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帮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3:09:08

商帮经济

商帮经济范文篇1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xx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xx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xx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xx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xx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xx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xx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商帮经济范文篇2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xx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xx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xx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xx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xx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xx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xx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商帮经济范文篇3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当今,许多商人在异地发展起来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回报家乡。据调查显示,浙江省在外从事商贸流通业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的产品70%以上产自浙江,估计年营业额在2500-3000亿元,约占省内相关产业产出的30%,而原料、货源出自浙江或产品返销浙江的比例也相当高。同时,浙商“反哺”浙江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在中原,也树起了豫商的大旗,河南省有关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豫商联合会,与海内外各地豫商联系紧密,每年定期在河南各地市轮流召开豫商大会,加强各地市和省内外豫商的联系,以各种优惠政策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海内外豫商集聚中原,参会人数逐届增多,签约项目数量大幅增加。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分析

伴随外地商帮反哺现象的增多,反映出纯粹地域概念的“经济”正在向基于网络的“人经济”转化,这种变化反映出新的商业价值观对狭隘的地域概念的突破,营造出新的开放动力机制。地域概念是静态的、稳定的,而“人”是动态的、发展的,众多的本土籍商人走出去参与外部经济循环,其流动性带来了本地商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异地复制,获得了成功后又通过反哺而创造更为广泛的商业网络,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

从古至今,“乡情”都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首先,本土商人走出家门,艰苦创业,在思想上带着文化的烙印,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聪明才智,展示家乡的形象,并可带出去一批创业者,为更多的家乡人就业提供机会。根据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区、市)创业人员约400万人,创办各类企业9万余家,累计投资额532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即浙商每年在省外创造的财富,已经相当于浙江省2005年全年的GDP。其次,本土商人走出去,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土产品的输出,一方面可以把外地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回家乡,促进本地企业的进步与升级,甚至直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本土商人走出去可以作为重要的联系平台,为本土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和更多本土企业到外地投资发展牵线搭桥。因此,“人经济”的发展,对于本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合作共赢已成为竞争的新趋势,联盟成为新的战略价值取向。由上述分析可知,“经济”的立足点在地域,而“人经济”的立足点在“人”,“人经济”突破了传统地域经济所依靠的个人关系网络资本的封闭性,这会实现商帮经济与本土经济的双赢。因此,政府应本着发展“人经济”的开放新思维,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大胆“走出去”,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更要“引进来”,引入更多的资本、项目和合作的商机,以人的发展促进地域的发展。

政府发展商帮经济的主要方式是一方面鼓励省内的企业走出去,创造效益,塑造品牌。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及优良投资环境的构建,促使已经外迁的企业通过回迁、开办子公司、项目输入等方式回报家乡,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立企业家数据库。政府应搜集省内外本籍商界人士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所属行业类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等,分析其所属产业结构及特点,建立数据库,为资金、项目、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奠定信息基础。

第二,促进省内的企业走出去。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省外乃至国外进行投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创造效益。帮助其解决融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发展障碍,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强力塑造商业品牌。尤其是对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行品牌塑造,树立形象。

参考文献:

1.向荣.浙商反哺浙江:现状、理性认识与引导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

商帮经济范文篇4

义乌人自古重商业、善经营,有“鸡毛换糖以博微利”的经商传统。据统计,直到1982年,义乌近60万人口中还有5万人做着小生意。“敲糖帮”的存在,成为小商品市场得以根植的物化形式和文化积累。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义乌人独特的人文精神使然。然而,义乌人的商业文化并不是学术思想,也不是通过书本传播的知识,而是源于“敲糖帮”高于经济理论的民间商业传统。义乌的商业文化,体现了典型的民间商业精神。这种精神在官方重农抑商思想的重压之下,在广大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缝隙里,在官方几乎无法管制的领域,寻找到了避免官方压制的途径,并发展成为农业社会中极为少见的经济理性和商业精神。

义乌人并不讳言“一切向钱看”。他们认为,价值规律才是硬道理,企业所从事的一切经营活动,本质上就是听钱的话。所以,他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大生意、大规模、聚大钱,而他们盯准的是小商品、小利润、赚小钱。只要有钱赚,哪怕只有一分钱、一厘钱的赚头,义乌人也会争取。

义乌人常说,“做老板,睡地板。”这种朴素的精神常常让人感慨。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企业做调研,一位老板在员工中午休息期间,居然自己骑着三轮车为客户送货。我问他为什么不找个人去蹬三轮?他居然这样回答我,节约3元钱实际上就是赚了3元。正是这种“节约了就是赚了”的想法让义乌一步步成为中国小商品交易市场的中心。

虽然义乌发展的特色一开始是由民间力量诱致的,但后来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引导、调控、规范、服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义乌经济社会每一步发展提升,都带有鲜明的“有为政府”烙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化市场取向改革。

