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0:43:47

双层结构

双层结构范文篇1

关键词:国家赔偿/损害/权利侵害/利益损失

一、权利和利益不分的描述方法

国家侵权损害事实的存在,是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之一。法律上的依据,在于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然而,在何谓国家侵权损害,或者国家赔偿法上的损害要件当作何理解的问题上,学理的阐释往往对“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不加区分。这种不加区分的方法,具体可体现为三类描述。

其一,把侵权损害描述为“权利”受到损害。例如,“我国国家赔偿法在第2章第1节中把侵权损害的范围概括为两种,一是人身权,二是财产权。……当以上权利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损害时,国家应当负责赔偿。”[1]

其二,在描述侵权损害时,以合法权益概念笼统地涵盖权利和利益。损害对象就是“合法权益”,就是指“一切具有法律上正当根据的利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社会权、文化权、平等权等,只是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保护的合法权益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2]

其三,虽然在概念上区分权利和利益,但认为,对于合法权益损害的认定,不应该关注权利是否受损,而应该确定国家承认和保护的利益是否受损。“在合法权益概念下,包含两类受法律保护的对象:一是权,二是利。就权来讲,是法律明确赋予、规定或者承认的主体具有的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就利来讲,则不一定都是法律明确赋予或规定出来的内容。利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因权所生之利。……第二种利不是由权所孳生或派生出来的,而是一种事实状态。”“在国家赔偿的实践中,对于合法权益损害的认定,不是一定要确定受害人所受之损害是否属于对法律规定赋予权利的损害,而是需要确定所损害的对象是否属于非法利益。只要不是非法利益,就是国家承认的利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应当承担国家赔偿责任。”[3]按此观点,对权利、利益的区分不具实质意义。论者更关心受损利益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权利是否受到侵害可以在实务中忽略不计。

上述三类描述,虽各有特点,但在界定和描述国家侵权损害要件方面有一共通之处,即并不严格追问国家侵权损害的对象究竟是权利、利益、还是权利和利益兼而有之。本文认为,学理上这一通行的“模糊”方法,形成了国家赔偿法相关条款解释论和规范论上一些常见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一方面在理论上没有准确理清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和实施。因而,有必要借鉴普通侵权法上的损害要件理论,构建国家侵权损害概念的“双层结构”,以期为立法和实施涤清认识上的迷雾。

二、解释论和规范论上通说及其困境

《国家赔偿法》第2条虽然规定受害人获得国家赔偿的前提条件是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有损害结果,但是,该条并未明确厘定国家应予赔偿的损害范围。于是,学理上对国家侵权损害要件的阐释,往往会触及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和损害、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对此问题,学界一向分别从解释论和规范论上提供答案。而上述对权利和利益不予区分的“模糊”方法,也体现在这些看似合理却存在缺憾的答案上。

在解释论层面上,通说认为,虽然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社会权、文化权等等一切法律上予以认可的权利,但现行《国家赔偿法》保护的“合法权益”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前者又限于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荣誉权、名誉权。[4]解释论的基本路径就是以《国家赔偿法》其它的相关法律条款(包括第3条、第4条、第15条、第16条)[5]规定为依据,对第2条中“合法权益”概念之意义作限定或限缩。

在规范论层面上,绝大多数学者都承认,现行《国家赔偿法》制定之初,立法者更多出于国家财政状况的考虑,才会把合法权益限定于“人身权”、“财产权”。因此,这些限制是有待逐步放松和解除的。“就国家赔偿的本质而言,任何可能遭受公权力侵犯并且可以财产给付方式补救的合法权益,都属于国家赔偿法的保护范围。”[6]随着公民权利的保障范围不断扩张和国家财政的改善,应当“渐进扩大损害范围,直至包括国家侵权行为可能造成的所有权利种类的损害”。[7]

这些解释论和规范论上的观点十分流行,似乎没有明显的错漏。然而,细加琢磨,却有以下问题。

就解释论而言,以《国家赔偿法》相关条款仅规定人身权、财产权为由,认定合法权益的损害就是指人身权、财产权被侵犯,而不包括其它权利被侵犯,是在逻辑上成立的一种解释。但是,这只是采用极为严格的文义解释、系统解释方法而得出的一种解释结论,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恰当的解释。其实,它并不利于实务中按照目的解释方法,适时地加大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力度。而且,这种解释方法和结论,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司法实务脱节,与相关法律发生冲突。

例如,公民因受教育权被侵犯而提起的行政诉讼,已是常见之事。假设公民的财产利益也因此遭受损失,[8]那么,依据《行政诉讼法》第67条,[9]受害人理应获得赔偿。然而,若按上述解释,受害人不能因为受教育权被侵害而要求国家赔偿。这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悖论。或许,会有一种观点认为:此时公民的财产利益受到损失,就意味着其受侵害的是财产权,属于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损害范围,不存在解释上的矛盾。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中,直接受到侵犯的实际上是受教育权而非财产权,财产利益的损失是受教育权被剥夺或限制而形成的后果。更何况,假如照此观点,一切财产权以外的权利(甚至包括人身权)受侵犯并带来经济损失的,都理解为只有财产权受损的话,那么,真正的权利被侵害的事实就会被掩盖了。

就规范论而言,多数学者主张应当把各种可能受到损害的权利种类都纳入到国家应予赔偿的损害范畴之内。这个观点看似与公民权利保障日益强化的趋势一致,且容易得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结论:凡权利受到侵犯,必应予以国家赔偿。但是,有些权利受到国家机关违法行为的侵犯,如选举权被无端剥夺,并不必然导致财产利益损失或法定应予赔偿的非财产利益损失。即便这些违法侵权行为应当予以纠正或谴责,也可能没有特定的利益损失需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规范论的主张显然是不恰当的法律改革建议。

三、普通侵权法理上的损害要件

国家赔偿法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赔偿法,在许多原理和规则上,与普通侵权法有相通之处。对国家侵权损害概念应当作何理解,可以适当借鉴普通侵权法理上的知识。

“损害”这个词,通俗而言,可以理解为损失和伤害。不过,这种循环式的解读,无法构成严格的学术定义。因为,它没有清楚地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损失和伤害的对象是什么?第二,损失和伤害本身的涵义又是什么?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普通侵权法上主要存在三种认识:(1)损害包括财产上的损害和非财产上的损害,财产上的损害是指损害得以金钱加以计算,如医疗费支出、扶养费用、营业收入减少、物的价值减损或者物的修缮费用等,非财产上的损害是指不能以金钱衡量的精神或肉体痛苦;[10](2)损害是指受害人人身或者财产方面的不利后果,包括财产的减少、利益的丧失、名誉的毁损、精神痛苦、生命丧失、身体损害、健康损害、自由损害、知识产权的损害等等;[11](3)损害是指一定的行为致使权利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利益受到侵害,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12]

认识(1)以损害是否能够以金钱衡量或计算为标准,把损害划分为财产上损害和非财产上损害,主要目的是明确,财产上损害一般皆可依法求得赔偿,而非财产上损害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受害人才能请求金钱赔偿。[13]认识(2)至少在表述上没有严格地按认识(1)的标准对损害进行划分,似乎是根据民法上通行的对受侵害权利的划分,把损害定位于人身的不利和财产的不利。认识(3)则是主张,损害事实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权利被侵害,二是权利被侵害而造成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客观结果。[14]

由是,在损害什么的问题上,大致有“利益”、“权利”和“权利+利益”的认识。其实,持认识(1)的学者,通常会认可把“侵害权利”和“致生损害”分列为两个要件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理论。之所以在损害要件中不再论及权利,而仅仅论及利益(财产上利益和非财产上利益),是因为权利受侵害已被作为其它构成要件来对待。[15]仅从这一点而言,认识(1)、认识(3)不存在实质上的区别。因为,持认识(3)的学者一般将“侵害权利”和“致生损害”合成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一个要件,即损害要件。至于认识(2),学者在具体讨论损害类型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偏向于“权利+利益”的表述方式。例如,“财产损失是指受害人因其财产或人身受到侵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16]可见,是否把损害对象拆分为权利和利益两类,取决于所持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理论是哪一种。

第二个问题涉及如何解读“损害”的本义。按《说文解字》,“损,减也”,“害,伤也”。故“损”的本义是减少,是与“益”(增加)相对的;“害”的本义是毁坏,是与“利”(好处)相对的。由此,一般地,可以把损害简单地理解为利益或好处的减少或失去。

不过,假如按照上述认识(3),损害涵盖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两个层次,那么,权利的侵害、损害不宜简单地等同于权利的减少或失去。“权利”一词的学理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在此过多纠缠实属无益。若选择一种常见的认识,将“权利”视为权利人可以作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或资格,那么,权利的侵害、损害更多地指向这种能力或资格的实现受到部分或全部的限制,而不是这种能力或资格本身的减少或失去。例如,甲无端占有乙的杯子不还,侵害了乙对杯子的所有权。乙对其杯子的所有权并未减少或失去,换言之,其仍然享有杯子的所有权,可因为杯子被甲占有,其所有权内含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就无法实现了。

有鉴于此,“损害”于权利而言,当指权利的行使或实现受到限制或阻碍;“损害”于具体利益而言,可指利益或好处的减少或失去。为了在对损害要件进行界定说明时,不必繁复地分别指出损害对于权利和利益的不同之处,可以在修辞上采取分别用“侵害”对应“权利”、“损害”对应“利益”的策略。因此,在普通侵权法上,若不将“侵害权利”和“致生损害”作为两个彼此独立要件来对待,那么,损害应该理解为受害人的法律权利受到侵犯,其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因此而减少或失去的不利后果。

四、国家侵权损害概念的“双层结构”

以普通侵权法理为鉴,由于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理论也采通行的“四要件说”(即侵权主体、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17]),故而,国家侵权损害的界定,亦可以理解或诠释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公务组织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其二是该侵权行为造成了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损失。

第一层次上的含义,重点表明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无论该合法权利是人身权、财产权还是法律承认并保护的其他权利。虽然人身权、财产权是最为常见的侵权行为客体,但在实践中,也不排除权利人其他不宜为人身权、财产权所涵盖的权利被侵害的可能性。[18]这样才能从保障权利的目的出发,顺应时势地去解释《国家赔偿法》第2条中的“合法权益”,才能与行政诉讼法的发展吻合,也才能在解释论上即明确所有合法权利皆得到国家赔偿法保护,而不必苛求立法改革。

