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改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9:16:45

性能改良

性能改良范文篇1

关键词:接触网;支柱基础;悬挂;弹性定位装置

根据国家积极扩大内需、加快铁路基本建设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km,电气化率达到50%以上。铁路电气化是中国铁路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作为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主体接触网,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电力机车受电弓的受流质量,最终影响列车的运行速度与安全。而且接触网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露天设置,对气候变化敏感;无备用性(决定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机电复合性;负荷的不确定性和移动性。由于这些特殊性,接触网故障复杂而频发。因此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探讨任重而道远。

接触网担负着把从牵引变电所获得的电能直接输送给电力机车使用的重要任务。因此接触网的质量和工作状态将直接影响着电气化铁道的运输能力。接触网是沿铁路线上空架设的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其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定位装置、支柱与基础几部分组成。为了解决接触网的一些常见故障和提高接触网的性能,本文从接触悬挂、定位装置和支柱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接触悬挂接触悬挂包括接触线、吊弦、承力索以及连接零件。接触悬挂通过支持装置架设在支柱上,其功用是将从牵引变电所获得的电能输送给电力机车。接触悬挂的弹性是其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志。接触悬挂的弹性是指悬挂中某一点在受电弓的压力下,每单位垂直力使接触线升高的程度。

接触悬挂弹性的衡量标准有二:一是弹性的大小,取决于接触线的张力;二是弹性的均匀程度,它取决于接触悬挂的结构。为了使接触悬挂具有良好的弹性,以使受电弓高质量地取流,从而提高电力机车的运行速度,就必须对与悬挂弹性有关的设备结构进行研究和改革。

改善接触悬挂弹性及取流的条件有二:其一,尽量使受电弓对接触线的压力不随受电弓的起伏波动而变化,这就需要从受电弓结构方面研究改进;其二是使受电弓沿接触线滑行时接触点的轨迹,尽可能地近于水平直线。如果要达到上述后一种条件的要求,就要尽量地减小接触线的驰度,改善接触悬挂的弹性、性能。改善接触悬挂的弹性性能,重点应在于提高定位点、分段分相、绝缘器、线岔等处的弹性,同时尽量使全线接触悬挂的弹性均匀一致。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双链形接触悬挂和其它复合链形悬挂(即具有弹性装置吊线的多链形悬挂)。改善张力自动补偿装置,研制新型补偿器结构以保证悬挂中线索的恒定张力;减轻接触悬挂(特别是接触线上)的集中重量,采用轻型零件;研制新型高强度的接触线以提高接触线和辅助绳索的张力等都是改善接触悬挂弹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改善接触网弹性的措施很多,但由于这些办法改造难度大,投资高,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基于我国的接触悬挂的现状,对于提高接触悬挂的弹性,本文介绍以下两个措施:

(1)采用带弹性吊弦的接触悬挂

我国电气化铁道大多采用简单链形悬挂,这种悬挂型式在定位点处易产生硬点,受电弓在跨距中间和定位点处的导线抬高量相差较大,整个跨距内的接触网弹性不均匀,高速行车时受电弓离线、拉弧现象比较明显。根据资料显示简单链形悬挂弹性的非均匀度,在静态情况下为25%,动态情况下为28%,而这些远大于10%的非均匀度是不适合高速行车要求的(国外高速铁路接触网的弹性非均匀度标准为不大于10%)。根据国外比较成熟的经验,电气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均采用带弹性吊弦的接触悬挂,这种悬挂型式在支柱处的弹性可达到跨中的90%,从而可以使非均匀度小于10%。低于10%的非均匀度是高速铁路接触网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必须从改善弹性的非均匀度人手,将现有的简单链形悬挂改为带弹性吊弦的链形悬挂,从而使整个跨距内弹性趋于均匀,采用此种措施后,列车速度可达到160km。

(2)增加接触线的张力

考虑到线索的安全系数及接触线磨耗后能够承受的张力减小,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接触线和承力索的设计张力,如将接触线的张力增加到15kN,承力索的张力增加到20kN,即接触线的张力增大50%,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接触网的弹性可以减小33%。由此可见增大张力可有效地减小接触悬挂的弹性。而减小弹性正是我们提速所追求的目标。

定位装置包括定位管和定位器,其功用是固定接触线的位置,使接触线在受电弓滑板运行轨迹范围内,保证接触线与受电弓不脱离,并将接触线的水平负荷传给支柱。

因腕臂定位环断裂后定位器(管)脱落低于接触线以及定位环断裂后接触线失去定位使拉出值发生变化造成的弓网事故屡见不鲜。这类事故一般发生在定位偏移量大、偏转活动频繁的锚段关节处以及曲线内侧反定位和靠近锚段关节反定位的腕臂定位环处。接触网运行时间越长,这类事故的发生就越频繁。为防止以上事故的发生,本文采取的措施是:用灵活偏转且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没有开口的新零件取代反定位处的腕臂定位环。

开口的新零件取代反定位处的腕臂定位环。

腕臂定位环断裂的现象96%均发生在锚段关节处的非支反定位、曲线内侧支柱反定位和靠近锚段关节反定位处。造成以上部位定位钩环经常断裂及环钩脱离的原因除部分属材质问题外,95%以上的是定位处的定位钩与定位环之间一直处于非正常的受压状态造成的。在反定位支柱上,腕臂与反定位管间的定位环承受着压力,钩与环间产生2个接触点:定位钩顶部外缘与定位环根部内缘的点和定位环顶部侧缘与定位钩根部内缘的点。当定位管受力偏转时,由于压力作用使定位环根部将对定位钩顶部产生一个摩擦阻力,此时定位环顶部的点将同时受到定位环根部侧缘给它的推力的作用,其大小与相等且与定位环所受压力成正比。推力将使定位环顶部产生一个以定位环根部为轴心的转动扭矩。该扭矩将使定位环以定位环根部内缘的点为支点发生一定程度弯曲,其弯曲程度与定位环所受压力大小及定位管偏转角度有关。同时,当定位管偏转角度较大时,定位环很容易从定位钩的开口处挤出而使定位钩失去固定。

经过计算,对于全补偿接触悬挂的一般锚段,在靠近锚段关节附近,定位器(管)的最大偏量亦有145mm(昼夜温差取20℃),由于温差变化,定位器(管)每昼夜要偏转2次,即定位环顶部的点将每夜受到2次方向相反的扭矩的作用而产生弯曲(尽管弯曲程度很小),在长期运行中,定位环根部的点处终因长时间往复弯曲而发生疲劳断裂。而且距锚段关节越近和反定位管所受力和曲线力越大的定位处,定位环的断裂越频繁,定位钩从开口处脱出的几率也就越高。

由上述分析得知,定位钩环的连接方式不适应在受压力状态下的反定位处工作。因此,只有研制一种在受压状态下能灵活偏转且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没有开口的新零件,以取代反定位处(下转286页)(上接284页)的腕臂定位环,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定位装置的性能,防止因腕臂定位环断裂或定位环自定位钩的开口处挤出而造成的弓网事故。

支柱基础

支柱与基础用以承受接触悬挂、支持和定位装置的全部负荷,并将接触悬挂

固定在规定的位置和高度上。

随着电气化铁道的运营,接触网支柱基础长期遭受环境和列车载荷的反复作用,并由于线路路基修建以及电气化改造时受技术条件、经济条件、施工质量与工艺标准的限制和影响,接触网支柱基础存在着一些影响安全供电的潜在隐患,如:支柱基础下沉、基坑土质沉陷流失、支柱基础边坡滑塌等,接触网支柱基础病害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接触网检修质量的稳定性,加重了接触网养护维修工作质量,也缩短了支柱所挂接触网维护周期。随着铁路运输向高速、重载方向的发展,线路路基的荷载条件会发生变化,接触网支柱基础情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支柱基础病害的产生、发展和整治,应当引起与安全供电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作为一项影响安全供电的潜在重要隐患予以充分重视并加以研究。本文提出以下五个建议:公务员之家

(1)改造支柱基础底部。在既有营运线上施工改造,这项措施工程量大,在支柱基础下沉量大的情况下才可采用,否则尽量不动支柱基坑基础。采用这种整治办法,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分层夯实基坑底部土质,提高基坑下基床密实度;2)更换土质,可采用生石灰磨粉、425号水泥、中粗河沙、水配合比为8:8:65:19(重量比)的改性材料,作为基坑底部填充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吸收土中水分,并与软弱土体产生离子交换以及凝硬反应,形成具有一定强度、整体性好、水稳定性好的复合支柱基础基底;3)采用浆砌一定厚度片石,甚至浇筑一定强度的钢筋混凝土法,加固支柱基础基底。

