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0:37:00

宇宙

宇宙范文篇1

地球人类的科学界要以宇宙的大觉悟者观点看地球。用新发现“宇宙数计算法”观察太空,联想地球。用新智能“宇宙数的计算法”计算。再研究和再加深认识地球的大自然、物理、化学、电子等变化有新的作用和新的功能。(包括科学上没有发现、认识、记载的东西等)。

“宇宙数计算法”“有数的法则和术术的法则”本人有“宇宙数计算法”算出结论和有史至现代科学界对宇宙太空的看法有不同点;本人发现宇宙是有形的、活的固定不运动体。形上下、左右、前后一样。人的眼睛要是能看到时,怎样都成“一”字,“一”大得无外。“一”是有一定年限形成的(“物修法”)寿命是没有少、中、老的;永不退化,永久不死,永久存在。“一”有全部足够各种有数的元素,矿物质、金属等,永久性平衡。用了多少,回来多少。但“一”有内;内是运动的,内有大、中、小分8个区域。用人们眼睛平常看到无数量星系;星群、星体。还有无数星系空间看不到的。实际所有星系、星体的各个看到、看不到的变化都是有数的。有规律的,有循环周期,有形、有体内与外、有数、有退化、有死、有生成,不停时刻在运动着;这就是人类应为的太空。太空同宇宙的关系人类没有清楚。太空在宇宙也叫(一)的内体由各个大小星系、星群、星球等大小空间勾组成太空。我们地球包括在宇宙(一)一个小小的细胞。

宇宙(一)是“物修法”固定大动永久活体,大得无外,但有内;内称为太空。太空是运动的。上述说过宇宙(一)内太空分8部区域又形成每个区域太空数,区域的星系、量群又有自己独特太空数,星体、星球又有自己变化空间太空数等等。单说我们地球是在宇宙(一)内的太空数的第3的第7(人们叫)银河星系的太阳系的地球人类所用的数计算法在地球人类间所用是正确、对的。它已经为人类世界文明,创造了伟大光辉的成就。可人类继续往高层次、高智能,超高智能前进,就快要到头了。因人类数计算快到头了。地球上的大自然、物理、化学、电子等人类用现在觉得非常先进的设备去试验,是找不到它们还有很多新作用和新功能的。还有不少的元素、矿物质、金属科学上没有,没有发现不认识,没有命名,也不知道它们的作用和功能。

用“宇宙数计算法”觉悟的用新方式对大自然、物理、化学、电子等研究,能新发现大自然各类各种东西有新作用和功能。并能发现找到新的通往太空的矿物质金属。

“宇宙数计算法”会给世界人类各个领域里智能科学带来更智能化和超智能尖端化打下基础。打开缺口通道往新科学高峰前进!

地球人类自有史以来到今天没有人研究发现“宇宙还有数的计算法”实际上地球人类古代的个别得道高僧和个别大发明家,他们都有不同成度知道和靠“宇宙数计算法”施展功能、功力。如: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周朝文王、西方国家的爱迪生、诺贝尔等这些伟大的人物很早就运用了宇宙数的计算法。但他们没有往该法上联想。

人类的大脑智能潜伏的部分太多了,始终没真正开发出来。正常人的大脑智能功力,一生最多才能用上十分之三(3/10)。

宇宙范文篇2

一、宇宙的起源

现代宇宙学家(主要是物理学家,包括一些数学家)面临的众多疑难问题之中,最根本的一个就要算宇宙的起源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和猜测由来已久,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根据广义相对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但是它对大爆炸之前的叙述却极其稀少。就此,超弦理论的创造者认为:我们宇宙的前身是一个十维宇宙。令人遗憾十维宇宙又是怎么诞生的,却没有明确解释,这无疑是一种搪塞手段。因此可以肯定,无论人类怎样去解释宇宙的起源,最终都无法摆脱其前身的困扰。于是我在这里大胆地自我定义:人类在解释我们宇宙的起源时要划分一个阶段,这个划分点就是奇点大爆炸。这也是我一直用“我们”这个定语的原因。根据这一定义,人们就可以把原本十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即当解释我们宇宙的起源时就直接说它起源于奇点大爆炸。就此,我们可以把奇点(现在我们宇宙)以外的一切并称零时空。

二、宇宙的构成

鉴于上面的基础,我把我们的宇宙称为系统宇宙。系统宇宙分为显宇宙和隐宇宙。显宇宙由第一、第二和第三维共同组成;隐宇宙由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维共同组成。现在的系统宇宙被零时空包裹着。零时空既无重量也无质量,因为奇点大爆炸时,它的一切质量和能量都转化为系统宇宙。至于质量与重量的关系后面会分析,下面我们首先解释系统宇宙的形成。

奇点大爆炸后,首先生成第四维、第五维、第六维和第七维,其次是第六维、第五维、第四维,最后才是第三维、第二维和第一维。这关系到奇点的总能量和一个提速率V。V是一个可以在几乎为零的时间内将物质运动速度提高到C(光速)以上的转因子,从而把物质变为反物质;时光飞行器(如飞碟)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在短时间内作远太空旅行。由于奇点的总能量万分巨大,爆炸时,速度瞬间就达到C以上,所以不可能首先凝成物质——不可能首先生成显宇宙。因为显宇宙成立的前提条件是0<V≤C(V代表速度),隐宇宙成立的前提条件是C<V≤C8(原因后面有间接解释)。

三、速度无极限

基于上述理论,可以推断速度无极限,但必须是在显宇宙外才能体现。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我们的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人类现今能观测到的宇宙直径为200亿光年,宇宙的年龄约为150亿岁。根据爆破原理,设一手榴弹爆炸后分成两个均匀的部分且分别向对立方向飞去并不受地球引力作用。那么它们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式为S=VT。换言之,奇点大爆炸向外释放能量和反物质的原理是一样的。当我们把数据代进去时会惊奇地发现:V=(200亿光年/150亿岁)>C。就是说如果C是宇宙中运动最快的,那么是人类自己出了问题——要么是算得的宇宙年龄太小;要么是宇宙的半径远远没有200亿光年;要么是速度无极限。很显然,最后一种观点说服力最大。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显宇宙中到处充满物质,所以在显宇宙中光速最快毫无疑问。另外,在系统宇宙中,速度的值只能在0~C8之间。V>C8的情况是一个更加深奥的问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根据系统宇宙的速度范围,爱因斯坦的“质速公式”M=将要改为M=。那么物质的质量将是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并非相反。这才是困扰人类突破性认识的最致命因素。根据这一公式:当V<C时,M为正数,是我们熟悉的物质运动;当V=C时,M变为零,此时的物质尚可称为物质,更确切地说是处于物质与非物质(反物质)的界面;当V>C时,M变为负数,物质变为反物质,进入隐宇宙运动,它的动力就将由“质量负差能量”E=│MC2│提供。

四、系统宇宙的形成

系统宇宙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达到现在稳定的系统宇宙更需要时间来过渡。在系统宇宙地组成部分中,首先生成的是第四维,最后才是第一维,而且有两个互不相连的第四维、第五维和第六维,所以它的维序是混乱的。但一个有生命的宇宙,它的维序必须是从低到高正确排序的,只有这样能量才能稳定地“跃迁”,从而保证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行。若非如此,长足生命将无从谈起。例如排序前的宇宙,那时第四维在最内层,第一维在最外层,而且总共有十个维,这样分两部分来讨论会比较清晰。第一部分是正序的第四维到第七维。这一部分能量可以正常向上跃迁,但第四维却没有能量来源,并不是一个循环系统。第二部分是倒序的第七维到第一维。这一部分照理可以正常运行,因为这种“能量反迁”可以是另一个角度的正迁。很不幸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共用了第七维,这便破坏了整个系统宇宙的能量跃迁平衡,这样的系统宇宙最终命运就像人类制造的“生物圈Ⅱ号”一样。所以我们的宇宙经过一次十分艰难的自动排序过程。其中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产生了能够保持我们的宇宙相对稳定和正常运动的力——第一推动力。

五、第一推动力和宇宙本源

第一推动力是错维引力和套维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错维引力就是不同的维之间由于发生参插而形成的力;套维斥力就是高维与低维之间由于相互排挤而引发的力。“参插”笼统地可以解释为一根连接两个密闭容器之间的导管作用。它是系统宇宙自动排序的产物。“套维”笼统地可以解释为大气层与地球实体之间的关系。它一开始就已经存在。

第一推动力对人类认识、了解和解释系统宇宙的本源至关重要,它与速度和时间交织在一起就是系统宇宙的简单化。无法正确分析三者的关系就永无法解决问题。系统宇宙的前身是单纯的物质,而系统宇宙由物质和反物质组成。决定物质与反物质的是速度,且速度是改变时间的惟一途径,所以要彻底解决系统宇宙的本源,物质的起源与时间的起源并不是决定因素,而是速度。速度是决定维的基准,是决定时间的途径,而维造就第一推动力,时间关系起源和归宿,所以速度才是系统宇宙的本源。

六、宇宙的归宿

超弦理论将大爆炸看作一个更为猛烈的爆炸的副产物,这一更为猛烈的爆炸导致一个十维的宇宙破裂为一个四维宇宙(我们现在拥有的宇宙)和一个六维宇宙。但四维(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宇宙的扩张以牺牲六维宇宙为代价,以致这一六维宇宙已经塌缩至普朗克标度上。事实上他们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他们没有意识到维数越高的宇宙生命力越强,就像人类比蚂蚁更能适应环境更聪明一样。结果他们的理论多少有些无稽之谈的感觉。

基于一些前人基础,宇宙学家把暗物质引入构成宇宙的组成物质。因为大量的观察和计算数据表明宇宙的90%以上是由未知物质构成。因此宇宙的最终命运,不管是在炽热的燃烧中灭亡还是在大冷寂中渐渐消失,都取决于暗物质的准确性质。现在,计算宇宙平均密度的尝试表明后一种观点正确。但是仍可能存在足够的失踪物质提高宇宙的平均密度参量Ω,最终使宇宙膨胀反转并塌缩,导致宇宙大灾难发生。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值得人类庆幸,因为它们都只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无可厚非的一点是,他们都想解决一些问题,把人类带到一个新的认识领域。于是可以把这一层关系与理论看作是第一推动力的“替代品”,因为它们都有不可见性和可预见性,并且这些“暗物质”都为宇宙的归宿存在并都为提出者作为不明朗的“第一推动力”的佐证。其实爱因斯坦已经向世人指明了主要的大方向,但后人却在岔道上越走越远,而且不断地分支,导致了恶性往复循环。

系统宇宙的起源与归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奇点大爆炸时,以Cn速度向四周释放能量与反物质。由于受到零时空的阻碍,加速度a在到达最大值后减小,而速度仍继续增大;当速度也达到相对极值C8时,开始减缓,之后当其再小于C时,反物质被抛出转换成物质,显宇宙开始诞生。虽然系统宇宙经过一个自动排序过程,但其能量仍足以促使稳定系统宇宙继续向外膨胀。这就是我们的宇宙至今仍在向外膨胀的根本原因;但其膨胀的速度也在不断减弱。当内力与外力平衡后,系统宇宙将会被压缩,无情地无条件地反弹,最终又变回奇点,并回环往复。值得庆幸的是,那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比显宇宙发展到现今阶段还要漫长。

七、时间的起源

时间的起源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宇宙学家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他们经常把它看作宇宙的起源或将两者相提并论。现在我们知道它们并不统一。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定义时间的起源?是否要把时间的起源也划分一个阶段?很显然,对于时间的起源也必须划分一个阶段,这是由零时空和速度决定的。就像物质在系统宇宙前就存在一样,时间在零时空时代就存在。于此,我把这一时间命名为凝冻时间。它在系统宇宙之外,所以不予讨论。

速度是改变时间的惟一途径,现代的宇宙学家已经对此略知皮毛,但并不明朗。他们注意到了二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但不敢肯定它们的必然联系。因为他们还无法用实践来证明。事实上,当速度在0~C2之间时,时间的方向是一定的,它随速度的增大而减慢;当速度大于C2时,时间的方向不再稳定,它既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所以在稳定的系统宇宙中,第一维到第四维处于相同的时间轴上。因此,我把系统宇宙时间分为稳定时间和不稳定时间,而且人类只能了解稳定时间。于是,我把不稳定时间归入凝冻时间。以下谈及时间的起源时,只指稳定时间的起源。

毫无疑问,时间的起源就是稳定系统宇宙的形成起点。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计算的年龄,但系统宇宙的年龄很可能永远也算不出,因为其中有一个难以知晓的过渡时期——排序期。这个排序期打破了许多性质定理,使一切都变得混沌起来,但它却为系统宇宙显宇宙的星系成团做了决定性奠基。