当然,如前所述,权利受侵犯意味着权利的行使或实现受到限制或阻碍,但并不表明权利本身的减少或损失。而权利受侵犯的后果,有可能会导致具体利益或好处的减少或失去,也有可能不会。例如,行政机关无法律上理由限制某书籍的出版,会侵犯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同时也会给公民带来财产上的损失。而行政机关违法侵犯公民选举权、受教育权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带来公民财产利益的损失;即便会有一定的精神利益受损,但在许多国家,应予赔偿的精神损害都是由立法或司法判例予以限定的,并非所有心理上的受挫折感以及情绪上的不愉快、郁闷,都属于国家应予赔偿的精神损害。因此,损害的第一层含义虽然承认任何合法权利都有可能受到侵犯,但权利受侵犯并不必然导致国家赔偿责任的产生。

第二层次上的含义,重点突出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所带来的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损失。这就意味着,无论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如果确实由此侵犯造成财产利益的损失或者法定应予国家赔偿的非财产利益的损失,那么,国家就不能免责;反之,无论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如果并未造成任何财产利益的损失或者法定应予国家赔偿的非财产利益的损失,那么,国家就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这里的“财产利益的损失”和“非财产利益的损失”,就是前文所述普通侵权法理上的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之分。[19]无论侵犯的权利是人身权、财产权还是其他权利,皆有可能产生财产损害或非财产损害。例如,侵犯人身权致使受害人身体受伤的,既会导致医疗费用支出、工资收入减少等财产损失,也会造成受害人的肉体痛苦(非财产损害)。侵犯财产权致使受害人失去祖传砚台,不仅令受害人的财产受损,也同样会致其精神折磨(非财产损害)。侵犯其他权利的亦同。齐玉苓案的二审法院判决就认为,“各被上诉人侵犯齐玉苓的姓名权和受教育的权利,使其精神遭受严重的伤害,应当按照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规定的精神损害赔偿最高标准,给齐玉苓赔偿精神损害费。”不过,由于任何权利遭遇侵犯,权利人都可能会主张其精神上受到某种打击,故而,对于非财产损害的赔偿,一般应以法律的特别规定为依据。[20]

如此诠释和打造国家侵权损害概念的“双层结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可以避免国家赔偿实务遇到人身权、财产权以外权利受到侵犯时裹足不前、犹疑不定的立场,可以既承认国家赔偿法对任何权利的保障性,又把重点放在权利受到侵犯是否带来财产损害和法定应予赔偿的非财产损害的问题上。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种“任何权利受侵犯皆应予以国家赔偿”的观点,可以避免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味将各种权利纳入国家赔偿损害范围之内而不顾是否产生利益损害结果的立法改革建议。《国家赔偿法》修订过程中,已经透露出要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的信息。这实际上是在财产损害以外引入法定应予赔偿的非财产损害,也就是进一步完善了“双层结构”中的利益损害种类。

注释:

[1]应松年主编:《国家赔偿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第85页。此类描述在国家赔偿法理论上是通行的,绝大多数著述采用之,于此不一一例举。

[2]参见高家伟著:《国家赔偿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8—119页。

[3]杨小君著:《国家赔偿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2、276页。

[4]参见高家伟著:《国家赔偿法》,第118-119页。另见应松年主编:《国家赔偿法研究》,第85页;皮纯协、冯军主编:《国家赔偿法释论》(修订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第83页。也有学者认为国家赔偿法并不“保护”名誉权、荣誉权。参见周友军、麻锦亮:《国家赔偿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9页。其实,依据《国家赔偿法》第30条,名誉权、荣誉权受到该法保护,但保护的方式并非金钱赔偿,而是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5]第3条、第4条关于行政赔偿范围、第15条、第16条关于刑事赔偿范围的规定,都在措辞上仅仅指出“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犯的情形。

[6]高家伟著:《国家赔偿法》,第119页。

[7]胡锦光、余凌云主编:《国家赔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8]2001年审结的、曾经被誉为“中国宪法第一案”的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侵犯姓名权、受教育权损害赔偿案(以下简称“齐玉苓案”),实际上是一起适用宪法条文的民事案件。然而,在此案中,与陈晓琪同为被告的还有陈克政(陈晓琪父亲)、山东省济宁商业学校、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委员会。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认为,“陈晓琪冒名上学后,被上诉人滕州教委帮助陈克政伪造体格检查表;滕州八中帮助陈克政伪造学期评语表;济宁商校违反档案管理办法让陈晓琪自带档案,给陈克政提供了撤换档案材料的机会,致使陈晓琪不仅冒名上学,而且冒名参加工作,使侵权行为得到延续。该侵权是由陈晓琪、陈克政、腾州八中、腾州教委的故意和济宁商校的过失造成的。这种行为从形式上表现为侵犯齐玉苓的姓名权,其实质是侵犯齐玉苓依照宪法所享有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各被上诉人对该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其实,在这些被告之中,至少有滕州教委是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时与其他被告共同侵犯齐玉苓姓名权、受教育权,这种公务侵权行为纳入国家赔偿范畴,也是于法有据的。再看山东省高院的判决,“由于各被上诉人侵犯了上诉人齐玉苓的姓名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才使得齐玉苓为接受高等教育另外再进行复读,为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纳城市增容费,为诉讼支出律师费。这些费用都是其受教育的权利被侵犯而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应由被上诉人陈晓琪、陈克政赔偿,其他各被上诉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为了惩戒侵权违法行为,被上诉人陈晓琪在侵权期间的既得利益(即以上诉人齐玉苓的名义领取的工资,扣除陈晓琪的必要生活费)应判归齐玉苓所有,由陈晓琪、陈克政赔偿,其他被上诉人承担连带责任。”可见,公民受教育权被公权力行为侵犯而造成财产利益受损,并非只是假设。本文中引用的齐玉苓案件一审、二审判决,皆源自“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纠纷案”,载北大法律信息网:/case/displaycontent.asp?gid=117507462,最后访问时间:2010年2月12日。

[9]该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的,有权请求赔偿。”

[10]参见曾隆兴著:《详解损害赔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基本理论一般侵权行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册,184页。

[11]参见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12]参见杨立新主编:《侵权行为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13]参见曾隆兴著:《详解损害赔偿法》,第55页;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基本理论·一般侵权行为》,184页。

[14]参见杨立新主编:《侵权行为法》,第99—100页。

[15]参见曾隆兴著:《详解损害赔偿法》,第50页;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基本理论·一般侵权行为》,第87页。

[16]参见张新宝著:《侵权责任法原理》,第55页。

[17]参见肖峋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4年,第107—120页。另见皮纯协、冯军主编:《国家赔偿法释论》(修订本),第83页。第78—86页;薛刚凌主编:《国家赔偿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4—66页;房绍坤、丁乐超、苗生明著:《国家赔偿法原理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8—86页;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59—663页。

[18]前文提及的“齐玉苓案”一审判决指出,“原告齐玉苓主张的受教育权,属于公民一般人格权范畴。”这种认识既与学理通说不符,又无法律上明确之依据,故并未得到二审法院的支持。二审终审判决虽未明确推翻之,但强调“这种行为从形式上表现为侵犯齐玉苓的姓名权,其实质是侵犯齐玉苓依照宪法所享有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恰好是人身权、财产权以外的权利受侵害的实例。

双层结构范文篇2

内容提要:在国家赔偿法的学理上,对侵权损害概念的界定或理解,存在一种“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不加区分的方法。该方法在解释论上演绎出国家赔偿仅限于人身权、财产权损害的观点,在规范论上延伸出需通过立法改革将所有权利受损皆予国家赔偿的主张,从而造成观念上的误区,不利施法和修法。以普通侵权法损害学说为鉴,国家侵权损害概念应建立包括“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两层含义的结构,从而在国家赔偿法修订将精神损害纳入赔偿范围之后,通过解释论,即可保护更多的合法权益。

一、权利和利益不分的描述方法

国家侵权损害事实的存在,是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之一。法律上的依据,在于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然而,在何谓国家侵权损害,或者国家赔偿法上的损害要件当作何理解的问题上,学理的阐释往往对“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不加区分。这种不加区分的方法,具体可体现为三类描述。

其一,把侵权损害描述为“权利”受到损害。例如,“我国国家赔偿法在第2章第1节中把侵权损害的范围概括为两种,一是人身权,二是财产权。……当以上权利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损害时,国家应当负责赔偿。”[1]

其二,在描述侵权损害时,以合法权益概念笼统地涵盖权利和利益。损害对象就是“合法权益”,就是指“一切具有法律上正当根据的利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社会权、文化权、平等权等,只是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保护的合法权益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2]

其三,虽然在概念上区分权利和利益,但认为,对于合法权益损害的认定,不应该关注权利是否受损,而应该确定国家承认和保护的利益是否受损。“在合法权益概念下,包含两类受法律保护的对象:

一是权,二是利。就权来讲,是法律明确赋予、规定或者承认的主体具有的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就利来讲,则不一定都是法律明确赋予或规定出来的内容。利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因权所生之利。……第二种利不是由权所孳生或派生出来的,而是一种事实状态。”“在国家赔偿的实践中,对于合法权益损害的认定,不是一定要确定受害人所受之损害是否属于对法律规定赋予权利的损害,而是需要确定所损害的对象是否属于非法利益。只要不是非法利益,就是国家承认的利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应当承担国家赔偿责任。”[3]按此观点,对权利、利益的区分不具实质意义。论者更关心受损利益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权利是否受到侵害可以在实务中忽略不计。

上述三类描述,虽各有特点,但在界定和描述国家侵权损害要件方面有一共通之处,即并不严格追问国家侵权损害的对象究竟是权利、利益、还是权利和利益兼而有之。本文认为,学理上这一通行的“模糊”方法,形成了国家赔偿法相关条款解释论和规范论上一些常见的观点,但这些观点一方面在理论上没有准确理清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和实施。因而,有必要借鉴普通侵权法上的损害要件理论,构建国家侵权损害概念的“双层结构”,以期为立法和实施涤清认识上的迷雾。

