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企改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7:09:26

转企改制范文篇1

刚才,市国资委汇报了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转企改制方案,总的看,把握政策准确,符合公司实际,操作性比较强。有关部门也就转企改制有关问题谈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开发公司转企改制工作。开发公司作为市政府直属的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转企改制,符合事业单位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是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日益成熟规范,房地产开发公司现行事企合一的体制严重束缚了企业发展,特别是长期形成的事业单位的用人和薪酬分配制度难以打破,不仅公司自身经营难以搞活,也制约了公司对外业务合作。我了解,开发公司为此进行过三次改制探索。2006年,市政府70次市长办公会根据审计部门反映的公司经营情况及存在问题,做出对开发公司实施彻底改企转制的决策部署。从那时起,国资委及有关部门作了很多工作,为开发公司转企改制打下较好工作基础。希望今天到会的各有关单位从维护国家、公司和职工根本利益出发,高度重视这次转企改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配合,切实推动房地产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准确把握政策,依法规范操作。开发公司转企改制不同于一般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涉及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资产处置,职工身份和资产关系都很特殊。在全市没出台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的情况下,这次转企改制,既要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又要因企制宜,有所创新。目前,市国资委按照国家关于规范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的有关政策法规,履行了资产审计评估、制定了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并获得了公司职代会民主审议通过,这一成果来之不易。下一步要做好规范运作,关键是协商人事、劳动等部门落实好“老人老办法”政策,按程序做好事业单位编制调整,干部管理权限调整和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注意准确把握政策标准,依法规范运作,力争不留后遗症。

(三)加强配合协调,尽快完成改制。这次专题会后,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配合协调,积极稳妥地推进开发公司转企改制工作。人事局(编办)按程序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注销开发公司事业单位编制。市委组织部按程序提出开发公司干部管理权限调整意见,并商审计局抓紧安排对开发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国资委做好职工安置方案“老人老办法”政策的落实工作,做好原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和按事业单位退休手续的办理。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国资委要进一步完善改制方案,按程序报市政府研究批复后,认真抓好方案组织实施。

转企改制范文篇2

关键词: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管理

一、转企改制对财务管理提出的工作要求

通过观察并分析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可以发现,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已难以满足其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要想将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转企改制是经营类事业单位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经营类事业单位稳步进行转企改革,分类改革措施的提出与实施带来了积极影响,为企业内现代组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加强了组织体系的科学性,也与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由此可见,转企改制对于经营类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转企改制过程中,财务管理是需要关注的工作内容,在开展转企改制作业前,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普遍需要全面盘点单位现有的所有资产,并根据具体的统计数据与资产遗留情况完成相关处置方案的编制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预测单位进行转企改制需要耗费的经济成本,主要涵盖在职人员的提留费、离职员工的退休费以及实施改制的审计费用等,还涉及评估资产的人工费等。单位转企改制计划方案上交审批合格后,财务部门需要发挥带头作用,全面清查并评估单位现有的所有资产,并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针对性处置措施,对于一系列的费用支出,需要有序完成相关的提留工作。以企业内的会计制度与财务审核制度为基准,重新划分各类资产与负债,在税务部门与工商部门做好所有的登记工作。在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后,应结合财务管理的落实情况与实践效果,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估,在满足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加以丰富与完善,以平稳过渡财务管理为根本工作目标,向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不断靠拢,保障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经营类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后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相比于现代化企业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经营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而言,重点的工作目标是预算的执行与考核员工绩效,而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因此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的实效性。在改制前,不全面的规范内容与狭窄的覆盖面是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其不仅缺乏成本管理内容,还没有独立式的预算管理机制。相比于企业对财务管理要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劣势尽显。例如事业单位在盘点固定资产时,普遍要求按原值反映其账面价值,若资产本身的价值超过1000元,或是设备的适应时间超过1年,则可以核算为固定资产。这样的核算方式较为粗放化,大大加重了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务量。而现代企业在核算自身的固定资产时,普遍会站在多种计量属性进行核查,如历史采购成本、现有价值与重置成本等,还涉及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等,在固定资产核算金额标准并未明确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准则的调整与确定可以实时结合工作需求,以及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经营类事业单位在完成改制工作后,应及时完善现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2.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在事业单位开展转企改制作业前,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一般主要由财政部门予以执行,相比于其他管理项目,相对简单的预算管理通常分为两部分,一是收入预算,二是支出预算。根据单位的各项基础信息,部分预算能够通过定额的方式自动生成,因此对于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只需要科学把控分项预算的总额即可,确保其不超过规范额度。然而这样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工作人员并没有重视执行预算的各个环节,未能合理地评价阶段性的预算管理结果。采用实报实销制管理并使用各项资金时,没有切实可靠的预算管理机制加以约束。合理地考核、分配与控制企业现有的各类资源是预算管理的根本目的,通过预算为企业既定经营目标的完成提供良好的辅助作用。预算管理的组成成分较多,不仅涉及资本预算与筹资预算,还涵盖财务预算与营业预算等。在完成转企改制作业后,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应逐步向企业化靠拢,进一步细化资本预算,并在年终的员工绩效考核中纳入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促进预算管理落实工作的严格化发展,并加快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健全。3.成本管理体系不科学从经营性收支业务的实际落实情况来看,权责发生制的运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实践效果。若事业单位的收入中含有收支收入,则可以核算自身的投入成本。在改制之前,若是以收付实现制开展成本管理,事业单位需要在成本金额内计入所有当期存在的支出费用,在缺乏成本核算作业环节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对经营成本的合理把控。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管理属于重点内容,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快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发挥转企改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实际经营状况选择适宜的成本核算与分析方法,作为成本管理作业考核的首要依据,对各项成本支出与经营费用予以严格把控,保障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三、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优化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1.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在完成转企改制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渐向企业化转变,相关管理制度的构建则需要以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为基础,以可行性为基本原则促进企业经营与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发展,以预算编制、资产管理与资金使用等内容为重点工作对象,根据管理办法给予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切实规范财务监督与执行评价,促使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切实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以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之处应是单位改制后予以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工作人员可以从多方面对资金管理条例内容加以丰富,如对审批资金的相关权限进行明确规定,采用特殊的审批办法管理日常不固定的小额开支等。而在使用大额度的资金款项时,必须开展集体会议,确保审批决策的科学性与公开性。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会伴随着企业内资金预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逐步形成,只有科学计划月度资金、精准预算年度资金,才能依照计划方案对预算支出的执行实现严格掌控,切实提高闲置资金的实际利用率,保障各项资金得到合理运用。在监督与管理资金使用方面,应加强监管工作执行力度,对于潜在的资金风险及时防范,准确把握执行资金计划工作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达到日常化监控的目的。除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事业单位应建立专门的内部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固定资产的工作机制,以此将固定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岗位职责明确划分,实现转企改制后内部资产管理结构的精准优化。为了进一步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可以构建投保制度等,在固定资产或经营项目需要投保的情况下,及时予以投保,将日常管理、报废处置等一系列的与固定资产相关的工作流程予以规范。2.完善预算管理体系首先,应针对企业内部整体架构的实际情况,组建负责预算管理的队伍,当完成改制工作后,再将其转型为预算管理委员会,承担所有预算管理工作职能与权责的履行义务,而对于实际的预算执行机构,也可以看成是各个职能部门。其次,应对编制财务预算相关内容的工作水平提出严格要求,在财务预算编制方案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科学化、合理化为准则细化内容。最后,需要针对执行与控制财务预算的相关工作予以重点监督,检查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落实情况,在经过统一的审议与批准后,企业年度财务预算便是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例如日常经营活动、财务收支管理以及投资、融资活动等,发挥约束效力。3.优化成本管理体系若经营类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应加快自身成本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建设,丰富成本管理工作环节,实现对成本耗费的科学管控,促使企业经营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观念,不能将所有的管理任务一味地推给财务部门,将成本控制管理机制全面深化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中,强化节约成本支出的意识理念。在成本分析与成本核算方面,应选择贴合企业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方法,将成本管控的各项执行标准一一明确,并以此为核心参考依据,对各项资金消耗与成本支出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评估与审查,发挥成本管理在优化资金运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监督与核查成本控制工作成效的过程中,若发现其对定额目标间存在较大差异,应及时予以纠偏。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要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润,事业单位在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后,应切实加强自身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对税务风险的控制能力,推动预算核算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企业化的发展道路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玥.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财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营销界,2019(39).

