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9:17:40

痛经范文篇1

1一般护理要点如下:

1.1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青春期少女。月经是青春期少女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性成熟过程的标志之一。月经期间常可出现精神紧张、心情烦躁等情绪变化,有些月经初潮早的女孩心理负担较重,由于精神因素的作用极易发生痛经。因此,有必要帮助青春期少女了解月经发生的机制,在月经来潮前消除紧张情绪,减少心理负担,做适宜的活动,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经期少腹疼痛感。

1.2生活护理:病室要保持安静、整洁,定时消毒,光线充足、明亮,温湿度适宜;痛经重者,经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禁用凉水洗漱,切不可坐卧凉湿之地。

1.3饮食护理:应忌食生、冷、瓜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肥胖者多痰为湿热之体,应少吃肥甘厚味,多吃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之食品。

1.4针灸止痛:实证可针刺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虚证可加艾灸或热敷。

1.5经期卫生:每日用温水清洗一次,禁止盆浴,应注意衣着温暖,禁房事。

根据病人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护理

2气滞血瘀型

2.1病因病机:素体多抑郁,经期或经前后伤于情志,肝气郁结,气滞则亦淤滞,血行不畅而发痛经。

2.2症状:每于经期前一、二天小腹胀痛,伴有乳房作胀,经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月经过后疼痛消失。舌紫暗或有淤点,脉弦或脉滑。

2.3症候分析:肝司血海,又主疏泄,肝气条达,则血海通调。因情志抑郁,冲任气血郁滞,故经前一、二日少腹胀痛、拒按,或经量少行而不畅,经血郁滞故色暗有块。血块排出,淤滞减轻,气血暂通,故疼痛缓解。舌紫暗有淤点、脉弦,为淤滞之征。

2.4治法:理气化淤止痛。

2.5方药:膈下逐淤汤。

2.6护理措施

情志护理:找出发病原因,解除病人精神负担和恐惧心理,保持心情愉快。

服药护理:疏肝理气,化淤止痛之汤剂。宜温服。

针刺:三阴交、关元、气海。

3寒凝胞中

3.1阳虚内寒

3.1.1症状:月经期及经后少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

3.1.2症候分析:肾阳虚弱,寒从内生,冲任及胞宫失于温煦,虚寒滞血,故经期或经后少腹冷痛,经少色暗淡。寒得热化,故得温则舒。非湿寒所凝故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为虚寒之象。

3.1.3治法:温经暖宫止痛。

3.1.4方药:温经汤。

3.1.5护理措施

服药护理:宜空腹热服。

饮食护理:忌食辛、辣、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药食:黄芪鸡蛋或艾姜鸡蛋。

针灸:可针刺中极、次髎、地机以通调冲任。也可加艾条灸关元。

3.2寒湿凝滞

3.2.1症状:经前数日或经期少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暗黑有块,或畏寒身痛,苔白腻,脉沉紧。

3.2.2证候分析:血为寒凝,故经色不凝有块。得热则凝滞稍减,故疼痛缓减,苔白腻、脉沉紧,均为寒湿内闭,气血淤滞之征。

3.2.3治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3.2.4方药:少腹逐淤汤。

3.2.5护理措施

服药护理:宜热服。

饮食护理:忌食生、冷、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药食:可服紫苏红糖汤或生姜红糖水。

针灸:取中极、次髎、地机穴,以通调冲任,可加艾灸关元穴。

生活护理:注意腰腹部保暖,可用热水袋外敷腰腹部。

4湿热下注

4.1症状:月经前少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腰痛,经来疼痛加重,经色暗红、质稠有血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4.2证候分析:经色暗红而有块,淤热扰血所致。湿热留连于冲任,所以月经失调,湿热留于下焦故带下异常,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均属湿热之象。

4.3治法:清热除湿,化淤止痛。

4.4方药:清热调血汤。

4.5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忌食辛、辣、燥湿之品,肥胖多痰为湿热之体,应少吃肥甘厚味,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药食:薏仁、扁豆、冬瓜、莲叶煮水代茶饮。

针刺:关元、中极、三阴交,或耳针:子宫、交感、神门,留针15-20分钟。

5气血虚弱

5.1症状:月经过后一、二天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按,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纳呆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5.2症候分析:气血阳气不足,故月经量少而色淡质薄,面色萎黄无华。气血虚弱,脾阳不振,故神疲,纳少,便溏。舌淡、脉细弱为气血双虚之象。

5.3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5.4方药:圣愈汤加香附、甘草。

5.5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多食易消化有营养的食品,如肉、蛋类,但不宜过量,应少食多餐。

药食:羊肉粥可补益气血。

针刺: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大赫。

生活护理:室内温暖、严重者应卧床休息,腹部热敷,也可按摩痛处。

6肝肾虚损型

6.1症状:月经后一、二日少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月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或有潮热,耳鸣,脉细弱,苔薄白或薄黄。

6.2症候分析:肝肾不足冲任俱虚,经血本已不足,行经后血海更为空虚,胞脉失养,故经后少腹绵绵作痛,经量少而色暗淡,质稀薄,肾虚故腰酸耳鸣。阴虚生内热,可见潮热,苔薄黄、脉细弱为精血虚亏之象。

6.3治法:益肾养肝止痛。

6.4方药:调肝汤加减。

6.5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多吃肉类,如羊肉和狗肉炖服以补肝肾。

针刺:中极、次髎、地机。

痛经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6~46岁,平均21岁。30例中,16~25岁20例,25~35岁7例,35~46岁3例。肿瘤直径1.0~11.5cm,平均4.1cm。单乳单发10例,单乳多发4例,双乳单发6例,双乳多发10例。

1.2方法

均在局麻下完整切除肿瘤,经病理证实为FA。

2结果

2.1痛经定义及发病率

痛经的定义[1]:凡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称痛经。按此标准,30例患者中有痛经者23例(76%),23例痛经患者中,单乳单发5例,单乳多发3例,双乳单发5例,双乳多发10例。肿瘤直径2.5~11.5cm,平均4.7cm。7例无痛经患者单乳单发5例,单乳多发1例,双乳单发1例,肿瘤直径1.0~3.5cm,平均2.2cm。

2.2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患者,23岁,14岁月经来潮,初潮1年后出现痛经,表现为行经前2d出现下腹疼痛、坠胀逐渐加重,行经第1天达到高峰,下腹部呈痉挛性疼痛,向外阴、肛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头昏、面色苍白、出冷汗、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难以忍受,辗转于床上,苦不堪言。16岁发现双乳多发肿瘤,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A;18岁双乳再发肿瘤,又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仍为FA,2次手术后痛经症状并没有消失或减轻。22岁又因双乳多发肿瘤来诊,检查见:右乳有3个光滑的肿物,卵圆形,直径为11.5、5.0、3.5cm,几乎占据整个乳腺。左乳肿物4个,肿物直径为6.5、5.0、4.5、3.5cm,双乳已变形。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双乳肿物切除,术中发现双乳几乎无正常乳腺组织,肿物切除后相当于将双乳腺皮内切除,病理证实为FA。切除3个月后痛经症状消失。随访2年,痛经症状未再出现。

病例2:患者,46岁,15岁初潮,初潮2年后痛经,症状较例1轻,20岁右乳肿瘤,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A;38岁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后痛经症状消失。46岁发现左乳肿瘤,来院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仍为FA。

3讨论

3.1FA和PD的发病机制

FA的发生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雌激素过度刺激或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有关,也可能与纤维细胞所含雌激素受体的质或量异常有关。雌激素是本病发生的刺激因子[2]。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月经时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有关,主要有PGE2和PGE2α[3]。PGE2有抑制子宫收缩作用;相反,PGE2α可刺激子宫收缩,使子宫张力增高。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其中PGE2α/αPGE2的比值更是明显升高。PG浓度越高,痛经越严重。PG急剧大量产生,子宫内膜必须先接受雌激素然后再接受孕激素的刺激[1]才能发生痛经。临床上用口服避孕药(如复方甲地孕酮)抑制排卵,降低血中雌激素含量治疗痛经,有效率达90%[4],反面印证雌激素与痛经有关。

3.2FA与PD的关系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FA和PD有一个共同的发病原因就是雌激素的作用,由此可解释FA伴PD的原因。病例1切除双乳腺后PD症状消失,而例2切除子宫后FA仍发生,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众所周知,激素的作用是通过与受体结合而产生,雌激素受体(ER)介导雌激素对靶器官的调控。笔者推测雌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乳腺而非子宫,当例1双乳切除时雌激素失去了作用的靶器官,抑制了雌激素的产生,从而使痛经症状消失。病例2由于子宫不是雌激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不影响雌激素的产生,就不能抑制FA的发生。遗憾的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没能进行雌激素、孕激素、PG的测定,但笔者在临床上确实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0.

[2]陈孝平,石应康,邱贵兴.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38.