商帮经济范文篇5

许檀、经君健的《明清时期山东生产资料市场初探》一文以山东集市交易为中心,考察在市场上的棉花、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的销售情况。生产资料市场的出现,表明市场由纯消费型向生产型的转变。近代农业等生产技术的改良,使得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增多,在这方面投入精力较多的是庄维民。而他的《论近代山东的市场经济》总结了自明清到近代,市场系统经历了封闭、流向单一到半传统半开放的发展过程。除省内市场外,与山东相关的省外市场和对外贸易市场被学者关注。赵树廷在说明海洋贸易对清代山东沿海地区的重要影响时,将对外贸易的兴盛表现总结为形成莱阳(后来为烟台)、胶州(后为青岛)为中心的外贸港口体系、直接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规模明显增长等方面。庄维民的《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腹地市场》利用直接腹地与间接腹地,提及口岸与腹地间经济互动所形成的区域市场网络。同时不同腹地间的交叉重叠,腹地间的竞争,促进了新的商路、贸易和商人资本流动的新格局。

二、商品流通的勃兴与商人队伍的壮大

(一)运河与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

大运河流经山东西部,关于运河研究的综述类文章,王云和胡梦飞进行了总结,内容不再赘述。除运河、海运外,贯穿山东的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成为深入山东腹地新的交通线。两条铁路在山东境内形成“十”字交叉,所经地区有如济南、青岛的经济大市,也有如淄博、兖州的矿产大区,还有如泰安的旅游城市。最初的铁路修建与外国侵略有关,但它们的存在也客观上加快了货物和人员的地区性流动。以津浦线为例,1915年其运输货物为1345461吨,载客旅客为1271140人次,1934年货运为3921460吨,客运3083520人次,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虽两项数据的起伏较大,但基本上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江沛的《中国近代铁路史研究综述及展望:1979-2009》一文对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近代铁路发展史有了很好的总结,近年来南开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成为对晚清民初的华北区域的铁路和港口建设的重镇,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在城市史方面,相对于青岛这一陆海枢纽城市,济南城市商业的专门性研究较少。除档案、《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类的资料集、《济南史话》类的通俗读物外,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鲍德威的《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一书将明清时期山东府治所在地济南为研究中心,探讨了其在成为华北地区铁路枢纽后,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相对好地结合的现代化历史过程。而王琨《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1929-1948)》探讨了在二十年时间里,同业公会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王瑞琪的《近代济南开埠与城市转型———以商埠区为中心》对开埠后商埠区经济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开埠与铁路,成为济南城市现代化发展及商品流通种类、速度、方式等改变的重要原因。

(二)商帮和商人的发展壮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大致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的直接流通渠道和“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的间接流通渠道两种。古代村镇集场中不乏牙行、牙人一类的中介机构和中介者。而省内和省际间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所见,专门性研究少,通识性读物多,是山东商帮研究的一大特点。较早且较为全面专门研究山东商帮的,当属李华的《山东商帮》一文。而针对山东商人何时形成商帮,范金民做出了“至迟明末山东商帮便已存在”的推论。移民潮与商业的发展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系。而提及山东的移民,往往会联想到“闯关东”,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孤立分析移民潮对移出地和移入地人口、社会方面的影响,对于由移民潮带来的商业发展及商品的流通关注度不高,尤其是山东地区移民所形成的山东商帮,鲜见专著。程美秀的《清代山东商人在东北经商述略》一文中举清末营口、大连公议会中山东帮之例意在说明山东商人对东北经济的促进作用。余同元、王来刚《关东鲁商》论及明清民国时期的关东鲁商主要包含“东三府的黄县商帮、掖县商帮、蓬莱商帮以及西三府在东北经商的一些地域性或家族性商业团体。”东三府在地理位置上濒海,这一客观因素促使三府人民有出外的传统和条件。移民所带来的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影响是双重的,官美堞的《清代山东黄县的发展》则引用了方志史料分析黄县人外出经商的原因、地点等,而由于黄县商人的外出,其本地行业也被带动发展。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儒商气质是该群体的特点。《儒家文化与山东商人的经商特性》一文认为,儒家文化培养了山东商人诚信等优良的商业品质,但“无商不奸”的传统观念还是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山东商人与其他沿海商帮相比,其冒险意识不突出。李金山《先秦两汉齐鲁商贾传统研究》与胡广洲的《明清山东商贾精神研究》举郑板桥和李化熙之例,用以说明地方官吏整顿市场、促进商业发展、保护商人利益。而对于商人的构成,作者采用三分法,经商者中官僚的加入,也表明“贱商轻商”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宋志东《近代山东商人的经营活动及其经营文化》以近代山东工商业界的革新为切入点,举面对革新三种典型商人企业章丘孟氏、桓台苗氏、青州宋氏,意在说明在革新下山东商人的经营文化。韩丽的《鲁商文化解读》以文艺学的视角,追溯鲁商文化形成的历史根源,同时借助现代企业海尔公司,用以说明鲁商“仁、义、礼、智、信”优良文化的传承。

