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导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1:23:48

误导范文篇1

银保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误导现象,可归结为四种形式:夸大产品收益、隐瞒条款内容、混淆银保概念、选择不当对象。这四种误导形式具体又通过三个环节实施,即宣传材料“误导”、销售人员“误导”、电话回访“误导”。

(一)宣传材料“误导”

保险公司为推销银保产品印制了大量精美的宣传资料。银保产品的宣传资料上经常出现“某某银行、某某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的字样,并在醒目的位置印制诸如“理财”、“分红”等字样,混淆保险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概念,使消费者误认为自己购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而对消费者需要承担的风险却较少提及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如某银保产品宣传册在明显位置对“高额收益”、“累积红利”、“生存返还”等内容进行了大幅宣扬,仅用很小的字体在不明显的位置印上了“红利金额是不保证的”、“各项保险利益以条款内容为准”等风险提示内容,而保险保障功能基本没有提到,让消费者完全相信这就是收益丰厚的理财产品。

(二)销售人员“误导”

一方面,销售人员为推销产品,片面夸大公司实力和产品收益,强调产品收益比银行定期存款高,甚至对保单条款未载明的投资收益率做出保底承诺,但不向保险消费者解释保单的现金价值,不对消费者说明提前退保需要承担较大损失的情况;故意隐瞒保险合同期限和责任免除条款,对在10天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保事项不进行明确提示。另一方面,保险销售人员利用消费者对银行的信任进行误导,比如在其存款时,销售人员通过夸大产品收益、承诺保底分红等方式误导消费者购买产品,致使“存单”变成“保单”。而为消除消费者的疑虑,销售人员通常只把保单正本给消费者,隐匿保险条款等重要合同单证,甚至随意编造消费者身份证号码和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

(三)电话回访“误导”

尽管《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10]90号)等相关制度要求保险公司在犹豫期内对销售的保险期限在1年以上的人身保险新单业务进行电话回访,但实际回访率根本达不到100%,而且回访内容也不符合相关要求。部分保险公司电话回访人员在回访中多数只是确认客户身份、是否收到保单及是否亲笔签名等简单问题,只字不提“保险”二字,对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等一些关键性风险提示内容,或根本不提,或一笔带过。此外,将本该询问的问题改为对消费者的简单告知,如对保险合同期限和分红的不确定性不询问消费者“是否了解”,而是以“请您了解”的方式告知,并且刻意回避消费者的敏感问题。

二、从经营者角度分析银行保险销售误导问题成因

银行保险营销涉及银行、保险公司、银保销售人员等众多参与方,各行为主体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各方在银保产品销售过程中地位差别明显。尽管上述三方销售目标有所不同,但客观上都是追求短期保费收入最大化。从这一点来看,银行、保险公司、银保销售人员的目标是相同的,这更凸显出保险消费者在银行保险购销关系中的弱者地位。

(一)基于银保合作角度的原因分析

1.合作关系不稳定在银保市场上,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普遍采取的是“多对多”模式的协议型合作,即每家保险公司都委托多家银行代为销售保险产品,同时每家银行也代销多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只需向银行支付相应的手续费,不支付固定的报酬。我国银行保险业尽管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但仍停留在“代销”这一粗浅的层次上,这种简单的委托关系极不利于银保业务深入发展。对保险公司而言,它们不愿意在与银行的合作中进行具有长远意义的投入,比如对银行销售银保产品人员的培训。因为今天的培训成果可能为明天自己的竞争对手创造便利。合作中短期行为较多。对银行而言,我国银行保险委托合约期限通常为一年,因此银行更注重短期效益,谁给的短期利益多,就选择谁,随意性较强。此外,由于只负责代销而不承担销售风险和责任,个别银行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销售误导,销售保险产品,带来的结果是其他银行纷纷效仿,使销售误导成为银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2.双方地位不平等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银行凭借渠道、网点和客户优势,在渠道准入、网点分配、代销定价和日常经营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从银行保险和委托机构数量对比可以看出,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目前,国内有保险产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也就10家左右,而保险公司有140余家。保险主体数量远远超越了充分竞争阶段应有的数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银行的主导地位。从银行角度看,代销只承担销售义务,获得中间业务收入,不承担销售风险和责任,也不必进行售后服务。当市场利率提高时,储蓄客户数量增加。如果定存储户购买银行保险,银行可以不用支付给储户较高的利息,而储户的这部分存款将由保险公司以保费收入名义存入银行,同时还能赚取高额佣金。当市场利率走低时,储蓄客户数量减少。此时如果储户购买银行保险,则以保费名义存入银行的钱亦可增加银行现金流。也就是说,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几乎是稳赚不赔。从保险公司角度看,为了争夺银行网点资源、追求银保业务规模,保险公司也被迫对银行采取了宽松的管控制度。对银行销售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导致银行保险销售误导现象泛滥,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

(二)基于保险公司之间竞争角度的原因分析

1.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当前,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导致银保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险公司经营压力也不断加大。为了追求业务规模,保险公司掀起了价格战、费用战,导致恶性竞争愈演愈烈,而银行坐收渔利。在实际经营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多数保险公司考核机制不尽合理,片面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把保费收入作为业绩考核的唯一标准,而忽视客户利益及对银行、保险公司长期信誉的维护和提升。这种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势必会导致银保销售人员诱导客户购买保险,从而使得销售误导屡禁不止。

2.银保产品同质化严重银保产品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趋同;二是各家保险公司产品趋同。目前,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主要是分红型寿险产品。其特点是产品周期短,保障功能低,同银行自营储蓄产品相似度很高。这也给部分保险公司为了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而在销售宣传上进行误导提供了“便利”。比如,在销售过程中,将保费缴纳说成“存款”、返还的生存金说成“利息”,常用“存”和“取”来混淆概念,强调“产品只能在银行买,其他地方买不到,存款收益都是在银行办理”,以此让客户以为其推销的就是银行产品。此外,在银保市场上,往往是一家公司推出一款新产品,其他公司迅速群起效仿,使得保险产品个性化程度很低,与消费者实际需求相距甚远。从银行角度看,它关心的是中间业务收入,分红型寿险产品正好符合其偏好;从保险公司来看,分红型寿险产品既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又可以快速获得巨额现金流。因此,分红型寿险产品是双方的理想选择。这也使得无论是保险公司之间,还是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产品同质化都比较严重。

