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2:23:44

评说范文篇1

参与说课的教师认真学习了2002年版化学教学大纲、2003年版教材;仔细分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精选出了自己认为能够体现自身教学特点的说课内容。多数教师能够按照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网提供的《关于说课的思考》一文的要求,准备说课内容。

本次参加说课的教师主要是青年教师。说课内容各具特色,文章质量较高,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我市青年化学教师的整体水平。

按时提供了说课内容电子文稿和书面文稿的教师有(排名不分先后):

宝兴中学杨方凌

汉源二中白武曹玉梅何小萍唐晓华

石棉中学陈浩鲍明琼陈晓琼

雅安中学杨荣芳

已经联系要参加的学校有名山中学,其它学校还未联系。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本次说课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其一、说课活动在我市的发展很不平衡,从交文稿的名单就可以看出。

其二、从已经交的文稿(已经在雅安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网:)来看:稿件的书面表达存在不规范之处,个别文章有错别字或语病。建议这些青年教师要加强人文修养。

对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钻研深度不够。例如现在高中教学大纲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技能、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但部分教师的说课稿不能反映出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建议教师要反复学习、研究现行教学大纲、教材。又例如,现行教学大纲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对所学知识有大致印象、知道"是什么"、懂得"为什么"、能够应用四个层次。但是个别说课稿未能反映出这些要求,且用词较为混乱。建议青年教师要学一些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常识。

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够恰当。确定教学重点的的依据是教学大纲;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除了教学大纲之外,更多的是考虑你所教学生的学情。突破难点的方法有些单一。

对学生的学习研究不够。学生在学习某个内容时具备了什么相关知识,已经有什么相关技能、还缺少什么知识和技能、方法、学生在学习该知识和技能时的心理活动分析等都还显得研究不够。教师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学情的研究。要树立:"学的起点决定教的起点、学的过程决定教的过程、学的方法决定教的方法,以学论教、因材施教学"的现代教学观。

评说范文篇2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天地间有浩然正气,人应有铮铮骨气。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谈骨气》。(加点字板书,下同)

二、检查预习

1.出示小黑板,让一生给加点的字注音。

嗟(jiē)吆喝(yāo)丞相(chéng)拘囚(qiú)高官厚禄(lù)拍案而起(àn)富贵不能淫(yín)

2.速读全文,划分结构。

师: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从课后练习一可知,文章由三部分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请同学们据此找出各个部分的起止,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对“骨气”作初步的解释。第二部分(5-9段):以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三、分析课文

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在提观点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齐读第一部分。

生读。(略)

师:哪一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一句话)作者提出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不妨对比阅读一下,把这句话改成“我们中国人有骨气”,同学们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生讨论)

师:很明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语气肯定,“是”有强调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全文始终贯穿这种感情。

师: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把第一自然段齐读一遍。

生读。(略)

师:提出论点后,作者紧承着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生七嘴八舌,师引导学生齐读“高官厚禄收买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生讨论。(略)

师:内容上解释了骨气的含义,论证。请同学们齐读此段,把孟子的话背下来。

生读第二段。背孟子的几句话。

师:既然第二段已经解释了骨气的含义,那么文中的3、4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生讨论。(略)

师归纳:第3段指出“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4段指出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中,“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的内容是对论点十分必要的补充,同时第4段又是对下文的总起。

生齐读第4段。

师:那么哪些事例“值得我们学习”呢?文中选取了三个事例,是哪三个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文天祥拒不降元;穷苦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枪口。

师:读文天祥事例,男生读记叙部分,女生读议论部分。哪些关键词句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说明文天祥是有骨气的?

生:“坚决拒绝”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师:第6段能否删去?

生:不行。这个自然段是对文天祥事例的分析,是议论。举出他的《正气歌》更能证明文天祥有骨气。

师:文天祥的事例是从哪个角度证明论点的?

生:富贵不能淫。

分析第二个事例:

师:请同学们找出记叙和议论的分界处。女生读记叙部分,男生读议论部分。

生找出分界线。朗读课文。

:穷苦人的骨气从哪儿可以体现出来?

生:拒绝了“嗟来”的施舍。

师: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孟子所称道的——(师停顿)

生:贫贱不能移。

分析第三个事例:

师:请男同学朗读这一事例的议论部分,女同学读记叙部分。问:这一段与前两个事例相比,在议论上有何特点?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事例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的?

生讨论(略)

师归纳:这一段是通过名人名言来进行议论的,引用的话更有说服力。“大声疾呼”、“痛斥”、“拍案而起”等关键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事例是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论点的。

师小结:课文第二部分用了三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论点,这就是议论文中常用的方法——摆事实,而第一部分就是讲道理。

师: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作者只选取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吗?

生讨论。(略)

师:文天祥是丞相,穷苦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时间跨度很大,各阶层的人士都有,当然有代表性。

师:第二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叙有议。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什么特点?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我们来对比阅读这两段文字。

师分发课外阅读材料:“齐国发生了。黔敖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用来等待那些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送上食物,右手端着汤,向这个饥饿的人吆喝道:‘喂!快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盯着黔敖说:‘我正是不吃这种侮辱人的饮食,才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饥饿的人谢绝了黔敖的食物,最后终于饿死了。”

师:请同学们对比阅读课文第二个事例和这则材料。这两部分文字记叙的是同一个内容,写法上有何不同?

生讨论。(略)

师:课文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材料则比较具体。课文有议论,议论了接受施舍带来的后果。由此看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充当立论的论据或论证的材料,选择和安排都取决于中心论点的需要。而记叙文则要通过具体的人或事的记叙来使读者受教育,需要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必须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这些都是议论中的记叙不可能做到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文章写于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我们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

师:以此为观点,同学们能从“威武不能屈”这一角度举出无产阶级有骨气的一些事例吗?先概括其主要事实,再进行简单议论。

生:刘胡兰面对阎锡山军队的威胁,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这位17岁的女英雄就这样慷慨就义了。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大义凛然,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骨气。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概括事实时抓住了“从容”、“慷慨就义”,体现了刘胡兰“威武不能屈”。

生:陈然被囚于“中美合作所”时,受尽各种酷刑。特务逼迫他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并在激怒中写下了著名的《自白》诗。陈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

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引用这些事例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议论中的记叙要抓住最能证明论点的关键部分,要简明扼要。同时,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应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请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读齐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课外请同学们把文中三个事例中最能体现“有骨气”的关键词语和孟子的几句话摘抄下来,并把课后练习七的词语抄在作业本上,积累这些词句。

下课。

附板书设计:

附图{图}

[简要说课]

第七单元是第二册中惟一一个议论文单元,《谈骨气》又是一篇规范的短论。教学本文,目的有三:一是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基本论证格式。二是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注意积累有关词语。三是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其中第二点是重点。讲授本文,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整体阅读,分析结构。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件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三个事例的典型性,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一把握文章的基本论证格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教师教学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对比阅读,突破重点。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每个事例中记叙部分的特点,然后将文中第二个事例与课外阅读材料《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进行比较,具体分析两处记叙部分的区别,不难得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作为事例充当立论的论据或论证的材料,比较简明概括;记叙文中的记叙需要对人物、事件作细致的描写,具体而又生动。

三、局部阅读,体味语言。对文中各部分的分析应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其准确性和作用,并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或句子。

四、学以致用,能力迁移。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举出无产阶级“威武不能屈”的一些事例,先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实,再进行简洁议论。这样既能进一步体会“骨气”的真正含义,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讲授本文,可采取讲读结合、听说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手法,教师精讲点评,学生收获必甚丰。

[实录评点]

此课堂实录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要求,明确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从实录的全过程看,教学目的是十分明确的,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谈骨气》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二篇议论文,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这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者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如在讲析三个典型例证时,教师有意指导学生把议论和记叙的文字分开朗读,以便了解记叙与议论的区别;为了突破“议论中的记叙”这个重点,教师印发了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记叙文,指导进行比较阅读;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做了这样一道练习:以“威武不能屈”为观点,简要叙述现、当代典型事例进行证明。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议论中的记叙”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如何用材料证明观点。