(三)流通格局的演进

开埠的发生,逐步改变了山东的商品流通结构,随之而来商人资本也了一定的改变。庄维民的《近代山东商品流通结构的变迁及其意义》一文认为,与传统商品流通时期土货是运输大宗,商品的单向流通性特征相比,进入近代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辟等,商品流通呈现出“土洋货商品和进出口商品为商品大宗并双向流通”的特点。庄维民《近代山东商人资本地域分布结构的变动及影响》一文认为,随着开埠,山东商人资本由运河、胶东登莱及胶州三个地区,向沿海和内地开埠城市进行了三次大的转移,伴随着转移,逐渐形成以开埠城市为中心的分布结构。庄维民《近代山东行栈资本的发展及其影响》一文指出,由于山东旧有流通格局的改变,引起近代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而以上变化的大趋势又进一步促进行栈业和行栈商人资本的兴起发展,与买办相比,行栈商人的独立性较强。

三、商业城镇的发展

与江南“市镇”的丰硕成果相比,山东的城镇研究还是较为薄弱的,且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按照许檀的观点,山东的商业城镇可以划分为“运河、东部沿海、内陆”三类,这种城镇格局的形成也与山东的地形和交通大动脉的分布有关。在三种城镇中,就目前所见的研究成果看,运河沿线和东部沿海商业城镇成果数量多,具体的城镇研究可参看《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第四章第一节。商业的繁荣和人地矛盾,也对农村人口结构产生影响。《16-19世纪山东人口的非农业化趋势》认为该时段山东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城乡市场网络形成”的特点,而这两个特点无疑对商品和人口的自由流动带来积极意义,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趋势增强,出现“离土不离乡”和“离土离乡”两类。

四、结语

商帮经济范文篇6

仔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省委省当局支撑市加速开展发动大会和行将召开的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力,经过在全市工商系统展开“四帮四促”运动,进一步亲密工商行政治理机关与监管效劳对象及广阔人民群众的联络,监管与效劳并举,经过扎实推进“三个建立年”(即作风建立年、情况建立年、项目建立年)运动,实在实行工商行政治理本能机能,推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开展。

二、任务义务

展开“四帮四促”运动,以市局党构成员、各分局、县(市)局班子成员为主,接纳面上帮促和定点定人帮促相连系的方法,市局党构成员带头领先垂范,每位党构成员要连系分工,在确定的任务联络点中选择一至两个工商所、一至两个农贸市场、一个重点企业或项目进行重点帮促,并协助联络点查找宽和决班子建立和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凸起问题,对帮扶联络点反映出来的坚苦要实时沟通协调,仔细协助其处理实际坚苦,以此来带动全市工商系统率导干部深化底层、深化群众,协助处理底层工商干部和监管效劳对象最关怀最直接最实际的好处问题。

㈠协助进修体会精力,促进思维一致。

1、市局及各分局、县(市)局指导班子成员要接纳调研座谈、上党课、作情势剖析申报、宣讲、专题指点等方法,协助底层仔细进修、深入体会中心、省委、市委的一系列决议计划摆设,协助底层调查和把握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开展的总体思绪、目的义务、重点任务等,然后把广阔干部群众的思维和看法一致到“加快开展、加速转型、推进跨越”的主基调上来,一致到“作表率、走前列、做奉献”的要求上来,一致到“走科学开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根本途径上来,一致到“领先进入具体小康”的目的义务上来,使全市工商系统上下进一步把思维一致到开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开展上、把力气凝集到开展上。

2、市局及各分局、县(市)局指导班子成员要深化到各挂钩联络点,重点协助底层具体总结任务。经过“记民情日志、建民情台帐”和“百家千户大走访”等运动载体,效劳底层,效劳群众,构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赶超进位、推进跨越的开展格式。

㈡协助理清开展思绪,促进科学开展。

1、经过组织专题培训、约请专家解说等方法,促进底层工商部分解放思维、开辟视野,在更高要求上经营开展;指点底层工商部分环绕全市“十二五”期间的目的义务,确定契合实践、凸起特征的效劳重点和任务目的。

2、协助底层工商部分依照市经济社会开展的重点任务,实在实行工商行政治理本能机能,进步市场监管法律程度,提拔工商部分法律形象,效劳和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开展。

3、实在增强指点,健全任务机制,落实任务办法,协助底层工商部分进步效劳当地经济开展的才能,指点底层工商部分供应优质的效劳,落实省局党组“12345”任务思绪,对峙以报酬本,改变法律理念,改善效劳方法,优化开展情况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起劲,出力塑造工商机关勤政廉政、法律公平、效劳底层、效劳群众的优越形象。

㈢协助处理实践问题,促进增比进位。

1、指导干部要深化调研、调查实情,充沛发扬统筹协调效果,协助底层处理任务中面对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注重增强底层步队的常常性教育治理,教育广阔底层干部,实在做到“五个准确看待”,即:准确看待生涯待遇、准确看待任务压力、准确看待实践坚苦、准确看待生长提高、准确看待现有岗亭;在实行市场监管本能机能中要做到“五个不让”,即:不让工作在本人手里耽搁,不让任务在本人手里中缀,不让案件在本人手里积压,不让过失在本人手里发作,不让工商形象因本人遭到影响;做到“三清一跟上”,即:对监管效劳对象小我根本状况清、运营情况清、守法信誉清、监管与效劳还跟上;在任务进修中要当好“五个表率”,即:在坚决政治信心上作表率、在立异办法上作表率、在连合起来干事业上作表率、在改良学风抓进修上作表率、在树立工商形象上作表率,确保全市系统思维不散、劲头不减、次序不乱,为完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开展作上班商应有的奉献。

