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22:18:21

失实范文篇1

一、考察失实的原因分析

干部考察工作十分复杂,它涉及考察者、被考察人、谈话对象和考察形式等因素,从这些因素展开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干部考察真实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干部考察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是参与考察的同志基本功不够扎实。近年来,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交流比较频繁,一大批比较年轻的同志从基层其它岗位充实组织人事部门,有些同志还直接从事干部考察工作;同时,遇到届中、届末等一些大的干部考察活动,组织人事部门的力量明显不足,这就要从其他部门抽调一些同志参与考察。这些同志对干部考察的内容、对象、程序、方法等不熟悉,又缺乏干部工作经验,对干部的历史情况不了解,导致对干部的评价失真。二是考察者以个人的情感因素左右考察行为。个别考察者不是以德才兼备的原则去选人、察人,而是按“关系”进行取舍,对自己的同学、朋友或领导干部推荐的人选,在考察中只注意搜集“功绩”,对问题和意见避而不听,自觉不自觉地把个人的好恶掺杂其中,最后是“亲之者只见其美”,导致考察结果有失客观公正。三是考察者谈话技巧和综合分析能力缺乏。有的考察者没有很好地掌握谈话艺术,不善于捕捉时机和信息,由此丧失了谈话的主动权,影响了真实情况的掌握和了解;有的考察者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对听到的情况提炼不出观点,对被考察对象不能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撰写的考察材料千人一面,缺少符合干部个性特点的东西。四是考察者知识面不够宽。有的考察者对市场经济知识和规律掌握不多,对财政、金融、法律等知识知之甚少,当谈话对象谈及一些专业词语的意思不甚了解,与谈话对象的沟通比较困难,而且连记录也有一定的困难。

(二)谈话对象反映的情况尚欠客观真实。一是谈话对象与被考察者之间的工作距离影响了反映情况的真实性。有的单位为了片面追求谈话的数量,把一些与被考察对象无直接工作联系的同志也安排在谈话范围之内,这部分同志由于不知情,或受临时召集准备不充分等因素的影响,介绍的情况往往与实际的差距比较大。二是谈话对象缺乏对考察者的信任而不愿意如实反映问题。有的谈话对象受社会上复杂的关系网影响,对考察者不了解、不信任,担心考察者“跑风漏气”,引来领导“穿小鞋”,打击报复。因此,当问及不足或缺点时,就以说“普通话”,为主,不着边际地应付了之。三是谈话对象对考察工作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有的谈话对象认为,被考察人选是单位领导推荐、上级组织决定的,提拔任用都是领导说了算的事,“行也行、不行也行”,考察只是履行程序,“例行公事”,觉得说与不说都一样,因而以不了解情况为由,不愿意过多地发表意见。四是个别谈话对象素质比较低。如受嫉妒、报复等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影响,对比自己强,与自己有不同意见或批评过自己的干部,只说差,不说好。有的甚至上纲上线,故意捏造事实,搞无中生有,对被考察者作一些不切实际的介绍。

(三)被考察对象存在问题的隐蔽性。一是对被考察对象的某些问题知情面比较少。有些被考察对象的违纪违法手段比较隐蔽,干部群众不知情,在干部考察过程中不敢妄加评论。二是个别被考察对象存在“两面性”。在私底下傍大款,贪污受贿,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但在公开场合则表现得十分“廉洁”,生活十分“俭朴”,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蒙骗了部分群众。三是被考察人报喜不报忧。一些被考察对象向考察组提供述职报告或向考察组介绍本人的工作情况时,往往对自己的工作成绩介绍较多,更有甚者向组织上提供虚假数字,借机宣扬自己所谓的“政绩”,但对不足或存在的问题,则往往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根本不涉及。四是个别被考察人采取非组织活动捞取选票。在民主推荐或民主测评中通过封官许愿、小恩小惠等不正当手段,笼络人心,为自己捞取选票,给考察组造成被考察人民意与群众基础较好的假象。

(四)考察方式比较单一、方法比较滞后。一是民主测评方式脱离实际。目前使用的测评表式样单一,内容笼统,体现不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考察特点,导致测评结果与群众公认度相脱节。二是考察了解情况的面比较窄。由于受历史原因及考察组力量不足的影响,考察谈话的对象往往局限于被考察人的上级、同级及部分下级,对被考察人的社交圈、生活圈情况则了解不多,对干部的考察还不够全面。三是考察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目前对领导班子的考察主要是届中、届未、任用提拔、试用制等四种方式,缺少对被考察对象进行动态的经常性的考察;同时,在阶段性的考察过程中,往往又缺少审计、稽查等部门的参与,使了解的情况不够全面、透彻。四是等额确定考察对象。各单位在职位出缺的情况下,往往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一般只确定一名拟任人选,这样就有可能将其他的优秀人才排除在考察视野之外,无法实现人才之间的比较,达不到好中选优的目的。

二、提高干部考察真实性的措施

通过分析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原因,为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切实提高干部考察的真实性,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加强教育,不断提高组织人事干部和其他党员干部的素质。首先,大力宣传中央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的方针、政策和用人标准,认真组织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严格按照《条例》的有关要求,注重干部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及群众公论,坚持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选拔干部,注意把好推荐关、考察关、酝酿关和讨论决定关。其次,认真贯彻执行《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提高考察者的综合素质。组织人事部门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带头搞好“三讲”教育,切实加强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对一些不适合做组织人事工作的人要坚决予以调整;同时,要注意改进考察者队伍的结构,吸收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高、熟悉干部工作知识、程序、方法及了解各行各业工作内容的人才,全面提高考察者的素质。第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千秋伟业在用人的思想。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主人翁意识,使大家进一步明确向组织反映真实情况,既是行使个人的民主权利,又是对组织、对干部本人高度负责的表现,同时,要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干部政策,把用人标准交给广大干部群众,使大家了解对领干部、中层干部、基层干部等不同对象的职责要求,提高党员干部的鉴别能力,引导大家投好每一票,进好每一言,正确地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二)改进方法,建立科学的民主测评体系。一是确立符合不同层次干部特点的民主测评指标。根据干部德能勤绩的总体框架和不同层次干部的素质要求,本着易操作的原则,把构成这些标准的内容和影响这些标准的因素逐一排列起来,并逐项进行分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测可评可量化的要素;对难以量化的内容,则可采用语言描述法提出确定性的测问。二是尽量扩大群众参与测评的范围。除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处室工作人员、下属单位党政负责人及群众代表外,老同志和工作联系较密切的单位原则上也应派代表参加。单位人员少于50人的应全部参加民主测评。三是组织群众鉴定述职报告的真伪。领导干部撰写的述职报告要规范,既要总结工作成绩,又要如实反映自己的不足;述职报告应发给群众予以鉴别真伪,对三分之一以上的群众认为述职报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考察组应责令被考察人重新撰写。四是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处理民主测评结果。设计测评表时,可采用选项涂卡的方式。将涂卡所得的信息利用微机进行存储或读出,并通过编拟分析程序,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提高测评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直观性。五是测评结果应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测评结果应对单位党组织和本人公开,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向群众代表公开。

失实范文篇2

一、考察失实的原因分析

干部考察工作十分复杂,它涉及考察者、被考察人、谈话对象和考察形式等因素,从这些因素展开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干部考察真实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干部考察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是参与考察的同志基本功不够扎实。近年来,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交流比较频繁,一大批比较年轻的同志从基层其它岗位充实组织人事部门,有些同志还直接从事干部考察工作;同时,遇到届中、届末等一些大的干部考察活动,组织人事部门的力量明显不足,这就要从其他部门抽调一些同志参与考察。这些同志对干部考察的内容、对象、程序、方法等不熟悉,又缺乏干部工作经验,对干部的历史情况不了解,导致对干部的评价失真。二是考察者以个人的情感因素左右考察行为。个别考察者不是以德才兼备的原则去选人、察人,而是按“关系”进行取舍,对自己的同学、朋友或领导干部推荐的人选,在考察中只注意搜集“功绩”,对问题和意见避而不听,自觉不自觉地把个人的好恶掺杂其中,最后是“亲之者只见其美”,导致考察结果有失客观公正。三是考察者谈话技巧和综合分析能力缺乏。有的考察者没有很好地掌握谈话艺术,不善于捕捉时机和信息,由此丧失了谈话的主动权,影响了真实情况的掌握和了解;有的考察者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对听到的情况提炼不出观点,对被考察对象不能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撰写的考察材料千人一面,缺少符合干部个性特点的东西。四是考察者知识面不够宽。有的考察者对市场经济知识和规律掌握不多,对财政、金融、法律等知识知之甚少,当谈话对象谈及一些专业词语的意思不甚了解,与谈话对象的沟通比较困难,而且连记录也有一定的困难。