(三)基于银保销售人员角度的原因分析

银保销售人员是联系银行、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的纽带,在整个保险营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我国,保险营销员(即个人保险人)却饱受诟病。其中销售误导作为寿险市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其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保险销售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人制度的不完善及保险公司规范经营意识淡薄。

1.人制度存在缺陷目前,我国银行保险销售人员以个人保险人为主(也有少数是银行员工)。但在实务中,人地位颇为尴尬:我国保险人并不是《保险法》所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保险人,保险公司与人之间也不是简单的委托关系,大多数保险公司不仅负责人的工资发放,还为人制定福利计划,当然也对人实行严格管理,如业绩考核、出勤管理等。但从法律角度来看,人不是保险公司的正式员工,他们无法要求保险公司为其提供养老、医疗等福利保障。也就是说,人在为保险公司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不能分享保险公司的发展成果,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都不能解决。现有的人管理机制使得人游离于保险公司之外而又不得不依附于保险公司。这种矛盾使人既没有充分的自由,又没有传统的行业归属感,再加上来自家庭支出需要、公司绩效考核等压力,保险人只能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惜以误导的方式促使消费者购买银保产品,从而获得更多佣金收入来维护自身利益。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缺乏职业素养。

2.规范经营意识淡薄保险销售人员文化水平偏低、职业素养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由于人制度的缺陷,不少人只将保险人作为一种过渡职业,机会成熟再另谋他就。这种“临时工”想法极易引发短期投机行为———在短时期内误导尽可能多的消费者购买银保产品,以获得丰厚的佣金收入,而当消费者发现受骗想要退保时,人却早已不见踪影。长此以往,银保市场必将进入“人误导销售———消费者受骗不信任———人进一步误导销售———消费者更加不信任”的恶性循环之中。另一方面,保险人流动性强,保险公司只能通过不断增员来保证销售队伍规模。然而随着人社会地位的下降,保险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群体文化素质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本应加大人培训力度,但由于规范经营意识淡薄,保险公司不愿意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对新人进行正规培训,只把追求保费收入作为经营的唯一目标,从而对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误导行为采取放任态度。

三、从消费者角度谈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在银行、保险公司、银保销售人员和消费者之间信息明显不对称的情况下,保险交易实际是四方利益的博弈,各方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在四方利益博弈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容易被误导,成为其他三方利益博弈的牺牲品。正是由于保险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更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具体原因如下:

1.保险知识匮乏随着保险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开始主动了解保险并购买保险。但由于保险业发展较晚、行业规模尚小,大多数消费者对保险相关概念模糊,对保险知识了解甚少,而对银保产品的认识更是存在较多误区和盲区,难以对销售人员讲解内容的真伪做出判断,从而使销售误导有机可乘。

2.合同条款难以理解银保产品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提供的风险保障、投资收益也不尽相同,要购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就要求消费者对所购买的银保产品有正确的认识。然而保险合同条款普遍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复杂、非通俗化等特点,给消费者的阅读和理解增加了难度。此时,银保销售人员的讲解成为消费者深入了解银保产品的主要途径,这也为销售人员实施误导提供了可乘之机。

3.维权意识不强由于维权意识不强,再加上对保险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消费者收到保单后通常不仔细阅读保险条款、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书,便把保单束之高阁;接受回访时也不假思索,过分信任销售人员的介绍。甚至有些消费者在得知被误导后,也因为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认为投诉无果,而不及时有效地反映销售误导问题,仅用“花钱买教训”来安慰自己,纵容了销售误导行为。

四、从法律角度落实对保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当市场依靠自身力量不能有效运转时,政府就应该及时伸出有形之手进行干预。作为监管者,政府应从法律角度有效保护银行保险销售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目前,涉及对我国银行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保险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笔者仅从《保险法》及相关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角度分析落实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措施。

(一)稳定合作关系,保障保险消费者的安全权

关于银行和保险公司关系的相关规定,《保险法》并无涉及。2010年保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出台的《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以下简称《监管指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监管层对银保市场较为全面的规范性文件。其从三个方面对银保合作加以规范:第一,要求保险公司和银行审慎选择合作对象。要充分考虑对方的资本状况、偿付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受处罚情况等,合理确定合作对象范围和数量,确保合作方有充足的资本和较强的风险管控能力来开展银保业务。第二,规范银保合作协议的签订方式和协议内容。要求保险公司和银行应在“总对总”层级上签订合作协议,或在取得总部书面授权的前提下,签定“省对省”合作协议;明确银保合作协议至少应包括的内容,防止因协议不规范、双方权责不清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第三,要求银保双方维护合作关系和客户服务的稳定性。规定单一银行网点与每家保险公司的连续合作期限不得少于一年;合作期间,如果一方出现对双方合作关系有实质影响的不利情形的,另一方可以提前中止合作;中止合作后,双方也有义务共同做好相关售后服务工作,防止因频繁更替合作对象而使消费者利益受损。银保合作关系不稳定是引发销售误导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将银行和保险公司关系的相关规定纳入《保险法》可以规范银保合作,提高合作关系的稳定性,确保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因合作中止而无法得到保障。

