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4:00:41

医刊范文篇1

如何确认某种中文期刊是核心刊?目前国内核心期刊目录以那种为准?答:目前国内出版核心期刊目录的主要有四个机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159.226.100.178/html/lyqkb.htm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2)《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wanfang.calis.edu.cn/kjxx/6.html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收录中文科技核心期刊1200多种。学科范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专业。该数据中心每年根据数据库论文收录数量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单位、各部门科技排名情况。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理工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localsev.lib.pku.edu.cn/cjc/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

(4)《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www.cssci.com.cn/cssci_qk.htm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2000、2001年度收录中文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社科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以上四种核心刊目录1、2以理工类为主,4为社会科学类,3是各学科综合性目录。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核心刊目录浏览检索。

医刊范文篇2

随着“银发浪潮”扑面而来,青海省自200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截至2015年年底,青海省老年人口已经达到69.7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1.86%。目前,西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29.8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70岁以上老人13.4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45%;空巢老人约有15.54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52%;失能、半失能约有5.9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9.8%。由此可见,老年人对养老和医疗的需求都不断提高,“医养结合”之路就成为西宁市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西宁市城北区“医养结合”实施基本情况

(一)政策支持。西宁市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推出一系列政策。1.在养老政策方面。民政部于2013年年底下发《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实现资源最优配置。2014年,青海省民政厅颁发《青海省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该办法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规范青海省养老机构的许可管理工作,促进青海省养老机构事业健康发展;《养老机构431管理办法》规定,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该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人的服务需求。2.在医疗政策方面。2016年,西宁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84号)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是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推进西宁市“医养结合”提供必要的政策基础和前提条件。(二)具体实施现状。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在养老机构内兴办医疗机构,第二种是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型机构,第三种是医疗和养老机构进行整合。目前,西宁市处于推行“医养结合”的起步阶段,西宁市“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模式主要是医疗和养老机构进行整合,多是鼓励养老机构和服务组织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人就医提供绿色通道。目前推行“医养结合”机构的情况如下:城中区有6家医疗机构与11家养老机构;城西区有2家医疗机构与2家养老机构;城北区有5家医疗机构与7家养老机构;大通县有6家医疗机构与7家养老机构;湟中县有65家医疗机构与6家养老机构;湟源县有3家医疗机构与3家养老机构。笔者走访调研了城北区3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第一家是城北区中医院医养服务中心,该中心属于医院内兴办养老机构的模式,其收费标准是30元/天,护理费及点滴费另算,护理内容包括:晨间护理、晚间护理、对非进食患者协助进食/水、卧位护理、排泄护理、床上温水擦浴等;第二家是城北区社会福利医养中心,属于公办养老机构内设医养机构的模式,收费2300~4000元/月,护理内容有唤醒起床、提醒更换衣物、提醒更换床单(每周一次)、测血压等;第三家是城北区大堡子镇卫生院,该院是城北区中医院与卫生院共同建立,是西宁市最早建立的,但由于资质审核有些问题,所以暂时试行中断,目前已重新上报申报材料,正在审核中。

三、西宁市城北区“医养结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和医疗资源有限。西宁市地处西北民族地区,其养老和医疗资源有限。目前,西宁市实行“医养结合”的机构少,据调研,除在建的“医养结合”机构以及养老机构与医院只是实行签约绿色通道关系的机构,具体已经开始实行并只专注“医养结合”的机构只有3家,对于在民族地区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对医疗和养老两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规定在养老机构中开设医院,必须满足硬性条件,如必须提供足够的床位数、专业医护人员及医疗硬件设备,然而这些过高的“门槛”使一些养老机构难以达到要求。(二)成本和收费较高。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以养老机构内兴办医疗机构为例,养老机构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后期的专业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的购置也是一笔大费用,这些都增加了机构的成本投入。对城北区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调研显示,城北区社会福利医养中心收费标准为2300~4000元/月不等;城北区中医院医养服务中心收费是30元/天,护理费及点滴费另算。(三)政府投入资金不足。西宁市于2016年刚刚试点“医养结合”,兴办起来的“医养结合”机构多为公办医院和养老机构,政府给予公办的机构投入大,而民办的相对较少,对于民办机构来说,资金压力成为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最大困难。据调研,城北区最先实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但仅有的3家“医养结合”中心都是政府投资建立的,其规模较小,其中大堡子镇卫生院于2016年试行,但试行时间很短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止,其中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资金的困难。(四)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养儿防老”这个古板的观念在全国老人心中已根深蒂固,西宁市老年人也不例外,他们认为老了就应该跟着儿子居住,很大部分老人都不愿接受机构养老,认为机构养老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并且,西宁市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受宗教影响,孝道已成为他们的信仰内容之一,大多数少数民族子女不会把家中的老年人送入机构养老,大多会选择家庭养老。(五)缺少专业护理人员。据调研,西宁市实行“医养结合”机构招聘的护工工资在1500~2000元,据城北区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一名老人说:“我们这边主要是由两名护工照顾,平时负责打扫卫生、买饭、取药、代买东西等服务,就两名护工,护理其实也没啥难度,所以也不需要多少技能,毕竟都有医生护士。”并且大多数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是医院,很少有人选择养老服务机构。尤其是护理员的工作强度高,承受心理压力大,但是其工作价值没有通过薪酬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目前西宁市人员配备充足的专业机构较少,专业人员配备的缺乏阻碍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西宁市城北区“医养结合”中心护工谈到:“我们的应职要求是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也不需要我们具备护理专业执照。但是工资也就2000多元,工作难度也挺大的。”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共约100万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30万人左右,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5万人。全国尚存在老年“医养结合”专业人员不足的状况。西宁市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员的缺乏更是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健康服务需求。