(2)加固支柱基础周围空洞及边坡等病害。可采用:1)回填改良土的方法,在支柱基础周围更换按比例石灰:河沙:膨胀土:水=10:25:50:22配置的改性土,并分层夯实(每层300mm),增强土质稳定性;2)在支柱基础表面铺砌干砌片石,或用三七灰土封闭支柱基础周围;3)用浆砌300mm厚片石的方法进行边坡表面加固;4)在支柱基础表面周围设置排水设施,及时、便捷地排走支柱基础周围积水,对于未影响支柱基础稳固的空洞、浮土,可采用通过钻孔、花管方式,用压力注入水泥或化学浆液方式压实、充填、改良支柱基础周围土体。

(3)整治电化改造所遗留支柱基础工程质量问题以及因支柱上部接触网纵向受力不均引起的支柱基础偏斜,按不同情况,可采用检调接触网支柱附加悬挂、支持定位装置等方式改善支柱纵向受力、横向受力情况,或采用装设临时钢支柱架空接触网外三线、去除混凝土支柱受力方式,再进行支柱基础的扶正、加固措施。

(4)对于早期出现的支柱基础沉陷,在不影响接触网安全供电的情况下,可采用做好加固措施后,在基础周围换填三合土以及在支柱基础上装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横卧板,即:在基面以下一定深度处安装钢支架(类似安装承锚角钢)、并焊接上一定厚度钢筋网格(厚度据支柱基础周围土质情况决定),用混凝土浇筑成砼横卧板的方法进行综合整治,现浇钢筋混凝土横卧板面积大小、厚度、数量可根据支柱周围土体条件以及基础外载荷情况决定,达到增强支柱基础稳定性,以防支柱基础的继续沉陷。

(5)为增强受力支柱抗倾覆能力,还可对支柱基础进行棱柱形基础具体设计、整体浇筑杯基形基础具体设计等设计方法,以达到支柱受力状态的平衡和基础的稳定。

总结

接触网是一种特殊的供电线路,本文通过对接触网各部分的认识以及对现存问题的建议,希望可以提高接触网的运行品质和安全可靠性,为正在进行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尤其是电气化铁路建设提供有利的帮助,促进铁路事业更加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接触网常见故障及对策研究白玉新2009年1月维普资讯

【2】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于万聚2003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性能改良范文篇2

关键词:接触网;支柱基础;悬挂;弹性定位装置

根据国家积极扩大内需、加快铁路基本建设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km,电气化率达到50%以上。铁路电气化是中国铁路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作为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主体接触网,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电力机车受电弓的受流质量,最终影响列车的运行速度与安全。而且接触网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露天设置,对气候变化敏感;无备用性(决定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机电复合性;负荷的不确定性和移动性。由于这些特殊性,接触网故障复杂而频发。因此对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探讨任重而道远。

接触网担负着把从牵引变电所获得的电能直接输送给电力机车使用的重要任务。因此接触网的质量和工作状态将直接影响着电气化铁道的运输能力。接触网是沿铁路线上空架设的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其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定位装置、支柱与基础几部分组成。为了解决接触网的一些常见故障和提高接触网的性能,本文从接触悬挂、定位装置和支柱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接触悬挂

接触悬挂包括接触线、吊弦、承力索以及连接零件。接触悬挂通过支持装置架设在支柱上,其功用是将从牵引变电所获得的电能输送给电力机车。接触悬挂的弹性是其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志。接触悬挂的弹性是指悬挂中某一点在受电弓的压力下,每单位垂直力使接触线升高的程度。

接触悬挂弹性的衡量标准有二:一是弹性的大小,取决于接触线的张力;二是弹性的均匀程度,它取决于接触悬挂的结构。为了使接触悬挂具有良好的弹性,以使受电弓高质量地取流,从而提高电力机车的运行速度,就必须对与悬挂弹性有关的设备结构进行研究和改革。

改善接触悬挂弹性及取流的条件有二:其一,尽量使受电弓对接触线的压力不随受电弓的起伏波动而变化,这就需要从受电弓结构方面研究改进;其二是使受电弓沿接触线滑行时接触点的轨迹,尽可能地近于水平直线。如果要达到上述后一种条件的要求,就要尽量地减小接触线的驰度,改善接触悬挂的弹性、性能。改善接触悬挂的弹性性能,重点应在于提高定位点、分段分相、绝缘器、线岔等处的弹性,同时尽量使全线接触悬挂的弹性均匀一致。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双链形接触悬挂和其它复合链形悬挂(即具有弹性装置吊线的多链形悬挂)。改善张力自动补偿装置,研制新型补偿器结构以保证悬挂中线索的恒定张力;减轻接触悬挂(特别是接触线上)的集中重量,采用轻型零件;研制新型高强度的接触线以提高接触线和辅助绳索的张力等都是改善接触悬挂弹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改善接触网弹性的措施很多,但由于这些办法改造难度大,投资高,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基于我国的接触悬挂的现状,对于提高接触悬挂的弹性,本文介绍以下两个措施:

(1)采用带弹性吊弦的接触悬挂

我国电气化铁道大多采用简单链形悬挂,这种悬挂型式在定位点处易产生硬点,受电弓在跨距中间和定位点处的导线抬高量相差较大,整个跨距内的接触网弹性不均匀,高速行车时受电弓离线、拉弧现象比较明显。根据资料显示简单链形悬挂弹性的非均匀度,在静态情况下为25%,动态情况下为28%,而这些远大于10%的非均匀度是不适合高速行车要求的(国外高速铁路接触网的弹性非均匀度标准为不大于10%)。根据国外比较成熟的经验,电气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均采用带弹性吊弦的接触悬挂,这种悬挂型式在支柱处的弹性可达到跨中的90%,从而可以使非均匀度小于10%。低于10%的非均匀度是高速铁路接触网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必须从改善弹性的非均匀度人手,将现有的简单链形悬挂改为带弹性吊弦的链形悬挂,从而使整个跨距内弹性趋于均匀,采用此种措施后,列车速度可达到160km。

(2)增加接触线的张力

考虑到线索的安全系数及接触线磨耗后能够承受的张力减小,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接触线和承力索的设计张力,如将接触线的张力增加到15kN,承力索的张力增加到20kN,即接触线的张力增大50%,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接触网的弹性可以减小33%。由此可见增大张力可有效地减小接触悬挂的弹性。而减小弹性正是我们提速所追求的目标。

定位装置包括定位管和定位器,其功用是固定接触线的位置,使接触线在受电弓滑板运行轨迹范围内,保证接触线与受电弓不脱离,并将接触线的水平负荷传给支柱。

因腕臂定位环断裂后定位器(管)脱落低于接触线以及定位环断裂后接触线失去定位使拉出值发生变化造成的弓网事故屡见不鲜。这类事故一般发生在定位偏移量大、偏转活动频繁的锚段关节处以及曲线内侧反定位和靠近锚段关节反定位的腕臂定位环处。接触网运行时间越长,这类事故的发生就越频繁。为防止以上事故的发生,本文采取的措施是:用灵活偏转且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没有开口的新零件取代反定位处的腕臂定位环。

开口的新零件取代反定位处的腕臂定位环。腕臂定位环断裂的现象96%均发生在锚段关节处的非支反定位、曲线内侧支柱反定位和靠近锚段关节反定位处。造成以上部位定位钩环经常断裂及环钩脱离的原因除部分属材质问题外,95%以上的是定位处的定位钩与定位环之间一直处于非正常的受压状态造成的。在反定位支柱上,腕臂与反定位管间的定位环承受着压力,钩与环间产生2个接触点:定位钩顶部外缘与定位环根部内缘的点和定位环顶部侧缘与定位钩根部内缘的点。当定位管受力偏转时,由于压力作用使定位环根部将对定位钩顶部产生一个摩擦阻力,此时定位环顶部的点将同时受到定位环根部侧缘给它的推力的作用,其大小与相等且与定位环所受压力成正比。推力将使定位环顶部产生一个以定位环根部为轴心的转动扭矩。该扭矩将使定位环以定位环根部内缘的点为支点发生一定程度弯曲,其弯曲程度与定位环所受压力大小及定位管偏转角度有关。同时,当定位管偏转角度较大时,定位环很容易从定位钩的开口处挤出而使定位钩失去固定。

经过计算,对于全补偿接触悬挂的一般锚段,在靠近锚段关节附近,定位器(管)的最大偏量亦有145mm(昼夜温差取20℃),由于温差变化,定位器(管)每昼夜要偏转2次,即定位环顶部的点将每夜受到2次方向相反的扭矩的作用而产生弯曲(尽管弯曲程度很小),在长期运行中,定位环根部的点处终因长时间往复弯曲而发生疲劳断裂。而且距锚段关节越近和反定位管所受力和曲线力越大的定位处,定位环的断裂越频繁,定位钩从开口处脱出的几率也就越高。

由上述分析得知,定位钩环的连接方式不适应在受压力状态下的反定位处工作。因此,只有研制一种在受压状态下能灵活偏转且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没有开口的新零件,以取代反定位处(下转286页)(上接284页)的腕臂定位环,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定位装置的性能,防止因腕臂定位环断裂或定位环自定位钩的开口处挤出而造成的弓网事故。