首先是第一推动力的异常,因为系统宇宙的排序过程并没有遵循先行后序。当其中的一个维力图穿过另一个维(这个过程很像细胞的内吞)时,会牵动其他维的运动,第一推动力就会扭曲变形。巨大的错维引力和套维斥力发生不必要的冲撞和挤压,从而改变了原有物质与反物质的相对稳定与平衡。当错维引力将丰富的物质反物质吸引过来时(或后),由于套维斥力的突然挤压,这些物质反物质就会改变运动形态,部分沉积下来,导致物质的聚集,为星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其次是速度的变异,因为它受到第一推动力的控制。速度的变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稳定系统宇宙的能量与质量关系——显宇宙与隐宇宙比例的严重失衡。这是显宇宙的劣势——控制力弱的具体表现,因此它的半数以上物质与能量在排序过程中丢失,结果宇宙中90%以上是反物质(暗物质)。

再次是时间的往复,因为速度的改变而受迫变更的时间是这一过程最奇妙的事情。由于排序过程中速度一直在0~C8之间晃动,因此时间一直被迫往复,就像大海中一艘由于海水密度不同而深度忽上忽下的潜艇一般。所以这一时期系统宇宙中不存在稳定时间,即可能永无法准确估算这段时期花费了多长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单位)。

所以“空间”和“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并归于“维”之中;“维”只指空间,不包括时间,它们只是并列关系。

八、星系成团的原因

宇宙范文篇3

1、认识“酶、碳、冥、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这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

2、默读“阅读提示”,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1)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互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二、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2、想想课文从哪到哪开始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3、学生回答2——9自然段。

4、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5、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6、现在你知道了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吗?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7、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进行自学后,请你把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8、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围绕问题学习)

9、组内进行交流。

10、小组间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第一,宇宙无限,第二,有许多类似太阳系的星球,“与地球类似的星球肯定存在”。由这两点证明了“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一定还会有其它星球也有生命。

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球: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还有我们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

第二组:分析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根据四点生命存活的条件,科学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第三组:分析第六——九自然段。

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奥秘,作者先用了比较法证明。他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相似点:1、自转时间相似;2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这两种比较出的相似点,又引出了科学家的两种猜测: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一环扣一环,作者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是近距离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采用摆实事、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作者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服,通过到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列举了两个结果:1、土壤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2是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这样又否定了火星上有生命的说法。

第四组:分析第十、十一自然段。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人类不可知的星系。人们确信: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会解开这个“宇宙生命之谜”。

宇宙范文篇4

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东方思想为现代科学提供了坚固合适的哲学基础”[1-13];量子论权威海森伯也说:“东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与量子力学的哲学本质之间有着某种确定的关系”[1-6]。所指主要在于:量子论揭示了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根本不能把世界分成独立存在的最小单元;空间和时间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只是观察者用于描述自己环境所用的语言要素;以通过变化产生动态模式的观念,深入理解一体化宇宙的整体有机与和谐互补。

作为华夏文明源头活水的《周易》,确实包含着这些哲理。本文依据《周易》思想形成的逻辑阐述哲理,取现代科学的实验成果予以印证,尽可能不在概念异同上浪费笔墨,还要让读者能够清楚明白。董光璧教授指出:“科学史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去寻找历史来龙去脉的做法有误入歧途的危险,转而采取从原来的境况中重新阐释科学思想”[2-2]。本文即是依据这种思路的尝试,期望能在整体文化史的视角下,把华夏先贤睿智的思想和现代科学精确的验证衔接起来,做到以古为鉴。

一、易图新解

谈到《周易》,通常都说分易经和易传,实际上还应该包括易图。“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不但指出在远古时代,记事主要用象和图;即使有了文字,要描述客观事物的全貌,象依旧比文字更优越。我们先从易图谈起,重点是理清先民们认识宇宙的思路。

人类所有知识的起点,开始于对自然知识的积累。面对无涯无际、无始无终的浩瀚宇宙,每个人都会有无尽的遐想。华夏先民和古希腊哲人不同,非常谦恭地把自己视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后来被概括为“天人合一”),古希腊的自然观则是人与自然界分离(最终被抽象为物质和意识对立),于是先民们就以圆表示宇宙整体或现实生活中的任一事物。面对寒暑易节、日月更替,男女交媾,生生不已的自然现象,进而悟出世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为了表示一切都在变易的动态模式,又在圆内加了一条S曲线,形成被称为阴阳鱼的太极图。这就是中华先贤对世间万象及宇宙本身做出的最高抽象,即一切动变皆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静态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动态是“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这里的“生”并非是鸡生蛋的生,而是指负阴抱阳的整体中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变化。既然一切都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动态过程,很有必要掌握几种重要的动态模式,进而用代表阴阳的两种符号推演出必然出现8种本质不同的态,太极图周围又加添了八卦符号。

小结:宇宙是由两系统构成的整体;因为整体必然由部分构成,华夏先民即以阴阳作为最高的抽象;负阴抱阳的一体化宇宙及宇宙中的事物,都是阴阳有序、和谐互补的有机整体;阴阳一体、此消彼长的过程即是展现在眼前的纷纭万象;演化过程可以分为8种不同状态(或称模式)——这就是易图中包含的哲理。

二、易传新释

易传是许多代人智慧的结晶,孕涵着非常丰富的哲理,本文仅围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展开讨论。华夏先贤依据有形和无形将物理客体分为道和器,老子称其为无和有,后贤称其为气和物。首先必须判定这种两分法是否正确,才可以继续讨论下去。

哲学作为指导认知的学问,如不立足于二元就无法讨论变与不变,问题在于如何对整体划分。中华先贤坚持天人合一,将包括人在内的全宇宙抽象为阴阳一对范畴,属于纯客观的两分法,无论对自然、社会和生命哪种现象都适用,不妨称其为存在二元论。古希腊哲人的世界观是人和自然分离,进而演化成人与神分离,再变成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最终定位在唯物唯心之争,属于认识二元论。“人和神的分离是二元论的起点”,“思维和物质并列支持了自然科学,成为西方宇宙观的基础理论”[1-8],卡普拉的概括是准确的。董光璧又向前迈出可喜的一步:“近代科学一开始就确定了只研究被视为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排除一切同感觉有关的第二性”[3-8]。将二元论改称二性说,意外地暴露出西方的两分法中存在着悖论:如果物质和意识这对范畴能够成立,二者都应该是第一性的;如果意识属于离不开物质的第二性,就不能跟物质构成一对范畴。因为如果允许这样做,物质和颜色、硬度等可以构成最抽象的对立。东方和西方古贤虽说都使用两分法,一个是纯客观地划分,一个是人为地构建。

问题已经转化为道、无和气是不是真实的物理客体。100年前人们对这种分类法都会持否定态度,本世纪依据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从宇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发现的许多事实,都证明华夏先贤的分类法是正确的。

60年代中期,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各向同性的3K微波背景辐射,宇观上物理客体分断续的天球和连续辐射得到普遍认可,爱因斯坦说的“真空不空”被证实。在微观领域,“量子场论给出的基本图象是:全空间充满着相互作用着的各种不同的场;场的基态是真空,激发态表现为粒子”[3-387]。即可知物理客体确实是两个系统:一个是用质量和时空描述的经验世界,一个是用能量和位形描述的无形世界。易传中关于道和器的分类没有错,二者都是真实的存在物。

承认物理客体分为两类,同时派生出两个问题:宇宙的结构究竟怎样?两类客体间如何作用?对西方学者来说,这两个问题完全属于始料未及,华夏先贤在2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较成熟的见解。接下来先讨论基础物理学理论中的错谬及产生的根源。

质量、电量和能量是基础物理学中用以量度物质、电荷和能多少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此可知物理学不只研究物质,长期以来只分析物质不分析能量是一大失误。很早就弄清了光、热都是电磁波,却没有认真考虑过物质和电磁波是不是同类客体,通常所说的能量即指电磁波而言。虽说巴里·派克已明确指出:“电磁波会离开振动电荷进入空间,因而开创了一个独立的存在”,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质量不过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即使静止物体也有储备在质量中的能量”,也明确告诉我们,质量和能量不应该属于同类物理客体。

质量是对物质多少的量度,其载体叫物体;电量是对电荷多少的量度,其载体是带电粒子;能量的载体是什么?因为质量、电量和能量都不是物理客体本身,所指皆为非实存因素。故而物理学根本就不研究物质,而物质本来就无法研究,跟无法品尝“水果”(类概念)的滋味同理。

推论1、物理客体分两个系统:一个是用质量和时空描述的有形世界,这类客体的基本量度是质量;一个是用能量和位形描述的无形世界,其基本量度是能量。经典物理和量子理论分别适用于不同系统,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

“能”这个名词会造成一种假象:“‘能’是物质以外的某种东西,是加到物质里面去的某种东西”。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遥控装置发出电磁波,卫星就会改变姿态;物体吸收热能温度升高,放出热能温度降低。都足以证明“能”确实可以在物体中自由出入,如果要说经验世界中的物体具有质量,无形系统的物理客体具有能量,可能就正好说中了客观真实。

说“能(即运动)”,“热在差不多两个世纪内被看做特殊的神秘的物质,而不是被看做普遍物质的运动形式”;认为“热之唯动说”应该取代热素说,又不得不承认“被热素说所统治的物理学却发现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热学定律”,如此难以自圆其说的诸多矛盾,就因为把热素改称热能,已经统统化为乌有。一言以蔽之,质量只能量度经验世界的物体,能量是无形世界传递的振动波;既可以被物体吸收,又可以被放出;物体同时将在温度、形态、结构和状态等不同方面呈现出变化。比如冰吸收能量将变成水,进而还可以变成气,就是尽人皆知的实例。

推论2、经验世界所有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无形世界功能的显示,即能量是引起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总根源。

将物理客体分为两类,是不是囿于对《周易》的偏爱做出的牵强比附,下文围绕以太公案和时间、空间看看爱因斯坦持何种见解。

19世纪之前,以太在西方被认为是传递光、电的介质;19世纪末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测出地球相对以太速度为0,物理学界公认由之判定以太并不存在。本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引入光速不变原理,没有涉及以太是否存在,不少人都说爱氏是抛弃以太存在之后创立了该理论。1920年爱因斯坦在一次讲演中却说,依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种以太又不能认为具有重量媒质所有的那些性质,也不可以认为它是由某些其运动可被追随的粒子所组成的,而且也不可能把运动概念应用于它”[6-112]。这里所描述的以太,基本上就相当于道、无和气。

目前有些人认为应该恢复以太学说,有些干脆就把“真空”说成是传递光、电的介质,这就涉及到不空的真空中的物理客体究竟是什么,要害要于必须承认还有半个宇宙长期被忽略了。爱因基坦在场方程中发现了“真空不空”,彭齐亚斯用仪器测出广袤的宇宙空域存在着连续辐射,该用什么概念称呼并不重要,不可思议的是二千年前老子就对之作出非常精当的描述:“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天津大学黄乘规教授从标准和非标准分析两个领域都证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连续统”。科学观测和数学论证都证明了老子是正确的。海森伯的矩阵理论和杰弗里·丘的“靴袢假设”,所描述的都是那半个宇宙的状况。

到底应该如何理解爱氏描写的以太,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究竟是什么,最后的一句已经包含着时空概念不再适用于以太的意思。时隔32年,他在《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英译本15版的序言中补充说:“时间—空间未必是一种可以认为离开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物理客体不是在空间之中,而是这些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性(重点号为原文所有)。这样,‘空虚空间’这概念就失去了它的意义”[6-112]。显而易见这种有着空间广延性的客体,绝对不是指经验世界中的物体。可惜的是在没有讲清这种“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究竟是什么之前,他就不得不带着深沉的困惑离开了人世。

我们只想在上述引文中补充一句:这些客体还有时间的持续性。如此即可以成就爱因斯坦的业绩:爱氏“开创了”半个宇宙,那半个宇宙的客体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持续性。假设其最小单元为普朗克子h,用时间T(周期)量度即是能量(h/T),用长度λ(波长)量度即是动量(h/λ);正是那半个宇宙的能量和动量,决定和改变着经验世界中物体的结构、状态及其运动变化。通常都说“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可以用来确定宇宙的整体结构,是现代宇宙学的出发点”[1-160]。一般的解释是“物质不仅决定了周围空间的结构,而且反过来也受其环境影响”[1-171];“物质和能量要使时空向其自身弯曲”[7-60]。实际情况则是,那半个宇宙能量的聚集形成弯曲时空,弯曲时空决定着物体的运行;并非是“物质”使时空弯曲,反过来又决定自己的运动。不立足于两系统相互作用,场方程永远不可能得到正确解释,现在的那种解释根本无法排除物质(以弯曲时空为中介)作用于自己之嫌。

以日心说为基础的开普勒三定律属于开放的动态模式,行星轨道与星体质量无关,由椭圆半长轴立方和公转周期平方(即弯曲时空R/T)决定,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切线力去平衡所谓的恒星引力。要找第一推动者,就是那半个宇宙的物理客体,第一推动即来源于特定的时空组合(R/T)。以地心说为基础的牛顿引力定律属于封闭的静态模式,其间起关键作用的引力势亦是时空组合(l/t)。二者的差异仅在于,适用于开放系统的是环形时间—周期,适用于封闭系统的是人为设定的线性时间,即时间之矢。哪种理论更贴近于自然的真实,明眼人一看便知。