2、增比进位。局指导班子和指导干部要带头改变作风、进步效率、效劳底层、推进跨越。仔细组织市局机关遍地室干部职工全力抓好各项义务的落实,在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开展、加速转型、推进跨越的活泼理论中创先争优、追比进位。力争市工商系统各项任务目的完成在全省系统目的审核和市直机关目的审核中处于前列,依法行政、食物平安监管系统建立等任务处于全省工商系统率先地位。

3、市局“三创一办”任务指导小组要环绕全市“三创一办”任务由工商牵头的各项审核目标,深化底层,展开催促、反省、指点和效劳任务,针对发现的问题和缺乏,研讨和提出处理的详细方法和办法,指点底层单元进行整改。

4、扎实深化展开“三个建立年”运动,不时深化“整治开展软情况,建立效劳型机关”任务。要强化工商干部为底层、为企业、为个别私营运营者、为广阔消费者效劳的认识,以“缩短工夫、顺序简化、热情效劳”为主旨,接纳提早介入、自动上门、现场办公、开设绿色通道等办法,疾速处理重点项目市场准入审批手续,果断根绝工商干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推、拖、扯、转”、“吃、拿、卡、要”等行为的发作。

5、积极支撑各类市场主体安康开展,仔细“落实‘三项效劳’、倡议‘三种优化’”、履行“四通”、“五心”效劳、履行“审核合一”审批任务制试点任务及“预定效劳”、“上门效劳”、严重项目专人担任处理等一系列详细办法,最大限制为企业和个别工商户供应更为便捷、更为人道化的效劳,协助运营户处理实践坚苦,有用地拉近工商部分和监管效劳对象之间的间隔,增进彼此的调查。

㈣协助化解矛盾胶葛,促进调和不变。

1、注重总结和运用“百家千户”大走访运动的有用做法,对峙以“人民称心”为规范,出力进步处理新期间人民内部矛盾的才能程度,仔细处理信访案件,做大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的回答任务,并仔细处理上级指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义务,实在做到事事有回答,件件有回音。

2、强化监管认识,狠抓法律效能的进步。扎实展开产物质量和食物平安监管,加大袭击和防备传销的力度,增强常识产权的维护力度,严峻查处商标侵权违法行为,进一步强化反不合理竞争、反垄断法律任务,实在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严厉法律”,力争在营建公道有序的市场情况上获得新的成效

3、强化维权认识,狠抓消费者权益维护任务。持续展开“12315”五进任务(即进商场、超市、市场、企业、黉舍),增强“一会两站”建立,进一步拓宽胶葛调停的“绿色通道”,并抵消费申述告发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剖析汇总,起劲完成消费维权由过后受理处置为主向事前预警和超前防备改变,实在维护社会调和不变。

三、任务办法

市局及各分局、县(市)局指导班子要立刻举动起来,深化底层,深化企业、深化个别工商户、深化消费者,实在做到“指导作表率、机关作示范、党员领先锋”,出力处理底层单元和监管效劳对象面对的实践坚苦,想群众之所想,真情效劳,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妥事、做实事、解难事。

㈠深化底层调研,与群众“零间隔”接触。

全市工商系统要加大到企业、下底层走访调研运动的力度,带着问题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乡村,深化调查企业和群众的实践需求,找准效劳企业、效劳群众的连系点,明白进一步改善效劳的起劲偏向和任务办法,自动为企业和群众供应协助和效劳,处理好底层和群众最关怀、最直接、最实际的好处问题和群众反映激烈的热点问题。连系2011年元旦、春节时期的走访慰劳运动,为老党员、生涯坚苦的工商干部、扶贫帮扶对子奉上一份组织的暖和和关心。

㈡执行结对帮扶,真情帮扶促调和。

市局党构成员带头领先垂范,每位党构成员连系职责分工,对选定的任务联络点辨别就底层工商所建立、干军队伍建立、当局重点项目及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标准入答应、“三创一办”监视指点、市场监管效劳、行政法律办案、消费维权等方面的任务进行对口帮扶,协助底层单元进一步增强政管理论和任务营业常识的进修,进步工商步队的市场监管程度。各分局、县(市)局党构成员也要连系分工,树立任务联络点。机关遍地室要连系任务职责,在底层工商所、企业或个别工商户、底层坚苦党员或乡村贫穷群众中,选定一个帮扶对象执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市局党组指导定点帮扶任务每月要深化底层联络点展开效劳任务1次以上,每月不少于5天,机关遍地室每月要到联络帮扶点展开任务1次以上,每月不少于2天,协助处理实践坚苦和问题。