(二)加大信息披露,保障保险消费者的知情权

《保险法》缺乏关于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等问题的经营规则和法律责任。目前,对消费者被不实信息披露误导等问题的处理,主要依据《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保监会令2010年第7号)、《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保监会令2009年第3号)等规章制度或规范性文件,法律的权威性和执行效力不高,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笔者认为,为了使销售误导问题的处理有法可依,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在《保险法》中增加规范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相关问题的条款。具体做法可以把其他规章制度中涉及该内容的规定纳入《保险法》。在《保险法》中规定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等问题的经营规则和法律责任,有利于消费者了解保险合同的保障范围、收益风险、除外责任、服务项目和承诺、投诉途径和办理时限等涉及自身权益的重要信息,从而有效保障保险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保险监管机构要定期披露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情况、消费者投诉情况、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情况等信息,使消费者能够客观评价各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和理赔服务水平。此外,保险行业协会要督促成员公司切实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统一公布成员公司的有关产品、服务标准、理赔时效,方便消费者查询和选择。

(三)畅通投诉渠道,维护保险消费者的诉求表达权

当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保险消费者如何行使诉求表达权利,《保险法》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赋予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的权利,并列出合同无效的情形。销售误导行为固然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但在《保险法》中没有涉及销售误导的内容,且销售误导也不属于合同无效情形,即使投保人解除保险合同,也只能退回现金价值,损失相当一部分保险费。为此,应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行使诉求表达权利的条件和方式。与此同时,保险监管机构要在健全完善“信、访、电、网”四位一体的保险消费投诉渠道的基础上,尽快设立全国统一的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电话号码;各保监局要进一步完善局长接待日制度,使消费者维权的渠道更加畅通有效。保险公司各级机构要公布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电话号码,在营业场所开辟投诉专区,张贴投诉办理须知,公布投诉办理流程和时限;要健全公司网站的投诉功能,建立与消费者的网上互动交流平台;要建立健全公司总经理接待日制度,当面听取消费者的诉求和意见。

(四)加强费用管理,防止市场恶性竞争

加强费用管理,可以有效防止银保市场恶性竞争,然而《保险法》对于银行保险业务取得费用的相关规定尚一片空白。在我国现行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加强银行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保监发[2010]4号)和《监管指引》对此项费用有较详细和全面的规定。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上述规定,将费用支付方式、支付比例、财务管理等内容,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纳入《保险法》,从而有效解决通过提高费用进行恶性竞争、不计成本开展银保业务等问题,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

误导范文篇2

关键词:网络广告;虚假及误导广告;链接;装框;垃圾邮件

1前言

当前,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高速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市场的开拓以及信息社会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互联网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包括网络自身的技术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商业、文化、社会、法律问题等等。其中,在法律领域这一块,如何规范网络空间中的行为,现实领域中的法律将面临着巨大挑战。

网络广告在网络空间漫天飞舞,在今天已经成了网民司空见惯的现象。“用户自由决定自己的电脑屏幕上呈现什么东西的权利”被剥夺,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广告目前还缺乏严格规范,许多网络广告的制作和严重违反了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因此,笔者着重论述这种借助电脑技术呈现出新的行为方式和形式的虚假及误导网络广告,为其法律规制奠定基础。

2网络广告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之外又营造了一个虚拟空间。在虚拟世界里,成千上万的人能够自由交流信息,它是网络活动或电子商务发生的地方。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传统媒介所无法比及的优势以及自身的技术特征,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家趋之若骛,纷纷在网上开展自己的业务,包括进行网上广告,网络广告由此应运而生。

网络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制作和的广告。首例网络广告是1994年10月出现在匀燥贼宰蚤则藻凿.糟燥皂上的一个横幅广告。尽管所有媒介的全部广告业务呈下滑状态,但仅美国2009年第四季度的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就达到了63亿美元。其中,近一半的收入来自于搜索广告,其余的则来自于其他类型的网络广告,诸如条幅广告、网络视频广告、分类广告、电子邮件广告等。

借助于网络媒介,网络广告具有传统广告不同的表现形式:

(1)横幅广告(又称旗帜广告)()。旗帜广告是最常见的网络广告形式,它们大多以静态或动态的方式放置在网页的最上面或最下面。旗帜广告上通常写着公司的名称,一段简短的资讯或吸引用户浏览该网页的字眼。

(2)按钮广告()。这类形式的广告用于宣传其商标或品牌等特定标志的图示。与横幅广告相比,其尺寸偏小,手法简单,容量小,面积小。常被放在相关内容的旁边,当用户点击按钮时,就会被带入另一个网站。

(3)插页广告()。广告主选择在某个网站或栏目被打开之前插入一个新视窗显示广告内容,或者在页面过渡时插入的几秒广告,可全屏显示。这类广告有时会影响浏览速度。

(4)墙纸广告()。即将广告内容作为背景页面,以“墙纸”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次,根据广告所处页面位置和传播渠道分类,又可分为首页广告(又称主页或门户广告)、内页广告(又称链结广告)、赞助广告、竞赛和促销广告以及广告等等。

再次,如果根据网站性质不同,网络广告还可分为综合服务(搜索引擎)网站上的广告;商业网站上的广告;专业信息服务站点上的广告;特殊服务站点上(如免费电子邮件服务网站)的广告等。

此外,展示网络广告的形式,也有好几种:淤静态展示:即广告只在网站上的某一个固定位置展示;于随机循环展示:以轮替、随机的方式传送广告,让不同用户在同一页面上看到不同的广告,同一个广告也可以在整个网站内轮替;盂滚动展示:广告像用户翻越网页一样在页面上滚动;榆搜索页面展示:当用户进行关键词搜索时,广告就出现在所搜索的页面上;虞目标页面展示:即广告出现在网站的特定页面上。

如前所述,由于互联网与传统媒介相比,有着自身技术上的优势及特点,使得在网络广告领域,广告主体角色界限被打破,广告形式趋于多样化,广告手段趋于技术化,而且以瞬间的速度可遍及全球,在交流方式上的互动性和直观性也是传统广告无法比及的。此外,网络广告还可以做到锁定群体、分类明确。

