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条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4:59:09

软条款范文篇1

关键词:信用证软条款交易风险防治措施

0引言

近几年,信用证软条款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一大焦点.自1992年以来,仅以软条款信用证一种方式进行的诈骗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在数千万美元以上.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现在已经非常普遍存在而且严重影响到国际经济贸易的正规发展和秩序,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国际司法机构的关注.在过去十年中,中外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信用证软条款方方面面的争论和探讨颇多,但始终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国际权威机构至今没有对此问题作一个明确的界定.因此,有必要对信用证软条款的危害、特点与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找出应对的方法,成功规避其中风险.

1信用证软条款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点

软条款是指在不可撤销信用证中外加一种条款,指开证申请人(进口商)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故意设置若干隐蔽性的陷阱条款,以便在信用证运作中置受益人(出口商)于完全被动的境地,而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则可以随时将受益人至于陷阱而以单据不符为由,解除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责任.这种信用证实际变成了随时可以撤销或永远无法生效的信用证.通常是买方为实施欺诈而故意布下的陷阱,软条款的存在往往会给受益人安全收汇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和风险.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隐蔽性.信用证条款中带有付款条件含糊不清,所附条件生效方式隐伏着虚假性,开证行付款责任不明的信用证.换言之,信用证的软条款属于引而不发的炸弹,是否引发的决定权掌握在开证申请人的手中.二是申请人掌握着主动权.这些陷阱条款使出口商完全处于被动境地的同时,却赋予了申请人单方面变不可撤销信用证为可撤销信用证的主动权.这是软条款最基本的特征.三是多样性.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软条款越来越多,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的模式,甚至还故意加上一些专业性的表述,使受益人放松警惕,很难引起警觉.

那么受益人为什么会收到带软条款的信用证呢?从理论上讲,进口商办理开证手续时是根据买卖合同来办理的(注意合同中不应存在软条款),开证银行是根据进口商的开证申请书来开立信用证的,依此推论,出口商收到的信用证,其内容应当与买卖合同一致.可是,在实际业务当中,经常发现国外来证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买卖合同的规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进口商或开证行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申请开证时故意设立陷阱,只保证进口商的权利.

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常常使得受益人无法依据信用证规定交付单,获得货款,损害了信用证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2信用证软条款产生的原因

信用证软条款产生的原因既有信用证作为付款工具本身缺陷的客观原因,也有信用证操作方人为方面的主观原因.

2.1信用证作为付款工具本身的缺陷

2.1.1信用证本身的缺陷

软条款信用证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在于信用证机制本身的缺陷.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信用证结算方式对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并不平衡:买方的权益保护程度高于卖方.因为根据信用证的运作机制,买方所承担的风险要比卖方大得多.卖方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因单证不符而无法结汇,而买方则要承担与货物有关的所有风险付款之后获得的可能只是一堆文件.所以,买方在支付货款之后,力图获得关于货物的各种信息及对货物的现实控制权.然而,在现行的国际贸易体制下,从卖方结汇到买方实际收到货物会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海上运输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卖方欺诈买方,以劣充优,或根本就不装货,然后伪造相关的单证去银行结汇,对此,买方将很难获得司法救济.所以,买方试图在信用证中对卖方做出一些限制,以降低被卖方欺骗的可能性,起到维护自身利益的作用.又由于信用证结算方式对买方权益保护程度高,这样买方很容易也很大胆地在信用证合同中制造一些隐蔽性的条款.

2.1.2信用证国际保护的力度相对薄弱

迄今为止,在能够检索到的文献中,没有看到国际商会对信用证软条款做出禁止的书面文件和资料.各种法律对信用证软条款问题没有足够重视,也是软条款比较盛行的主要原因.

2.2信用证操作人员方面的原因

2.2.1开证申请人意图不正:出于诈骗目的

第一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开证申请人要求受益人预先支付履约保证金或开证押金的事件中.一旦开证申请人收到预付款项,即可利用信用证中的软条款逃避付款义务,达到诈骗的目的.这种情况在我国近几年的信用证软条款案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第二种情况:开证申请人通过设计特殊标的胁迫卖方将货物降价处理,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这类合同往往所交易的标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或专为买方设计加工的,其做法是在信用证中设置某些软条款,使受益人交货后,得不到信用证中所规定的进行交单议付的某些单据,造成货款的无法议付或银行拒付,而货物却已发运,使受益人处于两难境地.此时开证申请人再借口已到目的地的货物质量问题,从而胁迫受益人就地将货物降价处理,而由于该类货在其使用上有特殊性或专用性,同意开证申请人降价要求.

第三种情况:一些奸诈的开证申请人利用世界商品市场行情风险投机倒把.

国际市场风险很大,尤其是初级产品的交易价格,给进口商带来一定的交易风险.一些不法商人便利用软条款,根据世界商品市场的变动情况,把握合同的主动权.比如,信用证规定货物需由买方指定运输,但船名后告.当所交易商品的行情下跌,买方不能获取预期利润时,他便可以以不指定船名的方式使出口方无法交货,从而交易不能达成.

2.2.2开证申请人意图正常:但为了掌握对信用证的主动权

开证申请人主观意愿是正常的,并非出于诈骗的本意,但是为了掌握对信用证的主动权也可能发生软条款事件.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开证申请人为中间商的时候.开证申请人一方面要控制货源,另一方面可能又无法及时联系好下家客户或害怕下家客户临时毁约,因此在信用证中规定软条款以便自己灵活掌握.一旦市场对自己不利,即可利用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免除在信用证项下的付款义务.此时,就能认定开证申请人制定软条款是出于欺诈受益人的目的.

2.2.3开证申请人意图是为了自保:为防止出口商的毁约或欺诈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第一种情况:进口商希望能保证和控制进口商品的质量,但由于进口商品产于国外,进口方无法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跟踪,往往只能对到手的货物进行检验.这样质量问题往往是在进口方已履行完付款责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暴露出来,等到这个时候再向出口商索赔,通过国际仲裁,昂贵的费用、漫长的诉讼时间以及仲裁判决的执行将会令进口商十分头痛,因此我们将目光转向贸易支付过程,以期能利用信用证的单据条款来控制商品质量.为防止受益人欺诈,最有效的方案就是使用信用证软条款.此时,开证申请人的目的并不是坑害卖方,而是为了防范自己受骗.

第二种情况:昔日受过骗的开证申请人,渴望保证合同的履行.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一些买方以前在生意上过于相信不配信任的卖方,上了软条款的当.现在他们同另外的卖方打交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维一下子难以改变过来.他们在证里加列了一些较为苛刻的软条款,目的是为了防范自己再被卖方坑蒙拐骗.信用证里列明了这样的软条款,卖方在货上就不能装头盖面、偷工减料,敷衍塞责了,交货时间须恪守信用.

出口商自身的原因

出口商接受软条款信用证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有意识接受.从进出口商人之间的实力对比来看,这样的出口商往往是在出易中某个方面处于劣势,要么是急于出口,要么是竞争对手众多,于是,降低条件,放弃原则,被动接受软条款.第二,无意识接受.从信用证的交易实务来看,有的出口商由于是新手,对信用证这种支付工具还不甚了解,对信用证软条款的识别不清楚,只看到信用证作为支付工具的便利性和可靠性,而没有看到其真正的陷阱条款所在,审查合同和信用证不甚严谨,对进口商存有侥幸心理,结果使自己处处被动.

3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措施

信用证从产生到发展,信用证软条款问题所产生的危害已经为和学者认识到,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很多企业还是难以摆脱信用证软条款这个陷阱.因此,对于出口商而言,除对信用证软条款要严格预防,一旦发现问题要理性应对,运用合同与相关法律的规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外,实践中也要求具体业务人员具备敏税的洞察力、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外贸公司、银行等各相关部门也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才能很好维护外贸企业的正当权益.

3.1交易前必须选择好可靠的交易伙伴

对出口商来说,选择可靠的交易伙伴,是避免被欺诈或陷于被动局面的最佳途径.在选择贸易伙伴时,应避免选择诈骗多发地的国家及地区、有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银行信誉不佳的国家及地区的贸易商.那么在签订以信用证为支付方式的买卖合同之前,对于陌生的交易对象,要详细地了解对方的资信,尤其在知道对方为中间商时,对其经济实力和履约情况更应着重了解.那么在实践中想要了解对方贸易商的资信状况,可以向该贸易伙伴所在地的银行调查有关信息,可以向与他之前有过业务往来的公司了解,亦可通过一些商业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对其资信进行调查,或者是在网上进行调查.在已经获取的信息基础上出口商还需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

3.2选择口碑好的开证行

开证行的资信状况是出口商能否安全收汇的基础,因此出口商应高度重视开证行的选择.尽管开证行不是直接由受益人来选择,但是,受益人可以事先与进口商商定好,由那些世界一流、信誉较好的银行作为开证行.因为这些银行很注意自身的声誉、操作很规范、服务质量高,一般会很严肃认真地对待软条款问题,因此,对于受益人来说,风险概率会大大降低.

3.3业务操作必须规范,必须注意出口合同条款的拟订

信用证软条款往往是根据合同条款开出的.如果合同条款规定得非常严密,则出现信用证软条款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减少.即使出现了与合同要求不符的信用证条款,卖方也可以合同为依据要求修改.

目前,我国出口竞争激烈,国外某些商人常利用我方公司急于出口的心理,以有利的价格条件为诱饵,致使我方对合同其他条款疏于防范,甚至以此要求我方预付履约保证金或开证押金.我方公司必须对任何要求我方预付款项的合同提高警惕,一定不可草率签订合同,合同生效之前,应确保其条款具体、明确、严密,对于各种可能发生的争议问题要考虑周全,这样,出现信用证软条款的机率就会降低.