㈢展开承诺运动,在效劳群众、效劳开展中创先争优。

仔细展开“我是共产党员,我为增光”运动,市局党构成员和各分局、县(市)局指导,要带头完本钱岗亭的目的义务,环绕中间任务和首要义务,把公开承诺作为创先争优的要害环节来抓,在加强责恣意识和进步执行力、改良任务办法、发明一流业绩、勤政廉政、自我教育等方面经过工商红盾信息网等平台向社会公开承诺,承受社会群众的监视。

四、任务要求

全市工商系统要高度注重,充沛看法“四帮四促”运动的主要意义,在连系实践、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实在把各级指导干部、广阔党员、工商法律干部的思维和举动一致到市委、市当局的摆设和要求上来,立刻举动,精心组织,强化办法,真抓实干,确保“四帮四促”运动真正获得实效。

㈠增强组织指导,强化责任落实。

为增强对运动的组织指导,市局成立“四帮四促”运动指导小组,由市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元怀同志任组长,石世龙、戴丽霞、王运生、王芹、韩道权同志任副组长,市局机关遍地室首要担任报酬成员,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局人事教育处,详细担任本单元“四帮四促”运动的组织指导,并由专人担任联络员,重点做好沟通联络、剖析状况、处理问题等任务。首要职责为:连系实践确定协助单元、协助对象、任务义务和方法办法,实时展开任务。要树立任务台帐,具体记载展开运动所到单元、任务工夫、任务内容和实践结果等。市局机关各部分、各分局、县(市)局也要指定专门的任务联络人担任运动的协调、沟通和状况反应,并将联络人名单及联络方法报市局人教处。

㈡强化准则建立。

要注重增强帮扶任务准则建立,进一步健全和完美全市工商系统各级指导干手下底层、结对帮扶、按期寻求底层和群众定见、推进便民利民效劳、为群众办妥事做实事、展开矛盾胶葛排查调停等联络效劳群众准则和信访准则,确保“四帮四促”运动的展开落到实处,获得实效。

㈢强化作风规律。

要发扬艰辛斗争的优秀作风,要深化前提最艰辛、任务最坚苦的当地,实在协助底层处理实践坚苦。禁绝层层伴随,铺张糜费,给底层单元添加担负;禁绝指手划脚瞎批示,搅扰底层任务;禁绝私自缩短深化底层的工夫,“走马观花”、搪塞应付;禁绝将帮扶义务推给底层,上班不出力。

㈣强化催促反省。

全市工商系统各级党组要充沛发扬本能机能效果,经过听取报告请示、交流座谈、调研调查、深化底层指点任务等方法,增强对“四帮四促”运动状况的监视反省。市局纪检监察室要实时把握运动发展状况,设立告发监视德律风,催促各分局、县(市)局进步做事效率,实在为开展效劳。市局将把“四帮四促”运动归入绩效审核目的,每季度下发审核义务,并把运动的成效作为年关目的审核、创先争优的主要规范进行审核奖惩。市局人教处要做好市局党构成员展开“四帮四促”运动的协调效劳任务,并实时搜集汇总有关状况按时上报市督办督查局。

商帮经济范文篇7

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要立足职能,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奋力做好护农、帮农、兴农三篇大文章,以扎实的工作业绩激发这种动力、持续这种动力、强化这种动力!

要继续坚持“红盾护农”,保障农业生产。今年以来,仁布县工商局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开展“红盾护农”作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确保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努力建立农资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有效地维护了农资市场经济秩序。今年以来,共立案查处各类农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查获、没收劣质化肥吨,假冒复合肥吨,劣质农膜公斤,假冒农药箱。在开展“红盾护农”活动中,我局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是否取得成效的第一标准。例如,我们在处理一农民投诉的化肥质量纠纷中,已确定该批化肥属合格产品的情况下,为使这位农民满意,工商所长请来农技师三次来这位农民的豆地,现场为他讲解庄稼的致病原因,讲得刘某心服口服。他说,你们工商所为我这一亩地可真没少操心啊!实践证明,“红盾护农”行动维护了良好的农资市场秩序,同时,也树立了工商执法权威,树立了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作为工商系统一名新成员,我将积极投身于“红盾护农”伟大实践中,与我的同事一道,严格落实流通领域农资商品监督检查制度,全力加大农资经营领域监管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伤农、坑农违法经营行为,着力净化农资市场经营环境,让“红盾护农”闪耀着更加灿烂的光芒!