(二)谈话对象反映的情况尚欠客观真实。一是谈话对象与被考察者之间的工作距离影响了反映情况的真实性。有的单位为了片面追求谈话的数量,把一些与被考察对象无直接工作联系的同志也安排在谈话范围之内,这部分同志由于不知情,或受临时召集准备不充分等因素的影响,介绍的情况往往与实际的差距比较大。二是谈话对象缺乏对考察者的信任而不愿意如实反映问题。有的谈话对象受社会上复杂的关系网影响,对考察者不了解、不信任,担心考察者“跑风漏气”,引来领导“穿小鞋”,打击报复。因此,当问及不足或缺点时,就以说“普通话”,为主,不着边际地应付了之。三是谈话对象对考察工作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有的谈话对象认为,被考察人选是单位领导推荐、上级组织决定的,提拔任用都是领导说了算的事,“行也行、不行也行”,考察只是履行程序,“例行公事”,觉得说与不说都一样,因而以不了解情况为由,不愿意过多地发表意见。四是个别谈话对象素质比较低。如受嫉妒、报复等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影响,对比自己强,与自己有不同意见或批评过自己的干部,只说差,不说好。有的甚至上纲上线,故意捏造事实,搞无中生有,对被考察者作一些不切实际的介绍。

(三)被考察对象存在问题的隐蔽性。一是对被考察对象的某些问题知情面比较少。有些被考察对象的违纪违法手段比较隐蔽,干部群众不知情,在干部考察过程中不敢妄加评论。二是个别被考察对象存在“两面性”。在私底下傍大款,贪污受贿,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但在公开场合则表现得十分“廉洁”,生活十分“俭朴”,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蒙骗了部分群众。三是被考察人报喜不报忧。一些被考察对象向考察组提供述职报告或向考察组介绍本人的工作情况时,往往对自己的工作成绩介绍较多,更有甚者向组织上提供虚假数字,借机宣扬自己所谓的“政绩”,但对不足或存在的问题,则往往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根本不涉及。四是个别被考察人采取非组织活动捞取选票。在民主推荐或民主测评中通过封官许愿、小恩小惠等不正当手段,笼络人心,为自己捞取选票,给考察组造成被考察人民意与群众基础较好的假象。

(四)考察方式比较单一、方法比较滞后。一是民主测评方式脱离实际。目前使用的测评表式样单一,内容笼统,体现不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考察特点,导致测评结果与群众公认度相脱节。二是考察了解情况的面比较窄。由于受历史原因及考察组力量不足的影响,考察谈话的对象往往局限于被考察人的上级、同级及部分下级,对被考察人的社交圈、生活圈情况则了解不多,对干部的考察还不够全面。三是考察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目前对领导班子的考察主要是届中、届未、任用提拔、试用制等四种方式,缺少对被考察对象进行动态的经常性的考察;同时,在阶段性的考察过程中,往往又缺少审计、稽查等部门的参与,使了解的情况不够全面、透彻。四是等额确定考察对象。各单位在职位出缺的情况下,往往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一般只确定一名拟任人选,这样就有可能将其他的优秀人才排除在考察视野之外,无法实现人才之间的比较,达不到好中选优的目的。

二、提高干部考察真实性的措施

通过分析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原因,为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切实提高干部考察的真实性,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加强教育,不断提高组织人事干部和其他党员干部的素质。首先,大力宣传中央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的方针、政策和用人标准,认真组织学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严格按照《条例》的有关要求,注重干部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及群众公论,坚持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选拔干部,注意把好推荐关、考察关、酝酿关和讨论决定关。其次,认真贯彻执行《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提高考察者的综合素质。组织人事部门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带头搞好“三讲”教育,切实加强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对一些不适合做组织人事工作的人要坚决予以调整;同时,要注意改进考察者队伍的结构,吸收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高、熟悉干部工作知识、程序、方法及了解各行各业工作内容的人才,全面提高考察者的素质。第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千秋伟业在用人的思想。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主人翁意识,使大家进一步明确向组织反映真实情况,既是行使个人的民主权利,又是对组织、对干部本人高度负责的表现,同时,要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干部政策,把用人标准交给广大干部群众,使大家了解对领干部、中层干部、基层干部等不同对象的职责要求,提高党员干部的鉴别能力,引导大家投好每一票,进好每一言,正确地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二)改进方法,建立科学的民主测评体系。一是确立符合不同层次干部特点的民主测评指标。根据干部德能勤绩的总体框架和不同层次干部的素质要求,本着易操作的原则,把构成这些标准的内容和影响这些标准的因素逐一排列起来,并逐项进行分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测可评可量化的要素;对难以量化的内容,则可采用语言描述法提出确定性的测问。二是尽量扩大群众参与测评的范围。除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处室工作人员、下属单位党政负责人及群众代表外,老同志和工作联系较密切的单位原则上也应派代表参加。单位人员少于50人的应全部参加民主测评。三是组织群众鉴定述职报告的真伪。领导干部撰写的述职报告要规范,既要总结工作成绩,又要如实反映自己的不足;述职报告应发给群众予以鉴别真伪,对三分之一以上的群众认为述职报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考察组应责令被考察人重新撰写。四是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处理民主测评结果。设计测评表时,可采用选项涂卡的方式。将涂卡所得的信息利用微机进行存储或读出,并通过编拟分析程序,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提高测评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直观性。五是测评结果应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测评结果应对单位党组织和本人公开,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向群众代表公开。

失实范文篇3

1.低值高估。它是指在资产评估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而使低价值的评估客体经资产评估而变成高价值的评估对象,即评估价值大于实际的市场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其表现为虚增资产的价值,它常常是一些投机者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如通过资产评估粉饰其政绩工程或骗取高额金融贷款)而经常采用的手段。

2.高值低估。它是指在某项经济行为中,特定的评估主体通过资产评估将高价值的客体转变成为低价值的评估对象,即评估客体的评估价值小于其实际市场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它常常会造成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造成资产评估结果不真实的原因分析

1.参加资产评估的人员业务素质差。目前,我国已经注册的资产评估师有两万多人,但实际上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资产评估师却少之又少,而在相当多的资产评估机构中,参加资产评估的人员没有任何资格,他们只负责出具报告,然后由挂名资产评估师签字、盖章即可,在这种程序下出具的评估报告的质量可想而知。另外,在一些国有资产的评估工作中,有的资产评估师将国有资产中的专利权、专有技术、商誉、商标权等具有相当潜在价值的无形价值的无形资产漏估或严重低估,这使得蕴含在企业整体价值中的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得不到真实、完整的体现,造成国有资产减值。

2.处罚较轻,违规成本较低。目前在我国之所以频频出现各种违规事件,关键是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太低,对违规者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我国目前缺乏必要的民事赔偿机制,受虚假信息误导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无法得到经济赔偿,造假的巨大利益往往使企业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置诚信于不顾去追逐利益。与此同时,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力等因素,又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即使受到惩罚,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收益。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

3.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改革的艰巨性。由于我国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评估中介服务市场尚未最终形成,我国评估中介服务市场的内在机制、操作规则和有效秩序仍在摸索和完善之中。面对中国加入WTO的既成事实,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会被逐步淘汰,新的符合世界经济潮流的有关评估中介服务市场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将不断出台。因此,政策的不确定性难以避免。事务所脱钩改制后,有关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对评估中介服务活动干预过多。这不仅严重扰乱了中介服务市场的秩序,也为事务所的改革设置了重要障碍。所以,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大大增加了评估中介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使注册评估师对事务所的前景难以形成良好的预期,无疑也促使了短期行为的发生。

4.评估中介机构受多方干预而屡屡做假。《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总则中的第一条规定,资产评估机构执业时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而在现实中资产评估工作受多方面干预已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只怕揽不到业务,不怕没能力做业务”已成为资产评估行业流行的话语。从制度上看,我国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资产评估是行政行为而非市场需求,这就偏离了资产评估本身的真正目的,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寻租机会的存在,寻租各方形成一张自我循环的利益网。这些不仅造成资产评估的随意性,而且极易滋生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

三、措施的提出

1.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素质

(1)加快建立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相关规范。为了使资产评估行业为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管理部门必须加快资产评估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首先加强对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管理,加强中介机构的责任,使中介机构重视继续教育,使继续教育不至于流于形式;其次对于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来说,从法规上保证资产评估师的学习时间,为资产评估师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法规保证;最后法规要在资产评估师的继续教育组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从而在法规方面保证资产评估师继续教育质量,促进资产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专家师资库,保证继续教育质量。资产评估继续教育法规的建立是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的根本,而继续教育的实施直接关系继续教育的质量,其中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又是首当其冲的重点。只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授课质量,从而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师资库的建立应充分利用资产评估人力资源,以国家会计学院为依托,以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为师资来源,建立师资测评系统,严把师资关,保证师资质量。

