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作品文学价值及发展规则

时间:2022-05-30 05:58:00

胡笳十八拍作品文学价值及发展规则

署名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代一首重要的诗歌,在后世引发了一系列的模拟作品,如唐刘商,宋王安石、李纲、文天祥等人都有拟古诗《胡笳十八拍》流传到今天。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只有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其余几种都很少甚至还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把握蔡琰《胡笳十八拍》的基础上,对这些同题拟作进行研究,不仅是对《胡笳十八拍》研究领域的拓展,而且有利于揭示《胡笳十八拍》系列作品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以便把相关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1蔡琰《胡笳十八拍》的文学价值

蔡琰是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博学多才,又妙于音律,但生逢乱世,颇为不幸。经历了亡夫、丧父的遭遇后,又在汉末战乱中被匈奴掳去,被迫嫁与左贤王,在那里痛苦地生活了十二年,并且生有二子。被曹操赎回后,她实现了重归故里的夙愿,却陷入骨肉分离的极度悲痛之中。蔡文姬命运多舛,作品也大多佚失。流传至今署名蔡琰的作品仅有3首:五言、骚体《悲愤诗》各一首,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一首。琴歌《胡笳十八拍》是一首长达1297字的叙事诗,叙述的正是蔡琰战乱中被掳、胡地思乡、忍痛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最早收录于郭茂倩《乐府诗集》,注明作者为蔡琰,朱熹将其收入《楚辞后语》。从唐代开始,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就逐渐受到关注,至现当代甚至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产生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仅笔者所见,就有文学研究讨论专集一本,其余期刊论文约160篇。这些成果涉及的范围很广,如关于作品真伪的讨论、关于其与音乐关系的讨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虽然关于《胡笳十八拍》的真伪尚存有争议,但该作品的内容、价值、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其文学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真实反映了蔡琰身陷匈奴的苦难经历和丰富复杂的思想世界

蔡琰《胡笳十八拍》叙写汉末战乱中其被掠、没胡、归汉的悲惨经历,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悲愤。“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第一拍﹚。其诗“通过个人不幸反映了时代人民的苦难,见证了个人与时代所共同经历的巨大创伤”[1],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第十二拍﹚,蔡诗凸现了其“别子归汉”时的两难抉择和心中的悲痛苦楚,在返回故国和母子团聚的矛盾中,她万般无奈割舍母爱,选择了回归故国的道路。“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第十三拍﹚,从母亲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描写非常情境中的母爱,真切再现了母子生离死别的悲惨境况和对亲生骨肉难以割舍的母性情怀。“文姬归汉”这一千古佳话是其“爱国的赤子之心终于战胜了母子间的私情……闪耀着崇高的民族精神的光芒”[2]。蔡琰忍痛别子归汉的爱国之心和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爱国诗人杜甫、李纲、文天祥都深受其影响,其诗在饱经战乱、充满国仇家恨的宋代得到了空前的认同和接受。此外,蔡诗反映女性主题,以女性心理和女性视角叙述亲历事件,表现战争给妇女带来的苦难,充满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女性情感体验,是女性文学中的不朽诗篇。总之,蔡诗内涵丰厚而深刻,沉痛描述了蔡琰苦难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其心灵的声音。

1.2开创了《胡笳十八拍》这样新奇独特的诗歌形式

《胡笳十八拍》是由十八拍合成的长诗,也是一首七言和骚体结合的叙事诗,其自创新格的新颖形式历来倍受瞩目,影响很大。一个题目,分成十八节,组成一篇一千二百多字的长诗,骚体与七言结合而参有杂言,句式长短参差,在东汉诗中未曾有过这样的体式。应是蔡琰在当时各种诗体的启示下,结合胡笳的声调和音乐的形式,创造出适应抒发悲痛感情的新体裁。郭沫若认为:“蔡文姬是在骚体和七言民歌的基调之上树立了她独创的风格。”[3]34胡笳悲凉的音调、骚体特有的强烈抒情意味、长短自由参差错落的句式将文姬被迫居胡十二年的巨大痛苦展现无遗。其艺术形式独具匠心,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刘商、王安石、李纲、文天祥等均仿其体制作有同题诗。明谢榛云:“杜子美《七歌》,本于《十八拍》。”[4]杜甫《同谷七歌》、文天祥《六歌》的结构形式也受其影响。