3.4严格审核,防患未然,理性对待

严格相符的单据是开证行付款的前提条件,单据不符是开证行凭此拒付的唯一正当依据.在收到信用证后,必须在审证环节严格把关,及时、细致、谨慎、逐条逐句审核信用证的每一条款、每一细节、甚至每一单词和字母,做到防患未然.一旦发现与合同不符条款,应以及时予以澄清,按合同为基础要求修改如变更利益对卖方损害不大,卖方又不难做到,可以接受而不要求修改信用证:如变更利益对卖方损害大,或者卖方很难做到则立即要求修改信用证如装运期过短的,要求展期我方无法办到的条款坚决要求删除对于模棱两可的条款要求澄清,堵塞一切漏洞,为安全、及时收汇打下扎实的基础.

3.5究其弱点,争取主动,通过信用证本身找到解决方法

在收到单据后,银行经办同志对信用证条款的每个细节进行了透彻入微的研究,找到信用证中的漏洞及矛盾之处,比如,免费放单条款与开证行承诺第一性付款责任的矛盾,信用证索汇指示中存在的内在冲突等.始终抓住信用证的这些薄弱环节,果断地向偿付行电索,先收回货款,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已手中.

3.6大力提高单证操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信用证中的软条款种类越来越多,斑驳复杂,而且还会不断变化其形态,许多单证人员往往容易被其表面所蒙蔽,因此外贸公司还应当组织单证人员不断地学习,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识别软条款的能力,才可能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信息化这两个新特征的出现,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的国际经贸人才,出口企业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要银行和出口企业业务员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有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方面的法规及惯例,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办事小心谨慎,保证证同一致、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和单货一致,就能在实际业务中从容回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安全准时收汇.

3.7加强银贸合作,共同防范

银行是信用证结算的必经部门,也是外贸收汇的核心部门,外贸企业应加强与银行间的合作,及时沟通,对于审证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模糊条款,可以请求银行帮助辨别,齐心协力把单证工作做好,以减少软条款对我国外贸收汇的损害.总之,银贸合作有利于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保证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银企双方应紧密合作,增强防范意识,使不法商人无机可乘.

参考文献

[1]谢尚宏.信用证软条款研究

[2]丰华.信用证软条款风险防范[M].北京:合作经济与科技社,

[3]田萍萍,陈宜卿.信用证软条款诈骗及其风险防范浅析[J].特区经济,

[4]蓝寿荣.信用证的独立性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探讨[M].哈尔滨: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1998:

[5]刘京柱.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适用研究[EB/OL].

[6]刘学玲.信用证软条款的潜在风险及防范对策[J].时代经贸,

软条款范文篇2

摘要:信用证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支付方式,但也有一些存在支付陷阱的软条款往往给出口商造成很大的收汇风险,因此注意信用证软条款的识别对于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是非常的重要的。信用证在国际贸易支付中作为一种银行信用,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的使用。

1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信用证在国际贸易支付中作为一种银行信用,是开证行向受益人的付款承诺,按此付款承诺,凭规定的单据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情况下,开证银行向受益人或其指定的人进行付款、承兑或议付。对出口人来说,其取得了银行信用,只要做到与信用证规定相符,“单单一致,单证一致”,银行就保证支付货款。对进口商来说,他可以通过信用证的单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出口人按时、按量交付货物。对于进口商来说,也避免了货款出去而收不到合同项下规定的货物的风险,正因为如此,信用证才在国际贸易中如此广泛的使用。

2在国际贸易中较常见的信用证软条款分析

2.1控制信用证生效的软条款

在使用信用证的时候,控制权在哪一方的手里,那对于控制方就是最有利的。这种控制信用证生效的软条款比较灵活,可以是装船条款,可以是商检条款,可以通知或经确认条款,也可以是等待进口许可证签发等条款,总之,其方法是阻止信用证生效,其实质是严格控制信用证交易。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开证申请人为实力不太雄厚的中间商,其中最容易迷惑受益人的条款就是由开证申请人检验货物样品合格后才通知信用证生效。由于受益人认为自己已经按合同规定寄出了符合质量要求的样品,因此也开始着手积极准备发货。即使样品与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完全一致,只要开证申请人由于市场变化而拒绝发送生效通知,受益人手中的信用证仍然毫无意义。

2.2开证行或申请人要求签字或印鉴与开证行、通知行或申请人的要求相符的软条款

(1)货物检验证明或货运收据由进口商或开证人授权的人出具和签署,其印鉴应由开证行证实方可议付的条款等等。

(2)规定商品检验证由进口商出具和签署并由受益人会签,同时,其印鉴应与通知行持有的记录相符。

(3)规定商品检验证由特定的人或单位出具并签署,但他们的印鉴必须由通知行证实。

(4)规定货运收据由进口商或进口商授权的人出具并签署,其印鉴必须与开证行的档案记录相符。

(5)规定由进口商授权人出具并签署的货运收据,其印鉴必须符合开证行持有的记录。

2.3商检中的软条款

(1)在信用证的单据条款中设置收货人检验条款。这种软条款在设置的时候,受益人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从逻辑和表面上乍一看是成立的,原因是货物是进口上购买的,对商品质量的控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深究起来不难发现,由于信用证支付特点决定了受益人提供的单据必须符合信用证的要求,这就使进口方可以借助此条款控制受益人。因为进口商可以随心所欲地对货物百般挑剔不出具检验合格的检验证书或迟开此类证书,出口商就不能及时备齐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去议付行交单,导致单证不符而被开证行拒付或因迟交单而被开证行拒付,所以,这些是典型的软条款。

(2)在信用证条款中设置有权签字人签字并与银行的签字样本一致条款。在这类信用证单据条款中,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假冒有权签字人签发商检证,并不要求递交收货人检验证书而改为要求第三方机构出具商检合格证书,但即要求商检证的签发人的签字要和开证行的预留印鉴一致。一方面,议付行可能就没有收到开证行的签字样本,那怎样核对呢;另一方面,预留印签是否一致最终决定权在开证行,预付行即使认定签字印鉴相符也无济于事。

(3)在信用证条款中设置限制办证机构的条款。信用证要求出口商的商检证书要由进口国领事馆认证,而在当地没有这类机构,受益人要么不可能履行,即使到有此类领事馆的地方,时间就成为主要因素,很有可能迟交单据。因为开证人自检或开证中申请人授权人签发检验证这些条款不仅违反了有关进出口商品检验需由一个独立于贸易关系人之外的第三者、一个有资格、有权威性的检验专业机构来执行的惯例,而且也违背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四条规定:“在信用证业务中,各有关当事人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与单据有关的货物服务或其他行为”。根据惯例,银行不介入买卖,不参与基础交易,上述条款,开证人授权的代表签字须经开证行或通知行证实等,意味着银行参与了交易,违背了国际贸易惯例。

2.4装运软条款

装运软条款是指开证申请人利用信用证中规定的装运港、目的港、装运时间、可否分批装运或转运、船公司、船级、船龄等方面的内容,规定各种限制受益人的软条款。

(1)在单据上规定目的港由开证申请人通知指定。如“目的港和装运日将以修改证的形式通知”,这类条款使装运处于不确定状态,这种情况大多是进口商担心国外码头工人罢工等意外情况发生,无人卸货而遭受损失。这种将风险转移至受益人的软条款同样在市场和国际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成为申请人和开证行拒付的理由和借口。也就是运用表面上预防其他不定状态的理由,制造限制受益人的软条款。

(2)指定船只和限制装运船龄。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船只在海上航行的不定因素很多,能否能在特定日期内租到指定船只,很难确定。对于船龄的限制也是如此。

(3)指定转船船名。在海运实务中,转船时有发生,但转船是否可以转移到指定的船上乃是十分不确定的事。

(4)规定货物必须在取得开证申请人的指定人签发的装船通知并以修改书形式发出后才能装船。

2.5制造条款间相互矛盾的软条款

这种软条款使条款之间相互矛盾,受益人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不可能做到单证一致,因为符合前一条款必定违背后一条款,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单证一致”或“单单一致”。因此,不管出口商如何制单,都不可能做到’单证一致’。还有的单据条款是与现实相矛盾,受益人也不可能做到单据一致,如要求我国的受益人提交CMR(国际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公约)运输单据,而我国没有参加该公约,所以我国的承运人根本无法开出CMR运输单据。这些条款就是使受益人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最终的结果势必造成单据不符,不能收汇。

2.6限制付款的软条款

不可撤销的信用证根据《UCP500》规定,开证行只能凭借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付款或承兑,或授权议付,开证行应当承担首要付款责任(PrimaryLiabilityforPayment)。信用证支付方式是由开证行以自己的信用作保证,所以,作为一种银行保证文件的信用证,银行应当负首要的即第一性的付款责任。信用证中如果对付款附加额外条件,就是软条款。因为这些条款可以随时解除第一付款责任,违背了信用证的支付规则。这种信用款也分为几种情况:

(1)信用证中规定以进口方实际收到货物后才付款。如某外国银行开来的信用证的付款条件为“收到货物后,我行将根据你们的指示付款。”如果信用证中包含有上述条款,出口方可能会面临三种风险:①如果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灭失,进口方不得到货物,自然不会出具到货证明。根据信用证凭单付款的原则,出口方不能提交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则无法得到货款;②如果运程过长,或者运输途中出现了故障,货物抵达目的地(或目的港)时超过信用证规定的交单期,信用证已经失效,即使进口方出具货到证明,仍将无法凭以议付;③如果买方蓄意欺诈,已经收到货物但是拒绝出具到货证明,或者延迟出具到货证明,出口方无法按时提供单据,同样遭受损失。

