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0:32:11

校报范文篇1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高校校报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校报在校园内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困境

第一,新媒体不断涌现,校报功能减退。随着21世纪的来临,在世界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了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户外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新媒体使人们接触信息的容量达到无限,对政治的影响不断扩大,给经济带来的利益不可计数,对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不断挑战主流和精英文化。高校校报作为新闻媒体中的传统角色正逐渐失去它的魅力。

第二,高校校报在与校内外数字媒体争夺新闻事件的主动权方面日益显现出竞争的劣势。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刻尤其如此,因为这时随着事件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快地获得事件的背景信息。

校园网络、校园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信息速度使人们能够更快地获得信息,因而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第三,人们的阅读习惯在不断改变。很多人都通过网络、3G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去读报。高校校报发展空间严重萎缩。在各种新媒体的涌现的环境下,高校校报必须转换视角,谋求发展,与各种校园媒体与校内外媒体强强联合,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并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握趋势,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从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步伐。

(二)高校校报的发展机遇

第一,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成为主流,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向高教强国的方向发展,新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目标实现年限为2020年,这也是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20年,高校校报应当抓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契机,围绕扩大影响力这一核心,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发展新路。校报应注重办报质量,要深入研究高校受众需求,精心策划和组织报纸的内容,实现改革目的。

第二,校园媒体蓬勃兴起。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既给校报的发展带来压力,也为校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校报要像历史上各个关键阶段一样,积极吸收和采纳新技术,从当今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寻找发展机会。对多媒体形式以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载体,要张开双臂去拥抱,而不应拒绝或排斥。校报应该与网络、广播和电视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赢。

第三,数字报纸扩大传播。对校报来说,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不是冲击,而是机遇,重要的是看校报如何捕捉这份机遇。各种新媒体本身只是一种技术,是一个载体;报纸本身也是一种技术,一种载体,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却各有所长。高校校报的发展更需要开阔视野,积极地运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校报的内容资讯与网络的手段能够更好地结合。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新发展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作为高校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媒体,必须谋求全新发展道路,把握时代脉搏,体察受众新生,适应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把这个曾经的朝阳产业,打造成新时期高校校园中的知识阶层信息需求的大集市。

(一)高校校报发展要借势新媒体实现全面转型

实现校报的数字化。使校报由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化,有效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建立高效的校报数字化发展战略。校报网络版,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师生员工、校友、家长、关注学校的人士,只要能上网,就能看校报。增强校报的互动性。通过在线评论、邮件、留言、QQ、博客等方式,让信息不再单向传播,通过校报与关注者的良性互动,加强交流与沟通,促进校报的不断提高质量,快速发展。打造校报综合信息平台。当前高校都在开发建设和不断完善综合性校园信息门户网站,校报成为数字报纸后,把它的平台建设成一个综合的信息门户,建立论坛,为关注校报的读者提供畅谈校报,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的空间。开设博客频道,把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新闻、作品、思想、成长历程等发表在博客中,平淡朴实而容易接近,必定会成为校报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实用信息,招生、就业、心理、学术、社交、健康、音频、视频等信息开发,适合高校群体的高品位需求,有独特性、针对性、实用性,吸引更多校园人的关注。未来的高校校报一定要利用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专业能力、品牌力量,创造数字化内容,提供多渠道内容平台,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赢。

(二)高校校报逐步树立大众文化意识

高校校报新闻文化要树立大众意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报为媒,反映广大师生关心的问题和工作难点,关注党和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把握舆论导向。校报要凝聚人心,建构校园主流媒体的大众形象,就必须紧紧围绕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激发师生员工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同时做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服务师生,引导舆论。校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承载媒体,对师生员工的文化选择、文化心理、文化构成、文化品位要有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努力满足师生员工的文化需求。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行大众文化的同时,注重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校报要打造成校园媒体中的精品,必须要有新的新闻价值取向,那就是不断适应并适度引领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只是“满足”,更多是“引领”。建立一支知识面广、有较高理论素养、有见识、有创意、有判断能力,并能善于用这些能力的优秀记者团队伍。通过对这支队伍的不断培训磨炼,不断优化组合,逐步在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高校校报借鉴新媒体着力培养全媒体记者和发展公民记者

高校校报作为传统媒体,无论是否融入新媒体,融入得有多深,全媒体时代已经席卷而来。在高校内部新闻中心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媒体手段和全媒体数字平台来完善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把校报从单终端、单形态、单走向的传播转到多终端、多形态、多走向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的新闻采集者,要想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他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则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力争成为集全媒体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网络监管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高校校报人才培养的方向。随着电子邮件、MSN、QQ、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正进一步成为公众舆论的主阵地。高校校报,要借助大学校园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公民记者队伍,在校报的交流网站中,创造一个透明和自由的舆论环境,让更多的校园公民记者传播新闻,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校报建设提供参考,以便加强高校校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四)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中坚守独立的文化品格

只获取值得信任的信息,这是报纸一直以来的伟大使命。权威性将使报纸在未来的各种新媒体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综观新媒体发展状况,高校校报要发展,就必须启动“搜索”与“链接”,激活传统校报的新媒体元素。然而高校校报在草根文化泛滥、优质文化匮乏的情况下,根据大学生、教师这些高层次人群的特殊需求,又必须坚守独特的文化品格。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新媒体,它向前发展靠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容,技术只是载体,内容为“王”才是根本。让高品质的作品在报网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校报要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内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述方式和传播理念及自己的文化。高校校报在新媒体中,始终坚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专业性和可信性,它传播知识,提供文化,孕育精神,而不是媚俗的娱乐工具。在学术自由,文化浓厚,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精神丰满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高校校报要加快实现融合发展

校报范文篇2

(一)版式、内容程式化,在受众中受欢迎的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校报形成了一副固有的“老面孔”:多为四开四版小报,一版为要闻版,刊载近期学院重大活动、会议报道;二版为教学科研版或论文版,刊载本校或兄弟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或教职工的论文;三版为校园生活版或综合信息版;四版为文艺副刊。概而言之,整张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乏善可陈,相当大一部分校报要闻版和综合信息版充斥了会议报道和领导讲话,成为了“会议摘要”和“讲话记录”版。而因版面有限、信息量少、模式程式化、报道范围窄、趣味性差等原因,校报在师生中受欢迎程度普遍不高,有的校报刚发到师生手中就被扔到了垃圾箱。

(二)时效性不强,发行量偏低,经济效益低或毫无经济效益

报纸的英文是newspaper,直译为“新闻纸”,实质上应该具备受众面广、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校报似乎很难具备“报纸”的特性。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报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年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校报因出报周期过长,时效性不强,往往充当“马后炮”的角色,令读者看到的“新闻”实际上都是一周前甚至半年前的“旧闻”,吸引力、可读性均不强。

