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山先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3:11:38

梭山先生范文篇1

《宋史·列传·儒林四》卷四百三十四(元脱脱等撰,第37册,中华书局版)有"金溪三陆"的传,内称九韶先生:

其学渊粹,隐居山中,昼之言行,夜必书之,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岁迁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畴、租税、内出、庖灶宾客之事,各有主者。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咏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九韶所著《梭山文集》、《家制》、《州郡图》。

可见,梭山先生的学问既渊博又精深,而且喜欢写日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是一个大家庭的主心骨之一,而其著作也多是关于如何治家的学问。梭山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探讨治家治族的问题,而且真真切切地践履之。当时的陆氏大家族,十世没有分家,四代同堂,约有三百人吃饭不分灶。淳祜二年,理宗赵昀下诏旌表"金溪陆氏义门":"皇帝制曰:江西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灶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惟尔睦族之道,副朕理国之怀。宣特褒异,敕旌尔门,光于闾里,以励风化。钦哉。"在古代中国,对一个家族而言,受到皇帝的旌表,也许是最大的荣耀了。可问题是,陆氏大家族为何能保持十世不分家,还能数百人同灶吃饭呢?个中之因当然很多,但与梭山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因为,"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每天早晨,一家之长必率子弟谒先祖祠,并击鼓诵其词,歌云:"听听听听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惰懒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听听听听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定定定定。听听听听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定定定定定定定,早猛省!"最后,还有一人单独唱到:"凡闻声,须有省。照自身,察前境。若方驰鹜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顷。昔人五观一时领。"(注3)敬畏天命,遵循天理,勤奋劳作,俭朴持家,何人不说这是修身齐家之至宝呢?每天如此之歌,如此之诵,陆家人将这些平凡的过日子的道理入耳入脑入心了,由此培育出了名满天下之"金溪陆氏义门"。

梭山先生就是这样孜孜为学、孜孜为教、孜孜劳作、孜孜践履的。其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隐居在山中,完全断绝于对科举仕途的追求。修于同治年间的《金溪县志》也称九韶先生:

性宽和凝重,读书必优游讽咏,学问渊粹。

尝曰:学之要孝弟之外无余道。又曰:义利易见,惟义中之利隐而难明。与朱熹相敬爱。

梭山先生又曾改善"社仓"之法,使乡民受惠甚多,"人甚德之"。他在前山筑室隐居,与兄弟讲学其中。因山形如梭,故自号梭山老圃。先生潜心于学,著下了《梭山集》,包括《解经新说》、《日记类编》、《州郡图》、《家制》、《终礼》。(《金溪县志》卷32《书目》)惜乎《梭山集》大部分皆散佚不存。

《宋史·艺文志》中的《象山学谱》云:梭山的著作"日记中有居家正本及制用各二篇,尤为希圣希贤之本。"值得庆幸的是,《居家正本》上下篇,以及《居家制用》上下篇,共四篇文字保留在《宋元学案》卷五十七的《梭山复斋学案》(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全生等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62页,下引该书,均只注页码)里,并被收入在印于宣统庚戌年江左书林校印的《陆象山先生全集》中,这也许是今人得以一窥梭山之学的唯一完整的文本了。

梭山先生还有一个惊世骇俗之举,那就是隐而不考不仕。《宋元学案》记载:"诏举遗逸,诸司以先生应,不赴。"(1863页)在古代中国,自唐开科取士以来,其意本为让天下的知识分子皆有一个公平竞争入仕的机会,也为国家选拔一流的人才;但制度化运作之后,尤其渗透了官场的腐败之风后,科举考试在中国便迅速地成为知识分子某种人生与事业的陷阱,化为无数落榜士子的伤心之所。此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便陷入一个二难之境: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则无法一展平生所学,去治国平天下,而且也无法光宗耀祖,实现人生的价值;若参加科举考试,则必饱受"场屋之累",埋首"程文",皓首穷经,不仅难以提升自我之道德境界,还常常落得个形销骨瘦,老死林下。

即便如象山先生,气象如此宏阔,志向如此高远,且醉心于心学体系的创立,却仍然不免多次赴考,并曾中过举,可却因父丧而失去赴京城参考的机会;27岁时再考,却落榜了。其间他修书给好友童伯虞,云:孟子曾倡言修"人爵"(富贵利达)者,应先修"天爵"(道德仁义);而后世之人只求"人爵",忘记了求"天爵"。所以,自己决不可以"舍此而从事于彼",不能"养一指而失其肩背。"(《与童伯虞》,《陆九渊集》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话虽这么说,可实际上,在陆氏六兄弟中,九思、九皋、九龄、九渊四人皆进士及第,入仕为官,在当时,可谓一门荣耀,名震乡里。但陆门早有家训,告诫子孙,读书之人虽然都应参加科考,可没有搏取功名者并非耻辱;若不识礼义不尊仁义,才是最大的耻辱。陆氏兄弟一般都能遵循祖训;但要说无意科考功名,只修自我仁义道德之最好者,当只能数陆梭山先生了。

九韶先生是否学过科考之"程文",已无可察考了;但梭山先生不仅经史子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是一代大儒,可他却绝意科考,隐而不仕,自愿过一种乡间的隐居生活。他选择竹木茂盛、泉水丰盈的梭山,自筑草堂而居,取名为荐堂。他每日晨起便或耕或植或养,自给自足,行有余力,则教象山等兄弟读书,与来访之友论学为文,又常常下棋弹琴品茗,落落大方,逍遥自在,无碍无束,真可谓与天地共生息,与万物齐生死。

大儒朱熹慕其境界之高,学问之精,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亲访九韶于金溪。俩人共论学术,其乐也融融。(参见《陆氏族谱》)

后遇陆贺老先生过世,朱子受九韶之请,为陆老先生看风水,向吉穴,(注4)还为九思先生的著作《家问》写跋,云:’’《家问》所以训饬子孙者,不以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其殷勤敦恳,反覆晓譬,说尽事理,无一毫勉强缘饰之意,而慈祥笃实之气蔼然,讽味不能释手云。"(见《西江陆氏家乘》卷十)后来,朱子与梭山先生惺惺相惜,不断有书信往来,论辩学问,常有新见。

可见,梭山先生虽然才高博学多能,名满神州,要取功名,可谓是囊中取物那么容易,可他不仅猛烈抨击科举考试制度(注5),而且看透了世俗的污浊,既然绝意功名,隐居山林。

此隐可说惊世骇俗,让人击节叹息。

世有庄周之隐,齐万物,息纷争,平生死,一心要摆脱世俗中的一切束缚,与大鹏展翅然,扶摇直上九万里,逍遥于无何有之乡。世有伯夷叔齐之隐,兄弟互让王位而同出走,虽然意识到商纣王的残暴却坚决反对周武王兴兵讨伐。周代商而兴,伯夷叔齐却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野菜充饥,最后饿死在荒山野岭。世上还有功成身退、脱离官场远去江湖归隐之范蠡;也有躬耕田园,静候时机,一展平生之学之卧龙诸葛孔明先生。当然还有隐于山林,青灯黄卷晨钟暮鼓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之佛徒,还有藏之深山,起丹鼎,炼金丹,求长生不老成仙了道之道士。其他还有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白刃除不义,黄金倾有无"之侠客隐士。

梭山先生之隐却异于是。他出身农家,无有王位可推,亦没有官位可放弃。当然,他身虽隐,却性为入世,关注百姓疾苦,了解民间生活,践行于日用庸常,且孜孜于仁义道德之教。他当然也不刻意于求时来运转大富大贵,更无意于求佛成仙长生不老。梭山先生就是梭山先生,其之隐完全出于性情使然,而毫无半点勉强,半点做作,半点外在的什么特别的求取。其关心世事家事之入世态度,与其隐居山林琴棋书画自娱之行为毫无杆格,圆融无碍。所以,《宋元学案》之《梭山复斋学案》将梭山先生称之为"隐君"。

"隐君"者,实为与道者、侠者、佛道之徒等之隐完全不同的儒者之隐。此之隐应该说与孔子的行为有极大的关系。孔夫子是一个积极入世的儒者,但其归隐的情结亦很重。比如其曾经喟然叹道,自己也想与曾点一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曾点与孔子其他一心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的学生不同,只思回归山林,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孔子从内心亦向往之,但却因为有志于以自我之"仁道"改天下之无道的现实而无法归隐。所以,孔子奉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原则(《论语·泰伯》)梭山先生之隐,就全出于其对科考制度的失望,认其只会残贼人之本性,于道德的修养毫无补益,所以,一意断绝科考,并拒而不仕,归隐山林。但他绝非遗世,不问社会,只顾自我之逍遥;而是就在家乡就地而隐,仍然全力关注世事民风,关心自己的家庭与家族的事务,故被称为"隐君"者。

梭山先生的行为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发人深思的。

全祖望指出:"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梭山是一朴实头地人,其言皆切近,有补于日用。复斋却尝从襄陵许氏入手,喜为讨论之学。宋史但言复斋与象山和而不同,考之包恢之言,则梭山亦然。"(1862页)视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之象山心学,发端于梭山,但梭山之学又与象山有所区别,这是一种中肯且极高的评价。

但是,为何说"三陆子之学"是由梭山启之呢?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陆家六兄弟之间,长兄一般都成为幼者之师之故。实际上,象山先生就曾求学于梭山与复斋先生。其次,则主要是因为梭山先生首开与朱子之"乾坤"与"父母"、"太极"与"无极"之辨,而这一辩,成为心学与理学的重要分水岭之一。

淳熙十三四年左右(公元1186-1187年),梭山先生致书朱熹:"言《太极图说》非正曲加扶振,终为病根。意谓不当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宋元学案》1867页,顾案)朱熹回一信后,梭山又去一信;朱子再回,梭山先生认为辨之无益,遂不复再回信。朱子的回信保存流传至今,但梭山的信却已淹没不闻。

黄宗羲也说:"先生之兄梭山,谓''''不当加无极二字于太极之前,此明背孔子,且并非周子之言''''。紫阳谓孔子不言无极,而周子言之。盖实有见太极之真体,不言者不为少,言之者不为多。"(《宋元学案》1866页)后人多见《宋元学案》此引,便认梭山先生之信只谈太极与无极的问题。孰不知《宋元学案》此处对朱熹之信的引用是节选,其云:

伏承示谕太极之失,及省从前所论,却恐长者从初便忽其言,不曾致思,只以自家所见道理为是,不知却元来未到他地位,而便以己见轻肆抵排也。今亦不暇细论,即如《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以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

而见诸朱子书信全文的《朱文公文集》(卷36,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中却是:

伏承论太极、西铭之失言,备悉指意,然两书之说,从前不敢轻议,非是从人脚根,依他门户,却是反复看来,道理实是如此,别未有开口处所以信之不疑。而妄以己见辄为之说,正恐未能尽发其奥而反以累之,岂敢自谓有扶掖之功哉!今详来教,及省从前所论,却恐长者从初便忽其言,不曾致思,只以自家所见道理为是,不知却元来未到他地位,而便以己见轻肆抵排也。今亦不暇论,只如《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

其次,见诸《宋元学案》(1867页)中第二封朱熹的回信,是这样写的:"前书示谕太极之说,反复详尽。然此恐未必生于气习之偏,但是急迫看人文字,未及尽彼之情,而欲遽申己意,是以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果当于理耳。"而见诸朱子书信全文的则是:"前书示谕太极、西铭之说,反复详尽,然此恐未必生于气习之偏,但是急迫看人文字,未及尽彼之情,而欲遽申己意,是以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果当于理耳。"(《朱文公文集》卷36,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由此可见,《宋元学案》对朱子的回信作了删节,主要是将有关《西铭》的争论之内容全部去除。

《宋元学案》的作者为何如此呢?也许是认为它们实质是同一个问题,出于突出朱陆之辩主旨的考虑而删去?抑或为了节省书的篇幅?或者根本不认为有关"乾坤"与"父母"的问题值得一辩?后来,梭山先生不欲再与朱子辩论、而由陆九渊接过论题,可九渊的信中无一字再与朱熹讨论梭山先生十分关心的"乾坤"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至于后人也常常忽视(忽略?)了这一问题,乃至于完全不知有此一问题,这使中国学术史的资源严重流失,当然对梭山先生的评价也就很难与史实相符了,梭山先生在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也因此长期得不到恰如其分的肯定。

梭山与朱子论横渠先生之《西铭》与周敦颐之《太极图说》,因其书信不存,而难以一窥全貌,但从朱熹的回信及陆九渊的书信中我们亦可见到如下内容:

第一,梭山先生认为:"《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盖《通书·理性命章》言''''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曰一曰中,即太极也,未尝于其上加无极字。《动静章》言五行阴阳太极,亦无无极之文。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已知其说之非矣。"(《宋元学案》第1897页《辨太极图说书》陆九渊书)这段话引自陆九渊回答朱熹的信中所言。可见梭山先生认为,在太极之上再加无极是没有道理的。万物皆本之一,一即是中,即是所谓太极,在此之上再加无极,既是不必要的,也是多余的,而且还是错误的。其实,"无极二字出老子,非周子之言"。(《金溪县志·人物志·理学》)朱熹则答曰:如果不言无极,则许多人会误认太极同于一物,"不足为万化之本";但是,另一方面,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为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清人钱大昕认为:"易上系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有易而后有太极,非太极在天地之先也。韩伯康有生于无,故太极生两仪。有生于无,语出老子。康伯以老、庄说易,故云尔。濂溪言无极而太?盅蕴疚藜怯煤濉N藜郑嗉献樱跷粗幸病B阶泳惨商妓捣清ハ鳎治郊抵校谎抵粒嫌诤喝骞乓澹现煳墓剖ぶ?quot;(《十驾斋养新录·太极》)这一考证充分说明陆氏兄弟对"无极"来历的疑惑是正确的,但应该补充说明的是,不是陆子静首先疑太极图说非濂溪所作,而是陆子美首先提出的,这一点是需要分辨清楚的。

第二,关于《西铭》的问题。朱熹在回答九韶先生的问题时,认为:"至于西铭之说,犹更分明。今亦以首句论之。人之一身固是父母所生,然父母之所以为父母者,即是乾坤。若以父母而言,则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坤而言,则万物同一父母矣。万物既同一父母,则吾体之所以为体者,岂非''''天地之塞''''?吾性之所以为性者,岂非''''天地之帅''''哉?······今若必谓人物只是父母所生,更与乾坤都无干涉,其所以有取于《西铭》者,但取其姑为宏阔广大之言,以形容仁体而有我之私而已。则是所谓仁体者,全是虚名,初无实体,而小己之私,却是实理,合有分别,圣贤于此,却初不见义理,只是见利害,而妄以己意造作言语,以增饰其所无,破坏其所有也。若果如此,则其立言之失,胶固二字岂足以尽之?而又何足以破人之梏于一己之私哉!"(见《朱文公文集》卷36,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朱熹这封信是托陆九渊转给梭山先生的。因为梭山的信今已不存,所以,我们只有从朱熹之信中来猜测其意了。也许在梭山先生看来,张横渠所著《西铭》内之言:"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正蒙·乾称篇第十七》,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的话,其中在"父母"之上和之外又提出"乾"与"坤",完全是多余的。人自有其父母,自是知道其孝,自是了解天下人皆有其父母,皆致其孝,何用得上扯什么"乾坤"、什么"天地"?等等,正所谓叠床上之床,架屋上之屋。九韶先生在此对张横渠《西铭》之批评与对周敦颐关于"无极"与"太极"关系的批评完全一致,思路相同;所以,两个问题在同一封信中提出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在朱熹回信之后,九韶先生觉得朱熹的回答只在辨输赢而不再意于有益与否,所以,他拒绝与朱子再辩,即所谓"求胜不求益"(参见《宋元学案》第1900页的顾案);结果,再辩的任务被九渊接了过去,由此引发出朱陆之间激烈的争论。可是,在陆九渊的反驳信中,无一字提起九韶与朱熹有关《西铭》的争论,这也许就使《宋元学案》的编撰者将朱熹回信中的这一部分删除了,这也让后来的研究者大部分皆忽略了这个问题,好像朱陆此一回合的争论只在"无极"与"太极"的问题上,这是需要加以修正的看法。至于陆九渊为何在回信中不谈九韶与紫阳的《西铭》之争,笔者认为,大概是象山先生或觉得朱子说得有道理,故而回避掉这个?侍猓换蛘呷衔灰婷髁?quot;无极"与"太极"的问题,有关"乾坤"与"父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无需赘述,因此就没有再论《西铭》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注6)

也许,梭山先生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只关心百姓的日用庸常,对虚玄的问题不感兴趣,而且认为这样的问题对世事无补,所以指出"父母"自蕴涵着"理",无须用"乾坤"等虚玄宏大的名词来显明。也许,这种议论不如朱熹的高明和空灵,但至少符合梭山先生思想的特色。

第三,从九韶先生与朱熹在二封信中的论辩来看,人们长期对"朱陆之辩"与"朱陆异同"的观点需要作较大的改变。陈荣捷先生认为:"朱子与象山季兄陆子美于淳熙十三四年间(1186-1187)通函辩论太极数次。"(韦政通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水牛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这种看法显然是没有注意到朱子与陆子美的争论有"乾坤"与"父母"和"太极"与"无极"二个议题。韦政通先生认为:朱陆异同是"朱熹和陆象山在哲学上的异同之辨,是宋学内部一大争论"。"朱、陆之间的差别之一,是在实践工夫上,……朱陆之间''''道问学''''和''''尊德性''''的对立,就是方法上不同的对立。"(《中国哲学辞典》,水牛出版社1994年版)认为朱陆异同只在陆九渊与朱熹之间,没有意识到梭山先生在其中的重大作用,也没有提到有关《西铭》的问题。冯友兰先生认为:"陆九渊和朱熹有两次大辩论。一次是本体论方面的,其具体的问题是''''无极而太极'''';另一是人生论方面的,其具体的问题是修养方法。……陆九渊和朱熹的这场辩论,陆九韶也参加了,在这场辩论的开始,陆氏兄弟是反对''''无极'''',不反对''''太极''''"(《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冯先生虽然意识到了在朱陆之辩中,有九韶先生参预,但却也没有看到在辩题中除"无极"与"太极"之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乾坤"与"父母"的关系之论。而言"这场辩论,陆九韶也参加了",给人印象是九韶先生是后加入辩论的,实际情况是,这场论辩首先是由梭山先生开启的。蒙培元先生在《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一书中第一章第六个问题"朱陆异同及其影响"里认为:"朱熹和陆九渊之间进行过几次大的争论。一是''''无极太极''''的论战。朱熹认为''''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陆氏兄弟则认为,''''无极''''出于老子而非圣人之言。一是''''鹅湖之会'''',陆九渊批评朱熹为''''支离'''',朱熹批评陆九渊简易而无根。"考之历史,鹅湖之会发生在淳熙二年(1175年),朱陆(二陆,即陆九渊和陆九龄)争论为学之方的问题;而"无极"与"太极"的问题之争发生在淳熙十四五年之间,是朱陆(也是二陆,即陆子静与陆子美)关于"太极"与"无极"和"乾坤"与"父母"的关系之争。所以,并不是先有本体之辩,然后才有为学之方之辩。这或许是因为受到现今各种"哲学原理"先谈"本体论"后谈"方法论"的影响;或许是受《宋元学案》(第1885页)中黄宗羲的案语的影响。黄氏把朱陆"鹅湖之会"置于"无极"与"太极"之辩之后,然前者之辩发生在后者之辩的10余年之前。所以,梓材先生又案"鹅湖之会在淳熙二年,鹿洞之讲在八年,已在其后。太极之辩在十五年,又在其后。梨洲说未免倒置。"

以上诸说都有些问题。应该认识到:所谓"朱陆异同"、"朱陆之辩"皆非仅指朱熹与陆九渊之辩;亦非仅指朱陆(九渊、九龄)的鹅湖会讲;亦非朱陆间关于"无极"与"太极"、"道问学"与"尊德性"之辩。"朱陆异同"及"朱陆之辩",实指朱熹及其友朋弟子(如吕祖谦等)与"江西三陆子"(梭山、复斋、象山)及其友朋弟子之间的学术大论辩;从而,它是一场从"鹅湖之会"的淳熙二年至淳熙十五六年间延续十余年之久的论辩;从而,其论题包括有关《西铭》中引出的"乾坤"与"父母"之关系之辩、《太极图说》引伸出的有关"太极"与"无极"之关系之辩,以及为学之方引出的"道问学"与"尊德性"之辩,等等。总之,"朱陆之辩"与"朱陆异同"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也延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注意的。陈来先生在《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中将"朱陆之辩"置于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去考察,这是有相当见地的,值得肯定。但他虽然看到了"太极无极之辩"是由九韶先?紫忍岢龅模抑赋隽擞泄亍段髅返奈侍猓扇匀幻挥凶⒁獾剿笊接胱涎糁溆泄?quot;乾坤"与"父母"关系之辩在整个"朱陆之辩"或"朱陆异同"中的重要性。

第四,梭山先生与紫阳先生关于"无极"与"太极"之争,"乾坤"与"父母"之辩,在今天看来,正误输赢都再也不重要了,关键在于,从中我们至少能够知道原来全部归于陆象山之独创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六经皆我注脚"、"直指本心"、重在践履之方法,其实梭山先生亦有莫大之功在焉。二则,梭山先生后来拒绝与朱熹再辨,并不是因为他被说服了,而是他认为这种只求胜而不求益的争论实在是没有意思。当然,这种"予欲无言"的举动是其儒者之隐的精神在起作用。

梭山先生是一个把百姓日用庸常视为天下第一重要之事的思想家,脱离开现实生活之人伦道德,去作任何虚玄的概念游戏,都是梭山先生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梭山先生才有专门谈治家的四篇文章传世。

大自然在无穷地生息繁衍;人类则勤奋劳作,希望不断地能够改善生活的水平。于是逐渐地创设出社会、制度、道德与国家。在古代中国,贤哲们关心的是如何使这些文化与文明的东西能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和遵行,梭山先生当然也不例外。

儒家长期就有仁政礼制的政治目标,可在专制集权的压制下,这些政治的理想常常被扭曲。一日,梭山门人松年问:"孟子说诸侯以王道,行王道以崇周室乎?行王道以得天下乎?"意为行王道得天下后,这些诸侯是仍然宗周室,还是自立为行仁道的新王朝?这一问蕴含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就是:人们是应该以仁义、王道为最高价值,还是要效忠于特定的王朝?梭山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得天位。"松年不解:"岂教之篡夺乎?"梭山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一切以民众的利益为本为主,而特定的王朝为次,君则更为次。这虽然是儒者的老生常谈了,但也非常明确地显示出梭山先生民间思想家的本色。象山先生听后喟然而叹:"家兄平日无此议论,旷古以来无此议论。"弟子松年也感叹:"伯夷不见此理,武、周见得此理。"(《宋元学案·梭山复斋学案·附录》,第1878页)

梭山先生视民如此重要,又对"修身"与"齐家"情有独钟,故而著下了流传至今的《居家正本》与《居家制用》四篇文章。

梭山先生在《居家正本》上下篇(见《陆象山全集》,宣统庚戌年江左书林校印,亦见之《宋元学案》)中略谈了四层意思:一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八岁入小学受礼乐射艺书数的教育;七年后就农工商贾之业;若其中有"秀且异者",则可入"大学",在其中专习"德行",故而小学大学之教都不在于语言文字。可是,后来国家开科取士,"其始也投名自荐,其终也糊名考校",于是,"礼义廉耻绝灭尽矣。"此时人们送子去学校,不啻是"驱而入争夺倾险之域也。"这真是对科举考试制度一针见血的抨击。

所以,梭山先生认为教育不应该以科考为目标,而要以培养人们的孝悌忠信之德行为理念。读书则六经语孟,以通晓大义。何为"大义"?梭山先生云:"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以接邻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际。"梭山先生认为,在此基础上,人们才可以进一步去读史书,去知晓治国之方略。

梭山先生又指出,科举之业,选拔之士非常有限,人们能否中举,实在是一种"有命焉"之事,是孟子所谓"求在外者";而修身为孝悌之人,则是人人应该为之事,是孟子所谓求则得之,求在我者。梭山先生谆谆教诲人云:"况既经知古今,而欲应今之科举,亦无难者。若命应仕宦,必得之矣,而又道德仁义在我,以事君临民,皆合义理,岂不荣哉!"