要强力推进“合同帮农”,广开农民致富路。合同是经营者的财富,是诚信的约定,“合同帮农”是工商部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仁布县工商局建立和落实了合同帮农工作责任制,在基层分局(所)建立了合同帮农示范点,促进了农民增收。作为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律赋予的合同监管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国家工商局《关于深入开展合同帮农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发挥基层工商所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主动走进农资经营户(店)中,主动为农户牵线搭桥,选择信誉与农业技术俱佳的专业合作社作为受托方,帮助村民与合作社达成协议,认真审查农业合同,积极调解农业合同争议纠纷,,确保我县农民群众用上“放心农资”,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商帮经济范文篇8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大合同帮扶工作力度。各工商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服务“三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己任,加大涉农合同帮扶的工作力度。在合同帮扶工作中,要重点围绕合同指导、监督、执法等各项职能,在建立完善合同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选择有特色的农产品或辖区主要经济作物等作为合同帮扶的切入点,以重点涉农龙头企业为合同帮扶的突破口,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以合同规范促进合同农业稳步发展,以合同监管巩固农业既有成果,以合同执法保障合同农业良好环境。

(二)逐步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合同帮扶工作水平。要针对涉农合同双方法律意识薄弱、签约率不高、合同条款不规范、履约和毁约比较随意、涉农合同双方互信度低等问题,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合同帮农工作水平。

_、建立合同法律培训制度,为推动合同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推进合同帮农工作中,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诚信履约意识,夯实合同农业发展的基础。

_、建立完善合同帮农指导服务工作机制,为农业合同双方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通过在乡镇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合同指导员”形式,采取跟紧跟近企业的办法,推行农业合同示范文本,现场对合同签约指导、合同履约监督、简单的合同调解,规范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签约、履约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合同农业交易秩序,推动合同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三)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大力表彰诚信守法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在农村形成诚信守约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要把涉农龙头企业的合同信用情况,列入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内容,重点进行动态监管。

(四)要建立涉农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制度和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行为,要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快捷、简便、高效的优势,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合同纠纷,要认真研究分析当前涉农合同欺诈的特点、形式和规律,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

二、实施步骤

合同帮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一)制定方案,建章立制。各工商所要制定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同乡政府协调,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确定“合同指导员”,完善合同帮农的各种工作制度。

(二)调查摸底,建立台账。各工商所要对辖区涉农企业的登记、合同使用、订单份数、涉农户数、亩数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起涉农合同企业台账。

(三)开展法律宣传,规范合同文本。各工商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涉农企业和农户学习《合同法》、《农民合作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动员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推广使用规范合同格式,针对“订单农业”,履约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农户建立利益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增强企业、农户依法履行农业订单的法律意识。

(四)深入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对订单农业合同进行检查指导,填写“合同指导意见书”,采取政策咨询、资信调查等手段对订单签约的企业进行审查,防范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_月__日前将第一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二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在夏、秋收之前对涉农企业和农户签约的“订单合同”进行走访,填写“合同履行提示书”,提醒合同双方按时履约。做好事中督导工作

_月__日前将第二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三阶段(____年_月至__月)

做好涉农合同纠纷的调解,打击合同欺诈,充分发挥工商部门的行政调解职能,帮助合同双方及时化解矛盾,妥善解决合同纠纷;依法查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各类合同欺诈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第四阶段(____年__月__日)

各工商所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措施、经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于__月__日前报市场合同监管科。同时评选出一批“守合同重信用”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适时进行表彰公示。

三、工作要求

(一)各工商所要高度重视合同帮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所长全力抓,工作安排要具体、量化、细化,责任到人。做到工作上有目标,组织上有保障,人员上有落实。

商帮经济范文篇9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大合同帮扶工作力度。各工商所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服务“三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以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己任,加大涉农合同帮扶的工作力度。在合同帮扶工作中,要重点围绕合同指导、监督、执法等各项职能,在建立完善合同帮扶机制上下功夫。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选择有特色的农产品或辖区主要经济作物等作为合同帮扶的切入点,以重点涉农龙头企业为合同帮扶的突破口,进行重点指导和帮扶,以合同规范促进合同农业稳步发展,以合同监管巩固农业既有成果,以合同执法保障合同农业良好环境。

(二)逐步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合同帮扶工作水平。要针对涉农合同双方法律意识薄弱、签约率不高、合同条款不规范、履约和毁约比较随意、涉农合同双方互信度低等问题,建立完善合同帮农行政指导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合同帮农工作水平。

_、建立合同法律培训制度,为推动合同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推进合同帮农工作中,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诚信履约意识,夯实合同农业发展的基础。

_、建立完善合同帮农指导服务工作机制,为农业合同双方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通过在乡镇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合同指导员”形式,采取跟紧跟近企业的办法,推行农业合同示范文本,现场对合同签约指导、合同履约监督、简单的合同调解,规范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签约、履约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合同农业交易秩序,推动合同农业稳步健康发展。

(三)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大力表彰诚信守法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在农村形成诚信守约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要把涉农龙头企业的合同信用情况,列入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内容,重点进行动态监管。

(四)要建立涉农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制度和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行为,要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快捷、简便、高效的优势,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合同纠纷,要认真研究分析当前涉农合同欺诈的特点、形式和规律,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

二、实施步骤

合同帮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一)制定方案,建章立制。各工商所要制定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同乡政府协调,建立“合同帮扶工作指导服务站”,确定“合同指导员”,完善合同帮农的各种工作制度。

(二)调查摸底,建立台账。各工商所要对辖区涉农企业的登记、合同使用、订单份数、涉农户数、亩数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起涉农合同企业台账。

