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旋运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5:54:06

三旋运动

三旋运动范文篇1

E=mc²

物质变化和进化是运动的复杂方式。有运动就有空间和时间,时间空间是运动存在方式,不同运动可用不同的时空描述。不同运动的能量可以用不同参量定义的,而参量描述又跟时空密切相关。跟空间方向有关的矢参量定义的能量为矢能Ea,如平动能、自旋能等,而用标量定义的能量为标能Eb,如内能等。一物体系统总能通常是矢能和标能之和,矢能对总能比例愈大,愈处于场物质状态。

E=Ea+Eb

矢能等于或超过总能一半则为场物质状态,矢能等于总能为极限速度的纯平动运动。

E=mc²=mυ²/2

υ=1.41c=c’

纯粹平动或纯粹自旋运动的物质系统是不稳定的系统,因为场物质各向机会均等,使其在一个方向上必同时存在正反运动,并转化为旋涡或涡旋运动,它是粒子和天体存在自旋和公转的本质,也是面旋存在的动力。涡旋运动趋匀过程必浓缩质量,它是实物成体和存在引力的根源。但由于涡旋体不可能无限地浓缩质量,必再弥漫或弥散,在趋于平衡中形成周期性变换或交换。因此平动、自旋、周期性变换、交接是物质最基本运动方式。平动与自旋周期地变换可构成稳定系统,光子是平动能mc2/2与周期变换能hν/2各占一半的稳定场物质(场质)系统。

E=mc²=mc²/2+hν/2=hν

它可以看成相对论与量子论描述统一的两个方面。

《涡旋论-未来物质结构设想》一文指出:宇宙中最基本物质形态是高速平动连续物质,但趋匀原理又使各向平动机会均等,即总是同时存在正反平动,必转化为各式各样的涡旋运动。因此涡旋运动与平动一样的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状态,也是物质最基本形态或属性,并非外力作用引起的。涡旋运动的能密度趋匀必引起质量浓缩,如

w=ρυ²/2=ρr²ω²/2=k

中k和ω为常数时,质量密度ρ与涡旋体半径r平方成反比,愈处于中心质量密度愈高,这个质量中心趋势就是物质成形与万有引力产生的根源。中心绝对静止时质量趋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心必定运动的。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物质。

成形物质-实物总是同时存在平动与涡旋等两个以上运动。若其被制动或减速,平动速度减少,涡旋运动增多,周围就有向心加速场质,即正电场。若被打出或加速,平动速度增大,涡旋运动减少,周围产生背心加速场质,即负电场。实际上平动加速平动能(速度)递增,涡旋能(角速度)减少,处于弥漫状态。但速度有极限性,不可能一直递增,又再往涡旋运动变换,平动能(速度)变换为涡旋能(角速度)并浓缩质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浓缩,而再弥漫或加速,形成了周期性变换,甚至交换。光量子就是典型的周期性变换的稳定粒子,其平动能和变换能各占总能一半的粒子。又由于涡旋能与部分平动能周期变换而失去涡旋运动的属性。

实物与场物质是不同物质形态,场物质是高速低密度的弥漫连续物质形态,实物包括粒子或物体或天体是低速中高密度的浓缩非连续物质形态。场物质又以实物为归宿和发源,并互相依存和转化。实物是指低速运动涡旋体的全部或部分,如天体和天体中物体或粒子。实物的内外都存在不同性质的场质或场,如万有引力场、磁场、电场、电磁场、强作用、弱作用等。涡旋体的质量交换形成大量微型涡旋,低速的微涡旋则形成元素原子、分子等粒子。高速的微涡旋则形成量子或磁场质。当涡旋体中心轴向存在连续微涡旋辐射,并从中心轴另一侧得到补充,而形成微涡旋线或磁力线,它是实物(天体、物体、粒子等)周围存在磁场或线旋的根源。

这是因为微涡旋的状态和方位各种各样,有的微涡旋中心速度垂直微旋轴,运动中逐渐浓缩,并变换为平动运动,到极限时又逐渐为变换涡旋运动,形成周期性变换运动的量子,使量子具有周期运动变换能与光速运动平动能组成总能的粒子,并向外辐射。微涡旋中心速度平行微涡旋轴,且同向平行于涡旋体轴,使微涡旋外侧同向叠加而具有弥漫趋势,里侧反向叠加机而具有浓缩趋势,使微涡旋趋向轴并向轴外高速运动。同时涡旋体轴向平衡趋势,又使其从另一轴端进入,形成微涡旋线,即磁力线。同样反向端也可产生反向磁力线,两者存在差异或不平衡时,在涡体外就存在磁场,如地球外所存在的地磁场。

涡旋体中心速度与自旋两侧的外侧同向叠加,具有弥散趋势,而里侧反向叠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向里侧,使涡旋体处于曲线或圆周运动或弦或圈态运动,因此平动并非一定匀速直线运动。太阳系的太阳自旋运动,地球等行星除自旋外,还存在公转,地球自旋外侧速度与其中心速度同向,具有弥散趋势,里侧反向重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于里侧,使地球作曲线或圆周运动。如果太阳与地球浓缩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稳定平衡状态,那么地球与太阳间处于相对稳定的运动。而月亮同样道理除自旋和绕地球公转,并且月亮自旋与公转周期相等外,相对太阳来说月亮或卫星是按一定周期性波纹轨迹绕其运动。可见太阳系的行星是绕太阳作圆周运动,但太阳本身也在运动,使其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各行星的卫星相对太阳来说,是一系列波纹轨迹运动。

面旋、线旋和体旋的三旋中体旋主要体现在如陀螺运动,旋转陀螺顶点着地,重量可分解为旋转轴垂直和轴上两个分量,转速与垂直分量同向侧具有弥散趋势,而反向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同向侧趋向反向侧运动,即产生进动。转速与进动的同向外侧具有弥漫趋势,而反向里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其往里运动,即产生章动。由于往里章动,使其向地面垂直轴移动时,垂直自旋轴的重量分量减少,往里章动也减少,而有再往外运动趋势,形成了周期性进动和章动运动。这样陀螺运动构成体旋运动方式,这些作用组合产生体旋的动力。三旋运动也是周期性运动的某些类型形态。

实际上微观粒子结构与太阳类似,所不同的是微观粒子变换和交换频率较单纯,使其轨迹只能在频率整数倍位置上运动才是稳定的,即要用能级或量子数描述。元素原子的结构类似太阳系,原子壳层结构类似行星和卫星,原子径量子数和角量子数(轨道量子数)分别用来描述壳粒状态。轨道量子数为零者相当行星的壳粒,其它相当于卫星的壳粒。这样的原子结构模型比现有的量子论或量子力学更深入本质。可见稳定的物质形态是处于周期性变换和交换的最基本运动状态,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牛顿的匀速直线实际上只是宏观物体或机械体的微观粒子周期性运动叠加的结果或特例,只适用机械运动的描述,其惯性意义只是机械运动上意义。

牛顿作用力关系式和时间空间实际上只是宏观机械,即低速物体运动上意义。牛顿时空意义下,加速度、质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相对论改变了时空意义下,保持这个关系,就必需对质量意义进行修改,称为惯性质量。实际上物质加速度并非作用力引起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并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高速连续物质间作用引起的加速度不同于低速物体间作用所引起的加速度的。如果相对论惯性质量m’是质量m的1/√(1-(υ/c’)²)倍数或乘积系数,当速度近零,惯性质量近似等于质量。这样惯性质量和加速度乘积等于质量和低速加速度乘积

m’a=am/√(1-(υ/c’)²)=ma0

a=a0√(1-(υ/c’)²)

相对论作用力关系式中也用质量表示时,那么其加速度乘以上式系数等于低速的加速度,即加速度随速度增大而减少,光速时加速度等零。得出极限速度不变性结论,以及得出时间不变时位移距离缩短的结论

a=dυ/dt=√(1-(υ/c’)²)dυ0/dt

υ=υ0√(1-(υ/c’)²)

υ=dl/dt=√(1-(υ/c’)²)dl0/dt

dl=dl0√(1-(υ/c’)²)

