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9:39:27

政绩观范文篇1

对政绩的评判,必须坚持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有形绩”,又要看“无形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政绩作为“客观反映主观”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实践出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政绩应当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总之,看政绩决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因为这里面有看得见的“硬件”与看不见的“软件”,还有可量化的成绩和不可量化的成绩,政绩背后的客观条件也不尽一致。一届政府、一个干部的政绩如何,只要把已经做了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自己认为的政绩交给群众,看群众是否赞同,答案就一清二楚。群众是否拥护是衡量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干部政绩观的最高标准。

错误政绩观的表现形式和成因

应当看到,我们绝大多数同志都能正确对待政绩,都想在任上竭尽所能多干点事情,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生活富裕,多出政绩,多做贡献。

但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政绩,政绩观出现扭曲和偏差,严重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突出表现“六重六轻”,即重“显绩”,轻“潜绩”。专干“显山露水”、“表面风光”的事,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漠不关心。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当前、届内出效益的事情考虑得多,为今后和下届做铺垫的事考虑得少。热衷于“短、平、快”的政绩,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发展。片面地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理解为抓经济,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把一切工作都系在GDP上,围绕GDP转。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做事情,想问题,只站在本单位、本地区的角度去思考,不从大局着想,不考虑全局利益,有的甚至以牺牲全局利益来换取局部利益。重“官”意,轻民意。一切都按照领导意旨办事,唯领导是从,唯上级是听,不考虑实际情况,不顾及社情民意,做一些劳命伤财的事,甚至以损害老百姓利益来换取自己的“政绩”。重形式,轻务实。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避实就虚,拈轻怕重,心浮气躁,追名逐利,不择手段,搞虚假政绩,出“水分”工程。

不正确的政绩观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带来的后果却是一致的——导致形式主义滋生和蔓延。一是图虚名,招实祸,误党误国;二是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

不正确的政绩观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形成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因。领导干部自身疏于学习、疏于修养、疏于主观世界的改造,党的宗旨意识不强,世界观、地位观和权力观不端,科学的发展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全面的群众观打得不牢,追名逐利思想严重。另一方面是外因。对政绩的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客观上助长了不正确政绩观的滋生和膨胀。

当前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着五大问题:一是指标设计过于偏重经济发展;二是考核内容比较随意;三是包含项目过于繁杂,考核体系面面俱到,显得很全面,其实不科学,往往采取一次性考察评价,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的追踪回访,也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不相适应;四是考核群众参与度、认知度不高,透明度不强,群众评判领导者困难;五是政绩考核中注重结果的考核,忽视对取得政绩过程的考核,难以系统地掌握第一手材料。

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途径和办法

真正的政绩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正确的政绩观,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最根本的要抓两条:一是抓理想信念教育,使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二是建立科学可操作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以改造世界观为着力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要努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使广大干部真正懂得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二是要解决好树什么样的政绩问题,使广大干部真正懂得树政绩就是要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要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三是要解决好“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使广大干部真正懂得树政绩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脚踏实地工作,俯首为民办事。

政绩观范文篇2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在新形势下,树立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就是对干部选拔使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由发展实绩来说话、来决定,努力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一种谋发展、会发展、善发展的风气和导向,把干部的精力引导到干实事、求实效上来。

首先,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是相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在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同时,更要全面、准确地看待其政绩,坚决防止一头重、一头轻的倾向。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与发展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为准确地看待和评价干部政绩奠定基础。

其次,要用长远的眼光识别政绩。科学发展观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可持续发展,即发展的后劲和长远性。因此,要辩证地对待和识别干部的“显绩”与“潜绩”,引导干部干当前、谋长远。看一个干部的政绩,不仅看近期工作、当前的目标完成情况,还要看为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多少基础,增强了多少后劲。既要鼓励干部多干实事、多做贡献、多出政绩,又要考察识别其有无弄虚作假、贪图虚名、欺上瞒下的行为。特别是在我县实行的抓项目、促发展上,必须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有紧迫感,又要防止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倾向。

第三,要用综合的指标考核实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体制、机制和具体制度紧密相联,要靠有效的制度作保证。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察机制、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等,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考核干部政绩时,既要考核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又要考核社会指标以及其他辅助指标、岗位职责指标的完成情况。通过全面综合的考核,从而认准干部的实绩。

第四,要树立重公论的用人导向。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要使领导干部明确政绩为谁而树的问题,把追求政绩的出发点定位在造福百姓、造福社会上,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出政绩。为此,要坚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教育引导干部联系群众,求真务实,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不搞劳民伤财的达标升级活动,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不乱铺摊子,不乱上项目,把政策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民力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政绩观范文篇3

中部六省采访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发现,一些地方领导的发展观不同,该地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果就大不一样,但发展观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政绩观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缺乏制度性保障,亟需引起决策层高度重视。 尽管每到一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成为地方官员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政治词汇,但许多地方违反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却不时显现。某省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口号,但当地媒体披露的当地放任开发商割松树脂严重破坏森林的照片,让人触目惊心。而在中部所到之地,能看到一条清澈的河流已成为奢望和惊喜。宽阔的市政马路、豪华的城市广场、气派的办公大楼总是让人看到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影子。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但这种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基础上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而偏离了上述方向的发展,都是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背道而驰的。

口口声声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一些政府官员为什么还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为什么为了一时的政绩可以“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为什么重“显绩”、轻“潜绩”,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说到底,一些地方的科学发展观还停留在口号上、倡导上,做官是以作秀为重,做事为虚;是唯上、唯书,不唯实。事实证明,凡是没有正确政绩观的领导干部,就不可能保证有科学的发展观。

政绩观决定发展观,但正确的政绩观需要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考评体系为保证。就像高考成为指挥棒,素质考试就要大打折扣一样;如果对地方官员政绩的考量和评价,更多地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出发,从宽阔马路、市政广场的面子工程出发,从上级领导的好恶和少数人选少数人出发,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照样会是一句空话。

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站在提出这一科学论断同样的高度,尽快建立科学可行、规范合理的保障机制,确保其真正树立和落实,已迫在眉睫。

政绩观范文篇4

教学目的:帮助学员理解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意义、内涵和途径;

教学提示: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资料,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间:1.5小时。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古已有之的为官之道。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对这样的古训自然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把在任期间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创造一番业绩,为百姓谋得一些福祉,作为自己从政为官的追求。应当说,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拥有这样的追求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而建立政绩,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又该怎样取得政绩?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党员、每个领导干部都清楚的,或者说看法都是正确的。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也就构成了政绩观。政绩观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也有十分错误的。我们不难看到,有些领导干部因为头脑中缺少正确的政绩观,做出了许多欺世盗名、劳民伤财的事。这些做法,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正因为如此,总书记最近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意义

