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0:38:42

双机制

双机制范文篇1

双机制学习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有两种机制,一种是联结机制,一种是运算机制。当人们运用联结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就称为“联结性学习”;而运用运算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则称为“运算性学习”。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只需要用联结机制,也即只要通过联结性学习就可以完成,这类知识一般只有信息意义,而无智能意义。所谓信息意义,是指个体作为下一步的发展必须懂得或把握的经验,如识字或掌握单词是学生进行和各种学习必不可少的。所谓智能意义,是指在掌握知识或经验过程中能使个体形成一定的认知操作方式,即可以发展个体能力的知识经验。联结性学习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知识的信息意义。由于个体的联结机制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联结性学习无所谓难易。另一方面,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相当于智力活动)才能实现。当个体在通过相应的认知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或经验时,既获知识的信息意义,又获得知识的智能意义,并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认知操作方式(即运算性学习机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以往的运算性学习而逐渐形成的。例如,数学知识会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数理逻辑运算方式,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智能意义。由此可见,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信息意义,如懂得用水灭火、用土阻挡洪水等;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智能意义,如智力测验中的推理问题等;有的知识既有信息意义又有智能意义,如学会算术的四则运算等;而有的知识既没有直接的信息意义,又没有智能意义。

双机制学习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习有关的两种机制的改善。因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互补性原则,即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我们既需要学习具有信息意义的知识,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需要选择同时具有智能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实际上,理论知识、抽象知识或有联系的知识要比事实的、具体的或孤立的知识更具有智能意义。在中小学的学科中,一般而言,语言、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信息意义成分更多;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智能意义的比重更大,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学科各自在发展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上的功能。

2.整体性原则,即要重视提供具有发展学生这两种机制所需的完整知识给学生。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做到学习内容知识和应用策略知识并重。所谓内容知识是指关于现象、事实、概念、原理、规则以及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中小学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知识;所谓策略知识是关于信息加工策略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涉及到如何感知、记忆、理解信息,如何组织学习内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这两种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分别发展学习者的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人们常说的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可以解析为通过内容知识和策略知识发展具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操作机制,比仅仅通过内容知识完善具有信息意义的联结机制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3.阶段性原则,即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选择促进学生机能发展的材料和教学活动。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思维或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出生到青少年期间一般经过四个质的变化:即从动作运算思维到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那么,我们应抓住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有利时机,向他们提供的学习材料逐渐从以信息意义为主过渡到以智能意义为主、以信息意义为辅,或根据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补救措施(如诊断其哪种机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教学的层次也逐渐从事实水平(主要提供有信息意义的、以具体、事实现象知识为主的教学层次)向概念水平(以解析事实、现象之间关系的知识为主的教学层次)、概括水平(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为主的教学层次)和个人应用水平(强调认知活动与个人情感相互交融,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认知结构中并迁移到对其它问题的解决上的教学层次)。例如,当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发展阶段(约2—7岁),正是他们守恒概念发展形成时期,如果没有大量不同形状体积或时间观念的感知,就难以发展他们这方面的概念,也就无法促使他们发生思维方面“质”的变化。语言也是如此,假如学生没有一定量词汇、句子和篇章的积累,要让他们理解语法和语音的规律及其变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事实的积累,就没有概念的形成;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就没有智能的发展。

4.适应性原则,即有意识采用相应认知策略来促进双机制机能的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那种具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机制或操作方式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维特洛克(M.C.Witrock,1974)提出发生式策略进行教学。这种策略鼓励学生形成有自己特点或意义的认知方式来学习知识。运用该策略时教师可允许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内容,将所学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分清学习的顺序和重点,利用元认知(一种对认知活动本身的认知)策略进行理解监控,学会在把所学的知识、规则迁移到其他背景的过程中产生新信息与旧知识之间的联想。教师需要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小结、概括或确定一段内容的标题,找出中心思想,甚至画出反映学习内容的主图。学生把新信息与其认知结构联系的活动越多,其加工的深度就越大,对学生操作(运算)机制的发展就越有利。而为了使学生的联结机制更早地成熟起来,教师可以利用辅导性策略加强教学。这种策略明确、开放性地提供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要素、事件,积极主动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向学生说明学习的目标,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其作用在于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使学生可以集中更多精力、用更短时间形成知识结构,发展联结机制。

双机制范文篇2

双机制学习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有两种机制,一种是联结机制,一种是运算机制。当人们运用联结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就称为“联结性学习”;而运用运算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则称为“运算性学习”。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只需要用联结机制,也即只要通过联结性学习就可以完成,这类知识一般只有信息意义,而无智能意义。所谓信息意义,是指个体作为下一步的发展必须懂得或把握的经验,如识字或掌握单词是学生进行和各种学习必不可少的。所谓智能意义,是指在掌握知识或经验过程中能使个体形成一定的认知操作方式,即可以发展个体能力的知识经验。联结性学习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知识的信息意义。由于个体的联结机制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联结性学习无所谓难易。另一方面,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相当于智力活动)才能实现。当个体在通过相应的认知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或经验时,既获知识的信息意义,又获得知识的智能意义,并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认知操作方式(即运算性学习机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以往的运算性学习而逐渐形成的。例如,数学知识会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数理逻辑运算方式,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智能意义。由此可见,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信息意义,如懂得用水灭火、用土阻挡洪水等;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智能意义,如智力测验中的推理问题等;有的知识既有信息意义又有智能意义,如学会算术的四则运算等;而有的知识既没有直接的信息意义,又没有智能意义。

双机制学习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习有关的两种机制的改善。因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互补性原则,即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我们既需要学习具有信息意义的知识,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需要选择同时具有智能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实际上,理论知识、抽象知识或有联系的知识要比事实的、具体的或孤立的知识更具有智能意义。在中小学的学科中,一般而言,语言、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信息意义成分更多;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智能意义的比重更大,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学科各自在发展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上的功能。

2.整体性原则,即要重视提供具有发展学生这两种机制所需的完整知识给学生。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做到学习内容知识和应用策略知识并重。所谓内容知识是指关于现象、事实、概念、原理、规则以及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中小学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知识;所谓策略知识是关于信息加工策略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涉及到如何感知、记忆、理解信息,如何组织学习内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这两种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分别发展学习者的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人们常说的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可以解析为通过内容知识和策略知识发展具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操作机制,比仅仅通过内容知识完善具有信息意义的联结机制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3.阶段性原则,即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选择促进学生机能发展的材料和教学活动。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思维或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出生到青少年期间一般经过四个质的变化:即从动作运算思维到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那么,我们应抓住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有利时机,向他们提供的学习材料逐渐从以信息意义为主过渡到以智能意义为主、以信息意义为辅,或根据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补救措施(如诊断其哪种机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教学的层次也逐渐从事实水平(主要提供有信息意义的、以具体、事实现象知识为主的教学层次)向概念水平(以解析事实、现象之间关系的知识为主的教学层次)、概括水平(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为主的教学层次)和个人应用水平(强调认知活动与个人情感相互交融,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认知结构中并迁移到对其它问题的解决上的教学层次)。例如,当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发展阶段(约2—7岁),正是他们守恒概念发展形成时期,如果没有大量不同形状体积或时间观念的感知,就难以发展他们这方面的概念,也就无法促使他们发生思维方面“质”的变化。语言也是如此,假如学生没有一定量词汇、句子和篇章的积累,要让他们理解语法和语音的规律及其变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事实的积累,就没有概念的形成;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就没有智能的发展。