表明速度达到极限速度时,线度等于零,即物质处于连续形态。

上式关系等效于相对论时空关系,低速时等效于牛顿力学时空关系。若作用力在质量不变条件下随加速度而变,极限速度时加速度为零,作用力等零。表明场质间不相互作用而各自独立不相干的运动状态,使各种场在同一空间中重叠而互不影响。这种时空关系才是物性论的时空,低速时为牛顿力学时空,低速宏观地面物体运动可以采取牛顿力学来描述。对于天体,如太阳系中太阳、地球、月球间的关系是月球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或绕太阳作波纹轨迹运动。它等价于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与惯性离心力平衡下运动状态。实际情况是月球与地球,地球与太阳间交换平衡(等效于合力等零),使它们处于上述自然轨迹运动。从太阳系原始涡旋体在运动演变中分离成核心部分和外缘环部分,环的速度不同又分离成若干环。每个环虽然角速度一样,但外缘和里侧跟中线有个相反的速度差而引起涡旋运动,它是行星形成起源。行星涡旋体同样可分离核心部分和周围的环,这些环是涡旋运动中形成卫星基础。由于各个环内外条件不同,不但分离环数和分布不同,而且所形成行星和卫星自旋轴偏向不同,形成各自特有自然现象。如地球自转轴南北与公转轨道面保持23斜度,当地球在太阳左面时自转轴北倾向于太阳,北半球处于夏季,反之地球在太阳右面时自转轴南倾向太阳,北半球处于冬季,地球在太阳前面或后面为春秋季。如图所示意。

参考书: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陈叔瑄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陈叔瑄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三旋运动范文篇2

E=mc²

物质变化和进化是运动的复杂方式。有运动就有空间和时间,时间空间是运动存在方式,不同运动可用不同的时空描述。不同运动的能量可以用不同参量定义的,而参量描述又跟时空密切相关。跟空间方向有关的矢参量定义的能量为矢能Ea,如平动能、自旋能等,而用标量定义的能量为标能Eb,如内能等。一物体系统总能通常是矢能和标能之和,矢能对总能比例愈大,愈处于场物质状态。

E=Ea+Eb

矢能等于或超过总能一半则为场物质状态,矢能等于总能为极限速度的纯平动运动。

E=mc²=mυ²/2

υ=1.41c=c’

纯粹平动或纯粹自旋运动的物质系统是不稳定的系统,因为场物质各向机会均等,使其在一个方向上必同时存在正反运动,并转化为旋涡或涡旋运动,它是粒子和天体存在自旋和公转的本质,也是面旋存在的动力。涡旋运动趋匀过程必浓缩质量,它是实物成体和存在引力的根源。但由于涡旋体不可能无限地浓缩质量,必再弥漫或弥散,在趋于平衡中形成周期性变换或交换。因此平动、自旋、周期性变换、交接是物质最基本运动方式。平动与自旋周期地变换可构成稳定系统,光子是平动能mc2/2与周期变换能hν/2各占一半的稳定场物质(场质)系统。

E=mc²=mc²/2+hν/2=hν

它可以看成相对论与量子论描述统一的两个方面。

《涡旋论-未来物质结构设想》一文指出:宇宙中最基本物质形态是高速平动连续物质,但趋匀原理又使各向平动机会均等,即总是同时存在正反平动,必转化为各式各样的涡旋运动。因此涡旋运动与平动一样的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状态,也是物质最基本形态或属性,并非外力作用引起的。涡旋运动的能密度趋匀必引起质量浓缩,如

w=ρυ²/2=ρr²ω²/2=k

中k和ω为常数时,质量密度ρ与涡旋体半径r平方成反比,愈处于中心质量密度愈高,这个质量中心趋势就是物质成形与万有引力产生的根源。中心绝对静止时质量趋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心必定运动的。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物质。

成形物质-实物总是同时存在平动与涡旋等两个以上运动。若其被制动或减速,平动速度减少,涡旋运动增多,周围就有向心加速场质,即正电场。若被打出或加速,平动速度增大,涡旋运动减少,周围产生背心加速场质,即负电场。实际上平动加速平动能(速度)递增,涡旋能(角速度)减少,处于弥漫状态。但速度有极限性,不可能一直递增,又再往涡旋运动变换,平动能(速度)变换为涡旋能(角速度)并浓缩质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浓缩,而再弥漫或加速,形成了周期性变换,甚至交换。光量子就是典型的周期性变换的稳定粒子,其平动能和变换能各占总能一半的粒子。又由于涡旋能与部分平动能周期变换而失去涡旋运动的属性。

实物与场物质是不同物质形态,场物质是高速低密度的弥漫连续物质形态,实物包括粒子或物体或天体是低速中高密度的浓缩非连续物质形态。场物质又以实物为归宿和发源,并互相依存和转化。实物是指低速运动涡旋体的全部或部分,如天体和天体中物体或粒子。实物的内外都存在不同性质的场质或场,如万有引力场、磁场、电场、电磁场、强作用、弱作用等。涡旋体的质量交换形成大量微型涡旋,低速的微涡旋则形成元素原子、分子等粒子。高速的微涡旋则形成量子或磁场质。当涡旋体中心轴向存在连续微涡旋辐射,并从中心轴另一侧得到补充,而形成微涡旋线或磁力线,它是实物(天体、物体、粒子等)周围存在磁场或线旋的根源。

这是因为微涡旋的状态和方位各种各样,有的微涡旋中心速度垂直微旋轴,运动中逐渐浓缩,并变换为平动运动,到极限时又逐渐为变换涡旋运动,形成周期性变换运动的量子,使量子具有周期运动变换能与光速运动平动能组成总能的粒子,并向外辐射。微涡旋中心速度平行微涡旋轴,且同向平行于涡旋体轴,使微涡旋外侧同向叠加而具有弥漫趋势,里侧反向叠加机而具有浓缩趋势,使微涡旋趋向轴并向轴外高速运动。同时涡旋体轴向平衡趋势,又使其从另一轴端进入,形成微涡旋线,即磁力线。同样反向端也可产生反向磁力线,两者存在差异或不平衡时,在涡体外就存在磁场,如地球外所存在的地磁场。

涡旋体中心速度与自旋两侧的外侧同向叠加,具有弥散趋势,而里侧反向叠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向里侧,使涡旋体处于曲线或圆周运动或弦或圈态运动,因此平动并非一定匀速直线运动。太阳系的太阳自旋运动,地球等行星除自旋外,还存在公转,地球自旋外侧速度与其中心速度同向,具有弥散趋势,里侧反向重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于里侧,使地球作曲线或圆周运动。如果太阳与地球浓缩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稳定平衡状态,那么地球与太阳间处于相对稳定的运动。而月亮同样道理除自旋和绕地球公转,并且月亮自旋与公转周期相等外,相对太阳来说月亮或卫星是按一定周期性波纹轨迹绕其运动。可见太阳系的行星是绕太阳作圆周运动,但太阳本身也在运动,使其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各行星的卫星相对太阳来说,是一系列波纹轨迹运动。

面旋、线旋和体旋的三旋中体旋主要体现在如陀螺运动,旋转陀螺顶点着地,重量可分解为旋转轴垂直和轴上两个分量,转速与垂直分量同向侧具有弥散趋势,而反向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同向侧趋向反向侧运动,即产生进动。转速与进动的同向外侧具有弥漫趋势,而反向里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其往里运动,即产生章动。由于往里章动,使其向地面垂直轴移动时,垂直自旋轴的重量分量减少,往里章动也减少,而有再往外运动趋势,形成了周期性进动和章动运动。这样陀螺运动构成体旋运动方式,这些作用组合产生体旋的动力。三旋运动也是周期性运动的某些类型形态。

实际上微观粒子结构与太阳类似,所不同的是微观粒子变换和交换频率较单纯,使其轨迹只能在频率整数倍位置上运动才是稳定的,即要用能级或量子数描述。元素原子的结构类似太阳系,原子壳层结构类似行星和卫星,原子径量子数和角量子数(轨道量子数)分别用来描述壳粒状态。轨道量子数为零者相当行星的壳粒,其它相当于卫星的壳粒。这样的原子结构模型比现有的量子论或量子力学更深入本质。可见稳定的物质形态是处于周期性变换和交换的最基本运动状态,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牛顿的匀速直线实际上只是宏观物体或机械体的微观粒子周期性运动叠加的结果或特例,只适用机械运动的描述,其惯性意义只是机械运动上意义。