所谓政绩,按字面的解释当是指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绩效。所谓政绩观,是指人们对政绩的总的看法。领导干部肩负着党组织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在任期间通过扎实而勤奋的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留下突出政绩,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的领导干部应该有的追求,同时也是一个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和对其进行评价的依据。但是,在政绩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涉及了所谓的政绩观问题。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政绩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引导着我们去该为谁而建立政绩,该追求什么样的政绩,以及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实现政绩(教学提示:此处可加入教学参考之一之内容)。

从总的情况来看,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干部,都能坚持正确的政绩观,都想在任上多干一些事情,多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多为一方百姓谋一些福利。正是在这样的政绩观的指导下,他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带头实践党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干事,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称赞。

但是,我们也看到,的确也有一些干部,在如何对待政绩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甚至是极端错误的看法。而政绩观的扭曲,导致一些干部的行为出现偏差,患上了所谓的“政绩急躁症”,突出“症状”有:一是重自己“政绩”,轻百姓疾苦。一些干部专门喜欢干那些易被算作“政绩”的事,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却漠不关心。二是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热衷于“短、平、快”的政绩,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三是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四是搞虚假政绩。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不择手段。五是不实事求是,乱上项目。六是避实就虚,拈轻怕重。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却不愿投入精力。这些都是与正确的政绩观格格不入的(教学提示:此处可加入教学参考之二之内容)。

由于错误的政绩观,造成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是:一是虚名招致实祸,误党又误国。虚假的政绩妨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同时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造成人、财、物和宝贵时间的大量浪费。二是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干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加群众负担,必然引起群众反感,伤害群众感情,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三是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虚假政绩,必然会诱发干部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挫伤真抓实干者的积极性。

事实证明,党中央要求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十分英明的。可以说,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事业的顺利发展,影响干群关系,也会影响到领导干部本人的健康成长。从全党的角度看,如果让错误的政绩观广有市场,任其谬种流传,将严重危及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这绝非危言耸听。

正确理解正确的政绩观的科学内涵

正确地看待政绩,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前提。政绩观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绩的目的,即为谁而建政绩;二是政绩的内容,即什么是政绩,什么不是政绩;三是政绩的取得,即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实现政绩。

所谓政绩的目的,其实质是要回答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即我们建立政绩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自己而追求政绩,还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创造政绩,这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核心问题。而为了老百姓的福祉而创造政绩,与为了自己的功名或为升官积攒资本而创造政绩,其结果往往是不同的。一些干部在对待政绩问题上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走入歧途,其根本原因是“私”字作怪。他们建立政绩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为自己升官积攒资本,搭建台阶。如此“私”字引导下的“政绩”,不可能是真正的政绩,也不可能是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所期待的政绩。这样的“政绩”越多,百姓的利益损失就越大(教学提示:此处可加入教学参考之三之内容)。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本质要求。只有真正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政绩来。

所谓政绩的内容,其实质是要回答,什么是真政绩,什么是假政绩。政绩的确有真假之分。孰为真?孰为假?这需要用科学的标准来评判。现在有些领导干部,片面理解政绩的内容。比如,把追求单纯的经济指标作为实现政绩的主要内容,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绩就是发展经济,GDP值越高,政绩就越大,甚至只以GDP论英雄(教学提示:此处可加入教学参考之四之内容)。在如此片面的政绩观的引导下,一些地区和单位的领导在工作摆位上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现象,抓经济工作硬,抓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事业软,影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有少数领导干部,为了出所谓的政绩,竟然玩起了“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政治游戏,甚至不惜在经济指标的统计上弄虚作假。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在任阜阳行署专员、地委书记时,把只有4.7%的增长率硬是拔高到22%,以显示其坐镇阜阳的“非凡政绩”。也有的地方或是单位领导,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出台各种违规的优惠政策,不惜低价拍卖土地和其他资源。这种通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式得来的“政绩”对于百姓来讲无疑是灾难,更是断了子孙后代炊烟的“绝户活”。诚然,发展是政绩的重要内容,但真正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除了数字指标外,还包括经济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还应该是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既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政绩,究竟是大是小,其根本标准都在于人民是否从中得到实惠以及所得实惠之大小(教学提示:此处可加入教学参考之五之内容)。所谓政绩的取得,就是说政绩既不是靠花活“玩”出来的,也不是靠蛮干、霸道的作风“逼”出来的,一定是通过艰苦努力,靠着实干精神、科学精神干出来的。领导干部要想取得政绩,没有捷径可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是惟一的可行之路。但是,我们不难看到,现在有一些干部,心中对政绩充满了渴望,但又不肯下苦功夫,不愿意啃“硬骨头”。他们只愿意挑选容易干的事干,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抓什么,最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政绩搞到手。这样的政绩观,说到底是投机取巧。还有的干部,建功立业的心情十分迫切,搞起“政绩”来也就不择手段,不惜蛮干,不惜采取极端的措施,结果“政绩”出来了,老百姓的心也被伤透了。正确的政绩观所倡导的政绩的取得,靠的就是实干,靠的就是科学,靠的就是群众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和承受能力;二是要持科学的工作态度,按客观规律、按规矩、按规则办事,坚决防止和克服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三是要坚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各级干部都要充分认识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极端重要性,把抓落实作为一个极其严肃的政治问题来对待,在抓落实的实践中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应当说,当前,我国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改革已经触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有待我们去破解。各级领导干部应勇于面对现实,承担责任,破解这些重大疑难问题,就是在创造真正的政绩。

在树“三观”中确立正确的政绩观

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政绩又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的品质,看出他能否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那么,我们该怎样让正确的政绩观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呢?最根本的,要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权力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来实现。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一个人思想的“总开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头脑中要有正确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是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物质第一性的观点、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而不能搞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世界观对于政绩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他必然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发展规律,把自己的政绩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并勇于接受实践对政绩的检验。反之,必然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坠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泥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老老实实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一个“实”字,就是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明白,真正的政绩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这揭示的正是政绩观的世界观本质问题。

权力观是人们对权力的来源及其效用的认识。权力观对政绩观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正确的权力观把权力看做是公众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因而能够运用手中权力为公众办事情,为人民谋利益,而这既是正确的政绩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同时也是追求正确的政绩的向导。而错误的权力观则把公共权力视为私有财产,当作牟取私利的资本和工具。它反映到政绩观上,必然是围绕私利打算盘,政绩不是造福于人民,而是用于达到个人或小团体的狭隘目的。领导干部只有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和权力的目的性,才能自觉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能用权力为人民造福。我们必须知道,如果我们出于一己之私,利用职权追求虚假的、不切合实际的所谓“政绩”,不管其有着怎样冠冕堂皇的包装,这与利用职权谋取钱财在本质上无二,都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的滥用和亵渎。

政绩观与发展观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阐明发展是一种全面发展,那么政绩就不能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而应该同时体现在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上。那种以牺牲人民群众根本和长远利益为代价而换取的所谓“快速增长”,是我们要坚决摒弃的。科学发展观阐明发展是一种协调发展,那么就要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上来统筹考虑、创造政绩,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追求所谓的繁荣。科学发展观阐明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那么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创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这与那种“一个人政绩,几代人包袱”的做法,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发展观与政绩观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时常校正和确立自己的政绩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创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教学提示:此处可加入教学参考之六之内容)。

教学参考之一: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政绩观”

追求政绩、创造政绩,是每个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为之努力的目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过的不同的“政绩现”呢?

