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趋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1:25:19

新趋向范文篇1

关键词:师德;现代转型;现代化;专业化;多样性;评价趋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精神均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变化在教育领域还表现为师德观念的现代转变和教师个体道德的时代特点。社会及其道德的现代转型引起了师德的转型和发展。当今,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教育公正、教育人道主义等正成为社会主导的教育道德观念。这对师德建设和师德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从行为主体角度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教师的独立意识、权利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现象在教师群体中同样存在,与师德先进性并存的是教师德性状况的多样性、社会化、个体性,它给新时期的师德评价带来了新的课题。因此,从师德转型的视角全面认识师德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寻求师德评价的改进和完善,以积极应对现实,把握师德评价的新趋向,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师德现代转型发展的多重意蕴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教师行业道德的有机融合、有机渗透。作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的类型及其观念形态既反映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和更新。换言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生活实践作为外在现实条件,成为师德观念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客观基础。师德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伴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并植根于生活世界。首先,经济转型对师德转型的影响。任何社会的道德都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要反映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是历史范畴。道德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师德是社会主导道德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意识形态性决定了其必然反映社会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特质和要求,在师德目标上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导向性。同时,市场经济本身也有自己的道德要求,它是市场活动理性化、有序化的内在条件。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导致了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它既反映了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同时也促进了师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观的现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平、公正、民主、平等、诚信、友善、敬业、法治等不仅是社会普遍的价值理性,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准则,因而在现代性意义上带来了师德观念的转型发展。其次,师德转型发展的政治蕴意。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2]在阶级社会,没有永恒的、超阶级的道德,道德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毫无政治目的和政治内容的所谓“超政治”“超阶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师德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充分表明,师德不仅具有职业性特点,而且还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受政治的支配和制约。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德归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范畴,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也从属于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当代师德区别于传统师德的政治意蕴。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复杂多变,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价值观的渗透和颠覆。它在侵袭学生思想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教师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教育既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价值观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师德不仅是指教师的道德素质,而且包含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师德的认识大多集中于道德修养,而不大注意它的政治维度和政治取向,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当代师德评价必须把握其政治属性,良好的政治意识是教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再次,文化转型中师德转型的要义。师德作为教师行为文化受社会文化转型的影响。师德的转型发展在深层次上反映文化的转型发展。文化的精义是道德价值观,它表征着人类精神追求所达到的高度。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思想和活动各个领域变革的多方面进程”。[3]相对于以宗法关系和绝对服从为特征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主体意识的觉醒。由于主体意识的觉醒提升了教师的道德主体性,使得他们对自身角色有了自我的期望和认同,师德被看成是对社会价值期待的实现和生命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一方面,在主体文化主导下,教师成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价值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教育行为主体、传授知识主体和道德实践主体。践行师德不再是被动的、外在的、强加的要求,而是行为主体自身主动的选择、内在的需要。由此,教师成为师德实践的真实主体、责任主体。这种主体文化通过主体间性的自觉为师生建构一种平等、理性、宽容的道德关系提供了文化条件。另一方面,主体文化为现代师德注入了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成为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它要求教师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人的意识、人的观念、人的维度体现于师德实践中。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道德事业,其人文品格体现在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因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内涵是人自身的发展,而人的现代化取向体现了深刻的文化转型。因此,弘扬人本精神、注重人文关怀是文化转型对师德转型发展的影响。

二、师德现代转型和发展的基本特点

师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客观上它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活动提出的道德要求,主观上它通过教师的德性状况而呈现,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迁,伴随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具体来说,师德现代转型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师德精神的“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和师德评价必须确立具有道德进步意义的价值观,以现代教育伦理精神指引教师道德实践。也就是要使师德精神趋于“现代化”。现代教育伦理精神是现代社会伦理精神和伦理品质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代教育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它是对传统教育伦理的积极扬弃和时代超越。传统教育伦理既存在积极的方面,也存在消极的方面,教师道德行为中的教育专制、教育暴力、教育不人道、教育不民主等反映了传统社会教育伦理实践中存在的负面因素,这些因素不仅没有体现教育善的本质,而且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了教育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异化与不和谐。弘扬现代教育伦理精神就是以新的道德理念审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关系和师生关系,构建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道德关系,在教师道德实践中注入教育的道德关怀和价值理性。尤其是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待教育工作应具有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道精神,它们都是现代师德的重要内涵,也是师德精神趋于“现代化”的重要表征。

2.师德发展的“专业化”。在传统的意义上,师德作为调节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道德准则,强调教师行为具有的教育性和示范性。师德规范只是约束教师行为、督促教师自觉履行教育职责和行为义务的外在手段,而忽略了对教师自我完善和保持内心和谐的作用。美国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和《明天的教师》报告中,强调教师专业性是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师德是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密切联系的,“尊重学生、尊崇独立、追求正义是美国师德的核心内容”。[4]在此背景下,教师专业道德被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核心要素。作为专业人员,教师需要用理性的专业道德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将自身的道德成长与专业成长相统一。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的精神蕴含与文化表征,是教师专业的现代性意义与价值的确证方式”。[5]促进学生发展和坚持自我提高是教师专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这是一种师德类型、功能的重构,将过去专注于师德教育功能的德性论与体现师德服务功能的义务论相融合。教师既从事专业性劳动,又为社会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务”。因此,师德的专业性与教育的服务性紧密联系,它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服务精神和专业服务技能。教师劳动的专业特性使得专业之外的人难以准确判断其是非得失,所以,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强调从规约到自律的转变。

3.师德状况的“多样性”。以人的独立性为标识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自我意识和权利观念逐渐增强。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也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多元道德的存在具有了现实依据。社会成员道德状况的多样化反映到教育领域,就表现为教师个体德性状况的“多样性”。在教育工作中既有具有奉献精神、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有仅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教师;还有的教师其行为不仅违背了最起码的师德,而且违犯了法律。上述教师不同的德性水平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社会成员道德水准的不一致性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在这种多样性中还存在一种道德功利主义的迹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自身所特有的利益交换机制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主导,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既带给人类以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使市场成为衡量一切的砝码。这种利益分配方式的变革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革命”,尤其是以自我利益和自我价值为取向的功利主义倾向从社会大众生活层面膨胀到了教育生活领域和教师的精神文化领域。而且,“权利”“公正”“幸福”都成为与教师道德实践相关的概念受到关注和阐释。

三、转型条件下师德评价的新趋向

基于师德的现代转型和发展要求,师德评价必须走出传统的理论阈限,遵循师德建设的基本规律,把握师德评价的新趋向,从而更新理念和改进方法,更好地发挥其对师德发展的导向功能、规范和激励作用。首先,师德评价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师德评价基于一定的事实判断,对照评价标准,对教育行为做出应当与否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因为是以事实为根据,所以它不是主观臆断的,而应是客观科学的。科学的师德评价就在于它反映了评价客体的道德本质。科学的师德评价依赖于对事实的理性的全面判断,又必须依据合理的评价标准进行。因为师德评价依据的标准不同,得出的评价结论就不同,甚至可能相反。而一种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标准至少包含了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就前者而言,它应契合师德转型发展的现实,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专业性、层次性和完整性。就后者而言,它应满足社会的价值期待,即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行为,在道德上就是善的,应当受到肯定和赞扬;而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应当受到批评和谴责。如果说师德评价的科学性体现了它的合规律性,那么师德评价的人文性则体现了它的合目的性。师德转型的社会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弘扬“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评价都应注入一种人文关怀。师德评价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测量或证明教师的道德水准,而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教师的德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道德发展。缺少人文关怀的评价容易导致评价的工具化、形式化,也不利于激发教师的道德主体性及其内在道德需要。因此,从转型意义上说,现代师德评价要从把教师当作“机器人”转变成把教师看成活生生的、发展的、自我实现的人。一种人性化的师德评价“应考虑到教师的期望、需要、自尊等内在因素”。[6]这将有利于调动教师在自我评价中的主体性及其在师德建设中的主动性。其次,师德评价要坚持“一元导向”与“多元取向”的统一。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多样性”已成为师德转型的主体化表征。这种教师道德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要求人们在对师德进行善恶评价时,坚持社会一元价值导向与个体多元价值取向的统一。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主导道德价值观,这是统治阶级意志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由此,我国的师德评价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主导道德的价值导向性,以促使教师的道德成长与社会的普遍要求相一致,否则师德发展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并导致个体多元价值的冲突和无序。同时,面对师德状况多样性的事实,师德评价不可模式化、简单化,应承认教师多元道德价值取向的现实合理性。在教育实践中,师德的一元道德价值是通过多元的方式来实现的。人们总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的条件以及自身的能力来履行师德规范,从而使教育行为的道德价值以多种形式得到具体的呈现。基于教师德性状况的多样性,对师德的评价就应允许行为主体在不突破道德底线的前提下,确立自身的价值追求。但这种个体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主导价值之间只能是距离上的远近,而不应存在方向上的背反。这里,师德的价值导向是普遍、客观和一元的,而价值取向是个人性、情境性和多元的。“一元”和“多样”的统一是建立在基准道德上的价值包容,否则对教育行为的善恶评价就会因是非界限的模糊而失去意义。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说,对师德多元价值的肯定也表现在,它不仅应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且应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再次,师德评价要做到“外部他律”与“内部自律”的协同。师德评价借助于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的力量影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并作用于教师的内心世界。社会舆论的力量对于教师的道德约束是一种外在的他律,没有这种他律,道德的规范功能就无法显示。而内心信念的力量是主体的自我道德要求,依靠的是教师的道德自律,没有这种自律,道德的激励功能就无法显示。因此,师德评价是“外在他律”与“内在自律”的统一,是他评与自评的结合,是“要我做”与“我要做”的融通。在师德建设中,单靠道德评价的强制性约束,不重视教师德性的良心自律,是不可能提高教师的伦理水平的。片面强调道德评价的强制功能,就是把教师仅仅视为管理的对象,而隐匿了教师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与自觉性。当代中国教师面临的教育伦理问题、教育风气不良、道德水准下降等现象,有许多并不是源于制度和规范本身的不健全或不完善,而是有些教师没有完全具备与制度要求相适应的精神品质所致。相对于规范的他律,教师德性的自律是对自身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自觉承担与自愿履行,是社会评价向个体良心转变的必要环节。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是有德的。”[7]如果说道德评价的他律性主要是起到抑恶的作用,那么,道德评价的自律性主要是起到扬善的作用。师德评价要发挥他律和抑恶的作用,以规范教师行为;同时也要发挥自律和扬善的作用,以提升教师德性。自律的扬善和他律的抑恶是师德评价功能的两个重要向度。这两个方面,任何一方的不尽如人意,都将使师德评价功能的实现存在缺憾;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其作用机制都是不健全的。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8]停留于他律阶段的师德,无论怎样尽职地去遵行它,终究是一种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异己”的力量,师德的实现需要道德主体的内在自律和自我反思。他律的评价只有转化为自律的评价,才能充分彰显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形成自觉追求教育善的稳定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作者:糜海波 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435.