四、完善西宁市城北区“医养结合”实施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宣传力度。政府和社会应通过媒体或网络加大宣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传统养老模式的区别与优势。一方面,定期宣传一些具有模范作用的养老机构,正确引导老人对养老机构的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关系,家庭养老作为最传统的养老方式,可以为老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家庭及亲情是机构养老无法代替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逐步缩小,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削弱,为了减轻子女负担,老人们可以选择机构养老为自身提供服务。(二)鼓励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资金筹集机制。政府应该建立一系列政策配套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机构行业中,与各方社会力量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政府在其中应该居于主导地位,加大对民间机构资金支持,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基金的保障,减轻民间机构的成本和经营压力,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民营企业参与到养老产业的积极性。(三)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及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多,医疗和养老的需求对于老人来说是当前最为迫切的,并且对于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的独特位置,其气候条件更容易导致老人慢性病、肺病等几率的提高,因此,更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以解决老年人迫切的医疗和养老需求。(四)转变社会养老理念。养儿防老是我国的传统观念,西宁市是个多民族地区,信仰的力量使得养儿防老观念更加坚定,老人们难以接受将自己的父母送入养老院。西宁市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同时,政府及社会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老年人走进老人院,使老人真正了解“医”和“养”的服务内容、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使老人能享受到最好的养老服务,以便更好地满足老人们的需求。(五)建设人才队伍,提高护理人员素质。一方面,政府应加大人才建设资金的投入,建立医护服务人员定向培训制度,加大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各机构应进一步拓宽养老服务人员的来源渠道,加强与青海大学、青海卫生职业学校等高等院校合作,设置相关专业,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养老医疗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1]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13(9):129-130.

[2]程亮.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发展新路径探究[J].中州学刊,2015(4):79-80.