(三)开展法律宣传,规范合同文本。各工商所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涉农企业和农户学习《合同法》、《农民合作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动员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推广使用规范合同格式,针对“订单农业”,履约难的问题,帮助企业,农户建立利益和风险共担的机制,增强企业、农户依法履行农业订单的法律意识。

(四)深入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对订单农业合同进行检查指导,填写“合同指导意见书”,采取政策咨询、资信调查等手段对订单签约的企业进行审查,防范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_月__日前将第一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二阶段(____年_月至_月)

在夏、秋收之前对涉农企业和农户签约的“订单合同”进行走访,填写“合同履行提示书”,提醒合同双方按时履约。做好事中督导工作

_月__日前将第二阶段工作小结报市场合同监管科。

第三阶段(____年_月至__月)

做好涉农合同纠纷的调解,打击合同欺诈,充分发挥工商部门的行政调解职能,帮助合同双方及时化解矛盾,妥善解决合同纠纷;依法查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各类合同欺诈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第四阶段(____年__月__日)

各工商所对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措施、经验、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于__月__日前报市场合同监管科。同时评选出一批“守合同重信用”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适时进行表彰公示。

三、工作要求

(一)各工商所要高度重视合同帮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所长全力抓,工作安排要具体、量化、细化,责任到人。做到工作上有目标,组织上有保障,人员上有落实。

商帮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机制

一、浙江现象与浙江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十八大以来,浙江省经济保持近10%的增速,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同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4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5位。浙江所创造的社会经济发展奇迹被称为“浙江现象”。也曾总结道:“在浙江人民创造自己灿烂文明史的背后,始终跳动着、支撑着和引领着他们的力量的是浙江人民的精神[1]。可见浙江现象的产生与浙江人民与浙江企业家的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浙江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特征企业家的精神就是企业家自身独有的价值观、思想方式以及个人素质,并且在实践中应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等综合的精神品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真实来源[2]。企业家精神是在日常生产实践基础上从受地区传统文化熏陶转型而来的产物,区域性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区域性的现象,浙江企业家精神也具有其地方特色。浙江企业家精神除了有一些其他地区企业家精神共性之外还带有自身的特性:诚信精神是浙商勇立潮头的坚强基石;坚韧精神是浙商砥砺前行的强大支撑;冒险精神是浙商奋勇争先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浙商做大做强的重要法宝;担当精神是浙商顶天立地的精神支柱。2.创新精神是浙江企业家的灵魂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3]。在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将创新转化为创新成果,是浙江企业与浙江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创新精神是浙商的灵魂。创新精神是浙商冒险精神的重要体现:在进行创新性活动时企业家势必要冒巨大的风险,创新就像是打开一扇未知的大门,企业家必须忍受创新所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四千精神流动在每个成功浙商的血液里,同时创新之路上浙商需要面对千难万险,浙商的坚韧精神是创新精神发光发热的必然保障。从包玉刚到赵安中再到邵逸夫。浙商精英在功成名就后往往施仁布泽,造福社会。他们“爱乡而又不恋故土”,外出闯世界发达后,再报效桑梓、造福故土。“浙江是浙商永远的根。”正是这样的担当精神激励了无数浙商砥砺前行。创新实干的企业家精神,何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造福故土更是无从谈起。浙商的创新精神是实现担当的重要前提[4]。3.创新精神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离不开企业家,也没有任何一种人能替代“企业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是最主要原因,或者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5]14。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的增长息息相关,企业家精神活跃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6]。企业家精神体现在其所拥有的创新性、抗风险特质上,而其创新性,抗风险特质会影响其在创新上的投入,创新投入越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他们卓越的判断力,勇往直前的闯劲,不断地创新,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就是浙江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形成原因