牛顿作用力关系式和时间空间实际上只是宏观机械,即低速物体运动上意义。牛顿时空意义下,加速度、质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相对论改变了时空意义下,保持这个关系,就必需对质量意义进行修改,称为惯性质量。实际上物质加速度并非作用力引起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并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高速连续物质间作用引起的加速度不同于低速物体间作用所引起的加速度的。如果相对论惯性质量m’是质量m的1/√(1-(υ/c’)²)倍数或乘积系数,当速度近零,惯性质量近似等于质量。这样惯性质量和加速度乘积等于质量和低速加速度乘积

m’a=am/√(1-(υ/c’)²)=ma0

a=a0√(1-(υ/c’)²)

相对论作用力关系式中也用质量表示时,那么其加速度乘以上式系数等于低速的加速度,即加速度随速度增大而减少,光速时加速度等零。得出极限速度不变性结论,以及得出时间不变时位移距离缩短的结论

a=dυ/dt=√(1-(υ/c’)²)dυ0/dt

υ=υ0√(1-(υ/c’)²)

υ=dl/dt=√(1-(υ/c’)²)dl0/dt

dl=dl0√(1-(υ/c’)²)

表明速度达到极限速度时,线度等于零,即物质处于连续形态。

上式关系等效于相对论时空关系,低速时等效于牛顿力学时空关系。若作用力在质量不变条件下随加速度而变,极限速度时加速度为零,作用力等零。表明场质间不相互作用而各自独立不相干的运动状态,使各种场在同一空间中重叠而互不影响。这种时空关系才是物性论的时空,低速时为牛顿力学时空,低速宏观地面物体运动可以采取牛顿力学来描述。对于天体,如太阳系中太阳、地球、月球间的关系是月球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或绕太阳作波纹轨迹运动。它等价于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与惯性离心力平衡下运动状态。实际情况是月球与地球,地球与太阳间交换平衡(等效于合力等零),使它们处于上述自然轨迹运动。从太阳系原始涡旋体在运动演变中分离成核心部分和外缘环部分,环的速度不同又分离成若干环。每个环虽然角速度一样,但外缘和里侧跟中线有个相反的速度差而引起涡旋运动,它是行星形成起源。行星涡旋体同样可分离核心部分和周围的环,这些环是涡旋运动中形成卫星基础。由于各个环内外条件不同,不但分离环数和分布不同,而且所形成行星和卫星自旋轴偏向不同,形成各自特有自然现象。如地球自转轴南北与公转轨道面保持23斜度,当地球在太阳左面时自转轴北倾向于太阳,北半球处于夏季,反之地球在太阳右面时自转轴南倾向太阳,北半球处于冬季,地球在太阳前面或后面为春秋季。如图所示意。

参考书: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陈叔瑄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陈叔瑄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三旋运动范文篇3

E=mc²

物质变化和进化是运动的复杂方式。有运动就有空间和时间,时间空间是运动存在方式,不同运动可用不同的时空描述。不同运动的能量可以用不同参量定义的,而参量描述又跟时空密切相关。跟空间方向有关的矢参量定义的能量为矢能Ea,如平动能、自旋能等,而用标量定义的能量为标能Eb,如内能等。一物体系统总能通常是矢能和标能之和,矢能对总能比例愈大,愈处于场物质状态。

E=Ea+Eb

矢能等于或超过总能一半则为场物质状态,矢能等于总能为极限速度的纯平动运动。

E=mc²=mυ²/2

υ=1.41c=c’

纯粹平动或纯粹自旋运动的物质系统是不稳定的系统,因为场物质各向机会均等,使其在一个方向上必同时存在正反运动,并转化为旋涡或涡旋运动,它是粒子和天体存在自旋和公转的本质,也是面旋存在的动力。涡旋运动趋匀过程必浓缩质量,它是实物成体和存在引力的根源。但由于涡旋体不可能无限地浓缩质量,必再弥漫或弥散,在趋于平衡中形成周期性变换或交换。因此平动、自旋、周期性变换、交接是物质最基本运动方式。平动与自旋周期地变换可构成稳定系统,光子是平动能mc2/2与周期变换能hν/2各占一半的稳定场物质(场质)系统。

E=mc²=mc²/2+hν/2=hν

它可以看成相对论与量子论描述统一的两个方面。

《涡旋论-未来物质结构设想》一文指出:宇宙中最基本物质形态是高速平动连续物质,但趋匀原理又使各向平动机会均等,即总是同时存在正反平动,必转化为各式各样的涡旋运动。因此涡旋运动与平动一样的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状态,也是物质最基本形态或属性,并非外力作用引起的。涡旋运动的能密度趋匀必引起质量浓缩,如

w=ρυ²/2=ρr²ω²/2=k

中k和ω为常数时,质量密度ρ与涡旋体半径r平方成反比,愈处于中心质量密度愈高,这个质量中心趋势就是物质成形与万有引力产生的根源。中心绝对静止时质量趋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心必定运动的。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物质。

成形物质-实物总是同时存在平动与涡旋等两个以上运动。若其被制动或减速,平动速度减少,涡旋运动增多,周围就有向心加速场质,即正电场。若被打出或加速,平动速度增大,涡旋运动减少,周围产生背心加速场质,即负电场。实际上平动加速平动能(速度)递增,涡旋能(角速度)减少,处于弥漫状态。但速度有极限性,不可能一直递增,又再往涡旋运动变换,平动能(速度)变换为涡旋能(角速度)并浓缩质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浓缩,而再弥漫或加速,形成了周期性变换,甚至交换。光量子就是典型的周期性变换的稳定粒子,其平动能和变换能各占总能一半的粒子。又由于涡旋能与部分平动能周期变换而失去涡旋运动的属性。

实物与场物质是不同物质形态,场物质是高速低密度的弥漫连续物质形态,实物包括粒子或物体或天体是低速中高密度的浓缩非连续物质形态。场物质又以实物为归宿和发源,并互相依存和转化。实物是指低速运动涡旋体的全部或部分,如天体和天体中物体或粒子。实物的内外都存在不同性质的场质或场,如万有引力场、磁场、电场、电磁场、强作用、弱作用等。涡旋体的质量交换形成大量微型涡旋,低速的微涡旋则形成元素原子、分子等粒子。高速的微涡旋则形成量子或磁场质。当涡旋体中心轴向存在连续微涡旋辐射,并从中心轴另一侧得到补充,而形成微涡旋线或磁力线,它是实物(天体、物体、粒子等)周围存在磁场或线旋的根源。

这是因为微涡旋的状态和方位各种各样,有的微涡旋中心速度垂直微旋轴,运动中逐渐浓缩,并变换为平动运动,到极限时又逐渐为变换涡旋运动,形成周期性变换运动的量子,使量子具有周期运动变换能与光速运动平动能组成总能的粒子,并向外辐射。微涡旋中心速度平行微涡旋轴,且同向平行于涡旋体轴,使微涡旋外侧同向叠加而具有弥漫趋势,里侧反向叠加机而具有浓缩趋势,使微涡旋趋向轴并向轴外高速运动。同时涡旋体轴向平衡趋势,又使其从另一轴端进入,形成微涡旋线,即磁力线。同样反向端也可产生反向磁力线,两者存在差异或不平衡时,在涡体外就存在磁场,如地球外所存在的地磁场。

涡旋体中心速度与自旋两侧的外侧同向叠加,具有弥散趋势,而里侧反向叠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向里侧,使涡旋体处于曲线或圆周运动或弦或圈态运动,因此平动并非一定匀速直线运动。太阳系的太阳自旋运动,地球等行星除自旋外,还存在公转,地球自旋外侧速度与其中心速度同向,具有弥散趋势,里侧反向重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于里侧,使地球作曲线或圆周运动。如果太阳与地球浓缩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稳定平衡状态,那么地球与太阳间处于相对稳定的运动。而月亮同样道理除自旋和绕地球公转,并且月亮自旋与公转周期相等外,相对太阳来说月亮或卫星是按一定周期性波纹轨迹绕其运动。可见太阳系的行星是绕太阳作圆周运动,但太阳本身也在运动,使其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各行星的卫星相对太阳来说,是一系列波纹轨迹运动。