推论3、时间和空间不是真实的存在,是量度那半个宇宙客体的概念构架,正象用质量和电量量度经验世界的客体一样,所指都不是物理实在本身。

推论4、爱因斯坦开创的那半个宇宙是分裂、组合、再分裂、再组合的动态网络;正是它和经验世界中分立的客体相互作用、和谐互补,保证了一体化宇宙具有动态有机的活性。

小结: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分类是正确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判断,说中了一体化宇宙动态网络的真实状况和作用机制。现代科学的新发现虽说和这种理论吻合得很好,要使当前的诸多悖论冰释,需要做许多梳理工作,首先应该把立足于经验世界解释那半个宇宙现象的“镜像”理论倒过来。因为那半个宇宙只能从动态意义上,用过程和相互关联的术语描述,几千年来定格在人类头脑中的却是机械世界观的决定论框架。

三、易经新说

易经包括用于卜筮的八卦、六十四卦及卦辞、爻辞等内容,这里不讨论具体的应用,或是否科学、准与不准等问题,只讨论数字8。

所谓八卦,标示着那半个宇宙8种不同的时空组合,起卦和断卦特别观注24节和地理方位即是佐证。因为使用周而复始的环形时间,应该属于开放模式。不相信经验世界之外还有半个宇宙的人们,称其为神秘文化也在情理之中。近代特别是现代科学的许多发现都足以证明,8确实是个不可思议的“幻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以8为极限,呈周期性递增;轻子、重子和膺标介子都是8种。氧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都是8个,地壳中占48.6%,空气中占21%,生命细胞中占65%;在自然生化过程中,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要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生命”,也不算过分。难怪巴里·派克会说:“宇宙学有迹象表明,在各类粒子中,8是成员数的上限”[4-203]。

八卦、六十四卦的数学表达方式为2,通向混沌的分岔亦是2;粒子衰变遵从2,可视为逆过程;费米发现“能量复归”的数学实验谐振子为64个,遗传密码DNA的编排序列亦为64种。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现代科学提出一种全新的自组织理论。顾名思义,自组织者就是不受人支配的过程,其间起决定作用的具有活性的环境,即是那半个宇宙中特定的时空组合,其数为8,两两叠加即为64种模式。“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就意味着物质的存在是与它的活性不可分割的”[1-158],“空和无具有无限创造的潜力”[1-175],基本上说中了自组织的物理学机制:所谓的空和无实质是特定的空组合,正是它保证了自组织的活性。通常都把这种新发现说成对哲学带来严重冲击,如果放到易哲学的背景下看待,本来都在意料之中嘛。

所谓的自组织现象,是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自然界自发演化的过程,人类就是这种自组织机制的杰作,关键在于必须找到使系统具有活性的机制。由于正反馈可以自稳,负反馈可以自生,系统要保持持续的自组织效应,就必须具有互不干扰的两条信息反馈回路;正负反馈每一条回路又必须满足整体、部分和单个循环路径固定、间隔一致的周期稳定性,前提条件是自组织系统内的单元个数必须极严格地遵从一定的数学逻辑。海南师范陈继元先生已经用图论证明,具有“比相生、间相胜”的自组织系统,单元个数必须满足P=5、8、10、12。8的特殊功能已被严格证明(详见段长山主编的《现代易学优秀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数学证明虽不可少,最权威的应该是严格的物理学证明。天津大学崔君达教授的《晶体和分子中的对称性及其破缺》一书,从理论和物质结构两方面,都证明“理应得到一种八重的(四个左旋,四个右旋)不对称时空”[8-3],从而证实关于八种模式的判断没有错。继而又将复合时空论和八卦联系起来考察,得出“一切相互作用的本质都是不同时空结构间的相互作用”[8-133],进而指出“八重空间(对于相同的时间轴)不可区分性的破坏,所伴随的可观测现象正是神奇的生命现象”[8-133],都非常难能可贵。令人微感不足的是,作者依旧未能彻底摆脱西方哲学的禁锢,在阐述其哲理时,细微之处还有些辞不达意之微瑕。

“一个从事晶体和分子微观结构研究的人,当他考虑‘物理世界的真实客体’与空间的关系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所谓物体的‘广延伸’可以看成是晶体格子或分子骨架结构的延伸”[8-3]。物体这个概念一定指经验世界中的客体,根本就没有什么“广延性”可言。空间仅是那半个宇宙中物理客体的广延性,所谓的晶体或分子等物体,是微观粒子被嵌入特定时空结构后的产物,必须清楚的是先有时空结构的因,才会有晶体或分子的果,活性来自时空结构。微观的第一推动亦来自那半个宇宙的物理客体。化学反应釜的功能是,运用改变温度和压强组合特定的时空结构,从而生产出不同类型的产品。比如在高温高压下能造出正八面体时空结构,石墨就被变成金刚石。

“一旦把时空与晶体格子或分子骨架的微观结构联系起来,就会产生完全新的想法,从而可能同时大大扩充已有的物质结构理论和时空理论,并且由此引出某些重大结果”[8-3]。作者的预言肯定不错,但是在他的头脑中还没有能够给自己的复合时空找到准确的定位,只需要将第一句改为“一旦真正意识到晶体格子或分子骨架都是特定的时空结构”,境界可就完全不一样啦,问题出在还没有跳出物理客体仅“物质”一个系统的框架。

推论5、那半个宇宙确实存在着8种时空结构,两两叠加可以得到64种模式。生命现象跟这种具有活性的自组织环境直接相关。宇观和微观的事物都是开放的自组织系统;经验世界的纷纭万象,全是那半个宇宙物理客体功能的显示,其活性来源于特定的时空结构。当我们运用以线性时间为主要标志,在地球封闭系统中确立下来的思维模式,去描述自组织现象时,似乎无处不存在悖论。可喜的是数千年前就已经成书的《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型思维模式。自组织系统必须跟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可以保持活性;宇宙的结构如果仅物质一个系统,唯一的归宿就只能走向“死寂”!

参考书目

[1]卡普拉著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2]董光璧著易学科学史纲武汉人民出版社1993年

[3]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4]巴里派克著爱因斯坦的梦湖南师大出版社1990年

[5]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6]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

宇宙范文篇5

现在的引力理论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从相反的角度看待引力,建立一个新的模型似乎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里必须提到“布朗运动”。这是布朗通过观测植物花粉粒发现其无规则运动,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花粉的无规则运动实际上是花粉颗粒受到各方向液体分子不平衡的撞击作用造成的,同样在关于引力的这一模型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在看似虚无的真空中应当存在这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应有两个基本的特性:

1、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它的分布是均匀的,而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分布的密度是不变的。

2、任意一个这种实体在任意时刻向任意方向运动的概率相等。

如果将一个物体置于充满了这种特殊实体的背景中,这种特殊实体给了这个物体一种“推力”,与布朗运动不同的是,这个物体在任意方向上受到的力都是等大的,物体应保持受力平衡状态,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两个物体A和B都置于这一背景中,A和B之间隔一段距离(O1O2分别为物体A、B重心)

直线L经过A、B两个物体重心,由于空间背景中的特殊实体具有前面提到的两种特性,可证得在除了直线L的方向上,物体任意方向上受到的力都是相等的。

例如,在直线T方向上(T经过物体重心Q)

Q点在右方和Q点左方的直线部分都分布有这种特殊实体,Q点以左的直线部分可以是无限长的。Q点以右的部分也是如此,又实体在T直线上分布均匀,也就是说在直线T上,Q点以左和Q的数量一样多。

由性质2可得在任意时刻在直线T的方向上,物体受到向左和向右的推力大小是相等的,这可以推广到任意方向上。

回到图2,在直线L所处方向上被分成3个部分,O1点以左O1O2之间和O2以右物体A在O1点以左受到一个向右的推力,在O1O2之间受到一个向左的推力。

物体B在O2点以右受到一个向左的推力,在O1O2之间受到一个向右的推力,极其重要的是,O1点以左和O2点以右的直线部分可以是无穷大的,而O1O2之间的距离则是有限的,根据之前的推论可以导出O1点以右所受的向左的推力大于O1点以左受到的向右的推理,物体B也如此。

由于这两组力是不等的,所以A与B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表现出“引力”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模型中,引力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使物体相互吸引的力,而是两组推力之差。

也就是说,引力不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A不再是B的施力物体,B也不再是A的受力物体,这种力不来自于对方,而来自于在物体周围的特殊实体,由于n(n≥2)物体的存在造成背景密度的起伏,产生各个物体重心连线方向上推力不平衡的现象。

在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中存在两种解,结论是宇宙不会完全静止,宇宙没有静止点,方程的第一种解是如果宇宙只存在引力,没有别的力作用的话,出于相互吸引,宇宙不可能静止,方程的另一种解是,宇宙爆炸的那一瞬间获得了一个初速度,向外膨胀,由于引力作用往回拉,宇宙肯定越胀越慢,所以宇宙不是膨胀就是收缩,不可能静止。因此,爱因斯坦引入了一项“宇宙常数”以便让宇宙“静止”下来。

但在此前提出的引力模型中只存在一种解,那就是始终膨胀。

在这个模型中,并不存在使物体相互吸引的吸引力,而只存在推力,在爱因斯坦引力方程中存在一个排斥力推动宇宙膨胀,而引力与之对抗,使宇宙存在收缩趋势。

但在之前提出的引力模型中并不存在使宇宙有收缩趋势的与推力相对抗的引力,恰恰相方,这种所谓“引力”竟然是推力,在宇宙小尺度上,由于物质存在而产生不平衡的一个附加效应,由于只存在一种特殊实体所产生的推力可在大尺度上影响宇宙演变,这样宇宙就只存在唯一一个解,即膨胀,可以这样理解:

图示圆表示现在宇宙膨胀后所能达到的范围,某点A是处于宇宙边缘的一个物体,毫无疑问,物体A受到宇宙范围之内的特殊实体的推力,而在宇宙范围之外是不存在这种实体的,所以A物体只有不断向外运动,即宇宙在膨胀,之前曾提到过这种特殊实体只在宇宙小尺度上的分布是均匀的,宇宙不同位置这种密度可以不同,而且任意范围内这种质量密度是可变的,只是时间非常长,这种密度的起伏类似一列波,波具有波峰和波谷,也具有各自的周期,同一方向上相重叠的两列波要么叠加,要么抵消。宇宙膨胀也如此,在宇宙膨胀的方向上,不同位置这种特殊实体的密度不同,推力也就不同这就造成了宇宙各层次上的膨胀速率有细微差别。

这可以得到一个极端重要的结论在某一段时间范围内当波峰与波峰相遇,同一方向两列或几列波就会得到加强,也就是说在某段时间内宇宙可以加速膨胀。许多天文观测都表明宇宙确实在加速膨胀,而在另一段时间宇宙可能减数膨胀,宇宙的加速和减数膨胀可能存在某一周期。

但这种现象不会存在很久,在宇宙膨胀的后期宇宙的尺度不断增大。这时,这种特殊实体的密度会不断降低,G值不断减小,宇宙的推力也不断减小,各个区域的密度起伏逐渐降低,前面提到的这种周期也逐渐变长,以至趋近于无穷大。宇宙会接近匀速膨胀,此时宇宙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宇宙边沿物质受到的推力逐渐减小以至趋近于零。

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宇宙在不断膨胀,弗利德曼在哈勃的基础上提出3类宇宙模型.在第一种模型中,宇宙膨胀地足够慢,以至于不同星系之间的引力使宇宙膨胀减缓,最后收缩.第二类模型:宇宙膨胀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引力虽然能使之缓慢一些,却永远不能使之停止.第三类:宇宙膨胀快到足以刚好避免坍缩.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一种循环宇宙,宇宙先膨胀后收缩再膨胀.在我的模型中宇宙只会膨胀.因为不存在所谓的“万有引力”.宇宙虽然始终膨胀,但整体膨胀速率不断下降,在数率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起伏.在某一时刻宇宙会加速膨胀,而人类所生存的银河系及周围星系都处在这一阶段.在宇宙初期,宇宙高速膨胀,但随着时间推移速率急剧下降,在V—T图上这是一条平滑的曲线.某一时期以后宇宙出现分层,膨胀速率出现起伏,然后起伏逐渐减小,这一过程有些类似阻尼震动.最后又回归成光滑曲线,并且越来越平缓,速率渐渐减小以至趋于匀速膨胀.

实际上宇宙的膨胀有些像气体的扩散,随着时间的流逝扩散范围不断增加,但这团气体热度不均匀,所以各方向膨胀速率不一样,随着热量传递.气体各处热度变得均匀.有人会问什么是特殊实体,特殊实体实际上就是离散的基本粒子.而一般物质是由基本粒子凝结而来.实际上离散的基本粒子才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而一般物质才”特殊”.但人类是由一般物资构成,所以我说离散的基本粒子为特殊实体,它们的关系就像大海中的水和海上的浮冰.