4.适应性原则,即有意识采用相应认知策略来促进双机制机能的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那种具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机制或操作方式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维特洛克(M.C.Witrock,1974)提出发生式策略进行教学。这种策略鼓励学生形成有自己特点或意义的认知方式来学习知识。运用该策略时教师可允许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内容,将所学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分清学习的顺序和重点,利用元认知(一种对认知活动本身的认知)策略进行理解监控,学会在把所学的知识、规则迁移到其他背景的过程中产生新信息与旧知识之间的联想。教师需要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小结、概括或确定一段内容的标题,找出中心思想,甚至画出反映学习内容的主图。学生把新信息与其认知结构联系的活动越多,其加工的深度就越大,对学生操作(运算)机制的发展就越有利。而为了使学生的联结机制更早地成熟起来,教师可以利用辅导性策略加强教学。这种策略明确、开放性地提供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要素、事件,积极主动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向学生说明学习的目标,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其作用在于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使学生可以集中更多精力、用更短时间形成知识结构,发展联结机制。

双机制范文篇3

双机制学习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有两种机制,一种是联结机制,一种是运算机制。当人们运用联结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就称为“联结性学习”;而运用运算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则称为“运算性学习”。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只需要用联结机制,也即只要通过联结性学习就可以完成,这类知识一般只有信息意义,而无智能意义。所谓信息意义,是指个体作为下一步的发展必须懂得或把握的经验,如识字或掌握单词是学生进行和各种学习必不可少的。所谓智能意义,是指在掌握知识或经验过程中能使个体形成一定的认知操作方式,即可以发展个体能力的知识经验。联结性学习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知识的信息意义。由于个体的联结机制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联结性学习无所谓难易。另一方面,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相当于智力活动)才能实现。当个体在通过相应的认知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或经验时,既获知识的信息意义,又获得知识的智能意义,并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认知操作方式(即运算性学习机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以往的运算性学习而逐渐形成的。例如,数学知识会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数理逻辑运算方式,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智能意义。由此可见,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信息意义,如懂得用水灭火、用土阻挡洪水等;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智能意义,如智力测验中的推理问题等;有的知识既有信息意义又有智能意义,如学会算术的四则运算等;而有的知识既没有直接的信息意义,又没有智能意义。

双机制学习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习有关的两种机制的改善。因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互补性原则,即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我们既需要学习具有信息意义的知识,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需要选择同时具有智能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实际上,理论知识、抽象知识或有联系的知识要比事实的、具体的或孤立的知识更具有智能意义。在中小学的学科中,一般而言,语言、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信息意义成分更多;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智能意义的比重更大,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学科各自在发展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上的功能。

2.整体性原则,即要重视提供具有发展学生这两种机制所需的完整知识给学生。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做到学习内容知识和应用策略知识并重。所谓内容知识是指关于现象、事实、概念、原理、规则以及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中小学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知识;所谓策略知识是关于信息加工策略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涉及到如何感知、记忆、理解信息,如何组织学习内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这两种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分别发展学习者的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人们常说的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可以解析为通过内容知识和策略知识发展具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操作机制,比仅仅通过内容知识完善具有信息意义的联结机制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3.阶段性原则,即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选择促进学生机能发展的材料和教学活动。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思维或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出生到青少年期间一般经过四个质的变化:即从动作运算思维到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那么,我们应抓住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有利时机,向他们提供的学习材料逐渐从以信息意义为主过渡到以智能意义为主、以信息意义为辅,或根据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补救措施(如诊断其哪种机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教学的层次也逐渐从事实水平(主要提供有信息意义的、以具体、事实现象知识为主的教学层次)向概念水平(以解析事实、现象之间关系的知识为主的教学层次)、概括水平(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为主的教学层次)和个人应用水平(强调认知活动与个人情感相互交融,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认知结构中并迁移到对其它问题的解决上的教学层次)。例如,当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发展阶段(约2—7岁),正是他们守恒概念发展形成时期,如果没有大量不同形状体积或时间观念的感知,就难以发展他们这方面的概念,也就无法促使他们发生思维方面“质”的变化。语言也是如此,假如学生没有一定量词汇、句子和篇章的积累,要让他们理解语法和语音的规律及其变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事实的积累,就没有概念的形成;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就没有智能的发展。

4.适应性原则,即有意识采用相应认知策略来促进双机制机能的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那种具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机制或操作方式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维特洛克(M.C.Witrock,1974)提出发生式策略进行教学。这种策略鼓励学生形成有自己特点或意义的认知方式来学习知识。运用该策略时教师可允许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内容,将所学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分清学习的顺序和重点,利用元认知(一种对认知活动本身的认知)策略进行理解监控,学会在把所学的知识、规则迁移到其他背景的过程中产生新信息与旧知识之间的联想。教师需要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小结、概括或确定一段内容的标题,找出中心思想,甚至画出反映学习内容的主图。学生把新信息与其认知结构联系的活动越多,其加工的深度就越大,对学生操作(运算)机制的发展就越有利。而为了使学生的联结机制更早地成熟起来,教师可以利用辅导性策略加强教学。这种策略明确、开放性地提供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要素、事件,积极主动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向学生说明学习的目标,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其作用在于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使学生可以集中更多精力、用更短时间形成知识结构,发展联结机制。

双机制范文篇4

双机制学习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有两种机制,一种是联结机制,一种是运算机制。当人们运用联结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就称为“联结性学习”;而运用运算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则称为“运算性学习”。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只需要用联结机制,也即只要通过联结性学习就可以完成,这类知识一般只有信息意义,而无智能意义。所谓信息意义,是指个体作为下一步的发展必须懂得或把握的经验,如识字或把握单词是学生进行和各种学习必不可少的。所谓智能意义,是指在把握知识或经验过程中能使个体形成一定的认知操作方式,即可以发展个体能力的知识经验。联结性学习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知识的信息意义。由于个体的联结机制是和生俱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联结性学习无所谓难易。另一方面,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相当于智力活动)才能实现。当个体在通过相应的认知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或经验时,既获知识的信息意义,又获得知识的智能意义,并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认知操作方式(即运算性学习机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以往的运算性学习而逐渐形成的。例如,数学知识会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数理逻辑运算方式,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智能意义。由此可见,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信息意义,如懂得用水灭火、用土阻挡洪水等;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智能意义,如智力测验中的推理新问题等;有的知识既有信息意义又有智能意义,如学会算术的四则运算等;而有的知识既没有直接的信息意义,又没有智能意义。

双机制学习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习有关的两种机制的改善。因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1.互补性原则,即把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我们既需要学习具有信息意义的知识,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需要选择同时具有智能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实际上,理论知识、抽象知识或有联系的知识要比事实的、具体的或孤立的知识更具有智能意义。在中小学的学科中,一般而言,语言、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信息意义成分更多;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智能意义的比重更大,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学科各安闲发展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上的功能。