企业家精神与地区文化环境之间存在必然的互动关系,重商文化氛围是企业家创新精神孵化的重要条件。同时企业家也通过自身活动影响地区文化氛围。浙江因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加之地理、政策因素,成为了孕育企业家的温床。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在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演进过程中自然环境、区域文化、制度都对创新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1.文化环境与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首先,浙江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是形成重商文化的重要条件。浙江作为沿海省份,缺乏内陆地区广袤的平原,耕地、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的缺乏使得大多数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无法单纯依靠第一产业。为谋生存,求发展,浙江地区诞生了诸如湖州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萧绍商帮、绍兴商帮、温州商帮、台州商帮、义乌商帮等一大批浙商群体。众多商帮汇集于浙江地区促进了浙江地区浓厚商业氛围的形成。“商帮”的云集在浙江地区产生了集聚效应,浙江省是全国第三大私营企业聚集地。经济集聚营造了雄厚的知识库,为企业的创新奠定了较好的技术、资金基础,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与扩散;促进了知识共享,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了地区内制度创新的能力,并因此提高地区内企业创新的能力[6]。地理因素固然是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浙江区域鲜明生动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其形成的重要的思想源流[7]109。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类似崇尚节俭、乐于奉献、勇于开拓等企业家必备的优秀品质。加之浙江位于沿海地区所独有的区位优势,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在浙江交融。浙江企业家更敢为人先,形成了工商皆本的文化价值传统。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使得浙江地区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企业家精神—更强的创新精神。自主创新精神这一根植于浙江企业家灵魂中的品质与市场经济相互影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浙江企业家挣脱了政治束缚,迅速转化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民间企业家。沉淀下来的自主创新精神又激励拥有更加广阔舞台的浙江企业家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市场,发现新的商机,开发新的产品,努力实现向新兴行业的转型。2.制度环境与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长期的计划经济对浙江地区的企业创新精神发展造成了巨大阻碍作用。但浙江由于远离传统政治中心,改革开放后国有经济比重不高,制度创新历史包袱轻。这又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展。从制度角度来看商业制度,产权制度,专利制度,制度变迁都会对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产生重大的影响[8]。①企业家选拔制度的影响。企业的领导人应具备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敢担风险的品质[9]。企业家选拔机制的不合理性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类似于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企业家的才能可以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没有优秀的企业家或者企业家缺乏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很难想象一个企业能充分整合其他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②专利保护的影响。在知识经济年代,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新成果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扩散、使用。专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创新产权人的利益来激发创新。专利制度的完善不仅能够刺激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同时又能保障创新的扩散。③制度变迁的影响。一个冒险的知识发现人可以推动知识、技术和经济的演变。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出现大量的技术创新原因就在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性的产权制度和竞争性的商业制度。制度上的变迁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未来经济制度变化的方向,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增长的同时也是激发企业家创新的重要因素。

三、“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

1.提供企业家创新精神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合理的制度安排能为浙江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与保护功能。政府对浙江企业家精神培育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立法保障、创新政策的支持、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学研合作是创造一个有利于浙江企业家创新和竞争活动的繁荣的商业环境的必要保障。①立法保障。立法回应不足会引起企业家精神的消沉。执法公正缺失又会造成企业家精神的低迷。司法独立弱化最终导致企业家精神的式微。[1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通过对现有的专利法、竞争发、环境保护法等与企业创新行为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市场环境。②创新政策的支持。企业创新外部资金渠道单一是制约企业家创新的重要原因[11]。创新资金是企业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投入,缺少创新资金支持是浙江企业无法壮大的一大瓶颈。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为浙江企业家创新实行税收优惠补贴,为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这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也向社会释放了鼓励企业家创新的政策信号。③完善企业家选拔机制。要保证民营企业能通过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内部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者选拔机制,使其能有效地不断培养和选拔出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采取组织任命与市场选择相结合和市场双向选择这两种方式是较理想的经营者任用方式[12]15。要大力推进企业家职业化道路,建立“企业家人才库”,打造独立的企业家市场的供给主体和人才来源。浙江企业家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④增强与高校间的合作。产学研结合有助于实现企业和大学知识转移、提高创新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内组建研发机构,开发本企业需求的技术创新任务。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推进创新的科技发展计划以及民间的产学研技术攻关联盟。与此同时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参与并不是作无偿奉献,要把探求“利益共同点”放在突出地位,让各方找到满意的利益共同点[13]。2.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浙江区域传统文化蕴含了优秀的文化因子,根植于区域文化中的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生根发芽。浙江企业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表现出敢于冒险、勇于担当、热衷创新与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7]107。因此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围能加速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①引导公众的观念认同。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根植于浙江独特的区域文化,创新精神的培育首先要创造一个适宜企业家精神形成的文化环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墨守成规、随遇而安、“官本位”等观念必须彻底扬弃。引导公众对创新光荣的价值取向的认同[12]14。让成功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占据社会的中心舞台,鼓励浙江企业家的创新行为。②改善企业内部文化氛围。仅仅依靠宏观环境的改善实现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是不切实际的,相应的企业文化策略同样必不可少。首先,国有企业长期强调合作,忽视了内部竞争的重要性。而民营企业过度注重竞争,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直接导致了企业寿命的缩短[14]。企业内部必须形成一种“竞合”文化。其次,应当在企业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权力差距大,组织内部等级森严有碍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最后,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应当淡化企业内部的“家族管理”色彩。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思想”会反映在每一个民营企业中。浙江作为一个沿海经济强省,不乏许多成功的民营企业。管理中过分强调家族成员,不利于调动非家族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家族企业的发展不应当只有家族核心成员受益,同时企业也不应当只服务于家族内部成员。②做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传承。守业开拓期的浙商通过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稳定持续地保有自己的商业成果,并使之进一步巩固与扩大。对当下浙江民营企业家而言,企业已经逐渐由初创期进入到了做大做强的阶段,相比起创业初期市场环境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文化也已经迅速普及。浙江企业家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所带来的优势无法永久保持比较优势[5]15。老一辈企业家已经进入迟暮之年,相比起过去的二三十年如今又要面对大量的外资企业的挑战。而此刻正值浙江企业家代际传承的关键时期,培养新一代企业家、弘扬老一辈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浙江企业家创新精神永葆活力的必然要求。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