二、解释论和规范论上通说及其困境

《国家赔偿法》第2条虽然规定受害人获得国家赔偿的前提条件是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有损害结果,但是,该条并未明确厘定国家应予赔偿的损害范围。于是,学理上对国家侵权损害要件的阐释,往往会触及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和损害、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对此问题,学界一向分别从解释论和规范论上提供答案。而上述对权利和利益不予区分的“模糊”方法,也体现在这些看似合理却存在缺憾的答案上。

在解释论层面上,通说认为,虽然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财产权、政治权、社会权、文化权等等一切法律上予以认可的权利,但现行《国家赔偿法》保护的“合法权益”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前者又限于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荣誉权、名誉权。[4]解释论的基本路径就是以《国家赔偿法》其它的相关法律条款(包括第3条、第4条、第15条、第16条)[5]规定为依据,对第2条中“合法权益”概念之意义作限定或限缩。

在规范论层面上,绝大多数学者都承认,现行《国家赔偿法》制定之初,立法者更多出于国家财政状况的考虑,才会把合法权益限定于“人身权”、“财产权”。因此,这些限制是有待逐步放松和解除的。“就国家赔偿的本质而言,任何可能遭受公权力侵犯并且可以财产给付方式补救的合法权益,都属于国家赔偿法的保护范围。”[6]随着公民权利的保障范围不断扩张和国家财政的改善,应当“渐进扩大损害范围,直至包括国家侵权行为可能造成的所有权利种类的损害”。[7]

这些解释论和规范论上的观点十分流行,似乎没有明显的错漏。然而,细加琢磨,却有以下问题。

就解释论而言,以《国家赔偿法》相关条款仅规定人身权、财产权为由,认定合法权益的损害就是指人身权、财产权被侵犯,而不包括其它权利被侵犯,是在逻辑上成立的一种解释。但是,这只是采用极为严格的文义解释、系统解释方法而得出的一种解释结论,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恰当的解释。其实,它并不利于实务中按照目的解释方法,适时地加大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力度。而且,这种解释方法和结论,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司法实务脱节,与相关法律发生冲突。

例如,公民因受教育权被侵犯而提起的行政诉讼,已是常见之事。假设公民的财产利益也因此遭受损失,[8]那么,依据《行政诉讼法》第67条,[9]受害人理应获得赔偿。然而,若按上述解释,受害人不能因为受教育权被侵害而要求国家赔偿。这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悖论。或许,会有一种观点认为:此时公民的财产利益受到损失,就意味着其受侵害的是财产权,属于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损害范围,不存在解释上的矛盾。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中,直接受到侵犯的实际上是受教育权而非财产权,财产利益的损失是受教育权被剥夺或限制而形成的后果。更何况,假如照此观点,一切财产权以外的权利(甚至包括人身权)受侵犯并带来经济损失的,都理解为只有财产权受损的话,那么,真正的权利被侵害的事实就会被掩盖了。

就规范论而言,多数学者主张应当把各种可能受到损害的权利种类都纳入到国家应予赔偿的损害范畴之内。这个观点看似与公民权利保障日益强化的趋势一致,且容易得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结论:凡权利受到侵犯,必应予以国家赔偿。但是,有些权利受到国家机关违法行为的侵犯,如选举权被无端剥夺,并不必然导致财产利益损失或法定应予赔偿的非财产利益损失。即便这些违法侵权行为应当予以纠正或谴责,也可能没有特定的利益损失需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规范论的主张显然是不恰当的法律改革建议。

三、普通侵权法理上的损害要件

国家赔偿法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赔偿法,在许多原理和规则上,与普通侵权法有相通之处。对国家侵权损害概念应当作何理解,可以适当借鉴普通侵权法理上的知识。

“损害”这个词,通俗而言,可以理解为损失和伤害。不过,这种循环式的解读,无法构成严格的学术定义。因为,它没有清楚地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损失和伤害的对象是什么?第二,损失和伤害本身的涵义又是什么?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普通侵权法上主要存在三种认识:(1)损害包括财产上的损害和非财产上的损害,财产上的损害是指损害得以金钱加以计算,如医疗费支出、扶养费用、营业收入减少、物的价值减损或者物的修缮费用等,非财产上的损害是指不能以金钱衡量的精神或肉体痛苦;[10](2)损害是指受害人人身或者财产方面的不利后果,包括财产的减少、利益的丧失、名誉的毁损、精神痛苦、生命丧失、身体损害、健康损害、自由损害、知识产权的损害等等;[11](3)损害是指一定的行为致使权利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利益受到侵害,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12]

认识(1)以损害是否能够以金钱衡量或计算为标准,把损害划分为财产上损害和非财产上损害,主要目的是明确,财产上损害一般皆可依法求得赔偿,而非财产上损害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受害人才能请求金钱赔偿。[13]认识(2)至少在表述上没有严格地按认识(1)的标准对损害进行划分,似乎是根据民法上通行的对受侵害权利的划分,把损害定位于人身的不利和财产的不利。认识(3)则是主张,损害事实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权利被侵害,二是权利被侵害而造成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客观结果。[14]

由是,在损害什么的问题上,大致有“利益”、“权利”和“权利+利益”的认识。其实,持认识(1)的学者,通常会认可把“侵害权利”和“致生损害”分列为两个要件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理论。之所以在损害要件中不再论及权利,而仅仅论及利益(财产上利益和非财产上利益),是因为权利受侵害已被作为其它构成要件来对待。[15]仅从这一点而言,认识(1)、认识(3)不存在实质上的区别。因为,持认识(3)的学者一般将“侵害权利”和“致生损害”合成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一个要件,即损害要件。至于认识(2),学者在具体讨论损害类型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偏向于“权利+利益”的表述方式。例如,“财产损失是指受害人因其财产或人身受到侵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16]可见,是否把损害对象拆分为权利和利益两类,取决于所持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理论是哪一种。

第二个问题涉及如何解读“损害”的本义。按《说文解字》,“损,减也”,“害,伤也”。故“损”的本义是减少,是与“益”(增加)相对的;“害”的本义是毁坏,是与“利”(好处)相对的。由此,一般地,可以把损害简单地理解为利益或好处的减少或失去。

不过,假如按照上述认识(3),损害涵盖权利受侵和利益受损两个层次,那么,权利的侵害、损害不宜简单地等同于权利的减少或失去。“权利”一词的学理界定始终是众说纷纭,在此过多纠缠实属无益。若选择一种常见的认识,将“权利”视为权利人可以作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能力或资格,那么,权利的侵害、损害更多地指向这种能力或资格的实现受到部分或全部的限制,而不是这种能力或资格本身的减少或失去。例如,甲无端占有乙的杯子不还,侵害了乙对杯子的所有权。乙对其杯子的所有权并未减少或失去,换言之,其仍然享有杯子的所有权,可因为杯子被甲占有,其所有权内含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就无法实现了。

有鉴于此,“损害”于权利而言,当指权利的行使或实现受到限制或阻碍;“损害”于具体利益而言,可指利益或好处的减少或失去。为了在对损害要件进行界定说明时,不必繁复地分别指出损害对于权利和利益的不同之处,可以在修辞上采取分别用“侵害”对应“权利”、“损害”对应“利益”的策略。因此,在普通侵权法上,若不将“侵害权利”和“致生损害”作为两个彼此独立要件来对待,那么,损害应该理解为受害人的法律权利受到侵犯,其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因此而减少或失去的不利后果。

四、国家侵权损害概念的“双层结构”

以普通侵权法理为鉴,由于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理论也采通行的“四要件说”(即侵权主体、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17]),故而,国家侵权损害的界定,亦可以理解或诠释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公务组织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其二是该侵权行为造成了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损失。

第一层次上的含义,重点表明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无论该合法权利是人身权、财产权还是法律承认并保护的其他权利。虽然人身权、财产权是最为常见的侵权行为客体,但在实践中,也不排除权利人其他不宜为人身权、财产权所涵盖的权利被侵害的可能性。[18]这样才能从保障权利的目的出发,顺应时势地去解释《国家赔偿法》第2条中的“合法权益”,才能与行政诉讼法的发展吻合,也才能在解释论上即明确所有合法权利皆得到国家赔偿法保护,而不必苛求立法改革。

当然,如前所述,权利受侵犯意味着权利的行使或实现受到限制或阻碍,但并不表明权利本身的减少或损失。而权利受侵犯的后果,有可能会导致具体利益或好处的减少或失去,也有可能不会。例如,行政机关无法律上理由限制某书籍的出版,会侵犯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同时也会给公民带来财产上的损失。而行政机关违法侵犯公民选举权、受教育权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带来公民财产利益的损失;即便会有一定的精神利益受损,但在许多国家,应予赔偿的精神损害都是由立法或司法判例予以限定的,并非所有心理上的受挫折感以及情绪上的不愉快、郁闷,都属于国家应予赔偿的精神损害。因此,损害的第一层含义虽然承认任何合法权利都有可能受到侵犯,但权利受侵犯并不必然导致国家赔偿责任的产生。

第二层次上的含义,重点突出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所带来的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损失。这就意味着,无论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如果确实由此侵犯造成财产利益的损失或者法定应予国家赔偿的非财产利益的损失,那么,国家就不能免责;反之,无论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如果并未造成任何财产利益的损失或者法定应予国家赔偿的非财产利益的损失,那么,国家就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双层结构范文篇3

1计算机软件中分层技术的特点分析

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展现出较多的优势和特点,这些优势和特点使其得以在实际开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下面对其展现出来的特点展开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分层技术的应用能够让计算机软件在功能上变得更加的全面。在分层技术中能够将一个繁杂的计算机软件体系分成多个组成部分,然后对每一个部分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促进计算机软件整体功能上提升,表现出更好的效果。(2)分层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速度和运行速度。分层技术能够让计算机软件开发变得更加具有层次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软件开发设计的难度。同时应用这种技术设计出来的软件在运行速度上也表现得更快,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软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在分层技术应用下,能够促进计算机软件的重复性利用,对计算机软件的每个功能接口进行定义,在每个层面下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功能接口,二者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对接。