2.整体性原则,即要重视提供具有发展学生这两种机制所需的完整知识给学生。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做到学习内容知识和应用策略知识并重。所谓内容知识是指有关现象、事实、概念、原理、规则以及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新问题;中小学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知识;所谓策略知识是有关信息加工策略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涉及到如何感知、记忆、理解信息,如何组织学习内容,思索和解决新问题等。这两种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分别发展学习者的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人们常说的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可以解析为通过内容知识和策略知识发展具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操作机制,比仅仅通过内容知识完善具有信息意义的联结机制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3.阶段性原则,即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选择促进学生气能发展的材料和教学活动。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探究,儿童思维或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出生到青少年期间一般经过四个质的变化:即从动作运算思维到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那么,我们应抓住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有利时机,向他们提供的学习材料逐渐从以信息意义为主过渡到以智能意义为主、以信息意义为辅,或根据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的新问题给予相应的补救办法(如诊断其哪种机制存在新问题,提出策略)。教学的层次也逐渐从事实水平(主要提供有信息意义的、以具体、事实现象知识为主的教学层次)向概念水平(以解析事实、现象之间关系的知识为主的教学层次)、概括水平(强调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为主的教学层次)和个人应用水平(强调认知活动和个人情感相互交融,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认知结构中并迁移到对其它新问题的解决上的教学层次)。例如,当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发展阶段(约2—7岁),正是他们守恒概念发展形成时期,假如没有大量不同外形体积或时间观念的感知,就难以发展他们这方面的概念,也就无法促使他们发生思维方面“质”的变化。语言也是如此,假如学生没有一定量词汇、句子和篇章的积累,要让他们理解语法和语音的规律及其变化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没有事实的积累,就没有概念的形成;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就没有智能的发展。

4.适应性原则,即有意识采用相应认知策略来促进双机制机能的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那种具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机制或操作方式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维特洛克(M.C.Witrock,1974)提出发生式策略进行教学。这种策略鼓励学生形成有自己特征或意义的认知方式来学习知识。运用该策略时教师可答应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内容,将所学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分清学习的顺序和重点,利用元认知(一种对认知活动本身的认知)策略进行理解监控,学会在把所学的知识、规则迁移到其他背景的过程中产生新信息和旧知识之间的联想。教师需要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小结、概括或确定一段内容的标题,找出中心思想,甚至画出反映学习内容的主图。学生把新信息和其认知结构联系的活动越多,其加工的深度就越大,对学生操作(运算)机制的发展就越有利。而为了使学生的联结机制更早地成熟起来,教师可以利用辅导性策略加强教学。这种策略明确、开放性地提供许多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要素、事件,积极主动地引起学生的注重,向学生说明学习的目标,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其功能在于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使学生可以集中更多精力、用更短时间形成知识结构,发展联结机制。

双机制范文篇5

一、双机制学习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有两种机制,一种是联结机制,一种是运算机制。当人们运用联结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就称为“联结性学习”;而运用运算机制来获得知识时则称为“运算性学习”。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只需要用联结机制,也即只要通过联结性学习就可以完成,这类知识一般只有信息意义,而无智能意义。所谓信息意义,是指个体作为下一步的发展必须懂得或把握的经验,如识字或掌握单词是学生进行和各种学习必不可少的。所谓智能意义,是指在掌握知识或经验过程中能使个体形成一定的认知操作方式,即可以发展个体能力的知识经验。联结性学习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知识的信息意义。由于个体的联结机制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联结性学习无所谓难易。另一方面,有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复杂的认知操作活动(相当于智力活动)才能实现。当个体在通过相应的认知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或经验时,既获知识的信息意义,又获得知识的智能意义,并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认知操作方式(即运算性学习机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以往的运算性学习而逐渐形成的。例如,数学知识会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数理逻辑运算方式,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智能意义。由此可见,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信息意义,如懂得用水灭火、用土阻挡洪水等;有的知识对学生只有智能意义,如智力测验中的推理问题等;有的知识既有信息意义又有智能意义,如学会算术的四则运算等;而有的知识既没有直接的信息意义,又没有智能意义。

二、双机制学习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习有关的两种机制的改善。

因此,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互补性原则,即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我们既需要学习具有信息意义的知识,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需要选择同时具有智能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实际上,理论知识、抽象知识或有联系的知识要比事实的、具体的或孤立的知识更具有智能意义。在中小学的学科中,一般而言,语言、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信息意义成分更多;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智能意义的比重更大,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学科各自在发展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上的功能。

2.整体性原则,即要重视提供具有发展学生这两种机制所需的完整知识给学生。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做到学习内容知识和应用策略知识并重。所谓内容知识是指关于现象、事实、概念、原理、规则以及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中小学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知识;所谓策略知识是关于信息加工策略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涉及到如何感知、记忆、理解信息,如何组织学习内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这两种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分别发展学习者的联结机制和运算机制。人们常说的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可以解析为通过内容知识和策略知识发展具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操作机制,比仅仅通过内容知识完善具有信息意义的联结机制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3.阶段性原则,即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选择促进学生机能发展的材料和教学活动。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思维或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出生到青少年期间一般经过四个质的变化:即从动作运算思维到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那么,我们应抓住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有利时机,向他们提供的学习材料逐渐从以信息意义为主过渡到以智能意义为主、以信息意义为辅,或根据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补救措施(如诊断其哪种机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教学的层次也逐渐从事实水平(主要提供有信息意义的、以具体、事实现象知识为主的教学层次)向概念水平(以解析事实、现象之间关系的知识为主的教学层次)、概括水平(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为主的教学层次)和个人应用水平(强调认知活动与个人情感相互交融,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认知结构中并迁移到对其它问题的解决上的教学层次)。例如,当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发展阶段(约2—7岁),正是他们守恒概念发展形成时期,如果没有大量不同形状体积或时间观念的感知,就难以发展他们这方面的概念,也就无法促使他们发生思维方面“质”的变化。语言也是如此,假如学生没有一定量词汇、句子和篇章的积累,要让他们理解语法和语音的规律及其变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事实的积累,就没有概念的形成;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就没有智能的发展。

4.适应性原则,即有意识采用相应认知策略来促进双机制机能的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那种具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机制或操作方式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维特洛克(M.C.Witrock,1974)提出发生式策略进行教学。这种策略鼓励学生形成有自己特点或意义的认知方式来学习知识。运用该策略时教师可允许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会组织自己的学习内容,将所学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分清学习的顺序和重点,利用元认知(一种对认知活动本身的认知)策略进行理解监控,学会在把所学的知识、规则迁移到其他背景的过程中产生新信息与旧知识之间的联想。教师需要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小结、概括或确定一段内容的标题,找出中心思想,甚至画出反映学习内容的主图。学生把新信息与其认知结构联系的活动越多,其加工的深度就越大,对学生操作(运算)机制的发展就越有利。而为了使学生的联结机制更早地成熟起来,教师可以利用辅导性策略加强教学。这种策略明确、开放性地提供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要素、事件,积极主动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向学生说明学习的目标,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其作用在于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使学生可以集中更多精力、用更短时间形成知识结构,发展联结机制。

双机制范文篇6

【关键词】累加式考试;重复提取;发展性评价;双机热备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对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作为教育部设立的首批七个“工科基础课程(数学)教学基地”之一,承担了多门数学公共课的教学与全校工科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任务。因此,在数学系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重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机制。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教学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教学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对学生进行多阶段、多单元的学习目标检测问题,累加式考核可以彻底与系统地解决上述关键问题。

