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畜牧信息技术的现状与拓展趋势

时间:2022-05-12 09:22:00

小议畜牧信息技术的现状与拓展趋势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牧业各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指出了畜牧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畜牧业;计算机;网络

1.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计算机本身为主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一般认为,计算机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应用水平上都要落后于其他领域。

芬兰被认为是世界上在农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在芬兰的84000个拥有5公顷可耕地的农场中,将近50%的农场拥有个人计算机(PC),20%的农场使用Internet,而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只有大约10%的农场拥有计算机。在美国,大约36%的农场拥有计算机,约11%的农场使用Internet。在日本,有大约50,000台PC进入了农户家中,但日本全国有3,500,000个小型农场,因此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并不高。以上这些都是针对一般性农场的,但也反映了计算机在畜牧业中应用的基本情况。一般来说,计算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普及程度要比在种植业中高一些,尤其是在奶牛场和猪场中。

在我国,尚无对计算机在农业或畜牧业中应用情况的系统调查。大多数的大中型牛场和猪场中都配有PC,其中部分开始使用Internet,而小型畜牧场一般还没有计算机。

2.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现状

2.1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

信息的储存与管理是最基本的信息技术,也是其他信息技术的基础。MIS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并为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在畜牧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50年代,美国的奶牛群改良协会(DHIA)就开始用大型计算机进行奶牛生产记录管理,在70年代有了通过电话的数据自动查寻系统,到了80年代就有了基于微型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在荷兰,1992年就有将近40%的种猪场使用MIS,这些猪场所饲养的母猪数占全荷兰母猪总数的75%左右。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给畜牧生产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

我国近年来畜牧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有较快的发展,目前主要在大中型猪场应用较为普遍,使用得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除了有国外的PIGWIN和PIGCHAMP外,国内自己研制的有GPS、PIGMAP、金牧牧场管理软件、飞天工厂化养猪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对这些软件的应用效果目前尚无系统的调查研究,但多数猪场认为这些软件使他们的管理更科学,对生产是有益的。

2.2农业推广服务系统

Jenson(2000)提出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系统模式,它通过网络服务器不断最新的关于植物保护方面的信息(如病虫害警报、天气预报等),农民可通过Internet在家中直接获取这些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咨询。

基于Internet的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在欧美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波兰,农业推广服务中心根据农民的需求,建立了市场信息库,包括不同地区农业物资的价格、不同地区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在商品交易市场上农业物资和农产品的价格、农民和企业的产品零售报价、可提供贷款的银行及其贷款利率、不同银行的存款利率、厂商的地址等等。在罗马尼亚,国家农业和粮食部与英国农业推广署合作,建立了农业推广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监督和评价全国各地的农业推广活动,并制订未来的工作计划。

农业推广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使得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科研成果得到真正应用的比例很低。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所好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我国政府和科技工作者也做了不少努力,如电视、广播、录像等,但利用Internet进行农业科技推广还不够普及,除了一些大中型的畜牧场外,我国广大农村的Internet普及率还相当低。

2.3育种分析系统

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计算,越来越强大的计算功能使得许多复杂的数学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这对于畜牧业,尤其是家畜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离不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新的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和最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北美和一些欧洲国家,种畜的遗传评定是地区性的乃至全国性的,要将全地区乃至全国的数据收集在一起,统一进行遗传评定,其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如德国,奶牛的全国遗传评定由家畜联合信息系统操作。在加拿大,全国的种猪联合遗传评定由加拿大猪改良中心(CCSI)负责,CCSI拥有一个含有全国1800万头猪的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定记录的国家数据库,这些数据来自于参加全国猪联合育种的各猪场的测定数据和各地区中心测定站的测定数据,每年有10万多头种猪参加测定。中心同时还收集商品猪场的数据,以检验遗传改良对商品猪的生产性能改进效果。

在我国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畜牧信息处理中心。在部分省市(如北京,上海等)建立了地方性的奶牛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本地区的奶牛遗传评定。在大部分部级的种猪场和其他一些较大型的种猪场已有了供场内遗传评定的计算机软件(如GBS,MTEBV等)。

2.4牧场管理系统

牧场管理有三个重要方面:经常针对各种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家畜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它们能够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保证畜产品的食品安全和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这些方面,信息技术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管理人员不仅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及时、全面和详细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还可利用一些专业化的计算机软件,如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为其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诊断和处方。目前国外已开发了很多供畜牧场用的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如集约化猪场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猪场母猪繁殖管理的专家系统、猪呼吸病诊断的专家系统、用于母猪群更新的专家系统、用于猪场健康管理的专家系统、用于控制药物和杀虫剂残留和环境污染的决策支持系统、用于母牛更新的决策支持系统等等。现代信息技术也可用于改善和控制家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提高管理的精确性。如将传感器和计算机相结合用于对家畜的个体识别,从而可对个体的活动随时进行监控,尤其对于放牧家畜来说更具有价值。在荷兰,将发情诊断准确率由50%提高到90%,可使牛场的利润增加8%,利用个体给料控制系统可提高利润4.8%。信息技术在饲料配方制定、家畜胴体组成活体测定、畜舍内环境控制、环境污染监控、人事管理、帐目管理等方面都正在或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用于畜牧场的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几乎还是空白。在个别牛场(如北京奶牛中心良种场)已有了自动奶量记录系统,在一些猪性能测定中心(如北京种猪性能测定中心)有了自动个体采食量记录系统。

2.5网络系统

网络的基本功能是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在信息传递方面,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特点是: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种类多样,如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经济实惠。在资源共享方面,凡加入互联网的用户都可共享网络中的公共资源。

2.5.1传播和获取信息

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为人们迅速传递和获取各种信息创造了优越条件。我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有很多专门化的信息网站,如畜牧兽医信息网、中国种猪信息网、中国奶牛信息网、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中国牧业网。

2.5.2广告宣传

通过网络,企业不仅可以对本企业的产品进行全面详尽的宣传,而且可以对企业本身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这种宣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信息量和经费的限制,所产生的效应也是其他任何广告宣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国外的一些大型畜牧企业和行业协会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我国的一些畜牧企业近年来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

2.5.3企业管理

通过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内的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快速可靠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5.4联合育种

联合育种是现代家畜育种的必然发展趋势,其核心是进行种畜的跨场、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联合遗传评估,实现优秀遗传资源的共享。北美和欧洲联合育种(主要是牛和猪)比较普及,各农场(户)可直接在网上获得种畜的遗传信息并进行选种。

2.5.5网络经济

网络与经济相结合,就产生了网络经济。与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网络经济的主要优点在于它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可通过网络直接联系,消除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的附加成本,此外它还使企业能够扩展市场范围,与客户良好沟通,从而可随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及时调节产品结构,为用户提供全天候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消费者则可更全面地了解产品,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3.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要少得多,但这并不意味信息技术对于畜牧生产的益处不大。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事实上,近几年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应用的速度较过去已有了很大提高。

未来其发展速度还会大幅度提高。

3.1信息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及其配件的价格以及使用网络的费用会进一步降低。

3.2各种适用于畜牧场的应用软件会越来越多,并且会更加完善和实用。

3.3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渗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畜牧业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发展趋势的影响。

3.4社会的发展对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要满足社会需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

3.5畜牧业本身的发展趋势是牧场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仅凭经验已远远不够了,畜牧场正面临着由基于经验的生产系统到基于信息和科技的生产系统的转变,这无疑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