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认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1:26:32

再认识范文篇1

我04年至05年在美国弗不莱特学院作访问学者。当时,我住在一个美国人家里,这个美国人家里的先生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授,已经退休10年了。他每天忙的不得了,我说你在忙什么,他说忙着读另一个硕士学位。他是学教育的,然而在他退休十年的时候,正忙着准备一个有关中世纪音乐教育的答辩,正在准备论文。我当时特别激动。他说:你不知道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做研究有多少创造性的东西,年轻的时候做研究带有急功近利的性质,或者不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现在做研究有很多很多新的体会。住在这位老先生家的这两年,使我初步体会了老年教育的魅力所在。今天受老年大学协会的邀请,我主要讲讲目前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和老年教育有关联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可能在座的老同志和各个老年大学的负责人其实都清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教育都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研究教育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但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我们国家教育整体研究的一个趋势是,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比较而言,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今年开始才有所好转。我们国家是拥有几亿劳动人口的大国,但我们的职业教育是很差的,这个问题很明显,孩子们什么都学,但却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这是我们教育的第一大缺失。

第二大缺失是,就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而言,我国太重儿童教育,成人教育的研究机构、研究学者、研究成果极少,这和整个国际社会相比是非常明显的。我给大家讲一个很笑话的事情,我们经常做教师培训或校长培训,我们的好多教育学家都不懂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在心理上有什么不同,把成年人当儿童。在过去的儿童教育中,我们最大问题是把儿童当成人,但是,目前我们在成人教育里面却缺乏规律可循,缺乏研究,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开发,所以说第二个缺失就是在儿童和成人教育里面缺乏成人教育。

第三个缺失是就正规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比较而言,我们对学校系统小学、中学之外的校外教育研究非常不足。几天前,中国儿童中心25周年庆典时请我去做了一个发言,我发现我们的应试教育搞的仿佛所有的孩子只有到学校里才是读书,学校之外的生活就不存在学习,离开校门就可以不读书,这个是我们在研究方面的第三个薄弱的环节,就是在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之间只重视校内教育。

从目前的情况看,就年龄阶段而言,青少年教育和成人的一些正规教育与老年教育相比,老年教育可能是所有薄弱环节里面最薄弱的,老年教育研究环节可能又是所有研究环节里面最薄弱的。临来之前,我请教了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教育社会学的一些学者,我说能不能贡献一些国内外关于老年教育方面的成果?好几个教授都说你怎么搞这个?我说:我已经步入这种生活。还有一个最有意思的事情,中国今后可能是最大的老年人国家,那么我是怎么计算的呢?最近我看到一些经济学研究,比较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优势,印度的很多领域,比如软件行业的白领比中国比例高。印度有很多问题比中国严重,但是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的人口优势即将失去,他们为自己的人口优势感到非常自豪。他们所谓的“人口优势”是指劳动力年龄阶段的人口。中国即将进入“劳动力人口”的是独生子女,而老年人口却不断增多,印度认为这是未来20年可以和中国较量的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结果特别刺痛我,但又感到无可奈何。大家都知道,我这个年龄阶段,也就是50年代出生的人,家里平均人口是4个人,而这批人现在普遍只有一个孩子,1对年轻的夫妻可能要负担4个以上的老人,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二个触动我这个搞教学研究的是老年人才的浪费。我们中国已经进入所谓的“老龄社会”,而50、60年代包括40年代走过来的这群退休或者接近退休的人是目前人力资源浪费最大的一群人。这群人吃过苦、有相当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我们劳动力人口的压力太大,年轻人进入这个劳动力市场以后,使得这群人过早的退下来了。在美国要求65岁才能退休,只有65岁退休以后才能拿得到津贴。在中国50-55岁就可以退休,还有一些要50岁以前退休。国家培养这么多年,积累了这么多的经验,我们能不能在年老的时候让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得以提升,使得下一代人(20-30岁)身上的压力能够少一点?谈到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相比较,我们的人口劳动力优势将要失去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怎样去弥补?在我们目前的教育学当中应该非常重视成人教育学,尤其是老年或老年教育教学的研究。在做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时候,在分析一个家庭的结构和一个社会人口的结构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接近老年或老年在这个社会被过早地被埋没,有些是被年轻人的无知而埋没。例如,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年轻人常常被他们所看过的书本上的知识,或者是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来替代非常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节约的、老年人的一些养育、教育孩子的方式。目前有很多年轻人,本身挣钱就少,还要学高消费的方式抚养孩子。老年人建议让孩子去外面跑一跑,练一练他的运动机能就好,而年轻的夫妻必须要给孩子送到辅导班去才能练平衡能力。这就说明年轻人过分地相信一些消费性的生产和文化。而老年人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经验能够表明: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不需要消费其他的财富就可以解决。这些类似的冲突我们在儿童教育中就能够看得出。工作当中也是如此,我们国家的老龄化提前到来,导致我们的人口压力也提前到来了。这时,就有很多经历还很旺盛,智力、精力和思维力都处于最佳状态的一群人就被迫戴上了老年的帽子,就提前撤退。在这个撤退过程当中,年轻人不一定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替代原来社会上的一些角色,也会带来很大的人才浪费。这就可能是我们研究老年教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第二个契机就是得益于我们对教育、教学包括生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老年教学、老年教育的规律是有着许多的潜能。我们在人才教育、儿童教育方面有些像我们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模式,即急功近利。在儿童教育上拔苗助长,明明是5岁开始学就可以,非要3岁开始学,明明是可以循序渐进学习,一定要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尽快学成。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影响儿童发展。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就是为了结果,结果就是一种文凭,但实质上,真正能力的培养是要花时间的。俗话说:“要把自己浸泡在知识的海洋里”,而现在的青少年把自己浸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浸泡在文凭的海洋里了。实际上对很多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的学习,也是比较生吞活剥的,缺乏实践锻炼的。现在老年人所说的以前的事情、以前的苦日子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的。相反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是处于国家经济发展飞速的时期,中年人包括青年人都没有做好富裕的准备,这个富裕就来临了。在富裕的一瞬间,人们眼花缭乱,尽情地享受光怪陆离的物质生活,但是人类更深刻的一些财富,原有的一些财富可能大家不重视。比如,跟孩子说前辈没有吃过“麦当劳”,孩子就有这样的反映,前辈怎么那么穷啊!结果,孩子们认为仿佛过去穷的日子就没有财富,这就是年轻人容易忽略中年人或老年人身上云集的智慧、经验、包括品行方面的财富。现在是一个崇富的时代,而不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时代。因为中国是乍富,突然地富裕带来父母辈、子女辈不知道应该珍惜什么重要的事情。比如中国的父母为什么把所有的钱全部都花在孩子身上?为什么还要帮已经20多岁了的孩子洗衣服、买生活用品?就是说特别愿意把自己的很多财富加置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甚至自己没有工作,还要供养孩子去参加各种课外班;孩子结婚买不起房子,就替孩子买;等有了孙子,还要替子女看小孩;等培养孙子的时候缺钱,还得去补贴孙子辈。而看一些西方国家或先富裕起来的国家,为什么他们不这样做?为什么西欧国家的家长就不这样宠着孩子,而让他们的孩子18岁就经济独立?据资料介绍,他们国家也经历过物质上的乍富阶段,他们的孩子也曾被严重地“包裹”起来,失去自理能力,就像鸟儿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他们失败过,他们吃过子女不独立这种亏,他们吸取了教训,所以才有他们今天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孩子上大学必须贷款,之后孩子自己还。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目前也面临着在工作上的新老交替,在生活经验上的新老交替,抚养子女经验的新老交替。如果我们不加强研究,尤其是研究历史经验,恐怕我们要出问题。我们总是觉得西方人冷血、个人主义、不疼孩子,中国人疼孩子。如果简单这样来看的话,我们国家可能有一两代独生子女将要吃苦头、吃大亏,甚至整个民族的整体力量衰弱以后,我们才能感觉得到,这批孩子就像“新八旗子弟”一样,这批“傍老族”一直要傍到当这个民族力量要衰弱的时候,父母们才知道,怎样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教授给孩子们。这也是研究中老年教育、教学规律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下面,我按照发言提纲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经验。

一、教育研究的几个新动向。

1、对人的发展的认识。

人是怎样成长、怎样成熟的?人的发展取决于什么因素?

(1)遗传

怎么来看人的发展?20至30年前,人们认为人从出生至20岁属于发展阶段,这个是关于阶段的认识。现在关于阶段的认识,尤其是在国外,从脑科学的角度,从成人教育的角度来说,人的学习和发展阶段是终身的,而且是可以划分阶段的。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个过程呢?过去我们把发展只看成青少年的特定阶段的一种现象,认为到一定时候人就开始衰退了,衰退就是不发展。这种观点只看到老年人一些能力的衰退,一些能力的增长没有考虑进去。最新的一些研究认为,人的智力的成熟顶端是50岁,就是说全面的智力成熟是50岁,如果要衰退应该在这个顶端衰退。这都是我们对人的发展阶段的一些认识。30年前我们认为到20多岁人的发展就停止了,研究就只研究这阶段。我刚才讲的智力的顶端是50岁,那么其它很多社会性的、生命性的经验是每天、每个阶段随着你的经历都在发展,这种发展理论与过去的那种以为记住哪些东西,把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当成发展阶段不同,因为人的发展往往是远远长于这个阶段。我买了很多国外关于“终身学习”,包括儿童发展的一些影碟片,可以看得出一种崭新的理论:直到死亡的前一天,甚至接近死亡的瞬间,你都是在学习,凡是你没经历过的事情你都需要学习。得病也是一种新经验,也是一种学习。比如说结束大学阶段的生活开始工作、成家、谈恋爱是一种学习,处理夫妻关系是一种学习,面临3岁的孩子是一种学习,为5岁的孩子选择学前教育内容是一种学习,40岁左右作为叛逆期青少年的父母更是重要的学习阶段,适应没有孩子的“空巢阶段”是不是一种学习?我与接近50岁的群体交流的时候就是进行“空巢阶段”的学习。我记得金陵女大的一位老师说:“女儿上大学以后,我开始重新调试人生的学习过程”。她说过去20年做饭完全是为一个人,家里有一个中心、太阳,也就是女儿,如今太阳走了,如何重新找太阳?还是重新找个月亮围着转?饭也吃不下,她都快紊乱了,还以为紊乱是更年期带来的。生活当中必然的变化会带来不停的学习,我们的生理性变化会带来学习。我这个年龄阶段最关注的是如何定义“更年期”,“更年期”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性特征,情绪性特征,现在关于“更年期”的报道是不是正确的。我是做女性学性别研究的学者,我发现关于妇女更年期的研究写的最多的人常常都有“商业动机”,他要卖药,就会把本身没太严重问题的人说严重了,把没问题的人说成有问题,当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要靠自己体察,而不是别人说怎样就怎样时,这是不是一种学习?这显然是一种学习。美国50和60年代的妇女在商业主义的推动下,为了保持青春活力补充激素,20年后发现大量的乳腺癌、子宫癌等妇科癌症的病历,虽然补充激素可以延缓衰老,但是它能带来其它病症就没人管了!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你至少知道这原来是什么样的过程。每个老年人都会有各种病症,应对各种病症也是一种学习。退休也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类似这种经历说明,人的持续发展是终身的。现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志要做研究,去买一些心理发展理论或人的发展理论的书时,你可以看到现在关于人的发展的阶段划分,包括心理学的、教育学的都是持续终身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一种学习,这种关于人的发展阶段性的认识现在有很大变化。很多脑科学的研究还能说明50岁这个阶段的智力整合、判断力是一生当中最好的。在古代、远古社会,“智者”常常是老人,他们的无数阅历带来了对各种信息最准确的判断。过去“长者”、“尊者”、“智者”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2)因素