(3)转变继续教育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注册评估师继续教育方式也应由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向多元化发展,中评协应该建立网上培训课程、网上业务讨论会等形式的培训方式。每位注册评估师相应拥有一个终身的继续教育账号,从而用来记录继续教育的历史记录等信息。在线网上培训课程栏可以相应建立在线能力测试系统,如果会员达到相应的能力标准,可以相应减少对其培训的要求。网上讨论会设立即时主话题、经验交流话题、会员答疑等栏目,并聘请相关专家作为主持人对网上主题进行评分,相应记做会员的课时数。

(4)完善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为了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首先中评协要建立严格的课程开发程序,继续教育要切实适合资产评估师的业务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课程项目,之后要经过局部试行,在切实可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展;其次课程开发要考虑不同经验,不同职位的评估师的需求,针对不同人员的需求设立不同的课程项目,课程项目要保证切实能提高评估师的执业能力;最后课程的开发要建立稳定的教材组,充分利用国家会计学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中介机构的资源,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应用于继续教育课程中。

2.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

(1)提高检查监督部门的监督水平,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从技术上防止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并提高对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的识别能力。

(2)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积极提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如广大投资者、新闻媒体、资产评估机构内部人员、纪检监察部门等。

(3)成立专门负责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监督和处罚的机构,财政要保证其资金的充足到位,不能因为对资产评估部门实施监管的成本过高而放弃对其监管,要确保资金的充分合理利用。

3.减少守信成本,增大失信损失,改善评估执业环境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讲诚信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守信的成本大于失信的损失,或者守信的收益小于失信的回报,就很难让评估机构主动地积极地去讲诚信。比如,在评估市场中,当评估师置社会公共利益不顾而有意迎合委托方的不合理要求,却不影响其收益或承担很低风险时,诚信就很难在评估行为中起主导作用;而失信的损失是必须外部力量强行发生作用时才会产生的,是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才会产生效果的。因此,在评估行业的诚信建设过程中,评估行业的自律组织,也就是评估协会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促使政府完善立法,改革评估执业环境,使得失信者遭受的损失大于守信的成本,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执业环境;另一方面倡导评估机构自尊自爱,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并开展讲诚信交流与表彰活动,形成“处处守信,事事方便”的良好行业风气,也就是必须让是否讲诚信与评估师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诚信建设才能在评估行业持续地开展下去。

失实范文篇4

一、当前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主要表现

1、考察对象的外在表现易于把握,内在素质难以考察准确。与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工作成果等外在表现相比,考察对象的内在素质如政治素质、遵纪守法、道德水准和廉洁自律情况显得难以把握。

2、考察对象的现实能力易于把握,工作潜力难以考察准确。考察中,考察对象在现岗位上的工作能力、水平比较容易评判,但其是否具备交流到其他岗位或提拔到更高岗位担负更重要职责的潜力,则难以把握准确。

3、考察对象的所作所为易于把握,工作实绩难以考察准确。考察中,考察对象在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如说过什么话,做了哪些事比较容易把握,但这些言行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效果,特别是从长远发展看有些什么积极影响或消极后果,则难以把握。另外,考察对象在班子、群体的实绩中,处于一种什么位置,发挥了多大作用等,比较难把握。

4、对考察对象的大概状况易了解,具体特点难以考察准确。考察中,对考察对象的敬业精神、组织能力、决策水平、自身形象等情况,在总体上能够有所把握。但是,住深处、细处追究,如“组织能力强”,强到什么程度,“决策水平高”,又是怎样体现的,一般难以考察透彻、把握准确。

二、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原因

造成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一)从干部考察部门看考察失察、失实、失真的原因

第一,干部考察部门权威呈萎缩之势。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干部考察部门的权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影响,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干部考察工作。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对组织的依附程度相对减弱,因而对组织活动的关注程度和责任意识也相应减弱。二是腐败现象屡屡出现、部分组工干部对提供线索的群众保护意识不强、现行制度对提供线索群众没有奖惩规定,干部群众向组织反映考察对象情况的内在动力也远不如过去大,无形中增加了组织部门在干部考察时听真话的难度。

第二,干部考察主体信任度呈下降之势。近些年来,组织部门加强了自身建设,组工干部队伍在年轻化、知识化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从组织部门整体队伍来看,部分干部的政治思想和知识能力素质与新形势下干部考察工作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素质不够过硬。在具体的考察工作中,部分组工干部不坚持原则,不实事求是,走程序、走过场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知识能力不专不精。少数考察者理论素养相对较低,知识面不宽,在总体评价考察对象时把握不准其特点、潜能和不足。不能从谈话者欲言又止的举止中引导其反映被考察者的真实情况,不能从谈话者一边倒的溢词中感悟到事情的实质,不能从蛛丝马迹中察觉到被考察者的一些问题。三是阅历资历不被社会接受。近些年来,大量的年轻干部充实到组织部门,改善了组工干部队伍结构,增添了组织工作活力,但无形中也给干部考察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比如,现在组织部门干部考察频率都比较高,而人手又比较少,往往考察主体就是一些年轻干部,但由于这些年轻干部的社会阅历比较少,资历和知名度都比较低,而在考察工作中他们接触的大多数都是些年纪大、资历老的领导干部。这些老同志总认为他们是毛头小伙子,在思想和情感沟通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而当年轻干部与他们接触时,一般应付的比较多,有的甚至公开表示没有什么情况可谈。

第三,干部考察环境呈趋紧之势。一是随着干部选拔任用规范程度不断提高、岗位要求条件的不断提升速度与组工干部业务知识更新速度之间的反差,日趋庞大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与相对较少的干部考察人员之间的反差,使干部考察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庞大而艰巨的考察工作量和当前干部的行为表现具有多面性、隐蔽性以及自我保护性强的特点,考察者要广泛接触群众,深入了解干部情况,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因而也就难以听到真话。二是改革带来人们利益和社会关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相对减弱。有的对考察人员缺乏信任感,怕反映的问题被泄露,招来被考察者的打击报复;有的怕反映问题影响考察对象的任职,招致考察对象势力圈内的人的打击报复等等。因此,在干部考察中,他们宁可少说话或者不说话,甚至说谎话,就是不说真话。

第四,干部考察方法呈滞后之势。近些年来,尽管组织部门在改进干部考察方法、提高干部考察质量上花了不少精力,也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适应新形势下干部考察工作的要求,从具体的考察方法上看,也还存在考察形式单一的问题。在考察过程中,传统的测评、座谈、个别走访考察多,而微服私访考察、追溯考察、信函考察等其他考察方法采还未去积极探索使用,群众说真话的渠道不够畅通,影响了干部考察质量。

(二)从干部考察环节看考察失察、失实、失真的原因

第一、被考察干部本人总结失真。在干部个人总结缺乏足够透明度的情况下,有的干部对自身工作评价失当,不恰当地反映自己的成绩,模糊本人与他人所做工作的区别,实行“成果共享”。有时考察人员会把干部的个人总结作为考察干部的材料重要依据,由于被考察干部本人总结失真,从而很容易造成考察材料(结论)失真。

第二、他人评价失真。在干部考察过程中,他人评价主要体现在个别座谈和民主测评推荐上。这是干部考察的关键环节,也是体现群众公认程度的重要依据。但参与座谈和测评推荐的同志未必就真正了解被考察对象,对被考察对象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受舆论、感情等因素的影响,参与人可能对考察对象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和判断。

第三、考察意见的形成过程失真。在形成考察意见的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因素最容易带来考察结论失真:一是上级领导对干部人选已经具有明显倾向性,并且意图表露己较明确;二是考察组成员对被考察对象的好恶亲硫和个人印象可能影响考察结论;三是参与座谈和测评推荐的群众从不同侧面评价考察对象,考察组对群众评价意见的取舍可能把握不准。

(三)从参与者内在心理看考察失察、失实、失真的原因

第一、畏惧与敷衍心理。畏惧心理主要表现为怕说真话,害怕自己讲了对考察对象不利的公道话,事后被其知道不仅失了情面,还可能遭受打击。而有的自身与被考察对象有牵连关系,如果反映他人的问题,就会暴露自己的问题,因此,不愿吐露实情。敷衍心理主要是指部分组工干部党性修养不高,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从思想上就没有看重考察,敷衍了事,走过场。

第二、嫉妒与报恩心理。看到德才与自己相差无几甚至不如自己的干部春风得意、前程无量,自己却不受重视、发展受限,于是心生妒意,在评价他人时有意淡化成绩多讲不足;而有的参与者则因被考察对象曾经施恩于己,出于回报,就对其多说成绩少讲不足。

