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巴佬人物形象美学探析

时间:2022-03-27 10:59:13

乡巴佬人物形象美学探析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中的领军人物,对中国新时期乃至于往后的电影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张艺谋的电影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电影获得世界重要奖项的空白,为世界影坛贡献了诸多优秀的中国电影。张艺谋最开始的银幕之旅是从张军钊导演的电影《一个和八个》开始的,他是这部电影的摄影师,影片由于摄影风格大胆独特,镜头设计独具匠心获得了1984年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之后,张艺谋担任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的摄影师,该片获得了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由此看来,张艺谋在摄影方面是极其有天赋的。在这之后,张艺谋从摄影转向演员后转向导演,这些职能的转变对后来张艺谋导演的创作能力发挥着重大作用。

1.“乡巴佬”与张艺谋

早期电影“乡巴佬”的概念是指见识面少、无知或过时土气的人,又指笨拙、迟钝又粗俗的乡下人。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进程加快,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彼时的中国农村落后闭塞,乡土味很重,“乡巴佬”气息浓厚。在张艺谋早期的农村题材电影中,乡土气息和“乡巴佬”人物角色随处可见。例如《红高粱》中浓郁的山东高密乡村景象;《秋菊打官司》中去市里讨说法的秋菊和妹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先后来到上海滩的小金宝和水生;《一个都不能少》中踏入县城的教师魏敏芝与学生张慧科。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导演作品,于1987年上映。该片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后成功经营了一家酒坊,但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和伙计因抵抗日军而英勇牺牲的故事。《红高粱》凭借优良的剧作和导演构思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及其他众多国际奖项。《红高粱》的巨大成功让本小有名气的张艺谋一炮成名。电影《红高粱》是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对高粱地、黄土、黄沙等景象做了刻画,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乡土中国跃然纸上。在《红高粱》中,导演运用山东高粱地特有的红以及漫天黄土尘沙来衬托人物的命运走向,如史诗般壮烈。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男主人公粗糙豪放,与女人公的细腻英勇形成对比。张艺谋在构思《红高粱》时,他的镜头主要围绕高密乡土景色来衬托高粱地人物命运,“乡巴佬”这一角色并没有特别鲜明地出现在他的这部电影的构思之中。但是《红高粱》中特有的景色描写,依然为其典型的乡村题材作品。1992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上映,导演采取纪实风格,大量采用非职业演员的半纪录片式的手法,描绘了当时中国陕西特有的农村风貌和城镇景象。导演选取当时中国陕西的一个小山村为背景,女主人秋菊因不满丈夫被村长踢下体而不得说法,遂去乡里、县城、市里讨要说法的故事。在影片中,来自农村的秋菊为了讨个说法,带着妹子几经辗转乡里、县城,最后到市里,“乡巴佬”在这一系列地理位置的转变过程中被导演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导演不仅想表达农村人物的真善美,也展现了城镇变迁之迅速,讴歌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坚强和朴实,导演有自己独特的构思。本文将在之后的段落中对有关情节作详细阐述。1995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上映,该片以1930年代波云诡谲的大上海为背景,描绘了在这片繁华与阴谋密布的上海滩上众多人物命运的故事。影片以乡下来的小主人公唐水生为第一视角,初来乍到繁华的上海滩,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华丽景象,眼睛里有好奇也有喜悦。之后水生被安排为巩俐饰演的“歌舞皇后”小金宝的跟班,由于手脚不太麻利,被小金宝骂是乡下来的小“乡巴佬”,影片中“乡巴佬”第一次通过巩俐的台词提及。随着情节的发展,小金宝对水生敞开心扉,说自己小的时候也是一个“乡巴佬”,导演意图刻画小金宝本也是一个善良纯洁的乡下女子。张艺谋通过“乡巴佬”的形象刻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十年代上海的纸醉金迷与阴险狡诈,也展现了乡下人的善良纯真的本性。1998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上映,该片采用纪录片式的风格拍摄,是张艺谋唯一一部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拍摄的电影作品。导演围绕落后乡村地区的教育展开,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揭示了农村贫穷与落后的现状。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由于水泉小学无人授课,村长想法子拉来只上过小学的魏敏芝来给孩子们上课。高老师临行前,特意交待魏敏芝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但是学生张慧科因家庭困难不得不去县城打工,为了信守承诺,魏敏芝决定进县城找学生张慧科,尽管遭遇重重阻拦也坚决不放弃。在寻找的过程中,这位小老师从乡下到城里的路途中,以及在城里遭受的一切,从侧面显现出了农村人与城市的“格格不入”,导演再次呈现这种“乡巴佬”形象,并不是向大家展示农村人的愚昧无知,而是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农村人的倔强、善良、天真的本性。导演通过“乡巴佬”的形象刻画来表达自己对中国农村的关注,以及对农村落后教育的关注。在张艺谋众多的乡村题材电影中,“乡巴佬”角色形象贯穿始终。可见,张艺谋对中国农村和农村人的深爱,以及对落后乡村的同情。研究这一角色形象的导演美学构思对张艺谋导演创作理论完善的意义可见一斑。

2.“乡巴佬”与当时中国现状

“乡巴佬”是中国“乡土性”的一个侧面表达具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碰撞的产物。“乡巴佬”一词浓缩了九十年代中国农村与城市的现状。张艺谋的早期电影作品无一不是一部20世纪末的中国发展史呈现。在其电影场景中展现“乡巴佬”这一概念,和张艺谋乡土电影的表达是离不开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的中国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城市的发展尤其显著。在经历过70年代末的结束和1978年的拨乱反正,中国的发展步入了正轨,百废待兴。但是当时的农村依然非常落后,中国的城市发展迅速,农村人的“土”和城市人的“潮”,农村生活的艰苦和城市生活的富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城市高楼耸立、交通发达,对比明显,落差悬殊之大。电影界的艺术工作者们活跃在电影前线,面对当前中国的国情现状,第五代导演应运而生,他们的创作激情空前高涨。极力想用电影来展现这个刚刚挣脱束缚,跃跃欲试的中国。张艺谋以及其他第五代导演在这种环境之下,创作了一部部经典作品,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形象。