我上大学的时候,人们还不清楚是遗传因素重要还是环境因素重要,这个问题今天还像个结一样打不开,到底是遗传因素重要还是环境因素重要?目前人们的看法有了改变,人们发现不能说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谁高谁底,影响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也在发展,目前国外关于遗传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人的生理疾病、身高、体态遗传因素不可否认,人的特殊才能如听觉的、视觉的包括韵律感觉的,比如说一些艺术人才,还是得益于很多遗传因素。国外还研究一些社会习性的东西,比如吸烟、酗酒、犯罪和高离婚率都被认为都和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研究证明,某一类的犯罪就和大脑皮层区域的活动范围比别人更宽有关系,通过一些手术、药物使他的大脑皮层的活动范围、大脑皮层的兴奋灶缩小,就发现他的这种社会性不良行为会得到矫正,可见这是有遗传基础的。不但我们看到的一些智力类型的现象,包括社会学的行为都和一定的遗传和生理因素有关。这是关于遗传,环境影响的因素就更多了。在国外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比如说研究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他们甚至研究单亲家庭,比如说同样是母亲带着子女过的这种单亲家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国外研究的很细,如父母离异的这种单亲家庭与父母是一方丧偶的这种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都大不一样。他们甚至还研究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中国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就没有排行的研究了,但是像我们这代人还都能听到老大憨、老二倔、老三滑…,其实还是有些规律的,但是我们没有变成一个研究成果。国外关于排行、性别、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包括夫妻关系的好坏对子女的影响等方面的环境研究做的特别细。还有一些因素,比如说同龄人群体,加拿大和美国的学者有这样的研究:儿童在12、13岁以前主要受成年人的影响,老师的表扬与批评、父母的赞赏,对他来说太重要了,能把他眼泪弄掉下来。而在12、13岁以后进入青春期,父母、成年人的影响急速下降,甚至按比例来说加起来不足20%。主要是受同龄人的影响,同龄人像魔鬼一样紧紧拽着他,大家可以看到同龄人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很多孩子宁可背叛教师和家长也不背叛同龄人,这阶段特别明显,甚至教师和成年人欣赏的孩子会受到同龄人打压,这种现象可能会持续到20几岁,同龄人对青少年的影响特别多。国外研究得很细,如女孩的同龄人伙伴是什么样的,男孩的同龄人伙伴是什么样的,女孩的伙伴比较少,男孩的伙伴比较多,女孩聚在一起就有了性别隔离的篱笆了,他们对不同性别的同龄人是怎样交往研究的非常细,今天不能把所有研究成果呈现,只是说很细。对同龄人伙伴的研究除了青少年其实所有人生的年龄阶段都在重视。很多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实际是受同龄人的影响最重要。我现在是在看与我差不多年龄的群体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这是我最重要的参照物。有一个文学作品里讲:“同龄人是你永远的竞争对手,也是你永远的学习榜样”!年轻时比对象,老了比经济、比孩子,都是和同龄人比。可是,最终情感上、知识上、关系上相互支持的也是同龄人。对同龄人的研究我希望在老年人的教学过程当中,伙伴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对同龄人的关系、同龄人的团体是怎么形成的研究非常重要。我和北师大及其它高校的女性教授在一起分析:其实高校的女教师是非常孤独的,因为很难形成同龄人群体,尤其是走到教授这阶段,我们如今就想成立女性教授共同成长的伙伴团体。国外的宗教氛围特别浓厚,其实我简单的研究宗教这种组织就是找伙伴,找社会支持的一个机构。老年生活从人的大脑结构上来说:进入老年,你的大脑树状干都存在,支干的东西由于心脏、血液系统供应不了,老了、枯了、断了,一些小的神经联系就断了,但是最基本的,一生当中智慧积累的树干是存在的。我们的大脑情形是这样,那么生活当中,社会关系当中,从工作繁忙的各种人际关系当中退居舞台二线以后,人的主要关系干还存在,血缘的、亲缘的、姐妹、子女、老人还有伙伴,主要是同龄人。同龄人伙伴对生存、生活、学习的重要影响非常重要。这一块中国绝对是空白,包括研究中年人、青年人及儿童的伙伴研究在国内也比较少。国外比较多,他们关注伙伴学习、伙伴成长。

(3)媒介

20至30年前,中国发生的变化,包括全球发生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影响人的因素就是媒介。媒介的影响和作用,在有经验的老年人看来是人的一生中非常好的“伙伴儿”。人在幼儿阶段,最早陪伴他们的是电视;到了老年阶段,腿脚不灵便了,外出活动不方便了,在家里看电视是很好的选择,因此人的一生中最后阶段陪伴他们的仍然是电视。现在的媒介对人一生的作用之大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媒介也有一些负面作用。负面之一是太多的媒体代替了人际互动。过去,孩子们经常在外面用小棍儿、小铲子来挖地、铲土等,这些活动可能破坏行为很多,但毕竟是在动手动脑。现在的孩子,只要家长给个零食、给个沙发、给个电视,他就什么都不要了,只要有电视看他就什么都不要了,他没有对人际的互动,对户外生活的欲望降低,这就是媒介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其实,这是对儿童的不利,也是对成年人、包括对老年人的不利。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户人家停电了,那么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会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变得多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看电视看不到一块去,就买两台电视;老两口若是看不到一块去,那就再买一台电视,这样就自己看自己的电视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生活,不关心、不过问别人的事情了。因此,媒介替代了人与人之间必要的、亲密的或冲突的互动。负面之二是对年轻人来说,媒体和知识、信息和知识混淆在一起。现在的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读书?现在很少有孩子能够欢天喜地的上学读书去。这个现象和过去是不一样的,过去读书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为什么过去的孩子喜欢读书呢?因为过去所有外面世界的窗口都是书本和老师给我们打开的,而现在人从一岁半岁的时候就以电视为伴了,为孩子打开外面世界之门的是电视。过去只有老师教给你你才知道,但现在的现象带来的结果是使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下降。人们常说:“在目前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孩子应该加倍努力地读书”。知识的发展一定是成倍的,而对儿童来说,他们看不到“知识爆炸”,反而他们面临的,包括教师面临的是“信息爆炸”。孩子们分辨不出来是知识增多了还是信息增多。比如图书馆里新增了几十本书,对与不懂得知识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看不到“知识爆炸”,他只知道是“信息爆炸”。包裹着今天的青年人的更多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比如,我的手机几乎每天都能收到50条左右的信息,其中10条是属于虚假广告信息,删除每一条虚假信息的时间比你看它的时间都长,就会浪费掉你10分钟的时间,另外还有20至30条信息属于年轻朋友之间无聊的信息,像“你在哪啊?”、“我在楼上”、“你吃了吗”、“我吃了”、“几杯啤酒”、“三杯”等等,这是知识还是信息?再比如在人们集体聚餐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人在心不在,他们都在用手机和外界联络。看起来他们真人坐在你面前,但是他们正在对外联络,貌合神离。剩下还有10条左右的信息属于重复内容的信息,经常是同样一件事,几分钟前电话通知过了,但还要发个短信息,这就属于重复内容的信息。上面我说的是手机里面的信息,下面还有网上的信息。拿我本人来说,我每天都得花1个小时的时间处理网上的信息。网上的信息、邮件有些注定是无用的,有些是你可回可不回的,还有些是你不得不回的。另外,当你接受新的工作和任务时,一个个新工作、新任务的信息会增加你的焦虑,让你心烦意乱。如果我不知道下面的新工作,我可能今天一上午就能写完一篇文章,而当我知道又有新的工作的时候,就不能安心写作了,这就是被信息所困扰、被信息所包裹的典型事例。还有选择电视频道也无形中在浪费时间。现在,人们很少能在一个时间固定看某个台,而是不停地在选台,目前有线电视一般都能有50多个台,选一圈就必定会浪费许多的时间,电视广告也日趋增多。生命有限,时间有限,信息杀掉我们多少有限的时间啊!成年人是有定力的,是有自我控制力的,儿童呢?他们就被无数的、没头没脑的信息“牵着鼻子走”,他们很难有很好的意志力,很难专心地学习。信息太过繁杂、丰富,况且现在的信息更先进了,图像化的信息增多了,就更能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了。现在的信息花花绿绿,色彩斑斓,但并不是知识。这一点我和今天到场的专家、朋友们有共识。什么是知识?知识是由概念、判断、理论有机的构成的,能够全面、深刻地解释一个现象、解释一个对象的一套理论体系。那么,信息和知识的共同点是:它们形式是相同的,看起来都是文字描述的,都是写在书上的,呈现在电视里的,但它们两者之间的内容是大不一样的。比如:“这件衣服正在打折”,这种说法属于信息;“这件衣服是棉麻的,它的透气性好”,这种说法属于知识。再比如“吃喝玩乐很开心”,这种说法属于信息,“过度地吃肉、喝酒对身体有极大地损害”,这种说法属于知识。现在的青少年大量的是在这种信息、准知识、常识之间游离,而太多的时间没有用到知识的学习上。甚至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他不懂得知识的含义,但他可以快速地下载知识。85年我研究生毕业,留校教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当时的学生都是拿笔做作业,他们会去看书籍、刊物,有的学生是抄袭的我就能看得出,我能看出来的原因是,当时的教育学方面的刊物总共就五、六种,我能第一时间读完新出版的刊物。所以当我看学生作业的时候就能辨别出哪部分是抄来的,哪部分是自己动脑写的,哪怕是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写的。有的学生说:“老师你真棒!”。我就和他们说:“老师比你们多读几年书、早读几年书,就有这样的能力,我能辨别出那些是你思考的、那些不是你思考的。”现在我还能这样去判断学生的作业吗?第一,教育方面的刊物从几种涨到了上百种,你看不过来。第二,学生根本不拿笔去抄了,就是一个电脑粘贴,还制作的特别漂亮粘在打印纸上,或者E-mail就给你传过来了。这样你怎么能判断这个学生是抄的?你也不能提前看完那么多刊物了,这种现象就导致了现在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答辩通不过。因为他们对知识根本就没吸收,而是把要掌握的知识当作信息来处理了,直到答辩过不去了,才知道那是自欺欺人。以上的例子说明了媒介对教育的冲击,信息对教育的包裹。孩子被媒介包裹,孩子看不见是好是坏。今天这里没有PPT,可以挑战一下我说的话别人听得懂还是听不懂,因为媒介的东西替代我们的太多了,没有PPT你还会讲课吗?还会沟通吗?我今天也想试一试,如果说打印出来也许会更好一些。媒介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学校教育里面,现在孩子的书包比原来厚、还不爱读书,现在家里有读书的孩子回去问一下,你会看见奇怪的现象,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会表扬一类行为,批评一类行为,会表扬一类爱护书籍的好孩子,一本书学完了还像新的一样包得很好,角还没有卷起来;批评差的孩子,书跟狗啃似的,页全卷起来了。现在所有孩子的书都崭新的,你们猜猜为什么老师都不讲书了,老师只对考试那张纸负责。第一,老师可能通过PPT对书本的研究很少了,孩子们只看数学、物理这种主要科目的书本,副科的都不看,天天背来背去没有多大作用,但是还得背着。学校应该教育学生把每一科都学好,但现在孩子们副科都不学,学校只对分数和考试负责,老师也再一次的支解、浓缩知识,不考的科目就不讲或少讲,地理、历史、生物不考,或者分数少,那个书就最新,要考的科目书旧一点,考的章节上面了、不考的教都不教,看都不看,哪门分高就多讲,课本也不好好讲。哪门考试分高,这方面的参考书就越多,孩子们的桌子上就堆很多很多这样的书。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就和泡方便面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学校成了精选人类的教育教学,在有限的10年、12年让孩子掌握人类教育的练习场,可是呢,为了考试负责,老师把这些知识浓缩了,晒干了、研制了,重要的知识保存,不重要的全都不要了。就好比今天请郑老师来讲课吧,如果为了考试,不用把郑老师请来,把她的PPT带来就够了,或者听她录音就够了。你们想,讲课和看PPT不一样,就像知识浸泡在海洋里,在岸边就可以练习吗?现在应试教育就是支解知识,我们的儿童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他从来没考虑过这些年我学到了哪些知识,他们只是知道我经历了地狱般的考试,出来就撕书,拿到文凭就算。学校教育里面也有很多的问题,孩子出来不会思考,对事物缺乏情趣,缺乏联想。因为标准答案是不要联想的。今天的学校教育有很多问题,由于信息爆炸、知识被阉割。现在高中的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每周各5节,外语和母语一样高,因为外语在高考成绩中占150分。所有的科目都是按高考的分数来设置的,物理120分是4节课,化学80分是2节课,而在生活中,地理知识、生物知识、生理知识可能对每个人更实际、更有用,但是考试分数低就少讲,学校的教育就是应试。这是信息的另外一个问题,同龄人群体、媒介对于人的很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功能的认识

教育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过去我们怎样认识教育的功能?在教育功能方面现在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新进展?这对我们老年教育工作研究非常有帮助。