梭山先生最后说,一个家庭和家族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安宁与和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贯之以孝悌谦逊,重仁义而轻名利。应该自乐于道德仁义,不要舍本逐末求利求名。这就叫做:"事有本末,知愚贤不肖者本,贫富贵贱者末也。得其本则末随,趋其末则本末皆废。"

梭山先生所讲的道理十分地浅近,全都是关于如何治理好一个家一个族的大实话,没有任何虚玄之道,也没有什么难以明白的话语。这就是梭山先生为文的风格,也是其为学及为人的品性。所以,他在《居家正本》上下篇之外,又写《居家制用》上下篇。意为立好了家之"本"之后,还必须重视治理家之"用"。

梭山先生云:"居家之病有七:曰笑,曰游,曰饮食,曰土木,曰争讼,曰玩好,曰惰慢,有一于此,皆能破家。其次贫薄而务周旋,丰余而尚鄙啬。事虽不同,其终之害或无以异,但在迟速之间。"按梭山先生治家之经验,一户人家的全年收入要分为十份,留三分作为水旱之灾的准备,一分为祭祀之花费;还剩余六分,应该均分为十二个月之用。每一天用其分配给该月的三十分之一,可余而不可用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太啬,而余下者还要对付日常生活中其它的开销。梭山先生的这些说法,切用而无任何难行之处,真正显示出他平民思想家的本色。李穆堂先生跋云:"《梭山老圃》四十卷,见《宋史·艺文志》。明季内阁尚有之,今购求不可得。止从其家谱录出《居家》正本制用四篇,而修身齐家之要已大备矣。若见全书,岂不当与语孟并传也哉!"(见《象山先生全集·陆梭山公家制》)评价可谓极高了。

梭山先生为何对治家之琐事如此重视,以至不厌其烦地进行讨论呢?这实际上是禀承了儒家的真精神。自从孔子立儒学以来,孟子子思承之倡之,不久就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在四书五经通行全国的宋代,此言更是被奉为至理。梭山先生认识到,孜孜于自我之道德修养,然后治理好家庭与家族,这正是所以能立国平天下之基础,所以特别的重要。黄冬发先生说:"梭山坚苦立学,言治家不问贫富,皆当取九年熟必有三年蓄之法,常以其所入,留十之二三,备水旱、丧葬、不测,虽忍饥而毋变。宗族乡党有吉凶事,敬财不足以助之,惟助以力,如先众人而往,后众人而归,有劳为之服之,毋毁所蓄,以变定规。如此力行,家不至废,而身不至有非理之求。其说具有条理,殆可推之治国者也。江西并子美又号三陆。"(《宋元学案》1868页)这一评价确实中肯,亦显现出梭山先生的良苦用心所在。

梭山先生,世之大儒,朱子亦佩服其所学,故而访之于金溪,辩之于书信。因其奉行儒者之隐的原则而不仕,且著作多不传,故长期被淹没不闻。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对陆学的开展卓有贡献,其埋首于思索并践行百姓之日用庸常亦意义重大。我们应该努力于发掘梭山先生之学,弘扬梭山先生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凸显治理好家庭与家族的现代意义,继承先贤先哲的思与行,来光大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提要:本文主要根据有关史料,探讨梭山先生(生于宋高宗建元戌申年,卒于宋宁宗嘉泰己丑年,即公元1128-1205年)的所思与所行,认为梭山先生在行为上特立独行,是一个儒者中的"隐者";在学术上,梭山在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启之"的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朱陆之辩"的问题上,不是象山而是梭山先生首先提出了"太极"与"无极"、"乾坤"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这在中国学术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同时,梭山先生又是一个特别关心生民百姓日用庸常的思想家,其学"以切于日用者为要",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具有较高的地位。

关键词:梭山先生隐君朱陆之辩平民思想家

注释

(注1)本文的写作得到了金溪县文管所所长吴定安先生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2)本文完稿后,请杨柱才博评议,杨博士认为,"陆门之学"与"象山心学"是不同的。"全氏(全祖望)以梭山朴实切近,复斋喜为讨论,象山先生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当为据信之言。由此,以梭山于陆学(陆门之学)有首功,是为事实。然以梭山于心学(象山之学)具有开创之功,恐欠稳当。"此一说法切于实际,本文从此说,以梭山先生为"陆门之学"的启之者。

(注3)参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4)《西江陆氏家乘》卷三:"陆贺殁绍兴壬午,朱文公择地,取名西风卷旗形,绘有图,并亲题墓碣,至今墨迹犹存。"

梭山先生范文篇2

《宋史·列传·儒林四》卷四百三十四(元脱脱等撰,第37册,中华书局版)有"金溪三陆"的传,内称九韶先生:

其学渊粹,隐居山中,昼之言行,夜必书之,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岁迁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畴、租税、内出、庖灶宾客之事,各有主者。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咏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九韶所著《梭山文集》、《家制》、《州郡图》。

可见,梭山先生的学问既渊博又精深,而且喜欢写日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是一个大家庭的主心骨之一,而其著作也多是关于如何治家的学问。梭山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探讨治家治族的问题,而且真真切切地践履之。当时的陆氏大家族,十世没有分家,四代同堂,约有三百人吃饭不分灶。淳祜二年,理宗赵昀下诏旌表"金溪陆氏义门":"皇帝制曰:江西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灶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惟尔睦族之道,副朕理国之怀。宣特褒异,敕旌尔门,光于闾里,以励风化。钦哉。"在古代中国,对一个家族而言,受到皇帝的旌表,也许是最大的荣耀了。可问题是,陆氏大家族为何能保持十世不分家,还能数百人同灶吃饭呢?个中之因当然很多,但与梭山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因为,"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每天早晨,一家之长必率子弟谒先祖祠,并击鼓诵其词,歌云:"听听听听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惰懒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听听听听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定定定定。听听听听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定定定定定定定,早猛省!"最后,还有一人单独唱到:"凡闻声,须有省。照自身,察前境。若方驰鹜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顷。昔人五观一时领。"(注3)敬畏天命,遵循天理,勤奋劳作,俭朴持家,何人不说这是修身齐家之至宝呢?每天如此之歌,如此之诵,陆家人将这些平凡的过日子的道理入耳入脑入心了,由此培育出了名满天下之"金溪陆氏义门"。

梭山先生就是这样孜孜为学、孜孜为教、孜孜劳作、孜孜践履的。其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隐居在山中,完全断绝于对科举仕途的追求。修于同治年间的《金溪县志》也称九韶先生:

性宽和凝重,读书必优游讽咏,学问渊粹。

尝曰:学之要孝弟之外无余道。又曰:义利易见,惟义中之利隐而难明。与朱熹相敬爱。

梭山先生又曾改善"社仓"之法,使乡民受惠甚多,"人甚德之"。他在前山筑室隐居,与兄弟讲学其中。因山形如梭,故自号梭山老圃。先生潜心于学,著下了《梭山集》,包括《解经新说》、《日记类编》、《州郡图》、《家制》、《终礼》。(《金溪县志》卷32《书目》)惜乎《梭山集》大部分皆散佚不存。

《宋史·艺文志》中的《象山学谱》云:梭山的著作"日记中有居家正本及制用各二篇,尤为希圣希贤之本。"值得庆幸的是,《居家正本》上下篇,以及《居家制用》上下篇,共四篇文字保留在《宋元学案》卷五十七的《梭山复斋学案》(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全生等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62页,下引该书,均只注页码)里,并被收入在印于宣统庚戌年江左书林校印的《陆象山先生全集》中,这也许是今人得以一窥梭山之学的唯一完整的文本了。

梭山先生还有一个惊世骇俗之举,那就是隐而不考不仕。《宋元学案》记载:"诏举遗逸,诸司以先生应,不赴。"(1863页)在古代中国,自唐开科取士以来,其意本为让天下的知识分子皆有一个公平竞争入仕的机会,也为国家选拔一流的人才;但制度化运作之后,尤其渗透了官场的腐败之风后,科举考试在中国便迅速地成为知识分子某种人生与事业的陷阱,化为无数落榜士子的伤心之所。此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便陷入一个二难之境: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则无法一展平生所学,去治国平天下,而且也无法光宗耀祖,实现人生的价值;若参加科举考试,则必饱受"场屋之累",埋首"程文",皓首穷经,不仅难以提升自我之道德境界,还常常落得个形销骨瘦,老死林下。

即便如象山先生,气象如此宏阔,志向如此高远,且醉心于心学体系的创立,却仍然不免多次赴考,并曾中过举,可却因父丧而失去赴京城参考的机会;27岁时再考,却落榜了。其间他修书给好友童伯虞,云:孟子曾倡言修"人爵"(富贵利达)者,应先修"天爵"(道德仁义);而后世之人只求"人爵",忘记了求"天爵"。所以,自己决不可以"舍此而从事于彼",不能"养一指而失其肩背。"(《与童伯虞》,《陆九渊集》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话虽这么说,可实际上,在陆氏六兄弟中,九思、九皋、九龄、九渊四人皆进士及第,入仕为官,在当时,可谓一门荣耀,名震乡里。但陆门早有家训,告诫子孙,读书之人虽然都应参加科考,可没有搏取功名者并非耻辱;若不识礼义不尊仁义,才是最大的耻辱。陆氏兄弟一般都能遵循祖训;但要说无意科考功名,只修自我仁义道德之最好者,当只能数陆梭山先生了。

九韶先生是否学过科考之"程文",已无可察考了;但梭山先生不仅经史子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是一代大儒,可他却绝意科考,隐而不仕,自愿过一种乡间的隐居生活。他选择竹木茂盛、泉水丰盈的梭山,自筑草堂而居,取名为荐堂。他每日晨起便或耕或植或养,自给自足,行有余力,则教象山等兄弟读书,与来访之友论学为文,又常常下棋弹琴品茗,落落大方,逍遥自在,无碍无束,真可谓与天地共生息,与万物齐生死。

大儒朱熹慕其境界之高,学问之精,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亲访九韶于金溪。俩人共论学术,其乐也融融。(参见《陆氏族谱》)

后遇陆贺老先生过世,朱子受九韶之请,为陆老先生看风水,向吉穴,(注4)还为九思先生的著作《家问》写跋,云:’’《家问》所以训饬子孙者,不以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其殷勤敦恳,反覆晓譬,说尽事理,无一毫勉强缘饰之意,而慈祥笃实之气蔼然,讽味不能释手云。"(见《西江陆氏家乘》卷十)后来,朱子与梭山先生惺惺相惜,不断有书信往来,论辩学问,常有新见。

可见,梭山先生虽然才高博学多能,名满神州,要取功名,可谓是囊中取物那么容易,可他不仅猛烈抨击科举考试制度(注5),而且看透了世俗的污浊,既然绝意功名,隐居山林。

此隐可说惊世骇俗,让人击节叹息。

世有庄周之隐,齐万物,息纷争,平生死,一心要摆脱世俗中的一切束缚,与大鹏展翅然,扶摇直上九万里,逍遥于无何有之乡。世有伯夷叔齐之隐,兄弟互让王位而同出走,虽然意识到商纣王的残暴却坚决反对周武王兴兵讨伐。周代商而兴,伯夷叔齐却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野菜充饥,最后饿死在荒山野岭。世上还有功成身退、脱离官场远去江湖归隐之范蠡;也有躬耕田园,静候时机,一展平生之学之卧龙诸葛孔明先生。当然还有隐于山林,青灯黄卷晨钟暮鼓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之佛徒,还有藏之深山,起丹鼎,炼金丹,求长生不老成仙了道之道士。其他还有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白刃除不义,黄金倾有无"之侠客隐士。

梭山先生之隐却异于是。他出身农家,无有王位可推,亦没有官位可放弃。当然,他身虽隐,却性为入世,关注百姓疾苦,了解民间生活,践行于日用庸常,且孜孜于仁义道德之教。他当然也不刻意于求时来运转大富大贵,更无意于求佛成仙长生不老。梭山先生就是梭山先生,其之隐完全出于性情使然,而毫无半点勉强,半点做作,半点外在的什么特别的求取。其关心世事家事之入世态度,与其隐居山林琴棋书画自娱之行为毫无杆格,圆融无碍。所以,《宋元学案》之《梭山复斋学案》将梭山先生称之为"隐君"。

"隐君"者,实为与道者、侠者、佛道之徒等之隐完全不同的儒者之隐。此之隐应该说与孔子的行为有极大的关系。孔夫子是一个积极入世的儒者,但其归隐的情结亦很重。比如其曾经喟然叹道,自己也想与曾点一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曾点与孔子其他一心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的学生不同,只思回归山林,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孔子从内心亦向往之,但却因为有志于以自我之"仁道"改天下之无道的现实而无法归隐。所以,孔子奉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原则(《论语·泰伯》)梭山先生之隐,就全出于其对科考制度的失望,认其只会残贼人之本性,于道德的修养毫无补益,所以,一意断绝科考,并拒而不仕,归隐山林。但他绝非遗世,不问社会,只顾自我之逍遥;而是就在家乡就地而隐,仍然全力关注世事民风,关心自己的家庭与家族的事务,故被称为"隐君"者。

梭山先生的行为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发人深思的。

全祖望指出:"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梭山是一朴实头地人,其言皆切近,有补于日用。复斋却尝从襄陵许氏入手,喜为讨论之学。宋史但言复斋与象山和而不同,考之包恢之言,则梭山亦然。"(1862页)视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之象山心学,发端于梭山,但梭山之学又与象山有所区别,这是一种中肯且极高的评价。

但是,为何说"三陆子之学"是由梭山启之呢?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陆家六兄弟之间,长兄一般都成为幼者之师之故。实际上,象山先生就曾求学于梭山与复斋先生。其次,则主要是因为梭山先生首开与朱子之"乾坤"与"父母"、"太极"与"无极"之辨,而这一辩,成为心学与理学的重要分水岭之一。

淳熙十三四年左右(公元1186-1187年),梭山先生致书朱熹:"言《太极图说》非正曲加扶振,终为病根。意谓不当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宋元学案》1867页,顾案)朱熹回一信后,梭山又去一信;朱子再回,梭山先生认为辨之无益,遂不复再回信。朱子的回信保存流传至今,但梭山的信却已淹没不闻。

黄宗羲也说:"先生之兄梭山,谓''''不当加无极二字于太极之前,此明背孔子,且并非周子之言''''。紫阳谓孔子不言无极,而周子言之。盖实有见太极之真体,不言者不为少,言之者不为多。"(《宋元学案》1866页)后人多见《宋元学案》此引,便认梭山先生之信只谈太极与无极的问题。孰不知《宋元学案》此处对朱熹之信的引用是节选,其云:

伏承示谕太极之失,及省从前所论,却恐长者从初便忽其言,不曾致思,只以自家所见道理为是,不知却元来未到他地位,而便以己见轻肆抵排也。今亦不暇细论,即如《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以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

而见诸朱子书信全文的《朱文公文集》(卷36,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中却是:

伏承论太极、西铭之失言,备悉指意,然两书之说,从前不敢轻议,非是从人脚根,依他门户,却是反复看来,道理实是如此,别未有开口处所以信之不疑。而妄以己见辄为之说,正恐未能尽发其奥而反以累之,岂敢自谓有扶掖之功哉!今详来教,及省从前所论,却恐长者从初便忽其言,不曾致思,只以自家所见道理为是,不知却元来未到他地位,而便以己见轻肆抵排也。今亦不暇论,只如《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

其次,见诸《宋元学案》(1867页)中第二封朱熹的回信,是这样写的:"前书示谕太极之说,反复详尽。然此恐未必生于气习之偏,但是急迫看人文字,未及尽彼之情,而欲遽申己意,是以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果当于理耳。"而见诸朱子书信全文的则是:"前书示谕太极、西铭之说,反复详尽,然此恐未必生于气习之偏,但是急迫看人文字,未及尽彼之情,而欲遽申己意,是以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果当于理耳。"(《朱文公文集》卷36,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由此可见,《宋元学案》对朱子的回信作了删节,主要是将有关《西铭》的争论之内容全部去除。

《宋元学案》的作者为何如此呢?也许是认为它们实质是同一个问题,出于突出朱陆之辩主旨的考虑而删去?抑或为了节省书的篇幅?或者根本不认为有关"乾坤"与"父母"的问题值得一辩?后来,梭山先生不欲再与朱子辩论、而由陆九渊接过论题,可九渊的信中无一字再与朱熹讨论梭山先生十分关心的"乾坤"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至于后人也常常忽视(忽略?)了这一问题,乃至于完全不知有此一问题,这使中国学术史的资源严重流失,当然对梭山先生的评价也就很难与史实相符了,梭山先生在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也因此长期得不到恰如其分的肯定。

梭山与朱子论横渠先生之《西铭》与周敦颐之《太极图说》,因其书信不存,而难以一窥全貌,但从朱熹的回信及陆九渊的书信中我们亦可见到如下内容:

第一,梭山先生认为:"《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盖《通书·理性命章》言''''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曰一曰中,即太极也,未尝于其上加无极字。《动静章》言五行阴阳太极,亦无无极之文。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已知其说之非矣。"(《宋元学案》第1897页《辨太极图说书》陆九渊书)这段话引自陆九渊回答朱熹的信中所言。可见梭山先生认为,在太极之上再加无极是没有道理的。万物皆本之一,一即是中,即是所谓太极,在此之上再加无极,既是不必要的,也是多余的,而且还是错误的。其实,"无极二字出老子,非周子之言"。(《金溪县志·人物志·理学》)朱熹则答曰:如果不言无极,则许多人会误认太极同于一物,"不足为万化之本";但是,另一方面,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为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清人钱大昕认为:"易上系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有易而后有太极,非太极在天地之先也。韩伯康有生于无,故太极生两仪。有生于无,语出老子。康伯以老、庄说易,故云尔。濂溪言无极而太?盅蕴疚藜怯煤濉N藜郑嗉献樱跷粗幸病B阶泳惨商妓捣清ハ鳎治郊抵校谎抵粒嫌诤喝骞乓澹现煳墓剖ぶ?quot;(《十驾斋养新录·太极》)这一考证充分说明陆氏兄弟对"无极"来历的疑惑是正确的,但应该补充说明的是,不是陆子静首先疑太极图说非濂溪所作,而是陆子美首先提出的,这一点是需要分辨清楚的。

第二,关于《西铭》的问题。朱熹在回答九韶先生的问题时,认为:"至于西铭之说,犹更分明。今亦以首句论之。人之一身固是父母所生,然父母之所以为父母者,即是乾坤。若以父母而言,则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坤而言,则万物同一父母矣。万物既同一父母,则吾体之所以为体者,岂非''''天地之塞''''?吾性之所以为性者,岂非''''天地之帅''''哉?······今若必谓人物只是父母所生,更与乾坤都无干涉,其所以有取于《西铭》者,但取其姑为宏阔广大之言,以形容仁体而有我之私而已。则是所谓仁体者,全是虚名,初无实体,而小己之私,却是实理,合有分别,圣贤于此,却初不见义理,只是见利害,而妄以己意造作言语,以增饰其所无,破坏其所有也。若果如此,则其立言之失,胶固二字岂足以尽之?而又何足以破人之梏于一己之私哉!"(见《朱文公文集》卷36,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朱熹这封信是托陆九渊转给梭山先生的。因为梭山的信今已不存,所以,我们只有从朱熹之信中来猜测其意了。也许在梭山先生看来,张横渠所著《西铭》内之言:"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正蒙·乾称篇第十七》,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的话,其中在"父母"之上和之外又提出"乾"与"坤",完全是多余的。人自有其父母,自是知道其孝,自是了解天下人皆有其父母,皆致其孝,何用得上扯什么"乾坤"、什么"天地"?等等,正所谓叠床上之床,架屋上之屋。九韶先生在此对张横渠《西铭》之批评与对周敦颐关于"无极"与"太极"关系的批评完全一致,思路相同;所以,两个问题在同一封信中提出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在朱熹回信之后,九韶先生觉得朱熹的回答只在辨输赢而不再意于有益与否,所以,他拒绝与朱子再辩,即所谓"求胜不求益"(参见《宋元学案》第1900页的顾案);结果,再辩的任务被九渊接了过去,由此引发出朱陆之间激烈的争论。可是,在陆九渊的反驳信中,无一字提起九韶与朱熹有关《西铭》的争论,这也许就使《宋元学案》的编撰者将朱熹回信中的这一部分删除了,这也让后来的研究者大部分皆忽略了这个问题,好像朱陆此一回合的争论只在"无极"与"太极"的问题上,这是需要加以修正的看法。至于陆九渊为何在回信中不谈九韶与紫阳的《西铭》之争,笔者认为,大概是象山先生或觉得朱子说得有道理,故而回避掉这个?侍猓换蛘呷衔灰婷髁?quot;无极"与"太极"的问题,有关"乾坤"与"父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无需赘述,因此就没有再论《西铭》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注6)

也许,梭山先生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只关心百姓的日用庸常,对虚玄的问题不感兴趣,而且认为这样的问题对世事无补,所以指出"父母"自蕴涵着"理",无须用"乾坤"等虚玄宏大的名词来显明。也许,这种议论不如朱熹的高明和空灵,但至少符合梭山先生思想的特色。

第三,从九韶先生与朱熹在二封信中的论辩来看,人们长期对"朱陆之辩"与"朱陆异同"的观点需要作较大的改变。陈荣捷先生认为:"朱子与象山季兄陆子美于淳熙十三四年间(1186-1187)通函辩论太极数次。"(韦政通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水牛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这种看法显然是没有注意到朱子与陆子美的争论有"乾坤"与"父母"和"太极"与"无极"二个议题。韦政通先生认为:朱陆异同是"朱熹和陆象山在哲学上的异同之辨,是宋学内部一大争论"。"朱、陆之间的差别之一,是在实践工夫上,……朱陆之间''''道问学''''和''''尊德性''''的对立,就是方法上不同的对立。"(《中国哲学辞典》,水牛出版社1994年版)认为朱陆异同只在陆九渊与朱熹之间,没有意识到梭山先生在其中的重大作用,也没有提到有关《西铭》的问题。冯友兰先生认为:"陆九渊和朱熹有两次大辩论。一次是本体论方面的,其具体的问题是''''无极而太极'''';另一是人生论方面的,其具体的问题是修养方法。……陆九渊和朱熹的这场辩论,陆九韶也参加了,在这场辩论的开始,陆氏兄弟是反对''''无极'''',不反对''''太极''''"(《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冯先生虽然意识到了在朱陆之辩中,有九韶先生参预,但却也没有看到在辩题中除"无极"与"太极"之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乾坤"与"父母"的关系之论。而言"这场辩论,陆九韶也参加了",给人印象是九韶先生是后加入辩论的,实际情况是,这场论辩首先是由梭山先生开启的。蒙培元先生在《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一书中第一章第六个问题"朱陆异同及其影响"里认为:"朱熹和陆九渊之间进行过几次大的争论。一是''''无极太极''''的论战。朱熹认为''''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陆氏兄弟则认为,''''无极''''出于老子而非圣人之言。一是''''鹅湖之会'''',陆九渊批评朱熹为''''支离'''',朱熹批评陆九渊简易而无根。"考之历史,鹅湖之会发生在淳熙二年(1175年),朱陆(二陆,即陆九渊和陆九龄)争论为学之方的问题;而"无极"与"太极"的问题之争发生在淳熙十四五年之间,是朱陆(也是二陆,即陆子静与陆子美)关于"太极"与"无极"和"乾坤"与"父母"的关系之争。所以,并不是先有本体之辩,然后才有为学之方之辩。这或许是因为受到现今各种"哲学原理"先谈"本体论"后谈"方法论"的影响;或许是受《宋元学案》(第1885页)中黄宗羲的案语的影响。黄氏把朱陆"鹅湖之会"置于"无极"与"太极"之辩之后,然前者之辩发生在后者之辩的10余年之前。所以,梓材先生又案"鹅湖之会在淳熙二年,鹿洞之讲在八年,已在其后。太极之辩在十五年,又在其后。梨洲说未免倒置。"

