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3-31 03:03: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泄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泄泻范文篇1

小儿泄泻是小儿常见病之一,临床颇为多见,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自拟健脾利湿汤加味治疗小儿泄泻

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0例门诊患儿中6个月~1岁23例,1~2岁19例,2~3岁6例,病程最长为3年,最短为1天,其中达3年者2例,半年以上者14例,1~6个月者34例,临床均有大便次数多,粪质稀薄或水样之证候。

1.2治疗方法自拟健脾利湿汤基本方:苍白术各6g、厚朴6g、陈皮5g、泽泻9g、茯苓12g、甘草6g,寒湿泄泻型加藿香6g、紫苏叶6g、炙半夏3g、薏苡仁12g,湿热泄泻型加葛根9g、黄芩6g、黄连3g、薏苡仁12g,伤食泄泻型为加鸡内金6g、麦谷芽9g、莱菔子9g、连翘6g,脾虚泄泻型加党参6g、山药9g、莲子肉9g、薏苡仁12g、大枣5~6枚,治疗期间见感染性腹泻者口服消炎药与思密达。

2结果

2.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泄泻及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且无复发。显效:泄泻与自觉症状消失,半年内无复发。有效:泄泻及自觉症状消失,2周内又复发或反复复发。无效:泄泻及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

2.2治疗效果50例患儿均获得满意效果,治愈41例,占82%,显效7例,占14%,有效2例,占4%,总有效率100%。

2.3典型病例患儿,男,9个月,1999年10月9日初诊,患儿4个月前因泄泻在某医院住院,经输液、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疗效不佳。出院后来我院就诊,当时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毛发枯黄,泄泻日10余次,大便清稀,色淡不臭,食后即泄,水谷不化,不思饮食,舌淡苔白,指纹淡红。证属脾虚泄泻,治宜健运脾胃,化湿止泻,方取健脾利湿汤加味,处方:苍白术各6g、厚朴6g、陈皮5g、泽泻9g、茯苓12g、甘草6g、山药9g、莲子肉9g、薏苡仁12g、党参6g、大枣5~6枚,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服上方剂3剂,泄泻日仅2~3次,稀糊状便,精神、胃纳好转,舌苔、指纹同前,守原法,上方加鸡内金6g,麦谷芽9g,又服5剂,泄泻告愈。

泄泻范文篇2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的干燥菌核。茯苓中茯苓多糖(β-茯苓聚糖)为主要成分,含量为84.2%。此外,尚含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松苓酸等其他成分。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中所含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菌、降糖、抗肿瘤等作用。用羧甲基茯苓多糖培养具有促进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的IL-2,TNF,IL-6,IFN-α,IFN-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功能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24、36、48、72h,IL-2,TNF,IL-6,IFN-γ的效价比无羧甲基茯苓多糖的细胞培养对照组的效价分别高0.8,7.4,0.5,10.9倍。羧甲基茯苓多糖预处理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抗菌、抗炎及抗病毒作用明显增强。茯苓多糖对棉球所致大鼠皮下肉芽肿形成有抑制作用,同时小剂量下也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说明茯苓多糖具有抑制急慢性炎症反应作用[1]。羧甲基茯苓多糖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活化T细胞、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关[2]。

茯苓含有的三萜类成分也有一定抗炎作用。茯苓由三萜1和12作为蛇毒液的磷脂酶A2的抑制剂,可抑制多种炎症过程。另外,茯苓素体内可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入激活状态,激活的巨噬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接触面积大大增加,茯苓素体内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外抗病毒的作用加强,茯苓素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相当强度的抑制作用[3]。

另有报道,100%茯苓浸出液滤纸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其醇提取物可杀灭钩端螺旋体[4]。

2猪苓

猪苓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化学成分主要含麦角甾醇、生物素、蛋白质、糖类等。从猪苓中提取出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猪苓多糖。

研究发现猪苓多糖能显著增强小鼠T细胞对凝聚素A的增殖反应以及B细胞对脂多糖的增殖反应,对小鼠全脾细胞有明显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对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检测表明:猪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对绵羊红细胞的特异抗体分泌细胞数,能明显增强小鼠对异型脾细胞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及促进异型脾细胞激活的细胞毒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猪苓多糖对小鼠血液α-醋酸萘酯酶素分散型阳性T+淋巴细胞有显著增殖现象[5]。另有临床研究表明,猪苓多糖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体弱儿童,不但能提高T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有调节作用,并能使免疫功能低下的体弱儿童精力充沛,胃纳增加,体重上升[6]。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猪苓的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7]。

3泽泻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泽泻块茎中含挥发油、小量生物碱、天门冬素、植物甾醇苷、多种脂肪酸、树脂、蛋白质、淀粉和5种三萜类化合物及大黄素、泽泻醇C单醋酸酯和环氧泽泻烯等。

研究表明,泽泻所含物质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活性和抗补体活性。Shimizu等报道一种从泽泻中分离出来的称之为alismanSI的葡聚糖具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活性和抗补体活性[8]。Tomoda等报道从泽泻块茎中分离出一种名为alismanP的酸性多糖,也具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活性和抗补体活性。Matsuda等研究了泽泻甲醇提取物和萜烯成分的抗补体活性。他们发现干燥泽泻块茎的甲醇提取物显示出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激活的补体诱导的溶血作用均有抑制性作用,它还能抑制低张性休克诱导的溶血作用,但此作用与其抗补体活性相比较则非常弱。结果表明泽泻具有抗补体活性,它的抗补体作用的成分部分应归于上述讨论的萜烯成分[9]。