我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是8至9年,德、美达到12到13年,韩国达到11.75年。受教育年限高的人在责任心、守时和任务完成等方面会好些。如果受教育程度低,就没有责任概念。比如说在劳动过程中,有的工人可以干着、干着就跑了,因为他不知道这个事情有多么重要。又比如最近中国在食品安全、包装方面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还有桥梁坍塌,制鞋还有鞋中残留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这里面有贪官,一方面有不负责任的人。我们想想这些底层的劳动者有多少人是文盲、半文盲,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质量是个什么概念。不是说他有意要破坏这个质量,他不知道一个桥梁要承载一百人最起码的要求。大家知道湖南大桥坍塌,他的主要问题是豆腐渣工程,一方面可以反映出监制的一群人的品格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对质量方面是没有太强的意识的,这些东西都是教育的结果。现在我们讲,未来的十年里,中国还有两亿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要担负起全民的食品、住房、厨房装修等和民生特别相关的领域,他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本身不具备这样的意识和知识,所以我们说,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基本素质和教育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教育的另一个功能是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陆教授也提出老年大学承担的更多的是交友、身心和谐的功能。其实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功能。举例说一点我的体会,94、95年我在加拿大学习的时候参观当地的一些中小学,那里的中小学教育和我们国家是不一样的。那里中小学的生源越差,学校得到的政府经费、预算就越高。在一些白人或中产阶级社区,那里的孩子自己要带午餐,父母还要接送,可是有一个靠近中国城的社区,那里大量的学生都是偷渡的华人、南美人、移民或难民的子女比较多,可是那的学校管孩子两餐,所有的孩子还要配备学习本国母语的教师,早晨父母送孩子去上学,学校还负责孩子父母的早餐。可想这个成本是很高的,预算也是相当多的,我当时觉得特别的不能理解。我回来我就一个劲的夸奖国外的义务教育有多么的好,给更多的贫困家庭做更多和谐的事情。直到这些年我才把我当时感性的经验提出来,随着我阅读和研究的深入,我最近达成了一个基本结论,在西方国家义务教育就是这个社会平衡和稳定的基石,是社会融合的融合剂。我们回头来看他为什么要这样呢?比如从加拿大去美国的人,美国要让你认同美国的社会制度,认同社会的基本价值,这是教育的一个最大的功能,从小就要让你认同!我们身边有好多的同学、朋友,在国外生活了久了孩子不愿意回来,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呢?一方面因为他认同了那个社会的价值,认同了那个国家的基本的准则,另一方面那个社会、国家容纳了他,这些都是教育的功能。为什么西方国家难民的父母送孩子上学时要给父母一顿早餐,因为最初来的难民根本不懂美国的法律,不懂美国的救济、语言、教育,怎么才能让这些天天偷偷摸摸的难民认识到这个社会的好,甚至到最后被这个国家接纳,就是因为学校的这顿早餐。学校的这顿早餐还会请老师给孩子的父母讲,在这个国家要怎么样去领取救济金,可以在什么地方办手续,找不到工作应该怎么办,孩子要是中文不好应该在什么地方去补习,这个学校会给你的孩子提供什么,你的孩子学习怎么样,怎么去交朋友等等,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解决了难民这种衣食之忧。这是很大的认同,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现在中国也面临着大量农民工孩子进城读书,在美国不把孩子多这个问题看成是教育的问题,而是看成社会和谐的基石,在美国如果有一家三个孩子,可以让这三个孩子在任意一个班级里一起读书,一直要孩子们自愿分开了才可以分开。他们在培养孩子从一点一滴开始认同这个社会的价值观,那么教育起到很多很多融合社会矛盾的功能,比如他对社会底层的人上大学不收费,对有钱的人上大学收费,让这个社会底层的人通过教育还能够翻身,通过教育还能走上使他富裕的那条路,这也是教育对社会和谐的功能,而我国大致都不太讲这个功能。人生当中有些最重要的起跑线是不能够拉平的,比如先天就长的漂亮、个子高等先天的条件,还有财富上的条件也是不能够拉平的,有些人出生在知识分子或干部家庭,有些就出生在农村,很多先天的社会性的差别赋予我们的文化就不可能拉平了,只能通过一些基础教育让他有希望走出来。教育是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方面起到一个起跑线功能,这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最近,中国教育在打造和谐社会里面开始提升社会和谐的功能。过去的十几年教育起的是一个社会分化的功能,有钱的、聪明的进入好学校,没钱的、差的进不好的学校,城里的学校特别漂亮,农村的学校特别简陋,其实起的就是一个社会分化的功能。但是从今年开始,我们国家开始在农村普及免费义务教育,这个速度我们没有想到,因为现在在很多城市还没有完全开始,但在农村开始免教科书、免杂费、免学费。还有一个今年出台的新举措,就是愿意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师范类学生,可以享受免费的师范教育。尽管很多人对这种做法有很多争议,因为怕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后不会回去,但这个做法是缩小城市和农村教育差异的重要举措,这个举措只是对6所重点师范大学中的师范类学生实施的,也是学生自愿的。这些学生是最好的师范类大学培养出来的,要去最贫困的农村去教书。以前重点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可能都留在高校教书,现在国家希望他们能够回到贫困地区。第三个重要的举措是国家今年对贫困大学生的贷款和资助力度加大,由于我国开始呈现贫富悬殊,很多家庭砸锅卖铁让孩子念书,希望他们能够考上大学,这个时候国家出台支持贫困大学生上大学这个举措是非常必要的。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政策是,近些年我们国家还完成了一个分化,就是经济、智力条件比较好的人读了普通高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读了职业教育,所以我们的职业教育是很衰败的。今年国家又花大量的资金扶持职业教育,平均每一个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可以得到一千元左右的补贴,这是非常大的补贴,一方面这是扶持贫困家庭,另一方面是现在中国有读书能力的人过剩,但是有工作能力的人太少,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拿了一大堆证书的人找不到工作,可是修汽车、水管的工人满大街都是,所以我们说:对教育的认识,对国民素质、国家和谐的功能是更多被我们提及的。另外教育除了这些功能以外,对人的发展功能的这部分和我们老年大学有这密切的关系。过去把教育看成是投入,然后再产出,那么有没有教育是只投入而不用产出,就是为了个人情趣的完善、精神的追求、个人精神层面的提升而受教育的呢?我们知道这些年的教育是越来越功利化、文凭化、功效化,而教育对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知识、发展人的情趣方面,这些教育的本质却漫漫的消亡了。现在的教育是非常功利性的。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说一个学校教给人很多美妙的文字,比如希腊文、钢琴、艺术体操、古诗词、论语等等学科,但是就是不发文凭,青少年是没有人会去的,哪怕免费都没有人去,因为现在人们是为了文凭接受教育,为了考试而接受教育,这样的做法非常的功利。大家现在一谈经济的词就特别热,哪怕其实这些搞经济的人都是一些蹩脚的老师。我们国家现在热门的专业常常是知识积淀比较弱的专业,都是这些新出来的比较适应社会的经验不是很丰富的老师来教,但是真正发展人的智力、提升人的情趣、丰富人的知识的、甚至提高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科是越来越冷清了。比如说艺术、哲学、历史学,照理说这些学科我们国家有最好的教师、最强的学科背景、最多的典籍,但这样的学科却是受冷落的。这些是对人的丰富性最有用的一些知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常常被冷落,包括很多很好的学科都必须改头换面,才能招到学生。那么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我们很多人都忘掉了。在经济稍微起来以后,这个问题可能要重新提起,我们会思考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教育的根本作用是保持人的基本求知欲望的一个科学领域,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让人求知、求真理的,要让人的好恶心的到释放和满足的一个领域,不是学一些换文凭的、注定无用知识的领域。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到了麻将桌、游戏的领域里了,因为教育变成了考试的东西就最不能有求知欲和创造,你创造就和标准答案不符合,不符合就考不出去,考不出去就拿不到文凭,教育功能的单项化太厉害了。那么我们老年教育就是培养求知欲、满足求知愿望,追求智力发展和真理,提升个人丰富性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们要重新弘扬。。教育可以帮助人的情趣、兴趣、才艺这些方面提升,甚至教育是达成人的内心和谐的一个学科,因为人的内心的丰富性是人能够自我平衡和自我稳定的一个重要的源泉,如果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把一些自以为很有用的知识学习了以后,才发现已经失去了很多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教育的其它功能只有到了我们老年才能实现就太晚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比较偏颇,现在的校外教育和我们这种老年教育才弥补了这种偏颇,这个时候才有人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学习,其实这些应该是孩子一生当中都应该有的。我担心我们的下一带只是为了功利、文凭而学习,到了老年可能这种情趣的种子都没有了。在座的各位可能年轻的时候还都是崇尚诗文的时代,还是崇尚追求真理的年代,只是没有太多的机会,现在的这一代是物质主义、商业主义的一代,他们的心灵可能更干渴。我们现在年轻一代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和刺激,如果他们有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更丰富的人际关系,其实这些孩子们不应该走向那么极端的路线。这些年我国单纯的人的发展教育是很薄弱的,更多的教育都是一种功利性的,对我国在教育功能上的问题,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都有一些明确的反省和反思,也在加强研究。

三、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认识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就是要学几年,怎么学,下面讲一下对学制的研究。在全信息化的社会里,受教育相当于人的青春期一样一生只有一次,现在我们看到受教育已经是终身的了,但是要让受教育变成终身的就必须有制度来保证,这就是学制。现在很多观念比如终身教育、老年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非常普及了,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有弹性的、多方向的、多连接的学制体制其实并没有建立,在学制的研究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在学制上有一些突破,比如允许25岁以上的人报考大学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尽管可以报考,却不一定能上大学,比如女性就不可以,因为上大学不能怀孕、生小孩,常常有这种限制。今年国家出台新政策,女大学生怀孕生孩子这是她的权利。过去女大学生、研究生在上学的时候怀孕是和监狱里的女囚犯一样的待遇,那么可以想象我们的这个教育是终身教育吗?现在我们的教育已经在学制教育和普通教育里打破了,中师学生当中是可以选取一些人上师范大学,但是还没有完全打开,我们现在研究的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当中都可以进入正规的教育系统。人的一生当中,只要有学习能力、只要能交费、有同等的智力,他都可以进入终身的正规教育系统,而且应该有文凭教育系统。我们老年大学现在各个地方都有,但是他不是教育部主管教育体系当中的,完全是地方政府部门、老干部部门自己自发的,是非常独特的老年人教育系统,这个教育系统还没有和我们的国民教育系统有太多的兼容,比如我想学习单科还能有文凭,没有这样的体系可以保证我们的证书制度有衔接,还有学历制度现在也没有保证。在座的要去学教育学、心理学肯定都是很有潜力的,而且一定比本科生更有经历,可是入门的系统把我们和本科生一刀切,我们进不去,我们的记忆力系统可能跟本科生不能比,可是我能写出比本科生更好的论文,能做出更好的研究,能不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还有就是我能不能有学位?我还想要学一个硕士学位,我们国家现在的硕士教育非常严格,这个考试是很难的,学历制度、学位制度、证书制度这三个都是学制制度里面应该有所突破的。再就是能不能有一个国内转学的制度,这个国内现在是不太可能的,比如在北师大修了5个学分,现在华南师大能够允许我转学进去,并且承认我的学分,甚至不同专业的学分也可以通用。我们现在的学制带有终身制,考了文科转理科就很困难,而且学了一个学校就不能去另外的学校。国外的学校可以接受任何学历阶段,任何国家大学的学生,你可以把你在自己本国的学习成绩算入学分当中继续学习,而我国没有这样的制度,不允许转学,我们的学制弹性空间还很大。如果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里面的学校空间弹性的多管道开通以后,我们对老年人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受益。比如说,老年人是流动的,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如果老年人的教育就只能象本科生一样,四年只待在同一个学校里,这是不太现实的,那样老年人生活的丰富性就没有了,那么可不可以转学分?可不可以是积累学分制度?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我们来年大学系统里面先做到能有转学制度或者是开放性的接纳制度。开放性、弹性、多管道这是我们国家学制里面最大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尽管有所突破,但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四、教与学过程的认识(五、对课程的认识)

再认识范文篇2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特征着手分析,揭示了制造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形势和应该作出的选择;指出了只有进行最具竞争力的资源配置和整合,制造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才有生命力;最后提出了如何构建知识型制造业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知识经济知识型制造业知识型制造企业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当今新型经济就是知识经济。世界银行副行长瑞斯查德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更重要的经济要素。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条件。而国际互联网络在以年增百万用户的高速度,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本文围绕着知识型制造业问题进行探讨,对文章结构作了这样的安排:首先重新阐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特点、定位与作用,之后,指出了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应该作出的选择,最后,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知识型制造业。

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再认识

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特点

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成为制造业重要的基础。据统计,OECD成员国GDP中有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1998年,OECD国家的科研经费中,有2/3用于高技术产业,而且制造业中的高技术行业的薪酬普遍高于平均水平。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在农业经济时代低于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40%以上;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将到达80%以上。

知识型制造业是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中心展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工业化发达国家,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的增长超过了10%。北美和欧洲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国家在1992至1993年按20%的增长速度向半导体工业投入资本,到了1994、1995年度,这个速度达到34%以上。

知识向制造业的渗透越来越深入。一方面知识因素越来越多的种类和越来越深的参与程度介入经济活动之中,并且,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运用、传播的知识经济,不仅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消费方式,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的增长方式,资源的配置方式。具体地说,其一,知识大大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其二,知识含量增大,产值趋于轻型化。经济要素中的物质生产要素越来越少,无形的知识含量越来越大,知识要素使得其他生产要素呈生产效用递增。例如,现代用光纤取代了铜线,以数码产品替代了模拟产品。最后,制造业的知识化程度不断加深,知识型员工的比例逐步增加。经济过程及其结果的知识取向增强,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趋势。另外,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劳动力由生产制造领域大量转向服务领域,而西方发达国家服务领域的劳务成本已占总成本的80%,制造业工人已下降到雇员的10%左右,知识工人(注意:不是技术工人)正在成为劳动力队伍的主体。