医刊范文篇3

一、医学期刊近展史

(一)晚清时期。晚清时期是医学期刊的萌芽期,在此期间共创办了医学期刊26种[1-3]。我国医学期刊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792年。清代名医唐大烈受到当时的讲学之风的影响,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期刊——《吴医汇讲》,自此开创了我国医学期刊史的先河。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兴盛,以及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医学期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此时期的中医期刊尚不多,以西医药学期刊为主,并且此时还未对医学科目进行细分,以综合类期刊为主。其中,中医期刊6种,西医期刊15种,中西医综合期刊5种。传教士在近代中西医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媒介和桥梁作用,这种活动对中国医学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教士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传教士试图通过输入现代科技知识和西方人文社科知识推动基督教的传播,即通过广义的西学来改造中国。19世纪初,罗伯特•马礼逊以传教士的身份进入国中,开启了基督教在华传教的历史。由于传教收效甚微,传教士转而利用教育、医学和办报等途径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把国外的科学文化和知识传入国内,其中比较有名的传教士有利玛窦、龙华民、艾儒略、汤望若等。在尝试过各种手段后,传教士们发现“医学传教(MedicalMissionary)”的效果较好。通过向当地居民治病施药,民族间的藩篱逐渐被消除,传教士得以接近中国各个阶层。特别是1805年葡萄牙商人将牛痘活苗带到澳门,开展了牛痘接种。英国医生皮尔逊编译了牛痘接种的相关书籍《牛痘奇法》,使牛痘法在华迅速传播,加速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817年牛痘接种经验被总结为《引痘略》,在国内被相继翻刻刊行。183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郭雷枢首次呼吁欧美教会雇佣传教士医生来华服务,自此大量的传教士医生进入国内,将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鸦片战争导致中国战乱不断,人民饱受疫病伤痛折磨,而西医见效快、痛苦少,加之当时的传教士开办了西医院、翻译医书等,使中国民众对西医的逆反心理逐渐减弱,日益接受了西医在治疗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1880年由广州博济医局发行《西医新报》(Western Healing Gazette)是我国第一份西医中文医学期刊,由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担任主编。但《西医新报》因当时的文献匮乏以及具体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导致其仅维持了两年即告停刊。自17世纪下半叶起,西欧相继出现了柏林皇家医学会、巴黎外科学会、爱丁堡和伦敦医学会等医学团体,他们通过举办会议、编辑期刊,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医学的进步[4]。1886年以美国医学传教士文恒理为代表的在华的医学传教士借鉴西方的医学社团制度,在上海成立了国内首个医学社团——“中国教会医学会”(The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即博医会。博医会于1887年出版发行《博医会报》(China Medical MissionaryJournal)。然而,《博医会报》是一份英文期刊,在办刊时曾预想每期“附列中文医论一则或二则,以备参考”,希望“中国有学西医之士,相与有成。无论内外各科,务抉精义著为宏文,以光简册”,但直至《博医会报》与《中华医学杂志》合并也未能实现转变为中文期刊的计划。其后这些传教士又在国内创办了西医报刊,如《海关医报》《西医新报》等[5],至此西医开始大规模传入我国。传教士拉开了“西医东渐”的帷幕,并且通过报刊这种现代性传播工具把西医带入国内。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为传教,但也以此为契机为西医学打下了基础,并促进了西医学在中国的立足与发展。期刊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医学传承方式,颠覆了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将新型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国内,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期刊史的序幕。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因办“洋务”的需要,开始成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后,清朝统治几乎倾覆。为维护垂危的统治,清政府开始向日本广派留学生,培养“新政”人材,而日本政府也企图通过留学生来增强其在中国的势力。一时间留学生如水赴壑,纷纷至日本留学。受到日本文化、政治的影响,在留日学生中出现了“科学救国”、“从医学开始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的思潮。留日学生组织了名目繁多的学术团体,并创立了几十种介绍西方学术文化、宣传君主立宪或反清革命的期刊,其中医学期刊以《卫生世界》为代表。这些由国人创办的启蒙报刊打破了外国对西医传播权的控制局面,进一步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在当时,这为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6]。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时期出现的以“著述医”自称的陈垣。与多数爱国志士一样,陈垣以笔为枪,以报刊为阵地,先后创办了《医学卫生报》及《光华医事卫生杂志》,利用报刊的宣传教育功能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医学救国之路,即以“医人医国为其宗旨,医学新知为其内容,报刊传播为其形式[7]。”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医学的发展较其他学科更早、更快。而期刊作为记载、传承、传播学术成果的载体正好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二)民国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变时期”,也是我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特殊时期。受近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西医和中医体系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激烈地碰撞[8]。政府实行扶植西医、压制中医的政策,使两种医学体系的发展进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态——西医获得长足发展,中医却举步维艰[9],但无论是中医药期刊还是西医期刊在此期间都曾得到迅猛的发展,其数量、品种均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水平。