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音乐理想论文

时间:2022-03-20 05:39:00

创始音乐理想论文

创始音乐的理想境界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创始音乐的理想境界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创始音乐的理想境界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音乐的二度创作要以“忠于原作”——追求作曲家、演奏家与“意向性指向”趋于统一的理想境界为前提。为了完美的体现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使我们的歌唱具有流动性,变“死音”为流动的“活音”,这不仅要求我们歌唱者有过硬的基本功,而且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通过重内涵、重形象、重意境的发于内而形于外的再创作过程,才能使歌唱达到神趣、缔韵、达意、快心的撼动心灵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音乐二度创作艺术修养

中国汉代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中曾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说明音乐可以用不同的乐调表达出人们的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由此可以推论,音乐是一种表现艺术,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无论是器乐或是声乐艺术都是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可将艺术作品的内容、思想及价值传达给欣赏者。

音乐,作为一种表演性极强的艺术,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展现其内容与本质。它不同于绘画艺术,可以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供人欣赏,而音乐供人欣赏的音乐成品是需要两个环节构建的:一是作曲家的创作(即一度创造);二是表演者的表演创造(即二度创造)。只有二者共同存在并完美融合,才会产生令人心动的音乐,二者缺一不可。

演员需要追求作曲家、演奏家与欣赏者三者的“意向性指向”趋于统一的“理想境界”为前提。然后把乐谱上那些非音响、非符号的、被遗失的信息填充进去,使音乐尽可能接近“理想境界”。而让音乐作品“感知为其自身”是二度创作空间的极限……

当然,这种体现决不意味声乐艺术的二度创造就是演唱者情感无拘束、无限制的释放,它是受二度创造原则的制约、以演唱者的精湛的演唱技巧为前提,结合一些创造手法而进行的创造活动。

就歌曲而言,在进行音乐表演中,表演者个人的创造性是基于表演者的艺术才能而得以表现的,因此,作为演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与技术是进行二度创造的重要前提,表演技巧是以对本专业基本表演技术、既通常所说的基本功的掌握为根本的,对于从事声乐的演唱者,就要掌握多种关于歌唱的技巧与方法,如:发声方法、气息控制、吐字行腔等。

娴熟的演唱技巧最终是要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并为艺术表现而服务的,当演唱者具备这样的表演才能时,才有可能上升到第二度创造的高度上来。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儒家思想大力提倡“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以求音乐中表达情感的适中而不过度,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创造理念,因而,在中国演唱者的二度创造里也会有相应地体现,那就是二度创造的原则对演唱者创造思想的规范与制约。以此说明,二度创造并不是演唱者随意、自由、无限制的创造活动,它也受“度”的制约,即原则的规范。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演唱者要忠实一度创造的基本内容与思想。如演唱一首欢快又充满活力的歌曲时,歌者却用缓慢、哀伤的情绪演唱,这就违背了一度创造的根本表现意图而无法完美地表达作品。

其次,表演者在进行二度创造时要量力而行,要根据个人的专业能力水平权衡二度创造的技能展现,显然,这一原则是与表演者演唱技巧密切相关的。演唱者将个人内在情感及思想溶入与作品中的过程(即二度创造),是必须通过歌者的演唱技巧、才能进而转变为实际音响给予听者一定的视觉感受的,它直白而又间接的表达演唱者二度创造的意图。因此,作为一个歌者,若要将作品体现的完美,就必须量力而行,将个人的技术能力与个人的创作意图相匹配的进行二度创造,从而取得较完美的艺术效果。反之,不结合个人的技术能力硬要展现高深的技术水平,就会造成牵强而不自然的艺术效果。如在演唱中,演唱者为表达一首宽广宁静的思绪的歌曲,将曲速唱得很慢来附和歌曲的曲境,但由于歌者的演唱技术欠缺,演唱时会出现气息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样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倒不如踏实的,根据个人能力所及进行创造,这或许不会取得很精彩的艺术成绩,但会使人感到你表演的很完整、自如,而没有牵强感。所以说,量力而行在二度创造中是很关键的,它直接决定演唱者的表演成功与否。

谈过二度创造的基本原则,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些演唱者进行二度创造的主要手法,它完全建立于演唱者个人对歌曲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之上。这种创造,首先要求表演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决不能把歌唱变成对歌曲毫无生气的、机械式的刻画,因为这样,就将意味着所有的歌唱表演都是千篇一律而无不同,二度创作要靠歌手自己来完成。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来演唱,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作品从曲式上看,很简单,结构也不复杂,但经过一个好的歌手细致恰倒好处的处理,唱出来会非常感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首先需要歌手在谱子上一定要唱准确,打着拍子将所有的符点,前后十六分音符,及切分音唱准,然后连续唱熟。一般拿到一个新作品,能唱到上百遍,脑子才会有一个准确的结构。这时再找曲式节构特点。3/4、4/4的节奏重心在什么地方?需要怎样把握?再做段落上的分析,是A、B、A式的段落?还是A、A、B式的段落,要搞清楚。然后再从文字上,找出情感所需要的状态。分析文字上每一段每一处情感所要表现的不同之处,要极为细致、准确,然后从作品整体上分段、分层次地去进行歌曲处理。

歌唱的语言是心声,当一个歌手站在舞台上的那一瞬间,唯一与观众相通的,是你的真心与真情。如果一个歌手能把观众视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去诉说你的喜、乐、哀、怒,那你的心态不会紧张。另外,你要真实表达歌曲的内容,还必须学会对感觉的记忆,把平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亲身感受储存在大脑里,一旦需要,马上调动出来,用在你演唱的情节当中。

