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4:03:47

特性范文篇1

1.将德育放在首位是德国、日本教育的民族特性之一。德国、日本两国教育历来重视德育,将德育放在首位。日本早在1879年,天皇便颁布《修订教育令》,确定以修身为“本”,知识为“末”的原则,使独立的德育课程——修身科的口授学时占总授课学时比重由1.5%上升至10%,在各科中跃居第一[1](P293)。虽然二战后一度实行主智主义教育路线,但在1971年,日本颁布教育改革令,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重点抓[2](P295)。此后,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都重申这一思想,使德育主导的思想在社会上形成共识。

为了进一步贯彻这一思想,一方面,日本政府对学校德育实行全面干预,有一整套管理体制:从教育部、德育研究机构、研究会、地区教育机构、学校辅导组到班主任。1963年起文部省相继在全国各都、道、府、县指定一批中小学为德育实践学校,按地区联合组成道德教育共同推进学校,直接受文部省及所在政府教育委员会具体指导。这些学校中又一般由几所联合成立德育委员会,其下,各校又设有德育研究会,研究具体的学校德育教材、方法、各种活动安排、出现的问题以及不同时期的德育重点等[3](P138)。日本国立研究所以及都、道、府、县等教育行政机构及教科所或教研会中也都设有专门的德育领导和研究机构。另一方面,从1958年起,日本中小学每周开设一节道德课,称“道德时间”,正规教材由文部省制定,除正规教材外,文部省还编有一套收有几百篇文章的德育乡土教材。

德国学校是从教会教育机构中演化而来,学校德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德育首位的思想也由来已久。1870年德国统一后,宪法就规定宗教教育为核心课程,学校德育主要由宗教教育承担,教会管理宗教课事宜。1889年威廉二世教令,要求德国学校把“畏神”和“热爱祖国”的教育放在首位[1](P166)。后来由于希特勒上台后强化反动政治教育,一度使德育与军国主义宣传划等号,法西斯德育路线对战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唯智育主义二战后一度在西德盛行。但、暴力等问题促使人们不断反省德育问题,许多州(如巴伐利亚州)纷纷对德育做出决定,州宪法明文规定德育的重要性,指出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塑造人的个性和心灵,教育学生尊重宗教,爱国爱民。

德国对德育的重视方式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截然不同,德育实行教育分权制,两德统一后仍然如此。学校德育以宗教教育为根本,在各方面都突出宗教信仰和教会的作用,宗教课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全权由教会包办,校长都不得干涉过问,至上性可见一斑。此外,德国人认为,思想行为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强调将德育贯穿于一切教学工作之中,除宗教课、伦理课、社会课等德育科目外,要求其他课程也应担负德育任务(从操作层面看,大众学校实行的教师包班制,一个教师上十门课左右,对教师把德育与其他教学相联系也十分有利)。

2.重视本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德国、日本德育的特征之一。日本德育重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明治维新以前,各种教育(如家庭、私塾、平民乡学、大学寮等)都以灌输伦理道德为核心,对百姓进行严格而广泛的封建神道、儒道和武士道的三重道德熏陶,推崇天皇崇拜、仁义忠孝、跷勇、坚忍、重名轻死、崇拜军刀、舍身正果等价值观;明治维新时,在吸收西方科技和文明的同时,仍以封建道德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培养掌握现代技术的封建臣民武夫;此后,实际执行的军国主义教育路线使西方技术与皇道国粹更牢地合壁一体,在致力于富国强兵的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以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为目标,最终,“忠君爱国”的军国主义德育成为战犯的帮凶。1947年,日本修正了教育基本法,抛弃了推崇了50年的武士道军国主义德育路线,以培养国民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爱好和平为宗旨。此后,经过若干次改革,德育目标明确规定要使日本人“具有自主性”,推崇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尤其注重传统道德价值观,如忠孝、家族和皇道等观念巧妙在与“建设家乡”,“为大和民族利益”等口号结合起来,再配以其它的感性材料(包括英雄史),教育效果很强。需要指出的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对天皇敬爱和日本国崇拜的情调以及美化侵略战争和战犯的态度,已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德国自19世纪70年代统一后,虽然形成了全国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但德育中的宗教特色仍然很浓厚,价值以一般教义为基础,遵循宗教价值观,敬神、畏神、服从、纪律、忠诚、责任、仁爱等道义型价值取向是其体现,而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是功利型的,信奉的是竞争、利益、尊严、责任、效率、自由等,经过冲突与磨合,战后,德国德育目标强调要培养人的尊严、克己、乐于助人、理解他人,强调对公民进行诸如诚实、坦率、互助、给予、仁爱、不自私、责任感、相互谅解协调等健全人格的质素教育,现代社会所需的完善人格教育与其传统文化特质有机结合起来了。当然,两次大战期间德国实行法西斯德育,所鼓吹的以对暴力的崇拜和对权威的盲从为特征的“特种日耳曼民族”观在今天西方极右势力有所抬头的背景下有死灰复燃之象,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

二、民族特性通过德育进一步被强化

1.德国、日本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民族精神,两国人民民族认同感强烈。日本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是文部省制定的道德条目为主,每一德目都有详尽说明,特别强调德育与各科及课外活动配合,除正规教材外,还鼓励教师依据这些德目自编教材,因此,德育实际是由德育课以及历史、地理、公民、政治经济、家庭技术等等社会科和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指导课、劳动课等共同承担。日本德育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德育的核心目标却十分明确,旨在培养民族精神,这是日本学校德育最突出的特色。1990年后,日本将德育目标表述为:“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贯彻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为创造有个性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和平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以培养作为基石的道德情操为目的”[1](P298)。其核心有二: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一是培养日本人,其根本实质是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拥有民族优越感的“高大”日本人,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日本民族精神之精髓——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忠精团结、舍身奉献等德性教育浓浓地渗透于各门德育课程及活动之中。由于日本德育是全民德育,家庭、学校、社区各自承担切实可行的教育任务,因此,“高大”日本人教育很有成效,日本人民民族认同感极强,以身为日本人而自豪。

德国德育除宗教课、伦理课外,道德观念教育也渗入所开设的大量社会科之中,如,地理、历史、教育、社会、劳动、家政、经济等。此外,从宗教仪式到各种庆典仪式,甚至到课堂装饰(悬挂耶稣蒙难的大十字架),无处不体现出道德的教化。虽然德国学校德育因各州具体的德育要求不同而目标有别,没有统一的文字表述。但二战后,德国德育的基本目的是以宗教为根本,陶冶“精神与人格”[1](P171),除培植学生的宗教信仰外,注重培养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乐于助人,对真善美的感受性,民主精神和爱国爱民以及德意志精神,其中培养学生具有“德意志”精神是德国德育的核心目标。德意志民族以气质高贵、尊严、责任感、思维严谨周密著称于世。德育根本目的是要培植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灌输爱国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尤其重视德国史、德国地理等教学,在各种德育教材中强调介绍德国民族英雄和民族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贡献,而在培养人的尊严、责任感上,德国德育对法西斯主义的态度与日本的形成鲜明地对比。某种意义上说,德国德育是相当成功的,人们在与德国或德国人的交往中,总会感觉到他们对工作、对祖国表现出的由衷的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表现十分突出。

2.德国、日本德育的功效之一是民族特性突出。德国、日本德育的成效人们是有目共睹的,这主要表现在两国民族特性鲜明,甚至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都表现出本民族的特色。