第三、谋利与报复心理。有些考察参与者虽然置身被考察对象之外,但被考察者的职位调整可能对他的工作安排产生影响,因而易于诱发谋利报复心理。若其调整对他有利,则对其多加好言,若其调整于他不利或被考察对象与他素有积怨,则对其多反映缺点和问题。

(四)从干部考察制度看考察失察、失实、失真的原因

第一、关键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考察结论。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负责人的意见、看法在考察其下属的过程中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主要负责人并不完全熟悉下属的所有工作,也不一定对各项工作同等重视,因此评价可能出现偏差。同时,主要负责人凭借个人喜好,对不同风格、特长的下属进行评价,并成为关键性意见,也可能失当。二是主要负责人在组织本单位群众座谈和测评推荐的过程,对参与人往往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度,而对考察参与人的选择常常可以直接体现主要负责人的意图。

第二、考察人的“拉票”活动可以干扰考察结论。由于对考察工作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事先得到通知或暗示,有的被考察人可能闻风而动,利用各种办法私下进行“拉票”活动,不惜一切手段提高群众“公认”程度。相反,有的被考察对象因为没有“拉票”在群众中形成“自命清高”、“看不起人”的印象,以致群众认同程度降低。

第三、被考察人的工作角色和职位优势间接影响考察结论。如从事监督、检查、查处等工作与从事扶贫、救济等工作的被考察对象相比,因工作角色不同,在个别座谈和民主测评推荐时得到的考察结果可能并不公正。同时,在同一组被考察对象中,由于不同岗位工作性质、工作要求不同,受公众关注的程度也不同。有的可能为公众所认识,而有的可能不为公众所知;有的曾在多个岗位工作,担当过多种角色,因而有更多的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有的所从事的工作可能离实际问题或矛盾中心较远,因而可以较为超脱地处理事务,不接触或少接触各类具体纠纷,从而赢得公众更多的信任。但目前这些间接影响因素尚未在干部考察中引起广泛重视并从制度上加以排除。

三、解决干部考察失真的对策

解决干部考察失真失实问题,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必须以选贤任能为目的,以《干部任用条例》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科学和规范的操作为手段,建立公开、立体动态、求实的干部考察机制。

(一)提高组织部门的干部管理权威,积极为听真话创造条件。

一是强化组织部门的权威建设,构筑群众愿说真话的权威平台。组织部门要强化干部考察权和干部使用建议权等权力。各级党委和其他部门要充分尊重、理解组织部门正确行使权力的行为。除此以外,还要在干部考察的安排上、在干部考察结果的运用上减少随意性。

二是提升组工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夯实群众想说真话的信任基础。当务之急是加强对组工干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根据干部考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结合“树组工干部形象”教育和组工干部从事工作的年限、学识水平、工作能力,实行综合考核颁证制度,让干部考察人员持证上岗,提高组工干部的社会信誉程度,只能经综合考核合格的组工干部才能参与干部考察工作,或担任考察组的负责人。

三是严肃考察纪律,规范考察活动,营造群众敢说真话的良好氛围。在考察干部期间,考察人员不准与被考察者过多接触,不准在众目睽睽之下有意无意地与被考察者过分亲密,更不准接受被考察单位、被考察者安排的吃请或其他娱乐活动,认真执行好我县考察干部的“三不准”制度,以减轻群众的心理压力。在干部考察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要实行考察预告和公开考察制度,尽可能地少搞突击性考察或指向不明的模糊考察,让群众知道你考察的是谁,让群众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反映被考察者的真实情况。同时,还要为群众讲真话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一方面,在民主测评、推荐、个别座谈时,要采取隔视、隔音措施,以消除群众的思想顾虑,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另一方面,在考察结果的运用上要充分体现民意,做到赏罚分明、公正用人。对打击报复者,要及时严肃处理,解除群众说真话的后顾之忧。

(二)改善干部考察环节,积极探索、实践新的干部考察办法。

在完善传统考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积极探索、实践干部平时考核与考察干部“八小时外”情况的方法。针对不同考察对象的行为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考察办法。比如,对一般性的考察对象来讲,除常规考察方法外,还可采取明暗两级同时推进的考察办法,如信函考察、回访考察、追溯考察、交叉考察等;对重要岗位、重要职务以及争议大、难以形成一致认识的领导干部,还可在一定范围内采取民意测验的方式进行考察;对干部“八小时外”情况的考察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联系纪监、检察、信访等部门了解和掌握。

(三)扩大和规范干部考察的内容,全面掌握干部的主要表现。

一是考察其在人前和人后的言行,看品德。有些干部善于乔装打扮,爱做表面文章,在人前是“正人君子”,背后却搞宗派,耍小动作,这些人心术不正,如果起用这类干部,必然贻害我们的事业。观察和识别干部,不能只看他在人前的表现,还需看他在人后的所作所为,惟此才能避免被假象所迷惑,识别其品行的优劣。

二是考察其在顺境和逆境的表现,识意志。有的干部在顺境中工作卓有成效,遇到困难、处于逆境时垂头丧气,萎靡不振,有的则既能在顺境中表现“自我”,又能在逆境中驾驭“自我”,不论环境怎么险恶,都能一如既往,努力工作。显然,后者属于意志坚强的人。因此,考察和识别干部既要看其在顺境中的情况,更要注重考察其在逆境中的表现。

三是考察其对上和对下的态度,辨作风。考察和识别一个干部的作风是否朴实纯正,重要的是看他对上和对下的态度、表现是否一致。有的干部对上毕恭毕敬,点头哈腰,对下则昂头挺胸,冷若冰霜。这就是老百姓说的:“见了老虎就烧香,见了兔子就开枪”。这种干部既不能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也不会爱惜下级和民众,着实不能委以重任。

四是考察其在协同和独立作为,论能力。有的干部在齐心协力的工作环境中,似乎很有能力,但当其单独完成某一工作时,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就会暴露无余,在考察和识别干部时,不仅要看其在集体中的贡献,更要看他有无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智慧。

五是考察其在明处和暗处行为,知廉洁。有的干部在明处表现得很“正”,看上去似乎很廉洁,但是在暗处则贪财求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毫不遮掩,明目张胆。有的干部则拒腐能力较强,在明处能坚持原则,在暗处能洁身自爱。因此,考察和识别干部,既要考察明处,更要考察在暗处的行为。

(四)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强化干部管理工作。

一是领导干部考察考核是干部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没有完善有效的考核,不可能有科学的管理。我们贯彻党的干部政策,根据和基础就在于了解干部、识别干部。通过考核,一方面看领导干部德才是否达到领导干部的标准,了解和掌握其德、能、勤、绩;另一方面对不适合的干部及时调整,将合适的及时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再一方面奖勤罚懒,调动广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可见,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为干部选拔、使用、晋升、奖罚等项工作提供德才素质和工作成绩等可靠依据,从而成为干部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失实范文篇5

一、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

1、隐私绯闻型

所谓隐私,就是把明星的个人非常隐秘的事情报道出来。绯闻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传闻。目前,隐私和绯闻很流行,许多报纸的娱乐版正渐渐成为隐私绯闻世界。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而流行的职业词汇。绯闻也就在这些人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壮大起来,凡是与明星的爱情有关的事莫不倾其篇幅,大肆渲染,称赞乐道之意溢于言表。目前,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

2、琐屑无聊型

所谓琐屑无聊型,就是把明星的生活起居、小事小情、小事小非,莫不描写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地报道出来。类似这样的新闻在如今的报纸上屡见不鲜。它的功能除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外别无内涵,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3、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

所谓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就是对于道听途说娱乐圈的一点什么事情立马“敏感”,不加核实,添油加醋,以讹传讹,跟风炒作。比起以上两种类型的娱乐新闻。这种新闻更是把娱乐新闻失实的现象推向了顶峰。

二、娱乐新闻失真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说。结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受众猎奇的心理需求是娱乐新闻产生的前提。

二是部分影视制作公司和自由撰稿人是制造庸俗化娱乐新闻的罪魁祸首。

三是媒体的兴风作浪是娱乐新闻产生虚假倾向的根本原因。

四是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雷同、铺天盖地的“模仿秀”和影视剧的协作,对娱乐新闻的庸俗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是一小部分编辑记者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假新闻的促销员,使报纸的“娱乐新闻”成了假新闻的批发市场和集散地。

2、客观原因

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的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好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三、根治娱乐新闻的措施