以上诸说都有些问题。应该认识到:所谓"朱陆异同"、"朱陆之辩"皆非仅指朱熹与陆九渊之辩;亦非仅指朱陆(九渊、九龄)的鹅湖会讲;亦非朱陆间关于"无极"与"太极"、"道问学"与"尊德性"之辩。"朱陆异同"及"朱陆之辩",实指朱熹及其友朋弟子(如吕祖谦等)与"江西三陆子"(梭山、复斋、象山)及其友朋弟子之间的学术大论辩;从而,它是一场从"鹅湖之会"的淳熙二年至淳熙十五六年间延续十余年之久的论辩;从而,其论题包括有关《西铭》中引出的"乾坤"与"父母"之关系之辩、《太极图说》引伸出的有关"太极"与"无极"之关系之辩,以及为学之方引出的"道问学"与"尊德性"之辩,等等。总之,"朱陆之辩"与"朱陆异同"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也延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注意的。陈来先生在《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中将"朱陆之辩"置于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去考察,这是有相当见地的,值得肯定。但他虽然看到了"太极无极之辩"是由九韶先?紫忍岢龅模抑赋隽擞泄亍段髅返奈侍猓扇匀幻挥凶⒁獾剿笊接胱涎糁溆泄?quot;乾坤"与"父母"关系之辩在整个"朱陆之辩"或"朱陆异同"中的重要性。

第四,梭山先生与紫阳先生关于"无极"与"太极"之争,"乾坤"与"父母"之辩,在今天看来,正误输赢都再也不重要了,关键在于,从中我们至少能够知道原来全部归于陆象山之独创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六经皆我注脚"、"直指本心"、重在践履之方法,其实梭山先生亦有莫大之功在焉。二则,梭山先生后来拒绝与朱熹再辨,并不是因为他被说服了,而是他认为这种只求胜而不求益的争论实在是没有意思。当然,这种"予欲无言"的举动是其儒者之隐的精神在起作用。

梭山先生是一个把百姓日用庸常视为天下第一重要之事的思想家,脱离开现实生活之人伦道德,去作任何虚玄的概念游戏,都是梭山先生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梭山先生才有专门谈治家的四篇文章传世。

大自然在无穷地生息繁衍;人类则勤奋劳作,希望不断地能够改善生活的水平。于是逐渐地创设出社会、制度、道德与国家。在古代中国,贤哲们关心的是如何使这些文化与文明的东西能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和遵行,梭山先生当然也不例外。

儒家长期就有仁政礼制的政治目标,可在专制集权的压制下,这些政治的理想常常被扭曲。一日,梭山门人松年问:"孟子说诸侯以王道,行王道以崇周室乎?行王道以得天下乎?"意为行王道得天下后,这些诸侯是仍然宗周室,还是自立为行仁道的新王朝?这一问蕴含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就是:人们是应该以仁义、王道为最高价值,还是要效忠于特定的王朝?梭山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得天位。"松年不解:"岂教之篡夺乎?"梭山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一切以民众的利益为本为主,而特定的王朝为次,君则更为次。这虽然是儒者的老生常谈了,但也非常明确地显示出梭山先生民间思想家的本色。象山先生听后喟然而叹:"家兄平日无此议论,旷古以来无此议论。"弟子松年也感叹:"伯夷不见此理,武、周见得此理。"(《宋元学案·梭山复斋学案·附录》,第1878页)

梭山先生视民如此重要,又对"修身"与"齐家"情有独钟,故而著下了流传至今的《居家正本》与《居家制用》四篇文章。

梭山先生在《居家正本》上下篇(见《陆象山全集》,宣统庚戌年江左书林校印,亦见之《宋元学案》)中略谈了四层意思:一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八岁入小学受礼乐射艺书数的教育;七年后就农工商贾之业;若其中有"秀且异者",则可入"大学",在其中专习"德行",故而小学大学之教都不在于语言文字。可是,后来国家开科取士,"其始也投名自荐,其终也糊名考校",于是,"礼义廉耻绝灭尽矣。"此时人们送子去学校,不啻是"驱而入争夺倾险之域也。"这真是对科举考试制度一针见血的抨击。

所以,梭山先生认为教育不应该以科考为目标,而要以培养人们的孝悌忠信之德行为理念。读书则六经语孟,以通晓大义。何为"大义"?梭山先生云:"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以接邻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际。"梭山先生认为,在此基础上,人们才可以进一步去读史书,去知晓治国之方略。

梭山先生又指出,科举之业,选拔之士非常有限,人们能否中举,实在是一种"有命焉"之事,是孟子所谓"求在外者";而修身为孝悌之人,则是人人应该为之事,是孟子所谓求则得之,求在我者。梭山先生谆谆教诲人云:"况既经知古今,而欲应今之科举,亦无难者。若命应仕宦,必得之矣,而又道德仁义在我,以事君临民,皆合义理,岂不荣哉!"

梭山先生最后说,一个家庭和家族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安宁与和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贯之以孝悌谦逊,重仁义而轻名利。应该自乐于道德仁义,不要舍本逐末求利求名。这就叫做:"事有本末,知愚贤不肖者本,贫富贵贱者末也。得其本则末随,趋其末则本末皆废。"

梭山先生所讲的道理十分地浅近,全都是关于如何治理好一个家一个族的大实话,没有任何虚玄之道,也没有什么难以明白的话语。这就是梭山先生为文的风格,也是其为学及为人的品性。所以,他在《居家正本》上下篇之外,又写《居家制用》上下篇。意为立好了家之"本"之后,还必须重视治理家之"用"。

梭山先生云:"居家之病有七:曰笑,曰游,曰饮食,曰土木,曰争讼,曰玩好,曰惰慢,有一于此,皆能破家。其次贫薄而务周旋,丰余而尚鄙啬。事虽不同,其终之害或无以异,但在迟速之间。"按梭山先生治家之经验,一户人家的全年收入要分为十份,留三分作为水旱之灾的准备,一分为祭祀之花费;还剩余六分,应该均分为十二个月之用。每一天用其分配给该月的三十分之一,可余而不可用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太啬,而余下者还要对付日常生活中其它的开销。梭山先生的这些说法,切用而无任何难行之处,真正显示出他平民思想家的本色。李穆堂先生跋云:"《梭山老圃》四十卷,见《宋史·艺文志》。明季内阁尚有之,今购求不可得。止从其家谱录出《居家》正本制用四篇,而修身齐家之要已大备矣。若见全书,岂不当与语孟并传也哉!"(见《象山先生全集·陆梭山公家制》)评价可谓极高了。

梭山先生为何对治家之琐事如此重视,以至不厌其烦地进行讨论呢?这实际上是禀承了儒家的真精神。自从孔子立儒学以来,孟子子思承之倡之,不久就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在四书五经通行全国的宋代,此言更是被奉为至理。梭山先生认识到,孜孜于自我之道德修养,然后治理好家庭与家族,这正是所以能立国平天下之基础,所以特别的重要。黄冬发先生说:"梭山坚苦立学,言治家不问贫富,皆当取九年熟必有三年蓄之法,常以其所入,留十之二三,备水旱、丧葬、不测,虽忍饥而毋变。宗族乡党有吉凶事,敬财不足以助之,惟助以力,如先众人而往,后众人而归,有劳为之服之,毋毁所蓄,以变定规。如此力行,家不至废,而身不至有非理之求。其说具有条理,殆可推之治国者也。江西并子美又号三陆。"(《宋元学案》1868页)这一评价确实中肯,亦显现出梭山先生的良苦用心所在。

梭山先生,世之大儒,朱子亦佩服其所学,故而访之于金溪,辩之于书信。因其奉行儒者之隐的原则而不仕,且著作多不传,故长期被淹没不闻。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对陆学的开展卓有贡献,其埋首于思索并践行百姓之日用庸常亦意义重大。我们应该努力于发掘梭山先生之学,弘扬梭山先生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凸显治理好家庭与家族的现代意义,继承先贤先哲的思与行,来光大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注释

(注1)本文的写作得到了金溪县文管所所长吴定安先生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2)本文完稿后,请杨柱才博评议,杨博士认为,"陆门之学"与"象山心学"是不同的。"全氏(全祖望)以梭山朴实切近,复斋喜为讨论,象山先生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当为据信之言。由此,以梭山于陆学(陆门之学)有首功,是为事实。然以梭山于心学(象山之学)具有开创之功,恐欠稳当。"此一说法切于实际,本文从此说,以梭山先生为"陆门之学"的启之者。

(注3)参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4)《西江陆氏家乘》卷三:"陆贺殁绍兴壬午,朱文公择地,取名西风卷旗形,绘有图,并亲题墓碣,至今墨迹犹存。"

(注5)参见本文第三部分。

(注6)杨柱才博士认为:"关于《西铭》,梭山力辩,象山拱默。尊作对此亦有解。若统而言之,象山于伊川素所不喜,以其言若有伤我者,然而具体到个别问题,是否象山于伊川亦有认可。伊川答杨时论西铭书已言张载所说,可以''''理一他殊''''概之。此说在宋明理学几为不移之论。象山辩太极而不及西铭,或与此有关。"此亦可作一说附此焉。

梭山先生范文篇3

《宋史·列传·儒林四》卷四百三十四(元脱脱等撰,第37册,中华书局版)有"金溪三陆"的传,内称九韶先生:

其学渊粹,隐居山中,昼之言行,夜必书之,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岁迁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畴、租税、内出、庖灶宾客之事,各有主者。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咏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九韶所著《梭山文集》、《家制》、《州郡图》。

可见,梭山先生的学问既渊博又精深,而且喜欢写日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是一个大家庭的主心骨之一,而其著作也多是关于如何治家的学问。梭山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探讨治家治族的问题,而且真真切切地践履之。当时的陆氏大家族,十世没有分家,四代同堂,约有三百人吃饭不分灶。淳祜二年,理宗赵昀下诏旌表"金溪陆氏义门":"皇帝制曰:江西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灶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惟尔睦族之道,副朕理国之怀。宣特褒异,敕旌尔门,光于闾里,以励风化。钦哉。"在古代中国,对一个家族而言,受到皇帝的旌表,也许是最大的荣耀了。可问题是,陆氏大家族为何能保持十世不分家,还能数百人同灶吃饭呢?个中之因当然很多,但与梭山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因为,"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每天早晨,一家之长必率子弟谒先祖祠,并击鼓诵其词,歌云:"听听听听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惰懒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听听听听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定定定定。听听听听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定定定定定定定,早猛省!"最后,还有一人单独唱到:"凡闻声,须有省。照自身,察前境。若方驰鹜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顷。昔人五观一时领。"(注3)敬畏天命,遵循天理,勤奋劳作,俭朴持家,何人不说这是修身齐家之至宝呢?每天如此之歌,如此之诵,陆家人将这些平凡的过日子的道理入耳入脑入心了,由此培育出了名满天下之"金溪陆氏义门"。

梭山先生就是这样孜孜为学、孜孜为教、孜孜劳作、孜孜践履的。其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隐居在山中,完全断绝于对科举仕途的追求。修于同治年间的《金溪县志》也称九韶先生:

性宽和凝重,读书必优游讽咏,学问渊粹。

尝曰:学之要孝弟之外无余道。又曰:义利易见,惟义中之利隐而难明。与朱熹相敬爱。

梭山先生又曾改善"社仓"之法,使乡民受惠甚多,"人甚德之"。他在前山筑室隐居,与兄弟讲学其中。因山形如梭,故自号梭山老圃。先生潜心于学,著下了《梭山集》,包括《解经新说》、《日记类编》、《州郡图》、《家制》、《终礼》。(《金溪县志》卷32《书目》)惜乎《梭山集》大部分皆散佚不存。

《宋史·艺文志》中的《象山学谱》云:梭山的著作"日记中有居家正本及制用各二篇,尤为希圣希贤之本。"值得庆幸的是,《居家正本》上下篇,以及《居家制用》上下篇,共四篇文字保留在《宋元学案》卷五十七的《梭山复斋学案》(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全生等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62页,下引该书,均只注页码)里,并被收入在印于宣统庚戌年江左书林校印的《陆象山先生全集》中,这也许是今人得以一窥梭山之学的唯一完整的文本了。

梭山先生还有一个惊世骇俗之举,那就是隐而不考不仕。《宋元学案》记载:"诏举遗逸,诸司以先生应,不赴。"(1863页)在古代中国,自唐开科取士以来,其意本为让天下的知识分子皆有一个公平竞争入仕的机会,也为国家选拔一流的人才;但制度化运作之后,尤其渗透了官场的腐败之风后,科举考试在中国便迅速地成为知识分子某种人生与事业的陷阱,化为无数落榜士子的伤心之所。此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便陷入一个二难之境: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则无法一展平生所学,去治国平天下,而且也无法光宗耀祖,实现人生的价值;若参加科举考试,则必饱受"场屋之累",埋首"程文",皓首穷经,不仅难以提升自我之道德境界,还常常落得个形销骨瘦,老死林下。

即便如象山先生,气象如此宏阔,志向如此高远,且醉心于心学体系的创立,却仍然不免多次赴考,并曾中过举,可却因父丧而失去赴京城参考的机会;27岁时再考,却落榜了。其间他修书给好友童伯虞,云:孟子曾倡言修"人爵"(富贵利达)者,应先修"天爵"(道德仁义);而后世之人只求"人爵",忘记了求"天爵"。所以,自己决不可以"舍此而从事于彼",不能"养一指而失其肩背。"(《与童伯虞》,《陆九渊集》卷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话虽这么说,可实际上,在陆氏六兄弟中,九思、九皋、九龄、九渊四人皆进士及第,入仕为官,在当时,可谓一门荣耀,名震乡里。但陆门早有家训,告诫子孙,读书之人虽然都应参加科考,可没有搏取功名者并非耻辱;若不识礼义不尊仁义,才是最大的耻辱。陆氏兄弟一般都能遵循祖训;但要说无意科考功名,只修自我仁义道德之最好者,当只能数陆梭山先生了。

九韶先生是否学过科考之"程文",已无可察考了;但梭山先生不仅经史子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是一代大儒,可他却绝意科考,隐而不仕,自愿过一种乡间的隐居生活。他选择竹木茂盛、泉水丰盈的梭山,自筑草堂而居,取名为荐堂。他每日晨起便或耕或植或养,自给自足,行有余力,则教象山等兄弟读书,与来访之友论学为文,又常常下棋弹琴品茗,落落大方,逍遥自在,无碍无束,真可谓与天地共生息,与万物齐生死。

大儒朱熹慕其境界之高,学问之精,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亲访九韶于金溪。俩人共论学术,其乐也融融。(参见《陆氏族谱》)

后遇陆贺老先生过世,朱子受九韶之请,为陆老先生看风水,向吉穴,(注4)还为九思先生的著作《家问》写跋,云:’’《家问》所以训饬子孙者,不以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其殷勤敦恳,反覆晓譬,说尽事理,无一毫勉强缘饰之意,而慈祥笃实之气蔼然,讽味不能释手云。"(见《西江陆氏家乘》卷十)后来,朱子与梭山先生惺惺相惜,不断有书信往来,论辩学问,常有新见。

可见,梭山先生虽然才高博学多能,名满神州,要取功名,可谓是囊中取物那么容易,可他不仅猛烈抨击科举考试制度(注5),而且看透了世俗的污浊,既然绝意功名,隐居山林。

此隐可说惊世骇俗,让人击节叹息。

世有庄周之隐,齐万物,息纷争,平生死,一心要摆脱世俗中的一切束缚,与大鹏展翅然,扶摇直上九万里,逍遥于无何有之乡。世有伯夷叔齐之隐,兄弟互让王位而同出走,虽然意识到商纣王的残暴却坚决反对周武王兴兵讨伐。周代商而兴,伯夷叔齐却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野菜充饥,最后饿死在荒山野岭。世上还有功成身退、脱离官场远去江湖归隐之范蠡;也有躬耕田园,静候时机,一展平生之学之卧龙诸葛孔明先生。当然还有隐于山林,青灯黄卷晨钟暮鼓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之佛徒,还有藏之深山,起丹鼎,炼金丹,求长生不老成仙了道之道士。其他还有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白刃除不义,黄金倾有无"之侠客隐士。

梭山先生之隐却异于是。他出身农家,无有王位可推,亦没有官位可放弃。当然,他身虽隐,却性为入世,关注百姓疾苦,了解民间生活,践行于日用庸常,且孜孜于仁义道德之教。他当然也不刻意于求时来运转大富大贵,更无意于求佛成仙长生不老。梭山先生就是梭山先生,其之隐完全出于性情使然,而毫无半点勉强,半点做作,半点外在的什么特别的求取。其关心世事家事之入世态度,与其隐居山林琴棋书画自娱之行为毫无杆格,圆融无碍。所以,《宋元学案》之《梭山复斋学案》将梭山先生称之为"隐君"。

"隐君"者,实为与道者、侠者、佛道之徒等之隐完全不同的儒者之隐。此之隐应该说与孔子的行为有极大的关系。孔夫子是一个积极入世的儒者,但其归隐的情结亦很重。比如其曾经喟然叹道,自己也想与曾点一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曾点与孔子其他一心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的学生不同,只思回归山林,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孔子从内心亦向往之,但却因为有志于以自我之"仁道"改天下之无道的现实而无法归隐。所以,孔子奉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原则(《论语·泰伯》)梭山先生之隐,就全出于其对科考制度的失望,认其只会残贼人之本性,于道德的修养毫无补益,所以,一意断绝科考,并拒而不仕,归隐山林。但他绝非遗世,不问社会,只顾自我之逍遥;而是就在家乡就地而隐,仍然全力关注世事民风,关心自己的家庭与家族的事务,故被称为"隐君"者。

梭山先生的行为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发人深思的。

全祖望指出:"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梭山是一朴实头地人,其言皆切近,有补于日用。复斋却尝从襄陵许氏入手,喜为讨论之学。宋史但言复斋与象山和而不同,考之包恢之言,则梭山亦然。"(1862页)视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之象山心学,发端于梭山,但梭山之学又与象山有所区别,这是一种中肯且极高的评价。

但是,为何说"三陆子之学"是由梭山启之呢?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陆家六兄弟之间,长兄一般都成为幼者之师之故。实际上,象山先生就曾求学于梭山与复斋先生。其次,则主要是因为梭山先生首开与朱子之"乾坤"与"父母"、"太极"与"无极"之辨,而这一辩,成为心学与理学的重要分水岭之一。

淳熙十三四年左右(公元1186-1187年),梭山先生致书朱熹:"言《太极图说》非正曲加扶振,终为病根。意谓不当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宋元学案》1867页,顾案)朱熹回一信后,梭山又去一信;朱子再回,梭山先生认为辨之无益,遂不复再回信。朱子的回信保存流传至今,但梭山的信却已淹没不闻。

黄宗羲也说:"先生之兄梭山,谓''''不当加无极二字于太极之前,此明背孔子,且并非周子之言''''。紫阳谓孔子不言无极,而周子言之。盖实有见太极之真体,不言者不为少,言之者不为多。"(《宋元学案》1866页)后人多见《宋元学案》此引,便认梭山先生之信只谈太极与无极的问题。孰不知《宋元学案》此处对朱熹之信的引用是节选,其云:

伏承示谕太极之失,及省从前所论,却恐长者从初便忽其言,不曾致思,只以自家所见道理为是,不知却元来未到他地位,而便以己见轻肆抵排也。今亦不暇细论,即如《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以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

而见诸朱子书信全文的《朱文公文集》(卷36,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中却是:

伏承论太极、西铭之失言,备悉指意,然两书之说,从前不敢轻议,非是从人脚根,依他门户,却是反复看来,道理实是如此,别未有开口处所以信之不疑。而妄以己见辄为之说,正恐未能尽发其奥而反以累之,岂敢自谓有扶掖之功哉!今详来教,及省从前所论,却恐长者从初便忽其言,不曾致思,只以自家所见道理为是,不知却元来未到他地位,而便以己见轻肆抵排也。今亦不暇论,只如《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

其次,见诸《宋元学案》(1867页)中第二封朱熹的回信,是这样写的:"前书示谕太极之说,反复详尽。然此恐未必生于气习之偏,但是急迫看人文字,未及尽彼之情,而欲遽申己意,是以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果当于理耳。"而见诸朱子书信全文的则是:"前书示谕太极、西铭之说,反复详尽,然此恐未必生于气习之偏,但是急迫看人文字,未及尽彼之情,而欲遽申己意,是以轻于立论,徒为多说而未必果当于理耳。"(《朱文公文集》卷36,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由此可见,《宋元学案》对朱子的回信作了删节,主要是将有关《西铭》的争论之内容全部去除。

《宋元学案》的作者为何如此呢?也许是认为它们实质是同一个问题,出于突出朱陆之辩主旨的考虑而删去?抑或为了节省书的篇幅?或者根本不认为有关"乾坤"与"父母"的问题值得一辩?后来,梭山先生不欲再与朱子辩论、而由陆九渊接过论题,可九渊的信中无一字再与朱熹讨论梭山先生十分关心的"乾坤"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至于后人也常常忽视(忽略?)了这一问题,乃至于完全不知有此一问题,这使中国学术史的资源严重流失,当然对梭山先生的评价也就很难与史实相符了,梭山先生在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也因此长期得不到恰如其分的肯定。

梭山与朱子论横渠先生之《西铭》与周敦颐之《太极图说》,因其书信不存,而难以一窥全貌,但从朱熹的回信及陆九渊的书信中我们亦可见到如下内容:

第一,梭山先生认为:"《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盖《通书·理性命章》言''''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曰一曰中,即太极也,未尝于其上加无极字。《动静章》言五行阴阳太极,亦无无极之文。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已知其说之非矣。"(《宋元学案》第1897页《辨太极图说书》陆九渊书)这段话引自陆九渊回答朱熹的信中所言。可见梭山先生认为,在太极之上再加无极是没有道理的。万物皆本之一,一即是中,即是所谓太极,在此之上再加无极,既是不必要的,也是多余的,而且还是错误的。其实,"无极二字出老子,非周子之言"。(《金溪县志·人物志·理学》)朱熹则答曰:如果不言无极,则许多人会误认太极同于一物,"不足为万化之本";但是,另一方面,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为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清人钱大昕认为:"易上系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有易而后有太极,非太极在天地之先也。韩伯康有生于无,故太极生两仪。有生于无,语出老子。康伯以老、庄说易,故云尔。濂溪言无极而太?盅蕴疚藜怯煤濉N藜郑嗉献樱跷粗幸病B阶泳惨商妓捣清ハ鳎治郊抵校谎抵粒嫌诤喝骞乓澹现煳墓剖ぶ?quot;(《十驾斋养新录·太极》)这一考证充分说明陆氏兄弟对"无极"来历的疑惑是正确的,但应该补充说明的是,不是陆子静首先疑太极图说非濂溪所作,而是陆子美首先提出的,这一点是需要分辨清楚的。