在看到网络广告的特点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无论网络广告的形式如何,就广告自身而言,它只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形态的广告,其性质与传统广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不过其所借助的媒介有所不同而已。

3违反竞争法的网络广告

从本质上讲,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并无二样,只是其借助的媒介各异。么,虚假及误导网络广告与传统虚假误导广告在实质上是相同的。不过,于互联网的介入,某些网络技术常被于制作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网广告中,下面将介绍这些常见的网络术操作方式:

3.1元标签()

元标签是使用在网页的澡藻葬凿标签之间的一种匀栽酝蕴标签。与其他的匀栽酝蕴标签不同,元标签不会在页面的任何地方显示出来,所以绝大多数的访问者并不会看到它的存在。不同的元标签起着不同的作用,但都是用来提供关于页面的附加信息。比如,标签提供页面内容的摘要信息。使用元标签可以使得搜索引擎的蜘蛛非常方便地进行查找和分类。但是,假如网站设计者在自己的网页中使用元标签技术嵌入其他网站的关键字等内容,就会误导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从而给用户造成一种混淆,使人们误认为该网页与要搜索的网站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或者干脆两者混淆。

在网络广告中,如果网络广告主在自己广告网页的4代码中使用元标签技术嵌入他人网站的关键字,使用户在搜索到他人网站后,看到的却是广告主的广告主页,给用户造成一种虚假印象或误导行为,就是对他人网站的一种攀附或寄生,造成不正常竞争。

3.2链接()和装框()

互联网上通讯,一开始是组织对组织,机构对机构,查找内容不方便。1989年美国的栽蚤皂月藻则灶藻则泽原蕴藻藻发明超文本链接,实现了内容的互联。通过链接,用户可以从一个网站、网页、字段直接跳到另一个网站、网页、字段,直接到达指向对象,无须再输入被链接的域名。用户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击指向其他网站、网页、字段的图标、文字等标识,其他网站的内容就会自动出现在用户的计算机屏幕上,并且在本次开机过程中停留在计算机内。由于链接能自动拓宽所需信息的范围,运用链接技术措施实现网上信息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是互联网的特色和生命力的突出表现之一因而它是网络必不可少的规则之一。链接由网站提供者()控制和操作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链接会导致一系列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问题。换言之如果将被链接页面的特定部分空出,就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这种现象在装框中尤甚。

链接可以仅仅针对信息的特定部分,从而绕开网站提供者的主页。这种规避主页的行为将意味着主页被访问的次数减少。一般而言,广告主如果将网页标识()放置在某个网站上该广告主将根据网站辕网页的点击数向网站提供者付费。因此,以链接的方式规避网页的行为也将意味着网站提供者将失去来自广告部分的收入。广告主将要被填充的网站上的广告部分空出等于是该广告主对其同类竞争者的遏制。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站提供者也会失去对网站的控制和操作。而且必须通过主页才能进入的部分被访问的机会也会迅速减少,间接导致了营业额上的更大损失。

对于网站提供者而言,有必要将用户引向必须通过主页才能知晓的特定信息,从而确保广告中的弃权声明被人们知晓。建议网站提供者使用口令()系统以转嫁法律责任,将损失转移,这意味着网站提供者会阻止上网用户进入其网站接触其所提供的信息。但是,以弃权声明的形式出现的附带条款以及诸如此类的条款,无论如何都不是有效保护网站提供者的措施。

3.3深层链接()和超图形链接()

另一个容易产生竞争法上问题的链接就是深层链接。它包括链入和链出两种。链入是指链接者从被链接者的材料中选出符号、图标或图像并把它们引入自己的网页,他人的网页被直接连到链接者的网站上而不标示他人网页的主页。这样,就不再仅仅是对特定网页的引用,而变成了对网页内容的全盘复制。链接者会从引人注目的被链接网页的视觉排版上受益。通过链入,链接者制造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网络环境,以方便他出售自己的广告空间。链出则是将自己非主页的部分链接在他人的网站上。无论是链入还是链出,都容易造成用户对网站认识上的混淆。与传统广告中的攀附性广告类似,借助对方网站所具有的良好信誉而增加或抬高自己的知名度或点击率。

这种深层链接,从竞争法的角度来看,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一种掠夺,属于寄生行为。因为它超出了列举处于公共领域的地址和姓名的范围。而且,这种深层链接会使用户误认为被链接的内容是链接者网站上的内容,混淆了后果,欺骗了用户。此外,如果广告主避开其他广告主的主页,而直接链接到其他网页,不仅是对其他广告主劳动成果的一种掠夺,而且会影响、截留他人网站上广告访问量、广告收入。

超图形超链接是利用超链接的方式将他人网站上的图形直接插入自己的网页,而页面上不显示图形的来源。网络广告中若出现这种形式,就如同在传统广告中直接将他人的产品或服务拿来当作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来宣传一样。这种假冒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一种比攀附性广告更为恶劣的不正当广告行为,而从网络技术上来讲,这种超图形链接比超文本链接更具有较大的混淆性。

3.4垃圾邮件()

不为人们所需要的广告邮件,像垃圾一样令人头痛。垃圾邮件不仅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网络空间也未能幸免。由于无需邮寄费用,网络广告主发送垃圾邮件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在互联网上发送垃圾邮件要比在现实世界中来得方便得多。而且,广告主常常在垃圾邮件中使用误导标题,提供错误的路径或发信源头,从而不会暴露广告主的网址,更方便其虚假及误导广告,因而,对于广告主而言,垃圾邮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由于技术上的可能性,网络中的垃圾邮件比传统的垃圾广告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人们的争议。