一、改革的必要性

(一)累加式考核的必要性。目前,各高校都在为创建双一流学校,打造双一流学科而努力,而在世界顶级工科大学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仅仅是做为平台和载体。那么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侧重考核内容,从而真正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累加式考试,就是将课程分几个阶段或多个环节来考察,通过多个得分进行累加得出最终的成绩。区别于传统的考试方式,累加式考试推行以大作业、小论文、口试、多次笔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向以问题牵引式的研究型自主学习转变。这两个转变正是高校大力推行累加式考试方法的初衷和最终目标。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卡皮克(JeffreyD.Karpicke)曾经提出“重复提取”理论,指出“反复提出胜过重复学习”,可见,多次测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更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长期以来高校往往是“一张考卷定成绩”,这势必造成死记硬背、一味追求“标准答案”等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做法在部分学生中成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累加式考试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必然选择,应该算是应运而生,而“重能力、求创新”是累加式考试的根本,摒弃“一张考卷定成绩”,表面上是考试形式的变化,实质上更是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完成大作业、小论文等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而提升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考试方法的改革,以及与之同步推行的教学方法改革,都是以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最终目的。(二)目前数学公共课考核存在的普遍问题。数学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特点是学习难度大、受众面广,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近年来在高校教学中引起重视,并提出了夯实基础,重视应用的目标。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日常教学中,教师在黑板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大多以期末考试为主,“一考定乾坤”,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此就“一落千丈”。所以,改变考核方式、增加考核次数、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是数学公共课考试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二、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基于以上改革理念和必要性,从2014年起,在数学系首先进行了累加式考试改革及《在线考试与发展性评价系统》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一)硬件建设。1.安全测试网络建设。要改变考试方式,进行在线考试和网上阅卷,必须要建立安全的网络环境。根据考试安全性及防病毒的需要。首先,通过高性能路由器和交换机来建立网络连接,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使用光纤连接,从而防止电磁干扰及因距离过长影响传输效果。为达到可靠,稳定,快速的连接,交换机支持VLAN划分,隔离广播风暴,能快速转发数据,实现网络环境的通畅,为在线考试评价系统提供高可靠性的网络保障。2.服务支撑平台建设。如何给在线考试提供一个高可用、高性能的信息化平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采取的双机热备架构就是可靠性高,性价比好的解决方案。所谓双机热备就是对于重要的服务,使用两台服务器,互相备份,共同执行同一服务。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以由另一台服务器实时接管服务,从而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保证系统能持续稳定地提供服务。因为应用和数据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一旦服务器宕机,应用和数据发生破坏或者丢失,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采用这种设计完全能够保证发生意外事故或缺陷时自动切换到备用服务,应用不会停止,数据也不会丢失。基于ROSE-HA双机热备技术的安全架构模式,可以保障服务器在线考试系统拥有完全的冗余和容错能力,提供100%数据可用性保证的存储系统。如果在使用中任一路径出现故障,仍有连路保持可用。不会造成服务中断,在路径故障发生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瓶颈,在服务器上执行所有的维护工作,而不需中断用户的正常操作。在应用正常运行下,主机之间透过冗余侦测线路互相侦测,当任一主机有错误产生时,ROSEHA提供严谨的判断与分析,确认主机出错之后,才完全启动备援接管动作。(二)在线评价系统软件建设。《在线考试与发展性评价系统》包含试题库模块、在线测试模块、成绩分析与试卷分析模块,并集成了专业的网页公式图形的编辑与计算软件,使得网页上显示的数学公式更加美观清晰。它解决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全面实施发展性评价机制的关键问题,为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其中发展性评价系统以网络试题库系统和在线测试平台,支撑在线作业、在线测试、在线考试建设,包含成绩分析、试卷分析、学习档案生成与评价等功能,支持评价指标的设计修改,单个数据库支持数千用户在线考试的大并发。师生不仅仅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考试,还可以进行习题演练、指导和在线交流。系统设置了试题论坛,包含了试题题目、参考解答、正确答案等,师生可通过该论坛对习题进行题目与解法的交流和讨论。三、实施效果自建设成功后,同一科目的考试,可以分学习阶段多次进行测评,从而保证了考核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公平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了分层次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改革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考试网络化:建成后的在线考试与发展性评价系统,由于学生试卷(题目和顺序)是随机,可杜绝考场作弊行为;同时,无纸化的考试形式,减少了纸质和印刷的成本支出,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重复劳动量。二是评估网络化:考试结果自动保存、整理,系统自动进行成绩分析比较,以正态分布等图片方式直观比较各班差距;系统自动针对单次考试试卷进行知识点分析,方便教师查看学生对各个知识掌握的情况与差距,进行针对性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考试成绩。目前,累加式考核方式及在线评价系统已在《工科数学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代数与几何》影响面较广的“三大公共基础课”中进行了试点及全面铺开测试,自2014年实行以来,每年受益生数近万人次,学生的不及格率降低幅度非常大,平均分普遍增加,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成绩,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同时,教师可以随时根据评价体系及成绩分析系统,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思考与建议

累加式考试改革及《在线考试发展性评价系统》是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重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机制的建立。其灵活性和多样性,不但给传统的考试机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能够根据系统进行成绩分析,从而使得任课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增强了学习效果。根据在数学基础课中的实际实施的效果及教学和改革中的实际运用,可以进一步考虑在全校公共课和专业课中推广,并与MOOC课程及SPOC翻转课堂结合,做到以学生的学习导向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及考核模式,使得更多的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振超,陈琳,郑旭东.大数据理念下的发展性评价学习系统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6:108~113

[2]詹晶,杨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的实施障碍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3:52~55

[3]苏小红,赵玲玲,王甜甜,张卫等.以机试为主、分阶段多重累加式的C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4,2:36~40

[4]KarpickeJD,RoedigerHL.Thecriticalimportanceofre-trievalforlearning[J].SCIENCE,2008,319(5865):966~968

[5]郭潇,郑宝东.基于重复提取理论的考试模式改革[A].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理事工作会会议[C].2015

双机制范文篇7

在进一步讨论对中国金融业实行何种行之有效的监管之前,应先理性而正确地认识我国现存的金融业经营的状况。尽管我国目前从法律上规定金融业依然实行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但从金融机构实际业务操作来看,它们不断进行着边际业务的创新,已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萌芽,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业务的一种交叉,并实行部分资源共享,为客户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

例如我国目前出现的银证转账、银证通(存折炒股)和券商自营股票质押贷款等都是银行和证券业务混合的一种表现,银证转账和银证通使证券投资者可以通过银行的储蓄账户完成证券的投资和买卖活动,极大地便利了上班族和社会其他人士的投资活动。而券商准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合作的又一重要方式,它表明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资金和以证券公司为主的资本市场资金中间的高墙已被打破,资金的沟通在规范化的前提下已开始进行。

保险公司目前也在和银行尽可能进行着各种合作,像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之间建立的售险合作,保险公司利用银行丰富的营业网点资源来推销保险合约,这样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推销成本,提高了效率,而银行在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同时提取了佣金,作为中间业务扩大了可利用资金的规模。还有像大众保险公司推出的“券商责任保险”以及国家允许20多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证券市场,这使得保险业和证券业的混业经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特别是我国目前出现的金融控股公司更加说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典型的有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金融集团公司。如光大集团控股或参股的企业有光大银行、申银万国证券、光大证券、中加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和光大国际信托公司。