第二,关于《西铭》的问题。朱熹在回答九韶先生的问题时,认为:"至于西铭之说,犹更分明。今亦以首句论之。人之一身固是父母所生,然父母之所以为父母者,即是乾坤。若以父母而言,则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坤而言,则万物同一父母矣。万物既同一父母,则吾体之所以为体者,岂非''''天地之塞''''?吾性之所以为性者,岂非''''天地之帅''''哉?······今若必谓人物只是父母所生,更与乾坤都无干涉,其所以有取于《西铭》者,但取其姑为宏阔广大之言,以形容仁体而有我之私而已。则是所谓仁体者,全是虚名,初无实体,而小己之私,却是实理,合有分别,圣贤于此,却初不见义理,只是见利害,而妄以己意造作言语,以增饰其所无,破坏其所有也。若果如此,则其立言之失,胶固二字岂足以尽之?而又何足以破人之梏于一己之私哉!"(见《朱文公文集》卷36,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朱熹这封信是托陆九渊转给梭山先生的。因为梭山的信今已不存,所以,我们只有从朱熹之信中来猜测其意了。也许在梭山先生看来,张横渠所著《西铭》内之言:"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正蒙·乾称篇第十七》,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的话,其中在"父母"之上和之外又提出"乾"与"坤",完全是多余的。人自有其父母,自是知道其孝,自是了解天下人皆有其父母,皆致其孝,何用得上扯什么"乾坤"、什么"天地"?等等,正所谓叠床上之床,架屋上之屋。九韶先生在此对张横渠《西铭》之批评与对周敦颐关于"无极"与"太极"关系的批评完全一致,思路相同;所以,两个问题在同一封信中提出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在朱熹回信之后,九韶先生觉得朱熹的回答只在辨输赢而不再意于有益与否,所以,他拒绝与朱子再辩,即所谓"求胜不求益"(参见《宋元学案》第1900页的顾案);结果,再辩的任务被九渊接了过去,由此引发出朱陆之间激烈的争论。可是,在陆九渊的反驳信中,无一字提起九韶与朱熹有关《西铭》的争论,这也许就使《宋元学案》的编撰者将朱熹回信中的这一部分删除了,这也让后来的研究者大部分皆忽略了这个问题,好像朱陆此一回合的争论只在"无极"与"太极"的问题上,这是需要加以修正的看法。至于陆九渊为何在回信中不谈九韶与紫阳的《西铭》之争,笔者认为,大概是象山先生或觉得朱子说得有道理,故而回避掉这个?侍猓换蛘呷衔灰婷髁?quot;无极"与"太极"的问题,有关"乾坤"与"父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无需赘述,因此就没有再论《西铭》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注6)

也许,梭山先生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只关心百姓的日用庸常,对虚玄的问题不感兴趣,而且认为这样的问题对世事无补,所以指出"父母"自蕴涵着"理",无须用"乾坤"等虚玄宏大的名词来显明。也许,这种议论不如朱熹的高明和空灵,但至少符合梭山先生思想的特色。

第三,从九韶先生与朱熹在二封信中的论辩来看,人们长期对"朱陆之辩"与"朱陆异同"的观点需要作较大的改变。陈荣捷先生认为:"朱子与象山季兄陆子美于淳熙十三四年间(1186-1187)通函辩论太极数次。"(韦政通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水牛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这种看法显然是没有注意到朱子与陆子美的争论有"乾坤"与"父母"和"太极"与"无极"二个议题。韦政通先生认为:朱陆异同是"朱熹和陆象山在哲学上的异同之辨,是宋学内部一大争论"。"朱、陆之间的差别之一,是在实践工夫上,……朱陆之间''''道问学''''和''''尊德性''''的对立,就是方法上不同的对立。"(《中国哲学辞典》,水牛出版社1994年版)认为朱陆异同只在陆九渊与朱熹之间,没有意识到梭山先生在其中的重大作用,也没有提到有关《西铭》的问题。冯友兰先生认为:"陆九渊和朱熹有两次大辩论。一次是本体论方面的,其具体的问题是''''无极而太极'''';另一是人生论方面的,其具体的问题是修养方法。……陆九渊和朱熹的这场辩论,陆九韶也参加了,在这场辩论的开始,陆氏兄弟是反对''''无极'''',不反对''''太极''''"(《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冯先生虽然意识到了在朱陆之辩中,有九韶先生参预,但却也没有看到在辩题中除"无极"与"太极"之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乾坤"与"父母"的关系之论。而言"这场辩论,陆九韶也参加了",给人印象是九韶先生是后加入辩论的,实际情况是,这场论辩首先是由梭山先生开启的。蒙培元先生在《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一书中第一章第六个问题"朱陆异同及其影响"里认为:"朱熹和陆九渊之间进行过几次大的争论。一是''''无极太极''''的论战。朱熹认为''''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陆氏兄弟则认为,''''无极''''出于老子而非圣人之言。一是''''鹅湖之会'''',陆九渊批评朱熹为''''支离'''',朱熹批评陆九渊简易而无根。"考之历史,鹅湖之会发生在淳熙二年(1175年),朱陆(二陆,即陆九渊和陆九龄)争论为学之方的问题;而"无极"与"太极"的问题之争发生在淳熙十四五年之间,是朱陆(也是二陆,即陆子静与陆子美)关于"太极"与"无极"和"乾坤"与"父母"的关系之争。所以,并不是先有本体之辩,然后才有为学之方之辩。这或许是因为受到现今各种"哲学原理"先谈"本体论"后谈"方法论"的影响;或许是受《宋元学案》(第1885页)中黄宗羲的案语的影响。黄氏把朱陆"鹅湖之会"置于"无极"与"太极"之辩之后,然前者之辩发生在后者之辩的10余年之前。所以,梓材先生又案"鹅湖之会在淳熙二年,鹿洞之讲在八年,已在其后。太极之辩在十五年,又在其后。梨洲说未免倒置。"

以上诸说都有些问题。应该认识到:所谓"朱陆异同"、"朱陆之辩"皆非仅指朱熹与陆九渊之辩;亦非仅指朱陆(九渊、九龄)的鹅湖会讲;亦非朱陆间关于"无极"与"太极"、"道问学"与"尊德性"之辩。"朱陆异同"及"朱陆之辩",实指朱熹及其友朋弟子(如吕祖谦等)与"江西三陆子"(梭山、复斋、象山)及其友朋弟子之间的学术大论辩;从而,它是一场从"鹅湖之会"的淳熙二年至淳熙十五六年间延续十余年之久的论辩;从而,其论题包括有关《西铭》中引出的"乾坤"与"父母"之关系之辩、《太极图说》引伸出的有关"太极"与"无极"之关系之辩,以及为学之方引出的"道问学"与"尊德性"之辩,等等。总之,"朱陆之辩"与"朱陆异同"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也延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注意的。陈来先生在《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中将"朱陆之辩"置于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去考察,这是有相当见地的,值得肯定。但他虽然看到了"太极无极之辩"是由九韶先?紫忍岢龅模抑赋隽擞泄亍段髅返奈侍猓扇匀幻挥凶⒁獾剿笊接胱涎糁溆泄?quot;乾坤"与"父母"关系之辩在整个"朱陆之辩"或"朱陆异同"中的重要性。

第四,梭山先生与紫阳先生关于"无极"与"太极"之争,"乾坤"与"父母"之辩,在今天看来,正误输赢都再也不重要了,关键在于,从中我们至少能够知道原来全部归于陆象山之独创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六经皆我注脚"、"直指本心"、重在践履之方法,其实梭山先生亦有莫大之功在焉。二则,梭山先生后来拒绝与朱熹再辨,并不是因为他被说服了,而是他认为这种只求胜而不求益的争论实在是没有意思。当然,这种"予欲无言"的举动是其儒者之隐的精神在起作用。

梭山先生是一个把百姓日用庸常视为天下第一重要之事的思想家,脱离开现实生活之人伦道德,去作任何虚玄的概念游戏,都是梭山先生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梭山先生才有专门谈治家的四篇文章传世。

大自然在无穷地生息繁衍;人类则勤奋劳作,希望不断地能够改善生活的水平。于是逐渐地创设出社会、制度、道德与国家。在古代中国,贤哲们关心的是如何使这些文化与文明的东西能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和遵行,梭山先生当然也不例外。

儒家长期就有仁政礼制的政治目标,可在专制集权的压制下,这些政治的理想常常被扭曲。一日,梭山门人松年问:"孟子说诸侯以王道,行王道以崇周室乎?行王道以得天下乎?"意为行王道得天下后,这些诸侯是仍然宗周室,还是自立为行仁道的新王朝?这一问蕴含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就是:人们是应该以仁义、王道为最高价值,还是要效忠于特定的王朝?梭山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得天位。"松年不解:"岂教之篡夺乎?"梭山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一切以民众的利益为本为主,而特定的王朝为次,君则更为次。这虽然是儒者的老生常谈了,但也非常明确地显示出梭山先生民间思想家的本色。象山先生听后喟然而叹:"家兄平日无此议论,旷古以来无此议论。"弟子松年也感叹:"伯夷不见此理,武、周见得此理。"(《宋元学案·梭山复斋学案·附录》,第1878页)

梭山先生视民如此重要,又对"修身"与"齐家"情有独钟,故而著下了流传至今的《居家正本》与《居家制用》四篇文章。

梭山先生在《居家正本》上下篇(见《陆象山全集》,宣统庚戌年江左书林校印,亦见之《宋元学案》)中略谈了四层意思:一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八岁入小学受礼乐射艺书数的教育;七年后就农工商贾之业;若其中有"秀且异者",则可入"大学",在其中专习"德行",故而小学大学之教都不在于语言文字。可是,后来国家开科取士,"其始也投名自荐,其终也糊名考校",于是,"礼义廉耻绝灭尽矣。"此时人们送子去学校,不啻是"驱而入争夺倾险之域也。"这真是对科举考试制度一针见血的抨击。

所以,梭山先生认为教育不应该以科考为目标,而要以培养人们的孝悌忠信之德行为理念。读书则六经语孟,以通晓大义。何为"大义"?梭山先生云:"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以接邻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际。"梭山先生认为,在此基础上,人们才可以进一步去读史书,去知晓治国之方略。

梭山先生又指出,科举之业,选拔之士非常有限,人们能否中举,实在是一种"有命焉"之事,是孟子所谓"求在外者";而修身为孝悌之人,则是人人应该为之事,是孟子所谓求则得之,求在我者。梭山先生谆谆教诲人云:"况既经知古今,而欲应今之科举,亦无难者。若命应仕宦,必得之矣,而又道德仁义在我,以事君临民,皆合义理,岂不荣哉!"

梭山先生最后说,一个家庭和家族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安宁与和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贯之以孝悌谦逊,重仁义而轻名利。应该自乐于道德仁义,不要舍本逐末求利求名。这就叫做:"事有本末,知愚贤不肖者本,贫富贵贱者末也。得其本则末随,趋其末则本末皆废。"

梭山先生所讲的道理十分地浅近,全都是关于如何治理好一个家一个族的大实话,没有任何虚玄之道,也没有什么难以明白的话语。这就是梭山先生为文的风格,也是其为学及为人的品性。所以,他在《居家正本》上下篇之外,又写《居家制用》上下篇。意为立好了家之"本"之后,还必须重视治理家之"用"。

梭山先生云:"居家之病有七:曰笑,曰游,曰饮食,曰土木,曰争讼,曰玩好,曰惰慢,有一于此,皆能破家。其次贫薄而务周旋,丰余而尚鄙啬。事虽不同,其终之害或无以异,但在迟速之间。"按梭山先生治家之经验,一户人家的全年收入要分为十份,留三分作为水旱之灾的准备,一分为祭祀之花费;还剩余六分,应该均分为十二个月之用。每一天用其分配给该月的三十分之一,可余而不可用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太啬,而余下者还要对付日常生活中其它的开销。梭山先生的这些说法,切用而无任何难行之处,真正显示出他平民思想家的本色。李穆堂先生跋云:"《梭山老圃》四十卷,见《宋史·艺文志》。明季内阁尚有之,今购求不可得。止从其家谱录出《居家》正本制用四篇,而修身齐家之要已大备矣。若见全书,岂不当与语孟并传也哉!"(见《象山先生全集·陆梭山公家制》)评价可谓极高了。

梭山先生为何对治家之琐事如此重视,以至不厌其烦地进行讨论呢?这实际上是禀承了儒家的真精神。自从孔子立儒学以来,孟子子思承之倡之,不久就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在四书五经通行全国的宋代,此言更是被奉为至理。梭山先生认识到,孜孜于自我之道德修养,然后治理好家庭与家族,这正是所以能立国平天下之基础,所以特别的重要。黄冬发先生说:"梭山坚苦立学,言治家不问贫富,皆当取九年熟必有三年蓄之法,常以其所入,留十之二三,备水旱、丧葬、不测,虽忍饥而毋变。宗族乡党有吉凶事,敬财不足以助之,惟助以力,如先众人而往,后众人而归,有劳为之服之,毋毁所蓄,以变定规。如此力行,家不至废,而身不至有非理之求。其说具有条理,殆可推之治国者也。江西并子美又号三陆。"(《宋元学案》1868页)这一评价确实中肯,亦显现出梭山先生的良苦用心所在。

梭山先生,世之大儒,朱子亦佩服其所学,故而访之于金溪,辩之于书信。因其奉行儒者之隐的原则而不仕,且著作多不传,故长期被淹没不闻。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对陆学的开展卓有贡献,其埋首于思索并践行百姓之日用庸常亦意义重大。我们应该努力于发掘梭山先生之学,弘扬梭山先生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凸显治理好家庭与家族的现代意义,继承先贤先哲的思与行,来光大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注释

(注1)本文的写作得到了金溪县文管所所长吴定安先生的大力支持,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注2)本文完稿后,请杨柱才博评议,杨博士认为,"陆门之学"与"象山心学"是不同的。"全氏(全祖望)以梭山朴实切近,复斋喜为讨论,象山先生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当为据信之言。由此,以梭山于陆学(陆门之学)有首功,是为事实。然以梭山于心学(象山之学)具有开创之功,恐欠稳当。"此一说法切于实际,本文从此说,以梭山先生为"陆门之学"的启之者。

(注3)参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注4)《西江陆氏家乘》卷三:"陆贺殁绍兴壬午,朱文公择地,取名西风卷旗形,绘有图,并亲题墓碣,至今墨迹犹存。"

(注5)参见本文第三部分。

(注6)杨柱才博士认为:"关于《西铭》,梭山力辩,象山拱默。尊作对此亦有解。若统而言之,象山于伊川素所不喜,以其言若有伤我者,然而具体到个别问题,是否象山于伊川亦有认可。伊川答杨时论西铭书已言张载所说,可以''''理一他殊''''概之。此说在宋明理学几为不移之论。象山辩太极而不及西铭,或与此有关。"此亦可作一说附此焉。

梭山先生范文篇4

(灯光启、音乐声启)

第一个节目:舞蹈《欢乐中国年》(蓝队冯凌霞、吴宝江等)

(演员谢幕同时,4位男女主持人登场,至舞台中央)

女1: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嘉宾和现场的朋友们!

合:新年好!

男1:2005年新春联谊会暨2004年度先进表彰

合:现在开始!

女1: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代表光华所有员工给大家拜年啦!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快乐每一天,健康到永远!

女2:祝大家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

男2:,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彩光华!

男1:,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女1:年是岁月溜冰的歌,年是我们拼搏的加油站,年是我们事业起舞的风!

男1:2004年对于我们“光华人”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大酒店成功试运转;光华园内,一幢幢楼宇拔地而起;

启东分公司成果辉煌,如皋分公司应运而生;其它单位也捷报频传,取得了可喜的佳绩!

女2:在这里我们向各位领导和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兄弟单位的嘉宾朋友们拜年啦!

男2:向奋战在第一线的先进代表和所有在场的光华员工拜年啦!

女1:下面我非常荣幸地介绍参加今天晚会的各位嘉宾,他们是:

南通通大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世鑫先生

海门市轻工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陆善强先生

男1:海门市紫浪装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爱东先生

南通瑞达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冲先生

女2:南通市万隆拆卸有限公司总经理邹丽娟女士

南通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一分公司总经理李志洪先生

男2:晋江陶瓷有限公司(南通销售中心)总经理张文华先生

华盛建筑装饰工程(南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俊先生

女1:我们这里还有来自各个单位的嘉宾加入我们的红队一起参加我们今天的晚会,欢迎你们到来!

男1:参加今天晚会的评委有:评委会主席施惠贤女士,评委姜宁先生,黄美芳女士,袁辉先生,张铁熙女士。欢迎你们!

女2:下面首先介绍台下就坐的各方阵阵容。首先是红队,由集团公司总部、房地产公司的员工以及监理公司和有关施工单位的代表及嘉宾王世鑫先生、陆善强先生!欢迎你们!红队的队长是张广雄先生和高永康先生!感谢你们的到来!

(红队喊口号,掌声起)

男2:赵志华女士和陈曦先生率领的由南通办事处和时装公司及嘉宾张文华先生、邹丽娟女士组成的黄队!欢迎你们!

(黄队喊口号,掌声起)

女1:下面是蓝队,由酒店办公室、前厅部、管家部等部门以及嘉宾李志洪先生、刘俊先生组成!队长是于卫华女士,副队长是王列先生!谢谢你们的到来!

(蓝队喊口号,掌声起)

男1:最后是白队,由袁泽如先生率领的的酒店餐饮部成员组成,以及嘉宾唐爱东先生、樊冲先生!掌声送给他们!

(白队喊口号,掌声起)

女2:本次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我们四个方阵将展开以歌舞表演,游戏和知识问答等形式组成的友谊赛。同时将进行抽奖活动和先进表彰。

男2:我们的评委团将对每一个节目和游戏结果进行评判,视节目质量和游戏胜负的情况授予一、二、三等奖,获得一等奖的方阵我们将授予三面小红旗,二、三等奖分别授予两面和一面小红旗。最后以每个方阵小红旗的多少来评定方阵奖。

女1: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用歌声铭记这不平凡的一年,用舞姿来诉说所有的收获和精彩。

男1:让我们唱出光华人美好的明天,跳出光华集团新年的希望!现在有请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蔡毅先生致新春贺词!

董事长致新春贺词

(主持人女2男2上)

第二个节目女生独唱《晚霞中的红蜻蜓》

女2:感谢董事长热情洋溢的新春贺词,让我们每个光华人都心潮澎湃!

男2:在新的一年里,年轻的光华人在董事长的领导下,团结拼搏,奋勇开拓,为光华事业奉献出自己美好的青春!

女2:在春日温馨的晚霞中,一只红蜻蜓翩翩起舞。

男2:梦中的红蜻蜓你要飞到哪里去,晚霞中希望你停在我心里。

女2:下面请欣赏黄队的樊红平独唱《晚霞中的红蜻蜓》

第三个节目红队小合唱《红河谷》(女1男1上)

女1:离开村庄,留下一份微笑;走出山谷,洒下一片凄凉!

男1:不要离别得这样匆忙,要记住红河谷你的故乡!

女1:下面请欣赏由董事长领衔的红队小合唱《红河谷》,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他们!

第四个节目男声独唱《壮志在我胸》白队孙丽剑(男2女2上)

女2:一曲激昂的英雄颂歌,让我们心潮澎湃!

男2:在我们年轻的光华人当中,也有真心英雄!

女2:不管山高水又深,但有豪情壮志在我胸!

有请白队孙丽剑为我们带来一曲的《壮志在我胸》

评委评判(男2女2上)

女2:经过评委紧张有序的评比后,第一轮次的比赛结果已经揭晓。

男2:下面由评委会主席施惠贤女士宣布评奖结果。

第一次抽奖(歌声毕,女1男1上)

女2:下面是我们的第一次抽奖,我们将抽出四等奖40名。奖品为被子50条,有请红队代表张广雄先生为我们抽奖!

男2:光华事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所有在场所有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嘉宾朋友,请把掌声送给他们!下面有请晋江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队嘉宾张文华先生为我们抽取特别奖!

女2:奖品是由张文华先生赞助的10台微波炉,欢迎张文华先生上台!

男2:下面有请南通瑞达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白队嘉宾樊冲先生抽取特别奖!

女2:奖品是由樊冲先生赞助的

男声独唱《上海滩》(抽奖完毕,男1女1上)

女1: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当年周润发主演的《上海滩》红遍大江南北。

男1:下面有请邹丽娟女士的爱子,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邹春为大家倾情演唱《上海滩》。

游戏《老鼠爱大米》(歌声毕,男2女2上)

男2:(唱)我爱你,爱着你,就象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

女2: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朋友们都听过,现在我们做个游戏《老鼠搬大米》

第五个节目《王保长新传》(蓝队)

(女2男2上)

女2:

男2:

女2:

男2:

第六个节目现代舞《蓝色月光》红队工程公司张雯、张丽丽等

(女1男1上)

女1: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今夜是个不眠之夜,踏着青春的步伐我们舞姿翩翩,和着青春的旋律我们风采再现!

男1:朋友们,尽情地唱吧,潇洒地跳吧,让我们把春天诠释,让我们一起把阳光演绎!

女1:请欣赏红队的现代舞《蓝色月光》

第七个节目:民族舞《水乡三月天》白队曹楠楠、陈霞等

(女1男1上)

女1:小桥、流水、人家,江南的水乡美丽如画

男1:春风、鸟语、花香,三月的水乡生机盎然

女1:下面请欣赏白队曹楠楠、陈霞等带来的民族舞《水乡三月天》

第八个节目:舞蹈《金梭和银梭》黄队吴鸿雁、周丽华

(女1男1上)

女1:太阳象一把金梭,月亮象一把银梭,看谁能织出最美的生活。

男1:匆匆眼前的光阴提醒你和我,年轻人快发奋图强,黄金时代莫错过!

女1:下面请欣赏黄队吴鸿雁、周丽华表演的舞蹈《金梭和银梭》

知识问答(抢答)(女2男2上)

女2:下面我们进行知识问答,全场观众都可以抢答。

男2:抢答规则是等主持人念完题目后,喊“抢答开始”即可以举手,先举手者可以回答,答对者有纪念品。

好,现在开始第一题。(题目另附)

评委评判(女2、男2上)

男2:现在我们再一次用掌声请出评委会主席施惠贤女士宣布评奖结果。

第二次抽奖(女2男2上)

女2:下面是我们的第二次抽奖,我们将抽出三等奖10名。奖品电磁炉10个,现在有请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财务总监成锦志先生为我们抽奖!

(抽奖完毕)

男2:下面有请南通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一分公司总经理、蓝队嘉宾李志洪先生为我们抽取特别奖,有请李志洪先生上台!奖品为十台微波炉!

女2:

举行2004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

(女1、男1上)

女1:蓝天白云下,长江从狼山奔向大海,抬头远眺,会看见一个白色的帆型建筑,正欲昂然起航,这就是我们的光华国际。

男1:在灿烂的星光下,月亮巡回在江海平原,在万家灯火中,会发现一片现代化的建筑群矗立在广袤的海门新城区,这就是我们的光华国际。

女1:这首热情洋溢的诗的作者就是我们尊敬的董事长蔡毅先生,请把我们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董事长!

男1:是啊,光华能有今天,倾注了董事长和所有光华人多少的心血!曾几何时,光华人踌躇满志,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挥起了建设的铁锹……

女1:大家是否能听见,当年南海小区暨光华国际大酒店开工典礼上,喧天的锣鼓声依然在耳畔荡漾……

男1: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和新春的快乐时,怎能不心潮澎湃,激情满怀!