3.《秋菊打官司》中“乡巴佬”形象的美学探析

翻看张艺谋的履历,1968年到1978年的这十年间的下乡插队的经历,使张艺谋对农村的生活非常熟悉,这段经历对其后来导演的电影作品风格起到决定性作用,没有这些农村生活历练经验就没有“电影英雄”张艺谋。《秋菊打官司》叙述的是农村妇女秋菊因为自己丈夫被村长踢下体而向村长讨个说法,提出复议并最终诉讼的故事。在影片中,秋菊因为丈夫被踢的事情第一次去找村长时,村长态度耍赖不认错,秋菊讨要说法不成,遂去县里找李公安主持公道,但是依然没有得到村长的道歉,反而变本加厉。导演在描写秋菊和妹子第一次来到县城里的情景时,也做了镜头的刻画,县城里的繁华热闹,村里是没有的。秋菊和妹子的神情在演员的表演下准确传达出来,演员的表演功底也是本片成功的重要原因。影片中很多镜头,加了很多导演的构思,他刻意描写这种情境,很现实地反应当时农村的落后,以及与城市的格格不入。影片中秋菊第二次去县里讨要说法,县公安局处理的结果依然是维持原乡政府调解方案,秋菊不服,遂到市公安局讨要说法。初来乍到市里,街景繁华,交通发达,公交车、小汽车、自行车拥挤,广告海报满街都是,五颜六色,光彩照人。秋菊和妹子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一位蹬三轮车的车夫盯上了这两个乡下来的妇女,张口就要四十五元车费,乡下人本就单纯善良,没有见过多少世面,还到三十元后就懵懵地上了车。人力车拉着姐妹俩转了好大一圈,在车上,秋菊和妹子依旧四处巡视着这以前没见过的城市街景。最后经一位好心的环卫工大姐告知被骗,城里很多车夫专门骗刚来城里的乡下人。秋菊遇到了善良的环卫工大姐这一段,触动很多人,张艺谋的细节描写处理很到位,秋菊也很是无奈,和妹子换上了一件自认为“潮”的衣服假装城市人,以防再次被骗。但是着装方面依然还是很土,这里既让人感到辛酸,又觉得很可笑,农村人的单纯和愚昧跃然纸上。在城里住旅馆这段,旅店老大爷非常善良,对秋菊打官司帮助了很多,告知秋菊应去找市公安局长,说市公安局长是好人,凭借着大爷的指点,秋菊顺利联系上了市公安局长。在描写秋菊进城找局长这一大段里,张艺谋用了大量远景、中景、近景的镜头,尤其以远景镜头居多,既展现了城市景象也向观众传递了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碰撞融合,秋菊遇上的有好人环卫工大姐、旅店大爷,也有坏人人力车夫,但是她依然善良,更加显示了乡下人特有的品质。虽然没见过大世面,但是“乡巴佬”依然是一处美的风景。张艺谋并没有描绘秋菊和市公安局长见面如何讨说法的镜头,而是在其见局长前和后做了镜头刻画,又更加将秋菊的善良淳朴展现出来,导演处理很巧妙。秋菊从市里回到家给丈夫和公公买的衣服,导演也做了镜头的描写,再次体现了农村的落后闭塞和秋菊的贤惠善良。第三次的裁决并没有让村长向他们道歉,态度依然蛮横,秋菊气不过,继续去市里找严局长,局长告诉秋菊应走法律程序。但是法院开庭的那天,秋菊才知道自己要告的居然是严局长,秋菊不愿意开庭,最后经局长劝解才知其中缘由,这里张艺谋刻画了一个不懂法的乡下人形象。带有点讽刺的意味在里面,中国农村人的愚昧与善良再次体现出来,令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张艺谋总是强调“乡巴佬”这一视像,其强调这一视像的内涵意义在哪里?通过“乡巴佬”形象,我们看出张艺谋对农村和城市发展悬差的无奈,也看出张艺谋导演对乡下人淳朴善良的歌颂,并希望这种淳朴永远保持下去,而不会因为城市化而消磨殆尽。

4.结语

“乡土”二字是中国人最不能逃离的词,无论是评析文学作品,还是讨论电影作品,“乡土”都是中国人不变的话题,因为“从基层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张艺谋电影中的“乡巴佬”是形容“乡土”文化中的乡下人群进入城市后,展现出的与城市文化格格不入的一类人。“乡巴佬”其实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首次碰撞的一种折射。研究张艺谋电影中“乡巴佬”形象其实就是研究中国“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乡巴佬”人物形象,有助于丰富张艺谋导演美学创作构思。张艺谋对“乡巴佬”的刻画,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现状,客观现实地记录了当时中国农村状貌,为推动农村发展有积极意义。对张艺谋电影“乡土性”研究是一个很宏观的议题,这要基于文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等众多理论内容。“乡巴佬”只是乡土文化的一个折射,也是张艺谋内心世界对质朴乡土的向往,其中可能不缺乏导演对乡土气息渲染的成分,但是依然能折射出当时中国的农村风貌。

【参考文献】:

[1]陈墨:张艺谋电影论[M]1995年06月第1版.

[2]李尔威:直面张艺谋[M]2002年01月第1版.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张颐武:《孤独的英雄:十年后再说“张艺谋神话”》,电影艺术,2003年第四期.

作者:张丽 单位: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