据《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记载,1980—1949年国内创办的中医药期刊约260种;1912—1937年出版西医药期刊共237种,但多数出版时间不长,影响不大;1938—1949年出版西医学期刊约有百种,但至1948年底仅存30余种[10]。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主要由中医社团、中医学校和中医药界知名人士承办,以“发扬国医国药”、“谋国学之复兴,作知识之交换”为主旨。1920年前创办的中医药期刊约20余种,以《和济医学卫生报》及《医药卫生通俗报》为代表。1920—1937年是中医药期刊出版的活跃期。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医的兴废争议,中医学界各单位与知名人士联合发声,先后出版了中医药期刊逾200种,多集中于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广州等。出版数量以上海最多,其次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其中以《中医杂志》、《医学杂志》、《医界春秋》《杏林医学月报》等为代表。1938—1949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对中医打压以及期刊的经费和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多数期刊被迫停刊。此时,中医药学界为中医生存问题还在不断努力,仍创办约80余种刊物,但大多刊行年代不长,缺乏影响力。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西南转移,四川、广西等地也相继创办中医药刊物,其中以《中和医刊》、《国医月刊》、《复兴医药杂志》为代表。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由于内战全面爆发,社会经济萧条,导致期刊业也随之萧条,中医药期刊一度沉寂,仅少量期刊进行复刊,新刊物也很少,以《新中医》、《杏林报》、《华西医药杂志》为代表。在西医药期刊方面,其历史演变与民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变化轨迹本质上一致。由于当时列强入侵以及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的旧式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政府曾多次颁布法令推行学制改革,包括以日本学制为圭臬的壬子癸丑学制和以美国学制为圭臬的六三三学制。在政府的支持下,自办医学院校迅速发展,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了当时主要的西医人才培养基地,为西医发展提供了大量后备人才,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实现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医学学校、医学团体、政府、本土西医以及各大报刊纷纷开始创办医学期刊,使西医药学传播事业在多主体传播格局下的繁荣发展。西医期刊在此时期的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其数量飞速增长,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到1949年共创办期刊500余种。期刊发展总体趋势为逐步增加,几乎每年都有新刊创立,共经历了四个办刊高峰,分别为1920年、1930年、1940年和1947年,均处于民国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有研究[6]对近代西医药学报刊进行整理发现,仅确知创刊时间的专门性西医报刊就多达501种,另有约330种医药卫生方面的副刊;期刊类型也十分丰富,如西医、西药、护理、口腔、公共卫生以及其他综合性报刊等。经过大规模宣传、办学、译书等传播手段,西医学被中国医学界和民众广泛接受,成为主流医学。这时的西医学本身已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成为奠基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科学[11]。西医传播中心也随着社会动荡经历过数次变迁,医药学期刊先是以沿海口岸和沿江流域、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为传播中心向周围扩散,其后在红色抗战时期随着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至西部地区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极-多向”的扩散网络[6]。这一过程可以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1)民国前期(1912—1927):在此时期,受到革命运动的影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兴盛,在“科学救国”、“医学救国”等主张下,西医药期刊经历了期刊的初创阶段。但此时西医体系尚未建立完全,北洋政府内外交困,其传播主要依靠个人,主要话语权还在外国人创办的刊物手中。西医药期刊在内容上也以文献翻译为主,缺乏国人的自主研究内容,内容较为粗糙。此时,西医药期刊的范围较小,影响力也很弱,传播仅集中于几个通商口岸,民众对西医的重要性不甚了解,也不感兴趣。(2)民国中期(1928—1937年):此时期是整个西医药期刊发展的兴盛时期。国民政府建立后,对医药卫生方面十分重视,设立卫生司负责全国卫生行政。中央卫生系统的建立为西医传播事业奠定了基础,西医期刊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快速发展,传播效力也显著提高。在此时,期刊主要由政府、社团以及民间个人组成,总体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规模化和类型化趋势明显。在传播内容方面较民国初期也有进一步延伸,增加了口腔医学、护理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眼科、药理学、法医学、妇产科、生理学等专业刊物,并且创立了精神层次的期刊和制度层次的期刊。(3)民国后期(1937—1949年):在此时期由于战争爆发导致的社会动荡,西医传播事业举步维艰。但国内的西医期刊仍在努力维持与发展,创刊量大幅增加,仅1947年就有43种西医期刊创刊,尤其是西南和西北地区创刊的种类最多。部分期刊甚至在多次停刊后又恢复办刊,其中坚持办刊五年以上的期刊包括《战时医政》、《中国红十字会会务通讯》、《云南卫生》、《现代医学》、《西南医学杂志》、《贵阳医学院院刊》、《军医通讯》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期刊甚至二十多年长盛不衰,如《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护士季报》、《同德医学》、《中国红十字会月刊》、《民国医学杂志》、《卫生月刊》等。抗战期间,东部地区沦陷,其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状况每况愈下,创办的西医期刊数量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显著下降。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国内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医药期刊规模迅速萎缩,东部地区医药期刊发展繁盛,新创办报刊100余种,复刊20余种。这一时期的西医期刊比以往任一时期都更接近现实,适应战时需要,贴近民生,并且一些医疗制度层次的期刊已经开始对国家医疗政策进行深入的讨论。西医期刊已经成为了国家卫生行政的宣传者、推广者和监督者,在政府与民间、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架起了一座重要桥梁。