在这种“引力”模型框架下,宇宙只存在一种解,即膨胀,而这些特殊实体在大尺度上密度不平衡很可能促进了各个星系的形成,这就类似张开一张桌布,由于用力不均产生一些褶皱,而星系就形成于这些褶皱中。在褶皱之间的一些地方有可能会形成宇宙空洞,这种空洞可能比褶皱更大,也就是比星系更大.在空洞中几乎没有物质,它的跨度可能有几亿光年,当然,这只是我浅陋的观点,错误之处,还请原谅.

宇宙范文篇6

【论文摘要】:论及道与宇宙,按常见便是道寓于宇宙中,宇宙自有道,道,宇宙之道;宇宙,道之宇宙也。也即宇宙与道二而合一。宇宙,可谓孔子之物质之天具有相同的意义,也即物质自然性之宇宙。固在此,宇宙之道便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所遵循之规律,物质之生灭之规律。道也可谓规律。道,可用"中庸"一词概括之。"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道本身不具物质性,可谓形而上之性质也,而物质性之宇宙可谓为形而下之性质。形而下之物质与形而上之道又怎二而合一?"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此即二而合一也。

引言

"道"一字有着"通向"之义,万事万物各有其道,也即万事万物各依其自有之通向而达自身。而各事物之道之道也应有其道。这即是说各物之有道,而各物之道也遵循着成为各自之道的总的道,也就是道有特殊事物之道,而特殊事物之道又被寓于一个终极的道中。所以,一个终极之道是抽象之道。宇宙,在此篇中,我以物质自然性来对其规定,即是从一个物理世界来谈宇宙(物理并非就是从机械来理解,而是与非物质性之精神之不同的一个世界)。因此,在此篇中,我以对抽象之道、物质自然性之这一大类的宇宙之道、宇宙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论述要点。

一、一切道之道,即抽象之道

世间万事万物之生灭决非偶然,因为被我们当作偶然之事件或物也不是我们在我们的通常之见解下的"偶然"(从根本上就不存在可为之寻根究底)事件或物,而是要么本身是可说清楚的本身是如此的,要么是某一或者唯一的可能说清楚的根底里所发生的一种偏离,只要人类的认知能力足够强(但人类认知能力往往不足抵达一切现象之总和之背后者)。无论怎样,一切偶然必定寓于一切必然性中,也即偶然之发生即使是完全超越了人类之认识能力而成为人类根本无法追究或偏离于某一常住者达到足够的远,它也只能是每一发生之事件或物的一种可能性而已,因此,它并不是从根本上就是不可以寻根究底的。因为如果即使是如此,那么此类本身并已经是一种可寻根究底的了。所以,世间万事万物之生灭决非偶然即使在一时间段内是最可怀疑的却是决不可将此时间段的所怀疑作为其真的,而是相反。"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这即是世间万事万物之生灭必有其道也。

道之如此占领着一切,以至于一切都受着它的"奴役"并只有在此"奴役"下才能获得快乐,之所以此"奴役"是快乐的是因为"道"也是自己的奴役者。那么,如此的道究竟是什么?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此句话中的前两句即可理解为对"道"的一个精致的解释,此中不仅道出了一个"天命之性"之总的道,而且道出了"率性"之道。(在此并非道出了两个不同之道,因为不管是"率性"之道还是一切其他具体事物之道最终也是归属于一个总的道里的。"理在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这是其总的道,也即一切依从的根源,因此"率性"也只有"率性"才是其道,此道也总是归属于那样一个总的道里。"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道可谓中庸也。"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所以,"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道,中庸也。"这个定义可谓淋漓尽致,很精致地道出了道,"中庸"一词与"道"一字虽是同义反复,但"中庸"一词为"道"打开了一条通道,即对"道"的理解可从"中庸"这里出发,从对"中庸"的解释来对"道"进行一个总的说明。这样一个总的说明也就是对"中庸之道"的本质给说出来了或规定出来了,这一本质就是道的最高的本质,最高本质的道也就是最高的道。此道具有普遍意义,固推至四海而皆准。

"道"上面已论述过,有"天命之性"之总的道,有"率性"之道(上述已说明过),固"中庸之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名词意义上的"中庸"之道,此可谓"天命之性"之道,也即是终极本原之道,一切其他的道都只有不偏离此道才能是正道。这便是道之体。"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如此之道是最客观的道,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如此之道是先验的、先天的道。二是动词意义上的"中庸"之道,即是"率性"之道,"率性"就是遵循天命之性,从而通向道之本真状态。这即是道之用。"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无论是名词意义上的中庸之道还是动词意义上的中庸之道,都只是一个道,都是一个形而上之道。形而上者,超时空而潜存,无形无影。也是最普遍意义的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道之为形而上之道,最本质的是它是前面已定义了的中庸之道,一切皆在其中(在其中,不是部分存在于整体中,而是与生俱来的一体性,即是一切本身走在本身之本真道路上)。

因此,一切道之道是抽象的。一是其为一切具体道之道,是从一切具体道中抽译出来而成其为一个总的道;二是因为道之本身之为不可见的,为形而上属性之不可见的。

道之为最普遍的和抽象的,但却不是空洞的。(事实上,我们经常在思考"道"时,总是在空洞的边界摇晃)也即与人类的除了自身是可存在的或存在过了的真实性外并无真实意义上的切实际性的幻想是不同的,相反,道作为形而上属性的道虽不是如同一棵树这样的具体的物体直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它却是必然的存在的,并且相对于这棵直接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树的真实性来说,它才是真正的真实性所在,因为这棵树是从"道"里生出来的一个表象并且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因此,道不是空洞存在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也因此,道成为人类对一切进行追问的问之所问的潜在(自在)的原因并在此找到了终极的根据。

一切道之抽象之道为万事万物之具体之道之总和,(不是机械地相加起来的总和,而是内在的本质联系。)而万事万物又由其不同方式或属性各属于某一大类,所谓"物以类居,人以群分",如: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物与非生物之分,而生物又有动植之分等等。(这是一种较为随意性的结合,即从某一层面可归属于某一类,而从某一另一层面却又归属于另一类。而且,类与类之间有着平行或相属的关系)因此,一切道之抽象之道也可是各类事物之道之总和。而在此篇中,我以对归属于一切道之道的物质自然性方面之宇宙之道为论述点。基于道之为事物之道而非空洞之道,我将首先对物质自然性之宇宙作一个总的概说。(之所以是总的概说,是因为说及各个别事物是多余的,而且也不可能去说及各个别事物)

二、对物质自然性方面之宇宙的总的概说

物质,即是与精神相对立的而不依赖于精神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我们可以这样说:物质就是能被我们肉眼或通过尖端科学技术设计的观察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东西,即物质是有形有影的,具有形而下的属性,"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所谓器,即指具体的事物。(物质与精神之对立,并不意味着物质与精神是绝对的不相容,如人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物质既是整个宇宙之现形中的东西,也是对整个宇宙之现形属性的整个描述。就从对整个宇宙之现形属性来对物质进行述说,它还只是一个混沌的物质,即它本是有形有影的却又让人觉得无法捉拿到。如此的物质的确也还是一个具有抽象属性的物质,在我们无法知其大小的宇宙空间中飘荡着。但是,它却不是形而上的,而始终是形而下的,因为它毕竟是物质的。

宇宙之物质性,就是对它的现形的整个描述。这个描述是基于对各个别现形的具体事物并从其整体一致的物质性而进行描述的。因此,在我们进行"宇宙的物质性"对宇宙进行描述时,我们不是首先着眼于那样一片混沌的物质,而总是着眼于具体的物质。也即宇宙的物质属性是从各个别物体里抽译出来的。(之所以是抽译,是因为有的物质体是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个别的物质体,就是能直接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比如一棵被大风从中间折断了的树苗。(这里,对感官面前的个别物质体的探讨是无关紧要的,只在于宇宙确确实实是由诸多个别的物质体组成的)。

就物质自然性方面而言,宇宙是由各个别物质体所组成的。各个别物质体之所以是个别的,是因为各个别物质体是绝对的单一的,即是独一无二的。按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实体的定义,即:"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宇宙并是由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性实体而组成的。

由以上,已有了三个概念摆在我们面前,即形而上之道、混沌的物质及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实体意义上的各个别的物质体。由此,就有一个东西即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物质自然性之宇宙怎能二而合一向着我们迫问。对此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要我们如何去探索物质自然性之宇宙之道。

三、物质自然性之宇宙之道

这个问题有两个问之所问。一是混沌的物质何以成为各个别的单一的物质体,这就意味着去探索其中之理,即宇宙这一大类的道;二是形而上之道何以与形而下之物质(包括混沌的物质和个别物质体)构成内在关联并在形而下之物质里(之物质里,不是部分存在于整体里,而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起着作用。

(1)对第一个问之所问的解答

由前面的第二点,我们可知:物质是所有各个别物质体的物质性的总称,也可谓为物质性之种的名称,因此这一物质具有抽象属性,还是混沌的,还不是具体的物质。这一混沌的物质也就还没有显现为具体的某一形状,但它可以对显现具体形状的物质体进行物质性的述说。同时,这一物质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形而下的。因此,此一混沌的物质就其对各个别物质体的物质性的述说而言,是具有最普遍意义的。也因此,此物质是不能成为具体形状的物质体的,否则,它与各个别物质体只具有属差的平行关系,也就不能对其他物质体进行述说,至多只能用类比似的方式来对他物进行非本质的补充。(在此,物质的形而下属性并不与对形而下者的特征即有形有影的描述相矛盾,因为,形而下者更是因其物质属性而言的)因此,这一混沌的物质可用混沌的气来作一形象的描述。(混沌的气与空气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空气已是成形的了,它是犹如液体或固体冰的在不同环境下的一种形态而已,空气只是这一混沌的气在可能的条件下所能形成的可能的一个方面而已。"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这一混沌的物质即混沌的气不是死寂的,因为,死寂的意味着是被限定着了的,被限定着了的就不再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混沌的气是有着生机与活力之气,也就是气中有浮沉、升降、动静之状。"气之动者,即流行而为阳气;气之静者,即凝聚而为阴气。"也即气有阴阳之对立二性。这便是有着生机与活力之混沌之气的根由,世间万事万物并由此有着动静的阴阳之气的运动中得以生成。阴阳二气,不是混沌之气所生成,而是混沌之气固有二性,也正因固有二性,混沌之气才是有着生机与活力的气。"气中有可相感之阴阳二性……而''''升降飞扬,未尝止息''''"。

混沌之气既然不是死寂的,而是运动着的,因此,阴阳二性之气就有着聚散之状态。唯有此,阴阳二性之对立才是可能的,因为对立不是意味着孤立的存在,而是恰恰相反,对立是内在地统一地相关联着。混沌之气之为运动着的也只有在有其对立性质意义上运动才是可能的。就其单纯的运动着的混沌之气即有着阴阳二性之气也还只是混合幽暗之气,没有成为具体的物质。但是,我们由此,找到了混沌之气何以成为个别物质体的通道。即:原来混沌之气成为各个别物质体是因为混沌之气固有的阴阳对立二性而具有的运动性所产生的聚散状态。即阴阳在其运动中有聚和散两种状态,当其聚时,则物质生成,反之,物质还原为原先的未成质的状态。"……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这就是阴阳交合而成的五中基本聚合状态,这也就是万物之质,也就是由此五质,万物便可成形。这就是气聚。气散,则万物之质(上述五质)也散,固而万物之具体形态也消散。(这里关于气散而物毁,按照程伊川之意,已散之气归无有,其再聚之气,乃新生者。关于此观点,我胆敢持不同的意见,即气散气聚只能是同一物质的两种状态而已,气聚为成形了的物质,气散为未成形的混合幽暗之混沌之物质。因为,气是万物的材料,材料不能化归为无,也不能生于无。因为空洞的形式除了具备物质性的力量外绝不能就等同于物质,所谓有生于无也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是可理解的。)

通过对混沌的物质成为各个别物质体的道路的寻找,其宇宙这一大类的道并随着寻找而逐一地向我们敞开来。也即宇宙万物的生成是遵循着"混沌之气--阳变阴合--水、火、木、金、土等五质--化生万物"这样一条物质自然性之宇宙之道的。对于这一宇宙之道,随着我们的寻找而得以敞开出来,这也就从两个层面上给出了这样一个道,即:一是我们从对物质之生灭的寻找中道向我们敞开了出来,这意味着这一宇宙之道在事实上或是从时间上来说是与物一起的,而不是分离的;二是我们能从对物质之生灭中寻找到道,也就意味着这一道必然是客观存在的,在逻辑上是先于物的存在的,因为物的存在必有其理,未有此理,哪有这物?