(2)定在货物到达进口国港口,由进口方出具检验证明后,开证行才能付款。

(3)规定付款以开证申请人承兑汇票为前提。

(4)只有在货物进口清关、取得配额或由主管当局批准进口后才能付款。例如,某美国银行来证规定:开证申请人如因开证后实施的进口配额规定,而需要附加条件或条款作为该信用证的一个组成部分,开证行将用挂号信件或加押电的方式通过通知行立即通知受益人。这些条款立即对信用证的各有关方面具有约束力。

(5)规定议付行在收到开证行授权后方可对受益人付款,如中国银行南京分行受理的一个信用证中就包含这样的软条款:议付行在收到开证行授权后方可对受益人款。这些条款改变了信用证开证行的责任,开证行的第一性付款责任将被解除,因为出口方发货之后能否收回货款,不再取决于开证行的银行信用,而完全取决于进口方的商业信用。从根本上违反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规定,动摇了信用证支付机能。

通过对这些信用证软条款的具体分类和识别,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是很有用的,因为在进行信用证结算时的相关人就有出口商,进口商,开证行,通知行,有时还牵扯到议付行以及在进行运输时的承运人以及托运人等相关人员,因此在进行结算时能够遇见的问题也是和这些人有关,如果我们能够在进行结算时把好这几关,那在进行国际贸易时能够避免的损失也时很可观的。

3信用证软条款的解决措施

截至目前,国际商会有关信用证的文件对此并无特别的说明和规定,因此单靠有关的规定并不能有效的规避这种风险,甚至有时还会无能为力。解决信用证“软条款”问题应采取五种措施:

(1)慎重选择贸易伙伴。

(2)在贸易合同中不要随意订入“软条款”,否则,出口商将难以拒绝接受带有“软条款”的信用证。

(3)当当事人拒绝信用证采用“软条款”同时,信用证项下的受益人要自己当心,在不要接受包含“软条款”在内的信用证,也要努力避开信用证中的“软条款”。

(4)受益人一定要仔细审核信用证,发现类

似“软条款”时,要事先详细了解该“软条款”的内容,看自己能否做到,能够做到的,为保持业务关系,可与议付行积极合作,努力去做,否则就要要求对方修改信用证,确保自己的利益。

有关的信用证“软条款”在实际中并没有具体的条例规定,因此,在遇到信用证软条款中的相关问题时,不但要能够去进行定制化的分析,而且在进行交易的同时要多多谨慎并了解和掌握足够的相关知识。

(5)即使当事人之间一定要采用“软条款”或相似效果的条款时,银行也必须要将当事人指定的有关留底连同信用证发送给受益人或通知行,以便受益人及时知晓该条款的具体要求,从而尽可能避免受益人提交单据中的不符点的发生。

软条款范文篇3

关键词:信用证软条款;贸易纠纷;应对措施

1信用证软条款产生的原因

信用证软条款是指开证申请人在信用证中附加某些限制信用证生效或者使受益人无法结汇的条款。“软条款”的产生和存在除了信用证作为支付工具本身缺陷的内部原因外,也有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外部原因以及目前相关责任划分不明确的法律原因。1.1内部原。“信用证产生伴随着三大重要的原则”“独立性原则”、“单据交易原则”、“严格相符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信用证是独立于买卖双方的基础交易合同而存在。“单据交易原则”是指在信用证作为结算工具的条件下,买卖双方所交易的主要是涉及到信用证项下的单据,而不是实际的货物。“严格相符原则”是指受益人提交的单据应该达到“单单相符、单证相符”的状态,否则开证行不予兑付。这些原则的存在使得银行在贸易中更多的是看重信用证项下的具体单据而并非实际的货物,这就很有可能会发生实际货物和单据不一致的情况。也正是由于信用证的这些特点往往令进口商产生收货不安全的顾虑,会担心自己在贸易中利益的损失,因此会选择设置软条款来减少自己在进出口中的承担的风险。1.2外部原因。信用证的最初设立是为了保护出口商的利益,由于现有的信用证制度之下,更多的是对单据提出很多具体的要求,而对于出口商的货物并没有特别的规定。所以出口商作为商人的趋利性便表现出来,在实际的操作中很有可能用质量低劣的货物来顶替高质量的货物。正是由于信用证最初设立的目的和信用证制度的相对不完善,使得进口商不得不利用软条款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保持自己在贸易中的主动地位,掌握贸易的主动权,保证自己不会陷入纠纷不会损失利益。1.3法律原因。现今,法院认定软条款引起的贸易纠纷时除了必要的文件作为证据之外还要考虑是否违反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但是即使法律有所规定,但是执行起来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诚实信用原则所具有的特征。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无论何人在从事何种活动时都应该用讲诚实,守信用的方式去行使自己的权利。但是诚实信用原则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也没有固定的范围限制,正是由于法律的不完善性,所以有些进口商投机取巧,为了维护自己身的既得利益,利用法律的漏洞设置软条款,造成出口商利益的损失,引起纠纷。

2信用证不同环节软条款引发的的贸易纠纷

2.1关于信用证生效环节软条款引发的贸易纠纷。信用证一经开立并不意味着信用证便可以立刻生效,进口商往往会在信用证生效环节设置多种形式的软条款控制信用证生效,除了想掌握出口的主动权之外,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软条款进行诈骗活动,引起贸易纠纷。2.2关于信用证商检环节软条款引发的贸易纠纷。商品检验环节是国际贸易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一般贸易中,信用证规定议付时只需提交出口方所在国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即可。但有的时候,进口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防止收货时收到假冒伪劣的产品就会要求由自己或者授权人在货物装运之前进行验货,并出具相关的检验证书。所以,进口商就会在这个环节上设置软条款来确保自己货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而保护自身的利益。2.3关于信用证装运环节软条款引发的贸易纠纷。出口货物装运环节也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大宗货物在运输中要经过数月的漂洋过海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商人的趋利性往往会利用信用证中规定的装运港、装运时间、可否分批装运等方面的内容来限制受益人,从而进口商掌握整个贸易的主动权,维护自身的利益。2.4关于信用证付款环节软条款引发的贸易纠纷。付款环节软条款主要是指出口商向银行提交信用证项下的所有单据并要求付款而遭遇到来自出口商设置的特别的限制。虽然信用证是不可撤销的付款承诺只要单证相符就可以付款,但是当存在软条款的情况之下,银行就可以免除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将信用证的银行信用转变为商业信用,这时付款权就完全转移给了进口商。

3信用证软条款引起的纠纷的应对措施

3.1谨慎约定合同条款。签订合同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审核每个条款。应该有两个方面引起注意:第一是合同的签订应该做到统揽全局,要明白虽然签订的是基础合同但是也是为了结汇和不损害自身利益为目的的。贸易双方只有把合同的条款约定的公平严谨才能够在以后审查的时候有所参照。第二是信用证中需要审查的单据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形成难以发现的陷阱。从而损害自身的利益。要很好的利用好防范措施,防止自己陷入无尽的贸易纠纷中。3.2仔细审核信用证条款及时采取措施。贸易纠纷无处不在,所以谨慎的审核信用证是受益人收到信用证后的第一要务,如果发现信用证中有与合同不相符合的条款应该立即要求开证申请人进行修改或者删除。实践中,由于出口商没有仔细的审核信用证也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导致最终陷入软条款的陷阱中,陷入纠纷之中损失了时间也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而对于进口商拖延时间不回复的情况,受益人应该规定信用证修改的时间,如若未在规定时间内答复,受益人便有权利申请提供必要的担保,否则将不履行合同义务。如若开证申请人坚持信用证中的软条款不予以修改或者删除,受益人就不能够贸然的发货,以免损害自身利益,陷入纠纷。3.3对比较成熟的信用证软条款问题进行提示和规范。从当前的情形来看,对于信用证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尚浅而且意见也都不统一,所以应该在个别的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中作出提示或者规范。在上文中提到的所有贸易纠纷皆是由于没有规范性的文件作出提示,所以才导致进口商在小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引起了大的利益损失,在没有更好的办法的时候只能上诉,然后就是无尽的纠纷。所以,首先应该对软条款的风险防范进行提示,这样可以帮助到受益人认识到软条款的问题和风险的存在。其次要对软条款的欺诈问题进行提示,而且也要对其定义必要的扩大。最后要提出软条款的救济手段以及相关的救济程序,并且对相关的手段和程序进行必须要的规范,减少国际之间贸易纠纷的产生。

作者:吉丽颖 宋鑫炜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蕾.贸易结算中信用证软条款问题及对策[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软条款范文篇4

一、信用证软条款概述

国际商会2007年最新实施的UCP600仍然没有增加对信用证软条款的规定,目前国际上也并没有一部法律对信用证软条款做出明确的定义,国外从事贸易实务者和学者一般将其表述为:Clausesinthedocumentarycreditwhichmakeitimpossibleforthebeneficiary(seller)tomeettheconditionsofthedocumentarycreditonhisownandindependentlyofthepurchaser.即在信用证中规定的使受益人(卖方)难以独立于买方独自实现信用证利益的条款。

二、信用证软条款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信用证软条款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1.控制信用证生效的软条款。如:

“Thisdocumentarycreditwillbecomeeffectiveprovidedyoureceivedtheauthorization.”