二、支柱基础

支柱与基础用以承受接触悬挂、支持和定位装置的全部负荷,并将接触悬挂固定在规定的位置和高度上。

随着电气化铁道的运营,接触网支柱基础长期遭受环境和列车载荷的反复作用,并由于线路路基修建以及电气化改造时受技术条件、经济条件、施工质量与工艺标准的限制和影响,接触网支柱基础存在着一些影响安全供电的潜在隐患,如:支柱基础下沉、基坑土质沉陷流失、支柱基础边坡滑塌等,接触网支柱基础病害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接触网检修质量的稳定性,加重了接触网养护维修工作质量,也缩短了支柱所挂接触网维护周期。随着铁路运输向高速、重载方向的发展,线路路基的荷载条件会发生变化,接触网支柱基础情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支柱基础病害的产生、发展和整治,应当引起与安全供电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作为一项影响安全供电的潜在重要隐患予以充分重视并加以研究。本文提出以下五个建议:

(1)改造支柱基础底部。在既有营运线上施工改造,这项措施工程量大,在支柱基础下沉量大的情况下才可采用,否则尽量不动支柱基坑基础。采用这种整治办法,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分层夯实基坑底部土质,提高基坑下基床密实度;2)更换土质,可采用生石灰磨粉、425号水泥、中粗河沙、水配合比为8:8:65:19(重量比)的改性材料,作为基坑底部填充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吸收土中水分,并与软弱土体产生离子交换以及凝硬反应,形成具有一定强度、整体性好、水稳定性好的复合支柱基础基底;3)采用浆砌一定厚度片石,甚至浇筑一定强度的钢筋混凝土法,加固支柱基础基底。

(2)加固支柱基础周围空洞及边坡等病害。可采用:1)回填改良土的方法,在支柱基础周围更换按比例石灰:河沙:膨胀土:水=10:25:50:22配置的改性土,并分层夯实(每层300mm),增强土质稳定性;2)在支柱基础表面铺砌干砌片石,或用三七灰土封闭支柱基础周围;3)用浆砌300mm厚片石的方法进行边坡表面加固;4)在支柱基础表面周围设置排水设施,及时、便捷地排走支柱基础周围积水,对于未影响支柱基础稳固的空洞、浮土,可采用通过钻孔、花管方式,用压力注入水泥或化学浆液方式压实、充填、改良支柱基础周围土体。

(3)整治电化改造所遗留支柱基础工程质量问题以及因支柱上部接触网纵向受力不均引起的支柱基础偏斜,按不同情况,可采用检调接触网支柱附加悬挂、支持定位装置等方式改善支柱纵向受力、横向受力情况,或采用装设临时钢支柱架空接触网外三线、去除混凝土支柱受力方式,再进行支柱基础的扶正、加固措施。

(4)对于早期出现的支柱基础沉陷,在不影响接触网安全供电的情况下,可采用做好加固措施后,在基础周围换填三合土以及在支柱基础上装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横卧板,即:在基面以下一定深度处安装钢支架(类似安装承锚角钢)、并焊接上一定厚度钢筋网格(厚度据支柱基础周围土质情况决定),用混凝土浇筑成砼横卧板的方法进行综合整治,现浇钢筋混凝土横卧板面积大小、厚度、数量可根据支柱周围土体条件以及基础外载荷情况决定,达到增强支柱基础稳定性,以防支柱基础的继续沉陷。

(5)为增强受力支柱抗倾覆能力,还可对支柱基础进行棱柱形基础具体设计、整体浇筑杯基形基础具体设计等设计方法,以达到支柱受力状态的平衡和基础的稳定。公务员之家

三、总结

接触网是一种特殊的供电线路,本文通过对接触网各部分的认识以及对现存问题的建议,希望可以提高接触网的运行品质和安全可靠性,为正在进行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尤其是电气化铁路建设提供有利的帮助,促进铁路事业更加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接触网常见故障及对策研究白玉新2009年1月维普资讯

【2】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于万聚2003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性能改良范文篇3

在建设建筑节能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建筑结构的哪一部分对节能环保的影响最大。相比于建筑结构的其他部分,例如墙体、天花板、地面等,门窗由于保温隔热性差,与外界空气交换快,所以是整个建筑结构中损失热量最大的部分。门窗隔离性差,传导热量速度快,能迅速消耗建筑能量,因此是建筑节能的重点部位。如果能够尽可能完善门窗节能环节,将会对整个建筑节能环节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门窗节能的现状

1.国外门窗节能现状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提出建筑节能理念,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在节能门窗的研究上已经达到了十分先进的程度。国外进行门窗节能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使用特殊材料制作的节能门窗。比如,20世纪70年代,国外逐渐推广使用中空的双层玻璃,这种玻璃绝热性能相比于普通玻璃明显加倍;在80年代又逐渐普及单框中空玻璃和单玻镀膜玻璃,这种玻璃绝热性能显著增强,但是由于采光性较差,在90年代逐渐被单玻低辐射玻璃取代,这种玻璃的绝热性和采光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既环保节能又满足人体的舒适度。到了科技发达的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研制出了使用了新材料的新型节能门窗,使其性能得到更大的改善。这些使用高新材料的节能门窗虽然成本较高,但是确实在门窗节能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国内门窗节能现状

国内的由于建筑节能理念发展较晚,在门窗节能方面也缺乏成熟的技术指导,现在的许多门窗节能手段都是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国内同样也是通过使用节能门窗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其发展经历了单层窗阶段、双层玻璃窗阶段和镀膜玻璃阶段等主要阶段,如今比较好的节能材料都由国外进口,而且由于技术跟不上,在节能的效率方面也与国外差距较大。但是随着国内建筑业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相关政策的完善和监管建筑节能工作的进行,不久国内的门窗节能技术必将取得较大的突破。

三、门窗节能改良

1.现有门窗的设计方式

除了门窗材料的区别这种硬性条件,门窗的安装设计方式也会对门窗节能造成较大的影响。门窗的开启方式不同,所带来的耗能结果也是不同的。目前国内主要的门窗主要开启方式有平开窗、推拉窗、上下悬窗和中旋转窗。平开式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门窗设计方式,通风面积大,气密性较好;推拉式安全、简便、成本低,但是通风性不好;上下悬窗同样通风性较差;中旋转窗可以多角度引风,但成本较高。在我国的不同地区,根据环境差异,主要的门窗安装方式也有所区别。选择的门窗安装方式不同,造成的节能效果也就不同。

2.常用门窗的节能改良方法

在发展推广建筑节能过程中,除了使用新型节能窗来进行门窗节能之外,对现有的门窗进行节能改良也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节能手段。其主要的改造步骤有:更改窗扇、增加窗扇、增加窗层、将活动窗变为固定窗等。其中,更改窗扇主要是将老旧的窗扇换成新型的节能材料制作的窗扇;增加窗扇是增加一层窗扇使其变为双层窗结构;增加窗层是指对于窗框较小的窗户加一层窗层形成双窗结构;将活动窗变为固定窗是指将一面可活动窗改造成固定窗,通过减小空气渗透以达到节能的目的。门窗节能的改良方法应该因地制宜,不能盲目修改。改造时应该结合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根据门窗的已有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良。

3.门窗改良的根本

通过对国内外门窗节能现状分析可以发现,门窗节能的根本还是要找到高新材料制作出节能而又舒适的新型门窗。出台相关管理文件,组织并鼓励更多人加入到门窗节能新材料的研究中。研究新材料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通过长期的检测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比较,最后选出最适合当地气候特点、最节能的材料。同时,新型材料的选用也要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尽量选用成本较低而节能效果较好的材料。

四、结束语

性能改良范文篇4

所谓的节能是指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质量、同样数量的产品,或以原来生产同样数量产品所用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的、质量更好的产品。而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于1979年提出的节能含义,认为节能的内涵是指通过采取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合理的、环境与社会可接受的、有效的一切节能技术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创新理念,其中技术上可行是指可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经济上合理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要合适恰当;环境可接受是指一切节能技术措施要保护环境,达到环保要求,减少环境污染;而社会认可接受是指节能技术措施不影响社会的正常生产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的有效性是指要降低能源资源的损失与浪费。而在经济生产、技术管理中,节能又是采取可行的有效的节能技术措施,有效减少能源生产、能源消耗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要科学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之,节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因此,在建筑行业等众多领域中要重视节能环保,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

2节能要求概述

2.1节能技术要求

基于节能措施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节能要求包含技术要求,而节能技术是指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来实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而根据不同的能源类型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节能技术主要包括节电技术、节煤技术、节油技术、节水技术、节气技术和工艺改造节能技术,其中节电技术包含功率因素补偿技术、闭环控制技术、能量回馈技术,以及相空调供技术、稳压调流技术、电能质量治理技术;节煤技术主要包括水煤浆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节能助燃剂技术;而节油技术有锅炉节油技术、柴油机节油技术、发电机节油技术,以及汽车节油技术、航空航天节油技术;节水技术包括工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技术、服务业节水技术以及城镇居民生活节水技术;节气技术主要包括民用节气技术、锅炉节气技术以及油田集输系统;而工艺改造节能技术是指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来实现节约耗能目的的技术。由于节能技术分类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已经广泛应用到家庭耗能节能、工业耗能节能、大型建筑节能,以及市政设施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等众多领域中,并在技术改良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2节能政策要求