另据郑虎占等[10]报道,泽泻有抑菌作用,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和结核杆菌都有抑制作用。戴岳等[11]报道泽泻煎剂可明显减轻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而对血清抗体含量及大鼠肾上腺内抗坏血酸含量无显著影响,表明泽泻有一定抗炎作用。

4车前子

车前草为车前科植物车前、大车前、平车前的干燥全草。车前子为上述3种植物的种子。车前以种子和全草入药。化学研究表明车前子含有车前子含有车前子酸、琥珀酸、腺嘌呤及胆碱等。

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车前草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本品高度敏感,醇提取物可杀灭钩端螺旋体[12]。

车前子水提醇沉液给小鼠灌胃,对二甲苯致耳壳肿胀,蛋清致足跖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降低皮肤及腹腔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提示车前子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13]。

5薏苡仁

薏苡为禾本科薏苡属草本植物,它的干燥成熟种仁称为薏苡仁,为常用中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薏苡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薏苡仁油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毒等方面的活性。薏苡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中外学者从薏苡中分到的化合物类型包括:脂类、甾醇类、木脂素类、酚类、苷等近30个化合物以及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薏苡仁甲醇提取物对EpsteinBarr病毒早期抗原(EBVEA)激活作用有强烈的抑制活性,并依据生物活性为指导分离出一个单取代甘油酯,即α-单亚麻酯,当其浓度为6.2μg·ml-1时,可引起80%的细胞被抑制,表明α-单亚麻酯为薏苡仁抗病毒活性成分之一[14]。

体外实验表明,薏苡全草(鲜品)榨汁或根(干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碳疽杆菌、白喉杆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15]。

6木通

木通别名八月扎茎、预知子藤等,为木通科木通属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木通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成分。木通醇浸液(1∶20)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具有抑制作用[16]。木通水煎剂(1∶5)对毛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7],三叶木通对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假单胞菌作用均较强。利尿、抗菌主要成分为木通皂苷[18]。

7滑石

滑石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主要含水硅酸镁,一般研粉或水飞晾干用,化学成分有:硅酸镁、氧化铝和氧化镍等,主要药理作用有吸附和收敛作用,内服能保护肠壁。滑石粉布于创面可形成被膜,有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促进结痂的作用。另据体外实验研究,滑石粉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19]。

8小结

现代药理学对淡渗利湿法治泄泻常用药物的研究表明它们中多数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杀菌、抗病毒或抗炎的效应。就现代医学角度而言,泄泻之证,特别是符合淡渗利湿法适应证的类型常是由肠道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淡渗利湿法治疗泄泻的药理学机制当属直接或间接地抗菌、抗病毒、抗炎和增强免疫功能,对抗细菌及其所引发的炎症,进而促进肠道机能恢复,达到治疗泄泻的功效。

作为治疗泄泻的重要方法之一,淡渗利湿法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仍有着广泛的应用。以现代药理学的眼光来看,此法有其合理性。但作为一门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科学,现代药理学所能探察到的方面仍主要局限于其化学本质和药效学的研究,而对其有效性的本质研究仍有相当大的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该法在长期应用于临床的过程中多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实现其效用的,因此在临床应用此法时应以中医理论为主要指导理论和处方依据,避免以尚不完善的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中医处方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侯安继,彭施萍,项荣.茯苓多糖抗炎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9(3):15.

[2]张信岳,杨根元,梁丽坚,等.羧甲基茯苓多糖钠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3):161.

[3]付玲,于淼.茯苓研究的新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5,23(3):82.

[4]孙博光,邱世翠,李波清,等.茯苓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7):394.

[5]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604.

[6]梅力,王少伯,严述常,等.猪苓多糖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体弱儿童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90(3):40.

[7]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191.

[8]尹春萍,吴继洲.泽泻及其活性成分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1,32(12):1132.

[9]YoshikawaM.Crudedrugsfromaquaticplants.II.ontheconstituentsoftherhizomeofAlismaorientaleJuzep-originatingfromJapan,Taiwan,andChina.Absolutestereostructuresof11-deoxyalisolsBandB23-acetate[J].ChemPharmBull,1993,41(11):1948.

泄泻范文篇3

张士卿教授系全国名中医,现任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从医执教30余载,学验俱丰、造诣深厚。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颇多。兹就其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腹泻是小儿常见疾病,尤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且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小儿泄泻的病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多见,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1小儿腹泻,脾虚为本,湿胜为标

张士卿教授认为,小儿腹泻日久不愈,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为湿邪,二为脾虚。脾虚为本,湿邪为标。由于湿为阴邪,脾主运化水湿属阴土而喜燥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腹泻。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湿胜则濡泻。”湿邪困脾日久,迁延不愈,又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之喂养调护失宜则导致脾胃虚弱,出现纳差,脘闷不舒,腹痛喜按喜揉,面色少华,神疲倦怠,舌淡苔白,食指络脉色淡而细等症状。脾虚清气不升、运化失司,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导变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发生腹泻。故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

