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国民事诉讼简易过程的优化

时间:2022-04-29 03:38:00

小议中国民事诉讼简易过程的优化

摘要:民事诉讼简易程序成本较低、审理周期较短、诉讼方简便、适用范围较广,简易程序的规定和适用,降低了诉讼成本,提高了效率,对于及时处理民事纠纷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司法实践证明,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规定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现实对民事诉讼程序的要求,对其重新解读和完善已是必要之举。在司法实践中,究竟如何依法“多适用”或“扩大适用”简易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确保司法公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简易程序;现状;完善

简易程序是第一审普通程序的简化,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一些简单民商事案件所适用的程序。简易程序主要用于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具有很大的便利性。然而,由于我国简易程序立法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司法实践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将着重讨论采取何种措施对其进行完善,以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确保司法公正。

一、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现状

简易程序是第一审普通程序的简化,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一些简单民商事案件所适用的程序。我国1982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试行)和1991年修订后的新民事诉讼法,都以专章规定了简易程序。简易程序因诉讼成本较低、审理周期较短、诉讼方简便、适用范围较广等特点在当前民事审判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目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占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总数的71%,个别沿海发达地区已达90%。可以说,简易程序的规定和适用,降低了诉讼成本,提高了效率,对于及时处理民事纠纷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司法实践证明,我国简易程序的规定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现实对民事诉讼程序的要求,对其重新解读和完善已是必要之举。因此,简易程序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既关系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审判效率的提高,更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诉讼权利和民事权利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究竟如何依法“多适用”或“扩大适用”简易程序,提高诉讼效率,确保司法公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我国简易程序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简易程序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民事诉讼法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

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作了专章规定,但其内容却非常简单和粗疏。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的规定只有五个原则性的条文,即使加上相关的司法解释,要应对每年超过80%的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司法现状,仍显得捉襟见肘。简易程序不应仅是普通程序的附属或分支,而应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构架与程式。现有民事诉讼法中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立法模式,给司法实践带来许多操作性的困难。无疑,简易程序的设计,应为法官与当事人预留更多的自由空间,但疏密有致、体系完整仍应是程序构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1]从外国立法例来看,对简易程序的规定往往比较详细。不少国家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及美国的部分州都专门制定了简易程序法或小额裁判法。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简易程序虽和我国一样是对普通程序的简化,但其规定比我国要全面、具体得多。如日本民事诉讼法第7章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有11个条文。[2]

(二)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界限不清

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的适用并不是随意的、无序的,它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两种程序间应有一定的界限划分。现实情况是部分基层法院受案时不加区分地都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在审理过程中,遇到案情复杂时,再转换为普通程序。这主要是法律对简易程序向普通程序的转换没有严格的限定,主要由法官自由裁量,随意性很大,当事人即使不满意,也无法对此提出异议。这不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也违背了“两便原则”的立法本意。现行民事诉讼法将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定性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这一规定无疑是合理的、正确的,但从实用和实务的层面上看,这一规定缺乏具体的落脚点,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我国缺乏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同一法官既审理普通程序案件又审理简易程序案件,法官双重角色容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界限不清和混用、简易程序不简易以及滥用简易程序的情形严重存在。以上的种种造成了“简易程序不简化,普通程序不规范”,滥用了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法律条款,造成两者之间的混乱和界限的模糊。[3]

(三)缺少简易程序运作的配套措施和严格的执法精神

就我国现行简易程序的立法来看,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的规定仅有5个条文,除了实行独任制和审理期限为三个月以外,事实上,我们很难感觉到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有多少本质的区别。简易程序的相应配套措施少之又少。如法律赋予了简易程序中当事人可以口头起诉的权利,法院就应履行此义务,并设专人将当事人的口头诉记入笔录。而实际很少有法院这样做,有些法院甚至还以书状格式不符为由,不接受当事人的起诉。简易程序作为一种独立的程序结构,涉及到法院与当事人的关系、证据规则、诉讼费用、诉讼文书的制作、非诉法理的运用等因素,只有上述这些要素在立法中均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加以规制的前提下,简易程序才可能有效运作。对一个缺少相应配套措施的程序,要想使其得以良好运作是不可能的。目前,由于简易程序独特要素的严重短缺,在实践中必然会出现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关系不明与混用的现象,这恰恰又限制了简易程序优越性的发挥。