政绩观具有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政绩观。同时,政绩观也要接受历史的检验。“”时期的“砸锅炼钢”,更后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等,在当时,都曾被看做是值得炫耀的“政绩”,今天看来,这种政绩观显然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进入新时期后,人们对政绩的看法有了明显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情况,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了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提出了从经济、社会、精神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对干部进行考核的标准。应该说,在当时提出这样一个办法是有意义的。但是,由于整个国家的发展现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加之,对政府的职能定位不像今天这样清晰,因此,政绩观仍然存在一些偏差。比较突出的,就是在社会上流行的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进而又将经济增长等同于GDP问题,于是在部分干部中形成了较浓厚的“GDP崇拜”,政绩观也就被异化为“GDP观”。进入新世纪后,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新的发展现,也提出了新的政绩观。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明白,真正的政绩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靖。”这是新世纪共产党人正确的政靖观的核心阐述。

教学参考之二:

错误政绩观的五大表现

一些领导干部在树立正确政绩观方面,仍存在不容忽视的总是,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不久前撰文,指出其中有五个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

一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搞“短、平、快”政绩,搞“形象工程”,工作不注重“做事”而注重“做秀”,不是要真正“造福一方”,而是为“造势一时”,给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为自己邀官,结果使“一时的政绩”成为“长期的包袱”。有的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蒙蔽群众、欺骗上级。有的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客观条件,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造成严重失误和浪费。

二是唯利是图,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至上。有的领导干部不讲政治,不讲大局,从个人利益或本单位小团体利益出发,计较个人利益,漠砚人民利益;只顾部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甚至以牺牲全局利益来谋取小团体利益;对上级政策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已有利的就雷历风行,对己无利的就束之高阁,对己不利的就阳奉阴违,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是作风漂浮,形式主义难改。有的领导干部只重唱功,不重做功,热衷于报刊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有的抓工作浮光掠影,满足于—般号召,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搞调研蜻蜒点水,跑大道,听大话,看盆景,不深,不细,不实。

四是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严重。有的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是人民的儿子却对人民没有感情,生活在群众中间却严重脱离群众。有的对群众的安危冷暖麻木不仁,遇事推诿扯皮,结果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信奉“三分道理七分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肆意欺压群众。

五是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有的领导干部不是把职务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而是作为追求个人享乐的工具,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极少数干部沉溺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丧失党性人格,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

上述种种现象,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思想和体制根源,但要害是为己不为民,为私不为公,本质是个人主义。这种不正确的政绩观,导致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滋长和蔓延,不仅造成了人财物和宝贵时间的浪费,而且严重地腐蚀了干部队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严重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延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教学参考之三:

看一个“政治秀”怎样表演“政绩”

王怀忠是安徽省原副省长,在担任副省长之前又当过阜阳市委书记。二OO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王怀忠被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于不久前被执行死刑。导致王怀忠丢掉卿卿性命的主要罪状是受贿罪(受贿人民币517.1万元)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王对价值人民币480余万元的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但是这还不是此案中最吸引人之所在。王怀忠一案最富教育(当然是从反面)意义的在于他的“独特的”政绩现和“独特的”政绩展览。

王怀忠在阜阳当政期间,除了善于巧立名目索取巨额贿赂外,其另外一个“拿手好戏”就是善搞“政绩工程”。他曾有一句名言足以使他“名垂千古”。他说:“只要你能搞出政绩,你就能上。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为了搞出既让领导看出来的“政绩”他喊出了要把阜阳建成“大都市”的口号,为此先是耗费3.2亿元修建阜阳"大机场",后是圈地数百亩修建世界最大的动物园,计划饲养千只虎、万头鳄……但这些工程最后都成了“胡子工程”、“祸害工程”那个大机场旅客年吞吐量仅为九百余人次,每年还要贴进去七百万元,结果是大杌场成了个大包袱;动物园历时三年,耗资千万,最后是半途而度……这些曾经为王怀忠撑起“阔门面”的“政绩工程”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数十亿需要填补的“窟窿”。

王怀忠还特别精通“数字艺术”他在任亳县县委书记时,该县的乡镇企业产值本来只有几千万,但他上报省里的数字是几个亿。上边领导看了这“成绩”,亳县也就很快成了“先进典型”。主政阜阳后,他耍弄“数字艺术”的舞台更大了,把只有百分之四点七的增长率硬是拔高到百分之二十二,并很快就使这个至今依然是安徽全省最落后地区之一的城市,成了安徽“名列前茅”的“发展最快”的地区。

王怀忠通过打造虚假政绩,完成了自己升官的过程。但是,却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毁掉了自己。

教学参考之四:

GDP崇拜:政绩观的误区

应当承认,GDP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和实力的重要指标,考核这项指标也有其一定意义,但是,把政绩仅仅“锁定”在GDP上,必然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影响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特别是妨碍促进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首先,GDP并不能够完整地说明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GDP只是—个经济增长指标,虽然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水平,但并不能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按照新的发展观,我们不仅要追求人造财富(传统的GDP)的增长,而且要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GDP”),还要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用新的发展观来思考问题。其次,盲目崇拜GDP,还容易将一些干部引入歧途。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干部头脑中,存在着为发展而发展,把发展简单化为经济数量的增长,继而又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的倾向。在这种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引导下,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一些地方不惜出台各种违规的优惠政策,低价拍卖土地和其他资源,欠下所谓的“政绩债”。一些地方“数字出官”、“官出数字”,这种数字腐败及其恶性循环,祸国殃民。而且,在很多地方,一系列跟经济相关的量化指标,与官员的升迁奖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个时候,政绩甚至已被简单化为年终报表的数据。

教学参考之五:

科学判断干部政绩的几项原则

要科学、合理、全面地判断干部的政绩,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标准和方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便能够为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政绩,为正确识别和使用干部提供科学的依据。评价一个干部的政绩,既要看经齐建设的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的成果;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又要看党的建设成效。同时,评价干部政绩还需有周密完善的方法,既要听取上级领导的意见,又要听取一般干部群众的意见;既要听取机关内部的意见,又要听取服务对象和相关单位的意见。只有使干部的工作成绩得到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进一步营造求真务实的艮好氛围。