同时,由于高校校报“不面向社会公开征订发行,不刊登广告或进行其它经营活动,办报人员不发记者证,不评新闻职称”的硬性规定,众多的高校除了学校拨付的有限的经费维持出版,毫无经济来源,纵想提高报纸质量和加快出版周期,都因无经济支撑而无法实施。

(三)校报受众的挑战以及编辑队伍的挑战

高校校报的受众主要为高校师生,他们具有品位高、素质高、学历层次高、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等特点,因而对校报的质量要求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如前所述,当前我国高校校报时效性不强、信息容量小、报道范围狭窄、内容与形式程式化,难以适应高校师生的需求与期望。另一方面,高校校报编辑部自身条件差,这也构成制约校报发展的重要“瓶颈”。当前众多高校校报编辑部工作条件简陋、人手少、任务重、工作复杂。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个编辑要负责从策划、选题、组稿、写稿、编辑、校对直至发行、计算并发放稿费等全部事务,学习和钻研采编时间极其有限,业务水平很难提高。在个别院校,校报编辑甚至由党办或党委宣传部干事兼任,情况更为糟糕。

(四)校园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对校报的冲击

高校校报因自身缺陷以及各种困难,形势已经不容乐观,而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以及校园网的竞争压力,更造成对校报的冲击。校内有线电视以其声像结合,能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以及迅速、滚动式的播出,深受师生喜爱;校园广播也以其“短、平、快”的有声传播和时效性紧密结合的优点,得到师生青睐;而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其多媒体传播、时效性强并能实现读者与采编人员的互动,更是深得师生特别是年轻学生的欢迎。现实情况是,往往校报至少需要3天才能刊载的新闻,电视、广播、网站却能在事件发生的当天的第一时间作出反映,网站还能实施在线读者调查、读者留言等互动功能赢得受众,使校报在校园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高校校报如何走出困境

(一)积极改革,引入市场机制

高校校报疲软的根本原因是经费问题。笔者认为,新闻出版部门应该对有公开刊号的高校校报,在联合校报主管、主办部门切实加强对校报的指导与监督的基础上,允许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比如允许打一定范围的广告,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出售等,使校报能够拥有一部分发展经费,摆脱长期以来靠主办单位拨付的有限的经费过着“吃不饱、饿不死”的局面,从而有条件积极地应对各种竞争,不断地发展,更大的发挥其舆论宣传作用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阵地的作用。

(二)应对竞争,提高报纸质量

1、注重深度报道。校报无法在时效性上与电视、广播、网络一较短长,就应该拓宽报道范围、放开眼界,在“深度”上下工夫,认真做好报道策划,做出优秀的、贴近师生实际的专题,从而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效果。深度报道以其不受严格的时间限制以及内容详实等优点,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校报也就不必担心时间上落后于人而受“冷落”了。校报采编人员应该深入师生生活中去,在坚持团结、鼓劲的原则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校报做出深度、做出高度。

2、增强服务性。校报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三贴近”原则,服务于师生,以此来扩大受众面与影响。可刊载服务性信息与生活信息,如开辟介绍校园生活服务版或“生活小贴士”等专栏;开辟读者热线,做联通读者与学校管理层的桥梁,为受者解决些实际问题;关注师生关心的学习、生活上的细节问题。

3、提倡鲜活性。校报要一改以往的程式化的“老面孔”,要在版面的设定、版式的设计、文章体裁的运用和写作手法上多花心思,别出心裁。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版面;在版式上,可大胆借鉴社会报纸的成功经验,注重版面色彩的和谐和布局的合理;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读者来信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注重新闻图片的运用和标题的制作,要一改以往把新闻图片当作点缀的错误想法,充分发挥其视觉冲击力与传递信息的功能,新闻标题要出新而不离奇,给人典雅而清新的享受。

4、尽可能的“抢”时效。虽然时效性不是校报的长项,也不可丢而不管。当重大的事件发生时,编辑应预留版面,派得力记者迅速采访,限定字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抢”得时效;当遇见已有定论、公布只是早晚的事情的事件时,应写预发稿,以其不落后于人。

(三)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采编人员素质

1、校报要在落后的地步奋起直追,必然要抓好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每年或半年对采编人员进行一次考核,奖励先进,对不合格的人员,坚决辞退;采取新闻月评制,评出好新闻予以奖励,鼓励采编人员写好稿、优稿、特稿;编报前要召开编前会,集思广益,策划专题,争取当期报纸做出深度、高度,吸引广大师生关注;严守出版程序,稿子上版前必须经过三审,保证报纸质量与可读性。

2、加强采编人员的素质培养。采编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校报的质量。因校报编辑部成员多非新闻专业出身,业务能力有限,编辑部要加强对采编人员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新闻敏感性、文字功底以及编辑技巧,促使其个个成为既能独当一面又能采稿、编稿的通才,最大限度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益;可定期聘请社会媒体的名记者来编辑部做报告、谈经验,帮助采编人员成长。

3、引进优秀人才。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报纸要发展,必然需要吸纳优秀人才的加盟。清华大学向社会公开招聘《新清华》主编,也是出于这个初衷。当然,不是所有的校报都有能力引进人才,但也可发挥自身在高校办报的优势,将一些有文学、新闻特长的人才,以兼职编辑、记者的形式纳到旗下来,促进校报发展。

(四)抢占网络阵地,开辟校报网络版

面对网络的生猛发展趋势,校报对网络不能采取不闻不问和敌视态度,而应主动利用网络,抢占网络阵地,以网络的大容量、快时效、图文声并茂、互动性强等特点,弥补校报的信息少、速度慢、沟通难等不足。

总之,高校校报要走出疲软与困境,必须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服务中求认可,在付出中求回报。

引证文献:(引用或参考本文观点的文献)

校报范文篇3

一、新闻图片在校报中具有较强的传播优势

校内新闻信息一般都是通过校广播、校电视、校内网络以及橱窗等媒介进行传播的,而校报是最主要且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体。报纸新闻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因此在信息传播中,新闻图片的传递速度和传递力量更具优势。

(一)新闻图片具有真实的现场直观感

校报新闻图片实际上就是一种直观反映校园新闻事件的图片,它具有文字描述所不能替代的现场感。好的新闻图片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特别是广大师生所关注的事物,如果校报记者抢抓的新闻图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往往可以代替千言万语。同时,由于校报受众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不同,对校报文字新闻的理解速度和深度存在差异,而新闻图片直观形象的表现方式,往往就不受知识水平限制,能够给师生员工留下具体而真实的印象。