痛经范文篇3

【关键词】痛经;中药复方数据库;证治规律

痛经的发病率统计不一,一般为42%~90%左右,其中重度痛经者占18%[1],并以年青妇女多见,为中医妇科治疗的重点疾病之一。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经验与心得,大多反映在方剂的配伍中,而这些方剂又散见于古今医籍和临床著述中。本研究拟以文献方法,辅以计算机统计手段,整理、分析古今治疗痛经之方剂,总结痛经证型分布的趋向性及痛经组方用药的规律性,为临床医师辨证论治及科研工作者之新药研发,提供文献参考资料。

1研究方法

1.1复方收集本研究共收集痛经方剂425首,其中140首古代方是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选取;285首现代方剂来源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妇产方药全书》《妇科常见病实用方》《古今效方临床应用-妇科卷》《中医方剂现代研究大典》等医药书籍及在《上海中医杂志》《北京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研究》等核心期刊杂志的论文。所收复方均符合药味完整、药量清楚、功效主治明确等要求。

1.2资料处理将方剂相关资料,如朝代、方源、方名、组成、剂量、剂型、用法、主治、证型、功效等,利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再通过数据筛选等功能来处理资料。

2研究结果

2.1证型分析通过对痛经方的主治证型进行分析,统计出每种证型的出现频次,可以发现其病证分型的趋向性,为确定其常见证型及分析痛经病因病机,提供依据。痛经证型按实证、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分类。425首方的主治证型中,除其它外,总结出证型31种。实证有13种,292例;虚证有4种,29例;虚实夹杂证有14种,95例。各类证型居前5位的按频次高低排序见表1。

2.2药物分析

2.2.1组方药类本研究所收集的425首中,组方用药涉及有312种,累计用药次数4039次。所有组方药物按照《中药学》分类,统计出各类药物出现频次和构成比(频次/累计用药次数)见表2。

2.2.2核心药物通过对痛经方的总体用药进行分析,统计每味药物的使用频数,找出用药频率较高者进行分析,发现其用药趋向性,找出核心药物,以探索其用药规律。在425首方剂中,用药频次居前20位的药物见表3。药类据《中药学》分类排序,单味药据频次的高低依次排序。

表1痛经证型分类(略)

其它:原方主治无病机,而用药属寒热同用,虚实兼顾,仅凭药物较难归纳病机者

表2痛经方剂组方药类(略)

其它:系《中药学》未收载的药物

表3核心药物中居前20位及占该类药物的比例(略)

*此统计不含甘草

2.2.3药组药对药组药对由两味或两味以上药物组成。通过频繁项集找出一些已知或未知的药组药对,分析药组对于深入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基本组成结构有较大意义。通过频繁项集挖掘出药组药对如表4~5所示。药组据使用频次高低排序,2味药药组取前20位,3味药药组、4味药药组取前10位。

表4治痛经复方常用的药组药对(2味药药组)(略)

表5治痛经复方常用的药组药对(3味药药组、4味药药组)(略)

3治痛经方剂配伍规律浅探

研究数据显示,痛经用药涉及19类,证型31种,其用药的广泛性,证型的复杂性,表明痛经遣药组方思路亦呈多样性。但据表1之主要证型、表2之组方药类及表3~5之核心药物和药组药对分析,活血、行气、补虚、温里、清热药的遣用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基本用药框架。下面就其配伍理论进行阐述。

3.1活血化淤是中医治疗痛经最基本的配伍药类本研究的312种药味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为活血化淤药,在统计前10位频率最高的药中,活血化淤药就占了5种,提示痛经方的基本组成药物是活血化淤药。淤血引起痛经,既为原发病因,又是继发病因,无论是外感六淫之寒、湿、热,还是内伤七情之肝郁气滞及气血阴阳之亏损均可造成瘀血。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痛经患者,均有轻重不同的淤血存在,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卷4云:“若无淤血,则经自流通,安行无恙”。因此,活血化淤药的应用,既可消除病因,又寓“未病先防”之意。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痛经是由于前列腺素增高导致的子宫强烈痉挛,以及子宫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引起[2],活血化淤中药多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或加快血流的作用[3],对于缓解疼痛具有重要意义。对活血化淤药的遣用以活血兼止痛者尤佳,川芎、延胡索、红花、丹参的高使用率即是明证。

3.2行气、温里、清热、补血、补气是中医治疗痛经的重要增效配伍药类表2之中行气药的使用频率高达12.5%,使用频次居前10味药中,行气药有两味,表明痛经方剂常配伍行气药。此配伍理论主要依据血随气行,亦随气滞。《女科经纶·月经门》谓:“血乃气之配。其升降寒热虚实,一从乎气”“盖人身随血行,气一滞则血为气并,或月事不调,心腹作痛,或月事将行,预先作痛…”。行气药的选用,一则多选用兼能活血之品,核心药物的川芎、`延胡索的使用率非常高,除取其活血之功外,亦取其行气之效。二则多用行气疏肝药,或善行下焦气滞之品,香附、乌药亦属此类。值得一提的是,解表药中使用率最高的柴胡,也是据此理而用。

《素问·举痛论》有“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由于寒凝血淤也为痛经之重要病因病机,因而遣药组方应配伍温里祛寒药。对于寒邪客于下焦,或阳虚不足,寒从内生者,温里药常用为主药。痛经配伍之温里药,既是消除病因以治本,又能温通血脉以治标,体现了“温则消而去之”的治法。

《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谓:“因伏火郁蒸血液,血液煎熬成淤。”热邪致淤,淤致痛经,则痛经方剂常配用清热药,以消除病因。另外,淤血郁久,易于化热,故清热药的选用可“防患于未然”。清热药的选择,以凉血活血之赤芍、丹皮为佳;据肝主藏血调血理论,清肝之品如黄芩也是痛经方剂常用之品。

痛经配补血药依据有二:一是血虚是痛经的原因之一;二是淤血在痛经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淤血阻滞,新血不生,在淤血未去,新血未生,淤血而兼血虚的情况下,适当配伍养血药,具有补血活血的双重作用。从本研究结果看,补虚药除甘草外,位居前3位的皆为补血药,充分表明补血药应用的重要性。而既能补血,又可活血之当归当属首选之品。

《景岳全书》卷38谓“凡妇女但遇经期必作痛…是素禀赋气血不足。”由于痛经可由气血虚弱,不荣则痛引起。故痛经方剂以补气之人参、白术、黄芪与补血的当归、白芍等相配,以气血双补。血虚致痛经,亦常配补气药,此乃“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能生矣”(《医学发明》)之意。《景岳全书》卷38又云“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此以气虚血滞,无力流通而然”。气虚不能鼓动血行,也能引起血行不畅而发生淤滞。可见痛经方剂配伍补气药,既可治病求本,又能补气以生血,补气以行血,或增强补血之功,或助祛淤之力。

痛经范文篇4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西医;治疗进展;中药汤剂;中成药;艾灸法;针灸;耳穴

痛经(dysmenorrhea)好发于青春期女性,于行经或经期前后呈痉挛性疼痛,疼痛部位于下腹部,或痛引腰骶,甚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等症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为“经行腹痛”[1]。临床上将痛经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PD),指盆腔和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且初潮或其后不久开始,也叫功能性痛经;另一类是继发性痛经(secondarydysmenor-rhea),由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2]。1978年即有调查分析,我国13万妇女,33.19%月经来潮伴有痛经,其中75%为原发性痛经[3],我国女大学生痛经比例更为显著,55.2%伴有不同程度痛经,15.9%为症状严重者[4]。可见原发性痛经为我国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目前以口服避孕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居多,因其止痛迅速。但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存在药物抵抗及不良反应。因此,非药物干预疗法,受到研究者关注,以缓解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1传统医学对PD的认识

传统医学对痛经认识更加丰富,认为主要由寒和瘀导致冲任失调,胞宫经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疼痛[5]。王道全[6]认为痛经主要由于妇女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且本身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时,寒湿凝滞,血液瘀阻,气血失畅,胞宫经络血液循环滞涩,致使月经排出困难,不通则痛,发为痛经。杨家林[7]重视脏腑理论,认为肝与痛经的发病最为密切,女性本身易受情志所扰,肝主疏泄,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提出痛经可见虚实夹杂之证,实证居多,虚证少见。

