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5:45:08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范文篇1

在这栀子飘香的六月,在全体李庄人民奋发图强,抢抓旅发会机遇建设家乡之际,我们荣幸地迎来了老朋友—同济大学第十届校友会工作会暨抗战胜利回迁6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李庄镇党委、政府和4万3千李庄人民,对各位领导、来宾和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66年前,同济大学师生在“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十六字电文盛情邀请下北迁李庄。从此,同济的殷殷学子告别了辗转迁徙,潜心治学,树立了文化抗战的丰碑,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立下了不世之功。六年时间,同济和李庄同舟共济,相儒以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科学、民主、文明的同大之风更是吹遍了西南边陲李庄古镇的山川田野,影响了李庄整整几代人。以同大师生为代表,充分昭示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抗战之魂,也从此永驻李庄,生生不息。

为纪念李庄、同济的深情厚谊,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同济大学全体领导师生校友的关心帮助下,在广大建设者和李庄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修建完成了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既是爱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迸发不屈精神的结晶,更是李庄和同济大学友谊世代传承的见证,必将成为李庄人和同济人心中永远的丰碑,必将成为李庄、同济共创辉煌的新起点!

66年后的今天,为回报李庄人民的深情,加快古镇开发建设,广大同济师生校友,为建设新李庄在规划、建设、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无私的帮助。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李庄镇党委、政府和李庄人民衷心感谢以周家伦书记、万刚校长、赵建夫副校长为代表的同济大学师生们,衷心感谢各位老校友为建好李庄牵线搭桥所付出的心血,衷心感谢市委解书记、吴市长对校、地合作不遗余力的支持。

同济大学范文篇2

在这栀子飘香的六月,在全体李庄人民奋发图强,抢抓旅发会机遇建设家乡之际,我们荣幸地迎来了老朋友—同济大学第十届校友会工作会暨抗战胜利回迁6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李庄镇党委、政府和4万3千李庄人民,对各位领导、来宾和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66年前,同济大学师生在“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十六字电文盛情邀请下北迁李庄。从此,同济的殷殷学子告别了辗转迁徙,潜心治学,树立了文化抗战的丰碑,为中华文明的传承立下了不世之功。六年时间,同济和李庄同舟共济,相儒以沫,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科学、民主、文明的同大之风更是吹遍了西南边陲李庄古镇的山川田野,影响了李庄整整几代人。以同大师生为代表,充分昭示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抗战之魂,也从此永驻李庄,生生不息。

为纪念李庄、同济的深情厚谊,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同济大学全体领导师生校友的关心帮助下,在广大建设者和李庄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修建完成了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李庄同济纪念碑广场,既是爱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迸发不屈精神的结晶,更是李庄和同济大学友谊世代传承的见证,必将成为李庄人和同济人心中永远的丰碑,必将成为李庄、同济共创辉煌的新起点!

66年后的今天,为回报李庄人民的深情,加快古镇开发建设,广大同济师生校友,为建设新李庄在规划、建设、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无私的帮助。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李庄镇党委、政府和李庄人民衷心感谢以周家伦书记、万刚校长、赵建夫副校长为代表的同济大学师生们,衷心感谢各位老校友为建好李庄牵线搭桥所付出的心血,衷心感谢市委解书记、吴市长对校、地合作不遗余力的支持。

同济大学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过程智能化;档案服务信息化

2014年9月,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就指出:“在今天这样的信息化时代,档案决不仅是‘故纸堆’,而是宝贵的信息。档案部门也决不仅是保管重地,而是档案信息管理与的重要职能部门。档案工作者要有现代的眼光和思维,牢固树立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以档案信息化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高校档案工作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高校内拥有各类专业背景人才,在信息化技术和创新服务理念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容易做到与时俱进。

一、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档案承载着“记载校史校情,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维护学校和师生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馆藏档案案卷数也在逐年增加,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每年各类人才流动、户籍变更、留学、移民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1]34。以同济大学档案馆为例,馆里保存着建校一百多年的档案27万余卷,案卷每年以2万余卷递增,每年前来档案馆办理各类档案证明的达8000余人次,然而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不增反减,人均工作量不断增长,势必会在每年的毕业季等一些特殊时段形成业务量堆积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大力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探索和应用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档案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它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根据高校档案的具体情况,归纳总结为三方面,即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过程智能化、档案服务信息化。

1.档案资源数字化。主要指直接归档的数字档案和对馆藏各种载体档案的进行数字化加工工作。(1)数字档案的归档。数字档案也可称为“电子档案”。电子文件是指依托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办公条件和设备,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的文件,而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并应当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就被称为数字档案,它必须依赖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和处理。在高校档案形成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数字档案,比如电子公文(俗称OA文件)就属于此类档案。电子公文是指通过学校协同办公系统处理公文后形成的具有规范格式的电子数据,对学校和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保存价值。同济大学在进行电子公文归档的实际应用中,创新提出在档号编制规则中增加部门代码,使同一部门的档案相对集中,便于查找和利用。整个归档过程依旧采用电子数据和纸质档案“双套制”归档模式,即在协同办公系统中将电子公文数据通过接口传输至档案管理系统自动归档,同时还须将已办结的电子公文制成纸质公文,与电子公文一同归档,电子公文与纸质公文互为镜像,实现了文档一体化。(2)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长期以来,档案馆所存放的档案大多是纸质档案,档案利用也都是采用手工翻阅纸质档案来进行。而如今信息时代的数字信息管理模式,已开始深刻地影响着档案管理全过程。为了能迅速、方便、准确地提供档案利用,共享可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利用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将纸质档案转化为存储在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图像或数字文本,真正实现对馆藏档案进行现代化管理。同济大学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采用数字化外包的方式进行。项目实施前,档案馆工作人员需要对档案的种类、数量、案卷质量以及档案的整理方法、著录方法、档号编制方法等进行详细了解,制订出一系列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选择综合实力雄厚、拥有一定资质的档案数字化加工专业公司作为承包方。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调卷→整理→扫描→还卷→质检→著录→总检→挂接→备份”等流程及加工环境,对照国家档案局《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逐条检查,全面管理。

2.管理过程智能化。主要包括部门立卷网络化、库房环境自动化和档案管理智能化三大方面。(1)部门立卷网络化。部门立卷是指由档案材料的形成部门在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具体完成档案从收集、整理、组卷、录入管理系统、著录目录到系统,并定期移交归档的全部工作。立卷工作可分为平时立卷(预立卷)和年终立卷,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预立卷为年终立卷打下了基础,年终立卷又可以检验预立卷,以便根据工作的变化及时调整类目,为新的一年编制立卷类目提供根据。同济大学档案馆使用的管理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部门档案员只要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登录到系统中,使用系统的各种功能进行操作,档案馆工作人员可以同步实时监督部门档案员的立卷过程,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和修改,降低了归档的错误率。