大和民族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倾向于从集体道德观看人生、订行为准则,突出群体意识,国民的同舟共济的意识浓厚,这是德育的成效。日本德育强调合作的集体主义原则,重点培养、炼塑群体共存共荣的精神,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表现在方方面面,如,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有“关于集体与社会”的道德条目(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具体的教学要点)[2](P201),通过讲解、讨论、辩论等各种方式在“道德时间”进行教育,还渗透到其它社会学科的教学和特别活动(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全校性活动(如国庆、校庆、文化祭、音乐会、校运会等)等活动之中,甚至在学生守则中都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的德育理念,如,日本兵库县立神户高冢高中学生守则中对着装(细致到鞋袜颜色、校服的换装时间、毛衣颜色及式样……)、礼貌用语等都有细致、详尽规定[1](P309),集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日本人讲求群体协作的民族特性如此鲜明,以至于在当今社会表现出独特的市场经济模式:协作型市场经济,它体现在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及企业内部的团结合作,员工以工厂企业为家,而且,公司企业名气越大,越注重公司精神教育,像松下公司从厂家到管理机构、培训中心以及技工学校和研究机构,都非常注重“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奋斗向上、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的“松下精神”教育[1](P461)。重视集体的企业文化建设被不少人认为是日本成为经济巨人的秘密武器。

日尔曼民族国家意识强烈,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体主义观念普遍被接受,这与道德的教化是分不开的。德国德育在运作中表现出人性型特点,专注于对上帝的虔诚和对人性的磨练,体现了克己、互助、严谨、责任感、关爱、不自私、给予、发展相互谅解协调关系等特征,这些德性普遍被推崇,重视社会公平就会成为必然。

德国人重视社会公平,从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造成了毁灭性灾难,而联邦德国的迅速崛起,被视为战后西方经济发展的奇迹,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行了由德国经济学家L·艾哈德(LudwigErhard1897~1977)倡导的“适应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简称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把市场上的自由竞争与社会平衡结合起来,个人利益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的统一,讲求效率、强化竞争的同时,又讲求公正、减少两极分化,提倡社会公平,注重社会保障,体现出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原则。不难看出,德国人克己、互助、服务社会和人群等良好品行,对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和推行起了基础作用,而德国人的诚实、坦率、尊严、不自私、责任感、理解他人等品行也体现在方方面面,譬如说对二战中法西斯行径的反思与忏悔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赏,为其经济的发展减少了不少外部阻力。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特性范文篇2

一、童心性——走入儿童世界,体验童心“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我们在创作少儿舞蹈时,必须深入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孩子们的童心,从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题材进行构思创编,提炼出富有儿童个性、生动活泼的舞蹈语汇,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力的少儿舞蹈作品。深入少儿生活,寻找童心,关键还需要创作者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心灵要与之共鸣”。淅沥的细雨中,一群女学生打起蓝色透明的雨伞,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潇洒的舞步,女孩们活泼可爱。一位坐轮椅的少年冒雨而来,雨水向他无情地洒去。无可奈何时,突然觉得雨停了,是女孩们在他头顶升起了一片“蓝天”。舞蹈《小雨伞》以其精巧的结构,丰富的内涵,优美动人的乐舞,让人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真情流露,善意洋溢,舞蹈形象生动完美,趣味高雅,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舞蹈创作要求作者不仅要“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尤其是少儿舞蹈的创作,更有它的特殊要求。全身心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与孩子们交朋友,建友谊,我们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少儿舞蹈素材。

二、童趣性——了解儿童心理,突出审美特性了解儿童心理,突出其审美特性,需要创作者捕捉儿童精神世界的闪光点,突出儿童兴趣的“兴奋点”。

儿童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他们的动作行为常常背离成人的思维模式而使人感到妙不可言,人们把它称为“童趣”。童趣来自儿童的生活,出自儿童的本性,不能有半点矫揉造作,是孩子们内心流露出来的。在舞蹈创作中,如何让故事或舞蹈本身一下子就能“抓住”孩子的心,这是创作者的一个基本功。这就要求创作者对少儿审美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这也是少儿舞蹈创作(包括其它艺术形式的少儿作品)独有的难点,它需要创作者有长期深入生活的体验。2005年我创作的一个儿童舞蹈,在给呼和浩特市某小学排练一个舞蹈后发现,由于他们原来的舞蹈的编排与音乐感觉与情绪不符,动作编排比较成人化,加上孩子们的舞蹈基础不高,舞蹈看起来凌乱和不完整。后来我运用了葵花作为道具,不但突出了主题,而且简化了舞蹈动作,使学生跳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使〔舞蹈看起来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由于音乐是3∕4拍,我把原来繁琐的脚步动作改为碎步动作,使舞蹈看起来比较流畅和舒展。为符合儿童审美特点,我加强和丰富上身动作,然后又增加了表演人数,加强了欢乐气氛,由模仿成人的舞蹈转变为孩子自己的舞蹈。当孩子们以自己是祖国的花朵形象出现在舞台上,一下子引起了台下小朋友们的兴趣,这些可爱的舞蹈形象会引发他们的无限联想。可见,少儿舞蹈创作的选材要选取那些孩子们身边的、感兴趣的、容易激发联想的生活元素,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要习惯从孩子们的兴趣中发掘素材、精选素材,把握好少儿审美心理的特征,因为缺少了童趣,少儿舞蹈就失去了感染力。

三、童肢性——把握儿童舞蹈语汇,体现童真少儿的性格特点是天真幼稚,富于幻想,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动作特点往往是蹦蹦跳跳。

特性范文篇3

关键词:全媒体背景;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性

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新的时代下受众的媒介素养和认识水平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高,在全新的传播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语言也展现出与传统媒介时代不同的特征。众所周知,语言既是一门工具,又是一门艺术,是搭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影响着社会交往和人际传播。播音主持语言与日常社会交往中使用的语言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学界关于新的传播背景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性研究已经是比较丰富了,本文也以此为研究对象,承接既有的研究成果,试图从全新的角度来探讨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性,同时也期望本文中的一些观点能够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全媒体背景下传播环境的嬗变

1.1传受关系的变化。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关系的改变是全媒体背景下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当下已经是互联网时代,各类媒体依托互联网技术已经获得了质的飞跃和发展,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播的互动性大大增强,新闻对象由传统的受众角色也逐渐向用户角色进行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受众的能动性大大的得到了增强,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过程是单向性的,新闻信息对象的反馈能力是比较缺乏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传统媒体本身的特质所造成的,传统媒体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几乎很少有方便快捷的受众反馈渠道或者是传授互动渠道,所以导致新闻信息对象的能动性较差。其二,也正是这种相对比较封闭的传播环境,造成了大众的媒介素养低下的状况,新闻信息对象对于信息的反馈并不十分积极,所以会产生反馈迟延的现象。随着信息接收者的能动性大大增强,受众的地位大大上升,那么信息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也必将会越来越在乎受众,甚至以受众为导向来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传受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播音主持语言的变化,播音主持的语言使用也将会越来越像受众喜欢的方向去进行靠拢。1.2主流媒体的媒介身份感降低。在全媒体时代,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媒介的高高在上的身份感有所降低,这种身份感降低突出体现在主流媒体之中。那么造成媒介身份感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传受关系的变化。在上文中也有所论述,传受关系的变化使得传播者越来越会关注到受众,在关注信息接收者的过程中,媒体自然要降低自己的姿态来寻求和受众平等对话的空间。其二,自媒体的兴盛给主流媒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其粉丝量以及受众的喜欢程度甚至会超越一些主流媒体,这样一来,自媒体的流量以及广告收益都会在市场的竞争之中分得一杯羹。面对自媒体的竞争,主流媒体也必须放下姿态,来和自媒体抢夺受众、抢夺市场,获得更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媒介放下身份感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台以及一些网络媒体的播音主持语言选择上都会有所考究和变化。1.3网络语境影响力上升。在当下的主流媒体甚至包括大量的官方媒体、政务媒体中,一些网络的流行词汇随处可见,网络语境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常见的话语空间。通过网络语境的融入,构建一个与受众平等对话的空间,自然也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将网络用语融入到新闻信息的传播之中,使得整个信息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网络语境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也是新的传播环境和时代背景所塑造的,网络语境的融入,对于播音主持语言会产生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播音主持过程中将网络语境融入其语言的表达之中,这就会产生全新的一种面貌和效果,语言的表达会更加平民化、更具生动性,而传统的严肃、刻板的播音主持语言特性将逐渐地消失不见。