2传统医学对PD的治疗

2.1中医内治。2.1.1中药汤剂。古人传承下来的经典即为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就诊时间及舌苔脉象的不同,灵活调整药味及药量。例如温经汤[8]、气滞痛经汤[9]、少腹逐瘀汤[10]、活血化瘀行气汤[11]等方药临证加减治疗各证型的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效果显著。唐同秀[12]提出重视脾胃以治疗痛经,重在肝、脾、肾三脏相互协调,以中医经典八珍汤为基础,根据个人证型及伴随症状加减,同时自制活血胶囊以配伍,连续几个月经周期多可治愈。夏桂成[13]独创“调周法”治疗痛经,提出分期治疗,行经期以内异位止痛汤活血祛瘀、调经生新;经后期阴长阳消,应用加味二甲地黄汤滋阴养血;经间期以补肾促卵汤疏肝通络;经前期维持阳气。邱莉等[14]采用少腹逐瘀汤为基础方,配以白芍、白术、红花、桃仁、煎汁口服,85例患者做为试验组口服,75例口服布洛芬作为对照组。服用3个月经周期后检测发现,试验组治疗后明显改善痛经症状,血流变学、PGE2和PGF2α治疗前后对比优于对照组,提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发挥治疗作用的原因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流量和调节PGE2和PGF2α来影响血管舒缩功能。2.1.2中成药。李萍等[15]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90例,总有效率88%(79/90)。唐英[16]丹莪妇康煎膏治疗气滞血瘀证痛经,总有效率86.67%(52/60)。董秀华等[17]对照观察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83例,对照组以消炎痛口服,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2中医外治。2.2.1艾灸。黄少妮[18]运用三伏“天灸”治疗阳虚质原发性痛经,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在足太阳膀胱经进行贴敷,借助自然之阳气,激发人体内在阳气,疗效更为显著。王昕[19]运用“隔药灸”治疗147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选取神阙、关元穴,治疗具体时间:每个月经周期连续7d,月经来潮前5d开始,治疗及随访均为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愈11例,好转55例,未治愈81例,总有效率为44.89%(66/147),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提供了可靠依据,效果显著。明荷等[20]采用药泥灸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总有效率93.75%(64/68)。金珠等[21]选取隔药温和灸治疗虚寒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以补骨脂、肉桂、黄芩、菟丝子、艾叶、白芍等研成粉末作为药饼,黄酒调和而成,取子宫、神阙、中级穴进行温和灸,随访3个月,总有效率达93.3%(56/60)。2.2.2针灸。临床上利用针灸治疗痛经,多遵循“取穴少而精,操作简便”的原则。有文献统计[22]治疗PD的35个经穴中,特定穴占24个(68.6%),其中包含三阴交、足三里、合谷。亦有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具有快速止痛效果,PD患者的VAS评分显著降低。王国建[23]采用独取手、足厥阴经腧穴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并对比传统辨证取穴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操作时间为:治疗3个疗程,1个疗程为10d。结果治疗组痛经改善明显,总有效率90.0%(54/60)。林丽莉[24]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30例,选取30例口服去痛片为对照组。结果针刺组治疗有效,经血中前列腺素F2α水平减少(P<0.05)。2.2.3耳穴。郭焱等[25]选择3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以少腹逐瘀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选交感、内分泌、子宫、神门等耳穴处贴压,具体临证加减,按压3~5次/d,总有效率97.05%(33/34)。陈辰等[26]治疗女大学生寒凝血瘀证痛经应用贴脐法配合耳穴疗法,药用牛膝3g,黄芪3g,甘草3g,肉桂2g,牡丹皮2g,当归2g,莪术(醋炒)2g,川芎2g。耳穴主穴:内分泌穴、盆腔穴、卵巢穴、子宫穴,次穴:脾穴、胃穴、肝穴、肾穴等,总有效率87.5%。赵晶等[27]选取耳穴子宫、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皮质下、肝、脾、肾等贴压耳穴,后用梅花针叩刺三阴交(双)、关元、气海穴,治疗原发性痛经32例,总有效率90.6%(29/32)。2.2.4其他疗法。王筱锋等[28]探讨火攻疗法在原发性痛经疗效,药用红花、没药、木瓜、羌活、乳香、川芍、延胡索等,白酒(50°)中浸泡2周,充分暴露八骼穴神阙穴,将纱布浸入药酒,点燃纱布,然后迅速扣于穴位上,保持2~3s,治疗有效率93.55%(30/32),效果较佳。综上,中医在原发性痛经治疗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无论内治法、外治法均起到良好治疗效果,中医对原发性痛经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3现代医学对PD的认识

现代医学通过大量实验表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与经期子宫内膜合成和分泌前列腺素过度增加、厌氧物堆积等的产生、子宫颈狭窄、子宫发育不良等因素相关[29]。主要分为10个方面: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s)、血管加压素(AVP)、催产素(OT)、β-内啡肽(β-EP)、神经及神经递质、免疫、精神、遗传因素、个体痛阈、其他因素。

4现代医学对PD的治疗

4.1一般治疗。对于轻症患者,尤重视心理疏导,对患者的焦虑及恐惧心理应给予安抚,鼓励患者平时多注重锻炼,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充足的休息,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减轻痛经。4.2药物治疗。目前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孕药、钙通道阻滞剂、维生素等。但约20%~25%的PD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抵抗,并易发生胃肠道、内分泌代谢异常和水钠潴留等不良反应[30-31]。4.2.1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该类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PGs合成,从而减轻或消除痛经。该类药物常用的有布洛芬、酮洛芬、甲氯芬那酸、双氯芬酸、甲芬那酸、蔡普生等。该类药物的总有效率能达到60%~90%[32]。月经来潮即开始服用效果较好,一般布洛芬200~400mg/次,3~4次/d,或酮洛芬50mg/次,3次/d。但由于该类药物作用靶点无特异性,偶尔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相应反应,产生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隐痛、恶心、呕吐、饱胀、嗳气、食欲减退、转氨酶异常及头痛、头晕、耳鸣、弱视、嗜睡、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杨光等[33]调查60例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不良及腹胀占41.67%(25/60)。4.2.2口服避孕药。无排卵的增生期子宫内膜因无孕酮刺激,所含PGs含量低,不足以引起痛经。对于要求避孕的PD妇女,口服避孕药可抑制排卵,从而预防痛经的发生。服用方法及剂量可根据所用药物而定,如用屈螺酮炔雌醇,含屈螺酮3mg、炔雌醇0.03mg,在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1片,1次/d,连用21d,停药7d后开始下一周期。王雪黎[34]观察了96例PD患者,发现服用口服避孕药对PD止痛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经期疼痛和不适。4.2.3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以阻止钙离子从细胞内释放,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缓解子宫肌层收缩痉挛,减轻疼痛。目前,临床上常应用硝苯啶、心痛定等治疗原发性痛经,起效快,效果良好。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压下降,心动过速,血管扩张性头痛及面部潮红等血管平滑肌松弛带来的一系列症状。李妍[35]观察了30例心痛定治疗PD的患者,显效率76.6%(23/30)。4.2.4维生素类。在临床上,作为痛经的辅助治疗也可选用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6通过促进镁离子的流入细胞内,激活ATP酶,消耗大量ATP,子宫肌收缩乏力,缓解痛经。也有应用维生素K治疗痛经的研究,为维生素K3可拮抗去甲肾上腺素和15-甲基PGFa的作用,子宫收缩减缓,缓解痛经。另外,维生素E进入人体调节雌激素的浓度,缓解痛经,维生素E也常用于痛经的治疗。4.2.5镇痛镇静解痉药。直接作用于子宫肌层的β1及β1受体,抑制宫缩,直接解除子宫平滑肌痉挛,增加子宫血流,使疼痛消失。多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会引起肌肉收缩,甚至痉挛,加重疼痛,镇静药物具有缓解精神紧张的作用,临床上联合止痛药物使用,效果更佳。常选用阿司匹林类、阿托品、氯丙嗦等。如阿托品0.5mg,PD发作时,或0.3~0.5mg/次,3次/d。4.3手术治疗。对待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目前最常见两种手术方法,一是腹腔镜子宫神经切除术(LUNA);二是骶前神经切除术(PSN),两者均通过切除盆腔神经通路而达到止痛的目的[36]。4.4其他治疗。各种物理疗法常常也用于帮助PPD患者止痛。微波可以增强患者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强人体新陈代谢。经皮电刺激也可以减轻部分PD患者的痛感,机制可能是干扰了神经冲动的传递。

5小结

痛经范文篇5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

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20%~90%[23],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痛经发生率为33.1%[4],其中原发性者占36.06%[5],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西药对本病主要给予镇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宫缩甚或手术治疗,副作用较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概述如下。

1内治法

1.1辨证论治

1.1.1古方化裁王萍等[6]认为痛经的基本病机为瘀结胞宫,经血流通阻碍,以致“不通则痛”,故治疗以通为主。经前5d开始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持续7d,5个月为1个疗程。药用:当归15g,川芎15g,香附15g,延胡索10g,白芍10g,蒲黄10g,熟地黄12g,五灵脂10g;偏气滞血瘀加桃仁6g,红花6g,乌药6g,木香3g,泽兰10g;偏寒湿凝滞者加炮姜6g,肉桂6g,小茴香6g,没药6g,茯苓12g;偏阳虚内寒者加吴茱萸6g,党参6g,桂枝6g,附子6g,艾叶3g;偏气虚血弱加黄芪15g,党参15g,白芍10g,炙甘草10g,茯苓10g;肝肾虚损加杜仲10g,续断6g,巴戟天10g。结果:总有效率为98%。齐津丽[7]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予以温经汤加减(桂枝6g,吴茱萸6g,川芎6g,炮姜6g,甘草6g,当归10g,白芍10g,半夏10g,党参10g,香附10g,乌药10g),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小茴香10g;四肢不温、腹痛者去桂枝,加肉桂6g,艾叶10g;呕吐、腹泻严重者加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气滞血瘀型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5g,牛膝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10g,香附10g,延胡索10g,甘草10g,益母草30g);小腹坠胀或痛连肛门者加川楝子15g,乌药10g;乳房胀痛加郁金15g,荔枝核15g,丹参15g。总有效率为91.67%。