3.库房环境自动化。档案库房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加强档案库房管理是保护档案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交互和控制,克服了传统库房管理存在的弊端,减少了人工工作量,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济大学档案馆在库房环境自动化建设中,先后在库房中更新安装了红外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照明联动控制系统、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空气净化系统、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以及变频控制电梯设备等。其中红外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在库房内安装双头红外摄像头对库房进行24小时全面无死角、不间断图像监控。库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回放,调取任意时间段的库房监控录像[2]51。门禁———照明联动控制系统,一改传统的铁锁把门模式,通过门禁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和工作需要,针对每一个库房房门对不同的人员进行授权,做到了库房管理权限精细化。每一个进出库房的人必须刷卡才能打开门禁进入库房。通过刷卡,系统自动记录每个工作人员的出入信息,有力保证了库房的安全。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和空气净化系统,在库房营造了一个恒温恒湿的档案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延长档案寿命。当库房温度不在14℃—24℃之间,空调就会自动开启;相对湿度如果超出45%—60%,除湿机就会自动开始运作,进行除湿工作。空气净化系统定期自动开启,有效提高全封闭的库房空气清洁度。同济大学档案馆历来就是学校的重点安全保护单位。因受到档案馆库房层高的限制,库房安装采用了造价相对较高的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七氟丙烷是无色、无味、不导电、无二次污染的气体,具有清洁、低毒、电绝缘性好等特点,是一种灭火效率高的洁净气体灭火剂。如果库房层高能满足排设管道的高度,可安装具有造价低、性能稳定、安全性高等优点的高压细水雾灭火装置。(3)档案管理智能化。一个功能无比强大的档案管理系统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运用,档案管理软件日臻成熟完善。各个立卷部门,依托计算机和局域网进行登录系统,对档案案卷进行案卷和文件的著录、修改、删除、检索、统计汇总、打印案卷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一次录入多次输出,将原来案卷的检索功能交给高效的计算机,提高检索率和利用率。同济大学档案管理系统基于TCP/IP(网络互联协议)协议,系统用户不受地域限制,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就可操作。该系统不仅可以进行全文自动著录与标引、全文管理与全文检索,还可以对图像、录音等多媒体档案,通过网络远程上传至系统,并可以对各类档案信息资料进行灵活统计。档案的存放离不开密集架。同济大学在新置智能电动密集架的时候,要求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时检测密集架的各种状态,并进行操作控制,同时要求做到密集架管理控制系统与计算机智能连接,通过网络,在电脑上直接对密集架进行操作,实现档案密集架的智能化管理。

4.档案服务信息化。目前主要是指在线提供档案信息和远程办理档案证明两部分。(1)在线提供档案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高校在数字校园大环境下,上网用户越来越多,在线提供档案信息,不仅可以为广大档案利用者提供便利,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效率。同济大学档案馆通过档案系统开放数字化档案资源。需要在线查阅学校档案信息者必须是通过学校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认证的部门或个人,档案查阅者首先向档案馆提出查询申请,并签订《同济大学档案电子信息查询安全协议》,经审核通过后,系统管理员根据查阅者的工号开设查询账户,根据不同级别、不同权限予以授权。授权后,查阅者即可在线查阅相关档案信息。(2)远程办理档案证明。远程服务又称RAS服务,是指让用户可在局域网以外的地方用自己的电脑去访问位于局域网络中信息资源的技术,它被认为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这一外因,和提高工作效率这一内因,同济大学档案馆于2013年11月正式开通网上“档案服务利用系统”,此系统为国内高校首例[3]。同济大学“档案服务利用系统”,突破了身份认证和财务收费两大瓶颈难题,通过前后台的网上互动,将电子商务的理念应用到档案的服务利用过程中,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一站式远程在线服务。用户可根据需要随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注册、登录、申请办理相关的档案业务,通过档案馆人员后台审核后,用户可用网银、支付宝等相关渠道支付所需费用,并根据需要选择快递或至档案馆窗口自取已制作完成的档案证明文件。此系统彻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避免了利用者奔波之苦,真正做到了全天候的档案服务,使“被动服务”演变为“主动服务”。系统开通至2015年4月,已由最初的13项出证业务增加到21项,汇总数据显示,受理业务人数和数量快速增长,并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在实施中可能还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出现,伴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以及对档案服务方式创新的不断探索,高校档案工作也一定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尚红伟.高校档案服务实行网络预约登记管理系统探索[J].兰台世界,2013(4).

[2]辛炜.档案库房安全保护管理[J].同煤科技,2013(12).

同济大学范文篇4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意义与特征

继续教育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教育领域,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根据这一定义和我国国情,我国《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87)、《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92)、《国家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5)等正式法规比较一致地认为,继续教育是指以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再教育活动,其实质是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在职人员所进行的一种延续性教育。她是面向已结束了初始的学校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导向的教育和非职业导向(即以丰富精神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我国有7.69亿从业劳动者,有2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再就业的劳动者,有1.44亿的老龄人口。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及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对接受一定阶段学校教育后的继续学习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使得继续教育的任务在我国尤为复杂和艰巨。大力加强和发展继续教育是广大社会成员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素。对于个人来说,继续教育可能是在一个崭新领域内探求技术,或是在某个特殊领域内更新知识或提高技能,还可能是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高层次、追加型的教育。它是指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及管理人员,为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适应本职工作需要、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进行的、连续性的、各种各样的、非学历教育的总和。继续教育的特征如下: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育内容具有实用性、教育形式多样性、教育周期短时性、教育时限终身性等。

(二)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

1.继续教育的自身建设亟待加强。随着高校扩招计划的推进,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数量正迅速扩大。由于我国的教育主体为正规教育,继续教育在内部层次的建构、教育目标的设计以及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管理考核、资格认证等自身建设方面多数还处于教学部门自我摸索的阶段,各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教学方案、课程配置和师资配置中还存在普遍的随机性。此外,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我国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还比较有限,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经费等多数为自行安排。

2.继续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不够完备。当前,教育普遍作为人力资源投资的这种观念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但是我国继续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继续教育中名不副实甚至“变相卖证书”的情况时有发生。教育评价是检验和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它的质量控制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授课水平。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继续教育合理有序地竞争,是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

3.多样化继续教育格局已经形成,非学历教育培训愈来愈占主导地位。当前,继续教育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从工程技术领域和工程技术人员,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实行分类培训,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是国外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继续教育的对象广泛、学员所学专业、所在行业、学习内容和办学方式的需求不同,必然要求继续教育朝着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方向发展。教育培训的办学方式设有脱产、半脱产、业余学习或结合课题学习和研究等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期限也灵活多样。我国教育培训的办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即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专业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访问学者和科研进修等。实践证明,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机制,为教育培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改善继续教育效率的重要发展方向。