教学参考之六:

新的发展观与新的政绩观

政绩观范文篇5

一、地方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的内涵

地方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政绩观的灵魂。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政绩,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把创造政绩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创造出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政绩。

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政绩,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求真务实,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省情、县情和乡情,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察实情、讲实话,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求真务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求真务实,就是要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狠抓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目的。共产党人的政绩,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绩。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为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利益,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我们党所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谋福祉,为群众创政绩,应该是每个领导干部的终身追求。违背人民的意愿,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是政绩,而是败绩。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必须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为崇高理想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干好每一项工作和为人民办实事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发展观上有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于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因此发展观是否科学是政绩观正确与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绩。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的政绩观,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实践、群众和历史是正确政绩观的衡量标准。怎样衡量政绩,如何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这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问题。同志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这段论述,鲜明地提出了用实践、群众和历史来衡量政绩,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历史观的生动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我们就能避免创造政绩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就能端正党风、改进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能团结带领群众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就能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创造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

二、我市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市委坚持把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构建创业平台、创新管理机制,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讲科学、办实事、重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更好地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建设和谐渭南服务,使得全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方面,市委做了大量的工作。

1、倡导“六种新风正气”,筑牢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基础。一是扎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通过认真组织完成“规定动作”,精心开展党员承诺制等“自选动作”,使全市党员干部普遍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提高了干部素质,解决了突出问题,推动了具体工作。二是大规模培训干部。坚持分级分层培训和“内容菜单化”的培训方式,开辟了上海浦东、山东济南、江苏苏州等省外培训基地,对各级领导干部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同时,蒲城、大荔县创造了“干部流动培训学校”,合阳实行了“干部培训日”制度,提高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三是积极探索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采取党委中心组学习、办班集中培训、邀请中省专家教授举办讲座等方式,组织干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理论、新政策,切实掌握其精神内涵。提出开展“工作落实年”等活动及要求,要求全市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努力形成顾全大局、团结共事的和谐之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之风;不甘落后、奋力追赶的进取之风;真抓实干、谋事创业的务实之风;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亲民之风;勤勉从政、严于律己的廉洁之风。

2、确立“四项工作格局”,构建干部实践正确政绩观的广阔平台。近年来,市委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站在时代新起点,确定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的四项工作格局。尤其是去年的市三次党代会上,新一届市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工作格局,坚持在抓好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的基础上,狠抓“三件大事”、“五本账”工作,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特色旅游名市、文明绿色新市而努力奋斗。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拉开了全市“*”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一是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坚持把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始终保持全市上下强势推进项目建设的良好势头。全面提升园区经济发展水平,重点扶持和发展支柱产业,在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二是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和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和强大动力。三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秦岭生态旅游、黄河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几大精品旅游环线。四是关注民情民生,加快推进和谐渭南建设。扎实抓好“两个建设、三件大事、五本账”和谐工程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得实惠。五是以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实践,继续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提拔重用那些具有正确政绩观,并且真正创造出良好政绩的干部。深入开展“三级联创”等主题党建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共同推进渭南发展的整体合力。

3、建立“三项工作机制”,营造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动力保障。一是创新干部考核及选拔机制。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实绩媒体公示制,制定了《渭南市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年初市上给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下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明确任务和完成时限。每季度末将项目建设、财政收入、信访稳定等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在《渭南日报》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实行年度考察制,每年年底集中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纪律、作风进行全面考察。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推行了“海选”、署名推荐、二轮推荐、媒体公示等干部选拔任用新方式,在此基础上,把年度考察与任职前考察、重点工作专项考察、重大事件跟踪考察结合起来,随时了解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形成了以德才取人、靠公论选人、凭实绩用人的用人导向。二是强化干部监督机制。强化上级监督,干部队伍出现问题,首先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加强内部监督,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谈心交流、个别交换意见等形式,教育班子成员搞好互相监督。引导群众监督,设立干部监督举报电话,组织群众座谈测评、聘请干部作风监督员等方式,全面了解干部情况。注重舆论监督,把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联合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计生廉政鉴定、召开干部监督联席会议等,促进干部廉洁从政。开展专项整治和行风评议活动,促进党风政风根本好转。三是建立引导机制。切实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引导作用。要求领导干部在防治“非典”、抗洪救灾、帮扶农民增收等重大工作中,时时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有效地激发了各级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坚持抓点树旗、以点带面,树立了朱翠芳、朱江等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各级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在各级党组织中开展深化“三级联创”、“四推进一树立”、“和谐机关创建”活动,党员干部中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积极推行党员承诺制等,形成了争创一流机关、争创一流业绩、建设一流队伍的良好风气。

其次,我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明显变化。

从调研中我们收回的165份调查卷看,经过市委和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总体来看,我市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在如何对待政绩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新的较为清楚的认识,99%的人认为正确的政绩观应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已经把对政绩观的正确认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措施,开始努力践行,出现了几个可喜的转变:

一是在确定工作重心上,打破了“GDP至上”思想,从过去侧重于经济增长逐步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查问卷情况可以充分说明这一问题。收回的165份调查问卷中,对正确政绩观应包括的内容的选择,146人选择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良、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占88.5%;只有19人选择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占11.5%;只选择“经济发展”的没有一个人。我们最近制定的《渭南市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实施细则》,不再单单强调发展经济,而是将环境保护、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安全生产等指标都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更加关注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强调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制订实施政策上,强调遵循客观规律,从过去侧重于追求结果、不计成本逐步转移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近几年来,渭南在发展上就逐渐从过去的只注重GDP增长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来渭投资企业的准入“门槛”,在招商引资中注意引进大项目、绿色环保项目,拒绝一些高污染企业落户。同时,先后对一批小型污染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小煤矿进行了强行关闭。在今年进行环境整治以来,对渭河流域重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检查排污口135个,取缔封堵78个,规范排污口57个,清理渗坑14个,检查饮用水源保护区13个,限期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企业,强制23家排污超标企业停产治理、限期进行整改,在发展上不再是只追求经济指标增长,而是“算”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群众生活质量等总帐。

三是在采取工作手段上,强调民主法治,从过去侧重于行政手段为主逐步转变到行政、法律、民主手段的综合运用上来。如白水县,为了给农民找出一条致富路,提出了“苹果人家”等“农家乐”开发项目。他们没有象过去那样以行政命令来强制推行,而是采取因势利导的办法,先做通了个别村民的工作,兴办了几家“苹果人家”,吸引了大批城镇居民,生意非常火爆。其他村民看到经济效益好,纷纷要求兴办,由此兴起了白水的一个新的富民产业。