众所周知,电子邮件发送和散布的数量越多,邮件服务器超载就越严重,从而造成网络运行越慢。垃圾邮件占据了分配点()的容量,从而使其不能有别的用途。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必须提供更大可能的电脑容器,牺牲更多的存储器。最终,这些额外成本都通过用户付费的方式分摊在用户的身上了。可见,垃圾邮件的发送者为了一己之利而徒增了社会成本。此外,邮件下载还可能导致收件人信箱的溢出,有时甚至会造成信息的丢失。收件人可以采取安装过滤器程序的措施,但过滤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会导致软件需要量的增加及在线时间的延长。有人建议收件人自己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将垃圾邮件从个人邮件中分离出来。这实际上意味着将侵权行为的责任转嫁给了收件人。垃圾邮件造成竞争法上的严重危害性在于它导致了模仿性后果。换言之,如果垃圾邮件的发送人给的回信地址不真实,就可能导致该地址的真正主人被大量的不必要的回信所骚扰而受到损害。

此外,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为了处理受到指控的大量邮件地址,很可能导致其系统瘫痪。

3.5放置悦燥燥噪蚤藻泽()

一种具备跟踪、监测功能的计算机软件,一般由网络服务提供者放在用户的浏览器上,这样以来,借助,网络服务提供者就能够搜集到关于用户进入了哪些网站以及访问这些网站的频率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显示了用户的喜好。网络服务提供者将这些数据信息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关于用户的配置文件,根据这个配置文件对广告加以调整。从法律的角度看,放置的行为主要侵犯了用户的信息自我决定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

误导范文篇3

投资者对其所关注的是被投资企业的获利能力,这往往是通过被投资企业本期及前期损益表报告的净收益来预测的。根据预测情况,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并通过供求法则影响股价。这样投资者就会把股价与盈利预测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保持正向关系。如果某公司盈利预期良好,那么股价将会持续上升;相应地,如果某种股票股价持续、稳定地上升,也就喻示着该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强。

然而,最近许多研究表明:预期与实际收益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偏离。这种偏离可能导致投资者得不到预期的收益甚至有亏损的危险。这时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投资者究竟失误在哪里?毛病就出在盈利预测上。伯纳德和托马斯以及哈德于1990年作的实证说明了这一点:预期收益与股票真实收益的偏离是由于投资者仅仅重视已报告的净收益而不是盈利能力。这便是误导所在。

从会计角度来说,损益表中的净收益既有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的应计收益,也有已收到现金制下的现金收益,这两部分收益在影响未来收益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现金收益与盈利能力高度相关,应计收益与盈利能力的相关度则较低。

权责发生制下的应计收益是通过应计、递延、分配及估计等方法得出的,所有这些均比现金收益主观得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公司拥有高的净收益水平而现金流量却较低,就有可能是它运用了令人置疑的收入、费用确认标准。即使是它运用的确认标准还比较客观,但没有能获得现金来进行再投资,也无益于盈利能力的保持与提高。这就说明:用应计收益来预测未来收益的可靠性较差。斯龙于1990年作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应计收益在净收益中所占比重高的公司,在未来收益宣布时,股票报酬会出现与预期看似“不正常”的逆差。

误导范文篇4

粮食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只要管理得法,在正常的条件下,不会供应不足。全世界粮食同时减产的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但是概率很低。因为气候导致粮食产量变化的上下幅度不过百分之一二。全球的粮食储备一般都超过年消费量的百分之十,所以粮食供应是非常安全的。

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的粮食总量约为20亿吨,供给60亿人口吃用,每年国际的粮食贸易量为2.4亿吨。

中国每年进口的粮食一般是一两千万吨,没有超过三千万吨的.假定进口两千万吨,合到总消费量的4%。每吨粮价约为150美元,这样,所用的外汇是30亿美元。2003年我国出口创汇约为4000亿美元,所以进口粮食所花的外汇只占年创汇的不到百分之一,实在是微不足道,不管粮食价格涨到哪儿去,中国人绝对不会因为买不起粮而挨饿。也就是说,中国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粮食危机。

中国已经连续五年出口粮食,出口量从500万吨(1998年)到1200万吨(2002年),这是不正常的现象。我国耕地紧张,生产粮食成本比较高,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进口粮食。近年来大量出口的原因是因为不计成本地鼓励粮食生产,产得满坑满谷,紧急拨专款修了许多粮库,还是装不下,只好政府补贴出口,国家因此每年要赔几亿美元。

误导范文篇5

现代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要求市场活动主体诚信、公平地追逐自己的利益。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实指的是正当或者可信赖。所谓公平就是规则公正不偏,机会结果平等,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平等互惠。市场经济也是竞争经济,商场与战场的心态会助长在经营者市场是不需要诚信这种意识。竞争激烈的环境和利润的驱动会引起公司从事不法、不道德行为。

二、欺诈消费者行为

欺诈消费者行为,是企业不道德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应当受到处罚并承担责任的行为。

三、价格欺诈与误导性定价

1.定义。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以不正当的价格手段,欺骗购买者并使其经济利益受损的行为。误导性标价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经营活动时,使用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价格产生误解的所有表示或者说法。价格欺诈与误导性定价无疑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妨碍交易的公平公正性,也无视了企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性。迄今为止,价格欺诈与误导性定价还没有一个完全明确的分界,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二者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显。

2.分类。总体来说,价格欺诈和误导性定价包括: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不履行价格承诺、误导性的价格标示。

2.1虚构原价。在超市、百货公司、家具市场等销售场所中每天都可以看见“促销价”、“清仓价”、“优惠价”等字眼,诚然,促销价是最容易吸引消费者注意的一种销售方式,同时也是最常见的误导性定价形式。但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消费者并不了解其中的猫腻。经营者惯用的方式是先给商品定一个很高的价格,但仅仅维持很短的时间,之后便在这个虚构原件的基础上进行打折、促销,此时的价格变成了消费者眼中的“促销价”、“清仓价”、“优惠价”。对比之前很高的定价之后消费者以为自己得到了实惠,便果断买下商品,熟不知真正受益的是经营者。这种价格在国外也称为“高—低定价法”,国外对这种定价策略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消费者会错误地以虚高的价格作为参照并作出决定。