(2)对第二个问之所问的解答

形而上之道自身是形式的,也就是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是实际存在物。这一形而上之道如果是完全孤立地存在的,这也就是在说,形式要么是一实际存在物,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要么是空无,这显然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形而上之道既不是实际存在物,也不是空无。形而上之道之为形式的,是因为它起着形式的作用。形而下之物质顾名思义是物质的,它是另一层面上的客观存在,即它是作为实际物质体而存在的客观存在。通过前面的分析,物质体的生灭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也就是说物质体不是单纯的也不能与生俱来地就是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的。于是,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物质在这里并找到了结合点,即找到了它们的内在关联。这个内在关联就是形而上之道只有在形而下之物质中才有意义,形而下之物质也只有可从自身中找到一种道,它才是得以存在和消亡的。"形上见于形下;无形下之器,则形上之道不可见。"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一七页,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一版.

宇宙范文篇7

关键词: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App;运营策略;发展趋势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音频市场的崛起,中文播客数量不断增加。据播客搜索引擎ListenNotes的统计,截至2020年5月,中文播客数量已超过1万个。此前以喜马拉雅FM、荔枝FM和蜻蜓FM为代表的中文播客平台的运营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文播客的长远发展。2020年3月,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App正式上线,成为人们收听中文播客的重要载体。小宇宙App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运营模式,它有针对性地打造独特的中文播客平台,从而占据用户市场。

一、背景探析:网络音频行业

近年来,视频类平台的互相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长短视频、直播、电视剧、影视和综艺都在抢占用户的使用时长,可供挖掘的潜在增量已逐渐枯竭,各大视频类平台也都陷入了惨烈的存量之争。但与之相对的是,“耳朵经济”的潜力开始爆发,网络音频平台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以网络音频内容、网络音频直播及网络音频交流为主的音频平台日益发展起来,逐步普及到各个年龄层的用户中。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保持连续增长态势,预计到2022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将达到6.9亿人。用户规模的增长带动了网络音频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而用户的活跃度也较高,2021年日均收听在线音频2~5个小时的用户比例为49.9%。与此同时,各大网络平台商已捕捉到音频产业繁荣发展的趋势,更是动作不断,通过入驻、重组、兼并和创新等形式,以其自身优势占据相应的市场份额。2020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了顺应音频市场的发展趋势,成功进入网络音频行业,研发出第一款音频客户端云听。2020年4月,腾讯音乐开始入驻长音频领域,推出长音频产品酷我畅听,随后又以27亿元收购懒人听书100%的股权。2020年5月,中文在线与蜻蜓FM达成战略合作,布局音频新生态。2021年1月,荔枝FM上线荔枝播客App,联合各领域大咖打造超级播客IP,致力于创造多元化的高品质播客内容。在网络音频类产品繁荣发展的同时,传入国内已久但一直处于冷却期的播客平台重回公众视野。这得益于2020年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App的创立,2020年也被称为播客元年。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播客市场取得了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纽约时报》播客“TheDaily”的爆火,以及2020年度普利策新闻奖首设“音频报道奖”。时至今日,播客平台逐渐进入受众的视野,面对各类成熟的音频类平台,中文播客平台如何借助其自身优势和运营特色突出重围是未来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平台介绍:小宇宙App

小宇宙App是由即刻团队在2020年3月推出的国内首款RSS中文播客平台。该平台打破了传统播客平台缺少分享和推荐、搜索渠道不畅和内容鲜为人知的固有属性,在继承播客本身特质的基础上,强调了博客主的主体性,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还重点突出了社交、分享和推荐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与认同感。目前,小宇宙App的界面主要包括“发现”“订阅”和“个人”三个模块。用户可通过RSS订阅功能在“发现”模块中发现大量的以“集”为单位的节目推荐、博客主和播客栏目推荐。用户可在“订阅”模块中选择并收听此前订阅过的播客节目。在收听的过程中,用户可对单集节目的某一“时间戳”进行评论,创新了对播客内容评论的新形式。同时,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戳”中来回切换,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播客线性的传播特性。

三、小宇宙App的运营策略

目前,我国在线音频行业主要形成了以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酷我畅听、懒人畅听和企鹅FM为主要代表的在线音频平台,各平台凭借着各自优势也积累了不少用户。但从用户选择偏好来看,在线音频头部平台拥有深耕行业的经验,在用户基础方面有较大优势,用户选择结果差异较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喜马拉雅FM以65.5%的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最多用户选择的在线音频平台,而荔枝FM、蜻蜓FM和酷我畅听分别占比39.5%、35.8%和34.5%。作为国内首款RSS中文播客,小宇宙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用户规模较小,但用户黏性较强。这主要是因为该平台具有独特的运营策略,使其区别于其他音频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一)内容丰富多样,板块简约清晰

在内容方面,多数小宇宙App的用户都倾向于选择多人聊天的节目或者是嘉宾访谈类节目,占比分别达到81.4%和77.6%。用户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平台的内容生产,因而该平台的大部分内容是围绕当下热点讯息和日常生活问题展开的。除此之外,平台节目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既包括电影推荐、情感分享,又包含文化知识、个人生存体验,使得小众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小宇宙App的板块设置也是该平台区别于其他音频类平台的又一亮点。三个简约的板块,增强受众对该平台的清晰认识,有利于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根据日期顺序的方式推送最新的节目内容,让用户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订阅信息,使节目内容变得更加易取且易读。播客平台简约清晰的设计版面,为博客主和用户都带来了便利,从更深远的角度看,对平台的未来发展和用户的资源获取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单集节目推荐,迅速便捷收听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自我选择”到如今的“海量推送”,用户无法在海量的信息环境中获取到优质的内容。用户常常在收听一个节目的同时,查看另一个节目的简介,在不经意间跳转至又一个节目中,碎片化的收听方式已成为一种常态。而小宇宙App抛弃了传统的节目专辑打包的推荐形式,以单集节目为单位,每天仅推荐三个单集节目的全新形式,为用户打造一个深度收听的环境。同时,所呈现出的节目标题、节目时长、节目收听及评论量、节目部分信息、节目图片等,既方便用户快速获取节目信息,又降低了发现和收听优质内容的门槛,将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节目内容中。根据美国学者施拉姆的“选择的或然率”概念可知,降低听众发现、选择、收听节目的难度,减少其时间,高效率满足听众需求,可以吸引更多用户。除此之外,在“单集更新”界面下还存在“最受欢迎”按钮,将收听量前三名的单集节目呈现出来,方便用户选择。采用这种呈现方式,可将优质的节目内容呈现在用户面前,降低用户筛选高质量节目内容的难度,从而营造一种迅速、便捷的收听环境,使得注意力集中于内容本身。

(三)算法精准推荐,深挖用户需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造就了“算法推荐”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音频行业内,绝大部分音频平台都采用算法推荐技术来争夺用户。喜马拉雅App依托大数据技术,成立了算法分析用户的专业团队,有效实现了用户的智能化匹配;网易云音乐的“每日推荐”更是深受大多数用户的青睐。小宇宙App也根据用户的收听内容进行匹配推荐,深挖用户所需。在“发现”模块中,设置“根据你的口味推荐”一栏,将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在用户面前,迎合其喜好。但小宇宙App在使用算法推荐技术的同时依然有所克制,它未与其他平台一样单日推荐数十条以上的内容,而是选择每日只提供六个单集节目,将用户所需再度精简化,直击用户“要害”,从而提升节目至用户的抵达率,也进一步体现出小宇宙App更加注重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人性化特征。

(四)营造社区氛围,强化用户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围绕内容展开的互动是弱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低,加之网络匿名性的影响,用户很难受到平台的约束和监督管理,可能会对其他用户产生敌对行为。在微博的评论区中,敌对现象屡见不鲜,群体极化现象较为严重。良好的社区氛围,有利于强化用户之间的关系,促成“弱关系”向“强关系”的转化,更有助于平台自身的发展。调查发现,小宇宙App评论区中的文字多以积极正面为主,时有用户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多给人以温和的感觉。久而久之,陌生的用户之间也会逐渐熟悉起来,营造出良好的社区氛围。而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也会正向促进用户对社区的认可,对产品本身产生黏性,强化用户关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同时,良好的内容社区氛围也是该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的一种新手段。通过对比研究喜马拉雅FM、网易云和小宇宙App的评论区可以发现,喜马拉雅FM对节目内容的批评相对较多,网易云次之,小宇宙App最少,且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也是用户选择小宇宙平台的诸多原因之一。所以,完善社区行为规范、营造社区氛围、形成和谐平台也是小宇宙有别于其他音频类平台的一大运营特点。

(五)借助用户推广,打造口碑传播

小宇宙App凭借自身独特的运营特点,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据了解,截至2021年10月31日,小宇宙App上已有上百档新中文播客节目订阅量破千。其推广模式不是传统的硬推广,而是借助用户进行推广,打造口碑传播。采用此种推广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为小宇宙App的内容是用户原创内容,且内容质量较高,加之平台给予流量支持,优质的节目内容输送给平台用户,被听众认可后,极易形成头部生产者。这些生产者自身也会带来大量的新用户,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用户推广。二是因为小宇宙App是由即刻团队开发打造的,即刻平台给予小宇宙App极大的支持,在即刻软件中专设了《播客收听》栏目,即刻用户可将优质的节目内容分享至个人主页,并发表个人观点,使小宇宙App内优质的播客节目得以推广,在层层的“口碑传播”过程中形成“多级传播”。人们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跟随大流,关注、了解并使用该产品。

四、小宇宙App的未来发展建议

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的处理及传播效率会大幅度提高,要争取更多的受众,就要在市场中占有更多的流量与曝光度,打造精品内容、增强用户黏性和加强推广也将成为音频类平台发展的新趋势。与此同时,传统的运营策略也势必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变得不合时宜。小宇宙App只有结合自身优势,明晰未来发展前景,在洞悉原有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内容创新、平台创新和宣传模式创新,拓展新的用户群,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取得长足发展。

(一)打造精品内容,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

互联网时代,内容的创新与平台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质量、精品化的内容产品会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平台也能稳步向前发展。“内容为王”意味着产品内容要符合用户所需,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受众提供优质内容。小宇宙App以访谈或多人聊天的节目新形式、声音场景的真实性,为受众带来了一种临场化的情感体验。也正因如此,用户在收听节目的同时容易被情感带偏,重视情感而忽视内容,对于知识的索取甚少。PodFestChina的《2020中文播客听众与消费调研》报告显示,94%的人能接受超过30分钟的节目时长,且大多数都抱有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技能、补充兴趣爱好的收听目的。因此,小宇宙平台一方面可以鼓励播客主创作形式各样的播客节目,不限于知识性节目,还可以增强节目内容的服务性,让用户在收听节目的同时获取知识并增长见识。同时,在海量的播客节目作品中,选取优质的节目内容进行流量推送,打造精品内容栏目,方便用户收听。另一方面,小宇宙App可以定期在平台内有关“感兴趣内容”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用户所需,坚持从内容出发,提供内容齐全、符合用户口味的作品,选取大多数人感兴趣的内容,打造《热度榜单》栏目,让精品化节目触屏即听。

(二)增强受众黏性,坚持“用户至上”的宗旨

受众黏性对于拓展产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高用户留存量、增加平台收益,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同质化日趋严重、竞争愈演愈烈的市场环境中,坚持“用户至上”的宗旨对于平台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前文提及,小宇宙App已通过满足用户需求、采用单集推荐的差异化竞争来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增强受众黏性,但这种做法无疑是基础性的。要想进一步增强受众黏性,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第一,场景化推送。平台可借助大数据技术,收集用户的使用习惯,例如,该用户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景下收听什么内容。因此,小宇宙App可根据用户的收听场景推送具有指向性的节目,做“更懂你的贴身播客”。第二,功能趣味化。平台的趣味性决定着用户的留存时长。平台可以在收听播客节目的同时,增添收听时间奖励机制,满足特定时长的用户可获得小宇宙专属电子勋章,集齐所有勋章可兑换相应奖品,做富有趣味的播客平台。对于刚起步的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App来说,维持受众的稳定、增强受众的黏性对平台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接下来,小宇宙App也应从这方面入手,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展示自己的差异化,坚持“用户至上”的宗旨,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三)加强宣传推广,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宇宙范文篇8

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东方思想为现代科学提供了坚固合适的哲学基础”[1-13];量子论权威海森伯也说:“东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与量子力学的哲学本质之间有着某种确定的关系”[1-6]。所指主要在于:量子论揭示了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根本不能把世界分成独立存在的最小单元;空间和时间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只是观察者用于描述自己环境所用的语言要素;以通过变化产生动态模式的观念,深入理解一体化宇宙的整体有机与和谐互补。

作为华夏文明源头活水的《周易》,确实包含着这些哲理。本文依据《周易》思想形成的逻辑阐述哲理,取现代科学的实验成果予以印证,尽可能不在概念异同上浪费笔墨,还要让读者能够清楚明白。董光璧教授指出:“科学史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去寻找历史来龙去脉的做法有误入歧途的危险,转而采取从原来的境况中重新阐释科学思想”[2-2]。本文即是依据这种思路的尝试,期望能在整体文化史的视角下,把华夏先贤睿智的思想和现代科学精确的验证衔接起来,做到以古为鉴。