评说范文篇3

孔子学说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经过附会和演释,已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精神支柱。历代封建帝王和反动统治者不断对孔子加官进爵,顶礼膜拜,以借孔子的偶象来维系他们的专制统治。到了五四时期,中国诞生了一批接受资产阶级现代文明教育的新人和积极投身于社会革新的热血志士,也产生了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思想、提倡新思想;于是出现了一批“打倒孔家店”的英雄,鲁迅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如果就抨击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反对复古倒退的意义上讲,“打倒孔家店”无疑是有巨大历史功绩的,但从当时运动中存在的好便一切皆好,坏就一切皆坏的历史唯心主义来看,对孔子学说全盘否定,又不无偏颇。当今时代,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探讨如何评价孔子学说,探讨鲁迅和孔子在某些方面的联系与差异,是不无意义的。

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孔子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是把孔子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来评价的,不仅如此,还必须认真地总结、批判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事实上,五四时期做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就曾对孔子问题做过恰如其分的论述。他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与宪法》),“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故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的历代时君雕塑之偶象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自然的论理观与孔子》)。坚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来考察,明确地把孔子本人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雕塑的孔子偶象区别开来的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化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鲁迅在他的文章里也曾明确指出:“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鲁迅的“打倒孔家店”,正是着眼于孔夫子“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着眼于“孔教徒怎样使‘圣道’变得和自己的无所不为相宜”(《华盖集·马上支日记》),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坟·春末闲谈》)。诸如,称儒家传统代表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宴”(《坟·灯下漫笔》);称顽固坚持儒家传统的国粹派为“现在的屠杀者”(《热风·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对“业儒”的男尊女卑,“表彰节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坟·我之节烈观》)的说教的揭露;对“圣人之徒”鼓吹“伦常”、恩养、“孝”、“烈”的批判;等等。对于孔子学说中,类似这些直接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东西,也就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吹捧、崇尚的东西,鲁迅是深恶痛绝的。

鲁迅是把孔子本人和被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孔子区分开来的,是把孔子学说中的消极东西和积极因素区别对待的。所以他对孔子本人的评价,还是较为心平气和的,而且颇有同情之慨。这在鲁迅的《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看得极为分明。孔子“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跑来跑去,虽然曾经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而立刻下野,失业了;并且为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弟子虽然收了三千名,中用的却只有七十二,然而真可以相信的又只有一个人”。但后来,“连唯一可信的弟子也已经失掉,孔子自然是非常悲痛的”。孔夫子死了以后,运气也不见好,“种种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其实“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门一开,这砖头也就被抛掉了”,而每当权势者“把孔子装饰得十分尊严时,就一定有找他缺点的论文和作品出现”,“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实在可怜得很”。可见,鲁迅认为,孔夫子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处境都是可悲的,值得同情的。

鲁迅在分析和评价孔子时,一方面指出了他的“深通事故”和“中庸”之道;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他的“改革”、“进取”的精神。如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鲁迅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以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他肯对于子路赌咒,却不肯对鬼神宣战,因为一宣战就不和平,易犯骂人——虽然不过骂鬼——之罪”。“孔丘先生是深通事故的老先生”,“所以只是不谈,而决不骂,于是乎俨然成为中国的圣人,道大,无所不包故也”。这一段议论,固然含有对孔子“深通事故”的讥讽,但并不是对孔子其人全盘否定,孔子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谈鬼神,是值得称道的,所以鲁迅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鲁迅这段议论文字,恰似孔子的“《春秋》笔法”,有贬,也有褒。在另一篇文章中,鲁迅曾论及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他说:“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以孔子交游之广,事实上没有法子只好寻狂狷相与,这便是他在理想上之所以哼着‘中庸,中庸’的原因”(《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孔子欲得的是,中道之人,但不可必得时,便求其次,即急于进取之人,又其次,为洁身自好者。这是非常明显地指出了孔子追求的是中庸之道,但对积极进取者也不反感。鲁迅还认为孔子有改革的要求:“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尽管孔子改革的方式立足于“天意”,“天命”,是不可取的。对于孔子的勇于实践的进取精神,鲁迅是给予充分肯定的,他说:“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

鲁迅之所以对孔子的本人评价采取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是因为他清醒地看到,孔子思想中确实存着一定程度上的带有远见智慧,存在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存在着具有历史生命力的东西,而这些又是孔子一生为之身体力行的。鲁迅做为文化革命的伟人对孔子思想和人格上某些积极因素的肯定和认同,与他对儒家传统的虚伪道德观念的否定和批判,是并行不悖的。岂只如此,鲁迅做为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素养的启蒙主义思想家,还必然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子学说中汲取营养,以为发扬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新文化之需。

孔子不但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文献整理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孔子的时代,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孔子的美学思想也只集中表现在文艺的社会功能、艺术鉴赏与批评等几个方面。

孔子十分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把文艺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里讲的是“诗教”,把学诗做为一种审美活动。它涉及到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感染、娱乐作用;而强调的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社会功利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使文艺为奴隶主阶级统治人民服务;也包含了文艺作品不仅反映社会生活现象,还应反映自然现象,即“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样一些文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成份。

孔子美学思想中的艺术鉴赏与批评问题,首先应提到他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无邪”,就是“正”、“中正”,是孔子整理文献、鉴赏作品时的政治道德,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放在第一位,可以批评政治上的弊端,但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孔子在欣赏《韶》乐时,提出了“尽善尽美”的主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这里涉及了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问题,“善”是指好的事情,“美”是指美德,都属于道德范畴。是审美意识的体现。《韶》是歌颂先王德行的古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兴奋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是因为他感到《韶》乐达到了“尽善”与“尽美”的统一。孔子在讲到人的修养时,有这样一段话:“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性,“文”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采,“文质彬彬”,是指人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达到本质和文采的完美统一。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文艺。孔子在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又不忽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主张文质并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孔子的美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适应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的,这是它的消极面,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萌生期的产物,它又有积极的开拓创新意义。这对后世的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的。就是鲁迅,也从中受到过启示。

对于鲁迅的美学思想,这里不做全面研究,我想只就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的贬抑和褒扬、认同之处略予说明。

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贬抑的最突出之点是对“诗教”和“思无邪”的否定。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直接了当地指出:“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对从孔子以来统治中国文坛两千多年的“诗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思无邪”是束缚人们意志,禁固诗人感情的教条。鲁迅还从文学发展的历史高度,剖析了“思无邪”的严重危害:“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其颂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即或心应虫鸟,情感林泉,发为韵语,亦多拘于无形之囹圄,不能舒两间之真美;否则悲慨世事,感怀前贤,可有可无之作,聊行于世。倘其嗫嚅之中,偶涉眷爱,而儒服人士,即交口非之。况言之至反常俗者乎?”非常明确地表明了鲁迅对孔子美学中消极因素的决绝态度。

至于对孔子美学的褒扬和认同,就比较复杂了。首先要说明的是鲁迅的一些论述中,存在着对孔子文学作品及美学思想看法的矛盾现象。比如,鲁迅出身的没落封建官僚家庭,是世代为官,诗礼传家,有浓厚的儒家色彩,而他少年时代就读私塾,受的也是儒家传统的文化教育,这是形成鲁迅扎实的古典文学根底,熟知孔子学说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鲁迅是承认的。他曾不只一次说到:“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坟·写在“坟”后面》),“‘瞰亡往拜’,‘出疆载质’的最巧玩艺儿,经上都有,我熟读过的”(《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但是他又说:“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坟·写在“坟”后面》)。这显然是矛盾的,或者同他后来对“少看中国书”问题所做的解释相似,是“时间和环境”(《准风月谈·答“兼士”》)使然,是“五四”和二十年代初期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并不表明鲁迅对孔子学说的全盘否定。全面来看,对旧文学,包括孔子的言论和著述,鲁迅的态度是十分明朗的。他说:“我也认为‘新文学’和‘旧文学’这中间不能有截然的分界,然而有蜕变,有比较的偏向”(《准风月谈·“感旧”以后(上)》),“因为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也仍有所择取”(《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关于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鲁迅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即《拿来主义》,强调指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正确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和创新。