1、整顿有关的娱乐部门和单位

制定相应的娱乐消息的法规,以约束娱乐节目制作单位和部门。凡为了自身节目的炒作而制造失实消息者,一旦查实,除给以经济处罚外,还应给予相应行政或法律的制裁。有关政府部门在加强娱乐市场管理时,应该认真地把这方面的工作纳入其中,加强监督检查,既可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又有利于娱乐市场的健康发展。

2、媒体应该自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肩负着传播文化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因此。媒体应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党对文艺工作的要求,坚持真实性的原则放在首位。对那些德艺双馨的从业人员应加以褒扬,而对那些争名逐利、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行为不检点、媚俗作秀的艺人应加以批评,对那些愚昧、迷信及其格调低下、有害身心健康的消极的、负面的内容和炒作行为加以制约。这样做既是娱乐新闻开阔视野,提高品德、彰显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娱乐”灵魂的一种净化。

3、媒体工作者应具有专业水平

失实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统计数据准确性质量

统计数据的质量主要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统计数字,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党政领导制订正确方针、政策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央领导同志曾指出:“我们讲实事求是,首先要把‘实事’搞清楚,然后才能‘求是’。如果‘实事’搞不清楚,‘求是’也不可能做到,‘实事’主要依靠统计部门来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指出:“如果没有可靠和及时的经济统计数据,特别是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数字,很难想象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制订”。中国历史上的五八年“浮夸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人们至今也还记忆犹新。由此可见,搞准统计数字,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乃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可信度甚低,极大地危及到统计工作的生命,影响了党政领导正确地了解情况,制订政策。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统计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尽管《统计法》颁布实施已若干年了,但由于落实不力,执法不严,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隐报、虚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某煤矿为了骗取国家工资,采取开假发票的恶劣手段,虚报煤炭产量;某县有关领导为了突出政绩,虚报农民人均纯收入。诸如此类,屡见不鲜。这种弄虚作假、干预左右统计数字的做法严重践踏了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工作作风差。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承担着向各级各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任务,由于职业道德教育欠佳,有些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敷衍了事,不深入调查研究数字背后的真相,就数字论数字,就数字报数字,这样很容易导致统计数据失实。

3.统计培训跟不上,业务能力差。有些单位的统计人员长期不参加业务培训,有的尚没有专职统计员,致使统计队伍业务素质不高,工作不熟练,使统计数据出现差错。

4.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使统计工作易受到行政干预。我国的统计机构目前还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地方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双重领导。由于国家宏观管理由直接转为间接,决策多层次,利益多元化,地方上报数字越来越受干预,甚至出现了“统计数据要经过党政领导批准”的现象,有的政府领导人公然篡改伪造统计数字,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统计工作,使统计数据准确性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5.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宜,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相衔接。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开放搞活。农村包产到户,个体工业、商业企业层出不穷,诸如如何统计个体劳动工资等其他方面的有关数据,现行统计方法制度还不能准确地进行反映,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中某些指标的计算范围、口径和标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甚统一、不甚衔接,也使得统计数据不准。

6.统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核算管理差。有些基层企业的原始记录混乱,统计台账不健全,核算手续不严,计量检测工具不全,出现了“拍脑袋、凑数字、瞎估计”的现象,这样也就不可能搞准统计数据了。

总之,造成统计数据失实的原因很多,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必须对症下药,采取如下措施:

1.开展统计法制教育,以法治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普及《统计法》的教育,如某市开展的“统计法规知识大奖赛”就可使全社会尤其是统计人员得到一次深入学习、领会《统计法》的良好机会,从思想上提高了他们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促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同影响统计数字真实性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真正做到以法治统。其次,还可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法》的理论考试,让法深入人心,以便他们理直气壮地按法办事。再次,对大中专学校经济类专业应加设一门《统计法》基本知识课,同时加大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统计法》课程的课时量,以便学生将来走上统计工作岗位后能够依法办事,知法工作,把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放在首要地位,为党政领导及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加强统计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实事求是。为了消除人为干扰,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应定期开展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大张旗鼓地表彰敢于同弄虚作假现象做斗争的先进统计工作者。同时,对那些不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情况的单位或人,通过抓坏典型,及时曝光于社会,进行反面教育,这样,可进一步强化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此外,还必须要求统计人员学习并掌握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为坚持实事求是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积极搞好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人员较高的业务水平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要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就必须经常组织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特别是基层单位更要搞好这项工作,保证一年至少举办一次培训班,并使之制度化,使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统计方面的新知识,以正确地进行各项统计工作。

4.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尽早实行垂直方式。关于统计管理体制,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采取垂直方式。即地方各级统计部门的人、财、物都受国家统计部门领导和管理,地方统计局和地方政府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地方统计机构不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这种管理体制不易滋长出行政干预统计数字的现象。尽管在我国现在实行垂直方式有很多困难,但是为避免党政领导任意左右统计数字,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现象再度发生,从长远观点来看我国统计管理体制也必须尽早采取垂直方式,力争再减少一个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5.尽快实现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克服数出多门的现象。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各部门为掌握大量信息,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各种统计数据。但随之而来的滥发报表、数据混乱的现象也日渐增多。而要克服统计数据失实的现象,就必须完善统计方法制度,改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与统计方法制度口径不一,标准不一,不衔接配套的状况。如目前在全国推行的基层企业一套表制度,就可以进一步统一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把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的主要指标高度概括地集中到一套表内,这样可有效地克服报表混乱,数出多门的现象,又如要取得农村一家一户和个体工业企业的有关统计数据,应采取以抽样调查为主,其他调查为辅的方式,并协同工商所、税务所、银行等部门进行横向调查,以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可靠。

6.切实抓好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电算化,搞好核算管理。

建立健全完整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虽然要增加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它们所记载的资料真实且条理化,比较简便易行,对查找核实有关数据,正确填报报表,以保证统计数字准确无误起到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统计核算管理工作,如要给统计人员配备所需的计量、检测、整理、分析所用的电脑和统计软件等工具,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7.建立责任制和考评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统计数据质量检查。以往对统计数据的检查一般是一年进行一次,由于任务大,人手不足,很容易造成蒙混过关,问题查不出,责任不明了,更谈不上提高数据质量了。为达到检查的预期目的,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和考评制。尽可能做到每一季或两季都由统计检查机构派出统计检查员到基层参与指导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因为基层数字是搞准统计数据的关键)。每一项检查都应定有考评分,考评分高就说明统计数据准确度高、质量好。反之,质量差,就要追究责任。从基层统计员到综合统计员直到统计检查员,层层制定岗位责任制,找出数据失实的原因,是哪一级的问题就要追究哪一级的责任,并进行严肃处理。

8.完善统计处罚机制,增加经济处罚条款。颁布实施《统计法》以来,没有一件因为违反统计法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虽然已构成犯罪)。尽管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出自个人或局部利益公然伪造、虚报、篡改统计数据,于国于民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但对这些违反统计法的人最多也不过仅给予行政处分。统计法制应有的威慑力显得太弱,统计法对法律责任规定不力也使得统计数据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必须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完善统计处罚机制,对于构成犯罪事实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应增加经济处罚条款,如某市金属制品厂虚报销售产值被有关部门罚款500元,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撤职或处分。这样,行政处分和经济罚款相结合,使统计法制的强制性和威严性充分体现在有效地维护统计数据真实性上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失实范文篇7

干部考查工作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它是权衡干部素质口角、才能凹凸、进献巨细,进而为选准用好干部供给依据的主要手段。是以,干部考查功效真实与否,对能否正确任用干部至关主要。近年来,因干部考查失踪真失踪实造成任用失踪误的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到干戎行伍培植,而且使一些同

志对党的地位及形象发生了疑虑。为此,本文试对干部考查失踪真失踪实原因作一些剖析,并就若何避免和改良提出建议。

一、原因剖析

(一)组织考查的缺陷性是考查失踪真失踪实的前提原因。在现行干部打点系统体例下,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在组织实施干部考查中,存在较较着的四个缺陷:一是考查对象狭小,在少数人中选人,一些不完全理想的人选也迁就任用;二是考查时刻短促,筹备不充实,实施考查一、两天,考查工作难以周全、深切,触不到深条理问题,有时即使体味到一些问题的苗头,因为时刻限制也无法查实;三是有的率领干部干扰考查工作,考查前划框框、定调子,使考查者认为率领已内定,考查是走过场、完美手续。有的甚至事前处处放风,年夜造舆论,误导群众;四是有的单元确定谈话对象有倾向性,视“一把手”的好恶放置谈话人员,棍骗考查者,使其把握不到真实情形。