2.2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商家以具有诱惑性的标签价格引诱消费者购买商品,但结账时实际价格却高于所标价格。

2.3不履行价格承诺。商家在广告宣传上的价格低于消费者实际购买时的价格,消费者看到广告上的标价以为可以得到实惠便购买了该产品,可是商家在结算价格的时候却没有按照广告上给定的价钱进行计价,不履行给出的价格承诺。很多时候消费者都是通过广告宣传单了解近期产品的价格信息,进行不同商家产品的价格比较,若商家不履行给定的价格承诺,消费者的权益便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4误导性的价格标示。商家会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使消费者不能直接准确地得到价格信息,诱导消费者与其交易。就如商场中的大标牌价格标示,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以为字号大的数字表示的是元,而字号小的数字表示的是角。有的商家就利用消费者这种惯性认知给出误导性的价格表示,把单位元上的数字也用小号字体表示,让消费者误解。

3.价格欺诈案例。2011年1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在部分城市的连锁店存在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不履行价格承诺、误导性价格标示等欺诈行为,发展改革委已责成相关地方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责令这些超市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以下给出价格欺骗具体种类的实际案例:(1)虚构原价。沈阳市沃尔玛中街店销售5公斤装的“香雪高级饺子粉”,价签标示原价每袋30.9元、现价每袋21.5元,经查实原价应为每袋23.9元。(2)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重庆市沃尔玛北城天街店销售良平铁观音,价签标示零售价每袋29元,实际结算价为每袋39.8元。(3)不履行价格承诺。哈尔滨市家乐福会展店销售内衣,广告宣传“全场三折起”,经查实际销售中没有一个品种以三折价格进行销售。(4)误导性的价格标示。昆明市家乐福世纪城店销售特色鱿鱼丝,销售价格为每袋138元,价签标示时用大号字体标示“13”,用小号字体标示“8.0”,诱导消费者误认为销售价为每袋13.80元。

4.如何应对价格欺骗。

4.1企业。吸取违法经营者的教训,组织开展自查,认真核对所售商品是否存在价签标价和结算价格不一致、促销标示的原价不真实、明码标价不规范等问题。发现问题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多收消费者价款的,要全额予以清退。

4.2全国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对价格欺诈行为的检查应常态化,以维护消费者和诚实守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使那些违法企业诚实经营。要在前期开展检查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市场价格检查,严肃查处价格欺诈、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消费环境,营造欢乐祥和的消费氛围。对有屡查屡犯等情形的,要依法从重处理;对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除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外,还应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责令停业整顿,提请有关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4.3消费者。到超市、商场购物要仔细观察价签标价和促销宣传,结账后留好小票,留心比较广告促销价格、价签标示价格和结账价格,发现虚构原价、低标高结等价格违法行为的,及时拨打价格举报电话或向价格主管部门反映情况。

四、结语

误导范文篇6

一、充分认识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是服务民生思想在保险业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保险经营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千千万万被保险人的利益问题是人民群众在保险行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保险行业最大的民生问题。切实保护广大被保险人利益,正是党和国家服务民生思想在保险业的具体体现。

(二)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保险市场以消费者的支持为根本,而消费者的信心主要取决于被保险人利益受到保护的程度。只有把实现好被保险人的利益作为发展的立足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在金融产品替代性越来越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保险业只有把发展建立在维护好被保险人利益基础上,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够长久存在和发展。

(三)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是保险经营的特点所决定的。保险经营成本未来性的特点,决定了保险机构在缺乏当前成本与利润压力的情况下,可能因谋取眼前利益而实施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的短期行为。在保险机构内部,主要表现为少数机构业务和财务数据不真实,坐支保费、挪用保费、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等问题;在保险市场中,主要表现为产品费率偏高、服务水平低下、夸大产品回报、隐瞒除外责任等销售误导现象和拖赔、惜赔、无理拒赔等理赔难现象突出。为避免和减少这些短期行为,保险业必须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在经营理念上从不重视诚信、追求短期利益,向注重为被保险人提供优质诚信的服务转变。

近年来,保险监管部门高度重视被保险人利益保护工作,加强法人治理结构监管,着力推进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监管,通过出台重疾险疾病定义使用规范、推动人身保险条款通俗化等具体措施,防范和惩治销售误导,推动公司不断完善理赔服务,被保险人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由于被保险人利益实现的滞后性和构成的复杂性,以及认识的局限性,被保险人利益保护的工作还不能完全到位,突出表现在社会反映强烈的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2007年保监会受理销售误导投诉770件,理赔难投诉1794件,分别占总有效投诉的13%和30%。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以解决销售误导和理赔难问题为重点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整体工作机制。

二、合理界定被保险人利益的内涵

合理界定被保险人利益的具体内容,是建立和完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工作机制的前提。基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在保险消费中,被保险人享有比一般消费者更加全面和广泛的利益。具体而言,被保险人利益是以保险金请求权为核心,以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为补充,以受教育权、救济权为保障的完整的权利体系。

(一)保险金请求权。保险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经济补偿,即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能获得保险金赔偿,或者被保险人死亡、疾病、伤残或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能获得保险金给付。因此,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请求权应当得到充分尊重和最大满足,以确保其寿命、身体或财产风险能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有效转移给保险机构。保险机构应当以永续经营为目标,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偿付能力充足,从而让被保险人利益得以有效实现。

(二)知情权。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投保人、被保险人难以直观了解,而且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明显,保险机构总体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保险机构应当认真履行说明义务,特别是保障责任、交费方式等重要信息,确保投保人明明白白购买保险产品。

(三)公平交易权。保险产品以合同为载体,由保险机构单方制定,具有格式化、固定化的特点。投保人、被保险人由于缺乏谈判能力和选择机会,只能被动接受。因此,保险产品的价格应当与保险责任相适应,不得设定显失公平的条款。同时,应当保证投保人拥有充分选择的权利,能够以一定的成本选取最优的保障服务。