2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特性分析

2.1播音主持语言个性化表达特性。个性化表达是播音主持语言艺术在全媒体时代下呈现出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在新的环境下,由于传受关系的改变、网络语境的融入等众多原因,很多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播音主持形式,在语言的运用上已经非常具有个性化了。以央视新闻的主持人朱广权为例,朱广权一改人们心目中严肃端庄的央视主持人的形象,化身为网络段子手,用段子的方式来进行新闻信息播报,将关于天气的新闻信息等变成顺口溜的方式,这种极具个性化的播报语言使得观众耳目一新,在网络中被广泛传播,形成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同样,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语言的也应该注意个性化语言的使用,在一些新闻信息的播报上可以结合播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要防止矫枉过正的现象的发生,以免引起不适。2.2播音主持语言时尚化表达特性。有学者曾经针对国内的影视剧创作提出了“双主流对接”的理论概念,所谓“双主流对接”,就是让主流价值理念和主流人群实现对接,这里的“主流人群”指的是年轻、时尚,具有青春活力和强大传播力的青年群体。其实当前的播音主持语言也是逐渐在向“双主流对接”的方向靠拢,播音主持语言的时尚性自然就体现出来了,语言的时尚性特征也是根据其目标对象所决定的。当然要注意的是,播音员在语言的使用上要依据自身的内容来进行时尚化表达,切不可为了追逐时尚而生搬硬套,这样一来反而会适得其反。同时,针对于那些适合时尚化表达的语言内容,要紧紧跟随时尚潮流,在跟随潮流的同时,需要努力做到引领潮流,这项才能缔造出现象级的传播内容。2.3播音主持语言口语化表达特征。口语并不等于书面语,因此也不具备书面语应用性的特点,更体现不出书面语的贴近性与日常性。语言口语化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美的二次解读,设法将生活美与艺术美相结合便是播音语言的日常工作。口语化不仅仅是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也体现在播音员的播音语气上。在语言的使用上,能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在一些时候语气也一改平时严肃端庄的感觉,更加具有亲切感和亲和力。2.4播音主持配音元素呈现多元化。在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文中所提到的配音,专指为电视节目画面配录解说词,不包括影视作品中人物语言的配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最为经典的配音应该是赵忠祥老师的《动物世界》了,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配音语言也逐渐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中一方面是由于电视节目的工业化发展,使得配音语言越来越细化。目前,国内外已有大批具有独特音质与语言表现力的播音员专门从事电视或影视节目的配音工作。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今文化语境的变化使受众的需求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致使受众的审美观产生了改变。不难发现,在当今时代下,传媒技术高速发展,一些媒介技术的使用也不再是遥不可及了,这些技术已经影响到了播音主持,各类的配音技术使得整个内容的呈现更加生动,一改传统单调枯燥的配音风格,这同样也给我们留下启示,在全媒体时代,要充分地去利用各种传媒技术,将整个播音主持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处理。

参考文献

[1]赵珊瑛.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之我见[J].新闻采编,2018(6):44-45.

[2]王铭渝.论播音主持语言创新方法[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二——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2.

[3]方攀.全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特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8(22):124,126.

[4]李勤.新媒体时代播音语言水平的提高方法[J].新媒体研究,2018,4(21):137-138.

[5]李静.基于新媒体语境之下的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探究[J].传播与版权,2018(11):20-21.

特性范文篇4

在人类生存所需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林地占有特别的重要地位。林地在林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林业生态发展中,林地是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能量循环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必要环境条件。可以说,没有林地,也就没有林业和林业生产建设。

1.1林地是自然本身的产物一些生产资料,多半是劳动的产物,而林地这种生产资料,一方面是自然本身的产物,另一方面人类可以在土地上营造人工林。从森林在生态效益上发挥的作用看,人工林(特别是人工纯林)与天然林相比,这类林地具有改变土地种类的特性,这就启示我们既要珍惜和保护自然森林资源,又要利用和改造土地资源。

1.2林地的有限性由于土地受到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限制,所以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的面积都是有限的,而林地的面积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林地,不断提高集约经营程度,从而使有限的林地生产出更多的木材和林副产品,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1.3林地的永久性人类往往使用一些生产资料过程中,常常至陈旧、直到报废。但林地只要在使用过程中,利用和改造的得当,就会成为永久性的生产资料。相反,违反自然经济规律,不合理地利用林地资源,将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林地失去它的作用,而变成荒山秃岭。因此,必须按照自然经济规律,对林地资源合理规划,合理经营,使林业建设保持继续发展。

1.4林地位子的固定性其他生产资料可以移动,而林地则是固定的,不能随意移动。因此,林地的利用和改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必须依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组织林业生产,调整森林结构,持续发展林业事业。

1.5林地的可变性林地经自然或人为破坏,而形成迹地,由于自然环境或人类不干预,而形成“不毛之地”,则就不成为林地。相反,土地具有适宜自然环境空间或人类干预,则它又可恢复成为林地。因此,要掌握林地的可变性,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力作用,将对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林地的重要地位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两个重点课题。保护好林地和森林资源与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生产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另一方面,传统的工业化生产,高投入高产出,先污染后治理、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森林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林地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林地与木材供需,林地与农业的建设,林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集中反映了当代林地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2.1林地与木材供需的关系人类生存所需的木材和林副产品以及间接林产品,都依赖于林地的供给。因此,人类对林地的依存关系,将日益增强。我国是少林国家,林地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林区,包括山区,林地数量不仅不能减少,而且应当有所增加。非林区域在国家整体规划下,大力营造人工林、防护林,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从而生产各类木材和林产品,以缓解木材供需的矛盾,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2.2林地与农业等建设的关系林地对农业等各项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林地是森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轻洪涝灾害等功能。保护好林地和森林资源,对农业丰产增收和国民经济各项建设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正效应。森林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安身和立命之本,更是农业和农村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长期以来,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农村再生能源的短缺,导致对林木的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植被的严重破环,加剧了山地农田的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下降、耕地肥力衰弱、土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地的重要地位不能忽视,只有加强林地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建设完整良好的森林生态体系,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资源合理利用,使农业环境与社会经济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2.3林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从林地概念出发,林地本身也是环境,是一个林地生态系统。土壤、森林等都是林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林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是指林地生产力的保护和破坏对其他环条件的影响。林地与环境条件之间存在着互为作用的关系,这种联系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流动来体现的。物质和能量流从外界环境如大气、太阳能和动物遗迹等向土壤不断输入,并通过土体内迁移转化,引起土壤成分、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从而促进林地生产力不断提高。同时,物质和能量流从土壤向环境输出,导致环境成分、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从而使不断改善。林地和环境条件的这种相互作用,使各类森林的结构和生长发育不断加速。但是,当物质和能量流的循环系统的某一环节,受到自然因素或认为因素的不良影响时,则循环系统的自净作用将受到破坏,使林地的生产力受到破坏,进而生产环境受到污染。因此,要合理利用林地,保护林地生产力是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关键。为此,要加强林地的管理,严禁盲目的毁林开荒,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森林和青山,保持林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为林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新年.林业生产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胡继平,杨君临.当前林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5年04期.