面旋、线旋和体旋的三旋中体旋主要体现在如陀螺运动,旋转陀螺顶点着地,重量可分解为旋转轴垂直和轴上两个分量,转速与垂直分量同向侧具有弥散趋势,而反向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同向侧趋向反向侧运动,即产生进动。转速与进动的同向外侧具有弥漫趋势,而反向里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其往里运动,即产生章动。由于往里章动,使其向地面垂直轴移动时,垂直自旋轴的重量分量减少,往里章动也减少,而有再往外运动趋势,形成了周期性进动和章动运动。这样陀螺运动构成体旋运动方式,这些作用组合产生体旋的动力。三旋运动也是周期性运动的某些类型形态。

实际上微观粒子结构与太阳类似,所不同的是微观粒子变换和交换频率较单纯,使其轨迹只能在频率整数倍位置上运动才是稳定的,即要用能级或量子数描述。元素原子的结构类似太阳系,原子壳层结构类似行星和卫星,原子径量子数和角量子数(轨道量子数)分别用来描述壳粒状态。轨道量子数为零者相当行星的壳粒,其它相当于卫星的壳粒。这样的原子结构模型比现有的量子论或量子力学更深入本质。可见稳定的物质形态是处于周期性变换和交换的最基本运动状态,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牛顿的匀速直线实际上只是宏观物体或机械体的微观粒子周期性运动叠加的结果或特例,只适用机械运动的描述,其惯性意义只是机械运动上意义。

牛顿作用力关系式和时间空间实际上只是宏观机械,即低速物体运动上意义。牛顿时空意义下,加速度、质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相对论改变了时空意义下,保持这个关系,就必需对质量意义进行修改,称为惯性质量。实际上物质加速度并非作用力引起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并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高速连续物质间作用引起的加速度不同于低速物体间作用所引起的加速度的。如果相对论惯性质量m’是质量m的1/√(1-(υ/c’)²)倍数或乘积系数,当速度近零,惯性质量近似等于质量。这样惯性质量和加速度乘积等于质量和低速加速度乘积

m’a=am/√(1-(υ/c’)²)=ma0

a=a0√(1-(υ/c’)²)

相对论作用力关系式中也用质量表示时,那么其加速度乘以上式系数等于低速的加速度,即加速度随速度增大而减少,光速时加速度等零。得出极限速度不变性结论,以及得出时间不变时位移距离缩短的结论

a=dυ/dt=√(1-(υ/c’)²)dυ0/dt

υ=υ0√(1-(υ/c’)²)

υ=dl/dt=√(1-(υ/c’)²)dl0/dt

dl=dl0√(1-(υ/c’)²)

表明速度达到极限速度时,线度等于零,即物质处于连续形态。

上式关系等效于相对论时空关系,低速时等效于牛顿力学时空关系。若作用力在质量不变条件下随加速度而变,极限速度时加速度为零,作用力等零。表明场质间不相互作用而各自独立不相干的运动状态,使各种场在同一空间中重叠而互不影响。这种时空关系才是物性论的时空,低速时为牛顿力学时空,低速宏观地面物体运动可以采取牛顿力学来描述。对于天体,如太阳系中太阳、地球、月球间的关系是月球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或绕太阳作波纹轨迹运动。它等价于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与惯性离心力平衡下运动状态。实际情况是月球与地球,地球与太阳间交换平衡(等效于合力等零),使它们处于上述自然轨迹运动。从太阳系原始涡旋体在运动演变中分离成核心部分和外缘环部分,环的速度不同又分离成若干环。每个环虽然角速度一样,但外缘和里侧跟中线有个相反的速度差而引起涡旋运动,它是行星形成起源。行星涡旋体同样可分离核心部分和周围的环,这些环是涡旋运动中形成卫星基础。由于各个环内外条件不同,不但分离环数和分布不同,而且所形成行星和卫星自旋轴偏向不同,形成各自特有自然现象。如地球自转轴南北与公转轨道面保持23斜度,当地球在太阳左面时自转轴北倾向于太阳,北半球处于夏季,反之地球在太阳右面时自转轴南倾向太阳,北半球处于冬季,地球在太阳前面或后面为春秋季。如图所示意。

参考书: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陈叔瑄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陈叔瑄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三旋运动范文篇4

E=mc²

物质变化和进化是运动的复杂方式。有运动就有空间和时间,时间空间是运动存在方式,不同运动可用不同的时空描述。不同运动的能量可以用不同参量定义的,而参量描述又跟时空密切相关。跟空间方向有关的矢参量定义的能量为矢能Ea,如平动能、自旋能等,而用标量定义的能量为标能Eb,如内能等。一物体系统总能通常是矢能和标能之和,矢能对总能比例愈大,愈处于场物质状态。

E=Ea+Eb

矢能等于或超过总能一半则为场物质状态,矢能等于总能为极限速度的纯平动运动。

E=mc²=mυ²/2

υ=1.41c=c’

纯粹平动或纯粹自旋运动的物质系统是不稳定的系统,因为场物质各向机会均等,使其在一个方向上必同时存在正反运动,并转化为旋涡或涡旋运动,它是粒子和天体存在自旋和公转的本质,也是面旋存在的动力。涡旋运动趋匀过程必浓缩质量,它是实物成体和存在引力的根源。但由于涡旋体不可能无限地浓缩质量,必再弥漫或弥散,在趋于平衡中形成周期性变换或交换。因此平动、自旋、周期性变换、交接是物质最基本运动方式。平动与自旋周期地变换可构成稳定系统,光子是平动能mc2/2与周期变换能hν/2各占一半的稳定场物质(场质)系统。

E=mc²=mc²/2+hν/2=hν

它可以看成相对论与量子论描述统一的两个方面。

《涡旋论-未来物质结构设想》一文指出:宇宙中最基本物质形态是高速平动连续物质,但趋匀原理又使各向平动机会均等,即总是同时存在正反平动,必转化为各式各样的涡旋运动。因此涡旋运动与平动一样的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状态,也是物质最基本形态或属性,并非外力作用引起的。涡旋运动的能密度趋匀必引起质量浓缩,如

w=ρυ²/2=ρr²ω²/2=k

中k和ω为常数时,质量密度ρ与涡旋体半径r平方成反比,愈处于中心质量密度愈高,这个质量中心趋势就是物质成形与万有引力产生的根源。中心绝对静止时质量趋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心必定运动的。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物质。

成形物质-实物总是同时存在平动与涡旋等两个以上运动。若其被制动或减速,平动速度减少,涡旋运动增多,周围就有向心加速场质,即正电场。若被打出或加速,平动速度增大,涡旋运动减少,周围产生背心加速场质,即负电场。实际上平动加速平动能(速度)递增,涡旋能(角速度)减少,处于弥漫状态。但速度有极限性,不可能一直递增,又再往涡旋运动变换,平动能(速度)变换为涡旋能(角速度)并浓缩质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浓缩,而再弥漫或加速,形成了周期性变换,甚至交换。光量子就是典型的周期性变换的稳定粒子,其平动能和变换能各占总能一半的粒子。又由于涡旋能与部分平动能周期变换而失去涡旋运动的属性。

实物与场物质是不同物质形态,场物质是高速低密度的弥漫连续物质形态,实物包括粒子或物体或天体是低速中高密度的浓缩非连续物质形态。场物质又以实物为归宿和发源,并互相依存和转化。实物是指低速运动涡旋体的全部或部分,如天体和天体中物体或粒子。实物的内外都存在不同性质的场质或场,如万有引力场、磁场、电场、电磁场、强作用、弱作用等。涡旋体的质量交换形成大量微型涡旋,低速的微涡旋则形成元素原子、分子等粒子。高速的微涡旋则形成量子或磁场质。当涡旋体中心轴向存在连续微涡旋辐射,并从中心轴另一侧得到补充,而形成微涡旋线或磁力线,它是实物(天体、物体、粒子等)周围存在磁场或线旋的根源。

