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值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7:59:32

现值范文篇1

一、新公告出台的背景——近年来FASB等在改进会计计量问题上的努力

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会计师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在1988年10月,FASB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开始考虑在会计计量中更广泛地使用现值技术。虽然在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10号意见书(1966)之后,已经有好几份会计公告引入了现值技术,但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一些文告,本来可以使用现值技术,却没有使用。FASB把现金流量和现值作为一个项目专门考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值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计量工具以及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到1990年12月,FASB了一份讨论备忘录——《现值会计计量》(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inAccounting),确定了该项目的三个阶段:

a、决定项目欲达到的程度和目的;

b、识别哪些领域需要制定新的强制性会计文告;

c、制定新的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FASB在1990年12月到1999年12月间共了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确认和计量问题,11份涉及现值技术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委员会逐渐认识到过去的FASB第5辑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并没有回答使用现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第5辑概念公告提出了5类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折现值)。其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3种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各期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或分配;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作为一种摊销方法,在某项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

1996年2月,FASB在1990年讨论备忘录的基础上了一份题为《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对讨论意见和技术问题的一个分析》(TheFASBProjecton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anAnalysisofDeliberationsandTechniques)的特别报告,分析了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FlowApproach)计算现值时面临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利用利息法进行摊销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1997年6月,FASB了一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UsingCashFlowInformation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经过广泛地征求意见和辩论,FASB在1999年3月了第二份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在一些重大问题和立场上都做出了修正,包括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和企业资信状况在负债计量中的作用等。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地考虑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问题。例如1997年4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ASB)发表了一个工作稿——《财务报告中的折现》(DiscountinginFinancialReporting)。“G4+l”集团(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就现值问题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现值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把现值计量纳入工作计划,目前还拟单独就“新现”制定一项会计准则。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只有FASB才把现值在会计计量中的目标和理论基础上升到概念框架的高度,并进行了长达10年的探索和研究。

今年2月,FASB正式发表第七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其结论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后续的摊配技术;显然,对于那些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可观察市价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应以现金、资产或市场观察值为基础,而不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这辑公告可以被看作是原先第5辑公告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的补充和完善,不对第5辑公告构成否定和替代关系。

二、现全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

会计师在进行会计计量时,必须解决计量目的和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按照传统的会计惯例,会计计量通常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当会计师无法获得这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的信息时,只能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由于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较长或较短、单个或多个的期间里,那么计量时应该对这些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处理还是只做简单的算术加总?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使用现值计量的情况下,投资者看不出明天的1000元现金流量和10年后的1000元现金流量之间有什么重要区别。由于现值计量能够区分出那些容易被人误认为相似的不同的现金流量,所以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比,以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从数学上讲,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和利率的结合都可以用来计算现值。然而,现值本身不是会计计量的目的。仅仅使用某个随意的利率对一系列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到的现值只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非常有限甚至是误导的信息。为了使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现值必须能够反映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第7辑公告把这种属性称为公允价值,它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

近年来,FASB已经把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会计计量的目的,包括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期间所进行的新起点计量。“虽然1984年的第5辑概念公告没有明确使用公允价值这个术语,但公告所界定的一些计量属性在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例如在初始确认时,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额(历史成本或收入)通常被假设为公允价值的近似数;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也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只有可实现净值和现值,该照第5辑概念公告的定义,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告指出,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换言之,现值计量应该能捕捉到形成市场价格(如果有的话)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这些能够捕捉到不同资产(即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的经济差异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1)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是对一系列在不同时点发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2)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3)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4)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5)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例如变现困难和市场的不完善。

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并不一定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预期的基点与真实市场(如果有的话)中的其他市场交易人是不完全一致的,换言之,特定的企业相对其他交易人常常具有特定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这种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产生差异。比如企业管理当局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使用(或清偿)具有同其他市场交易人不同的打算和意图,或者管理当局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或者掌握某些特定的信息、商业秘密和程序,能够在未来实现与其他市场交易人预期所不同的现金流量,等等。显然,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或负债,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可以在资产实现或债务清偿时体现在企业盈利之中。反之,如果企业使用非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将直接体现在资产或债务的初始确认之中。

有人认为,用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最优估计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更符合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即提供对估计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他们的理由是管理当局对最可能的未来现金流入(出)量的估计比公允价值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然而,持这种主张的人没有看到,由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的最优估计并没有传递有关未来现金流量在不确定性方面的信息,而这正是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这种计量排除了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承担不确定性的价格(风险收益)以及市场参与者用来评价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

作为一种价格的公允价值,它为现金流量和利率在现值计量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意义明晰的目标。相反,其他所有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在估计现金流量和利率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随意和武断的因素。例如,有些人可能认为资产盈利率对债务的成本累计计量是合适的,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主张使用增量借款利率或内含利率。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理论基础来判断。支持这些备选方案的人常常以企业管理当局打算如何使用一项资产或处置一项负债的意图为基础来判断一种计量目标的可接受性。然而,一个单位在现行交易中必须按照市场价格来取得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而不论其管理当局的意图和期望如何。

当然,采用公允价值作为现值计量的目标并不排斥使用建立在管理当局的期望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从实务操作的角度看,企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时通常并不清楚其他市场参与者在评估该资产或负债所使用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其他市场参与者会采用相反的假设,那么采用企业自己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进行估计就与公允价值不相矛盾。但如果有这类证据存在,那么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假设以便与市场保持一致。

三、现值的计算方法——传统法与期望现金流量法

(一)总的指导原则

第7辑概念公告对比了两种计算现值的方法——传统法(TraditionalApproach)和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NowApproach)。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用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公告认为,无论是哪种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都应该遵循以下4条指导原则:

(l)在可能的程度内,对未来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对有关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市场参与者在决定是否通过公允的现金交易来获取一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时必须要考虑的。

(2)用来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所内含的各种假设应该与估计现金流量时所内含的假设相一致。否则,一些假设的影响将会被重复考虑或者被忽略掉。例如,12%的利率可以被用于贷款时的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

CashFlows),它反映了这笔贷款未来特有的违约风险;但同样的12%不能用来对这些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因为这些约定现金流量中已经包含了未来违约相对应的风险溢酬。

(3)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不应受主观偏见和其他与被估资产和负债无关的因素的干扰。例如,如果故意低估净现金流量,以增强某项资产未来表面的获利能力,就会使计量产生偏差。

(4)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可能结果的范围,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最可能、最悲观或最乐观的金额。

(二)现值计算的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

现值计量始于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量,但现有的会计准则在对现金流量详细说明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些现值计量使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不能获得时,有些便采用最可能金额或最优估计现金流量。

用传统法计算现值时,通常只使用单一的一组估计现金流量和“与风险成正比”的单一利率。显然传统法总是假设一个单一的利率就能够反映对未来现金流量和相应风险溢酬的预期。第7辑概念公告希望会计师能在某些计量上继续使用传统法,因为在有的场合,传统法简便易行,况且对那些只具有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CashFlows)的资产和负债,传统法和那些市场参与者对资产和负债的表述是一致的,其最终结果并无区别。

但是,传统法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利率,而要选择这样一个“与风险成正比”的利率至少需要同时识别、比较和分析两个东西,一是待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二是市场中存在的、具有相应可观察利率和相似的未来现金流量特征的另一项参照性资产或负债。所以传统法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计量问题束手无策,比如某项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并没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也找不到类似的参照物。

为了解决传统法遇到的问题,FASB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提出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计量方法(当然首先要符合成本收益原则)。与传统法不同的是,期望现金流量法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期望值而不是只寻找一个最可能的现金流量。例如,一项现金流量有100元、200元和300元等三种可能,其概率分别是10%、60%和30%,那么期望值则为220元。同样道理,这种方法还可用于现金流量的时点也具有不确定性的场合,这些都是传统法难以恰当解决的问题。可见,期望现金流量法的优点在于它把计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量时所采用的各种假设上。

以前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传统法所固有的局限难辞其咎,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通常都是不确定的,很少是那种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由于期望现金流量法能有效地处理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得到FASB的推荐。实际上,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期望现金流量法的思想痕迹,例如对退休金和其他退休后福利的计量、对某些保险责任的计量、对长期资产减损的计量、对一些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等等。

不过也有人并不认为期望现金流量法能够如实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真实情况。例如有一项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两种未来现金流量:90%的概率是10元,10%的概率是1000元。这时的期望现金流量为109元,显然不能恰当地代表最终可能收入或支付的金额。

面对这样的诘难,FASB的辩解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虽然前面例子中的10元是最可能发生的金额(90%的概率),但它不可能是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为它没有反映出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相反,市场交易人会认为公允价值应该更接近109元而不是10元或1000元,没有人会在市场上以10元的价格出卖这项资产,也没有人愿意以1000元的价格购买这项资产。

四、现值在负债计量中的应用

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现值在债务计量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前面提及的资产计量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债务的计量同样适用。不过,有时候债务计量会遇到一些与资产计量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够找到债务的公允价值。当我们使用现值技术估计一项债务的公允价值时,可以把它转换为对一项资产的估计,我们在当前取得该资产可用于清偿债务或者向资信状况相当的另一实体让渡该债务。

为了估计企业应付票据或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会计师们通常需要估计出这样一个价格,在这一价格水平上,其他实体愿意将该企业的负债作为其资产。这样,问题就变得和资产计量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了。比如,来自一笔贷款的收入就是贷款人将借款人未来现金流量的许诺作为一项资产而付出的代价。同样,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就是该证券在市场上作为一项资产交易的价格。

使用现值技术对债务进行计量时,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是是否要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FASB认为,对一项负债最具相关性特征的计量应该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因为把企业的该项负债作为资产的债权人在决定它愿意支付的价格时必然会考虑该企业的资信状况。当企业为获取现金而借债时,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企业的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例如两个企业都承诺在5年后偿还500元,那么资信状况好的企业现在就可获得374元(利率为6%),而资信状况差的企业现在只能获得284元(利率为12%)。两个企业都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债务初始确认的计量基础,那么它们的债务价值分别是374元和284元,其差额反映了两个债务人不同的资信状况对它们的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