制造业的定位与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存在似乎被人们淡化了。尤其是伴随着通讯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虚拟企业,使人们有一段时间对虚拟形态的企业趋之若鹜。然而,实际情况表明,虽然在工业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人数在逐年下降,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制造业仍然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据估计,工业化国家70%至80%的物质财富来源于制造业。80年代以来,美国增大了对制造业的投入,在90年代制定了“先进技术计划”、“技术再投资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制造业发展伙伴关系计划”等重大规划,使得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促使美国经济后来连续100多个月的增长。美国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20%,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超过20%,拉动其他产业30%,拉动经济增长率40%。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现了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使日本从以重化工业为主转向以高附加值、低能耗为主的机械、电子等制造业,使“日本制造”走遍全球。日本产业界认为制造业有“三大贡献”:对世界技术进步的贡献、对世界经济运行的贡献和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贡献。德国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德国1100万人在制造业就业,占就业总数的1/3。而且,德国认为其就业机会、收入来源、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型制造业。由此可见,制造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

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应作的选择

据报导,在过去十年里,高新技术在OECD成员国的制造业和出口业中所占份额已经增长了两倍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如教育、通讯和信息部门增长更快。而用于研究的支出已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3%,教育平均占了OECD政府支出的12%。可以说,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力量。

制造业企业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清醒认识这个时代的特点。具体地说,首先,是企业管理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信息化带来的考验。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速度,缩短了客户和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得企业能够依照自身的情况经济合理地利用全球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原材料等各种资源组织生产,并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甚至于进行售后服务。有统计显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15%到30%的新产品开发成本,缩短30%到60%的研究开发周期。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使世界经济全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在我国投资设厂,或销售产品,其中,80%以上是制造业。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欧美及其他发达国家开展了“企业再造工程”,将传统的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改造成为网络型组织结构。对此,我国企业应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自身条件,建立起有效的制造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是一大课题。

其次,制造型企业组织管理结构也面临着改造。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预测:20年以后,企业的管理层次将比今天的企业减少一半以上,管理人员将不会超过今天的三分之一。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对企业组织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只有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企业才能占领市场,才能生存、发展。因此,企业必须由过去的集权的、单一的组织结构向分权的、多元化的组织结构转变。

知识型制造业的特征及构建

本文认为知识型制造企业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制造业生产要素的知识化

它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制造业不断增加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提高技术消化、研究、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逐步更替和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增大生产资料的知识比重;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培养和开发技术含量和知识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

制造业中从业人员的知识化

最主要的指标是制造业中蓝领、白领、金领的数量和比例。美国是一个典型例子。蓝领工人在20世纪40年代末达到顶峰,之后不断下降,1995年占产业工人的20%,预计再过10年,蓝领工人占美国劳动力的10%,甚至于更少。与此同时,知识型从业人员例如工程师、信息系统设计人员、经理人员、研究开发人员等要扩大到70%左右。

制造业资源中知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在过去制造业的生产要素中,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制造业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而且,这三大要素仍然发挥着重要重要。但是,知识及其附产品在现在和将来的制造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决定制造业竞争力的第四个生产要素。

制造业生产产品的知识化/智能化

例如,智能型电冰箱可以“告知”人们何时除霜;家庭恒温器能够感应室内的温度并自动加热或降温。固特异公司开发出装有集成电路的“智能轮胎”,它可以收集、分析轮胎压力数据,并在仪表台上显示该信息。这些既是知识型制造业的表现特征,也是知识型制造业的结果。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时代的制造业要想不断更新和提高制造业知识竞争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尽快实现知识化管理及运作。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必须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变革制造业组织结构,增设或强化知识管理。其一是使得制造业组织分立化,办法之一是将一些有潜力的产品从原企业分离出来,选派有技术、懂管理的人才去经营,即横向分立;另一种是将同一产品的上下游工序分离,增强专业化程度,即纵向分立。其二是导入柔性化组织管理模式。打破传统企业的僵硬的部门之别,等级之别,形成跨部门、无等级的工作团队、项目攻关小组等灵活的组织形式。其三是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全员市场管理”(TMM)的组织结构,形成市场内部化的机制,增强上下工序间、部门间、分公司之间的客户服务意识,突破传统企业的职能结构或矩阵结构的条条框框,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其四是由传统金字塔型管理结构转变为“哑铃”式结构,即,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信息在中间环节的传递失真或缓慢情况,不但减少企业内部的中间管理层次,而且减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使得商品、信息、技术、服务的消费者同时又是它们的生产者,消费者可以参与企业的管理,参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过程,这样,企业与消费者、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距离缩短了。

第二,必须进行制造型企业再造。制造业企业经历了从企业内部再造到组织之间再造的过程,其核心就是保留和加强企业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增值(Value-added)活动,构建起包括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和客户在内的全新网络,企业因而更富有弹性和快捷。

第三,加强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营造学习的气氛。制造业组织内部必须形成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和要求企业成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从而增大企业内部知识含量,产生知识和团队的整合效应。

最后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和尊重人力资本产权与知识产权在制造业中的作用。知识的生产、扩散、应用、创新以及作为知识结晶的“智能产品”都是从人的大脑产生的,说到底,是以“人”为载体的。因此,“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激励人才,建立起公正、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机制,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显得尤其重要。

不夸张地说,对知识的投入是知识型制造业的核心,知识已经超越了资金、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成为当今企业生存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对知识的运用不仅创造了价值,而且也给企业创造了竞争力,最终增强了制造业的竞争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它不再是资本生产的附庸。相对而言,知识本身的稀缺和知识生产能力的不足日益成为制约经济高速发展的瓶颈。对知识的需求成为人类实现其他一切预期的前提,而知识生产本身也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知识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形态、社会生活结构方式,甚至于人的价值原则,即知识观,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方式。总之,制造业的知识化,或者说,构建知识型制造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参考资料:

1.吕政,《中国能成为世界的工厂吗?》,《中国工业经济》[J],2001,(11)

2.李寿生,《21世纪的中国制造》,《中国工业经济》[J],2001,(9)

3.练元坚,《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的作用与方向》,《政策与管理》[J],1998(9)

4.屈贤明、张鸿博,《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制造业》,《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J],1998(6)

5.潘凤湖,《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制造业》,《机电一体化》[J],2001(5)

6.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M],商务出版社,1997

7.陈佳贵主编,《学习型企业: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8.王守安、于海江、王洪革编著,《知识经济与企业变革》[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1

再认识范文篇3

一、先来看看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农业工作的牛鼻子是投入问题,发展的动力是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农业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投入,农业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工业化,就需要靠投入来加快产业化经营,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同样也需要投入。

在我国,国家财政及各级财政虽然也在不断对农业投入,但投入的力度和投入的到位程度(因为中间有截留)并不理想。比起全国各地投入大量资金率先建设城市现代化的速度来看似乎并不相协调。现在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在财政税收政策的制订上体现倾斜政策,继续加大国家的投入和注重投入到位,另一方面是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民间投资,鼓励有胆略的优秀商人进入农业,吸收外商进入农业,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加快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可否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上重点扶持那些规模大、深受农民欢迎的、能够带来众多农户致富的龙头企业。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那些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支持和扶持农民经纪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依靠科技进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加长产业链条,使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环节所带来的利润。

二、对农村问题的认识。农村工作的重点是社会稳定,从长远看是怎样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首要的问题是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干部后顾之忧,稳定干部队伍。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过去农村基层政权的一些部门都变成条条管理上收了,农村基层组织依靠何种手段保持农村稳定需要研究和解决。其次是解决农村治安状况问题,直正使老百姓能长久放心地去发展生产,这是农民最关心的一件事。再次就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防止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出现,防止迷信活动,特别是“”类似组织在农村死灰复燃。这也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呼吁。

再认识范文篇4

关键词耶兹、布鲁诺、赫尔墨斯主义、反辉格

Abstract:Sincethefiftiethofthetwentiethcentury,FrancesYates,anotablehistorianinthewest,madethestudyofBrunowhichhasbeenregardedasaclassicalworktypicalofanti-Whiginterpretationofhistory.However,therehavenotbeensystemiccomprehensiveintroductionoftheYates''''studyindomesticcorrelativeresearch..Accordingtoit,thispapertriedtoanalyseandreviewtherecognitionofBrunointhesenseofthehistoriographyofscienceonthebaseofdiscussionandanalysisofthemainideaofherstudy,expectingtohelptowidenthethinkingofthehistoricalstudyofscienceinourcountry.

Keywords:FrancesYates,GiordanoBruno,Hermetictradition,anti-Whiginterpretationofhistory

1引言

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Bruno)是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作为思想自由的象征,他鼓励了19世纪欧洲的自由运动,成为西方思想史上重要人物之一。他一生始终与“异端”联系在一起,并为此颠沛流离,最终还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鲜花广场上。他支持哥白尼日心说,发展了“宇宙无限说”,这些在他所处的时代中,都使其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因而,他常常被人们看作是近代科学兴起的先驱者、是捍卫科学真理并为此献身的殉道士。人们也常常将处死他的宗教裁判所代表的宗教势力与他所支持的哥白尼学说所代表的科学,看作是一对存在着尖锐冲突的对立物。

对布鲁诺形象的解读一直是科学史上研究近代科学兴起以及中世纪科学与宗教关系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史界出现了反辉格式研究传统和外史论的研究思潮,其中以英国科学史家耶兹为代表认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往被忽略的一些社会文化因素(如法术、炼金术、占星术)在近代科学产生过程中也起到过不容忽视的影响。她的研究致力于挖掘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在近代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影响。其中以她的布鲁诺研究为代表,揭示出文艺复兴时期赫尔墨斯法术传统的复兴与当时的哲学、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产生之前的社会文化历史与境。在这一具体历史与境下,她对具体的个人如布鲁诺以及整体意义上的近代科学的兴起都给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解释。耶兹的布鲁诺研究作为一个经典性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科学史研究的思路,直至今日在西方科学史领域中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科学史界,还没有对耶兹的研究做出过系统全面的介绍研究工作,同时也很少出现专门论述布鲁诺在科学史上形象的历史变化工作,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希望以耶兹的布鲁诺研究为案例,在对其思想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对人们对布鲁诺的认识做出一些科学编史学的考察和分析,期望以此能够有助于拓展国内科学史研究的思路。

2耶兹布鲁诺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耶兹最初对布鲁诺发生兴趣,是想把布鲁诺的意大利语对话录《星期三的灰烬晚餐》翻译成英文,并且想在导言中高度赞扬这位超前于时代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接受哥白尼日心说的勇气。但在翻译过程中,她开始对以往的布鲁诺形象的解释产生了疑问。

同时她还看到当时的科学史研究将问题集中于17世纪科学革命,这种只关注科学自身发展的历史研究虽然能较为合理地阐释17世纪自然科学产生的各个阶段,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科学革命”在这个时期发生,为什么人们对自然世界产生了这么大的新的兴趣。她认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其中有很多因素被现有的研究忽略了,而这些因素很有可能在近代科学产生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时一些学者的研究启发了耶兹的思路,其中就有克里斯特勒(PaulOscarKristeller)、加林(E.Garin)、林恩·桑代克(LynnThorndike)和沃尔克(D.P.Walker)等人关于中世纪赫尔墨斯传统(thehermetictradition)的社会文化历史研究,以及安东尼·科森那(AntonioCorsano)对布鲁诺思想中的法术成分和其活动中的政治-宗教方面因素的研究。于是她开始了大量的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工作,结果发现赫尔墨斯-希伯来神秘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复兴对当时的思想(其中也包括萌芽中的近代科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赫尔墨斯法术传统与当时的宗教、哲学和萌芽中的近代科学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与境。在这种与境下,布鲁诺的思想和命运与赫尔墨斯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用她的话说就是“正是与之相连的‘赫尔墨斯’传统、新柏拉图主义和希伯来神秘主义,在布鲁诺光辉的一生中,在其思想超越于同时代人以及其人格命运的塑造上,占据着令人惊奇的重要地位。”([1],1页)

在耶兹之前的科学史研究中,对赫尔墨斯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法术(magic)传统、希伯来神秘主义等,是避而不谈的。而耶兹在自己的研究中强调了赫尔墨斯法术传统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近代科学兴起过程中人们世界观、旨趣的转变,同时也影响了具体个人的思想、甚至铸就了他们最终的命运,其中一个典型人物就是布鲁诺。耶兹认为赫尔墨斯法术传统在布鲁诺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他坚持哥白尼学说、发展宇宙无限学说的思想动机也是源自对赫尔墨斯法术传统的信仰与追随。