2.曹彧,顾琦.探析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路.财经界(学术版),2019(24).

转企改制范文篇3

一、转企改制基准日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准日统一定于年6月30日。

二、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要按规定做好资产清查和评估等工作。资产变动事项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其中,涉及重大国有文化资产变动事项的,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市委宣传部审查把关。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资产变动事项,应报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审批。

三、人员安置办法

(一)提前退休。截止转企改制基准日,其转制前的原在编在岗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内(含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歌舞剧团可参照皖政办〔〕6号文件执行),职工在转企改制时,经本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社局调档复核批准,可一次性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二)加发补贴。为保证与转制前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其转制前在编在岗职工、转制后5年内退休人员,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皖政〔〕59号)规定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事业单位办法计发退休费的,加发补贴。

(三)身份置换。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在编在岗职工原有身份不再保留,由改制后的企业重新聘用并签订劳动合同或进入社会自谋职业。

四、人员安置费用

(一)转制前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安置费用核定、提留与支付1.养老金的核定与支付转制前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原符合国家和省政策规定核发的退休金不变。有正常事业费全额拨款和差额补助的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全额发放。没有正常事业费拨款的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原按国家和省有关事业单位政策核定的基本养老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2.养老金的调整与费用提留有正常事业费全额拨款和差额补助的转制单位,转制前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纳入国家和省事业单位退休费调整范围。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按企业办法增加的养老金与按事业单位办法增加退休费的差额部分,按每人3万元一次性从净资产中提留退休人员安置费转入社保基金专户,差额部分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发放,净资产不足部分由市财政解决。没有正常事业费的单位,转制前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按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的办法执行,所需费用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与事业单位办法增加退休费的差额部分,在净资产允许的前提下,可按每人不超过3万元一次提留退休人员安置费转入到转制单位,用于按企业办法增加养老金与按事业单位办法增加退休费的差额补助。净资产不足的,由原单位视经济情况自筹资金解决。3.提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提留提前退休人员提前退休年限内按规定由原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等费用,一次性提留交社保经办机构。所需资金从单位国有资产变现中支付,不足部分由其主管部门从自有资金中解决,或由市财政从市国资公司处置事业单位上缴的国有资产变现资金结余中调剂解决。4.医疗保险费提留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应为退休人员(含提前退休人员)补办基本医疗保险,其缴费标准为每年800元,一次性缴纳10年。对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转制事业单位,转制后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继续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没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事业单位应为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一次性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并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具体标准为:每人每年800元,一次性缴纳10年,所需资金从单位国有资产变现中支付;不足部分,由其主管部门从自有资金中解决,或由市财政从市国资公司处置事业单位上缴的国有资产变现资金结余中调剂解决。