(二)新闻图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如果将一张校报中的正文比作“点”,把围绕或者分割文字的线条以及整齐排列的标题都看作“线”,图片就是以“面”的形式出现,在众多“点”和“线”条中,“面”就会显得尤为突出,瞬间可以成为师生视觉的中心。新闻图片是通过新闻事实形象来传播新闻信息的,往往是新闻事实发生中最典型的、最终本质的、最具信息价值的造型形象和精彩瞬间的定格,如师生员工脸部和动作表情传递出的喜怒哀乐,重大活动场面的恢弘气势体现出的信心和力量,特殊细节等表达出的人文关怀等,都可以直击人的心灵。因此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新闻图片优势的重要体现。

(三)新闻图片具有相当的时空延展性

延展性原是指金属在同等质量下拉伸和锤炼的程度,这里借指读者看到图片时所获得的时间长度的延伸和空间范围的扩大。新闻图片虽是方寸之地却包含许多要素:场景、时间、主体、动作、陪衬物等,它反映的场景可以给从未去过的地方的师生得以在空间上进行扩展,它所凝固的瞬间可以给未曾经历的师生以时间上的延伸,它所表现的人物可以引起师生喜怒哀乐等思想情绪上的共鸣,从而获得情感延伸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图片的时空延展性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价值,它能让师生感受到无限信息的存在,会给人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二、新闻图片的选择要将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正是由于新闻图片具有直观纪实、视觉冲击和时空延展的特殊功能和优势,在各大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报纸编辑将新闻图片作为活跃版面、丰富信息内容的重要形式加以运用,使报纸增色不少。高校校报编辑也应该充分利用新闻图片来满足“读图时代”师生的阅读心理,增强校报的宣传和教育效果。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仅使摄影器材更加普及,而且使摄影技术不断趋于简化,很多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成为摄影爱好者,一次甚至几十上百张,这就需要编辑有一双“火眼金睛”,在众多不同质量、不同角度的图片中找到最好的一张。所谓最好,其实就是在抓住新闻价值的前提下,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一)思想性是新闻图片宣传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基础

思想性是引导师生员工对新闻图片作进一步理解、延伸的先决,体现在能够让师生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形成明确的善恶和是非观念。只有那些具有较强感染力的图片才能让师生心灵受到震动,情感发生升华,而那些过于表面化,缺乏思想性的图片只会让人看后感觉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反感。新闻图片虽然客观反映事实瞬间,但由于所拍摄的时间和角度不同,画面中所显示的情绪也会截然不同,编辑想通过一张图片留给师生何种情绪?这必须靠图片具有说服力的瞬间形象表达出来。也就决定了编辑首先要把新闻图片的思想性放在首位。对客体进行宣传和教育,必须作用于客体的思想和心灵,才能达到效果和目的。校报新闻图片的思想性是指新闻图片首先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高等教育发展与建设步伐、符合师生的审美情趣,成为引导和鼓舞师生崇善向上的手段,推进校园良好文化的建设。如果仅仅为了“吸引眼球”而忽视了新闻图片的宣传和教育价值,就会失去新闻图片新闻价值的基础。高校校报新闻图片要以弘扬校园文化,彰显师德师风,体现高校良好精神风貌为主,否则不仅起不到宣传效果,还可能会歪曲大学形象,破坏和谐氛围,引起社会对高校的误解,教育作用更无从谈起。如某校有一名在读研究生结婚,把寝室作为新郎接亲的“娘家”,寝室管理员和同学们为她送亲,表现了学校后勤对学生的关爱和同学之间温馨的友情。当时编辑有两幅图片待选,一幅是新郎到寝室接亲时,管理员和同学们簇拥祝福,画面中管理员亲切的笑脸,门口大红的祝福标语烘托出新娘新郎的甜蜜表情,画面整体体现出温馨的感觉。另一幅则是新郎开着豪华的劳斯莱斯婚车到寝室门口来接亲,婚车队伍浩浩荡荡,与简陋的寝室大门形成强烈对比,周围看热闹的学生艳羡的目光复杂交织。而且这两幅图片标题也存在差异,前者是《寝室当娘家研二女生甜蜜出嫁》,后者为《校园婚礼真热闹豪华婚车开进校》。相比而言,后者较前者更加容易吸引读者的眼光,但同时也会让人产生炫富的错觉。编辑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前者,刊登后受到积极关注,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二)艺术性是新闻图片提高价值吸引读者的要求

所谓艺术性,就是指含有审美价值的活动及其活动的产物,所能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引起接触者产生共感。新闻图片的艺术性首先在于它的震撼力和冲击力,让观看的人心灵受到触动,产生美的感觉。其次考虑在构图、光线等方面力求达到美的标准,使人赏心悦目。艺术性强的新闻图片在传播形式上的特点和优势会更加显著。重视新闻图片的艺术性,就能更好地发挥图片视觉传播优势,吸引师生,增强校报新闻本身的价值。校报新闻图片讲求艺术性是师生读者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的要求。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艺术性强的新闻图片更具有典型性和感染力,更能引起师生关注和有效地表达编辑思想。2011年夏天下了几场暴雨,某校学生宿舍门口被积水围困,给学生出行造成很大困难,学校后勤处的工作人员在公寓门口用椅子搭起“木桥”,并站在水里帮学生过“桥”,很多记者进行了拍摄,在这同一件新闻事件的众多新闻图片中,编辑选择了一幅具有艺术性的图片。这张图片和其他图片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了椅子搭成的“木桥”形成的漂亮弧形,这是构图中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序列感”,再加上人物的表情动作抓拍得当,其视觉冲击力远远大于其他图片,视觉效果更加强烈。突出“桥”的造型,还表现出学校后勤工作人员服务学生的真心和热心,他们搭起的不仅仅是“木桥”,更是“连心桥”,“桥”在这里起了隐喻的作用。这就是艺术性强的新闻图片所具有的更为广阔的延展性,表达出的新闻内涵更加深刻,耐人寻味。

三、将新闻图片的编排规律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一)新闻图片的编排要遵循一定规律

新闻图片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即版面的中心位置,特别是同时出现几张图片的情况下,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新闻图片必须大于其他图片,形成的视觉冲击力要更加强势。编辑编排版面放置图片,是为了版面生动活跃,看上去更美,更具有观赏性,因此图片在报纸中穿插排列都要借鉴美学的观点,比如均衡、协调等,力争做到赏心悦目。图片虽然有传递信息、美化版面的作用,但不一定越多越好。首先要对图片精挑细选,如果图片本身质量不太好,就不要勉强使用,否则,不仅表达不了编辑思想,还会破坏版面视觉效果。其次,要考虑师生读者心理。图片虽然表现的内容比较集中和充分,但还是应该选择图片中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体,裁减掉无关紧要的情景,以免分散师生的注意力。同类型的图片不要多,比如合影、会场等,以免产生单调重复的感觉。小图片尽可能有规律地排列,东一张西一张容易让人产生凌乱无序的感觉,影响师生第一印象和阅读耐心。第三,图片如果不受版面限制,应该尽量将其放大,强调其表达的内容,但同时要注意不要将所有图片都放成同样大小,缺乏变化和主次。