四是在检验工作成效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从过去侧重于看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逐步转移到看重点工作的推进与关注民生的统筹兼顾上来。渭南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就把民生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不仅要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更要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子女上学、看病就医“三件大事”和贫困户、下岗失业职工、失地农民、教师工资陈欠、残疾人“五本帐”工作。“三件大事”关系到每个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五本帐”关系到社会弱势群体。经过几年的努力,60%的村实现了通村道路硬化,5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4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基本消灭了“无电村”,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39.4%和29.5%,既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使各级干部的政绩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三,我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还有不少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地方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受一些客观因素特别是某些体制、机制因素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在破除旧政绩观,树立新政绩观时还存在一些不健康倾向,亟需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树立政绩的意识存在偏差,表现在过于求稳,造成发展滞缓。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稳定,只要不出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有许多基层干部基于前些年的工作教训,认为开拓性地抓发展、抓调整,难免会冒一定的风险,不如得过且过,稳中求“升”,致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变化不大。

二是创造政绩的方式存在偏差,表现在脱离实际,违背发展规律。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到一个新的地方以后,为了突出本人的工作,喜欢将前任的发展思路丢在一边,另起炉灶,人为地破坏了经济发展的连贯性;有的忽视群众的创造性,仅凭个人好恶和意愿,从主观上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事与愿违。

三是追求政绩的目的存在偏差,表现为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发展。少数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多,更热衷于向领导邀功请赏,喜欢超越现实条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口号和指标,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为在短期内出效果、出政绩,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调查问卷中,对你认为地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解决好哪些问题的回答,有63人选择了“急功近利、不顾长远发展,短期行为严重”,占38.2%,在所有要解决的问题中名列首位。

四是政绩的考核体系存在缺陷。过去的考核办法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过多偏重经济建设内容,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占的份额偏少;考核标准比较随意,缺乏科学依据,许多干部的主要精力就是围绕着上级领导转;考核项目过于繁杂,考核方法简单死板,效率低下;有的地方看政绩仅仅凭数字说话,将政绩绝对化,造成频频出现数字政绩、虚假政绩。调查问卷中,有59人认为地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解决好“考核不够全面、科学和系统,主要考核GDP指标,存在‘一俊遮百丑’的问题”,占35.7%,在所有要解决的问题中名列第二位。

五是干部选拔任用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在调查问卷中,认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途径中,选择“靠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激励措施”的有156人,占94.5%。由此可见干部选拔任用对干部政绩观形成的影响。目前,干部选拔任用环节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包括:干部政绩考核与选拔任用衔接不够紧密,有时选任干部让年龄、资格、学历等硬框框成为了更重要的因素;有的县(市、区)调整干部过于频繁,造成某些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难免“短期”倾向,对一些“短平快”项目情有独钟,而对打基础、做铺垫、增后劲、连贯性的工作则热情不高。

六是调查研究不够,决策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有的领导干部到新地方工作,不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当地的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等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不准、不透,对前任留下来的发展思路不屑一顾;不了解、不顾及当地群众的生产习惯和生产技术水平,不尊重当地群众的致富想法,仅凭个人好恶和意愿,从主观上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破坏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连贯性。

七是一票否决项目过多。在座谈中,还有部分领导干部反映,目前,县(市、区)一票否决项目过多过滥,也使一些领导干部如履薄冰,产生守摊求稳的消极政绩观。

三、引导地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端正对待政绩的态度。针对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培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干部掌握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形成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干部教育培训必须放在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大格局中来考虑,围绕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加强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的能力培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本领。总的讲,就是要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本领。

2、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促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民主决策机制是解决决策不科学、不连续和随意性等问题的关键。一方面要营造民主氛围,多方参与决策。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热线,领导接待日等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听证制度、民意测验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不断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特别是在决策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注重听取专家的意见,开阔党委政府的决策思路,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另一方面要健全民主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在现行首长负责制的框架下,进一步完成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科学化、制度化。要明确界定会议讨论事项范围,规定凡应由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都必须通过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确保决策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分析安徽的王怀忠腐败案,其“形象工程”能够上马建设,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领导干部在决策时没有做到依法决策,在落实工作时没有做到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首先确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具体来讲就是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角色意识,从“错位”的地方“让位”。各级领导机关都要自觉把本级作为法规制度的执行层,作决策时要考虑法律法规的依据,开展工作要在认真落实法律法规上想办法,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不要在追求“出名挂号”上费心思,不能超越法律法规标新立异,追求轰动效应,搞短期行为。二是强化职责意识,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赋予的权限、职责和任务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属于下级的权力要还给下级,该下级作主的事情不要干预,确保他们能够正常行使职权、认真履行职责,不能事无巨细,“一竿子插到底”。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在“缺位”的地方“补位”。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切实做到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需基层所需。重点要做好对基层减压、解难的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完善政绩评价机制,制定正确的政绩观的衡量标准。政绩评价指标设置是整个政绩评价的关键,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贯穿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按照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强调把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实绩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二是遵循四项原则。即:分类评价,对各口以及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分类设计各有侧重的指标体系;突出重点,选择重要并且能反映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避免面面俱到;客观公正,制定相对公平和统一的尺度进行评价;简便易行,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性要强,并且在现行体制的承受范围之内,防止不计成本。三是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一般情况下,政绩评价可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党的建设四大类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细化和创新评价指标。

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方法,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高素质的考评队伍。近年来,我市的主要做法是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考评办具体组织实施年度考评工作,纪检、监察、人事、政法等部门共同参与。从长远来看,政绩考评人员应逐步实行资格认证制,走专业化道路。二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在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不断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方式和途径,以此设计干部政绩评价操作规程,让群众在干部考评中做裁判。三是加大综合考评力度。全面推行干部目标承诺和实绩公示制度,年初进行工作目标承诺,每季度末公示实绩,及时如实记载干部表现,并把记载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干部学习考核制度,把干部学习情况作为考评内容的有益补充。继续坚持干部考察预告、海推、二轮推荐、署名推荐、任前考察、档案审查、任职公示、任职试用期和市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等制度,严格执行干部信息联系通报、计生廉政鉴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谈话诫勉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杜绝干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拔”。

4、完善奖励惩罚机制,激励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能否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完善奖励惩罚机制,解决考用脱节问题,是激励干部形成和实践正确政绩观的关键因素,对干部的从政行为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一是政治上,提拔重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把政绩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将政绩评价结果与干部的使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高看一眼;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绝不能亏待;对那些经考核考察、确实政绩突出的干部,要提拔重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末位淘汰、失职淘汰、未完成任务淘汰等途径,畅通干部“退”和“下”的渠道,这既是有效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有效发挥用人导向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是经济上,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古人说:“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真正使干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对政绩突出的优秀领导干部,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和奖励;要积极研究建立适合领导干部特点的党政人才奖励制度;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要制定相关政策,对在政绩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要进行严肃处理。通过健全激励机制,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领导干部中形成踏实肯干的浓厚风气,形成鼓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激发干部干大事业的良好环境。

