持续发展。

1网箱养鱼对水域生态系统影响的两面性

网箱养鱼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是直接排入养殖水域中的鱼类粪便和饲料残渣(以下统称“网箱排出物”)。其成份除有鱼饲料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各种营养物质外,还有鱼体排出的尿素等代谢产物,而对水环境起重要影响作用的控制性因素则是其中的氮、磷营养元素。

网箱排出物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即可以是有利的正面影响,也可以是有害的负面影响。其正面或负面影响的“分水岭”,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入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氮、磷量与该生态系统最大允许容纳量的关系。如进入的氮、磷量小于系统的最大允许容纳量,即产生正面影响。相反,若大于系统的最大允许容纳量,即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力,则产生负面影响。

1.1正面影响

含适量氮、磷的网箱排出物以碎屑形态进入网箱养殖水域后,一部分被鱼类等水生动物直接食用,另一部分则成为细菌的营养源,促进了细菌的繁殖。细菌在分解利用有机碎屑时富集于碎屑表面而形成“菌凝体”,又成为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高级营养物而被食用。可见含有氮、磷的网箱排出物进入养殖水域后,有相当量的氮、磷转化成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身体物质而进入食物链轨道,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内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产力。

那些未被水生动物食用的剩余的网箱排出物,最终会被氧化分解为氮、磷以及CO2等无机营养元素而被水生植物,主要是浮游藻类植物吸收利用,促进着水生植物的繁殖生长,丰富了植食性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饵料基础,提高了水体的产鱼潜力。特别重要的是,浮游植物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不但把日光能转化为有机能而贮集于植物体,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原初生产,而且还放出O2,提高了水体DO浓度,改善了水环境。

上述情况表明:网箱养鱼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产生正面影响的结果,是系统内物质能量的增加,生物生产力的提高,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促进了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的协同进步。

1.2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的症结所在,是网箱养鱼输入到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氮、磷超过了该生态系统的最大允许容纳量而产生的水体富营养化。其主要表现:(1)水质恶化——TN、TP、BOD严重超标;上层水的DO量昼夜差值大,底层水的DO量极低,甚至为负值。(2)蓝藻类浮游植物过量繁殖而形成巨大的生物量。一旦气候变化常引起蓝藻大量死亡腐败,急剧消耗水中DO,可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批量窒息死亡。(3)在缺氧条件下厌氧细菌分解网箱排出物产生的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和水环境的危害很大。

2生态环保型网箱养鱼的技术路线和技术要点

生态环保型网箱养鱼的技术路线,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调控网箱排出物的数量及其氮、磷含量水平,确保网箱排出物带入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氮、磷总量在该生态系统允许容纳量范围之内的合理水平上,以充分发挥网箱养鱼对水域生态系统的正面影响。其要点如下:

2.1以跟踪监测环境变动的“试错法”实现合理的网箱养鱼规模

合理的网箱养鱼规模,是保证网箱养鱼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正面影响的前提条件。合理网箱养鱼的规模应根据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具体条件而定,没有现存的统一模式。在缺乏养殖水域氮、磷允许输入量参数的情况下,可用跟踪监测网箱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变动的“试错法”,在网箱养鱼实践中,逐步实现网箱养鱼规模的相对合理水平。

为避免水环境污染风险,在实施“试错法”的初始阶段,应以一个明显偏低的养鱼规模进行试生产,用跟踪监测养殖水域水质和水生生物(主要是浮游藻类)的实测数据,根据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和《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等文件进行综合评价,逐步调高,直至达到并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

2.2改革传统养鱼网箱结构,创立生态网箱养鱼模式

改传统网箱的单养模式为同箱分区的混养模式。即将网箱分隔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主养区,只养一种主养鱼,下层为次养区,配养3-4种不同食性的鱼类,促使各种养殖鱼类在同一网箱中各自完成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生态互补互利作用。