1.3《胡笳十八拍》是真情与音乐结合的艺术绝唱

蔡诗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在灿若星河的诗海中绽放异彩,经久不衰。其中最撼人心魄的是真切沉痛的感情,“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融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3]2“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5]第八拍直接抒情,“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连续的反问,把诗人的悲愤推向极点,问天责神,感情沸腾,措辞激烈。“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字句中饱含血泪,怨愤之情天地难容,“悲写独吊,凄怆动人,譬之听哀猿征雁,既无激于中亦不能不为之下泪也”[6]。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使诗中的感情更加真实感人。其中对归国与别儿悲喜交织的心理描写最为真实生动,“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反复渲染了自己矛盾复杂、痛苦难禁的心情。“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通过梦境表现梦中见子乍喜、醒后失子乍悲的思儿之苦。《胡笳十八拍》是音乐文学,音乐与诗歌共述悲愤之情、以悲音衬悲情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把诗中的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让人们从音乐美感角度去体悟诗歌的意蕴美;她又以诗歌对音乐进行描摹,诠释音乐的内涵,使音乐更富于文学性内蕴,创造真正的诗情旋律,以致词曲相谐,声情并茂,在情感与境界上达到了一致且相互补充。诗歌与音乐相契相谐,成就了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7]诗中的真情与音乐完美结合,谱就了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正因为《胡笳十八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深受后世诗人的重视,甚至引发了一系列模拟作品的出现。

2历代《胡笳十八拍》文献考察

在蔡琰《胡笳十八拍》的影响下,后世又有刘商、王安石、李元白、王慎中、李纲、文天祥等人的拟作《胡笳十八拍》。现分别加以考察。

(1)唐刘商《胡笳十八拍》,今存。刘商,字子夏,中唐诗人。刘商曾进士及第,大历初任合肥令,贞元中任汴州观察推官、检校虞部郎中。后为道士,卒于元和二年(807年)之前。[8]刘商《胡笳十八拍》今传本较多,仅在敦煌遗书中就有三个写本,即伯二五五五、伯三八一二、伯二八四五。《胡笳十八拍》乃刘商早年所著。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云:“今所编录凡二百七十七篇,及早岁著《胡笳词十八拍》,出入沙塞之勤,崎岖惊畏之患,亦云至矣。”[9]王勋成《从敦煌唐卷看刘商〈胡笳十八拍〉的写作年代》进一步考证出该作乃大历四五年间“刘商罢卢州合肥县令后所作”[10]。刘商《胡笳十八拍》曾广为流传。宋李昉《太平广记》载:“(刘商)有《胡笳十八拍》,盛行于世,儿童妇女,咸悉诵之。”[11]

(2)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今存。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甲科,熙宁三年(1070年),拜礼部侍郎,在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改革,遭致反变法派猛烈攻击。七年四月,罢相,出知江宁府。元丰三年(1080年),封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卒,年六十六,赠太傅。[12]31集句到宋代最为盛行,王安石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集句诗的作家,其集句《胡笳十八拍》历来倍受赞赏,严羽《沧浪诗话》称赞说:“集句惟荆公最长。《胡笳十八拍》混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13]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虽是集百家衣,却无拼凑之痕迹。连不喜欢集句的贺裳也盛赞此诗:“余最不喜集句诗,以佳则仅一斑斓衣,不且百补破衲也。惟王介甫集《胡笳十八拍》,一气生成,略无掇拾之迹,且委曲入情,能道琰心事。”

(3)宋李齐《胡笳十八拍》,已佚。李元白名齐,宁化人,具体生活时间不详。《玉海》卷一百一十“宋朝琴谱”条云:“《胡笳十八拍》四卷,汉蔡琰撰。琰幽愤,成此曲入琴。中唐刘商、皇朝王安石、李元白各以集句效琰体,共四家。”[15]刘商的仿作并非集句,李元白的集句已失传。陈鸣鹤《东越文苑》卷四云:(李元白)雅不喜应举言,而肆力于诗,宗之杜甫。初王安石作集句体,元白效之,以《集杜句》为一编行于世,又集《大观升平词》进之天子,天子以为奇,授元白初品官,元白遂归故庐,终身不仕。[16]两相对照,可知其“《集杜句》”即是《胡笳十八拍》,因为有“十八拍”,即18节之多,所以单独成为“一编”。