(二)加发补贴核定与支付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为保证与转制前退休(含提前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5年内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低于按事业单位办法计发退休金的,加发补贴,所需费用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补贴基数为转制时当地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与本人按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计算的养老金之间的差额,基数一次核定后不再变动。自转制之日起第一年内退休的,加发补贴基数的90%;第二年内退休的,加发补贴基数的70%;第三年内退休的,加发补贴基数的50%;第四年内退休的,加发补贴基数的30%;第五年内退休的,加发补贴基数的10%;第六年后退休的,不再加发补贴。如按《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皖政〔〕59号)规定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与加发补贴之和,高于转制时按原事业单位办法计算退休金的,按原事业单位办法计算的退休金标准执行。转企改制时,按照有关规定对职工给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偿,其原身份已经置换的,自转制之日起5年内退休的人员,不享受加发补贴政策。核定补贴标准时,企业平均基本养老金,按年12月的标准计算;事业单位退休金以年12月本人档案工资为基数计算,一次核定后不再变动。

(三)身份置换人员经济补偿金核定与支付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依法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按职工的实际工龄,每满一年发给本人一个月工资(按解除劳动关系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含人事部门出台的地方性津补贴)的身份置换经济补偿金,职工实际工龄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其工龄计算截止到转企改制基准日,超过转企改制基准日的时间不再计算身份置换人员经济补偿金的工龄。经济补偿金从单位净资产中提留,不足部分,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经济补偿金从财政拨付的事业费中解决。没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根据单位净资产情况核定经济补偿金,但经济补偿金最低不低于我市年度最低工资标准(500元/月)。资产变现资金不足支付最低经济补偿金的,由其主管部门从自有资金中给予补齐,或由市财政从市国资公司处置事业单位上缴的国有资产变现资金结余中调剂解决。经济补偿金应由原单位一次性发给职工。

五、办理养老保险有关事宜。转企改制文化事业单位,从转企改制基准日次月起,按照国家有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登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制单位参保缴费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转制前已经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建立的个人帐户与转制后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建立的个人帐户合并计算。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转企改制范文篇4

一、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界定及改革要求

(一)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是指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以盈利为目的,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二)所有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都要转为企业,并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化。通过转企改制,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产权关系,使这些事业单位真正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二、转企改制的基本原则

(三)在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转企改制同步进行、一步到位的原则。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在转为企业的同时,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化。凡属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改制时国有资产原则上全部退出。同时,将职工的事业单位身份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劳动者身份,建立起“职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企业管理制度。

2、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的原则。转企改制单位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认真制定改革方案,合理确定资产转让对象和转让方式,严格依据改革政策和规定程序规范操作。对借转企改制之机,暗箱操作、藏匿资产或以无偿量化、低价出售等手段侵吞国有资产的,必须严肃追究法纪责任。

3、行业整体推进、统筹改革成本的原则。市各主管部门要从全行业出发,统一研究制定下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整体推进。改革成本按照单位自筹、部门调节、系统统筹、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的办法,主要从国有集体资本退出中解决。

4、依靠群众、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原则。要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认真听取职工对单位转企改制方案的意见,整个转企改制过程要在职工群众的监督下实施,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5、因事制宜、勇于创新的原则。要从各单位的实际出发,以市场化为取向,大胆创新,努力探索转企改制的办法和途径。对转企改制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要因事制宜,一事一议,妥善处置,以利转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转企后的改制形式

(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后的改制,可采取国有(集体)产权转让和清算撤销两种方式。产权转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公开转让、协议转让、内部转让等方式进行。

1、公开转让:在资产评估基础上,通过制订招标、拍卖、挂牌转让方案,并确定标的,产权转让公告,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转让。

2、协议转让:通过主管部门与受让对象(一般应为国内外法人或自然人)进行洽谈,并签订协议,确定企业整体或部分股权出售价格和有关条件。

3、内部转让:在对资产审计、评估和按有关政策进行各项资产剥离的基础上,由有权部门批准,将国有净资产余额出售给原单位经营者、骨干或职工。内部转让和协议出售方式可结合实施。

4、清算撤销:对已经停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因亏损严重、债务沉重、不能正常运转的单位,先清算债权债务,然后申请注销,实行解体,按政策分流安置人员。

四、转企改制中相关问题的处置

(五)职工处置问题

本实施意见所指职工,为20*年12月31日之前已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在编在岗正式职工。20*年12月31日后从企业调入事业单位的职工,除按规定置换身份外,不享受本实施意见的其它政策。

1、关于离退休职工。

20*年12月31日前符合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和条件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退休费计算按事业单位有关规定执行,所核定的退休待遇标准不变;20*年12月31日之后退休费的调整办法、时间和标准统一按企业基本养老金的有关规定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20*年12月31日后至单位转企改制之月前符合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和条件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退休费计发基数统一核定在20*年12月,先按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退休费,再按企业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时间、办法和标准增发基本养老金。

涉及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办理职工退休手续按人事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审核,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今后,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办法、时间和标准统一按企业基本养老金的有关规定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金中支付。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支付给退休人员的不属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列支项目范围内的其它待遇,由改制后单位按规定在原渠道支付,也可由单位委托基本养老金的社会服务机构发放。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中离休干部享受的有关待遇不变,医疗保障费按人均7.5万元标准计提,并一次性缴纳给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市社保经办机构)。