(二)考查对象心理不不变性和人格的两面性是考查失踪真失踪实的客不美观原因。在考查中,被考查者的不不变心理默示为害怕心理和默示心理。害怕心理是被考查者过于担忧考查功效对自己的影响而发生的一种心理状况。默示为踌躇胆寒,敏感多疑,给人直觉是处事不判定,凑趣奉迎,思维不火速,说话表达能力差。默示心理即有少数被考查者在考查中年夜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感,抓住谈话机缘死力让考查者熟悉自己,尽量向考查者展示自己的利益,掩饰自己的错误谬误和不足,更有甚者一味夸年夜自己的工作实绩。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抉择了人格的两面性。一些考查对象采纳各种体例伪装自己,内外纷歧:上班下班默示分歧、人前人后两副面容、对上对下立场纷歧,如斯各种,给干部考查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三)谈话人心态的复杂性是考查失踪真失踪实的直接原因。凡是考查干部,出格是问题较多的单元.谈话人轻易发生四种心理状况。一是嫉妒心理。对资格、春秋相仿、学历相等、能力相当的被考查者明褒暗贬、恶语中伤、以达到阻止提任的目的;二是偏私心理。与被考查者激情好、益处不异的就赞扬和必定,有成见、有私怨的就否认;三是从众心理。对被考查者体味少,只好将巨匠日常平常群情的工具作为自己的描述和评价。有的对被考查者有自己的观点,但感应孤掌难鸣,只好苟同巨匠的定见;四是疑惧心理。有的介绍情形吞吞吐吐、半吐半吞,或被动回覆、自动回避,担忧隔墙有耳,日后受到冲击报复。

(四)考查者素质的差异性是考查失踪真失踪实的主不美观原因。考查者中,有的理论政策水平不高,不长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雅概念和体例周全、正确地评价干部;有的思惟政治素质不高,凭激情处事,看率领的意图和神色行事,对群众定见充耳不闻,不如实陈述请示考查情形;有的营业能力不强,对干部考查的轨范、体例、要求不熟悉,不能正确指导介绍人反映真实情形,缺乏不雅察看、判定、综合剖析的能力;有的常识结构不够周全,对被考查对象地址岗位职责体味不够,相关政策、营业常识不熟悉,不能科学切确地评判干部的德才和实绩。

(五)考查尺度的抽象化和体例的局限性是考查失踪真失踪实的现实原因。考查尺度上,今朝首要考查干部的德、能、勤、绩。而这些方面的原则和要求具有很高的归纳综合性,缺乏具体量化指标,出格是缺乏分歧类型、分歧条理的考查对象各具特点的考查尺度,在实践操作中欠好把握,轻易造成考查尺度的多样化和随意性。在考查体例上,主若是个体谈话、平易近主评议或平易近主测评、专项查询拜访、同考查对象面谈等。这些体例往往着重于集中性、姑且性的静态考查,贫窭实地的、跟踪的动态考查和日常考查情形堆集,甚至对考查对象八小时以外的糊口、社交默示全无所闻或知之甚少。

二、对策建议

(一)提高考查者自身素质。考查人员自身素质的凹凸直接关系到干部考查工作质量。这就要求考查者要有“坚持原则、脚结壮地、合理正派、知人善任”的根基功,不仅要政治思惟过硬,还要有扎实的营业手艺。组织部门在严把干部考查人员“进口关”的基本上,要增强对干部考查人员马列主义、思惟、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主要思惟、党的干部方针政策和政治、经济、历史、逻辑学、心理学、率领学、人才学等常识的培训教育,使其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雅概念、体例去剖析、判定和措置问题,能当真研究考查艺术,把握根基技巧,去粗去精,去粗取精,提高考查质量和水平。此外,还可从周边县、市、区礼聘营业娴熟、工作经验丰硕的同业,重点就考查工作根基轨范、首要内容、谈话技巧、材料撰写等方面的事项进行系统讲解。

(二)成立健全各项考查轨制。成立科学的干部查核轨制,对于客不美观合理地评价干部,正确执行干部政策,增强对干部的看管,真正做

到知人善任,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1)干部考查承诺制。去任何一个单元或处所考查干部,被考查者和被谈话者都有一些记挂,是以考查前必需向介入评议、座谈的人员做出承诺,保证坚持原则,合理正派,保守奥秘,如实反映考查情形,接管群众看管。成立信赖,消弭疑虑,营造精采的工作空气。(2)干部考查资格认证制。干部考查人员必需加入上岗前培训和考试,取得上级组织部门公布的干部考查资格证者,才能介入干部考查工作。(3)不按期考查制。除在汲引、使用干部前要进行周全考查外,还可连系年度查核、方针查核、党风廉政责任制查核、随从追随率领下下层、查询拜访群众来信来访等机缘,不按期地堆集考查材料,周全体味干部的默示和全貌。(4)率领干部小我举荐责任制。成立《率领干部举荐干部责任卡》,不管是上级或同级机关的率领同志,向组织部门举荐干部时,都要当真填写《责任卡》,具体介绍被举荐人的情形,搜罗工作实绩、德才素质、首要优错误谬误等,以此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查干部的依据。举荐卡要存档,若是被举荐的人呈现年夜的失踪误,要视情形究查举荐人的责任。(5)提任考查差额制。汲引任用干部时,其考查对象必需按1:2以上的比例确定,本着“不惟上、不惟书、只唯实,交流、斗劲、一再”的原则进行考查,并按照考查功效进行对比择优。(6)干部考查工作责任究查制。按照谁考查谁负责的原则。明晰干部考查主体责任,一旦呈现问题,究查相关人员责任。责任究查制还对被考查人及地址单元和相关小我做出做明晰划定,要求在组织长进行考查时,单元党组织必需周全切确反映被考查对象的现实默示;相关小我必需如实陈述请示情形,不得借机发泄私愤或有意揄扬迎合,夸年夜其辞;被考查人也必需正确看待考查,如实陈述请示,接管组织考查,不得伪装,更不得跑官要官,变相行贿,一经发现有违规违纪现象,将究查相关人员责任。(7)干部考查联系轨制。一是与礼聘的党风看管员、平易近主人士联系,每年召开1至2次座谈会,请社会各界人士评议干部工作,收集定见和建议,增添干部考查的信息来历;二是与功令执纪部门联系。坚持按期召开联席会议,从纪检、审计、搜检、公安等部门收集体味率领干部在廉政勤政、日常行为自律等方面的信息,加以剖析运用;三是与干部看管部门联系。实施干部任用部门和看管部门连系处事轨制,做到让干部看管部门始终介入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使两者既明晰分工,自力行使各自本能机能,又慎密亲密协作,形成看管合力。(8)考查功效重点搜检和回访轨制。干部看管部门每年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一次搜检督办,重点看考查轨范是否到位,考查座谈的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考查座谈的人数是否达到了划定要求,考查功效是否合理公开,考查材料是否齐全。同时,按期或不按期对汲引任用的干部进行回访,把考查材料中所列的优错误谬误同其在新单元、新岗位上的默示一一斗劲核实,综合剖析评价考查功效切确度,以不竭改良考查工作,进一步提高干部选任水平。

(三)加年夜八小时外的考查力度。对八小时之外的考查,要着重体味干部在如下十个方面的默示(1)自我约束方面:在社会交往中有没有较强的政治灵敏性,是否坚持党性原则、遵守工作纪律、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2)社会责任感方面:碰着社会丑恶现象是否敢于避免,当国家和人平易近的益处受到威胁时能否自告奋勇与之斗争;(3)社会公德方面:是否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道德规范;(4)待人接物、结交伴侣方面:各个层面的人能否一视同仁,是否投权略求,媚上凌下,结交时是从事业出发广交社会有识之士,仍是“三教九流”无所选择,或拉帮结伙、营造小我“小圈子”;(5)小我糊口方面:糊口体例、糊口作风、乐趣快乐喜爱是否健康,有没有“傍年夜款”、“养小蜜”的现象;(6)夫妻关系方面:看待爱人是否随地位的升迁发生转变,有没有因听任“枕边风”而导致公私不分的现象;(7)应尽义务方面:是否尽到了赡养和抚育的义务;(8)后世教育方面;是否严酷管教后世,有没有偏护纵容后世错误的行为;(9)经济收支方面:家庭消费支出与收入是否相当,有没有豪侈华侈和讲排场的现象;(10)亲属邻里关系方面:邻里关系是否协调,有没有违反原则、知足亲属不正当要求的情形等。同时要透过现象考查素质,如考查干部在人前和人后的言行看道德,干部在顺境和逆境中的默示看意志,干部对上和对下的立场辨作风,干部在合力和自力的工作中论能力,干部在明处和暗处的行为查清廉等。

失实范文篇8

[论文摘要]统计数据的质量主要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统计数字,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针对目前有些统计数据失实的现象,本文就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统计数据准确性质量

