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失

时间:2022-04-12 02:34:00

小议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失

【摘要】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抚慰与惩罚的双重功能,可以达到伸张法律正义,维护合法权利的效果。环境侵权作为侵权方式的一种,其维权模式自然与精神损害赔偿有着密切联系,分析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并结合我国现存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建立与完善符合环境保护与权利保障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当引起理论界与实务部门的关注,也是本文核心之所在。

【关键词】精神损害赔偿;环境侵权

现在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日俱增,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精神利益。自从我国有了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之后,在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的今天,受污染者不仅在财产上遭到了损失,在精神上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污染者不仅要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也应该赔偿受害者的精神损失。

1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

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学者各有不同的看法,有单一功能说、双重功能说、三重功能说,每种学说又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在于抚慰和惩罚。

(1)抚慰功能

精神不是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并且是难以衡量的,所以对精神损害的救济与物质损害的救济是不同的。对于精神来说,一旦受到损害就很难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受害者所受到的精神痛苦、折磨不是别人所能想象的,在对精神损害的救济方面一般采取的是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消除影响、金钱赔偿等,但是这些方式都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使受害者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宽慰、抚慰,使其精神痛苦能够减轻。赔偿只是诸多方式中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具有抚慰性,尽管它无法弥补受害者的精神利益,但是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平复受害人精神创伤。因此,精神损害赔偿具有抚慰的功能。

(2)惩罚功能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精神损害中,侵权人侵害了别人的权利也要承担赔偿责任,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侵权领域,不仅不能因为自己的侵权行为而得到任何经济上的利益,还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否则不足以给加害人带来足够的疼痛、警醒、震撼。精神损害赔偿是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一方面是对行为人的民事惩罚,另一方面是对其他人的警戒。这跟国外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有相似之处,我国尚没有这一制度,只能依靠现有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来实现这一具有惩罚性的功能。对于环境侵权来说,这种具有惩罚性功能的精神损害赔偿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在受害者这个弱势群体与污染者这个强势群体的对抗中,如果不实行具有惩罚功能的精神损害赔偿,那就很可能出现“加害者恒为加害者,受害者恒为受害者”的现象,不利于受害者利益的维护。

2环境侵权的特殊性

环境问题是整个地球在人类无度作用下发生的系统性病变的表现,环境侵权行为正是以环境作为媒介的,它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对环境的侵害,而后由于环境的生态作用而导致的人的权利侵害,所以一般将环境侵权行为称为“环境侵害”。它与传统的侵权行为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环境侵害的社会性: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得环境侵害的对象往往是相当地区范围内不特定的多数人或物,且往往涉及人类的后代,在环境中生存的动植物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原本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其影响所涉及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是其他侵权行为难以比拟的。

(2)环境侵害的利益性:传统的侵权行为往往是危害社会安全、对社会无益的行为,因而在价值判断上,其本身就是一种无价值的行为。但是在环境侵害中,由于环境侵害始终伴随着经济行为,诸如排放烟尘、倾倒废物等污染环境的行为往往是各种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地产物,甚至在污染者与当地的受害者之间会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这就使得污染者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同时还带着相当程度的正义性。如果因为环境问题和环境权益而将这种活动严格禁止,势必会使人类经济文明、物质文明等停止不前甚至倒退。这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可将其视为一种有价值的侵害,它强调利益衡量,属于一种可容性的侵害,受害者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容忍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义务。

(3)环境侵害的长期性:传统的侵权行为是一旦当事人停止实施,侵害即停止。而在环境侵害中,其后果往往是各种因素的累积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各种环境因素和健康因素的作用下才逐渐显现出来,并且其所造成的损害是持续不断的,要在环境中持续作用一定的时间,不会因侵权行为的停止而立即停止。也就是说,其危害结果的潜伏期是很长的,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尤其是对于一些跨流域、跨地区的二次污染、三次污染。例如在日本的水俣病中其潜伏期长达半个多世纪。

(4)环境侵害的复杂性:第一,环境损害后果往往不是由一个污染者造成的,而是多个污染者所造成的,形成了多因一果的关系。第二,损害后果往往要在环境因素和健康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显现,它与污染者的污染行为并不表现出直接的联系。第三,认定环境污染和损害后果需要较专业的技术知识,甚至在某些时候,以现有的科技也很难认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现在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可是当事人尤其是受害者在这两方面仍然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3现存环境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制度建构