相对于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潮流和向综合化发展的事实以及我国金融业出现越来越大的混业经营的趋势,我国的分业监管体制已明显滞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仍然各自为政,很多时候会形成监管真空,既不能在监管信息上形成沟通,也不能在监管制度上达到有效配合。因此对我国的金融业监管体制的改革是必须进行的,当前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监管更是不可忽视的。

二、各种金融监管模式在中国适用性的比较分析

就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金融监管模式而言,主要分为分业监管、混业监管和不完全监管三大类。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金融业经营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监管模式,如采用典型的分业监管模式的国家有德国和波兰等,而采用混业监管的国家有瑞典、英国、日本等,巴西和澳大利亚则是采用较为典型的不完全监管模式。当然,不同的监管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缺点,那么对于目前实行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中国而言,在金融业已出现混业经营萌芽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要全面实行时,分业监管、混业监管和不完全监管,哪一个更适合于中国的金融业呢?我认为比较分析而言,不完全监管的监管模式更符合中国金融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来分析分业监管模式(这也是我国目前采用的金融监管模式)对我国金融业未来出现混业经营的适用性问题。目前我国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按照银行、证券、保险划分为三个领域,在每一个领域分别设立一个专业的监管机构,也就是中央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负责各自领域的监管活动。这种监管模式适合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状况,监管专业化的优势和竞争的优势还是比较强的,因为每个监管机构只负责相关的监管事务,有利于细分各项工作,有利于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但是分业监管模式恰恰因为监管的分业而带来很多缺点,例如因为监管机构各司其责,相互间的协调性比较差,所以常会出现监管真空地带,达不到有效监管,特别是有时三个监管机构的行为不统一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而且要单独设立各自的监管机构,会造成一定的机构庞大现象,监管成本会提高,被监管者可能因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重复、分歧和信息要求的不一致性而降低其经营业务的积极性。在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分业日益模糊,金融创新产品越来越多且归属越来越难以确定的情况下,这种监管方式对于维护我国的金融体系的安全和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更加难以奏效。所以要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状况,有效地提高中国金融监管的效率,那么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改变。

现在再来分析另外一种监管模式:混业监管,也有人称它为统一监管,也就是说对不同的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均由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这个机构可以是中央银行也可以是其他机构。统一监管模式从节省成本的角度看要优于分业监管模式,因为统一监管不仅节省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降低信息成本,改善信息质量,获得规模效益。统一监管模式还有相当的优点就是它的适应性是相当强的,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对金融工具多样化的要求不断提高,金融业务创新日益加快,统一监管是可以适应这种发展需要的,它不会像分业监管那样出现监管真空,进而极大降低了金融创新而带来的新的系统性风险,也会避免出现多重监管。

虽然混业监管有相当多的优点,但是我认为从中国目前的法律与金融环境看,不适于统一监管。因为统一监管意味着银行监管部门会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撤销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同时将人民银行的省级监管部门和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部门合并,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在现阶段的中国,实行这种大监管并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满意效果,反而可能出现监管真空与监管无序的局面。具体来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仅限于建立举报制度和兼职金融监管员制度,缺乏独立公正的社会机构监督,如信用评级、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况且目前的金融监管人员素质和监管手段都跟不上全面监管的需要。特别是实行统一监管会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贯彻与实施。如果我国实行统一监管,银行的监管将从央行分离出去,那么央行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渠道会受到影响,央行所获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下降,从而导致决策失灵,而我国的货币政策执行对中央银行监管职能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若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力会降低,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所以在现阶段我国是不适合采用统一监管模式的。

那么我国应进行何种选择呢?基于对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国情的分析,我认为采取不完全监管的监管模式是符合中国金融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理想选择。不完全监管模式是一种在金融业混业经营体制发展下对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的改进性模式,具体有牵头式和双机构制这两种形式。牵头式是在多重监管主体之间建立及时磋商和协调机制,指定一个牵头机构负责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工作;双机构制是根据监管目标设立两类金融机构,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另一类机构是对不同的金融业务的经营进行监管。巴西是较典型的牵头监管国模式,国家货币委员会是牵头监管者。澳大利亚是双机构监管的典型,自1998年开始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的改革。新成立的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负责所有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证券投资委员会负责对证券业、银行业和保险业的业务经营监管。

与统一监管模式相比,不完全监管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制约作用,而且保持了监管主体在其监管领域的监管规律的一致性,既可发挥各个机构的优势,还可将多重机构存在的不利影响最小化。与分业监管相比,这种模式降低了多重机构之间相互协调的成本和难度,对审慎监管和业务监管分开进行,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特别是双机构制具有分业监管模式的优点,最大优势是通过牵头机构的定期磋商协调,相互交换信息和密切配合,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三、金融监管改革的方案设想

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必须有具体的改革措施来推进。我认为首先应建立更适合于不完全监管的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然后还应建立一个机构来协调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部门和证监会、保监会的工作,并促使其监管向功能型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我国应由人民银行成立一个“金融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工作,且通过立法使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法制化;金融协调委员会可以对三个原有的监管机构进行整合,重新调配资源。金融协调委员会的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中的重大问题,协调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业务创新与有关的监管政策,对外开放及有关规范管理等。通过定期磋商机制,可以及时交流有关监管信息,界定业务交叉中的监管责任,解决分业监管中政策协调和配合问题,提高混业监管效率和整体水平。

2.从当前金融环境看,我国应逐步放松管制并加强与金融监管的结合。放松金融管制是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一大趋势,只有放松管制,混业化经营才会逐步完成,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相结合,既能推动金融创新也能使金融稳健经营。例如,可以出台放松管制的政策,增加经营业绩好的证券机构进入拆借市场的数量,完善对证券机构以证券为抵押的贷款办法。

健康的金融机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在及时构建合理的政策法律框架与完善的监管体系后,建立综合性的金融监管机构,允许和鼓励金融业混业经营,必将大大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蔡浩仪.抉择: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双机制范文篇8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防火墙

随着网络、计算机和数据库等技术的持续发展,云计算时代逐渐来临,并且积累大量网络数据,还提高了实际操作中对于计算机执行运算能力的要求。为了使数据可用性与安全性得到提高,就要实现完善网络存储系统的创建,优先给予热点数据读取、级别、网络效率。那么,对云计算环境网络信息的保护尤为重要。大量研究文献表示,网络安全保护系统在云计算环境中的防御方法包括安全防火墙设置、系统登录密码的设计等。在提高网络安全威胁程度的过程中,传统防御措施已经无法使云计算背景下网络安全防护需求得到满足[1]。以此,本文提出了针对云计算环境的网络安全存储系统,从而对海量数据安全性进行保证,并且保证用户系统使用的安全。

1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系统的设计架构

传统存储技术是通过数据接口连接主机进行存储,使用对数据存储小需求的服务器,连接通道为SCSI存储方式,在连接创建过程中有所限制。在主服务器端,操作数据会对服务器端造成影响,在存储量不断增加过程中,服务器承载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使运行效率得到降低[2]。此方式无法应用到海量数据存储中,效率比较低,无法使时代数字化要求得到满足。云存储技术系统的构成比较复杂,各种服务器、网络设备等都是存储设备作为运行的核心,利用应用软件实现数据存储与访问在选择云模式功能的过程中,要以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在信息登录与注册模块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具有用户登录与注册信息,通过HTTPS协议进行通信。在用户注册信息保存是要对信息加密,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在服务器对加密信息接收后进行解密处理与加密存储。数据证书模块能够认证文件数字,在用户操作过程中对存储文件进行加密和传输,从而增加文件的保密系数[3]。