女1:不平凡的2004年悄悄地过去了,我们在时间的台历上又刻下了一笔深深的印迹。如火如荼的2004年,在全体光华人的努力下,光华集团公司在各个领域里稳步推进,取得了瞩目的业绩,光华集团公司在不断做大做强。

男1: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要感悟奋斗的艰辛、前进的不易,我们要感恩社会的眷顾、朋友的支持,我们更要感谢在逆境中奋起、在竞争中拚搏、在各条战线上默默耕耘、辛苦劳作的全体光华人!其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也许他们太多太多,我们无法一一撷取。

女1:今天,我们将推出他们的杰出代表,接受公司的表彰,接受大家的祝贺。

男1:现在,我们有请南通光华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财务总监成锦志先生宣布2004年度南通光华集团有限公司南通光华国际大酒店先进个人获奖名单,并为获奖者颁奖!

(成总监上台颁奖宣布名单)

女1: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获奖者上台领奖!

(先进个人上台后,五名礼仪服务小姐托着装有证书和红包的托盘款款而上,由成总监当场颁发,有背景音乐)

男1:今天我们能坐在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酒店里,享受着舒适和安逸时,这一切离不开光华国际大酒店所有员工辛勤的劳动,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祝贺获奖的员工们,同时也谢谢成总监!

(获奖员工和成总监离开主席台)

女1:现在我们有请南通光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琪先生宣布光华集团公司时装公司、房地产公司、南通办及总部先进个人获奖名单并为获奖者颁奖!

(张总上台宣布时装公司获奖名单,获奖人员上台领取证书和红包)

男1:时装公司的员工们很辛苦,今天是他们值得高兴的日子,祝贺他们!

(张总宣布房地产公司、南通办及总部获奖名单,获奖人员上台领取证书和红包)

女1:房地产公司人虽少,但开发的面积可不少,目前我们集团公司在海门、启东、如皋等地已开发和正在开发建设的房产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祝贺高永康、王小康、王宇杰先生,也祝愿房地产公司的同事们在新的一年里高歌猛进、再攀高峰!

男1:祝贺南通办事处的吴鸿雁小姐!也借此机会,向南通办事处的全体同事们为集团公司前期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和做出的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现在我们有请南通光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黄永斌先生宣布2004年度光华集团公司先进班组、先进部门获奖名单并为获奖者颁奖!

(黄总上台宣布获奖名单,并颁奖,获奖人员上台领取证书和红包)

女1:掌声送给获得先进部门的前厅部以及各先进班组!

男1:前厅部有一句口号“让客人满意,让自己得到快乐”,他们正是以高雅的气质,规范的服务,很好地诠释了窗口和门面的真正含义

女1: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南通光华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蔡毅先生宣布2004年度光华集团公司先进单位获奖名单!

(颁奖毕)

男1:启东分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奋勇拼搏,一次性开发量达3.5万平方米,在最短的时间里所有房子销售一空,以最快的速度回笼了资金,近300套房子在20天内全部交付使用。

女1:对,让我们再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先进单位启东分公司!

男1:看到这么多的人上台,我们真是由衷的高兴。

女1:可是要知道,获奖的所有人员加起来,还不到集团公司全体人员的10%!

男1:是啊,我们要对没有获奖的同事们说一声:

也许你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不被人所知;

也许你一直很勤奋、敬业,但很少被领导发现;

也许你同样优秀但因名额的限制没有上榜……

女1:无论你获奖与否,你所付出的一切同样值得我们的尊重,先进只是一个代表,一种精神,每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敬业,付出你的光和热,也就体现了先进的精髓,那就是

(合)立足平凡,超越自我!

男女声二重唱《西班牙女郎》

女2:

男2:

游戏:吸啤酒(女2、男2上)

(工作人员抬出四张桌子及倒满啤酒的酒杯八个,吸管八根)

女2:现在我们进行吸啤酒比赛开始。

第三次抽奖(女2男2上)

女2:现在是我们的第三次抽奖,我们将抽出二等奖5名。奖品为微波炉5个,有请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琪先生上台!

男2:现在有请华盛建筑装饰工程(南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蓝队嘉宾刘俊先生为我们抽取特别奖,奖品为刘俊先生赞助的10辆自行车,有请刘俊先生上台!

女2:现在有请海门市紫浪装潢有限公司总经理、白队嘉宾唐爱东先生为我们抽取特别奖,奖品是唐爱东先生赞助的电冰箱1台!有请唐爱东先生上台!

第九个节目:男声独唱《冰雨》红队赵勇

女1:一场冰雨,是甜言蜜语变换季节

男1:一场冰雨,奏响了一曲冬之恋歌

女1:下面有请红队的赵勇演唱《冰雨》

第十个节目:现代舞白队姜英、杨雪

(女2、男2上)

女2:青春是一首动人的歌

男2:青春的舞蹈是一幅幅流动的画

女2:下面有请白队的姜英、杨雪为我们表演韵律操

第十一个节目:笛子独奏《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黄队

(女1、男1上)

女1: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边疆的歌儿暖人心。

男1:清清泉水流不尽,声声赞歌唱亲人。

女1:下面由黄队的董志军表演笛子独奏《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第十二个节目:印度舞《天竺少女》蓝队秦亚荣、李娜等

(女2、男2上)

女2:古典的音乐,婀娜的舞姿,美丽的天竺少女款款而来

男2:明月、山泉、露珠,汇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女2:下面是蓝队秦亚荣、李娜等表演的印度舞《天竺少女》

游戏:站报纸(女2、男2上)

评委评判:(女1男1上)

女1:下面有请评委会主席施惠贤女士对刚才一轮次的表演宣布评奖结果。

第四次抽奖

男1:现在进行我们的第四次抽奖,本次抽奖将抽出我们的一等奖,奖品为洗衣机一台,下面有请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黄永斌先生上台为我们抽奖!

第四次嘉宾抽奖(女1男1上)

女1:下面有请南通市万隆拆卸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队嘉宾邹丽娟女士为我们抽取特别奖,奖品为邹丽娟女士赞助的电视机两台,有请邹丽娟女士上台!

男1:下面有请海门市轻工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红队嘉宾陆善强先生为我们抽取特别奖,奖品为陆善强先生赞助的DVD台,有请陆善强先生上台!

第十三个节目:

《歌曲联唱》蓝队蔡红燕、郑中正等

(女2、男2上)

女2:歌唱永远是主题,经典带来了永恒

男2:一曲曲经典凝聚这灿烂辉煌的一刻

女2:请欣赏蓝队的蔡红燕、郑中正等为您献上的《民歌大联唱》

第十四个节目:独舞《今天是你的生日》白队曹楠楠

(女2、男2上)

女2:白鸽衔来一枚橄榄叶为祖国祝福

男2:白鹤展开双翅跳着优美的舞步为光华喝彩

女2:请欣赏独舞《今天是你的生日》表演者白队曹楠楠

第十五个节目:男女二重唱《水晶》红队吴丹、左兵

女1:水晶,干净又透明,独特光芒交辉心底

男1:爱一个人有缤纷心情,看世界都仿佛透过水晶

女1:请欣赏红队的吴丹、左兵给您带来的《水晶》

第十六个节目曲艺三句半《拜年》黄队徐柏、董志军

(女2男2上)

第五次抽奖

(女2男2上)

现在进行我们晚会的最后也是我们的特别大奖,奖品是家庭影院一套,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我们的董事长蔡毅先生上台抽奖!

评方阵奖(女1男1上)

女1:经过四个方阵热烈的友谊比赛,最终方阵奖已经出来了!

男1:一等奖方阵将每人获得电火锅一个,二等奖方阵将

现在有请董事长宣布方阵奖得主和各方阵的名次!

(董事长宣布方阵奖和方阵名次)

晚会结束

宣布名次毕,音乐《明天会更好》响起,四个主持人、赵勇、孙丽剑等一起演唱

《明天会更好》唱完,音乐《》起

女1: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

男1:团聚的日子特别让人感动

女2:今晚我们欢歌笑语

男2:今晚我们畅想未来

女1:告别今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

男1:展望明天,我们用奋斗塑造光华更加壮美的诗篇

女1: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高举我们的酒杯

合:祝愿光华的明天会更好!

男1:晚会到此结束!

梭山先生范文篇5

婚礼主持上台(背景音乐:奥斯卡开场音乐)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大家中午好!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如海浪般向前推进,今天是公元二0年十月一日,农历九月初三,在华夏儿女共庆59个国庆之日,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相聚在山和农庄,共同庆祝薛小建先生、亢中秋女士喜结良缘,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凌何,来自喜利莱婚庆中心,今天非常荣幸地接受新郎,新娘的委托,在这里为他们举行隆重的婚礼庆典,同时,也请允许我代表二位新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向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掌声)

好,良辰已到,我非常荣幸的宣布:薛小建先生和亢中秋女士的新婚庆典仪式现在开始,请我们的音响师奏响庄严的婚礼进行曲,让我们大家以最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的王子和公主,新郎,新娘闪亮登场!(奏婚礼进行曲)

(沐浴在幸福甜蜜之中的新人在庄严的婚礼进行曲当中,心贴着心,手牵着手,面带着微笑向我们款步走来。朋友们,让我们衷心的为他们祝福,为他们祈祷,为他们欢呼,为他们喝彩,为了他们完美的结合,让我们再一次热情鼓掌,祝福他们美好的未来!)

在这热闹非凡的婚礼殿堂,我想是缘是分,把他们两颗纯洁的心连在一起,把这对钟爱一生的新人结合得甜甜蜜蜜,是天是地,把这对心心相印的夫妻融合得恩恩爱爱,美满幸福!

我们的新郎,要比任何一个时候更感受到幸福,更显得英俊潇洒,而我们的新娘,要比任何一个时候更感到感动,更显得楚楚动人和温柔漂亮。

此时此刻,我想最激动,最高兴的人除了我们新郎,新娘之外,那没过于对新郎,新娘有养育之恩的父母。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是他们教会我们说第一句话,走第一步路,是他们在人生的大海中为我们导航,他们应该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热爱。

好的,下面就有请我们的父母上场,有请!(介绍父母)

新郎、新娘拜堂

一拜宾客:一鞠躬,祝大家笑口常开,二鞠躬:祝大家家庭和美,三鞠躬:祝大家鸿运开泰

二拜高堂:一鞠躬:祝父母永远快乐,二鞠躬:祝父母健康长寿,三鞠躬,祝父母生活幸福

夫妻对拜:一鞠躬,忠诚是永远的,二鞠躬,理解是必要的,三鞠躬,尊重是相互的

下面,请我们的新郎、新娘给父母敬上孝茶,请伴郎呈上,好,首先请我们的新娘给公公婆婆敬茶,并大声的说:爸妈,请喝茶!新郎给岳父岳母

父母发言

在这里,我代表二位新人,对父母说一声:爸,妈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养育和教导,谢谢你们!让我们把掌声献给我们可亲可敬的父母!请我们的父母入席,有请!

现在请新郎,新娘相对站立,请新郎拿起你的右手,把右手放在左胸心脏跳动的地方,并把眼睛的目光直视对方的眼睛,好的,下面请回答我的提问:新郎薛小建先生,你愿意和亢中秋小姐结为夫妻,无论她健康与疾病,贫穷与富贵,都永远敬她,爱她,关心她,并与她携手相伴一生吗?

(我愿意)

新娘请重复新郎刚才的动作,把右手放在左胸心脏跳动的地方,并把眼睛的目光直视对方的眼睛,好的,然后回答我的提问:新娘亢中秋小姐,你愿意和薛小建先生结为夫妻,无论他健康与疾病,贫穷与富贵,都永远敬他,爱他,关心他,并与他携手相伴一生吗?

(我愿意)

好,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二位新人都是一句实实在在的我愿意,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与承诺。

下面,有请证婚人,

有请主婚人

(交换婚戒)现在最激动人心,最圣洁庄严的时刻到来了,请伴郎,伴娘呈上婚戒,新郎新娘交换结婚戒指象征着他们纯洁的心永远相印美满幸福。(掌声)

小小的圆环代表的是双方大大的真心,也真心的希望这两枚小小的圆环能环环相连,真心永远,真情地久天长,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庆我们的新郎,新娘喜结连理,从此并提花开。

(交杯酒仪式)请伴郎呈上美酒,这满满的交杯酒,是两位新人用他们的情,用他们的爱酿造的美酒,也只有真心相爱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的美酒,有请!

喝了这杯酒,今生今世不分手,喝了这杯酒,来生还要一起走。

好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此刻,我们用无言祝福,让这对相爱的人尽情的享受他们人生当中最最精彩,最最浪漫,最最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所有最最美好的祝福都化作最最热烈的掌声陪伴着这对相爱的人从此踏上爱的航程!公务员之家:

最后,我代表二位新人,对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

好,新婚庆典仪式到此结束,新婚喜宴现在开席,朋友们,请畅饮!

证婚词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中午好!非常荣幸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为薛小建先生、亢中秋女士证婚,他们经过相知,相恋,相爱,缔结的婚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之规定,本证婚人特此证明他们的婚姻真实、合法、有效。最后,真诚的祝愿他们永远幸福!谢谢大家!

梭山先生范文篇6

(在《赣榆是个好地方》为音乐动机的前奏曲中,鼓手们从舞台两侧呐喊上场,演奏激昂壮阔的民族打击乐,以展示春到赣榆、百万人民大创业的赣榆精神、赣榆气魄。鼓乐在简短的进行曲声中结束。

(两女两男四位主持人流光溢彩,在进行曲尾声中款步登台

女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一:女士们,先生们,

女二:电视机前的父老乡亲们,

男二: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合:晚上好!

男一:战鼓催春。这是马年万马奔腾的声音,这是海州湾的滚滚春潮;

女一:春潮澎湃。这是2002年新春,104万赣榆人民激昂奋进的心声,对全市人民热情洋溢的问候;

男二:星移斗转,从五千年中华民谣中走来的赣榆人,带着光荣与梦想,大踏步迈进了21世纪的创业时代;

女二:时空飞旋,共和国东方一角的赣榆县,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从1400多平方公里的山海间迅速崛起;

男一: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赣榆人民“创业敢上凌云山”;

女一:在这片美丽而又富饶的海湾里,赣榆人民“致富敢下太平洋”;

男二:说不尽的赣榆大地山川秀丽,碧波万顷;

女二:道不完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赣榆是个好地方”!

(开场歌舞:《赣榆赞歌》

女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海州湾畔的赣榆县,东经119°18’,北纬34°50’,背倚沂蒙、面临黄海,境内山海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自古以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大海养育了赣榆儿女,赣榆儿女也把大海当成了母亲家园。瞧,那不是孩子们趁着落潮,在“赶小海”么?

(幼儿舞蹈《赶小海》

女一:得名于秦朝的“赣榆”县,产生了一个在中华大地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那就是徐福东渡扶桑。这位开辟中日文明交往史的赣榆人,当年率领环球一流的远洋船队,入大洋破万里浪、扬帆远航的时候,世界多数地方还处在蒙昧时期。

男一:作为赣榆人民走向世界的先驱,也许他走出国门的时候,心里想的并不是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而是“热血建功走天涯,方不负赣榆大地沃野雄浑、海天辽阔,青山如此昂扬!”

(京剧《徐福》选段:《出海》

(海浪、枪炮声、杀声等。大屏幕现抗日山景,乐起。随着八路军装的舞蹈演员的表演,大屏幕在抗日山景上印美术字标:“抗日山,英雄的山”

男二:公元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华东大地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八路军、新四军,在共产党领导下,与倭寇强仇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山下枪林弹雨,山上钢钎声声。战歌呼啸中,一座名山在赣榆军民手中诞生了。这就是坐落在赣榆大地西北部的抗日山……

(诗歌快板《抗日山,英雄的山》

男二:在英雄的抗日山下、沂蒙山麓,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不仅充分利用山石加工石材和工艺品出口创汇,而且加强了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如今的赣榆西部山区,果林、茶园到处郁郁葱葱。“夹谷春”、“徐福茶”早已是遐迩闻名、四海飘香。

女二:就连当地的姑娘出嫁,也都是利用茶叶做嫁妆。舞蹈《赣榆大茶女儿香》,就是纯粹由赣榆县黑林镇的农家采茶女自己表演的采茶舞。

(舞蹈《赣榆大茶女儿香》

男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向海州湾,更加波澜壮阔。英雄的赣榆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没有不敢想的事,没有干不好的事”。看看眼前的海州湾,“全国文明村”宋口村诞生在这里,“全国海产育苗中心”建设在里,“省级海洋经济开发区”开辟在这里……

女一:海州湾就是赣榆人的襟怀,因为她连通着浩瀚的太平洋;海州湾的大潮就是赣榆人的气魄,因为她显示了万马奔腾的力量!

(歌舞《海州湾观潮》

女一:红色的帆,美丽而又浪漫,它不是传说中的神话,它就在现实中的海州湾。赣榆县海头镇,古称“朱篷口”,那是农业文明时代赣榆县重要的出海口岸。朱就是红,篷就是帆。大红色的帆船,载着赣榆人世世代代探寻富裕的梦想,在岁月深处百舸争流,在新世纪里千帆竞发,迎来了一片灿烂晴空、一代英俊少年!

(歌舞《朱篷少年》

男二:跨越世纪的百万赣榆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团结奋斗,踏平坎坷成大道,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吃尽千辛万苦,历尽雨雪风霜。“一线产生了问题,就在一线解决”,从而诞生了全国闻名的“一线工作法”,诞生了说不完的动人故事。

(小品《一线的故事》

女二:进入新世纪以来,赣榆县委县政府积极践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群众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成为全县衡量和考核政迹的一条重要标准。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设施齐全的安居楼房鳞次栉比。家园变了,变美了,变亮了。

男二:当走出篷户区的男女老幼,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他们怎能不欢天喜地、心花怒放?怎能不感激政府、感激党?怎么不想在赣榆安居乐业、献身这片火热的皇天厚土?

(歌舞《安居乐》

女一:高楼万丈平地起,一砖一瓦都渗透了建设者的汗水与心血。靠着顽强的拼搏,赣榆县已经连续数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赣榆建设者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并且跨出国门,在美国、新加坡、几内亚、俄罗斯、缅甸等国留下了赣榆儿女的精品佳作。

男一:看看那么多的“鲁班奖”、“部优”和“白玉兰杯”,您会相信,三兴建工集团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国家一级资质企业,几乎是一种必然。安得广厦千万间?赣榆儿女的回答是:拼搏!

(舞蹈《拼搏》

十一

女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养育了赣榆人民的青口河,无私无畏,有情有义,千秋清流不断,万代从容歌唱,引导着赣榆人民从黄土走向黄海,浪别旧世纪,波迎新曙光!

(歌曲《青口河礼赞》

十二

女二:赣榆文化,根生齐鲁,通达江淮。风土民情,多姿多彩。这里的民间艺术,常登大雅之堂;这里的民俗景象,凝聚了苏北的风采!

(舞蹈《苏北剪纸》

十三

男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赣榆先辈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祖居了千百年的赣榆小城,青口镇,也会像繁华的城市一样,入夜华灯齐放,霓红闪烁,音乐像碧绿的青口河水一样流淌。

女二:当您在夜色迷人的青口“河滨公园”漫步,当您在“新世纪大酒店”的卡拉OK放声歌唱……您会相信,小城也有了夜生活;不夜的青口,正在放飞当代赣榆人的的梦想!

(歌曲《不夜的青口》

十四

男一:黄海边,沙滩上,风吹槐林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滩,用太阳作金梭,月亮作银梭,编织丰收的喜悦,编织生活的希望,编织对出海亲人的祝福,也编织出五彩缤纷的理想!

(舞蹈《黄海滩》

十五

女一:生长于山海平原之间的赣榆人,性格中天然地有海之雄阔、山之昂扬和平川旷野的敦厚倔强。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赣榆人民不畏蹈海难酬,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开辟了全省第一个“海洋经济开发区”,乘长风破万里浪,让生命扬帆远航!

(配乐诗朗诵《生命扬帆》

十六

男二:公元纪年,只不过20个世纪;中华文明,已经历了五千余年。抖落历史尘埃,赣榆县走出了怀旧梦走向创业史;撞响时代洪钟,赣榆人民大踏步向前迈进,为自己挣小康岁月,为国家挣万年富强!

(歌曲《走啊向前走》

十七

女二:赣榆人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历史走进现代,从现在走向未来。人们没有忘记脚下的热土,没有忘记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根。

男二:一张煎饼,一口咸菜,一声乡音,都会让赣榆人沉醉在乡情、亲情中,想起自己的母亲和姐妹们,是怎样伴着星星磨粮食,顶着晨光烙着煎饼……

(舞蹈《烙煎饼的小姑娘》

十八

女一:海州湾是赣榆人民的情怀,阔大坦荡,容纳百川,可以波澜壮阔,可以细如柔沙;

男一:抗日山是赣榆人民的风骨,屹立烽火,岿然不动,可以松鸣万壑,可以繁花似锦;

女一:山情海韵,日升月恒,

男一:道不尽山雄海壮家乡美,唱不完物阜民殷故园情!

(京剧联唱《海韵山情唱京腔》

十九

男一:赣榆县,生根在秦汉,秦山岛神路接通古今,

女一:赣榆县,代代谱新篇,太平洋海风鼓动征帆;

男二:赣榆县,全国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县,新的世纪,在市县党和政府领导下,百万人民正以空前的开拓精神,在赣榆大地实现“富民强县”、“六新六强”蓝图;

女二:赣榆县,“江苏的北大门”,东边是浩浩黄海,西边是巍巍群山。山海齐创业,凯歌大平原。迅速崛起的,是我们希望的家园!

(歌舞《希望的家园》

二十

女一: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一:女士们,先生们,

女二:电视机前的父老乡亲们,

男二: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女一:大型文艺晚会《赣榆是个好地方》到这里马上就要结束了。

男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在这马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女二:我们代表104万赣榆人民,祝大家马年吉祥,一马当先,马

到成功!

梭山先生范文篇7

【关键词】帖木儿朝明朝贡赐贸易

Abstract:Thisarticlediscussestributesandrewards.Theexchangebetweensilkandhorseswaslargelycarriedoutbetweenthetwocountries.Luxuriousgoods,aspreciousstonesandrarebirdsandunusualbeaststributedbytheTimuridswerewelcomebytheMingemperors,buttheneedwasfinite.Thelion-tributefromtheTimuridswereevenreproachedbytheMing’sministersduringChengHuaandHongZhiperiods.

