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与农村经济问题研究

时间:2022-11-06 02:52:19

Internet与农村经济问题研究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技术自1969年发明以来,以爆发式的速度发展,这种全球性的网络技术显现出强大的科技魅力,公用信息、大众传媒载体作用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Internet的快捷性、普及性、方便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Internet发展初期以PC终端,有线网络为主,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近年来正在逐渐形成智能手机终端与PC终端平分秋色,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局面。近年来3G技术,也就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应用日益普及,手机客户端开发应用技术日臻成熟,OSXpackage苹果操作平台系统、apk是Googleandroid平台系统、xap是Windowsphone微软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三大智能手机平台深受智能手机用户的欢迎和好评。人们应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浏览Internet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中国地域广阔,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中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11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3%。虽然近些年来农村人口下降比较快,仍然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半壁江山。农村经济问题不可小觑。

1Internet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

经合组织-粮农组织《2013-2022年农业展望》认为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市场发展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中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是否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未来十年新兴的力量将如何发展壮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制约条件,特别是农业政策环境。粮农组织以世界经济史上任何标准来评判,中国经济的增长都应该是一个奇迹。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经济每年以8%-12%的高速度增长。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大规模的公共投资以及伴随着自1979年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生育率急剧变化的人口红利。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这直接导致了原材料的进口与制成品的大量出口。然而,随着这一比较优势的下降,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增长放缓趋势。OECD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将会由现在的8%逐渐降至6%。

2为“三农”服务的六大措施

农村经济离不开Internet,随着Internet的普及,必将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25亿,同比增长16.9%。农村网民上网条件也正在得到日益改善,不仅是上网设备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类互联网设备使用率普遍上升,农村居民家庭上网使用率也在提升,互联网在农村的工具价值也得到了提升。搜索引擎使用率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入口,而农村网民对即时通信的使用率也与全国平均水平较为接近,即时通信契合农村的手机上网环境,成为农村网民的重要的交流工具和获得信息支持的主渠道。因此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做好服务工作.一是组建信息资源平台。依托电信公用数据网络,农业综合门户网站。构筑农业网站格局框架,建立涉农行业群体的交流窗口,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汇中心,农村市场流通的交易平台,为农民朋友提供信息服务。二是有关部门要尽快开发农业系列数据库群。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农业数据库和相关应用系统,为政府部门实施决策指导,农事企业从事贸易流通,农民群众开展生产经营提供有效信息支持,发掘信息应用潜力,拓展信息服务范畴。三是加强农民上网技术指导。我国农民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接受科学技术能力相对较差,要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技术下乡活动,帮助农民提高计算机、手机终端应用能力,指导农民上网,提高他们应用Internet技术查信息的热情,提高农村网络应用水平。四是宣传网络信息应用基础知识。为提高农民上网工程的辐射效应,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应用互联网。在校大学生组成服务队,开展信息科技万村行活动,进行农事信息需求调查,向农民推荐新产品、新技术。五是开展信息富民活动。营造典型辐射、效益引导的积极效应,掀起了农村信息致富热潮。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水平,通过辽宁金农网及其它农业网站查询、各种农业生产信息,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信息难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六是利用Internet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技术服务,“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数千年。”这描写的是千百年来农民种田的艰辛情景。如今,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种田越来越讲究科学,农民朋友们从新品种和新技术中受益,真正领会到“科学”两个字的“含金量”。如今从春种到秋收全程机械化已经实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农业稳产高产。

本文作者:王超工作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