2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系统的具体设计

2.1云架构的设计。本文利用星型拓扑结构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储系统,利用云可收缩性实现。因为云中各个节点能够实现动态化分配操作,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中心控制服务器设计控制中心和星形结构,图4为星形模型拓扑结构。在拓扑结构设计过程中,控制中心能够将请求处理发送给不同的用户,在处理后与云中客户端的端点相互通信。云中主要节点为控制中心,不仅要与各节点相互通信,中心节点也要接收所反馈的用户消息[4]。2.2云计算服务的设计。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计算存储系统要和用户实际需求相互结合,假如对于存储系统具有特殊要求,就要基于黑客视域测试黑客的攻击方式,合理评估系统的安全性,从而及时发现网络安全数据存储系统的安全风险,假如在云服务器中具有安全漏洞,系统要根据检测结果实现自动修复。云计算存储系统能够存储整个系统的数据,包括网络数据、主机端数据。相比来说,数据来源范围广泛,所以能够覆盖防护面中盲点与漏洞。在处理数据过程中,不仅要存储数据,并且还能够对数据计算。系统能够通过计算得到用户应用系统的安全风险和攻击用户情况[5]。2.3节点管理模型的设计。节点管理模型能够分配节点并且初始化,利用控制中心管理资源的运行情况,通过针对性算法对云中节点进行调整。假如云中节点数量不够,就无法处理新客户端中的请求信息。这个时候控制中心将全新节点启动,使服务器程序能够正常的运行,从而初始化上述节点,合理分配云中节点集权,对云端运行中的负荷扩展。如果云中某节点空闲,控制中心就要回收节点并且释放,从而对节点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6]。2.4负载均衡机制的设计。在云计算环境中,各个节点运行情况和性能都有所差异。以此,控制中心要想对各个节点进行管理,就要实现负载均衡机制的设计。此时要对系统硬件性能对节点运行影响进行重视,因为云中运行节点具备多个或者一个需要处理信息,所以使节点剩余运算能力作为另外主要指标。控制中心要对各个界面分配作业,要严格根据某个算法,利用有待负荷和作业量对相应分配运算指标进行量化,使作业到此节点分配。在中心监控控制时,对持续空载时间节点大于定义量节点,使此节点销毁,以此使优于节点空载资源的情况降低[7]。2.5加密上传的设计。目前网络安全存储系统中的数据传输为明文方式,没有通过加密措施的保护。所以,就要对系统中的数据流实现加密保护。目前比较流行的就是使用数字信封加密技术,此加密技术原理就是利用对称密钥实现数据加密,之后利用非对称密钥实现对称密钥的加密,对数据加密效率进行保证,并且保证对称密钥安全性,使数据安全性得到提高。但是此加密方法要求使用非对称密钥,使用比较方便。充分考虑安全性、简便性,本文系统使用PBE算法实现数据加密,也就是基于口令加密的方法。PBE的优势用户自己保管口令,不需要其他硬件设备支持,使用随机数杂凑多重加密方法对数据安全性进行保证。PBE算法缺乏密钥的概念,密钥在其他对称加密算法中是利用算法进行计算的,PBE算法利用口令代替密钥[8]。加密上传与直接上传相同,要求利用orag.apache.hadoop.fs.FlieSystem类中的create方法返回的写输出流在系统中写入流文件,不同点就是文件加密上传过程中,本地文件输入流通过加密流进行处理,从而同时开展加密和上传。

3系统的网络安全方案设计

防火墙类别主要包括互联网入口角度与系统用户角度,也就是利用互联网进入到内部网的用户与外部公共访问者,用户授权认证包括任何对企业内部网访问的人们,假如访问者缺乏用户权限,就要拒绝,不能够进入到网络[9]。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利用广域网链路与其他网络相互连接,实现各种业务应用的功能,并且使用各种业务应用使用专线连接互联网得到有用信息。基于管理与安全角度,在用户中创建Internet出口,其他链路利用总部对互联网访问。将防火墙系统设置到Internet出口,为了避免出现单点故障,使用双机模式创建防火墙系统。其中的每台防火墙中具有四个网络接口,和Internet相互连接,内部网络与中立区具有两台中心交换机,Internet光纤专线使一台交换机和两台防火墙外网口相互连接,中立区设置交换机,实现防火墙中立区口、邮件服务器和WWW服务器等连接[10]。对比多家防火墙厂商的设备,本文建议使用NetScreen公司防火墙产品。在Internet出口处使用两台创建双机模式。NetScreen-204防火墙的吞吐量为400Mbps,能够提供4个100M接口、200MbpsVPN处理能力、128000链接数,能够支持透明模式、负载均衡、双机备份等,流量控制功能能够提供给网络管理人员所有监测与管理网络信息,比如DMZ[11]。服务器负载平衡与设置的宽带优先能够提高NetScreen-204的功能,主要功能包括:提供防火墙所有安全功能;动态访问过滤,自适应网络服务保护;只允许授权访问;能够和其他厂家的设备交互。两台NetScreen-204防火墙使用双机热备方式工作,任何一台防火墙出现故障的时候,任务通过另外一台防火墙接管,避免出现单点故障导致企业无法上网[12]。以上全部接入互联网的IP地址利用防火墙创建以下网络连接:其一,全部分支结构LAN和总部LAN加密、认证的连接;其二,全部5XP和LAN连接能够创建利用中心防火墙路由的LAN加密虚拟相互连接,也就是VPN连接;其三,为避免中心点由于其他原因导致防火墙无法访问,导致分支点出现互访障碍,就要配置冗余中心的,使网络可用性得到提高;其四,在特殊需求情况中,直接创建不通过中心防火墙路由的直接5XP的LAN-to-LAN加密VPN连接。在上述联网方式中,利用管理程序套件实现,或者利用用户透明自动方式所实现[13]。

4系统的测试

利用身份验证、预防匿名访问等测试系统,在用户到系统中登录之后,系统要认真用户的身份,用户将正确的密码和账号输入后就能够对用户登录的类型自动判断。假如所输入的信息错误,无法进入到系统,系统会对用户进行提醒。在对用户匿名访问进行预防的时候要设置到系统内容,在登录子页面之前要验证用户的身份[14]。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来,系统能够将登录页面设置地址,避免匿名登录出现。通过测试结果表示,系统的注册、上传、登录等都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使其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中。用户在输入3次错误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将页面关闭[15],表1为使用者登录系统的测试结果。

5结束语

双机制范文篇9

我国铁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工作虽然获得了较大的改善,基本能够确保整个铁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计算机病毒威胁

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人为制造的能够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直接破坏的程序,其主要以存在于其他的应用程序当中。因此,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一旦携带病毒的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达到了病毒制造者所设定的条件,病毒将突然发作,对计算机的系统安全造成影响。当计算机病毒入侵情况严重时,将使得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造成部分重要数据出现丢失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主要包括:其一,传播速度快、制造与更新周期短。在1995年,全世界每个星期的计算机新病毒只有10多种,而至1999年则达到了平均每天6种新病毒的水平。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每20min就会出现一种新的病毒,计算机病毒的制造周期明显缩短;其二,其扩散范围大、感染途径多。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但包括传统的磁盘、光盘等存储介质,同时还包括了当前广泛应用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新途径来看,其传播的新途径包括了网络共享磁盘、网络共享文件夹、网络服务器、电子邮件等;其三,病毒种类多种多样,数量巨大。当前,计算机病毒呈现出几何级增长的趋势,当前活跃的计算机病毒达已经达到了14000种,且病毒的制造机理及变种持续演变,从最初简单的文本型、引导型以及混合型发展到当前的欺骗性、非文件型等,其欺骗性及危害性都更大。若铁路计算机网络感染了其中破坏力较大的病毒,则可能给整个网络的软、硬件系统造成损害。