特性范文篇5

1、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即要求保持环境、利用环境、防御自然灾难。保护生态系统并减少CO,及其他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保持建筑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进行供暖、供热、采光以及通风,充分考虑绿化配置,软化人工建筑环境;考虑建筑物的朝向等。

2、应用减轻环境负荷的建筑节能技术:即降低能耗、延长使用寿命、使用环保的材料,注重能源的再利用、使用耐久性强的建筑材料及可循环再生材料的利用。

3、循环再生型的建筑生涯。循环利用始终贯穿到整个建筑生涯。

4、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包括健康持久的生活环境,优良的空气质量等。

5、使建筑融人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即继续地方传统的施工工艺,继续和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保持城市的恒久魅力和活力。

土壤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的热资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位能,将低温位能向高温位能转移,以实现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绿色空调系统。

在建筑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土壤源热泵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系统形式。

2土壤源热泵的优缺点及分类

2.1土壤源热泵的优点

土壤源热泵利用土壤一年四季温度稳定的特点,冬季把土壤能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即把高于环境温度的地能中的热能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土壤能作为空调的冷源,即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释放到底于环境温度的土壤中。通常土壤源热泵消耗1KW的热量,用户可以得到4KW左右的热量或冷量,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而且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实现了环保的功效。土壤源热泵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该系统有如下特点:

1、资源可再生利用,土壤源热泵技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而地表浅层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集热器,收集了47%的太阳能,相当于人类每年利用能量的500多倍,且不受地域、资源等限制,真正是量大面广、无处不在。这是储存于地表浅层近乎无限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与地面上环境空气相比,地面5m以下土壤温度全年基本稳定且略低于年平均气温,可以分别在夏冬季提供相对较低的冷凝温度和较高的蒸发温度。所以从热力学原理上讲,土壤是一种比环境空气更好的热泵系统的冷热源。而且土壤源热泵系统不会把热量、水蒸气及细菌等排人大气环境,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通常土壤源热泵消耗lKW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4KW以上的热量或冷量,这多出来的能量就是来自土壤的能源。另外,地能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也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据美国环保署EPA估计,设计安装良好的土壤源热泵,平均来说可以节约用户30%~40%的供热制冷空调的运行费用。高效的土壤源热泵机组,平均产生1冷吨的冷量仅需0.88kW的电力消耗,其耗电量仅为普通冷水机组加锅炉系统的3O%~60%;

2、投资少,运行费用低,与传统空调系统相比,其一次性投资可节省15%~25%,每年运行费用可节约40%左右。采用土壤源热泵系统,由于土壤的温度理,土壤源热泵可以比风冷热泵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可靠性,其热源温度全年较为稳定,一般为l0-25℃。而且土壤源热泵系统可用于供暖、空调,还可提供生活热水,一套系统可以替换原来的锅炉、空调制冷装置或系统,一机多用;不仅适用于宾馆、商场、办公楼、学校等建筑,更适合于别墅住宅的供热和空调。此外,机组使用寿命长,均在20年左右;机组紧凑、节省空间:维护费用低;自动化控制程度高,可无人值守。土壤源热泵中的热源不是指地热田中的热气或热水,而是指一般的常温土壤,所以对地下热源没有非凡要求,可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应用。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COP值一般在3~6左右,与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相比,要高出40%左右,其运行费用为普通中心空50%~60%。

3、占地面积少,机房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可设在地下;

4、绿色环保,土壤源热泵系统利用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没有燃烧,没有排烟及废弃物,情节环保,无任何污染,土壤源热泵的污染物排放,与空气源热泵相比,相当于减少40%以上,与电供暖相比,相当于减少70%以上,假如结合其它节能措施节能会更明显。虽然也采用制冷剂,但比常规空调装置减少25%的充灌量;土壤源热泵系统属自含式系统,即该装置能在工厂车间内事先整装密封好,因此,制冷剂泄漏机率大为减少。该装置的运行没有任何污染,可以建造在居民区内,安装在绿地、停车场下,没有燃烧,没有排烟,也没有废弃物,不需要堆放燃料废物的场地,且不用远距离输送热量。土壤源热泵系统没有冷却塔和其它室外设备,没有中心空调集中占地问题,节省了空间和地皮,为开发商带来额外利润,产生附加经济效益,并改善了建筑物的外部形象;

5、自动化程度高,机组内部及机组与系统均可实现自动化控制,可根据室外温度变化及室内温度要求控制机组启停,达到最佳节能效果,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

可自主调节机组,能够任意调机,投资者可按需要调整供给时间及温度,完全自主;

一机多用,即可供暖,又可制冷,在制冷时产生的余热还可提供生活生产热水或为游泳池加热,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能源。

2.2土壤源热泵的缺点

1、埋地换热器受土壤性能影响较大,土壤的热工性能、能量平衡、土壤中的传热与传湿对传热有较大影响;

2、连续运行时热泵的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受土壤温度的变化发生波动;

3、土壤导热系数较小,换热量较小。已有的经验表明,其持续吸热速率一般为25W/m2,所以当供热量一定时,换热盘管占地面积较大,埋管的敷设无论是水平开挖布置还是钻孔垂直安装,都会增加土建费用。

2.3土壤源热泵的分类

2.3.1按地下埋管系统分类

地下埋管热泵系统按埋管形式可分为水平埋管热泵和垂直埋管热泵。水平埋管是目前工程实例中常采用的,多其用于采暖。而垂直埋管一般认为其性能优于水平埋管系统,但施工难度相对高一些。

1、水平埋管热泵系统

关于水平埋管热泵的研究开始于1930年到1940年。现在欧洲普遍使用的此类系统多只用于采暖。水平盘管系统有单层和双层两种形式,可采用U形,蛇形,单槽单管单槽多管等形式。单层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一般的设计管埋深度为0.5m到2.5m之间。由于土壤饱和度不同,壕沟深度也不同。若整个冬季土壤均处于饱和状态,壕沟的深度就一定要大于l.5m同时用于采暖.管埋深度超过1.5m蓄热就慢,而小于0.8m,盘管就会受地面冷却和结冻的影响,另外管间距小于1.5m,盘管间可能会产生固体冰晶并使春季蓄热减少。双层盘管系统一层约在1.2m深,另一层约在1.9m深,即先在l.9m深敷设一层管道再回填至1.2m深铺设另一层双层铺设大幅度降低了挖掘深度和填土需砂石量。

2、垂直埋管热泉系统

垂直埋管热泉系统有浅埋和深埋两种。浅埋深度为8m到10m.安装成环形、六边形或直角形,并采用同轴柔性套管。这种设计是由Ambrose在1946年提出的,增大外壳直径是为了提高热交换性能。深埋的钻孔深度由现场钻孔条件及经济条件决定,一般为33m到180m不等。溶液在垂直的U形弯管中循环。为了减少泵容量,有必要采用平行埋设,在垂直埋管系统中。管道深入地下,土壤热特性不会受地表温度影响。因此能确保冬季散热与夏季得热间土壤的热平衡。平衡的方法可以采用集热器,在夏季集中热量并送入地下加热土壤,或使热泵反转在夏季为土壤加热,以备冬季之用。集热设备一般采用太阳能和风能集热,此类设备具有高蓄热能力、温升能力。

垂直埋管热泵系统较水平系统有许多优点。首先它不需像水平埋管系统那样需要大的场地面积。其次在许多地区,地面以下的一段距离,土壤处于湿度饱和状态,而这段距离又正是热交换器所在的位置,因此对热交换有利。在制冷季节,水平系统流入盘管中的溶液加热了饱和的土壤层使水分降低,从而降低了土壤导热率。使得热交换的效率也降低。而垂直埋管中,这种水分转移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垂直埋管热泵的稳定工况和部分负荷的运行效率比满负荷情况好,而一般的空调系统设计工况是在满负荷情况下,但实际却很少在此情况下运行,效率也就很难保证是在高效区。