这是因为微涡旋的状态和方位各种各样,有的微涡旋中心速度垂直微旋轴,运动中逐渐浓缩,并变换为平动运动,到极限时又逐渐为变换涡旋运动,形成周期性变换运动的量子,使量子具有周期运动变换能与光速运动平动能组成总能的粒子,并向外辐射。微涡旋中心速度平行微涡旋轴,且同向平行于涡旋体轴,使微涡旋外侧同向叠加而具有弥漫趋势,里侧反向叠加机而具有浓缩趋势,使微涡旋趋向轴并向轴外高速运动。同时涡旋体轴向平衡趋势,又使其从另一轴端进入,形成微涡旋线,即磁力线。同样反向端也可产生反向磁力线,两者存在差异或不平衡时,在涡体外就存在磁场,如地球外所存在的地磁场。

涡旋体中心速度与自旋两侧的外侧同向叠加,具有弥散趋势,而里侧反向叠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向里侧,使涡旋体处于曲线或圆周运动或弦或圈态运动,因此平动并非一定匀速直线运动。太阳系的太阳自旋运动,地球等行星除自旋外,还存在公转,地球自旋外侧速度与其中心速度同向,具有弥散趋势,里侧反向重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于里侧,使地球作曲线或圆周运动。如果太阳与地球浓缩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稳定平衡状态,那么地球与太阳间处于相对稳定的运动。而月亮同样道理除自旋和绕地球公转,并且月亮自旋与公转周期相等外,相对太阳来说月亮或卫星是按一定周期性波纹轨迹绕其运动。可见太阳系的行星是绕太阳作圆周运动,但太阳本身也在运动,使其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各行星的卫星相对太阳来说,是一系列波纹轨迹运动。

面旋、线旋和体旋的三旋中体旋主要体现在如陀螺运动,旋转陀螺顶点着地,重量可分解为旋转轴垂直和轴上两个分量,转速与垂直分量同向侧具有弥散趋势,而反向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同向侧趋向反向侧运动,即产生进动。转速与进动的同向外侧具有弥漫趋势,而反向里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其往里运动,即产生章动。由于往里章动,使其向地面垂直轴移动时,垂直自旋轴的重量分量减少,往里章动也减少,而有再往外运动趋势,形成了周期性进动和章动运动。这样陀螺运动构成体旋运动方式,这些作用组合产生体旋的动力。三旋运动也是周期性运动的某些类型形态。

实际上微观粒子结构与太阳类似,所不同的是微观粒子变换和交换频率较单纯,使其轨迹只能在频率整数倍位置上运动才是稳定的,即要用能级或量子数描述。元素原子的结构类似太阳系,原子壳层结构类似行星和卫星,原子径量子数和角量子数(轨道量子数)分别用来描述壳粒状态。轨道量子数为零者相当行星的壳粒,其它相当于卫星的壳粒。这样的原子结构模型比现有的量子论或量子力学更深入本质。可见稳定的物质形态是处于周期性变换和交换的最基本运动状态,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牛顿的匀速直线实际上只是宏观物体或机械体的微观粒子周期性运动叠加的结果或特例,只适用机械运动的描述,其惯性意义只是机械运动上意义。

牛顿作用力关系式和时间空间实际上只是宏观机械,即低速物体运动上意义。牛顿时空意义下,加速度、质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相对论改变了时空意义下,保持这个关系,就必需对质量意义进行修改,称为惯性质量。实际上物质加速度并非作用力引起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并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高速连续物质间作用引起的加速度不同于低速物体间作用所引起的加速度的。如果相对论惯性质量m’是质量m的1/√(1-(υ/c’)²)倍数或乘积系数,当速度近零,惯性质量近似等于质量。这样惯性质量和加速度乘积等于质量和低速加速度乘积

m’a=am/√(1-(υ/c’)²)=ma0

a=a0√(1-(υ/c’)²)

相对论作用力关系式中也用质量表示时,那么其加速度乘以上式系数等于低速的加速度,即加速度随速度增大而减少,光速时加速度等零。得出极限速度不变性结论,以及得出时间不变时位移距离缩短的结论

a=dυ/dt=√(1-(υ/c’)²)dυ0/dt

υ=υ0√(1-(υ/c

’)²)

υ=dl/dt=√(1-(υ/c’)²)dl0/dt

dl=dl0√(1-(υ/c’)²)

表明速度达到极限速度时,线度等于零,即物质处于连续形态。

上式关系等效于相对论时空关系,低速时等效于牛顿力学时空关系。若作用力在质量不变条件下随加速度而变,极限速度时加速度为零,作用力等零。表明场质间不相互作用而各自独立不相干的运动状态,使各种场在同一空间中重叠而互不影响。这种时空关系才是物性论的时空,低速时为牛顿力学时空,低速宏观地面物体运动可以采取牛顿力学来描述。对于天体,如太阳系中太阳、地球、月球间的关系是月球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或绕太阳作波纹轨迹运动。它等价于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与惯性离心力平衡下运动状态。实际情况是月球与地球,地球与太阳间交换平衡(等效于合力等零),使它们处于上述自然轨迹运动。

从太阳系原始涡旋体在运动演变中分离成核心部分和外缘环部分,环的速度不同又分离成若干环。每个环虽然角速度一样,但外缘和里侧跟中线有个相反的速度差而引起涡旋运动,它是行星形成起源。行星涡旋体同样可分离核心部分和周围的环,这些环是涡旋运动中形成卫星基础。由于各个环内外条件不同,不但分离环数和分布不同,而且所形成行星和卫星自旋轴偏向不同,形成各自特有自然现象。如地球自转轴南北与公转轨道面保持23斜度,当地球在太阳左面时自转轴北倾向于太阳,北半球处于夏季,反之地球在太阳右面时自转轴南倾向太阳,北半球处于冬季,地球在太阳前面或后面为春秋季。如图所示意。

参考书: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陈叔瑄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陈叔瑄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三旋运动范文篇5

E=mc²

物质变化和进化是运动的复杂方式。有运动就有空间和时间,时间空间是运动存在方式,不同运动可用不同的时空描述。不同运动的能量可以用不同参量定义的,而参量描述又跟时空密切相关。跟空间方向有关的矢参量定义的能量为矢能Ea,如平动能、自旋能等,而用标量定义的能量为标能Eb,如内能等。一物体系统总能通常是矢能和标能之和,矢能对总能比例愈大,愈处于场物质状态。

E=Ea+Eb

矢能等于或超过总能一半则为场物质状态,矢能等于总能为极限速度的纯平动运动。

E=mc²=mυ²/2

υ=1.41c=c’

纯粹平动或纯粹自旋运动的物质系统是不稳定的系统,因为场物质各向机会均等,使其在一个方向上必同时存在正反运动,并转化为旋涡或涡旋运动,它是粒子和天体存在自旋和公转的本质,也是面旋存在的动力。涡旋运动趋匀过程必浓缩质量,它是实物成体和存在引力的根源。但由于涡旋体不可能无限地浓缩质量,必再弥漫或弥散,在趋于平衡中形成周期性变换或交换。因此平动、自旋、周期性变换、交接是物质最基本运动方式。平动与自旋周期地变换可构成稳定系统,光子是平动能mc2/2与周期变换能hν/2各占一半的稳定场物质(场质)系统。

E=mc²=mc²/2+hν/2=hν

它可以看成相对论与量子论描述统一的两个方面。

《涡旋论-未来物质结构设想》一文指出:宇宙中最基本物质形态是高速平动连续物质,但趋匀原理又使各向平动机会均等,即总是同时存在正反平动,必转化为各式各样的涡旋运动。因此涡旋运动与平动一样的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状态,也是物质最基本形态或属性,并非外力作用引起的。涡旋运动的能密度趋匀必引起质量浓缩,如

w=ρυ²/2=ρr²ω²/2=k

中k和ω为常数时,质量密度ρ与涡旋体半径r平方成反比,愈处于中心质量密度愈高,这个质量中心趋势就是物质成形与万有引力产生的根源。中心绝对静止时质量趋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心必定运动的。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物质。