(4)宋王寅《胡笳十八拍》,已佚。王寅,字慎中,湓城(今江西九江)人。黄庭坚《跋王慎中胡笳集句》云:“湓城王寅慎中,拟半山老人集句《胡笳十八拍》,其会合宛转,道文姫中心事,甚妙。慎中文士,孝友清修,年三十八,未尝知女色。荤羶不入口,一粥一饭,三十年奉身如山中头陀,初无玷缺。山中人初不接世事,故其行易持。观慎中诗语,所道闺闼中意,不应是铁人石心,然能护持如此,所以为难。”[17]安磐《颐山诗话》亦载:“黄山谷谓王慎中拟半山《集句十八拍》,会和宛转,能道文姬心事。惜其今不传也。”

(5)宋李纲《胡笳十八拍》,今存。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居士,南宋政治家,诗人。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授镇江教授。靖康元年(1126年),为行营参谋官,除尚书右丞,力主抗金,除亲征行营使。高宗即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才七十五日,因反对避地东南,复落职居鄂州。绍兴十年卒(1140年),年五十八,赠少师,谥忠定。[12]317《胡笳十八拍》收在《李纲全集》卷二十一,诗序云:“昔蔡琰作《胡笳十八拍》,后多仿之者。至王介甫,集古人诗句为之,辞尤丽缛悽婉,能道其情致,过与创作,然此特一女子之故耳。靖康之事,可为万世悲,暇日效其体集句,聊以写无穷之哀云。”从其诗序可看出,其诗不是写蔡文姬,而是借《胡笳十八拍》写北宋覆国的河山之痛。

(6)宋文天祥《胡笳十八拍》,今存。文天祥,号文山,南宋末年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宝祐四年(1256年),举进士,理宗亲擢为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为宁海军节度判官,坚决主张抗元。德祐二年(1276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宗即位,复除右丞相,以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于五岭坡被俘。囚禁三年余,终不屈,狱中编诗有《集杜》二百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就义,时年四十七。[12]86-87《胡笳曲﹙十八拍﹚》乃文天祥被囚元大都时应汪元量之请而作,其序云:“庚辰(1280年)中秋日,水云慰予囚所,援琴作《胡笳十八拍》,取予疾徐,指法良可观也。琴罢,索予赋胡笳诗,而仓促中未能成就。水云别去,是岁十月复来。予因集老杜句成拍,与水云共商略之。盖囹圄中不能得死,聊自遣耳。亦不必一一学琰语也。水云索予书之,欲藏于家。故书以遗之。浮休道人文山。”[20]明安磐《颐山诗话》载:“文文山亦有《十八拍》,集句意不逮荆公,其体制、声气俱非文姬口中语。”[18]466其诗乃是借《胡笳十八拍》,抒亡国之痛。从以上所考可知,后世受蔡琰《胡笳十八拍》影响产生的同题拟作至少有6种,保存到今天的尚有4种。从现存的4种作品看,相对于蔡琰的《胡笳十八拍》,这些拟作的文学价值要低一些,但他们仍然在一些方面有发展和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作品与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共同构成了《胡笳十八拍》系列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3《胡笳十八拍》系列作品的文学特点和发展规律

从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到文天祥的同题作品,历代《胡笳十八拍》数量虽不算很多,但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系列,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文学特点和发展规律。《胡笳十八拍》系列作品具有一些共同的文学特点:

(1)其皆是由十八拍合成的长诗,都是自由且具有音乐节奏的诗歌形式。五篇作品均是同一个题目分成十八节,诗节匀称、句式灵活,富于音乐节奏。

(2)其均是关于战争、乱离题材的长诗,感情基调都是沉重悲伤的。蔡诗、刘诗、王诗写汉末战乱,抒怀悲愤;李诗感“靖康之事”,抒河山之痛;文诗伤元兵灭宋,抒亡国之恸。其全是感伤乱离之作,都抒发了悲痛的感情。