一、易图新解

谈到《周易》,通常都说分易经和易传,实际上还应该包括易图。“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不但指出在远古时代,记事主要用象和图;即使有了文字,要描述客观事物的全貌,象依旧比文字更优越。我们先从易图谈起,重点是理清先民们认识宇宙的思路。

人类所有知识的起点,开始于对自然知识的积累。面对无涯无际、无始无终的浩瀚宇宙,每个人都会有无尽的遐想。华夏先民和古希腊哲人不同,非常谦恭地把自己视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后来被概括为“天人合一”),古希腊的自然观则是人与自然界分离(最终被抽象为物质和意识对立),于是先民们就以圆表示宇宙整体或现实生活中的任一事物。面对寒暑易节、日月更替,男女交媾,生生不已的自然现象,进而悟出世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为了表示一切都在变易的动态模式,又在圆内加了一条S曲线,形成被称为阴阳鱼的太极图。这就是中华先贤对世间万象及宇宙本身做出的最高抽象,即一切动变皆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静态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动态是“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这里的“生”并非是鸡生蛋的生,而是指负阴抱阳的整体中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变化。既然一切都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动态过程,很有必要掌握几种重要的动态模式,进而用代表阴阳的两种符号推演出必然出现8种本质不同的态,太极图周围又加添了八卦符号。

小结:宇宙是由两系统构成的整体;因为整体必然由部分构成,华夏先民即以阴阳作为最高的抽象;负阴抱阳的一体化宇宙及宇宙中的事物,都是阴阳有序、和谐互补的有机整体;阴阳一体、此消彼长的过程即是展现在眼前的纷纭万象;演化过程可以分为8种不同状态(或称模式)——这就是易图中包含的哲理。

二、易传新释

易传是许多代人智慧的结晶,孕涵着非常丰富的哲理,本文仅围绕“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展开讨论。华夏先贤依据有形和无形将物理客体分为道和器,老子称其为无和有,后贤称其为气和物。首先必须判定这种两分法是否正确,才可以继续讨论下去。

哲学作为指导认知的学问,如不立足于二元就无法讨论变与不变,问题在于如何对整体划分。中华先贤坚持天人合一,将包括人在内的全宇宙抽象为阴阳一对范畴,属于纯客观的两分法,无论对自然、社会和生命哪种现象都适用,不妨称其为存在二元论。古希腊哲人的世界观是人和自然分离,进而演化成人与神分离,再变成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最终定位在唯物唯心之争,属于认识二元论。“人和神的分离是二元论的起点”,“思维和物质并列支持了自然科学,成为西方宇宙观的基础理论”[1-8],卡普拉的概括是准确的。董光璧又向前迈出可喜的一步:“近代科学一开始就确定了只研究被视为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排除一切同感觉有关的第二性”[3-8]。将二元论改称二性说,意外地暴露出西方的两分法中存在着悖论:如果物质和意识这对范畴能够成立,二者都应该是第一性的;如果意识属于离不开物质的第二性,就不能跟物质构成一对范畴。因为如果允许这样做,物质和颜色、硬度等可以构成最抽象的对立。东方和西方古贤虽说都使用两分法,一个是纯客观地划分,一个是人为地构建。

问题已经转化为道、无和气是不是真实的物理客体。100年前人们对这种分类法都会持否定态度,本世纪依据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从宇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发现的许多事实,都证明华夏先贤的分类法是正确的。

60年代中期,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各向同性的3K微波背景辐射,宇观上物理客体分断续的天球和连续辐射得到普遍认可,爱因斯坦说的“真空不空”被证实。在微观领域,“量子场论给出的基本图象是:全空间充满着相互作用着的各种不同的场;场的基态是真空,激发态表现为粒子”[3-387]。即可知物理客体确实是两个系统:一个是用质量和时空描述的经验世界,一个是用能量和位形描述的无形世界。易传中关于道和器的分类没有错,二者都是真实的存在物。

承认物理客体分为两类,同时派生出两个问题:宇宙的结构究竟怎样?两类客体间如何作用?对西方学者来说,这两个问题完全属于始料未及,华夏先贤在2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较成熟的见解。接下来先讨论基础物理学理论中的错谬及产生的根源。

质量、电量和能量是基础物理学中用以量度物质、电荷和能多少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此可知物理学不只研究物质,长期以来只分析物质不分析能量是一大失误。很早就弄清了光、热都是电磁波,却没有认真考虑过物质和电磁波是不是同类客体,通常所说的能量即指电磁波而言。虽说巴里·派克已明确指出:“电磁波会离开振动电荷进入空间,因而开创了一个独立的存在”,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质量不过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即使静止物体也有储备在质量中的能量”,也明确告诉我们,质量和能量不应该属于同类物理客体。

质量是对物质多少的量度,其载体叫物体;电量是对电荷多少的量度,其载体是带电粒子;能量的载体是什么?因为质量、电量和能量都不是物理客体本身,所指皆为非实存因素。故而物理学根本就不研究物质,而物质本来就无法研究,跟无法品尝“水果”(类概念)的滋味同理。

推论1、物理客体分两个系统:一个是用质量和时空描述的有形世界,这类客体的基本量度是质量;一个是用能量和位形描述的无形世界,其基本量度是能量。经典物理和量子理论分别适用于不同系统,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

“能”这个名词会造成一种假象:“‘能’是物质以外的某种东西,是加到物质里面去的某种东西”。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遥控装置发出电磁波,卫星就会改变姿态;物体吸收热能温度升高,放出热能温度降低。都足以证明“能”确实可以在物体中自由出入,如果要说经验世界中的物体具有质量,无形系统的物理客体具有能量,可能就正好说中了客观真实。

说“能(即运动)”,“热在差不多两个世纪内被看做特殊的神秘的物质,而不是被看做普遍物质的运动形式”;认为“热之唯动说”应该取代热素说,又不得不承认“被热素说所统治的物理学却发现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热学定律”,如此难以自圆其说的诸多矛盾,就因为把热素改称热能,已经统统化为乌有。一言以蔽之,质量只能量度经验世界的物体,能量是无形世界传递的振动波;既可以被物体吸收,又可以被放出;物体同时将在温度、形态、结构和状态等不同方面呈现出变化。比如冰吸收能量将变成水,进而还可以变成气,就是尽人皆知的实例。

推论2、经验世界所有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无形世界功能的显示,即能量是引起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总根源。

将物理客体分为两类,是不是囿于对《周易》的偏爱做出的牵强比附,下文围绕以太公案和时间、空间看看爱因斯坦持何种见解。

19世纪之前,以太在西方被认为是传递光、电的介质;19世纪末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测出地球相对以太速度为0,物理学界公认由之判定以太并不存在。本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引入光速不变原理,没有涉及以太是否存在,不少人都说爱氏是抛弃以太存在之后创立了该理论。1920年爱因斯坦在一次讲演中却说,依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以太的空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种以太又不能认为具有重量媒质所有的那些性质,也不可以认为它是由某些其运动可被追随的粒子所组成的,而且也不可能把运动概念应用于它”[6-112]。这里所描述的以太,基本上就相当于道、无和气。

目前有些人认为应该恢复以太学说,有些干脆就把“真空”说成是传递光、电的介质,这就涉及到不空的真空中的物理客体究竟是什么,要害要于必须承认还有半个宇宙长期被忽略了。爱因基坦在场方程中发现了“真空不空”,彭齐亚斯用仪器测出广袤的宇宙空域存在着连续辐射,该用什么概念称呼并不重要,不可思议的是二千年前老子就对之作出非常精当的描述:“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天津大学黄乘规教授从标准和非标准分析两个领域都证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连续统”。科学观测和数学论证都证明了老子是正确的。海森伯的矩阵理论和杰弗里·丘的“靴袢假设”,所描述的都是那半个宇宙的状况。

到底应该如何理解爱氏描写的以太,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究竟是什么,最后的一句已经包含着时空概念不再适用于以太的意思。时隔32年,他在《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英译本15版的序言中补充说:“时间—空间未必是一种可以认为离开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物理客体不是在空间之中,而是这些客体有着空间的广延性(重点号为原文所有)。这样,‘空虚空间’这概念就失去了它的意义”[6-112]。显而易见这种有着空间广延性的客体,绝对不是指经验世界中的物体。可惜的是在没有讲清这种“物理实在的实际客体”究竟是什么之前,他就不得不带着深沉的困惑离开了人世。

我们只想在上述引文中补充一句:这些客体还有时间的持续性。如此即可以成就爱因斯坦的业绩:爱氏“开创了”半个宇宙,那半个宇宙的客体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持续性。假设其最小单元为普朗克子h,用时间T(周期)量度即是能量(h/T),用长度λ(波长)量度即是动量(h/λ);正是那半个宇宙的能量和动量,决定和改变着经验世界中物体的结构、状态及其运动变化。通常都说“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可以用来确定宇宙的整体结构,是现代宇宙学的出发点”[1-160]。一般的解释是“物质不仅决定了周围空间的结构,而且反过来也受其环境影响”[1-171];“物质和能量要使时空向其自身弯曲”[7-60]。实际情况则是,那半个宇宙能量的聚集形成弯曲时空,弯曲时空决定着物体的运行;并非是“物质”使时空弯曲,反过来又决定自己的运动。不立足于两系统相互作用,场方程永远不可能得到正确解释,现在的那种解释根本无法排除物质(以弯曲时空为中介)作用于自己之嫌。

以日心说为基础的开普勒三定律属于开放的动态模式,行星轨道与星体质量无关,由椭圆半长轴立方和公转周期平方(即弯曲时空R/T)决定,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切线力去平衡所谓的恒星引力。要找第一推动者,就是那半个宇宙的物理客体,第一推动即来源于特定的时空组合(R/T)。以地心说为基础的牛顿引力定律属于封闭的静态模式,其间起关键作用的引力势亦是时空组合(l/t)。二者的差异仅在于,适用于开放系统的是环形时间—周期,适用于封闭系统的是人为设定的线性时间,即时间之矢。哪种理论更贴近于自然的真实,明眼人一看便知。

推论3、时间和空间不是真实的存在,是量度那半个宇宙客体的概念构架,正象用质量和电量量度经验世界的客体一样,所指都不是物理实在本身。

推论4、爱因斯坦开创的那半个宇宙是分裂、组合、再分裂、再组合的动态网络;正是它和经验世界中分立的客体相互作用、和谐互补,保证了一体化宇宙具有动态有机的活性。

小结: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分类是正确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判断,说中了一体化宇宙动态网络的真实状况和作用机制。现代科学的新发现虽说和这种理论吻合得很好,要使当前的诸多悖论冰释,需要做许多梳理工作,首先应该把立足于经验世界解释那半个宇宙现象的“镜像”理论倒过来。因为那半个宇宙只能从动态意义上,用过程和相互关联的术语描述,几千年来定格在人类头脑中的却是机械世界观的决定论框架。

三、易经新说

易经包括用于卜筮的八卦、六十四卦及卦辞、爻辞等内容,这里不讨论具体的应用,或是否科学、准与不准等问题,只讨论数字8。

所谓八卦,标示着那半个宇宙8种不同的时空组合,起卦和断卦特别观注24节和地理方位即是佐证。因为使用周而复始的环形时间,应该属于开放模式。不相信经验世界之外还有半个宇宙的人们,称其为神秘文化也在情理之中。近代特别是现代科学的许多发现都足以证明,8确实是个不可思议的“幻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以8为极限,呈周期性递增;轻子、重子和膺标介子都是8种。氧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都是8个,地壳中占48.6%,空气中占21%,生命细胞中占65%;在自然生化过程中,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要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生命”,也不算过分。难怪巴里·派克会说:“宇宙学有迹象表明,在各类粒子中,8是成员数的上限”[4-203]。

八卦、六十四卦的数学表达方式为2,通向混沌的分岔亦是2;粒子衰变遵从2,可视为逆过程;费米发现“能量复归”的数学实验谐振子为64个,遗传密码DNA的编排序列亦为64种。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现代科学提出一种全新的自组织理论。顾名思义,自组织者就是不受人支配的过程,其间起决定作用的具有活性的环境,即是那半个宇宙中特定的时空组合,其数为8,两两叠加即为64种模式。“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就意味着物质的存在是与它的活性不可分割的”[1-158],“空和无具有无限创造的潜力”[1-175],基本上说中了自组织的物理学机制:所谓的空和无实质是特定的空组合,正是它保证了自组织的活性。通常都把这种新发现说成对哲学带来严重冲击,如果放到易哲学的背景下看待,本来都在意料之中嘛。