4.多领域、开放式的合作办学已成大势所趋。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是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继续教育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企业与高校合作,采取委托、联合、进修、聘请讲授等多种途径,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事业单位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组织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经常广泛的相互交流,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主要动向之一,国际继续教育合作是适应当前由国别经济、地区经济向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提高阶段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补充,将会率先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5.加强理论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继续教育国际化有效手段。继续教育在世界上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我国也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对于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无论是国际或国内均很不够。从理论上研究继续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学校教育、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继续教育的立法、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经济来源、师资建设、执行和组织方式、国际交流等提供依据,使继续教育工作更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当前国际继续教育的重要趋向。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已设立国际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杭州站,该站由中国科协和浙江大学及有关企业组成,这是国际继续教育为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服务起点。

(三)英、美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本文选取英、美四所著名高校的继续教育情况做以简要介绍。

1.各所高校都十分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都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和理念。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MIT),其招生录取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即本科生(Undergraduate)、研究生(Graduate)和职业高级培训(Professional)。在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定位上,MIT将其锁定在职业培训、高端培训、实用性培训等三个层面,并将培训内容划分为技术、工程和管理等三大领域,旨在促进受培训者在领导力(leader-ship)、实务(practice)和创新(innovation)等方面获得提升。继续教育培训的理念是MIT要使学校的职业培训成为21世纪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让职业人士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同时,要让MIT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用MIT的前沿知识和教学科研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哈佛大学在不断提升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各专业院系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多层次、多学科的继续教育项目,使哈佛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培训项目充分满足社会在职人士的需求。斯坦福大学的继续教育定位和理念是: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教育学生(远程教育学生)与全日制学生具有同等的权利与责任。英国牛津大学的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被列为英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备受关注。牛津大学继续教育部是该校最大的院系,每年都吸引着15000多人从世界各地前来就读。

2.都有较完备的实施和管理制度及措施。如哈佛大学继续教育管理采用的是以学院为单位的独立管理运营模式,10个学院几乎都有自己的继续教育项目,实行自主管理。斯坦福大学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传输系统,建立与工业、企业紧密结合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会员公司协议制)。牛津大学继续教育部的授课方式采用导师制,倡导辩论式教学;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和远程网上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灵活,既有1天学时的短期课程,又有寄宿制的长期课程(时间从2天到10周不等)。

3.各高校对待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视程度和处理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将继续教育看作学校自身办学有机体系的组成部分,如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并赋予继续教育学生(远程教育学生)与全日制学生具有同等的权利与责任。牛津大学专门设立继续教育部,为个人、行业组织和公司提供数百个短期或非全日制课程,以适应个人或社会发展以及职业和技术更新。有的大学则将继续教育当作各个学院的衍生物,由各学院自行处理,例如,MIT职业培训学院(MIT’sProfessionInstitute)并未列在学校的院系设置组织框架表上,其目的是将各院系分散的培训资源整合,便于推广培训项目,同时也便于与其他组织进行培训方面的合作。对于那些开展培训已形成一定规模和自身品牌的院系,则不把其培训项目纳入职业培训学院,而是让其自主开展、自主管理。

(四)我国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情况

1.我国对继续教育的定位。(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继续教育”的内容:一是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二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三是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化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四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2.国内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情况。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13年3月11-22日对上海及江苏、浙江、北京等地部分“985”、“211”高校继续(网络)教育学院进行了调研,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根据对各高校走访调研情况,就各高校发展定位、目标等归纳总结如下:(1)各高校均将继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2)各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均与大学发展定位相适应。如复旦大学将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逐渐由学历教育为主转向非学历教育为主”。上海交通大学在《大学章程》(讨论稿)中确定“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适度培养各类在职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要求继续教育学院建设为“与学校地位相符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浙江大学要建设“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流继续教育学院”。清华大学将继续教育作为“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大学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之一”。(3)除了清华大学,各高校均要求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稳定发展学历教育,拓展非学历教育。(4)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均重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5)部分高校将国家部委、地方设在大学的培训基地由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的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均挂牌在继续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教师远程培训基地设在开放教育学院。(6)非学历教育规模较大的继续教育学院均采用了市场化的发展机制。(7)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或非学历继续教育均有合作办学存在,如学历教育设立校外办学点,非学历教育进行项目合作等。上述调研的部分高校在继续教育的办学管理体制上,对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都分别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也有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如清华大学设立教育培训管理处,浙江大学设立继续教育管理处,北京交通大学设立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一)同济大学非学历教育基本情况

1.培训机构情况。2012年10月,人事处重新整理登记了学校历年发文批准设立的各级组织机构名录,在此基础上,高教研究所整理了其中具有培训功能的机构共27个,同时,经过进一步调研,了解到这些培训机构中由校外部门批准或授权设立的机构共13个,一个过期,一个停办。2.培训情况。2012年全校开办各类培训班233个、培训学员14086人、发放结业证书4841份。按照培训内容的不同,将全部培训班分为干部培训(政府部门委托的培训项目)、技术培训(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涉外培训(由校外办、留学生办批准的项目)、语言培训(外语培训)、其他培训(成人高复班、研究生课程班等)等五大类,全校共有22个单位开展了以上培训工作,各培训单位开展各类培训班的办班统计情况见表1。3.存在的不足。(1)开展培训面不均。全校仅有22个单位开展培训工作,还有相当多的单位没有开展此项工作。且在开展培训的单位中继续教育学院、出国培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德国学术中心,这五个单位培训量占全校总培训人数的74%以上。(2)学科不均。目前,全校开展的干部培训、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类学科,机械、电子、医学、人文学科培训项目较少。(3)高层次人才培训不多,优势学科发挥不明显。