如上所述,企业资信状况对其负债计量的影响通常在利率的调整上反映出来,这一点和传统法下对资产计量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处理是完全相同的,它尤其适用于产生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的负债的计量。不过,如果要反映资信状况对其他类型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时,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有效。具体来说,企业的一项负债意味着该企业必然发生向外的现金流出,从概率的角度看,这笔现金流出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有一个可能的取值范围。如果流出金额很小,违约的概率也很小,如果流出金额很高,违约的概率也就大。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计量负债的现值(公允价值),更能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

尽管企业的资信状况的作用已经明显地体现在其借款利率或借款金额之中,也体现在其他企业买卖该企业贷款所愿支付的价格之中,但仍然有人质疑,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应该反映其资信状况的影响和变化情况?他们认为负债计量的目的不同于资产计量的目的,负债计量的重心应放在企业的义务上,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报表使用者。按照这些人提出的计量方法,两个拥有同样偿还义务担资信状况相差甚远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将报告出相同金额的债务现值。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会计公告采纳了这种方法,如第7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和第106号准则公告《雇主对退休后养老金之外其他福利的会计处理》。

这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存在理论和逻辑上的漏洞。FASB在概念公告中为坚持公允价值的计量目的而辩解道: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来证明,对于一些负债(如现金贷款)的初始计量应包括企业资信状况的影响,而另外一些负债(如担保负债或一些类似项目)的初始计量却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在初始计量或新起点计量时,负债的帐面数应反映其他因素而不反映其市场上的公允价值。没有理论可以说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属性不能用于以后的新起点计量。

还有人认为,企业资信状况变化的信息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的决策不相关。在他们看来,在新起点计量中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会产生令人混淆的结果。如果债务计量中包括了资信状况的变化,在新起点计量法下,资信状况的恶化必然引起负债价值的下降,而负债价值的下降意味着所有者权益的上升,这个结果显然违反常理——怎么一件坏事(资信状况恶化)反而导致一个好的结果(所有者权益增加)?

公告认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反映的是两类权益人(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索取权的相对变化。企业资信状况恶化,债权人索取权的公允价值就会下降,按理说股东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就会上升。但不一定,因为股东剩余索取权价值本应增加的金额很可能被资信地位下降引致的损失抵消掉。所以借款人资信的变化必然改变股东的权益价值,反之亦然。

公告还认为,如果在负债计量中不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那么就难以反映不同债务之间的经济差异。比如一个企业有两笔债务,一笔是在企业资信状况很好的时候发生的,所以利率很低,另一笔是在现在已经恶化了的资信状况下发生的,利率也较高。现在要对这两笔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做新起点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中不考虑企业资信地位的变化,那么我们就难以看出这两笔负债之间的差异。

五、现值技术与会计摊配——利息法

第7辑概念公告专门讨论了现值技术在会计摊配程序中的应用。大多数会计师熟悉的是溢价或折价摊销时使用的利息法,实际上这类技术在会计中有广泛的应用,FASB的好几个项目都对摊配中的利息法进行了研究。

新起点计量与会计摊配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当前所有的信息和假设基础上全面充分地反映一项资产或负债的3种变化:(1)资产的物理损耗(或负债的减少);(2)一些估计的变更;(3)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后者可以反映第五种变化,部分地反映第2种变化,不能反映第3种变化。

从原则上看,所有会计摊配的目的都是报告资产和负债在某段时间内的价值、效用和实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程度上看,会计摊配试图把资产或负债的这些变化与真实世界中的某种可观察现象联系起来。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种摊配方法都只是用于反映——而不是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并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理论来指导不同摊配方法的选择,只能随具体情况而定。FASB认为,如果资产或负债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使用利息法作为摊配程序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1)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借贷行为;

(2)相似的资产或负债也是采用利息法进行摊销的;

(3)该项资产或负债存在一系列关系密切的特定的现金流量;

(4)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是以现值为基础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利息法的使用都是以合同约定现金流量为基础并假设一个不变的实际利率。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利息法的使用应包括对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机制,因为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往往与原先估计的金额和时点都存在差异。如果在摊配中忽略这些差异,难免在财务报表中出现现金流量形态和摊销形态不相匹配的尴尬。对最初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点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应该在摊配的利息法或新起点计量中及时反映出来。在利息法中反应估计现金流量变化的方法有三种选择:

(1)未来法(ProspectiveApproach):这种方法根据帐面金额和未来期间现金流量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

(2)补正法(Catch-upApproach):根据修正后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原来的实际利率(折现率)调整帐面金额至现值。

(3)追溯法(RetrospectiveApproach):根据最初的帐面金额、到目前为止的实际现金流量和估计的今后现金流量重新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再根据这个新的实际利率和修正后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值把现在的帐面金额调整至现值。

FASB推荐第2种方法,因为它满足利息法“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内在要求,而且执行成本不高。在补正法下,只要估计现金流量不变,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就等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第1种未来法不能反映出估计现金流量的变化,其信息也缺乏决策相关性,用这种方法推导出的新的实际利率与初始确认时的利率、现在市场利率都缺乏关联,资产负债表中的帐面余额除了表示它是一个“未摊销金额”外别无它用。第3种方法虽然已经被一些会计公告使用,而且一些人也认为它是三种方法中最精确和最全面的方法,但由于使用这种方法需要非常详细的关于过去现金流量的记录,执行成本很高,不一定符合成本收益原则,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没有把它作为推荐方案。

六、简短的结论和评价

FASB最新发表的这辑概念公告对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包括(a)确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b)为现值的使用,尤其是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或者时点以及两者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使用现值技术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诸如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反应各种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以便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为了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相关信息,现值必须能够体现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现值计量的唯一目的,但它并不排斥建立在企业管理当局预期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使用现值的会计计量应该反映出各种估计现金流量具有内在不确定性这一特征;期望现金流量法比传统法能更好地捕捉不同现金流量之间在数额和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程度;对负债的现值计量与资产的现值计量虽然在一些具体技术上不尽相同,但它们的计量目的是一样的,而且在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时应该考虑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特性的摊配程序,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如果估计现金流量的时点或数额发生变化,而该事项又不适用于新起点计量,那么在采用利率法进行摊销时应采用补正法,即把帐面金额调整为修正后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等等。

第7辑概念公告的正式并没有完全消除一个存在已久的担忧,那就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作为计量目的,具体到这一辑公告,是使用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计量属性,这样的信息可能更加满足相关性的质量特征,但是否符合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呢?

现值范文篇2

新会计准则中,现值计量属性具体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

新准则对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企业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固定资产的成本。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通常在正常信用条件期限内付款,但也会发生超过正常信用条件购买固定资产的经济业务事项。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资产,且在合同中规定的付款期限比较长,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通常在3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该类购货合同实质上具有融资租赁性质,购入资产的成本不能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确定,而应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确定。

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额,如果符合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二)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计量

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所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

(三)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如付款期在3年以上),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即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成本为购买价款的现值。因为企业在发生这项业务的过程中,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两项业务:一项业务是购买无形资产;另一项业务实质上是向销售方借款。因此,所支付的货款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要采用现值计价的模式,无形资产的成本为购买价款的现值。

(四)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

资产减值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五)辞退福利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由于分离办社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重组或改组计划、职工不能胜任等原因,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补偿建议的计划中给予职工的经济补偿。满足辞退福利确认条件、实质性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完成、但付款时间超过一年的辞退福利,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的辞退福利金额,该项金额与实际应支付的辞退福利款项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以后各期实际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计入财务费用。

(六)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

新准则要求企业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时,如果延期收取的货款具有融资性质,其实质是企业向购货方提供信贷,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确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处理。

(七)融资租赁

承租人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开始日,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八)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减值

新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其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取得和出售该担保物发生的费用应当予以扣除)。

(九)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分拆

企业发行的某些非衍生金融工具,即混合工具,既含有负债成分,又含有权益成分,如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

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对负债成分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确定负债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再按发行价格总额扣除负债成分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在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之间按照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

二、现值计量属性应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绝不仅仅是具体会计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会计理念的变化。我们应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重视这种理念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多种计量属性并用的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选择相应的计量属性。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仅仅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难以达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无法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有时甚至会损害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就有必要采用其他计量属性,比如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以期弥补历史成本的缺陷。但是由于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应用时很多需要估计,为了使所估计的金额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保证根据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计确认和计量是以交易实现为前提的。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实际是以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已经完成为前提的。而新会计准则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后,特别是现值计量属性的使用,会计计量的交易实现原则在一些特定业务中已不存在,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

(二)财务会计从面向过去到面向未来

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主要是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尽管会计信息也有相关性方面的要求,但是在实务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前瞻性,人们很难通过会计资料直接获得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当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企业有关未来的价值信息时,只能通过主观预测或利用其他学科提供的数据。新会计准则使用现值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更多的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这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现金流量是投资者所关心的一个重要指标,使财务会计开始注重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未来的信息。由于财务会计主要面向过去,使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信息共享范围较小。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早已广泛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指标,而传统财务会计基本上不能提供这一重要信息,造成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一些重大决策与财务会计信息脱节。现值计量所提供的未来现金流量可以给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决策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增强了财务会计面向未来的功能。

(三)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多,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的会计人员只熟悉简单的会计核算,不具备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基本财务观念,这种现状造成会计人员对现值计量属性理解非常不够,运用起来会比较困难。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新准则中的现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要求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现值是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是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价值量。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很少关注时间价值,这也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理财活动,比如资金收支的安排、债权债务管理,尤其是在通货膨胀较高、企业风险较大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采用现值计量属性可以使会计人员加深对时间价值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理财意识和水平。

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需要对未来多种因素进行判断,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的要求较高。但是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或者即使具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但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也不能独立客观地去判断,这将会增加现值计量属性计量结果的不可靠性。

总之,现值计量属性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不仅是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会计理念的变化,这种新理念将给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重大变革,同时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安富.我国现值计量属性运用探析[J].企业经济,2005,(10).

[2]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的关系辨析[J].财务与会计,2001,(9).

[3]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

[4]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9).

[5]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J].会计研究,2000,(5).

[6]谢诗芬.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J].当代财经,2001,(1).