1.2恶意网络攻击

恶意网络攻击包括了系统内部攻击以及系统外部攻击两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铁路信息系统网络承受的攻击类型以内部攻击为主,外部黑客攻击的威胁相对较低。但是,恶意攻击形成的威胁依然不能够被忽视。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当前已经发生的网络安全攻击事件当中,大约70%左右的攻击行为来自于系统内部。黑客在实施恶意攻击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漏洞或者是数据库缺陷来对网络或者计算机中存储的重要数据进行恶意修改、获取敏感的机密数据等,有时甚至直接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2.3突发事件威胁铁路计算机网络系统所面临的突发事件威胁主要包括水灾、地震、火灾以及其他的极端气候条件等,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将造成整个运行系统的失灵,从而出现电源故障、设备不能正常工作,使得计算机数据库信息丢失、设备遗失、数据被盗等。另外,强电磁干扰同样会造成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中断。

2铁路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建没

针对铁路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所提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主要包括数字证书系统、安全访问控制系统等主要管理控制子系统,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协同的方式完成对铁路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平台的保护。在整个系统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应用分区、安全分级、网络分层”的基本原则,以做好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保护网络边界安全、确保局域网环境等工作为网络安全防御建设作为主要工作内容。

2.1铁路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整体架构

铁路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将计算机网络纵深防御体系作为基础,通过全路网络的所有拓扑结构进行物理以及逻辑上的划分来形成安全网络体系。例如,根据网络功能,将局域网划分成为安全生产网络、内部建设服务网络以及外部服务网络3个纵深的结构层次,而且通过使用隔离设备将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隔离开来,实现设备的动态物理隔离。同时,将广域网划分成为骨干网与基层网,这样就将传统的平面网络结构变成了多层次的网络拓扑结构,最终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安全区域的纵深网络防御体系。根据铁路通信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还将相关的业务网络与外部服务网络连接起来,通过密码技术对两个网络之间的信息通讯进行加密隔离,保证达到内部和外部双重保护的目的。另外,在自主安全管理及控制体系作用下,能够实现数据的可靠控制交换,最终达到保护铁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目的。

2.2铁路行业专用数字证书子系统

铁路行业的数字证书主要包括数字签名以及加密证书两种基本形式。通过建设铁路行业的数字证书认证系统能够基本形成全路网络访问的内部身份认证基本体系。利用网络访问身份认证的方式,可以实现对铁路计算机网络系统内部信息以及数据资源的有效保护。当前,针对铁路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的数字证书体系是基于公钥设施的一种(PKI/CA)体系,同时也是作为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一种访问控制基础设施。其具有相对集中的数字证书认证中心(CA)、授权数字证书认证服务(RA)已经初步形成了铁路数字证书认证管理体系。CA层包括了根CA、二级CA(MORCA)以及密钥管理体系。而RA层则包括了所有各级铁路局级的RA。整个数字证书系统采用了标准的LDAP接口以及目录服务,实现了实时数据的存储与修改。通过构建的铁路数字证书认证体系,不但能够为用户提供身份的强制认证体系,确保了系统的信息及数据安全,同时还为访问者提供了数据交换以及数据获取的可追溯依据,有效地保证了数据安全。

2.3访问控制子系统

铁路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中心是访问控制子系统,其通过集中认证授权以及对应的机制实现了用户在对应区域内的授权访问行为控制。通过应用机制有效地防止了用户对数据资源的直接操作,通过将系统在网络中具体的位置进行隐藏,使得用户数据资源的获取行为得到控制,提高了整个网络的信息安全程度。在依据相关策略进行授权的基础上,能够很好地对用户访问资源进行控制,确保信息资源流动的合法性。访问控制子系统将机制作为基础,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采用了不同的安全级别,也可以针对安全级别不同的资源采用多层次、多节点的访问控制机制。服务系统通常可以分为反向、正向以及应用与安全几种基本的类型,其中的应用包含有Web服务以及数据传输安全几种类型。通过应用Web服务能够实现网络系统内部客户端对Internet与内部网络的访问,形成对访问行为的认证、授权、缓冲策略体系。在访问控制系统当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是基于XML协议与SAML协议建立的。任何进入到内部网络中的访问行为都必须经过PKI/CA认证以及授权,且传输的数据还必须通过安全机制的合法性检查与认证处理。这样就形成了单点登录与多层次授权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实现了对网络系统的多层次保护。访问控制系统是内、外部网络进行数据交换的必要渠道,通过使用信息交换设备以及安全隔离机制实现了内部与外部网络的合理连接,使得任何时刻网络内部和外部之间都不会出现直接连接的问题。

3强化应用层安全机制建设

应用层的访问通常包括了基于Internet的广域互联网络访问、铁路系统自身业务等。基于应用层的安全机制管理措施是针对应用层的访问行为而提出的一种可以审计的安全管理策略体系。

3.1优化信息安全审计程序

安全审计是铁路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及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安全审计环节能够详细地对通过网络的所有信息操作行为进行记录,例如:对安全产品配置的更改、信息读取或者对服务器数据更改;不同子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行为等。安全审计给系统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数据“流向”日志,可以有效地支持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审计需要,有需要时还可以对用户所访问的信息进行内容恢复、对话还原等,便于对计算机信息非法行为的控制。

3.2故障恢复与信息备份

故障恢复与数据备份主要包括了关键系统的双机备份、重要数据的冷备份等措施。

(1)故障恢复。

通过使用多台计算机形成网络集群结构的方式,使得整个系统不会出现单点故障问题。对于关键性的应用系统,通过使用系统内的双机热备份方式能够在一台设备失效时迅速进行切换。通过磁盘镜像的方式,应用两台服务器使用光纤共享磁盘,能够实现主机磁盘系统的高速连接。

(2)数据备份。

对于铁路系统中的关键性业务,必须形成必要的热备份机制,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双机热备份、磁盘镜像等措施。对于所有的其他业务数据,必须建立磁盘冷备份以及数据恢复机制,确保所备份的数据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所制定的时间状态。

4结束语

双机制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融监管;分业监管;混业监管;不完全监管

我国作为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浪潮中的一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我国金融业要放弃分业经营实行混业经营说到底是在安全与效率之间进行一种选择。因为分业经营更注重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相比之下混业经营更注重效率。特别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实行分业经营能在很大程度上防范金融风险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传递。但我国的现实是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金融业将面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进入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的金融业依然坚持分业经营,不仅无法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还将丧失金融业竞争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效率,因此不论从发展我国金融事业这个角度还是从抵御国外金融机构冲击的角度,我国都存在金融业要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而由此便涉及到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继续实行目前的分业监管,还是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