(二)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基本情况

1.师资方面:目前,同济大学夜大、函授师资450余人,其中:同济大学教师以及从学校相关院系聘请的专业教师314人,外聘教师137人(包括学校退休教师及外校教师)。2.招生方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包括夜大学、函授教育)在校生12000余人。同济大学每年招收的夜大及函授生4500人,网络学院2007年招生12582人,2008年招生11802人,2009年招生9323人,但自2010年2月起网络学院停止招生,如恢复网院招生,计划招生规模控制在每年5000人左右。3.管理方面: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基本为院系合作模式,即专业课程由专业院系选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此外,学院在上海地区设有成人教育夜大教学点6个、函授站1个(上海铁路局),在外省市设有函授站4个(南昌、厦门、无锡、银川)。非学历培训教育由学院自行承担,根据培训内容,自主设计培训课程,联系培训师资,组织实施培训过程。4.专业方面:从学院夜大、函授招生专业情况来看,近三年来,专升本招生专业24个,高起本招生专业5个,高起专招生专业11个。其中,本科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数的88.89%。5.教学资源与形式方面:网络教育主要采用网上课件点播、网上直播、网上答疑、网上作业提交、在线考试等混合教学模式。学院已建设有符合成人教育特点、较为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课程资源库。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深化改造传统夜大教育和函授教育,在解决学生“工学矛盾”的同时,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传递,为更多、更广的学习者提供便捷、优质的教育资源。目前,学院函授教育基本采用网络教育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夜大教学已采用25门网络教育课件进行教学活动。6.资源建设情况:学院已建成网络教育课件750门,涉及经管类、土建类、机械类、电信类等专业。荣获部级精品课程(网络教育)9门(列全国第一)。2007年:大学物理、高层建筑施工、信息管理2008年: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工程造价管理2009年:理论力学、动画运动规律201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另外,社会免费开放课件资源有34门。7.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情况:学院以门户网站的形式,面向学院现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生及教师,通过学生学习平台、教学平台、事务处理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即时通信系统以及系统管理平台,提供信息、网上学习环境、网上直播授课、音视频交互答疑、学习状况跟踪、课程资源中心、手机短信教学辅助、教学评估以及学籍管理、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毕业设计、毕业管理、缴费管理、行政事务流程等管理功能,是学院开展教学与管理活动的重要平台。为便于学生学习、答疑、考试、师生交流等,学院建设了基于3G的移动教学平台、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直播授课系统、基于互联网的实时答疑系统、基于互联网的作业提交系统、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考试系统、基于互联网的毕业论文(设计)视频答辩系统。

(三)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办学情况

据统计,在2010-2012年期间,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其中,单证招生数稳步增长,双证招生数基本持平。办学点逐步扩大,招生专业逐年递增。但各学院发展不平衡。招生总数比较靠前的是经管学院、软件学院、电信学院、汽车学院、土木学院等。其中,在职双证生招生培养方面,经管学院每年稳居第一,占全校双证生招生总数的86%以上。软件学院、汽车学院发展速度较快,在全校的排名逐年上升(见表3)。文科类的院校,法学院比较突出,招收人数逐年递增。但有的学院或部门招生情况很不乐观,有的处于萎缩或零招生状态,绝大部分招生部门为开办双证教育班。

三、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定位

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走市场化道路、创设同济品牌、高端人才服务”。第一,走市场化道路,就是要面向社会的需求,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人才培训工作,如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职称课程考前辅导、在职硕士学位教育、企事业及政府部门业务培训等。第二,创设同济品牌,就是要充分发挥同济大学的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学科专业资源等优势,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口碑,打造高质量的“同济效应”。第三,高端人才服务,就是要重点开展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为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最新的专门知识研讨、新的管理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与研讨、学科前沿探究等的机会,如行业高级管理人才的短期培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组织出国学习与考察等。

四、继续教育发展目标及规划(2013-2015,2015-2020)

(一)总目标

2012年,同济大学在校接受各级各类继续教育人员总数为21994人,开设继续教育的专业共有40个。到2015年,接受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人才数量在2012年的基数上增长40%,举办继续教育的学科或专业数量增加40%;到2020年,接受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人才数量力争翻两番,全校举办继续教育的学科或专业达到90%以上,同时形成一套独立、完备、科学的继续教育教学、培训与管理体系。

(二)非学历教育目标

1.扩大招生数量。同济大学2012年开班数233班次,培训人数达14086人,计划到2015年,培训人数增长40%,达到19700多人,到2020年培训人数达到28000多人。2.鼓励学院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目前,同济大学只有22个学院开展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计划到2015年,争取全校35个学院80%以上开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到2020年,力争达到全校95%以上的学院开办非学历教育培训。3.技术培训(包括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项目占上海市考试院的职称及资格考试项目的95%以上。目前,上海市职业能力技能资格考试项目多达150多种,包括职称考试、职(执)业资格考试、水平认证考试、公务员考试以及其他考试。其中,95%左右的职业技能都与同济大学的学科或专业直接相关,各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或实力开展相关培训。4.策略措施:着重开发市场资源,需要在五大类别(即:干部培训为政府部门委托的培训项目,技术培训为职业考证、技术课程培训,涉外培训为由校外办、留学生办批准的项目,语言培训为外语培训,其他培训为成人高复班、研究生课程班等)的项目培训方面加大对外(上海地区或外省市的企事业及政府部门)宣传、联系、沟通与合作,拓展渠道,尽量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三)在职本科学历教育目标

1.稳步扩大招生数量。目前,每年招收夜大及函授生4500人,在校的夜大函授生总数为12000多人。计划到2015年,在校生数达到17000人左右;2020年总数达到34000人。2.稳步扩张和增加教学站点。目前,同济大学在上海地区设有成人教育夜大教学点6个、函授站1个(上海铁路局),在外省市设有函授站4个(南昌、厦门、无锡、银川)。计划上海的教学点向新城区布点,每年新增2个以上。到2015年上海地区达到10个以上,2020年达到30个以上,覆盖全上海市区。在外省市增设函授站,每年递增2个以上,2015年达到10个左右,到2020年达到30个以上,形成一个完善的同济大学函授网络系统。3.扩大招生专业领域。目前,同济大学共设有10大学科门类、35个学院、有74个专业。夜大、函授招生专业共40个(其中:专升本招生专业24个,高起本招生专业5个,高起专招生专业11个),其中,本科招生人数占总计划数的88.89%。为配合同济大学发展“高端”继续教育的战略,今后着重发展本科学历教育。计划到2015年招生专业数增加40%以上,达到40-45个,到2020年增加到95%以上,达到60-70个。4.持续加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尽快恢复网络学院招生,为保证教学质量、树立同济品牌,适度控制招生人数,第一年招生5000人,计划到2015年招生数增加40%以上,达到7000人左右,到2020年招生数翻两番,达到15000人左右。目前,同济大学网络学院开设了4个本科专业,即“建筑工程与信息技术”、“交通工程与信息技术”、“信息工程”、“法学”,已建成网络教育课件750门,涉及经管类、土建类、机械类、电信类等专业,荣获部级精品课程(网络教育)9门(列全国第一)。计划到2015年,网络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达到10个,到2020年,达到35个以上。5.策略措施:着重创设和树立同济品牌。首先,加大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力度;其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加强对外宣传、联络与合作。(四)在职研究生发展目标1.积极扩大招生数量。自2010年到2012年三年间,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数量分别为2845人、2952人、3408人,每年递增将近10%。其中,双证研究生数量分别为888人、860人、889人。为实现同济大学继续教育“高端”的发展战略,必须大力扩招在职研究生数量。计划到2015年,在职研究生招生数量比2012年增加40%,2015年达到4800人左右;到2020年增加的数量比2012年翻两番,达到6800多人。同时,研究扩大双证研究生数量,计划到2015年,在职双证研究生招生数量比2012年增加40%,达到1200人多人;到2020年达到1800人左右。2.稳步扩大招生专业。目前,同济大学有资格招收在职研究生的专业已经招生的有116个,2010年-2012年实际招生的专业分别为81个、85个、89个,每年递增率达到5%以上。计划自2013年始,每年递增5%,到2015年达到102个专业;到2020年争取达到129个专业。3.策略措施:着力开发高端教育资源。加强和扩大硕士学位的单证教育招生与培训力度,同时积极扩大双证教育。