现值范文篇3

一、新公告出台的背景——近年来FASB等在改进会计计量问题上的努力

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会计师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估计现金流量来决定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在1988年10月,FASB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开始考虑在会计计量中更广泛地使用现值技术。虽然在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第10号意见书(1966)之后,已经有好几份会计公告引入了现值技术,但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一些文告,本来可以使用现值技术,却没有使用。FASB把现金流量和现值作为一个项目专门考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值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作为一个恰当的计量工具以及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工具。

到1990年12月,FASB了一份讨论备忘录——《现值会计计量》(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inAccounting),确定了该项目的三个阶段:

a、决定项目欲达到的程度和目的;

b、识别哪些领域需要制定新的强制性会计文告;

c、制定新的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FASB在1990年12月到1999年12月间共了32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其中15份涉及确认和计量问题,11份涉及现值技术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委员会逐渐认识到过去的FASB第5辑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并没有回答使用现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和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第5辑概念公告提出了5类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它们是: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或折现值)。其中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实现净值3种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各期的新起点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主要用于初次确认和以后各期的摊销或分配;而现值计量属性主要是作为一种摊销方法,在某项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

1996年2月,FASB在1990年讨论备忘录的基础上了一份题为《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对讨论意见和技术问题的一个分析》(TheFASBProjectonPresentValueBasedMeasurements,anAnalysisofDeliberationsandTechniques)的特别报告,分析了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FlowApproach)计算现值时面临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利用利息法进行摊销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1997年6月,FASB了一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UsingCashFlowInformation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经过广泛地征求意见和辩论,FASB在1999年3月了第二份征求意见稿——《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在一些重大问题和立场上都做出了修正,包括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和企业资信状况在负债计量中的作用等。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地考虑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问题。例如1997年4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KASB)发表了一个工作稿——《财务报告中的折现》(DiscountinginFinancialReporting)。“G4+l”集团(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就现值问题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现值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把现值计量纳入工作计划,目前还拟单独就“新现”制定一项会计准则。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只有FASB才把现值在会计计量中的目标和理论基础上升到概念框架的高度,并进行了长达10年的探索和研究。

今年2月,FASB正式发表第七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其结论适用于那些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的计量、新起点计量和后续的摊配技术;显然,对于那些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或其他资产的可观察市价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应以现金、资产或市场观察值为基础,而不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这辑公告可以被看作是原先第5辑公告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的补充和完善,不对第5辑公告构成否定和替代关系。

二、现全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

会计师在进行会计计量时,必须解决计量目的和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按照传统的会计惯例,会计计量通常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实际收到或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当会计师无法获得这种可观察的市场金额的信息时,只能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由于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较长或较短、单个或多个的期间里,那么计量时应该对这些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处理还是只做简单的算术加总?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

的经济差异。在不使用现值计量的情况下,投资者看不出明天的1000元现金流量和10年后的1000元现金流量之间有什么重要区别。由于现值计量能够区分出那些容易被人误认为相似的不同的现金流量,所以与未折现的现金流量相比,以未来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从数学上讲,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和利率的结合都可以用来计算现值。然而,现值本身不是会计计量的目的。仅仅使用某个随意的利率对一系列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得到的现值只能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非常有限甚至是误导的信息。为了使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现值必须能够反映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第7辑公告把这种属性称为公允价值,它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

近年来,FASB已经把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会计计量的目的,包括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和以后期间所进行的新起点计量。“虽然1984年的第5辑概念公告没有明确使用公允价值这个术语,但公告所界定的一些计量属性在实质上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例如在初始确认时,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额(历史成本或收入)通常被假设为公允价值的近似数;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也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只有可实现净值和现值,该照第5辑概念公告的定义,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

公告指出,在初次确认和新起点计量中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换言之,现值计量应该能捕捉到形成市场价格(如果有的话)即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这些能够捕捉到不同资产(即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的经济差异的要素包括五个方面:(1)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是对一系列在不同时点发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2)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3)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4)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5)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例如变现困难和市场的不完善。

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并不一定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预期的基点与真实市场(如果有的话)中的其他市场交易人是不完全一致的,换言之,特定的企业相对其他交易人常常具有特定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这种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产生差异。比如企业管理当局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使用(或清偿)具有同其他市场交易人不同的打算和意图,或者管理当局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或者掌握某些特定的信息、商业秘密和程序,能够在未来实现与其他市场交易人预期所不同的现金流量,等等。显然,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或负债,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可以在资产实现或债务清偿时体现在企业盈利之中。反之,如果企业使用非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那么它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将直接体现在资产或债务的初始确认之中。

有人认为,用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最优估计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更符合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即提供对估计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他们的理由是管理当局对最可能的未来现金流入(出)量的估计比公允价值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然而,持这种主张的人没有看到,由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的最优估计并没有传递有关未来现金流量在不确定性方面的信息,而这正是财务报告的第二目标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这种计量排除了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承担不确定性的价格(风险收益)以及市场参与者用来评价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

作为一种价格的公允价值,它为现金流量和利率在现值计量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意义明晰的目标。相反,其他所有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在估计现金流量和利率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随意和武断的因素。例如,有些人可能认为资产盈利率对债务的成本累计计量是合适的,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主张使用增量借款利率或内含利率。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理论基础来判断。支持这些备选方案的人常常以企业管理当局打算如何使用一项资产或处置一项负债的意图为基础来判断一种计量目标的可接受性。然而,一个单位在现行交易中必须按照市场价格来取得一项资产或结算一项负债,而不论其管理当局的意图和期望如何。

当然,采用公允价值作为现值计量的目标并不排斥使用建立在管理当局的期望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从实务操作的角度看,企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时通常并不清楚其他市场参与者在评估该资产或负债所使用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其他市场参与者会采用相反的假设,那么采用企业自己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进行估计就与公允价值不相矛盾。但如果有这类证据存在,那么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假设以便与市场保持一致。

三、现值的计算方法——传统法与期望现金流量法

(一)总的指导原则

第7辑概念公告对比了两种计算现值的方法——传统法(TraditionalApproach)和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NowApproach)。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用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公告认为,无论是哪种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都应该遵循以下4条指导原则:

(l)在可能的程度内,对未来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对有关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市场参与者在决定是否通过公允的现金交易来获取一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时必须要考虑的。

(2)用来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所内含的各种假设应该与估计现金流量时所内含的假设相一致。否则,一些假设的影响将会被重复考虑或者被忽略掉。例如,12%的利率可以被用于贷款时的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

CashFlows),它反映了这笔贷款未来特有的违约风险;但同样的12%不能用来对这些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因为这些约定现金流量中已经包含了未来违约相对应的风险溢酬。

(3)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不应受主观偏见和其他与被估资产和负债无关的因素的干扰。例如,如果故意低估净现金流量,以增强某项资产未来表面的获利能力,就会使计量产生偏差。

(4)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可能结果的范围,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最可能、最悲观或最乐观的金额。

(二)现值计算的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

现值计量始于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量,但现有的会计准则在对现金流量详细说明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些现值计量使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在合同约定的现金流量不能获得时,有些便采用最可能金额或最优估计现金流量。

用传统法计算现值时,通常只使用单一的一组估计现金流量和“与风险成正比”的单一利率。显然传统法总是假设一个单一的利率就能够反映对未来现金流量和相应风险溢酬的预期。第7辑概念公告希望会计师能在某些计量上继续使用传统法,因为在有的场合,传统法简便易行,况且对那些只具有合同

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CashFlows)的资产和负债,传统法和那些市场参与者对资产和负债的表述是一致的,其最终结果并无区别。

但是,传统法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利率,而要选择这样一个“与风险成正比”的利率至少需要同时识别、比较和分析两个东西,一是待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二是市场中存在的、具有相应可观察利率和相似的未来现金流量特征的另一项参照性资产或负债。所以传统法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计量问题束手无策,比如某项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并没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也找不到类似的参照物。

为了解决传统法遇到的问题,FASB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提出期望现金流量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计量方法(当然首先要符合成本收益原则)。与传统法不同的是,期望现金流量法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期望值而不是只寻找一个最可能的现金流量。例如,一项现金流量有100元、200元和300元等三种可能,其概率分别是10%、60%和30%,那么期望值则为220元。同样道理,这种方法还可用于现金流量的时点也具有不确定性的场合,这些都是传统法难以恰当解决的问题。可见,期望现金流量法的优点在于它把计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量时所采用的各种假设上。

以前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传统法所固有的局限难辞其咎,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通常都是不确定的,很少是那种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由于期望现金流量法能有效地处理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得到FASB的推荐。实际上,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期望现金流量法的思想痕迹,例如对退休金和其他退休后福利的计量、对某些保险责任的计量、对长期资产减损的计量、对一些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估计等等。

不过也有人并不认为期望现金流量法能够如实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真实情况。例如有一项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两种未来现金流量:90%的概率是10元,10%的概率是1000元。这时的期望现金流量为109元,显然不能恰当地代表最终可能收入或支付的金额。

面对这样的诘难,FASB的辩解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的目的是估计公允价值,虽然前面例子中的10元是最可能发生的金额(90%的概率),但它不可能是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为它没有反映出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相反,市场交易人会认为公允价值应该更接近109元而不是10元或1000元,没有人会在市场上以10元的价格出卖这项资产,也没有人愿意以1000元的价格购买这项资产。

四、现值在负债计量中的应用

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现值在债务计量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前面提及的资产计量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对债务的计量同样适用。不过,有时候债务计量会遇到一些与资产计量不同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才能够找到债务的公允价值。当我们使用现值技术估计一项债务的公允价值时,可以把它转换为对一项资产的估计,我们在当前取得该资产可用于清偿债务或者向资信状况相当的另一实体让渡该债务。

为了估计企业应付票据或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会计师们通常需要估计出这样一个价格,在这一价格水平上,其他实体愿意将该企业的负债作为其资产。这样,问题就变得和资产计量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了。比如,来自一笔贷款的收入就是贷款人将借款人未来现金流量的许诺作为一项资产而付出的代价。同样,应付债券的公允价值就是该证券在市场上作为一项资产交易的价格。