2.2.1由于节能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因而节能要求还包括国家的政策要求,而节能政策是指国家为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控制能源消耗以及减少污染环境排放量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节能政策要求加强技术的节能改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与新材料,不断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节能产业,从而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保护环境。国家的节能政策要求主要有节能减排要求和节能环保要求。2.2.2节能减排政策要求是要节约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量,减少废弃物,减少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音、有害物的排放,从而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污染。节能减排政策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主要包括节能和减排技术两方面,要求节能和减排同时进行,以避免因过于达到减排结果而造成能源的损失与浪费,其中节能要求合理利用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也要求节约利用电、气、水等自然资源,还要求合理利用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而减排要求要求降低能源消耗率,减少碳排放量直至零排放,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而实现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满足人们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研究与推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工艺等,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发展和推广生态产业园和清洁生产,从而减少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碳、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直至“零减排”,减少环境污染。2.2.3而节能环保政策要求节约水、电等资源,降低消耗,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环保要求。实现节能环保的途径包括:第一,全面加强节能环保意识,企业大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节水技术、节油技术等节能技术,生产无毒无害的清洁、绿色的产品,同时要节约利用,而城镇居民要节约用电、水、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第二,企业和居民要减少污染环境的有害、三废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堆积,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3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概述

建筑节能是一种以节能技术为主,跨学科、跨行业、应用性和综合性强的技术,建筑节能技术涉及到城乡规划、建筑学与土木、设备、机电专业知识以及材料、环境、热能、电子、信息、生态等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另外,建筑节能技术又与社会生产、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建筑节能技术是以节能技术要求和技能政策要求为主,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细想,以节能技术为中心的现代化先进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在建筑施工技术目标上,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更注重建筑施工的工期以及工程质量,而建筑节能技术更注重以最低能源消耗来满足建筑的使用性能和高度的舒适感;第二,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更加重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建筑节能技术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即以最低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第三,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注重环保,并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等特点来使得建筑设计风格多元化、生态化;第四,建筑节能技术能够循环回收再利用建筑材料,充分利用能源资源、自然资源以及物质资源,同时也采用节能技术,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资源、能源、物质的损失与浪费。以此,改进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建筑行业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需要与必然趋势。

4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是必然趋势

基于建筑节能技术的节能减排与节能环保的先进理念,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主要是利用新型的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在确保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与质量的前提下,从建筑设计、施工、使用三个方面进行技术节能改良,从而实现循环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而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良对经济生产活动和人们生活动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节能环保与节能减排的刺激下,加快了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科技技术水平,为人民创造了更多的清洁的、舒适的建筑物,从而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节能要求,加快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良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建筑行业的建筑能源、资源、物质的消耗量较大,因此,必须从建筑施工技术上进行节能改良,从而降低消耗,节约煤、油等能源,以及水、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设备等建筑物资;第二,我国建筑行业的煤、油等常规能源是有限的、紧缺的,经常进口这些常规能源,从而影响国家控制经济命脉-能源,因此要大力采用节能技术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从而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三,我国建筑行业的能源、资源、建筑物资的利用率不高,出现大量的资源、能源、建筑材料等损失和浪费现象,从而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综上所述,大力应用节能技术,加快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良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解决我国目前建筑施工技术不足的问题。

5我国目前建筑施工技术改良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节能技术的推广和深入发展,以及国家陆续颁布的关于节能减排、节能环保等的政策,使得建筑行业也认识到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的重要性,在建筑施工技术中大力应用了节能技术,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得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不仅有效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和建筑工程质量,而且达到了污染排放量的标准,但是在施工技术节能改良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不利于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第一,由于我国建筑行业采用节能技术的起步晚,而且建筑节能技术只是在一些大城市、大型建筑工程中应用,然而一些中小城市、中小型建筑工程对节能技术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建筑施工中没有广泛应用节能技术,使得节能减排与节能环保政策的落实不到位;第二,建筑施工的技术人员对节能技术的认知水平或应用经验不高,尤其对于技术难度较大的节能建筑改造工程,缺乏较高节能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从而使得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造困难重重;第三,国家政策对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的扶持范围不够广泛,在某些领域中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例如在建筑墙体保温技术改良上缺乏政府对采暖系统计量收费具体标准和资金支持,从而不利于建筑行业在墙体保温技能技术的进步,也不利于居民生活,进而不利于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6基于节能要求改良建筑施工技术的具体措施

6.1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的先进理念与原则

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良涉及面广,需要综合考虑到建筑施工程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使用阶段,因此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良必须拥有先进的理念来指导,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确保节能改良工作的顺利,进而促进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进步和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第一,要始终坚持节能减排和节能环保的先进理念。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的节能基本国策、以及“零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从而降低建筑施工中对常规能源、自然资源以及建筑物资的消耗、损失与浪费,极大提高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效率以及提高对建筑材料的再回收、循环再利用效率。第二,要以科技创新为理念,解放思想,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展对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从而弥补国家常规能源的短缺局面。国家、建筑行业要共同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政府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开发研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从而扩大国家能源储备,同时建筑行业也要建立对新能源开发研究团队,从而增加建筑行业的能源储备。第三,要遵循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由于建筑施工工程中关键的是合理选址问题,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土质、水文情况等自然环境条件,因此,建筑施工技术的节能改良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因地制宜,保持当地的生态平衡,以及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宜居。第四,要遵循土地合理、适度开发利用的原则。在节能改造建筑工程时要保持对当地土地的土质情况认真勘察,坚持合理原则和适度原则,合理开发土地,避免水土流失,另外要充分利用土地的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从而扩大建筑工程的改造空间。第五,要遵循科学、方便、舒适、安全的原则。在经行节能改良建筑施工技术中,要确保建筑规划设计的可行性与安全,在施工中要坚持安全作业和质量保证,从而使得建筑工程和建筑物的质量,另外为了保证建筑物的舒适,要加强外部环境的美化与绿化,保持通风、采光以及舒适度。

6.2节能要求下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良方法

基于建筑施工技术节能改良的重要作用和必然趋势,在节能要求下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良,其具体的改良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技术的运用。由于建筑施工工程的用水量比较大,因此要利用节能技术中的节水技术使得建筑施工的用水消耗量降低,节约水资源。而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搅拌和后期的养护工作中用水量最大,而且极易出现水资源浪费和损失现象,因此在混凝土搅拌阶段时利用节水技术,加强对供水管道和供水系统的检查与维修,从而避免管道破裂、水流失,进而节约建筑施工需要的水资源,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第二,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运用技术。经过大量的建筑施工工程实例证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我国目前利用技术相对成熟的节能无污染的环保绿色的新型能源,其中对太阳能的利用体现在太阳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的推广与普遍使用,该太阳热水器放置在屋顶而不占用屋内的空间,且通过无限量的太阳能来汲取热能,使得居民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也节约了国家的煤、油、电等能源资源;而风能的应用可以来发电供建筑施工用电,从而缓解了国家用电紧张的现状。第三,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在建筑材料的墙体材料中要选用节能环保的保温材料,诸如烧制品的墙体材料、胶凝制品的墙体材料以及蒸压制品的墙体材料都是较好的节能环保材料,在建筑施工得到了普遍的采用,由于烧制品的墙体材料主要适用于空心砖,使得空心砖的厚度比较大,增强空心砖对建筑物的承受能力,利于促进建筑工的顺利完成,而蒸压制品墙体材料主要的成分是节能环保的石灰和沙子,而石灰于沙子的能耗较低,对周围环境的放射性也较低,对环境危害不大,另外采用模网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增加了建筑墙体材料的节能型、保温性,同时降低了建筑材料的能耗量。

7结束语

性能改良范文篇5

关键词:建筑节能,围护结构,建筑能耗,技术措施

能源危机问题日益加剧,涵盖全球各个国家。中国正加快城镇化建设脚步,必须将建筑节能高度重视起来。在我国,耗能量巨大的建筑占了所有已建成的400亿m2建筑的90%以上,因此我国实际上面临着严重的能源问题[1]。而哈尔滨市除近年来新建与改造的部分既有建筑外,大部分建筑节能水平低于现行标准要求。目前已知的建筑主要能耗量是由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因此,有必要分析住宅围护结构给建筑能耗带来的影响。

1围护结构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成果有:张伟强研究了建筑在有遮阳、无遮阳情况下,不同厚度保温层的围护结构、不同节能玻璃对建筑能耗影响情况[2]。于昊发现北方寒冷地区需要采暖的住宅围护结构在冬季采暖期间不方便在线监测耗热量,于是研发了一款无线监测系统[3]。张丽娟等人利用DEST软件,模拟了改良后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给寒冷地区建筑能耗带来的影响,最终提出了理想的热工参数[4]。