校报范文篇4

虽然是初冬时节,但沐浴着明媚阳光的我校校园,到处显示着绿意盎然健康活泼的景象。今天我们又迎来了尊贵的客人——我市健康学校评估领导和专家。我们相信,当您们走进这座渗透着孩子天真烂漫的校园时,会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校原是六所农村小学于年合并成的一所全日制小学。现有学生1000多人,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占60%,教职工77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80%。学校占地12000多平方米,学校运动场近5000平方米,图书二万多册,各管室和设备均达到省级二级办学标准。近几年来,我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学校发展,把创建健康学校当作规范办学的重要内容,既促进了师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养成,也促进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我校《年---年发展规划》确定了我校办学目标是:“创英语特色学校,建师生发展乐园”,为了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提出了贴切学校实际和教育发展的办学理念,-------“均衡、和谐,健康、快乐”。从现在来看,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都涵盖了“健康学校”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为贯彻这一办学理念和实现办学目标,全校教师探索中学习,探索中整改,探索中提高,使健康学校工作融人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经过全体师生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卫生先进单位”、“市英语特色学校”、“市地十四届文明单位”、“市绿色学校”、“市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市教科研先进学校”、“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等光荣称号。在学校取得这些成绩的过程中,健康学校工作始终是重要内容之一。在每次考核检查中,优雅整洁的健康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都给来宾留下了美好印象。

在创建健康学校工作中,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健康学校工作领导。学校是儿童聚集的地方,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做好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健康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健康卫生整体工作。在学校的健康卫生领导小组中确定了健康教育、环境卫生、除“四害”、食品安全、心理咨询、职工教育和帮助、困难学生救助等领导机构,各小组成员责任到位,目标明确。在学校健康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校园、馆室、食堂、厕所、走廊、过道、绿化带等卫生工作等有专人负责,校园环境没有卫生死角。

2、定期召开创建健康学校专题会议。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健康学校专题工作会议,建立健全了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规章制度,校长和书记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检查,把校内外的环境卫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学校建立了少先队监督岗和教师值日制度,随时随地检查学校卫生情况,并记录下来,作为评比先进个人、先进班级的依据。卫生有了制度保障,有人员负责,学校的卫生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随时走进校园,都能看到一个卫生整洁的校园。

3、我们深知,师生要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不可能仅靠行政命令来完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习惯只有在文明优美的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所以学校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健康教育已成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每学期的学校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和国旗下讲话等都有卫生健康教育内容,并随时进行变化。在这样渗透了健康教育的环境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等文明习惯已逐步养成。健康学校工作已成学校各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

4、要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充分表现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教育中。学校在不同季节,都开展预防季节性疾病的预防和教育工作,定期进行卫生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建立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工作和食品卫生工作预案,几次与市、区卫生防疫部门的合作,较好地控制了季节性传染病的流行。如,在预防“手足口病”、“春季流脑”、“禽流感”、“血吸虫病”、“季节性流感”、“甲型流感”等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学校就按照工作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举报,及时隔离和及时消毒。对患病儿童痊愈后能及时给以关怀,为他们免费补所缺功课,定期对学生进行视力测试,学生视力良好率达到90%以上。学校预防传染病工作已成学校重要管理工作。

5、在除“四害”工作中,学校加大除“四害”卫生经费投入,及时添置卫生工具和消毒药品,对滋生蚊蝇蟑螂的卫生死角定期进行杀灭,并对杀灭过程进行登记。添置灭鼠器,保护野生黄鼬等措施,进行灭鼠,能定期进行卫生死角和绿化带的整理清洁,从环境上清处“四害”的滋生地,杜绝了校内产生传染病的可能。在进行除“四害”工作的同时,我校积极开展节约一张纸,一粒粮和“二手货”交易活动,以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并对垃圾进行封闭和袋装化,使我校始终保持整洁卫生的环境。

6、对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我们做到警钟长鸣,食堂的一切食物来源正规,定点采购,登记注册。食堂一切用具做到每天消毒,填好消毒记录,食堂卫生有专人管理,天天打扫。食堂所有剩菜剩饭及时处理。从事食堂工作人员,每年定期进行体检,确保每位食堂工作人员证照齐全,身体健康。通过严格的食堂卫生管理,我校从未发生过食品安全事故。

7、重视学生的健康教育。学校已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做到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材,学校对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进行检查考评,师生健康教育测试合格率达到100%,师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普及率和参与率都达到85%以上。我校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都有计划和总结,卫生专项检查都有专题报告,能及时反馈,及时整改。通过努力工作,我校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已步入常态化、自觉化、规范化轨道,使健康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为建立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学校实施“35分钟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和家庭作业不超过半小时的作息时间,为孩子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自主发展时间和空间

8、学校始终把提高师生体质放在重要位置。全校师生全部参加两操锻炼,并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冬季长跑活动,师生锻炼效果纳入教师的考核之中。学校设立了校医室和心理咨询室,每年都为师生提供校方责任保险,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体检,建立学生和教师健康档案,关心困难教师生活,积极开展有益教师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大力培养班主任和青年教师,切实保护“五期”时的女教师身体健康,维护女教师的健康,利用“心理咨询室”,培训心理健康教师,举办心理疏导讲座,对困难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学校一直提倡无烟学校,教职工抽烟人数大幅减少。我校还是市有数的“禁毒教育示范学校”,禁毒教育已是我校德育和健康教育的特色之一。

9、学校对学生和教职工关怀帮助工作,也纳入到学校健康统筹管理之中,由于我校还是农村和农民工子女就学较多的学校,部分学生家庭存在各种困难。学校根据““均衡、和谐,健康、快乐”的办学理念,做好家校联系,建立师生“一对一”帮扶工作,建立弱势儿童档案,切实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和就学困难。定期召开家长会,传递学校发展信息,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已参与到学校健康发展过程中。学校少先队开展了“小手牵大手”健康教育工作,要用孩子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影响家长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校报范文篇5