声乐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并以人声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学习声乐艺术固然有许多方法和技巧,但经过几年的学习和舞台实践,我逐步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想使声乐艺术能够准确地再现词意、曲情,表达作品的内涵。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歌唱能够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个目的,作为声乐演员都必须重视音乐的流动性!换言之,就是把怎样才能是我们的歌唱流动起来,使音乐具有律动感,进而传达作品的内容和情韵,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研究。

从哲学的角度看,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音乐作为时间艺术,它的运动恰恰在这一点上和客观世界的运动相契合。声乐艺术中的文学部分(即歌词),也同样体现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要让声乐艺术反映运动着的生活,表现丰富细腻的人类情感,就必须让我们的歌唱流动起来,才能契合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打动人心,发挥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要想使歌唱流动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气息的流动

首先,气息运动的性质不同一一说话时的气息运动是单向的,呼与吸各行其是。而歌唱的呼吸是气息对抗的双向运动,即呼气的同时还要保持向下渗坠的吸气状态。第二,是否有歌唱性——说话时的呼吸只需将字送出,传达清楚词义即可,而歌唱时的气息需将每个字的韵母托出,使之延长、丰满。这个过程,需要有比说话强有力的气息支持。发声准确、音质优美及歌曲情感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连。我国戏曲传统中有“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的说法。集我国戏曲传统之精华和纵观当今民歌演唱家,凡有一定艺术成就者无不与气息运用得好,歌唱流动性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创始音乐的理想境界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创始音乐的理想境界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创始音乐的理想境界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二、理解歌词的含义

我们应该懂得,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只有在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基础上才能建立。任何动人的歌唱,无论是感情的宣泄还是意境的创造,都是演唱者平时生活和艺术积累在内心融化后的产物。有了深厚的积累,才可能深入领会歌曲的内容和它美的价值,引起情感的;中动和艺术创造的热情,从而在歌唱中使作品得到生动感人的体现。在这个基础上,要把重点段、句,尤其是一般重音和逻辑重音划分出来,再顺着情感主线深拓其内涵。这是个逐步熟悉、刻意体会的过程,是进一步酝酿、揣摩的精思过程。逻辑重音要选的准、用的巧,使之在作品中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离不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另外,纵观我国各民族众多剧种,虽然唱法不同,但在民族声乐传统中,对演唱的吐字要求上大多为“咬字归腔”、“字正腔圆”;就是把组成每个字的各个因素交代清楚,吐字有力、归韵到家,准确的掌握力度变化,这同样离不开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

三、设计对比,谋篇布局

没有对比不成艺术,如果没有对比、没有强弱张弛、没有抑扬顿挫、没有谋篇布局,歌声就不可能流动,而不流动的歌声是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染力、也是抓不住观众的。歌曲中的变化有些是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有些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设计。如果我们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和文学的修养,不用心去研究体味,很有层次的作品可能会被表现的很平淡。相反,我们具备了一定的修养,再用心去研究旋律、研究歌词、体会意境,我们就不仅能把作品提供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还能把比较平,或者表面上比较平的作品挖掘出内涵、设计出变化来。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从歌词的内涵,还要从旋律的主题、发展、旋律线的走向,以及词曲结合等角度设计出强弱张弛和抑扬顿挫,使歌唱不断的富于变化,才能符合音乐必须流动的原则。很早就有人把艺术的构思,比做十月怀胎,把形象的完成比做一朝分娩,一个胎儿的成长,不仅要在母体中怀够十个月,而且在怀孕期间还需要补充各种营养,婴儿才能健康。对于一首声乐作品的初步了解到最后完成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句话叫做“演员最宝贵的才智是性格化和再体现的能力。”那么我们怎么理解斯坦尼的理论,是否可以从他性格化的表演理论中借鉴一些有用的东西并运用到我们的声乐艺术实践中去,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所谓再体现的能力,通俗点说,就是你要把每一个特定人物的生活经历再认真体验一遍,才可能真正把自己整个化成这个人物,才可能做到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做到性格化。这就是所谓的进入角色。它是一切表演的依据。所谓一切表演当然也包括声乐表演。一首声乐作品,同影视剧里的人物一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独立的意境和精神内涵。声乐演员同样是要对它进行二度创作。歌唱演员只有在演唱作品时,能够像影视剧演员一样体验剧情、进入角色,他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才会是流动的。

近代欧洲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给艺术下过一个定义,叫做:艺术是人与自然的相乘。人(心灵)自然(社会)等于艺术作品。就是说好的艺术品不是两者的相加,而是两者的相乘。相乘就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两者猛烈碰撞的结果,要远远大于两者的和。这个公式给我们揭示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艺术绝不仅仅是自然或者是现实的简单反映。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了作家主观创造力的巨大作用,即艺术创造必须是心与自然、心与现实生活猛烈碰撞和深刻结合的果实。一切手段、一切方法、一切技巧,都是为了这个碰撞、这个结合架桥铺路的,离开了这个目的任何技巧都不可能成为艺术。为了完美的体现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使我们的歌唱具有流动性,歌唱者要在艺术表现——歌曲处理上大做文章,才能变“死音”为流动的“活音”,使歌唱曲尽其妙。这不仅要求我们歌唱者有过硬的基本功。而且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通过重内涵、重形象、重意境的,发于内而形于外的再创作的过程,才能使歌唱达到神趣、缔韵、达意、快心的撼动心灵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