Keywords:theTimuridstheMingtributesandrewards

中亚帖木儿王朝(1370—1506年)是明朝与之交往频繁的西域大国,它与明朝之间的贡赐贸易,是两国能够维持长期往来的根本原因。国内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多,国外如美国学者罗萨比等人虽有所研究,尚欠深入。本文试从两国往来的物品论述两国的贸易关系。

一、绢马贸易

马的贸易在明与帖木儿朝两国贸易中份量最重。帖木儿朝来华使臣进贡的物品中,几乎每次都有马匹。明初战事尚多,需要大量马匹。明廷除派人到各地市马外,对外国或外族进贡马匹多加鼓励,赏赐优厚。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撒马儿罕驸马帖木儿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帖木儿朝使臣首次来朝贡马十五匹、驼二只,明太祖诏赐白金一十八锭。[1]平均每匹一锭多。当时白金一两折四石米。一石米值钞二贯五百文。一两白金值钞五贯。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帖木儿又遣回回答术丁等五十九人来朝贡马300匹、驼2只,诏赐白金人六十两及钞有差。[2]答术丁可能是帖木儿未等哈非思回国派往明朝的另一使臣。

大概明廷向帖木儿朝使臣表达了对马匹的需求,洪武二十二年,满剌哈非思再次来朝时,又贡马205匹,明太祖诏赐白金400两及文绮钞锭,从者俺都儿等八人,白金700两及文绮钞锭。[3]明廷仅白金就花去了1100两,平均每匹马花去五两多,明廷还另有钞锭之赐。

明廷对贡马的厚赐,不仅招徕了帖木儿朝使臣来华时携带不少马匹,还诱使帖木儿朝的马商来华。如:洪武二十三年(1390),撒马儿罕回回舍怯儿阿里义等以马670匹抵凉州互市。[4]此后,帖木儿接连遣使臣来华,均贡有马匹等物。如:洪武二十四年,帖木儿遣回回舍哈厘等来朝贡驼、马、方物。[5]洪武二十五年,帖木儿遣万户尼咎卜丁等来朝贡马84匹、驼6只、绒6匹、青梭幅9匹、红绿撒哈剌2匹、镔铁、刀、剑、盔甲等物。诏赐白金、文绮有差。[6]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儿遣酋长迭力必失等来朝贡马300匹。[7]洪武二十八年,撒马儿罕回回迭力必失等贡马212匹。[8]洪武二十九年(1396),撒马儿罕回回阿剌马丹等20人贡马240余匹,赐钞5900余锭。平均每匹值钞二十四锭多。[9]同年,撒马儿罕回回札鲁剌等191人来朝贡马1095匹,赐钞25190锭。[10]平均每匹值钞二十三锭。

明洪武八年(1375),中书省制大明宝钞,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洪武十八年(1385),天下有司官禄米皆给钞,二贯五百文准米一石”[11]太祖时物价,户部尚书胡濙答英宗问折粮事,曾答曰:“太祖皇帝尝行于陕西,每钞二贯五百文,折米一石;黄金一两,折二十石,白金一两折四石;绢一匹折一石二斗;布一匹,折一石。”[12]据李洵先生研究,每钞五贯为一锭。[13]若依此计算,帖木儿朝的每匹马依二十三锭计算,则值钞一百一十五贯,折米四十一石。洪武后期,明廷对贡马多赐以钞锭。

从洪武二十年(1387)至二十九年(1396)十年间,帖木儿朝贡马的数量,仅《明太祖实录》上明确记载就不下3050多匹,实际贡马数肯定大于此。尽管这个数字相对于明朝这样的大国并不算高,但因其所进皆西域良马,对明朝养马业发展非常有利。洪武三十年(1397),明朝在陕西、甘肃设立行太仆寺,“职专提调马匹、比较孳生”。[14]

马有良劣,其价亦有高低。市马贸易要求对马价有所规定,从明廷的赏赐数额看,这种规定是有的。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建文四年)九月壬辰,陕西行都司奏:“回回可古思于宁夏市马,请官市之,以资边用”。成祖从之,命有司偿其直。上马每匹给绢四匹,布六匹;中马绢三匹,布五匹;下马绢二匹,布四匹;驹绢一匹,布三匹。军民私市者禁之。[15]这大概上是太祖或建文帝时的马价。

但成祖很快又认为马值太薄。永乐元年四月壬戌,湖广、四川、云南、广西所隶宣慰使杨昇等并西北诸夷各遣人朝贡马及方物。成祖以其远至,且旧所定马直薄,命礼部第马之高下增给之。上马每匹钞千贯,中马八百贯,下马五百贯。[16]

明成祖对马价的规定摇摆不定。如永乐元年十一月,兀良哈头目哈儿兀歹遣部属脱古思等贡马,成祖“命礼部赐钞币袭衣并偿其马直,上马每匹钞五十锭,中马四十锭,下马三十锭;每匹仍与彩币表里一”。[17]次年三月丙寅,安定卫指挥朵儿只速自愿纳马、成祖以绢布给之,上马给绢三匹,布二匹;中马绢一匹,布二匹;下马绢一匹,布一匹。[18]此马价值较低。永乐三年三月,兀良哈以马至辽东互市,兵部定其直:上上等每马绢八匹,布十二匹;上等每马绢四匹,布六匹;中等马绢三匹,布五匹;下等每马绢二匹,布四匹;驹绢一匹,布三匹。[19]此马价较高。各地马的品种不一,马价亦有高下,但马分为五等,按等计值的规定由此确定下来。永乐年间,帖木儿朝的使臣多次贡马和方物。《明太宗实录》未明确记载给帖木儿朝使臣贡马的酬值。《明会典》对此的记载亦含糊。《明会典》卷一百二·礼部六十一·诸番四夷土官人等二·赛玛尔堪:“洪武间进贡各赏银并紵丝、表里、衣服等物,正统以前赏例优厚。”不过《明会典》指出撒马儿罕、哈烈等处进贡依哈密赏例。而哈密赏例,《明会典》是有明确规定的:“回赐大马每匹四表里,达马不分等第,每匹二表里,驼每只四表里,驼羔每只紵丝一匹,绢二匹,倒死驼绢六匹,折钞绢一匹,梭服每段绢六匹,金钢钻上等每颗绢四匹。”

马的贸易在明与帖木儿朝贸易中份量最重。景泰七年(1456)之前,有据可查的帖木儿朝的56次朝贡,几乎每次贡品中都有马匹。马绢贸易给帖木儿朝的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至景泰七年,明朝终于觉得应对帖木儿朝的马价予以限制。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景泰七年三月,撒马儿罕地面使臣指挥马黑麻·捨力班向明朝进贡马、驼、玉石等物。[20]马黑麻·捨力班对明朝接待外使的制度非常熟悉。据礼部报告,他初至甘州时,托故迁延,不肯赴京,坐支廪给一千七百六十余石,余物不计。礼部对此十分不满,上报皇帝,认为不能给其旧时一、二等赏例、而应当对原有的赏例予以更改。礼部的报告如下:撒马儿罕等地面使臣马黑麻·捨力班等来朝贡马、驼方物。考之旧例;各分等第给赏,其一等、二等赏例太重,今难与。宜令正副使如旧时三等例,每人彩段四表里,绢三匹,各织金、紵丝衣一袭。随来镇抚、舍人、打剌罕人等如旧时四等例,每人彩段三表里,绢二匹,紵丝衣一袭,各靴、袜一双。其余存留甘州使臣妇女人等俱如六等例,每人彩段一表里、绢一匹、绵布一匹。自进阿鲁骨马每匹彩段四表里,绢八匹,驼每匹彩段三表里,折钞绢十匹。达达马不分等第,每匹紵丝一匹,绢八匹,折钞绢一匹。给军骑掺中等马每匹紵丝一匹,绢八匹,折钞绢二匹。下等马,每匹紵丝一匹,绢七匹,折钞绢一匹。其不曾到京各头目人等带进过马不分等第,每匹回赐彩段二表里,阿鲁骨马回赐彩段六表里,西马回赐彩段五表里,折钞绢十匹,金丝豹皮一张,彩段一表里。猫儿例不给赏,红紵丝铁甲一幅,描金花椀一个,旧无回赐之例。礼部的报告得到景泰帝的批准。[21]帖木儿朝使臣此后的进贡赏赐当以此例。马匹贸易中,明廷喜欢给钞锭。罗萨比指出:“明朝早期,明廷几乎给每一个内亚朝贡使团都赐以纸币。在四夷馆和边界市场,外国使臣用它与中国商人贸易。既然外国人在中国花纸钞,明廷就什么也没有失去了。”[22]但纸币是最易贬值的。洪武年间平均每匹马值钞二十三锭左右。成祖时马每匹值钞30至50锭之间。正统中等赏钞三千贯,下等赏钞二千五百贯。赏钞越多,纸币也就越不值钱了。其实外商需要的不是纸币,而是用纸币购物。

二、宝石贸易

宝石是帖木儿朝向明进贡的第二大项。陈诚在《西域番国志》中称哈烈有水晶、金刚钻、剌石[23]等,但指出可能非其所产,悉来自他所。[24]据笔者所见,《明实录》提到帖木儿朝贡宝石的有下列11次(有时《明实录》只提到帖木儿朝贸易使臣贡“方物”,这些“方物”中是否含宝石,因未明确,故未统计在内):

1.永乐八年(1419)十一月,撒马儿罕并火州等处回回者马儿等献玉璞、硇砂。[25]

2.永乐十年(1412)四月,哈的兰回回僧人马黑、哈密回回百户阿马丹等来朝贡马及玉璞。[26]

3.宣德六年(1431)正月,赐撒马儿罕使臣卜颜札法儿等钞、彩币、表里有差。初,行在礼部奏:卜颜札法儿等进速来蛮石一万斤,多不堪用,今还请薄其赏。但宣宗认为,“厚往薄来,怀远之道。撒马儿罕去中国最远,毋屑屑与较”。[27]

4.宣德七年(1432)七月,哈密忠顺王卜答失里遣指挥捨黑马黑麻等及哈烈等处头目沙哈鲁迷儿咱遣使马速等来朝贡驼马、玉石。[28]

5.正统十年(1445)七月,撒马儿罕等处兀鲁伯苦列干王等遣使臣伯颜答巴失等来朝贡马驼、金钱豹、玉石等物。[29]

6.正统十二年(1447)十一月,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遣脱脱卜花及撒马儿罕使臣捨黑马黑麻等,贡马六十三、驼二十七,速来蛮松都鲁思玉石二万斤、青鼠皮三万张。[30]

7.正统十二年十二月甲申,撒马儿罕使臣脱脱不花等以正旦节,献玉石,金黄锁弗、红撒哈剌、镔刀等物。[31]

8.景泰四年十二月丙戌,西番黑楼等地面三十一处男妇共一百一人来朝贡驼七匹、马二百四十七匹、骡十二匹、驴十匹、玉石三百四十一块、镔铁、腰刀四把、碙砂七十六囊。[32]

9.景泰七年三月,撒马儿罕使臣马黑麻·捨力班贡玉石一千余块。[33]

10.弘治元年(1488)三月,西番撒马儿罕等处使臣阿剌倒剌癿等贡玉。[34]

11.弘治三年(1490)三月,撒马儿罕马黑麻王、天方国速坛阿黑麻王,土鲁番速坛阿黑麻、哈密卫左都督罕慎及把丹沙等地面失保丁等,各遣使贡马、驼、玉石等物。[35]明会典卷一百二记载了此次进贡物品及定价其中玉石情况是:“弘治三年奏准内府估验定价例:玉石每斤绢一疋,夹玉石每四斤绢一疋,速来蛮石二斤绢一疋,青金石一斤绢一疋,把咱石十斤绢一疋。”[36]

上述11次中,第9、10两次,《明实录》论述较多,因这两次所贡玉石实在不堪使用。据明朝礼部的报告,景泰七年马黑麻·捨力班所贡玉石千余块,重六十余斤,堪用者止七块,但马黑麻·捨力班不听明朝官员的选择,自满驼车,车载赴京。礼部只好上奏皇帝,请求派内臣携玉工与礼部官员一道,选择其玉。结果选中堪用者二十四块,重六十八斤。其余不堪者五千九百三十二斤。令其自卖。但马黑麻·捨力班坚持进贡,礼部无法阻止,只得将玉石每五斤回赐绢一匹,同时报告皇帝。马黑麻·捨力班与礼部某些官员之间究竟怎样交涉,今已不得其详。

弘治元年三月撒马儿罕使臣所贡玉石,明朝内府承运库检查后认为,内有把咱石、夹石,欲退还。但礼部此次扮演了宽容的角色,认为:“外夷效顺中国,远来入贡,今已贡而复却,恐非怀远之道,宜量给赏赐,以慰其意。”明孝宗采纳礼部意见,只是令通事晓谕使臣,以后不许再有此类事情。[37]

正如陈诚所指出,帖木儿朝不产玉石,从帖木儿朝使臣多与哈密、于阗等地使臣一道进贡玉石来看,帖木儿朝所贡玉石可能来自南疆。或者就是和阗玉。克拉维约告诉我们:在撒马儿罕城内,有自和阗运来宝玉、玛瑙、珠货,及各样珍贵首饰。和阗所产之货,具极名贵者,皆可求之于撒马儿罕市上。和阗之琢玉镶嵌之工匠,手艺精巧,为世界任何地所不及。[38]但上述使臣所贡之玉,究竟是携自本朝境内(可从由海路入帖木儿朝的商人那里购进),还是出使途中在和阗顺带购置的,今已无从查考。有一点可以肯定,使臣所贡玉石并非一定是出自帖木儿朝的物产。两国玉石贸易只是更大的贸易圈(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一环。

三、西域贡狮

帖木儿朝向明朝贡的第三大项是珍禽异兽如狮子、豹、哈剌虎剌[39]、鹦鹉等以及这些动物的皮制品如狮子皮、金钱豹皮等。其中最重要的对明朝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是贡狮。

对帖木儿朝进贡珍禽异兽,阿里·玛扎海里有这样的评价:“再没有比这些经常携带有“奇兽”的使节更象是一个流动的杂技团了。他们经常护送鸵鸟、猞猁狲和经训练狩猎的豹子入朝。但最多的还是狮子,这都是在中国见不到的动物。明王朝沿用唐朝和东汉的旧例而怀着极大的兴趣接受这些笨重的贡物,作为回报而赏赐他们自然产品(大隼)或在中国制造的物品(如丝绸)。在禁城中有一个辽阔的万牲园,他们在那里饲养了非常多的动物,有数百头各国进贡的狮子。它激起了中国“经济学家”们的极大义愤。他们徒劳无益地抗议,因为对于明王朝来说,这仅仅是一个有关威望的简单问题”。[40]他的这种描述大体上是符合实际的,但评价不够全面。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威望、礼仪问题,还包括当时人的心态等文化问题,更与明代的朝贡贸易体制有关。

永乐十一年(1431)六月,帖木儿朝使臣随明都指挥白阿儿忻台来华贡方物,其中便有狮、豹等物。永乐十三年(1415)九月,西域又贡狮子。十月,陈诚等人自西域还,亦从帖木儿朝带来狮子等物。对此,文武群臣皆以为狮子来献,是成祖圣德远及所致。《狮子赋》之类一时充斥朝廷。

永乐年间,西域诸国亦有由海路进贡狮子的,如永乐十七年(1419),忽鲁谟斯(帖木儿时曾臣服帖木儿帝国)等国由海路向明朝贡狮子。可见,狮子是明朝君臣上下喜欢之物。

但狮子毕竟不是轻易获得之物,永乐之后,成化之前,西域诸国是否仍由陆路进狮,《明实录》中几乎没有反映。《明会典》记正统四年(1439),撒马儿罕进贡狮子皮一张,明廷回赐二表里。但非贡狮。

帖木儿朝贡狮的高潮是在成化、弘治年间,并由此引发了朝臣对狮子贡的议论。与永乐朝朝臣歌颂庆贺不同,这一时期的朝臣对西域贡狮多持贬议。据笔者所见明代汉文史料记载,此期间帖木儿朝贡狮7次:

1、成化戊戌年(成化十四年,1478年),西夷贡狮。[41]

2、成化辛丑岁(成化十七年,1481年),撒马儿罕进二狮。[42]

3、成化十九年(1483)四月癸酉,撒马儿罕及亦思罕地面锁鲁檀阿哈麻等遣使贡狮子献于朝。[43]

4、成化十九年十二月,黑娄、失剌思、撒马儿罕、把丹并羽奴思王,遣使来贡狮子。[44]

5、弘治二年(1489)十一月,撒马儿罕阿黑麻王遣使从满剌加国取路进狮子、鹦鹉等物至广州。[45]

6、弘治三年(1490)五月,撒马儿罕速鲁坛阿黑麻王,及土鲁番速坛阿黑麻王,各遣使贡狮子并哈剌虎剌等兽。[46]

7、正德二年(1507)九月,初,撒马儿罕差纳麻及其兄伍喇马力来贡狮子。孝宗皇帝命留京训演,赐名头目。[47]

《明会典》记载了成化十九年和弘治三年帖木儿朝贡狮赏例:成化十九年阿黑麻王进狮子二只,每只比金钱豹例加五表里,(按:正统四年,金钱豹一只,八表里)。弘治三年贡狮赏例,八表里,正副使并送养人止正赏,无加赏,王止与回赐,无特赐。[48]但实际情况要比《明会典》的记载复杂得多。

成化初年,癿加思兰侵扰哈密,哈密忠顺王死后,其地不稳,土鲁番速檀阿力兴起,侵哈密卫,掳其城,西域朝贡道路不通。帖木儿朝使臣十多年未至。成化十二年(1476)正月,撒马儿罕使臣马黑麻·捨儿班来贡,其距天顺七年(1463)来华已近十三年。尽管马黑麻·捨力班已三次来华[49],但明宪宗未给升赏。两年后即成化十四年(1478)二月,撒马儿罕速檀马黑麻遣使臣写亦·马速儿来朝贡马。明廷赏赐如例。[50]成化十九年四月,帖木儿朝的使臣便以贡狮为主,以引起明廷的重视。从《明实录》的记载来看,此番使臣似精心准备。使臣进京后,先献狮子,次日复进西马、番刀、糖霜、兜罗、梭甫等物。成化帝下令从厚赏赐。[51]同年十月,撒马儿罕使臣怕六湾等进狮时,以赏赐薄,乞如永乐赏例。礼部认为,永乐赏例,岁久难从,当年赏例太厚,宜以正统四年赏例。宪宗令加赏彩段五表里,此事后来载于《明会典》,即以金钱豹例一只八表里,加赏五表里,每只狮子赏十三表里。但怕六湾坚求永乐赏例。明廷又对正副使再加二表里,其余人加一表里。[52]怕六湾仍未满足,又以道路阻远,不断奏求加赐。次年二月,成化帝下令加赐撒马儿罕等处速檀阿黑麻王所遣正副使银五十两,从人十五名银各五两,催促其回去。[53]成化帝已由原来的欣喜变成厌烦了。然怕六湾还是迟迟不走。成化二十年(1484)九月,明朝将怕六湾从都督佥事升为都督同知,赶其回去。怕六湾不得不回去了,但他又以西域陆道受阻为由,要求改从海道走,并提出到长芦买食盐百引回去。明廷为使其早日成行,又满足了他的要求。[54]怕六湾一行行动迟缓,沿途骚扰,[55]且声称要到满剌加购买狮子以献。成化二十一年(1485)五月,广东左布政使陈选闻言,上奏朝廷,指出狮子为无用野兽,广东连年水旱,加以地震、星流、灾变异常,民生不安,希望朝廷停罢此事。成化帝将此章奏下发礼部,礼部下令伴送通事省令使臣到广速归,毋得骚扰[56]。怕六湾的“贡狮”之事终于结束。

怕六湾此番折腾,明廷上下对帖木儿朝的贡狮颇有怨言。四年之后,即弘治二年(1489)十一月,当撒马儿罕的阿黑麻王遣使由满剌加进贡狮子,两广总镇等官上报朝廷时,朝中大臣多主张却贡。礼科给事中韩鼎言:“狰狞之兽,非宜玩狎,却之”。但引起孝宗皇帝重视的是当时礼部左侍郎倪岳上的《请却赛玛尔堪进狮子疏》[57]。倪岳在这份奏疏中针对怕六湾贡狮求明廷赏赐情况,提出了只止夷由海道贡狮,非止夷由陆路进贡驼、马的做法,既维护与帖木儿朝传统的友好往来,又阻止了帖木儿朝使臣为追逐厚利、不守外交传统的做法。在给明朝皇帝寄予厚望的同时,稳妥地处理了明与帖木儿朝的关系。而最重要的是,维护了弘治初年明廷倡导的节俭之风,抑制了奢侈之心,为“弘治中兴”提供了一个“节俭”的舆论氛围。李东阳为此写下了《却贡狮诗》,反映了这一情景:“万里狻猊初却贡,一时台省共腾欢。极知圣学从心始,谁道忠言逆耳难。汉代谩夸龙是马,隋家空信鸟为鸾。非才敢作清朝颂,独和新诗写寸丹。”[58]

需要指出的是,前引《明武宗实录》记正德二年事,弘治晚年还是喜欢看撒马儿罕进贡的狮子表演,但帖木儿朝由海路贡狮由此绝。

帖木儿朝来华贡狮在波斯文献中亦有反映。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契达伊的《中国纪行》对此便有记载:至于中国人的“慷慨恩赐”或纳付的价格,1头狮子值30箱商品而每只箱子中都装100种不同商品:绸缎、缎纹布、拜—贝赖克帛(可能系指丝绸)、马蹬、铠甲、剪刀、小刀、钢针等。每种商品单独成包、每只箱子中共包括1000包,也就是说共有1000种商品。为了交换1头狮子,他们花销这样的30箱商品,而为了交换1只猎豹或1只猞猁狲则要奉献15箱。[59]阿里·玛札海里分析说,狮子是在中国无法找到的一种动物,由于佛教的媒介,狮子在中国获得了一种象征性意义,意味着道德和力气,但同时也代表着智慧。穆斯林们向中国人人奉献了不少狮子,既经陆路,又经海路运输,这无疑是由于物以稀为贵。契达伊在此处提到有100种中国商品,但他仅列举了其中的8种,加上他在其他地方提到的,也就是15种左右,这是令人遗憾的。[60]倪岳在奏疏中提到的给赐加赐物品只有各色紵丝、纱罗、绢布、彩段、银两等,契达伊的记载可能是夸大其辞,明朝的实际“赏赐”可能没有这么多,但帖木儿朝商人若有如此看法,他们一旦作为贸易使臣,至明朝后,便会奏求不已以便尽可能地得到他们尽可能多的赏赐。

四、中国瓷器输入帖木儿朝

明与帖木儿朝的贡赐贸易中,明朝“赐给”帖木儿朝的主要是彩段、紵丝、绢布、银钞等[61]。数量较大的是绢。织物之类不易长久保存,今天我们很难再见到它了。然而帖木儿朝所需物品中,常被人们忽略的是瓷器。《明实录》中也谈到瓷器,只是记载不多,如:永乐十七年五月,明朝赐给失剌思王亦不剌金的物品中,就有磁器。[62]

据《克拉维约东使记》记载:克拉维约一行在渴石参观正在建筑中之帖木儿行宫时,发现该行宫客厅地面满地皆铺以蓝色瓷砖[63]。帖木儿还将大马大革制瓷器的陶工遣送至撒马儿罕。[64]陈诚《西域番国志》记哈烈瓷器时说:“造瓷器尤精,描以花草,施以五采,规制甚佳,但不及中国轻清洁莹,击之无声,盖其土性如此。[65]实际上陈诚与克拉维约所见皆非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只是施以青白釉彩的陶器。帖木儿朝的统治者更喜欢中国瓷器。布哇《帖木儿帝国》:“回历852(1448/1449)月即别部侵入河中,残破撒马儿罕及其附近诸地,毁夏宫,从中国运至之瓷塔,亦碎。”[66]其时,兀鲁伯刚刚去世。而兀鲁伯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巴布尔回忆录》说,兀鲁伯曾在撒马儿罕建造了一座“雕刻的清真寺”,其所以称作“雕刻的”,是因为它的顶篷和墙壁都覆以黑石,并用由木块组成的中国画装饰起来。[67]巴布尔还说,兀鲁伯·米儿咱在科希克山麓辟了一个花园,在这个公园里有一个亭子,称为支那厅(瓷厅),因其前面矮墙的下部都为瓷砖所铺砌。这些瓷砖是他派人去中国采办来的。[68]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在其《陶瓷之路》一书中,谈到他访问阿富汗时,在喀布尔的一个大地毯店,曾见到大约在14至15世纪运到阿富汗的几个明代青瓷大盘。[69]并指出在阿塞拜疆曾出土了不少精美的中国瓷器。其中浅绿色的瓷器,可能是明代龙泉窑青瓷。[70]阿里·阿克巴尔对中国瓷器十分推崇,在其《中国纪行》中不仅介绍了瓷器的制造技术,并指出:“瓷器有三大特点,除玉石以外,其它物质都不具备这些特点:一是把任何物质倒入瓷器中时,混浊的部分就沉到底部,上面部分得到澄清。二是它不会用旧。三是它不留下划痕,除用金刚石才能划它。因此可用来验试金刚石。用瓷器吃饭喝水可以增进食欲。不论瓷器多厚,在灯火或阳光下都可以从里面看到外部的彩绘(或瓷器的暗花)”[71]《中国纪行》写成于1516年,正当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其时帖木儿王朝已亡,但《中国纪行》中反映的多是此前的事。