早期西方科学史界对布鲁诺形象的解读多把他看作是为科学献身的殉道士,后来哲学史界又将布鲁诺解读为为自己的信仰和思想自由而献身的殉难者,其中有些学者还将布鲁诺看作是一个勇于打破中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禁锢、开拓近代文明的先驱。而耶兹认为以往对布鲁诺的研究,使他的观念从历史背景中孤立出来,用占据当代主导地位的哲学历史、哲学观念和科学观来对其进行描述,而现在需要做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重新描述、理解布鲁诺。

于是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赫尔墨斯法术、宗教、哲学与萌芽中的近代科学间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中重新思考了“布鲁诺捍卫的是什么真理、布鲁诺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理由、提出宇宙无限说的思想基础以及导致他最终命运的原因”等问题。

耶兹对布鲁诺形象的解读否弃了过去历史研究中将其形象简单化、样板化的辉格式研究传统,逐渐转向反辉格式的研究传统,试图将布鲁诺还置于文艺复兴时期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历史情境中,其中就包括以往被忽略的赫尔墨斯主义传统以及与此相连的法术耶兹的布鲁诺及相关研究,作为西方科学史界反辉格式研究传统的一个典型代表,开拓了人们的科学观、拓展了科学史研究的思路,在西方科学史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较高的评价,成为了西方科学史界的一个经典性研究成果。她对布鲁诺形象的重新解读也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惯有看法,成为了西方科学史界相关领域的主流观点。在国外比较权威的百科全书式专著在对“布鲁诺”的解释中,多引用、参照了耶兹的研究成果。如1981年版的《科学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ofScientificBiography)中关于“布鲁诺”的条目文章是由耶兹撰写的([2],539-543页);1998年版《哲学百科全书》(Routledgeencyclopediaofphilosophy)中对“布鲁诺”的解释也引用参考了耶兹的研究成果[3]。

3耶兹研究中的布鲁诺和赫尔墨斯传统

3.1文艺复兴时期的赫尔墨斯传统

赫尔墨斯传统是古希腊哲学与古埃及、东方希伯莱、波斯等宗教文化因素融合的一种神秘主义法术传统。它关于宇宙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主要来自于中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还混杂了诺斯替教和犹太教的观点,然而其目的并不在于追求严格意义上的哲学理念,并不是要提供什么新的关于上帝、世界和人的具有一致性的说明,而是要在神秘力量的指引下得到一种由神赐予的对宇宙永恒性问题的答案。信奉赫尔墨斯主义、试图追寻事物背后隐秘的相互关系及感应力的人们,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被称作是法术师。

赫尔墨斯主义关于宇宙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宇宙交感”的观点。这一观点主张:地球上的事物之间和宇宙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隐秘的相互感应力,物体之间通过这种神秘的交感力量可以远距离的相互作用,因此这种交感力量可以被用来解释、预示乃至控制事物发展的进程。这一观点的基础是一种隐含的、但却真实而坚定的信仰,它确信自然现象之间贯通联系、相互感应,不同的存在之间有着链条般的相互关联性([1],42-48页)。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们对原始文献的重新发掘、整理,早期的古代神秘智慧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当时的人们认为“过去往往优于现在,发展就是复兴古代文明。人文主义者就是要发掘古代典籍,并有意识地回归到古时的黄金时代、复兴古代文明”。

因而,赫尔墨斯主义作为一种古代智慧、神秘启示的传统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以复兴这一传统为己任,对其加以信奉与膜拜,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之一就是布鲁诺。

3.2布鲁诺与哥白尼日心体系和宇宙无限学说

耶兹认为,“布鲁诺混杂着宗教使命的哲学思考,深深地浸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赫尔墨斯法术源流中”([2],539页)。布鲁诺在1584年英国出版的意大利语对话录著作《驱逐趾高气扬的野兽》(Spacciodellabestiatrionfante,英文译作TheExpulsionoftheTriumphantBeast)和《星期三的灰烬晚餐》(LaCenadelecener,英文译作TheAshWednesdaySupper),通常被人们看作是道德哲学的著作,但是耶兹从中揭示出布鲁诺的哲学理念与道德改革的初衷都是与他的赫尔墨斯主义式的宗教使命密切相关的。在这两部著作中,布鲁诺高度赞扬了赫尔墨斯法术传统的源泉——古埃及宗教(他们崇拜的神是“存在于万物中”的上帝),在他看来,古埃及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优于其他任何一种宗教,现行的基督教是恶劣且作伪的宗教,他的使命就是要进行赫尔墨斯主义的宗教改革,放弃推翻那些不再纯粹的与基督教交杂的法术,重新回归到古埃及赫尔墨斯法术传统中去([1],175页)。

抱持着古埃及宗教信仰的布鲁诺,一直都在试图进行一场宗教革命,而其矛头直指现行基督教。他还意识到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这时的哥白尼日心说为他提供了这个机会。因为在他所推崇的赫尔墨斯著作中,充满了太阳崇拜的遗迹,其中太阳颇具宗教意味,被视作是可见神、第二位的神。而且这种太阳崇拜也影响了后来费奇诺等人的太阳法术,并在哲学层面上促成了赫尔墨斯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的结合。太阳在深受赫尔墨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布鲁诺眼中,具有了理念、智慧、神圣的意义([1],232-235页)。

众所周知,哥白尼的日心说之所以最终奠定了划时代革命的意义,并不是因为它延续了法术传统,而是由于它开启了近代科学的数学化。但实际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哥白尼日心说,延续了古时的太阳崇拜传统,它既是人对世界的思考,也是一种可见神的启示。耶兹认为:人们早就对哥白尼日心说中的目的论有所认识,但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仍是在当代意义上谈这一目的论的。当进一步还原到哥白尼的时代,人们就会发现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赫尔墨斯法术传统等交杂在一起的新世界观,而这个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目的论的形成。无论哥白尼延续了古代埃及的太阳崇拜是出于个人情感倾向上的因素,还是为了使其理论更容易被接受的权益之计,至少不能忽略的是他的日心说确实援引了赫尔墨斯法术传统中的太阳崇拜([1],171页)。而此时的布鲁诺恰恰也注意到了哥白尼学说与赫尔墨斯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然而,布鲁诺坚持哥白尼学说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却是从不同层面、角度上考量的。

日心说就哥白尼而言,数学化的意义更甚于哲学宗教的意义,而对布鲁诺而言,则恰恰相反,日心说有着更深层的哲学和法术宗教上的意味。尽管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可能没有过多地受到赫尔墨斯法术传统的影响,但布鲁诺坚持日心说,却是要将哥白尼的科学工作推回到前科学的阶段,要使其复归到赫尔墨斯法术传统中去。相应地,布鲁诺将日心说解释为一种神性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法术宗教复兴的标志([1],172-175页)。之所以“哥白尼的太阳”具备这样一个神启的特征而成为古埃及宗教复兴的预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布鲁诺所推崇的赫尔墨斯法术传统中的宇宙交感思想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一思想使布鲁诺坚信:通过天上世界的改造可以改变地下世界。太阳的神圣之光居于宇宙中心,光耀万物、驱散黑暗、迎来光明,与之相应的,地下世界中古埃及法术宗教将取代现行黑暗愚昧的宗教,实现复兴。可见,这些都与布鲁诺的宗教改革、社会改革的初衷相合。

哥白尼日心说中对地动的阐述,也得到了布鲁诺的支持。这在耶兹看来,布鲁诺接受哥白尼的地动说是建立在法术传统中“万物有灵论”的基础上的,即“万物的本性就是其运动的原因……地球和天体的运动都是与其灵魂中存在着的本性相一致的”([1],267页)。宇宙是统一的,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天体的运动也显示了地球运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地球只有运动才能不断地更新和再生。

后来科学史研究中对布鲁诺予以极高评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布鲁诺又进一步发展出了“无限宇宙中无数个世界”的学说,摒弃了托勒密宇宙体系将世界看作是封闭的、有限的观点。但耶兹通过研究认为,布鲁诺并不是从现在所谓的“科学”的角度提出这个“无限宇宙中无数世界”的观点的,相反却是为了将人们的自然观推回到赫尔墨斯传统中,使自然成为一种神性象形文字,表征神性宇宙的无限性([1],270页)。其中,“宇宙的无限性”与赫尔墨斯法术传统中的泛神论、万物有灵论以及宇宙感应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些都体现出了赫尔墨斯法术传统对布鲁诺思想的总体影响。

赫尔墨斯传统中虽然没有关于宇宙无限的具体概念,但是在布鲁诺产生上述观念的过程中,赫尔墨斯法术传统的影响仍是潜移默化的。赫尔墨斯主义主张:“上帝之完满就是万物存在之现实,有形的和无形的,可感的和可推理的……任何存在都是上帝,上帝就是万物”,“如果世界外面有空间的话,那一定充满着有灵性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上帝的神圣性之所在”,“上帝所在的领域,无处不中心,无处有边界”([1],272页)。由此,布鲁诺坚信神性存在的必然性,也坚信只有无限的宇宙才能体现上帝无限的创造力,无限的宇宙就是神性现实存在着的最好体现。在布鲁诺看来,人类作为神创的伟大奇迹,应该认识到自身有着神性的渊源,人们只有在认识无限宇宙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出神性的无限。

耶兹还强调在布鲁诺那里,“宇宙就是努斯,上帝像法术师那样用神秘的感应力量激活努斯,这就是伟大神迹的体现。作为法术师,就必须要将自身的力量拓展到无限中去,这样才能反映出这伟大神迹之万一”([1],274页)。而且耶兹还举了布鲁诺关于古埃及智慧谱系的例子来论证:在布鲁诺看来,无论是哥白尼日心说还是卢克莱修的无限宇宙,都是古埃及智慧的扩展,他之所以采纳其思想,就在于这一切都将预示古埃及法术宗教的复兴,这些都是赫尔墨斯传统思想的扩展延续([1],276页)。

布鲁诺的宇宙无限理论进一步扩展到哲学层面就是“太一”(所有即为一),耶兹认为布鲁诺从无限学说到“太一”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被看作是将哲学引向法术。他通过“太一”的概念,进一步阐发了“法术师可以依靠万物间神秘的感应力来认识整个自然”的观点。由此,耶兹认为,尽管布鲁诺思想看似混沌无序,但还是能在整体上揭示出他的哲学与其宗教观是同一的,布鲁诺所具有的强烈的宗教感使得他的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一种法术,可以说布鲁诺的哲学与宗教信仰、法术是一体的,在他眼里,法术能够成为促使宗教改革全面展开的有效工具。([1],276-388页)。

相应的,布鲁诺坚持哥白尼日心说、发展宇宙无限学说,都体现了他在宗教改革上的热情,体现了他想通过赫尔墨斯法术的方式获得无限知识的渴望。正是这些促使他从基督教的神秘主义禁锢中解脱出来,转而接受、宣扬非基督教的赫尔墨斯神秘主义,并将此作为他的哲学的基础。尽管布鲁诺的思想吸收了众多古希腊哲学思想,而且赫尔墨斯神秘主义本身也是一个调和的思想,但是在耶兹看来,布鲁诺思想的轴心仍是古埃及的赫尔墨斯法术传统。不论他接受了怎样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既有哲学意义,也具有宗教意味,而且都从属于他要进行的赫尔墨斯式宗教改革的理想。

3.3布鲁诺的最终命运与赫尔墨斯主义

从上述观点出发,耶兹认为:布鲁诺就是位具有强烈宗教改革意识的激进的赫尔墨斯法术传统的追随者,是古埃及法术宗教的信仰者,他本身就是一位法术师。他试图通过法术的方式发现自然的秘密,以便控制、利用自然,他所有的哲学和“科学”层面的探讨都从属于其宗教使命。不论什么思想,只要与他的复兴古埃及法术宗教的使命相合就都会为其所用,为此他丝毫不理会当时基督教的禁忌。无疑,正是这一点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宗教裁判对他的反感。

比如他毫不避讳地推崇督教禁忌的巫术(demonicmagic),还坚持当时尚未被基督教完全接受的新柏拉图主义,强烈反对当时已与基督教融合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并对其冷嘲热讽,把他们斥为只懂文法、却不会深刻地思考自然本质,也就根本无法获得灵智的“学究”。他甚至还“得寸进尺”地宣称现行的基督教是作伪且作恶的宗教,就连基督教的圣物十字架在他看来也是基督教从古埃及人手里偷来的。

