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德治国”看教育的地位和师德建设

时间:2022-02-15 06:35:00

从“以德治国”看教育的地位和师德建设

同志提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有重大的意义。道德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要正常发展,都会重视道德建设。但把道德问题作为治国方略,提到“以德治国”的高度,却是一种创见。除了中国古代有“为政以德”的传统之外,大概没有人这样提过。所以,今天提出“以德治国”,就有着与过去一般讲道德建设不同的意义,已经不单纯是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也是政治学和国家学说的问题。由此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怎样认识教育在“以德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德治国”给教育赋予了新的、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德治国”把道德提到治国的重要手段的高度,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指明法制的施行,国家的巩固,社会的稳定,都要以良好的社会道德为基础,只有德、法并举,法制才能推行,国家才能巩固,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而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教育。所以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治理国家、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学校教育又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无非三个途径: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这三者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是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主干,对于治国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教育并不单纯是传承文化知识的文化事业,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也是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能。

从学校在“以德治国”中的地位出发,学校不仅应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而且也要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为移风易俗作出贡献。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都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公民;二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掌握现代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学校也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以校园良好的道德风气、精神面貌影响社会。教育,担负着提高人的素质的使命,而人的素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培养“成人”、“君子”为目标;以道德、政治、文化为教育内容。

近代机器工业发展以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而且成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各类专业人员,也要求普通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这就促使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发展起专业的和职业的教育,而不同专业和职业又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教育的这个变化,是一大进步。它对近几百年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在发展中也逐渐产生了片面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的作用的迅速增大,使人们的眼光集中到了它身上,适应科学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任务;教人学会做人的根本任务被忽略,道德人格教育愈来愈被忽视。这种情况妨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愈来愈专业化、技术化,并且导致了社会的道德精神危机,已经引起国际教育界的重视。

教育和教育思想的这种发展,在我国教育中也得到反映。在清华的历史上,对于培养目标就曾有过两个颇有影响的提法。一个是清华学堂时期梁启超提出的要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的校训,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成为清华的精神。另一个是50年代提出的:学校是工程师的摇篮,要培养“红色工程师”。在这个目标下,几十年里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两个提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前一个着眼于道德人格的教育,以“君子”为培养目标,反映的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后一个则是着眼于科技和工业发展的要求,着重专业教育,反映了近代以来的教育思想。两种提法,各有根据和理由,也都有所偏颇或不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反映了教育的普遍本质的一面,是一个一般性的要求,可以适用于任何一所学校,却没有反映出当时中国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代特点,也没有反映出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这个特点;而红色工程师的提法突出了清华作为多科性工科大学的特点,反映了时代需要建设人才的要求,却没有反映出帮助人获得全面发展和完善这一教育的共同本质要求。虽然也提出了政治上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主要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训练,道德和人格的教育则留给了专门的政治思想工作部门去做。

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不断发展的,要研究当代世界和中国对人的素质的具体要求;然而无论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做人的具体要求,教人学会做人这一根本任务是不变的。对于历史上关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认识,要认真总结,吸取其合理成分,加以综合,并结合今天的新要求加以发展。“以德治国”的提出,进一步突出了教育的普遍本质要求,可以促进我们全面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把学校建成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师德建设是关键。教育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水平,道德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师德的水平;没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就不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

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觉性。在片面强调专业技术教育,把学校看作只是传授和创造知识的场所的思想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没有把教学生“学会做人”纳入培养目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标和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要从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来看教师这个职业;要使大家都认识到,教师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负有光荣的使命,他的根本职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要成为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教师也要成为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能只是教书匠,而要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教师只把自己当作教书匠,或只把教师职业当作赖以糊口的饭碗,师德建设就失去了根据。

师德包括狭义的和广义的两层含义。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包括哪些内容,需要研究。不过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几点:一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尽心竭力,处理好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高等学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相当普遍,且不易改变。其所以如此,有多方面的原因,也与职称、报酬等有关,涉及教师个人利益,需要从管理体制上加以调节、引导;但也不能否认,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处理教育事业的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也是原因之一。至于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第二职业或炒股,对本职工作三心二意,敷衍塞责,就更有背于师德的要求。二要关心爱护学生。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本,具体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本,一切为了学生。见物不见人,只知教书,对学生漠不关心,不是合格的教师。三要遵守学术工作道德。抄袭、剽窃作假等等有违科学工作道德的行为,都与教师的身份不合;有这样行为的人有辱教师的光荣称号,情节严重者不宜留在教师队伍中。

广义的师德是指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要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对自身的道德、人格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严格要求,作出表率。现在社会不良风气也侵入校园,各种评审中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经济上违规腐败的现象也有发生;更有甚者,教师竟帮助学生造假作弊。如此等等,严重地污染了学校的空气。教师要自觉抵制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维护学校这一方净土。就是在八小时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生活、朋友相处中,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总之,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不只是在教室里,教师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一种教育,或是好的,或是坏的。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神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