2、关于提前退休职工。

20*年12月31日止工作年限满30年,或20*年12月31日止工作年限满20年、且2007年12月31日前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由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同意,报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在市体改办同意单位转企改制批复下达后、事业单位注销前,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提前退休职工在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时,按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退休费,计发基数的核定:在20*年12月31日前办理提前退休的,按办理手续时上月本人工资;在20*年12月31日后办理退休手续的统一核定在20*年12月本人当月工资。工作年限统一计算至20*年12月31日。今后退休费的调整办法、时间和标准及其它待遇统一按企业基本养老金的有关规定执行。

提前退休职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的退休费,可由转企改制后的单位按规定支付,如全额支付确有困难,可采取协议支付退休费的办法,协议支付退休费标准应不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也可由单位按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的退休费向市社保经办机构一次性缴纳后,由市社保经办机构委托社会服务机构。

提前退休职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单位和个人须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补偿金,由转企改制单位向职工收取个人应交部分后按规定一次性向市社保经办机构缴清。社会保险补偿金一次性缴清后,提前退休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按退休人员规定执行。

办理提前退休的职工,单位和个人不再缴纳住房公积金。已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可凭退休证提取,同时注销个人帐户。

3、关于2007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职工。

转企改制后仍在转企改制单位工作,且在2007年12月31日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关规定、按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在按企业计发基本养老金时,另按月加发补贴,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补贴的基数,统一按20*年12月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确定的本人退休费,减去20*年12月本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计算。核发给退休人员的补贴逐年递减,2004年至2007年底退休的,补贴基数分别为2004年90%、20*年70%、2006年50%、2007年30%。计发补贴时按原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计发退休费的计发基数、工作年限统一核定在20*年12月止不再变动。

按规定核发的补贴与按企业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之和,不得高于本人按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的退休费。如果单位转企改制后,其在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低于转企改制前职工本人的职务工资、津贴、职岗津贴、地方综合补贴之和的,职务工资和津贴按转企改制后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减去转企改制前省和市规定的职岗津贴、综合补贴确定。

4、关于其他职工。

除以上三类职工外,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必须按劳动力市场化原则,对其他职工进行身份置换,终止原劳动关系并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从单位净资产中剥离职工安置费。安置费计提标准为:以20*年12月31日为截止期,按职工本人连续工龄,每满1年(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发1个月工资的标准计提,最多计提到上年度本市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月工资计算标准为职工在转企改制前12个月的本人月平均工资,如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单位月平均工资标准的,则按单位月平均工资计算,月平均工资标准最低不得低于当年度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职工安置费剥离后,可按以下方式处理:

(1)职工选择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其职工安置费可以现金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有困难的,也可支付不低于20%的首期职工安置费,并同时与职工本人签订安置费的分期支付协议,支付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改制后企业与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一次性支付给职工剩余的安置费。因资产难以变现等原因而不能以现金支付职工安置费的,也可将职工安置费以职工持股会或自然人形式入股处理,但拟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不能以职工持股会形式入股。按以上方式支付职工安置费后,职工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自动解除。改制后的企业应与职工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并不受原劳动合同期限的限制。

(2)职工选择自谋职业不再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单位与职工办理解除合同、终止原劳动关系的手续,以现金形式一次性支付其安置费。

(3)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含10年)的原固定职工,转企改制时,如职工本人要求劳动合同期限签至法定退休年龄,继续在改制企业工作的,改制企业应妥善安置,并与同类人员实行同工同酬。对这部分职工所剥离的安置费可留在改制后的企业,不再支付给职工本人。企业对这部分安置费实行专项管理。对签订了至法定退休年龄合同的这部分职工,因单位原因而不能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企业应将改制前一段的职工安置费支付给职工本人,改制后一段的工龄补偿按《劳动法》有关规定处理;本人提出不再履行劳动合同的,则按原劳动部劳部发[1996]354号文件有关规定,不给予任何经济补偿。

(六)资产处置问题

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的改制政策,按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市属企业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太政发〔2000〕60号)文件以及市政府办公室太政办[2001]35号、36号文件有关精神执行。本《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有关资产剥离问题作以下补充规定:

1、净资产足够的单位,可在净资产中剥离提前退休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补偿金和提前退休费。经变现后一次性缴纳给市社保经办机构,其缴纳标准按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财政局《关于苏州市市区转制事业单位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补偿的具体办法》(苏劳社险[2001]17号)文件执行。

2、不能足额在净资产中剥离上述费用的单位,可在净资产中先行剥离提前退休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补偿金,经变现后一次性缴纳给市社保经办机构。提前退休职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的退休费由单位支付。

3、净资产难以剥离提前退休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补偿金的单位,由主管部门进行系统调节解决。提前退休职工在法定退休前的退休费仍由单位支付。

4、转企改制前按本市规定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时应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补偿,补偿金额按转企改制当月离退休人员所需退休费的3-5年计算,并一次性交给市社保经办机构。其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可按规定列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5、转企改制单位净资产剥离的顺序依次为:新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补偿费,单位历年所欠的各项社会保险费、提前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险补偿金,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费,提前退休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期间的退休费,置换职工身份的安置费,规定允许剥离的其它资产。

(七)社会保险手续衔接问题

1、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应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社保经办机构出具有关转企改制文件和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提供转企改制前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名册、人事部门核定的原离退休待遇标准和有关文件依据,及时办理本单位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市社保经办机构应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及时发给或变更转企改制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登记证件;复核事业单位转制前已退休人员办理的退休条件和原待遇标准,确定按规定列支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

2、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应从办理事业单位撤销手续次月起实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按本市规定的企业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同时按城镇企业职工的有关规定,参加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3、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前按本市规定不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在编职工(劳动合同制职工、城镇临时工和其他编外职工除外),按国家和省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转企改制前已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职工,养老保险关系随同转移,其转企改制前的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和转企改制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转企改制前应参保而未参保的,应由原事业单位按规定补缴。转企改制前已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转企改制后仍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执行。