耶兹还举出了诸多例子,并引用了历史学家阿·梅尔卡蒂的研究,指出当时的宗教裁判所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神学问题,基督教对布鲁诺的种种质询很少是从哲学或科学的意义上提及的。布鲁诺热衷于赫尔墨斯法术宗教的复兴,期望以此替代败坏了的基督教,他的种种思想和作为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比如他坚持自己对“三位一体”的解释,将神迹视作实行法术后的结果,而不理会基督教的权威解释;他反对教皇、僧侣、反对敬拜偶像,并总是率性而为对他们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他还去过异端的国家,与异端有过亲密接触等等,这些都是宗教裁判所足以定他神学异端,并处死他的有力罪证。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测,布鲁诺很可能是一名以在整个欧洲传播法术、实现宗教改革为己任的赫尔墨斯式法术师。在当时的宗教裁判所眼里,他就是一个胆大妄为、不知悔改的宗教异端者,也就是说他并不像人们惯常所认为的那样,是为了捍卫科学真理而被宗教裁判所处死的。他是为了他毕生信仰、追随的赫尔墨斯法术传统而死的。([1],389-290页)。

3.4耶兹眼中的布鲁诺形象

我们可以看出,耶兹眼中的布鲁诺形象与以往将其视作“科学真理的殉道士”“一位唯物主义者”的形象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她看来,布鲁诺并不具有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观念,历史中的布鲁诺更倾向于符合当时历史与境下的法术师形象,他的思想、命运都围绕着赫尔墨斯法术传统而展开。他坚持哥白尼日心说、发展“宇宙无限”学说,也都是从属于他的宗教使命的。他惨烈的人生结局也主要是因为他对赫尔墨斯主义的坚持,宣扬哥白尼学说也仅是他坚持赫尔墨斯主义中的一部分。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与哥白尼革命的相关性,也恰恰说明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宗教以及赫尔墨斯法术之间边界的模糊、不确定性。这同时也说明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与宗教问题并不像传统的理解那样简单,在他们之间还掺杂着更为古老的法术传统,这三者之间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渗透,共同构成了文艺复兴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与境。在这样复杂的历史与境下,任何一种对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都是有失偏颇的。

4耶兹之后的西方科学史相关研究

耶兹之后,很多西方学者沿着她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展开了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例如伊娃·马丁(EvaMartin)的专著《布鲁诺:神秘主义者和殉道士》[4]、德兰尼(Delaney)的博士论文《法术和科学:近代科学兴起的心理学起源》[5]以及布卢姆(Blum,PaulRichard)在讨论耶兹的布鲁诺研究中作为一种哲学模式的理论调和主义的论文[6]等,都对耶兹将布鲁诺置于一个更为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与境下的工作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而且还在她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科学与法术、宗教之间的关系。

约翰·H·布鲁克的《科学与宗教》一书也接受了耶兹的观点,把布鲁诺与赫尔墨斯法术传统、新柏拉图主义联系在一起,肯定了他的世界图景受到一种与法术相关的宗教、哲学观念的影响,质疑了以往传统的观点即他是因为坚持哥白尼主义、捍卫科学真理而死的,并且进一步延伸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上,否认科学与宗教之间仅存在尖锐冲突关系,主张对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考察要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尽可能的恢复其复杂性和多样性[7]。

耶兹的布鲁诺研究也引发了诸多争论,一些学者对其结论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其中值得注意的有后期的加蒂(Gatti,Hilary),他重新审视了耶兹的观点,认为支持其观点的证据不够充足,不足以说明赫尔墨斯传统在布鲁诺的思想中占据关键地位,但他仍然肯定了耶兹的研究确实成功地使人们开始关注以前被忽视了的赫尔墨斯传统在近代科学兴起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与耶兹不同的是,在加蒂看来,布鲁诺不仅仅是一个法术师或赫尔墨斯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近代科学的先驱,在他身上同时体现出了近代科学和法术传统。加蒂还肯定了布鲁诺的数学方法、自然观和认识方法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过程中的作用,对布鲁诺在科学史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评估[8]。

当然,耶兹的研究也并非是人们对于布鲁诺的认识的最终定论,但她的研究所体现的反辉格式研究传统以及外史论的研究方法,确实开拓了人们的科学观、拓展了科学史研究的思路,引发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因而,在西方科学史研究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环,而这也正是其最大的价值之所在。

5国内科学史读物中的布鲁诺形象

讲到耶兹的工作,自然会让人们联想到布鲁诺在中国的学术界和一般公众中的标准形象问题。在笔者初步而且并不完备的检索中,发现直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布鲁诺形象在国际科学史背景中的历史变化的关注是很不够的。同时在我国现有的国内通行的科学史通史教材和相关科学辞典中,对布鲁诺形象的认识仍延续了传统的观点。在此,我们不妨以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内科学史著作中对布鲁诺的描述为例来说明。例如:

(1)“对捍卫与发展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思想家、科学家进行残酷迫害,说明宗教是仇视科学的。……布鲁诺是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忠实捍卫者和发展者,在近代科学史上史向宗教神学斗争的勇士。他虽是教徒却离经叛道,服从真理,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卫士。”[9]

(2)“哥白尼学说的声威引起了教会势力的严重不安,于是利用宗教法规加害新学说的积极宣传者和传播者,遂使布鲁诺惨遭杀害……布鲁诺为自己的哲学,为宣传哥白尼学说,为科学的解放事业而献出了他的生命。”[10]

(3)“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繁花广场上,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科学了真理和自己的信仰。”[11]

(4)“布鲁诺,意大利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者、天文学家。……他在几十年的颠沛流离中,到处宣传哥白尼学说,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反对科学与宗教可以并行的‘二重真理论’。”[12]

(5)“但布鲁诺丝毫没有动摇对他准备为之献身的科学真理的信念”[13];“布鲁诺是一个为宣传哥白尼学说、宣传科学真理而献身的英雄。”[14]

(6)“捍卫新的科学理论,需要无畏的科学勇士。布鲁诺就是一位捍卫科学真理的勇士”[15]

(7)“布鲁诺,这位意大利的科学英雄在年青时代就读过哥白尼的著作,并成为一名哥白尼学说的忠实信徒。于是他受到了教会的迫害……。布鲁诺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对宗教与科学可以并行的‘二重真理论’。……当布鲁诺早在几十年后宣传哥白尼学说时,就遭到了教会的残酷打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布鲁诺在熊熊的烈火中牺牲了。”[16]

(8)“科学与宗教的决战,思想解放的先驱布鲁诺,……哥白尼学说和宗教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罗马教皇意识到这个学说对他们的统治产生了直接的威胁,使布鲁诺成为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中的第一个殉道者。”[17]

(9)“意大利人布鲁诺就是当时反对宗教、反对地心说、维护和发展日心说的代表人物,他受宗教势力迫害……布鲁诺英勇不屈,坚持科学真理,对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宗教裁判所对布鲁诺为科学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惊恐万状,最后,只得对布鲁诺初一火刑。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于罗马为捍卫科学真理而英勇献出了生命。”[18]“杰出的思想家布鲁诺就是维护宣传哥白尼学说、捍卫科学真理的英勇殉道者。”[19]

(10)“布鲁诺在发展唯物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反对封建神学世界观方面,在宣传和论证当时自然科学成就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对基督教中世纪的一切传统均持怀疑态度,极大倡导思想自由,宣扬无神论,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为科学真理而献身的殉道士。”[20]

5结语

对比上述国外对布鲁诺研究的状况,我们会发现国内科学史研究的总体现状有以下几点:

(1)在许多科学史通史教材中,仍然延续着传统的观点,没有给予国外较有影响的主流观点以足够的关注。

(2)国内对西方古代至中世纪的科学史研究相对薄弱,对这一历史时期下的人物如布鲁诺等做出科学史层面上的考察研究也不多见。例如,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在1994年-2004年范围内以“中世纪科学”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命中的仅有2篇;以“布鲁诺”为关键词仅有17篇,其中与科学史研究相关的仅有6篇。而且,国内目前已有对布鲁诺的研究中,仍多着眼于布鲁诺的哲学思想,虽然其中一部分将布鲁诺作为科学史通史教材中的一个与近代科学革命相关的重要人物而有所触及,但总体而言较少对布鲁诺本人在科学史上的历史形象和地位方面做出专门的考察。

(3)应该提到,尽管为数不多,但国内对布鲁诺的研究中也确有一些学者对传统观点提出了初步的质疑。如朱健榕、吴蓓①、路甬祥等已对传统的“科学与宗教”问题以及布鲁诺的传统解释提出了质疑,认为将布鲁诺看作近代科学的殉难者,就会将布鲁诺形象简单化、样板化,同时也会过分简化历史上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21,22]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对布鲁诺形象以及科学与宗教问题的研究,确实需要经历一个再认识的深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耶兹的研究因其丰富的史料、反辉格式的思考、经典性的论述,对国内科学史研究来说具有巨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耶兹的研究作为西方科学史研究的典型代表,不仅能够拓展当时的西方科学史界的研究思路,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内科学史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拓展,当然,还有在此基础上的更广泛的公众传播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YatesF.GiordanoBrunoandtheHermeticTradition[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2002.1~290.

2YatesF.GiordanoBruno[A].GillispieC(eds).DictionaryofScientificBiography[Z].Vol.1.

NewYork:Scribner,1981.539~543.

3AshworthEJ.GiordanoBruno[A].CraigE(eds).RoutledgeEncyclopediaofphilosophy[Z].Vol.2.

NewYork:Routledge,1998.34~39.

4MartinE.GiordanoBruno:MysticandMartyr[M].Kila,MT:KessingerPublishingCompany,2003.

5DelaneyMK.MagicandScience:thePsychologicalOriginsofScientific[D].Dallas:TheUniversityofDallas,1991.4255~4472

6BlumPR.Istoriarlafigura:SyncretismofTheoriesasaModelofPhilosophyinFrancesYatesandGiordanoBruno[J].AmericanCatholicPhilosophicalQuarterly,2003,77(2):189~213.

7约翰·H·布鲁克.科学与宗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GattiH.FrancesYatesHermeticRanaissanceintheDocumentsHeldintheWarburgInstituteArchive[J].Aries,2002,2(2):193~211.

9王士舫、董自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7~70.

10王玉苍.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14~315.

11张文彦.科学技术史概要[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6.

12江泓.世界著名科学家与科技革命[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15~16.

13关士续.科学技术史简编[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6~127.

14关士续.科学技术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6~107.

15刘建统.科学技术史[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6.57.

16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2~104.

17高之栋.自然科学史讲话[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4~117.

18解恩泽.在科学的征途上——中外科技史例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22~123.

19解恩泽.科学蒙难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5~256.

20吴泽义.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80.

再认识范文篇5

我们党更在实践中前进与壮大着,党的指导思想更是日趋完善与成熟。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完美结合而产生的伟大的思想理论。

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神州,经济建设的巨轮驶进中国人的21世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是时代的特质与要求。主席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立足国情、党情,为建设好我党,为我们党在新世纪里能更好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三个代表”把党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大业联系在一起,在指明建党战略思想的同时,也进一步指明了如何促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路。“三个代表”思想深刻体现了我党的本质和追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与建设者的青年一代,应该也有必要准确而全面把握“三个代表”思想。

从哲学的高度去把握与理解。“三个代表”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有三大原理:《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二》、文化是经济基础与政治结构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能动性;《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三个代表”思想正好与三大原理完全吻合,是结合中国国情、党情的发展了的“三大原理”。“三个代表”思想是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上的思想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三个代表”思想存在于党的发展全过程,而不是今天才存在。翻开党史与历史文献,或是阅读和邓小平同志以及其他党政重要领导人的论著,我们不难发现“三个代表”的雏形。我党之所以能革命成功,之所以能带领人民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其中最为关键与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党一直都在努力代表着“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思想是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理论走向成熟的必然产物。自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以来,我党就一直以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更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形成了思想与邓平理论的伟大思想成果,这些都是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思想理论上的必然产物。“三个代表”思想既是党历史活动的本质规律的科学概括,又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80多年来,党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党取得一系列成就从某种程度上说都离不开“三个代表”思想的贯彻。

再认识范文篇6

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危机科技伦理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共识,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来看,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也会导致恶的结果。如果失控,将会导致人类的灾难,为了克服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通过科技伦理知识普及、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影响,规范人们的科技行为,使人们的科技活动产生善的结果。

一科技活动引发的伦理危机

人们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只不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当事人对于利益的不同考虑和追求,才导致了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一项科学成果,一种技术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需要。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们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发展过程中,给人类生存、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些事物及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处于“必然王国”阶段,在运用科技手段对某些事物及其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时,只预期到好的结果,没想到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当人们为取得的成果欢欣鼓舞时,往往会忽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苗头,当危害性充分暴露在大众面前时,往往积重难返。例如,由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等,都是人们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2)为了本国、本民族的狭隘政治经济利益,利用科学技术为手段损害他国、他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利益。例如,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科技到处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领土,把科学技术作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

(3)为了小团体利益,损害社会公众的、国家的以至人类的利益。例如:一些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在运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时,也在向自然,向江河湖海、向大气中排放出污染物质,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受到严重污染而恶化。特别是一些高污染企业,为了自身的一点利益,根本就不顾生产给自然、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性,造成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