使用现值技术对债务进行计量时,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是是否要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FASB认为,对一项负债最具相关性特征的计量应该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因为把企业的该项负债作为资产的债权人在决定它愿意支付的价格时必然会考虑该企业的资信状况。当企业为获取现金而借债时,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企业的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例如两个企业都承诺在5年后偿还500元,那么资信状况好的企业现在就可获得374元(利率为6%),而资信状况差的企业现在只能获得284元(利率为12%)。两个企业都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债务初始确认的计量基础,那么它们的债务价值分别是374元和284元,其差额反映了两个债务人不同的资信状况对它们的债务价值的影响程度。

如上所述,企业资信状况对其负债计量的影响通常在利率的调整上反映出来,这一点和传统法下对资产计量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处理是完全相同的,它尤其适用于产生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的负债的计量。不过,如果要反映资信状况对其他类型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时,期望现金流量法更为有效。具体来说,企业的一项负债意味着该企业必然发生向外的现金流出,从概率的角度看,这笔现金流出是一个随机变量,它有一个可能的取值范围。如果流出金额很小,违约的概率也很小,如果流出金额很高,违约的概率也就大。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计量负债的现值(公允价值),更能反映出企业资信状况对债务价值的影响。

尽管企业的资信状况的作用已经明显地体现在其借款利率或借款金额之中,也体现在其他企业买卖该企业贷款所愿支付的价格之中,但仍然有人质疑,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应该反映其资信状况的影响和变化情况?他们认为负债计量的目的不同于资产计量的目的,负债计量的重心应放在企业的义务上,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报表使用者。按照这些人提出的计量方法,两个拥有同样偿还义务担资信状况相差甚远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将报告出相同金额的债务现值。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会计公告采纳了这种方法,如第7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和第106号准则公告《雇主对退休后养老金之外其他福利的会计处理》。

这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存在理论和逻辑上的漏洞。FASB在概念公告中为坚持公允价值的计量目的而辩解道: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来证明,对于一些负债(如现金贷款)的初始计量应包括企业资信状况的影响,而另外一些负债(如担保负债或一些类似项目)的初始计量却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在初始计量或新起点计量时,负债的帐面数应反映其他因素而不反映其市场上的公允价值。没有理论可以说明,初始确认时的计量属性不能用于以后的新起点计量。

还有人认为,企业资信状况变化的信息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的决策不相关。在他们看来,在新起点计量中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会产生令人混淆的结果。如果债务计量中包括了资信状况的变化,在新起点计量法下,资信状况的恶化必然引起负债价值的下降,而负债价值的下降意味着所有者权益的上升,这个结果显然违反常理——怎么一件坏事(资信状况恶化)反而导致一个好的结果(所有者权益增加)?

公告认为,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反映的是两类权益人(股东和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索取权的相对变化。企业资信状况恶化,债权人索取权的公允价值就会下降,按理说股东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就会上升。但不一定,因为股东剩余索取权价值本应增加的金额很可能被资信地位下降引致的损失抵消掉。所以借款人资信的变化必然改变股东的权益价值,反之亦然。

公告还认为,如果在

负债计量中不反映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那么就难以反映不同债务之间的经济差异。比如一个企业有两笔债务,一笔是在企业资信状况很好的时候发生的,所以利率很低,另一笔是在现在已经恶化了的资信状况下发生的,利率也较高。现在要对这两笔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做新起点计量,如果公允价值中不考虑企业资信地位的变化,那么我们就难以看出这两笔负债之间的差异。

五、现值技术与会计摊配——利息法

第7辑概念公告专门讨论了现值技术在会计摊配程序中的应用。大多数会计师熟悉的是溢价或折价摊销时使用的利息法,实际上这类技术在会计中有广泛的应用,FASB的好几个项目都对摊配中的利息法进行了研究。

新起点计量与会计摊配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当前所有的信息和假设基础上全面充分地反映一项资产或负债的3种变化:(1)资产的物理损耗(或负债的减少);(2)一些估计的变更;(3)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后者可以反映第五种变化,部分地反映第2种变化,不能反映第3种变化。

从原则上看,所有会计摊配的目的都是报告资产和负债在某段时间内的价值、效用和实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从程度上看,会计摊配试图把资产或负债的这些变化与真实世界中的某种可观察现象联系起来。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各种摊配方法都只是用于反映——而不是对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并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理论来指导不同摊配方法的选择,只能随具体情况而定。FASB认为,如果资产或负债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特征,使用利息法作为摊配程序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1)该项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借贷行为;

(2)相似的资产或负债也是采用利息法进行摊销的;

(3)该项资产或负债存在一系列关系密切的特定的现金流量;

(4)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是以现值为基础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利息法的使用都是以合同约定现金流量为基础并假设一个不变的实际利率。第7辑概念公告认为,利息法的使用应包括对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的机制,因为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往往与原先估计的金额和时点都存在差异。如果在摊配中忽略这些差异,难免在财务报表中出现现金流量形态和摊销形态不相匹配的尴尬。对最初的现金流量金额和时点的估计发生了变化,应该在摊配的利息法或新起点计量中及时反映出来。在利息法中反应估计现金流量变化的方法有三种选择:

(1)未来法(ProspectiveApproach):这种方法根据帐面金额和未来期间现金流量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

(2)补正法(Catch-upApproach):根据修正后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原来的实际利率(折现率)调整帐面金额至现值。

(3)追溯法(RetrospectiveApproach):根据最初的帐面金额、到目前为止的实际现金流量和估计的今后现金流量重新计算出一个新的实际利率。再根据这个新的实际利率和修正后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值把现在的帐面金额调整至现值。

FASB推荐第2种方法,因为它满足利息法“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内在要求,而且执行成本不高。在补正法下,只要估计现金流量不变,资产或负债的帐面金额就等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第1种未来法不能反映出估计现金流量的变化,其信息也缺乏决策相关性,用这种方法推导出的新的实际利率与初始确认时的利率、现在市场利率都缺乏关联,资产负债表中的帐面余额除了表示它是一个“未摊销金额”外别无它用。第3种方法虽然已经被一些会计公告使用,而且一些人也认为它是三种方法中最精确和最全面的方法,但由于使用这种方法需要非常详细的关于过去现金流量的记录,执行成本很高,不一定符合成本收益原则,所以在第7辑概念公告中没有把它作为推荐方案。

六、简短的结论和评价

FASB最新发表的这辑概念公告对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会计计量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包括(a)确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b)为现值的使用,尤其是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或者时点以及两者同时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使用现值技术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结论,诸如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反应各种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以便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为了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相关信息,现值必须能够体现资产或负债的某些可观察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现值计量的唯一目的,但它并不排斥建立在企业管理当局预期基础之上的那些信息和假设;使用现值的会计计量应该反映出各种估计现金流量具有内在不确定性这一特征;期望现金流量法比传统法能更好地捕捉不同现金流量之间在数额和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程度;对负债的现值计量与资产的现值计量虽然在一些具体技术上不尽相同,但它们的计量目的是一样的,而且在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时应该考虑企业资信状况的变化;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特性的摊配程序,利息法的实质就是把某项资产或负债报告金额的变化和一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如果估计现金流量的时点或数额发生变化,而该事项又不适用于新起点计量,那么在采用利率法进行摊销时应采用补正法,即把帐面金额调整为修正后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初始实际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等等。

第7辑概念公告的正式并没有完全消除一个存在已久的担忧,那就是在会计计量中使用“公允价值”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作为计量目的,具体到这一辑公告,是使用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计量属性,这样的信息可能更加满足相关性的质量特征,但是否符合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呢?

现值范文篇4

关键词:现值计量目的方法现金流量折现率

从《资产减值》准则第二条“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及第六条“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的规定可以看出,资产减值的计量问题集中在公允价值和现值的计量。比较而言,难点在于现值的计量。

一、现值计量的目的

现值是基于资金时间价值基础上的现行价值计量属性,一般用于描述资产、负债、收入及费用等会计要素未来现金流量的现行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2月颁布了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着重推荐了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条件下应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确定公允价值,通过现值计量,应能捕捉到形成公允价值的各项要素,并考虑这些要素产生的经济差异:第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较复杂的案例中对一系列未来现金流量按其发生的不同时间的估计;第二,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与时间安排的可能变量的预期;第三,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第四,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中的价格的不确定性;第五,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包括不能变现、市场不完善等等。故FASB主张以公允价值作为现值计量的唯一目标。

而IASC于1998年4月把“折现”(Discounting)改称“现值”(PresentValue),并在2001年的《现值问题文稿》中指出:在财务报告中,现值计量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保证,如果各现金流量在经济上是不同的,就按不同的金额计量;如果各现金流量在经济上是相同的,就按相同的金额计量。在财务报告中使用现值是为了满足三种主要的计量目的,即当公允价值不能直接在市场上观察到时,估计有关项目的公允价值;决定采用实际利率法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决定资产或负债的特定主体价值。虽然IASC的观点中同样把估计公允价值作为现值计量的目的之一,但因为资产减值计量的基础是可收回金额,其计量是从管理者的理性决策出发的,即当资产发生减值后,企业或者将其保留,或者将其出售,管理者要做出这一决策就需要估计资产的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并进行比较以此做出决策。因此,从其实质内容来看,资产减值中现值技术的运用应该是用于决定资产的特定主体价值。可见,IASC认为运用现值技术计量的目的主要是决定资产的特定主体价值。

我国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成员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主要采用IASC的观点。根据《资产减值》第八条“企业按照上述规定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应当以该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的规定,按照一般认识,如果某资产或负债或某基本类似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价值)在市场上可被观察到,就没有必要用现值(现值的市场估价已被包含在价格中),然而如果被观察的价格不能得到,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该价格(价值)应为多少的唯一可用的技术,因此可以认为在资产减值准则中现值的计量目的就是为了估计可回收金额,即特定资产的价值。

二、现值的计量方法

现值计量方法的选择是现值计量中的核心环节,现值计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期望现金流量法(也称期望现值法),采用反映可能结果范围的复合现金流量和无风险利率来估计公允价值。另一种是传统现值法,采用一套单一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单一利率来估计公允价值。IASC和FASB均允许主体在两种方法中进行选择,但现值计量的目的不同,其计量方法也就不同。