1.1.2自拟方加减王冬梅等[8]依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止痛务求从宫治心”,认为原发性痛经除肾虚肝郁、气滞血瘀、寒凝等原因外,心理因素亦不容忽视。运用自拟宁心缓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腹泻者加砂仁、白术;腰痛明显者加杜仲、菟丝子。每于经前1周口服,连服3个疗程,效果显著。张树琴等[9]将此分为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分别用自拟痛经方艾附暖宫汤;八珍益母汤加减治疗本病96例,总有效率为95.83%。秦婵娟[10]用理气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经前胸胁乳房胀痛加柴胡10g,青皮、陈皮各10g,川楝子10g;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加乌药10g,吴茱萸10g,干姜10g;腰痛加桑寄生20g,续断20g,淫羊藿30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10g,陈皮10g;腹痛剧烈,服上药5剂仍不缓解,加血竭3g。经前7d,连服7剂,治疗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95%。

1.1.3按周期辨证论治夏桂成[11]教授认为,对于本病的治疗,控制疼痛仅是治标之法,加强排卵之后的功能,杜绝瘀浊的产生,预防痛经的发作,才是治本之道,因此强调治疗重在经间排卵期,此期使用补肾调气血的方法,常用验方补肾促排卵汤(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茯苓、续断、菟丝子、鹿角片等)。经前阳长时的治疗尤为重要,要养血补肾,扶助阳长,常用右归丸加减服至经潮时停服。经期立专方痛经汤(钩藤、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肉桂、广木香、延胡索、续断、杜仲、益母草、茯苓),临床获效显著。

1.2专方验方刘书婷[12]用妇乐汤口服治疗60例原发性痛经,于经前3d开始,每日1剂,分2次服用,6d为1个疗程,连服3个月经周期,总有效率90%。李来平等[13]用补肾法治疗痛经191例,主方益肾调经汤,肾虚肝郁者加牡丹皮、栀子、柴胡;肾虚血瘀型加山楂,总有效率81.2%。潘彩萍[14]认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是痛经的主要病机,予自拟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126例,总有效率88.16%。

1.3成方治疗叶玲玲[15]用女金胶囊(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肉桂等23味中药)治疗痛经30例,总有效率96.67%。赵薇[16]用归芍合剂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总有效率97.06%。陈磊等[17]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每次1支,2次/d,连续服至月经来潮第1或第2d,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2%。

2外治法

赵宁社[18]以痛经散敷脐,月经前3d敷用,治疗痛经150例,总有效率100%。孙立虹等[19]取神阙隔盐灸,取关元隔姜灸,治疗辨证属寒凝气滞或肾阳虚者36例,痊愈9例,总有效率97.23%。郑玉敏等[20]以针刺配合艾灸,取关元、中极、气海、血海、三阴交、合谷等穴,于经前1周开始治疗,经至时停止,36例共治疗3个周期,总有效率94.44%。信妙鸾[21]以耳穴贴压治疗痛经1000例,气滞血瘀型取交感、子宫、皮下、卵巢,配肝,气血亏虚者取子宫、肝、肾、内分泌,配交感、神门,以王不留行粒贴压,总有效率99.66%。张琴明等[22]于冲、任、督三脉及膀胱经施推拿手法,使滞于胞宫的瘀血消散,气血通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钟文元[23]用足部反射疗法,采用全足施术,重点加强子宫、卵巢、生殖腺、下腹部、腹腔神经丛、胸、上下身淋巴结、腹股沟、脾及内分泌、免疫系统反射区,治疗痛经83例,痊愈15例,总有效率100%。

3结语

对于本病,中医治法众多,临床疗效较好。本病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有虚有实,虚有肝、脾、肾虚之别,亦有气虚血弱之分,实有寒凝、血瘀、气滞、湿阻之异,且常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相互为患。临症之时,应详察病因,谨守病机,辨证论治,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缓解甚或解除患者的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5.

[2]JamiesonDJ,SteegeJF.Theprevalenceofdysmenorrhea,dyspareunia,pelvicpain,andirritablebowelsyndromeinprimarycarepracticesJ[J].ObstetGynecol,1996(87):55.

[3]DavisAR,WesthoffCL.PrimarydysmenorrheainadolescentgirlsandtreatmentwithoralcontraceptivesJ[J].JPediatrAdolescGynecol,2001,14(1):3.

[4]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5(4):21922194.

[5]刘馨.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研究和中医药治疗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9(4):65.

[6]王萍,张兰柱.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6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287.

[7]齐津丽.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23.

[8]王冬梅,闫宏宇.宁心缓痛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7,25(6):6566.

[9]张树琴,李津鹏,安峥嵘.辨证治疗痛经96例[J].陕西中医,2005,26(5):396397.

[10]秦婵娟.理气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J].吉林中医药,2006,26(10):28.

[11]夏桂城.中医临床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3.

[12]刘书婷.妇乐汤治疗痛经患者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5):430.

[13]李来平,孙家荣,高云.益肾调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19例疗效分析[J].现代中医,1996,9(2):73.

[14]潘彩萍.调经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76例[J].广西中医药,2003,26(3):47.

[15]叶玲玲.女金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3):3.

[16]赵薇.归芍合剂经前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1995,15(6):23.

[17]陈磊,潘碧琦,陆强益,等.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5):2223.

[18]赵宁社.痛经散敷脐治疗痛经15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1,10(2):43.

[19]孙立虹,杨继军,佘延芳.神阙隔盐灸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6):689.

[20]郑玉敏,王晓滨,王东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7):23.

[21]信妙鸾.耳穴贴压治疗痛经1000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1):42.

痛经范文篇6

【关键词】痛经耳穴贴压用穴概况综述

痛经是青春期少女和未生育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在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可有轻度下腹疼痛、坠胀、腰酸、乳房胀痛及乏力等感觉。重者下腹及腰骶疼痛剧烈如刀绞,常伴经血紫暗有血凝块、头晕心悸、呼吸浅慢、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临床多采用口服止痛药、肌肉注射止痛针或应用抗生素输液治疗,更有甚者采用口服避孕药以抑制子宫内膜生长、减少月经量、抑制排卵、减少月经期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其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祖国医学非药物疗法的耳穴疗法,通过对机体、脏腑功能的整体调节,治疗痛经颇有疗效。采用耳穴贴压的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方法多样,简、效、速、廉,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推广。笔者查阅自1997年至今的60篇关于耳穴贴压治疗痛经的文献,并对统计得出的穴位使用频率及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希望对临床有所裨益。

一、穴位使用频率

经统计,穴位使用频率如下:内生殖器(子宫)、神门、交感,各60次;内分泌,56次;肝,53次;肾,50次;皮质下、卵巢,各37次;脾,35次;腹、心、胃,各11次;盆腔、三焦、胆,各6次;缘中、肾上腺、会阴,各4次;腰骶椎、肠,各3次;枕,2次。

二、主配穴的统计

文碧玲取主穴:神门、子宫、内分泌、皮质下、交感;配穴:腹、肝、肾、脾。王遐云取主穴:子宫、卵巢、内分泌、下丘脑、垂体前叶;配穴:肝、肾、皮质下、交感。李巧菊取主穴:子宫、内分泌、卵巢、脑点;配穴:神门、腹、肝、皮质下、交感。张奇等取主穴:子宫、附件、卵巢、内分泌、屏间、下脚端;配穴:内分泌、肾、肝、脾、皮质下、神门、腰骶椎。刘佳彬取主穴:子宫、神门、内分泌。徐文海取主穴:内分泌、交感、神门、子宫。李抒云等取主穴:神门、内分泌、内生殖器、交感;配穴:心、肝、腹、皮质下、脾、肾。杨献英等取主穴:子宫、卵巢、内分泌、交感、皮质下。朱锦波取主穴:内生殖器、卵巢、内分泌、交感、神门。翟春花等取主穴:子宫、内分泌、卵巢、缘中;配穴:神门、腹、肝、艇中、盆腔、皮质下、耳尖。周广萍等取主穴:交感、神门、子宫、内分泌、三焦;配穴:皮质下、脾、肝、心。饶艳秋等取主穴: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孟华等取主穴:子宫、皮质下、缘中、神门。李凤素取主穴:子宫;配穴:肝、肾、内分泌。