[3]杨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4]郭法奇.美国学校教育中的师德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教师,2004(5).

[5]刘俊.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教师专业道德[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

新趋向范文篇2

1.1新林业植物品种保护制度变革国际领域新植物品种的实践保护制度公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主体由发达国家组织倡导创建了保护联盟UPOV,较大层面反映相关国家的综合诉求及利益标准,我国在90年代初期加入该组织。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UPOV组织模式为适应国际化需求,逐步对公约实施了3次修订,令其文本内容实现了优化更新升级,同时对新植物品种的综合保护水平实现了稳步提升,令保护范围持续扩大。伴随相关贸易知识产权TRIPS协议的签署,令保护新品种植物相关制度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普及,较多工业国家均对UPOV相关模式给予了充分支持,并令其成为发达国家全面推举的一类非专利性立法模式,进一步加速了其更新变革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TRIPS协议具有一定的制裁性,较多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只有被迫履行UPOV模式,在推进其普及应用的同时,也体现出与发达国家间的争议与矛盾性,令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权利、保护遗产资源、分享利益等被不良忽视。因此为探索更为有利的模式标准,新植物品种的实践保护制度将继续实现变革发展。伴随生物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同样会对国际层面新植物品种保护制度形成较大冲击,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令育种手段与程序实现了科学改变,令基因在更大范畴种属内实现转移成为可能,伴随基因品种植物的持续增多,令育种人员更加需要对新品种的相关知识产权进行全面保护。

1.2国际保护新植物品种的未来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以及相关解决结果将对未来保护新品种植物制度的发展变革趋势方向产生直接影响,令保护制度逐步由专项性向专利法方向转变,专门法的单一局限性保护将日益凸显,在商业层面体现品种全价值的基础上,将逐步重视林业农民权利的相关问题、并令国内保护植物品种的相关法律制度增大了逐步向着国际保护法律体制发展延伸的可能性。另外,对传统知识的科学保护以及遗产资源问题将逐步得到国际政府、组织以及各国的较大关注。

2我国保护林业新植物品种实践状况与相关运行机制

2.1我国保护林业新植物品种立法状况目前,我国保护林业新植物品种的法律、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令育种者相关权利得到了一定保障。同时我国保护林业植物属种的相关名录进一步扩大,自实施保护条例以来,先后了4批94个保护属种名录,包含木本花卉与林木品种等,且范畴上升到170余个,体现我国在保护扩充新植物品种层面的努力与贡献。在品种权的报批申请层面,其总体数量与日俱增,对调动育种者的选育新品种、保护积极性层面创造一定贡献。另外,我国基本建立相关行政管理体系,由林业局与农业部依据各自职权范畴进行保护品种名录的申请审查与受理。其中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对蔬菜、棉、粮食、果树、油与除观赏植物外的新品种相关申请受理工作,而林业局则主要负责果树、林木与木本花卉等新品种植物的申请工作。

2.2我国保护林业新植物品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对林业新植物品种的实践保护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呈现出整体行业保护知识产权综合意识不全面、运用转化机制有失灵活性、总体质量数量水平有限,保障支撑能力欠缺等问题。在执法管理层面,体现出对林业新植物品种维权管理途径的不畅通与困难性,对于品种的保护及审定缺乏科学的协作统一性,测试应用栽培价值有所欠缺。基于林木资源具有一定的田间公示性显著特征,因而令逐步呈现的搭便车现状问题增加了掌控新品种的实际难度。而在研究林业新植物品种的成效、成果方面也具有一定难度,对于新品种权的有效激励则呈现出一定的不足性,欠缺科学合理的对新植物品种的估价系统,令其资源流动体现一定的不畅通性。

2.3我国保护林业新植物品种制度对林业产业形成的积极影响我国在保护林业新植物品种制度层面的实际运行进一步令企业成为植物品种权的核心主体,基于新品种的高收益性令较多种苗企业积极投入到开发林业新型植物品种行业之中,加之保护制度的有效实施,令他们的后顾之忧得到了有效排除。同时保护制度的科学建立促进了市场交易的有效形成,基于利益因素,令较多私人投资引入林业新职务品种的研究开发领域,进而构建了多元化的发展投入格局。该格局之下,令享有资金优势与技术优势的相关投资方与研究方主动联手,不仅令经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同时进一步促进研究成果全面推向市场,有效控制研发林业新植物品种的风险,利于林业育种技术设备的更新与升级,并令林业创新发展步伐持续提升。新型林业植物品种实践保护制度的确立还可广泛吸引个人与境外机构进行新品种权的申请,令我国林业物种持续丰富,并有效弥补科研机构在培育品种层面的不足。基于公示申请制度,可令各类技术主要资料有效公开,利于科研机构的充分参考借鉴,并促进其发展研究出更优质的品种,促进育种科学技术的有效升级与改良。

3保护林业新植物品种制度实践思路

为促进我国保护新型林业植物品种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林业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我们首先应充分认识保护知识产权重要性,科学制定产权管理与归属规定,创建利益考评有效机制,推进科研机构提升产权质量与数量,融入农民权利于保护体系之中,提升新品种权的科学转化率。同时可基于土地承包依据,令权利人拥有全部土地原资源品种,赋予农民或集体相应权利,与其签订采集权系列合同。另外我们可科学实施参与式新品种培育方式,满足农民育种实践需求,鼓励其设定良好育种目标,并在土地进行育种直接实验,科研单位主体负责技术与资源的提供,可令农民在参与制育种管理中收货丰富效益。在政策与法律制度实施、制定层面,我们应依据市场发展综合需求,由开发新品种与转让层面给予农民适应性的利益分享,依据利益诉求与贡献大小基于产权制度实施有效分配,激发各主体利益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至创新品种创新实践之中。另外,应科学处理好公共社会权益与私人权益关系,有效提升林业资源经济效益,持续开发植物优良新品种,借鉴成功经验,为私人育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与科技储备,进而更好的促进新品种的优势转化,令公共与私人功能实现重新定位,提升整体社会福利。

新趋向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供给;分类保障

2007年8月,劳动保障部联合民政部、审计署《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工作进行清理,理顺管理体制;对农保基金进行全面审计,摸清底数,并研究提出推进农保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自1998年以来停摆十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复苏”的迹象,探索低参保率的制约机制必将有利于农保的“复苏”。

一、农保低参保率的直接原因:制度供给不力

以什么样的制度规范农民参保会有不同的效果。以“新农合”和“农保”相比,前者得到了农民的普遍拥护,参合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而后者却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制约农民低参保率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制度供给的匮乏无疑首当其冲。

第一,《基本方案》未充分体现政府的经济责任,制约了农民参保。当前我国农保实施的根据依然是1992年由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其规定“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也就是说农保缴费主体是农民、集体与国家,不过后两者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强大的乡镇企业经济体。但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乡镇企业大多改制为民营企业,这就导致农保中“集体补助为辅”在许多地方成为空话,“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也没了载体,结果农保成为农民的自我养老保障。这严重地阻碍了农保的发展。从现存5000多万参保农民大多具有集体补助也可反证,仅靠农民自身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保的发展。

第二,《基本方案》未及时修订,制约农民参保。《基本方案》颁布之初具有可行性:当时高利息率可以保证在低交费、低物价的情况下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也可以适当交费,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农民依靠养老保险金一定程度上弥补生活所需。但此后不久,我国的存款利息率不断下降,物价上涨,原有的乡镇企业也大多私有化,加之管理中的漏洞,资金难以保值,更遑论增值。在这种情况下制度未能与时俱进,最终导致绝大多数农民被排斥在了制度保障之外。

也许有人会说,制度一旦颁布不能随意修改。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要强调,当制度已不适应需要时就必须修订。这一点从政府对国有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上可见一斑,相对于8年内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两度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17年却未见修改,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农保制度的新选择:分类保障