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建议

针对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制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进一步明确并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造成实践中繁简不分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明确哪些案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哪些案件不能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院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但是这种规定显然过于原则,且不甚明确,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曾对此作出相关解释,但在司法实践中依然难以操作,这也是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混用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应该进一步将简易程序明确化、具体化,即根据案件性质和诉讼标的即低于多大的诉讼标的一律适用简易程序,各省市可根据不同情况规定各自标准,明确规定哪些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哪些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4]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规定很小,而且没有明确以价额作为划分适用程序的标准,但在实际运作中,一审法院的多数案件均适用简易程序,还以价额作为划分适用程序的标准。如有的法院规定10万元以下的财产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有的规定在20万元以下,有的规定在50万元以下,根据2001年的最新统计,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最高标的额已达500万元。实践证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迅猛提高,案件的数量越来越多,案件的标的越来越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已经明显过窄,已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所以,应该在立法上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在立法上确定对于纯财产权益性质的争议案件,明确以价额作为划分适用程序的标准,这是面对大量案件,国际上普遍的改革趋势。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我国不同经济地区简易案件的受理标准。[5]

(二)简化诉讼程序,缩短案件审结期限

简易程序的目的在于速审速结,只有尽量简化诉讼程序才能达到此目的。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

1.缩短审前准备期间

在我国简易程序的审前准备期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以至于法院任意拖长该时间,影响了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及时行使,法律应对立案后送达诉状、提交答辩状的时间作出明确、适当的规定。

2.应以一次期日辩论终结为原则

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事实清楚,大多不需要多次开庭审理,法庭应在开庭通知书中要求当事人于辩论期日携带所用证物并偕同所带证人到场,以免因调查证据而延长期日。

3.完善简易程序中的缺席判决制度

由于简易程序传唤方式的特殊性,应该相应地规定,不管法院以何种简易方式传唤被告,拒不到庭的,法院可依职权作出缺席判决。同样,原告拒不到庭的,应按撤诉处理。判决书,调解书等法律文书的制作也应当简化。简易民事案件在审理上的特点就是简单、快捷。另外,作为简易案件,更令人关注的是尽快有一个简单明确的处理结果,此时纠纷的起因和过程往往不是当事人关心的焦点。同理,作为简单案件的法律文书没有必要写得那么复杂,否则费时费力,既不便利当事人诉讼,也不便利人民法院审判,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当事人的不满。为充分体现简易审判程序的特点,提高办案效率,应该简化判决书,调解书记载的内容。在叙事说理部分力求简易扼要,重点将判决书、调解书主文部分叙述准确、清楚、无误。判决书可在简单仅述事实的基础上径直写出判决结果。[6]

(三)引入小额诉讼程序或简易判决程序

所谓小额诉讼程序,通常是指从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中单独分离出来的对诉讼标的额更小的案件所适用的更加简易化的程序,是专门用来对小额诉讼权利进行的司法救济。设立小额诉讼程序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当事人诉诸司法的权利。与简易程序相比,小额诉讼程序确实存在着不少的优点:

1.小额诉讼程序是一种比传统简易程序更加简易化的诉讼程序

其程序的简便体现在诉讼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起诉状、答辩状和判决书多采用表格化形式;开庭时间可以放在休息日甚至晚上;判决通常只宣布结果,而不必说明理由。

2.审理形式的非正式化

为了降低诉讼成本、加快诉讼进程,小额诉讼通常按照常识化的方式进行,旨在通过灵活的方式迅速的解决纠纷。

3.支持当事人本人诉讼

由于审判多是以普通大众可以接受的简便方式进行,所以当事人本人不依靠律师的帮助也完全可以胜任。

4.职权裁量法理的适用

小额事件的审理程序应酌采职权裁量法理即所谓非讼法理之一部分,以促进做成简速裁判。在小额诉讼程序中,法官更为主动的介入诉讼,而当事人双方的对抗则受到一定的限制。旨在通过法官的职权指挥和职权裁量来缩短诉讼周期,以节省时间、费用和人力。[7]

简易判决程序是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中普遍存在的一项程序,它是指法院形成简易判决所适用的程序,而简易判决就是“不必经过充分的开庭审理或者不经过开庭审理,当事人获得的关于案件实体问题的终局的有拘束力的判决。”[9]与小额诉讼程序相比,简易判决程序有如下优点:

1.简易判决程序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如在美国,无论待决案件的诉讼标的金额有多少,案件性质如何,只要它具有无争议性,法院就可以做出简易判决。

2.简易判决程序更加简便

不管小额诉讼程序对庭审程序有多大的简化,庭审仍然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简易判决程序则完全或者部分的绕过了庭审阶段。