五、发展举措

(一)聚合学校内外资源,联手打造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的协作平台

聚合内外资源,积极打造协作平台,主动拓展办学空间,以合作求生存,走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发展之路,需要从五个方面努力:

1.加强同政府部门的合作。切实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政府推出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为提高党政机关管理效能服务。当前部分高校参与的干部培训(政府项目),就是高校继续教育主动作为政府培训基地,自觉落实政府培养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活力。

2.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深入企事业单位,主动了解它们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为校企深度合作以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还能锻炼高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接洽。社会对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需求渐趋理性,对其培训项目逐步从通用型、大众型向行业型、专业型转移,高校继续教育要主动出击,借力行业协会的专业化资源和业内权威,适时开展行业、企业急需的岗位、职业资格培训。

4.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姻。不同高校各具特色,通过联合举办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建立起继续教育合作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为建设学分的累积与转换、“学分银行”等学习型社会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5.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我国入世后,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抗的潮流。部分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要主动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有计划地安排学员赴国外进行考察培训,拓宽人才的国际化视野,积累继续教育合作办学的国际经验,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

(二)健全机构,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目前,同济大学关于在职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或机构分属于三个管理部门,即多管办、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分别管理非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学历教育(脱产和函授,本科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了健全同济大学继续教育管理体系,需要对已有的管理部门进行整合,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为此,需把握以下关键因素:

1.根据办学规律,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校内政策扶持的力度,从办学实际出发,在内部资源整合、岗位机构设置、办学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构筑起机构合理、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

2.结合学习特点,坚持不懈地推进特色发展战略。要坚持特色办学吸引生源,甚至根据受训者实际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项目,方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受到学习者的青睐。要坚持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体制创新等方面推进特色发展战略,形成本校鲜明的品牌,走特色化办学之路,以特色谋求更大的发展。

3.瞄准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灵活的激励制度。学校要紧盯市场需求,引入市场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对灵活的财务政策,建立相应合理的激励制度,鼓励按实绩和贡献分配,逐步建构起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开明开放,更加有利于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办学机制。

4.确保质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监督。教育教学质量是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同济大学在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公认的优良成效,可以将这些成果、经验和教训,运用到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结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建立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这是创设同济品牌的关键环节。

(三)紧扣市场需求,科学设置继续教育的项目,创造同济品牌效益

建立和创设同济继续教育的品牌,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这种效益的取得,依赖于社会和市场的接受与认可。而衡量和评价社会与市场认可与接受的评判尺度,就是源源不断的生源。因此,我们应当面向市场,积极开设社会或市场广泛需求的培训班。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发挥优势和扶持弱势并举,积极扩展培训面。同时鼓励和扶持弱势学科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扩大培训面。全校仅有22个单位开展培训工作,还有相当多的单位没有开展此项工作,机械、电子、医学、人文学科培训项目较少。鼓励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培训工作。这就需要同济大学出台系列政策,并对弱势学科加以倾斜。

2.引入职业技能资格考证点,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目前,国家或上海市职业技能资格考试项目有150多种,这是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此,可以选择具有市场认可度高,且同济大学具有学科背景的职业资格考试,积极争取在校设立考试点,并据此开展系列培训工作,既可以拓展市场空间,又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对现有优势培训项目,如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心(建筑与城规学院)所开设“全国城建领导干部培训班”,开展培训课程建设,使培训课程系列化、标准化,进一步凸显同济大学的品牌特色。

(四)搞好服务,举办多种形式干部培训班,积极拓展高端人才培训工作

1.积极做好干部培训及服务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走出去了解外面的情况、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逐渐成为干部培养和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全国各地各行业、各层次的干部培训需求巨大,而且这些人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资源或市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同济大学的教学、就业、声誉等。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或强势专业,如土木建筑、环境、汽车等,鼓励做大、做强,为社会上有需求的干部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争取中央部委在同济大学设立干部培训中心。同时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让他们感到来同济大学学习培训既安心、舒心,又学有所获、不虚此行。

2.努力做好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由于工作竞争、就业压力等因素,专业学位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十分旺盛。同时,希望攻读专业学位的人士,通常都具有几年的工作和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渴望再次进入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既期望在理论方面有所提升,又希望在解决工作或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得到更好的答案。为此,我们需要提供适用的专业、优良的教学质量,以及优质的教育服务,使广大攻读专业学位的人士觉得学有所获、物有所值,经过几年的再次进入高校接受教育,对于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事业的发展等都有所帮助。

同济大学范文篇5

**区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发展圈为目标,结合“新**工程”的实施,按照“一类干部一项针对性培训”的原则,通过外出办班培训、引进“外脑”就地培训等不同形式,对不同层次干部进行针对性教育培训。

一是抓外出培训,对区管领导干部开展“视野拓展科学素养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大规模开展领导干部科学素质培训工作,近三年来,共组织近*名区管领导干部到上海、杭州等高校集中的城市开展培训。比如,近三年共在复旦大学举办了领导干部生态区建设、区域经济研讨班研讨班、领导干部政法工作业务培训班、文教卫生公共管理研修班等各类培训班12期;在同济大学举办了领导干部城建工作业务、财政管理知识等培训班3期;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举办了招商引资和工贸管理知识培训班3期。在浙江大学举办了农业农村工作业务培训班等5期。

二是以“周末专家讲座”为平台,全面推进普通干部科学素质培训工作。针对一般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学历较高,求知欲强的特点,坚持按需施教,开设“公务员双休日培训超市”,推出了公务员“菜单式”综合素质专题培训,利用双休日时间,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举办“周末专家讲座”。近三年已先后邀请54名上海、杭州等地专家学者开设专题性讲座,参加培训*多人次。比如*年邀请了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同济大学米教授、东华大学高长春副院长、华东政法学院邹荣、沈福俊教授等,作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与将来》《中国历史启示》《身心合一的健康生活》《宪法解读》等不同专题讲座。*年邀请了上海市委党校朱明毅教授、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傅金龙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冯绍雷教授、上海商学院朱明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薛求知博士、上海瑞金医院金武官教授等作了《国际国内形势》《“十一五”规划与长三角发展》《变动中的大国关系》《公共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应用心理》等讲座。