上述对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的正确观点,也表现于鲁迅对孔子文学作品及美学思想某些方面的认同和褒扬。比如,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就对《诗经》做了客观的评价。他认为“《诗》之次第,首《国风》,次《雅》,次《颂》”,“激楚之言,奔放之词,《风》《雅》中亦常有”,特别是《雅》,“或美或刺”,“有甚激切者”。他还举出以揭露周幽王黑暗统治为内容的《大雅·瞻》为例,加以说明。屈原的《离骚》是鲁迅颇为倾心的。在评价《离骚》时,却说:“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甚于此者多矣。”可见鲁迅对孔子整理古代文献之功,及其删定弃取的标准是有所肯定和认同的。所以后来谈到孔子编定的《尚书》中仍保留“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样的愤恕诅咒夏要桀的文字时,鲁迅说:“更奇怪的是孔子‘校阅’之后,竟没有删,还说什么‘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哩,好象圣人也并不以为可恶”(《花边文学·古人并不纯厚》),又一次表明了对孔子审美标准的赞许。鲁迅还曾指出;《诗经》“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因为他究竟有文采”(《且介亭杂文·从帮忙到扯淡》)。把鲁迅对《诗经》的评价,前后联系起来,又不难看出,这里是包含着对内容和形式,对“文”与“质”的全面要求的。其中是否多少也有孔子美学思想中重社会功利性,“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的影响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评说范文篇4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天地间有浩然正气,人应有铮铮骨气。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谈骨气》。(加点字板书,下同)

二、检查预习

1.出示小黑板,让一生给加点的字注音。

嗟(jiē)吆喝(yāo)丞相(chéng)拘囚(qiú)高官厚禄(lù)拍案而起(àn)富贵不能淫(yín)

2.速读全文,划分结构。

师: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从课后练习一可知,文章由三部分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请同学们据此找出各个部分的起止,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对“骨气”作初步的解释。第二部分(5-9段):以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三、分析课文

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在提观点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齐读第一部分。

生读。(略)

师:哪一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一句话)作者提出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不妨对比阅读一下,把这句话改成“我们中国人有骨气”,同学们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生讨论)

师:很明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语气肯定,“是”有强调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全文始终贯穿这种感情。

师: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把第一自然段齐读一遍。

生读。(略)

师:提出论点后,作者紧承着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生七嘴八舌,师引导学生齐读“高官厚禄收买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生讨论。(略)

师:内容上解释了骨气的含义,论证。请同学们齐读此段,把孟子的话背下来。

生读第二段。背孟子的几句话。

师:既然第二段已经解释了骨气的含义,那么文中的3、4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生讨论。(略)

师归纳:第3段指出“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4段指出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中,“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的内容是对论点十分必要的补充,同时第4段又是对下文的总起。

生齐读第4段。

师:那么哪些事例“值得我们学习”呢?文中选取了三个事例,是哪三个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文天祥拒不降元;穷苦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枪口。

师:读文天祥事例,男生读记叙部分,女生读议论部分。哪些关键词句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说明文天祥是有骨气的?

生:“坚决拒绝”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师:第6段能否删去?

生:不行。这个自然段是对文天祥事例的分析,是议论。举出他的《正气歌》更能证明文天祥有骨气。

师:文天祥的事例是从哪个角度证明论点的?

生:富贵不能淫。

分析第二个事例:

师:请同学们找出记叙和议论的分界处。女生读记叙部分,男生读议论部分。

生找出分界线。朗读课文。

:穷苦人的骨气从哪儿可以体现出来?

生:拒绝了“嗟来”的施舍。

师: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孟子所称道的——(师停顿)

生:贫贱不能移。

分析第三个事例:

师:请男同学朗读这一事例的议论部分,女同学读记叙部分。问:这一段与前两个事例相比,在议论上有何特点?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事例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的?

生讨论(略)

师归纳:这一段是通过名人名言来进行议论的,引用的话更有说服力。“大声疾呼”、“痛斥”、“拍案而起”等关键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事例是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论点的。

师小结:课文第二部分用了三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论点,这就是议论文中常用的方法——摆事实,而第一部分就是讲道理。

师: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作者只选取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吗?

生讨论。(略)

师:文天祥是丞相,穷苦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时间跨度很大,各阶层的人士都有,当然有代表性。

师:第二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叙有议。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什么特点?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我们来对比阅读这两段文字。

师分发课外阅读材料:“齐国发生了。黔敖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用来等待那些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送上食物,右手端着汤,向这个饥饿的人吆喝道:‘喂!快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盯着黔敖说:‘我正是不吃这种侮辱人的饮食,才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饥饿的人谢绝了黔敖的食物,最后终于饿死了。”

师:请同学们对比阅读课文第二个事例和这则材料。这两部分文字记叙的是同一个内容,写法上有何不同?

生讨论。(略)

师:课文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材料则比较具体。课文有议论,议论了接受施舍带来的后果。由此看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充当立论的论据或论证的材料,选择和安排都取决于中心论点的需要。而记叙文则要通过具体的人或事的记叙来使读者受教育,需要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必须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这些都是议论中的记叙不可能做到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文章写于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我们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

师:以此为观点,同学们能从“威武不能屈”这一角度举出无产阶级有骨气的一些事例吗?先概括其主要事实,再进行简单议论。

生:刘胡兰面对阎锡山军队的威胁,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这位17岁的女英雄就这样慷慨就义了。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大义凛然,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骨气。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概括事实时抓住了“从容”、“慷慨就义”,体现了刘胡兰“威武不能屈”。

生:陈然被囚于“中美合作所”时,受尽各种酷刑。特务逼迫他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并在激怒中写下了著名的《自白》诗。陈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

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引用这些事例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议论中的记叙要抓住最能证明论点的关键部分,要简明扼要。同时,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应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请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读齐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课外请同学们把文中三个事例中最能体现“有骨气”的关键词语和孟子的几句话摘抄下来,并把课后练习七的词语抄在作业本上,积累这些词句。

下课。

附板书设计:

附图{图}

[简要说课]

第七单元是第二册中惟一一个议论文单元,《谈骨气》又是一篇规范的短论。教学本文,目的有三:一是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基本论证格式。二是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注意积累有关词语。三是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其中第二点是重点。讲授本文,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整体阅读,分析结构。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件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三个事例的典型性,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一把握文章的基本论证格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教师教学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对比阅读,突破重点。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每个事例中记叙部分的特点,然后将文中第二个事例与课外阅读材料《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进行比较,具体分析两处记叙部分的区别,不难得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作为事例充当立论的论据或论证的材料,比较简明概括;记叙文中的记叙需要对人物、事件作细致的描写,具体而又生动。

三、局部阅读,体味语言。对文中各部分的分析应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其准确性和作用,并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或句子。

四、学以致用,能力迁移。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举出无产阶级“威武不能屈”的一些事例,先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实,再进行简洁议论。这样既能进一步体会“骨气”的真正含义,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讲授本文,可采取讲读结合、听说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手法,教师精讲点评,学生收获必甚丰。

[实录评点]

此课堂实录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要求,明确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从实录的全过程看,教学目的是十分明确的,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谈骨气》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二篇议论文,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这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者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如在讲析三个典型例证时,教师有意指导学生把议论和记叙的文字分开朗读,以便了解记叙与议论的区别;为了突破“议论中的记叙”这个重点,教师印发了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记叙文,指导进行比较阅读;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做了这样一道练习:以“威武不能屈”为观点,简要叙述现、当代典型事例进行证明。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议论中的记叙”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如何用材料证明观点。

评说范文篇5

孔子学说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经过附会和演释,已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精神支柱。历代封建帝王和反动统治者不断对孔子加官进爵,顶礼膜拜,以借孔子的偶象来维系他们的专制统治。到了五四时期,中国诞生了一批接受资产阶级现代文明教育的新人和积极投身于社会革新的热血志士,也产生了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思想、提倡新思想;于是出现了一批“打倒孔家店”的英雄,鲁迅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如果就抨击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反对复古倒退的意义上讲,“打倒孔家店”无疑是有巨大历史功绩的,但从当时运动中存在的好便一切皆好,坏就一切皆坏的历史唯心主义来看,对孔子学说全盘否定,又不无偏颇。当今时代,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探讨如何评价孔子学说,探讨鲁迅和孔子在某些方面的联系与差异,是不无意义的。