成形物质-实物总是同时存在平动与涡旋等两个以上运动。若其被制动或减速,平动速度减少,涡旋运动增多,周围就有向心加速场质,即正电场。若被打出或加速,平动速度增大,涡旋运动减少,周围产生背心加速场质,即负电场。实际上平动加速平动能(速度)递增,涡旋能(角速度)减少,处于弥漫状态。但速度有极限性,不可能一直递增,又再往涡旋运动变换,平动能(速度)变换为涡旋能(角速度)并浓缩质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浓缩,而再弥漫或加速,形成了周期性变换,甚至交换。光量子就是典型的周期性变换的稳定粒子,其平动能和变换能各占总能一半的粒子。又由于涡旋能与部分平动能周期变换而失去涡旋运动的属性。

实物与场物质是不同物质形态,场物质是高速低密度的弥漫连续物质形态,实物包括粒子或物体或天体是低速中高密度的浓缩非连续物质形态。场物质又以实物为归宿和发源,并互相依存和转化。实物是指低速运动涡旋体的全部或部分,如天体和天体中物体或粒子。实物的内外都存在不同性质的场质或场,如万有引力场、磁场、电场、电磁场、强作用、弱作用等。涡旋体的质量交换形成大量微型涡旋,低速的微涡旋则形成元素原子、分子等粒子。高速的微涡旋则形成量子或磁场质。当涡旋体中心轴向存在连续微涡旋辐射,并从中心轴另一侧得到补充,而形成微涡旋线或磁力线,它是实物(天体、物体、粒子等)周围存在磁场或线旋的根源。

这是因为微涡旋的状态和方位各种各样,有的微涡旋中心速度垂直微旋轴,运动中逐渐浓缩,并变换为平动运动,到极限时又逐渐为变换涡旋运动,形成周期性变换运动的量子,使量子具有周期运动变换能与光速运动平动能组成总能的粒子,并向外辐射。微涡旋中心速度平行微涡旋轴,且同向平行于涡旋体轴,使微涡旋外侧同向叠加而具有弥漫趋势,里侧反向叠加机而具有浓缩趋势,使微涡旋趋向轴并向轴外高速运动。同时涡旋体轴向平衡趋势,又使其从另一轴端进入,形成微涡旋线,即磁力线。同样反向端也可产生反向磁力线,两者存在差异或不平衡时,在涡体外就存在磁场,如地球外所存在的地磁场。

涡旋体中心速度与自旋两侧的外侧同向叠加,具有弥散趋势,而里侧反向叠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向里侧,使涡旋体处于曲线或圆周运动或弦或圈态运动,因此平动并非一定匀速直线运动。太阳系的太阳自旋运动,地球等行星除自旋外,还存在公转,地球自旋外侧速度与其中心速度同向,具有弥散趋势,里侧反向重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于里侧,使地球作曲线或圆周运动。如果太阳与地球浓缩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稳定平衡状态,那么地球与太阳间处于相对稳定的运动。而月亮同样道理除自旋和绕地球公转,并且月亮自旋与公转周期相等外,相对太阳来说月亮或卫星是按一定周期性波纹轨迹绕其运动。可见太阳系的行星是绕太阳作圆周运动,但太阳本身也在运动,使其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各行星的卫星相对太阳来说,是一系列波纹轨迹运动。

面旋、线旋和体旋的三旋中体旋主要体现在如陀螺运动,旋转陀螺顶点着地,重量可分解为旋转轴垂直和轴上两个分量,转速与垂直分量同向侧具有弥散趋势,而反向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同向侧趋向反向侧运动,即产生进动。转速与进动的同向外侧具有弥漫趋势,而反向里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其往里运动,即产生章动。由于往里章动,使其向地面垂直轴移动时,垂直自旋轴的重量分量减少,往里章动也减少,而有再往外运动趋势,形成了周期性进动和章动运动。这样陀螺运动构成体旋运动方式,这些作用组合产生体旋的动力。三旋运动也是周期性运动的某些类型形态。

实际上微观粒子结构与太阳类似,所不同的是微观粒子变换和交换频率较单纯,使其轨迹只能在频率整数倍位置上运动才是稳定的,即要用能级或量子数描述。元素原子的结构类似太阳系,原子壳层结构类似行星和卫星,原子径量子数和角量子数(轨道量子数)分别用来描述壳粒状态。轨道量子数为零者相当行星的壳粒,其它相当于卫星的壳粒。这样的原子结构模型比现有的量子论或量子力学更深入本质。可见稳定的物质形态是处于周期性变换和交换的最基本运动状态,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牛顿的匀速直线实际上只是宏观物体或机械体的微观粒子周期性运动叠加的结果或特例,只适用机械运动的描述,其惯性意义只是机械运动上意义。

牛顿作用力关系式和时间空间实际上只是宏观机械,即低速物体运动上意义。牛顿时空意义下,加速度、质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相对论改变了时空意义下,保持这个关系,就必需对质量意义进行修改,称为惯性质量。实际上物质加速度并非作用力引起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并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高速连续物质间作用引起的加速度不同于低速物体间作用所引起的加速度的。如果相对论惯性质量m’是质量m的1/√(1-(υ/c’)²)倍数或乘积系数,当速度近零,惯性质量近似等于质量。这样惯性质量和加速度乘积等于质量和低速加速度乘积

m’a=am/√(1-(υ/c’)²)=ma0

a=a0√(1-(υ/c’)²)

相对论作用力关系式中也用质量表示时,那么其加速度乘以上式系数等于低速的加速度,即加速度随速度增大而减少,光速时加速度等零。得出极限速度不变性结论,以及得出时间不变时位移距离缩短的结论

a=dυ/dt=√(1-(υ/c’)²)dυ0/dt

υ=υ0√(1-(υ/c’)²)

υ=dl/dt=√(1-(υ/c’)²)dl0/dt

dl=dl0√(1-(υ/c’)²)

表明速度达到极限速度时,线度等于零,即物质处于连续形态。

三旋运动范文篇6

关键词:脑卒中体位护理重要性体会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和高血压患者的增多,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治疗及护理极为重要。而体位护理(良姿位摆放及被动体位变换),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着重大影响。

一、体位护理重要性

1.1预防压疮

皮肤毛细血管的压力为20mmHg左右,当超过此压力则易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如这种状态持续2小时以上便有产生压疮的危险。压疮的好发部位为骶尾部、臀部外侧、内外膝部、内外踝部、肘后外侧部、肩甲嵴部、足后跟部,一般要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2-3小时翻身一次.宜保持床面清洁、平整、柔软,昏迷病人应使用翻身床或交替充气床垫。

1.2预防痉挛模式

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常出现异常痉挛模式,即中枢神经损害后出现的一种痉挛性瘫痪,是一种较原始运动形式,即上肢屈肌痉挛,下肌伸肌痉挛。

1.2.1痉挛模式的表现:

上肢肩甲下沉、内收,肩内旋、内收,肘屈曲,前臂呈旋前位,手指屈曲,拇指内收、屈曲。

下肢大腿外旋使骨盆旋转,髋关节伸直、外展,膝伸直,足屈曲、内翻。

躯干向患侧屈曲。

1.2.2抗痉挛体位

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和加重,是偏瘫康复早期治疗的重点,早期常采用抗痉挛体位:肩外旋、外展;肘伸直;前臂旋后或中立;手指伸直,拇指外展。髋关节内旋、前伸、略屈;膝关节微屈,足背屈或中立位。患侧躯干伸直。

二、临床资料

对我科2008年6月-2009年6月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梗塞48例;其中女22例,男38例,年龄48~70岁,平均为59岁;发病4~6h或半周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住院平均天数48d。

三、体位护理

3.1良姿位摆放方法及注意点

各种体位宜经常变换,早期应2-3小时变换一次体位;鼓励患侧卧位,减少仰卧位,避免半卧位;并提倡早期由卧位—坐位过渡。

3.2仰卧位

仰卧位时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较强,可加重异常痉挛模式,所以要尽量缩短仰卧位的时间。