另有相应部位及脏腑辨证取穴。如韩秀琴相应部位取穴:子宫、小腹、内分泌;脏腑辨证取穴:肝、肾、脾、心。

主要穴位统计:主穴:内生殖器14次,内分泌12次,交感9次,神门7次,卵巢6次。配穴:肝6次,肾6次,脾4次,腹4次,皮质下4次,心3次。

三、辨证分型取穴统计

陈文英将气滞血瘀型配肝、神门;气血亏虚型配肾、脾;寒湿凝滞型配脾、三焦;肝郁湿热型配肝、脾;肝肾亏损型配肝、肾。梁雪雯将气滞血瘀型配肝、神门;寒湿凝滞型配脾、胃;湿热瘀滞型配三焦、腹。柯宏清等将寒湿凝滞型配肾、腹、内分泌;肝经湿热型配肝、三焦;气滞血瘀型配交感、肝、腹;肝肾阴虚型配肾、肝、卵巢;气血双亏型配脾、胃、心、卵巢。刘佳彬将气滞血瘀型配肝、卵巢;寒凝胞中型配皮质下、脾;湿热下注型配会阴、腹;气血虚弱型配脾;肝肾虚损型配肝、肾。冯世华将气滞血瘀型配肝;寒湿凝滞型配脾;气血虚弱型配肾。刘世忠将寒湿凝滞配卵巢;气滞血瘀型配脾、肝;气血两亏型配肾、肝。杨献英等将寒凝胞中型配肾、脾、膀胱、神门;气滞血瘀型配肝、胆、神门;气血虚弱型配心、肺、脾、血液点;肝肾不足型配肝、肾。马洪将气滞血瘀型配交感、神门、下耳根、下腹、阑尾穴;肝郁气滞型配肝、胃、下腹、交感、神门;肾虚宫寒型配肾、脾、皮质下、交感;肝肾亏虚型配肝、神门。李学爱等将气滞血瘀型配肝;寒湿凝滞型配脾、三焦;肝肾亏损型配肝、肾、脾;气血两虚型配心、脾。饶艳秋等将气滞血瘀型配肝、神门;气血亏虚型配心、脾、肾。韩慧将气滞血瘀型配神门、肝;寒湿凝滞型配脾、胃;肝肾亏虚型配肝、腰骶。

频率出现较高的辨证分型配穴统计:气滞血瘀:肝17次,交感9次,脾6次。寒湿凝滞:交感11次,脾10次,内分泌10次,肾8次。肝郁湿热:肝5次。肝肾虚损:肝9次,肾8次。气血双亏:脾13次,肾11次,心8次。

另有按时间分期进行取穴。如李学爱等于经前3~5天加交感、皮质下、肝;经期加神门、交感;经后加肝、肾。

四、治疗方法

耳穴贴压治疗痛经的选穴数目一般在5~10穴。贴压物的主要类型有王不留行籽、医用磁珠,也有莱菔子、草决明、白芥子、黄荆子等。根据所选的贴压药籽,将医用胶布剪成0.6×0.6cm大小的方块,将药籽贴于中央,备用。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待皮肤干后,左手托住耳廓,右手持镊子将准备好的贴籽胶布贴于已选好的穴位上,贴压牢固,按压片刻。公务员之家:

疗程:一为月经来潮时将贴压物压于所选穴位,嘱患者每日压3~5次或重复随时按压穴位,1~3月为一个治疗周期;二为给予原发性痛经患者提前3~5日压上贴压物,直至月经来潮。

五、主要选穴的释义

子宫:能使相应器官的平滑肌松弛,扩宫,疏通经络,祛瘀止痛;内分泌:调节整个机体,调经止痛;交感:调节植物神经及血管的舒缩功能;神门:镇静,安神,止痛,调整机体;卵巢:生命之源,调节月经;皮质下:调节机体,止痛;肾: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主肌肉,生血,统血,亦为生化之源,月经之本;肝:主藏血,主疏泄,把寄于血海的部分血化为月经。

【参考文献】

1文碧玲.电针配合耳穴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55.

2王遐云.耳贴治疗痛经和功能性闭经的尝试[J].甘肃中医,1997,10(3):33~34.

3李巧菊.耳穴埋压治疗痛经55例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1992,(3):20.

痛经范文篇7

【关键词】青春期痛经;中医药治疗;青痛灵合剂

青春期痛经是严重危害青春期妇女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们依据青春期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临症经验,自制青痛灵合剂专门针对青春期痛经进行治疗研究,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90例青春期痛经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均为月经初潮后痛经,及22岁以前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其中轻度痛经31例,中度痛经37例,重度痛经22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病人构成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月经初潮后,至22岁之间的妇女。(2)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明显疼痛,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服止痛药。中度: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药可暂缓。重度: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安,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需休息,伴腰酸背痛,面色苍白,冷汗,肢凉,呕吐腹泻,肛门坠胀,止痛药不能明显缓解。(3)临床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1.3疗效标准

治愈: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2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青痛灵合剂。基本方:淫羊藿、黄芪各24g,杜仲、川断各12g,小茴香、莪术各9g,乌药、香附、元胡、当归、白芍各15g,川芎、川牛膝各10g,干姜6g,蜈蚣2条。用自动煎药机煎药并包装,每剂药装2包,每包180ml。每服1包,日服2次。来月经前1周开始服用,连用10天,重复3个月经周期。

对照组服用月月舒冲剂,每次1包,日服3次。来月经前1周开始服用,连用10天,重复3个月经周期。

3治疗结果

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典型病例

患者,女,18周岁。2003年10月11日初诊。每次来月经时小腹疼痛难忍,服止痛药或肌肉注射止痛药效果不明显。月经量少,有血块,且先后无规律,小腹掣痛或绞痛,腰腹发凉且有坠痛感。腹痛时伴有面白、出冷汗。头晕无力,精神不振,不欲进食,大小便正常。舌暗淡,瘦小,苔薄白,脉沉细。给予青痛灵合剂治疗,平素服用桂附地黄丸。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规律,痛经未再发生。

5讨论

肾是主宰月经正常排泄的重要脏器,肾气是激发和推动机体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青春期妇女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气在逐渐充实之中。主宰月经、生殖功能尚有不足,表现为推动气血运行之力不足,易造成气血凝滞。有人观察[1]到肾虚患者的甲皱微循环管襻数目开放较少,管襻内血流速度减慢,可通过补肾益气的治疗而消失。再则肾虚生内寒,寒性凝滞,影响冲任气血运行。从痛经病因看[2],多有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狭窄、子宫过度屈曲现象。从症状分析,大多伴有腰膝酸软冷痛,腹部坠胀,精神不振,头晕乏力,月经失调等肾虚症状。这些均表明肾气不足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常凝气血,可使血脉运行不畅。《素问》中指出:“寒邪客于厥阴之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青春期妇女,大多保健意识淡漠,生活调适能力不足,尤其是对经期保健大多不够重视,易感寒受凉发病。通过临床观察,此病因在该患者中占90%以上,孙宁铨等[1]也认为主要是由寒瘀所致。妇女以血为本,血贵流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有人证实[1],痛经病人盆腔血循环量减少,血管阻力增高,两侧血流量供应不等,使用活血药物治疗后具有显著改变,说明血瘀是痛经的主要病理机制。综上所述,青春期痛经是以肾虚为发病基础,寒邪为主要致病因素、瘀血阻滞经脉为主要病理机制的一种病症。

在治疗方面,通过补肾气,增加机体活力,促进血液运行,改变机体内环境,能从根本上改变疾病的病理状态。有人认为[3],肾虚是痛经发生的直接和重要影响因素,肾虚瘀阻是其重要病机,应从益肾化瘀法治疗。温经散寒,是消除血瘀的致病因素,促进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方法。活血化瘀法是消除阻碍气血流通病理产物瘀血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以此为指导,结合临症经验,三位一体立法组方,自制青痛灵合剂进行治疗研究,收到了明显效果。不但能使痛经病症消除,还能改善伴随的月经失调等症状。说明青痛灵合剂是治疗青春期痛经的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

1罗元恺.实用中医妇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71-76.

痛经范文篇8

关键词:针灸;热敏灸疗法;腧穴;妇产科;治疗进展

妇产科学包括妇科及产科两个方面,其主要涉及女性生殖器官方面的疾病,高危妊娠和难产的防治原则及应对措施,计划生育和妇女保健等几个方面[1]。根据WHO调查,妇科疾病发生率已超过65.7%,育龄期妇女则占70.5%[2]以上。据医学统计学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已婚女性妇科常见病的发病率分别是生殖道感染占42.97%、月经不调占34.54%、痛经占15.45%、盆腔肿块占3.92%、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合占1.16[3-4]。当然远不止这些,还有统计结果表明一些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妇科病的发病率仍在增加。这一系列真实的数据提示我们推广针灸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治疗刻不容缓。传统中药对妇产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如常见的益母草,其味辛,苦,归属心、肝、膀胱经,可单味煎服,通常用来治疗产后恶露不止,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佐证:其有效成分益母草碱和水苏碱能使血液黏稠度下降,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进纤溶系统亢进从而形成抗血栓的效果。另外益母草碱能使子宫兴奋性增加,收缩力增大,节律加快,增加妊娠早期流产的风险或妊娠晚期早产的可能[5]。可见中药成分较为复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临床上应谨慎用药。基于此,对某些疾病采用针灸疗法便成为较好的选择之一。针灸治疗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近几年文献来看,针灸在治疗妇产科疾病方面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妇产科疾病的四个方面展开综述,现综述如下。