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孔子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是把孔子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来评价的,不仅如此,还必须认真地总结、批判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事实上,五四时期做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就曾对孔子问题做过恰如其分的论述。他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与宪法》),“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故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的历代时君雕塑之偶象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自然的论理观与孔子》)。坚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来考察,明确地把孔子本人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雕塑的孔子偶象区别开来的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化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鲁迅在他的文章里也曾明确指出:“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鲁迅的“打倒孔家店”,正是着眼于孔夫子“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着眼于“孔教徒怎样使‘圣道’变得和自己的无所不为相宜”(《华盖集·马上支日记》),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坟·春末闲谈》)。诸如,称儒家传统代表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宴”(《坟·灯下漫笔》);称顽固坚持儒家传统的国粹派为“现在的屠杀者”(《热风·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对“业儒”的男尊女卑,“表彰节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坟·我之节烈观》)的说教的揭露;对“圣人之徒”鼓吹“伦常”、恩养、“孝”、“烈”的批判;等等。对于孔子学说中,类似这些直接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东西,也就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吹捧、崇尚的东西,鲁迅是深恶痛绝的。

鲁迅是把孔子本人和被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孔子区分开来的,是把孔子学说中的消极东西和积极因素区别对待的。所以他对孔子本人的评价,还是较为心平气和的,而且颇有同情之慨。这在鲁迅的《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看得极为分明。孔子“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跑来跑去,虽然曾经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而立刻下野,失业了;并且为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弟子虽然收了三千名,中用的却只有七十二,然而真可以相信的又只有一个人”。但后来,“连唯一可信的弟子也已经失掉,孔子自然是非常悲痛的”。孔夫子死了以后,运气也不见好,“种种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其实“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门一开,这砖头也就被抛掉了”,而每当权势者“把孔子装饰得十分尊严时,就一定有找他缺点的论文和作品出现”,“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实在可怜得很”。可见,鲁迅认为,孔夫子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处境都是可悲的,值得同情的。

鲁迅在分析和评价孔子时,一方面指出了他的“深通事故”和“中庸”之道;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他的“改革”、“进取”的精神。如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鲁迅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以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他肯对于子路赌咒,却不肯对鬼神宣战,因为一宣战就不和平,易犯骂人——虽然不过骂鬼——之罪”。“孔丘先生是深通事故的老先生”,“所以只是不谈,而决不骂,于是乎俨然成为中国的圣人,道大,无所不包故也”。这一段议论,固然含有对孔子“深通事故”的讥讽,但并不是对孔子其人全盘否定,孔子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谈鬼神,是值得称道的,所以鲁迅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鲁迅这段议论文字,恰似孔子的“《春秋》笔法”,有贬,也有褒。在另一篇文章中,鲁迅曾论及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他说:“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以孔子交游之广,事实上没有法子只好寻狂狷相与,这便是他在理想上之所以哼着‘中庸,中庸’的原因”(《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孔子欲得的是,中道之人,但不可必得时,便求其次,即急于进取之人,又其次,为洁身自好者。这是非常明显地指出了孔子追求的是中庸之道,但对积极进取者也不反感。鲁迅还认为孔子有改革的要求:“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尽管孔子改革的方式立足于“天意”,“天命”,是不可取的。对于孔子的勇于实践的进取精神,鲁迅是给予充分肯定的,他说:“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

鲁迅之所以对孔子的本人评价采取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是因为他清醒地看到,孔子思想中确实存着一定程度上的带有远见智慧,存在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存在着具有历史生命力的东西,而这些又是孔子一生为之身体力行的。鲁迅做为文化革命的伟人对孔子思想和人格上某些积极因素的肯定和认同,与他对儒家传统的虚伪道德观念的否定和批判,是并行不悖的。岂只如此,鲁迅做为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素养的启蒙主义思想家,还必然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子学说中汲取营养,以为发扬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新文化之需。

孔子不但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文献整理家、文艺理论批评家。孔子的时代,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孔子的美学思想也只集中表现在文艺的社会功能、艺术鉴赏与批评等几个方面。

孔子十分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把文艺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里讲的是“诗教”,把学诗做为一种审美活动。它涉及到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感染、娱乐作用;而强调的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社会功利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使文艺为奴隶主阶级统治人民服务;也包含了文艺作品不仅反映社会生活现象,还应反映自然现象,即“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样一些文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成份。

孔子美学思想中的艺术鉴赏与批评问题,首先应提到他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无邪”,就是“正”、“中正”,是孔子整理文献、鉴赏作品时的政治道德,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放在第一位,可以批评政治上的弊端,但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孔子在欣赏《韶》乐时,提出了“尽善尽美”的主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这里涉及了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问题,“善”是指好的事情,“美”是指美德,都属于道德范畴。是审美意识的体现。《韶》是歌颂先王德行的古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兴奋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是因为他感到《韶》乐达到了“尽善”与“尽美”的统一。孔子在讲到人的修养时,有这样一段话:“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性,“文”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采,“文质彬彬”,是指人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达到本质和文采的完美统一。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文艺。孔子在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又不忽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主张文质并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孔子的美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适应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的,这是它的消极面,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萌生期的产物,它又有积极的开拓创新意义。这对后世的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的。就是鲁迅,也从中受到过启示。

对于鲁迅的美学思想,这里不做全面研究,我想只就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的贬抑和褒扬、认同之处略予说明。

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贬抑的最突出之点是对“诗教”和“思无邪”的否定。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直接了当地指出:“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对从孔子以来统治中国文坛两千多年的“诗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思无邪”是束缚人们意志,禁固诗人感情的教条。鲁迅还从文学发展的历史高度,剖析了“思无邪”的严重危害:“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其颂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即或心应虫鸟,情感林泉,发为韵语,亦多拘于无形之囹圄,不能舒两间之真美;否则悲慨世事,感怀前贤,可有可无之作,聊行于世。倘其嗫嚅之中,偶涉眷爱,而儒服人士,即交口非之。况言之至反常俗者乎?”非常明确地表明了鲁迅对孔子美学中消极因素的决绝态度。

至于对孔子美学的褒扬和认同,就比较复杂了。首先要说明的是鲁迅的一些论述中,存在着对孔子文学作品及美学思想看法的矛盾现象。比如,鲁迅出身的没落封建官僚家庭,是世代为官,诗礼传家,有浓厚的儒家色彩,而他少年时代就读私塾,受的也是儒家传统的文化教育,这是形成鲁迅扎实的古典文学根底,熟知孔子学说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鲁迅是承认的。他曾不只一次说到:“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坟·写在“坟”后面》),“‘瞰亡往拜’,‘出疆载质’的最巧玩艺儿,经上都有,我熟读过的”(《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但是他又说:“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坟·写在“坟”后面》)。这显然是矛盾的,或者同他后来对“少看中国书”问题所做的解释相似,是“时间和环境”(《准风月谈·答“兼士”》)使然,是“五四”和二十年代初期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并不表明鲁迅对孔子学说的全盘否定。全面来看,对旧文学,包括孔子的言论和著述,鲁迅的态度是十分明朗的。他说:“我也认为‘新文学’和‘旧文学’这中间不能有截然的分界,然而有蜕变,有比较的偏向”(《准风月谈·“感旧”以后(上)》),“因为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也仍有所择取”(《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关于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鲁迅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即《拿来主义》,强调指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正确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和创新。