政绩观范文篇6

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政绩观直接反映着党员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与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吻合,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绩观,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绩观。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每个党员干部的终生追求。

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政绩。

树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实干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把握规律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树立以实践、群众和历史为衡量尺度的政绩观。政绩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创造政绩是为了实现群众利益,政绩必须得到群众认可。同时,政绩还须经得起历史检验。只有坚持用实践、群众和历史的尺度衡量政绩,才能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创造出让人民满意的政绩。

保持先进性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对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会有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目标追求和内在动力,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体现先进性。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党员干部只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思考问题、进行决策的基本点,多干让群众受益的事、打基础的事、长远起作用的事,带领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长期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误区:有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心浮气躁、追名逐利;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决策不讲科学,办事不从实际出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是相悖的,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腐蚀党员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使党员干部把追求政绩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踏踏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做工作、创政绩。

把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到执政为民的实践中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最根本的是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到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中。

奠定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基础。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利益,自觉坚持把权力用在为党建功、为民造福上;把职位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创造政绩;清廉、勤政、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应加强党的思想路线教育,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应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使党员干部自觉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政绩观范文篇7

一、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树政绩,在树政绩中回答“怎么做官”的问题。

政绩观,实质上反映了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态度。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郑培民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从一名普通干部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的历程,是一个不断作贡献、出成绩,树形象、树政绩的历程。但是,他坚持做官先“做人”,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做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他在树政绩之前先“树人”,先树“忧民、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先树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品格。他的政绩没有建立在广场街道上,没有建立在显山露水处,而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思想上,建立在务实进取的工作中,建立在老百姓的心坎里。“汨罗经验”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湘潭经济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做人的根本准则,在今天,实事求是更是我们思发展、树政绩的基本要求。郑培民在近20年的领导工作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心尽力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走上至富之路,身体力行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民增收不遗余力;他推动当地名优支柱产业的扩张升级,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他努力推动全省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总结推广素质教育经验,发展壮大“电视湘军”、“出版湘军”、“体育湘军”,在实事求是地工作中树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政绩。一个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恪守做人准则,不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靠装样子、摆架子、铺摊子来树政绩、谋私利、求升迁,他经不起历史的检验,他骗不了人民的眼睛,他逃不脱党和国家的监督和制裁。做官就要先做人,树政绩就要先树人,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

二、用因地制宜的办法树政绩,在树政绩中回答“怎么用权”的问题。

谋假绩、虚绩易,出真绩、实绩难。政绩是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郑培民是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从湘潭到湘西,没搞迎来送往,没搞施政演说,而是在日记中写下“温饱问题、民族问题、财政问题、移民问题”等大事和“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树立稳定前进,增强后进的思想”等思路。当前,一些同志不愿啃“硬骨头”,只拣“松土”挖,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抓什么,什么事情有轰动效应就干什么。这是对人民群众无益,对党的事业有害的。郑培民敢于啃“硬骨头”,善于啃“硬骨头”,他勇于面对现实,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因地制宜地定政策、出措施、想办法,在化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中创政绩,在解决重大疑难问题中留政绩。

权力姓“公”而不是姓“私”,所以,权力只能“为公”而不能“谋私”,也不能“带回家”。郑培民用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教育着自己的子女,影响着身边的干部,诠释着权力的内涵。他不是用手中的权力来让“小人得道”,令“鸡犬升天”,也不是用手中的权力来“差神使鬼”、“树碑留名”,而是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把权力用在为民办事、为民谋利上。同时,他深知,权力不是万能的,不实事求是,不因地制宜,不科学决策,乱用权力,权力越大,扰民越甚,害民越深。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怎么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怎么让人民赋予的权力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回报人民?郑培民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始终从群众最关心的、最迫切希望解决的事情做起,注重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厂矿企业、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盼什么、怨什么、需要解决什么,在知民情、顺民意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决策。他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不脱离群众,不贪图安逸,不以权谋私。他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交给人民,他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回报社会。

三、以富民安民为目的树政绩,在树政绩中回答“为谁谋利”的问题。

政绩观范文篇8

从理论上分析,“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就是高级形态和低级形态发展要求的统一,其出路在于十六大所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但从实践来看,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的意识来对待和解决当前中国低级形态发展中的问题,还必须直面几大阻力因素。第一是人的因素,目前在中国农村,1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到过大专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总体上人的素质不高,人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第二是生产力本身的限制,因为中国尚未实现工业化,而科学发展也意味着发展过程中的选择甚至放弃,需要我们正确看待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是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在“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公共领域建设问题、弱势群体扶持问题、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上,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所有这些都会对实际发展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形成阻力。而最大的阻力,还是各级领导的“政绩观”问题。在浙江台州路桥区的采访中,区委一位领导指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主体是作为引导者和领导者的政府,政府施政过程中有没有科学发展的理念是首要的。而这是由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所决定的。现在各级领导班子和大多数领导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意识强烈,追求政绩、创造政绩的愿望迫切,但要防止和克服一些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的偏差,如自觉不自觉地更重视任期内经济增长的‘量’、形象变化的‘快’、对外影响的‘大’,而对基础性的工作热情不高、对事关长远的事用心不多、对见效慢的任务关注较少等等,那种在错误发展观的支配下干出的所谓‘政绩’,往往是不科学的、只注重眼前发展的。”而如何使得干部的“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适应呢?纠正不正确的“政绩观”,其主要决定因素恐怕还是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因此,民建浙江省委会办公室主任冯小贤认为:“当前需从速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不能只盯着GDP,投资增长等指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这就是科学改革观的基本价值趋向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市场失灵’,保障社会适度公平,实现社会发展最大化(而不是资本利润最大化),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以此来设置考核指标,尤其要增加那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做而党、政官员不太愿意做的事,而对于那些官员很乐意去做的事,则一般不必考核,并参照联合国的人文发展系数的办法来判断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业绩。这是从较深层次上采取改革措施,促进我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政绩观范文篇9

政绩观,是干部在履行职责、追求政绩过程中所持的根本认识和观念态度,它直接反映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政绩观,便有什么样的政绩,用什么样的政绩观评价干部政绩,便有什么样的干部。因此,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单位、部门、地方的顺利发展,也会影响到干部、班子、队伍的健康成长,乃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有利于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有利于促进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干部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坚持凭实绩论英雄,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根本途径。