三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区内外师资库和培训基地。通过定期请相关领导、学者、专家到党校上课,努力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目前,已建成了有近百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区外师资人才库。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与国内外高校合作机制,先后在浦东干部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浙江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个培训基地。同时,尝试与高校合作进行干部在职学历教育,先后组织*干部考入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在职研究生。

同济大学范文篇6

来自市妇联和市统计局的数据:1959年,整个上海的女工程师只有5位。而截至2003年底,上海已拥有女工程师7.5万余人,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更多达35.42万人,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44.8%。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处长王明复表示,传统理工领域具有“脏、黑、大”的特点,不仅对从业者有智力要求,而且有较高的体力要求,因此不容易受到女性的青睐。但是,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女生不必再顾虑自身体力的不足,只需要脑力劳动,就可轻松胜任理工领域的工作。他举了个例子:该校将工科和管理、艺术专业相结合开设的多媒体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就非常适合女性。去年该校共有897名女生毕业,其中863名顺利就业,就业率达96.2%,比男生高出0.1个百分点。“这些女生大部分都在从事理工行业。”

女性的一些独特优势也让她们在理工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去年,市妇联、市社科院等单位推出《上海市女工程师群体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女性具有较稳定的心理特性,思考问题细致周全,形象思维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在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潜力巨大。在理工领域,“女性能带来更多的创造力、组织技巧和专业能力”。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沈秀芳曾参与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她告诉笔者:该院340多位员工中,有150多位女性,这支“娘子军”能征善战,一点不比男性逊色。

同济大学范文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本科生;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早在2010年就已开展了和境外高校的联合毕业设计,建筑工程系就曾与美国大学、香港大学等联合进行过创新和探索[2]。这几年同济土木学院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下面简称校企联合毕设)方面加快了脚步,和很多实力雄厚的设计研究院(包括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及施工单位(包括上海建工集团下的一~八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这些企业提供给土木学院建筑工程系的联合毕业设计(或论文)题目这两年每年多达50多个,反映了企业的需求和对同济学生的欢迎程度。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导师熟悉工程,明白企业技术所需,而校内导师理论基础好,对题目的方向、难度和深度把握有较好的掌控能力,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好处,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

2.选题程序

一般12月初系里接收到校企联合毕业设计题目,接下来系里把题目发给所有的老师根据自身兴趣和熟悉程度选择;将确定了校内导师的题目和老师自报的题目一起发到毕设系统里,供学生选择(按照题目数量:学生数量=1.2:1的比例),系统按照志愿顺序和绩点高低自动分配;落选的题目和学生再在系统里随机匹配。图1是今年建筑工程系收到的部分联合毕设题目和校内导师的选题情况,可以看出题目都是来源于实际工程,校内老师选题也很踊跃.

3.联合毕设的过程管理和指导

待校内指导老师、学生和题目匹配工作完成,已是期末了,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在下学期开学第一周进行。尽管大部分校企联合毕设课题要求主要在企业完成,但是过程管理还是依赖于校内指导教师。笔者结合这几年指导的经历,探讨过程中的管理、指导经验。

(1)在充分沟通基础上完成任务书。大多数同学对于有工程背景的题目兴趣是有的,但是校企联合毕设论文居多,有的同学以为就是抄抄施工方案,整理分析些实测数据,所以有的还趁此机会在外面实习。如果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写出来的论文深度是不够的,所以需要指导教师的引导,校内指导老师要在和校外导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书,明确具体的设计和论文内容,然后学生根据任务书在2周内完成开题报告。

(2)熟悉工程,补充新知识。书本上学过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工程实践中有新技术新工艺出现。比如本人这两年指导的题目都是比较深大的基坑工程,其施工顺序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方案的优化都会用到书本上没有学过的“时空效应理论”,还有顺筑法和逆筑法的合理应用。

(3)学习软件,锻炼计算能力。同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4年里学过的计算软件很有限,比如建工系学生只学过PKPM,地下系学生学过Ansys,而且学的时候也只根据命令流操作的。但是现在建工系的校外联合毕设题,如本人2017年指导的课题“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深基坑工程设计优化及施工方案模拟”和2018年指导的“深基坑群变形规律的统计和比较研究”都是需要用Plaxis或Midas建模计算的,所以学生有个学软件的过程,起码要学会用二维建模。有的学生很主动,年前确定好题目和导师后,就和指导教师联系,开始学习软件。我2017年指导的学生学会了Midas软件,后来去设计院工作,设计院里很少有人会用这个软件,学生感到很自豪。

(4)要有钻研的精神,多问为什么。比如答辩时有答辩老师问学生为啥选用灌注桩,学生回答是老师选好的,说明学生自己缺少钻研、批判的精神。比如用有限元软件Maidas建模计算基坑工程,本构关系选择摩尔-库伦还是修正摩尔-库伦,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到设计院向老设计师讨教;还有关于土性参数的取值对计算结果有很大影响,在计算中需要调整,这些都需要去摸索。

(5)最后的成绩和过程中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2017年春季指导的一个学生大学前三年半的绩点只有3.5(满分5.0),属于中等水平,在本人和老师共同努力下,拿到了优的成绩。他的感受是在论文过程中要认真刻苦勤奋,多动脑筋,多问些为什么,所以答辩时老师问的一些很细的问题,他都答出来了。说明功夫在平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企业主动要他去工作。

4.总结和思考

(1)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要加强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过程情况。(2)另外有的学生在毕设期间在外面实习,还希望毕设题目简单点,这个需要制止。(3)有些需要用软件计算的课题可以安排学生寒假期间先学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希文,赵阳.“校企联合”在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科教文汇,2017年9月(中),398:37-39

[2]沈佳君,黄宏伟土木工程联合毕业设计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119-122

同济大学范文篇8

近年来,北仑区按照将区域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份”、“现代化滨海新城区”的宏伟目标,结合区域实际,充分借力长三角地区发展实践经验和师资优势,抓好对广大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为北仑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三年来,区本级共邀请长三角地区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北仑举办各类培训、学术报告50多次,听讲人员达到近2万人次;组织各级干部赴除宁波外的长三角其它地区学习考察20多期(次),培训人员近千人。