4、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中的劳动合同制职工、计划内临时工,按太政办[1997]74号文件有关规定已参保的,其在1986年1月1日前按国家和省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1986年1月1日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可与转企改制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均从参加工作之日起补交,1985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可从1986年1月1日起补交。

5、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同时具备《*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太政发[1999]7号)第二十九条条件的人员,从批准办理退休手续次月起,按第三十条规定按月计发基本养老金。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后,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直接实行社会化发放。

6、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前因受处分领取生活费的人员,转企改制后其待遇改按企业有关规定执行;长期病假人员应从签订劳动合同时改按企业职工医疗期有关规定执行。

7、转企改制前已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按事业单位标准享受的退休人员供养的直系亲属有关待遇仍保留原标准不变,并由市社保经办机构发放;企业供养直系亲属有关待遇如低于原保留标准时按原标准执行,如高于原标准时按企业标准执行。未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其原有的供养直系亲属有关待遇仍由转企改制的单位承担。

8、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须按规定为职工及其供养直系亲属建立劳保关系。转企改制后死亡的在职职工、退休人员,其丧葬费、抚恤金和供养直系亲属的有关待遇,按本市城镇企业标准由市社保经办机构按规定支付。

五、转企改制的组织领导和操作程序

(八)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好本系统下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整体方案,并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九)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按以下程序操作:

1、前期准备阶段。转企改制的单位建立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召开本单位职工动员大会,学习相关文件,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制订并向主管部门报送转企改制的初步方案。

2、资产评估阶段。转企改制单位在市国资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清产核资,搞好资产清查、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工作;由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审计、评估报告报市财政国资部门备案,并在单位内公示。

3、方案制定阶段。单位制定转企改制实施方案,其内容包括:基本概况、改制形式、股权设置、人员安置、净资产处置等;方案在广泛征求单位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提交职工代表会议或职工大会审议并形成决议。

4、方案实施阶段。转企改制单位向主管部门报送方案,并由主管部门审核后转报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改制方案进行会办论证,并由市体改办作出批复;转企改制单位凭批复文件到市财政(国资)、编办、劳动社保、国土、房管、税务、银行等部门办理有关手续,为组建新企业做好相关筹备工作,并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企业名称预登记。

5、企业创立阶段。召开由全体投资者参加的企业创立大会,通过企业章程,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依法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等相关手续。

六、其它规定

(十)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自20*年12月31日起,不再执行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工资的政策。转企改制的截止时间为2004年12月31日,逾期不改的,事业单位性质作自动注销处置,并不再享受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有关政策。

(十一)注销、撤销的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经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在系统调节改制成本的前提下,可按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有关人员分流、提前退休等政策执行。对少数虽有事业经费拨款,但属生产经营型的事业单位,可参照本《实施意见》实施转企改制。

(十二)对兼有行政或公益职能,但同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在实行事企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求,实施转企改制。

转企改制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转型创新发展,以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县国营农作物良种场退出事业单位序列转企改革。

二、改革方式

采取撤销事业单位机构、核销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财政拨款只减不增、人员只出不进,逐步消化,稳妥推进改革。

三、资产处置

县国营农作物良种场配合县城投公司委托的具有相关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全部资产进行清产核资。中介机构需依法依规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确保改革过程中不发生资产流失。县国营农作物良种场需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按照规定上报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备案。

四、人员安置

县国营农作物良种场原核定全额事业编制1名,计划将此编制退回县农业农村局,人员调回县农业农村局。其余工人维持现状,按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全面加快县国营农作物良种场退出事业单位序列转企改制工作,特成立县国营农作物良种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副县长

县政协副主席、县财政局局长

成员:县人社局局长

县委编办主任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改制工作,处理改制过程中的问题,负责推进改制方案的实施,分步推进改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执法队副队长担任。

(二)严明工作纪律

严格执行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改革的各项政策,确保改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国有资产变更等事项要按照规定程序报批,严格财务管理,严禁转移、侵吞、挤占国有资产,严禁随意处置国有资产。

转企改制范文篇6

(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未聘、待聘人员,其档案材料交人才交流机构实行人事的,可参加流动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并与在原单位的养老保险关系衔接。档案材料仍在原单位的,原单位和个人继续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领办、创办高新枝术或经济实体,两年内单位保留人事关系的,养老保险费仍由原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人事关系转移到企业的,原社保经办机构为其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享受内退政策人员,内退期间由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的办理提前退休人员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其退休费用由原单位支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统筹项目内养老金,单位负责支付统筹外项目养老金。

(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办理托管手续人员,托管单位和被托管人按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六)未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待聘期间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仍按现行退休养老制度执行;重新聘用到已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事业单位,自聘用之月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同时给予一次性养老保险补贴,所需资金由同级财政安排。

(七)财政全额拔款事业单位的落聘人员参加流动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并享受本《意见》第六条规定的一次性养老保险补贴。

(八)转企改制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20*年2月23日前的在职人员(含内退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参照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和离退休费标准执行,在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工资基数、比例不变,离退休计发待遇不变,退休审批部门不变,基本养老保险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对20*年2月23日后新进的人员实行新制度,按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执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企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