上述对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的正确观点,也表现于鲁迅对孔子文学作品及美学思想某些方面的认同和褒扬。比如,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就对《诗经》做了客观的评价。他认为“《诗》之次第,首《国风》,次《雅》,次《颂》”,“激楚之言,奔放之词,《风》《雅》中亦常有”,特别是《雅》,“或美或刺”,“有甚激切者”。他还举出以揭露周幽王黑暗统治为内容的《大雅·瞻》为例,加以说明。屈原的《离骚》是鲁迅颇为倾心的。在评价《离骚》时,却说:“若其怨愤责数之言,则三百篇中甚于此者多矣。”可见鲁迅对孔子整理古代文献之功,及其删定弃取的标准是有所肯定和认同的。所以后来谈到孔子编定的《尚书》中仍保留“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样的愤恕诅咒夏要桀的文字时,鲁迅说:“更奇怪的是孔子‘校阅’之后,竟没有删,还说什么‘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哩,好象圣人也并不以为可恶”(《花边文学·古人并不纯厚》),又一次表明了对孔子审美标准的赞许。鲁迅还曾指出;《诗经》“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因为他究竟有文采”(《且介亭杂文·从帮忙到扯淡》)。把鲁迅对《诗经》的评价,前后联系起来,又不难看出,这里是包含着对内容和形式,对“文”与“质”的全面要求的。其中是否多少也有孔子美学思想中重社会功利性,“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的影响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评说范文篇6

先谈谈“四个一”的具体内容。

所谓一个题目,就是每次进行作文训练,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题目。或直接命题,或提供材料。命题要尽量做到简明、单一、适中。题目指向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言,有情可抒,有文可做。

提示,是对作文题目、作文要求、作文材料等的认真审视,仔细分析,给学生以启迪。提示的内容比较广,包括写作文体、对象范围、重点、思路途径、方法技巧等。这是对题目要求、材料多侧面全方位的认知和把握。提示的原则有三:一是写作知识与具体题目实际相结合;二是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相结合;三是靠船下篙,深入浅出。提示之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路,给学生指出作文的方向与方法。一段提示之“段”,可以是大段,也可以是小段,视实际需要而定。

一篇例文,指的是教师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下水”实践,写出的范文。自然,教师不是作家,不可能人人都是写作里手。因此,不能以名家名篇要求之。但是,“下水”例文,从审题到选材,从内容到形式,从谋篇布局到语言运用,都必须符合要求,力求规范。写“下水”例文的目的十分明确:不仅要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而且要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写“下水”例文的时间,可在学生写作之前,可与学生写作同时,可在学生写作之后。自然以同时为最好。教师的“下水”例文,可以由教师直接读给学生听,也可以印发给学生。

一席评说,是在写好“下水”例文之后,教师的自我反思、一席自我评说。这是个现身说法的过程。评说的内容包括写作构思情况、写作的体验、例文的特色等等。通俗地说,是教师“下水”实践之后,谈自己的认识,讲自己的体验,道写作的得失。评说不同于一段评点,它应当与前面的提示相呼应。如此,才能起到现身说法的深化作用,才能给学生以生动的实感,产生效应。如果把评说变成一般评点,就失去了评说应有的意义了。教师可以把评说直接讲给学生听,也可以先让学生对“下水”例文评议一番,然后再评说,应灵活处理。

“四个一”实例举要。

[题目]

自拟题目,把“学无止境”插于题中,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有新意。把握好议论文的结构框架。

[提示]

自拟题目,“学无止境”要插于题中,这点好办,如《学无止境的×××》。很明显,所拟题目是写×××学无止境的想法和做法,是记叙文,与要求写议论文不吻合。因此,得重新思考。议论文标题是常带有“论”“议”“说”等字样的。如此,题目可拟为《论学无止境》。可是,还有两个问题:题目似乎太大;没有体现出“新”来。粗心大意者易犯上述跑题走体、大而空的毛病。初步拟出的题目必须加以斟酌、推敲。只有把题目要求一一考虑周全,才能拟出准确、鲜明、醒目的题目,如《学无止境新说》。文体、议论范围和角度都达到了要求。“新”是题眼。至此,题目才算拟好。常言道,好题一半文。要想拟一个好题是多么的不容易。

角度新,立意高远,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从《劝学》“学不可以已”可知,学无止境是个老掉了牙的论题,要写出新意来,可不简单,得认真动番脑筋才行。

具体写法,多种多样:

一、首先,肯定“学无止境”古训的价值;然后,独辟蹊径,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最后,提出具体方略,发出号召。

二、从讲“学无止境”的小故事开始提出观点,然后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最后提出要求。

三、可以从分析浅尝辄止的现象入手,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末了总结全文,拿出措施。

注意:写法可以不一,“三大块”不能改变,“新”字一定要得到落实。

[例文]

“学无止境”新说

学无止境是一句古训。其语表意思并不难理解。它劝勉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因此,其意义是永恒的。

学习的过程是认知外界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处于主体位置,外界事物处在客体位置。如果拿单个人与宇宙相对比。主体是短暂而渺小的,客体是永久而无限的。以短暂而渺小的主体去认知永久而无限的客体,谈何容易。人们要想了解客体,就必须认知客体,而客体又是永久而无限的,于是主体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认知。否则,便不能较多较好地认知客体。举个简单的例子: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它涉及许许多多的方面,诸如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世界的历史和现状、社会主义的理论、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纵向横向,凡应知道懂得掌握的都在认知之列。这个认知越全面、越具体、越深刻,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越有利。

如果再从客体的运动性质考察,同样如此,需要主体不停地认知客体。马列主义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主体必须在客体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其加以认知。只有如此,主体才能获得对客体的正确认知。还以改革开放为例,如上文所说,开始需要纵向横向认知客体,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继续进行认知,并对原方针、政策不断加以修正、补充。这样,才能确保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这就要求主体必须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客体。满足现状的观点、停止的观点都是要不得的。

主体认知客体的目的在于掌握客体的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为人类谋利。客体的无限性和运动变化性要求主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正由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无穷尽的,所以,主体必须持“无止境”的学习态度。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为了全面而正确地认识世界,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我们必须以小学生的态度对待学习,以革命导师列宁、好总理为榜样,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的需要,我们除了要注意学习,改进学习方法之外,还要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博”字,纵向的知识要学习,横向的知识要学习,基础的知识要学习,尖端的知识要学习,旧的知识要学习,新的知识要学习。惟有如此,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让我们牢记列宁同志的教导:“学习,学习,再学习。”

[评说]

本文根据所提要求、所拟题目、所列提示,运用第一种写法,按照议论文“三段论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构思布局成文。举例确当,材料丰富,说理有力,章法明显,结构完整。

议论角度新是本文显著的特色。

在分析为什么“学无止境”时,先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角度,联系实际,进行有力阐述,后又从客体的运动性质上,联系实际,加以准确的论述。为了防止误解,还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此写,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十分辩证。

在回答怎样才能“学无止境”时,也不落俗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不同一般。

“四个一”作文教学法到底如何,是好是丑,不妨检测一下。检测的角度很多,这里拟从实践是第一性的、写作过程是模仿过程、写作心理学三个侧面加以考察。

第一,符合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出真知。在“四个一”作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无论是学生,都无一例外地处在不断学习、不断写作、不断总结的全程实践活动过程之中,双方都得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这一条,对教师说来尤为显著。采用“四个一”作文教学法,教师不再是把题目一出了之,必须亲自尝一尝梨子的滋味,即从拟定题目,到写出提示,到写成“下水”例文,到写好评说,步步要动脑动手,并且其结果要放到学生中去检验,鉴别优劣。

第二,符合模仿——创作的写作规律。

没有模仿,便没有创作。这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学习写作的规律。在“四个一”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示、“下水”例文、评说,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它给学生的影响和启发,是十分明显的。起始阶段,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提示去审题、构思、考虑写法,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教师的“下水”例文去进行写作,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评说去自我反思,评价优劣。他们从独立模仿开始,久而久之,自然会不满足于模仿,并悟出奥秘所在,掌握规律,有所创造,写出得心应手的文章。

第三,符合写作心理学原理。

写作心理学指出,写作必须具有良好的环境。采用“四个一”作文教学法,就能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写作环境。有了提示,有了“下水”例文,有了评说,学生写作时就有章可循,有范例可参照。因此,随着心理负担减轻,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如此,学生写作自然而然地变得轻松愉快了,甚至觉得写作文是一种享受。

实践告诉我们:“四个一”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师生同步进行的系列化教学过程。“四个一”作文教学法,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使作文训练系统化。