2健脾止泻,温运淡渗是妙法

由于脾虚湿胜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故治疗当用“甘淡”、“渗湿”止泻以治标,益气健脾助运以治本。参苓白术散系健脾止泻、温运淡渗之品,故可取其之妙用。参苓白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临床常用党参或太子参代之)、白术、茯苓、炙甘草、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组成。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理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如无肺气虚损诸症者可去掉桔梗);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脾虚夹湿诸症自除。

张教授具体运用该方时,常常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随证加减。如有积滞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积化滞;气滞并恶心呕吐者,加陈皮、苏梗以行气化滞、和胃止呕;有食积化热者,加连翘以清热散结;泻下频数如水、小便少者,加泽泻、猪苓利小便以实大便;肛门潮红,大便有黏液者,加马齿苋,或木香、黄连;舌苔白腻者,加藿香、木香;肛门不红,舌淡苔白者加炮姜;腹泻日久者,加石榴皮、诃子或防风炭、乌梅炭以涩肠止泻;肝火旺盛者,加白菊花、桑叶以清肝除烦。

3病案举例

验案1:郑某,男,7个月,2008年9月18日就诊。患儿家长代诉,患儿自5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不久则出现腹泻,经西医治疗1月余未见好转。患儿每天仍有3~4次黄色水样便,无黏液、泡沫,有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饮食减少,消瘦,腹痛喜按喜揉,面白少华,口唇淡白,精神尚可,舌淡苔白、食指络脉色淡。此乃脾虚湿盛之腹泻,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组方:党参15g,炒白术、泽泻、猪苓、焦三仙、云茯苓各10g,炒山药、炒薏苡仁各15g,陈皮6g,石榴皮、诃子、莲子各10g,炮姜、甘草各3g。3剂,2天1剂,水煎,少量多次频服。服后每天便次减少为1~2次,成形,便中无食物残渣,其余症状同前。上方去猪苓,加鸡内金10g,当归6g,服3剂后诸症悉除。

验案2:张某,女,2岁,2008年10月8日就诊。患儿腹泻1周余。现每天泻下2~3次,便质较稀,为黄色水样便,夹有泡沫。精神尚可,纳差,消瘦,眼屎多,舌边尖略红苔白厚。此乃脾虚湿盛,夹有肝火之腹泻,治以清肝抑木、健脾扶土、渗湿助运以止泻,仍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云茯苓、扁豆、莲子、诃子、白菊花、桑叶各10g,藿香、木香、煨葛根各6g,焦山楂15g,炒白术、陈皮各10g,桔梗6g,炒山药、炒薏苡仁各1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服后大便成形,每天便次减少为1~2次,精神好,纳食有所改善,继以原方服用3剂后诸症愈。

泄泻范文篇4

【关键词】推拿按摩;腹泻;脾胃虚弱

婴儿腹泻,又名消化不良,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本病四季皆可发生,而尤以夏秋两季为多。本病为小儿最常见疾病之一,尤其以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常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如病症较轻,及时处理会很快获得痊愈。重病可产生脱水、酸中毒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预后较差,可能出现“伤阴”、“伤阳”若迁延不愈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1病因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幼幼集成》中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引起泄泻以湿盛为多,慢性泄泻以脾虚为多。湿盛和脾虚二者常互为因果。而导致湿盛和脾虚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一为感受风、寒、湿、暑外邪;二为饮食所伤;三为久病脾弱及小儿本身“脾常不足”。

2常见腹泻分类及临床表现

(1)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2)湿热泻: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3)伤食泻: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4)脾虚泻: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夹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舌淡,苔脉濡,若腹泻日久不愈,进而可损及肾阳,症见面色白光白,大便水样,次数频多,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软无力,甚至出现腹泻不止,完谷不化,四肢逆冷,脉微欲绝,昏不识人等津竭阳脱之症。

3治疗

3.1寒湿泻(1)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处方:补脾经300,推三关50,补大肠150,揉外劳宫300,揉脐20,推尾骨200,揉龟尾50,按揉足三里100。(2)加减: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体虚者加捏脊10,惊惕不安加清肝经50,揉五指节50,拿肚角20圈。

3.2湿热泻(1)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2)处方:清脾胃300,清大肠100,清小肠200,推六腑50,揉天枢50,揉龟尾30。

3.3伤食泻(1)治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2)处方:补脾经300,清大肠200,揉板门50,揉脐200,推尾椎50,揉龟尾300,捏脊20。

3.4脾虚泻(1)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2)处方:补脾经200,补大肠150,摩腹200,揉脐200,推尾椎50,揉龟尾150,捏脊20。(3)加减:肾阳虚者加补肾经200,揉外劳宫50,腹胀加逆运内八卦50,久泻不止者加按揉百会30。临床上很少单独出现以上类型,往往比较复杂,相间出现,故一般采用上述推拿予以治疗。

4临床治疗

4.1术前问诊

4.1.1泄泻原因伤食(治则宜消导);外因侵袭:感受寒邪(宜疏解);感受热邪(宜清化);感受湿邪(宜分利)。临床以上述原因多见,故不列他因。

4.1.2泄泻时间泄泻初者:宜先泻后补,不宜骤补;泄泻久者:正气不足,宜大补。

4.1.3便之质量大变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肛赤者,多数热症;大便色青,多属肝不疏泄或夹有惊气。