当前,农民已分化为纯农户、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正是基于农民分化的实际,《基本方案》已不能适应其变化的需求,根据农民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保障是较为可行的制度选择。

第一,“基础养老保险”+“附加养老保险”——纯农户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在我国,纯农户的收入水平总体上仍呈现出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由高到低的趋势。假定农民收入构成中剔除工资性收入即为纯农户的收入,则东、中、西部纯农户收入分别为2522.2元、1903.96元、1704.39元,东部地区分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32倍和1.48倍(国家统计局,2006)。这种差距就要求形成适合不同纯农户的保险模式:即在保障所有纯农户最低生活水平的基础上,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参加附加养老保险,这一模式可表示为:“基础养老保险”+“附加养老保险”。

“基础养老保险”的基本特点是广覆盖、低保障、强制性。保险资金的筹集由纯农户、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共同负担。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出资比例上,应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多出资,中央政府少出资,甚至不出资;而经济欠发达,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应该少出资,甚至不出资,完全由中央政府补贴。这种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责任,也符合“国际惯例”,因为据对131个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的统计,有129个国家由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政府在其中的责任不可或缺。

“附加养老保险”的基本特点是不平衡性、自愿性。由于各地纯农户收入,以及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于农民收入较高,或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富裕地区可设计出不同的缴费与享受水平档次的“附加养老保险”,以吸引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参保。与“基础养老保险”的强制性不同,“附加养老保险”的参保是自愿的,其筹资主体主要是农民自身,以及(或)集体经济较好的集体经济组织,且这种保险采取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谁参保,谁受益。

第二,“个人账户”+“社会统筹账户”——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由于农民工在收入、职业、居住方式等方面与城镇职工有相似之处,而目前,我国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保”)采取的是“个人账户”+“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所以对于农民工,特别是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可依然借鉴这种模式,但又有区别,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缴费主体与社会统筹账户的层次上。

1.缴费主体的具体安排。事实上,随着就业的复杂化,农民工本身具体分化为业主层、个体劳动者层和雇工层。所以,与城保相比,农民工的“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的出资主体显得相对复杂。

农民工的“个人账户”可完全由个人(个体劳动者、业主)出资,或由个人(雇工)与雇佣者(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共同出资构成。之所以个体劳动者与业主的“个人账户”完全由其个人缴纳,是因为他们自身占有了全部剩余劳动成果;而雇工的“个人账户”由其本人与雇佣者共同出资,是因为雇工得到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其剩余劳动由雇佣者占有,因而雇佣者有必要以剩余劳动的一部分贴补雇工的“个人账户”。农民工的“社会统筹账户”则由政府出资(针对个体劳动者,因为他们已合法纳税),或政府与个人(针对业主,因为他们除纳税外,又占有了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共同出资,或政府与雇佣者(针对雇工,因为雇佣者占有了雇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共同出资。

2.提高社会统筹账户层次,促进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在方案设计上,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账户与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存在重大区别:前者仅限于市、县统筹,而后者则分属省级统筹。这种区别是改革的着力点,但又不是向城镇看齐。

(1)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必须实行全国统筹。因为农民工的跨省流动性较强,已占41.11%(李强,2004)。如果统筹仅限于省内,甚至市县内,且不能随农民工的流动有效转移,其结果只能是农民工在A地被扣除的一部分必要劳动因其流动到B地而无法获得,这显然是对农民工劳动的剥夺。而实行全国统筹,农民工无论在何处谋职,都能获得由社会统筹账户提供的基础养老金,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保障水平。

(2)在全国统筹基础上,实行缴费年限累计,只要在退休前累积或补齐15年,就应享受相应保险待遇,而不是如《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20号,简称《通知》)规定“凡重新就业的,应重新参加养老保险”。如果在全国统筹基础上,实施缴费年限累积或补缴,可大大提高其参保积极性。

(3)建立农民工返乡调整机制。据统计,80%的农民工要回到生他养他的故里,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标准所保障的生活水平对返乡农民无疑是相对较高的。因而,一旦农民工返乡,而又没有完成15年的缴费,在缴费年限及支付水平上可作适当调整,如缴费年限降为10年,同时执行较低的支付标准。而对于那些缴费年限处于最低(10年)和最高(15年)之间的农民工,同样作适当调整,以与缴费年限相应的比例支付。

第三,“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账户”+“储备金账户”——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与市民相比,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在城镇的就业能力都相对较低,这就要求对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方案,以确保其安全养老。根据年龄,失地农民可分为三类,一是未成年人(18岁以下),二是年轻人(男18-45岁,女18-40岁),三是中年人(男45-60岁,女40-55岁)及老年人(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对于未成年人,其首要问题是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增强其在城市的就业能力;对于年轻人,其首要问题是就业安置,通过就业,特别是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其他保障(含社会养老保险)也随之确立;对于中年人、老年人,因年龄与技术等原因,纳入正轨渠道就业,参加城保都比较困难。因此,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针对中年人、老年人的,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为“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账户”+“储备金账户”。

1.建立失地农民的“个人账户”,其费用以个人缴纳为主,为调动失地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集体可从土地补偿费(土地集体所有权权益的体现)中给予适当补贴。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在参保者达到退休年龄后方可支取,且根据账户储存额与平均余命逐月发放。如参保人在达到退休年龄前就死亡的,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由其指定受益人继承;如超过平均余命,其养老保险金则由储备金账户提供。

2.建立“基础养老金账户”,账户资金主要由土地补偿费构成。土地补偿费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权益的体现,其用途一方面可以由集体兴办实业,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公益事业,而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账户就是其一。

3.建立“储备金账户”,其资金来源有二:一是由集体从土地补偿费用中支付少部分,二是由地方政府提供大部分。因为按《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只有经过国有“变性”后方可出让,而出让后的增值收益则主要由地方政府占有,这显失公允。农民理应享有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成果,其形式之一就是政府从土地增值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补贴储备金账户。

三、强化政府责任,重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在农保制度建设上,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强化政府相关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农保制度的变革,使农民真正老有所养。具体体现在农保制度中,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二是强化管理与监督。

第一,完善养老保险法律。长期以来,尽管我国在社会保险领域已颁布大量的行政法规、规章和相关文件,但一直没有一部统一基础性立法,这也加剧了制度的波动性。在社会保险法的制定上,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社会保险法》,国务院据此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各地根据实际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可喜的是,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历经长期酝酿后,终于在2007年12月23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后,2008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全文公布社会保险法草案及关于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其内容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可以预期,这一立法将为农保制度的制定提供法律依据,也必将推动农保事业的发展。

第二,强化管理与监督。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上,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有权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存在问题的,应当提出整改建议,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保险基金检查结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也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实施监督。在社会统筹上,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应当成立由参加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代表、个人代表,以及工会代表、法律专家、精算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季度向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汇报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年度审计和专项审计,并向社会公开。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与社会保险立法[J].新华文摘,2008(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草案)[EB/OL].[2008-12-28].http://.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本方案(试行)[Z].19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陈桂华,毛翠英.德、日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理论探讨,2005(1).

[6]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J].人口研究,2001(5).

[7]万明国.都市农民的二次分化与分类社会保障政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4(3).

新趋向范文篇4

尽管晒“三公经费”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向社会亮出“三公”消费账单的正面意义还是不容低估。从大的方面说,这是权力部门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新起点,是遏制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有益尝试。这将真正推动中国向现代社会迈进。从小的方面看,“三公”经费公开的大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关上,这将有利于限制不合理的“三公”消费,降低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规范政府部门正确有效地行使权力。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加快推进预算公开的决心,也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共权力监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体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趋势是日趋于透明,便于推行财务公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现状看,绝大多数并不符合单位财务管理的需求,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比较低,缺少一种自我提高、自我升值的意识,这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甚至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现象。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制度出现漏洞、不足,进而难以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三)预算编制不太合理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预算编制的作用以及重要性,没有以法定程序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所开展的预算编制工作缺乏科学性以及严肃性等等,从而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甚至造成超支浪费现象。

(四)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的落后,是造成上述种种问题的最大原因,因为观念是行为的先驱,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管理观念,就会造成管理上的误区,从而抑制甚至是扭曲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的落后,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财务管理方式过于粗放,停留在最初的传统管理阶段;二是不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三是财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在实际过程中执行、落实。

三、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路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一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各级人民政府应定期组织各级财务人员对相关财务法规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并且,进一步强化财务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风险的防范意识,合理规避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二是建立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为了规范各单位财务资金的收支管理,应围绕资本成本与价值创造设立相应的考核体系,以财务指标为绩效指标,充分调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

(二)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执行能力一是要改革预算编制的方法,合理确定编制程序。在编制方法上应完全摈弃“基数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对未来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同时应进一步细化预算批复程序,细化预算科目,建立和完善预算支出标准,提高预算编制水平。二是提高预算的执行力,防止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脱节,各级监管部门应对预算收支的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特别是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质量,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做到降低各单位行政成本,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效用。

新趋向范文篇5

关键词:新课标;口语;效果

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WM.Rivers指出:“学生的需要不单是个人的,它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压力和政治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形势发展,中外交往日益频繁,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又要能用英语进行初步的交际能力,新教材的出版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贯彻听说领先的教学思想,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有下列一些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方法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潜能。教师要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在教学中要本着用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则;不要因为学生讲的不好而大发雷霆,要多引导,多鼓励。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即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意。我们经常会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学生由于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正向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的那样:“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