2.要求签字或印鉴与样本相符的软条款。此类软条款可以表现为货物检验证明或货运收据由进口商或开证人授权的人出具和签署,其印鉴应由开证行证实方可议付;还有可能表现为商品检验证书由特定的人或单位出具并签署,但他们的印鉴必须由通知行证实等。

3.商检中的软条款。如:

“Inspectioncertificateissuedandsignedbytwoexpertsnominatedbytheapplicant,thespecimensignaturesoftheindividualwhowereauthorizedtosignthecertificatewerekeptbyus.”

4.装运中的软条款。如:

“Shipmentcanonlybeeffecteduponreceiptofanamendmentofthiscreditadvisingnameofcarryingvesselandshipmentdate.”③此条款使开证申请人完全控制货物是否装船、何时装船,并且限定了运输船只,这对受益人是极其不利的。

5.要求受益人对发货后无法掌控的情况负责的软条款。如欧洲某银行开出的一信用证中规定,“如果货物到达目的港,而进口商没有事先得到海关当局颁发的进口许可证,进口商将保留撤销与该信用证有关交易的权利,因为该信用证是以得到所需要的进口许可证作为条件的,此时,受益人应承担因运送货物和撤销信用证所引起的一切费用。”

信用证软条款内容不多,语句简洁,多具有隐蔽性,且通常不是信用证必要内容,不易引起当事人注意,极易疏忽。同时其表现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分类就完全概括。

三、信用证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1.国际商会应对信用证软条款问题进行明确界定。上文已经提到,国际商会对信用证软条款没有明确界定,对其性质没有进行定性,也没有相应的机制设计,各国对于信用证软条款的问题还处于探讨阶段,这对于解决目前比较多的软条款问题十分不利。国际商会虽然是私人机构,①但它是制定信用证制度的权威,其所制定文件能得到各国的适用。

2.设置保障进口商权利的信用证制度。信用证软条款问题产生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最根本的,那就是信用证制度本身出现了缺陷。如果从信用证机制之外去寻找救济,无异于全盘否定经过长时间考验的信用证本身的生命力,也是不现实的。信用证制度之内是解决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的最好场所,因为只有在信用证机制内解决软条款问题,才能既兼顾信用证机制的基本原则,不会影响信用证的功能,同时,还可以使这个问题的解决更加直接和高效,并且还可以充分利用信用证机制约束双方当事人。

现行的UCP600对于卖方的权益保护比较充分,而对于买方的保护则不够,主要是只要出口商提交了表面相符的单据,议付行就有无条件放款的义务,而进口商却不能通过信用证保证出口商的履约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货物是否装船,是否符合合同的约定,进口商根本无从知道,贸易实践中也不乏利用单据进行信用证欺诈的例子,有时即使是很快发现出口商欺诈,也为时已晚。正是由于以上原因,进口商就开出软条款信用证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如果进口商纯粹是为了控制货物质量倒也无妨,但随着信用证软条款的应用,很多进口商从开始只是单纯地为了控制货物质量,逐渐发展为控制市场风险,甚至是进行诈骗。开具软条款后,进口商附带有了控制市场风险的机会,商人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这就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且将进口商的市场风险转嫁给了出口商。更有甚者,有很多不法商人,也通过这个看起来合情合理的名义来骗取出口商高额的开证保证金、佣金甚至货物等。

要克服信用证的这种失衡,需要建立协调双方权利义务的客观标准,也就是要设计一个平衡器,这个平衡器能使买卖双方及时得到对方的有关信息,进口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货物的真实情况。如果信用证能够平衡出口商和进口商双方的利益,就可以杜绝进口商利用控制货物质量的理由而开立信用证软条款了。

有学者建议做如下的设计思路:“规定议付行在收到卖方提交的各种单据的同时,应将其复印件迅速地交给买方,使买方通过单据可以大致地了解卖方有没有欺诈;与此同时,应该赋予买方一定的权利,即只要买方提出异议(以书面的形式作出),银行就可以拒绝向卖方付款,但仅限于较短的时间内。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买方未采取有效的司法救济措施的话,银行可以无条件放款,而且一旦买方指示错误,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费用。”这种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解决思路。在这种设计下,进口商可以及时了解出口商的履约情况,有没有信用证欺诈的嫌疑等,这样进口商的权利可以得到较多的保障,不至于使进出口商权利义务悬殊太大。

3.统一信用证的格式和统一必须审核的信用证条款。目前,世界各地的信用证格式、内容和措辞均缺乏统一标准,信用证条款约定的随意性太强,这样进口方就可以利用受益人的弱点或者疏忽大意,约定对自己有利的软条款,以限制受益人权益,甚至利用信用证软条款进行欺诈。

学者和实务界在信用证的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上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意见,主要是开证行名称、开证日期地点、信用证号码、受益人名称和地址、开证申请人、信用证性质、汇票要求、货物内容、装运条款、信用证有效期、保证责任条款、开证行签字等。国际商会可以在信用证基本内容和必备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信用证格式并加以推广。国际商会自成立以来,也一直致力于信用证格式的标准化,②制定统一格式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而且在有些国家和有些领域已经有所突破。

考虑到每个交易可能会涉及一些特殊情况,统一的信用证中可以规定一个区域专门用于规定信用证中的特殊条款。该区域中也只能规定单据条款,而且是出口商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得到的条款,而不能规定在出口商控制之外的条款。由于所有特殊条款均规定在特定区域中,也方便出口商特别小心审查。如果国际商会能够制定出尽可能统一的格式和必须审核的条款,不但能节省信用证当事人在制定信用证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对消除信用证软条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虽然说任何制度都不能防止欺诈,但一个好的、完整的制度应该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这种欺诈发生的几率,因而,对信用证制度本身的完善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笔者认为,信用证制度应该在坚持其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前提下,一方面完善关于信用证的内容、成立及生效方面的详细规定,另一方面应该平衡好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上述原则下对UCP600的有关规定加以补充和完善。

软条款范文篇5

关键词:信用证软条款交易风险防治措施

0引言

近几年,信用证软条款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中的一大焦点。自1992年以来,仅以软条款信用证一种方式进行的诈骗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在数千万美元以上。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现在已经非常普遍存在而且严重影响到国际经济贸易的正规发展和秩序,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国际司法机构的关注。在过去十年中,中外学者和业内人士对信用证软条款方方面面的争论和探讨颇多,但始终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国际权威机构至今没有对此问题作一个明确的界定。因此,有必要对信用证软条款的危害、特点与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找出应对的方法,成功规避其中风险。

1信用证软条款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点

软条款是指在不可撤销信用证中外加一种条款,指开证申请人(进口商)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故意设置若干隐蔽性的“陷阱”条款,以便在信用证运作中置受益人(出口商)于完全被动的境地,而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则可以随时将受益人至于陷阱而以单据不符为由,解除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责任。这种信用证实际变成了随时可以撤销或永远无法生效的信用证。通常是买方为实施欺诈而故意布下的陷阱,软条款的存在往往会给受益人安全收汇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和风险。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隐蔽性。信用证条款中带有付款条件含糊不清,所附条件生效方式隐伏着虚假性,开证行付款责任不明的信用证。换言之,信用证的软条款属于引而不发的炸弹,是否引发的决定权掌握在开证申请人的手中。二是申请人掌握着主动权。这些“陷阱”条款使出口商完全处于被动境地的同时,却赋予了申请人单方面变不可撤销信用证为可撤销信用证的主动权。这是“软条款”最基本的特征。三是多样性。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软条款”越来越多,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的模式,甚至还故意加上一些专业性的表述,使受益人放松警惕,很难引起警觉。

那么受益人为什么会收到带软条款的信用证呢?从理论上讲,进口商办理开证手续时是根据买卖合同来办理的(注意合同中不应存在软条款),开证银行是根据进口商的开证申请书来开立信用证的,依此推论,出口商收到的信用证,其内容应当与买卖合同一致。可是,在实际业务当中,经常发现国外来证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买卖合同的规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进口商或开证行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申请开证时故意设立陷阱,只保证进口商的权利。

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常常使得受益人无法依据信用证规定交付单,获得货款,损害了信用证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2信用证软条款产生的原因

信用证软条款产生的原因既有信用证作为付款工具本身缺陷的客观原因,也有信用证操作方人为方面的主观原因。

2.1信用证作为付款工具本身的缺陷

2.1.1信用证本身的缺陷

软条款信用证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在于信用证机制本身的缺陷。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信用证结算方式对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并不平衡:买方的权益保护程度高于卖方。因为根据信用证的运作机制,买方所承担的风险要比卖方大得多。卖方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因单证不符而无法结汇,而买方则要承担与货物有关的所有风险付款之后获得的可能只是一堆文件。所以,买方在支付货款之后,力图获得关于货物的各种信息及对货物的现实控制权。然而,在现行的国际贸易体制下,从卖方结汇到买方实际收到货物会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海上运输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卖方欺诈买方,以劣充优,或根本就不装货,然后伪造相关的单证去银行结汇,对此,买方将很难获得司法救济。所以,买方试图在信用证中对卖方做出一些限制,以降低被卖方欺骗的可能性,起到维护自身利益的作用。又由于信用证结算方式对买方权益保护程度高,这样买方很容易也很大胆地在信用证合同中制造一些隐蔽性的条款。