FASB在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中对比了两种计算现值的方法——传统法(TraditionalApproach)和期望现金流量法(ExpectedCashNowApproach)。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以用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公告认为,无论是哪种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都应该遵循以下4条指导原则:(l)在可能的程度内,对未来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对有关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市场参与者在决定是否通过公允的现金交易来获取一项资产或一组资产时必须要考虑的。(2)用来折现现金流量的利率所内含的各种假设应该与估计现金流量时所内含的假设相一致。否则,一些假设的影响将会被重复考虑或者被忽略掉。例如,10%的利率可以被用于贷款时的合同约定现金流量(ContractualCashFlows),它反映了这笔贷款未来特有的违约风险;但同样的10%不能用来对这些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因为这些约定现金流量中已经包含了未来违约相对应的风险溢酬。(3)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不应受主观偏见和其他与被估资产和负债无关的因素的干扰。例如,如果故意低估净现金流量,以增强某项资产未来表面的获利能力,就会使计量产生偏差。(4)现金流量和利率的估计应该反映可能结果的范围,而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最可能、最悲观或最乐观的金额。

《资产减值》准则由于没有规定具体的计量方法,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但就目前资产减值的计量而言,既然现值计量的目的主要是决定资产的特定主体价值,那么现值就应反映市场的期望,而市场的期望又不是唯一的,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如果确定一套单一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单一利率根本无法反映市场的期望,并且这一套单一的估计现金流量和单一利率也无法较为准确地确定,计量的可靠性不强,不符合会计的基本原则。只有用概率对市场行情进行估计,做出各种假设,考虑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期望值和概率而不是只寻找一个最可能的现金流量期望,才更为完全、科学和合理。正因为期望现法把计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量时所采用的各种假设上,能有效地处理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时点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此期望现值法比较合适作为资产减值中现值的计量方法。

如果计量方法不统一,必然在操作上留下人为选择的空间,为操纵会计处理,粉饰会计信息提供了机会。

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

《资产减值》准则对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内容及确定依据等规范问题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1、现金流量的内容

根据《资产减值》第十条规定,预计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1)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2)为实现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该现金流出应当是可直接归属于或者可通过合理而一致的基础分配到资产中的现金流出;(3)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支付的净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应当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志愿进行交易时,企业预期可从资产的处置中获取或者支付的、减去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原则

《资产减值》准则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时,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经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可以以递增的增长率为基础。建立在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年,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可以涵盖更长的期间。在对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的现金流量进行预计时,所使用的增长率除了企业能够证明更高的增长率是合理的之外,不应当超过企业经营的产品、市场、所处的行业或者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或者该资产所处市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当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也不应当包括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以及与所得税收付有关的现金流量。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现金流量的确定有几个方面的风险调整:首先,现金流量的确定必须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以最近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及该预算或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其次,增长率不应当超过企业经营的产品、市场、所处的行业或者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或者该资产所处市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第三,现金流量不应当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以及与所得税收付有关的现金流量。经过三方面的风险调整,从而使确定的现金流量考虑了相关的风险。

3、折现率的确定

在现值计量中除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外,还需要估计折现率。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折现率的估计同样取决于现值计量的特定方法,因为折现率的估计必须和现金流量的估计一致,避免风险因素的双重计算或漏计,如果现金流量是按税前基础确定的,折现率也应按税前基础确定,如果现金流量的计算已包含了相关的风险调整,折现率就不应反映这些风险。反之,如果现金流量是按税后基础确定的,折现率也应按税后基础确定,如果现金流量的计算未包含相关的风险调整,则折现率必须应反映这些风险。

《资产减值》第十三条“在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已经对资产特定风险的影响作了调整的,估计折现率不需要考虑这些特定风险。如果用于估计折现率的基础是税后的,应当将其调整为税前的折现率”的规定就是折现率确定的基本原则。

从以上现金流量的确定原则可知,《资产减值》准则在现金流量的确定上已经包含了相关的风险调整并且是按税前基础确定的,故在折现率的确定上就不应反映这些风险并且按税前基础确定。

虽然从准则中可以明确折现率的确定原则,但在折现率的具体选择上相对来讲过于简单,为会计人员的运用职业判断流下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为利润操纵的提供了可能。从长远的规范来看,在后续完善中,应出台相关的操作指南,对折现率的具体选择作出统一规定,避免会计人员在减值处理上的随意性,规范我国的会计行为。

其一,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第49条规定,折现率可以通过对类似资产生前市场交易中的内含利率,或具有单一资产或资产组合的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评估得出。如果特定资产的利率不易于直接从市场上获得,企业应使用替代利率以估计折现率,企业可以以采用类似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技术确定的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企业的增量借款利率或其他的市场借款利率为起步进行估计,综合考虑资产使用期限结束时整个期间的货币时间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在金额或时间方面偏离估计数的风险后确定。

其二,由于借鉴也存在估计,操作上依赖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难以操作。我们可以采用简单办法,一般可以选择的折现率有企业资产投资之初所预计的报酬率、企业最近某一期间的平均资本成本、同行业平均资本回报率、市场借款利率等。在操作上,通常计算债券、股票价值投资的折现率可为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计算债券发行价格的折现率可为市场利率;计算实体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可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计算股权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可为股权资金成本;计算偿债基金的折现率可为银行存款利率等,会计人员在具体适用中可以视不同情况选用。结合准则第二条“该准则主要适用于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生物资产、存货、投资、建造合同资产和金融资产等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的规定可知,该准则适用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实体性资产的减值处理,故在折现率的具体选择上可以采用企业的加权资金成本。

参考文献:

[1]张奇鹏:《浅谈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商业会计》2006年第3期。

[2]毛新述、戴德明、姚淑瑜:《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10期。

现值范文篇5

关键词:现值;应用;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等准则中,广泛采用了现值的计量属性,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理念。

一、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中,现值计量属性具体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

新准则对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企业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固定资产的成本。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通常在正常信用条件期限内付款,但也会发生超过正常信用条件购买固定资产的经济业务事项。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资产,且在合同中规定的付款期限比较长,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通常在3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该类购货合同实质上具有融资租赁性质,购入资产的成本不能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确定,而应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确定。

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额,如果符合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二)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计量

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所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

(三)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如付款期在3年以上),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即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成本为购买价款的现值。因为企业在发生这项业务的过程中,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两项业务:一项业务是购买无形资产;另一项业务实质上是向销售方借款。因此,所支付的货款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要采用现值计价的模式,无形资产的成本为购买价款的现值。

(四)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

资产减值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五)辞退福利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由于分离办社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重组或改组计划、职工不能胜任等原因,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补偿建议的计划中给予职工的经济补偿。满足辞退福利确认条件、实质性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完成、但付款时间超过一年的辞退福利,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的辞退福利金额,该项金额与实际应支付的辞退福利款项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以后各期实际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计入财务费用。

(六)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

新准则要求企业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时,如果延期收取的货款具有融资性质,其实质是企业向购货方提供信贷,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确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处理。

(七)融资租赁

承租人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开始日,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八)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减值

新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其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取得和出售该担保物发生的费用应当予以扣除)。

(九)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分拆

企业发行的某些非衍生金融工具,即混合工具,既含有负债成分,又含有权益成分,如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

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对负债成分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确定负债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再按发行价格总额扣除负债成分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在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之间按照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

二、现值计量属性应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绝不仅仅是具体会计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会计理念的变化。我们应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重视这种理念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多种计量属性并用的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选择相应的计量属性。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仅仅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难以达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无法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有时甚至会损害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就有必要采用其他计量属性,比如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以期弥补历史成本的缺陷。但是由于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应用时很多需要估计,为了使所估计的金额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保证根据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计确认和计量是以交易实现为前提的。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实际是以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已经完成为前提的。而新会计准则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后,特别是现值计量属性的使用,会计计量的交易实现原则在一些特定业务中已不存在,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

(二)财务会计从面向过去到面向未来

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主要是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尽管会计信息也有相关性方面的要求,但是在实务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前瞻性,人们很难通过会计资料直接获得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当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企业有关未来的价值信息时,只能通过主观预测或利用其他学科提供的数据。新会计准则使用现值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更多的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这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现金流量是投资者所关心的一个重要指标,使财务会计开始注重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未来的信息。由于财务会计主要面向过去,使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信息共享范围较小。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早已广泛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指标,而传统财务会计基本上不能提供这一重要信息,造成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一些重大决策与财务会计信息脱节。现值计量所提供的未来现金流量可以给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决策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增强了财务会计面向未来的功能。

(三)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多,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的会计人员只熟悉简单的会计核算,不具备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基本财务观念,这种现状造成会计人员对现值计量属性理解非常不够,运用起来会比较困难。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新准则中的现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要求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现值是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是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价值量。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很少关注时间价值,这也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理财活动,比如资金收支的安排、债权债务管理,尤其是在通货膨胀较高、企业风险较大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采用现值计量属性可以使会计人员加深对时间价值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理财意识和水平。

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需要对未来多种因素进行判断,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的要求较高。但是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或者即使具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但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也不能独立客观地去判断,这将会增加现值计量属性计量结果的不可靠性。

总之,现值计量属性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不仅是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会计理念的变化,这种新理念将给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重大变革,同时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安富.我国现值计量属性运用探析[J].企业经济,2005,(10).

[2]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的关系辨析[J].财务与会计,2001,(9).

[3]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

[4]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9).