采用“四个一”作文教学法,从作前,到作中,到作后,教师要系统考虑,统筹安排。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一个完整的流程,一个也不能忽视,一步步,一环环,都要力求考虑周到而细密。师生双方都在这个写作系统中学习写作,而且每一步都便于操作。

第二,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题目、提示、“下水”例文、评说,都很重要,教师不仅出题目,还得分析题目,还得写“下水”例文,最后还要总结体验得失,这就给学生写作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师生同步,双向交流,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在这种和谐氛围中写作,既学到有关的写作知识,又掌握具体的写作方向;既有范文可模仿,又有评说可参照。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写作的心理压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也更贴近学生。

第三,提高写作水平。

评说范文篇7

一、说话能力的结构

说话是指用语言表情达意,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过程。人们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就将内部言语(思考问题的言语活动),借助于一定的词语、句式,迅速转化为外部语言。外部语言用语音来表达,便是口头语言。可见,说话能力是由以下几种因素构成的:

1.内部言语的能力。

人们在用口语表情达意时,对于说话的内容、目的、方法等都得经过一定的思考,这种思考问题的活动,即内部言语。内部言语精密,口头表达就清楚、严密、有条理;内部言语敏捷,口头表达就流畅、连贯,而没有不必要的停顿。内部言语,即说话时的思维活动,是与说话同步的。

2.快速选词组句的能力。

说话时,要求说话人遵照言语为指令,在转瞬之间即从自己记忆的仓库中选词组句,并按语法规范进行表达,才能产生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使这种快速选词组句的能力在口头表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作到:第一、丰富积累。积累丰富,才能为选词组句提供物质条件;第二、选用正确。正确选词组句,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第三、简洁、生动。既简洁又生动,这样的话语是最受欢迎的。

3.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

说话靠声音传达,语音是口语的物质条件。语音的表达要求是:第一、发音正确。发音符合普通话的语音标准。第二、吐字清楚。咬字清晰明确。第三、音强适度。音强能根据对象、场合与表达内容而适当调控。第四、语速适宜。语速根据表情达意需要而适时调节。第五、语调有变化。语调按语言环境而显示抑扬顿挫。

以上是构成说话能力的主要成分,其他如说话的应变力、知识水平、个性心理特征与体态语言(手势表情)等都制约着一个人的说话能力,是说话能力结构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说话能力的训练方式

训练说话能力,常用的方式有:

1.说话训练。

说话训练的特点:第一、说话训练离不开思维训练。思路清晰,说话才能有条不紊。第二、说话训练离不开心理训练。学生的心理因素,往往制约他们的开口说话。第三、说话训练离不开语言环境。说话必须适应语言环境的变化。

说话训练指要:①要把说话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除了形象思维外,逻辑思维正日趋成熟。青少年思维活跃,反应灵敏,但是交流思想时,都会出现内部言语快于外部语言,想说脱节,顾此失彼的现象,考虑问题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在说话训练时必须注意与思维训练结合,保持内部言语与外部语言的协调,想与说的统一。②要把消除心理障碍与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初三与高中学生进入青春闭锁期,不愿多与人们交往,特别是羞与异性接近,不愿多开口说话,一说话就紧张、羞惧。因此说话训练必须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素质,提高说话意识,逐步培养说话的兴趣与习惯。③要把创设语言环境与说话训练结合起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尽量为学生创造当面讲话与相互交流的条件,并帮助他们消除口语中的不规范、不健康现象,提高口语的素质与说话的质量。

2.读说训练。

读说训练的特点:第一、读说训练,可以促使眼、耳、口、手、脑的相互感应,既可加深阅读印象,抑制遗忘,又能为说话训练创造条件,提高效率。第二、读说训练,可以边阅读边思考,读后叙谈内容;可以边阅读边笔记,而后进行口头述评;也可以阅读一部分,谈论一部分,也可以阅读全文后再进行口头评论,等等。

读说训练指要:①要根据本次读说训练的目的,提出相应的训练要求。例如“读——说——评”训练,如目的在训练鉴赏性的读说能力,应宽限阅读时间,并以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如目的在训练速读能力,则宜严限阅读时间,当堂进行读说训练。②读说训练要有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训练,如学生读书不求甚解,就指定作品或文章,并提出思考题,布置他们作评论性的读说训练,等等。

3.评说训练。

评说训练的特点:第一、评说需要具体的对象,明确的目的与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评说重在说理,以理服人,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事;第三、评说需运用逻辑思维,讲求表述的逻辑性。

评说训练指要:①要帮助学生选择评说对象,明确评说目的。评说训练应联系学生的生活,选择他们所熟悉、关心的事物、现象进行评说。例如:暑假刚过,就可对中学生利用暑期到社会上打工的现象进行评说。这容易激发学生评说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思想认识。②要引导学生学会就事论理、分析说理的方法,反对简单粗暴的作法。例如,对某些女学生追求发型服饰美的现象评说,就应联系中学生的职责、理想、生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说理,而不能采用扣帽子的方法来评说。③要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求异思维来认识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评说的质量。

4.想说训练。

想说训练的特点:第一、想说训练可以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第二、想说训练可以作为口头作文的一种形式。

想说训练指要:①想说训练可以随机进行,也可进行专项训练。随机训练,得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安排。例如《孔乙己》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让学生运用想象与联想,口头描述孔乙己遭毒打的现场实情。专项训练需要创设情景,设计想象或推想的线索,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讲故事的兴趣与能力,可以设计几个故事,先由教师开讲其中的一个故事,讲述部分内容后突然中止,而后让学生运用想象、联想,把故事讲下去。讲完进行评议。然后再讲第二个故事。②想说训练可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例如《愚公移山》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对愚公的作法提出异议,就可让学生据此进行以“愚公与智叟的第二次见面”为题的想说训练。而后再让学生就听到的内容写一篇评论。

5.轮说训练。

轮说训练的特点:第一、轮说训练可以扩大口语训练的复盖面,提高全班学生的说话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与习惯。第二、轮说可以在全班训练,也可在小组训练。

轮说训练指要:①轮说可采用常规与随机两种训练方式。常规训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进行的。如正式上课前的几分钟,规定为学生口练时间。每次由一、二名学生上讲台讲话,讲话内容由轮到讲话的学生根据每轮口练的目的、中心与要求自行准备,自拟讲话题目。一人讲话,全班静听,讲究评议。随机训练带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也应事前计划。如在什么教学阶段使用轮说训练,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指导训练等,都应有所考虑。②轮说训练要注意对象。一般来说,轮说训练适用于初中生,高中生处于青春闭锁期,性格不如初中学生开朗,因此不宜多用轮说,如用也要注意场合,讲求方式。

6.续说训练。

续说训练的特点:第一、续说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叙事续说、论理续说、评人续说、说物续说,等等。第二、续说可用于集体训练,也可以用于单独训练。第三、续说能运用所学知识,还可训练创造性想象。

续说训练指要:①续说训练可与课文教学结合。例如《项链》最后,当路瓦栽夫人听到佛来思节夫人说那挂项链是赝品之后,有什么反应,还会产生哪些故事情节,可让学生续说下去。②续说训练可与作文教学结合。例如让学生写一篇论说文,论点确立后,该用哪些论据,可让学生用续说方式一一提出,以集思广益,共同提高。③续说训练可用于课外活动。例如在讲故事活动中,可采用续说方式,以培养集体讲故事的兴趣与口头创作为能力。④续说训练要引导学发展求异思维,对于有创新的续说,应予肯定鼓励。

7.复述训练。

复术训练的特点:第一、复述可以促使耳、眼、脑、口相互感应,有利于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并能促进思考,加强记忆,加深理解,具有智力训练的价值。第二、复述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复述的主要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部分复述、片断复述、综合复述与创造性复述等。