2.1.2信用证国际保护的力度相对薄弱

迄今为止,在能够检索到的文献中,没有看到国际商会对信用证软条款做出禁止的书面文件和资料。各种法律对信用证软条款问题没有足够重视,也是软条款比较盛行的主要原因。

2.2信用证操作人员方面的原因

2.2.1开证申请人意图不正:出于诈骗目的

第一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开证申请人要求受益人预先支付履约保证金或开证押金的事件中。一旦开证申请人收到预付款项,即可利用信用证中的软条款逃避付款义务,达到诈骗的目的。这种情况在我国近几年的信用证软条款案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第二种情况:开证申请人通过设计特殊标的胁迫卖方将货物降价处理,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这类合同往往所交易的标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或专为买方设计加工的,其做法是在信用证中设置某些软条款,使受益人交货后,得不到信用证中所规定的进行交单议付的某些单据,造成货款的无法议付或银行拒付,而货物却已发运,使受益人处于两难境地。此时开证申请人再借口已到目的地的货物质量问题,从而胁迫受益人就地将货物降价处理,而由于该类货在其使用上有特殊性或专用性,同意开证申请人降价要求。

第三种情况:一些奸诈的开证申请人利用世界商品市场行情风险投机倒把。

国际市场风险很大,尤其是初级产品的交易价格,给进口商带来一定的交易风险。一些不法商人便利用软条款,根据世界商品市场的变动情况,把握合同的主动权。比如,信用证规定货物需由买方指定运输,但船名后告。当所交易商品的行情下跌,买方不能获取预期利润时,他便可以以不指定船名的方式使出口方无法交货,从而交易不能达成。

2.2.2开证申请人意图正常:但为了掌握对信用证的主动权

开证申请人主观意愿是正常的,并非出于诈骗的本意,但是为了掌握对信用证的主动权也可能发生软条款事件。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开证申请人为中间商的时候。开证申请人一方面要控制货源,另一方面可能又无法及时联系好下家客户或害怕下家客户临时毁约,因此在信用证中规定软条款以便自己灵活掌握。一旦市场对自己不利,即可利用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免除在信用证项下的付款义务。此时,就能认定开证申请人制定软条款是出于欺诈受益人的目的。

2.2.3开证申请人意图是为了自保:为防止出口商的毁约或欺诈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第一种情况:进口商希望能保证和控制进口商品的质量,但由于进口商品产于国外,进口方无法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跟踪,往往只能对到手的货物进行检验。这样质量问题往往是在进口方已履行完付款责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暴露出来,等到这个时候再向出口商索赔,通过国际仲裁,昂贵的费用、漫长的诉讼时间以及仲裁判决的执行将会令进口商十分头痛,因此我们将目光转向贸易支付过程,以期能利用信用证的单据条款来控制商品质量。为防止受益人欺诈,最有效的方案就是使用信用证软条款。此时,开证申请人的目的并不是坑害卖方,而是为了防范自己受骗。

第二种情况:昔日受过骗的开证申请人,渴望保证合同的履行。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一些买方以前在生意上过于相信不配信任的卖方,上了软条款的当。现在他们同另外的卖方打交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维一下子难以改变过来。他们在证里加列了一些较为苛刻的软条款,目的是为了防范自己再被卖方坑蒙拐骗。信用证里列明了这样的软条款,卖方在货上就不能装头盖面、偷工减料,敷衍塞责了,交货时间须恪守信用。

2.2.4出口商自身的原因

出口商接受软条款信用证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有意识接受。从进出口商人之间的实力对比来看,这样的出口商往往是在出易中某个方面处于劣势,要么是急于出口,要么是竞争对手众多,于是,降低条件,放弃原则,被动接受软条款。第二,无意识接受。从信用证的交易实务来看,有的出口商由于是新手,对信用证这种支付工具还不甚了解,对信用证软条款的识别不清楚,只看到信用证作为支付工具的便利性和可靠性,而没有看到其真正的“陷阱”条款所在,审查合同和信用证不甚严谨,对进口商存有侥幸心理,结果使自己处处被动。

3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措施

信用证从产生到发展,信用证软条款问题所产生的危害已经为和学者认识到,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很多企业还是难以摆脱信用证软条款这个“陷阱”。因此,对于出口商而言,除对信用证软条款要严格预防,一旦发现问题要理性应对,运用合同与相关法律的规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外,实践中也要求具体业务人员具备敏税的洞察力、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外贸公司、银行等各相关部门也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才能很好维护外贸企业的正当权益。

3.1交易前必须选择好可靠的交易伙伴

对出口商来说,选择可靠的交易伙伴,是避免被欺诈或陷于被动局面的最佳途径。在选择贸易伙伴时,应避免选择诈骗多发地的国家及地区、有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银行信誉不佳的国家及地区的贸易商。那么在签订以信用证为支付方式的买卖合同之前,对于陌生的交易对象,要详细地了解对方的资信,尤其在知道对方为中间商时,对其经济实力和履约情况更应着重了解。那么在实践中想要了解对方贸易商的资信状况,可以向该贸易伙伴所在地的银行调查有关信息,可以向与他之前有过业务往来的公司了解,亦可通过一些商业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对其资信进行调查,或者是在网上进行调查。在已经获取的信息基础上出口商还需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

3.2选择口碑好的开证行

开证行的资信状况是出口商能否安全收汇的基础,因此出口商应高度重视开证行的选择。尽管开证行不是直接由受益人来选择,但是,受益人可以事先与进口商商定好,由那些世界一流、信誉较好的银行作为开证行。因为这些银行很注意自身的声誉、操作很规范、服务质量高,一般会很严肃认真地对待“软条款”问题,因此,对于受益人来说,风险概率会大大降低。

3.3业务操作必须规范,必须注意出口合同条款的拟订

信用证软条款往往是根据合同条款开出的。如果合同条款规定得非常严密,则出现信用证软条款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减少。即使出现了与合同要求不符的信用证条款,卖方也可以合同为依据要求修改。

目前,我国出口竞争激烈,国外某些商人常利用我方公司急于出口的心理,以有利的价格条件为诱饵,致使我方对合同其他条款疏于防范,甚至以此要求我方预付履约保证金或开证押金。我方公司必须对任何要求我方预付款项的合同提高警惕,一定不可草率签订合同,合同生效之前,应确保其条款具体、明确、严密,对于各种可能发生的争议问题要考虑周全,这样,出现信用证软条款的机率就会降低。

3.4严格审核,防患未然,理性对待

严格相符的单据是开证行付款的前提条件,单据不符是开证行凭此拒付的唯一正当依据。在收到信用证后,必须在审证环节严格把关,及时、细致、谨慎、逐条逐句审核信用证的每一条款、每一细节、甚至每一单词和字母,做到防患未然。一旦发现与合同不符条款,应以及时予以澄清,按合同为基础要求修改;如变更利益对卖方损害不大,卖方又不难做到,可以接受而不要求修改信用证:如变更利益对卖方损害大,或者卖方很难做到则立即要求修改信用证;如装运期过短的,要求展期;我方无法办到的条款坚决要求删除;对于模棱两可的条款要求澄清,堵塞一切漏洞,为安全、及时收汇打下扎实的基础。

3.5究其弱点,争取主动,通过信用证本身找到解决方法

在收到单据后,银行经办同志对信用证条款的每个细节进行了透彻入微的研究,找到信用证中的漏洞及矛盾之处,比如,“免费放单”条款与开证行承诺第一性付款责任的矛盾,信用证索汇指示中存在的内在冲突等。始终抓住信用证的这些薄弱环节,果断地向偿付行电索,先收回货款,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已手中。

3.6大力提高单证操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信用证中的软条款种类越来越多,斑驳复杂,而且还会不断变化其形态,许多单证人员往往容易被其表面所蒙蔽,因此外贸公司还应当组织单证人员不断地学习,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识别“软条款”的能力,才可能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信息化这两个新特征的出现,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的国际经贸人才,出口企业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要银行和出口企业业务员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有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方面的法规及惯例,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办事小心谨慎,保证证同一致、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和单货一致,就能在实际业务中从容回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安全准时收汇。

3.7加强银贸合作,共同防范

银行是信用证结算的必经部门,也是外贸收汇的核心部门,外贸企业应加强与银行间的合作,及时沟通,对于审证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模糊条款,可以请求银行帮助辨别,齐心协力把单证工作做好,以减少软条款对我国外贸收汇的损害。总之,银贸合作有利于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保证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银企双方应紧密合作,增强防范意识,使不法商人无机可乘。

参考文献:

[1]谢尚宏.信用证软条款研究[EB/OL]./channel/viewlawarticle.2005-11-14.

[2]丰华.信用证软条款风险防范[M].北京:合作经济与科技社,2009:15-18.

[3]田萍萍,陈宜卿.信用证软条款诈骗及其风险防范浅析[J].特区经济,2009(6):104-105.

[4]蓝寿荣.信用证的独立性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探讨[M].哈尔滨: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1998:58-61.

[5]刘京柱.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适用研究[EB/OL].www.china-,2009.5-14/2009.5-15.

[6]刘学玲.信用证软条款的潜在风险及防范对策[J].时代经贸,2007(5):81-83.