二、注重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学习情绪及学习兴趣影响极大,课堂教学中必须达成师生之间的双向理解,沟通师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人有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不同的个性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我能注意从大多数学生实际出发,根据难度,以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也使他们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从而增添学好外语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仔细地处理教学中的每个问题,保证学生始终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同学们进行口语训练时,出错是难免的。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的心理。在练习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练习,大胆发言。对学生因口误而产生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我从不轻易打断,等讲完后,再婉转地指出。如果一出错就纠正,就会极容易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随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些错误大都会逐渐克服。对学生在学习上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我都及时地加以表扬、鼓励,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就会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去提高说的能力。

三、课文教学坚持听说领先

1、在听的基础上,培养说的能力。

学习开口说话的关键首先要听清楚,然后才能开口模仿;模仿准确了,就会有信心,也就会愿意继续去听、去说。再者,只有多听,才知道英语是怎样说的,知道重音、意群、连读、爆破等,才会减少汉语表达的影响。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教新的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两遍课文录音。第一遍重头至尾听;第二遍是一段一段听,每听一段,就让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利用课后练习所提供的问题,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这样既训练了听又训练了说。

2、课堂教学中,尽量用英语教英语。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说英语的示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用英语组织教学,假如学生听不懂,我就借助其他一些实物,图片,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实在难以理解的,我情愿用中文翻译一遍,但也必须坚持用英文讲解,目的就是给学生增添一个锻炼听的机会。没有足够听的实践是不会开口说的。

3、重视朗读、背诵、复述。

新的课文教完以后,我要求学生背诵全部或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熟读课文。我认为朗读、背诵是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既有利于正确、熟练地掌握语音。巩固牢记词汇、句型等大量语言材料,也有利于培养语感,达到熟练运用语言。另外,在背诵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可采用多种方法:例如(1)提供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复述。(2)运用一些问答题,让学生先回答,然后连句成篇。(3)也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自由复述。

课堂教学是进行听说训练的重要途径,但是要使学生真正开口,单靠课堂上四十五分钟是不行的。因此,进行课外听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做法是:

1、让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利用录音机、电视机来促进学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听音、模仿;现在电视上英语栏目较多,可让学生在自己合适的时候收看。

2、组织英语第二课堂。在课后,把学生组织起来,就课上、课外一些感兴趣的话题用英语进行讨论。排演一些短剧、讲故事等。这些活动既培养了他们说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3、平时,我还要求同学们之间试着用英语交流,锻炼说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口语教学应是学生积极参与,运用英语来实现目标、达成愿望、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过程。要想改变口语的教学现状,必须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大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活泼、风趣、幽默,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感染学生,自始至终吸引着学生。简明扼要的引入,语法教学的情景化,对话的交际化,要使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但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语言交际活动的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英语口语练习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开口、坦诚地表达自己,从而从各方面刺激,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使口语课堂活跃起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

新趋向范文篇6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二、居住区的含义与规模

(1)居住区的含义。居住区是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规模不等的居住地段。(2)居住区的规模。建国以来,我国居住形态从初期由于缺乏经验而借鉴西方邻里单位,学习苏联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并传入我国被广泛地采用及积极发展的今天,总结这段走过的道路,有必要给小区下个定义。白德懋在《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一书中,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级: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又称居住组团)。一是居住区。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在居住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因此它的规模一般为1万至1.5万户,3~5万人,相当于一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范围。居住区下可划分若干小区,也可不划分小区,而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二是居住小区。简称小区,有别于工业或其他小区。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围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单位。小区内设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但经常性的设施,如规模较大的邮局,购物超市、医院等还得去小区外解决。它的规模约2~3千户,1万人左右。小区下可划分若干住宅组团,或视具体情况不分组团。三是住宅组团。是居住区的基本居住单位,由若干栋住宅组成。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或里弄委员会),300~700户,1000至2500人。所以称之为住宅组团,以表示它的单纯居住性质。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但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大小不一,人民生活需求水平不同,而且居住区规划的理论还在继续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多种多样的居住形态,因而不要简单化、模式化,不强求划一。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近年来,房地产发展方兴未艾。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一时的“欧陆风格”逐渐失去的昔日的光环。以我国历史和文化为主题的中式楼盘越来越得到人们期待。

(1)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这是住房商品化的特征,应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2)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如杭州的“白荡海人家”、“江南山水”,苏州“锦华苑”、“佳安别院”等居住区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

(3)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上世纪90年代以前,“欧陆风格”影响到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时,曾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90年代以后,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新趋向范文篇7

一、朝鲜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20世纪90年月,朝鲜经济曾陷入了空前未有的逆境。为此,朝鲜政府从1995年起开始了“苦难的行军”,招呼天下人民为克服眼前目今的经济困难而发愤开心,国际社会也纷纷给予怜悯并伸出救济之手。时隔5年之后,朝鲜政府议决2001年新年配合社论(《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报》、《青年前卫报》)宣布“苦难的行军”胜利竣事,体现朝鲜经济已经走出了低谷。其具体配景是:1999年朝鲜经济比前年增长了6.2%,2000年又增长了1.3%,2001年则增长了3.7%,从而竣事了长达9年之久的经济负增长。(注:朝鲜《劳动新闻》,2002年3月28日。)只管云云,连续9年的经济逆境,使朝鲜财源枯竭,生产紧张萎缩,人民生存极为困难。

当前,朝鲜政府面临管理的突出题目是粮食题目、电力题目和资金题目。

粮食题目是恒久困扰朝鲜住民生存的最浩劫题。现执政鲜生齿约莫2350万人,倘使每人月匀称粮食需求量为15公斤,那么1年就须要180公斤,天下口粮总计须要430万吨,再加上种子、饲料、产业质料等至少须要600万吨。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月以来,朝鲜的粮食年产量不停倘佯在300-400万吨,因而其口粮的绝对不够量达30-40%(参见表1)。

[表1]20世纪90年月以来朝鲜粮食生产量

附图

资料源头:www.bok.or.kr/

另据2001-2002年粮食管帐年度供求预测,现执政鲜可生产大米134万吨,玉米148万吨,土豆47.1万吨,大麦、小麦等两季作物总产量为17.8万吨,总计达354万吨。(注:《统一韩国》,2001年12月号,第22页。)这比朝鲜粮食最低需求量600万吨还相差246万吨。可见,现执政鲜的粮食产量仍无法餍足国内最低需求。这种状态不光进一步削弱农业的基础,难以造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而且给整个黎民经济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

朝鲜的电力不够也是当前直接影响黎民经济正常运转的一大题目。朝鲜电力不够题目早在20世纪70年月后期就有预兆,进入80年月以后越发显着,于是政府先后接纳了许多限量用电的步伐。比喻:各地域财产实验交替生产制,实验企业电量配额制等。为了管理日趋加重的电力难题目,朝鲜政府在90年月后半期曾大肆推进中小型水力发电厂配置,先后在天下各地兴建5000多个中小型发电站,仅1999年就新建龙山1号发电站、安州煤矿煤气发电站等十多个大型发电站和700多个中小型发电站。只管云云,由于国内煤炭生产量的降落和原油入口量的淘汰,火力发电紧张受阻,而水力发电又受季节性影响无法正常运转(冬季发电量只有夏日的50%),因而现在新建发电厂对缓解电力不够题目效果不大(参见表2)。据1999年统计,朝鲜年发电量为186亿千瓦,这仅为韩国(2393亿千瓦)的十三分之一。(注:《南北韩经济社会状态比力》,韩国统计厅,2000年12月。)

[表2]20世纪90年月以后朝鲜主要能源产量

附图

资料源头:《北韩GNP推测效果》,韩国银行各年号。

朝鲜电力财产的技能落伍,配置迂腐以及谋划管理不善是管理现在电力难题目的一大停滞。由于朝鲜的送电、变电体系的老化,直接造成了30%以上的电量斲丧,而各企业的电动配置也非常迂腐,因而其电动屈从匀称低落20-30%。(注:《统一韩国》,2000年2月号,第21页。)不光云云,迂腐的配置通常要淹灭大量时间举行维修,有的发电配置维修所需时间通常比发电时间还要长,这不能不影响电力生产的现实屈从。在这种情况下,朝鲜政府曾向韩国政府要求支援200亿千瓦的电力,但是由于技能题目与政治题目交织在一起,至今未能如愿。

怎样管理资金难题目是朝鲜开脱经济逆境的紧张条件。凭据朝鲜政府发表的2001年财政预算实验情况,预算收入为216亿3994万元,支付为216亿7856万元,这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0.3%和0.5%。而2002年国家预算支付和收入为221亿7379万元,但这仅为1994年的一半。(注:朝鲜《劳动新闻》,2002年3月28日。)与此相比力,朝鲜民间的钱币生存量却相当可观。据预计,朝鲜流通钱币总量约莫为729亿元(朝币),而民间生存的外汇则达9.6亿美元(据朝鲜学者称,民间外汇生存量比这个数目还要多)。要是按1比200汇率盘算这将到达朝鲜流通钱币总量的2.6倍。这种舍本逐末的财政状态势必会导致整个国家金融秩序的杂乱。