2哈尔滨市地理区域及气候特征

哈尔滨位于中国的最北部,处于纬度最高(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的地理位置,气温在全国范围属于最低,是严寒气候地区。在寒冷的冬季,1月份的平均室外气温低至-19℃左右;夏季7月平均气温高达23℃左右[5]。这里的建筑必须做好冬季保温、防寒、防冻工作,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高温气候给建筑带来的不良影响。

3围护结构的能耗分布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寒冷地区,建筑能耗总量高出全国平均能耗水平的27%左右,占该地区所有能耗总量的30%~40%,建筑能耗以冬季采暖能耗为主,其中73%~77%通过围护系统损失[6],分布在墙体、屋面、门窗等各个部位,其中,墙体传热热损失约占60%~70%;门窗约20%~30%;屋面约10%[7],如图1所示。因此,提高这些部位的保温性能和传热阻力,可有效减少围护结构造成的热量损耗量,实现建筑节能。

4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措施

4.1外墙节能技术措施。外墙耗能量在建筑总耗能量中占了很大比重,减少外墙能耗量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首要任务。按保温材料组成成分不同,外墙保温系统一般被分为自保温系统和复合墙体保温系统。自保温系统是通过单一的热导率不高的建筑材料形成的,不需要做外保温层,通过建筑材料本身的特性就能实现节能。复合墙体保温系统按保温层设置的位置不同分为外墙内保温系统、外墙夹心保温系统和外墙外保温系统,如表1所示。常用外墙保温材料有:EPS板薄抹灰、酚醛板、挤塑聚苯板、岩棉板、玻璃棉板、聚氨酯发泡材料等,如表2所示。4.2外窗节能技术措施。外窗属于建筑护结构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窗户气密性不好导致的渗透通风使窗户的保温性能达不到节能要求。在建筑能耗中外窗能耗所占比重最大,因此,需要研究外窗性能对建筑荷载产生的影响。判断外窗保温性能如何可以从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两个指标着手。通常我们可以不考虑外窗玻璃在寒冷地区冬季的遮阳效果。为了达到降低窗户的传热系数目的,常常采用不同形式窗户,其中属单层玻璃、中空玻璃、双层玻璃和镀膜玻璃最为常用。但是单层玻璃很难达到节能要求。1)热反射镀膜玻璃。肉眼可见光可以较好地透过热反射镀膜玻璃,而不可见的红外线则被其反射回去,保证了玻璃良好的隔热性能,同时兼具良好的节能和装饰效果,广泛应用于受太阳辐射热作用和需要安装空调的建筑中。因为它只能降低遮阳系数,不能降低传热系数,所以它并不适用于冬天。因为本身的反射作用阻碍阳光射入,导致室内阴冷,住宅达不到取暖效果。另外该玻璃在夏天夜晚不能达到隔热效果,导致室内闷热,热量出不去。2)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将波长4.5μm~25μm之间的红外线反射回外界环境。由Low-E玻璃形成的产品,能将肉眼可见光直接反射回去,可见光不能穿过玻璃,保证了室内明亮,防止了室内热负荷过高造成的影响。在闷热的夏天,遮阳型Low-E玻璃除了能满足热反射镀膜玻璃所起到的功能外,通过自己本身具有的散热性能,使节能效果达到最佳。在寒冷的冬天,高头型Low-E玻璃对太阳光的阻碍作用减弱,可以吸收太阳光,起到室内取暖的作用。同时进入建筑物的太阳能辐射接触到物体后会形成远红外线,并通过玻璃反射回室内,使室内温度升高,减少了冬季供暖压力。3)中空玻璃。中空玻璃作为一种目前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自身拥有独特的隔热、防噪声、美化建筑、减轻建筑物自重等性能。中空玻璃各种性能都较普通双层玻璃性能优越,与单层玻璃比较,它可明显使窗户传热系数降低,热能损失量通过温差传热也比使用单层玻璃时减少了一半。冬季室内暖气产生的阻挡效果得以改善,夏季太阳光热辐射透射效果得到降低。如今中空玻璃多采用上述两种玻璃相结合的组合形式,一般用“5+9A+5”表示,这种组合节能效果较好。4.3屋面节能技术措施。屋面直接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是建筑主要遮风挡雨的结构,屋面节能在整个建筑节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属蓄水屋面、绿化屋面和通风屋面在目前最具有发展前景。1)蓄水屋面。当太阳光照射到蓄水屋面时,它的短波部分穿过水层到达屋面而被屋面所吸收,而长波部分会被水直接吸收掉。另外,水蒸发吸热会导致屋顶温度下降。水吸收的热量会在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后,会以长波辐射形式重新回到太空实现冷却,而屋面吸收的热量会进入室内,形成“热延迟现象”。这不利于夏季夜间降温。但可缩小昼夜温差,在冬季,有利于夜间提高室内温度。2)绿化屋面。绿化屋顶是指在屋顶防水层上种植大量的植被,达到美化城市,减少沙尘污染,隔热降温的目的。3)通风屋面。在屋顶中间设置间层,通过间层空气循环流动带走热量,实现隔热降温。通风屋面外层可以阻止阳光直接照射到围护结构,同时利用产生的风压和热压作用带走间层内存在的大量热量,减少室外热效应对内表面造成的不良影响。

5结语

现阶段进行围护结构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将各种各样先进的技术和节能材料用于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当中,抓紧落实好这些节能技术措施,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并结合严寒地区的气候特征,有效合理利用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廷冬.严寒地区既有公共建筑屋面改造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2]张伟强.某北方城市居住建筑围护结构对建筑能耗影响模拟分析[J].绿色建筑,2018,10(4):28-30.

[3]于昊.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耗热量Wi-Fi监测系统开发[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4]张丽娟,田国华.寒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措施及综合效益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4):33-35,37.

[5]祝远.以哈尔滨为例的寒地商业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8.

[6]郭蓉.基于能耗模拟的内蒙古农村牧区居住建筑节能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

性能改良范文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畜牧业;计算机;网络

1.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计算机本身为主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一般认为,计算机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应用水平上都要落后于其他领域。

芬兰被认为是世界上在农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在芬兰的84000个拥有5公顷可耕地的农场中,将近50%的农场拥有个人计算机(PC),20%的农场使用Internet,而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只有大约10%的农场拥有计算机。在美国,大约36%的农场拥有计算机,约11%的农场使用Internet。在日本,有大约50,000台PC进入了农户家中,但日本全国有3,500,000个小型农场,因此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并不高。以上这些都是针对一般性农场的,但也反映了计算机在畜牧业中应用的基本情况。一般来说,计算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普及程度要比在种植业中高一些,尤其是在奶牛场和猪场中。

在我国,尚无对计算机在农业或畜牧业中应用情况的系统调查。大多数的大中型牛场和猪场中都配有PC,其中部分开始使用Internet,而小型畜牧场一般还没有计算机。

2.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现状

2.1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

信息的储存与管理是最基本的信息技术,也是其他信息技术的基础。MIS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并为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在畜牧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50年代,美国的奶牛群改良协会(DHIA)就开始用大型计算机进行奶牛生产记录管理,在70年代有了通过电话的数据自动查寻系统,到了80年代就有了基于微型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在荷兰,1992年就有将近40%的种猪场使用MIS,这些猪场所饲养的母猪数占全荷兰母猪总数的75%左右。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给畜牧生产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

我国近年来畜牧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有较快的发展,目前主要在大中型猪场应用较为普遍,使用得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除了有国外的PIGWIN和PIGCHAMP外,国内自己研制的有GPS、PIGMAP、金牧牧场管理软件、飞天工厂化养猪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对这些软件的应用效果目前尚无系统的调查研究,但多数猪场认为这些软件使他们的管理更科学,对生产是有益的。

2.2农业推广服务系统

Jenson(2000)提出了一个基于Internet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系统模式,它通过网络服务器不断最新的关于植物保护方面的信息(如病虫害警报、天气预报等),农民可通过Internet在家中直接获取这些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咨询。

基于Internet的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在欧美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如波兰,农业推广服务中心根据农民的需求,建立了市场信息库,包括不同地区农业物资的价格、不同地区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在商品交易市场上农业物资和农产品的价格、农民和企业的产品零售报价、可提供贷款的银行及其贷款利率、不同银行的存款利率、厂商的地址等等。在罗马尼亚,国家农业和粮食部与英国农业推广署合作,建立了农业推广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监督和评价全国各地的农业推广活动,并制订未来的工作计划。

农业推广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使得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科研成果得到真正应用的比例很低。近年来这种情况已有所好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我国政府和科技工作者也做了不少努力,如电视、广播、录像等,但利用Internet进行农业科技推广还不够普及,除了一些大中型的畜牧场外,我国广大农村的Internet普及率还相当低。