一、中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混业化发展要求改变其监管模式

在进一步讨论对中国金融业实行何种行之有效的监管之前,应先理性而正确地认识我国现存的金融业经营的状况。尽管我国目前从法律上规定金融业依然实行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但从金融机构实际业务操作来看,它们不断进行着边际业务的创新,已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萌芽,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业务的一种交叉,并实行部分资源共享,为客户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

例如我国目前出现的银证转账、银证通(存折炒股)和券商自营股票质押贷款等都是银行和证券业务混合的一种表现,银证转账和银证通使证券投资者可以通过银行的储蓄账户完成证券的投资和买卖活动,极大地便利了上班族和社会其他人士的投资活动。而券商准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合作的又一重要方式,它表明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资金和以证券公司为主的资本市场资金中间的高墙已被打破,资金的沟通在规范化的前提下已开始进行。

保险公司目前也在和银行尽可能进行着各种合作,像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之间建立的售险合作,保险公司利用银行丰富的营业网点资源来推销保险合约,这样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推销成本,提高了效率,而银行在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同时提取了佣金,作为中间业务扩大了可利用资金的规模。还有像大众保险公司推出的“券商责任保险”以及国家允许20多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证券市场,这使得保险业和证券业的混业经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特别是我国目前出现的金融控股公司更加说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典型的有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金融集团公司。如光大集团控股或参股的企业有光大银行、申银万国证券、光大证券、中加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和光大国际信托公司。

相对于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潮流和向综合化发展的事实以及我国金融业出现越来越大的混业经营的趋势,我国的分业监管体制已明显滞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仍然各自为政,很多时候会形成监管真空,既不能在监管信息上形成沟通,也不能在监管制度上达到有效配合。因此对我国的金融业监管体制的改革是必须进行的,当前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监管更是不可忽视的。

二、各种金融监管模式在中国适用性的比较分析

就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金融监管模式而言,主要分为分业监管、混业监管和不完全监管三大类。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金融业经营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于自身的监管模式,如采用典型的分业监管模式的国家有德国和波兰等,而采用混业监管的国家有瑞典、英国、日本等,巴西和澳大利亚则是采用较为典型的不完全监管模式。当然,不同的监管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缺点,那么对于目前实行金融业分业监管的中国而言,在金融业已出现混业经营萌芽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要全面实行时,分业监管、混业监管和不完全监管,哪一个更适合于中国的金融业呢?我认为比较分析而言,不完全监管的监管模式更符合中国金融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来分析分业监管模式(这也是我国目前采用的金融监管模式)对我国金融业未来出现混业经营的适用性问题。目前我国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按照银行、证券、保险划分为三个领域,在每一个领域分别设立一个专业的监管机构,也就是中央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负责各自领域的监管活动。这种监管模式适合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状况,监管专业化的优势和竞争的优势还是比较强的,因为每个监管机构只负责相关的监管事务,有利于细分各项工作,有利于实现效率的最大化。但是分业监管模式恰恰因为监管的分业而带来很多缺点,例如因为监管机构各司其责,相互间的协调性比较差,所以常会出现监管真空地带,达不到有效监管,特别是有时三个监管机构的行为不统一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而且要单独设立各自的监管机构,会造成一定的机构庞大现象,监管成本会提高,被监管者可能因为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重复、分歧和信息要求的不一致性而降低其经营业务的积极性。在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分业日益模糊,金融创新产品越来越多且归属越来越难以确定的情况下,这种监管方式对于维护我国的金融体系的安全和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更加难以奏效。所以要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状况,有效地提高中国金融监管的效率,那么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确实需要一定程度的改变。

现在再来分析另外一种监管模式:混业监管,也有人称它为统一监管,也就是说对不同的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均由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这个机构可以是中央银行也可以是其他机构。统一监管模式从节省成本的角度看要优于分业监管模式,因为统一监管不仅节省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降低信息成本,改善信息质量,获得规模效益。统一监管模式还有相当的优点就是它的适应性是相当强的,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对金融工具多样化的要求不断提高,金融业务创新日益加快,统一监管是可以适应这种发展需要的,它不会像分业监管那样出现监管真空,进而极大降低了金融创新而带来的新的系统性风险,也会避免出现多重监管。

虽然混业监管有相当多的优点,但是我认为从中国目前的法律与金融环境看,不适于统一监管。因为统一监管意味着银行监管部门会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撤销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同时将人民银行的省级监管部门和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部门合并,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在现阶段的中国,实行这种大监管并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满意效果,反而可能出现监管真空与监管无序的局面。具体来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仅限于建立举报制度和兼职金融监管员制度,缺乏独立公正的社会机构监督,如信用评级、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况且目前的金融监管人员素质和监管手段都跟不上全面监管的需要。特别是实行统一监管会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贯彻与实施。如果我国实行统一监管,银行的监管将从央行分离出去,那么央行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渠道会受到影响,央行所获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下降,从而导致决策失灵,而我国的货币政策执行对中央银行监管职能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若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力会降低,进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所以在现阶段我国是不适合采用统一监管模式的。

那么我国应进行何种选择呢?基于对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国情的分析,我认为采取不完全监管的监管模式是符合中国金融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理想选择。不完全监管模式是一种在金融业混业经营体制发展下对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的改进性模式,具体有牵头式和双机构制这两种形式。牵头式是在多重监管主体之间建立及时磋商和协调机制,指定一个牵头机构负责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工作;双机构制是根据监管目标设立两类金融机构,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另一类机构是对不同的金融业务的经营进行监管。巴西是较典型的牵头监管国模式,国家货币委员会是牵头监管者。澳大利亚是双机构监管的典型,自1998年开始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的改革。新成立的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负责所有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证券投资委员会负责对证券业、银行业和保险业的业务经营监管。

与统一监管模式相比,不完全监管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制约作用,而且保持了监管主体在其监管领域的监管规律的一致性,既可发挥各个机构的优势,还可将多重机构存在的不利影响最小化。与分业监管相比,这种模式降低了多重机构之间相互协调的成本和难度,对审慎监管和业务监管分开进行,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特别是双机构制具有分业监管模式的优点,最大优势是通过牵头机构的定期磋商协调,相互交换信息和密切配合,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三、金融监管改革的方案设想

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必须有具体的改革措施来推进。我认为首先应建立更适合于不完全监管的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然后还应建立一个机构来协调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部门和证监会、保监会的工作,并促使其监管向功能型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我国应由人民银行成立一个“金融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工作,且通过立法使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法制化;金融协调委员会可以对三个原有的监管机构进行整合,重新调配资源。金融协调委员会的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中的重大问题,协调银行、证券和保险的业务创新与有关的监管政策,对外开放及有关规范管理等。通过定期磋商机制,可以及时交流有关监管信息,界定业务交叉中的监管责任,解决分业监管中政策协调和配合问题,提高混业监管效率和整体水平。

2.从当前金融环境看,我国应逐步放松管制并加强与金融监管的结合。放松金融管制是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一大趋势,只有放松管制,混业化经营才会逐步完成,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相结合,既能推动金融创新也能使金融稳健经营。例如,可以出台放松管制的政策,增加经营业绩好的证券机构进入拆借市场的数量,完善对证券机构以证券为抵押的贷款办法。

健康的金融机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在及时构建合理的政策法律框架与完善的监管体系后,建立综合性的金融监管机构,允许和鼓励金融业混业经营,必将大大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蔡浩仪.抉择:金融混业经营与监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