瓷器易碎,陆上运输极易颠簸破损,且体积大,运输量有限。所以中国瓷器输往海外多以海路为主,以至于“陶瓷之路”成为“海上丝路”的又一代名词。不过陆路运瓷还是有办法的。明人沈德符曾见到过一种运输方法,并在其《万历野获编》记载下来。他说:“余于京师,见北馆伴(当)馆夫装车,其高至三丈余。皆鞑靼、女真诸虏,及天方诸国贡夷归装所载。他物不论,即瓷器一项,多至数十车。予初怪其轻脆,何以陆行万里。既细叩之。则初买时,每一器内纳少土,及豆麦少许。叠数十个,辄牢缚成一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则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之荦确之地,不损破者。始以登车。临装驾时,又从车上掷下数番,其坚韧如故者,始载以往。其价比常加十倍。盖馆夫创为此法。无所承受。”[72]输往帖木儿朝的中国瓷器想必也是使用此法。

帖木儿朝的使臣到中国定购瓷器时,有可能定购一些绘有伊斯兰文化图案的瓷器。德国学者保尔·卡莱在其《有关1500年前后中国情况的伊斯兰历史材料》一文中介绍了齐赫曼等人在20年代对君士坦丁堡宫殿内中国瓷器的整理情况。在这些中国瓷器中,有一件带有阿拉伯字符,波斯图饰和正德皇帝印记的小高碗,它肯定是为穆斯林制造的。[73]齐默曼认为它肯定是为住在中国的穆斯林爱好而做的,显得过于武断。它也有可能为西域穆斯林制作的,或由西域穆斯林在汉地定做的。阿里·阿克巴尔对瓷器的制作技术和特点相当了解,他或者他以前的使臣想必曾在中国定购并带回去一些瓷器。

陆上运瓷毕竟是一件艰辛的事。沙法维王朝阿拔斯王(1587-1629)曾从中国明朝招聘了三百名陶工,在伊朗开始仿造中国瓷器,制作了青花陶器。[74]此事尚待汉文资料证实。

综上所述,绢马贸易是明与帖木儿朝贸易之大宗,玉石和珍禽异兽作为玩物和奢侈品,得到统治者的喜爱,但明朝所需毕竟有限,不能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而明朝的丝绸、绢布和瓷器则是帖木儿朝人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这是帖木儿朝与明朝往来频繁的物质基础。由于帖木儿朝有从海路入贡之途径,且贡品有东南亚之物产,这表明帖木儿朝商人不仅熟悉海路,且乐于从海路入贡。陆海兼行,有助于扩大双方贸易往来,但倪岳奏疏表明明廷只愿意维持两国传统的陆上往来,往来的目的仍是“宣德化、柔远人”。明廷墨守成规的做法,是双方贸易往来日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1]《明太祖实录》,卷185,页3。

[2]《明太祖实录》,卷193,页6-7。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89“答术丁”被写作“答木丁”,见魏连科点校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10页。

[3]《明太祖实录》,卷197,页5。

[4]《明太祖实录》,卷199,页2。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89“阿里义”被写作“阿里久”。

[5]《明太祖实录》,卷211,页1。

[6]《明太祖实录》,卷217,页1。梭幅,亦名锁弗、锁伏、梭甫、梭服,波斯语sūf之对音,指一种粗制毛织物。元润《异域说》:“捻毛为布,谓之梭幅,用密昔丹叶染成沉绿,浣之不淡。”明陈诚《西域番国志》:“布帛中有名锁伏者,一如纨绮,实以羊毛织成。”明无名氏《天水冰山录》记严嵩被籍没家产时中有“红梭幅一十五匹、青梭幅四十六匹零一段、绿梭幅一十匹、蓝梭幅三匹、沈香色梭幅一十六匹、黄梭幅四匹、酱色梭幅一十二匹”。清人褚人获《坚瓠续集·梭服》:“西洋人以鸟毳毛染之,织成段疋,光采夺目,虽垢腻亦莫入,名曰梭服。”转引自周讯、高春明编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534页。该书认为梭服是用鸟羽加工而成的织物,元明时从西洋传入中国。撒哈剌,波斯语Sagheree的对音,指皮革或宽幅毛绒。(陈诚:《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周连宽校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78页)【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认为:撒哈剌的波斯语是saqalat,指红布或宽幅呢。(林筠因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26页)

[7]《明太祖实录》,卷234,页3。

[8]《明太祖实录》,卷239,页5。

[9]《明太祖实录》,卷244,页2。

[10]《明太祖实录》,卷245,页7。

[11]《明史》卷81《食货五·钱钞》,第1962页。

[12]《明英宗实录》,卷21,页7。

[13]李洵校注:《明史食货志校注》,中华书局,1982年,第59页。

[14]参见姚继荣《明代西北马政机构置废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15]《明太宗实录》,卷12下,页2。

[16]《明太宗实录》,卷19,页4。

[17]《明太宗实录》,卷25,页2。

[18]《明太宗实录》,卷29,页5。

[19]《明太宗实录》,卷40,页4。

[20]《明英宗实录》,卷264,页3。从马黑麻·捨力班拥有指挥的头衔来看,他已经不止一次来往于明与帖木儿朝之间了。正统二年(1437),黑娄使臣哈只·马黑麻来贡,获得指挥头衔。马黑麻·捨力班与此人可能是同一人,或者哈只·马黑麻是其父辈,马黑麻·捨力班承袭指挥一职,于景泰七年向明朝入贡。后者可能性更大。因为据《明实录》记载,景泰七年五月丁丑,马黑麻·捨力班请游在京诸寺,并出阜城门外祭扫祖坟,得到景泰帝的批准。(《明英宗实录》,卷266,页5)马黑麻·捨力班在京城祭扫祖坟这件事足以说明他出身于丝绸之路上贸易世家。

[21]《明史》第8599-8600页:“景泰七年贡马驼、玉石。礼官言:‘旧制给赏太重。今正、副使应给一等、二等赏物者,如旧时。三等人给綵缎四表里,绢三匹,织金紵丝衣一袭。其随行镇抚、舍人以下,递减有差。所见阿鲁骨马每匹綵缎四表里、绢八匹,驼三表里、绢十匹,达达马不分等第,每匹紵丝一匹、绢八匹、折钞绢一匹,中等马如之,下等者亦递减有差。’”对照《明英宗实录》卷264中的内容可知,《明史》此段记载有误,应改为:“今正、副使应给一等、二等赏物者,如旧时三等例。每人给綵缎四表里,绢三匹,织金紵丝衣一袭”。这样句子才好理解。而《明史》中的“驼三表里、绢十匹”应改为“驼三表里、折钞绢十匹”。赏绢和赏折钞绢是不同的,前者是绢,后者是钞。景泰以前,明朝己有赏绢折钞之事。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九《市马考》载:“(正统)十二年,兵部奏:‘旧例,迤西迤北来归人口,带到马匹,给军骑操。中等赏钞三千贯,下等赏钞二千五百贯,各绵布五匹,绵花三斤。无马者赏绢衣一袭,或钞二百贯、绵布四匹,折准绢衣。’”(《弇山堂别集》,魏连科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14页。)绢衣折钞己有旧例,具体每绢折钞多少贯,查找不易。明俞汝楫等编撰的《礼部志稿》卷三十八所载:“凡折还货价,弘治间定各色紵丝每匹折钞五百贯,各色绫子每匹三百贯,各色纱每匹三百贯,各色绢每匹一百贯”。(《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页597-715。)这虽然不能代表景泰年间事,亦可作参考。阿鲁骨马,布莱特·施奈德认为是突厥语Arghamak之译音,是撒马儿罕土库曼马的名称,为一种良马。而舍费尔(Schefer)则认为是Ulagh之译音,即汉语之驿马。(参见布莱特·施奈德《中世纪研究》,第264页注1071。)

[22]MorrisRossabi,ChinaandInnerAsia,from1368tothepresentdayLondon,1975,p.76.

[23]剌石,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七“回回石头”载:“大德间(1297-1307),本土巨商中卖红剌一块于官,重一两三钱,估直中统钞一十四万锭,用嵌帽顶上。自后累朝皇帝相承宝重,凡正旦及天寿节大朝贺时则服用之。呼曰剌,亦方言也。”又记“剌,淡红色,娇。”(中华书局1959年,第84页)周连宽校注本《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第81页注:剌,波斯语Lal之对音,用以称巴拉斯红玉矿石(Balasrudy),此种石大抵皆色如红玫瑰。

[24]杨伯达先生认为:撒马儿罕等地所供玉石,其玉产地只有和阗,邻国亦多窃取贡献。见其主编《中国玉器全集》(5)隋唐-明,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20页。

[25]《明太宗实录》,卷111,页6。

[26]《明太宗实录》,卷127,页2。哈的兰,《明实录》又写作“葛忒郎”(Khatlan),今塔吉克斯坦南部库里亚布。刘迎胜师1991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草原丝绸之路”考察时曾经过这里。参见刘迎胜《白阿儿忻台及其出使》,第69页注4。

[27]《明宣宗实录》,卷75,页8。速来蛮石,待考,其价高于夹玉石、把咱石,低于青金石。见下文。

[28]《明宣宗实录》,卷93,页4。迷儿咱,Mirza,刘迎胜师认为是Amirzada之略音,意为“官宦之子”、“公子”。(参见刘迎胜《白阿儿忻台及其出使》,第69页注7。)陈诚在《西域番国志》中释曰:哈烈国主之子称米儿咱,“犹华言舍人也”。周连宽先生认为米儿咱是波斯语Meer–Za,是对王子的尊称,后转为对王族、学者的尊称。舍人为宋元以贵显子弟之俗称,意义太泛。参见周连宽校注本《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第66、78页。

[29]《明英宗实录》,卷131,页5。苦列干,Gurgan,源于突厥语,意为驸马、女婿。

[30]《明英宗实录》,卷160,页7。松都鲁思,据刘迎胜师介绍,为波斯语,意为“金黄的”、“透明的”。徐溥等奉敕撰《明会典》卷一百二有“松都鲁石(即水珀)旧例每斤钞五十贯,正统四年定每斤添作一百贯,每二百贯折绢二匹”。水珀,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有:“琥珀,来自洋舶者多金珀、蜜蜡、水珀。”(中华书局,1985年,第417页)如是,松都鲁石为琥珀之一种。青鼠即灰鼠。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灰鼠一名青鼠。深灰色,腹白,尾毛松而长,性灵敏,善跳跃,吉林诸山有之。皮以制裘,灰白色者佳,灰黑次之。”

[31]《明英宗实录》,卷161,页7。是日为公历1448年2月1日。

[32]《明英宗实录》,卷236,页2。是日公历1454年1月2日。

[33]《明英宗实录》,卷264,页5。

[34]《明孝宗实录》,卷12,页3。

[35]《明孝宗实录》,卷36,页2。

[36]徐溥等奉敕撰、李东阳等重修:《明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924页。把咱石,疑似把杂尔石。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一《渤泥》:“有兽似羊似鹿,名把杂尔,其腹中生一石,能疗百病,西客极贵重之,可至百换,国王藉以为利。”(《职方外纪校释》谢方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第62页)联系成化二十一年撒马儿罕使臣怕六湾从海道归、弘治二年撒马儿罕阿黑麻王遣使从满剌加至广州贡狮子等物这两件事,把咱石很可能出自东南亚,似牛黄之类。

[37]《明孝宗实录》,卷12,页3。

[38]《克拉维约东使记》,(土耳其)奥玛李查译,第57页。

[39]《明史》第8601页:撒马儿罕“明年(弘治三年)又偕土鲁番贡狮子及哈剌、虎剌诸兽,由甘肃入。”按:哈剌虎剌为一动物,中间不需顿号。《高昌馆杂字·鸟兽门》有哈喇虎喇(Karakulak)一词,即动物“彪”(胡振华、黄润华整理《高昌馆杂字》,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39页)。张星烺先生认为:“哈剌虎剌今代英文曰Caracal,中央亚细亚所产一种野猫也。”(《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1978年,第206页)

[40]〔法〕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第13页。

[41](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二十九卷“狮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42](明)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69页。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之十五亦记此事(中华书局1993年,第485页)。

[43]《明宪宗实录》,卷239,页3。亦思罕,似为亦思弗罕之误。

[44]《明宪宗实录》,卷247,页4。把丹,《回回馆杂字》作巴丹沙(Badakhshan),《明史·西域传》第8615、8620页均作把丹沙,即八答黑商。今阿富汗东北部及塔吉克斯坦东部。

[45]《明孝宗实录》,卷32,页4。

[46]《明孝宗实录》,卷38,页6。

[47]《明武宗实录》,卷30,页7。

[48](明)徐溥等奉敕撰李东阳等重修:《明会典》卷一百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第927页。

[49]参见拙文《中亚帖木儿王朝的来华使臣》,载《西域研究》2002年第2期。

[50]《明宪宗实录》,卷175,页2。

[51]《明宪宗实录》,卷239,页3。兜罗梵语tūla之音译,意译为“棉”、“木棉”。明曹昭《格古要论·兜罗绵》:“兜罗锦,出南番、西番、云南,莎罗树子内锦织者,与剪绒相似,阔五六尺,多作被,亦可作衣服。”清褚华《木棉谱》:“南诏诸蛮不养蚕,惟收娑罗木子中白絮纫为丝,织为幅,名娑罗笼段。祝穆《方舆志》云:平缅出娑罗树,大者高三五丈,结子有纫绵,织为白毡,名兜罗绵。”转引自周讯、高春明编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第524页。申时行等重修《明会典》卷一百五东南夷朝贡方物中有“兜罗绵被”。

[52]《明宪宗实录》,卷245,页4。

[53]《明宪宗实录》,卷249,页6。

[54]《明宪宗实录》,卷256,页8。

[55]《明史·西域传》称怕六湾在此期间多买良家女为妻妾(《明史》,第8600页)。

[56]据《明史·西域传》,护送使臣是中官韦洛、鸿胪署丞海滨。(《明史》,第8600页)

[57]此疏后来被选入武英殿明朝名臣奏议中,倪岳亦将此奏议全文编入其《青谿漫稿》中。此文可以说是帖木儿朝后期,明与帖木儿朝往来的一份重要文献,可补《明会典》记载之不足。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张萱《西园闻见录》引用了这份奏疏的大部分。郑晓《皇明四夷考》、王宗载《四夷馆考》、罗曰褧《咸宾录》等书均提及此事。

[58]转引自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488页。李东阳(1447-1516),字

宾之,号西涯,茶陵人,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弘治八年累进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多所匡正,受顾

命,辅翼武宗。后以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致仕。正德十一年初,年七十,谥文正。东阳为文典雅流

丽,工篆隶书,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之后,东阳一人而已,有《燕对录》、《怀麓

堂集》及诗话。

[59]〔法〕阿里·玛扎海里著,耿昇译,《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第315页。

[60]同上,第321页。

[61]由于明廷严禁私茶出境,明给帖木儿朝的“赏赐”物品,几乎没有“茶叶”这一项。帖木儿朝与明朝贡赐贸易,例从哈密。明与哈密往来频繁,私茶出境却受到严禁。如正统五年(1440年)九月甲辰,行在礼部尚书胡濙等奏:“哈密等处使臣都指挥脱脱不花等来朝进贡,欲将赏绢货换食茶、纱罗等物回还,茶系出境违禁之物,未可许,其纱罗等物,宜听于街市两平交易。”从之。(《明英宗实录》卷71,页4)正德六年(1511年)四月,哈密使臣阿都火者入贡,私货茶于民家,事觉,诏以其故违国禁法,宜减赏。但业已给之,以后勿遣入贡。(《明武宗实录》卷74,页2)明有茶马司,在陕西、甘肃、四川、西番等地均有茶马贸易,《明史》说:“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然哈密以西贡使私换茶却在禁令之中,此中原因尚需探究。《明会典》有“贸易使臣进贡到京者每人许买食茶五十斤”的规定,可见使臣是可以购得茶叶的,但茶叶不在“赏赐”品之列。

[62]《明太宗实录》,卷212,页2。

[63]《克拉维约东使记》,(土耳其)奥玛李查译,杨兆钧汉译,第118页。

[64]同上,第157页。

[65](明)陈诚:《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周连宽校注,中华书局1991年,第72页。

[66]布哇:《帖木儿帝国》,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第121页。

[67](印度)巴布尔:《巴布尔回忆录》,王治来译,第76页。

[68]同上,第77页。

[69](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13页。

[70]同上,第108页。

[71]阿里·阿克巴尔著,张至善编,《中国纪行》,第98页。

[72](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十,《夷人市瓷器》,中华书局1959年,第780页。

梭山先生范文篇8

出场人物:清洁工(假经理),文周周,贾文凭,经理

[加上喇叭声,引擎声]

贾:今天是我面试的日子,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没想到,打的半路遇到塞车,都怪那可恶的司机,你说他故意兜远一点,带我游一游广州不就避过这塞车了嘛!!你说做人怎么老实怎么行!!一想起那司机的傻样,我恨不得一枪暴了他的头!![我是流氓我怕谁/]

文匆匆走上台,做焦急状: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寒窗苦读,终于毕业;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心怀大志,欲展鸿图;怎料,应聘途中,突遇塞车,时辰已过,如何是好?心急如焚,感慨万千!故作诗一首,一表胸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间插入京剧锣鼓]

贾:什么做诗一首,这分明是岳飞的满江红吗!为什么中国的盗版如此猖獗,屡禁不绝,还不就是因为有这种封建的残余,社会的公敌,国人的败类!

文在其后做动作,拿刀砍杀状,默念: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间插入京剧锣鼓]

贾猛地一回头:你干什么?

文动作定格梢迟疑:我,我......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边走边后退,最后跳开,作格斗状)

贾:你想打架?就你那猴样,要不是我赶着去应聘,一拳把你打趴下了。没时间跟你耗!(转身走)

文作胜利状: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两人转一圈,同时清洁工出来收拾桌子,两人走到公司门前,看到广告)

贾:终于到了,就是这里......

文:踏破铁鞋无觅处。

贾与文对望,贾:又是你,你找打是不是?(卷袖子)

文:狭路相逢,勇者胜!(作格斗状)

此时清洁工走到招聘广告前,看了看手表:这么晚了,看来没有人来应聘了。还是把牌子手进去吧。

二人冲过去,贾:等一下,等一下,我是来应聘的!文:在下亦为应聘而来!

清洁工:哦,你们就是来应聘的可是现在这么晚了,恐怕也很难进行面试了。我想你们还是下次再来吧。

贾:下次再来?下次就不用来了!经理是在怪我迟到,唉,都怪那司机。不行,现在工作这么难找,这次就是硬着头皮也得上!我就给他来个死缠烂打,让他看看我的诚意。

文:古有爱迪生铁杵磨成针,今日吾亦仿效古人,与其磨一磨。

此时清洁工已收回广告,来到桌子旁。

贾走过去:先生,实在是对不起,我迟到了,是我不对。但是都是因为大塞车的缘故,希望先生在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

清: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

文:先生!(提高音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还望先生体谅我等苦衷,予我二人一个机会。

清:不是我不给你们机会......唉,而是我实在不能这样做!

文:先生!(撕心裂肺地)十年寒窗,一朝得道,愿盼望大鹏展翅,风举万里,怎奈何,千里马常有,伯乐这老头可不常有呀!士为知己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无伯乐,吾亦无颜见江东父老了,惟有一死以谢天下![中间插入京剧锣鼓]

清:你冷静点,冷静点。

贾:先生你看,他要自尽啊!快点制止他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啊!

清:可是怎么制止呀?

贾:你就给他一个面试的机会吧。

清;可是,可是我......唉!

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间插入京剧]

贾:先生,这样下去会出人命的!

清:算了,算了,你们要面试吗?那就进来吧。(无奈地)

贾和文对望,各作胜利姿态,走到桌子旁

贾走到清旁,倒茶递水:先生,您坐,先生,您喝茶.

文:阿谀奉承,无耻小人.(立即冲过去)先生,要不您抽根烟?

清:好啊.

文......古人云:吸烟有害健康.袁先生爱惜身体,远离香烟.

清:没关系拉,多抽一根又不会死人。

文:呃……,推心置腹,实事求是,以诚相待言之,吾无烟。[中间插入京剧]

清:说了半天,原来你没有香烟啊.

贾在一旁偷笑:打肿脸充胖子,活该.

请:对了,我还不知道你们怎么称呼?啊,这位不会说人话的先生,啊,不,这位不会说现代人说的话的先生,贵姓啊?

文:晚生姓文,单名周周,文周周正是在下.

清:文绉绉,真是人如其名.那这位先生怎么称呼?

贾:我的名字叫文凭.

清:真巧,也是姓文的.

贾:不不不,我不姓文.

清:那你贵姓啊?

贾:我的名叫文凭.

清:我知道你的名叫文凭,我问你姓什么.

贾:我的名叫文凭.

清:嘿,我说你这人怎么这么倔呢?我问你的姓,你老说你的名干嘛?

贾:先生,您别生气,我说,我说,我姓贾拉.

清:哦,姓贾,早说出来嘛.贾,贾文凭.啊!假文凭!

文: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应聘者堂而皇之,自暴其假文凭身份.呜呼!可悲可耻啊!

贾十分紧张:先生,你别听他胡说,我是贾文凭,哦,我不是假文凭.唉,我确实是贾文凭,但我绝对不是假文凭.唉,我怎么一下子说不清了?

清:行了行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姓名叫贾文凭,但你的文凭却是真的.

贾:没错没错,就是这样.

文:日将西沉,吾等不如速速面世,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清:哦,那就快快开始吧,早开始早结束......嗯,那你们两个人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贾:先生,我先来.

文:先生,吾欲先来.

贾:先生,你看他说话阴阳怪气,断断续续。

文:应是抑扬顿挫。先生不可听信小人谗言!!

清:好了好了,别争了,谁先来还不都一样,就贾文凭你先来吧.

文歇斯底里:士可杀,不可辱,举世皆浊我读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吾唯有一死以保贞节.(做动作)

清:嘿嘿你看,他又要寻死了.快快制止他.

贾:经理先生,稍安勿躁,这件事就交给我吧.(走上前去,拿出一把刀)兄弟,你这样死不了的,不如我用这把刀帮你捅一下.

文:汝欲害我?

贾:正是!

文:汝受何人指使?

贾:无人指使.

文:因何害我?

贾:莫须有!受死吧!(手起刀落)

清:刀下留人!(看着贾手中的刀)若在下没有看错,壮士手中的这把刀莫非就是传说中的......

贾:先生真是有眼光见识,(一脚踹开文)不错,我手中的这把刀就是传说中的......

清:贾:瑞士军刀!

文:哦,不知此刀有何厉害之处?

贾:这瑞士军刀每把都是用千年寒铁所铸,经久耐用.

清:不错,每把更是由名匠亲手打造,见血封喉.

贾:实在是居家旅行,

清:杀人越货,

贾,清:必备工具.

文:这么好?不知道那里有出售啊?

贾:这位问得好,如今正举行优惠大酬宾活动,免费送货上门,保修包换.

更有买二送一的大优惠,买豪华套装更有机会赢得国内三日游.

清:去那里旅游啊?

贾:白云山.

文:你怎么如此熟悉?

贾:我是瑞士军刀校园.