2.3育种分析系统

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计算,越来越强大的计算功能使得许多复杂的数学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这对于畜牧业,尤其是家畜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离不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新的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和最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北美和一些欧洲国家,种畜的遗传评定是地区性的乃至全国性的,要将全地区乃至全国的数据收集在一起,统一进行遗传评定,其信息量是非常庞大的。如德国,奶牛的全国遗传评定由家畜联合信息系统操作。在加拿大,全国的种猪联合遗传评定由加拿大猪改良中心(CCSI)负责,CCSI拥有一个含有全国1800万头猪的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定记录的国家数据库,这些数据来自于参加全国猪联合育种的各猪场的测定数据和各地区中心测定站的测定数据,每年有10万多头种猪参加测定。中心同时还收集商品猪场的数据,以检验遗传改良对商品猪的生产性能改进效果。

在我国目前尚无全国性的畜牧信息处理中心。在部分省市(如北京,上海等)建立了地方性的奶牛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本地区的奶牛遗传评定。在大部分部级的种猪场和其他一些较大型的种猪场已有了供场内遗传评定的计算机软件(如GBS,MTEBV等)。

2.4牧场管理系统

牧场管理有三个重要方面:经常针对各种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家畜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它们能够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保证畜产品的食品安全和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这些方面,信息技术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管理人员不仅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及时、全面和详细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还可利用一些专业化的计算机软件,如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为其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诊断和处方。目前国外已开发了很多供畜牧场用的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如集约化猪场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猪场母猪繁殖管理的专家系统、猪呼吸病诊断的专家系统、用于母猪群更新的专家系统、用于猪场健康管理的专家系统、用于控制药物和杀虫剂残留和环境污染的决策支持系统、用于母牛更新的决策支持系统等等。现代信息技术也可用于改善和控制家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提高管理的精确性。如将传感器和计算机相结合用于对家畜的个体识别,从而可对个体的活动随时进行监控,尤其对于放牧家畜来说更具有价值。在荷兰,将发情诊断准确率由50%提高到90%,可使牛场的利润增加8%,利用个体给料控制系统可提高利润4.8%。信息技术在饲料配方制定、家畜胴体组成活体测定、畜舍内环境控制、环境污染监控、人事管理、帐目管理等方面都正在或即将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用于畜牧场的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几乎还是空白。在个别牛场(如北京奶牛中心良种场)已有了自动奶量记录系统,在一些猪性能测定中心(如北京种猪性能测定中心)有了自动个体采食量记录系统。

2.5网络系统

网络的基本功能是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在信息传递方面,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特点是: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种类多样,如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经济实惠。在资源共享方面,凡加入互联网的用户都可共享网络中的公共资源。

2.5.1传播和获取信息

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为人们迅速传递和获取各种信息创造了优越条件。我国在这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有很多专门化的信息网站,如畜牧兽医信息网、中国种猪信息网、中国奶牛信息网、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中国牧业网。

2.5.2广告宣传

通过网络,企业不仅可以对本企业的产品进行全面详尽的宣传,而且可以对企业本身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这种宣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信息量和经费的限制,所产生的效应也是其他任何广告宣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国外的一些大型畜牧企业和行业协会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我国的一些畜牧企业近年来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

2.5.3企业管理

通过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内的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快速可靠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5.4联合育种

联合育种是现代家畜育种的必然发展趋势,其核心是进行种畜的跨场、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联合遗传评估,实现优秀遗传资源的共享。北美和欧洲联合育种(主要是牛和猪)比较普及,各农场(户)可直接在网上获得种畜的遗传信息并进行选种。

2.5.5网络经济

网络与经济相结合,就产生了网络经济。与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网络经济的主要优点在于它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可通过网络直接联系,消除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的附加成本,此外它还使企业能够扩展市场范围,与客户良好沟通,从而可随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及时调节产品结构,为用户提供全天候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消费者则可更全面地了解产品,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3.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虽然与其他行业相比,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要少得多,但这并不意味信息技术对于畜牧生产的益处不大。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事实上,近几年信息技术在畜牧生产中应用的速度较过去已有了很大提高。

未来其发展速度还会大幅度提高。

3.1信息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及其配件的价格以及使用网络的费用会进一步降低。

3.2各种适用于畜牧场的应用软件会越来越多,并且会更加完善和实用。

3.3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渗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畜牧业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发展趋势的影响。

性能改良范文篇7

建筑节能是建筑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关系着建筑物热环境改良和能源节约,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加强建筑物节能改造,有助于改善居民工作和生活条件,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的现状是限制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我国有着极为庞大的房屋建筑规模,这些房屋的正常建造和使用都需要巨大的能源支持。为了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处理,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必须做好。

2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的重要性

2.1建筑节能是缓解能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筑节能技术的支持,不管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或者是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和能源这一关键的物质保障息息相关。目前,虽然我国的水资源和煤炭储藏的规模都很庞大,但是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却非常少。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浪潮的推动,我国对能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加大,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2.2建筑节能有助于国家的环保建设

环境的污染往往伴随着常规能源的消耗而产生。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固态气态能源的消耗,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固态和气态的污染废弃物,因此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这些能源的损耗,从而从根本上使环境问题得到缓解。

3太阳能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太阳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清洁能源。我国有大于2/3的国土面积每年日照时间超过2200h,每年太阳能的照射总量也大于5000MJ/m2。只要我们把太阳年辐射总量的百分之一转化使用,就完全可以满足我国的能源消耗。当今世界范围内,都把建筑行业的工作重心放在和太阳能利用相结合上。只有把太阳能利用、建筑室内热水和供暖行业、建筑设计部门以及太阳能发电行业几个部门向结合,太阳能智能建筑系统才能得到实现。从居住的角度看,我国目前仅仅处于太阳能热水器和住房相配合的初级时期,太阳能热水器仅仅作为一个辅助设施使用。我们应该加大太阳能在建筑领域的使用,如太阳能发电照明使用,太阳能室内供热方面等等。

4建筑围护部分的节能

建筑围护部分的保温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其隔热作用在冬季寒冷季节能降低建筑物内部热量向外部的释放,而在夏季燥热天气中降低建筑物外部高温向内部传导,从而使建筑内部温度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区间之内。从而降低供暖设备和制冷空调的使用,达到能源节约的目的。

4.1墙体的节能措施

长时间以来,我国建筑物的外墙一般应用空心砖或者加气混凝土外墙等常规材料,这些材料的导热系数比较大,往往比高性能保温材料高几十倍。随着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型复合墙体应运而生。外墙保温是目前国家鼓励发展的建筑物保温技术。其主要优点有:

4.1.1加强墙体的保护,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增加,墙体外部的保护层,可以极大地降低紫外线、高温以及潮湿对墙体的损害。

4.1.2保温效果良好,隔热层能够减少建筑物热能的损失,超薄保温材料的使用使建筑节能效果进一步提高。

4.1.3应用广泛且使用效果好。其不仅适用于新建建筑上,同时也适合老旧建筑的保温改造。同时,其既能在需要在气候寒冷需要保温的寒带使用,也能在气候炎热需要隔热的热带使用。

4.1.4能够使墙体的潮湿情况得到改善。墙体外部的保温层,可以避免墙体内冷凝现象的产生,从而去掉隔气层,使空间和材料得到节省。

4.1.5能够使建筑物内部温度保持恒定。墙体内部加装比热大的保温材料,当室内温度受到不确定热因素影响时,墙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4.2节能技术在建筑物门窗的应用

门窗隔热是建筑围护部分节能的重要环节。建筑物的热能相当大的部分是通过门窗损失的。为了减少门窗热量的损失,往往要从降低热辐射、减少热渗透和热传导三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可以应用密封材料提高门窗的密封性能,从而使温度渗透减少;其次,门窗材料可以选用隔热能力强的高性能材料,从而降低建筑内外的热传导。节能玻璃主要有家装反射层的热反射玻璃和中间真空的空心玻璃。节能窗框大部分采用塑性窗框和隔热铝型框。同时,双层玻璃窗也可以有效的减少热损耗。

5结语

性能改良范文篇8

但由于国际间对于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管制执行架构之共识不足,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签署有约束力的任何协议,最后达成所谓“认知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Accord)”,系由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五国最后磋商的共识,并未得到所有与会国的支持。协议支持应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下之观点,但并未明订具体之减量目标,但各方的底线已大致浮现,有助于营造未来后续谈判、甚至达成协议的气氛.

由于全球暖化议题影响涵盖的层面相当广泛,与能源供需、产业发展之关连性相当高,这几次气候变迁纲要公约会议有许多讨论议程,都与经济工具相关议题有关,许多国家都将投入大量资源以积极推动节能减碳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粗估未来每年需投入全球暖化减缓与调适之经费约为总生产毛额的1%以上,亦即未来应对全球暖化可能需要约每年4,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1]。

其背后意涵隐现着未来在全球节能减碳领域的庞大新商机.