2计算机软件中分层技术应用探讨

分层技术是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中主要的技术之一,而且随着对其研究的逐渐深入,该项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由最开始的双层结构发展到当前的五层技术结构,让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下面主要对当前应用较多的分层技术结构展开探讨。2.1双层结构技术应用。双层结构技术是分层技术中最为基础的应用技术,其它的分层技术都是在这种结构技术上逐渐发展而形成。通常情况下在双层结构技术之中只含有两个端点:软件服务器和客户端,而对于双层结构技术来讲,最大的弊端在于:如果同时使用软件的客户端较多,那么将会使得软件的运行速度受到影响,出现较大幅度的变慢,严重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感受。因此,双层结构技术的正常运行通常需要满足两方面因素:(1)需要软件服务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确保软件服务器能够正常的工作;(2)需要将客户端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这两个条件任何一个无法满足,都将会影响到双层结构技术开发软件的正常应用。2.2三层结构技术应用。三层结构技术主要是在双层结构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而得到,将其与双层结构进行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软件服务器端新增加了应用服务器,并且通过该软件服务器进行计算用户数据的存储,让计算机软件具备更高的计算水平,真正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互。而在三层结构技术之中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界面层次、业务处理层次以及数据层次,其中界面层次主要起到搜集用户信息,并处理加工的作用,然后将处理完成后的数据信息传输给业务处理层次。业务处理层次则主要指的是对用户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将一些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提取出来。而数据层次则主要指的是对业务处理层次信息的审核,并经过仔细分析之后将数据信息再传输给业务层。从当前的实际应用现状来看,三层结构技术对于软件应用的效率有着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信息环境时,三层结构技术各层次之间表现得不是十分明显,影响到最终发挥出来的效果。2.3四层结构技术应用。随着社会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三层结构技术所具备的性能也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应用的需求,因此人们在三层结构技术的基础上对其做进一步的划分,也因此出现了四层结构技术。在四层结构技术之中主要包括Web层、存储层、数据处理层以及业务处理层四个层次。四层结构技术有效提升了各层次之间数据和信息的交流沟通能力,使得各层次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将这种技术应用于计算机软件中将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2.4中间技术应用。中间技术常常被应用在分层过程的计算环节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计算机软件的稳定性和应用效率。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分布集成过于繁琐的问题时,通过对该项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计算机软件的运行压力得到减轻。当前较为常见的中间技术主要有MOM技术、RPC技术以及面向对象技术,不同技术类型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效果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中间技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计算机软件的整体运行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计算机软件提出更高的需求,相应的分层技术也得到更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在该项技术上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发展。同时从双层机构技术逐渐发展形成的三层结构技术、四层结构技术以及中间技术等,在实际应用中让计算机软件变得更加的稳定高效,而且还能够降低运行的成本,为当前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勉,范志勤.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分层技术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23):26-28.

[2]刘小杰.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思考[J].考试周刊,2017(90):132.

[3]许青林.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分层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07):44-45.

[4]普璨.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实践运用[J].科技传播,2016,8(02):182-183+207.

双层结构范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分层技术;开发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人们也日趋关注计算机的功能与性能。在现代科技研发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为计算机软件开发。目前,计算机软件运行环境的复杂程度日趋提升,客户也有多样化的功能需求,那么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就需要将单一功能发展为多样功能,这样客户的不同需求方可以有效满足。而通过将分层技术运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则可以顺利实现这个目的,促使计算机软件使用价值得到提升。

1分层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具体来讲,分层技术指的是从多个概念层来合理划分软件开发,不同概念层在解决方案、工作流程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且每一个概念都有平等的级别,互相之间密切联系,进而有完整的系统体系形成。1.1分层技术的特点。(1)生存性。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具有较强的生存性特点。计算机软件拥有众多的功能,且不同功能拥有差异化的数据,因此计算机就有较为复杂的内部结构工程性。而通过应用分层技术,可以有机改进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的生存适应性问题,提升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2)稳定性。稳定性也是分层技术的一大优势。虽然不同客户对计算机软件具有差异化的需求,但是计算机运行的稳定性是各种需求的基本前提。而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应用分层技术,不仅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能够满足,还可以促使计算机软件保持稳定的运行,提升计算机软件开发运行质量。1.2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优势。研究发现,在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中,计算机内部紧密性往往无法符合要求,而通过应用分层技术,可以促使软件各个层次的联系度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保障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具体来讲,应用分层技术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1)灵活性和扩展性较强。适应性是分层技术的一大优势,那么开发实践中,就可以从多个层次来划分内部结构,以便促使开发人员更加科学地优化升级内部结构,大力提升计算效率与准确性。特别是部分软件具有较多的应用功能,分层技术能够分层处理软件功能或处理流程;在优化调整过程中,仅仅修改于某一个层面即可,不会影响到其他层面的正常应用,不需要修改计算机软件整体结构,这样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就得到了显著减少。(2)安全性较高。通过合理应用分层技术,可以促使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计算机软件开发周期得到有效缩短。分层技术能够分层次开发软件,那么在开发一些新功能时,只需要升级、优化相似的功能层面即可,不需要对功能重新开发,这样计算机软件功能开发效率就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促使计算机软件应用性能符合需求。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就是分层开发计算机软件,然后借助于标准接口对接起来即可,计算机软件可操作性得到增强,计算机软件开发周期得到显著缩短,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整体进步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2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分层技术的应用

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分层技术也日趋成熟,促使计算机软件开发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2.1双层结构。在最初阶段内,分层技术只能够拥有双层结构。目前,分层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出现了5层甚至更高层次,促使计算机软件应用性能、开发周期等得到不断提升。具体来讲,服务器、客户端为双层结构的主要组成。用户在客户端进行操作和控制,通过记录用户指令,向服务器发送指令信息,然后相应的工作模块结合指令开展处理,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完成操作后,向客户端反馈,用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科学研究双层结构软件的工作原理,发现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双层结构的运行模式,如用户数量、服务器运行性能等。如果有较多的用户数量,或者服务器运行性能较差,那么在指令处理过程中,服务器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运算结果的准确性也可能无法保证,导致一系列安全问题的出现,对用户信息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双层结构可以促使用户需求得到基本上的满足,但是如今随着用户多样化功能需求的出现,就需要及时革新双层技术。2.2三层结构。相较于双层结构,三层结构主要是将应用服务器添加过来。应用服务器的主要职能是对用户的各项数据进行存储。实践研究表明,三层结构可以促使软件计算速度得到有效提升,且将更加友好的交互界面提供给用户,用户能够更好地感知软件运行状态。其中,服务器、客户端、数据层是三层结构的主要组成,也就是用处理层、数据层划分了双层结构中的服务器层。处理层的存在,可以对用户各种指令进行处理;而数据层的存在,则是对各种用户数据进行记录,然后向用户反馈最终的结果。且研究发现,将专门的处理层设置于三层结构中,可以促使指令处理中的网络传输负荷得到有效降低,软件运行效率、运行质量得到提升,进而在较大程度上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2.3四层结构。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人们对计算机功能要求的提升,三层结构与现代计算机软件开放性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就出现了四层结构,以此来优化三层结构,促使不同层面之间的影响得到显著减少,更加高效地开展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发现,网络层、数据层、储存层、处理层是四层结构的主要组成,其重新划分了计算机软件,可以促使计算机开发中的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计算机软件的优化升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2.4五层结构。目前,在一些特殊的计算机软件中存在着五层结构,此种结构更加详细地划分了四层结构中的数据层,包括数据资源层、数据集成层等两个组成。通过详细划分计算机软件分层,可以促使软件使用性能进一步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五层结构一般不会应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具体来讲,业务处理层、Web应用层、客户层、资源层、集成层是五层结构的主要组成。2.5中间接口层。中间接口在计算机分层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连接不同的分层,以便形成系统性的完整主体。研究发现,中间结构的合理设置,可以促使软件安全性、稳定性得到提升,各个层次的兼容性得到增强,计算机运行故障的出现几率大大降低,使用性能显著优化。

3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还有诸多问题存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实践中,对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效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用户需求没有深入理解。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实践中,没有充分分析与研究用户需求,对软件开发技术应用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2)没有明确软件价值。部分技术人员没有充分重视软件技术,没有深入开发先进技术的应用价值,这样技术需求就得不到有效满足。(3)用户、开发方之间的沟通配合较少。技术内容、模式不够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成效。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合理把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采取针对性的完善措施。3.1生命周期法的趋势。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践中,需要结合实际问题,从时间角度进行考虑,科学合理地分解软件维度,结合每一个维度,科学分析其周期和方式。一般情况下,按照6个月的标准控制软件开发周期,通过强化协调管理,促使整体工作质量得到提升。3.2原型化方式的方式。传统生命周期法的应用实践中,软件技术人员需要严格审核最初原材料,对说明、定义等进行出具,无法合理处理软件开发技术。而通过原型化工作方式的应用,在软件开发需求的指导下,技术人员能够对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明确,对软件开发技术特点、规定、工作内容等具体了解和把握,将现代化设计系统创建起来,对相应的支柱模型有机完善,促使当前工作任务得到顺利完成。3.3自动化开发类型。在自动化系统开发实践中,需要依据软件开发技术的特点,深入分析软件形式和用户需求,将软件开发体系创建起来。统筹考虑技术人员需求与用户人员需求,促使系统设计任务得到自动化完成,这样整体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管理模式得到优化,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4结语

随着人们对计算机功能需求的提升,分层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实践研究表明,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合理运用,可以促使计算机软件开发效率得到提升,计算机软件应用功能得到丰富,充分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发展特点,优化分层技术,提升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推动社会科技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恒,刘文杰.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分层技术应用探讨[J].通讯世界,2017,4(10):123-125.

[2]王娟娟,王剑.试析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分层技术运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9(11):55-57.

[3]吴永斌.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与电脑,2016,2(14):34-36.