(3)同题作品都涉及汉族和异族之间发生战争,国土受到侵犯,人民饱受苦难。其均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蔡诗、刘诗、王诗叙写胡人侵入中原,李诗有感金人南下,文诗感伤蒙古军灭宋,都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之情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蔡诗自述乱离身世,抒怀悲愤。刘作内容与蔡诗相似,形式变为文人乐府诗。王诗是集句,能道琰心事。李作亦是集句,感“靖康之难”,写无穷之哀。

文诗集杜句成拍,学琰语以自遣。从《胡笳十八拍》系列作品的发展过程中,亦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性的认识。

(1)从作者自言其事到他人代言。蔡诗是自言其悲的首创之作,其后的均是拟作,大部分是为文姬代言。刘商、王安石代文姬立言,李纲借《胡笳十八拍》写其忧国的哀鸣,文天祥代言时另言其志。“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蔡诗自言其亲身经历的悲痛。《唐才子传》载:刘商“拟蔡琰《胡笳曲》,鲙炙当时。”[21]“马上将余向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刘商的拟作是为蔡琰代言。“中郎有女能传业,颜色如花命如叶。”王诗开篇便言文姬命如叶薄,悲悯其遭遇。“千乘万骑出咸阳,百官跣足随天王。”李纲的拟作中忽略了蔡琰的故事,取而代之的是靖康之事。文天祥在代言时抒发了自己亡国的哀思,“自有两儿郎,忽在天一方”,“汉主山河锦绣中,可惜春光不相见。自胡之反持干戈,一生抱恨空咨嗟”。“在代蔡文姬立言的同时,融进了文天祥自己的经历,倾注了文天祥自己的感情。”

(2)诗中的悲情从“一人之悲”变为“家国之悲”。蔡琰、刘商、王安石诗作中表现的是蔡琰“一人之悲”,李纲、文天祥的拟作中体现出“家国之悲”。“从王安石、李纲到文天祥,宋代文人以集句的形式继承与创新了蔡琰《胡笳十八拍》的主题。”[23]王安石、李纲的拟作中大量采用杜诗,文天祥全引杜诗。同样因战乱惨遭国破家亡,李纲、文天祥继承和发扬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自蔡琰而杜甫,宋人拟作时学习典范开始转移,诗中的悲情也有变化。拟作者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和自己的经历,在传统故事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增加了新的内涵。从中可看出,“以女性在战争中的乱离身世为题材的写作,如何被移位至男性的家国忧患意识”[24]。

(3)从个人创作到采用集句的方式。汉魏和唐朝诗歌创作繁荣,蔡琰、刘商《胡笳十八拍》均是个人创作。集句诗在宋代逐渐盛行,王安石等人的拟作都采用了集句的方式。集句诗是集他人诗句成诗,起源很早,但历代罕有作品流传,至北宋时发展、繁荣,风行一世。明安磐《颐山诗话》云:“集句始于宋人王荆公为妙,荆公集句近百首《胡笳十八拍》为妙。”[18]466“从王安石开始,集句诗才真正成为诗歌的正式文体。”[25]25王安石创作了大量“如出一手”的集句诗,世人争相效仿。李纲诗序中高度评价了王安石的拟作,并且“效其体集句”。“南宋以后,集杜诗又发展成为新的品类”,[25]28文天祥《胡笳曲》160句全部援引杜甫诗句。

此外,其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诗体的演变发展为不同的诗体,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蔡诗是骚体与七言合流的形态,语言浅易,凄婉动人;刘作是句式整齐,“高雅殊绝”的乐府诗;王安石的集句诗哀婉工巧,不着痕迹;李作亦是集句,沉郁悲凉;文诗全是集老杜成句,悲壮慷慨。《胡笳十八拍》系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这些由十八拍组成的几首长诗中,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始终像一条红线贯穿于诗歌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26]《胡笳十八拍》系列作品的发展,无论是从诗人自言到代言,从“一人之悲”变为“家国之悲”,还是从个人创作发展为集句,都受到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文学思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