2.3.2按中有无中间流体分类

按有无中间流体分类,土壤源热泵分为一次流体地偶热泵,即在制冷剂和大地之间存在一种中间流体,多为水、盐水或乙二醇溶液;另一种用得较少的系统是直接膨胀式地偶热泵系统,即利用大量制冷剂直接在地下盘管内与环境进行热交换。

特性范文篇6

一、《潜伏》台词的修辞特点

电视剧《潜伏》里的几组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有身份高贵的军统天津特务站吴站长,有被中共策反成功、潜伏到国民党内部的地下人员余则成,有共产党人左蓝,有假扮国民党官太太的共产党女游击队长翠平,有国民党情报贩子谢若林等,人物虽然身份复杂,但关系简单,语言各具特色。“人们只要运用语言,就离不开修辞”[1侧。

(一)人物语言的直白通俗性

《潜伏》中不论是主要角色还是次要角色,他们不是影屏上的英雄人物,而是我们身边的平民,他们的语言首先建立在通俗化的基础上,然后富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余则成字字考虑周密,翠平大大咧咧,直来直去,吴站长老奸巨猾。正如黎运汉先生说“有些平实的语言,如果用得恰当,同样可以收到好的修辞效果”[l脚。《潜伏》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刻画人物台词,语言的魅力深深吸引观众。

1.语音上,象声词、语气词、谐音词的灵活运用

(l)翠平在鸡窝里放进几根金条,天天查看,余则成说:“你就是只老母鸡,咯咯咯,咯咯咯……,整天围在鸡窝旁边转,恨不得睡在鸡窝里的金条上。”正是这个非常关键的象声词“咯咯咯”最后竟成了他俩最后一次相见传递信息的暗号,在剧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2)军统天津站四大员的太太一起边打麻将,一边谈论八路军女军调代表。吴太太:东风!马太太:么鸡!陆太太:四万!翠:(打出八万)八路!“八万”和“八路”这俩个词在语音上音近,看似翠平口误,实则形象生动展示这位女共产党员的心思,同时又体现了她的个性—心直口快,不适合潜伏,为后来翠平的潜伏成功设置障碍与矛盾,增强了剧情的可看性。

2.词汇上,熟语、文言词、隐语的恰当运用

(3)(余则成意外与左蓝在陕西会馆重逢,左蓝策反余则成)左: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延安吗?余:你都知道我是什么人了,共产党还不拿我去喂狗啊!(4)(吴敬中试探余则成对晚秋的态度)吴:眼下正是大换妻时代,杭战夫人换成胜利太太,是很时髦的!余:则成教养守旧,不敢问津这等时髦。吴:是吗?据我所知,你在重庆也有相好的呀!余:孤身一人,难有说不觉寂寞的时候,但那只是风月露水,点到为止。学生还是家室为大,不敢乱来。余则成面对的交际对象不同,他的语言用词也不同。同爱人左蓝谈话时是随意、轻松的言语:“共产党还不拿我去喂狗啊!”他同上司吴站长谈话时,语言的使用则非常谨慎、正规、讲究逻辑,并且采用文言词:“孤身一人”、“家室”、“风月露水”,语言表达显得较为正式、庄重。《潜伏》台词里还使用了大量的隐语,如“峨眉峰,,、“佛完”、“深海”等。

3.语法上,定语、状语的巧妙运用

(5)廖三民与李涯一同跳楼身亡,吴站长说话了:“神奇的一跳……正好跳到我的神经上……现在有点牙疼……”吴站长对于李涯的死吃惊得没有更好的语言来表达,只有本能的反映:“神奇的一跳”,定语“神奇”的巧妙使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吴站长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6)谢若林请余则成吃测羊肉,实际上想和余则成买卖情报,他解释原因说:今天请余先生来,还真是想跟您深度地匀兑一下!国民党的情报贩子谢若林拉拢余则成下水,买卖情报,又不能直说,便用“深度地勾兑”,“深度”这一状语用得实在巧妙,把谢那张丑恶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4.辞格上,修辞格的多样运用

(7)吴站长训李涯:本来想雾个脸的,谁知道把屁股给露出来了。(拈连)(8)(吴敬中与余则成开玩笑,描述“夫妻”小别第一夜)吴:初夜比挖个菜窖都累呀!还好,不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余:(坚定地)老夫老妻照章办事就是了,身体还是党国的!(比喻)(9)(余则成告诉翠平工作的严峻性)余:我们的敌人是空气,每一个窗户后面都有一双眼睛,每一片树叶后面都有一只耳朵。(比喻夸张)(10)(余则成和左蓝商量婚事)余:我现在就想,买一个什么样的结婚戒指最配你。左:不求手上有金,但求心里有人。(对比)

(二)人物语言的幽默风趣性

莎士比亚认为:“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体现。”《潜伏》作为红色谍战篇,在紧张的剧情中,幽默的台词语言可以称得上是一味调味料,渗透其中。《潜伏》电视剧中的人物台词是经过编剧加工的艺术语言,常常运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技巧来获取幽默的表达效果。正如贾磊磊在其((电影语言学导论》一书的序言中所说:“一种艺术的创造,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的创造,一种表达人类精神活动的媒介形式的创造。”哪叱潜伏》人物台词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艺术魅力,或幽默调侃、滑稽可笑、或浅显俗白、朴实灵巧,或意蕴深沉、饱含哲理,或时尚新颖气

1.无知调侃式幽默

(11)翠平穿了一件新旗袍,在镜子前打量。余:像一个人。翠:谁?余:林黛玉。翠:在哪认识的野女人吧?(12)结婚当晚,余说完以上严肃的话,余让翠平也说几句,翠平说:爹娘,闺女今天结婚了,明年给你们抱孙子!

2.浅显俗白式幽默

(13)(余则成睡前照例摇床,以应付楼下的监视。翠平满不在乎)翠:还用天天摇啊?那边的会计是个光棍,受得了吗?天天摇让人觉得你本事大啊?余:(有点吃惊)看来你很懂啊!翠:(不屑一顾)没见过配人,还没见过配牲口啊!(14)晚秋给余则成挽袖子,翠平吃醋,赶紧挽另一只,还说:你这小嫩手一碰着他的时子,他就尿裤子上了。

3.朴实憨厚式幽默

(15)(翠平晕车,把刚吃的东西全吐了,因此心疼不已)翠:羊汤大饼,可惜了!(16)(翠平第一次坐桥车,十分新奇与兴奋,忍不住恭维马奎)翠:马队长一看就是有本事的人,能驾洋车。头回坐这家伙,这四个轮子就是不赖。马队长,你让我驾会行吧?