1妇科杂病

在妇科杂病中常见的疾病有女阴白斑,子宫肌瘤和慢性盆腔炎等。女阴白斑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多因肝肾不足,湿热下注所致。患者出现外阴颜色变白、逐渐萎缩、甚至因过于干燥而开裂、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人常自诉奇痒无比,时常反复[6]。致力于该病研究者赵晶华等[7]用艾灸加耳针治疗妇女外阴白斑20例,艾灸双侧足三里及三阴交,10min/穴;局部外阴灸20min左右,1次/d,10次/疗程,耳针取外生殖区等区域以及其他穴位。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疗程,疗程间隔5~7d。结果: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3例。齐若梅[8]取曲骨、会阴,根据白色病变区域大小取1~2对阿是穴,30次/疗程。总计100例患者中,治愈88%,显效8%,有效2%,无效2%,综合总有效率高达98%(P<0.01),病理检查亦获改善。在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白永岚等[9]用电热针治疗172例外阴白斑的妇女,电热针温度维持恒定,根据病变范围大小及深度决定针数与深度,留针30min/次。间隔1日1次,30次/疗程。结果:痊愈37.79%,显效45.93%,好转16.28%,综合总有效率高达100%。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仍未探究其根本致病因素,只初步推测与女性体内雌激素的异常增加有关。学者严江[10]在治疗该病50例中取气冲、三阴交、曲骨、次髎交替针刺,结果治愈率为72%,总有效率高达98.2%,同时发现患者血清中雌二醇的水平在治疗后明显降低。在浙江省奉化新桥骨科医院里展开临床实验研究,针对临床60位子宫肌瘤患者采取温针灸和常规药物的对比实验,温针灸组综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综合有效率73.33%(P<0.05);在生存质量方面,温针灸组患者各项指标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温针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0%<30%),存在明显差异(P<0.05)[11]。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严重时会影响妇女生活质量及精神状态。学者起建春[12]用艾条温和灸子宫、关元、足三里等穴,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治愈率达40%,总有效率96.7%,同采用抗生素组进行对照,其总有效率53.5%,有明显差异。再有学者张建平[13]先取气海、关元、子宫穴,然后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分证论治,配合艾灸手法对三处穴位进行热感传导,治疗12次/疗程,间隔5d再进行治疗,收效良好。

2产后病证

产后病多有尿潴留、缺乳、宫缩痛等。如尿潴留多以腹胀,小便排出不利,无法自解为主要表现,常规治疗多用导尿术配合解痉类药物,针灸疗法相较有一定优势,便捷安全,可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等。张月润等[14]对临床40位产后尿潴病人行针灸治疗。方法:主穴为左内关,右公孙,太冲等特效穴位。备穴均双侧足三里等要穴。得气后留针30min,间隔10min行针1次,缓慢出针,施法得当,疗效满意。金经国[15]取三阴交、中极、气海、水道,穴针刺治疗87例产后尿潴留,其中1次治愈52例,2次27例,3次8例。王发根等[16]针刺治疗分娩后小便无法自排26例,选中极和双侧的阴陵泉等常用特效穴位。经针刺治疗后痊愈76.92%,好转15.38%,无效7.7%,综合总有效率高达92.3%。而针对产后乳汁不足黄疗康[17]治疗缺乳症1643例(方法:针刺+火罐),取膻中、肩贞穴、乳根,留针30min,10min/次,后加拔火罐,其中治愈1361例,好转256例,综合总有效率高达98.4%。根据简单随机方法温小鹏[18]对57例符合标准的产后缺乳患者进行分组,分为针刺结合温灸组(治疗组)及中药组(对照组),在经1周的治疗后,治疗组治愈28.07%,显效17.54%例,未愈3.5%,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痊愈14.03%,显效31.58%,未愈5.26%,总有效率为89.66%(P<0.05)。对于产后宫缩痛有学者在分娩结束的125例患者中,针刺三阴交得气后向上斜刺并用胶布缠绕针柄30min以上,只一次留针即止痛者达90例,痊愈率有72%,其中33例在留针基础上改用封闭,一次痊愈26例,痊愈率有78.78%[19]。

3月经病

同样在月经不调这一类病中也有研究者采用针灸方法治疗,收效良好。如刘广霞[20]采用针灸治疗63位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患者,坚持3个疗程后对比发现B超监测治疗卵泡质量大幅度提高(直径大于15mm)和卵泡数目显著增多,比较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77.78%,好转15.92%,无效6.3%,总有效率为93.7%。还有付桂侠等[21]历经一年的临床研究对月经不调的70例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相较西医满意率高,值得推广。原发性痛经发病率仅次于月经不调,多见未婚女性。指女性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小腹,腰部酸胀感,甚至疼痛难忍,并且与月经周期有着明显的时间关联,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22]。针灸在治疗痛经方面运用比较广泛,如李娟[23]针刺三阴交等常用特效穴位治疗痛经47例,总有效率为97.87%。赵会玲等[24]根据辨证进行加减,针刺中极等常用特效穴位,总有效率高达96%。

4妊娠恶阻

妊娠恶阻指在妊娠早期出现纳差、自觉恶心犯呕等症状,甚至闻食即吐,呕吐胆汁胃酸,不能进食为主要表现。病机在于胃失和降,冲气上逆所致。谢瑜[25]经过辨证取穴对32例初产妇进行妊娠恶阻治疗效果满意,还有宋新安[26]学者对42例典型早孕妊娠呕吐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疗效也较为理想。

5热敏灸疗法

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两个方面,而热敏灸疗法是在针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所不同的是它通过经络传导刺激“热敏化穴”直达病所,从而通过热力的传导,逐步向下向深面输送,产生近部不觉热而远处热,以及触及皮肤表面不觉热而扪久觉烫的效果,兼顾除热以外的其他感觉,如酸胀、重痛、麻酥等数种灸疗现象[27-29],引起热敏点的“小刺激大反应”的灸感,进而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型疗法[30]。《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提及“妇人病证,多因气血虚弱、气机不畅,外加胞宫受寒等数种因素叠加形成。”阐明了妇人生病多由寒、瘀、虚、实这四类致病病机为主,正契合热敏灸有着显着的散寒温经、活血通络、益气固脱等特点。在妇科中热敏灸疗法已熟练运用于痛经、产后尿潴留、慢性盆腔炎留等疾病。如在临床实验中陆海娟[31]将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取热敏灸疗法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对照组),结果热敏灸组超对照组总有效率15%。而在治疗产后尿潴留方面,25岁刘某于产后8h内虽觉尿意但未能自主排出,经新斯的明,导尿管等多种办法尚未成功。后由针灸科医师会诊决定采取热敏灸法配合水龙头诱导,数分钟后患者自解出小便约350mL[32]。还有萍乡市中医院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也采取热敏灸临床实验,后期回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甚不觉痛感,显愈率达90%之高[33]。这一重要的科研成果无疑是给针灸在治疗妇产科疾病上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6特效经验要穴

《灵枢》云:“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可见穴位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地位。针灸治疗妇产科疾病效果显著,特别是在痛经、月经不调、胎位不正这三方面疗效确切。在治疗痛经方面地机、三阴交这两大要穴发挥着巨大作用。地机[34]是足太阴脾经的郄穴,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地机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腹痛等,为胞宫提供行经之血的营养物质。有关报道针刺三阴交[35]通过激活外周与中枢的相关抑痛通路,调节外周靶器官相关代谢产物来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抑制子宫过度收缩、增强靶器官抗氧化能力,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另外在治疗月经不调和崩漏等病症上针刺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效果突出[36]。《针灸大成》曰:“隐白主腹胀,暴泄,出血。”隐白穴在治疗上发挥健脾统血,调养冲任,清热利湿的关键作用,治疗月经不调时既可补虚又能泻实。此外至阴穴在治疗胎位不正上也有较好的效果,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将140例臀位产妇随机均分两组,分别为艾灸至阴穴配合膝胸卧位组和单纯膝胸卧位矫正臀位组进行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艾灸至阴穴配合膝胸卧位组综合总有效率高达95.71%,单纯膝胸卧位矫正臀位组有效率为52.86%,两组比较显著差异(P<0.01)[37]。还有泰安市中心医院也做过类似的临床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艾灸至阴穴对产妇胎位不正的治疗有着满意的效果[38]。还有报道称针刺膻中穴可治疗产后缺乳,艾灸肾俞能有效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等等,收效亦佳[39-40]。综上所述,特效经验要穴是临床上有代表意义,效果突出的穴位,并不是针灸治疗唯一且首选要穴,运用时还应辨证施治,合理配伍。