软条款范文篇6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业务中,信用证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许多人认为信用证付款方式对出口商结汇是最安全的,其实并不然。文章针对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及其对出口商收汇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应防范的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业务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业务方式更趋于单据化。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属银行信用。为保证各自利益,越来越多的贸易双方在进行国际贸易业务时,多采用信用证作为支付方式。

一、信用证支付方式下顺利结汇的原则

银行处理信用证业务时,只凭单据,不问货物,它只审查受益人所提交的单据是否与信用证条款相符,以决定其是否履行付款责任,同样,开证人也根据表面上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承担接受单据并对其履行责任的银行进行偿付的义务。因此,采用信用证为支付方式时,要想顺利结汇,那就必须使议付单据与信用证的条款相一致。

二、信用证软条款与风险

1.信用证软条款对卖方收汇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业务中,进出口双方都是以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出口方懂得利用信用证保证自己的利益,而进口方也会懂得利用信用证来设下各种陷阱或条件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例如,在签订合同时,进口方拿不定其所进口货物是否能顺利卖出去,就利用信用证软条款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所谓的软条款即不可撤销信用证中规定申请人或开征行可以单方面解除付款约束,使受益人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导致其履约和结汇存在风险隐患的条款。简而言之,软条款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即它被申请人或开证行单方面所控制,使得不可撤销信用证变为可撤销信用证。这样,受益人(出口商)的利益就得不到保护。

在实际业务中,出口商对软条款的认识是不够的,对信用证上的单证英语不予足够的重视。一些企业往往急于成交而忽视软条款,因而掉进了不法分子设置的诈欺陷阱;一些企业过于看重进口商以往履约记录,对软条款掉以轻心从而蒙受损失;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足够的国际结算知识因而对软条款视而不见。由于软条款是嫁接在“信用证”这一具有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下,所以隐蔽性很大。此外软条款的形式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模式,特别是一些软条款的表述十分专业,难以被非银行人员所注意和理解,没有银行的提醒,一般不易引起受益人的察觉。例如以下案例:

我国一家出口A公司与一家国外B公司进行一项国际贸易业务,A公司收到的信用证后,经公司专业人员审核均未发现问题。但当A公司按信用证准备好单据议付时,却遭开证行拒付,其原因就是在信用证多达十几条的附加条款中,就有一条内容:“Thisletterofcreditisonlyasample,itisnotoperativeuntilourfurtherconfirmation.”由于该出口方从来没有收到开证行继这份信用证之后发来的任何电文,那么该信用证还没有正式生效。事后,虽然在我国当地的使馆出面协调得以解决,但此前无疑是给案例中的出口方带来麻烦,影响了出口方业务的顺利完成及时结汇进行资金的有效周转。

从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信用证软条款对出口商能否安全收汇有很大影响。

2.信用证软条款表现方式

信用证是契约文件,只要受益人接受它,那么各方面当事人就都必须按照这份信用证的规定去做,哪怕规定得毫无道理。因此,一定要特别注意信用证中单证英语表述的意思。软条款在单证英语中表述变化虽多,但任何事物都有其普遍性与特殊性。其通常不外乎从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是单据,二是付款。与单据有关的软条款常见有:

(1)单据由特定的人签发或会签,证明货物合格,或已通关,或已收妥无误,或确认数量等等。最典型的是检验证或货物收据由申请人或申请人指定的代表签发,如“InspectioncertificationissuedandsignedbyXXX”。这些由特定人签发的单据,其最大危险性在于:在行情下跌或进口商找到更便宜的货物时,可以利用这一条,不派人检验或收货,出口商拿不到信用证下结汇所需单据,必定遭受损失,这在大宗贸易中最为常见。

(2)某单据由特定的人签发,并且其印鉴须与开证行的留样相符,如发票、检验证、货物收据等。这类单据的内容与(1)中提及的单据无异,但危险性更大,在香港地区的来证中常常见到。如“CargoreceiptissuedandsignedbyXXXandthesignaturemustbeinstrictcompliancewiththatofourfile.”这类软条款不但可以使申请人在受益人发货前占据主动,而且在付款时也同样能够进退自如。例如他可以在开证行留张三的印鉴而派李四去签单,这样,如果行情看涨,他可以签发检验证,而到付款时一旦行情下跌,就可以利用“印鉴不符”拒付。

在单据做文章的软条款,一般出现在swift开立信用证的“单据要求”一栏中,比较容易引起受益人的注意,但在付款上做文章的软条款,往往出现在“致银行指示”中,或者出现在“附加条件”一栏中,比较隐蔽。常见的形式有:

(1)货物到达港后,由申请人或特定机构(人)验货,并向开证行提供合格证明,开证行才付款。如在美国的来证中,若出口产品系食品时常见到这样的条款:“DocumentswillbereleasedtoapplicantagainstapplicantsreceiptandpaymenteffectuponFDA(美国食品药品检验局)approval.”这类条款往往出现在“致银行指示”一栏中,容易被受益人忽略。初涉对美国食品出口业务的受益人往往不了解FDA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没有银行的提醒,难以发现问题隐患。美国的食品检验标准十分严格,经过长途运输的货物如到港后未能通过检验,受益人必定遭受损失。如银行仅看到提单条款中物权凭证齐全,忽略了这类软条款办理融资,则会出现很大的风险。

(2)20%的货款凭申请人出具的到岸检验证明外结算。

(3)全部或部分货款在申请人提交检验证或货物收妥凭证明后开证行才付款,但出具证明的时间信用证没有明确规定。

(4)只有获得货物清关或由主管当局批准进口的相关文件后才付款。

(5)信用证规定以另一信用证项下的付款为付款条件。如国际商会出版物ICC5351号案,信用证规定只有在货物再出口得到货款后才付款(Paymentfordraftsdrawnhereunderwillbemadeonlyaftertherealizationofthere-exportproceedsprogram.)

除了在单据和付款中做文章外,有时也会看到利用修改证做文章的软条款。如“卸货港(或装运日等)将以修改证的形式通知”,这类条款使装运处于不确定状态,可能是由于国外进口商担心码头工人罢工,无人卸货遭受损失。这种信用证要素不全,出口商如果贸然加工备货,修改证不到,则会增加仓储费支出,给出口商造成损失。

对于上述问题,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求进口商及时修改信用证,确保证信用证为不可撤销性,为出口商顺利结汇提供有力保障。

三、议付单据的制作

银行审单是按“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原则,须强调指出的是银行虽根据表面上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承担付款责任,但这种符合的要求却十分严格。在表面上决不能有任何差异,也就是说银行在信用证业务中是按“严格符合的原则”办事的。因此,出口方在制单时必须仔细看清信用证的要求,严格按信用证规定制作单据,否则出口商将无法安全结汇,如以下案例:

案例1.某外商向我国某进出口公司购买5000公吨的大米,其中一级米2000公吨,二级米3000公吨。外国客商开来的信用证的条款中有:Partialshipmentsareallowedintwolots.TheshipmentofthefirstclassriceshouldbenotlaterthanAug.7,2007andforthesecondclassricenotlaterthanAug.15,2007.我进出口公司拿到该信用证后,知道可允许分批装运,以为这样对其再有利不过了。但就在该公司拿三份提单于2007年8月10日到银行议付时,银行拒付了,理由是单证不符。信用证规定只允许分两批装运,也就应该最多只有两份提单。但该公司认为该分批装运条款用于两批货间的分批,就把其中的一批货分两批装运也就一共得到了三份提单,议付也就提交了三份提单,却因对“Partialshipmentsareallowedintwolots.”理解不正确而遭银行拒付。

案例2.我国某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出口一批商品,收到的信用证中条款规定:“…Amount:USD1232000.00…..800M/T(quantity5%moreorlessallowed)ofXX,Price:@USD1540.00perM/Tnet,CIFAport,ShipmentstoAportimmediately.Partialshipmentsarenotallowed.”(……总金额1232000.00美元。……某商品800公吨,数量允许增减5%。价格:每公吨净值1540.00美元,CIFA港。立即装运至A港。不允许分批装运。)受益人以为有溢短装条款,就多装了3%的货物,在议付单据中的发票货值为1268960美元而信用证总额规定为1232000美元。两者不符而遭拒付。虽然事后受益人以多出部分托收又恰逢该货的市场价突然上涨,申请人又急于提货才支付信用证项下的1232000美元的票款,但对超额托收部分拒付。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最终损失36960美元。原因是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并没有严格审查和注意信用证中单证英语的表述引起发票单据表面与信用证不相符而造成了本应不该遭受的损失。一般以重量为计量单位的货物,如允许有增减装的幅度,条款应作类似这样的规定:“Amountofcreditandquantityofmerchandise5%moreorlessacceptable.”(信用证的金额及货物的数量均可允许5%增减。)该条款就明确指出金额及货物均可增减5%,有的信用证虽然在条款中也只规定“Thequantityofshipment5%moreorlessacceptable.”(数量允许增减5%)但在信用证的总金额中已经包括了增加5%数额在内。如按上述第二种方式开立本案例的信用证,则信用证金额不是USD1232000.00,而是直接在金额中规定为USD1293600.00。本案例的信用证如只在数量上允许增减5%,而金额既没有增减条款,也未在信用证总金额的数额中含有5%,这样的信用证在实际装运数量上不能增装。如要增装必须向买方提出修改信用证,增加金额的增减条款。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要真正做到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在国际贸易业务中并非易事。出口商须完全理解信用证的条款的含义。

四、结束语

以信用证作为支付方式的国际贸易业务的买卖就是单据的买卖。信用证付款方式并非是毫无风险的支付方式,受益人(出口商)应要认真、仔细地审核信用证,不忽略任一项条款。对信用证的规定不明确时,要求申请人解释确定或者提出修改,务必在拿到信用证修改通知书后再发货;制作议付单据时要严格按信用证要求制作,严格做到单证一致、单单一致,以确保顺利结汇。

参考文献:

[1]陈哲:《进出口案例解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德万陈原:《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吕红军:《国际货物贸易实务(修订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4]李颖辉姚永波:2004,浅谈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J].冶金财会,第3期