清与贾握手:幸会幸会.其实我对收集刀具也很有兴趣。

贾:哦,太好了,那不如我们找个地方喝杯茶,交流一下,不要理那孔乙己。

两人向外走

文:先生留步,面试之事应当如何?

清:唉,我说,你等下去也没有什么结果的,经理又不见人,我看你们先回去吧.

贾:啊?经理不见人,那你又是哪位?

文:先生,身居何值?

清(动作):是时候揭开我的神秘身份了,music(fashonshow)......:我是----清----洁----工.

文:什么!

贾:呜呼!

清:表面上,我是一个清洁工,事实上,我就是一个清洁工。

贾:为了你,竟然浪费了我们这么多时间,

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步步紧逼)

清:稍安毋躁!稍安毋躁!

经理进入,清:经理,你来了,他们要面试啊!

经:你们就是来面试的贾文凭和文周周吧,实在对不起,我被塞在半路上了。要你们等这么久真不好意思。

如果没有什么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题,我们马上开始面试吧。

文,贾:好,

(面试)

贾:哈哈哈

文:嘻嘻嘻

贾:你也

文:仁兄也

贾,文:被录用了!!

清:嘻嘻,恭喜恭喜。

贾,文:是你!(步步紧逼)

清:你们要干嘛??

文,贾:(脸色由怒转喜)以后还要多多帮忙,一起去喝茶,研究瑞士军刀。

清:好啊!

三人下场,

梭山先生范文篇9

(两个小朋友打着灯笼唱,快唱完时,主持人从两侧上台,Candy和美人分别拉着两个小朋友,知秋和蛇提着灯笼)

开场白

土地蛇:各位老乡

CANDY:各位朋友

叶落知秋:各位帅哥

蛇仙美人:各位美女

合:大家晚上好

土地蛇:普天同庆,一声爆竹辞旧岁。

CANDY:大地共欢,万条绿绦迎新年。

叶落知秋:回守今年,冬雪压枝桃花谢。

蛇仙美人:且待明岁,春风拂面百花开。

合:温情2007桐胞一家亲,“桐城人在上海社区”元旦联欢晚会现在开始!

叶落知秋:说了这么多,我们先自我介绍一下吧,脱下在论坛的马甲,浮出水面来痛痛快快的换口气,嗯,LADYFIRST!二位美女先请!

CANDY:――

蛇仙美人:――

叶落知秋:――

土地蛇:――

(以上请各位主持人设计自我介绍)

土地蛇:古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ANDY:元旦佳节,谁不想回家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谁不想守望一下自己儿时生活的故乡?

叶落知秋:独在异乡,不为孤客,因为有你有我有她,有这些“藤陈”老乡相伴,我们就像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桐城

蛇仙美人:良辰佳景,岂能无音相和,首先,我们从最动听的乡音中去感受我们可爱的家乡吧

合:请欣赏,《梨园风情-黄梅戏联唱》

(第2个节目:梨园风情-黄梅戏联唱)

蛇仙美人:非常精彩!谢谢为我们表演精彩节目的黄梅戏演员!

叶落知秋:美人啊,刚才那些动听的黄梅戏,是不是又让你想起了桐城老家?

蛇仙美人:是啊,小时候我最喜欢听黄梅戏了,常常一个人在院子里哼着: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

叶落知秋:呵呵,看来是现在“一对对到上海滩了”,来到了大上海,在这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蛇仙美人:嗯,我们都长大了!如果上天给我一次再过一次的话,我希望我能再过一次童年!

叶落知秋:好的,今天我们满足以下美人这个愿望。最天真的是孩子,最最纯洁的是童贞,请欣赏由蛇仙美人为我们带来的《我们都是好孩子》!

(第3个节目:独唱《我们都是好孩子》)

土地蛇:非常精彩的独唱,谢谢美人!美人,你小时候肯定是个好孩子,看你现在这么“淑女”就知道了。听说你前一阵刚刚新婚燕耳,真幸福啊!

蛇仙美人:多谢夸奖,也谢谢论坛上朋友们送给我的祝福。蛇哥哥你不也是一样嘛,老早就看过你和嫂子在论坛的结婚照,这个贴子当时在我们论坛的第一强贴啊。

土地蛇:谢谢!哎,我听说我们论坛有位兄弟,一直在找“烧锅的”,不知道他现在到底怎样了?

蛇仙美人:嗯,我也很想知道,请欣赏小品《婚介》

(第4个节目:小品《婚介》)

CANDY:光阴如箭,日月似梭,二牛、小花,村长,我的乡亲,你在故乡还好吗?

土地蛇:二牛、小花,我的兄弟姐妹,愿你们早日找到那份属于你的爱!

蛇仙美人:我相信这一天会早日到来的。

叶落知秋:好了,欣赏完精彩的小品后,让我们开始今天的第一个互动节目。

第一个互动节目(临场发挥)

第一个互动节目完成后进行第一次抽奖活动,抽取三等奖幸运观众10人

土地蛇:(对互动节目进行简单评点)

CANDY:(对互动节目进行简单评点)

土地蛇:看的出,在我们的第一个互动节目中,新老朋友玩的非常开心。

CANDY:是啊。蛇哥哥,在我们论坛,因为光阴,不少新朋友变成了老朋友,最后还组成了一个小团体。

土地蛇:我听说这个小团体有一个好玩的名字,“601班”,为了迎接这次元旦晚会,601班的同学临时成立了一个组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601班青春组合”为大家带来一首《光阴的故事》

07上海桐城人元旦晚会2006-12-2515:05:59

(第5个节目:合唱《光阴的故事》)

叶落知秋:好,谢谢601班同学精彩演出。

蛇仙美人:人生在世,可珍藏的东西很多,守住乡情,珍惜爱情,永远的留住亲情。

叶落知秋:就在今年,我们论坛的老网友龙眠清风大哥升级成功,成为一名光荣的爸爸,大家请看大屏幕。

蛇仙美人:小家伙太可爱了,祝眠清风大哥。同时我们论坛还有其他“小桐城佬”(对着屏幕逐一介绍)

叶落知秋:养儿方知父母恩,当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精心抚育下一代时,请不要忘记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大成人的父母,同时夫妻之间也要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蛇仙美人:亲情像一棵大树,她给你遮风避雨;亲情似一壶浓酒,她越久越醇越闻越香,亲情是一份温馨、一份牵挂、一份担忧、一份包容、一份责任、一份大爱。让我们满怀感恩的心,歌唱亲情。

叶落知秋:现在有请大家欣赏《亲情歌曲联唱》

(第6个节目:合唱《亲情系列歌曲联唱》)

【感恩的心唱完后】

CANDY: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土地蛇:是啊,我们这次联欢活动能成功举办,得到了广大乡友的积极支持。

CANDY:同时也得到许多单位的支持,支持我们活动的单位有:桐城网、情系大别山爱心组织、安徽人在上海论坛、桐城人在杭州论坛

土地蛇:赞助我们的单位有:上海鸿桐室内装饰有限公司、苏州林盛国际贸易公司、上海龙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ANDY: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广大乡友,支持单位,赞助单位表示感谢!

(主持人带头鼓掌,如果赞助单位人员来现场,CANDY请他们讲几句话)

土地蛇:现在我请大家看桐城政府网的一个帖子,请大家把目光投向大屏幕。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帖子,就是这个帖子发表后,众多网友纷纷跟贴,对老哥的提议表示赞同。

(DJ配合投影)

CANDY:当时我看到这个帖子后主动联系到老哥,这才有了我们“桐城人在上海”的第一次避风塘聚会(此时大屏幕投影为第一次聚会时精彩照片)

(DJ配合投影)

土地蛇:今天,我们第一次聚会的召集人之一老哥也来到了晚会现场,大家欢迎他讲几句。

(请老哥讲话)

CANDY:谢谢老哥,从我们首次聚会的区区15人,到如今的一个联系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大型网上社区,我们“桐城人在上海”论坛一路走来,越长越大。如今,我们的注册会员已经超过了1000人。请大家看一下大屏幕。

土地蛇:让我们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我们论坛的第1000位注册的朋友,同时也感谢长期以来支持我们论坛的各界朋友,谢谢你们!(和Candy一起对观众鞠躬)。

叶落知秋:可以看的出,Candy和土地蛇今天非常激动。

蛇仙美人:是啊,他们二位也代表论坛管理团队,向支持和关心我们的朋友表达了感恩的心。

叶落知秋:美人啊,作为参加第一次聚会的老网友,看了刚才那些照片,有什么感想?

蛇仙美人:看到我们的论坛从蹒跚学步的孩子逐步长大成人,很感慨;今天在这里见到这么多新老朋友,很激动。

叶落知秋: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们论坛的发展离不开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今天,我们家乡桐城市在上海的促进会代表周健先生一行也来到了晚会现场,大家欢迎!

蛇仙美人:有请周健先生给我们讲几句。

(请促进会的代表讲话,如果没来,此处从略)

蛇仙美人:谢谢周健先生。

叶落知秋:谢谢!我们组织这次聚会,得到了各界桐城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这里,请允许我介绍一位老乡,戴露小姐一行,她们风尘仆仆的从江苏盐城赶到的。

蛇仙美人:有请远道而来的戴露乡友给我们讲几句。

(请远道而来的老乡讲话,如果没来,此处从略)

叶落知秋:好,谢谢戴露,谢谢所有参加今晚晚会的乡友。

第二个互动节目(临场发挥)

第二个互动节目完成后进行第二次抽奖活动,抽取二等奖幸运观众6人

叶落知秋:好了,大家玩得这么HIGH,我都不忍心打断,不过呆会还有更精彩的游戏。

蛇仙美人:也许我们每个人从事的行业不同,但我真的见识到老乡们之间的精诚合作了。

Candy:晚会举行到现在,我们已经在这充分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了。是啊,思念荡漾在龙眠河畔,祝福弥漫在小龙山上,快乐挥洒在六尺巷里,幸福环绕在人民广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啊。

蛇仙美人:对了,我有个主意,咱们主持人也一起出个节目吧。

(第7个节目:主持人新联祝福)

土地蛇:行啊,不过出什么节目呢,要不这样吧,我们来对对子兼猜迷吧,对子的主题一定要反映我们桐城的地名,然后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来是哪?大家说怎么样?猜出来的可有奖品哟!

叶落知秋:蛇兄这个主意不错,好吧,那我先来一联,上联是:龙山凤水千才子

蛇仙美人:呵呵,这个我知道,请听下联,梅园梨苑一佳人,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罗岭,解释一下,罗岭,又称龙山凤水,是桐城的进士之乡,才子之乡,有着“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的典故。并且也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故乡。)

土地蛇:罗岭在桐城的最南面,我也来个出个对联,说的是桐城的北面一个镇,看看有没有人猜出来,上联是:洞宾卫道处,宝剑三挥化灵泉。

CANDY:下联:子敬封王时,铁甲一出定吴疆(吕亭的洞宾泉,鲁肃屯兵的典故,可以解释一下)

叶落知秋:我再来一个,一条老街贯南北

梭山先生范文篇10

关键词:气候变化;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竹林分布

前言

我国西北地区按自然地理区域划分,除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与山西省。自七十年代以来,探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动植物分布关系的著述很多,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关系进行探讨,敬请诸方家指教。

一、仰韶温暖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仰韶温暖时期是我国全新世气候最温暖时期,距今约8000——3000年之间。仰韶中期(距今约5000年)西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较现代高2—3ºC,正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ºC。在黄河中游地区存在有大片竹林的分布。考古发现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有竹鼠的骨骼遗迹,竹鼠是专门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竹林中一种穴居性小型啮齿动物,主要以竹笋、竹根或竹林下的其它草木植物为食。现在在西安地区这种动物已经不存在了,仅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竹林中。甘肃天水市渭水支流藉河北岸的师赵村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第五期文化(距今5400年——4700年)出土可鉴定动物遗存1606件,其中就有竹鼠。竹鼠生活在渭水上游,表明当时生长着茂密的竹林,供竹鼠等动物生活。陕西汉中地区新石器时代龙岗遗址中有不少野猪、野牛、华丽黑鹿、水牛及大量竹子残骸,说明距今7000—6500年间的汉中地区气候十分温暖,与西安半坡遗址的自然物候大致相当。从临近地区的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考古发掘也说明,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黄河流域有大面积竹林的分布。

二、先秦时期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历史学常将秦朝建立以前的夏商周时期称为先秦时期。西北地区这时期气候较现在温暖,适宜于竹类的生长。从陕西临近省份河南安阳地区的古代遗址——殷墟也可佐证。殷墟是殷代故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那里发掘出大量的古生物遗骸,其中有同西安半坡遗址相同的竹鼠等亚热带动物。殷商甲骨卜辞中有“箕”、“筐”、“笰”、“箙”、“簟”等竹部文字。说明陕西地区有竹林的分布。

随着周朝的建立,国都设在镐京(今西安附近),当时的官方文字先铭于青铜,后写于竹简。中国的许多方块文字,用会意象形来表示,在那时已形成。方块字中如衣服、帽子、器皿、书籍、家具、运动资料、建筑部分以及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头,表示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做成的。由此可以想象到当时竹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曾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测,在周朝初期气候温暖,可使竹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地区广泛生长。在周代成书的《诗经》中也有记述。如《诗•秦风•小戎》中云“竹闭绲縢”,反映了渭河与千河上游,今天水、陇县一带有竹林分布。到西、东周之交有竹制弓箭的记载。《山海经••五藏山经•西次二经》载:“高山,其木多梭,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泾水源出六盘山东南,高山即是六盘山,说明六盘山区在当时有竹林分布。《诗•小雅•斯干》曰:“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足见当时镐京附近终南山(今秦岭)北坡一带,有不少竹林的分布。春秋时期董安修建晋阳城(今山西太原南)时,就使用了当地所产的大批竹材。从《诗•国风•秦风》诗句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也可以看出,梅树和竹类当时在终南山分布的相当普遍。梅树是亚热带植物,现今仅分布于淮河以南地区,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气候之温和。

三、秦汉魏晋六朝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秦汉时期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经济文化达到了繁荣。这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竺可桢先生认为“到了秦朝和前汉(公元前221—公元23年)气候继续温和”,平均气温较今大约高1.5ºC左右。西汉时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写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时说:“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内中“渭川千亩竹”正是西汉时期关中地区自然景观的一大特色。也反映出当时这一地区气候较今温暖湿润,有类亚热带型。因此,西汉时期陕西的关中地区有大面积竹林分布。《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以“有秔稻、粱粟、桑麻、竹箭之饶”,称关中为“天下陆海之地”。《汉书•地理志》中称“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陆海”,为“九州膏腴”之地。《史记》中司马相如称宜春宫(今西安市南)是“览竹林之榛榛”。《汉书•扬雄传》中扬雄曰:“望平乐,径竹林”。张衡《西京赋》称长安一带的竹林分布是“篠簜敷衍,编町成篁,山谷原隰,泱漭无疆”。等等,均说明当时关中地区的竹林分布之广。以至于西汉王朝在今周至和户县一带的竹林,建立官竹园“竹圃”,并设官管理,称司竹长丞。西汉末年,义军首领霍鸿曾以该园为根据地,表明其竹林面积之大。由上所述,秦汉时期的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推向北方。《后汉书•郭伋传》载:“伋为并州牧……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美稷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北纬39.6º)西北,长城以北,当时是否有竹则难以肯定,需要进一步考证。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如《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成枯”。说明陕西渭河平原及函谷关以东地区的竹林大面积被冻死。到东汉后期,随着寒冷程度的继续加剧,竹子的生存和生长受到很大的威胁,竹子被冻死是很正常的。《后汉书•郎凯襄楷列传》载,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冬大寒,城旁竹柏之叶有伤枯者”。《汉书•五行志》则载,延熹九年,天气寒冷,使洛阳城“竹柏叶有伤者”。这种寒冷气候直到公元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徐中舒先生曾经指出汉晋气候不同,那时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2—4ºC。使竹类失去了适宜生长的条件,关中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竹林已经不复存在。

南北朝时期,气候仍持续寒冷,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ºC以上。竹子因不适于严寒的天气,从关中地区及临近地区逐渐消失。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渭水》称渭水流域的官竹园“竹圃”已废置,原有的竹林已尽成“田墟”,仅留有竹圃一地名了。《水经注•淇水》说到“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余万以输军资”后指出:“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表明气候的极度变化,使竹林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已不能大面积分布。

四、宋元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到十一世纪初,陕西关中地区已无梅树。著名诗人苏轼在他的诗中哀叹梅在关中消失(“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杏》);王安石曾嘲笑北方人常将梅误认为杏(《红梅》诗有“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由此可见,宋代气候已开始转寒。但这种逐渐变冷的天气对竹林分布影响不大。关中地区竹林仍很普遍,范围益广,从北宋苏轼诗可看出,当时

竹林分布由盩厔、鄠县,经武功县,直到凤翔原上;宝鸡阳平以南也有竹林的大量分布。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在游鄠县草堂寺作《咏草堂》诗注:“寺在竹之心,其竹盖将十顷”。《太平寰宇记•凤翔府•司竹监》载:“皇朝唯有鄠、盩厔一监,属凤翔。”可见其地仍有官办的竹林园,苏轼称“官竹园十数里不绝”。据《孝肃包公奏议》称,北宋司竹园一次供澶州(今河南濮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治河与修架浮桥用竹就达150万竿以上。可以想见该园面积之大,产竹之多。山西中条山虞乡(今运城)和芮城间的王官谷当时水源充足,是当时产竹区之一,宋代有“绿玉峡中喷白云,溉田浇竹满平川”(清乾隆《蒲州府志·艺文》)诗句称道。北宋时商洛山区的山间竹林也颇众多,著名诗人王禹偁在《竹Liu》诗描述了商州一带的竹林盛况:“商山多修篁,苍翠连山谷”。

十二世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杭州在南宋时期(十二世纪),四月份的平均温度比现在要冷1—2ºC。北方地区势必更加寒冷,竹林的分布区自然南移。据《太平寰宇记》载,南宋初期只凤翔府的司竹监依然保留,河内(今河南博爱、沁阳一带)和西安的司竹监因无竹生产而被取消。十二世纪刚结束,气候又开始变暖,继续到十三世纪的后半叶(元朝初期)。元朝在西安和河内又重新设立管理官办竹园的“司竹监”,但到十三世纪末又被停止了。这些都说明了气候变化使陕甘地区的竹林分布面积在不断地减少,竹林已失去了汉唐时代经济作物的地位。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中国气候在第七世纪的中期变得和暖,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第八世纪初期,梅树生长于皇宫,到第九世纪初西安南郊还种有梅花,柑桔也种植于长安。由于气候转暖,竹林的分布范围再度北移。陕甘地区有大面积的竹林分布。《太平寰宇记》载,唐朝在京兆府(今陕西户县)、歧州(今陕西周至)和凤翔(今陕西凤翔)设有管理竹园的机构——“司竹监”。说明唐代关中有大面积竹林的经营。《新唐书•平阳公主传》载隋末平阳公主起兵之初曾招降据有司竹园的何潘仁。司竹园中能屯驻兵马,可见其范围之大。《大唐六典•司农寺》载:“司竹监,今在京兆、鄠(今户县)、盩厔(今周至)”,上引宋之问文谓长安城南有“千亩竹林”,可知产竹地区的广泛。唐王维描述其蓝田辋川别业中竹景点“斤竹岭”、“竹里馆”。“斤竹岭”因山岭所种高大竹子而称,“竹里馆”是因在溪边竹林中修建的建筑,说明蓝田也有竹林的分布。渭水上游的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杜甫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该地所作的诗中有五首提到当地之竹。其中《石龛》、《铁堂峡》、《秦州杂诗》等明确描述当时秦州山地及其东的铁堂峡、东南的东柯谷等地多竹,是供朝廷制弓箭、箭竿等用的竹林。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甘州•张掖县》提到兰州西北祁连山东段,“多材木箭竿”,这种“箭竿”之竹可能就是高山竹种箭竹类、巴山木竹类。反映当时从兰州向西北经乌鞘岭沿祁连山到张掖一带有竹林分布。

持续的天气干旱对竹林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玉堂闲话》载,唐天复四年(公元904年)陇(指陇州)、褒(今分归汉中市和勉县)、梁(梁州)之境,数千里内大旱,这些地区山中的竹林皆开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反映了当地竹林颇多,面积较大。同时也说明了天气持续干旱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六、明清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在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汉唐时期梅树生长遍布于黄河流域,已退至淮河流域。竹林在陕甘地区的分布也受到很大影响,十四世纪以后即明初以后,竹子在黄河以北不再作为经济林木而培植了。历代朝廷设立的官竹园亦被取消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由于水湿条件较好,耐寒的刚竹类刚竹、斑竹、淡竹有零星分布。周至东的筠溪亭,康熙年间“茂林修竹”,县东斑竹园之竹“其大如椽,其密如箦”,生长良好。清乾隆《鄠县新志》载户县草堂寺一带在北宋为千亩竹林,明正德十五年却“根株尽矣”。明隆庆《华州志》称州内“唐村地瘠民贫,率习为竹器之艺,已数百家”,想必其竹林不小。清康熙《续华州志》载州内刘氏园“多竹,竹岁入可数十千”。《华州乡土志》载:“傍山(秦岭)东西峪口多竹园,总计有二千亩。”又载:“太平河,州东郊,其源出太平峪五眼泉,北流经城内,其地竹园甚多。”反映出竹林分布与水源关系密切。清《重修辋川志》记载蓝田辋川龙口竹园是:“西园流泉灌中,曲折北出,门前置小桥,园中修竹万个,绿阴合围。东园竹亦森列,泉低不可引溉。”清康熙《凤翔府志》载:“明末张应福于凤翔东湖,植竹万竿。”这些竹林的规模已远远不及汉唐时代,且是长期进行引水灌溉、高度集约经营的结果。

山西中条山永济的明代栖岩寺一带是“竹声清杂水声寒”,至清代已是“竹千亩”;万固寺一带是“直排峰万笋,况有竹千竿”。上文中提及的中条山虞乡(今运城)王官谷在清代仍是多竹之地,号称“修篁茂密,溪水暗流,拨竿寻径,宛然陶公结庐处。”(清乾隆《虞乡县志》)说明水源是影响该地竹林分布的主要原因。

西北泾渭上游和北洛河上游也有竹林分布,明清文献中有记载。清道光《兰州府志》称道光十二年(1832年)兰州仍有竹生长。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平凉府部汇考》载六盘山西的静宁县和六盘山东的华亭县有竹,《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西安府部汇考》载邠州(今彬县)也有竹。可见陇东、六盘山一带在明清时期仍有竹林分布。志载北洛河上游的陕北佳县箭括坞,从明弘治到清嘉庆间“多产竹箭”。由于道光年间的极度严寒,该地竹林消失了。这些分布的竹林都是耐严寒的高山竹种,如箭竹类、箬竹类,而它们的经济价值不大。公务员之家

七、结束语

现代西北地区的竹林分布大致是起自甘肃东南部渭河上游的天水一带,经六盘山南麓和千河上游,到渭河平原南部。主要有甘肃的天水,宁夏的隆德、泾源,陕西的陇县、眉县、周至、户县、蓝田、华县等地。竹林在沟谷、小平原等背风向阳、水源丰富处散布,呈不连续的斑点状分布。

建国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南竹北移活动。陕西秦岭北麓的周至引种毛竹成功,形成了成片生长的毛竹林。兰州大学先后从临近地区引种刚竹、淡竹和毛竹,经7年培育已分布在校内各个景点,成为优良观赏竹。今后西北地区发展竹林生产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乡土竹种,选择背风向阳、灌溉条件好的地方种竹,扩大竹林分布面积。

参考文献:

[1]朱士光:《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辑。

[2]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载《历史地理》第五辑。

[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