整个网箱系统是网目为4cm左右的敞口生态型成鱼网箱。该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箱是主养区,呈长方体,主养一种名优高档鱼,可选用投喂低磷高效的优质颗粒饲料。主养鱼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网箱养鱼的经济目标,并为下层箱的鱼类提供“特殊饲料”。下层箱呈“╝”形,为配养区,底网网目可选为0.2cm左右,下层网箱的墙网有三面与上层网箱共用,放养滤食性的鲢、鳙、杂食性的鲫和刮食性的细鳞斜颌鲴,不投喂饲料,其食物主要靠上层主养箱漏下来的鱼类粪便和饲料残渣,同时也食由箱外水体中进入箱内的饵料生物和有机碎屑。其中鲴鱼可刮食网片上着生的“青苔泥”(主要是丝状藻类),鲢、鳙滤食悬浮于水层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而鲫则主食沉降到箱底的有机物。它们各自摄食功能的发挥,就较充分地回收再利用了上层箱排出的有机废物,这不但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起到了变废为宝的作用,而且还清洁了网箱内的水环境,对主养鱼的健康生长也十分有利。

主养区高档鱼种的放养量应根据网箱内外水体交换情况、养殖品种的生物学特点以及鱼品出箱时间和产量与规格等具体计划而定。进箱鱼种的体高应大于网箱网目单脚的2倍(H>2a),使鱼不致逃出箱外。为平衡各养殖鱼类之间的生态互补关系,主养鱼与配养鱼的放养比例可暂定为8:2。配养鱼鲢、鳙、鲤、鲴之间则暂定为5:2:2:1,并在生产实践中,根据各种鱼的群体生长情况及时予以调整。

2.3实施网箱养鱼与大水面放流鲢,鳙鱼相配套的生态渔业措施

在养殖水域大水面放养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的鲢、鳙鱼既可抑制浮游生物的过量增长,又可清除有机碎屑,对保护水环境提高大水面产鱼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鲢、鳙的食物链短,放养鲢鳙鱼可有效提高水域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

2.4高附着密度生物堆技术在生态网箱中应用

网箱养鱼过程中产生氨、氮,对养殖水域生态系统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排入养殖水域中的鱼类粪便,其成份除有饲料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各种营养物质外,还有鱼体排出的尿粪等代谢产物,而对水环境起重要影响作用的控制性因素则是其中的氨、氮(NH4+)。生物堆是硝化干菌的载体,而硝化干菌专用于处理转化鱼粪尿中的氨氮(NH4+)、可溶蛋白,使其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在养鱼网箱中应用具有高附着密度、高生物活性的硝化干菌,制成的生物堆,安放于下层网箱的中下部。用生物堆吸收氨氮降低进入养殖水域的氨氮浓度,提高养鱼容纳量,使其养殖水域生态系统最终建立具自净能力,达到水域生态相对稳定的,可人工控制的动态平衡。

2.5实行网箱养殖点的轮休制

在广阔的网箱养殖水域中,优选3—4个水文、水质条件良好,适于开展网箱养殖的养鱼点,按年轮流养鱼,轮流休闲。实行轮休制的优点,是可有效防避因沉降有机物连年积存水底而导致养殖水域的局部污染,给网箱养鱼造成危害。这对水交换较差的湖泊、水库网箱养鱼尤为重要。

2.6使用主养鱼专用的低磷高效配合饲料

网箱养鱼对水环境影响的源头是饲料。提高饲料营养物的利用率,降低溶失率和残留率,不论在经济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均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鱼饲料专家研究推出的低磷高效环保型鱼用颗粒饲料,有效降低对水体的磷排放,可择优予以使用。

不同鱼类对饲料营养的需求不同,所选用的环保型饲料必须是主养鱼类的专用饲料,不能随意选择其它鱼饲料作为主养鱼饲料的替代品。投喂饲料必须坚持定时定量的原则,日投饲量应根据水温、鱼体大小、天气、以及鱼群的抢食情况而定,切实避免饲料散失浪费。

2.7认真实行以防为主的鱼病防治方针

优选或培育具有健康体质的入箱鱼种,强化网箱养殖鱼类自身的抗病力;搞好养殖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截断病源入侵途径;及早发现病鱼及时进行治疗。如疑似传染性鱼病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治鱼病的药物应是经国家批准的,高效无残留毒的药物,严防鱼体和养殖水域被药物污染。

2.8强化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主要的是,网箱养殖水域的跟踪监测及综合评价制度;饲料质量监测和投饲技术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周继伦:生态学与环境污染。生态学讲座教材。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2陈宜瑜、曹文宣:洪湖水体生物生产力开发及环境优化对策,洪湖水体生物生产力综合开发及湖泊生态环境研究。海洋出版社,1991

3谢大敬、吴远坤:试论三峡水库养鱼与保护环境的互利关系及合理养殖技术路线的探讨(摘要)。重庆农垦2004,总第0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