[5]余清华华军:2005,信用证软条款及其防范浅析[J].商场现代化,第12Z期

[6]粱睿粱作民:2007,信用证单证审查严格相符原则研究[J].人民司法,第01S期

软条款范文篇7

论文摘要:对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严格一致”原则及“独立性”原则进行探讨,进一步阐述了防范信用作编风险的必要性。

1信用证的风险来源

信用证本身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常为不法商人行骗冒假所利用。首先是信用证的“严格一致”原则,具体说就是要受益人做到“单证一致”和“单单一致”。同时,开证行不用核对受益人提示单据的真伪,只要文字一致,那么就构成合格的单据提示,这种盲目的一致性给开证申请人带来了风险。其次是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修订本)《UCP600》的规定,银行“须审核交单,并仅基于单据本身确定其是否在表面上构成相符交单”。信用证在开证行、保兑行与信用证受益人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合同,其独立性表现在它完全不同于受益人与信用证开证申请人之间的主合同。

2信用证的风险种类及其防范措施

2.1合同、单据与信用证不符的风险

合同、单据与信用证不符应属在信用证支付中较易形成的风险。受益方常遇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1)买方故意给卖方设置障碍,蓄意在信用证中增添一些难以履行的条件,如装运方式与交货期限相互矛盾,或者设置一些陷阱,作为日后拒付的理由。

(2)因受益方需以信用证为依据来提交单据,某些买方蓄意要求不易获得的单据,使受益方根本无法履行,以此方式遮掩买方不愿履行合同,而将责任推给受益方。

(3)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文化法律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设立信用证条款时极易遇与买方法律规定不符的风险。如各国银行对D/P与D/A的认识有的时候会出现不一致。

2.1.1防范措施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了避免以上风险,受益方必须做好预防措施,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审证是受益方防止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要做到认真仔细,对内容检查,进行逻辑分析,不放过任何字误。卖方应重点审查的事项有:信用证的金额与货币;商品的品质、规格、数量、包装等条款;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有效期和到期地点,要求提供单据的种类和份数及填制方法;信用证中的特殊条款等。

2.1.2针对“单证不一致”风险的防范与补救

买卖双方往往因为经验不足,在订立合同时,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常常出现遗漏重要条款的可能性,买方会在开立信用证是假劣条款,但是却疏于通知卖方,使得卖方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开立信用证是建立在买方向开征银行交付一定抵押担保金的基础上的,如果卖方需要修改信用证,就会耽误交易日期,国际市场上的汇率、利率不断变化,会增加买方的风险,同时银行会加收手续费。这对双方都有很大的、风险,因此,要尽量规避“单证不一致”的风险。

2.2买方蓄意欺诈

较合同、单据与信用证不符的风险来看,买方蓄意欺诈会给受益方带来更大的损失。信用证欺诈指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的当事人,就信用证本身及信用证交易中的某个环节,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从而使相对人遭受财产损失或使其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并使自己从中获取不法利益的不法行为。买方欺诈是其中一种。由于在国际贸易中总会有一些买家想少付款甚至不付款而获得货物,就出现了开证申请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行为。主要形式有:开证申请人伪造、变造信用证的欺诈、买方开证时在信用证的条款中加人“软条款”、“可转让信用证”欺诈以及开证申请人利用1/3提单的欺诈等.

买方该类欺诈,既涉及到出口方,又涉及出口银行,对一国的出口贸易有很大影响。因此,出口方及其银行要对这类风险进行严密积极的应对。首先,出口方银行必须认真负责地核验信用证的真实性,并掌握开证行的资信情况。如发现任何疑点,应进行及时的咨询。出口方对于贸易伙伴的选择也应极其慎重,要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不能盲目听信他人,严格认真对待合作前的资信调查,如果可以,最好派公司成员进行实地调查,以免遇到“空头”公司。即便签订了合同,也要对于买方抱有怀疑态度,认真审核信用证,银行侧重审来证得有效性和风险性,出口方应注意信用证的条款内容,防止与合同条款不符。

2.3软条款陷阱

所谓“软条款”,是指可能导致开证行解除不可撤销信用证项下付款责任的条款,开证申请人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故意设置若干隐蔽性的陷阱条款,以便在信用证运作中置受益人于完全被动的境地,而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则可以随时将受益人置于陷阱,而以单据不符为由解除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责任。软条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证条款自身相互矛盾,如运输方式要求与使用贸易术语不符。

(2)信用证暂时不生效,何时生效由银行另行通知。

(3)有关运输事项如船名装船日期装卸港等须以申请人修改后的通知为准。

对于“软条款”信用证的规定,法律和相关规定上仍有缺失,虽说《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不鼓励此类信用证的开立,但是,一旦开立,当事人双方仍要严格遵守,因此,对于卖方事先发现并取消此类条款变得极其重要。针对不同条款,应采取不同措施。

(1)针对国际贸易术语选择中的软条款。应采取删除、或在合同中直接规定派船时间、船公司、船名、装运期、目的港等方法。

软条款范文篇8

1信用证的风险来源

开证行不用核对受益人提示单据的真伪,只要文字一致,那么就构成合格的单据提示,这种盲目的一致性给开证申请人带来了风险。其次是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修订本)《UCP600》的规定,银行“须审核交单,并仅基于单据本身确定其是否在表面上构成相符交单”。信用证在开证行、保兑行与信用证受益人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合同,其独立性表现在它完全不同于受益人与信用证开证申请人之间的主合同。

2信用证的风险种类及其防范措施

2.1合同、单据与信用证不符的风险

合同、单据与信用证不符应属在信用证支付中较易形成的风险。受益方常遇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1)买方故意给卖方设置障碍,蓄意在信用证中增添一些难以履行的条件,如装运方式与交货期限相互矛盾,或者设置一些陷阱,作为日后拒付的理由。

(2)因受益方需以信用证为依据来提交单据,某些买方蓄意要求不易获得的单据,使受益方根本无法履行,以此方式遮掩买方不愿履行合同,而将责任推给受益方。

(3)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文化法律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在设立信用证条款时极易遇与买方法律规定不符的风险。如各国银行对D/P与D/A的认识有的时候会出现不一致。

2.1.1防范措施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为了避免以上风险,受益方必须做好预防措施,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审证是受益方防止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要做到认真仔细,对内容检查,进行逻辑分析,不放过任何字误。卖方应重点审查的事项有:信用证的金额与货币;商品的品质、规格、数量、包装等条款;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有效期和到期地点,要求提供单据的种类和份数及填制方法;信用证中的特殊条款等。

2.1.2针对“单证不一致”风险的防范与补救

买卖双方往往因为经验不足,在订立合同时,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常常出现遗漏重要条款的可能性,买方会在开立信用证是假劣条款,但是却疏于通知卖方,使得卖方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开立信用证是建立在买方向开征银行交付一定抵押担保金的基础上的,如果卖方需要修改信用证,就会耽误交易日期,国际市场上的汇率、利率不断变化,会增加买方的风险,同时银行会加收手续费。这对双方都有很大的、风险,因此,要尽量规避“单证不一致”的风险。

2.2买方蓄意欺诈

较合同、单据与信用证不符的风险来看,买方蓄意欺诈会给受益方带来更大的损失。信用证欺诈指在信用证交易过程中的当事人,就信用证本身及信用证交易中的某个环节,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从而使相对人遭受财产损失或使其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并使自己从中获取不法利益的不法行为。买方欺诈是其中一种。由于在国际贸易中总会有一些买家想少付款甚至不付款而获得货物,就出现了开证申请人自谋的信用证欺诈行为。主要形式有:开证申请人伪造、变造信用证的欺诈、买方开证时在信用证的条款中加人“软条款”、“可转让信用证”欺诈以及开证申请人利用1/3提单的欺诈等.

买方该类欺诈,既涉及到出口方,又涉及出口银行,对一国的出口贸易有很大影响。因此,出口方及其银行要对这类风险进行严密积极的应对。首先,出口方银行必须认真负责地核验信用证的真实性,并掌握开证行的资信情况。如发现任何疑点,应进行及时的咨询。出口方对于贸易伙伴的选择也应极其慎重,要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不能盲目听信他人,严格认真对待合作前的资信调查,如果可以,最好派公司成员进行实地调查,以免遇到“空头”公司。即便签订了合同,也要对于买方抱有怀疑态度,认真审核信用证,银行侧重审来证得有效性和风险性,出口方应注意信用证的条款内容,防止与合同条款不符。

2.3软条款陷阱

所谓“软条款”,是指可能导致开证行解除不可撤销信用证项下付款责任的条款,开证申请人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故意设置若干隐蔽性的陷阱条款,以便在信用证运作中置受益人于完全被动的境地,而开证申请人或开证行则可以随时将受益人置于陷阱,而以单据不符为由解除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责任。软条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证条款自身相互矛盾,如运输方式要求与使用贸易术语不符。

(2)信用证暂时不生效,何时生效由银行另行通知。

(3)有关运输事项如船名装船日期装卸港等须以申请人修改后的通知为准。

对于“软条款”信用证的规定,法律和相关规定上仍有缺失,虽说《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不鼓励此类信用证的开立,但是,一旦开立,当事人双方仍要严格遵守,因此,对于卖方事先发现并取消此类条款变得极其重要。针对不同条款,应采取不同措施。

