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浅谈学校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10-19 09:14:00

独家原创:浅谈学校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中,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在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将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体现出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完整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从而形成以身体锻炼,体育保健和心理健康有机结合的学校体育教育。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体育教学的探索中,要积极拓展体育的功能,优化体育模式,整合体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战胜自我、战胜苦难、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方面的意志和品质,使校体育达到身心并育的目的,调试和治疗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障碍是本文探讨所在。

【关键词】体育心理健康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对学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发现,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如部分学生对一些事物在心理上反映比较敏感,复杂,害怕竞争,没有上进心,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人际交往方面胆怯、不合群,最终使自己身心受损,导致各种不良行为的产生。有数据表明,近一半的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五分之一的学生处于防范别人,怀疑自己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女大学生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及对社会和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愿别人关心自己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稍不如意就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几所学校的学生作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那么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它对学生有何作用呢?

(一)促进身体发展,保障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素质为炉鼎,以通过体育运动,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为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体育运动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需要。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所有这一切,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的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推动自我意识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此外,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身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四)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及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活动的紧张气氛。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体育通过教学和各项体育竞赛等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使学生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以体育课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精选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二)精简竞技体育内容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适度进行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加课外活动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结论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有影响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使学生掌握较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能促进学生智能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兰自力-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N]-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

[2]薛雨平高风华-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2

[3]王启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N]-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杨雨丰-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08

[5]郑成伟-浅谈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J]-《中国校外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