4.2术前望诊面色白光白,眼神暗黯,此为虚证;面色发青,此为受惊;小儿络纹变化。

5典型病例

患者,男,10个月,2007年7月就诊。家长代诉:患儿腹泻1周余,每日大便8~10次,大便清稀,色淡且臭,尿色黄,该儿苔腻,指纹色红,口渴面发青,经儿科住院输液无明显效果中医辨证寒湿泻,脾胃虚弱按手、腹、背部、下肢治疗,一次后效果明显,腹泻减为4~5次,3个月后痊愈,未复发。

6讨论

小儿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较快和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小儿由于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因此抗病能力差,加上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故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在临床发病方面,也以肺、脾二脏疾患为多,而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容易出现惊恐状态。且小儿病情变化迅速,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易趋康复是指小儿机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在疾病过程中,其组织再生和修补能力也是旺盛的,且病因单纯,很少受七情影响,在患病之后,如能及时调治,则容易痊愈,较快恢复其生理功能。

泄泻范文篇5

小儿腹泻(infantlediarrhea)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夏秋季多发。临床以大便增多,粪便稀或完谷不化为主证。我们对腹泻患儿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506~200612本院共收住急性腹泻患儿382例,其中,男207例,女175例,年龄4个月~2岁。患儿腹泻呈水样或蛋花样便,每日腹泻6~20次,多伴有发热、呕吐及上感症状。重度脱水5例,中度脱水92例,轻度脱水65例。病程1~3d。入院后粪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RV-Ag(IgM)均阳性,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肠炎。按《儿科诊疗精粹》中腹泻病情分类法[1]:轻型为84例,中型240例,重型为58例。经过补液、抗病毒治疗,同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患儿均在24~48h后腹泻减至每日3次或3次以下,大便外观正常或成形,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护理措施

2.1严密观察病情患儿入院后及时细致、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一般状况、神志、精神、面色、肢体温度以及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知常而达变”,精心护理患儿。①详细观察患儿大便次数、颜色、性质和气味,以区别泄泻的寒、热、虚、实,分别护理;②密切注意神态、唇色、呼吸、皮肤、四肢、苔脉及体温的变化,作好各项记录;③便前腹痛,尿布浸湿,卧位不适,饥饿惊吓等均可引起患儿哭闹,要及时找出引起小儿啼哭的原因,并给予正确处理。

2.2加强基础护理①腹泻患儿往往易脱水,加之饮食控制,易畏寒,要注意防寒保暖,适时增减衣服,若出现四肢冰冷,体温不升,可用热水袋保暖,但应注意防止烫伤。②及时更换尿布,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防止发生尿布皮炎。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5%鞣酸软膏,以保护肛门周围皮肤。③对伴有呕吐的患儿,要注意防止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及时作好口腔护理及卫生处置。腹泻患儿有时由于使用较长时间的抗生素,可使口腔霉菌生长而发生鹅口疮,因此要多喂开水清洁口腔,有呕吐时,可用棉花醮温开水轻擦口腔,已发生鹅口疮可在患处涂以1%龙胆紫药水[2]。

2.3严格隔离措施对患儿严格进行床旁隔离,其尿布最好使用一次性的,换下的尿布在现场直接丢入袋中,并封好拿出室外。被大便污染的非一次性尿布、被服、便盆、地面等,均应作相应的消毒处理。接触污染的尿布和衣物后要清洗双手。病儿用的奶瓶、奶头,每次用后煮沸消毒,喂奶前洗手。护理患儿前后均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4做好饮食护理因泄泻患儿脾胃运化失司,又因小儿饮食不知自洁,故应注意加强饮食调护,做到定时、定量、定质。母乳喂养患儿,母亲应尽量少吃油腻食物,多饮水,以稀释奶液,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减轻胃肠负担。人工喂养患儿,暂停喂牛奶,可改喂脱脂奶、酸奶或米汤。吐泻严重者禁食6~8h,禁食期间要静脉补液,饮食应逐渐恢复,并详细记录出入量。

2.5改善给药护理①小儿服药常不合作,汤药以浓煎为宜,丸膏散剂型,药量宜少,先将药用温开水化开或调在乳汁内、口服补液盐水内喂服。一般宜空腹喂药,分少量、多次喂入。注意喂药宜慢,慎防引起呛喉,药宜温暖。有恶心呕吐者,可在喂药前,在汤药内滴几滴姜汁,以缓解呕吐;②配合捏脊疗法以巩固疗效,注意手法轻柔,用力均匀,应在每日晨起或饭前进行;③若久泻不愈,可针灸三里、气海、阳陵泉等穴[3]。

2.6注重情志护理中西医都十分重视精神护理,但因小儿具有易睡,易醒,易哭,易惊,易饿,易兴奋等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所以护理工作更要细致入微。①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护士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勿惊吓患儿,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对熟睡的患儿勿轻易唤醒;②对1.5~3岁的患儿,应多予以哄导、诱导、鼓励,态度要和蔼可亲,通过关心与爱护与她(他)们建立感情,消除其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

2.7预防并发症①防口疮:进食或呕吐后,可用清热解毒草药,如金银花、甘草液洗口腔;②防臀红:保持局部干燥,如已发生臀红,局部涂以油膏或鸡内金外敷;③防肺炎:患儿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内造成吸入性肺炎。

3体会

婴幼儿腹泻是由于轮状病毒破坏肠绒毛导致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双糖酶及其钠/钾ATP酶缺乏,造成肠道内水、电解质转运失调,葡萄糖吸收功能障碍,引起渗透性的腹泻。通过对小儿泄泻的临床护理,我们体会到:首先只有了解到小儿的生理、病理、心理特点,才能对患儿实施有计划、有系统的整体护理,护士在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病情观察,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修订辨证施护计划,使护理密切配合治疗,促使患儿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加快康复。

【参考文献】

[1]余孝良.儿科诊疗精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5.