二、近代医学期刊的传播意义

(一)推动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自传教士将西方医学思想带入了国内,我国的近代医学技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而近代医学期刊的出现加速了西医学在国内传播,并促使西医本土化,对开启民智、推动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这些医学期刊在普及西医知识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医学精神、卫生观念带入国内,将科学观念输入到国人思想之中。国内也由此将医学进行系统化概括,并细分出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如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眼科、药理学、法医学、妇产科等,奠定了我国近代医学体系的基础,在近代医学体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初步建立了医学传播的系统模式。传统中医“有禁方之传授,重其道不轻以示人。后世沿其义而失其真,乃有秘方之名目。秘之又秘,遂终失传。”[12]中医的传统传承方式为师承,历来通过“口传秘授”,但随着报纸、期刊、书籍的普及,我国传统医学的传播和交流模式发生巨大改变。中医药期刊俨然成为了我国传统医学学术交流的媒介,也是中医与西医思想碰撞的平台。中医医师的交流传播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将自己的医学心得及思想述诸于文字。(二)促进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学术交流和发展。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宗教,他们借用医学的力量在中国行医布道,通过创办期刊、翻译医术、开办西式医院和医学校等成为西方医学进入中国的主要渠道,让中医民众接触到西医知识和西医诊疗方法,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传教士在把西医学知识带到中国的同时,也逐渐加深了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部分传教士开始研究并向西方译介中医药学知识,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播打开了一扇窗口。一方面传教士希望通过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传统医学,帮助其了解中国,进一步获得支持,推动传教事业;另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研究中西医学的相似性,寻找东西方医学文化的相似点,以便在中国历史上寻找空间安置上帝[13]。医学传教士在编撰有关西医学著作、个人自传、刊物、社会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涉及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了西方人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最初印象和轮廓。期刊等传播媒介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媒介,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来华传教士行医传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东西方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4]。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极强的学科,中医师承是我国传统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师承教育一般以师授为主,师者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学者侍诊左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通过名师的点拨达到心领神会、掌握精髓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我国传统医学在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换方面相对闭塞。中医药期刊的出现冲破了师承的樊篱,为中医界学者提供了新的学术交流的平台,各学派及各种学术思想得以交流和碰撞,使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医的发展。通过中医药期刊,使得跨地域的临床经验交流得以实现,并进一步得到大规模的临床验证,使得中医科学化的思想广泛传播,为中医药学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三)社会导向作用。期刊不单能够反映历史进程,它也能够对社会发展具有导向、凝聚、催化和控制作用[15]。洋务运动以后,国内出现了“科学救国”、“医学救国”的思潮。维新领袖梁启超呼吁“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无有他学……医者,纯乎民事也,故言保民,必自医学始”。大批有志人士及学术团体通过创办的期刊宣传西方的科学文化,使国人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为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并且使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特别是科学群体之间和科学社团、组织之间形成一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强大聚合力,从而调整社会内部各种关系[15],维护社会的和谐统一,推动社会进步。(四)促进行业交流,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医学期刊在发展过程中不光承担学术交流的媒介功能,同时部分期刊也承担了行业交流的作用。如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的《医学杂志》在发挥期刊的学术传播作用同时,通过代销名家书籍、与其他中医团体组织交换期刊、在杂志刊登医药信息等的形式,与业界广泛交流。同时,借由这些医学期刊,研究会还开展了民间医方征集活动,出版《审查征集验方》。在通过期刊扩大影响力后,邀请著名医家从弘扬阐发传统中医和吸纳兼容西方医学等不同的立场进行思想交流,使得相关行业联系更加紧密。《医学杂志》还将太原市的执业中医的姓名、执业地址、门诊时间、诊费、擅长科目以及各大药店、销售的品牌中成药的介绍进行登载,建立了中医、药店的品牌形象,推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在方便民众对行业整体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医生与中药的行业联系和合作,促进了中医药业界的沟通联络。

医刊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卫生政策、先进典型、惠民举措和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成就,树立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目标任务

为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使稿件数量多,报道质量高,宣传效果好,全面完成全年新闻宣传报道任务,现将各单位、各股室任务分配如下:

(一)县医院每月报送信息4条以上,每年提供新闻线索8条以上,采用信息20条以上(市级3条以上、县级7条以上、卫生局网站10条以上)。

(二)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县疾控中心每月报送信息3条以上,每年提供新闻线索6条以上,采用信息15条以上(市级2条以上、县级5条以上、卫生局网站8条以上)。

(三)县结防所、县农医中心、各中心卫生院、局机关各股室每月报送信息1条以上,每年提供新闻线索4条以上,采用信息10条以上(市级1条以上、县级4条以上、卫生局网站5条以上)。

(四)县皮防所、县卫监所、各一般卫生院每月报送信息1条以上,每年提供新闻线索2条以上,采用信息6条以上(市级1条以上、县级2条以上、卫生局网站3条以上)。

三、宣传重点

(一)进一步加强医改宣传。加强医改宣传是当前卫生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要大力宣传医改的重要意义和方针政策,宣传各单位落实医改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典型、鲜活实例宣传医改的新成效和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使社会各方面和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参与医改,营造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大力挖掘和宣传各单位的先进典型人物及医院文化建设,用典型引路,以事实说话,使典型可信、可学,在全县卫生系统掀起学习身边人、身边事的热潮,大力弘扬主旋律,塑造“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三)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各单位要通过开设健康知识专栏、印发健康知识宣传单、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及献血日、艾滋病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知识水平。