4.饱含哲理式幽默

(17)(余则成与吴敬中谈论各自的太太)吴:我太太也是个粗人,除了麻将上的字,其他的字一个都不认识。怕丢人啊,别忘了夫妻情分。在我的眼睛里,不注重情分的人,难堪大用!(18)军统要变成保密局,马奎和陆乔山都问吴站长会裁谁,吴站长一本正经地说:晚上我就去问问老天爷。

(三)人物语言的别致新颖性

1.选用词语别致新颖

(19)余:这种钱我拿着慌啊!谢:这你慌什么呀?你看看现在那些为官的人,嘴上都是主义,那心里全是生意!编剧借情报贩子谢若林之口嘲讽国民党的官员,用“主义”和“生意”这两个词语对比,用词高人一筹,别致新颖。(20)(吴敬中曾经向余则成传授的经验)余:做特工的一定要好奇,但是一定要装作不好奇的样子。”余则成谈及特工的本领时,连用了两个“好奇”,一正一反,对比强烈,一语道破特工的特性。

2.辞格设置别致新颖

(21)(面临撤退,翠平放心不下鸡窝里的金条,余则成娜偷她是老母鸡)翠:女人都护窝,我就是老母鸡!你不许跟别的母鸡跑!(比喻)(22)(余则成与吴敬中在天津相逢,吴敬中感慨)吴:时间像一头野驴呀,跑起来就不停。你都长皱纹了,就跟我这前列腺经常造反一样啊!(比喻双关)

3.句式选择别致新颖

(23)(谢若林鼓励余则成出卖军统情报)谢:什么都是假的,黄金白银那是真的!(24)(晚秋向翠平表露对余则成的感情)晚:我这贼,只惦记,不偷!(25)余:你怎么了?翠:哭了,看不见哪!余:为什么哭啊?翠:(怨恨地盯着余)想男人!上例分别列举了谢若林、晚秋、翠平的新颖性的对话语言,展现了谢的贪婪、晚秋的哀怨、翠平大胆粗放的示爱,引人人胜。

二、(潜伏》台词的的修辞效果

1.台词语言构建观众与剧中人物的桥梁

细细品味,30集的《潜伏》电视剧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激昂的音乐,没有火爆的动作,更没有潇洒美丽的男女主角。全剧里仅有的几组人物关系简单,故事框架主要由余则成这个中共地下组织的工作人员所完成的潜伏任务构成。然而,《潜伏》电视剧走人人心关键是依靠剧中人物的台词语言。每个角色的每一句语言,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人物的个性特色。像谢若林这样的国民党情报贩子说出“哪根黄金是高尚的,哪根是醒凝的”,观众在欣赏之余不得不感慨谢若林狡辩是如此“淋漓尽致”。观众在欣赏玩味人物语言时,心灵之窗早已被悄悄打开l’]。在《潜伏》电视剧为数不多的角色中,观众似乎可以通过人物语言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回自己的爱和信仰。这种观众与剧中的人物的交流互动,或把自己假设为英雄式人物余则成,或把自己假设为坚守爱情的王翠平,甚至会从李涯、吴站长身上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潜伏》台词找回了人生的信仰,就连左蓝去世这么痛苦悲伤的事情,余则成领悟出“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仰,化悲痛为力量。正是对信仰的坚持,才显示了《潜伏》语言的高贵。

2.提高了谍战片电视剧语言的审美品位

特性范文篇7

一、抒情性抒情性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审美属性。

舞蹈是抒情的艺术,是以人的情感为动力,以人体为表现工具,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表现材料,以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感情为表现对象,在音乐、灯光、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等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舞蹈艺术鲜明而又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理想、信仰、审美需求,既供人欣赏娱乐,又通过“以情动情”的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舞蹈在揭示人的心灵,抒发人的情感方面,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方式和最后手段,关于这一点,我国汉代的《毛诗序》就说得十分透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种无声的“手舞足蹈”,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舞蹈正是充分运用了人们表达情感的这种特殊方式与特殊形态,构成它独特的审美属性,做到心神与形体结合,以“情动”驱动“形动”,又以“形动”表达“情动”,以“情”“形”一体,身心一致,收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在舞蹈艺术中,情感是从动作、姿态、表情、手势、身段、步伐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而不是情感的简单图解。例如《红绸舞》的热烈欢快的情绪、《荷花舞》的清新幽静的情绪、《天鹅之死》的奋力拼搏的情感、《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无限纯真的爱情。尤其是当今流行的现代舞,几乎没有任何情节或事件,主要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通过强烈的情感氛围来震撼观众的心灵。可以说,舞蹈艺术本身就是灵与肉、情与思的美妙结合,是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的艺术。

因此,只有用“心灵的眼睛”去体会那动作中所蕴含的情绪与意境,才能看懂一部舞蹈作品。例如上面提到的世界经典芭蕾舞名品———女子独舞《天鹅之死》,就含有多层次的情绪和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感怀与遐思。舞台上,一只垂死的“天鹅”,在奋力展翅,意欲重上蓝天,但却力不从心。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抗拒,使她一次又一次地拍动着双翅,又一次次地垂下双翅,直到最后一次呼吸,她还在奋力展翅。这个舞蹈的动作十分简练,以双臂做波浪式颤动为基本动作,足尖不停地碎步行进,没有什么高难度的技巧了,也没有大幅度的单腿控制,更没有“平转”和“大跳”、“倒踢紫金冠”,只用一双颤动的手臂,把生的渴望、死的过程、死的抗拒表现得细致入微,感人至深。这个仅有7分钟的独舞,仅以优美的双臂颤动,就表现出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难以用文字去描述,也难以用语言去传递,以不言而“言”出无限深意。

二、形象性形象性也是舞蹈艺术的本体审美属性之一。

特性范文篇8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原因;控制措施

**市东雷抽黄灌区是**市四大灌区之一,在建设过程中,商品砼广泛运用于大型闸墩、渠道浇筑等部位。笔者多次参与了砼的浇筑施工,对施工中的砼温度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材料使用、施工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裂缝控制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混凝土裂缝原因

1.1混凝土本身的影响

在大体积砼浇筑时,因水泥水化热过高,混凝土在浇筑振捣以后,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热量,水化热聚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引起急剧升温。由于结构物在一个自然散热条件中,实际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混凝土浇筑的最初3~5d。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砼弹性模量的增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愈来愈大,以致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这种应力时,开始出现温度裂缝。

1.2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混凝土的收缩,也是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实际所需拌合水比水泥水化所需的水要多得多。拌合水中只有约20%的水是水泥水化所必需的,其余的都要被蒸发掉。水分蒸发之后,引起混凝土收缩,当收缩受到约束时,则产生收缩应力,当收缩应力大于当时混凝上的抗拉应力时,则裂缝随之产生。

1.3施工方面的因素

一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违章施工、不当施工造成混凝土裂缝。如夏季施工时由于运输车交通不畅耽搁时间,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较差,现场人为加水,造成混凝土强度的降低,加水部分的混凝土水灰比和强度与原配合比的混凝土不同,造成不同配比混凝土的凝缩裂缝和干缩裂缝。二是振捣方式不当引起裂缝。不正确的振捣方式会造成混凝土分层离析、表面浮浆而使混凝土面层开裂,或造成混凝土砂浆大量向低处流淌,致使混凝土产生不均匀沉降收缩而在结构厚薄交界处出现裂缝。三是现场养护不当造成混凝土收缩开裂。在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时不能做到及时覆盖保温养护,一般总要等到最后一遍抹光结束后才覆盖,有的甚至不覆盖,结果导致混凝上表面开裂。

1.4环境气候的因素

混凝土浇筑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情况对防止混凝土开裂亦有影响。外界气温越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越高。如果外界温度下降,会增加混凝土的降温幅度,特别是在外界温度骤降时,会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差,这时对混凝土抗裂极为不利。

二、控制措施

2.1重视材料的选用

使用低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等,能明显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伴随减小混凝土内表温差,起到减小温度应力的作用,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水泥水化热测定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水化热实验方法(直接法)》测定,要求配制混凝土所用水泥7d的水化热不大于25kJ/kg。为降低水化绝热温升、减小体积变形,混凝土一般不宜使用水化热高水泥,应使用水化热较低的中热硅酸盐水泥和低热矿渣水泥,更不宜使用早强型水泥。因此,在满足混凝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其次是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以便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流动度条件下,尽量节省水泥、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按照基于绝热温升控制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功能准则对配合比进行优化。