以韩国为例,将推动绿能产业与温室气体减量合并为绿色成长基本法,成为韩国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因应全球暖化议题的急迫性及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国际间对于科技及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已有大幅变化。各种形式之节能减碳科技的发展相当快速,整体而言,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交通、住家、商业、产业等部门)仍被认为是主要对策,而低碳能源、碳封存技术已逐渐进入实用阶段[2].

1国际间节能减碳相关产业之发展趋势针对全球气候变迁冲击,各项节能减碳相关创新技术及推动策略相继发展,其中节约能源技术以及高效率产品之应用推广,为其中发展之重点。因此有关节能减碳产业是藉由材料替换或改良、制程设备改良、制程系统整合以及节能产品之应用等方式,达到减少节能减碳目的之产业,在此定义下所衍生出的产业范畴可以大致分为节能材料、节能设备及产品、系统能源整合、节能减碳验认证及碳资产管理等。本文针对节能减碳产业在国际间发展现况进行汇整,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1节能材料随着节能减碳意识的高涨,许多产业纷纷投入节能、绝热及高热传导效率材料的研发。节能建筑材料为节能材料产业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建筑外壳材料之发展应用重点包括:轻质隔热外墙板,隔热涂料,玻璃透光/隔热涂层以及调光薄膜等节能建材。美国为建筑外壳涂料发展之主要国家,其白色及浅色系隔热涂料之节能特性已被列入美国“能源之星”之产品要求;窗户组件主要包括玻璃以及窗框,一般搭配隔热贴膜以达到隔热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散热效率材料以及高效能组件材料亦需研发,高散热效率材料是用来替换制程中各项设备之散热材料,以增进散热效率;而高效能组件材料则可以增加各项组件之能源使用效率,以达到有效节能的效果.

应对全球暖化之材料研发产业目前尚属于已发展产业,要推动该产业的发展,需先整合现有研究成果,积极研究如何提升各项材料之性能,并针对新开发之节能材料进行环境测试,加强各项材料之推广运用,同时配合各项节能技术的发展,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1.2节能设备及产品业节能设备及产品可提供制程耗能之改良,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工业制程设备(如马达、锅炉及冷冻空调)所占耗能量远高于其他项目,其中又以转动马达所需耗电量最大,用电约占工业部门之64%~70%.

马达为工业主要动力来源,用于帮浦、空压机、风机等多种转动机械设备。国际能源署(IEA)[3]估算马达系统之改造,节能潜力可达20%~25%。因此若能全面提升马达能源使用效率,将可大幅节能.

目前已将马达效率纳入强制管理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台湾等,其高效率马达之普及率(37%~70%)较未纳入强制性管理国家之普及率(如欧盟、巴西及日本等,仅1%~15%)高出甚多.

冷冻空调设备及产品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冷冻空调器具制造业、中央空调主机以及系统设计施工、工厂与建筑的通风、高科技制程环境所需的无尘无菌室、产业制程所需的冷冻技术乃至电子产品散热所需的微型冷却系统均属于冷冻空调的范畴,因此冷冻空调势必会朝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趋势发展,各项散热及温度控制技术亦相应而生,以达到有效的设备节能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4]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照明用电占总发电量19%,其中住商照明用电占总照明用电的74%。全球照明节约能源潜力约为37%~57%.

白光LED技术运用于一般照明可有效省电且使用寿命长,可取代低效能的白炽灯和荧光灯,将为未来一般照明市场主流[5].

1.3系统能源整合系统能源整合产业可积极整合冷冻空调、压缩空气、热能与燃烧、电力及照明、远程监控与预知维护保养等技术,提供节能改善、策略分析及系统规划评估,并针对各设备系统效率之改善、系统之监控、维护及调整、适当规格之选择以及电力质量之改善等方式,协助有效利用能源、提升机组效率.

1970年代能源危机后,整合型的能源技术服务业(ESCO)应运而生,主要提供能源用户诊断咨询、改善评估、设计及节能改善工程等,并对节能绩效给予保证、量测与验证。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40个以上国家积极推动能源技术服务业,政府的积极推动是能源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诸如要求公共部门节能,使政府成为能源服务产业最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客户;订立节能相关规范与配套措施;提供奖励或财务补助措施等[6].

1.4节能减碳认证目前在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认证工作,主要依据系参考包括政府部门之法规规范、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及IPCC指引、ISO14064及14065等国际温室气体盘查系列标准、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GHGProtocol),以及国际间许多产业团体与非营利组织所开发之相关盘查方法。因此温室气体认验证需熟悉各项相关规范内容,以提供产业温室气体之登录、盘查及查证以及各项方法论之拟定及撰写之协助,作为其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盘查、减量计划与提出相关报告的参考.

国际间也发展出的各类能源效率标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认证标章(EndorsementLabels)、比较性标章(ComparativeLabels)以及信息标章(Infor-mation-onlyLabels)。认证标章属于认可标志,设定特定的能源效率标准(通常以市场能源效率前15%~20%之产品型号为门坎),针对符合或超过此标准之产品授予标章;比较性标章是指提供相关信息,以利消费者将特定型式之产品与市场相似型式产品进行能源效率之相对比较,通常为法规强制性之规范;信息标章则仅提供消费者产品之能源消费量、能源效率指针等数据,产品间之能源效率比较则由消费者自己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欧盟各国则启动绿色能源认证,评估并认证再生能源发电是否满足规范。透过绿色认证的建立,以区分再生能源发电的电力与其他来源之电力。产业未来要进行相关能源效率标章申请文件的撰写及能源效率的查证等,都需要相关服务的协助.

性能改良范文篇9

关键词喷头;测试;雾滴;细喷雾;增效作用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药剂喷雾器具的质量、性能优劣关系到防治质量的好坏,喷雾雾滴的粗细、分布的均匀与否,直接影响到防治效果。一般喷雾器喷头孔径越小,喷雾雾滴就越细,雾滴在作物上的分布也就更均匀,药效更加容易发挥[1,2]。为了明确细喷雾技术对于药剂药效发挥的影响,我们在实验室和田间开展了测试和试验,期望通过试验来初步明确细喷雾技术的一些性能和使用效果。

1喷头测试

1.1材料与方法

1.1.1喷头

圆锥雾喷头,孔径1.2mm

圆锥雾喷头,孔径1.0mm

圆锥雾喷头,孔径0.7mm

1.1.2雾滴谱和雾滴粒径测定方法

将预先制作好的氧化镁板置于自动喷雾装置喷头正下方的载物台上,氧化镁板与喷头之间的距离为50cm,。将自动喷雾装置的喷雾压力设为0.2MPa。用氧化镁板收集喷头瞬间喷出的雾滴。在显微镜下用测微尺测定雾滴的直径,每块氧化镁板测定100个以上雾滴,统计不同直径的雾滴分布数,用内插法求出雾滴体积中径和数量中径。

1.1.3喷头喷出雾滴的分布均匀性测定

用雾滴收集槽收集不同区域的雾滴,收集槽长和宽分别为140cm和100cm,沿长边方向共分布50小槽,每小槽宽度2.82cm,每小槽收集到的雾滴汇合后流入试管,测定每试管内水的容量。雾滴收集槽置于自动喷雾装置喷头下方,喷头与雾滴收集槽的垂直距离为50cm,喷头位于收集槽中心点的正上方。保持喷头垂直向下喷雾,自动喷雾装置的喷雾压力设为0.2MPa。

1.2测定结果

1.2.1不同喷头喷头的雾滴谱

1.2.2不同喷头喷出雾滴的体积中径

表1

喷头雾滴体积中径(μm)雾滴数量中径(μm)

孔径1.2mm222.4179.7

孔径1.0mm184.2161.9

孔径0.7mm122.186.0

1.2.3喷头喷出药液的分布均匀性

注:0表示喷头垂直下方所对应的收集小槽,负值表示位于喷头左侧的小槽编号,正值表示位于喷头右侧的小槽编号,小槽的宽度为2.82cm。总的喷液量为500ml。下同

2.田间试验

2.1材料与方法

2.1.1供试材料和药剂

喷头:花卉喷雾器,喷头孔径小于1.0mm;常规喷头,孔径大于1.5mm。

药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商品名:速克灵,市售。

2.1.2试验设计

试验处理:设速克灵1000倍液30公斤/亩、20公斤/亩、15公斤/亩、10公斤/亩;800倍液20公斤/亩、15公斤/亩、10公斤/亩;600倍液20公斤/亩、15公斤/亩、10公斤/亩;加空白对照,共11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17平方米,各处理间随机排列。“1000倍液30公斤/亩”处理使用常规手动喷雾器(常规喷头)喷雾,其他处理使用花卉用喷雾器(小孔径)喷雾。