(四)积极做好《健康》和《医卫周刊》的投稿工作。从2013年1月1日起,市卫生局创办《健康》(双月刊),设有健康资讯、医疗保健、学点医学、全能医生、家庭药箱、女性频道、育儿宝典、养生有道、科学生活、中老年健康、中医大观、健康时尚、心理氧吧、奇闻趣事、健康奥秘、健康理财、城外荟萃、基层百花园、专家谈病、孙大夫邮箱、华医生手记等栏目。同时,市卫生局与赣南日报社合作,开设赣南日报《医卫周刊》(每周一—第A08版),设有医改进行时、医者风范、行业动态、健康之道等栏目,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主动向县卫生局提供新闻线索,协助配合上级收集报道素材、图片等。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卫生信息与新闻宣传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具体指导、督促通讯员积极向县卫生局报送信息、提供线索、收集素材。上报的信息、线索和素材须由各单位主要领导审核后上报,局机关各股室须由股室负责人审核后上报。上报市以上的稿件需由人秘股审核后方可报送。各单位要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认真组织开展卫生信息与新闻宣传工作。

医刊范文篇5

期刊卷首语,是期刊编辑者排在正文版位之前的文章,一般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有告知、导读、评论等功能,以凸显期刊特色、吸引受众,达到推销的目的。宽泛而言,卷首语自期刊诞生起即产生。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中国广州创办、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目前学术界大多认可的中国本土最早的中文期刊,其中的序、论等已显露出引介、告知等类似卷首语的功能。图书情报工作者与医史家对江苏人唐大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起陆续编辑刊印的11卷《吴医汇讲》是否期刊的争论中,肯定《吴医汇讲》为期刊者的主要论据之一,就是其卷首的序、跋[1]。作为中国近代期刊萌芽的《吴医汇讲》,其序、跋等涉及编选宗旨、出版方式、提倡学术争鸣,具有早期卷首语的特点。其实,从序、论、跋等文体可以明显看出期刊卷首语受我国数千年书报编撰、出版影响的烙印。“卷首语这一文种,是从古代序跋类文体中分衍出来的,和古代的序文本质上没有多少差别。”[2]“卷首语”中的“卷”,从语义源变分析,就是直接来源于“书籍册本、篇章”的义项。随着我国期刊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期刊设置了卷首语。“早期卷首语以篇目引介和编辑信息为主,告知属于期刊卷首语的基本功能”,“随着卷首引介与编排方式的变化,封面要目、分栏目录等部分承担了卷首语的提示作用,话题评说在事实上成为卷首语的主要类型”。[3]卷首语不再只是期刊正文的依附,而是发展为独立的生命体。从编辑学的角度对期刊卷首语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实现卷首语的交际目的。

二、卷首语的功能和目的

期刊业发展至今,卷首语从形式到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卷首语的功能也因所属期刊的类别、性质、读者对象、编辑意识、撰写者笔力等表现不一。对其功能的分析,也因切入的角度、期刊的类别、分类的标准等差异而有不同的结论。如有研究者对学术期刊中学报类别卷首语的功能进行了剖析,认为“它具有‘导引学术研究、推介优秀作品、介绍文章背景、体现编辑思想、提供文献检索功能’”和“记录学术史功能”六种[2]。田大宪先生《期刊卷首语的模式生成与创新路径》(《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第2期)一文,认为期刊卷首语依其功用可分为导读、告知、评述几种类型,随着期刊业的变革,卷首语“在沿袭其基本功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变一般推介为话题评说,体现卷首的主导趋向”,“变篇目提要为主编感言,强调卷首的身份规格”。田大宪先生的划分着眼于期刊整体,准确、简洁而实用。笔者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包括的内容略作调整,对卷首语功能划分如下:(一)告知。包括广义的卷首语,向读者传递编辑主体的信息,如改版、稿约、声明等,或交代主题背景、缘由等。(二)导读。结合当期文章,提纲挈领,予以评述推介,凸显价值所在,引导读者关注。(三)评论。在编刊宗旨范围内,代表编辑部立言。既可结合当期文章,又可在当期文章之外,确定话题,述评议论,抒情言志。无论对期刊卷首语进行怎样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研究,研究者都要对编辑者设置卷首语的目的有清醒的认知。如果说,“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可以比作营销主体和营销对象的关系,推销的是抽象的文化精神‘产品’”,[4]那么卷首语就如同营销主体在自身期刊这一媒介平台上搭建的和营销对象沟通的桥梁,而卷首语的撰写者和期刊出版方之间就是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契约关系。卷首语的撰写者以营销主体、营销对象都能接受的方式和内容,凸显期刊的亮点、特色,助力期刊品牌的打造、维护,助推期刊由精神产品到商品的转换。由此,我们对卷首语的设置目的,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卷首语是期刊出版方提供的、方便读者了解期刊的宣传窗口,它展现期刊的内涵、风格、格调,并以此提升读者的黏着度,达到推销的目的。这也是期刊商品属性的具体体现。