(4)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使用科技手段造成对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损害。如电脑黑客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制造计算机病毒造成数据的丢失,系统的瘫痪或者闯入别人的计算机偷看别人的隐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生活。

(5)由于人类盲目地滥用、误用科学技术成果造成难以处理的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如生育技术、安乐死、转基因技术等等。特别是遗传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滥用会带来生命伦理上的混乱,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秩序,后果不堪设想。

二科技伦理介入的必要性

科技伦理是对于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等的总和。科技伦理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得到明确的道德理性的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出于邪恶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为道德理性的科技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强科技工作者对于科技开发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会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科技伦理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向准备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青年人发出过这样的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作为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他一生发表的关于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言论就有上百万字。他曾不倦地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波呼吁,以满腔热情投入反对原子弹屠杀当中。与此相反,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因为缺乏科技伦理素养,被世人所唾弃。例如,当前有“女疯子”之称的“克隆援助公司”总裁布瓦瑟利耶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宣称已经在克隆婴儿,这种违反科学伦理精神的行为,遭到世人的强烈批判。两类不同的科技工作者事例,生动说明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重要性。

科技伦理虽然并非科学技术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学技术外部的一种控制手段,科技伦理可以通过内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径,成为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一种内在力量。科技伦理是一套具有道德涵义的规则系统,它可以告诉和教育人们:“什么样的科技活动是善的或者是恶的;什么样的科技行为是应该做的或者是不应该做的;人们应该通过科技活动为人民、为人类造福,而不应利用科技去作恶。”当这些规则系统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公认的调整人们在科技活动中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时,绝大多数人就会自觉地按照这些行为规范去进行科学技术活动,自觉抵制不良的科技行为。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不断增强,共同生活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产生协调相互关系和行为准则的道德标准。对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为,被认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赞赏和表彰,给予某种荣誉,如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由于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而对那些不利于或破坏共同生活的行为,如有人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假币、假冒商品、窃取各种技术资料、利用电脑作案等行为,认为是不好的、丑恶的,人们就会加以鄙视和惩罚。科技伦理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评判,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如果有人违反了人们共同遵守的科技道德,社会往往就会通过舆论,通过批评教育等多种手段来对违反科技道德者实行帮助和“制裁”。

三科技伦理创新

科技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在人们科技实践活动中只能起到倡导作用,它并没有强制性力量,如果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其规范、调整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仅靠行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还必须靠管理、法律等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把科技伦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科技活动中的失范行为。管理的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从不同层面对人们的科技行为进行硬性约束,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惩恶。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使科技伦理的规范作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

(1)对于已经形成共识的科技伦理道德,要根据具体情况,将成熟的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道德准则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和规范,通过法律和规范的约束性来规范科技活动,避免科技活动超出道德的界线。如中国科学院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律准则》,就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有利于正确科技道德观的形成。

(2)对某一些新的科技领域涉及伦理道德的行为,要根据已有的实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条律条令,使人们的科技行为有明确的指导。如网络技术、安乐死、转基因技术、克隆人技术等等,都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这些新的科学技术,防止这些先进科学技术走向反面。在这些方面,一些国家已经走到了前面,如荷兰已经通过了安乐死法,美国通过了禁止克隆人的法律,这些法律对科技活动的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国家也必须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

(3)世界各国应立足于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制定有关科技伦理道德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惯例,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以伸张正义、遏制邪恶。例如环境保护、空间技术、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战略核武器、激光武器、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等。这些科学技术都是关系到世界和平与稳定,关系到世界人民生存的根本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具有国际约束力的规范,这些科学技术就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要更好的利用它,就必须重视科技伦理在其中的作用,必须把科技伦理所蕴含的精神贯穿于科技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科技伦理精神树立人们正确的科技观,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同时也要通过人文学科、伦理宗教、社会舆论等诸多途径,逐渐祛除人性中的邪恶成分,增强其仁爱成分,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从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有理由相信,在面对21世纪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挑战中,理性的人类将高瞻远瞩,自觉建立起与21世纪高科技时代相适应的21世纪科技伦理观,通过科技道德的调控,实现对科技的“扬善抑恶”,使之朝着服务全人类、造福全人类的方向发展。“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参考文献

[1]沈铭贤,科技与伦理:必要的张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

[2]甘绍平,科技伦理: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哲学动态,2000。

[3]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再认识范文篇7

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危机科技伦理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被世界各国所共识,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来看,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都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也会导致恶的结果。如果失控,将会导致人类的灾难,为了克服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通过科技伦理知识普及、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影响,规范人们的科技行为,使人们的科技活动产生善的结果。

一科技活动引发的伦理危机

人们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只不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当事人对于利益的不同考虑和追求,才导致了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一项科学成果,一种技术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满足某些人的邪恶需要。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们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发展过程中,给人类生存、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某些事物及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处于“必然王国”阶段,在运用科技手段对某些事物及其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时,只预期到好的结果,没想到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当人们为取得的成果欢欣鼓舞时,往往会忽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苗头,当危害性充分暴露在大众面前时,往往积重难返。例如,由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等,都是人们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2)为了本国、本民族的狭隘政治经济利益,利用科学技术为手段损害他国、他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利益。例如,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科技到处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领土,把科学技术作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

(3)为了小团体利益,损害社会公众的、国家的以至人类的利益。例如:一些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在运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时,也在向自然,向江河湖海、向大气中排放出污染物质,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受到严重污染而恶化。特别是一些高污染企业,为了自身的一点利益,根本就不顾生产给自然、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性,造成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

(4)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使用科技手段造成对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损害。如电脑黑客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制造计算机病毒造成数据的丢失,系统的瘫痪或者闯入别人的计算机偷看别人的隐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生活。

(5)由于人类盲目地滥用、误用科学技术成果造成难以处理的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如生育技术、安乐死、转基因技术等等。特别是遗传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滥用会带来生命伦理上的混乱,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秩序,后果不堪设想。

二科技伦理介入的必要性

科技伦理是对于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等的总和。科技伦理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可以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得到明确的道德理性的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出于邪恶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为道德理性的科技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强科技工作者对于科技开发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会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科技伦理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向准备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青年人发出过这样的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作为一个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他一生发表的关于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言论就有上百万字。他曾不倦地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波呼吁,以满腔热情投入反对原子弹屠杀当中。与此相反,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因为缺乏科技伦理素养,被世人所唾弃。例如,当前有“女疯子”之称的“克隆援助公司”总裁布瓦瑟利耶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宣称已经在克隆婴儿,这种违反科学伦理精神的行为,遭到世人的强烈批判。两类不同的科技工作者事例,生动说明了科技伦理在科技活动中的重要性。

科技伦理虽然并非科学技术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学技术外部的一种控制手段,科技伦理可以通过内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径,成为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一种内在力量。科技伦理是一套具有道德涵义的规则系统,它可以告诉和教育人们:“什么样的科技活动是善的或者是恶的;什么样的科技行为是应该做的或者是不应该做的;人们应该通过科技活动为人民、为人类造福,而不应利用科技去作恶。”当这些规则系统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公认的调整人们在科技活动中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时,绝大多数人就会自觉地按照这些行为规范去进行科学技术活动,自觉抵制不良的科技行为。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不断增强,共同生活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产生协调相互关系和行为准则的道德标准。对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为,被认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赞赏和表彰,给予某种荣誉,如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由于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而对那些不利于或破坏共同生活的行为,如有人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假币、假冒商品、窃取各种技术资料、利用电脑作案等行为,认为是不好的、丑恶的,人们就会加以鄙视和惩罚。科技伦理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评判,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如果有人违反了人们共同遵守的科技道德,社会往往就会通过舆论,通过批评教育等多种手段来对违反科技道德者实行帮助和“制裁”。

三科技伦理创新

科技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在人们科技实践活动中只能起到倡导作用,它并没有强制性力量,如果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其规范、调整作用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仅靠行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还必须靠管理、法律等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考虑把科技伦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来约束科技活动中的失范行为。管理的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从不同层面对人们的科技行为进行硬性约束,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惩恶。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使科技伦理的规范作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

(1)对于已经形成共识的科技伦理道德,要根据具体情况,将成熟的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道德准则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和规范,通过法律和规范的约束性来规范科技活动,避免科技活动超出道德的界线。如中国科学院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律准则》,就规定了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有利于正确科技道德观的形成。

(2)对某一些新的科技领域涉及伦理道德的行为,要根据已有的实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条律条令,使人们的科技行为有明确的指导。如网络技术、安乐死、转基因技术、克隆人技术等等,都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这些新的科学技术,防止这些先进科学技术走向反面。在这些方面,一些国家已经走到了前面,如荷兰已经通过了安乐死法,美国通过了禁止克隆人的法律,这些法律对科技活动的发展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国家也必须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

(3)世界各国应立足于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加强政府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制定有关科技伦理道德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惯例,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以伸张正义、遏制邪恶。例如环境保护、空间技术、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战略核武器、激光武器、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等。这些科学技术都是关系到世界和平与稳定,关系到世界人民生存的根本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具有国际约束力的规范,这些科学技术就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加快在这方面的立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要更好的利用它,就必须重视科技伦理在其中的作用,必须把科技伦理所蕴含的精神贯穿于科技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科技伦理精神树立人们正确的科技观,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同时也要通过人文学科、伦理宗教、社会舆论等诸多途径,逐渐祛除人性中的邪恶成分,增强其仁爱成分,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从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有理由相信,在面对21世纪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挑战中,理性的人类将高瞻远瞩,自觉建立起与21世纪高科技时代相适应的21世纪科技伦理观,通过科技道德的调控,实现对科技的“扬善抑恶”,使之朝着服务全人类、造福全人类的方向发展。“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参考文献

[1]沈铭贤,科技与伦理:必要的张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

[2]甘绍平,科技伦理: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哲学动态,2000。

[3]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再认识范文篇8

————服务文化的构建必将促进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笑云飞

中国入世后缺什么,缺服务、缺观念。经营者和员工缺什么?缺态度、缺理念、缺文化,落后与先进的差距、传统与现代的差距,首先在于观念的差异。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大发展。当务之急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建设先进的服务文化,实施观念突围自我超越、改变自以为是的思维模式、确立全新理念,让服务工作者重新审视反思体验服务,把握服务的真谛和服务创新的趋势,实施服务革命,提升服务资质。服务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的沟通和互动,顾客无时不在的品评挑剔影响着企业的服务文化,每个员工无时不在的创造、传播展示和享受着企业的服务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回报就是观念创新。只有把服务提升到文化层面,才能使服务走出误区,走向全员全程、走向经营管理、走向每个环节部门,形成城市、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切实遵循“真诚服务、共谋发展”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塑造服务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履行“四个服务”宗旨,更有力地推进“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

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服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外塑造形象增强亲和力、对内强化理念形成合力的重要作用。服务文化的本质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客户满意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以服务机制流程为保证,以服务创新为动力,紧密相连国计民生的公用性、基础性、服务性企业,把握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供电优质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构建服务文化,提升服务品质,是新形势下“人民电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发扬光大;是建设“一强三优”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是迎接市场挑战、争取竞争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是履行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助推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途径。切实加强服务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和协调管理。

深刻理解服务文化的基本内涵:服务文化应该定位在体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价值观上,其基本内涵为:

服务(企业)宗旨: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社会发展

服务理念:真诚服务、共谋发展

服务形象:真诚、规范

服务价值观:以客户满意为导向

服务准则:客户满意、政府放心

服务诚信观:诚信为本、有诺必践

服务客户观:合作共赢、和谐发展

服务细节观:细节决定服务成败

服务品牌观:共塑“国家电网”品牌

服务文化,是企业群体信奉践行的服务价值理念。是企业在长期的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顾客满意、赢得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服务文化是一个体系,是以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道德为准则,以服务机制流程为保证,以企业服务形象为重点,以服务创新为动力的系统文化;是破解服务秘籍,开发服务资源,实施服务革命,促进服务升级,提升服务品质的文化;是整合机制、改造流程,建立快速反应顾客服务绿色通道的文化;是让员工有自豪感,顾客有优越感,企业有后劲的文化;是整合资源提升形象,打造服务品牌,展示公司和员工魅力的文化;是以人为本、以顾客为本的情感性沟通文化;是义利并举的经营型效益型诚信文化;是让员工更新观念调整心态,用心服务创新服务快乐服务享受服务,在服务中实现价值的文化;是倡导竞争合作互动双赢,经营顾客为顾客创造价值,与顾客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的文化;即是独具魅力的个性文化,又是涉及各行各业的社会性文化。