双层结构范文篇5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软件开发;分层技术

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在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度都非常高。在传统的开发工作中,使用的是二层结构技术,而这种结构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需求。因此,在软件开发工作不断进步的当下,分层技术也势必要进行完善和革新,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环境,为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提供更强有力的保证,推动国家建设的发展。

一、计算机软件分层技术简介

(一)软件分层技术综述。在计算机开发工作中,分层理念就是要将不同的软件进行不同概念层的开发,并定制不同的工作计划。在分层技术的应用中,不同层级之间是平等的、相互关联的,是构成计算机系统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架构中,是应用分层技术最普及的领域。在最初的阶段,计算机的软件开发仅为单层结构,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强化,并且逐渐发展成双层结构。在当前时代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人民对于计算机软件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分层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普遍,成为软件开发中的核心技术。软件分层技术现在早已超越了双层次的结构,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对于工作效率、系统稳定、软件性能都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并且,软件内部形成的多层次关系,能够加强构件的依赖性和稳定性,而且单一层面的技术出现问题之后,并不会影响其他层面的正常工作。(二)计算机软件分层技术特点。分层技术拥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分层技术能够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同时提高开发效率、提升开发效果,促进高质量的软件生成。计算机软件分层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分层技术有自动型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极大的减少开发需要的时间消耗,并提高开发的软件质量;分层技术的拓展性能够对软件进行分解,简化开发过程的同时便于软件的更新升级;分层技术和硬件的联系性,有助于对软件性能的提升;另外,分层技术的双重结构特点,能够在计算机的整体运行上进行优化,提高计算机的功能,对于研发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分层技术的应用优势

分层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软件开发者水平的进步,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延长了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少了资源和成本的投入,对于软件开发工作的现实意义重大。(一)加强层次间的联系,提升系统稳定性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能够将复杂软件分成不同的层次,保证整体的平稳运行,从而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并使得服务器效率获得提升。(二)提高软件系统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在使用分层技术的过程中,软件之间虽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各自有着独立的“运行轨迹”,因此,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哪部分软件出了问题,将哪部分换掉即可,不影响整体的正常工作,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延长了软件使用寿命。(三)节约设计时间,减少成本投入分层技术对于三计算机软件具有优化的作用,并且能够缩短开发用时,简化开发过程,因此能够极大的减少成本的投入。

三、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与分层技术的运用浅析

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前我们的生活和计算机网络息息相关,而分层技术的应用,给计算机的运行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因此,已经成为当前开发工作的主要趋势。接下来,我们就对几种分层结构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一)双层结构技术的应用。在使用双层技术之后,流程中的服务器和客户端分别占据了两个端点的位置,客户端处理逻辑关系的内容,以提供客户使用的界面,客户端发出的信息会由服务器接收,在经过数据库的处理之后反馈到客户手中。上述是双层结构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通过原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双层技术是一种双向计算关系,应用服务器能够对数据进行很好的查询和计算,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用户量不能太多。服务器的运行和计算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当用户数量大量增加,就会使得服务器的工作量在有限的时间增加,相对而言就大大减少了计算机的单位工作时间,必须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而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出现反应延迟等情况,而计算机错误率的上升,不仅会影响计算效果的准确新,而且存在很多潜在风险,使得客户的数据信息处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因此,需要向三层结构技术过渡。(二)三层结构技术的应用。三层机构技术是延伸于双层结构技术基础上形成的,除了双层结构中的客户端和服务器,还增加了服务器端,用以帮助计算机系统提高工作的效果。服务器端的存在分担了客户端的逻辑关系处理工作,而客户端单纯负责做好提供界面,提升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交互运用。三层结构技术的分层包括界面层、业务处理层、数据处理层。在运行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会由界面层收集并进行传递,业务处理层在接收到传递过来的信息之后,对需求内容做出具体的分析,并将分析情况发送给数据处理层,由数据处理层进行最终的查询和处理,并反馈回界面层。在这个过程中,三层结构分别担负一项工作,达到了分工明确、配合协调的目标,使得单层的工作量减少,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双层技术和三层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可以把两种技术进行结合使用,提高软件和用户的契合度。(三)四层结构技术的应用。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计算机运算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复杂性也越来越高,需要对更多的逻辑关系和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相应的,对于处理工作来说,准确率和效率也需要更上一层楼,而之前的三层结构技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催生了四层结构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三层技术的基础上,四层结构技术中又添加了一个封装层,而四层结构技术主要包括原有的界面层、业务层和数据层,以及新加入的web层。在四层结构技术中,web层能够智能化的根据客户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对处理路径进行最优选择。要保证四层结构模式的良好应用效果,必须在设计阶段对不同的科学方法进行尝试规划,得到最终的效果。因此,技术人员要加强学习深造,提高科学知识和技术积累,能够在软件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应用,以保证使用最合理的方法解决各种衔接问题。在当前的应用实际上来看,四层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对于系统个性化菜单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计算机的功能运用进行加深。当用户需求量不大的时候,web会直接发送给数据层处理,而当用户需求量较大时,web层会将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交给业务逻辑层,根据不同处理路径的选择,很好的满足了不同规模的用户需求,使计算机的整体的应用能力获得了提高。在当前阶段,四层结构技术的应用还不普遍,但就其自身特点和应用实践来分析,不久之后的某天,四层技术必将成为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主要技术。(四)五层结构技术的应用。在某些工作环境中,技术人员对四层结构的数据层进行了更细致的分解,用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满足特定领域的机器运行,对于这种技术,我们称之为“五层结构技术”,但是由于当前在应用方面较为局限,因此代表性不足。(五)中间件技术的应用。在分层技术中有一种特殊的应用技术,那就是随着计算机发展而新出现的中间件技术。在计算机的运行环境中,应用中间件技术能够帮助不同的系统资源进行互补,合理的对中间件技术进行应用,能够让计算机软件开发更加简单,减少一些复杂问题的存在,同时对计算机体统和软件等进行优化,提高运行的稳定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且影响网络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软件开发语言中应用的分层技术也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完善。分层技术在软件开发中的广泛应用,能够节省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投入,简短开发工作的耗时,同时保证计算机软件的性能,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极大的满足不同用户对计算机软件的需求,为软件开发工作的进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仕明.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36;334(4):238-239.

[2]赵梓添.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文[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45(23):62-62.

[3]谭琦.浅谈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分层技术运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25-25.

[4]王夙娟.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分层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8):59-59.

[5]王冲,李彬.浅谈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8,24(24):124-124.

[6]卢兆贤.浅谈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8,297(9):93-93.

双层结构范文篇6

(1)多数病灶位于右肝,单发,直径较大,超过l0CM者可达50%以上,最大者可达30CM。也可呈多发病灶,分布于肝左、右两叶。

(2)其内部回声多样化,可表现为囊性、囊实性、实性回声,因病程发展、病理改变、是否合并感染而不同。

国内学者将肝包虫囊肿回声分为以下6型。

①单发囊肿型:多见,约占70%,为无子囊包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囊壁较厚,直径可达3~5CM,回声增强,光滑,与肝实质分界清楚,囊肿后方回声增强。典型者囊壁呈双层结构,其间可见极窄无回声间隙,囊内可见“囊沙”所致的点状或簇状强回声沉积物,改变体位后光点漂浮于囊内,呈“落雪征”。也可表现为薄壁囊肿,囊壁无双层结构。动态观察,囊肿逐渐增大。

②多发囊肿型:肝内见多个独立或彼此相连的囊肿,为肝内多发包虫或外生性子襄所致。囊肿大硝、、囊壁、内部回声不尽相同,以右肝多发较多见。

③子囊孙囊型:为含子囊包虫。大的囊肿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囊,即“囊中囊”征象,具有特征性。子囊、孙囊较多时,可呈蜂窝状、花瓣状、车轮状等多房性改变,亦是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

④内囊分离型:包虫囊肿因自然衰亡、感染或损伤等原因,使内囊壁破坏。表现为内囊壁部分分离,内外两层无回声间隙不均匀增宽,内囊不光滑;或内囊壁完全分离破裂,囊液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带漂动。

⑤囊壁钙化型:囊壁增厚呈圆形或弧形三习声,可伴声影,提示钙化。囊内为不均专无回声或低回声,也可见斑点状强回声,兰示包虫多已死亡。

⑥囊肿实变型:包虫衰退或死亡后,内囊退化,囊液被吸收,虫体机化。声像表现类似实性肿块,边界模糊,内部呈杂乱不均的高回声或强回声,有时可见声影。

(3)CDFI显示肝包虫囊肿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

(4)多数肝脏增大,肝脏左、右叶比例失常,局部肝表面驼峰状隆起,病灶附近管道受压显示欠清。

(5)并发症:包虫病的并发症具有危害性,常为突发致病的原因。常见并发症有感染及囊肿破裂。

①继发感染: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②囊肿破裂:引起变态反应并易发生感染。如肝包虫破入腹腔,可见腹腔积液,有时可见移植在腹腔内的包虫囊肿;如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可因感染引起穿孔,破入胸腔内,超声显示胸腔内有不均匀强回声团,与肝包虫囊肿相连,横膈连续性中断;若突破心包,则心包腔内可见积液;如破裂后囊液或包虫进入胆道,可致胆道阻塞,超声显示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与肝包虫囊肿相连,胆管及胆囊内可见点状细弱回声漂浮。

2.肝泡棘球蚴病

(1)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无包膜,边界不清,内部呈实性不均匀回声,可见散在点状、斑片状、圆圈状大小不等的钙化强回声,后伴声影。

(2)小病灶内可见粗砂粒样强回声,或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强回声;巨大病灶内部回声极不均匀,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或环状高回声及低回声,呈“地图样”改变。

(3)病灶坏死后,出现大片液性暗区,可类似“假囊肿”声像,但其内侧边缘不规则,呈“虫蚀样”改变,囊壁显示不清或无囊壁。

(4)CDFI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5)肝脏增大。病灶周边管道可受压移位,胆管可轻度扩张。

(6)并发症

①继发感染:病灶内可见脓液,呈粗细不均回声。

②侵及肝门静脉、肝静脉、肝内胆管:可见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显示不清或管腔内可见实性回声,梗阻水平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

③肝门静脉高压声像:脾大、附脐静脉等侧支开放等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发现肝脏囊性肿块,表现为“囊中囊”、或壁厚呈双层结构的囊肿、或多房性囊肿,结合临床资料,可断肝包虫囊肿。但对于实变型肝包虫囊肿及肝泡棘球蚴病,超声诊断有一定困难,需合临床资料,特别是皮内变态反应试或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诊断。肝包虫病常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1.肝囊肿单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肝囊肿鉴别。前者壁厚,或呈双边结构;后者一般壁薄光滑,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则可明确鉴别诊断。