(四)受教育权。保险产品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被保险人只有掌握一定的保险知识,才能真正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因此,保险行业应当积极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活动,让广大投保人、被保险人掌握必要的保险知识。

(五)救济权。当利益遭受侵害时,任何被保险人都能得到有效救济和平等保护。被保险人可以对保险机构的产品和服务提出咨询和投诉,对相关部门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乃至对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提起仲裁或诉讼,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投保人、被保险人要充分享受上述权利,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一是投保时如实告知的义务;二是按时交纳保费的义务;三是防灾减损的义务;四是接受教育的义务。

三、关于完善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工作机制的建议

(一)从推动保险机构改善管理和服务入手,保障被保险人的保险金请求权。首先,坚持把偿付能力监管作为保险监管的支柱之一,以充足的偿付能力确保保险机构能有效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要强化监管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严厉打击坐支保费等危及偿付能力的行为,确保保险机构业务数据真实、财务稳健。适时公布保险机构偿付能力的动态信息,方便被保险人选择适当的风险转移承担者,防范交易风险。对偿付能力存在风险的保险机构在机构设立、产品审批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其次,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监管,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合理界定公司所有者、管理层、员工、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妥善解决他们之间、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促进相关利益主体互相合作、激励相容,从制度上防范销售误导、理赔难等经营风险,实现被保险人利益保护与保险机构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再次,推动保险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从技术层面解决理赔难的问题。一是深化保险条款通俗化指导工作。保险机构制订的条款要内容通俗、表述准确,对专业术语作出明确解释,防止被保险人产生误解。二是引导行业自律组织建立统一的理赔服务标准。以适当、公平和透明的操作流程,为被保险人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协助,切实防范骗保骗赔行为,确保赔付迅捷安全。同时,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避免被保险人产生理赔难的错觉。三是推动建立理赔纠纷快速处理机制。行业自律组织内成立专门机构,为事实清楚、情节简单,不涉及第三方利益,且未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的理赔纠纷,免费提供调解服务,并尽快形成只对保险机构有约束力的调处结果,以减少被保险人的诉累,降低其维权成本。

(二)从规范销售行为入手,保障被保险人的知情权。首先,引导保险机构抓住销售活动的风险点,加强对销售行为的控制,从源头上防范销售误导。一是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素质,树立以被保险人需求为导向的销售理念;二是在销售人员持证上岗和挂牌展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投保提示制度,提示保险产品的主要特点和销售行为基本规范,接受投保人、被保险人监督;三是加强客户回访,确保一年期以上产品100%回访到位。同时,以业务继续率、退保率等指标为核心,建立科学的业务品质评价和考核机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预防欺诈误导等短期行为。

其次,强化市场行为监管,提高误导失信成本。一是加大对销售误导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格追究保险机构在销售人员误导方面的责任,促使保险机构自觉加强销售控制,降低销售风险。二是试行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将销售误导的查处情况向媒体公布,通过公众监督促进保险机构改善服务质量;三是实行行业退出制度。依托高管人员监管档案和违规人“黑名单”制度,对违规销售人员和负有直接责任的高管人员设置一定的行业禁入期限,营造良好的行业诚信氛围。

(三)从稳步推进费率改革入手,保障被保险人的公平交易权。偏高的保险费率,增加了被保险人的保障成本,不仅降低了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导致保险机构为推销产品可能夸大回报进行误导,而且在客观上造成保险机构的依赖思想,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风险管理、核保理赔等专业服务能力培养滞后。为此,要探索建立市场化的费率形成机制,稳步审慎地将保险产品定价权交还给保险机构,通过市场竞争使被保险人能以更合理的价格获得保障,提升被保险人的满意度。同时,促使保险机构加快推进产品、经营和管理创新,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被保险人多样化、差异化的保障需求。通过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使销售误导和理赔难无处容身。

误导范文篇7

业内人士指出,《精算规定》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强监管、限制不规范商业行为,它的出台,是中国寿险经营和寿险监管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

《精算规定》大势所趋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等新型人身险产品,都是各家保险公司按照自己的精算标准设计产品并向保监会报备,而保监会对这些产品并没有统一的精算规定。

《精算规定》规定了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有关的精算标准,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定价、保单负债(责任准备金)评估、分红保险的分红、投资连结保险投资单位定价、万能保险结算利率等,这意味着今后保险公司新型人身险产品的价格制订、收费标准、红利分配等都将处于严格的制度监督之下。此举一方面能促使保险公司建立科学的负债评估制度,防止风险积累,使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和精算工作有章可循,为偿付能力监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保险产品的透明度,限制了不合理的收费,亦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它还将限制一些不规范商业行为,有力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以及行业和消费者利益不受侵害。

一位保险专家指出,《精算规定》的出台是大势所趋,它对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控,规范和维护行业健康发展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分红健康险将全部停售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深圳各寿险公司都有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且销售势头不错。记者日前在平安人寿深圳分公司采访时了解到,该公司两款分红型产品销售占新契约保单的50%。可见,既具有投资功能又具有保障功能的新型人身险产品颇受市场追捧。

《精算规定》将于7月1日起正式执行,届时分红、投资连结和万能保险产品等新型人身险产品将全部按照新的规定进行调整,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将会退出市场,而在7月1日前已经生效的该类保险产品的保险合同仍将按原保险合同内容执行。

《精算规定》还明确规定:“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这意味着分红健康险将于7月1日起全面退出保险市场。

停售是否引发抢购风潮

具有投资功能的新型人身保险产品近年来逐渐趋热,与此同时,关于保险业务员误导事件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避免出现大面积误导和短期行为是《精算规定》出台的动机之一。

从《精算规定》出台到正式执行尚有一个月时间,会否出现业务员借部分新型人身险产品将停售之机误导投保人引发市场抢购风潮呢?