统计数据的质量主要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统计数字,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党政领导制订正确方针、政策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央领导同志曾指出:“我们讲实事求是,首先要把‘实事’搞清楚,然后才能‘求是’。如果‘实事’搞不清楚,‘求是’也不可能做到,‘实事’主要依靠统计部门来搞。”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指出:“如果没有可靠和及时的经济统计数据,特别是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数字,很难想象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制订”。中国历史上的五八年“浮夸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人们至今也还记忆犹新。由此可见,搞准统计数字,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乃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可信度甚低,极大地危及到统计工作的生命,影响了党政领导正确地了解情况,制订政策。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统计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尽管《统计法》颁布实施已若干年了,但由于落实不力,执法不严,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个人或局部利益,隐报、虚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某煤矿为了骗取国家工资,采取开假发票的恶劣手段,虚报煤炭产量;某县有关领导为了突出政绩,虚报农民人均纯收入。诸如此类,屡见不鲜。这种弄虚作假、干预左右统计数字的做法严重践踏了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2.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工作作风差。在当今信息社会,统计承担着向各级各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任务,由于职业道德教育欠佳,有些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敷衍了事,不深入调查研究数字背后的真相,就数字论数字,就数字报数字,这样很容易导致统计数据失实。

3.统计培训跟不上,业务能力差。有些单位的统计人员长期不参加业务培训,有的尚没有专职统计员,致使统计队伍业务素质不高,工作不熟练,使统计数据出现差错。

4.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使统计工作易受到行政干预。我国的统计机构目前还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地方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双重领导。由于国家宏观管理由直接转为间接,决策多层次,利益多元化,地方上报数字越来越受干预,甚至出现了“统计数据要经过党政领导批准”的现象,有的政府领导人公然篡改伪造统计数字,利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统计工作,使统计数据准确性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5.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宜,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相衔接。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开放搞活。农村包产到户,个体工业、商业企业层出不穷,诸如如何统计个体劳动工资等其他方面的有关数据,现行统计方法制度还不能准确地进行反映,而现行统计方法制度中某些指标的计算范围、口径和标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甚统一、不甚衔接,也使得统计数据不准。

6.统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核算管理差。有些基层企业的原始记录混乱,统计台账不健全,核算手续不严,计量检测工具不全,出现了“拍脑袋、凑数字、瞎估计”的现象,这样也就不可能搞准统计数据了。

总之,造成统计数据失实的原因很多,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必须对症下药,采取如下措施:

1.开展统计法制教育,以法治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普及《统计法》的教育,如某市开展的“统计法规知识大奖赛”就可使全社会尤其是统计人员得到一次深入学习、领会《统计法》的良好机会,从思想上提高了他们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促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原则,敢于同影响统计数字真实性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真正做到以法治统。其次,还可对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法》的理论考试,让法深入人心,以便他们理直气壮地按法办事。再次,对大中专学校经济类专业应加设一门《统计法》基本知识课,同时加大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统计法》课程的课时量,以便学生将来走上统计工作岗位后能够依法办事,知法工作,把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放在首要地位,为党政领导及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加强统计工作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实事求是。为了消除人为干扰,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应定期开展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大张旗鼓地表彰敢于同弄虚作假现象做斗争的先进统计工作者。同时,对那些不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情况的单位或人,通过抓坏典型,及时曝光于社会,进行反面教育,这样,可进一步强化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此外,还必须要求统计人员学习并掌握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为坚持实事求是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积极搞好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人员较高的业务水平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要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就必须经常组织业务培训,并进行考核,特别是基层单位更要搞好这项工作,保证一年至少举办一次培训班,并使之制度化,使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统计方面的新知识,以正确地进行各项统计工作。

4.加快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尽早实行垂直方式。关于统计管理体制,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采取垂直方式。即地方各级统计部门的人、财、物都受国家统计部门领导和管理,地方统计局和地方政府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地方统计机构不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这种管理体制不易滋长出行政干预统计数字的现象。尽管在我国现在实行垂直方式有很多困难,但是为避免党政领导任意左右统计数字,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现象再度发生,从长远观点来看我国统计管理体制也必须尽早采取垂直方式,力争再减少一个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5.尽快实现现行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克服数出多门的现象。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各部门为掌握大量信息,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各种统计数据。但随之而来的滥发报表、数据混乱的现象也日渐增多。而要克服统计数据失实的现象,就必须完善统计方法制度,改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与统计方法制度口径不一,标准不一,不衔接配套的状况。如目前在全国推行的基层企业一套表制度,就可以进一步统一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把反映社会经济情况的主要指标高度概括地集中到一套表内,这样可有效地克服报表混乱,数出多门的现象,又如要取得农村一家一户和个体工业企业的有关统计数据,应采取以抽样调查为主,其他调查为辅的方式,并协同工商所、税务所、银行等部门进行横向调查,以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可靠。

6.切实抓好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电算化,搞好核算管理。

建立健全完整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虽然要增加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它们所记载的资料真实且条理化,比较简便易行,对查找核实有关数据,正确填报报表,以保证统计数字准确无误起到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统计核算管理工作,如要给统计人员配备所需的计量、检测、整理、分析所用的电脑和统计软件等工具,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7.建立责任制和考评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统计数据质量检查。以往对统计数据的检查一般是一年进行一次,由于任务大,人手不足,很容易造成蒙混过关,问题查不出,责任不明了,更谈不上提高数据质量了。为达到检查的预期目的,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和考评制。尽可能做到每一季或两季都由统计检查机构派出统计检查员到基层参与指导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因为基层数字是搞准统计数据的关键)。每一项检查都应定有考评分,考评分高就说明统计数据准确度高、质量好。反之,质量差,就要追究责任。从基层统计员到综合统计员直到统计检查员,层层制定岗位责任制,找出数据失实的原因,是哪一级的问题就要追究哪一级的责任,并进行严肃处理。

8.完善统计处罚机制,增加经济处罚条款。颁布实施《统计法》以来,没有一件因为违反统计法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虽然已构成犯罪)。尽管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出自个人或局部利益公然伪造、虚报、篡改统计数据,于国于民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但对这些违反统计法的人最多也不过仅给予行政处分。统计法制应有的威慑力显得太弱,统计法对法律责任规定不力也使得统计数据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必须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完善统计处罚机制,对于构成犯罪事实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应增加经济处罚条款,如某市金属制品厂虚报销售产值被有关部门罚款500元,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撤职或处分。这样,行政处分和经济罚款相结合,使统计法制的强制性和威严性充分体现在有效地维护统计数据真实性上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失实范文篇9

现代经济正步入以世界统一市场为标志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轨道,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因此,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企业要能在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高效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种内外信息。因此,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统计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我们**系统来说,随着“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的形成,以行政区划为单一的卷烟市场割据将很快被打破,搬掉门槛推倒墙是大势所趋。再下一步就有可能是**专卖法的取消,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行业也将马上面临着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者提供准确数据的素质过硬的统计队伍。

近年来,我国统计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将逐步暴露。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一)、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二)、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三)、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四)、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五)、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例如,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在3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而在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5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如果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年的一类卷烟的销售量,而得出一类卷烟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六)、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七)、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二)、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失实范文篇10

一、入党介绍人责任制

(一)具体责任

1、认真做好对被介绍人的培养、教育工作。定期与被介绍人谈话,及时准确地填写培养意见。

2、如实向党组织汇报被介绍人的全面情况,准确提出能否发展的意见。

3、指导被介绍人正确填写《入党志愿书》,并认真负责地填写自己的意见。

4、被介绍人被接收为预备党员后,入党介绍人继续对其实施培养和教育。具体包括:定期听取思想工作汇报;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综合考核其各方面现实表现情况;向党支部汇报;指导其写好转正申请。

(二)责任追究

1、被介绍人在被列为重点积极分子、拟发展对象和被接收为预备党员期间,在教育培养等方面出现问题并影响到新党员质量的,要严格追究介绍人的责任,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要给予党纪处分。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要进行直接责任追究:

(1)不如实、不认真或找他人以及突击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意见的;

(2)《入党志愿书》中不认真填写或找他人填写介绍人意见的;

(3)对预备党员继续实施培养、教育时,其中的环节有遗漏或不认真,出现差错的;

(4)介绍人经手的各项材料时间不符的;

(5)违章规定,弄虚作假或者采取其它手段,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拉入党内的。

(三)处罚标准

1、违反上述第(1)、(2)、(3)、(4)条中1条的,基层党委提出批评;

2、违反上述第(1)、(2)、(3)、(4)条中2条的,基层党委给予通报批评;

3、违反上述第(1)、(2)、(3)、(4)条中3条或3条以上的,除基层党委通报批评外,实行诫勉谈话;

4、违反上述第(5)条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第四十五条规定,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开除党籍处分。