2.多囊肝多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多囊肝鉴别。后者肝内呈弥漫分布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常伴有多囊肾、多囊脾;而前者囊肝数目相对较少,囊肿间肝实质回声正常。

双层结构范文篇7

关键词:制造工艺;工艺优化;焊接变形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的市容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在这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一种集合了洗扫和清洗功能的洗扫车应运而生。该车比扫路车的功能更强大,它集成了扫路车的全部功能,并且增加了高压水泵,清扫更加干净,彻底,而且还带有一般洒水车的水泵,使该车具有洒水车与清洗车的冲洗功能。本文着重分析说明一种洗扫车常见的车箱结构,分析结构的焊接性能,提高焊接工艺性,提高车箱结构可靠性。

1洗扫车车箱焊接过程工艺优化

1.1车箱焊接工艺优化

1.1.1板材的选择由于洗扫车工作环境为城市道路,道路垃圾主要是树叶、砂石还有部分餐厨垃圾,经过长期腐烂分解,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板材的选择,必须满足一定的抗腐蚀性,所以大多以304不锈钢板为主,若做双层结构的,可外层为厚度2~3mm碳钢板材,中间为管材骨架,内层为1~1.5mm厚的不锈钢钢板,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外层可做成圆弧面,比较美观,但加工工艺复杂,易变性,碳钢内部容易受潮腐蚀。另一种结构为单层结构,边板采用4mm厚的304不锈钢板,边板折成瓦楞结构,增加材料强度,这种结构就是比较简单,焊接工艺性较好,减轻了工人们的工作强度,缺点是外观不是圆弧面,外观美观性又一定程度的降低为,比较双层结构,材料成本有一定提高。综合考虑,单层结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也旨在以第二种结构进行分析。1.1.2车箱边板的拼接与成型由于通常的板材尺寸均为6000mm×1500mm,而边板尺寸约为4800mm×2000mm,一块板不能完成,必须通过板材拼接再折弯完成,由于拼接部分必须采用全焊的方式,所以拼接部分容易产生波浪变形,严重影响外形美观,所以,拼接焊缝位置必须考虑好,使材料变形最低,图1是边板拼接焊接折弯图。首先边板的材料为4mm厚的304不锈钢板,必须采用不锈钢焊丝进行焊接,不锈钢薄板在焊接时,由于受热不均匀[1],冷却时间不同,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应力,进而产生不同的应变,最后造成材料产生波浪式的变形[2]。一般薄板的焊接都会存在着压曲和变形两种物理现象,可将薄板分为焊接区和非焊接区,焊接区会产线较大的变形,非焊接区一般不会产生较大变形,但因为薄板很薄,操作工人施工时,工人体重也可能压薄板变形,所以拼板焊缝位置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3]。板材的焊接是制造生产中一项比较基础的也比较重要的工作,如果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严格按照焊接规范进行,可能会造成材料的变形[4],最终会影响产品的质量。通过对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减小焊接变形的方法可以从设计、工艺等方面入手。首先,拼板焊缝选择如图1位置,尽可能靠边,避免非焊接区由于操作工人踩踏而产生变形,其次,拼板位置可选择在靠近瓦楞折弯位置,通过折弯处的强度,减少变形量,另外拼板采用单面焊,把焊缝藏着车箱里面保证外面美观。在实际施工作业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尝试和调整,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获取最佳的焊接参数。点焊式是焊接工艺比较常见的焊接方式,而且点固焊还能抗变形,在施工作业是,先采用点焊方式来固定零件头和尾,然后在点焊中间部分,点焊的间距根据实际工件来定,一般结构钢的焊点距离可采用25~30mm,然后再全焊整条焊缝。焊接完成后,板若是板材还存在的变形现象,应该先校平板材后再流转下一道成型工序。板材变形是常见的问题,无法避免,但是,可以使变形量降低到最小,不至于影响材料的外观和性能。边板瓦楞的形状可开模一次成型,提高效率。若批量较小,也可根据剪板机的要求调整瓦楞的形状。

1.2底板焊接与优化

1.2.1使用工装模具来布置底板筋条底板结构如图2所示,底板结构以型材骨架为主,焊接骨架时可以在焊接平台上定位限位块,做一简易工装,工装模具是生产制造的辅助工件,启限位定位作用。在焊接车箱底板时,首先两条纵梁的宽度是必须优先保证的,它是根据底盘纵梁宽度来决定的,一般底盘纵梁宽度为865mm,所以底板纵梁宽度一般取860mm,略小于底盘纵梁宽度,方便放置连接板等于底盘连接的部件。作一个工装限位,限定了宽度值。其余筋条也尽可能保证位置。工装需要在保证工件制造加工的质量下,要要尽可能的简单,要以操作安全,省时省力作为其衡量指标。对于底盘像纵梁这样比较长的槽钢型材,实施焊接作业时比较要进行校正,机械校正是比较常用的校正方法,不仅方法简单,而且效果比较明显,一般采用油压机或者滚床进行校正。第二可以采用火焰校正,再通过手工进行抡大锤校正,只有校正过的纵梁才能实施焊接作业。最后,需要把面板覆盖在筋条上,面板下料时需贴合在筋条上,避免拼接焊缝离空,降低材料强度,面板的焊接一般采用全焊的方式,因为有车箱内部有防止漏水的要求,面板位于车箱内部承压位置,对美观性没有太大要求,而对结构强度要求较大,所以一般采用全焊的方式。对于这个车箱,不管如何安排焊接的工艺,最终都可以生产制造出这个车箱[5],但是,为了保证车箱外观和质量,必须制定合理的工艺,来组织生产,下面对其合理的工艺进行分析:对于车箱顶板、边板和底板之间的对接均为直角,可以采用角焊缝来焊接,角焊缝应该保证均为,美观,保证焊角高度在3~4mm为佳,焊角太高会使车箱变形,焊角太低会使车箱强度降低,使用时,容易产生拉裂的质量问题,所以车箱需要保证强度的地方,我们要严格按照焊接要求来进行焊接。其次,尾部与顶板,边板,底板连接部分也需保证密封,也有防水要求,但是强度要求没那么高,而且外观要求也较高,要尽可能的降低板材的变形。对于这种焊缝,我们可采用断焊形式进行焊接,然后再用焊缝胶进行填补,焊缝胶也有一定强度,但不会让材料产生不均匀加热和产生不均匀应力而产生变形。最后,车箱焊接完成后,还需进行焊缝除飞溅,打磨,特别是外观部分还需要打砂,最后喷底漆,刮灰,再喷面漆,一个车箱的制作就完成了。

2结论

洗扫车的出现与盛行是城市规范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方便环卫工人,提高环卫工人的工装效率,给环卫工人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洗扫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对于洗扫车的车箱焊接优化是很有必要的。做好一个车箱,必须首先从设计入手,尽可能以折弯代替焊接,减少焊接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客观率,而且,焊接时也安排焊缝在方便操作的位置,防止因踩踏等原因引起变形。最后要制定合适的焊接工艺,只有合适的焊接工艺,才能将产品做好。

参考文献:

[1]魏晓彤.不锈钢薄板焊接方法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0,38(5):234-235,237

[2]潘鑫.不锈钢薄板的焊接技术探讨[J].热喷涂技术,2011(4):78-80.

[3]刘树容,卞志刚,杨慧.薄板焊接工艺及质量控制分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7):90-91.

[4]王丽英,李淮,黄远生,等.700MPa级合金结构钢薄板焊接工艺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9(17):159-160.

双层结构范文篇8

1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简要概述

1.1建筑设计作业中创新思维的概念。对于建筑设计中所应遵循的创新思维概念而言,最主要的是指其相应的工作人员在开展这方面的设计工作时。应该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理论与技术体系,同时还要把握一些新环境中所具备的理念与技术方法,通过这样来整套的对设计工作进行开展创新,从整体上来保证创新设计工作能够提升整体建筑在自身特质上所具备的价值,其中知识对创新的基础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仅仅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上来看创新思维,其最主要的设计根本在于工作人员在设计工作中要以人为本,通过满足人们的具体实际需求来保证设计工作的良好性,这样也可以方便工作人员能够设计出更加符合人性化的功能性建筑。除此之外,所设计的建筑不仅仅要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这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应该注重在设计过程中要确保对于环境没有造成一些污染。针对这种约束,这就要求了当前的设计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要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自己所具备的知识理论体系,通过对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新鲜事物进行认识和观察,并且同时结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理论体系,以此来保证设计的建筑作业是完善且良好的。1.2建筑设计作业中应遵循的创新原则。工作设计人员在开展建筑设计方面的创新工作时,不能够仅凭自己的单一妄想来开展工作,在设计工作中应该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来确保工作设计的有效和可靠性,具体上来看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2.1联系性原则。对于连续性原则而言,其要求了工作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必须进行周围环境的考虑,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趋势的范围,通过这样来确保所设计的建筑工作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能够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其还要求了工作室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以发展的态度和眼光来看待这些设计问题,确保每一个设计作业内容都能够受到时代环境的优待和约束。1.2.2效益性原则。对于效益性原则而言,其要求了工作设计人员不能够仅仅追求工作设计的艺术具有的效果,并且在这其中还应该注重设计工作应该考虑的成本问题。具体上来看,工作设计人员在设计的作业中应该确保材料的使用效率能够发挥到最大。在确保了设计作业效果能够达到使用水平的前提下,同时还不能浪费材料的各方面使用,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加强对整体成本在设计作业中对应的控制问题考虑。1.2.3环保型原则。对于环保性原则而言,其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实际过程中,工作设计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环保发展设计理念,并且还要把这些理念充分的贯穿和应用在整个设计作业的全过程,通过这样来实现经济效益发展和环保生态作业都能够出现相统一的效果。