所谓的自组织现象,是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自然界自发演化的过程,人类就是这种自组织机制的杰作,关键在于必须找到使系统具有活性的机制。由于正反馈可以自稳,负反馈可以自生,系统要保持持续的自组织效应,就必须具有互不干扰的两条信息反馈回路;正负反馈每一条回路又必须满足整体、部分和单个循环路径固定、间隔一致的周期稳定性,前提条件是自组织系统内的单元个数必须极严格地遵从一定的数学逻辑。海南师范陈继元先生已经用图论证明,具有“比相生、间相胜”的自组织系统,单元个数必须满足P=5、8、10、12。8的特殊功能已被严格证明(详见段长山主编的《现代易学优秀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数学证明虽不可少,最权威的应该是严格的物理学证明。天津大学崔君达教授的《晶体和分子中的对称性及其破缺》一书,从理论和物质结构两方面,都证明“理应得到一种八重的(四个左旋,四个右旋)不对称时空”[8-3],从而证实关于八种模式的判断没有错。继而又将复合时空论和八卦联系起来考察,得出“一切相互作用的本质都是不同时空结构间的相互作用”[8-133],进而指出“八重空间(对于相同的时间轴)不可区分性的破坏,所伴随的可观测现象正是神奇的生命现象”[8-133],都非常难能可贵。令人微感不足的是,作者依旧未能彻底摆脱西方哲学的禁锢,在阐述其哲理时,细微之处还有些辞不达意之微瑕。

“一个从事晶体和分子微观结构研究的人,当他考虑‘物理世界的真实客体’与空间的关系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所谓物体的‘广延伸’可以看成是晶体格子或分子骨架结构的延伸”[8-3]。物体这个概念一定指经验世界中的客体,根本就没有什么“广延性”可言。空间仅是那半个宇宙中物理客体的广延性,所谓的晶体或分子等物体,是微观粒子被嵌入特定时空结构后的产物,必须清楚的是先有时空结构的因,才会有晶体或分子的果,活性来自时空结构。微观的第一推动亦来自那半个宇宙的物理客体。化学反应釜的功能是,运用改变温度和压强组合特定的时空结构,从而生产出不同类型的产品。比如在高温高压下能造出正八面体时空结构,石墨就被变成金刚石。

“一旦把时空与晶体格子或分子骨架的微观结构联系起来,就会产生完全新的想法,从而可能同时大大扩充已有的物质结构理论和时空理论,并且由此引出某些重大结果”[8-3]。作者的预言肯定不错,但是在他的头脑中还没有能够给自己的复合时空找到准确的定位,只需要将第一句改为“一旦真正意识到晶体格子或分子骨架都是特定的时空结构”,境界可就完全不一样啦,问题出在还没有跳出物理客体仅“物质”一个系统的框架。

推论5、那半个宇宙确实存在着8种时空结构,两两叠加可以得到64种模式。生命现象跟这种具有活性的自组织环境直接相关。宇观和微观的事物都是开放的自组织系统;经验世界的纷纭万象,全是那半个宇宙物理客体功能的显示,其活性来源于特定的时空结构。当我们运用以线性时间为主要标志,在地球封闭系统中确立下来的思维模式,去描述自组织现象时,似乎无处不存在悖论。可喜的是数千年前就已经成书的《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型思维模式。自组织系统必须跟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可以保持活性;宇宙的结构如果仅物质一个系统,唯一的归宿就只能走向“死寂”!

参考书目

[1]卡普拉著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2]董光璧著易学科学史纲武汉人民出版社1993年

[3]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4]巴里派克著爱因斯坦的梦湖南师大出版社1990年

[5]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6]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

宇宙范文篇9

一、宇宙的起源

现代宇宙学家(主要是物理学家,包括一些数学家)面临的众多疑难问题之中,最根本的一个就要算宇宙的起源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和猜测由来已久,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根据广义相对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但是它对大爆炸之前的叙述却极其稀少。就此,超弦理论的创造者认为:我们宇宙的前身是一个十维宇宙。令人遗憾十维宇宙又是怎么诞生的,却没有明确解释,这无疑是一种搪塞手段。因此可以肯定,无论人类怎样去解释宇宙的起源,最终都无法摆脱其前身的困扰。于是我在这里大胆地自我定义:人类在解释我们宇宙的起源时要划分一个阶段,这个划分点就是奇点大爆炸。这也是我一直用“我们”这个定语的原因。根据这一定义,人们就可以把原本十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即当解释我们宇宙的起源时就直接说它起源于奇点大爆炸。就此,我们可以把奇点(现在我们宇宙)以外的一切并称零时空。

二、宇宙的构成

鉴于上面的基础,我把我们的宇宙称为系统宇宙。系统宇宙分为显宇宙和隐宇宙。显宇宙由第一、第二和第三维共同组成;隐宇宙由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维共同组成。现在的系统宇宙被零时空包裹着。零时空既无重量也无质量,因为奇点大爆炸时,它的一切质量和能量都转化为系统宇宙。至于质量与重量的关系后面会分析,下面我们首先解释系统宇宙的形成。

奇点大爆炸后,首先生成第四维、第五维、第六维和第七维,其次是第六维、第五维、第四维,最后才是第三维、第二维和第一维。这关系到奇点的总能量和一个提速率V。V是一个可以在几乎为零的时间内将物质运动速度提高到C(光速)以上的转因子,从而把物质变为反物质;时光飞行器(如飞碟)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在短时间内作远太空旅行。由于奇点的总能量万分巨大,爆炸时,速度瞬间就达到C以上,所以不可能首先凝成物质——不可能首先生成显宇宙。因为显宇宙成立的前提条件是0<V≤C(V代表速度),隐宇宙成立的前提条件是C<V≤C8(原因后面有间接解释)。

三、速度无极限

基于上述理论,可以推断速度无极限,但必须是在显宇宙外才能体现。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我们的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人类现今能观测到的宇宙直径为200亿光年,宇宙的年龄约为150亿岁。根据爆破原理,设一手榴弹爆炸后分成两个均匀的部分且分别向对立方向飞去并不受地球引力作用。那么它们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式为S=VT。换言之,奇点大爆炸向外释放能量和反物质的原理是一样的。当我们把数据代进去时会惊奇地发现:V=(200亿光年/150亿岁)>C。就是说如果C是宇宙中运动最快的,那么是人类自己出了问题——要么是算得的宇宙年龄太小;要么是宇宙的半径远远没有200亿光年;要么是速度无极限。很显然,最后一种观点说服力最大。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显宇宙中到处充满物质,所以在显宇宙中光速最快毫无疑问。另外,在系统宇宙中,速度的值只能在0~C8之间。V>C8的情况是一个更加深奥的问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根据系统宇宙的速度范围,爱因斯坦的“质速公式”M=将要改为M=。那么物质的质量将是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并非相反。这才是困扰人类突破性认识的最致命因素。根据这一公式:当V<C时,M为正数,是我们熟悉的物质运动;当V=C时,M变为零,此时的物质尚可称为物质,更确切地说是处于物质与非物质(反物质)的界面;当V>C时,M变为负数,物质变为反物质,进入隐宇宙运动,它的动力就将由“质量负差能量”E=│MC2│提供。

四、系统宇宙的形成

系统宇宙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达到现在稳定的系统宇宙更需要时间来过渡。在系统宇宙地组成部分中,首先生成的是第四维,最后才是第一维,而且有两个互不相连的第四维、第五维和第六维,所以它的维序是混乱的。但一个有生命的宇宙,它的维序必须是从低到高正确排序的,只有这样能量才能稳定地“跃迁”,从而保证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行。若非如此,长足生命将无从谈起。例如排序前的宇宙,那时第四维在最内层,第一维在最外层,而且总共有十个维,这样分两部分来讨论会比较清晰。第一部分是正序的第四维到第七维。这一部分能量可以正常向上跃迁,但第四维却没有能量来源,并不是一个循环系统。第二部分是倒序的第七维到第一维。这一部分照理可以正常运行,因为这种“能量反迁”可以是另一个角度的正迁。很不幸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共用了第七维,这便破坏了整个系统宇宙的能量跃迁平衡,这样的系统宇宙最终命运就像人类制造的“生物圈Ⅱ号”一样。所以我们的宇宙经过一次十分艰难的自动排序过程。其中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产生了能够保持我们的宇宙相对稳定和正常运动的力——第一推动力。

五、第一推动力和宇宙本源

第一推动力是错维引力和套维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错维引力就是不同的维之间由于发生参插而形成的力;套维斥力就是高维与低维之间由于相互排挤而引发的力。“参插”笼统地可以解释为一根连接两个密闭容器之间的导管作用。它是系统宇宙自动排序的产物。“套维”笼统地可以解释为大气层与地球实体之间的关系。它一开始就已经存在。

第一推动力对人类认识、了解和解释系统宇宙的本源至关重要,它与速度和时间交织在一起就是系统宇宙的简单化。无法正确分析三者的关系就永无法解决问题。系统宇宙的前身是单纯的物质,而系统宇宙由物质和反物质组成。决定物质与反物质的是速度,且速度是改变时间的惟一途径,所以要彻底解决系统宇宙的本源,物质的起源与时间的起源并不是决定因素,而是速度。速度是决定维的基准,是决定时间的途径,而维造就第一推动力,时间关系起源和归宿,所以速度才是系统宇宙的本源。

六、宇宙的归宿

超弦理论将大爆炸看作一个更为猛烈的爆炸的副产物,这一更为猛烈的爆炸导致一个十维的宇宙破裂为一个四维宇宙(我们现在拥有的宇宙)和一个六维宇宙。但四维(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宇宙的扩张以牺牲六维宇宙为代价,以致这一六维宇宙已经塌缩至普朗克标度上。事实上他们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他们没有意识到维数越高的宇宙生命力越强,就像人类比蚂蚁更能适应环境更聪明一样。结果他们的理论多少有些无稽之谈的感觉。

基于一些前人基础,宇宙学家把暗物质引入构成宇宙的组成物质。因为大量的观察和计算数据表明宇宙的90%以上是由未知物质构成。因此宇宙的最终命运,不管是在炽热的燃烧中灭亡还是在大冷寂中渐渐消失,都取决于暗物质的准确性质。现在,计算宇宙平均密度的尝试表明后一种观点正确。但是仍可能存在足够的失踪物质提高宇宙的平均密度参量Ω,最终使宇宙膨胀反转并塌缩,导致宇宙大灾难发生。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值得人类庆幸,因为它们都只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无可厚非的一点是,他们都想解决一些问题,把人类带到一个新的认识领域。于是可以把这一层关系与理论看作是第一推动力的“替代品”,因为它们都有不可见性和可预见性,并且这些“暗物质”都为宇宙的归宿存在并都为提出者作为不明朗的“第一推动力”的佐证。其实爱因斯坦已经向世人指明了主要的大方向,但后人却在岔道上越走越远,而且不断地分支,导致了恶性往复循环。

系统宇宙的起源与归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奇点大爆炸时,以Cn速度向四周释放能量与反物质。由于受到零时空的阻碍,加速度a在到达最大值后减小,而速度仍继续增大;当速度也达到相对极值C8时,开始减缓,之后当其再小于C时,反物质被抛出转换成物质,显宇宙开始诞生。虽然系统宇宙经过一个自动排序过程,但其能量仍足以促使稳定系统宇宙继续向外膨胀。这就是我们的宇宙至今仍在向外膨胀的根本原因;但其膨胀的速度也在不断减弱。当内力与外力平衡后,系统宇宙将会被压缩,无情地无条件地反弹,最终又变回奇点,并回环往复。值得庆幸的是,那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比显宇宙发展到现今阶段还要漫长。

七、时间的起源

时间的起源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宇宙学家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他们经常把它看作宇宙的起源或将两者相提并论。现在我们知道它们并不统一。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定义时间的起源?是否要把时间的起源也划分一个阶段?很显然,对于时间的起源也必须划分一个阶段,这是由零时空和速度决定的。就像物质在系统宇宙前就存在一样,时间在零时空时代就存在。于此,我把这一时间命名为凝冻时间。它在系统宇宙之外,所以不予讨论。

速度是改变时间的惟一途径,现代的宇宙学家已经对此略知皮毛,但并不明朗。他们注意到了二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但不敢肯定它们的必然联系。因为他们还无法用实践来证明。事实上,当速度在0~C2之间时,时间的方向是一定的,它随速度的增大而减慢;当速度大于C2时,时间的方向不再稳定,它既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所以在稳定的系统宇宙中,第一维到第四维处于相同的时间轴上。因此,我把系统宇宙时间分为稳定时间和不稳定时间,而且人类只能了解稳定时间。于是,我把不稳定时间归入凝冻时间。以下谈及时间的起源时,只指稳定时间的起源。

毫无疑问,时间的起源就是稳定系统宇宙的形成起点。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计算的年龄,但系统宇宙的年龄很可能永远也算不出,因为其中有一个难以知晓的过渡时期——排序期。这个排序期打破了许多性质定理,使一切都变得混沌起来,但它却为系统宇宙显宇宙的星系成团做了决定性奠基。