2.1.3试验安排与效果考查

试验在慈溪市坎墩镇农户蕃茄大棚中进行。3月29日喷药防治,用药当天天气晴热。于药后7天调查用药前已标记的蕃茄病情,计算防治效果。

2.2结果分析

药后7天调查,处理“600倍浓度20公斤/亩”防效最好,未发现病果;其次为“1000倍浓度30公斤/亩”、“800倍浓度20公斤/亩”、“600倍浓度15公斤/亩”,防效均为98.30%;再次为“1000倍浓度20公斤/亩”、“800倍浓度15公斤/亩”、“600倍浓度10公斤/亩”,防效均为96.61%。之后分别为“1000倍浓度15公斤/亩”,防效为93.19%;“800倍浓度10公斤/亩”,防效为89.84%;“1000倍浓度10公斤/亩”,防效为83.03%。细喷雾在减少药量的情况下可取得与“常量常规喷雾”相同的防效(详见表2)。

表2

处理防效

1234平均

1000倍浓度30公斤/亩100.0093.21100.00100.0098.30ab

1000倍浓度20公斤/亩93.21100.0093.21100.0096.61ab

1000倍浓度15公斤/亩93.21100.0086.5293.2193.24bc

1000倍浓度10公斤/亩86.5293.2172.9579.7483.11d

800倍浓度20公斤/亩100.0093.21100.00100.0098.30ab

800倍浓度15公斤/亩100.0093.2193.21100.0096.61ab

800倍浓度10公斤/亩93.2186.5286.5293.2189.87c

600倍浓度20公斤/亩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a

600倍浓度15公斤/亩100.00100.0093.21100.0098.30ab

600倍浓度10公斤/亩100.00100.0093.2193.2196.61ab

3小结与讨论

3.1根据喷头室内测试,⑴由图1、2、3可以看出,喷头孔径为1.2mm、1.0mm、0.7mm的雾滴粒径分别集中在160um~250um、100um~220um、40um~100um,当喷头孔径逐渐变小,雾滴的粒径也逐步变细[4]。⑵由表1看出,喷头孔径为1.2mm、1.0mm、0.7mm的雾滴体积中径分别为222.4um、184.2um、122.1um,雾滴数量中径分别为179.7um、161.9um、86.0um。雾滴体积中径、雾滴数量中径随喷头孔径变小也逐步变小。⑶由雾滴分布均匀度测定可以看出,随着喷头孔径逐渐变小,雾滴从喷头喷出后,向两边逐渐减少,更向中间集中,呈正态分布。

3.2由表2结果可知,以处理“1000倍浓度30公斤/亩”为对照,“1000倍浓度20公斤/亩”与之比较,表现为用药量减少,而防治效果基本不变;“1000倍浓度10公斤/亩”由于减药量太多,表现出明显差异。当药液浓度提高,由1000倍变为800倍时,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但当药液浓度更高,变为600倍时,由于本身药剂用量较大,各个用量梯度间没有表现出差异。

3.3田间试验表明:细喷雾与常规喷雾相比,在防治药液用量减少50%的情况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5]。说明在病害防治中,喷头孔径、雾滴粒径与防治效果存在相关性,今后试验将进一步进行验证。总之,由于喷头孔径变小,喷出雾滴更加细、均匀,喷雾性能改良,更加有利于药剂药效的发挥。即使在药剂用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防治效果,可以在生产上进一步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学友,李世华.低容量喷雾技术的应用效益[J].安徽农业科学,1996,24(2):162-164.

[2]杨廉伟,陈将赞,戴以太,等.不同喷雾技术对水稻叶面害虫和基部病虫防治效果探讨[J].中国稻米,2007,2:59-60.

[3]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平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02-210.

性能改良范文篇10

在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工作中,要想提升其整体质量,就要联合不同部门建立全方位考量机制,有效提升设计效果和整体水平,尤其是在加固设计方案制定前,要对道路桥梁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集中处理构件管理效果的同时,能对疲劳状态予以分析,确保操作管理工序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并且,相关工作人员要秉持全过程监督管理原则,在对其进行实际考察的基础上,完善施工图纸的管理效果和综合水平[1]。施工图纸对于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项目而言十分关键,是完善复核计算过程以及承重管理水平的根本,需要部门设计人员对具体参数进行分析后建立有效的设计规划。在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中,要秉持加固的原则,不能改变桥梁本身的形态或者是形式,只是借助构建相应的设备对其予以修复处理,从而根本上提高桥梁构建应用效果,真正提高桥梁结构和性能应用水平,并且对桥梁各个结构元件的内力分布结构予以调整,从根本上提升整个结构承载力水平[2]。

2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的方法

在实际加固工作开展进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建立更加系统化且切实可行的设计机制,确保能按照标准化流程实现操作管理效果。2.1上部结构加固。在新桥梁建设过程中,若是要对旧桥梁进行加固,整体工程项目的难度就会增加,主要是因为旧桥梁中的多数元件都因为长时间使用出现了结构变形,无论是构建体系、材料力学性能都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相关技术部门一时难以进行全面判定,并且加固设计工作也没有准确的数据进行参考和对比。加之桥梁本身存在很多的病害问题,产生原因和根源无法得到全面判定[3]。基于此,相关部门要想对其进行集中的加固处理,就要深度分析并且尽量搜寻相关资料,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更加可行的处理和加固机制,保证加固过程能贴合项目实际需求,提升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整体水平。目前,主要应用的是以下三种方式。第一,增大梁截面。在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工作中,有效增大梁截面主要是针对受力钢筋结构或者是截面结构荷载参数较低的情况,会造成整体桥梁存在承载力失衡的问题。借助相应的处理和加固设计能全面增加受力的主筋结构,保证桥梁的铺设层呈现出加厚的状态,实现主梁参数和截面的优化。主要操作流程为:在柱梁板地面设置保护层,当主筋露出后就要增加钢筋和原来的主筋进行焊接,并且利用箍筋提升整个结构的抗剪能力。而在钢筋植入工作结束后,恢复保护层即可。第二,粘贴加固。在道路桥梁管理工作中,要对道路交通量进行分析和判定,若是参数增加,则会出现主梁承载力不足的现象,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利用粘贴加固的方式,利用高分子粘合材料将碳纤维布直接加固在建筑结构表面,借助新增高黏合材料对荷载参数进行管控和处理。第三,预应力加固,在具体加固工作开展进程中,要结合预应力要求和原理,有效完善构件结构的稳定性,借助高强构件优化结构的初始应力,能一定程度上抵消一部分自重应力,提升整个结构的综合承载水平[4]。第四,增设纵梁。在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工作开展进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系统化处理机制,完善操作流程的同时,为结构优化提供保障。主要是应用在墩台地基处理方面,能有效增设承载力较高的新纵梁,维护刚度参数的同时,将新纵梁和旧纵梁进行连接处理,确保其能形成共同受力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减少单个纵梁所承受的荷载力,保证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效果更加符合预期。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增设新纵梁的方式,能在主梁的一侧或者是两侧增加,不仅能提升整体桥梁结构的稳定性,也能有效实现加宽结构的目的。第五,改良结构体系,对于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项目而言,整体结构体系的方式较为特殊,其会借助改变原有桥梁结构方式减少拉应力。这种加固机制的核心就是减小整个结构的跨度,在不通行的道路桥梁下进行填实处理,可以结合实际应用要求设置相应的涵洞,但是局部填充也能有效提升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处理进程中,多数工程部门都会将多跨简支桁梁结构转变为多跨连续梁结构,借助下部结构和梁下增设梁板的方式予以处理,从根本上提高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的整体质量,合理性提升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5]。2.2下部结构加固。为了保证操作流程和应用机制的完整性,对下部结构进行处理也要遵循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提高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的整体水平。第一,扩大基础。这种加固方式更加适用于道路桥梁结构基础承载力较低的情况,尤其是墩台为混凝土结构,借助相应的加固机制就能合理性调整结构的基础底面积,完善加固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保证设计水平,就要强化地基强度验算过程,维护加固效果和整体加固水平。第二,增补桩基。若是市政道路桥梁出现了墩台沉陷的问题,或者是桩基倾斜问题,都要进行增补桩基加固处理,提升加固效果。第三,钢筋混凝土套箍,针对墩台整体基础埋深结构不足的问题,利用这种处理方式能有效避免其稳定性出现异常。需要注意的是,若是道路桥梁结构出现了贯通裂缝,利用钢筋混凝土套箍加固机制就能完善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借助辅助设备提升结构固定效果,也能减少荷载问题造成的伤害,确保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水平全面优化[6]。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市政道路桥梁加固设计工作开展进程中,要积极践行统筹性较好的监督管控机制,完善使用性能管理水平的同时,优化分析桥梁问题的成因,集中处理造成桥梁运行失衡的危害因素,保证可行性加固处理效果更加符合安全标准和加固要求,促进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可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家龙.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7):929-929.

[2]李昊.市政道路桥梁结构设计加固的原则及方法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6):1161-1161.

[3]胡积森.浅析市政道路桥梁结构设计加固方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1):524-524.

[4]赵智勇.市政道路桥梁结构病害与养护加固分析[J].低碳世界,2017(24):213-214.

[5]黄光发.关于市政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方法的研究[J].新材料新装饰,2013(5):2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