头偏向患侧为宜将肩甲置于外展、上旋位,下垫一小枕;肩关节置于外旋、外展位,腕、肘伸直,腋下可置一大枕头防上肢内收,肘后上方可垫一卷垫以保持肱三头肌腱受到一定压力刺激,前臂置于旋后或中立位,手指伸展或微屈,拇指外展,手心可握一毛巾卷或半球状物以防止手指屈曲。但在痉挛期要避免抓握硬质物体以防刺激掌心引起抓握反射。髋侧后外侧部放一适当枕头,以避免骨盆向后倾斜,并防止大腿处于外展、外旋位,使髋关节微屈、内旋;腘窝后上方可放一小枕,使膝关节略屈,并避免小腿受压防止足屈加重;软瘫期则可用丁字板将足固定于背屈、外翻位,以防止下垂、内翻,痉挛期则宜避免足底受到刺激而引起阳性支持反应加重痉挛模式。亦可将下肢置于屈膝、屈髋位,足底着床,大腿微内收位。

3.3患侧卧位

患侧卧位是较提倡的一种体位,在CVA后早期就可采用,该体位可以伸张患侧躯体,减轻痉挛,使瘫侧关节韧带受到一定压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输入,有利于功能康复,同时利于自由活动健肢。此体位宜尽量使肩甲处于上旋、前伸位,肩前屈、前伸,肘伸直,手掌面朝上,拇指分开。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髋屈膝,下面放一大枕头,这种体位可以使患髋伸直,而其它体位时患髋总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髋后伸受限。另外患侧卧位可使瘫侧关节早期受到一定压力,增加本体感觉输入,有利于缓解痉挛、抑制痉挛模式。

3.4健侧卧位

将一大枕头平放于胸前,使患侧肩甲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注意勿内旋,肘关节尽量伸展或微屈,手指伸直,掌面朝床头,注意勿屈指、垂腕。患腿下亦放一枕头,使髋部处于内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尽量背屈,头下可不放枕头或低枕为宜,目的是使躯干向健侧伸展,抑制紧张性颈反射。

3.5半俯卧位

采用俯卧位可以预防髋、膝屈曲,避免挛缩。患者侧身体伏卧于一长枕上,头偏患侧,患侧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各指微屈,患侧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此外视病情尚可以将上述体位稍加变更,变为健侧半仰卧位,患侧半仰卧位,俯卧位,上下肢各关节放置原则不变。

3.6坐位

从康复的角度出发,如果患者发病时没有意识障碍、或者意识障碍极轻、生命体征稳定,从发病的2~3d起就可以开始进行坐位训练。开始时,可以利用折叠病床,取半坐位45度,每次坐5min。病情稍重者,为慎重起见,半坐位角度可以再小些30度,每次坐5min。训练应循序渐进,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时间。角度一般以每次增加10度为宜,坐起时间以每次增加5~10min为宜。除少数患者因体位性低血压需采取半卧位短时过度外,多数患者可直接从卧位进入坐位。坐位分床上坐位和轮椅坐位。床上坐位要求脊柱垂直床面,髋关节保持近于直角。双足分离,膝部垂直,双足平放于地板上。轮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过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躯干直立、髋关节屈曲。

3.7站立

协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护士可一手放在其患侧肩胛骨处,引导肩尽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当膝前移时沿着胫骨下压膝部,使足充分着地。患者将双手置于陪护者腰部,以利于轻松站住,但患者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时应注意站势,教患者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公务员之家:

3.8步行

指导患者先用健腿迈步,陪护者站在患者身后,稳定其双上臂。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可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行走,同时要观察分析患者的对线,找出问题,改善其行走的姿势,注意安全。

四、讨论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在进行康复期功能锻炼时,要采取近期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先缓后快,循序渐进。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被动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坐、站、走和生活活动训练。其中主动运动可提高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而很受重视。在康复护理中,正确的体位护理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①利用姿势反射降低肌张力;②利用慢牵张反射降低痉挛,肌群的张力;③运用腱器官受强压时引起肌肉保护性松弛的生理特性;④有节奏的摆动躯干缓解肌张力增高;⑤早期负重利于正常肌力产生。50例患者在住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在发病早期进行正确的体位护理,经平均48d的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无1例发生褥疮,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为85%(行走自如39例、需拐杖协助14例)。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结合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采取适当的体位护理,被动运动,主动运动,配合按摩、针刺等疗法,提高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宝珍.实用症状护理学[M].护士进修杂志,2003,12:1060.

[2]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1997,5:211.

三旋运动范文篇7

关键词:脑卒中体位护理重要性体会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和高血压患者的增多,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治疗及护理极为重要。而体位护理(良姿位摆放及被动体位变换),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着重大影响。

一、体位护理重要性

1.1预防压疮

皮肤毛细血管的压力为20mmHg左右,当超过此压力则易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如这种状态持续2小时以上便有产生压疮的危险。压疮的好发部位为骶尾部、臀部外侧、内外膝部、内外踝部、肘后外侧部、肩甲嵴部、足后跟部,一般要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2-3小时翻身一次.宜保持床面清洁、平整、柔软,昏迷病人应使用翻身床或交替充气床垫。

1.2预防痉挛模式

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常出现异常痉挛模式,即中枢神经损害后出现的一种痉挛性瘫痪,是一种较原始运动形式,即上肢屈肌痉挛,下肌伸肌痉挛。

1.2.1痉挛模式的表现:

上肢肩甲下沉、内收,肩内旋、内收,肘屈曲,前臂呈旋前位,手指屈曲,拇指内收、屈曲。

下肢大腿外旋使骨盆旋转,髋关节伸直、外展,膝伸直,足屈曲、内翻。

躯干向患侧屈曲。

1.2.2抗痉挛体位

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和加重,是偏瘫康复早期治疗的重点,早期常采用抗痉挛体位:肩外旋、外展;肘伸直;前臂旋后或中立;手指伸直,拇指外展。髋关节内旋、前伸、略屈;膝关节微屈,足背屈或中立位。患侧躯干伸直。

二、临床资料

对我科2008年6月-2009年6月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梗塞48例;其中女22例,男38例,年龄48~70岁,平均为59岁;发病4~6h或半周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住院平均天数48d。

三、体位护理

3.1良姿位摆放方法及注意点

各种体位宜经常变换,早期应2-3小时变换一次体位;鼓励患侧卧位,减少仰卧位,避免半卧位;并提倡早期由卧位—坐位过渡。

3.2仰卧位

仰卧位时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较强,可加重异常痉挛模式,所以要尽量缩短仰卧位的时间。

头偏向患侧为宜将肩甲置于外展、上旋位,下垫一小枕;肩关节置于外旋、外展位,腕、肘伸直,腋下可置一大枕头防上肢内收,肘后上方可垫一卷垫以保持肱三头肌腱受到一定压力刺激,前臂置于旋后或中立位,手指伸展或微屈,拇指外展,手心可握一毛巾卷或半球状物以防止手指屈曲。但在痉挛期要避免抓握硬质物体以防刺激掌心引起抓握反射。髋侧后外侧部放一适当枕头,以避免骨盆向后倾斜,并防止大腿处于外展、外旋位,使髋关节微屈、内旋;腘窝后上方可放一小枕,使膝关节略屈,并避免小腿受压防止足屈加重;软瘫期则可用丁字板将足固定于背屈、外翻位,以防止下垂、内翻,痉挛期则宜避免足底受到刺激而引起阳性支持反应加重痉挛模式。亦可将下肢置于屈膝、屈髋位,足底着床,大腿微内收位。

3.3患侧卧位

患侧卧位是较提倡的一种体位,在CVA后早期就可采用,该体位可以伸张患侧躯体,减轻痉挛,使瘫侧关节韧带受到一定压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输入,有利于功能康复,同时利于自由活动健肢。此体位宜尽量使肩甲处于上旋、前伸位,肩前屈、前伸,肘伸直,手掌面朝上,拇指分开。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髋屈膝,下面放一大枕头,这种体位可以使患髋伸直,而其它体位时患髋总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髋后伸受限。另外患侧卧位可使瘫侧关节早期受到一定压力,增加本体感觉输入,有利于缓解痉挛、抑制痉挛模式。