朝鲜国内财源枯竭,国家对民间经济的失控,无疑加重了政府对外洋融资的依赖。但是,由于朝鲜政府从20世纪70年月后期开始未能推行对西方贷款的送还使命,早已被国际金融机构认定为名誉不良国而无法大量乞贷。据大韩商业振兴公司(KOTRA)吐露,1998年朝鲜外债额到达121亿美元,其中对俄国和中国的债务占一半。(注:KOTRA,《北韩投资实数》1999年号。)因此,要是没有令人佩服的外债管理方案,朝鲜获取国际贷款仍有较大的难度。

当前朝鲜所面临的粮食、电力、资金等与国计民生亲昵相干的一系列题目,不光成了朝鲜开脱眼前目今经济逆境的紧张停滞,而且它已经给社会经济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首先,非常的粮荒衍生了大量饥饿人群,紧张地动摇了国家提供体制,人民的生存随即陷入了非常的逆境。其次,国内财源枯竭,限定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造成了国家筹划之外的私有经济,从而给正常的经济秩序带来了不良影响。再次,恶劣的经济情况又难以有用地构造社会劳动力从事正常的生产,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萎缩。

二、“7.1革新谋划管理步伐”

关于朝鲜的经济革新大概厘革,外界广泛关注在2001年提出的所谓“新思考”,以为这是朝鲜革新开放的信号。着实,所谓“新思考”正如《劳动新闻》所指出的那样,“开脱旧的观念,举行崭新的思考”,“以新的看法和高度管理一贴题目”,在经济领域则夸大“搞好经济构造事情,前进现实屈从”,“要凭据新的情况和新的气氛,革新经济管理体制”。(注:朝鲜《劳动新闻》,2001年1月1日,新年配合社论。)因此,朝鲜的一些官员也向对外媒体宣称,现执政鲜在经济领域推行的某些新政策,主要是在坚持朝鲜式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凭据国内外情况的厘革,进一步革新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前进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注:《举世时报》,2002年8月15日。)这就决定了朝鲜现行的经济革新的性子、内容及其范围。

从团体上看,朝鲜自去年7月1日开始实验的经济革新,虽然以粮食价钱为突破口,以前进物价(主要是斲丧品)、增长城乡劳动者收入为其主要特性,但其内容涉及到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目的在于“经济管理中消除坐享其成和匀称主义征象,彻底体现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扬全体劳动者的革命热情和创造性”(注:《举世时报》,2002年8月15日。)。也即是说,使用价钱这一经济手段,在城乡全面革新谋划管理,有用地整理经济秩序,进一步变更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以便迅速开脱眼前目今的经济逆境。由此看来,朝鲜称此项革新为“谋划管理要领上的革新”,而拒绝使用“革新”等字样决非偶然。

“7.1革新谋划管理步伐”包罗城乡两个方面内容。

在屯子:1.上调国家向农人征收粮食价钱,把征粮价钱从已往的每公斤8角前进到40元。2.国家提提供农人的农用配置按原价收费,同时还向农人征收地皮使用费(相当于粮食产量的15%)。3.保证对农业生产分组的谋划自主权,增强对分组的夸奖机制。如:朝鲜政府虽然划定在协作农场体制下作业班是最基本的谋划单元,但作业班内部的分配却容许以分组(3-4个)为单元举行,并革新已往作业班内部各分组匀称分配的做法,凭据现实生产效果,对各分组实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其目的就在于,在保证农人公正收入的基础上,勉励他们凭据现实收入情况,公正地部署农作物莳植筹划,使之能够自主地确定扩大再生产筹划。

在都市:1.大幅前进都市劳动者人为。如:把工人每人匀称人为从110元前进到2000元,诸如采矿业等重体力劳动者人为则前进到6000元。2.调解企业生产产物的资本核算,把原质料、配置、劳动、供求关连等要素纳入产物资本之中,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利润,使企业凭据现实效益科学地拟订生产筹划。3.重新订建都市生存必须品价钱。如:粮食价钱从每公斤8角上调到44元,其主要依据是国际粮食市场行情和国内现实流通价钱。但是,前进粮价并不意味着粮食全面市场化,国家仍议决发放粮食提供券按新的价钱定量提供,这对老黎民而言,只不外是把粮食价钱从8角前进到44元罢了,至于他们对定粮之外的需求,只能到农人市场去管理。

朝鲜实验“谋划管理要领上的革新”步伐已有一年。至于着实效外界评价纷歧,有些人乃至以为是失败的革新,但“革新”无疑须要肯定的历程,也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妨害,因而现在谈朝鲜经济革新的成败为时过早。不光云云,要是把朝鲜的已往与如今做比力,现行的“经济管理要领上的革新”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议决前进物价、生产资本核算、按产物现实价钱支付钱币,从而有望实现两个变化:即把“斲丧者为主”的价钱体制变化成“生产者为主”的价钱体制,把实物经济变化为钱币经济。前者显然有利于变更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尔后者却有大概转变朝鲜经济恒久连续下来的黎民经济实去世和产去世征象,而开始引进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这将会给朝鲜现有的经济体制带来深刻的影响。其次,议决城乡谋划权的下放,企业和农人的自主权随即增大,城乡责任谋划体制有望得以建立,这对前进生产屈从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再次,促成了朝鲜住民意识和生存要领的厘革。已往,朝鲜大多数住民过着国家提供体制下的相对匀称的生存。但是,上述两个“变化”促使朝鲜住民顺应新的钱币化的情况,由此孕育发生的正面的或负面的社会效果是很值得关注的。据朝鲜住民反应,自朝鲜经济陷入逆境以来,由于国家提供体制不稳,他们早已顺应了国家提供体制以外的农人市场上的商品与钱币交易,因而大多数朝鲜住民对政府的革新体现明确和支持。

三、存在的题目和革新的远景

只管朝鲜政府把经济管理作为突破口相继出台了比力务实的经济政策,以评释其克服危急重振经济的刻意,但是朝鲜经济要规复正常至少要管理如下几个现实题目。第一,在实现由实物经济变化为钱币经济历程中,政府怎样保障斲丧品物质提供题目。仅以粮食为例,前进粮价虽然对规复农业生产有利,但在短期内尚难以管理粮食供求抵牾的情况下,要是政府无法保障粮食的正常提供,势必会造成粮价的暴涨而导致斲丧生存的极大杂乱。

第二,怎样管理规复生产所必须的能源、技能和资金题目。如前所述,执政鲜能源的不够直接影响企业的开工率,配置的迂腐又导致了生产屈从低下,资金不够又难以餍足企业对能源、配置和技能的新需求,进而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和金融秩序的杂乱。全部这些显然不是单纯地议决“革新经济管理”就能够得到管理的题目,它更多地与生产的客观要素交织在一起,因而也就要求朝鲜政府拟订出越发有用的政策,开心营造有利于规复生产的客观情况。

第三,怎样管理在“苦难行军”时期迅速膨胀起来的农人市场题目。所谓农人市场当初主要是指农人把议决小我私家副业所得的产物拿到国家指定的地方贩卖后形成的城乡农副产物自由交易市场。已往,在黎民经济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农人市场在整个黎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其产物交易也严酷地范围在农副产物,因而它作为国家筹划经济的须要增补,曾对城乡住民之间斲丧品交换有一些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朝鲜经济状态的恶化和国家提供体制的紧张动摇,农人市场在人们斲丧生存中的职位地方和作用孕育发生了重大厘革,颇有取代国家提供体制而主导人们斲丧生存之势。这种脱离国家控制的斲丧品市场的泛滥,无疑给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执政鲜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农人市场的泛滥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1.人民生存必须品价钱紧张失控。由于农人市场上的产物价钱主要取决于供求关连,国家又没有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机制,因而农人市场上的产物价钱比国定价钱凌驾跨过几十倍乃至几百倍。2.农人市场上的高额利润紧张地扭曲了人们对社会劳动的态度和社会价钱取向,使一些农人越发热衷于搞私人“庭院经济”,而在都市一度竟然出现类似我国革新开放初期的“下浪潮”,更助长了私有经济的伸张。3.农人市场开始转变人们的斲丧文化。这在实物部门主要体现为都市住民对农人市场的太甚依赖,在金融部门则体现为避建国家金融机构私藏钱币的偏向,从而给筹划经济赖以维持的国家钱币金融体制带来打击。4.紧张地影响公有经济的正常生长,助长了公有经济领域的种种糜烂征象,其中也不乏把国有企业生产的产物非法投放到农人市场牟取暴利的征象。由此可见,执政鲜现有的筹划经济体制下,私有经济的恶性膨胀是威胁公有经济的重大隐患,要是没有相应的政策增强管理和引导,势必会给朝鲜正常的经济秩序带来巨大危害。