2.2施工阶段的裂缝控制措施

一是控制浇灌温度。要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温差,比较直接的措施是降低浇筑温度。为了降低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到卸料、运输和浇灌振捣后的温度,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一般应根据季节采取措施。如夏季施工时,则应以减少水量损失,在浇灌混凝土时,采用一个坡度、薄层浇灌、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等措施来缩小混凝土暴露面积及加快浇灌速度,缩短浇灌时间。在冬季施工时,对结构厚度在1.0m以上的混凝土可继续施工,但应保证保温浇灌、保温养护,一般可利用混凝土本身散发的水化热养护自己,并要求在混凝土没有达到允许临界强度以前防止冻害。根据有关试验资料,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达到临界强度后,在零下温度作用下不会遭到冻害,小于该“临界”强度时则会遭到冻害。二是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对混凝土浇筑,应遵循“同时浇捣,分层堆累,一次到顶,循序渐进”的成熟工艺。在每次浇筑中,又分几层,其层间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必须在上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开始浇筑下层混凝土。层间最长的时间间隔不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当层间间隔时间超过混凝上的初凝时间。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消除浇筑表面的浮浆、软弱混凝上层及松动的石子,并均匀露出粗骨料;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用压力水冲洗混凝土表面的污物,充分湿润,但不得有水;浇筑前在接合面铺垫高比例砼素浆。三是改进搅拌工艺和振捣工艺。在搅拌混凝土时,改变以往的投料程序,采取先把水、水泥和砂拌合后,再投放石子进行搅拌的新方法。这种搅拌工艺被为“裹砂法”,也可称为二次投料法。这种搅拌工艺的主要优点是无泌水现象,混凝土上下层强度差减少,可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与水泥砂浆面的集中,从而使硬化后的界面过渡层的结构致密、粘结加强。公务员之家

2.3混凝土的养护

为了保证混凝土有适宜的硬化条件,混凝土终凝后,对不易被塑料薄膜完全覆盖部位,可采用浇水保湿。混凝土升温阶段如果因表面未能完全覆盖而出现局部干燥时,可浇热水(40~50℃)湿润表面,防止出现干燥裂缝。降温阶段可浇自来水养护,保温保湿养护时间为14d。施工前再准备好1层养护用塑料薄膜和1层再生棉毡,以便根据环境气温变化情况对保温保湿质量作以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志春.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防治[J].魅力中国,2008(27):82.

[2]吴文锋.浅谈商品混凝土裂缝原因及控制措施[J].福建建筑,2008(11):122-123.

[3]郭巍.浅谈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原因及防裂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66.

特性范文篇9

得益于莎士比亚出色的艺术才华,其戏剧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较为前卫的道德伦理观念,为后人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总是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尽管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但是其追求真善美的艺术行为仍然为后来主流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所构建的道德伦理体系建立在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之上,出于对人性善恶的辩证观察,对正义和邪恶的标准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而这也在戏剧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很多人物角色都具有叛逆的性格,他们为了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了莎士比亚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期望着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新型社会制度的出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不朽的名作,这是一曲赞颂美好爱情的颂歌,通过开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的长期纠葛和两家子女之间传奇性的爱情为剧情基础,最终演变成为一部为爱情牺牲的悲剧。在文艺复兴早期,封建道德伦理观念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维,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受到不合理的规定和约束,严重压抑着人性,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恋爱和婚姻是不存在的,广大青年男女只能在父辈的安排下度过自己的一生。在封建道德伦理观念中,子女没有自主选择生活的权利,一切均应当服从长辈的安排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制约。显然,莎士比亚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极为不满,试图通过文艺创作的形式启蒙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封建观念,大胆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爱充满了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但这种恋爱与当时的道德伦理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它甚至触动了长久以来的封建礼法制度。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为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仍然无法撼动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统治性地位,并逐渐演变成一场爱情悲剧。莎士比亚意识到新道德伦理观念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广大社会成员自由民主意识的觉醒,只有这样才能够产生推翻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力量,才能产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将美好的理想愿望转化为现实。

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悲剧色彩

莎士比亚的悲剧戏剧作品可以代表近代欧洲悲剧文学创作的最高艺术成就,不论从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剧情的发展变化,还是悲剧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都对后世的悲剧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莎士比亚所有的悲剧作品都紧紧围绕展现真实的人物内心这一目标而进行,为了更好地展示悲剧的独特魅力,莎士比亚刻意赋予各种人物显赫的社会身份和重要的权力,为他们破坏力量的发挥埋下伏笔。身为一个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他的行为可以影响一大批人甚至是整个国家,当他从王公贵族变成阶下囚的时候,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理震撼,不禁感叹命运的变幻莫测,而这是普通的悲剧故事所无法达到的效果。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在人物角色的选择上是非常讲究的,他力求通过人物角色来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悲剧艺术的独特美感。莎士比亚在进行悲剧创作的时候非常注重悲情色彩的过度使用,他会在悲剧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喜剧情节,采用悲喜相结合的手法让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提升。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其中贯穿着各种喜怒哀乐,从辩证的角度看,悲剧不可能从头至尾都是悲情色彩,只有悲喜交加才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人们对作品的共鸣。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结局往往较为特别,即代表正义的人物必将与代表邪恶势力的人物同归于尽,让正义最终得到伸张。在正义与邪恶激烈对抗的过程中,莎士比亚总是给正义人物设置重重障碍,甚至在很多时候让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例如,哈姆雷特具有聪慧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但这些优势并没有帮助他在与敌人的周旋中占得先机,反而因为运气不佳而频频落入敌人所设的圈套中。

莎士比亚在进行悲剧创作的过程中保持着理性的思维,他清醒地认识到在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下,新生力量总是被传统势力所压制,社会前进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必然充满了痛苦和艰辛,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然而,暂时的失败和挫折并不能逆转历史的发展潮流,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所以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最终具有悲情色彩的结局往往伴随着正义的实现,这与莎士比亚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有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曾经说过,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给人美的感觉。这说明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通俗而不低俗,新奇而不离奇,其作品所包含的意象也是非常丰富的。其实每一种人物角色的塑造都反映了莎士比亚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使得戏剧中的人物更加生动亲切,更加能够赢得人们的认同感。虽然这些作品的结局一般是悲情的,但是,当人们在看完之后并没有对生活充满悲观,而是能够引导人们从中汲取积极的力量,以全新的态度去创造幸福的生活,这无疑也是莎士比亚艺术创作的高明之处。

三、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喜剧元素

在各种题材的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喜剧元素,将人物的喜怒哀乐逼真地刻画了出来,莎士比亚对喜剧元素的成功运用,为其作品的创作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莎士比亚较早的几部喜剧作品中,明显具有模仿的痕迹,缺少自身的特色,其喜剧情节也大多偏向于单纯的滑稽行为和幽默语言,并不具有过多的思想内涵。随着莎士比亚艺术造诣的加深,对喜剧元素的运用也更加得心应手,这使得他的喜剧作品在博人一笑的同时,也能够引发人们深层面的思考。例如,《仲夏夜之梦》等作品在艺术价值方面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闪耀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光辉。莎士比亚的喜剧又被称为浪漫喜剧或者抒情喜剧,因为作品中的抒情色彩和浪漫色彩较为浓厚,包含着大量的夸张手法,并且将剧情紧密地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不知不觉中便拉近了人们与剧中人物的距离,进而使作品得到了更大范围内的认可。《仲夏夜之梦》重点描写了自由恋爱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整部戏剧充满了梦幻色彩,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并存,喜剧元素与悲剧元素交融,剧中包含了大量的歌舞表演,让戏剧充满了浓郁的欢乐气氛。在诙谐幽默的剧情中,封建等级制度压抑人性的邪恶本质,进而领悟文艺复兴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莎士比亚喜剧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情节丰富且有内涵,错综复杂的剧情设计为喜剧增加了不少情趣和笑料,给人轻松愉快的感受。《威尼斯商人》中有三条主要的线索在引导剧情的发展,头绪多、层次多、枝节多,尽管剧情发展的线索较多,但是每一个线索都代表了一个主题,而且主题往往能够随着剧情的发展进一步得到深化,从而提升整部戏剧作品的艺术价值。《温莎的风流女人》中也有三条剧情线索在交替发展。一是心胸狭隘的福德化妆成为乡绅,通过收买福斯塔夫去引诱福德夫人,然后自己再去捉奸;二是法官的侄儿蓝德、医生卡尔斯与贵族少年范顿同时向佩奇的女儿求婚,为了赢取少女的芳心,三个男人不断上演着滑稽的闹剧;三是福斯塔夫向佩奇的妻子求爱,企图骗取财物,结果被对方识破,自己却陷入了感情纠葛之中,痛苦不已。