(九)财政全额拔款事业单位转为财政差额补贴事业单位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从划转之月起,参加差补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享受本《意见》第六条规定的一次性养老保险补贴,同时建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十)转企改制事业单位的劳动合同制工人,转企改制前已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的,参保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前参加工作但转企改制前尚未参保的,自实施养老保险之月起,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在此之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后参加工作的,自本人参加工作之日起,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十一)整建制撤销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职工病退、退职,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条件执行。被撤销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含享受提前退休、病退、退职人员)参照国有企业破产法,一次性缴纳10年养老金,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按月全额发放养老金,今后政策性提高的养老金在统筹基金中支付并实行社会化发放。事业单位改革中有关养老保险政策,仅限于20*年*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范围。

二、失业保险

(一)未参加失业保险的事业单位,应按黑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办理失业保险登记,参加失业保险。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参加失业保险的时间仍为1999年1月,未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的,应从1999年1月起补缴失业保险费。

(二)办理失业保险时携带编委批件、1999-20*年的统计年报、工资台帐、工资手册、人员名册到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并建立缴纳失业保险费台帐。事业单位如有解除关系人员需申领失业保险金时,单位带缴纳失业保险费台帐先到区失业保险机构核定后,再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办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审核。

(三)机构改革中落聘的原事业单位人员,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原单位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可凭原单位与职工解决劳动关系的材料、职工档案等材料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办理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资格审核,经审核合格者,可享受相关失业保险待遇。

(四)事业单位落聘的失业人员,凡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本人的档案由其户口所在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代保管。享受待遇期满后,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不负责管理档案,由失业人员自主选择档案保管部门。

(五)事业单位落聘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同时享受医疗补助金、生育补助金、死亡丧葬费、免费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项待遇,免交养老保险费。

三、医疗保险

(一)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单位应继续为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其医疗保险费由单位自筹解决,缴费基数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市政府令[2000]第59号)规定执行,职工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二)离休人员医药费统筹标准,按《关于调整市区部分离休干部医疗费统筹标准的通知》(哈老干联[20*]1号)文件执行。

(三)事业单位改革中的落聘人员,医疗保险关系应按以下规定办理:

l、原单位和再就业单位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可以通过再就业单位转移医疗保险关系;

转企改制范文篇7

一、本意见的适用范围是:列入市转企改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转企改制方案批准之日登记在册的在职在编职工。

二、文化事业单位中的艺术表演院(团)转企改制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转企改制前符合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和条件且已经办理离退休手续的职工,其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制度核定的离退休待遇标准不变,继续执行,以后其离退休待遇的调整仍按事业单位的规定执行,享受相关待遇。

在职期间的工资报酬按企业支付的有关规定执行;其档案工资调整由人事机构按照事业单位的工资政策办理,退休时作为计发退休费的依据,按事业单位标准核发退休费;转企改制前已实行人事并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的在职职工,在转制后单位工作至退休时,其退休后享受事业单位职工的同等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国家实行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按照其规定执行。

转企改制方案批准日之后新进企业的职工权益可按企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职工转企改制后,可按《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管理处、市人才交流中心关于人才交流机构人事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意见》(汴社险〔2004〕23号)的规定,实行人事后,可继续参加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也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转企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单位的提前退休职工,提前1年及其以上退休的,在按本意见第二条规定的计发退休费的基数上,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并按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规定核定退休费标准,由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足额发放;以后其退休待遇的调整按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增发办法执行。

四、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已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退休条件的在职在编职工,依照有关规定办理正常退休手续。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其工作年限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或工作年限满30年及其以上的,本人自愿申请,经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提前退休的年限可与实际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计发退休费的比例年限。其中,转企改制方案批准时间为当年7月份(含7月份)以后的,提前退休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结果为“合格”及其以上等次的,增加一级薪级工资后,办理退休手续。提前退休待遇从转企改制方案批准之下月起执行。

五、现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应与原在职在编职工(含在职职工,下同)解除聘用合同,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规定计算经济补偿金。到新组建企业工作的职工,其经济补偿金转入新企业,如其未到法定退休年龄与新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按转制时解除聘用合同核定的经济补偿金标准支付给解除合同的职工,其在新转制企业工作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按《劳动合同法》的支付规定执行;如其在新企业工作至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

六、转制后新组建的企业原则上应全部接收安置原单位在职在编职工,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新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不低于原签订的聘用合同未履行的期限;按政策规定计划安置的军转干部、退役军人及其他人员,在原事业单位首次就业、改制后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转企后单位应当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七、转企改制时不愿到新企业工作、自愿与改制前事业单位解除聘用合同或辞职的职工,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标准按职工本人上年月平均实发工资计算,以解除聘用合同或辞职的职工在该单位每工作1年(含按政策规定可以计算的连续工作年限),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工作年限不足1年的,按1年计算;月平均工资高于我市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我市的月平均工资3倍计算;平均工资低于其档案工资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国家规定的津补贴之和的,按其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国家规定的津补贴之和计发经济补偿金。

八、转企改制前文化事业单位按国家、省和市现行的工资福利政策规定拖欠职工的工资、未聘人员生活费、因公致残人员护理费、遗属生活补助费、丧葬费、抚恤金等其他福利费用,应在转企改制前予以清偿;转企改制前已参加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转企改制后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应按规定及时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欠缴的养老保险费用应当补缴,一次性补缴困难的,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市转企改制领导小组同意,可以缓缴;市社会保险机构接收转企改制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关系后,从改制单位转企改制方案批准日之下月起支付相关待遇。

九、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原职工的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事宜,按照国家、省和市的有关规定执行,由转企改制后单位负责办理其参保手续。

转企改制范文篇8

一、市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过程中档案的归属流向

1、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前档案的处置。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前档案原则上全部移交给主管部门;对资产整体改制出售或资产租售结合,兼并重组中涉及的基本建设档案、设备档案可随资产一并移交给收购方,劳动人事档案则视情况,按《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办理。