作为管理这些题目的有用方案,朝鲜政府近几年提出的所谓“先军政治”颇引人注目。“先军政治”顾名思义即是“把珍视和强化队伍放在首位的政治”。(注:朝鲜《劳动新闻》,1998年8月22日。)为此,今年4月2日《劳动新闻》发表文章指出:“在社会上真相由哪一个阶级和阶级,大概由哪一个社会团体成为革命的主力军,主要取决于它在革命和配置中所处的职位地方和作用”,而“当今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盛行的时期,革命队伍所具有的职位地方和作用,无论是工人阶级照旧其他任何社会团体都不能替换”。(注:朝鲜《劳动新闻》,2003年4月2日。)4月7日,《劳动新闻》为怀念出任国防委员长10周年发表社论,称朝鲜为“先军大国”,称朝鲜民族“先军民族”,并要求天下人民开心成为“先军革命同道”。(注:朝鲜《劳动新闻》,2003年4月7日。)朝鲜政府把“先军政治”提到云云紧张的位置,这除了周边安保情况的恶化所造成的军事压力外,还有一个鲜为世人所知的特别缘故原由,那即是队伍在克服国家经济困难,维护现有经济秩序历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朝鲜队伍在经济领域的作用主要表如今为国家提供自制劳动力和队伍自身的经济活动所创出的巨额利润。朝鲜队伍大量投入国家经济配置,早在80年月就已开始。1988年朝鲜政府继片面宣布裁军10万投入经济配置之后,为管理国内劳力紧张不够征象,通常还动用15万通例兵员投入经济配置。(注:《韩国史》21,韩吉社,1995年,第322页。)由于对这些“武士配置者”国家无需另外支付相应的劳动人为,且有严酷的军纪管制,因而成为承揽种种国家大型工程配置的一支投资少、屈从高的新力量,开脱眼前目今经济逆境的可靠后援。不光云云,从1996年末开始,朝鲜政府曾发动队伍直接参与工场、协作农场、运输、邮电、铁路等与人民生存亲昵相干部门的管理和监视。1997年4月初,又下达了“队伍认真搞农业”的下令,随即由队伍掌管协作农场管理,并设置武装哨所警备农作物成熟期被盗。因此,在当年9月10日发表的与劳动党中心委员会认真人的发言中,努力赞美人民军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说“今年的农业生产险些是由人民军来完成的,要是没有人民军今年的农业生产将一无所获”。(注::“当前经济事情面临的几个题目”,《选集》第14卷,第360页。)

朝鲜队伍自身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创外汇为目的。由于冷战时期形成的产业体系,把军事产业摆在优先位置,因此朝鲜队伍经济活动的范围及技能含量均凌驾民用产业。特别是在前几年朝鲜经济不停下滑,又没有可供出口的产物的情况下,唯独军事产业仍维持肯定水平,因而军械出口在温和财政困难方面起到紧张作用。除了军需产业外,朝鲜队伍各部门从80年月末开始又自行构造商业公司开展外贸活动,现已有30-40个公司,其每年商业范围达1亿美元左右。(注:金镇焕:“朝鲜劳动党的‘新思考’与北韩社会”,国际高丽学会汉城支会第三次天下学术大会上发表的论文。)由此可见,朝鲜人民军在克服国家经济困难,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方面的作用,正如《劳动新闻》所指出的那样,“其他任何团体都不能替换”。因此,“先军政治”既是管理眼前目今经济逆境的紧张手段,也是维护现政权稳固必不行缺的条件。

要是说“先军政治”还含有一些议决非常手段维护现有体制的“守旧”偏向,那么自去年7月以来相继出台的某些政策大概步伐仍可视作革新或调解之连续。在对外经济相助方面,朝鲜政府决定设立信托银行,积极引进外资,并扩大合资企业的外资股份比例(70-80%),勉励外商投资。(注:韩国周刊《团结新闻》,2002年9月12日,第1330号,北E1。)在国内金融领域,政府从今年5月1日起向国内及外洋同胞发放公债,预计总额可达400-500亿朝元。(注:韩国周刊《团结新闻》,2003年5月15日,第1364号,北E1,北E2。)这对恒久把“无内债”看成人民政权造福与民标志的朝鲜政府而言,简直是在国家金融政策上的重大突破。

更值得细致的是,朝鲜政府对农人市场的相识和态度所孕育发生的重大厘革。从今年3月尾开始,朝鲜政府决定把“农人市场”改为“市场”,并容许恒久被克制的产业品上市。(注:韩国周刊《团结新闻》,2003年4月10日,第1360号,北D1。)对此,朝鲜国家筹划委员会崔洪奎(音译)局长说,政府不再把“市场看成限定的工具,而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一环”,并指出:“要是不保障有支付本事的需求,就会导致价钱上涨”,以是政府将“凭占有支付本事的需求调解产物价钱”,(注:韩国周刊《团结新闻》,2003年4月10日,第1360号,北D1。)从而肯定了凭据供求关连形成的价钱功效,并把市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管理领域,而这一点大概恰恰道出了当现在鲜着眼于价钱功效的整个经济体制革新偏向。

四、影响朝鲜经济革新进程的诸因素

1.朝鲜国内政局的稳固。在现在的政治体制下,朝鲜政局是相对稳固的。但是,所谓“革新”自己就包罗了对已往和现实的某些否认因素,这就不行制止地与已往屡见不鲜的思考要领、经济文化、优点结构孕育发生辩说。因此,朝鲜政府在推进革新历程中能否连续稳固国内政局事关重大。在此条件下,要是革新希望顺遂就会深得民心,政局便更趋于稳固,反之就会民心相背,革新失控,终极会导致天下大乱,尔后者正是朝鲜政府最难以负担的政治危害。

新趋向范文篇8

关键词:审美消费化;审美泛化;电视产品;审美异化;审美内涵化

电视审美是通过荧屏上五光十色的电视艺术节目呈现出来的,因此,电视艺术节目中的审美取向必然代表了电视审美的发展方向。

电视艺术所具有的审美属性、艺术属性和价值规律都体现在电视艺术必须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电视审美以艺术形式出现时,就必须遵循艺术规律。“从美育角度来说艺术作用于人,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质’。”所以,电视审美应“为提升个人素质”服务,这给电视审美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电视审美当前的“泛化”与“消费化”现象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长起来的,它转变了此前精英文化的“小众”时代,是商业时代文化和经济的合谋,可以说大众文化正是以实现利润为目标的文化商品化的必然结果。

“大众文化”也称“民间文化”,它主要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包括各种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广告、时尚杂志、流行歌曲、动漫画制品、营业性体育比赛、时装模特走秀及各种选秀比赛等。

这其中,电视传媒作为一种文化霸权,其主宰地位与传播能量是显而易见。电视产品就是一个消费品,因为它是拿来消费的,所以必定带有商业色彩,必定会考虑到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换言之,电视产品不是从商品到商品,而是从商品到文化,而且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艺术加工痕迹的世俗化了的文化。这使得当今电视审美出现了一个显著走向——“审美泛化”,即人的审美从理性层面、想象的天地退回到感觉层面和实用目的。这不仅消解了传统审美的高雅性、严肃性,而且泛化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需要模式化了的个人话语代码,无边际的审美快感使审美体验在不同人群中的距离缩短为“零”。

电视“审美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受众审美层次的降低、审美角度多样化及审美心态的变异。加之电视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为争取高收视率,电视节目不断追奇,导致当今电视审美逐渐变异为“消费化”这一有悖于艺术“为提升人的素质”的审美走向,即片面追求电视节目带来的经济利益、收视率,节目形式华丽、煽情,仅供受众消遣,对提高人的素质没有实际意义。

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东方电视台“我型我SHOW”为代表的选秀节目,堪称电视“审美消费化”的典型。它们以普通观众作为节目的主要参与对象,让这些普通人进行一定的训练和包装之后,有机会走上“星光大道”,其结果是掀起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平民造星”运动,给电视台、商家带来不菲的收入。

然而,这类选秀节目的电视审美取向都极富争议。评委和观众对选手的评判往往发生错位,评委们考察的主要是选手的唱功技巧和舞台表现力,而普通观众除了看唱功外,更主要还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及私人情感。2005年“超级女生”冠军李宇春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她的唱功在三甲中并不是最好的,外形也并不出色,但她以极其鲜明的个性、另类的气质和一种打破中国传统的“双性形象”获得了最高人气;“我型我SHOW”前五强中的施洋,虽为男生,却嗓音尖锐,参赛时专挑女生歌曲演唱,专家批评其唱功不佳,在台上表演时甚至将自己衣服剪破,大肆耍宝、搞怪,竟也人气飚高,晋级五强。如此电视节目传递出的审美取向,越发演变为对传统审美的颠覆。

在分析“超级女声”的社会影响时,2005年10月人民网理论频道首发了近四万字的七篇系列调查报告——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了其负作用:“超级女声”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错位,使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受到挑战;“超级女声”强调忽略参赛者的知识素养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无限放大选手的成功几率,大胆改变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价值观。“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正是“超女”的价值观念。以人人都能唱出的歌声为选拔内容,比以学习成绩为内容的比赛更为有趣,更能激发参与热情。因而,“超级女声”成为青少年心中实现价值的另一种方式。

目前,此类选秀节目在全国呈蔓延趋势。央视制作有“非常6+1”、“星光大道”,东方卫视有“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安徽电视台有“超级少年”……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当今由电视“审美泛化”引起的“消费化”影响呢?