三、卷首语的写作

医刊范文篇6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是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温州医科大学主办、浙江省台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绍兴医院、慈溪市人民医院协办的以创伤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期刊。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等国内外知名检索期刊数据库,已被波兰哥白尼数据库文摘收录。本刊连续被评为浙江省期刊优秀奖、集体先进奖及评为优秀期刊质量奖。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CN33-1253/R,ISSN1009-7147,刊期为双月刊、页码为160页、开本大16开,全部采用铜版纸印刷,包装精美,定价每期8.00元,全年48元,逢双月底出刊。

本刊宗旨:面向临床、服务临床;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本刊栏目设专家讲座、论著、临床研究、诊治分析、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文献综述、护理园地等,欢迎广大医学院校师生、医疗科研机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县乡基层医院的广大医学卫生人员、医药厂商、个体医生及其他医学卫生人员踊跃来稿和订购。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购,邮发代号:32-122;也可向我刊编辑部直接邮购。

编辑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号(浙医二院内),邮政编码:310009,电话:0571-86047627,(传真):0571-86047627,稿件网站直投:www.zjcswk.netE-mail:zjcswk@163.net,

医刊范文篇7

本刊连续被评为浙江省期刊优秀奖、集体先进奖及评为优秀期刊质量奖。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CN33-1253/R,ISSN1009-7147,刊期为双月刊、页码为160页、开本大16开,全部采用铜版纸印刷,包装精美,定价每期8.00元,全年48元,逢双月底出刊。本刊宗旨:面向临床、服务临床;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本刊栏目设专家讲座、论著、临床研究、诊治分析、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文献综述、护理园地等,欢迎广大医学院校师生、医疗科研机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县乡基层医院的广大医学卫生人员、医药厂商、个体医生及其他医学卫生人员踊跃来稿和订购。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购,邮发代号:32-122;也可向我刊编辑部直接邮购。

编辑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号(浙医二院内),邮政编码:310009,

医刊范文篇8

1近代西文科技期刊存在的态式

1.1中、西文合刊。《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东吴学报》《图书季刊》《电机工程》等。我国近代中、西文合刊的科技期刊,大都选用前半部分中文、后半部分西文的编排方法,也有少量是中、西文混排(这种期刊的西文论文份额往往比较小)。期刊中所用西文也首要为英、法、德文,且大多数为英文。在表1所列刊物中,有两个刊物值得注意:《麻疯季刊》(TheLeperQuarterly)和《同济医学月刊》(Tung-ChiMedizinischeMonatsschrift)。其他中、西文合刊的刊物,其间文论文与西文论文的内容是不相同的,而这两个刊物,其间文内容与西文内容相同。《麻疯季刊》前半部分为中文,后半部分为英文,内容根本相同。而《同济医学月刊》,德文与中文内容不光相同,并且彻底同步:左半栏是德文,右半栏是德文的中文翻译。1.2中、西文分刊。《清华学报》(TheTsingHuaJournal),1915年由清华校园清华学报社兴办,分为中文和英文两个版别距离出书。1915年至1919年出书的前4卷中,1,3,5,7期为英文版,第5卷的2,4,6,8期为英文版。其他各期为中文版。该期刊1920至1923年停刊,1924年复刊时,由于有老师和学生认为“清华学制,名为中西偏重,而实则偏重西文,故学生中文日薄西山”[7]而中止了英文版。1927年,该刊又改变为中、英文在同一期前后合排。1.3西文专刊。我国近代首要的西文专刊如表2所示。除了表2中所列刊物,我国近代西文专刊还有《国立清华大学理科陈述》(英文)、《我国物理学报》(西文)、Yunnania(英文)、《科学记载》(英文)、《我国科学通讯》(英文)等。《我国生理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Physi-ology),原则上可用中、英、法、德文字书写,但实际上,除已故会员的中文列传,该刊所发论文悉数是西文,且绝大多数论文都是用英文写成,因而将该刊列入西文专刊。《我国数学学会学报》(Jour-nalofChineseMathematicalSociety)也是如此。我国近代西文专刊,根本都隶属于北平研讨院和中央研讨院两大研讨院以及其时具有国际水平的几个学会安排,比方我国地质学会、静生生物查询所等。其所刊发的论文,代表了我国近代各科学范畴里的最高水平,为我国科学界及我国科技期刊赢得了必定的国际位置。1.4合刊到专刊的转化。《中华医学杂志》(TheNationalMedicalJour-nalofChina),1915年11月创刊于上海,由上海中华医学会编辑出书,中、英文合刊;1931年,中、英文分刊。1932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博医会报》兼并,成为影响深远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正式定名为TheChineseMedicalJournal。《化学工程》(ChemicalEngineering),1934年创刊于天津,由我国化学工程学会兴办。第1期即为中、英文合刊。1935年,为了便于国际沟通,进步学术位置,决议用英文宣布论文。但此后该刊所发论文并不满是英文,有些期次中还有必定量的中文论文。因而,该刊从合刊到专刊的转化并不彻底。