3.简易判决程序与我国现有民事诉讼相关制度的衔接更加流畅

由于简易判决程序在诉答程序和发现程序完毕之后才有启动的可能,因此它在当事人起诉、法院管辖、受理等环节没有特殊的要求,只需要遵循既有规定即可。

4.简易判决程序的引入更加顺应我国司法改革的潮流

简易判决程序不仅明确规定了法官行使职权的方法,即法官在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时,同样要按照正常的庭审程序中所适用的证明标准来形成内心确信,而且还赋予了当事人通过上诉予以司法救济的权利。这样,简易判决程序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止了法官滥用职权,体现了程序对法官行使职权的制约作用。

(四)在简易程序中应赋予当事人以更多的民事程序选择权

目前,我国简易程序适用与否决定权在法,而非在当事人,当事人是无权决定自己的案件是否适用简易程序的。于是,就存在着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冲突的现象,侵犯和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愿。然而,民事纠纷应属于私权意义上的纠纷,当事人应被赋予较大的处分权。在不损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在不违背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应当允许双方经过协商合意选择适用简易程序,以维护其合法利益。具体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任意合意适用简易程序,指既使原应适用普通程序的,但因为当事人的合意选择而适用简易程序,它基于维护当事人程序选择权而设置,即主张适用简易程序的权利。二是拟制合意适用简易程序,即对原本不属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未经当事人合意,法院直接适用了简易程序,但当事人任何一方都未依法提出异议并予以抗辩,视为已有适用简易程序之合意,即异议适用简易程序的权利。[10]

(五)明确简易程序转换为普通程序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规定对两种程序转换的时间、条件及原因上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诉讼本身的稳定,也导致当事人对于诉讼程序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因此,应当明确简易程序转换为普通程序的规定:第一,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必须由当事人提出申请,法官不能依职权决定。第二,法院可以依职权对申请进行审查,作出改用普通程序或驳回申请的裁定。对法院的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第三,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期限从立案之日起计算,而不从转为普通程序时计算。[11]

(六)基层法院增设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界限不清与混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专门适用简易程序的机构和人员,在基层法院,同一法官兼具审理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的双重任务,加之一些法院和法官执法不严,极易导致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界限不清与混用。从目前世界各国民事诉讼立法来看,适用民事诉讼简易机构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建立单一的简易法院。二是建立包括普通庭与简易庭的混合法院。从国外立法来看,凡设四级法院的国家,其基层法院基本上均为简易法院,我国亦设四级法院,从与国际接轨和改革更彻底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将基层法院改造成简易法院。就我国国情而言,将基层法院改造成以简易庭为主、以普通庭为铺的混合庭却更为妥当,其原因是:第一,设立简易法院的国家其国土面积一般较小,交通设施也比较先进,对当事人和法院来说,一般不存在诉讼不便的问题。而我国地域辽阔,交通设施并未很发达,因此,简易庭和普通庭混合法院更有利于体现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的两便原则。[12]第二,按照基层法院内分设简易庭和普通庭的模式,虽然基层法院的主要职能还是处理简易事件,改革的力度也相当大,但毕竟保留了普通庭。这种方案在改革过程中相对较易推行,也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在基层法院增设简易庭,配备经过考试取得独任审判员资格的专门人员专门以简易程序审理简易的民商事案件,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界限不清和混用、简易程序不简易以及滥用简易程序的情形严重存在的问题,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法官既处理普通程序案件,又处理简易程序案件的问题,而且使法官由“多面型”向“专门型”转化,成为本领域内真正的专家型法官。[13]

四、结语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在审判实践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在立法上规定却过于简单和笼统,也造成了审判实践中的混乱,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后果。我们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认清其中的不足和缺憾,并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完善,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诉讼权利和民事权利得到真正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林见春.试论民事简易程序的立法疏漏与重构[J].兰州学刊,2003(4).

[2]黄旭东.民事简易程序之改革[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3(2).

[3]王媛媛.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重塑[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1).

[4]彭志忠.论民事简易程序的完善[J].湖南社会科学,2004(2).

[5]赵嵬.民事简易程序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6(5).

[6]张闻昊.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缺憾与完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4).

[7]章武生.论民事简易程序之重构[J].中外法学,2003(1).

[8]吴金凤.简易程序:法理问题与立法完善之探析[J].当代法学,2002(8).

[9]PeterGottwald.CivilProcedureReformInGermany[J].TheAmericanJournalofComparativeLaw,1997(3).

[10]顾权.民事诉讼简易程序改革刍议[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11]彭志忠.民事简易程序的现实反思与制度重构[J].江汉论坛,2003(8).

[12]徐胜萍..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41(2).

[13]DonaldF.TheValidilityofTyingArrangementsundertheAntitrustLaw[J].Harvardlawreview,19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