其实,从大的社会范围来看,特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心理。选秀节目的走红也与当前我国社会弥漫的浮躁情绪有关,最直接地说,是与人们渴望“出名”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化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这种思潮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缺乏引导和规范,就容易演变为一种浮躁的情绪和行为。一旦这种浮躁的情绪弥漫整个社会,就容易出现各种不和谐、失范的现象。

二、电视审美向“异化”、“内涵化”相结合的趋势发展

中国在跨世纪之际,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12亿人口中拥有3亿多部电视接收机,2000多座电视台,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大国。这就决定了电视将成为全社会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全社会“人”的综合素质,电视在完成其诸多社会功能的前提下,也将责无旁贷地在强化全民族审美水平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现今的电视媒体对流行文化宣传力度太过火了,总以为老百姓最喜欢的仅此而已,不惜工本拍摄,非常讲究声色光效、画面造型。在黄金时间,流行文化占尽风流,高雅文化年复一年退避三舍。这个事实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电视文化内容虽然丰富,但却是快餐型的软性文化,缺乏当代美学思想的支撑,未能吸纳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审美思维成果,缺乏内涵。

有人认为现在是文化转型期,人类传统的审美习惯应该改变了。但是,无论如何,电视审美“为提升人的素质”这个方向不能变。电视媒体必须把好电视审美大关,形成电视审美“异化”和“内涵化”相结合的良好发展趋势。“异化”是指各媒体应顾全大局,不盲目跟风,发展有自己特色形式的电视节目;而“内涵化”即对电视艺术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格调的高追求,在重视收视效果的基础上重视收视率。

“如果我们不把关电视审美方向,让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调低下的电视艺术作品泛滥成灾,那么它将培养造就一种浮躁而不沉稳、肤浅而不深刻、油滑而不幽默的群体性的欣赏心理,就会造成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审美修养的滑坡’。”

综观我国地方媒体,在电视审美方向把握上较好的有:安徽电视台,定位于“大电视剧”,以新电视剧的引进和经典电视剧回放为主,注重电视剧的思想内涵,全天滚动播出,娱乐节目也围绕电视剧进行,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大“电视剧卫视”;广西电视台,定位于女性、时尚、民族,以“时尚广西”为口号,做大做强“时尚中国”、“寻找金花”等特色栏目,在获得良

好收视率的同时,打响了广西的知名度;香港凤凰卫视,定位于资讯,“小莉看世界”、“文涛拍案”等栏目都具有很强的时政性、知识性,风格犀利,予人启发。它们都沿着“为提升人的素质”这一方向发展,既开发一些区别于其他媒体的节目,形成自身的特色,赢得发展,又通过节目向观众传播了内涵化较高的审美取向。

而要达到电视审美“内涵化”,就必须消除目前电视媒体存在的一个观念误区——“收视率越高,越能体现电视艺术的价值”,将媒体注意力转移到电视审美的正确发展方向上。其实,收视率和收视质量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收视率高未必收视质量高。比如两档节目,一档思想内容比较深刻,文化意蕴比较丰富,审美情趣比较高雅。如果只有100个人看,但这100个受众的修养都很高,他们看完后不仅获得了视听上的感官快感,而且通过快感达于心里,得到了一种认识上的启迪和灵魂的净化,由快感而升华到了美感。那么这个收视质量是高的,通过这100个人的鉴赏体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收看。这样的节目往往是可以反复播出,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提升了受众的素质。相反,如果一档很平庸的节目,虽然拥有1万个观众,但是这1万个人都仅仅是获得了视听感官的刺激感,他们的审美修养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尽管收视率是前者的100倍,它的收视质量却是低的。公务员之家

新趋向范文篇9

关键词:仿生建筑建筑

建筑仿生是一个老课题,也是一种最新的科研趋向,它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人类文化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就是在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直到近时期,特别是飞机和潜水艇的发明也都是仿生的科研成果,人们从飞鸟和鱼类的特性中获得启发,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新成就。建筑同样如此,古代从巢居穴居到各类建筑的出现,无不留下了模仿自然的痕迹。但是,随着化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的文明发生了异化,反过来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也使自己的创作囿困于僵化的机器制品,束缚了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在近几十年来人类重新对仿生学开始重视的原因。

仿生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于是就促使了仿生学(Bionics)这门新兴交叉科学的出现。196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召开了第一届仿生学讨论会,在会上共同制定了仿生学的概念,与会人员认为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一门科学。它的目的是应用模拟的来改善现代技术设备并创造新的工艺技术。

在建筑领域方面,仿生的倾向在近几十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它的研究意义既是为了建筑应用类比的方法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从自然界中获得启发而进行有益的创造。仿生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动物、植物的生长肌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983年德国人勒伯多(J.S.Lebedew)出版了一本著作,名为《建筑与仿生学》(ArchitectureandBionic),系统阐明了建筑仿生学的意义,建筑学应用仿生的方法,建筑仿生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建筑仿生学与美学的关系等等,正式为建筑仿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加上在此前后,许多有创见的建筑师进行了有关建筑仿生的实践,使建筑仿生学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其实,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与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肌体完整的保障系统,从而生物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当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毁灭人类自身。

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说,建筑可谓是人的第3层皮肤(第1层是人的自身皮肤,第2层是衣服),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如何使建筑能适应环境的自然规律,又能适合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的确是现代文明所提出的新课题。正因为如此,有效寻找和利用自然界生物的成长规律来适应人类社会发展对建筑的需要,这就是建筑仿生学的主要任务。

建筑仿生学的表现与应用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4个方面:城市环境仿生,使用功能仿生,建筑形式仿生,组织结构仿生。当然,往往也会出现综合性的仿生应用,形成为一种城市与建筑的仿生整体。

在城市环境仿生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在巴黎的改建规划中明显地看到。早在1853年时,巴黎塞纳区行政长官欧思曼(G.E.Haussmann)为了执行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的巴黎建设计划,曾对巴黎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它不仅要表示对帝国首都的赞美,而且要在城市结构功能上进行改善,使城市、环境绿化、居住水平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的巴黎改建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模拟了人的生态系统而进行规划设计的。例如当时在巴黎东、西郊规划建设的两座森林公园,东郊维星斯公园和西郊布伦公园的巨大绿化面积,就象征着人的两肺,环形绿化带与赛纳河就象是人的呼吸管道,这样就使新鲜空气可以输入城市的各个区域。市区内环形和放射的各种主干与次要道路网就象是人的血管系统,使血流能够循环畅通。这种城市环境仿生思想,不仅在当时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决了困扰巴黎的城市交通与环境美化,使巴黎在世界上成为城市改建的成功范例,而且城市环境仿生理论今后仍然值得借鉴和完善。

1954年欧洲“十次小组”(Team10)在荷兰召开预备会时,英国建筑师史密森曾提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称之为“簇群城市”,这也是仿生的成果,它是根据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而提出的一种新城市布局思想。他们设想把这种城市主干道设计成三叉形的道路系统,象征着植物“干茎”,使交通流量得以均匀分布。同时把城市“干茎”设计成自由弯曲的分叉系统,并且带有多触角地蔓延扩展的子系统,就象树枝分叉一样,也兼有蛛网状的连接。这样既可避免车流泛滥,也可有利于各区之间的区分与连接。他们预言,这种城市布局一方面能保持现代城市功能的需要,又能重新获得昔日传统城市的自然气息。同时,这种城市是不断生长变化的,也可使城市与建筑物的分布获得有机的组合。许多小区的规划设计与“簇群城市”规划思想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建筑使用功能方面的仿生,应用也很普遍,不过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善于应用类推的方法,就可以从自然界中吸取无穷的灵感,使建筑的空间布局更具有新意。例如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托设计的德国不莱梅的高层公寓(1958—1962)的平面就是仿自蝴蝶的原型,他把建筑的服务部分与卧室部分比作蝶身与翅膀,不仅造成内部空间布局新颖,而且也使建筑的造型变得更为丰富。又如勒。柯布西耶在1950—1955年间设计建造的法国朗香教堂的平面就是模拟人的耳朵,象征着上帝可以倾听信徒的祈祷。正是因其平面具有超现实的功能,以致在造型上也相应获得了奇异神秘的效果。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比较著名的如1960—1963年夏朗(HansScharoun)在柏林设计建造的爱乐厅内部空间则是仿自乐器内部空间共鸣的效果而建造了这一复杂奇特的形体。1966年由丹下健三在日本山梨县建成的文化会馆是一座新陈代谢派的著名作品,它的平面组合就是仿照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设计了一个个垂直的圆形交通塔,内为电梯、楼梯与各种服务设施,所有办公空间则建立其间,这样可以根据需要不断扩建或减少。

建筑的功能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如何有机组织各种功能成为一种综合的整体在自然界中生物也为我们提供了交织组合的范例,它不仅仅是单一功能元素的相加,而是多功能发展过程的综合,因此产生了一个较高发展阶段的新特性。例如人的嘴,不仅能吃饭,又能说话唱歌,还能品尝甜酸苦辣。这种原理应该使建筑师在建筑功能组织中有所启发。当代集中式的建筑倾向已使巨型高层建筑与多功能建筑随处可见,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要高效低耗地组织好各部分的关系,使得这些空间可以适应多种功能。建筑师没有理由在复杂的功能组合中浪费空间和材料,也没有理由不向大自然这位老师。

建筑形式的仿生则最为常见,它不仅可以取得新颖的造型,而且往往也能为发挥新结构体系的作用创造出非凡的效果。最早应用仿生形式的近代建筑师是西班牙人高迪(AntonioGaudi),他在巴塞罗纳设计了许多带有明显动物骨骼形式的公寓建筑,隐喻着这座海滨城市战胜蛟龙的古老传说。例如1904-1906年建的巴特洛公寓和1910年建的米拉公寓均是如此。埃罗。萨里宁(EeroSaarinen)于1958年所作的美国耶鲁大学冰球馆形如海龟,1961年所作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形如飞鸟,也都是举世瞩目的例子。在1964年丹下健三在东京建造的奥运会游泳馆与球类比赛馆,利用悬索结构仿贝壳体形,使功能、结构与造型达到有机结合,令人耳目一新,成为建筑艺术作品的优秀范例。赖特是一位善于结合自然环境的建筑师,他在1944年设计建造的威斯康星州雅可布斯别墅,就是把住宅仿照地面菌菇类植物进行设计的,给人以自然的形态,达到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此外,又如萨巴(FariburzSahba)在1975—1987年建成的印度德里的母亲庙(MotherTemple)则是仿自一朵荷花的造型,它表达了圣洁与优美的形象,成为周围环境的主要标志。