(一)版式、内容程式化,在受众中受欢迎的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校报形成了一副固有的“老面孔”:多为四开四版小报,一版为要闻版,刊载近期学院重大活动、会议报道;二版为教学科研版或论文版,刊载本校或兄弟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或教职工的论文;三版为校园生活版或综合信息版;四版为文艺副刊。概而言之,整张报纸从内容到形式都乏善可陈,相当大一部分校报要闻版和综合信息版充斥了会议报道和领导讲话,成为了“会议摘要”和“讲话记录”版。而因版面有限、信息量少、模式程式化、报道范围窄、趣味性差等原因,校报在师生中受欢迎程度普遍不高,有的校报刚发到师生手中就被扔到了垃圾箱。

(二)时效性不强,发行量偏低,经济效益低或毫无经济效益

报纸的英文是newspaper,直译为“新闻纸”,实质上应该具备受众面广、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校报似乎很难具备“报纸”的特性。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报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年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校报因出报周期过长,时效性不强,往往充当“马后炮”的角色,令读者看到的“新闻”实际上都是一周前甚至半年前的“旧闻”,吸引力、可读性均不强。

同时,由于高校校报“不面向社会公开征订发行,不刊登广告或进行其它经营活动,办报人员不发记者证,不评新闻职称”的硬性规定,众多的高校除了学校拨付的有限的经费维持出版,毫无经济来源,纵想提高报纸质量和加快出版周期,都因无经济支撑而无法实施。

(三)校报受众的挑战以及编辑队伍的挑战

高校校报的受众主要为高校师生,他们具有品位高、素质高、学历层次高、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等特点,因而对校报的质量要求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如前所述,当前我国高校校报时效性不强、信息容量小、报道范围狭窄、内容与形式程式化,难以适应高校师生的需求与期望。另一方面,高校校报编辑部自身条件差,这也构成制约校报发展的重要“瓶颈”。当前众多高校校报编辑部工作条件简陋、人手少、任务重、工作复杂。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个编辑要负责从策划、选题、组稿、写稿、编辑、校对直至发行、计算并发放稿费等全部事务,学习和钻研采编时间极其有限,业务水平很难提高。在个别院校,校报编辑甚至由党办或党委宣传部干事兼任,情况更为糟糕。

(四)校园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对校报的冲击

高校校报因自身缺陷以及各种困难,形势已经不容乐观,而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以及校园网的竞争压力,更造成对校报的冲击。校内有线电视以其声像结合,能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以及迅速、滚动式的播出,深受师生喜爱;校园广播也以其“短、平、快”的有声传播和时效性紧密结合的优点,得到师生青睐;而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其多媒体传播、时效性强并能实现读者与采编人员的互动,更是深得师生特别是年轻学生的欢迎。现实情况是,往往校报至少需要3天才能刊载的新闻,电视、广播、网站却能在事件发生的当天的第一时间作出反映,网站还能实施在线读者调查、读者留言等互动功能赢得受众,使校报在校园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高校校报如何走出困境

(一)积极改革,引入市场机制

高校校报疲软的根本原因是经费问题。笔者认为,新闻出版部门应该对有公开刊号的高校校报,在联合校报主管、主办部门切实加强对校报的指导与监督的基础上,允许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比如允许打一定范围的广告,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出售等,使校报能够拥有一部分发展经费,摆脱长期以来靠主办单位拨付的有限的经费过着“吃不饱、饿不死”的局面,从而有条件积极地应对各种竞争,不断地发展,更大的发挥其舆论宣传作用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阵地的作用。

(二)应对竞争,提高报纸质量

1、注重深度报道。校报无法在时效性上与电视、广播、网络一较短长,就应该拓宽报道范围、放开眼界,在“深度”上下工夫,认真做好报道策划,做出优秀的、贴近师生实际的专题,从而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效果。深度报道以其不受严格的时间限制以及内容详实等优点,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校报也就不必担心时间上落后于人而受“冷落”了。校报采编人员应该深入师生生活中去,在坚持团结、鼓劲的原则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校报做出深度、做出高度。

2、增强服务性。校报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三贴近”原则,服务于师生,以此来扩大受众面与影响。可刊载服务性信息与生活信息,如开辟介绍校园生活服务版或“生活小贴士”等专栏;开辟读者热线,做联通读者与学校管理层的桥梁,为受者解决些实际问题;关注师生关心的学习、生活上的细节问题。

3、提倡鲜活性。校报要一改以往的程式化的“老面孔”,要在版面的设定、版式的设计、文章体裁的运用和写作手法上多花心思,别出心裁。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版面;在版式上,可大胆借鉴社会报纸的成功经验,注重版面色彩的和谐和布局的合理;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读者来信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注重新闻图片的运用和标题的制作,要一改以往把新闻图片当作点缀的错误想法,充分发挥其视觉冲击力与传递信息的功能,新闻标题要出新而不离奇,给人典雅而清新的享受。

4、尽可能的“抢”时效。虽然时效性不是校报的长项,也不可丢而不管。当重大的事件发生时,编辑应预留版面,派得力记者迅速采访,限定字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抢”得时效;当遇见已有定论、公布只是早晚的事情的事件时,应写预发稿,以其不落后于人。

(三)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采编人员素质

1、校报要在落后的地步奋起直追,必然要抓好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每年或半年对采编人员进行一次考核,奖励先进,对不合格的人员,坚决辞退;采取新闻月评制,评出好新闻予以奖励,鼓励采编人员写好稿、优稿、特稿;编报前要召开编前会,集思广益,策划专题,争取当期报纸做出深度、高度,吸引广大师生关注;严守出版程序,稿子上版前必须经过三审,保证报纸质量与可读性。

2、加强采编人员的素质培养。采编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校报的质量。因校报编辑部成员多非新闻专业出身,业务能力有限,编辑部要加强对采编人员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新闻敏感性、文字功底以及编辑技巧,促使其个个成为既能独当一面又能采稿、编稿的通才,最大限度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益;可定期聘请社会媒体的名记者来编辑部做报告、谈经验,帮助采编人员成长。

3、引进优秀人才。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报纸要发展,必然需要吸纳优秀人才的加盟。清华大学向社会公开招聘《新清华》主编,也是出于这个初衷。当然,不是所有的校报都有能力引进人才,但也可发挥自身在高校办报的优势,将一些有文学、新闻特长的人才,以兼职编辑、记者的形式纳到旗下来,促进校报发展。