泄泻范文篇6

2006-02—2006-09,我们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56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19~77岁,平均43岁;病程2个月~30年,平均1年。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慢性泄泻的标准拟定[1]。

1.2.1纳入标准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2~5次,甚至达10次以上,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伴或不伴腹痛、腹胀、肠鸣等,小便短少。②起病缓慢,病程2个月以上,腹泻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③饮食不当(进冷食或辛辣食物、不洁饮食等)即诱发或加重。④大便常规正常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1.2.2排除标准①急性泄泻;②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属侵袭性腹泻者;③同时应用抗生素或其他止泻药物者;④年龄<18岁,>80岁;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治疗方法予五苓散加减。基本方:茯苓15g,猪苓15g,白术20g,桂枝15g。随证加减:寒湿困脾型加藿香、苏梗、干姜;肠道湿热型加葛根芩连汤;食滞胃肠型加槟榔、神曲、山楂;肝气郁滞型加枳壳、槟榔、厚朴;脾气虚弱型加党参、黄芪;肾阳亏虚型加制附子、干姜;腹痛明显加木香、川椒;伴口苦、嗳气、泛酸加法半夏、黄连、黄芩;伴转筋加木瓜、神曲。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mL,分3次服用。7日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1.4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疗效[1]。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未见改善。

2结果

本组56例,治愈18例,好转3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6.43%。

3讨论

慢性腹泻多因脾胃虚弱、肾阳虚衰,或肝气乘脾致脾胃运化失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所引起。不管慢性腹泻的病因为何,其发病均与湿邪有关,即“无湿不成泻”。在临床治疗腹泻时采用利小便实大便法,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

《伤寒论》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首次提出用“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治疗腹泻。《景岳全书》中指出:“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医宗必读·泄泻》:“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我们根据“利小便实大便”理论,灵活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方中茯苓、猪苓渗湿利水,通调水道,二者兼能健脾;白术甘温健脾,运化水湿;佐以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五苓散功擅利湿,诸药相合,脾运得复,气化水行,小便通利,湿去泻止。朱海峰等[2]的研究显示,五苓散不能简单地视为类西药的利尿剂,它具有对尿液的双向调节作用,多尿时可摄尿,少尿时可利尿,应属于生物反应修饰剂。冯前进[3]通过实验药理学研究提出五苓散中仅茯苓一味表现较弱的利尿作用,而其它4味药几乎没有利尿活性,但5味药组合提取剂却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刘洋等[4]通过观察五苓散对番泻叶腹泻模型小鼠结肠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发现,五苓散能明显提高AQP-4mRNA的表达,可能通过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达到“利小便实大便”的作用。运用五苓散的利小便作用来治疗腹泻,这似乎与西医对腹泻采取补液治疗相矛盾,但五苓散利尿的机制是通过驱除体内非生理性水来实现的,它能使滞留于肠中的水湿邪毒改道从小便而去,同时促进肠道吸收及运转功能的恢复,有利于肠腔对水、电解质的吸收,降低肠腔渗透压,减少肠液的分泌[5]。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与西医的补液疗法起到了殊途同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11

[2]朱海峰,朱同宣,朱冬霞.五苓散的双向调节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1998,9(6):542

[3]冯前进.五苓散方配伍作用古今谈[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4):36

泄泻范文篇7

200506~200612本院共收住急性腹泻患儿382例,其中,男207例,女175例,年龄4个月~2岁。患儿腹泻呈水样或蛋花样便,每日腹泻6~20次,多伴有发热、呕吐及上感症状。重度脱水5例,中度脱水92例,轻度脱水65例。病程1~3d。入院后粪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RV-Ag(IgM)均阳性,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肠炎。按《儿科诊疗精粹》中腹泻病情分类法[1]:轻型为84例,中型240例,重型为58例。经过补液、抗病毒治疗,同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患儿均在24~48h后腹泻减至每日3次或3次以下,大便外观正常或成形,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护理措施

2.1严密观察病情患儿入院后及时细致、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一般状况、神志、精神、面色、肢体温度以及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知常而达变”,精心护理患儿。①详细观察患儿大便次数、颜色、性质和气味,以区别泄泻的寒、热、虚、实,分别护理;②密切注意神态、唇色、呼吸、皮肤、四肢、苔脉及体温的变化,作好各项记录;③便前腹痛,尿布浸湿,卧位不适,饥饿惊吓等均可引起患儿哭闹,要及时找出引起小儿啼哭的原因,并给予正确处理。