2近代西文科技期刊存在的原因

医刊范文篇9

一、以科学发展为理念,全面实施继教工作计划

继续医学教育是针对在岗在编专业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理念的再学习、再提高,其目的是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每个专业技术人员的诊疗水平为目的。医院每年制定继续医学教育及科教科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2011年全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动灾后重建工作,我院紧跟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全面实施继教工作计划,以“科技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思路。逐步提升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学、科研水平。医院历来重视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引进,重视科研活动。同时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广纳英才,爱悉人才,引进专业技术紧缺人才,给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提供以发展的平台和空间,使他们展示技能,带动医院业务发展,为民服务。并采取激励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学术论文,在部级医刊上发表一篇,医院一次性奖励200元,省级医刊发表一篇奖励150元,市级医刊发表一篇奖励100元。对科研成果部级奖5000元,省级2000元,市级1000元。在各方面的激励机制推动下,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继教科教工作的开展和完成。

二、在浙江宁波医疗队专家指导下,全面完成院内业务培训

宁波医疗专家与医院科教科、医务科一起研讨制定业务培训计划,根据医院需要解决业务技术的难点及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基本达到每周一次全院医生业务讲座,及科室内业务讲课,有力推动了医院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诊疗水平,完成了院内及科院业务培训学习任务。

1、院内培训学习

医院内业务培训学习为继续医学教育Ⅱ类学分。按照盛市继教学分管理规定,每年每个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获取Ⅱ类学分10分以上,视为合格。医院主讲医疗法规、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医疗质量及核心制度贯彻落实等专题课程,特别是甲型H1N1流感知识培训后,组织全院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对考试成绩不合格者,进行再学习再考试,直到考试合格为至,并将考核成绩纳入个人年度业务考核。浙江宁波医疗队专家主讲心肺复苏、四肢骨折的治疗进展、全身CT的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等专题讲座共23次,参加培训学习共2520人次。

2、各科业务培训学习

各科室按照医院年初工作计划,每月组织科内业务学习1——2次,但在浙江宁波医疗队所在工作的科室每周进行一次科内业务讲课。全年外科讲课28次,妇产科讲课22次,内科讲课18次,医技科讲课32次,护理部讲课13次,药剂科讲课12次,各科所学专业课题上报科教科、各科完成全年学习任务。

三、院外业务培训学习

院外业务培训学习包括:一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二参加盛市、县专科业务培训;三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四参加各类项目培训。

1、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省级医院2名,即省人民医院内科1名,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理疗1名;市级医院15名;绵阳中心医院8名;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1名;广元市中医院1名;浙江宁波市人民医院4名。

2、参加盛市、县专科培训

参加省卫生厅执业药师培训1人;省卫生厅针灸专科1人;沪州医学院肝胆内科1人;广元市社区全科医生培训4人;社区全科护士培训2人;县糖尿病专科培训3人,骨科培训1人,麻醉科培训1人。

3、参加项目培训学习

参加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省级培训1人;参加县级项目培训8人,对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及省级适宜技术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完成卫生科教科工作任务

教学科研是医院医疗技术及质量的核心工作任务。是体现医疗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医院历来高度重视,出台一些优惠奖励政策。一是全年在部级医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市级医刊一篇;二是参加部级学术会4人次,参加省级学术会3人次,参加市级学术会7人次;三是完成对36个乡镇医院中医药人员“推广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教学计划。完成“四部经典”自学考试任务,完成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及普法考试任务。完成来我院进修学习带教22人。完成全年送卫生科技知识下乡宣传咨询6次;四是科研工作,2011年在县科委立项1个,即需继续开展临床观察及总结。

五、全面完成“继教”考核工作任务

医刊范文篇10

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2000、2001年度收录中文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社科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以上四种核心刊目录1、2以理工类为主,4为社会科学类,3是各学科综合性目录。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核心刊目录浏览检索。

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