2现在建筑设计作业的特征

在当前的时代环境当中,由于新的建筑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新特征,这种情况就要求了当前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必须具备统一和形体功能都能相互配合的效果。与此同时,在设计作业中所考虑的逻辑和灵活性的层面上,为了使当前的设计作业工作能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应当积极的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材料和结构来摆脱传统设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束缚,通过对时代环境中所存在的一些新技术进行有效的材料和运用,以此来方便工作人员能够创造和设计出更加良好的建筑美学特征。建筑设计作业的特点还必须符合人们对于美学欣赏的基本需求,要确保所设计的工作特点具有美学的效果,通过采纳传统技术的对于自然中的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证工作设计人员能够设计出令人能够满意的现代建筑设计风格。

3现代建筑创新思维的方法

3.1创新建筑结构的设计。因为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结构主要是以双层为形式的,因此为了将一些创新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在这其中的设计过程,相关的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应该从建筑所具备的结构特征进行入手,通过这样来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创新与优化工作能够良好,具体上来看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3.1.1创新双层结构的设计。对于这方面的结构设计而言,其主要包含了深层和表层两方面形式,由于双层结构设计在其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开展创新过程作业时,应该把双层结构具备的内容特性与其他考虑因素进行结合来分析,从而来保证双层结构设计结果具有良好的连续性,而不单单是人们所认为的独立部分。除此之外,相关的设计工作人员还应该对过去以往的经验和结论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针对于当前所涉及的建筑特征情况进行实际判断,以此来做好双层结构设计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分析,方便后续的工作设计开展打下良好的扎实基础。3.1.2创新深层结构的设计。对这方面的结构设计而言,其主要包含了梁柱和承重墙两部分。在开展这方面的相关设计作业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从而这样来确保建筑设计工作其中的合理性。除此之外,这方面工作设计还要求了相关人员不仅仅只重视建筑设计所存在的创造特征,与此同时,还应该以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来保证建筑设计作业的整体服务功能。工作设计人员还应该以整体的角度来看待所开展的作业,应该正确的把握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两方面所具备的对应关系。由于这方面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且相互制约的,这样就不能够让这两方面的关系存在一种控制的行为。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前提,而创新思维又同样的反证了逻辑思维对于建筑设计发展存在的合理性。通过对这两方面的逻辑思维进行合理的揉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深层机构设计的创新性也是良好的,其中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相互制约关系如图2所示。图2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相互制约关系3.1.3创新表层结构设计。对于这方面的结果设计工作而言,其主要包含了玻璃幕墙和非承重墙之类的墙体,一般在这样的建筑设计作业开展中,工作人员对这方面的表层结构设计就必须凸显其结构在这方面的设计效果,同时也要注重创新理念在这方面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应用和展示。除此之外,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的创新作业时,应该还要特别注意不能够仅仅的追求不同的设计效果,同时应该适当的保持与原有建筑特征在形式上还有一致的相同内容。但是在进行表征的结构创新设计时,工作人员必须全面地贯穿求同存异这一发展的创新观念。3.2优化现代建筑中的自动化设计方案。在开展当前的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作业时,应该注重对于建筑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以及优化。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最主要在于自动化设备在整个工程建筑中的作业环境具有重要的位置。针对这一点情况,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把自动化的设计方案考虑在建筑设计作业环境当中,通过对其中的方案内容进行优化和修正,以此来保证所设计的建筑作业效果能够满足对应的专业功能以及使用需求。对于这其中的组成,自动化的监测系统是整个自动化设备应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这方面应该着重考虑。工作人员在开展这方面的设计工程时应该确保建设工程所使用的方案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优化,通过这样来回自动化的工作方案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参考。建筑设计工作人员还应该借助一些新型的技术方法与手段,以此来保证优化后的方案能够满足实际中对于建筑的使用需求。具体上来看,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技术来建立起建筑模型的整体框架,这样来方便优化整体建筑在管道以及其他结构方面的布置,如果出现了一些设计方面的工作问题,那么就要及时的对图纸做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这不仅仅可以节省建筑设计中所对应的工作成本与时间,同时还可以防止后续的施工主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问题。3.3优化建筑内部体系的系统设计方案。在开展现代建筑设计工作的创新作业时,还应该全面重视对整个内部系统的优化方案选择。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考虑,那么就可以保证水电系统对于整个建筑的使用质量有影响就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当下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具体上来看,工作人员对于所重视优化的方案,要保证其能各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加牢靠的保障。建设人员对于水电设备安装位置要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虑,要保证每一个设备的位置都是合理且有效的,比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放射性的限度补救方法提升水电系统所使用的安全水平以及效率,通过这样来提升人们对于用电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同时还可以确保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在供电水方面的需求。工作人员还应该注重优化水电系统对于其来源的布置,在保证了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强化建筑在整体功能上使用的效果,通过这样来为人民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与便捷。3.4重视节能环保发展的应用。在做好了以上的工作考虑之后,工作设计人员还应该注重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环保理念,通过这样来做好整体创新性的布局效果。在当前阶段,开展环保新的发展方式是社会面临的主要未来。由于建筑行业是整个能源消耗非常庞大的产业,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污染环境的物质,这样就更加确保了设计人员更应该将环保发展理念彻底的贯穿在所实施的设计作业当中。工作人员在开展实际的作业时,应该确保材料使用能够发挥到最大效率,避免出现材料的损耗以及浪费。在设计整体建筑的外观形式时,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当地所具有的材料,这样就可以减少材料对于运输方面的成本以及运输能源方面的消耗。工作设计人员还应该注重技术在建筑设计作业中的充分应用,对于一些辅助技术而言,在保证的建筑施工质量能够达到标准的前提下,应该注重对于加强建筑成本这方面的控制与考虑。

4结语

双层结构范文篇9

关键词:经编;全成形口罩;款式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智能化

口罩已经成为日常卫生防护的必备用品之一,口罩对进入人体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1],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挡有害气体、灰尘、气味、飞沫等进入佩戴者的口鼻。传统的日常防护用可重复使用的口罩使用梭织或针织面料经过口罩结构制版、口罩主体内外层裁片、口罩主体缝合、系带裁切、口罩与系带缝合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此类口罩的优点是可以反复水洗重复使用,减少了浪费而且环保,不足之处是口罩的防护效果低于一次性医用口罩。经编全成形口罩是由纱线在双针床贾卡经编机上直接编织成形的双层多筒形立体结构口罩,口罩的主体结构和耳带结构一体编织成形,而且编织过程中在口罩主体内层预留出开口组织结构,用于后期使用过程中在中间层放置鼻梁条和过滤熔喷布,进一步提升口罩的防护效果。

1经编全成形口罩开发现状

1.1国外经编无缝口罩开发。日本卡尔•迈耶分公司于2020年4月推出了经编一片式无缝口罩产品,使用DJ6/2或RDPJ6/2双针床贾卡经编机[2]生产,经编无缝口罩包括单层和双层两种结构类型,如图1所示。单层口罩在机器上是水平对折织造的,口罩主体中间部分是弧线立体面结构;双层口罩中间层可加入过滤片层,以提升防护效果,机号为24针/25.4mm的RDPJ型机器以500r/min的机速每小时可生产400只口罩,这种口罩无须进一步缝合加工。意大利Cifra公司于2020年3月推出了经编全成形口罩类产品,使用RDPJ6/2双针床贾卡经编机生产,主要包括双层耳带式口罩和单层头戴式口罩两种类型,如图2所示。口罩面层进行环保防水后整理,内层进行抗菌后整理,可反复水洗10次。1.2国内经编全成形口罩开发。2020年4月,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江苏华宜针织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经编全成形口罩产品,使用RDPJ6/2双针床贾卡经编机生产,主要有双层结构耳带式口罩和双层头戴式口罩,如图3所示。在口罩主体内层预留出开口组织结构区域,使用过程中可在口罩中间层放置鼻梁条和可替换式过滤熔喷布,提升了口罩的防护效果。经编全成形口罩透气性较好而且可以反复水洗。

2经编全成形口罩设计

2.1组成与分类。经编全成形日常防护口罩由口罩主体和系带两部分组成。按口罩织物层数划分,主要分为单层立体结构和双层筒形结构两种;按佩戴方式划分,主要分为耳带式和头戴式两种。耳带式口罩佩戴方便稳定,适合短时间出行佩戴;头戴式口罩适合长时间佩戴,不压迫耳朵,但佩戴时的固定方式对头围尺寸及发型辅助固定佩戴有一定要求。2.2结构设计。2.2.1耳带式经编全成形口罩。耳带式经编全成形双层结构口罩包括3个经编全成形筒形织片,中间是长方形筒片口罩主体,主体左右两侧是两个细长条成形小筒片耳带,耳带使用扁平细筒结构。口罩主体和耳带均加入弹性纤维,提高了长时间佩戴耳挂式口罩的舒适性与贴合性。口罩主体筒片的外表面层使用密实的经编线圈结构编织,选用抗菌功能纱线,内层选用吸湿排汗功能纱线,而且口罩内层预留纵向开口结构,用于放置过滤片,以提高口罩阻挡灰尘、气味、飞沫、病菌等进入佩戴者口鼻的能力。耳带式经编全成形口罩外层和里层结构分区如图4所示。2.2.2头戴式经编全成形口罩。头戴式经编全成形双层多筒管结构口罩包括上下头戴式扁平细带管、口罩中间主体外层和主体内层双层圆筒结构。口罩主体外层包括防水纱线层和抗菌纱线层,主体外层下段设置局部前后缝合弧线区域,用于固定放入的可替换式过滤片的位置,提高过滤效果。口罩主体内层由弹性纱线层和吸湿排汗纱线层组成,口罩内层从到中间分为高弹力收缩区域、中弹力区域和低弹力主体内层区域,口罩内层上端局部直线缝合区域,上端小开口用于选择性插入口罩鼻梁条,上端大开口用于选择性插入过滤片,口罩两侧为头戴管和主体筒管缝合区。头戴式经编全成形口罩外层和里层结构分区如图5所示。