一、实施“借脑育才”。充分借鉴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经历,通过设立“北仑讲坛”、“北仑发展论坛”等平台,从长三角地区“借脑育才”,努力培养一大批本土化的领导型人才。一是创办“北仑讲坛”。于20*年开设北仑讲坛,每季一期,全区副局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主讲人员界定为国内外享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在学术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运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向广大领导干部讲述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化、管理等各个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专家现场辅导报告被同步录像,并上传到“北仑干部党员学习网”供全区干部党员学习。自讲坛成立以来,邀请的专家学者有一半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如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倪世雄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林尚立教授、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曹世潮所长、同济大学创新思维研究中心王健教授等先后在“北仑讲坛”授课。二是开设“北仑发展论坛”,每年一届,定位为北仑新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参加人员为区管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及其它知名人士,主要通过论坛借助专家学者、各行业成功人士的智力资源,为北仑发展注入新的思维和动力。如20*年论坛邀请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朱金海作了《“十一五”期间长三角规划、产业布局及北仑发展定位》的报告,20*年邀请了浦东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作《浦东综合改革试点的基本做法及其对北仑发展的若干建议》的报告,均在全区引起强烈反响。

二、举行“联合办班”。针对于不同工作层面的需求,积极与长三角地区的一些高校、先进地区举行联合办班,培养各类人才。如着眼于适应北仑发展需求的优秀领导人才,从20*年起,全区有针对性地组织了7期共259名党政领导到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进行培训,努力提升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处理利益关系、驾驭全局和务实创新的能力;着眼北仑区域逐渐向城市化推进的需求,于20*年9月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了一期社区工作者综合管理研修班,全区41名社区干部除了学习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理论等知识外,还到上海先进社区进行实习,与优秀社区干部互动交流;着眼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需求,组织了部分组工干部、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到江苏昆山集中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另外,为培养企业高级经营人才,区委按照信誉可靠、师资雄厚、质量优良的原则,选择了上海影响力咨询等知名培训机构作为企业人才培训机构,选派优秀企业经营人才定期到机构接受培训。

三、加强相互联动。一方面,充分借助长三角地区专家学者熟悉整个地区发展情况,又清楚北仑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定位、优势及不足,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对北仑的大开发、大建设提供咨询、开展研讨,为全区重大事项科学决策进行论证、提供依据,并使各级领导干部在参加论证、接受咨询中增强发展意识,提高决策能力。如20*年召开“北仑区域物流发展研讨会”,区委区政府专门邀请了10多来自上海、江苏以及本省的专家就北仑物流产业规划、定位、目标、方式等开展咨询、研讨,为北仑物流业的发展找准定位、理清思路。另一方面,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的相互学习交流中,对前来参观考察的各类代表团,各级领导干部在认真做好情况介绍的同时,主动与代表团进行学习交流、深入探讨,在互动中开阔眼界,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与水平。如20*年初,同济大学新任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30名党员在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长的带领下,专程来北仑参观考察,双方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交流,为下步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济大学范文篇9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中国企业高速发展的四十周年,企业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一直呈现上升态势。于此相反,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大学的学科竞争中却出现颓势,甚至有不少高校取消了工商管理的本科招生,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形势不容乐观,优秀生源的流失率也越来越高。一边是人才难求的企业困境,一边是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难题,如何在供给侧的改革方向指导下,扮演好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实现学校毕业和企业就业之间的无缝连接成为现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中的头等大事。第一,学生对焦就业,专业分流深化意愿强烈。在2019年职友集网站对51440份样本调查中,工商管理专业在在工商管理类的14个分支学科种,就业热度仅排第8,其中的就业方向更是高比例流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其他领域。在对同济大学浙江学院154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有90.25%选择愿意分流,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泛而不精,很难定位今后的就业方向。调查发现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在填报志愿前对专业发展方向作为专门了解,81.16%的学生认为在进行工商管理各分支方向的基本了解后,可以进行分流选择方向无论对于自身综合能力发展还是专业能力提升都有益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在学生中几乎达到了100%接受的一项教学措施。第二,企业需求偏向宽基础厚专项人才。工商管理专业涉及面广,一方面可以降低对焦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但是一方面也很难对接企业需求的专业性。信息时代大大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很多传统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开始面临挑战,浅表的知识储备在专业精进和创新实践中难度更大,在与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的五家校企合作单位的洽谈中五家单位均表示出了希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在某一个分支学科中有更深更厚的知识储备的愿望,并在企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中显示:综合性大专业本科学生在就业中择岗难度大,跳槽比例更高。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行分流教学的难点

从学生层面探讨,一部分学生对专业方向的认识不清,在选择分流方向时容易随大流。虽然在前期的调查中对于分流方向的选择有90.4%的学生表示会从就业前景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另外9.6%的学生表示会遵从自己的兴趣,但是在分流实践操作中市场营销和工程管理这两个工商管理类中就业率最高的方向却遭受冷待,经过调查发现学生虽然已经学过市场营销和工程管理这两门工商专业基础课程,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把市场营销认为狭义推销,工程管理即是工地统筹,并且难度大,而更大一部分随大流,还有一部分就以自己的“我以为”轻易择定方向,这种随意性也违背了学生意愿分流教学的本意。从学校层面探讨,分流方向的选择是基于学生自由选择,然后以人数为指标,选择人数不少于20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开班人数下限为20人)的进行方向开设,还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自身师资综合考虑分流方向,这一直有所争议。如果学生自由选择方向,就会出现由于学生认识偏差导致背离解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传导桥梁的初衷;如果学校先预设方向,又可能出现随大流最后集中在一两个专业的情况,而常年遇冷的方向就可能出现教师流失的情况。从实践层面探讨,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招生文科占比较高,学生普遍数理工科基础比较薄弱,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分流方向中,诸如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等方向数理工科知识占比比较高,传统的考核方式会出现学生考核基点相对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会更低一点,在没有做好公平考核方案的准备时就会出现学生为了基点择方向和闹情绪的事件,也会又部分学生为了基点而在择就读方向时选择更偏文科的方向。