(四)抢占网络阵地,开辟校报网络版

校报范文篇6

一、审时度势认清新时期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在高校中,校报作为党委喉舌,代表整个学校的声音,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首先,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丰富性。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它表达学校党委的思想,传达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主流信息。校报稿件的选用和刊登,经过编辑、编辑部主任、宣传部领导、校领导等层层把关,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以《天津师范大学报》为例,记者或基层单位稿件采写交至编辑部后,编辑对稿件进行初步筛选;再由校报责任主编进行统筹,交至主管校报出版的党委宣传部领导审阅;报纸最终定版前,交由主管校领导把关。其过程的严格充分体现了校报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此外,校报一般由要闻版、综合新闻版、学生活动版和副刊版等组成,涉及学校党政、教学、科研、教辅、校园活动、学生心理感受等层面,内容丰富多彩。其次,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校报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新闻报道的流程和规定,并不明确标榜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目的,但同时校报所具有的"办报育人"的宗旨,所严格遵循和贯彻党的政策和方针等,在编辑人员对稿件的选择、组版修改等"把关"过程中,以不太明显、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现出来,从而淡化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抵触情绪,更好地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最后,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体验性的特点。校报的编辑、记者等均为在校的教师和大学生,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和体验者,在参与编辑校报、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师生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此外,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持续性和广泛性等特点。正因为校报具有如上诸多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所以我们在办报过程中必须认真审视并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并努力突出这些优势,从而更好地发挥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应对竞争提高校报质量提升校报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

面对校园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竞争,高校校报应该增强其可读性。因为校报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必须经过师生的阅读才能发挥出来教育作用更无从发挥。因此要在新形势下加强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在提高校报自身质量上下功夫。

1、注重深度报道,增强服务性,提倡鲜活性校报无法在时效性上与电视、广播、网络一较短长,就应该拓宽报道范围、放开眼界,在"深度"上下工夫,从而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效果,突出报道内容的新鲜性,更新观念、改变视角,挖掘事件的内容和深度;应增强校报的服务性,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三贴近"原则,服务于师生,做联通读者与学校管理层的桥梁;校报要一改以往的程式化的"老面孔",要在版面的设定、版式的设计、文章体裁的运用和写作手法上多花心思、别出心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版面,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现校报的鲜活性。

2、提高办报透明度,开放性办报校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行开门办报,善于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不断充实和完善办报思路。面向社会疏通发行渠道,采用各种手段,开阔传播范围,做好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红娘",为架设一座联通学校与社会的坚固桥梁创造条件。校报编辑部门可以通过聘请特约报员、定期召开各层次人员座谈会等途径,来厘清办报思路,提高质量,创出特色。

3、提高办报艺术高校校报作为一所大学的机关报,必须与其所处环境和读者对象相适应相匹配,具有思想先进、知识深厚、形式活泼、信息权威的艺术品位。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处理好严肃性与活泼性的关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改进当前高校校报办报艺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宣传效果的重要环节。强化校报创新意识、加强思潮与热点引导、提高版面艺术水平、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采编人员素质、引进优秀人才等,都是校报提高办报艺术、推进校报不断向前发展、充分发挥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三、抓住机遇借助新媒体力量更好发挥校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校报范文篇7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报新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发展现状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论文百事通高校校报担负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校报在校园内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困境

第一,新媒体不断涌现,校报功能减退。随着21世纪的来临,在世界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了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户外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新媒体使人们接触信息的容量达到无限,对政治的影响不断扩大,给经济带来的利益不可计数,对文化的影响无所不在,不断挑战主流和精英文化。高校校报作为新闻媒体中的传统角色正逐渐失去它的魅力。

第二,高校校报在与校内外数字媒体争夺新闻事件的主动权方面日益显现出竞争的劣势。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刻尤其如此,因为这时随着事件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快地获得事件的背景信息。校园网络、校园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信息速度使人们能够更快地获得信息,因而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第三,人们的阅读习惯在不断改变。很多人都通过网络、3G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去读报。高校校报发展空间严重萎缩。在各种新媒体的涌现的环境下,高校校报必须转换视角,谋求发展,与各种校园媒体与校内外媒体强强联合,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并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握趋势,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从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步伐。

(二)高校校报的发展机遇

第一,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成为主流,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向高教强国的方向发展,新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目标实现年限为2020年,这也是中国教育快速发展的20年,高校校报应当抓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契机,围绕扩大影响力这一核心,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发展新路。校报应注重办报质量,要深入研究高校受众需求,精心策划和组织报纸的内容,实现改革目的。

第二,校园媒体蓬勃兴起。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既给校报的发展带来压力,也为校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校报要像历史上各个关键阶段一样,积极吸收和采纳新技术,从当今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寻找发展机会。对多媒体形式以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新载体,要张开双臂去拥抱,而不应拒绝或排斥。校报应该与网络、广播和电视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赢。

第三,数字报纸扩大传播。对校报来说,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不是冲击,而是机遇,重要的是看校报如何捕捉这份机遇。各种新媒体本身只是一种技术,是一个载体;报纸本身也是一种技术,一种载体,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却各有所长。高校校报的发展更需要开阔视野,积极地运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校报的内容资讯与网络的手段能够更好地结合。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新发展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作为高校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媒体,必须谋求全新发展道路,把握时代脉搏,体察受众新生,适应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把这个曾经的朝阳产业,打造成新时期高校校园中的知识阶层信息需求的大集市。

(一)高校校报发展要借势新媒体实现全面转型

实现校报的数字化。使校报由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化,有效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建立高效的校报数字化发展战略。校报网络版,使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师生员工、校友、家长、关注学校的人士,只要能上网,就能看校报。增强校报的互动性。通过在线评论、邮件、留言、QQ、博客等方式,让信息不再单向传播,通过校报与关注者的良性互动,加强交流与沟通,促进校报的不断提高质量,快速发展。打造校报综合信息平台。当前高校都在开发建设和不断完善综合性校园信息门户网站,校报成为数字报纸后,把它的平台建设成一个综合的信息门户,建立论坛,为关注校报的读者提供畅谈校报,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的空间。开设博客频道,把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新闻、作品、思想、成长历程等发表在博客中,平淡朴实而容易接近,必定会成为校报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实用信息,招生、就业、心理、学术、社交、健康、音频、视频等信息开发,适合高校群体的高品位需求,有独特性、针对性、实用性,吸引更多校园人的关注。未来的高校校报一定要利用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专业能力、品牌力量,创造数字化内容,提供多渠道内容平台,服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各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赢。

(二)高校校报逐步树立大众文化意识

高校校报新闻文化要树立大众意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报为媒,反映广大师生关心的问题和工作难点,关注党和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把握舆论导向。校报要凝聚人心,建构校园主流媒体的大众形象,就必须紧紧围绕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激发师生员工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同时做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服务师生,引导舆论。校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承载媒体,对师生员工的文化选择、文化心理、文化构成、文化品位要有深入的研究,致力于先进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努力满足师生员工的文化需求。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行大众文化的同时,注重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校报要打造成校园媒体中的精品,必须要有新的新闻价值取向,那就是不断适应并适度引领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只是“满足”,更多是“引领”。建立一支知识面广、有较高理论素养、有见识、有创意、有判断能力,并能善于用这些能力的优秀记者团队伍。通过对这支队伍的不断培训磨炼,不断优化组合,逐步在报纸内容高质量、高品位、可读性的多重开发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高校校报借鉴新媒体着力培养全媒体记者和发展公民记者