痛经范文篇9

1不孕症

《丹溪心法》曰:“血瘀气滞,经水失调,积于胞中,则精难纳入,故难以受孕”。素性抑郁,内伤七情,肝气不舒,气机受阻,冲任不调,故不能摄精成孕。实验表明,理气活血中药能够通过促进炎症吸收、改善盆腔微循环、松解盆腔粘连等机制从而恢复输卵管正常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受孕率[1]。另外,药理研究发现,理气活血中药能够调节输卵管上皮细胞γ-IFN、NF-κB的表达从而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2]。刘丽等[3]用理气活血的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不孕症患者31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疗程3个月经周期后再次通过子宫输卵管造影对输卵管通畅度进行评估,结果为治疗组总有效率76.30%,对照组总有效率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证不孕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乳和腰骶部胀痛,少腹疼痛,带下异常,经行腹痛等。不孕女性社会及家庭压力大,忧思敏感,肝气郁结,气机不利,经络气血受阻,冲任失司,瘀血阻于少腹而致不孕。其病机为冲任瘀阻,不能摄精成孕,理气活血则周身气机调畅,脏腑经络通达,冲任气血流利,胎孕乃成。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归属于中医学“月经不调”、“痛经”、“妇人腹痛”、“癥瘕”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是瘀血内阻,临床辨证以气滞血瘀证居多。实验证明,理气活血中药通过调整血清IL-2的水平,协调全身和局部免疫平衡[4]。通过降低血浆中血管加压素水平,提高垂体、下丘脑、异位的内膜组织中β-内啡肽、强啡肽含量而缓解患者疼痛症状[5]。徐云霞等[6]用徐氏痛经松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1剂/d,经前1d服用,共7剂。对照组予口服散结镇痛胶囊(0.4g/粒,4粒/次,3次/d),连服7d,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10%,对照组有效率为5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柴华等[7]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予理气活血方剂膈下逐瘀汤为基础方,对照组口服单纯活血中药益母草颗粒,15g/次,3次/d,自经前4d始服药,用药至经期第4d,疗程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痛经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血沉及血清CA12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形成、发展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冲任胞脉而致病。“瘀血”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气滞、血瘀两大因素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是中医界的共识。瘀血内阻必影响气机运行,气滞则血停,二者相互影响。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表现为:经前乳房和下腹胀痛,胸闷不舒,经色暗红夹杂血块,块下痛减,附件区有包块,会阴部坠胀,性交疼痛,舌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等症状。通过理气活血疗法,活血消癥,促离经之血归位,气顺则血调,可有效控制病灶,缓解疼痛症状,利于从整体调控疾病。

3异位妊娠

中医学并无“异位妊娠”和“宫外孕”的病名,但在“妇人腹痛”、“癥瘕”、“经闭”、“崩漏”等疾病中有类似症状描述,认为主要与素有瘀滞、冲任不畅等因素有关。孕卵未能到达胞宫,在胞宫以外部位着床,以致脉络破损,甚则阴血溢出于少腹内。赵阮等[8]应用甲氨蝶呤注射液加理气活血中药外敷佐治早期未破裂型异位妊娠63例,对照组63例予注射用甲氨蝶呤注射液,单次肌内注射50mg/m2。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30%,对照组总有效率7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机为气滞血瘀,多因素性抑郁,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而行房事,或感染邪毒,以致瘀血阻于胞脉,孕卵不能顺达胞宫,则成宫外孕。气滞血瘀证异位妊娠患者临床表现为:有停经史,尿妊娠试验为阳性,乳房胀痛,下腹一侧隐痛,附件区包块有压痛,脉弦滑等。理气活血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促进包块吸收、收敛止血之功。

4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归属于中医学“癥瘕”、“积聚”、“月经不调”等范畴。《慎斋遗书》云:“癥瘕积聚,并起于气,故有气积气聚之说。然癥瘕属血病者,气聚而后血凝也”。孙淼等[9]用理气活血消瘤法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每日1剂,早晚分服。对照组予米非司酮口服,月经第1d开始服用,每次25mg,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96.05%,对照组总有效率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敏[10]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80例子宫肌瘤患者,1丸/次,2次/d。疗程3个月。结果:总有效率96.0%。李秋兰[11]用中医理气解郁、破血逐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200mL药液分早中晚3次服用,1剂/d。对照组予桂枝茯苓胶囊口服,3粒/次,3次/d,经期停服,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孕酮、雌二醇、卵泡刺激素及中医症候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理研究表明,理气活血中药可能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转移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等的表达而发挥抑制子宫肌瘤生长、改善症状的功能[12]。理气活血中药缩小子宫肌瘤瘤体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雌、孕激素水平,调节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肿瘤生长因子-β1及表皮生长因子等的表达有关。气滞血瘀证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表现为:乳房和小腹胀痛,下腹胞中有包块,触之有形,痛有定处;月经经期延长,月经量多,经血色暗有血块,心烦易怒,面色晦暗或黧黑,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弦或细涩。气滞血瘀证属于癥瘕常见证型之一,多由愠怒忧郁过度,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调达失司,阻滞经脉,冲任损伤,瘀血阻于胞宫,久成癥瘕,故理气活血散瘀是气滞血瘀证的核心治法。

5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归属于中医学“癥瘕”、“积聚”、“肠覃”等范畴。其核心病机是: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气聚为瘕,血结为癥。刘成藏等[13]用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患者60例,1剂/d,分2次温服。对照组只给予健康教育不做任何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有效率为11.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霍磊等[14]用理气活血方剂消瘕饮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患者55例,对照组38例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10%,对照组总有效率5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证卵巢囊肿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不舒,小腹胀满包块,包块不坚,推之可移,自感疼痛,痛无定处,舌红,苔薄,脉沉弦。或小腹包块,包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无泽,口干不欲饮,月经后期或淋漓不止,面色晦黯或黧黑,舌紫黯,苔厚,脉沉涩有力。女性经带胎产耗伤阴血,肝主疏泄,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冲任胞络损伤而致瘀血,久成癥瘕,故治疗重点在气与血,理气活血化瘀为治疗癥瘕的基本治则。

6原发性痛经

痛经又叫“经行腹痛”。《丹溪心法》云:“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一云气滞。”指明痛经的主要病机在于气机不利,气滞则血瘀,冲任阻滞,不通则痛。《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经前腹痛,无非厥阴气滞,络脉不疏,治以疏肝行气为主,但须选用血中气药,如香附、乌药、延胡索之类”。庄惠琴[15]用疏肝化瘀汤治疗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38例,对照组39例予七制香附丸口服,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0%,对照组为6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理气活血中药可有效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及血液流变学情况,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齐樱等[16]用香附四物汤治疗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63例,1剂/d,早晚分2次温服。于月经来潮时首次服用,连服5d,此后2个月经周期均于经期前5d开始服用,连服10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0.3g/粒,0.6g/d,分早晚2次口服,每次各0.3g,连续服用至月经来3d后停服,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痛经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实验证明,理气活血中药可能是通过降低凝血因子Ⅻ、Ⅺ、Ⅸ、Ⅴ等水平,从而延长APTT,改善人体血瘀证环境,有效缓解痛经症状[17]。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表现为:经期或经前小腹胀痛拒按,甚则伴恶心、呕吐;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块出痛减;胸闷胁胀,舌紫暗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滑。现代女性精神压力大,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血行不畅或滞而成瘀,导致不通则痛。理气活血中药使冲任、胞宫血气通畅而疼痛自止。

7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属于中医学“少腹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带下病”等范畴。本病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遗留病变。相关研究发现理气活血法可以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降低血液粘滞度,促进盆腔炎症吸收[18]。尹莹莹等[19]用通任种子汤治疗4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两组均于月经干净后开始服药,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经期停服,对照组予妇可靖胶囊,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79.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孙永娟[20]用理气活血之方剂牡丹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对照组口服大黄蟅虫胶囊,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理气活血方剂疗效优于单纯活血方剂。傅秀英等[21]用奥硝唑注射液+头孢曲松钠(ivgttbid)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患者55例,7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中药灌肠及外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9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配合西医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气滞血瘀证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表现为: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带下量多,色白或黄。经前乳房胀痛,月经色暗红夹血块。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脉弦涩。妇人经行产后,正气未复,胞门未闭,外感风寒湿邪,与气血搏结,蕴积胞宫,阻滞胞脉,凝聚为瘀,不通则痛。气血于胞宫内搏结;病情反复发作,缠绵无期,患者多伴有肝气郁结、情志不畅,导致瘀阻更甚,病情进退反复,缠绵难愈。

8经行头痛

经行头痛是妇科的常见病,属于西医“经前期综合征”范畴。郭双[22]予血府逐瘀胶囊口服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经行头痛患者36例,对照组仅予血府逐瘀胶囊口服,于每次月经来潮前7d开始至月经来潮第3d,每1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10%;对照组总有效率7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子杨[23]予自拟通窍止痛汤配合体外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经行头痛患者36例,对照组患者36例仅予自拟通窍止痛汤口服,于每次月经来潮之前7d开始至行经第3d,每1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头痛总积分治疗组总有效率88.90%;对照组36例患者,总有效率7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管中药外用抑或针刺疗法治疗都可以解郁活血,疏通经络,在缓解患者经行头痛时更能直达病所,配合理气活血中药内服可以事半功倍。气滞血瘀证经行头痛患者临床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胸闷不舒,急躁易怒;面色晦暗;舌暗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经行头痛的主要病机有瘀血阻络和肝郁风热上扰,肝火偏亢或者瘀血上逆,上扰清窍,阻于脑络,不通则痛。临床上,常予疏肝平肝、理气活血法相结合。理气活血法使脑络通畅,气血调和,通而不痛。