2.2加强基础护理①腹泻患儿往往易脱水,加之饮食控制,易畏寒,要注意防寒保暖,适时增减衣服,若出现四肢冰冷,体温不升,可用热水袋保暖,但应注意防止烫伤。②及时更换尿布,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防止发生尿布皮炎。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涂5%鞣酸软膏,以保护肛门周围皮肤。③对伴有呕吐的患儿,要注意防止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及时作好口腔护理及卫生处置。腹泻患儿有时由于使用较长时间的抗生素,可使口腔霉菌生长而发生鹅口疮,因此要多喂开水清洁口腔,有呕吐时,可用棉花醮温开水轻擦口腔,已发生鹅口疮可在患处涂以1%龙胆紫药水[2]。

2.3严格隔离措施对患儿严格进行床旁隔离,其尿布最好使用一次性的,换下的尿布在现场直接丢入袋中,并封好拿出室外。被大便污染的非一次性尿布、被服、便盆、地面等,均应作相应的消毒处理。接触污染的尿布和衣物后要清洗双手。病儿用的奶瓶、奶头,每次用后煮沸消毒,喂奶前洗手。护理患儿前后均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4做好饮食护理因泄泻患儿脾胃运化失司,又因小儿饮食不知自洁,故应注意加强饮食调护,做到定时、定量、定质。母乳喂养患儿,母亲应尽量少吃油腻食物,多饮水,以稀释奶液,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减轻胃肠负担。人工喂养患儿,暂停喂牛奶,可改喂脱脂奶、酸奶或米汤。吐泻严重者禁食6~8h,禁食期间要静脉补液,饮食应逐渐恢复,并详细记录出入量。

2.5改善给药护理①小儿服药常不合作,汤药以浓煎为宜,丸膏散剂型,药量宜少,先将药用温开水化开或调在乳汁内、口服补液盐水内喂服。一般宜空腹喂药,分少量、多次喂入。注意喂药宜慢,慎防引起呛喉,药宜温暖。有恶心呕吐者,可在喂药前,在汤药内滴几滴姜汁,以缓解呕吐;②配合捏脊疗法以巩固疗效,注意手法轻柔,用力均匀,应在每日晨起或饭前进行;③若久泻不愈,可针灸三里、气海、阳陵泉等穴[3]。

2.6注重情志护理中西医都十分重视精神护理,但因小儿具有易睡,易醒,易哭,易惊,易饿,易兴奋等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所以护理工作更要细致入微。①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护士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勿惊吓患儿,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对熟睡的患儿勿轻易唤醒;②对1.5~3岁的患儿,应多予以哄导、诱导、鼓励,态度要和蔼可亲,通过关心与爱护与她(他)们建立感情,消除其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

2.7预防并发症①防口疮:进食或呕吐后,可用清热解毒草药,如金银花、甘草液洗口腔;②防臀红:保持局部干燥,如已发生臀红,局部涂以油膏或鸡内金外敷;③防肺炎:患儿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内造成吸入性肺炎。

3体会

婴幼儿腹泻是由于轮状病毒破坏肠绒毛导致上皮细胞刷状缘的双糖酶及其钠/钾ATP酶缺乏,造成肠道内水、电解质转运失调,葡萄糖吸收功能障碍,引起渗透性的腹泻。通过对小儿泄泻的临床护理,我们体会到:首先只有了解到小儿的生理、病理、心理特点,才能对患儿实施有计划、有系统的整体护理,护士在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病情观察,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修订辨证施护计划,使护理密切配合治疗,促使患儿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加快康复。

【参考文献】

[1]余孝良.儿科诊疗精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5.

泄泻范文篇8

关键词:糖尿病性腹泻;益肾健脾汤;健脾;温阳

糖尿病病人约有10%~20%可出现腹泻,有的甚至出现顽固性腹泻。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表现,多见于糖尿病病程长,临床常见于血糖控制不满意,而且多伴有神经病变者,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笔者应用糖味煎加味治疗糖尿病性腹泻4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92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和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0~72岁,平均54.6岁;1型糖尿病10例,2型糖尿病38例;病程4~20年,平均12.2年。对照组44例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0岁,平均52.8岁;1型糖尿病9例,2型糖尿病35例;病程4~18年,平均13.2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顽固性腹泻,多于进食后30min发生,表现为肠鸣不适,水样便,不伴疼痛和出血,昼轻夜重,夜间腹泻次数较多,每日数次至二十余次不等,进食高蛋白或脂肪性食物后症状加重,有时伴里急后重或肛门失禁,腹泻可有间歇,与便秘交替出现,甚则黎明则泻、脂肪泻,大便常规和大便培养阴性,病人脘腹不适,肢倦乏力,消化道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改变。

二、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进行糖尿病的治疗[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和(或)注射胰岛素]基础上,治疗组:益肾健脾汤(自拟方),基本方:薏米90g,葛根20g,生黄芪20g,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0g,山药15g,炙甘草9g,补骨脂15g,肉桂12g,吴茱萸10g。1剂/d煎汁200ml分两次于早晚餐前30min口服。对照组:易蒙停(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85)口服,首剂4mg,然后每次2mg,3次/d,餐后30min口服。两组均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观察疗效。

三、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标准:症状消失,大便成形,1~2次/d,空腹血糖、尿糖多次检查正常为显效;症状改善,大便近似成形,次数减少,空腹血糖、尿糖有改善为有效;症状、大便次数与形状及空腹血糖、尿糖均无变化为无效。