2、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过程中所产生的档案的处置。改制转企过程中所产生的档案材料,如改制转企的方案、批复、改制费用计算表、汇总表、工作计划、会议文件、审计材料、评估文件、改制转企的协议、章程等要按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并一式三套,一套移交主管部门,一套报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套由改制转企后单位归档保存。

二、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主管部门要明确人员,加强改制转企过程中档案的监督、检查和指导,防止档案的散失和随意处置。改制转企单位应将档案处置工作作为改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明确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并将档案处置所需经费纳入改制费用中,严格按照档案法规要求,做好档案处置工作。

2、认真清理,依法移交。各改制转企单位应当明确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按照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要求,认真加强收集、清理、整理,在改制转企后,按档案的归属流向及时向有关部门移交(见附件:档案移交登记表)。

3、加强纪律,明确责任。

转企改制范文篇9

一、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情况

(一)组织领导到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全局、关系长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县进一步提高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改革求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改革促突破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中央、省、市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方面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县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宣传部把改革作为贯穿近期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和第一位任务,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高效率高质量抓好各项改革工作。

(二)、政策支持到位。

改革攻坚阶段,重点和难点都比较集中,要取得突破,有力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转企改制的单位县歌舞剧团,底子薄、基础差、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更需要在政策上支持到位、在财政上投入到位。县人事、财政、编制、工商、社保等部门积极支持,全力配合,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讲规定重实效、讲程序不拘泥,着力解决好改革成本支付、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形成鼓励改革、支持改革的政策导向。

(三)、工作措施到位。

加大改革的推进力度,关键要有真招实措。县自2011年8月开始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县委、县政府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特别是今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动员部署以后,我县进一步加大了重视力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于5月11日和5月10日再次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和县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县歌舞剧团体制改革等问题,在征求县四套班子领导及相关成员单位意见和建议后。制定并下发《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县歌舞剧团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等两个文件。并明确了改革的几个基本原则,即: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厚待职工的原则;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原则。

二、攻坚克难稳步推进

按照中央、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我县正以有组织、分阶段、分步骤、倒计时的改革策略积极稳妥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一)大力推动文化、广电、新闻“三局合一”改革

2010年6月,县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广播电影电视局合并成立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行政主体。

(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

2010年9月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挂牌成立,明确了原来的广电、新闻出版、文化等单位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为县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下属的股级事业单位,编制7人,实现了统一的综合执法,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

(三)“局台分离”、“两台合一”改革有效加快

2004年1月,县有线电视台网台正式分营,广电网络参与整合,成立省广播电视传输有限公司分公司,公司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经营,完成了工商、税务登记。实行“局台分离”、“两台合一”,已成立县广播电视台,属副科级事业单位。

三、合理促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力推文化体制改革有序开展

(一)明确转企改制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县歌舞剧团转企改制,实现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转变,促进文艺团体发展规模得到扩大、发展活力充分激发、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适应市场能力明显提高,

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依法营运的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转企改制歌舞剧团要完成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健全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艺术生产和营销机制。

(二)、坚持基本原则

分级负责,整体推进。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

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团施策。

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厚待职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财政支持不减少;珍惜人才、尊重人才,激发广大演艺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切实做到改革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确保参改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操作。

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按照“人员安排院团转企做大做强”的步骤,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稳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深化转企改制内容

根据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文件要求,我县已撤销县歌舞剧团,注销了县歌舞剧团法人代表,组建了竹乐演出有限公司,企业化管理,紧贴市场做大生态旅游、竹乐表演等旅游文化。公司隶属县文广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该项改革方案已于5月11日中共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现正在实施中)。

(四)已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和社会保障

1、安置

对转企前县歌舞剧团编制内的正式职工,采取退休一批、辞退一批、调转一批等办法分流安置。

①按照赣市府发〔2005〕50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件规定,对在编不在岗部返岗人员进行辞退5人。

②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对未达到退休年限,具有艺术培训、创作、研究能力的人员可以调转一批,即调转到其他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编制跟着人员走,将来人员减少一个,编制核销一个,目前,调转人员的相关手续已办理完成。新成立的竹艺演出有限公司拟在大、中专艺术院校中公开招录人员,并通过市场运作,聘请10名签约演员。

2、安置原则

①凡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或男性工龄满25年、女性工龄满20年的舞蹈、武功、管乐等人员,经个人申请,组织批准,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提前退休年限视同工龄计发退休费,达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龄期间,照常晋升薪级工资。

②男性不满50周岁、女性不满45周岁,或男性工龄不满25年、女性工龄不满20年的,具有艺术培训、创作、研究能力的人员,主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将其安置在本系统事业单位。人员调动的条件和数量,由主管部门根据本系统事业单位工作任务和编制情况,商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确定。

③原歌舞剧团转企后,对转为企业身份的职工,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转企职工原有基本工资总额由财政转入企业(以后“退一减一”),确保其转企后在岗收入不低于原有基本工资水平;通过演艺收入及财政场次补贴收入解决绩效收入;原由财政负担的职工住房公积金继续由财政安排。转企职工不再保留事业单位档案工资,与转制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实行企业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④转企前的团领导班子成员,自愿转企的可提名为转企后公司管理层人选,按企业管理人员选拔任用程序聘用。

⑤对限期不返岗的人员已按照《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暂行规定》(人调发[1992]18号文件规定进行辞退。辞退费发放标准为:按本人年基本工资总额,工作15年的60%一次性支付;工作510年的65%一次性支付;工作10年以上按75%一次性支付,工龄核算从见习期起,返岗人员视同在编在岗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含医保、社保、公积金)。