特性范文篇10

关键词:聊斋俚曲蒲松龄风格

聊斋俚曲是文人思维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文人思维与地方特色集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品种。在三百多年的流传、发展过程中,它吸取了各种音乐文体的因素,又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加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书兼二体”,即兼说唱与戏剧的风格特点。

一、俚曲语言方面的风格特点

蒲松龄的15部俚曲作品全部都是运用白话及其家乡山东淄川的方言土语写成的,语言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在那个年代,文艺创作都是以文言创作的,像聊斋俚曲用方言俚语写成的极其少见。聊斋俚曲音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其语言的大众化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使俚曲成为深受普通百姓喜爱的艺术文体。正如其子蒲箬在《柳泉公行述》中说的:“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说明俚曲为人民接受的普遍性。时至今日,在每年的春节等节日,蒲氏家乡淄川还有唱俚曲的传统节目。俚曲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通俗性

俚曲广泛吸取和运用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口语白话、方言土语、谚语俗语以及歇后语等,使得俚曲的语言淳朴自然、通俗易懂。这些方言土语的使用,使俚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芳香,使当地群众倍感亲切,也推动了它的流传与发展。俚曲中民间语言的生动描写比比皆是,如《俊夜叉》中张三姐痛斥丈夫因而造成自己的苦难生活时说:“俺一日吃了~碗菜汁子,拾了一把烂辣子,着咱家里小妮子,借把盐来炒虱子,章丘的话头好日子。”

2.形象性

俚曲善于通过语言表现人物形象,使口语呈现性格化特点。具体针对各种人物的性格,运用与其形象贴切的语言,使欣赏者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一目了然。对文人、农民起义领袖、贪官、妇女等形象,分别运用不同的语言来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如见其人。如《蓬莱宴》中文人文箫对初见彩鸾时的描述:“哪里的神仙下九也么霄,俊脸儿好像芙荚子苗。美娇娇,一派风流在眉梢。身子软窈窕,一捏杨柳腰,走将来看着她影也俏。蝴蝶儿被狂风飘,花枝儿趁月影摇。我的天,引吊魂,教人把魂引吊。”此语言既通俗又有其文人的典雅,与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极为贴切。

3.民间风格

俚曲中用俗语方言对人物淋漓尽致的描写,使作品具有通俗质朴的民间性和乡土气息,另外其中衬词、衬字的运用也使得描写上更加灵活和口语化,更加显出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哭皇天》中,“哩溜子喇,喇溜子哩,合你一对好夫妻,好夫妻。好夫妻,亲又亲,虽是两身是自身。着你看见心胆战,奴家如何是个人!咳咳!我的皇天哥哥呦!”

二、俚曲曲牌方面的风格特点

曲牌,也称牌子。它是在汉魏乐府、唐宋曲子以及金元剧曲、散曲的基础上,通过传唱加工而成的。蒲松龄在15种聊斋俚曲中,共使用了50多个曲牌,这其中明清俗曲曲牌就有34个之多,另外南北曲曲牌也有17个,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曲牌。这么多曲牌,形成了聊斋俚曲独特的风格特点,现详细分析如下:

1.俚曲曲牌的来源

聊斋俚曲曲牌大都是明代以来民间流行的时调小曲,即使是见于唐宋词曲和南北曲的,也只是仅袭其名,或是俗化了的南北曲,因此,明清时调小曲的特点也形成了俚曲的主要风格特点。其曲调来源大体是:(1)明代中期到清代康熙年间民间教派宝卷中的小曲。(2)明代戏曲选集中所吸收的时调小曲作品。(3)明代和清初(至康熙年间)文献中提到的小曲曲调。(4)一些地方性的土腔杂调。

2.俚曲曲牌风格

俚曲曲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现选俚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四个曲牌[耍孩儿]、[银钮丝]、[叠断桥]、[玉娥郎]来逐一分析。其中[耍孩儿]是俚曲中使用最多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曲牌。其音乐在叙述中充满着感叹,形成一唱三叹的风格。其风格与一般的民歌小调和曲艺音乐不同,它具有叙、唱皆可,灵活性、适应性、表现力强等特点。[银钮丝]整个曲牌由主导乐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自由变奏曲体。所以,此曲既整齐统一又灵活多变。乐曲结尾的回环句式和固定衬句的使用,加深感情,概括全曲,使全曲别致有趣,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曲牌[叠断桥]是羽调式,曲调悠长,以抒情见长,音乐风格深沉而委婉。叠(叠句)、断(旋律中的停顿、休止)、桥(以衬句搭桥,连接乐句)是该曲牌的独特艺术特点。此曲有浓郁的小调色彩。[玉娥郎]此曲牌词句细腻典雅,古朴深沉,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又不断变化。其曲调色彩明亮、柔和,节奏平稳舒缓,是俚曲中极具文人风格的思念性主题的曲调。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俚曲曲牌风格的共性之处,即:(1)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旋律优美,艺术性强。(2)曲体简洁、精炼,富有可变性与多义性。(3)俚曲曲牌丰富多彩。(4)音乐的通俗性和传统的作曲方法。

三、俚曲唱腔方面的风格特点

聊斋俚曲是吸收了明清时多种声腔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文体形式,说唱性即是它的一大突出特点。俚曲唱白相间,散韵交织,而它的一书兼二体的独特风格,叉使它既具说唱,又有戏剧的特点。聊斋俚曲是以明清俗曲为主要声腔,又集南腔北调,融南北曲与时调为一体,不同于四大声腔系统(即昆腔、高腔、梆子腔、二黄腔)而自成一体的声腔系统。它有通俗性、时代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它虽是多种声腔的集合体,但实际俗曲在演唱中占绝对优势,一般以山东当地方言来统一演唱,这才突出俚曲的民间气息和乡土风味。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俚曲唱腔以明清俗曲时调为主要声腔,以淄川方言为演唱基础,为当时群众广泛接受。正如《慈悲曲》开篇中写到的:“情真词切韵缠绵,恶煞的人也伤心动念”,这表明了俚曲在唱腔上的通俗性、时代性、包容性等特点。

四、俚曲的影响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白话口语和山东淄川的方言土语为语言基础,以明清时期的俗曲、时调为曲调的堪称通俗艺术之最的伟大作品,它对当时的各种艺术文体及对后世戏剧、民歌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俚曲以生活化的内容为题材,描述的大部分都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所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切人生活,为平民百姓所关心理解,它也表达了作者进步的世界观。它的很多内容都有反对封建压迫、为民请命的进步思想,作者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在当时的社会发展变革中表现出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