三、工商管理专业分流教学中的保障措施

(一)增设认知实习项目,开设专业模块认知讲座。工商管理专业理论丰富,可是对于尚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理论认识的能力不足,没有实践加持,理论总显得空洞,案例教学虽然从解决了一部分理论运用的空乏感,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总显得感知性薄弱,这也是工商管理专业近几年出现招生人数下滑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资源信息流通的颠覆式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课堂理论总是慢于现实,很可能出现课堂内容还没讲完,这个理论已经被淘汰,这种现实脱节感也深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从2015年度开始建立了十余家校企合作实践单位,涵盖电子商务、地产、食品、外贸、通讯等行业,为学生的实践认知打造了一个良好平台。为了让学生对工商管理的每个模块都有比较准确的认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打造了专业讲座积分卡,邀请在工商管理专业各模块中的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专业认知讲座,同时每次讲座可以有专业积分,从制度设计上鼓励学生认知工商管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在课堂和暑期小学期中增设植入式课堂,邀请工商管理各发展方向中的从业者来现场为学生演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每个方向中的个人发展方向和工作前景,提升学生在专业分流选择时对每个方向把握上的精准度。(二)强化教与学结合,打造厚理论强实战教师队伍。教学分流归根结底是为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对此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就有必须根据社会人才能力需求进行研究改良,通过校企多方面的深入合作,从用人单位和岗位的需求出发,将课程体系按岗位进行整合模块化。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作领域或工作岗位,将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或整合,各课程模块重点培养不同工作领域的职业能力,实现课程模块与工作领域对接。在此工作中,教学工作不仅是内容更新,更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育,引导创新教育方式需要不断被摸索,教师队伍需要不断学习,提升“双师”比例,从理论派更进为理论实战派。(三)灵活考核方式,完善学分互认设计。分流方向按“学生志愿优先参考成绩基点”为选择因素,就可能有学生因为基点无法选择自己心仪志愿,这也成为部分基点偏低的学生抵触分流教学的原因。另一方面在调查中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对于各专业方向的学习难度不同表现出忧虑,同一个专业同样的毕业证书,但是每个方向的学习难度不同,可能会导致有个别方向的毕业难度更大一些,这也成了部分学生觉得不公平不能遵循自己内心选择方向的一个阻碍。对此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研究了各种考核方式,传统的以卷面成绩定总评的比例必将大幅度下降,更多学科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运用,大比例增加实践考核,丰富期末总评考核手段,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总结和表达。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学习,打造“以赛促学,以证代考”的学习氛围,并实现比赛成绩或者考证分数和学习学分互认的考核体系,不以一卷论成绩,不同专业方向按照专业特性在学生方向选择时专业课程设置不同权重,比如一个选择人力资源方向的学生甲,人力资源这门基础课程的权重为3,而其他方向中人力资源这门课程权重为2,学生甲电子商务的基础课程权重是2,而另一个学生乙如果选择电子商务方向,那么学生乙的电子商务这门课程权重为3,人力资源课程的权重为2,重专业学习能力,重实践能力,以多元化考核体系尽可能挖掘学生真正的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1]李姣姣,陈莉.“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同济大学范文篇10

1医用物理学在线课程建设

基于同济大学自主开发的大学物理在线课程(见图1)平台,结合医用物理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特色,我们正在开展医用物理学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根据在线课程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需要进行一系列课程资源的配套建设,其中软件部分就包括了微课程脚本的设计,微课程视频的录制和制作,配套媒体资源库建设,以及医用物理学题库建设等。图2是医用物理学在线课程的网页界面,它是由课时列表、讨论区、资料区、评价等板块构成。其中课时列表区以微课程为主题,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也是我们建设的重点内容。微课程以章节为单元展开,每单元分为若干讲,每讲以知识点为主题展开。根据章节内容的容量,每单元可设计为十几讲到几十讲不等。例如“振动与波声波超声波”部分就有三十六讲。每讲都有与之配套的视频(课程微视频,时长约为5~10分钟)、文档(演示文稿,即配合微视频的PPT电子课件)、随堂测试(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填空题)。每单元有配套的单元作业和单元测试,课程结束后还有课程考试。讨论区由教师答疑,课堂交流和学生讨论组成。学习者可以在这里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即可以随时向教师就课程,作业和测试等内容提出问题,并得到教师的答疑解惑。同时,学习者还可以借助于该板块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以获得同伴的帮助,支持和认可,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认同感。资料区则提供给学习者与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料和信息,如多媒体资源,包括视频,图像图形,动画,网站等。借助教育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向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延伸,给学生提供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学习环境。评价是由课程测评和学生互评组成。课程测评是系统对学生的单元作业和单元测试进行评分,包括课程期末考试。而学生互评则是学习者之间的互相评价。这些评价按一定的权重相加,最后给出学习者一个总评成绩。

2医用物理学微课程视频资源库建设

由上述可知,开展医用物理学微课程视频资源库建设是医用物理学在线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包括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演示文稿、媒体素材,以及学习者在微课程学习后所进行的自我评价,如在线讨论,练习测试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形式组合在一起,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2.1微课程选题和脚本设计。结合物理学,我们在微课程的设计上尽可能突出医用物理学的特点。例如在振动和波部分,选择声波作为一个微课程系列。该部分包括了6个知识点,它们是:声波和声速、声压和声强、声强级和响度级、超声波、超声波的应用和超声医学诊断。在激光部分是:激光产生的原理、激光的生物效应、激光的医学应用、医用激光器简介等。X射线部分是:X射线的产生、X射线谱、X射线的吸收、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的生物效应和X射线的医学应用等。原子核物理部分是: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原子核的结合能和核力、原子核的放射性、辐射剂量和辐射防护、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做到突出医学特色外,每个知识点既能独立成篇,又在整体上具有系统性。在物理学的许多部分都涉及医学现象的物理原理以及物理原理在医学领域方面的应用,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选题,更能提高医学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加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我们主编的《医用物理学》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脚本(课件)的设计中,更加注重课件与教材之间的关联性以充分体现该教材的特色。总之,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课件配图或媒体的应用,还是在课件背景的设计等各个方面都围绕该设计理念展开,即做到:(1)知识点全面覆盖;(2)突显医学知识和应用;(3)内容短小精练;(4)应用媒体资源如数字化课件,动画,图形图像,演示录像等元素。4分别是X射线部分和原子核物理部分的脚本设计案例。特别强调的是为了增加微课程视频的可视度,在微课程脚本设计中,我们将尽可能加入题材多样的媒体资源,如图像、图形,演示录像,3D课件及动画等元素。希望通过视觉效果,充分体现“知识脉冲”效应对学习者的“冲”击作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达到在“时间碎片”中学习“知识碎片”的最佳效果。2.2微视频录制和制作。微课程视频的录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录像室录制、随堂录制或屏幕抓拍等。经过实践、对比和调研,目前我们采用了以PPT为主的屏幕抓拍,以及教师的随堂授课录制。另外动员学生加入到我们的课程建设中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自己的创新思想和想象能力。事实上学生的作品(微视频、实验录像、计算机课件等)都能收到学生的积极响应。除了上述的主要微课程视频模式,我们对习题课视频做了不同的处理。习题课在物理教学环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微课程中增加配合知识点的例题讲解,会导致时长的增加。为此,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将习题另外单独录制。形式上采用教师边做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就在自己身边娓娓分析。根据课程需要还会单独录制演示实验等。除了微课程视频库的建设,还有配套媒体资源建设以及医用物理学试题库建设等工作也在进一步实施中。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