(1)针对国际贸易术语选择中的软条款。应采取删除、或在合同中直接规定派船时间、船公司、船名、装运期、目的港等方法。

软条款范文篇9

内容摘要:文章指出,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出口企业亟需认清危机下可能隐藏的信用证结算风险,并积极予以应对,以确保我国对外贸易良性发展和企业的稳健运行。2007年9月,由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崩盘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不仅导致金融市场的巨幅震荡,也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增长。虽然我国并未受到这场风暴的严重冲击,但由于外部市场需求的羸弱,出口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首的发达经济体是危机的主要殃及国,商业银行大面积倒闭以及流动性紧缩的现象,无疑让信用证贸易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信用证结算的特征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买卖双方可能互不信任,买方担心预付款后,卖方不按合同要求发货。同时,卖方也担心在发货或提交货运单据后买方不付款。因此,需要两家银行作为买卖双方的保证人,代为收款交单,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银行在这一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就是信用证。如今,信用证作为一种国际结算方式,大大促进了进出口双方的贸易往来,已成为广受企业青睐的结算方式。信用证与其他传统的结算方式(汇付、托收)相比,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将本由进口商履行的支付货款的义务转到银行身上,由银行来履行此项义务,从而保证了出口商能迅速安全地收回货款,进口商也能按时收到货运单据并及时提取货物。因其以银行信誉向出口商提供付款保证,从事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以及作为付款人的银行也都由此获得便利。信用证结算方式还具有如下几个典型的特点:

第一,信用证结算是一种基于贸易合同,不依托于买卖合同的契约形式。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的相关规定,信用证与可能作为其开立基础的销售合同或其他合同是相互独立的交易,即使信用证中含有对此类合同的任何援引,银行也与该合同无关,且不受其约束。因此,只要出口商提供了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单证和凭据,就能确保我方及时和安全地收汇。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当事各方均应以信用证为结算的唯一合法依据。

第二,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凭借自身信用做出的付款保证。基于这种特殊的性质,使得信用证成为银行的一种担保文件。因此,信用证是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书面担保文件。

第三,信用证结算是单纯的单据买卖业务。同样按照《UCP600》的相关规定,银行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其它行为。若受益人提供的单据凭证与信用证条款规定的情况一致,无论所装货物的实际情况如何,中途有无丢失,是否按时到达目的港,单据与货物是否相符等等,一律不予以负责。

金融危机背景下信用证结算的风险

(一)出口商被拒付的风险

单证不符是最常见的出口商被拒付的情形,如信用证中规定所需产地证为普惠制产地证,而出口商提交的却是一般产地证。这样,出口商就有可能因单证不符而无法通过信用证方式取得货款,卖方的收款只能降为托收方式,在行情跌落的情况下卖方的收款常常遭到买方的拒绝,造成货款两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美国进口商纷纷要求中国出口商在信用支持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改变信用证的付款期限和支付程序。然而,这样做的后果通常会导致美国进口商拖欠账款的现象,对我国出口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二)开证行资信和国家风险

信用证支付方式是一种银行信用,开证行是第一性付款人。因此,如果开证银行或保兑银行的资信能力出现问题,出口商收汇就没有保障。同时,在信用证结算的具体操作上,通常会把开证行的信用与国家风险统一起来考察,故开证行所属国家的风险状况就决定了开证行的资信水平,进而对信用证的付款环节带来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具有相当实力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或倒闭,在这样不利的外部因素作用下,开证行出具信用证后无理拒付,以及承兑汇票无法偿付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而最终受损的还是我国的出口商。

(三)软条款风险

信用证中的软条款,在我国有时也称为“陷阱条款”(PitfallClause),是指在不可撤消的信用证加列一种条款,使出口商不能如期发货,据此条款,开证申请人(买方)或开证行具有单方面随时解除付款责任的主动权,即买方完全控制整笔交易,受益人处于受制人的地位,是否付款完全取决于买方的意愿。具体来看,信用证软条款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开证申请人存心诈骗。这种情况往往是开证申请人要求受益人预付履约保证金、开证押金、佣金或质保金给买方指定代表或中介人。买方收到预付款项,即可利用信用证中规定的软条款逃避付款责任,使出口企业遭受损失;第二种是开证申请人并非存心诈骗,而是想掌握信用证主动权,在市场对自己不利时,利用软条款免除信用证项下的付款责任;第三种是开证申请人为了更好地控制货物,掌握装运来维护自身利益,在信用证中规定了一些限制受益人行为的条款。如今,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直接导致软条款对出口商的风险加剧,一旦进口商的贸易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利用软条款来设置障碍,势必会损害出口商的利益。

后危机时代我国出口企业应对信用证结算风险的对策

(一)重视对客户信用的审查

为了预防无法安全收汇的风险,出口商应该事先了解进口商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金融状况,以及当地银行信用证业务的一般做法,在预约时具体规定信用证的开证行,并要求由开证行以外的另一家银行对该开证行的责任加以保兑。在调查进口商资信方面,出口企业为了确保收汇工作的顺利进行,还需要认清对方资信审查的重要性,在实施尽职调查后才能最终决定客户的取舍。

(二)深入考察开证行资信

一方面,开证银行本身的资信应与其所承担的信用证付款责任相对应。特别对于实行外汇管制或国际支付能力薄弱或国内金融秩序混乱的国家的银行开出的信用证,更应重视审核该银行的资信状况。另一方面,通知行在收到信用证之后必须核对签字或密押,确定真实无疑,杜绝假冒信用证。本轮金融危机后,众多国际大银行的资信状况均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出口商及时掌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银行的变动情况,特别需要了解国际评级机构对开证行信用评级的调整情况,以便提前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曹代福.国内信用证业务发展探析[J].海峡科学,2009(10)

2.曹愉,郝志刚.出口商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J].新学术,2007(6)

3.李芳.从美国银行破产谈信用证的风险[J].市场周刊,2008(11)

软条款范文篇10

关键词:信用证保兑信用证风险误区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信用证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在我国,信用证结算方式仍占50%左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对信用证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目前,在对信用证的认识上,主要存在两大误区:

一、误区一:信用证是一种对出口方最安全的结算方式

在现行的诸多介绍贸易结算方式的书籍中,信用证往往被认为是对出口方最为安全的一种结算方式,出口企业一般认为只要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条款相符,出口收汇就得到了安全保障。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企业信用证交易的坏账率高达5%,而与此相比,据不完全统计,欧美企业贸易额中80%~90%采用非信用证交易,坏账率仅为0.25%~0.5%。由此可见,信用证不能与安全收汇划等号。

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中,对出口方而言,存在着下列风险:

1.信用证制度本身存在的风险

(1)“相符交单”原则引起的拒付风险。信用证是一种单据业务,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第二条的解释,“信用证指一项不可撤销的安排,无论其名称或描述如何,该项安排构成开证行对相符交单予以承付的确定承诺。”而相符交单指“与信用证中条款、本惯例的相关适用条款及国际标准银行实务相一致的交单”。对出口方来说,要做到单据与信用证条款及《UCP600》的相关条款相一致虽有难度,但并非不可能,而要做到与“国际标准银行实务”相一致却非常困难。因为“国际标准银行实务”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国际上对于何谓“国际标准银行实务”也是众说纷纭。虽然国际商会制定了《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ISBP》),但此“实务”却非彼“实务”。因此,单据是否与“国际标准银行实务”相一致,完全由开证行说了算。也正因为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在信用证业务中,首次交单遭拒付的比例高达70%。

(2)开证行资信不良的风险。信用证结算方式是一种银行信用,由开证行以自己的信用做出付款保证。出口商可凭信用证直接向开证行凭单取款,而无须先找进口商,开证行是第一付款人。因此,如果开征行的资信能力出现问题,出口商收汇就没有保障。

2.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1)伪造或变造信用证带来的风险。进口商利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绕过通知行直接寄给出口商,引诱出口商发货,骗取货物;或进口商与已倒闭或濒临倒闭的银行的职员恶意串通,开立信用证等直接寄出口商,若出口商麻痹大意,将导致货、款两空的损失。(2)信用证中含有“软条款”所引起的风险。信用证中的“软条款”一般是指使开证行的付款必须受开证申请人或其代表履行某种行为的约束,或使受益人获得银行付款取决于进口人的履约意思的条款,均可称为信用证软条款。如要求受益人将一份正本提单直寄开证申请人、检验证书由开证申请人签字等条款,均是典型的软条款。有的软条款看似很合理,却对出口方的安全收汇构成很大的威胁。出口商一旦接受了含有软条款的信用证,则意味着拱手让出了履约的主动权,使自己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尴尬境地。软条款削弱了信用证的银行信用程度,实际上将信用证变成了商业信用。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信用证并不是一种对出口方最安全的结算方式,它要求业务员熟练掌握信用证业务知识,通晓《UCP600》和《ISBP》,只有对信用证的专业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信用证这种结算方式。

二、误区二:保兑信用证对出口方最为有利

在谈到保兑信用证时,几乎所有的书籍和文章都认为,保兑信用证不仅有开证行不可撤销的付款保证,而且还有保兑行的付款保证,两者都负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出口方享有双重的付款保障,因而保兑信用证对出口方最为有利。因此,当开证行资信不良时,应使用保兑信用证。这是对信用证认识上的另一个重大误解。

使用保兑信用证,保兑行要收取信用证金额2‰左右的保兑费。理论上,保兑费应由进口方承担,但在实际业务中,一般都由出口方承担。这样就增加了出口方的费用负担,并且使出口方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将保兑费计入到出口成本中,则势必会抬高价格,削弱产品竞争力;如果不将保兑费计入到出口成本之中,则又降低了出口方的利润。

出口方在交单时,又面临另一个两难选择:单据交给开证行还是保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