复述训练指要:①复述除作为说话训练的方式,还可运用于听、读、写的训练中。例如重点在检验听力的听后复述,为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读后复述,为组织材料、整理思路的写前复述等。②复述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例如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水平有限,训练复述就应以详细复述、简要复述为主,逐步地把两种复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复述,而后再过渡到创造性复述。高中学生的复述训练,则应以综合性复述与创造性复述为主。③复述应提出语言表达的要求。复述时要求作到:第一、发音准确,吐字清楚;第二、口语连贯而有条理;第三、说话讲求语气、语调,有快慢变化,有抑扬顿挫;第四、表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中心明确,结构完整。④复述训练应作好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与小结讲评。

8.辩论训练。

辩论训练的特点:第一、辩论是甲、乙两方对某一论题的争论。辩论产生于意见分歧,而且是较大的意见分歧。第二、辩论使思维与语言处于紧张状态。它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周密性、逻辑性与流畅性,可以培养批判思维与求异思维,从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可以促使内部言语与外部语言快速同步,从而有利于认识能力、应变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第三、辩论的过程是驳论与立论并用的过程。在驳斥对方论断中,提出自己的论断。驳斥对方的论断,或批驳论点,或批驳论据,或批驳论证,而确立自己的论断,同样需要明确提出论点,摆出事实的和理论的论据以论证论点。要作到:以理批驳,以理立论,以理服人。

辩论训练指要:①要选好辩论题目。辩论题目应选择大家感兴趣、存在认识分歧,并有争论价值的论题。题目可事先公布,意在让学生作好准备,亦可临时宣布,旨在训练学生敏捷思考与表达的能力。②要抓住对事物认识的分歧点进行论辩。辩论双方如不在分歧点上交锋,各说各的,就不能称之为辨论。这就要求在辩论过程中,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记住要点,抓住矛盾,找出破绽,立即予以针锋相对的驳斥。论辩中,双方都会遇到新问题,这就要求论辩者头脑清醒,反应灵敏,善于思考,巧于言辞,这样才能随机而应变。③要有良好的辩论气氛。在辩论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勇于交锋,敢于坚持真理,但不强词夺理,体现实事求是的学风。论辩交锋,要讲求礼节,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不感情用事,不讽刺挖苦,从而能使辩论产生积极的效应。

9.演说训练。

演说训练的特点:第一、演说可以训练论辩能力。它具有说理性、逻辑性、鼓动性等特性;第二、演说有专题与即兴之分,专题演说事先有所准备,即兴演说则临时有感而发,带有随机性。

演说训练指要:①要指导学生写好演说稿。演说当众发表对某问题或事件的见解,不消说,是自己的见解,因此要演说,总得要求自己写好演说稿。写演说稿的要求,应该是:第一、演说题目,要切合听众的要求与兴趣;第二、演说材料,要切合实际并有新鲜感,从而能受听众欢迎;第三、演说顺序,要有纲有目,层次分明,能使听众易于掌握;第四、演说语言要简洁、明快、并有感染力与鼓动性;第五、演说态度要诚恳,说知心话,从而能引起听众的共鸣。②要从易到难,分步实现演说训练。第一步,先让学生选用别人文章,加以修改后作为演说稿,在小组内演说;第二步,待学生有了训练基础,就要求他们自己写演说稿,在班上演说。演说有成绩的,要奖励。③要重视演说的体态语言训练。讲求演说的表情与手势,以姿势助说话,提高演说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与鼓动性,增强演说的效果,并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10.即兴发言训练。

评说范文篇8

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小学语文课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优势,构建口语交际模式的阅读课。经过探讨,我总结了以说为主线的模式:预习自说──朗读仿说──讨论互说──总结评说。

1.预习自说。阅读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预习的基础上,而预习情况反馈,提供了交流学情空间,拓展新知。应让学生自说预习中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疑难。

2.朗读仿说。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训练任何一种语言能力都离不开读,特别是“对话”可让学生自选角色朗读,读中感悟真情。通过模仿表演反复训练,自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讨论互说。阅读是一种个性色彩极强的活动,通过对课文感知,学生有了“第一印象”,教师放手让学生解疑问难,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生畅谈对课文的理解,创造乐说、会说、能说的氛围。

4.总结评说。阅读教学中对问题探究,课文朗读,习题训练等都要指导小结评说。让学生在分析、梳理、归纳的思维训练中培养口语表达的具体性,严密性,提高表达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尽情倾吐内心的感受,实现同学间的信息沟通与启迪。

这一教学模式把阅读和听说融为一体,学生说中感知课文,说中感悟课文,读中积累语言,说中品析课文,真正学会语言。

二、开展活动,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动手、观察、体验、想象、创新。开展活动,能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提高听、说、交往的能力。

1.引导“玩”中说。学生的自我表述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空间才得以孕育、诞生。如《踩气球真有趣》活动课,让学生在草地围圈而坐,蓝天白云,绿树草地,鸟鸣蝉叫,孩子们回到大自然的境界里,进入最佳氛围,学生互相追逐,出现许多不同的有趣场面。这时引导学生自主看说,选择观察对象,摄取说的素材;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评语言,评内容,评仪态)。这种自由、和谐、愉快的氛围成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最佳“土壤”。

2.引导“做”中说。凡学生自己经历或亲手做的事,说起来总是那么绘声绘色,感情丰富。如《比比谁的手巧》活动课,课前让学生利用废弃材料自制小作品,做做说说;课中介绍作品,互相评说;课后开展销会,产品推销,创设交际过程。

3.引导“议”中说。教师根据训练要求,设计话题,让学生根据话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如上《我心中的老师》口语交际课,可设计:①创设情境,激发说趣;②老师示范,提出要求;③小组讨论,相互介绍;④相互采访,自由评议。

三、关注社会,寻找口语交际的源头

生活是口语训练的主要源泉。因此,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巧搭“说”的舞台,创设富有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情趣的语境,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舞台’冲,观察表达。如开展“爱”的系列口语交际活动可作如下设计:

系列一:《爱我家庭,从真做起》说话课,以学生孝敬长辈为材料进行同桌互说,汇报评说,培养学生关心长辈的真情。

系列二:设计《爱我校园,从小做起》说话课,以学生做好事为材料进行练说,激发学生爱校的情感。课前开展“我们的校园我们爱”的活动,课中分小组汇报交流自己所见所闻。同时在别人说话中参与评价,最后去采访做好事的同学。从而使口语交际成为交流心得,增进情感的教育活动。

系列三:开展“爱我环境,从近做起”调查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环境的污染情况,明确环保重要性。

课前阅读有关环境知识书报,使学生心有环境。并按水源、空气、居民小区三方面调查记录。课中以水源为例,明确说话要求,先说污染,再说危害,最后说想法,同桌互说,巩固要求。然后分组自由讨论“空气”和“居民小区”的情况。课后延伸,进行跟踪调查,做“环保小卫士”,评选“环保小卫士”。这样让学生调查社会、多角度观察,学生纷纷把改造家乡环境的想法说出来。

四、展开想象,拓展口语交际的视野

评说范文篇9

一、评点情节内容

1.说明什么是评点。

评点,指在阅读课文时对文章的情节内容、语言文字、写作特点等进行分析品评,从而理清课文层次,明确课文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学习评点课文,可以从用词造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性格特征、故事波澜等方面进行,如对《曹刿论战》第一段情节内容进行评点,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教师示范。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读编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老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教师小结:

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第1段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第2段记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第3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二、评析课中文句

1.教师示范。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为例。

(1)评析句子的意思。

曹刿认为"当朝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远谋"指考虑问题全面周到,对作战而言指不仅能注意眼前的实情,而且能预见事态的发展及其后果,并有切实可行的计划。

(2)评析句子的作用。

此句的"远谋"为全文定了一个基调,文中的战前准备、战争过程、战后论述都是围绕"远谋"进行的。曹刿的"远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②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③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表表现了他的"远谋"。

2.学生活动。

齐读课文第2段,思考问题,找出重点句子进行评析。

三、评论人物形象

1.教师示范。

分析人物可从外貌、语言、行为、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多方面谈,先一条一条地列出来,然后再归纳总结。如对曹刿的形象分析如下:

曹刿只是一介平民,但在国难当头他能忧国忧民,不顾个人荣誉与生命安危,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向鲁庄公阐明政治上要取信于民的主张;又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指挥作战,实施了军事上后发制人的措拖,最终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敌,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学生活动。