高校校报作为传统媒体,无论是否融入新媒体,融入得有多深,全媒体时代已经席卷而来。在高校内部新闻中心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等媒体手段和全媒体数字平台来完善全媒体新闻传播体系,把校报从单终端、单形态、单走向的传播转到多终端、多形态、多走向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的新闻采集者,要想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他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则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力争成为集全媒体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网络监管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高校校报人才培养的方向。随着电子邮件、MSN、QQ、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正进一步成为公众舆论的主阵地。高校校报,要借助大学校园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公民记者队伍,在校报的交流网站中,创造一个透明和自由的舆论环境,让更多的校园公民记者传播新闻,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校报建设提供参考,以便加强高校校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四)高校校报在新媒体环境中坚守独立的文化品格

只获取值得信任的信息,这是报纸一直以来的伟大使命。权威性将使报纸在未来的各种新媒体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综观新媒体发展状况,高校校报要发展,就必须启动“搜索”与“链接”,激活传统校报的新媒体元素。然而高校校报在草根文化泛滥、优质文化匮乏的情况下,根据大学生、教师这些高层次人群的特殊需求,又必须坚守独特的文化品格。高校校报作为校园主流媒体当中的主导新媒体,它向前发展靠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容,技术只是载体,内容为“王”才是根本。让高品质的作品在报网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校报要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内容、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述方式和传播理念及自己的文化。高校校报在新媒体中,始终坚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专业性和可信性,它传播知识,提供文化,孕育精神,而不是媚俗的娱乐工具。在学术自由,文化浓厚,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精神丰满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高校校报要加快实现融合发展

2010年4月13日。美国新闻网站ProPublica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这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新闻大奖。《旧金山纪事报》网站获得了漫画创作奖,这也是网络媒体首次获得这一奖项。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设立以来,一直针对报纸和通讯社等传统媒体,直到去年普利策奖才首次允许新闻网站参与角逐。表示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更多的承认和融合。2007年11月8日新传媒产业联盟成立,标志着资源共享、平等互利、合作发展交流平台的建立。这无疑对高校校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高校校报要与不同校园媒体、校外媒体之间进行更多的合作,为报纸这一传统媒体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通过沟通交流,借鉴合作,升级转化,把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精品化筛选,然后让信息在校园媒体中传播,实现高校校报信息和各种媒体信息的创新融合。

当今的高校校报,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严肃、正统、硬板的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校报已经走入了多元融合的时代,合作、共赢、发展,不断创新,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媒介。当然高校校报的发展与新媒体的结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障碍要克服,还有很多限制要突破。高校校报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高校校报发挥更大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英)斯图亚特?艾伦(StuartAllan)著,新闻文化,方洁等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第1页、第234页

校报范文篇8

关键词:校报;教育;功能;使命

校报在高校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作为思想阵地和舆论工具,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大使命。广大校报工作者必须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报纸的品位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才能使自身的事业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一)

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任务伟大而艰巨,这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也有一个大的发展。处在这样一个时期,高校培养人、塑造人的任务是极其繁重的。

舆论宣传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紧密相关。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可含糊的。发展高校校报事业,满足广大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校报事业与时代相呼应,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给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为高校的发展进步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思想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师生员工正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局面而顽强拼搏,并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必然会牵动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高校是社会的缩影,又是知识、人才、信息的聚集地,经受着各种思想文化、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冲击,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是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也是错综复杂的,人们思想上的疑难和困惑也是难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既为高校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更高而迫切的要求。无疑,坚持办报育人,努力采写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新意、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的优秀作品,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新时期高校校报回应时代召唤的神圣使命。

(二)

坚持正确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这是校报鲜明的政治本色。我国校报事业的性质以及它所担负的任务与职能,决定了这份报纸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办报工作,讲政治、讲大局,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行政的耳目喉舌,负有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责任。事实证明,校报导向正确,可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起到有力的宣传贯彻作用,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和回答师生员工所关心的问题,服务于师生员工,这是校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办报宗旨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校报功能的根本途径。同志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始终坚持联系实际、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校报坚持“三贴近”,这不仅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校报自身发展的需要。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核心是贴近师生。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认为,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呼号,这是新闻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即深刻的人民性和人民精神的体现。在高校,广大教职工是主人。一方面,我们的各项政策都是以师生员工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合乎师生员工的利益。高校党委机关报必然要以反映师生的愿望和要求为己任。另一方面,广大教职工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主体,师生员工是校园生活的主体,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是面向广大师生员工的,校报工作是学校党委和行政与师生员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直接面对师生员工的。校报宣传能否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是否让广大师生喜闻乐见,这事实上也已成为校报舆论引导是否有效的试金石。从师生比较关心、大家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入手,把宣传主题同师生利益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体现校报的宣传教育功能。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风格独特,艺术精巧,这是校报宣传教育的魅力所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是空洞的,机械的,枯燥的,它是有机地、巧妙地把宣传主题渗透和溶解在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中。校报工作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品位的校园受众,作品的思想观点必须通过适当的、丰富而准确的表现力的形式使其内容更明白、更深刻地传达给受众。其收效必然要以师生的接受效果,以师生喜欢不喜欢,师生接受不接受,师生理解不理解为尺度。不讲究传播艺术,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或者搞一些空洞的说教,不利于内容的表达,也不可能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达不到宣传的效果。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既体现校报的整体特点,又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校报才能受到青睐,博得众爱,其宣传的主题思想才能让师生员工入脑入心。

(三)

客观事实是校报的本源,是校报的基础。坚持新闻宣传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立业之本。实事求是是新闻报道特征和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校报工作者应有的品格。作为校园传播媒体,校报首先是组织师生、教育师生、引导师生,体现党委意图,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工具。在政治上,必须旗帜鲜明地反映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通过准确全面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来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实施正面的宣传教育。在传播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消遣功能上体现引导受众,影响受众,服务于受众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如果不面对现实说真话,不依据事实讲实情,不联系实际发议论,其结果必然是在政治上、思想上、行为上和生活方式上等方面产生误导,使广大师生步入误区,进而使校报自身也失去生命力。

科学地反映实际,努力采写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既是校报工作者科学文化素质的体现,也是校报工作者人生价值观的反映。校报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校报工作者自身的人生价值观正确与否,对于其观察、分析、判断事物以至构成作品的思想内涵有着重要影响。一位合格的校报工作者,其人生价值观不可能是畸型的、倾斜的,而是牢牢地定位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保持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才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去完成办报育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朱小丹:《提高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J],求是,2006年第1期:36