3.2治疗结果治疗组48例中显效24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50%,有效率为43.7%,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44例中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显效率为36.3%,有效率为38.6%,总有效率为75.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公务员之家:

3.3典型病例男,58岁。患2型糖尿病10年,血尿糖控制不满意,腹泻病史3年,加重1个月。患者诉近1个月来每天腹泻水样便十余次,夜间3~4时为甚。有时大便失控,倦怠乏力,腰冷肢凉,身体消瘦,曾服黄连素、复方苯乙哌啶等药治疗,开始时有效,再服则无效。舌质淡黯、苔白腻,脉沉细无力。化验:血糖10.30mmol/L,尿糖(++),大便常规(-)。中医诊断:泄泻,证属脾肾两虚,治以健脾益肾法给予益肾健脾汤口服,服8剂后,腹泻次数减少,5~6次/d,其他症状亦减轻,续服15剂,腹泻止,大便成形,1~2次/d,复查血糖7.16mmol/L,尿糖(±),嘱继服原方1个疗程。随访6个月腹泻未发。

四、讨论

糖尿病性腹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许多医家认为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小肠运动能力下降,造成肠菌群失调,肛门扩约肌功能下降,小肠粘膜吸收功能下降所致。也有医家认为由于糖尿病人机体糖代谢的紊乱,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顽固性腹泻。糖尿病性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中医认为糖尿病初期病机是阴虚燥热,因此治疗上多采用苦寒降火的药物进行治疗,日久则损伤脾胃之功能;而糖尿病患者由于久病,阴精耗伤,阴损及阳,脾病及肾,肾关不固,肾阳衰微,命火不足,不能温运脾土,脾失健运,则出现腹泻,甚则五更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因此糖尿病性腹泻病机是脾肾两虚为其本,应健脾益肾为主治之。方中重用薏米90g,《本草新编》讲:“脾虚之证用薏米一、二两为君而佐健脾之药,未有不速于奏效者”,而葛根可升脾胃之阳气,改善纳差是为良药,配以吴茱萸温脾散寒,党参、茯苓、黄芪、山药补气健脾,确能起到良效,肉桂、补骨脂等以补脾肾之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上述补肾类中药具有增强人体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通过调节机体机治疗糖尿病性顽固性腹泻或黎明即泻,而白术、山药、葛根又有降血糖的作用,因此,本方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健脾止泻之功效,既符合中医传统理论,又有现代药理研究的基础,临床观察显示益肾健脾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1]薛耀明.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02.

泄泻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8例,男50例,女38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3岁,6~12个月24例,13~24个月36例,25~36个月28例;发病3天内40例,5天内32例,7天以上16例。诊断标准均为腹泻蛋花汤样或水便,便常规检查除有少量的细胞外无异常,经抗生素加助消化药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的。

1.2方剂石榴皮10g,白术10g,山药10g,党参5g,云苓10g,厚朴10g,扁豆10g,肉桂5g,焦山楂10g,焦麦芽10g,藿香10g,甘草5g,水煎约80~100ml,每日分3~4次口服,每日1剂,发热口渴去肉桂加黄连、滑石,呕吐重加竹茹。

1.3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腹泻消失,便形状正常,每日1~2次。(2)有效:日泻次数明显减少,但便形状尚未正常。

2治疗结果

经2~3天治愈者58例,4~5天治愈者24例,6天治愈者6例。

3典型病例

例1,患儿,女,8个月,发病3天,腹泻呈蛋花汤样便,每日5~7次,呕吐每日2~3次,质为败乳,经抗生素加助消化药治疗未见好转,病儿面略苍白,四肢不温,无脱水征,心肺正常,舌苔薄白,便常规除有少量的细胞外未见异常,经用石榴皮汤加竹茹2剂后,每日便2~3次,呈糊状,呕吐止,进乳如常,加服1剂便即成型而痊愈。

例2,男,3岁,发病5天,日腹泻10次以上,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发病第4天发热38℃左右,经静点抗生素加口服助消化药未见好转。病儿精神欠佳,两眼窝轻度凹陷,口渴,四肢久温,尿少,心肺正常,舌质红,苔略黄腻,本方去石榴皮、肉桂,加黄连、滑石、花粉连用3剂后,精神如常,热退,进食正常,大便呈糊状,日2~3次。本方去黄连、滑石,加石榴皮、鸡内金,口服2剂后,便成型痊愈。

泄泻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医儿科;本科教育;现状;对策

“儿科医生荒”,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进入“全面两孩”时代后,对儿科医生的要求更为突出。高校加强儿科学人才培养,无疑对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科培养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的阶段,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历练过程[1]。就我校而言,本科毕业实习在儿科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短时间内想掌握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临床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儿科人才,分析本科毕业实习现状,采取相应对策,具体如下。

1本科毕业实习现状

1.1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思维待提高本科毕业实习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儿科学,但带教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五脏特点,辨证概要,小儿疾病的特点,小儿用药的特点等内容,尚不能熟练掌握。而且,面对病情多变的复杂病例无从下手,诊治思路不清晰,临床思维能力需要提高。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医学生清晰的头脑、开阔的思维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前提。