服务文化实质上是对服务这种特殊资源的认知和开发程度。这种对服务的认知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传统的认识只是把服务当作是一种技能、一份职责,一些程序的组合体,这为服务标准化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最佳服务”,即使出现昙花一现的个性服务,终究也难以形成竞争的合力,在品牌竞争中功亏一篑。服务文化的提出,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高品质的服务文化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机制和心理契约,能减少沟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文化是路标系,对于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导向;服务文化是文化场,能统一企业员工的服务价值取向;服务文化是共振链,它能激活组织的活力;服务文化是免疫系统,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服务文化是充电器,能使员工激情燃烧专业专注主动用心创新快乐服务,把服务当作自愿乐趣和事业,乃至生命中的组成部分;服务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助推器,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市民的文明档次和消费层次,增强城市企业的文化魅力和亲和力,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服务文化不能独立于企业管理的大环境而建设,必须在企业文化整体建设中才能有所突破和提升。要充分发挥服务文化“凝聚、激励、向导、提升”的作用,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切实发挥员工的实践主体作用,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既注重服务价值观和服务理念的熏陶培育,使服务内化为员工的心理需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又注重将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要求固化为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管理,做到刚柔并济。同时要将服务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与“爱心活动”、“平安工程”等结合起来,实现互为融和,互为促进,互为提高,通过培育服务故事,提炼企业使命故事,引领和牵动整体服务文化建设的深入。

服务形象是服务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环境。良好的服务氛围是服务文化的重要体现,创造和谐、舒适、温馨的服务氛围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

服务理念是服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服务行为是服务理念的重要体现。要注重加强员工的服务价值观和服务理念的熏陶培育,根据公司领导班子、市(县)公司、管理部室、直属单位、班组(供电所)、员工等“六个学习平台”,员工、农电工、常用外聘工“三支队伍”建立相应的学习载体和重点内容,特别要加强业扩、抄表、农电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和服务行为规范。

再认识范文篇9

【关键词】辩证法;内因;外因;作用;再认识

近日看了关于某作家的小说介绍。说在其小说中否定了马克思的内外因辩证关系理论。提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在事物变化中的作用重于外因,这是典型的愚民哲学。”“无产阶级时代,应该出奋起反击的英雄的时代,为什么,一个英雄也不见出,人那时为什么都成了愚蠢的奴隶?还有1957年,为什么一夜之间,几十万知识分子就被打成了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右派?天要发动那场,天要有1957年,天要使许多人在中拿着枪炮互相进行疯狂地残杀,天要使许多知识青年在中上山下乡成为缺乏科学知识的一代,天要使许多无辜的生命,在中,一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就要受到反动的血统论的株连坑害。这些,不都是外因决定内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的有力证明,永远推翻不了的证明么!再从自然界上讲,是先有了宇宙的出现后,才有了我们人类的产生,人类的产生依赖于宇宙存在这个外部条件,从人的产生上,也证明了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决定着内因的产生和发展。”“谁拿毒药让你们喝下去死了,给你们致悼词的时候也要这样致,你们的在天之灵才会坚信你们的内外因学说是正确的:呜乎哀哉!由于死者的肠胃不是金属的,所以,他们被毒死了!他们应当对自己的死亡承担主要责任。”

看了以上论述,感觉其观点有失偏颇。这种观点在这里有两个问题没搞清:一是承认内因是根本原因,并不排斥外因的作用;二是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并不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把内因作为主要方面来考察,当做研究的重点。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即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原因,即一事物与他事物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因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构成了运动,引起了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其中联系有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间的,也有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从事物发展的原因上去分析,促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矛盾着的双方既互相依赖又相互斗争,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力量此消彼长,从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它不仅提供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并非是什么“天要……”,中国社会当时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革命思想几乎普及到了每个人的头脑中,而因为历史原因,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中国人在当时的人口比例中又是绝对的少数,这使得个别人的错误被极端的放大,从而形成了一场灾难。肯定的说,的发生是中国社会自身内部存在的矛盾激化的结果。从个人来说,面对社会的外部环境影响,有人选择了疯狂,也有人选择了理智,更告诉我们没什么“天”要大家如何。

同时,在肯定内部矛盾、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也承认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即外部矛盾、外因也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必然会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周围其他事物的具体情况往往会影响到事物本身的变化发展。水有三态(气态、固态、液态)的变化,这是由于热运动引起的分子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在量上的彼此消长所造成的。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超过100℃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呈气态;温度降至100℃以下,排斥力减小,吸引力增大,呈液态;温度降至0℃以下,吸引力处于绝对优势,呈固态。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使物质内部具有某种可变性,但如果没有温度这个外部条件,就不能使这种转变成为现实。外在环境对人的选择肯定是存在影响的。比如刘少奇的小女儿当时被人广泛宣传说她说要与反动派父亲划清界限,但后来根据她自己的回忆,当时可能说过这样的话,但那是一个年幼的小孩一种无意识的表达,当时说这话,应该是一些人有意的引导,故意的宣传。就她懂事后的记忆,从来没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什么反革命,也谈不上划清什么界限。同样的条件会有不同的发展,一个人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与社会密切相关,但更起作用的是他自己。堕落都是自我堕落。人不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因为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选择,自己决定自己。同样事物发展也是内因作用的结果,事物自身矛盾激化,才会不断变革。

再认识范文篇10

关键词:经济国际化;走出去;发展战略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于是,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对称性的问题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那就是,当中国降低壁垒、承担WTO有关义务以后,外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会不断地进人中国市场,而中国的企业却不能很好地利用WTO的有关规则,成功地、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这自然地会引起人们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再思考。第一、对“走出去”的界定问题。例如,在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什么样的国际商务活动可以被界定为“走出去”?是否任何到国外的经营活动都可以定义为“走出去”?第二、成功“走出去”应该具备的条件。在经济不很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把“走出去”与“去西部淘金”等同起来。为了克服由于盲目“走出去”而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第三、“走出去”的战略问题。中国的经济形势在不断向前发展,具备“走出去”条件的企业越来越多,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应该注意对“走出去”战略进行研究和合理的选择。

一、“走出去”的涵义和企业应该具备的条件

“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专有名词,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选出来的并赋予特定涵义的专有名词,其涵义是泛指国内企业到国外市场直接投资、开办企业、就地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跨国商务活动。

1.“走出去”的由来

“走出去”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际商务活动的基础,其发生和发展是有理论依据的。一个国家对外的经济活动一般是从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开始的。当产品对某个国家的出口发展到一定规模、充分显示出市场潜力时,或者在进口国对商品进口的限制较严格、但同时又积极吸引外国企业直接投资的情况下,就会使外国企业对该进口国进行直接投资、就地生产和销售产品。“走出去”的发生和发展可以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来解释。按照该理论,一个国家的某企业可能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中的一个或组合,于是,就可能在国家间发展不同形式的商务关系。

当一个企业同时具有上述3个优势时,就具有到国际市场进行直接投资的能力。

2.企业“走出去”应该具备的条件

第一,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核心资源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智慧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等因素构成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表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的综合反映。智慧竞争力是指能够分析研究市场形势、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及时解决企业所遇到的问题,促进企业在市场中健康发展的研究和决策能力。技术竞争力是指产品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产品的档次、质量、附加值等主要取决于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等因素。制度竞争力是保证企业正常运作、按计划完成企业既定目标的能力。制度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体制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竞争力是一种潜在的凝聚力,是企业形象的基础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素质条件。文化竞争力是竞争对手很难模仿的、具体体现在企业制度、职业道德和处事哲学等方面。

应该说,企业一经成立,就应该存在核心竞争力了,只是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相比有强与弱的差别。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随着市场的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与其他企业相比较而显示其强弱的。因此,一个企业必须时时刻刻根据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条件,促进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第二,有计划的商务活动。一般来说,“走出去”是以寻求较高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为此,要对“走出去”的时机、目标、实施方法等问题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否则,是很难奏效的。韩国汽车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亚洲是颇具代表性的,但是,之所以在激烈的欧美市场竞争中失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没有掌握好进入国际市场的时机,过早地与发达国家的汽车业发生了激烈的竞争。企业的计划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如何利用国内市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一旦进入国际市场就能够获得成功。(2)掌握国际市场的形势,选择适宜的市场和时机。(3)确定预期的经济效益指标。

既然是经济活动,就要讲经济效益。“走出去”计划中的经济指标应该包括短期、长期指标,“走出去”的结果应该受预期指标的检验。同时,预期指标也要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例如,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形势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不仅仅追求引进外资的数量,而且越来越重视利用外资的质量。例如,美国已经将用于成功购并本国企业的外资作为引进外资的金额统计标准。

这里所提及的条件是“走出去”的必备条件。仅从这两项条件就可以看出,我国有相当数量“走出去”的企业是不具备条件的。

二、“走出去”战略研究

企业要想做到成功地“走出去”,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战略。

1.“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2002年,东风汽车集团完成了与日产—雷诺、PSA(标志—雪铁龙)两大集团的紧密联合,其中东风集团就考虑到了将来“走出去”的国际化问题,在合资中坚持对等原则。在品牌方面,东风集团在合资谈判的过程中坚持保留“东风”品牌。合资企业的名称仍然沿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继续使用“东风”品牌。在产品结构方面。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轿车市场是最富有活力的,尤其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更大。东风汽车集团把产品结构由商用车向乘用车转移。大力发展研发力量。东风汽车集团仍然保留着自己的研发中心,为自主研发国际化品牌创造条件。

可见,东风汽车集团在“引进来”的过程中注意了为“走出去”做好准备,使两者结合起来,这个过程是需要策略和时间的。

2.主动“走出去”战略所谓主动“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成长状况和国际市场形势的发展状况和时机而制定和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中国海尔公司是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范例。

(1)海尔品牌的国际化是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海尔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是国人家喻户晓的。从山东青岛开始生产,直到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大城市的市场,海尔产品的产量、销量逐渐成为国内家电企业的第一名。海尔创业17年,以年均78%的速度增长,已经成长为中国的跨国公司,在世界家电生产商中排名第六。

(2)“走出去”是海尔国际化的具体目标。海尔公司是1999年提出国际化目标的。当海尔在国内市场与国内外家电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也是海尔公司筹划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时刻。2001年8月2日,海尔公司经过一番改革,使主营家用电器生产、重点从事国际化业务的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青岛海尔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29.95%,为海尔业务的国际化做好了相关的组织基础。

海尔国际市场的主攻目标是发达国家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海尔是从1999年开始开拓美国市场的,为此制定了设计、生产、制造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利用高质量、差异化的产品打开了美国市场。海尔的产品已经进入美国10家大型连锁店中的8个,小型冰箱在美国家电商中名列第五。

(3)海尔的服务与产品一同走向世界。为了让海外的服务人员能够严格地按照海尔公司的服务规范及时提供完善的服务,海尔公司举办了“国际星级服务”培训班,并且要经过考核上岗,为海尔产品的促销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当地客户的高度评价。例如,海尔将在国内“24小时上门服务”的宗旨移植到海外,在沙特定为“45分钟上门服务”,受到当地人的高度赞扬。在意大利,海尔公司上门了解空调安装位置,提供电脑设计方案,然后安装到位,由于好的服务,海尔空调可以卖到1600美元,并且非常热销。

3.借东风“走出去”战略中国加入WTO以后,与其他成员一样,除了承担义务以外,还要根据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原则,享受其他成员给予的优惠、互惠待遇。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会到中国投资办厂或开展加工业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咨询等服务机构到中国开办业务。中国的企业和金融、咨询等服务机构应该充分利用对方国家给于我国企业和机构的优惠条件走出去。

为此,中国应该尽快在有关方面(例如国际商会、贸促会等)的主持下建立有关的咨询机构,对WTO成员的贸易政策进行细致的研究,以产品进口和吸引外资所涉及到的有关国家为对象,根据政策的有关情况进行分类排队,然后对企业进行指导,使企业有的放矢地对产品出口和投资市场进行再选择和再规划,以便顺利实现“走出去”的目的。

4.被动“走出去”战略所谓被动“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根据其在国际市场中发展的状况,为了规避进口国的某些限制,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持续发展而及时采取的“走出去”的战略。这样的战略也可以叫以避限为目的的“走出去”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也获得了迅速发展。贸易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与有关国家之间的贸易分歧,受到有关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限制。

当受到反倾销、反补贴及取消优惠待遇等相关条件限制以后,由于进口国对原出口国产品的敏感性,都可能迫使我国企业采取被动“走出去”战略,到进口国或其他允许产品进入的出口国进行投资生产,使产品继续向原市场供应。

三、“走出去”应该注意的问题

“走出去”的目标明确以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同时还应该注意一些实际问题。

1.发现和培育能够“走出去”的企业显而易见,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只有当企业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和适合市场的服务等条件的情况下,才符合“走出去”主体的要求。有的企业在并不具有“走出去”条件的情况下走了出去,最后导致经营失败。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明确概念、整理思路,利用政策支持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国内市场的竞争尽快成熟起来,为“走出去”打好精神和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