建筑形式的仿生是创新的一种有效,它是通过生物千姿百态的后而探讨在建筑上的可能性,这不仅要使功能、结构与新形式有机融合,而且还应是超越模仿而升华为创造的一种过程。上述建筑师的作品无疑值得在建筑创作中借鉴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吸收界中千变万化现象的内在规律,我们就能有取之不尽的源泉。遗憾的是也经常会出现一些简单模仿某一形象的作品,如1974年建的京都人脸住宅,还有美国的许多“热狗”快餐店的具象广告式建筑,这些都已背离了建筑仿生的意义,只是一种单纯追求新奇噱头的效果,它既无创新的价值,也不能与周围生态环境取得协调,是一种建筑文化的糟粕,这是需要引以为戒的。

在结构仿生方面,先进的工程师们在近几十年来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比建筑师更善于观察自然界的一切生态规律,已应用技术创造了一系列崭新的仿生结构体系。从一滴水珠和一个蛋壳看到了其自由抛物线型曲面的张力与薄壁高强的性能;从一片树叶的叶脉发现了其交叉网状的支撑组织肌理,这些对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都是十分有益的启示。

1947—1949年意大利结构工程师奈尔维和建筑师巴托利(NerviandBartoli)设计的意大利都灵展览馆的巨形拱顶就是仿叶脉肌理而建造起来的,混凝土骨架和玻璃格组成的拱顶宽93.6m,长75m.奈尔维和维特罗西(A.Vitelozzi)于1957年建造的罗马奥运会小宫,半圆形弯顶直径60m,内部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网格的结构系统,就是受葵花的启发,不仅用材,受力合理,而且创造了内部装饰新颖的效果。小体育宫的外部则从人类腿骨的受力中得到启示,创造了一圈丫形支撑体系,使空间结构与建筑形式的虚实结合达到了完美的统一。1960年奈尔维又建成了罗马奥运会的大体育宫,半圆形弯顶直径达到98.4m,可容纳16000观众,内部采用放射形拱肋的构造形式支撑着上部的混凝土弯顶,顶厚只有6cm.同部看去既象一朵花,也象是密密麻麻的叶脉网,成功地使现代技术与使用功能、装饰艺术达到有机的结合。对比公元120—124年建成的罗马万神庙,半圆形弯顶直径为43.2m,混凝土厚度则为1.2m,这充分说明了建筑技术运用仿生原理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奈尔维既是一位闻名遐迩的结构工程师,也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师,他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向自然界。

美国结构工程师富勒(BuckminsterFuller)是另一位有创造性的人物。他从自然界中的结晶体与蜂窝的棱形结构中获得启示,创造了一系列惊人的大空间结构作品。1958年他在美国巴吞鲁日(BatonRouge,LA)建造的联合油罐车公司的巨大弯顶,直径达115.2m,就是应用晶体结构的原理建造的。1967年富勒和塞道(FullerandSadao)一起建造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的美国馆,是一座球体建筑,在当时展览会上极为引人注目。他很可能是模拟一种深海鱼类的网状骨骼和放射虫的组织结构,创造了立体网架的短线弯窿,高度达60m,直径为76.2m,弯窿外部用塑料敷贴,并可启闭,夜间灯光照亮,通体透明,犹如星球落地。

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不仅是外形仿生的著名作品,而且埃罗。萨里宁还和威廉。加德纳(WilliamGardner)在结构上建造四瓣组合式薄壳,中间有缝隙采光,四瓣薄壳则由下部的丫形柱支撑,这与人的头盖骨的拼合极为相似。航站楼应用这种结构肌理不仅解决了自由曲线造型的难点,而且在结构与形式上又能达到有机的融合,这是值得建筑师们注意的。并不需为了建筑的某种造型就一定要牺牲结构的合理性,相反,有机的结构与新颖的形式可以相互共生。

德国结构工程师奥托(FreiOtto)于196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上建造的德国馆,象一群帐篷式的建筑物,这是用网索结构仿蜘蛛网形的支撑体系,上面用塑料面层覆盖,造型非常特殊,它可以有利于作为临时性建筑的装卸。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的体育场馆也运用了这一结构形式。由于他善于使用这种结构类型,因此也有人称他为“蜘蛛人”。这种蛛网形的网索结构后来还为帆布张力结构系统,与帐篷形式更为接近。

其实,建筑师中也不乏在结构上应用仿生的例子,勒。柯布西耶早年大量使用的鸡腿柱和框架悬挑的结构系统无疑是从动物腿骨支撑所得到的启示,1931年他在巴黎附近波依西(Poissy)建造的萨伏伊别墅(VillaSavoye)就是这种结构系统的体现,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颂。

赖特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大师,他早年曾攻读过结构专业,因此能在建筑造型与结构体系的融合方面运用自如。1950年他设计建造的威斯康星州约翰逊制蜡公司试验楼(HelioLaboratoryandResearehTower,Racine,Wisc.)就是仿树状结构特点,把主要支承结构放在建筑中央,四周楼板悬挑,外表形成幕墙,取得了新颖效果。应用同样原理,赖特在1956年还大胆设想了1英里高的摩天楼方案。

新趋向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形势;财务管理;发展方向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众多市场的开放都将给企业带来划时代影响,它正改变着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内容、方式乃至整个财务管理机制。众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要想生存、持续发展,国有企业要想走出困境,重振雄风,必须思考改革的未来与面临的挑战,探索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第一,财务管理的内容应随着企业改革深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断拓展与资本运营相关的财务管理方式。资本运营的目的是加速资本周转、实现资本增值、提高资本投资使用效果,这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本质特征。资本运动由资本投入、运营、保值增值、回收等环节组成。按照传统的理财观念,资本运动与企业的供、产、销活动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两个侧面。资本运动应围绕供、产、销活动而展开。长期以来,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企业有效利用各项资产,影响了企业资本经营水平的提高。事实上,资本运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完全可以暂时与企业供、产、销脱离,根据资本本身的特点,在资本运营、保值增值环节上下工夫,开展资本的多元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为企业供、产、销环节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资本运营的方式也在不断扩展。目前主要有:上市公司购并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入驻弱小型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内部的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资本运营、运用品牌优势进行资本运营以及增资、联合、分设、重组、转让、出售、投资参股、债权转股权、股权转让、租赁、托管等。这些资本运营方式的不断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第二,从有形到无形的发展。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概念是由联合国研究机构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西方世界的一个社会热点,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其基础是以信息和通信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引起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1996年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中50%以上是由知识经济的贡献产生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企业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投资的管理。无形资产相对有形资产而言,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对其投资决策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我们必须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无形资产本身的特点,创造出新的无形资产投资决策方法,构造出适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的数学模型。仔细考虑无形资产投资带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运用时间价值理论与风险价值理论正确而有效地对无形资产进行决策分析。

第三,加强事前预测,编制各项预算,搞好内部财务管理。企业是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赢利。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外部企业的竞争对抗中,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寻求发展,将是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因此,企业必须进行事前的预测,编制各项预算方案,并加以评价、比较、选择,再作出慎重决策,以降低各种企业可控制风险,尽量规避不可控制的风险。

同时,加强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内部财务管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成本决定了企业赢利的大小,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开拓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财务人员必须加强以成本为中心的内部责任成本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运用行为科学原理,实施事前成本控制,将企业整体目标分解到所属各生产经营部门,编制责任预算,建立责任成本管理系统,激发有效的成本节约行为,协同完成预定的成本目标。同时,企业也要重视科学技术进步与开发,充分挖掘企业在生产组织、工艺流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巨大潜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资成本,优化原材料消耗定额,降低各项费用开支,提高资产利用率,加速资金调整,合理定产,减少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从而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第四,经营与理财并重,融资、投资和股利政策的选择。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经营和理财两大业务。经营主要指企业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而进行的包括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加工以及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有助于利润实现的行为。它是通过对资产的运用,企业各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资金周转的形式获取增值额的行为。而理财则是企业财务人员通过预测未来企业资金需要情况,分析判断投资机会的可能性而采取的一系列资金调度行为,以保证企业正常运作所需的周转资金,理财有助于企业资产加速周转,并实现营业利润。经营离不开理财,犹如机器运转离不开润滑油的帮助一样,缺乏有效率的理财,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大打折扣,正常的经营将难以为继。因此,经营与理财并重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大特征,尤其在当今信息科技高度发达,金融市场日趋完善的前提下,企业的理财活动将显得更为重要。

第五,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趋势。随着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不仅受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制约和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合作,将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将推动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趋势。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国际市场的日益完善、发达,更加剧了这一发展趋势。从投资角度看,跨国投资不仅能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能更好地了解和追踪被投资国市场的需要,降低运输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能绕开贸易壁垒,减少关税和非关税方面的限制。同时,跨国投资还能保证国外某种资源的供应,以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