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就要坚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准确把握政绩“为了谁”的问题。政绩为谁而树,是检测和衡量干部政绩的试金石,是为干部政绩“定性”的根本尺度。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政绩是虚脚的政绩,偏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政绩是虚假错误的政绩,甚至是败绩。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要看干部创造的所谓政绩,主观上是否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客观上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问题、创造了利益。现在一些干部搞工作、想问题,不是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而是把心思用在揣摩迎合领导的意图上,如何让领导满意高兴,这也是许多虚假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屡禁不止的根源。这些干部追求“政绩”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立碑留名,为自己加官进爵。因为急着当官、出“政绩”而心浮气躁,表现在工作中重“显绩”轻“潜绩”,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热衷于“显山露水”、做“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甚至于弄虚作假,搞虚假政绩,欺世盗名,危害社会,伤害群众,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因此,对干部的政绩,首先要加以考察和甄别的,就是创造政绩的出发点和利益归宿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透过现象看本质,自觉地坚持民本思想,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评判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把群众公认原则贯穿于政绩考核的全过程。政绩“利了谁”、“损了谁”,群众心里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政绩考核必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扩大社会参与,推行考核公开,形成广泛监督。要改变过去以内部考核为主、上级对下级考核为主的做法,实行开放式、“倒金字塔”式的考核办法,推行政绩公示制,把考核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评价;探索建立干部政绩群众一票否决制,完善相关评议程序办法,逐步实现干部考核主体下移,变领导认可为群众认同,刚性推进政绩“民本位”意识。

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就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准确把握政绩“优与劣”的问题。真正的政绩,应是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政绩,是群众需要的政绩,是没有后遗症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地方在干部政绩考核中,简单地把政绩与GDP的增长、招商引资、财税入库等几个经济指标划等号,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导致一些干部不切实际,不顾民力,不计长远,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给后任和一方百姓留下沉重的包袱。还有一些地方考核评价政绩,往往只停留在就绩论绩的层面上,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缺乏综合考察分析,因而一俊遮百丑,一个亮点掩盖了一堆问题,导致政绩考核失真,用人失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看待政绩,防止主观片面性。我们的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干部创造的政绩也应该是全面的政绩。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在指标设置原则上,要善于提纲挈领,抓住重点,防止指标面面俱到,过多过滥;内容上要全面科学,综合反映经济与社会、自然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防止片面以经济指标“论英雄”;标准上,既要重数字,又不能唯数字,防止片面以数字论“成败”;方式上,要注意客观分析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现任政绩与前任基础、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现实成效与长远发展、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关系。另一方面,政绩是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在突出干部工作实绩的基础上,还要按照德、能、勤、绩、廉即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核。唯有如此,才能比较全面地考核认定一个干部。公务员之家

用正确的政绩观评判干部政绩,就要坚持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准确把握政绩“得与失”的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政绩作为“客观反映主观”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判断一项政绩的真与假,优与劣,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才能得到证明。因而,考核干部政绩,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其政绩实现的实践过程。任何一项政绩的取得,都必须要付出一定的行政成本,投入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政绩应是扣除这些投入之后的“净值”,考核干部政绩,必须认真分析和计算这个“投入产出比”。有的单纯从结果上看成效很大,但其形成的过程却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其成本已远远超过产生的效益;有的从局部来看有一定贡献,但却违犯了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有的从上面看工作有一定起色,但却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在群众那里影响很坏;有的从眼前来看有一定利益,但却损害了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违背,等等,都需要我们从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去加以考察和鉴别。因此,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必须贯穿于干部判断、决策和实施某项工作的过程之中,从静态的结果追溯动态的过程,通过过程考核引导干部在追求政绩时讲成本、求效益、重实效,正确处理好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依法行政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促进以正确的政绩观实践好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实实在在的政绩。

政绩观范文篇10

当前在先进性教育的过程中,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首先应当搞清楚“为谁树政绩”“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政绩”回答这些现实问题,是这次党员先进性教育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课题。

政绩观是关于政绩的本质、内涵和追求政绩的目的、途径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立业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指南,也是领导干部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杆。

为官一任,须有政绩。创造政绩有两种动力:一是为百姓利益而为,一是为个人利益而做。不同的动力,不同的方式,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前阶段存在于干部中对“政绩观”的扭曲现象大致有这样三种典型,值得引起关注:

1、形式主义政绩观,反映在“四重四轻”上

重硬轻软——有些干部喜欢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经济指标、形象工程、城市面貌等,不愿去干那些既看不见又见效慢的事,比如创新体制、改革机制、发展文化事业等。

重近轻远——出于快出政绩、快立威信的动机,一些干部总把追求“短平快”项目放在第一位。对长远见效的事业感到无兴趣、无时间、无精力去决策和执行。比如:荒山植树和修建公路,上山扶贫与下海筑堤,农村整治和城市改造,两者相比,总选择后者而冷落前者。

重显轻隐——一些干部往往热衷于重视显性政绩的创造,而忽视隐性政绩。比如对教育培养了多少人才,办体育事业使多少人得到健康锻炼,搞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多少人受益,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使社会节约多少政府管理成本等等,这些工作耗时耗力,缺乏直接的经济数据可以反映,没有搞一个开发区,修一个飞机场,建一个广场那么显眼,所以老百姓形象地说这些干部只喜欢构建“地面阳光工程”,不喜欢夯实“地下基础工程”。

重易轻难——工作有难易之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作决策,权衡利弊或先易后难是必要的,然而长期择易弃难,积累矛盾,会使工作局面变得难上加难,积重难返。

2、官僚主义政绩观,表现形式千姿百态

数字出“官”——由于数字有时是衡量政绩的“要件”,“产值论官衔,速度定政绩,数字出干部”。导致一些干部围绕数字做文章,以数字蒙上级,以数字骗下级;官出数字,“数”造形象,搞起数字游戏,把数字变成了政绩的唯一追求。当“政绩”只与GDP增长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引发许多怪事:重污染、高能耗的夕阳产业项目成了香饽饽;低水平项目重复建设屡禁不止;一条路挖了修,修了挖,这样产生的效益也被计入GDP。难怪老百姓说:干部喜欢GDP,我们喜欢油盐米。

好大喜“官”——一些干部喜欢壮着胆子说大话,搞一些虚假的“”、损害群众利益的“大动作”、不切实际的“在投入”、危及环境的“大发展”。现在年轻干部的竞争意识确实很强,你宣布打造世界最大植物园,我就要上马世界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好多地方不切实际的“大投入”,动辄几千万、几个亿。目前全国竟然有183个城市相继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目标。事实上就连北京近期出台规划,也只定位于“现代国际城市”,达不到“大都市”标准。

如痴求“官”——为什么买官卖官屡查不绝,屡禁不止关键是“官本位”意识太浓,谋官市场太火,选官规则太虚。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很难创造出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相适应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群众直选、充分民主的监督体系。于是买官谋官的种种丑恶现象就会发生、泛滥。买官卖官讲的核心就是一个“钱”,不管够不够条件,有没有能力,只要舍得花钱,舍得投入就能买到称心的“官”,如意的“僚”。