3.4健侧卧位

将一大枕头平放于胸前,使患侧肩甲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注意勿内旋,肘关节尽量伸展或微屈,手指伸直,掌面朝床头,注意勿屈指、垂腕。患腿下亦放一枕头,使髋部处于内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尽量背屈,头下可不放枕头或低枕为宜,目的是使躯干向健侧伸展,抑制紧张性颈反射。

3.5半俯卧位

采用俯卧位可以预防髋、膝屈曲,避免挛缩。患者侧身体伏卧于一长枕上,头偏患侧,患侧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各指微屈,患侧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此外视病情尚可以将上述体位稍加变更,变为健侧半仰卧位,患侧半仰卧位,俯卧位,上下肢各关节放置原则不变。

3.6坐位

从康复的角度出发,如果患者发病时没有意识障碍、或者意识障碍极轻、生命体征稳定,从发病的2~3d起就可以开始进行坐位训练。开始时,可以利用折叠病床,取半坐位45度,每次坐5min。病情稍重者,为慎重起见,半坐位角度可以再小些30度,每次坐5min。训练应循序渐进,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时间。角度一般以每次增加10度为宜,坐起时间以每次增加5~10min为宜。除少数患者因体位性低血压需采取半卧位短时过度外,多数患者可直接从卧位进入坐位。坐位分床上坐位和轮椅坐位。床上坐位要求脊柱垂直床面,髋关节保持近于直角。双足分离,膝部垂直,双足平放于地板上。轮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过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躯干直立、髋关节屈曲。公务员之家

3.7站立

协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相应交叉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重心渐移向双下肢,护士可一手放在其患侧肩胛骨处,引导肩尽量前移,另一手放在其患膝上,当膝前移时沿着胫骨下压膝部,使足充分着地。患者将双手置于陪护者腰部,以利于轻松站住,但患者不要用力拉扯其衣服,以防跌倒。站立时应注意站势,教患者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不要耸肩,腹部伸直,伸髋,双下肢尽量伸直。

3.8步行

指导患者先用健腿迈步,陪护者站在患者身后,稳定其双上臂。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可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行走,同时要观察分析患者的对线,找出问题,改善其行走的姿势,注意安全。

四、讨论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在进行康复期功能锻炼时,要采取近期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先缓后快,循序渐进。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被动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坐、站、走和生活活动训练。其中主动运动可提高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而很受重视。在康复护理中,正确的体位护理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①利用姿势反射降低肌张力;②利用慢牵张反射降低痉挛,肌群的张力;③运用腱器官受强压时引起肌肉保护性松弛的生理特性;④有节奏的摆动躯干缓解肌张力增高;⑤早期负重利于正常肌力产生。50例患者在住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在发病早期进行正确的体位护理,经平均48d的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无1例发生褥疮,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为85%(行走自如39例、需拐杖协助14例)。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结合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采取适当的体位护理,被动运动,主动运动,配合按摩、针刺等疗法,提高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宝珍.实用症状护理学[M].护士进修杂志,2003,12:1060.

[2]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1997,5:211.

三旋运动范文篇8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体位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三旋运动范文篇9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将发生脑卒中48h即进行康复护理与病程在3个月以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对比分析。结果前者有效率95.24%,后者有效率65.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体位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三旋运动范文篇10

关键词:乒乓球;发球;技巧;落点

1.引言

一个球发的好坏,也就是质量的高低,一是发球的旋转与速度,二是发球的落点,三是发球的弧线。力量是决定球的旋转和速度的关键,只不过当你想追求速度的时候力是向前为主,当你追求旋转的时候力主要是用于摩擦。所以,对于任何发球来讲,力量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用尽可能大的力量去发球,包括发短球。

其次说一下发球的落点。乒乓球在对方台面上的落点取决于在自己这一方台面上的点,如果你发球的时候球在已方台面上是近网,那么过去的球一般也近网,如果在已方的的落点是近端线,那球过去的球一般是长球近端线。所以,球的第二落点取决于球的第一落点。

第三是关于发球的弧线问题,乒乓球的弧线一般以尽可能的低为好。这一点要求发球一定要抛起来的球下降到和网平齐或略低于网的时候击球。这是弧线得以保证的关键。

2.常见的几种乒乓球发球技术

2.1正手发奔球

奔球,又称“急下旋发球”。乒乓球运动发球的一种。正手和反手均可使用。正手的动作要点是:(1)左脚稍前站立。在将球向上抛起的同时右臂内旋,使拍面稍前倾。手腕放松,向身体右后方引拍;(2)迎球时,上臂带动前臂向左前方挥拍。触球瞬间前臂迅速旋内,手腕做抖动的鞭打动作。拇指压拍,使拍面稍前倾,触球的右侧部后向右上方摩擦;(3)触球点离台面较近,第一落点在端线附近。特点是球速快,落点长,带有一定的右侧上旋力,飞行弧线低并向对方的右侧偏离,常用于偷袭或调动对方。

2.2发短球

发短球动作小一点,接触到球以后就停,尽量让球的第一落点接近球网,也就是球被击出以后第一下落的地方要离球网进一点,在做这点之前首先要做到触球之后能马上收住手。特点在于击球动作小,出手快,球落到对方台面后的第二跳下不出台,使对方不易发力抢拉、冲或抢攻。要点是第一:抛球不宜太高;第二:击球时,手腕的力量大于前臂的力量;第三:发球的第一落点在球台中区,不要离网太近;第四:发球动作尽可能的与发长球相似,使对方不容易判断。发球的速度,主要强调的是发球的出手速度,提高出手的突然性;采用无遮挡发球后觉得更应强调发球的绝对速度,尤其是发短球的绝对速度。

2.3下蹲发球

它是乒乓球运动发球的一种。指发球者采用下蹲姿势进行发球。多用于横拍运动员。分为正手右侧上(下)旋球和利用球拍反面发球的正手左侧上(下)旋球两大类。正手右侧上(下)旋发球的动作要点是:(1)左脚在前,身体向右偏斜站立。在向上抛球的同时两膝弯曲,呈半蹲姿势,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引拍时上臂外展,前臂屈,将球拍举至右肩上方;(2)击球时,前臂加速伸开,手腕内收。当球下降至与网同高或稍高于同时,球拍触球的中部并向右侧上方摩擦。如发右侧下旋球则需改变挥拍的方向,使球拍触球中部后向右侧下方摩擦。发球后应迅速站起。这种发球旋转较强,变化多,飞行弧线和反弹方向与下手类发球不同,对方往往难以适应甚至直接失误。

2.4正手高抛发球

正手高抛发球:乒乓球运动发球的一种。发球者先将球抛至高度为2—3米空中,待下落到一定程度时击球。挥拍时上臂外展的幅度较大,要借助转腰和蹬地的力量。由于抛球高度大幅度提高,使球体下落时的重力加速度骤增,具有球速快、旋转强、时间差明显等特点。有侧身正手左侧上(下)旋球、侧身正手上旋长球、反手右侧上(下)旋球等之分。由中国运动员发明。

1.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抛球高,增大了球下降时对拍的正压力,发出的球速度快,冲力大,旋转变化多,着台后拐弯飞行。但高抛发球动作复杂,有一定的难度。

2.要点:①抛球勿离台及身体太远。②击球点与网同高或比网稍低,在近腰的中右处(15厘米)为好③尽量加大向内摆动的幅度和弧线。④发左侧上、下旋球与低抛发球同。⑤触球后,附加一个向右前方的回收动作,(下转第93页)(上接第82页)可增加对方的判断(结合发右侧旋球,更有威力)。柳絮飞是世界上高抛发球的代表选手之一,她抛出的球约有4米之高,而且控制球的能力很好,能巧妙的发出各种落点的发球。接触球之前的动作基本相同,令对手很难预测。高抛发球的难度很大,柳絮飞具备了良好的手感和球感,并且可以用相同的动作发出变化多端的球。高抛和低抛配合,扰乱对手的节奏高抛发球和低抛发球配合运用,可以更加有效的扰乱对方,柳絮飞也是如此,在实战中有效的运用各种发球,使发球的组合更为复杂化,是节奏变化更加丰富。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