现值范文篇6

1.净现值法。净现值法是建立在折现现金流量法基础之上的。净现值就是指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与现金流出量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其决策过程如下:(1)预测各年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量,并按选定的折现率(一般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现金流量的现值。(2)计算项目净现值。若净现值为正,则项目可以接受;若净现值为负数,则项目应放弃;若两个项目为互拆项目,则取正的净现值数额较大者。2.现值指数法。现值指数法是项目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其决策规则是:如果现值指数大于1,则项目可以接受;如果现值指数小于1,则项目应放弃;若两个项目为互拆项目,则取现值指数大于1且数值较大者。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都涉及到影响投资项目决策的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现金流量;二是折现率。当企业特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采用合理假设进行分期确定和按照资本预算的最高限额时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选定为投资项目的折现率后,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和现值指数就可计算得出。

二、两种方法在投资决策时的优缺点

在运用净现值法进行投资决策时,当净现值为正数,表明除补偿投资者的投入本金和必需的投资收益之后,项目还有剩余的收益,使企业价值增加,也就增加了股东的财富;而当净现值为负数时,项目收益不足以全部补偿投资者的本金和必需的投资收益,也就减少了股东的财富。净现值法与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紧密联结,这是净现值法的最大优势,也是净现值法在项目投资决策时被广泛采用的根本原因。因此,从理论上讲,净现值法是最佳的投资决策方法。但是,项目的净现值是一个绝对数。项目规模越大,净现值越大,但项目的收益率未必一定高。因而,净现值法也无法反映一个项目的“安全边际”,即项目收益率高于资金成本率的差额部分。在运用现值指数法进行投资决策时,当净现值大于1,说明项目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大于项目所有现金流出现值,项目可接受;而当净现值小于1,说明项目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小于项目所有现金流出现值,应当放弃该项目。即现值指数法的决策规则是:现在指数越高越好。但是,项目的现值指数是一个相对数,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项目的收益率与风险。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最大收益而不仅仅是最大的收益率,一般投资规模大的项目,收益率往往低于规模较小的项目。如果仅用现值指数法来评价投资项目,很可能会更重视那些投资小、收益率较高的项目,而不愿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

三、两种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综合运用

项目投资决策的目的就是确定企业最佳资本预算,即通过项目投资组合的选择,使所选项目的投资组合的净现值最大,从而最大化企业价值。不同的投资决策方法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不同方面的信息,净现值法从项目收益的绝对额方面反映了项目收益的大小,现值指数法从项目收益的相对数方面反映了项目收益的高低。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两种方法需要统一加以考虑,以利于综合判断和决策。1.简单情况下互斥项目的选择。如果两个项目的投资规模相当,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的决策结果应当是一致的。出现两种方法决策结果不一致时,应当以净现值法为准。因为,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最大收益而不仅仅是最高收益率,净现值法与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紧密联结,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是投资项目被接受后公司价值的变化。2.投资项目组合的筛选。当企业存在多个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选择时,应当先对这些项目按照现值指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互斥项目作为一组按照净现值大的项目的现值指数进行排序。然后,结合企业能够进行投资的资本限额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组合,此时由于受到投资资本限额的限制,互斥项目中现值指数高而净现值相对较小的项目有可能被选入。经过上述筛选,我们就可以顺利地选择出项目的投资组合。

四、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科学性的几点建议

对于企业来说做好这一工作并非易事,通过对于学者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加上对于一些企业投资决策经验的借鉴,建议把握以下关键因素:一是谨慎筛选项目谨慎筛选投资项目这是企业投资决策的第一步,企业投资项目选择方面一定要谨慎,对于投资项目的前景、风险、收益等等进行一个基本分析,然后在确定究竟是否选择这一投资项目,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确保投资项目能够获得成功。二是比较分析不同投资方案企业投资决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投资方案,这些投资方案往往是各有利弊,很多企业投资决策往往就是比较分析不同的投资决策方案,从而优中选优,确定最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投资方案。三是注意投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企业投资决策中必须要注意投资风险的控制,做好投资风险应对预案,这样一旦出现了投资风险,可以及时根据预案来进行投资风险的化解、分散,减少投资风险带来了的各种损失。

现值范文篇7

关键字:资本限量现值指数法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投资业务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强,公司可同时投资的项目更多的,但是投资资金要求也越来越多,单凭单个企业现有(含自有和能筹集到的)资金已经不够的。另外,招标者为了分散风险,保护自身的利益,一般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催生了一个项目多个公司合作的问题。在成本效益条件下,公司如何分配现有资金,如何参与投资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呢?

二、定义

资本限量是指企业在进行潜在项目选择时,面临着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所有可行项目投资的情形。资本限量决策就是在现有资金的约束下,如何有效地分配资金的决策。资金短缺是公司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现实性强,投资资本短缺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形式。产生资本限量的原因很多,一般分“软资本约束”和“硬资本约束”两大类。软资本约束一般是企业内部因素造成的,如股东为了保持控股地位而不想再筹集外部的权益资本,公司本身不想背上过重的负债包袱等;硬资本约束则是企业外部环境影响的,如权益融资条件的约束条件,银行贷款的约束条件过于严格等。公司在面对此情形下,应如何分配现有资本才能实现最好效果呢?我们采取的原则仍是净现值(NetPresentValue)最大。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计算各项目的净现值再进行组合选择,但总工作量大,不符成本效益原则。固我们这里选用现值指数法(或获利指数法,ProfitabilityIndex)。

现值指数法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即项目产生的未来各年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与初始投资成本总额的比值。该方法主要运用于独立项目和混合项目。独立项目是指每个项目的选择与否不影响其他项目的选择。混合项目则是项目分两个层次,在高层次上,项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低层次上,项目之间是互斥的。在教科书和期刊中,对此方法计算过程的描述很多,但对其运用前提和不足之处的介绍却是少见。而一种方法的运用前提和不足关系到此方法的正确运用,不明确其运用前提只能是囫囵吞枣,严重的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那么,在资本限量下的现值指数法运用前提条件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呢?正是本文的特色。本文首先通过对净现值指数法运用前提的阐述,进而逐步放宽前提条件,最后指出该方法的不足之处,以达到给读者对此方法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三、前提条件

首先我们必须把资本限量区分为单期资本限量与多期资本限量,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重点介绍单期资本限量。单期资本限量,顾名思义就是资本限量只发生在当期,而在以后各期的资本是充足的;多期资本限量则指资本限量超过两个投资期。在单期资本限量下,ACCA认为前提条件如下:(1)项目具有时间效应,即只能在当期从事,不能被推迟;(2)各项目的产出是确定的,不考虑相关的风险等因素;(3)各备选项目具有可分割性,即可投入部分资金获取相应的未来现金流量。在以往的教科书或是一些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例子是自有资本刚好能被备选项目完全使用完。然而这种巧合的情况在现实中是很少见了,更多的是公司现有的可用投资资本与项目所需的资本往往是不相等的,所以这些假设在实际投资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第一点的假设广泛存在于竞标项目;第二点的假设其实在互斥项目上也是存在的,主要影响折现率的最终选择与确定;第三点广泛存在于系统工程的承包,如几个公司联合一起承担工程,公司也可以将自己承担的项目分包给二级分包商等。

四、计算分析过程

首先,我们介绍资本限量下现值指数法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计算各个项目的净现值,进而计算项目的净现值指数PI。

第二步,如果PI<1,则立即淘汰该项目;如果PI≥1,则说明此项目符合可接受的必要条件。

第三步,对所有PI≥1的项目进行排序,同时计算各项目相应的净现值。

下面我们通过比较净现值法与现值指数法在资本限量下独立项目中的运用,来说明现值指数法的优越性。为了便于比较,我们略去各项目现值的计算过程,直接给出各项目未来产生的各年现金流量现值之和。

例:我们假设目前公司现有资本700万,各项目的初始投资额和各年现值和的资料如下表所示:

table-1:单位:万元

项目初始投资额C各年现值和(PV)净现值(NPV)PI(PV/C)按净现值排序按PI排序NPV/C*

A(100)120201.20430.20

B(150)160101.07550.07

C(200)250501.25210.25

D(250)280301.12340.12

E(300)370701.23120.23

*NPV/C比例与PI排序结果是一致的按表table-1的资料,我们可以计算出各项目的净现值(NPV)、PI和各种排序。

(1)按净现值排序,700万资金的分配和公司最终所得的总净现值如下表所示:

table-2:单位:万元

项目按净现值排序分配额净现值(NPV)

E130070

C220050

D320024*

合计700144

*24=30*(200/250)(2)按PI排序,700万资金的分配和公司最终所得的总净现值如下表所示:

table-3:单位:万元

项目按PI排序分配额净现值(NPV)

C120050

E230070

A310020

D410012*

合计700152

*12=30*(100/250)从table-2与table-3的总净现值(NPV)比较可知,按PI排序取得的最终净现值和大于按净现值排序取得的高8万元(152-144)。

现在我们放宽第一点前提条件,假设所有的项目在一年后仍可以从事,如招标方在当年因某种原因而将招标项目推迟一年进行,那我们应如何选择呢?这里我们仍使用最终净现值最大的原则,关键的是如何安排哪些项目在第二年执行可取得最大净现值。我们的方法是比较前后年执行同一个项目下哪个项目产生的损失最大,损失越大的项目优先分配投资资金。现在我们仍沿用上述的例子来说明。首先我们仍须先选择备选项目,我们按PI顺序选择了C、E、A、D项目为例,如下表所示:

table-4:单位:万元

项目初始投资额C1年现值和(NPV)0年现值和

(NPV)*现值损失(LOSS)LOSS/C排序结果

A(100)2018.181.821.8%3

C(200)5045.464.542.3%1

D(250)3027.272.731.1%4

E(300)7063.646.362.1%2

*假设公司使用的资本成本为10%,如18.18=20/(1+10%)从table-4的计算结果可知,LOSS/PI确认的顺序为:C、E、A、D。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放弃C项目,损失最大;选择放弃D项目,损失最小。固NPV计算结果如下:

table-5:单位:万元

项目初始投资额C0年现值和(NPV)1年现值和

(NPV)NPV

C(200)5050

E(300)7070

A(100)2020

D(100)3012

D(150)27.273016.4*

合计168.4

*第二年年初投资150万,16.4=27.27*(150/250),其中27.27是指第1年年末产生的现金流折现为0年时点的现值第二点“各项目的产出是确定的,不考虑相关的风险”主要涉及项目未来现金流的风险问题,反射到我们评估方法上主要与折现率有关,不妨碍净现值指数的运用。在此我们不做进一步分析。