3、本位主义政绩观,实质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

“一个将军一个令”。有的领导干部没有作多少深入调研,喜欢下车伊始,好发惊人之语,不少地方是一任新领导,有一种新思路,有一套新政策,有一批新工程,出了一堆新政绩。等到班子一换,前任目标无人接招,干脆来个“新官不问旧事”。新人新事新政策。为凸现“政绩”,随意改弦更张,与前任各唱各的调,各画各的圈,造成一种“人走政息”的怪圈,精力上财力上的浪费莫过于此。这里真正缺乏的是一种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缺乏的是一种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画到底”的老黄牛风格。

曾记前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说过:有些领导干部经常发表新思想,不断改变新政策,表面看来他们是“开拓创新”,其实质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时时有新思想,说明思想不成熟,天天有新政策,说明政策不稳定……这样的“新”干部,于国于民何益“歪嘴和尚念歪经”。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干部对上级政策“一拖二压三截留”,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政策贪污”,也是一种“官场腐败”现象,对此,老百姓戏称:“上面的真经,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为啥有人要“贪污政策”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政绩,为了自己的“小九九”、“小本位”而考虑。比如:在拆迁政策上,农民土地征迁政策上,扶贫资金使用上,降低标准、克扣挪用、雁过拔毛,等等。

“卖砚愚翁不论价”。一方干部负责一方政务,为了受到一方人的拥护,一些人总是站在地方角度看问题,站在地方立场做决策,站在地方利益抓落实,总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更有甚者,为了本位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把卖砚的本意、卖砚的价值丢得一干二净。

综上所述,种种错误的政绩观,其核心就是为了升官。形象地说,就是以升官为圆心,以虚假政绩为半径,不断画着自己的圆,圆画得越大,官升得越大。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一个地方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也关系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摒弃政绩私有化

所谓政绩的私有化,就是把政绩视为个人财富、个人资本、个人利益的实现途径。说到底,就是把升官作为个人利益的最大追求和最后归宿。

政绩私有贻害无穷。政绩一旦打上私有的烙印,就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就容易“贪天之功居为己有”,出现损人利己、与民争利的现象,有的人为了自己飞黄腾达,捞取政治资本,不惜劳民伤财,搞“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政绩。

总理曾就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问题指出要淡泊名利。只有视个人名利淡如水,才能视人民利益重如“山”。

在政绩观上,当前特别需要提倡和发扬这样三种风格:

第一是“推功揽过”的人格。做到有政绩时不忘大家,有“光环”时不忘同事,共同珍惜;有失误时,则主动承担责任,不推诿,不埋怨,共同补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许多事实证明,人有多大的包容,就有多大的事业。对领导干部而言,要有甘为人梯、放手用人,为了人好,见得人好,能助人好,把别人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的成功,把部属的成长看作是自己的政绩。这种反映在政绩上的人格似一面镜,照出一个党员的“官品”高低;似一杆秤,称出一个党员的“官德”轻重;似一把尺,量出一个党员的“官绩”大小。

第二是“推贤让能”的品格。做到用人公正,有才必荐,包括推荐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人才,对事业来说,这种气度和品格,这种铺路石的精神和胸怀,其实就是一种贡献,也是一种政绩。有这样一件事使人感动,1955年,许光达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时,感到十分不安。他给和中央军委写了一封《降衔申请》说:“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带四星,心安神静吗不要说同大将们相比,就是同一些资深上将比,也自愧不如,我诚恳、慎重申请,授予我上将军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为大将”。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推贤让能何尝不是对政绩的一种很好的诠释。

第三是“厚德载物”的风格。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生活犹如一张网,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作为一个干部,每时每刻都要处理同自己政绩、自己私利相关的各种关系。在处理同一件事情中人们往往采取各异的方式,其实却显示了不同的修养和思想境界,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效果和精神成果。带给人们一种和谐、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我觉得这更是一种政绩所在。

清代有这样一段广传颂的佳话:雍正年间,内阁大学士张廷玉当年在家乡建相府时,邻居与他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里,其弟为此事写信给他,请他求县令关照,张廷玉看后,在回信中写了首诗:“千里求书为修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其弟收到信后,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见后也主动退出三尺地,于是留下了六尺空地,这就是现在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从张廷玉的处事中可以看出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风范,令人称颂、令人敬仰。我想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能有如此之风格,作为共产党的干部更应当体现这种胸怀和品德。

2、衡量政绩标准化

把握政绩的衡量标准,是一个导向问题。这些年来,一些干部在政绩行为上出现偏差,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体制的因素,也有机制的因素。因此,要真正引导树立政确的政绩观,就必须对政绩的衡量标准作出界定。

①“为谁创政绩”是核心。田纪云曾在接见欧洲议会代表团时,坦诚地说过:你们的市长怕议会,议长怕议员,议员怕选他的选民,我们这里市长、议长不怕选民,主要怕上级领导。这就充分反映了一个为谁创政绩的导向问题,是政治体制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绩理所当然应该充分反映党的宗旨。功无大小在于经久,事无大小在于利民。说到底,创造政绩是为自己升官,还是为群众谋利,这是判别无产阶级政绩观与非无产阶级政绩观的分水岭。为群众谋利益,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解忧愁的政绩,才是我们党的事业需要的政绩,才是党的先进性需要追求的政绩。

②“创什么政绩”是关键。现阶段正确的政绩标准,关键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看符合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最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考核干部政绩的五大绿色标准,很有参考价值。一是当地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提高了没有二是能源资源消耗速率下降了没有三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没有四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了没有五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没有把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为创造政绩的工作目标,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资源利用从资源消费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环境保护从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只有这样的政绩,才是群众期盼和拥护的政绩。

③“怎样创政绩”是水平。衡量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其外在的结果,而且要算其内在的成本,更要看其造福于民的“盈余率”有多高创政绩需要成本。而我们追求的政绩,是力求“施政成本最小化,群众的实惠最大化”的政绩。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经济速度不顾经济效益,甚至牺牲生态效益的畸形政绩,不仅不是政绩,反而是灾难。因此应该设置政绩的成本标准,把发展中付出的成本高低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绩的标准之一。

中国的改革探索有一个规律,叫做“突破在地方,规范在中央”,先由地方试点,摸着石子过河,时机成熟了,中央再表态。我们热切地希望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能破解这一难题。

3、考评政绩科学化

有什么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就引导干部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当前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是中国政治体系的固有模式,其暗藏的规则就是唯上是从,必须彻底改革。

对干部的考核要建在科学严谨的基点上。特别是在操作层面上,考核的主体应当形成群众、专家、上级“三位一体”的格局,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协调考核和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立体考核”综合评价模式,总原则应当是坚持群众路线和因时因地因人而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