二、党支部书记责任制

(一)具体责任

1、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计划上报党委;及时召开支委会或党员大会研究确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在确定发展对象前,认真搞好民主测评,并严肃认真地搞好发展新党员公示,公示期满后,及时反馈公示结果。

2、搞好对积极分子的系统性培养教育,建立规范的积极分子档案。

3、确定好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并对组织的培养教育工作实施有效监督、检查,及时检查指导积极分子考察簿的填写记录情况。

4、有计划地选送积极分子参加基层党委和组织部门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5、做好发展党员对象的政审工作,不能出现遗漏、应付或个人行为。

6、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认真考察拟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和现实表现。

7、认真指导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并按党章和细则要求履行入党手续和健全各种材料,最后组卷,做到材料齐全,组卷合格。

8、及时组织召开接收新党员的支部党员大会,保证党员出席人数,并充分听取党员意见,认真负责、如实准确地填写支部大会决议,十天内将卷上报党委。

9、党委审批预备党员后,要将审批结果通知新党员,并编入党的一个组织参加活动,同时要及时组织新党员进行入党宣誓。

10、对预备党员继续加强培养、教育、考察和管理,到期转正时及时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并认真履行手续,如实填写支部意见,并组织好有关材料上报党委。

(二)责任追究

1、被发展对象在入党全过程中,出现问题并影响到新党员质量的,要严格追究党支部书记的责任。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要给予党纪处分。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要进行直接责任追究:

(1)没有通过支委会或党员大会研究批准就列为积极分子的;

(2)没有建立积极分子档案或档案不健全的;发展前突击建档的;

(3)不认真填写或找人填写《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簿》中党支部意见的;

(4)不认真填写或找人填写《入党志愿书》中支部大会决议的;

(5)不经公示就确定为预备党员或转为正式党员的;

(6)不经支委会或党员大会研究通过就确定为拟发展对象或上报发展计划的;

(7)该由支部履行的入党材料不健全、有差错,时间不符,造假的;

(8)不组织预备党员进行入党宣誓的;

(9)不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或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但不符合法定人数或伪造支部大会决议,接收新党员的;

(10)政审不真实,失察或隐瞒事实的;对公示中反映出的问题不认真核实、隐瞒事实的;

(11)违章规定,弄虚作假或采取其它手段,把不符合条件的人拉入党内的。

(三)处罚标准

1、违反上述第(1)、(2)、(3)条中1条的,基层党委提出批评;违反2条或2条以上的,基层党委通报批评;

2、违反上述第(4)、(5)、(6)、(8)条中1条的,基层党委通报批评;违反2条或2条以上的,除基层党委通报批评外,实行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处分;

3、违反上述第(7)、(9)、(10)、(11)条中任何一条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第四十五条规定,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开除党籍处分。

三、党委组织委员责任制

(一)具体责任

1、指导党支部做好对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搞好培训提高。

2、指导党支部建立积极分子名册,健全档案,掌握积极分子队伍的整体情况。

3、认真审查支部上报的发展对象的基础材料,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4、认真审核支部发展计划,对支部上报的发展对象进行严格的超前考察,考察要认真、严肃、细致,考察后要认真负责地写出超前考察报告,提出意见。

5、做好发展新党员公示和预备党员转正公示,并将公示结果及时向党委汇报。

6、制定党委发展党员工作年度计划,党委审批后上报市委(县委)组织员办公室。

7、及时将拟发展对象的材料卷上报市委(县委)组织员办公室。

8、认真负责地审查发展党员材料卷中的各种材料和需存档的有关材料是否齐全、合格。党委讨论确定后,在接收新党员支部党员大会后1个月内上报市委(县委)组织员办公室。

9、搞好对预备党员的接收及转正考察,做好向接收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两个党委会议的汇报工作。

10、年末实事求是地写出本党委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质量检查报告,上报组织部门。

(二)责任追究

1、在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对基层指导、监督不到位,考察不实不严,入党手续出现严重问题,影响到新党员质量的,要严格追究党委组织委员的责任,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要给予党纪处分。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要进行直接责任追究:

(1)对基层党支部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基础工作指导、检查不力的;

(2)对基层支部上报的发展对象的基础材料审查不严不细的,发展党员材料卷中各种材料不全,有差错的;

(3)发展党员材料卷上报不及时的;

(4)党委履行的材料不真不实,时间不符的;

(5)发展计划没通过党委讨论审批的;

(6)在考察中不细、不严、失真、失察,降低标准,影响党员质量的;

(7)违章规定,弄虚作假或采取其它手段,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拉入党内的。

(三)处罚标准

1、违反上述第(1)、(2)、(3)条中1条的,组织部门提出批评;

2、违反上述第(1)、(2)、(3)条中2条或2条以上的,组织部门提出通报批评;

3、违反上述第(4)、(5)、(6)条中1条的,除组织部门提出通报批评外,实行诫勉谈话,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给予党纪处分;

4、违反上述第(7)条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第四十五条规定,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开除党籍处分。

(各级党委的党办主任参照组织委员的责任制开展工作)

四、党委副书记责任制

(一)具体责任

1、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和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侧重抓好基础工作和培养教育工作。

2、按照组织部门要求,指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并依据库内信息制定并落实好本党委的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3、严格检查、精心指导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程序、手续,确保程序规范,手续健全。

4、逐一严格审查发展对象的政治背景、家庭情况、入党条件等材料;逐一考察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及现实表现,督促检查支部公示情况,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5、总结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典型,采取培训等积极措施,不断提高支部书记和各级组织委员的业务能力。

6、协助党委书记及时召开党委会,严格审批接收预备党员及其转正。

(二)责任追究

1、对发展党员工作部署、指导、检查不力,把关不严、工作失控,影响了新党员质量,发展党员工作长期滞后的,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要给予党纪处分。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要进行直接责任追究:

(1)对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和培养教育工作指导不到位的;

(2)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制定不严密、随意更改、执行不力的;

(3)对基层支部发展党员程序、手续没有履行把关职责,出现问题,造成不可挽回影响的;

(4)因下属人员素质、业务能力问题而使发展党员工作被动,屡屡出现问题,给全局带来不良影响的;

(5)在考察中不细、不严、失真、失察,或不亲自参加考察,降低标准,影响党员质量的;

(6)没有履行该由党委会讨论决定或审批有关发展党员工作事宜的;

(7)违章规定,弄虚作假或采取其它手段,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拉入党内的;

(8)未经上级党委聘为兼职组织员或未经委托的党委副书记,擅自以组织员身份进行发展党员谈话的;或者被上级党委聘为兼职组织员却擅自委托非组织员进行发展党员谈话的。

(三)处罚标准

1、违反上述第(1)、(2)、(4)条中1条的,组织部门提出批评;

2、违反上述第(1)、(2)、(4)条中2条的,组织部门提出通报批评;

3、违反上述第(3)、(5)、(6)条中1条的,组织部门除通报批评外,要实行诫勉谈话,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给予党纪处分;

4、违反上述第(7)、(8)条中任何1条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第四十五条规定,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开除党籍处分。同时,还要取消被发展对象的预备党员资格。

五、党委书记责任制

(一)具体责任

1、认真贯彻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方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发展党员工作提出新要求,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政治方向。

2、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工作汇报,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指导工作,稳妥解决问题。

3、对下属工作人员严格要求,经常督促检查发展党员工作情况和下属人员履职尽责情况,不定期抽查发展党员工作手续和卷宗,严肃处理违规违纪人员。

4、严把年度发展计划关和党委审批关。发展计划和审批党员必须坚持集体讨论的原则,必须召开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必须亲自在《入党志愿书》上党委审批栏中如实准确地填写党委审批意见。

(二)责任追究

1、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没有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工作不重视、不到位,发展党员工作出现严重问题,给全局带来不良影响的,情节严重、影响极坏的,要给予党纪处分。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要进行直接责任追究:

(1)不深入、不过问、不调查了解发展党员工作情况;工作作风不实,解决问题不力,官僚主义严重,给工作造成损失的;

(2)对下属人员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纠正不到位,处理不严、姑息迁就的;

(3)不经党委会研究讨论,擅自上报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的;

(4)党委会讨论审批党员不严肃、不认真、不民主、一言堂、走过场或不亲自在《入党志愿书》中签署党委审批意见的;

(5)不经党委会讨论,擅自审批党员的;

(6)违章规定,弄虚作假,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拉入党内,出现假党员等严重问题的。

(三)处罚标准

1、违反上述第(1)、(2)、(3)条中1条的,组织部门提出批评;

2、违反上述第(1)、(2)、(3)条中2条或2条以上的,组织部门通报批评;

3、违反上述第(4)条的,组织部门除通报批评外,要实行诫勉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