9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归属于中医学“绝经前后诸证”范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理气活血中药可能通过使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上调,增强雌激素受体效应,而对围绝经期肝郁起改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围绝经期肝郁的作用机制之一[24]。张弦等[25]用癫狂梦醒汤合逍遥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气滞血瘀证患者36例,对照组予芬吗通1mg,1次/d。疗程5~13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Kupperman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积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气滞血瘀证绝经前后诸证患者临床表现为:烘热汗出,记忆力减退,焦虑或抑郁,心悸失眠,心烦易怒,头晕头痛,胸肋胀痛或刺痛,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弦紧。气滞血瘀证是经断前后诸证临床常见证型之一,活血化瘀治其标,疏肝理气、清热解郁治其本,化瘀清热,标本兼顾,治疗气滞血瘀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10产后病

以中医理气活血为基本法则,对在妇产科小产后药流不全、产后缺乳、产后腹痛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取得良效。刘芳等[26]根据“通因通用”的疗法,以活血行气为治则,以桃红四物汤加减,促进药流不全患者宫腔内残留组织排出,疗效确切。田娟[27]用理气活血之自拟疏解泌乳汤治疗肝气郁滞型产后缺乳的患者40例,对照组予通乳颗粒,1剂/d,早晚分服,4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谢群和[28]用手指点穴配合中药浴足治疗气滞血瘀型的产后腹痛患者60例,对照组仅予手指点穴,1次/d,3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妇人产后气血受损、多虚多瘀,产时或产后调摄失宜,感受外邪,或忧思抑郁致使气血凝滞,瘀阻冲任胞脉导致胞衣不下或产后腹痛。产后病气滞血瘀型也较常见,予理气活血中药可以直达病所取得较好疗效。

11结语

痛经范文篇10

EMs是子宫内膜组织(多为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此病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多发病,其形态多样,病变广泛,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具有性激素依赖的特点。中华医学会共识提出要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分年龄阶段处理,综合治疗[4],其治疗目的是消灭和消除病灶,缓解并解除疼痛,改善和促进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常用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消炎药、口服避孕药、高效孕激素、雄激素衍生物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normoneanalogue-A,GnRH-A)5大类[5]。

2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根据EMs的病理表现及特征,古医书所记载的“痛经”“癥瘕”等病症应包括在本症内,因此本症为“血瘀症”之一。中医理论认为“离经之血”引起恶血凝结,产生“不通则痛”症状;月经异常是恶血留聚体内而引起“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盆腔肿块是恶血凝结日久产生“癥瘕积聚”,治疗以行气活血祛瘀为主,并结合临床辨证加减用药[6]。

3中西医结合治疗EMs

3.1中药联合保守性手术。胡兴焕等[7]运用腹腔镜手术联合温肾活血中药治疗170例EMs患者,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陶朝慧[8]运用活血化瘀中药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EMs患者80例,可有效改善患者痛经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李姗[9]对60例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卵巢型EMs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发现可有效改善痛经、慢性盆腔痛及性交痛等症状,在提高患者术后1年内的妊娠率、延长复发时间、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较好。叶青等[10]运用活血化瘀补肾中药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126例EMs不孕患者,能有效提高患者妊娠率,降低复发率。张秀芹[11]运用腹腔镜下异位病灶切除手术联合分阶段中药疗法治疗35例EMs患者,疗效可靠,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贺文静[12]运用活血化瘀汤联合腹腔镜治疗126例EMs患者,能有效提高妊娠率,降低复发率。有学者[13]运用内异消癥汤联合腹腔镜治疗62例Ⅰ~Ⅱ期EMs合并不孕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妊娠结局,降低复发率。3.2中药联合西药。3.2.1避孕药联合中药治疗郄雪莲等[14]运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活血消异方治疗94例EMs患者,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激素、炎性因子水平。刘菊红等[15]运用屈螺酮炔雌醇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82例EMs患者,结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缩小子宫体积,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孙冬莉[16]运用温阳化瘀解毒汤联合达英-35治疗80例EMs患者,可降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机体内环境影响较小。刘建勇[17]运用活血化浊解毒汤联合口服避孕药复方炔诺酮片治疗50例EMs患者,可更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血压和生化指标,且在药物副反应上有显著表现。3.2.2高效孕激素联合中药治疗杨娇娇[18]运用孕三烯酮联合三花益肾汤方治疗94例EMs患者,能有效改善性激素水平,利于预后。衣尚国等[19]运用孕三烯酮联合消异止痛汤方治疗60例EMs患者,认为其为有效方药。黄祥英[20]运用孕三烯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96例EMs患者,能改善患者机体雌激素分泌能力,缩短用药时间,提升病情的控制效果。石凤娟等[21]运用炔诺酮片联合活血化浊解毒汤方治疗60例EMs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刘丽萍等[22]运用少腹逐瘀颗粒联合甲羟孕酮治疗98例EMs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范莉等[23]运用桂枝茯苓丸联合孕三烯酮胶囊治疗198例EMs患者,临床疗效优于仅使用孕三烯酮胶囊,可有效降低性激素水平。张鸿雁[24]运用温经消癥止痛汤联合孕三烯酮胶囊治疗74例EMs痛经患者,疗效显著。3.2.3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联合中药治疗孙阿梅等[25]运用丹那唑联合补肾祛瘀方治疗122例EMs患者,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1.97%,较对照组的63.93%显著升高,有助于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雌/孕激素及前列腺素水平。雷侠等[26]运用达那唑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116例EMs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能提高其临床疗效。王晓彤等[27]运用自拟温经消痛饮联合达那唑治疗寒凝血瘀型EMs痛经患者43例,可缓解其盆腔相关疼痛,促进子宫体的恢复。3.2.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联合中药治疗丁婷[28]运用醋酸曲普瑞林联合大黄虫胶囊治疗90例EMs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疼痛,缩小异位病灶体积。邹建龙等[29]运用亮丙瑞林联合玄丹散结汤治疗90例EMs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痛经程度,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且不会增加其不良反应。古力巴哈提•夏米尔等[30]运用醋酸亮丙瑞林联合大黄虫丸治疗123例EMs腹腔镜术后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李小萍[31]运用丙瑞林联合坤泰胶囊治疗40例EMs,可有效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疗效显著。陈敏[32]运用中药内异方联合GnRh-a治疗10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患者,可改善患者的卵巢功能及卵巢血供。舒志芳等[33]运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曲普瑞林治疗78例EMs患者,可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增加自然受孕率。杜巧梅等[34]运用GnRh-a联合化瘀消癥方治疗60例抑制卵巢EMs囊肿保守术后复发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冯琴琴等[35]运用丹莪妇康煎膏联合GnRH-a治疗120例EMs患者,可有效防止雌二醇水平过低,缓解痛经及绝经期症状,并预防复发。3.2.5其他激素药物联合中药治疗除此之外,可运用抗孕激素联合中药治疗此病,闫丽萍[36]运用米非司酮联合固肾活血散瘀汤治疗80例EMs患者,有效率高。黄美英[37]运用米非司酮联合丹莪妇康煎膏治疗112例EMs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武文洁[38]运用桂枝茯苓丸联合米非司酮治疗EMs患者44例,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显著。张晓勇等[39]运用补肾调经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135例EMs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与术后自然怀孕率。徐小斐等[40]运用舒肝消癥汤灌肠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EMs痛经患者,可抑制卵巢功能,降低血清CA125、HE4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可运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联合中药治疗此病,丰常申等[41]运用醋酸戈舍瑞林联合少腹逐瘀颗粒治疗86例内异症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可降低性激素水平,减少复发率,提高自然妊娠率。杨扬等[42]运用戈舍瑞林联合小金丸治疗82例内异症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机体性激素水平,降低机体肿瘤标记物水平。徐晓飞等[43]运用补肾活血方联合戈舍瑞林治疗100例EMs患者,发现患者卵巢功能及性激素分泌水平显著改善,整体治疗效果较优。张春艳[44]以散结镇痛胶囊联合戈舍瑞林用于80例EMs患者术后辅助治疗,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但不能降低复发率。3.3中药联合辅助生殖技术。辅助生殖技术是比较有效的治疗EMs的辅助方法,常用技术包括人工授精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及其一些衍生技术[45],且使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sperminjection,ICSI)以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andembryotransfer,IVF-ET)技术对EMs合并不孕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为理想[46]。申小静运用活血化瘀法联合人工授精术治疗50例EMs不孕患者,可提高其受孕率,结果有显著性差异[47]。侯常等[48]运用中药联合人工授精治疗50例EMs腹腔镜术后患者,对照组术后用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治疗,治疗组术后口服中药、中药保留灌肠、中药下腹局部外敷,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后行人工授精,结果发现中医综合疗法配合西医辅助生殖技术可显著提高EMs腹腔镜术后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此外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王芸等[49]运用消异方对90例行冻融胚胎移植的EMs患者进行孕激素受体及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可知消异方能降调行冻融胚胎移植的EM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上的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表达,从而提高其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胚胎着床,改善妊娠结局。中药配合辅助生殖技术治疗EMs患者,可加快吸收残余病灶,改善盆腔内环境,同时也可提高临床受孕率,改善妊娠结局。

4问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