评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应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能放手让曹刿正确指挥,还向曹刿询问战争如此进行的理由,说明他跟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四、评说课文朗读

这里说的"评说"即对课文朗读的品评,边读边评,看句子是否连贯,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赞成和反对,有肯定和否定,有抒情和议论。完成课后"练习"一,体会句子的语气,举一反三,反复品读。

3.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4.对照课文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评说范文篇10

根据这四点基本要求,我们更深一层地对这些交际的基本条件和交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究这类教材的教学目的。我们认为:“交际”的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而“口语交际”指的是人们用口头语言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而人们在面对面的交际过程,需要察言观色,快捷地判断对方谈话的内容的正误、优差,迅速地作反应,灵敏地想出对答的语言来表达情意。通过这些口语交际的具体现象的描述、分析,我们觉得:“口语交际”应培养的是观察力、判断力和表达力,从而使学生具有口才(口头表达力)、内才(扎实的观察力和基本功)和捷才(才思敏捷的应变能力)。概括地说,是要培养“三力”,发展“三才”。这是培育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门径之一。

从上面的分析研究,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我们从这些目标出发,坚持大纲“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根据教材有图无文(只有图象和简单要求)的特点,针对低年级学生刚学字词,语言较贫乏的实际,抓住人们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设计教学。在教学中,切实地解决好“口语交际”的内容、语言和方法三个问题。下面以《错在哪里》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引导有序观察图景──学好交际的内容

学习“口语交际”,首先必须理解交际的内容。而教材交际的内容是一幅有四个错误的夏天图景(其“四错”是:(1)公鸡游泳;(2)夏天堆雪人;(3)夏天梨树结满成熟的梨子;(4)风吹垂柳、花草飘动方向不一。见图2)根据教材运用找错误交际的要求,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季节的特点,找出错处。由于儿童平时缺乏观察的经验,所以注意在观察中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掌握一般观察的方法,进行有序的观察,让学生在观察理解图景中进行交际。主要做法是抓好以下三个观察点,进行三种有序的观察交谈:

1.抓画面整体,从上到下的观察,理解图景主题──了解夏天景象。

在教学之初,我们先抓从整体到部分、由粗到细的学习、观察的顺序,从画面整体引导从上到下地观察交谈。指导观察:图中天空景色怎样?地上草木生势如何?小朋友穿着什么?从以上景色可见这是什么季节?引导学生了解画面:是夏天,炎热的天气,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地面草木茂盛,小朋友穿着短袖夏衣在河边玩耍。通过这些天气景象、大地景物、人们穿着等景物的粗看,使学生理解这是夏季特征,为下面找错奠下基础。

2.抓景象焦点,由近及远观察,找出图景错误—一学会分析判断。

在学生明确图景主题是夏天景象之后,进而引导学生分点观察,进行评说交际。教师要求学主注意由近及远,仔细观察。在观察中要根据县素气候.景物特点、人物衣着,抓“错景”观察、比较、分析,找出错误的景象。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相互间的汇报、评议、对答、交流,分别道出了:(1)公鸡在河里游泳;(2)穿夏衣的小朋友堆雪人;(3)梨树结满黄橙橙梨子;(4)垂柳、花草飘动方向不一致四处错误景象。切实做到“找得准,评得好”。

3.透过图景形象,由浅入深观察,领会图景含意—一学懂科学道理。

学生找准错处,说出了错景之后,为了深化观察的景象;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透过错误景象,由浅入深地观察、思考,懂得错的原因,学习一点简单的科学道理。在师与生和生与生的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知道。(1)公鸡不会游泳──这是生活习性的问题。因为公鸡是陆上生活的动物;故不会在水里游;(2)夏天不可堆雪人—一这是因气温的关系、夏天气温高,大地没有冰雪;(3)夏天梨未成熟—一这是植物的成熟期的问题。梨要秋天才成熟;(4)垂柳、花草方向不一致—一这是违反自然的现象。因为风吹垂柳;草木随风飘动,应同一方向。这样透过形象观望,深化交际的内容,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

通过三种不同要来的有序有法的观察,使学生掌握了夏季的特点,明确了课文的四错景象,懂得一些科学知识;学好了交际的内容。

二、结合观察,提供词语──发展交际的语言

口语交际凭借语言,而语言最小单位是词语。但是“口语交际”的教材,只有图没有文(语言文字)。因此,我们注意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实际出发,在启发学生整体观察景象、进行交际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边观察,边提供词语,边组织交际,边板书有找错的主要词语,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这些板书的词语主要是:

公鸡河里游泳

夏天堆雪人

夏天梨树梨子成熟

垂柳、花草方向不一致

在抓点观察和由表及里观察时,学生凭借这些词语作观察、思维、表达的思路的“拐棍”,进行表述交流。如教师在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现象错因时,学生都能进一步地表述:“因为公鸡不会在河里游泳,它是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逐一说明错因。这样结合观察提供词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条件,又使学生受到语言的训练。

三、创设各种交际惰境──教给交际的方法

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鉴于这一实际,在教学中,我们注意以教材为根据;用电教手段,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内容和形式;配合教材的图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在这个口语交际课的活动过程,我们创设了三种交际情境。

1.结合投映“四季征象图”的情境进行表述交际,导入口语交际新课的教学。

教学前,为使学生认识一年四季因气候不同,景象也不同的道理;教师先用电脑制作了四幅“四季征象图”的电脑软件。春图,桃红柳绿,燕子飞来,小朋友在放风筝;夏图,有的小朋友在伞下乘凉,有的小朋友在河里游泳;秋图,梨树和苹果树上结满了累累的果实;冬图,冰天雪地里的雪人(见图1)。教学时,通过电脑投映银幕,引导学生之间交际,认识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不同气候的不同景物,为下面夏季图找错伏笔,打好知识基础,提供找错的根据。

2.抓住评说教材“夏季景物四错图”的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交际教学。

在学生认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之后,教师从糊涂画家作糊涂画中,引入新课,让学生看课文;读课后练习题的要求,知道找错误要“找得准,说得好”,明确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接着教师接从整体到部分、由面到点的顺序,组织生与生、生与师、个人与集体之间多形式口语交流。

(1)启发整体观察、交流,明确课图夏季景象。

教学时,教师接前面所述,启发引导学主抓住画面整体,按照从上到下整体观察并组织口语交流。让学生从天上景色、地面景物、人们穿着等征象;认识夏季天气炎热、植物茂盛、大地欣欣向荣的特点,便于下面找错的交际活动。

(2)启发分点观察、交流,进行找错评说交际。

在学生明确课文是夏季景象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夏图中抓观望点,按下面程序找错误景象:

A、自我看图观察,画出错处。做好观察笔记,准备交流语言。

B、组织同桌观察,进行互说互评的交际活动。

C、引导汇报交流,扩大评说交际面,进行生与生、师与生、个人与集体的汇报、评议等交流活动。

在评说交际的过程,教师注意适当提供一些词语。同时,又因势利导,用下面的问题组织学生掀起口语交际的评说热潮。这些启发引导的问题是:(1)你觉得他说得怎样?(2)这是不是说到了错处?为什么?(3)这样评议是不是文明礼貌?(4)这祥表述会不会清楚明白?(5)普通话说得是不是正确流利?(6)你觉得他说得好,好在哪里?(7)同学们给你提意见;你应该怎样表示?通过多种形式的评议,再加上教师的点评、赞许,使口语交际的场面气氛热烈。找准了四错内容,学生情绪十分高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的能力及评议的水平。如在评议过程,学生能正确运用评价的词句进行交流。如:“可以”、“不错”、“还可以”、“马马虎虎”、“普通话流利、清晰”、“我觉得他说得不够大声,声音较低”、“果树结满果子的说法不具体;应该说是结满成熟的梨子”、“我觉得你说得不好,让我来帮你改正”、“我向你学习,说得跟你一样好!”……这样,通过找错观察、评说交际,训练了学生观察、判断、表达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到了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

3.创设修改“夏季景象四错图”的情境,深化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