首先是第一推动力的异常,因为系统宇宙的排序过程并没有遵循先行后序。当其中的一个维力图穿过另一个维(这个过程很像细胞的内吞)时,会牵动其他维的运动,第一推动力就会扭曲变形。巨大的错维引力和套维斥力发生不必要的冲撞和挤压,从而改变了原有物质与反物质的相对稳定与平衡。当错维引力将丰富的物质反物质吸引过来时(或后),由于套维斥力的突然挤压,这些物质反物质就会改变运动形态,部分沉积下来,导致物质的聚集,为星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其次是速度的变异,因为它受到第一推动力的控制。速度的变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稳定系统宇宙的能量与质量关系——显宇宙与隐宇宙比例的严重失衡。这是显宇宙的劣势——控制力弱的具体表现,因此它的半数以上物质与能量在排序过程中丢失,结果宇宙中90%以上是反物质(暗物质)。

再次是时间的往复,因为速度的改变而受迫变更的时间是这一过程最奇妙的事情。由于排序过程中速度一直在0~C8之间晃动,因此时间一直被迫往复,就像大海中一艘由于海水密度不同而深度忽上忽下的潜艇一般。所以这一时期系统宇宙中不存在稳定时间,即可能永无法准确估算这段时期花费了多长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单位)。

所以“空间”和“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并归于“维”之中;“维”只指空间,不包括时间,它们只是并列关系。

八、星系成团的原因

宇宙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边缘星球的速度是不是光速?如果命题成立,那么边缘星球的另一面光线是无法发散的。如果以光线逃不出宇宙边缘而论,因为宇宙的总质量大于光线的逃逸能量,光线就会弯曲,在宇宙边缘徘徊。甚至像有人预言的,再无穷的直线在宇宙中也能弯成一个圈,任何光线将形成一个闭合。因此宇宙边缘就是一个全反射的大镜子

宇宙大爆炸,超新星的爆发,常使人与原子的裂变、衰变、跃迁相联系,与炸药爆炸相联系。然而它们又有本质上的不同。宇宙大爆炸,其机制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喷发的竟是些基本粒子。各种闪耀着光芒的力的触发现象,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宇宙大爆炸喷发出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如此基本以致我们怀疑宇宙奇点的存在,我们失去了大与小的观念。粒子的形成是瞬间的,而在那一瞬间我们失去了对时间的理解。粒子的每一次快速吸引与组合都以毫秒、纳秒计算,极大与极小瞬间达到统一。极大与极小又带来了数量多少的认知,那些比质子、电子还基本的粒子到底有多少呢?这些粒子竟组成了三千亿个星系!这些粒子的多少几乎引起了我们对感觉的怀疑。是的,将两个镜子相对而立,中间放两个小球,在相对的镜子里你能看到多少个小球呢?无数!电脑也能模拟出无穷,在屏幕保护程序中你能看到图形延续的尽头吗?看不到,如果有可能的话它会一直延续下去,并且它也如人的面孔一样永远不会重复。这是不是一种幻觉?光线的传播是我们的唯一的凭证,如果我们不相信光线,我们就得不到任何实在的真理。

既然我们造出了镜子,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宇宙的边缘有可能是一面面耦合的镜子,或许像足球的内部一样。镜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反射,以造成宇宙形象在感官上看起来的无穷。我们所说的宇宙的边缘,是星球能达到的,而不是光线能达到的。由边缘星球的距离,我们才能知道光达到的距离,也是宇宙寿命的年限。而边缘恒星向外辐射的一面,光是怎样发散的呢?边缘星球的速度是不是光速?如果命题成立,那么边缘星球的另一面光线是无法发散的。如果以光线逃不出宇宙边缘而论,因为宇宙的总质量大于光线的逃逸能量,光线就会弯曲,在宇宙边缘徘徊。甚至像有人预言的,再无穷的直线在宇宙中也能弯成一个圈,任何光线将形成一个闭合。因此宇宙边缘就是一个全反射的大镜子。

我们不知道镜子是光滑的还是凹凸不平的,我们只知道宇宙在扩散,镜子也在扩张。我们看到的每一次超新星的爆发,各个镜子在一同相互反射中会导致多个同一物像一同发生作用的假象。这犹如你在由几十、几百个太阳能电池板的玻璃面上看到了几十、几百个太阳!而由于光线传播缓慢的历史性,镜子远近的不同,甚至不同的镜子处于神秘的且不同的四维及四维以上的时空里而使光线与历史发生严重扭曲。扭曲会使星系的大小、颜色甚至立体弯曲构象等一切都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看到的多个不同星系,甚至外形、时空的远近很不相同,其实它们是同一星系不同侧面、不同维度、不同历史时期的外部景象,甚至是无数平行时空同时存在的表现。

镜子假说只是一种假说与推论,然而它极有可能导致我们对科学的失望,使科学走向死胡同。然而我们对它完全不用在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社会圈、生物圈、大气圈等数量级上,它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即使如此,假如你团起一团泥巴,你能说一下它有多少个原子吗?这团泥巴是实在的,因此原子的数目是实在的,它是一定的。极多并不能够引起恐惧,极多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利用隧道显微镜可以对原子的个数进行清点。电子虽然以光速运转,然而它们各自的区域十分明显。

如果把原子变成房间,这团泥巴就是一个现实中的“超级立方体”,如果你进入其中,但并没有机关,你能顺利出来吗?电子的旋转并不能对你造成威胁,真正的威胁是极速的接近光速的旋转能将时空严重搅乱并使时空扭曲,原子核的巨大引力也会使时空产生漩涡塌缩,因此找准方位并顺利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显微镜中所看到的“球体”的原子,都是因为他们本身结构而发生时空严重扭曲的东西,它们真的都是些球体吗?我们能数出它们的个数,但它们是否真的能论“个”?

现代大型望远镜的深空探测使我们看到了宇宙的原始风貌,我们对宇宙大爆炸能够再一次回放。我们看到一个小点在放光,慢慢扩大。小点是一个圆亮斑,圆的周缘是宇宙的边缘,而圆斑的没有运动与能量的承载,也既没有时空,没有时空的东西是什么?它是漆黑一片!我们不能再推理了,因为无论怎么说它都是荒谬不可信的。然而有一点我们是确信的,就是假如实在论学说成立,假如这个球存在,这样“物质是实在的,星系有三千亿个”,同样“一团泥巴里有无数的原子,尽管无数,它也是数目一定的”,这些都可以成立了。

很显然“漆黑一片”的推理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任何望远镜都逃不出这个亮斑的范围,并且看到的仅仅是这个亮斑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永远无法看到亮斑的。这种结论使我们失望,同时也使我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既时空影像达到一定维度其构象产生了隧道效应,或者称其为纸筒效应。因为它只有时间与空间两个变量,我们称其为宇宙的四维纸筒影像模型,简称纸筒模型。这个纸筒对我们认知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严重的阻碍,在短期内无法打破,或者说我们逃不出这个宇宙,我们摆脱不了这个宇宙的总能量的束缚。然而如果我们永远摆脱不了这个时空及“看守”这块时空的巨大能量,我们就永远看不到宇宙的外部世界。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就是外宇宙是有可能存在的,但它采取了宇宙能量对光线巧妙地完全屏蔽的方法,使我们怎么也找不到它。

由此我提出本宇宙、外宇宙与前宇宙的概念。外宇宙是我们宇宙外部的总宇宙世界,我们逃出我们的本宇宙,就到达了一个“五维空间”,这样我们就能真切的看到我们的四维宇宙构象是怎样的一个管道系统(这仅仅是个假设),管道不断的弯曲,有可能有交叉联合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时光隧道。如果我们的飞船如子弹般直线穿梭,冲出了管道的壁(这个壁并不远,或许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的速度足够大。这个壁有可能是柔性的并能自动愈合),但很快就冲进另一个管道进入本宇宙的另一个时空段(这个时空段有可能很小,或者几秒钟的距离),这就是所谓的时空折叠的UFO式旅行。我们难以想象这是否会造成时空管道的千疮百孔!前宇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如果宇宙是不断循环的话,如果我们幸运的话,当我们的太空望远镜功率足够大,我们穿越了奇点临界,随着视野一片亮光的闪过,我们看到的将是前宇宙那遍布超级黑洞的处于垂死边缘的景象。黑洞造成光的折射,这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彩球世界。

宇宙在爆炸初期,基本粒子在极短时间内快速组合,新物质急速产生。基本粒子体积是极小的,极小的体积是否就意味着它们相互组合时间的极快呢?我们从它们极短的寿命周期或许就会明白它们是处于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另一个时间极快的时空之中。然而极快的组合速度就意味着极大的力吗?我们知道原子核内巨大的能量就是极大力的真实表现,是否是力造成了我们现实世界各个数量级时空的断层?

如果我们有一个单位换算,如果我们能进入微型粒子之中,我们不能保证介子的寿命比地球的寿命还长,我们可以高效率的快速完成生物进化与现代高技术文明。然而那不过是立于地球上的人们眼中的“快速”与“高效率”罢了。我们不知道这里面是否有高级文明的世界,因为它们湮灭的速度使我们看不到它们的结构。

宇宙奇点是比原子还小,还是无限大?它的极小与极快,是否是因为高密度以及由此引起的时空的弯曲而造成的假象?然而我们不可以将宇宙想的太复杂,如果将奇点想得无限大,宇宙进化的初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必然否认运动与体积的存在,将我们在现实中能依据的东西在宇宙中抹杀掉。我们一定是要依据现实的,在离开提及的存在与相对运动的不可靠性下,我们的理论无法进行。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循环论毕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存在。我们很难理解宇宙的不均匀爆炸与初始粒子的快速结合;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随着小粒子的不断兼并与大物质的逐步合成,极快的时空怎么就给改变了;为什么光和粒子能极速运动,而到了大块物质速度竟给降了下来。由于速度的下降而造就的不同时空,不是一种并行关系,而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我们看不到另一个时空,当它能够显现出来,就已经小到装进我们的感光细胞里。它就是这种奇妙的关系。

莫名的速度下降,也是一种能量储存的结果。运动的能量被储存进固定的几何结构中,基本物由原来的放荡不羁到被束缚产生相对静止,运动也就降下来了。如果我们压桌子压不动,这里面就含有运动的力。

然而运动的极限就是达到光速,它使力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出来,力不再储存而变成了它的本原存在。粒子要么就达到光速,能量完全变为运动,粒子不再有压力与质量。光子没有了质量,同时也不成为实体物质了。粒子要么就小于光速,能量必定遭到了储存,就有了质量与手掌压力。这就是光磁能量为什么没有压力的感觉的原因,这也同时意味着,凡有固体压力感的东西,就永远达不到真正的光速。困难的解决是实体束缚力能否真正解决,能量得到释放,使我们能够做光速旅行,同时飞船不致分解变成光磁能源。

我们试想是否还有超光速的东西。真正的极速是没有任何实体感觉而唯有运动。可见光虽于人没有神经感觉,却能被反射,被吸收,遭到扼杀。伽马射线越往上,产生的阻遏力越小。真正的极速是没有任何的阻遏并能畅通无阻的,同时没有任何感觉,包括机器仪表所能得到的感应!于是它让我们失去任何察觉的可能。它没有视力感受,没有热浪的灼伤与辐射的危害,它在宇宙中具有绝对的穿透性与不衰减性,对任何物质也没任何影响。不衰减,不被吸收,于我们也没有感觉,而我们却也不能怀疑它的存在。它只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中,并且是宇宙的极限存在,它唯一的表现形式就是纯粹的运动。

宇宙的初始扩张是不均衡的,如果过于均衡的话,宇宙中就只会有各种射线,而没有从能量到物质再到黑洞的完美渐变性。这其中要有一种程序,一种编码。如果奇点内部有编制的话,它比生物的生理构造更加复杂,机制更加繁琐。它使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使分属各个不同数量级又相对独立的东西,形成了交互作用,这是一个相互交融的统一体。

我们知道光子运动是最快的,基本粒子其次,原子也十分快速。星球运动虽然很快,但再快也达不到光速,也没有基本粒子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能量储存与运动释放学说。我们一直不知道能波为何具有绝对运动的形式,虽然它几乎不受任何引力作用,原因就是它能量的绝对释放。

然而从月球到地球再到太阳各自的公转速度,以致河外星系、总星系以至整个宇宙的扩张,却表现出了数量级越大,运动速度越快的现象,最远的星系接近光速,这就是大质量产生大能量的结果,这种巨大的能量竟导致运动与质量的关系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我们看到过星系的碰撞发出巨大的火花与强烈的声波,也看到过液体炸药的威力,看到过基本粒子剧烈对撞的惊心动魄的一面。在不同的数量级上我们能否对它们进行比较呢?如果我们把它们都看作相等大小,我们会怎样认知呢?我们会得出它们的剧烈程度是一样的结论,甚至在相对比较中我们会迷失。

这是越深入原子内部,能量越大,然而越大块的物质又包含更多的化学键等轻微能量之故。事实证明它们具有众多不可比性,如果我们把它们都换算成基本能量呢?黑洞的威力,氢弹的威力,与粒子碰撞的威力就有了可比性,表现为大物质大能量。

宇宙存在的两个定律,既大质量慢相对运动,小质量快相对运动定律,及大物质大能量,小物质小能量定律。二者是相互影响的,也具有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