3经编全成形口罩的制备工艺

3.1开发步骤。采用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自主开发的WKCAD经编针织物系统进行经编全成形口罩工艺开发。在完成经编全成形口罩款式结构设计后,在WKCAD软件中的开发步骤包括工艺制版、工艺计算、组织结构设计、成形工艺实现、参数设定、织物仿真检查以及上机文件导出等,如图6所示。3.2工艺设计。以耳带式双层口罩款式的工艺设计步骤为例,具体说明工艺设计实现过程。首先,确定全成形口罩成品宽度为18cm,口罩中心高度为11cm,并根据经编组织成品横密(20.00线圈/cm)和成品纵密(25.27线圈/cm)计算出口罩的工艺花宽(360个线圈)、花高(280个线圈),编织机型为RDPJ6/2双针床贾卡经编机。打开WKCAD软件,新建文件,输入设定的工艺参数,花宽设定为口罩前片与后片宽度值之和(720个线圈),花高设定为口罩高度与分离边高度之和(300个线圈),具体参数设定及机型选择如图7所示。新建工艺文件后,分别对口罩外层和内层贾卡组织填充区域进行色块图划分,如图8所示,左侧为口罩前片,右侧为口罩后片。口罩前片包括两侧的左右耳带管区域A和中间口罩外层主体区域B,主体区域内部又分为左右两侧纵向收紧区域C和横向下半段弧线局部缝合区域D。口罩后片包括两侧的左右耳带管区域A和中间口罩内层主体区域E,主体区域内部又分为左右两侧纵向收紧区域C、上端横向局部缝合区域F以及纵向局部开口区域G。划分好组织色块区域后,使用软件中的贾卡组织填充功能,根据口罩每个区域的佩戴功能要求进行组织设计与填充,完成工艺设计。耳带和纵向收紧区域使用厚组织填充,外层主体区域以厚组织为主并点缀部分薄组织,内层区域使用厚薄组织结合的小网孔组织增加透气性,局部缝合区域使用单层厚缝合组织实现前后片的缝合固定,开口区域使用连续网孔组织。完成组织填充后,纵向使用前后连边组织实现耳带管和口罩主体的局部无缝分离,口罩上下端均使用双层前后缝合组织实现封口编织,口罩下缘使用分离组织作为下机后连续生产口罩筒片的横向剪开标记区域。填充好组织的口罩工艺图如图9所示。3.3工艺参数设定。完成工艺设计后,进一步完善工艺参数设定,主要包括基本组织垫纱数码检查、原料设定和送经量参数设置3方面。首先打开垫纱数码工具栏,分别输入前后针床地梳GB2、GB5和贾卡梳JB3.1、JB3.2、JB4.1、JB4.2的垫纱数码,具体参数值如图10所示。具体原料选择为:前后针床地梳使用4.4tex(40D)的丙纶高弹丝,贾卡梳使用黏胶氨纶包覆丝[5.6tex(50D)黏胶包覆2.2tex(20D)氨纶],机上牵拉密度与送经量使用分段参数设定,具体数值见表1。在WKCAD软件中绘制完成口罩组织后,对工艺图进行排版。根据所选用机器的参数:幅宽为351cm(138")、机号24针/25.4mm,计算得到机器总工作针数为3312枚。根据排版公式D=b+a×n+c,其中D为机器总针数,a为织物花宽,n为总件数,b和c分别为机器左右两端的废边针数,打开软件中的幅宽参数设定工具栏,输入具体参数,如图11所示。3.4织物仿真及工艺输出设置完成后点击织物仿真功能,检查不同组织区域垫纱效应以及前后连边组织区域是否正确,仿真图如图12所示。检查完成后输出上机文件格式,用于机器的生产织造。3.5后整理经编全成形口罩织造下机后,主要的后整理工艺为染色定形工序。染色后整理流程为:织物下机检查并放置24h→预处理→染色→皂洗→固色→脱水→烘干→热定形。口罩成品佩戴效果如图13所示。

4结束语

口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品之一,可清洗、可重复使用的口罩比一次性口罩更加环保,造成的浪费更少,通过纱线的改进以及预留中间夹层的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口罩的防护和过滤效果。与传统的使用面料经过多工序和人工完成的裁剪缝制口罩相比,经编全成形口罩的生产过程智能化,流程短而且用工少。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同类口罩产品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经编全成形口罩款式结构设计和快速工艺实现的具体步骤,为口罩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提供参考。在经编全成形口罩的新品研发中,需要进一步提升织物密度和织物的轻薄舒适性,同时,在抗菌、抗病毒功能的持久性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娟芝,常生.国内口罩标准对比分析与选择应用[J].针织工业,2020(3):9-13.

双层结构范文篇10

关键词:景观湖;防渗;天然纳基膨润土防水毯

1工程概况

近年来,生态景观水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灌区等水利工程建设从以往的发挥单一灌溉功能,逐步转变为集灌溉、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水利工程[1-2]。辽阳灌区地处辽宁省辽阳市西部平原地带,渠首建在辽阳市城东太子河左岸,引水总干穿过辽阳城区而过。在生态灌区建设中,辽阳灌区利用渠首防洪闸和进水闸之间的天然洼地打造景观湖,既起到了防沙稳流的作用,又成为了一道亮丽的景观,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在防渗材料选择上,经过比选,景观湖采用了天然纳基膨润土防水毯,该材料具有防渗性能优异、抗老化性能好、地形适应能力强、施工和后期维护简单等优点,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工程地质条件

辽阳灌区地貌单元属于太子河冲积平原东缘,大地构造单元属于胶辽台隆中部的太子河-浑江台陷西缘。根据景观湖项目区地勘成果,地基土地质结构为双层结构,自上而下为:杂填土①、卵石②。杂填土①(Qml4):杂色、稍湿、松散,由碎石、混凝土组成(大坝),层厚3.80m,层底埋深3.80m;卵石②(Qal4):杂色、饱和、密实,级配良好,亚圆形,一般粒径40~50mm,最大粒径100mm,含量约占55~60%,母岩成分为花岗岩,石英岩等,中风化,充填中粗砂,渗透系数为0.06~0.18cm/s,透水性强。

3防渗结构比较

由于项目区地基透水性强,景观湖底需进行防渗处理,常用的防渗结构主要有粘土防渗结构、复合土工膜防渗结构及纳基膨润土防水毯防渗结构等,其防渗原理大体相同,都是通过防渗材料的不透水性阻隔水体下渗通道,起到防渗效果。工程设计时,对3种防渗结构进行了比较(见表1)。

3.1粘土

粘土防渗结构的原材料在当地十分丰富,取材方便,粘土压实后具有较好的防渗效果,施工工艺简单。但是粘土防渗结构的防渗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项目区地处东北地区、辽宁省中部,属严寒地区,温度变化、冻融循环等会对其防渗工程造成破坏,降低工程防渗效果和工程使用年限,且后期维修困难。粘土防渗结构对压实度要求较高,工程量大,施工周期较长,而项目区位于灌区渠首,施工需避开冬季和灌溉期,施工工期有限。

3.2复合土工膜

复合土工膜是将防渗主材与无纺布复合而成的防渗材料,防渗主材主要由聚氯乙烯、聚乙烯等塑料薄膜制成,具有防渗效果好,材料稳定性高等特点,在防渗领域应用十分广泛[3-5],然而土工膜容易破损,且施工工艺较复杂,接缝需要焊接处理,无法采用机械施工,只能依靠人工铺设焊接,施工进度慢、周期长。项目区基底碎石较多,采用土工膜防渗对施工场地平整度要求很高,需要进行大量换填,否则碎石容易“刺伤”土工膜,一旦出现破损渗漏,维修难度较大。

3.3天然纳基膨润土防水毯

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是采用针刺、胶粘等方法,将具有高膨胀性的天然钠基膨润土材料包裹在土工布等土工材料之内,遇水后天然钠基膨润土材料被锁在土工材料之间体积膨胀,形成高密度胶状防水层,起到防渗的效果[6]。该材料具有诸多优点,几年来在各类防渗工程中应用较多。①遇水后可以膨胀20余倍,形成稳定的高密度防水层,防渗性能优异。②采用天然无机材料,性能稳定,抗老化性能好。③该材料施工方便,材料间采用搭接方式施工,施工速度快。④具有自愈能力,后期的维护和修补简单。⑤对施工基底的要求较低,地形适应能力强。⑥耐干湿、冻融循环,适合北方寒冷地区使用。

4防渗设计

4.1总体设计

景观湖采用梯级布置,共分深水区、浅水区、岸顶3阶,中间包含深水区迎水坡和浅水区迎水坡2个区域。深水区湖底设计标高22.5m,浅水区湖底设计标高25.4m,岸顶设计标高28.5m,深水区迎水坡坡比为1∶2,浅水区迎水坡坡比为1∶2.5,正常水位26.1m。为满足景观要求,浅水区及浅水区迎水坡布置了菖蒲、连翘、千屈菜、山杏、云杉、垂柳等景观植物(如图1所示)。

4.2防渗结构设计

水面覆盖区域全部进行防渗处理,涉及区域主要包括深水区、深水区迎水坡、浅水区3个区域。

4.2.1深水区防渗结构设计

深水区湖底开挖0.5m,并整平夯实,夯实度不小于0.91,铺设5kg/m2天然纳基膨润土防水毯,两块防水毯之间采用搭接方式,搭接宽度不小于0.2m,搭接缝处双层防水毯间撒补强粉,并采用封边条固定,在膨润土防水毯铺设完成后,回填0.5m厚原状土并夯实。

4.2.2深水区迎水坡防渗结构设计

深水区迎水坡开挖0.4m,并整平夯实,夯实度不小于0.91,铺设5kg/m2天然纳基膨润土防水毯,两块防水毯之间采用搭接方式,搭接宽度不小于0.3m,搭接缝处双层防水毯间撒补强粉,并采用封边条固定,在膨润土防水毯铺设完成后,回填0.1m厚原状土并夯实。为防止深水区迎水坡冲刷,在回填土顶部设置0.3m厚砾石网箱护坡。

4.2.3浅水区防渗结构设计

深水区湖底开挖0.6m,并整平夯实,夯实度不小于0.91,铺设5kg/m2天然纳基膨润土防水毯,两块防水毯之间采用搭接方式,搭接宽度不小于0.2m,搭接缝处双层防水毯间撒补强粉,并采用封边条固定。由于浅水区需种植水生植物,在膨润土防水毯铺设完成后,需回填0.6m厚种植土。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