现在我们针对第三点“各备选项目具有可分割性,即可投入部分资金获取相应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项目不具有分割性,因此公司的投资必须一次性完整投入,不具有投入部分资金可获取相应未来现金流量。那我们应如何分配有限的投资额呢?我们采取的原则仍然是净现值最大,在资本限额下分组的方法,尽可能充分使用完现有的资金。但因各组所需资本投入额总计不一定与现有资本总额相等,固会产生部分剩余资金。对这部分资金,公司可以存入银行或出借以赚取一定收益等选择。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先假设这部分剩余资本没有产生收益。这时的净现值指数法因存在没有收益的剩余资本而无法体现其优越性,或正确运用,固我们直接按各项目净现值的高低排序组合更优(可以节省PI计算和排序)。下面我们仍然运用table-1的例子来说明,首先我们依据各项目净现值的高低进行排序,依次为:E―C―D―A―B,然后从左向右进行所有可能的组合,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table-6:单位:万元

组合项目初始投资额C净现值(NPV)NPV总额剩余资本

1E(300)7014050

C(200)50

A(150)20

2E(300)70130100

C(200)50

B(100)10

3E(300)7012050

D(250)30

A(100)20

…………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由E、C、A构成的组合1,NPV总额最大;其次是E、C、B构成的组合2;……理所当然,在剩余资本没有产生收益的条件下,组合1是我们第一选择。而在现实中,剩余资本是有机会成本的(至少可以得到银行的存款利息),然而这部分机会成本的大小在现实中是难于准确地确定,使得现值指数法难于运用。我们现在以银行存款利息为剩余资本的机会成本,只要将利息折现为现值就可以进行各组合间净现值最终比较与项目的选择,当然这时运用现值指数法进行比较和选择更优。但因现实中这部分剩余资金比较小,我们可以忽略;或是当作公司增强日常偿债能力和防御风险的一种表现。对于混合项目,其计算原理与独立项目的选择上是一致的,只不过要使用差额项目分析。

在多期资本限额下,我们不能靠现值指数法进行排序来选择项目。解决问题的原则仍然是净现值最大,关键是如何分配各项目所占资本的比例。我们可以运用线性图型法(Graphicalapproachtolinearprogramming)和单纯法(该项目运用于三者和三者以上项目的选择)。

五、缺陷

虽然净现值指数法具有强大的功能,我们还可以通过相应的变化进行使用。但我们在使用时首先应关注前提条件的满足,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现值指数法存在的局限性才可正确运用。按ACCA中观点,其局限性主要如下:

1.该方法的判定标准只是注重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没考虑单个项目在公司战略中的意义,可能会与公司长期计划相矛盾。

2.该方法没有考虑项目本身现金流量的模式,即现金流的时点,只用最终的净现值进行项目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公司整体现金流量的安排。

3.当然作为一个相对数的PI值,与IRR一样忽视净现值的绝对值,一个高的净现值项目可能具有较小的PI。

【参考文献】:

现值范文篇8

一、对净现值法的评价

任何一种投资理论都需要阐明以下问题:面对未来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决策者如何决定是否投资于一个新工程。现在的决策理论一般应用净现值法。其决策过程是:首先计算投资产生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然后计算投资支出现金流量的现值;最后计算两者之间的差一投资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大于0,则可以进行投资。如果净现值小于0,则应当放弃投资。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决策者知道传统净现值法存在着一些弊端:他们需要包含更多信息的值,但这些值却没有体现在传统算法的过程中。实际上,决策者不仅仅要求净现值大于0。在很多情况下,即使使用的贴现率远远大于公司的资本成本,他们也要求净现值大于0。一些人认为要求极高的回报率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行为,但是我们认为其中另有原因:也许使决策者了解公司的期权其成本是昂贵的,因此不轻易行使期权。

要了解这些决策者的思维过程,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净现值法及其应用规则。任何使用净现值法进行投资决策的决策者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如何确定该项投资产生的预期现金流入量和预期现金流出量;其次是如何选择计算净现值所需的贴现率。当前的投资理论都没有说明计算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最佳方法。实际工作中,决策者们经常使用获得一致同意的数值或使用高、中和低估计值的平均值。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确定现金流入和流出值,他们都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个隐含的错误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他们都认为投资工程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开始,通常是现在。实际上,净现值法假定了一个固定的方案,在预期的时间内公司开始并结束一项工程,然后产生现金流量,没有任何偶然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市场情况发生改变,该方法没有预期导致延迟或者放弃投资工程的任何偶然性。

当前的投资理论在关于贴现率的选择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给出明确的定义,即贴现率就是用于特定工程资本的机会成本,即具有相似风险的投资的预期回报率。这个机会成本反映在与特定投资工程相联系的不可分散风险(系统风险)上。这个风险可能具有和企业其它投资项目或平均投资活动不同的特点,但是在实务中,由于具体投资的机会成本很难测量,因此人们常常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代替该机会成本。只要企业投资工程的不可分散风险相互之间差别不是很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值。

很多传统投资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他们能够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进行投资决策:估计投资的预期现金流量;使用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投资的净现值(有时也可能需要调整以反映具体投资的风险特征);如果值是正的,就可以进行投资。

但是调查证明,决策者很少用这种净现值法进行投资决策,他们经常有意识地把贴现率设定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3到4倍。来自企业减资决策的证据也与这个调查说明的情况相符。在很多行业,一些企业虽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生入不敷出,但仍旧照常营业。即使经过传统的净现值分析他们早就该关门停业了,然而在价格大大低于平均变动成本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也没有进行减资或退出该行业。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的美国农民以及铜、铝和其他金属的生产者,在市场价格剧减的情况下,大部分都没有缩减投资。这种情况的出现无法用净现值理论解释。但是如果考虑了不可逆性和期权价值,他们的行为就可以很容易地解释了。关闭工厂意味着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不可逆损失:如果工人们分散到不同的行业,则对该行业来说他们的专业技术将不复存在;商誉效力将减弱,等等。如果不久后市场情况好转,资本的重组成本将是相当高的。继续经营可以保留期权,以便以后重新开始盈利。期权的价值是昂贵的,因此,企业审慎地选择继续营业,即使以同时损失金钱为代价。

二、资本投资决策中期权理论对净现值法的修订

上面已经说过,净现值法的基本原则十分简单:计算投资的净现值,然后根据其正负属性决定是否进行投资。虽然净现值法应用起来相对简单,但是它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上面的。净现值法假设下面情况两种中的一种:一是假设投资是可逆的。换句话说,如果市场环境比预期的要差,则可以取消投资,且可以收回已经花出的费用。二是假设投资如果不可逆,即投资机会就不会再来。如果企业现在不投资,就永远失去了投资的机会。

虽然有些投资确实属于这个范畴,但是大多数投资却与这种情况不相符。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是不可逆的,并且实际上是可以延迟的。研究表明,不可逆投资的延迟能力极大地影响了投资决策,延迟能力同样削弱了净现值法的有效性。因此,为分析投资决策,我们需要一种更加适用的方法,一种能够使决策者更直接地解决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时间安排的方法。这就是投资决策中的期权理论。

最近的研究表明,恰恰与投资不是可逆就是不可延迟的假设相反,企业有机会选择投资,因此他们必须决定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这种机会。该研究是建立在与金融期权类比的基础上的。有机会进行投资的企业很像持有买入期权,有权利而不是义务在将来选定的时间购买一项资本。如果企业开始了一项不可逆的投资,实际上它就行使了买入期权。所以可以把如何利用投资机会归结为一点:企业如何能最优化地行使期权。

最近对投资进行的研究,为决策者如何评价投资机会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同时也强调了净现值法的不足。当企业通过进行一项不可逆的投资执行了期权后,它实际上就消除了这项期权。换句话说,通过决定开始进行投资,企业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等待最新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可能影响投资的取舍和开始时间。当市场情况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后,企业也不能减资。失去的期权价值也是一种机会成本,也应当作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因此简单的净现值法需要修订,它不仅应当是正值,而且投资产生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超过投资成本的现值部分至少应当等于持有投资期权价值的现值。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从传统计算公式中减去行使投资期权的机会成本而重新定义净现值,从而保证“净现值大于0就进行投资”方法的正确性。但是为了强调评价期权的重要性,我们更愿意把这种方法和传统的净现值法分开。

传统净现值法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它忽略了创造期权的价值。有时一项投资单独考虑可能是不经济的,但是它能创造期权,在将来市场情况好转的条件下,使企业能够进行另一项投资。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研究和开发项目,由于没有考虑到投资于研究和开发项目能够创造期权,纯粹的净现值分析将导致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过少。

当决策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期权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即使传统的分析方法表明现在进行投资就是经济的,决策者也需要延迟投资决策以等待更多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未来的市场情况是不确定的,利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可能要求放弃投资,但是根据弃权理论却要求企业加速该项投资。这种情况往往在该项投资能够创造其他期权,使企业有能力在未来进行另外一项投资时发生。例如,对研究开发活动进行投资能够产生专利,从而创造很多期权,产生盈利的机会。

三、期权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商品的价格极易发生变动,例如铜的价格可能在几个月之间翻番,也可能下降一半。为什么铜价如此易变?生产者如何根据铜价的变化开新矿或关闭旧矿。投资的期权方法能够提供这类问题的答案。

铜工业的投资和减资包括很大的沉没成本。建立一个新的铜矿、冶炼厂或精炼厂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考虑到铜价的易变性,决策者知道在投资前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即使现在铜价相当的高,铜价和新铜矿的净现值也必须足够高,以补偿放弃期权的机会成本。减资也是一样的,一旦关闭了铜矿、冶炼厂和精炼厂,就不能再轻易地重新营业。因此,决策者即使在当前的价位下是亏损,也不会轻易关闭这些设备。他们意识到如果关闭设备就放弃了等待将来高价位的期权产生的机会成本。