(2)耿玲:《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几个重点》[J],红旗文稿,2007年第19期:35

校报范文篇9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社会上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碰撞,社会思潮的变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学者和机构所作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较好,但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政治观念不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二是道德素养不高,道德行为失范,自我意识膨胀,热衷于追逐个人利益;三是人格尚未健全,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缺乏科学认知,心理素质脆弱;四是在生活上追求享受,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品质较为缺乏[1]。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长期以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目前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任的队伍主体,一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课程教师,三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当承认,这样的体制和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应有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应看到,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当充分重视、有效运用高校校报等媒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结合起来,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与效果。

二、高校校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高校校报的主体受众是高校的广大师生员工,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是一种运用舆论引导人们的意向,使其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性,要求各种媒体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始终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高校校报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高校校报处于高校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是高校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是校园新闻宣传中的“主流媒体”。高校校报的功能在于“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主要着力于报道学校的重要动向和重大事件,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体现并传播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公信力,因此在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此外,高校校报能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掌握大学生思想变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不失时机报道一些对大学生有教育意义,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情况、新事物、新典型,从而达到指导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目的[2]。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中,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地位十分重要。虽然每学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都会组织备课会,选取部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补充到教材之中,但不可否认,其内容的总体时效性并不强。高校校报时效性较强,完全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这一缺陷。高校校报的出版周期多以半月为主,在这个时间段内,校报可以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抓住学生平时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大学生就业取向引导、科学发展观教育和大学生成才的素质要求等,进行宣传报道和讨论交流,使高校校报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爱读爱看的报纸。

3.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于什么样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有利的,什么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不利的,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3]。高校校报是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其报道的事件多涉及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往往能引起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因此,校报在充分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其宣传教育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引导大学生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很强。

4.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来看,要让大学生接受一种观点、思想和理论,就要“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忌搞“假大空”、“空洞说教”等形式主义。高校校报与大学生生活最为贴近,其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校园中的事件,刊登的报道都是大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比其他媒体的信息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在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因此,校报可以根据大学生在各个时期的思想变化,利用校园热点、焦点事件和大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采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稿件,做到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事例大力宣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受到高尚思想和优秀文化的感染熏陶。

三、高校校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高校校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校应当充分重视校报这一重要舆论阵地,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宣传的方式和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挥校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因而从本质上说,充分宣传党的立场和方针,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唱响主旋律是党和人民对媒体的要求。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更应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重要位置,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宗旨,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弘扬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反映学校在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成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宣传效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中央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以人为本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效果的根本所在。对于高校校报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高校校报要在全面贯彻“三贴近”原则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改进报道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代大学生在审美观念、精神需求、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等诸方面都具有一些新的个性,高校校报编辑部门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关注大学生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想大学生所想,急大学生所急”,编发一些理论性强、文风朴实无华,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稿件,切实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以理服人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的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文明和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有了正确的群众观,才能在充分尊重人的前提下,做好教育人的工作,做到以理服人。因此,高校校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讲事实、摆道理,不折不扣地做到“到大学生中去,从大学生中来”。要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前提下,让大学生成为校报的主角,用笔触、版面、文字来充分表达和反映大学生的情感、心声和诉求,维护其利益。要承担起媒体舆论的重任,尽可能描绘客观事实,报道大学生身边的事,引得更多大学生的共鸣。只有这样,高校校报的观点才能被大学生所认同,所宣传的理论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

4.坚持“双百方针”,注重“潜移默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对科学文化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辩论、创作、批评和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高校是集教育、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单位,高校校报应该成为大学生表达思想、进行文艺创作的平台。高校校报既要坚持“双百方针”,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将先进的文化、思想体现到相关作品之中,深入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高校校报应充分利用与大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优势,在宣传报道中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报道之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大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校报范文篇10

校报岗主要的工作是的学校校报的发送问题。这学期我不再去分发报纸到各个寝室,而是我统一安排我们岗位所有的人来按时领取报纸和寄送报纸,并定时通知大家在单周的星期二中午开例会,对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统一解释并及时反馈到宣传部门的老师那里去。开始的时候,由于工作上的一些失误导致了本学期在寄送报纸过程中的一些小麻烦,但是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也算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学期学校宣传部关于学校校报方面的相关事宜。现在,就我本人在学校校报岗这一学期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杜绝学校出现太多的商业性质的横幅而有损校貌,在肖老师的授意下,我和刘进坤、唐伟商量了一下,专门找出来包括唐伟在内的三个人负责整个学校的横幅监控,及时的监督我们学校的横幅。为确保校园文化的营造和建立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献出了一份微薄之力。

二、开学前就按时按需发放专门为迎接新生而出版的新一期报纸,旨在为新生能更好更快地了解学校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但是,由于上一届大三大四的同学已经退出了部门,而新来的同学还展示,没有加入进来,面对全校将近一万余名的新生压力,我们剩余的同学精细分工抽空时间及时发到了大一新生的寝室,尽管数量很大,但是我们的同学们没有一丝的怨言,并且按质按量地完成了任务。

三、寄报纸的工作,使我们的另一个工作大方面。在每一个月末,两期报纸一起寄回到学生的家里面,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员,也能很好了解我们学校的文化。对省市领导的信件,则是单独找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单独完成,每一期报纸寄送一次。

四、为了应老师的要求,特地安排了二个人每天轮流为宣传部领取资料和信件,做到信息及时,并单独抽查每天领取的情况,

五、在这一学期中我不断完善自己不足的各个方面,通过了学校党组织的老师和领导们考察,成功转为了预备党员,并作为我们部门唯一一个预备党员加入了勤工助学岗党员示范岗,因此在任何时候普我都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一个党员所应该起的表率作用,通过锻炼让我对党对岗位有了进一步认识。

六、在圣诞节前夕,我们部门和另外两个勤工助学岗的同学们一起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晚会。通过这样的晚会有利于让我们勤工助学的同学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勤工助学工作也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和交流。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

七、虽然我取得了点滴成绩,但这和领导的关心支持、老师们的大力帮助配合是分不开的,没有这些人的支持帮助,我们的工作是不能够进行的。所以对在这学期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说句:谢谢!其实,现阶段的工作离领导和老师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我尽自己最大努力,脚踏实地把勤工助学工作再提上一个新台阶,让领导、老师们满意。

八、在学校开展轰轰烈烈的“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部门也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在十二月份我们部门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包括在学校的主要区域清除牛皮癣活动,教师论坛峰会的志愿者,发理论文选到各个学院,勤工助学征文等,尤其是退休书记秦昌明给我们开的励志讲座,让我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的道路上,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