1.2就业压力增加影响实习质量当前本科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疗机构及医学院校招收人才时均倾向于研究生或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本科生缺少就业优势。为了能够在较好的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工作,一部分医学生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医学生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复习考研上,势必影响本科实习的质量。还有一部分医学生选择就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参加人才招聘会、用人单位面试、投递简历等,主要精力放在择业上,实习时间也明显减少,实习质量明显下降。

1.3医学生缺少耐心医患沟通需加强有的医学生缺少耐心,面对哭闹不配合的患者,周围嘈杂的环境,不能耐心的检查、安抚患儿,仔细倾听患儿家属的叙述,使得病史记录不详细,查体不全面。在当今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形势下,有的患儿家属不信任实习医生,不愿意由实习医生诊治,实习医生在医患沟通中存在胆怯心理、不自信,缺少亲切感,查体不够轻柔,也很难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2]。

2本科毕业实习对策

2.1巩固基础知识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重要部分,不仅反映了儿科的特点,它还是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的临床医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3]。针对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带教教师应注意讲授小儿不同于成人的特点,相同病症诊治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如感冒患儿着重讲解“夹痰”、“夹滞”、“夹惊”三夹证,遣方用药时结合小儿特点进行辨证论治。为使医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安排病房实习的医学生上午跟随带教老师查看患儿,书写病历,下午安排授课、病例讨论(每周2~3次)。内容包括科室重点病肺炎喘嗽、哮喘、紫癜,常见病咳嗽、呕吐、泄泻、水肿、心肌炎、感冒等疾病,从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研究现状等方面讲述。授课结束后,由医学生再次询问典型病例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结合病例进行讨论,最后由带教教师就典型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使得医学生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医学生打下牢固的中医基础,将来才能成为新一代中医儿科名医[4]。

2.2加强经典学习中医经典是中医的学术渊源,正如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源一样。《颅囟经》、《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幼幼集成》等,是中医儿科专业的经典著作,加强经典医著的学习,有利于学习到传统中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结合临床实际病例有针对性的指导医学生阅读原文,如分析泄泻病例的发病原因及病机时,可阅读《幼幼集成•泄泻证治》,原文云:夫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而水谷腐化,……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经典结合医案进行分析是培养医学生的中医诊疗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5]。

2.3培训实践技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医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我们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基本技能的培训融入到临床带教中,要求医学生在管理患者时,通过望、闻、问、切基本中医技能,详细观察、记录患者病情,教师则从旁指导,纠正不当之处。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小儿体格检查,身高、体重、体温、血压的测量,头围、囟门的测量,望小儿指纹,小儿心肺复苏、小儿腰椎穿刺术、小儿骨髓穿刺术、小儿胸腔穿刺术、小儿腹腔穿刺术等。

2.4重视病历书写病历书写是实习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中医儿科病历的书写与成人有不同之处。如记录患儿的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母亲的妊娠史等,对患儿疾病的判断、转归、预后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中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带教教师要详细讲述病历书写规范、用词准确、病史采集完整,避免疏漏。如记录患儿咳嗽症状,要同时记录咳嗽有痰、还是无痰,痰液的颜色,咯痰量的多少,痰液的气味和形态,何时咳嗽剧烈,是持续性咳嗽还是阵发性咳嗽,有无犬吠样咳嗽,咳嗽后有无鸡鸣样回吼声,有无喘促等伴症。对于医学生病史记录不详细,医学用词不准确,复制粘贴病历等现象,带教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错误病历及时修改,让医学生明白病历不但可以反映医生的诊疗水平,而且是真实记录患者病情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医疗文件,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作为重要依据,故需要认真对待[6]。

2.5门诊跟师学习中医儿科门诊实习是病房实习的有益补充。门诊与病房相比,疾病病种更广泛,如小儿乳蛾、厌食、积滞、滞颐、腹痛、唇风、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在病房少见,而且门诊病种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季传染病如痄腮等多发,夏季脾胃系疾病如呕吐、泄泻多发,冬春季肺系疾病如感冒、肺炎喘嗽等多发。医学生在儿科门诊轮流跟随我科多名省市名中医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到临床选方用药特点、辨证诊治思路以及创新性理论,还会学习到如何与患儿沟通,如何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名医们的敬业精神与高尚医德,医学生能耳濡目染,这对疾病的认知,良好医德的培养大有裨益。

2.6加强医患沟通近年来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关系紧张,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成为摆在医生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与患儿沟通时,医学生更应态度和蔼、语言温和,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鼓励患儿自己表诉病情,对于哭闹患儿要尽量安抚,查体时动作要轻柔。与家长沟通时,要思路清晰,根据患儿主诉等情况,帮助家长理清思路,准确而全面的介绍病情。向家长交待病情时,要客观而又巧妙,如实的告知家长患儿的诊断、化验检查、治疗方案等情况,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配合治疗。与患儿及家长之间建立良好医患沟通,也是优秀医学生的必备条件。综上,我们分析中医本科医学生毕业实习阶段的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医学生通过中医儿科阶段的实习,掌握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经典理论知识,熟悉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能力及医患沟通技巧,使其能尽快融入临床,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儿科医生。

作者:郭亦男 孙丽平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罗川晋.中医院内科临床带教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40-41.

[2]陈宏伟,殷树欣,等.本科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培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3):102-106.

[3]张学青.中医儿科临床带教注意的问题[J]新疆中医药,2005,23(4):60-61.

[4]徐荣谦.中医儿科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5):39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