现值范文篇9

一、对净现值法的评价

任何一种投资理论都需要阐明以下问题:面对未来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决策者如何决定是否投资于一个新工程。现在的决策理论一般应用净现值法。其决策过程是:首先计算投资产生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然后计算投资支出现金流量的现值;最后计算两者之间的差一投资的净现值。如果净现值大于0,则可以进行投资。如果净现值小于0,则应当放弃投资。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决策者知道传统净现值法存在着一些弊端:他们需要包含更多信息的值,但这些值却没有体现在传统算法的过程中。实际上,决策者不仅仅要求净现值大于0。在很多情况下,即使使用的贴现率远远大于公司的资本成本,他们也要求净现值大于0。一些人认为要求极高的回报率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行为,但是我们认为其中另有原因:也许使决策者了解公司的期权其成本是昂贵的,因此不轻易行使期权。

要了解这些决策者的思维过程,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净现值法及其应用规则。任何使用净现值法进行投资决策的决策者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如何确定该项投资产生的预期现金流入量和预期现金流出量;其次是如何选择计算净现值所需的贴现率。当前的投资理论都没有说明计算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最佳方法。实际工作中,决策者们经常使用获得一致同意的数值或使用高、中和低估计值的平均值。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确定现金流入和流出值,他们都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个隐含的错误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他们都认为投资工程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开始,通常是现在。实际上,净现值法假定了一个固定的方案,在预期的时间内公司开始并结束一项工程,然后产生现金流量,没有任何偶然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市场情况发生改变,该方法没有预期导致延迟或者放弃投资工程的任何偶然性。

当前的投资理论在关于贴现率的选择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给出明确的定义,即贴现率就是用于特定工程资本的机会成本,即具有相似风险的投资的预期回报率。这个机会成本反映在与特定投资工程相联系的不可分散风险(系统风险)上。这个风险可能具有和企业其它投资项目或平均投资活动不同的特点,但是在实务中,由于具体投资的机会成本很难测量,因此人们常常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代替该机会成本。只要企业投资工程的不可分散风险相互之间差别不是很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是一个很好的替代值。

很多传统投资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他们能够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进行投资决策:估计投资的预期现金流量;使用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投资的净现值(有时也可能需要调整以反映具体投资的风险特征);如果值是正的,就可以进行投资。

但是调查证明,决策者很少用这种净现值法进行投资决策,他们经常有意识地把贴现率设定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3到4倍。来自企业减资决策的证据也与这个调查说明的情况相符。在很多行业,一些企业虽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生入不敷出,但仍旧照常营业。即使经过传统的净现值分析他们早就该关门停业了,然而在价格大大低于平均变动成本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也没有进行减资或退出该行业。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的美国农民以及铜、铝和其他金属的生产者,在市场价格剧减的情况下,大部分都没有缩减投资。这种情况的出现无法用净现值理论解释。但是如果考虑了不可逆性和期权价值,他们的行为就可以很容易地解释了。关闭工厂意味着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不可逆损失:如果工人们分散到不同的行业,则对该行业来说他们的专业技术将不复存在;商誉效力将减弱,等等。如果不久后市场情况好转,资本的重组成本将是相当高的。继续经营可以保留期权,以便以后重新开始盈利。期权的价值是昂贵的,因此,企业审慎地选择继续营业,即使以同时损失金钱为代价。

二、资本投资决策中期权理论对净现值法的修订

上面已经说过,净现值法的基本原则十分简单:计算投资的净现值,然后根据其正负属性决定是否进行投资。虽然净现值法应用起来相对简单,但是它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上面的。净现值法假设下面情况两种中的一种:一是假设投资是可逆的。换句话说,如果市场环境比预期的要差,则可以取消投资,且可以收回已经花出的费用。二是假设投资如果不可逆,即投资机会就不会再来。如果企业现在不投资,就永远失去了投资的机会。

虽然有些投资确实属于这个范畴,但是大多数投资却与这种情况不相符。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是不可逆的,并且实际上是可以延迟的。研究表明,不可逆投资的延迟能力极大地影响了投资决策,延迟能力同样削弱了净现值法的有效性。因此,为分析投资决策,我们需要一种更加适用的方法,一种能够使决策者更直接地解决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时间安排的方法。这就是投资决策中的期权理论。

最近的研究表明,恰恰与投资不是可逆就是不可延迟的假设相反,企业有机会选择投资,因此他们必须决定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这种机会。该研究是建立在与金融期权类比的基础上的。有机会进行投资的企业很像持有买入期权,有权利而不是义务在将来选定的时间购买一项资本。如果企业开始了一项不可逆的投资,实际上它就行使了买入期权。所以可以把如何利用投资机会归结为一点:企业如何能最优化地行使期权。

最近对投资进行的研究,为决策者如何评价投资机会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同时也强调了净现值法的不足。当企业通过进行一项不可逆的投资执行了期权后,它实际上就消除了这项期权。换句话说,通过决定开始进行投资,企业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等待最新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可能影响投资的取舍和开始时间。当市场情况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后,企业也不能减资。失去的期权价值也是一种机会成本,也应当作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因此简单的净现值法需要修订,它不仅应当是正值,而且投资产生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超过投资成本的现值部分至少应当等于持有投资期权价值的现值。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从传统计算公式中减去行使投资期权的机会成本而重新定义净现值,从而保证“净现值大于0就进行投资”方法的正确性。但是为了强调评价期权的重要性,我们更愿意把这种方法和传统的净现值法分开。

传统净现值法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它忽略了创造期权的价值。有时一项投资单独考虑可能是不经济的,但是它能创造期权,在将来市场情况好转的条件下,使企业能够进行另一项投资。较明显的例子就是研究和开发项目,由于没有考虑到投资于研究和开发项目能够创造期权,纯粹的净现值分析将导致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过少。

当决策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期权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即使传统的分析方法表明现在进行投资就是经济的,决策者也需要延迟投资决策以等待更多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未来的市场情况是不确定的,利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可能要求放弃投资,但是根据弃权理论却要求企业加速该项投资。这种情况往往在该项投资能够创造其他期权,使企业有能力在未来进行另外一项投资时发生。例如,对研究开发活动进行投资能够产生专利,从而创造很多期权,产生盈利的机会。公务员之家

三、期权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商品的价格极易发生变动,例如铜的价格可能在几个月之间翻番,也可能下降一半。为什么铜价如此易变?生产者如何根据铜价的变化开新矿或关闭旧矿。投资的期权方法能够提供这类问题的答案。

铜工业的投资和减资包括很大的沉没成本。建立一个新的铜矿、冶炼厂或精炼厂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考虑到铜价的易变性,决策者知道在投资前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即使现在铜价相当的高,铜价和新铜矿的净现值也必须足够高,以补偿放弃期权的机会成本。减资也是一样的,一旦关闭了铜矿、冶炼厂和精炼厂,就不能再轻易地重新营业。因此,决策者即使在当前的价位下是亏损,也不会轻易关闭这些设备。他们意识到如果关闭设备就放弃了等待将来高价位的期权产生的机会成本。

现值范文篇10

一、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的择优问题

(一)互斥方案分析中两法择优产生差异的原因

在对单一独立方案的可行性分析中,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对方案的评价结论完全一致,但在互斥方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只能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择优选择中,两种分析方法的择优结果却经常发生矛盾,尤其在投资规模不等和投资方案现金流入实现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对此,虽然有许多文献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按净现值法为标准选择最优方案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按外部收益率的大小选择最优方案的观点等,但我们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最好方法还应从分析两法产生差异的原因出发。在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中,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都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而且在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中采用的是复利计算原则,因此,两法对项目使用期内产生的现金净流入都作了再投资的假设,但由于两法对现金流量现值计算中采用的贴现率不同,从而使两种方法假定在现金流入再投资时,会产生不同的报酬率。净现值法是假设不同的备选方案在同一时期产生的现金流入再投资时,都会产生与企业的资金成本率相等的报酬率;而内含报酬率法是假设各个项目的再投资报酬率等于各项目的内含报酬率,由于个案的内含报酬率不等,所以同一时期不同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入的再投资报酬率不同,且不等于企业的资金成本率。

(二)再投资报酬率在最优方案选择中的运用

既然导致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择优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两法对未来现金流入的再投资报酬率的假设不同,因此,在最优方案选择之前,应客观预测企业未来特定时期可实现的再投资报酬率,然后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择优,否则,无论以何种单一方法独立的进行选择,都有可能因实际情况与假设条件不一致,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具体的决策规则,通过下例说明。例:某企业有A、B两互斥方案,各方案的现金流量见表1。企业资金成本率10%,要求做出最优选择。表1单位:元方案各年现金净流量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A100006000400030002000B100002000300040008000本例按内含报酬率法选择:A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23.11%,B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19.66%,显然A方案为优;按净现值法进行选择:以资金成本率10%计算的A方案的净现值为2377元,B方案的净现值为2764元,显然,应选择B方案。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相异的结论。但客观上不论备选方案有多少,其最优方案应具有唯一性,选择方法如下:1、按多个贴现率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净现值,计算结果见表2。表2单位:元贴现率A净现值B净现值净现值差额(A-B)5%35864665-107910%23772764-38715%1362121015220%467-8054725%-284-1152868内含报酬率23.11%19.66%分析表2数据可发现:当贴现率小于10%时,A方案净现值小于B方案,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择优结论相异,前者选择B方案,后者选择A方案;当贴现率大于15%时,A方案净现值大于B方案,净现值法与内含报酬率法择优结果相同,都为A方案,说明在10%与15%之间,存在一个使A、B方案净现值相等的分界贴现率,该贴现率同时也是两方案择优结论异、同的转折点。该分界贴现率按内插法计算如下:分界贴现率=10%+387/(387+152)×(15%-10%)=13.59%2、择优标准。本例中计算现金流量现值所用的贴现率,实际上即为假计的项目现金流入的再投资报酬率,所以,如预计的再投资报酬率大于13.59%,则应选择A方案;此时,净现值法和内含率报酬法不但择优结果一致,关键是两者的现金流入再投资假设符合客观情况;但如预计的再投资报酬率小于13.59%,则应按净现值法进行择优,此例应选择B方案,因内含报酬率假计的较高的再投资报酬率难以实现。自然,如企业的现金流入无法立即实现再投资或再投资报酬率为零,则任何动态分析法的结果都将导致决策的失误。

二、稳健内含报酬率指标的计算及运用

(一)内含报酬率指标理论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