误导范文篇8

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公务员局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4年考试录用公务员的招考公告后,各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这些报道中,绝大部分能够理性分析,正确引导报考者,但也有理解片面,误导考生的,更有个别借用主管部门名义,不实之辞的。为此,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郑重声明如下:

一、报考政策以《招考公告》和国家公务员局的相关政策为准。广大考生可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以及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等授权网站查询相关政策、报考程序等。考生在其他渠道获得的相关信息、政策等均与主管部门无关。提醒广大考生从正规渠道获得政策信息,并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政策,切勿被误导,影响报考。

二、职位说明以主管部门的《招考简章》为准。主管部门指定了中国政府网等八家网站刊发了招考简章,并对相关职位进行了说明。日前发现个别媒体对相关职位进行分析,误读这些说明,提出招考学历提高或降低的问题。据统计,今年招考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如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专业需求等与去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提请广大考生认真阅读相关职位说明,报考最适合自己的职位。

三、慎重对待各类培训班和辅导用书。公务员考试是一种能力测试,不是知识考试。这种能力是平时的积累,是综合性的,不是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本次考试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培训班。目前社会上对《考试大纲》的各种解读,都与主管部门无关,更不会与试题命制产生关系。敬请考生及家长提高警惕,防止被误导,甚至上当受骗。

误导范文篇9

经过理论研究与样本实际调查,我们总结出品德、学习后进生成因如下:

一、学校教育失误导致后进生

1、错误的教育观念在制造后进生。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灌输的是应试教育思想,学习成绩当然被视为评价学生“能否出息”的首要标准。整个教育气氛、教育观念就停留在这么一个“唯学至尊”的水平阶段,很多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当然要自报弃,越学越后进。

2、教育方法失当“逼”出后进生。老师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自尊;驱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强制调班,发难校长;弃之不管,任其东西¨¨上述方法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师生的对立,把站在后进生边缘的学生“逼”进了后进生的群体。

3、班主任工作失误导致出后进生。(1)&127;偏爱少数“尖子”生,致使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大减,越来越后进。(2)&127;无视友谊与“小团体”界限,把本不后进的学生推到后进生一边。

4、学校管理失误“管”出了后进生。(1)近70%的校长不抓教学,抓教学的副校长50%工作不力;(2)改革开放以来,校长的首要任务也开始落到筹集经费,抓钱之上,德育教育被忽视;(3)&127;以罚代管、以撵代管、以处分代管,这种管理方式极易产生后进生。

二、家庭教育失误,家庭环境不利导致后进生。

1、学习目的导向错误。40岁以上的家长多以“”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40岁以下的家长则多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在这种教育下,有的学生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

2、家长素质水平导致学生后进。(1)&127;表现为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2)&127;父母缺乏对人生的正确追求,整日吃喝玩乐或行为不检,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品德与学习。

3、家庭残缺与再婚家庭。孩子缺乏亲情,没有家庭温暖,性情孤僻,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极,行为散慢。

三、社会教育失误导致后进。

1、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上对一所好学校的评价基本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

2、社会风气及行为不端者的影响。

(1)&127;官僚主义,以权谋私,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风气及社会上曾有劣迹的人的拉扰,使一些是非判断能力低的学生沿着羡慕--模仿的路线下滑而成为后进生。

(2)“黄色文化”使一些学生丧志荒学,成为后进生。

四、非智力因素分析

1、教师教学水平低、方法差导致的兴趣离异与兴趣转移。

误导范文篇10

经过理论研究与样本实际调查,我们总结出品德、学习后进生成因如下:

一、学校教育失误导致后进生

1、错误的教育观念在制造后进生。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灌输的是应试教育思想,学习成绩当然被视为评价学生“能否出息”的首要标准。整个教育气氛、教育观念就停留在这么一个“唯学至尊”的水平阶段,很多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当然要自报弃,越学越后进。

2、教育方法失当“逼”出后进生。老师错误的教育方法包括:随意批评,不分场合;肆意挖苦,不留自尊;驱出课堂,不准听课;只知训斥,不讲说服;状告家长,转嫁教育;强制调班,发难校长;弃之不管,任其东西¨¨上述方法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师生的对立,把站在后进生边缘的学生“逼”进了后进生的群体。

3、班主任工作失误导致出后进生。(1)&127;偏爱少数“尖子”生,致使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大减,越来越后进。(2)&127;无视友谊与“小团体”界限,把本不后进的学生推到后进生一边。

4、学校管理失误“管”出了后进生。(1)近70%的校长不抓教学,抓教学的副校长50%工作不力;(2)改革开放以来,校长的首要任务也开始落到筹集经费,抓钱之上,德育教育被忽视;(3)&127;以罚代管、以撵代管、以处分代管,这种管理方式极易产生后进生。

二、家庭教育失误,家庭环境不利导致后进生。

1、学习目的导向错误。40岁以上的家长多以“”后对艰苦岁月的体味去教育子女升学;40岁以下的家长则多以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体味去教育子女赚钱。在这种教育下,有的学生埋头苦学而不思品德端正,有的苦学不成便自暴自弃。

2、家长素质水平导致学生后进。(1)&127;表现为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2)&127;父母缺乏对人生的正确追求,整日吃喝玩乐或行为不检,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品德与学习。

3、家庭残缺与再婚家庭。孩子缺乏亲情,没有家庭温暖,性情孤僻,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极,行为散慢。

三、社会教育失误导致后进。

1、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上对一所好学校的评价基本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

2、社会风气及行为不端者的影响。

(1)&127;官僚主义,以权谋私,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风气及社会上曾有劣迹的人的拉扰,使一些是非判断能力低的学生沿着羡慕--模仿的路线下滑而成为后进生。

(2)“黄色文化”使一些学生丧志荒学,成为后进生。

四、非智力因素分析

1、教师教学水平低、方法差导致的兴趣离异与兴趣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