(1)现行的侵权法并未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环境侵权赔偿体系中

在我国现行的侵权法中,精神损失并没有纳入赔偿体系中。对于这种无形的精神上的痛苦如果没有在外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话,例如到医院就诊,难道就不进行赔偿吗?在环境侵权中,受害者受到的精神利益的损失并不比其所遭受的财产损失少,甚至精神利益的损失更大一些,此时如果他们的精神损害不能赔偿的话,本应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环境责任现在都转嫁到了受害者的身上,污染者对于环境的谨慎程度就会因此而大大降低,反正自己从环境、受害者那里取得的利益远远大于自己所付出的成本,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因此,笔者认为应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环境侵权的赔偿体系中,使受害者不仅能在环境侵权造成身体损害、行使经济损失赔偿请求权的同时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也能够在仅有精神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单独提起损害赔偿请求,使得污染者真正承担起环境责任,也使得受害者能真正得到应有的合理的赔偿。

(2)精神损害赔偿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对受害者来说过于苛刻

目前,我国环境侵权中采用的是举证责任倒置、无过错原则、因果关系推定等特殊救济程序,这对于环境侵权中的财产损失来说无疑是很好的,但是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对受害者来说就显得非常困难。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人们身体素质的不同,就会对同一污染产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反应,例如有的受害者身体素质比较差,即“敏感人群”,受到一点伤害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而有的受害者由于身体素质比较好而没有或者暂时没有显现出病状,在这个时候他应该如何证明自己的精神利益受到了损失呢?

有学者认为评价精神损害事实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则:一是直接推定法,凡污染或破坏环境行为致受害者健康明显损害,产生疫病,导致器官损伤、肢体残疾甚至死亡等,可推定同时造成受害人或其家人精神损害。二是心理恐惧类型的认定,突发性污染环境事件虽没有造成受害人健康严重损害,但对受害人心理造成巨大的惊吓,使其产生恐惧和悲观,干扰了其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的,即使这种恐惧心理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正常人的一般反应,考虑到污染环境尤其是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后果的未知性(可能存在目前医学上尚未能发现的后遗症),可认定精神损害事实。三是受害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大的环境污染案件的认定,受害人数多地环境污染事件往往消息扩散面大,社会对污染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予以相当大的关注,可能带来潜在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劣势和不利,给受害人带来更多地心理压力,此类可认定精神损害事实。四是对损害事实的认定给予时间保障,不论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损害后果在侵权事件发生之后潜伏多久才显现出来,只要严重损害人身健康,都可以认定精神损害事实。五是法人及其他组织的精神损害表现为精神利益的减损,他们的产品、服务、工作场所等受到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服务机会降低、名誉受损、社会评价降低,除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外,法人及其他组织为重树产品品牌、服务质量和单位形象,恢复社会评价所付出的投入是精神利益损失。

(3)后代人的精神损害赔偿更加没有涉及

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其损害结果往往也会延续到后代人,例如环境污染中的一些致癌、致畸因子会使胎儿的基因发生突变,直接影响他的身体、生命和精神。后代人所受到的精神利益的损害丝毫不会比当代人少,甚至更大。但是我国现行的法律虽然承认了胎儿的利益,但是还没有承认后代人的利益,更不用说后代人的精神利益,此时后代人将投诉无门。环境法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传统法学、传统理论的挑战,对于如此特殊的一个法律,我们也应该用不同的眼光、思维方式去看待各种问题,无论是后代权利论、代际利益衡平理论、后代需要的满足论还是基于其他别的关于代际公平的理论,都承认了后代人的利益,基于此,本人认为首先应承认后代人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在环境侵权领域中承认,其次在承认其法律地位的前提下承认其精神利益。对于后代人在环境侵权中的精神利益的损失和减少,我们当代人尤其是环境的污染者或破坏者应该对此负责任,进行精神损害赔偿。对于后代人精神利益的损失的赔偿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专项赔偿基金或者责任保险制度。

(4)我国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尚未社会化

我国目前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体系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精神损害赔偿也不例外,诸如:赔偿数额往往很大,加害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受害人在受到伤害时不能及时得到赔偿,污染者之间的责任划分困难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改变原来的赔偿模式,转变为复合的赔偿模式,即使环境侵权的损害赔偿社会化,如建立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内在机理就在于将加害人的全部或部分赔偿责任转移给社会。世界上有不少国家设立这样的赔偿模式。如美国在1970年颁布的《水质法》规定,所有进入美国的船只须投保责任险,以保障该法规定的、由于石油污染海洋而应负责任的执行。在环境侵权的损害赔偿中引入这些新的赔偿模式,不仅能及时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同时受害者的精神损失也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赔偿,无论是对企业来说,还是对受害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我国借鉴的模式。

4结语

无论是从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还是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来说,在环境侵权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利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精神利益的保护也能更加体现对人权的重视和保护,希望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能够更加完善,我们在充分享受精神利益的同时,也能在其受到损害时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救济。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法案例辨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春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的几点思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王利明:《违约责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责任编辑: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