3、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①转企时办理提前退休人员,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转企后执行事业单位离退休待遇调整政策。

②转企后,自工商登记的次月起,职工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

③转企前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转企时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交基本养老保险费。具体操作办法由县财政会同县人社部门商定。转企前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个人缴费部分转企时由同级财政拨付资金据实抵补给个人。

④转企前参加工作、转企后在企业退休的原国有文艺院团职工,其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同时参照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办法,由同级财政安排资金发放生活补贴。

⑤转企后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参保后按规定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待遇;将提前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提前退休人员和转企职工享受医疗保障的具体办法,由县财政会同人社部门商定。

⑥以上所需的各项财政资金,由财政局会同人社局、文广局逐项核定,统一拨入文广局,其中安排给企业的资金,文广局要及时足额拨付给企业;补助给个人的及时足额发放给个人。

(五)加大财税支持做好资产处置

县歌舞剧团现有资产由国资办牵头,财政、审计、文广三家进行清产核资、评估后,按有关规定办理移交,并注入企业固定资产。(此项工作已完成,经评估,剧团现有固定资产97.6万元。)

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改制经费到位

(一)为支持和促进我县演艺事业的发展,剧团转企后,原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和创作专项经费等由财政在一定期限内继续拨付;由财政对转企的剧团给予场次补贴;对其演出场地建设和使用以及设施设备改选更新予以支持。

(二)为确保转企工作顺利进行,县财政据实安排专项资金200多万元用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其中:竹艺演出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辞退人员安置费约4万元/人,拨付专款40万元用于新成立的演出公司购置演出车、灯光、音响等设备。同时用于工商登记注册、资产评估、审计、人员辞退补偿等转企相关开支,并一次性注入剧团转企后公司启动资金。

(三)剧团转企后,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及相关税费。

转企改制范文篇10

(一)调查对象。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成立的、有国有资本投入记录和拥有国有资本存量的39户市直国有资本企业。其中:传统经营性企业10户,占总户数的25.64%;公益类企业8户,占总户数的20.51%;政策性投、融资企业9户,占总户数的23.08%;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企业9户,占总户数的23.08%;金融企业3户,占总户数的7.69%。在39户企业中,传统经营性企业和公益类企业成立时间一般比政策性投、融资企业、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企业和金融企业要早,这与我国的财政体制和国家政策有密切关系。(二)调查内容。(1)国有资本的投入时间、投入方式、投入数额及所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2)企业连续2-3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3)国有资本企业上缴利润、股息、股利情况;(4)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情况;(5)国有股股东代表派驻情况;(6)各级政府补助收入的账务处理及资金使用情况;(7)国有资产的变动、处置情况;(8)其他问题。

二、地方国有资本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对39户企业国有资本调查核实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一)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的政府部门众多,国有资本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现象比较明显。在被调查的39户企业中,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的部门有国资委、经信委、城建委、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总台、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这些单位的工作职能、职责分工各有不同,并不是每家单位都能履行好自己作为国有股股东的职责或对国有资本的监管职能,国有资本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现象比较明显。(二)国有资本股东代表派驻缺失、缺位现象比较普遍,对国有资本监管不利。在被调查的39户企业中,虽然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的部门是明确的,但有19户企业的国有资本股东代表派驻情况不明确,占39户企业的48.72%。(三)政策性投资公司和集团公司对外投资设立的企业数量较多、管理层级过乱,存在监管漏洞。在被调查的39户企业中有一家投资公司,参股投资的企业有12家,投资涉及公益事业、基础行业、工业、金融、物流、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等多种行业,对外投资总额占注册资本的60.67%。另一家集团公司投资设立企业13家,其中全资子公司2户,控股公司6户,参股公司5户,集团公司对外投资占公司注册资本的213.30%。并且在对外投资控股的公司中还有2户对外投资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在集团公司对外投资参股的5户企业中没有一户企业向集团公司提供全面的基础资料和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投资公司和集团公司面对数量众多的控股、参股企业在管理上存在明显不足,许多被投资企业基础资料不全、财务报表缺失、股权代表派驻缺位,甚至有投资决策失误、投资被骗等情况发生,存在严重监管漏洞。(四)国有资本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突出。在被调查的39户国有资本企业中,有的企业上年度已审计的财务报表与下年度财务报表年初数严重不符,相差几千万;有的企业将对外投资实现的投资收益反映在往来账中,不如实反映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息、股利,从而少上缴利润、股息、股利;有的企业对上缴国家的税费不按规定计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致使企业盈亏不实,严重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的企业利用投资控股地位和关联关系,占用大额资金,损害国有小股东利益;有的企业对外投资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等。国有资本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五)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改制企业超过注册资本的净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缺失。在被调查的39户国有资本经营企业中有15户是原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改制设立的国有资本企业,在这些企业中有将企事业单位改制评估的净资产作为注册资本的,但评估的净资产超过注册资本的部分和企业、事业单位改制形成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均未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或管理办法,也未明确超过注册资本的净资产及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因此,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改制企业超过注册资本的净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存在严重的监管缺失。(六)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不规范、不彻底,遗留问题较多。在转企改制的9户经营性文化单位中,有些企业仍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没有按照改制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反映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实收资本等情况;有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合并成立的企业,仍然是几张皮,人员、业务、财务、管理制度整合任重而道远;有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职工的养老金视同缴费,但资金没有落实,职工存在后顾之忧,有的职工担心财政“断奶”后,“饭碗”不保,工资收入无保障。

三、完善地方国有资本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