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4:44:59

膨胀范文篇1

现在的引力理论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从相反的角度看待引力,建立一个新的模型似乎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里必须提到“布朗运动”。这是布朗通过观测植物花粉粒发现其无规则运动,爱因斯坦在1905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花粉的无规则运动实际上是花粉颗粒受到各方向液体分子不平衡的撞击作用造成的,同样在关于引力的这一模型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在看似虚无的真空中应当存在这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应有两个基本的特性:

1、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它的分布是均匀的,而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分布的密度是不变的。

2、任意一个这种实体在任意时刻向任意方向运动的概率相等。

如果将一个物体置于充满了这种特殊实体的背景中,这种特殊实体给了这个物体一种“推力”,与布朗运动不同的是,这个物体在任意方向上受到的力都是等大的,物体应保持受力平衡状态,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两个物体A和B都置于这一背景中,A和B之间隔一段距离(O1O2分别为物体A、B重心)

直线L经过A、B两个物体重心,由于空间背景中的特殊实体具有前面提到的两种特性,可证得在除了直线L的方向上,物体任意方向上受到的力都是相等的。

例如,在直线T方向上(T经过物体重心Q)

Q点在右方和Q点左方的直线部分都分布有这种特殊实体,Q点以左的直线部分可以是无限长的。Q点以右的部分也是如此,又实体在T直线上分布均匀,也就是说在直线T上,Q点以左和Q的数量一样多。

由性质2可得在任意时刻在直线T的方向上,物体受到向左和向右的推力大小是相等的,这可以推广到任意方向上。

回到图2,在直线L所处方向上被分成3个部分,O1点以左O1O2之间和O2以右物体A在O1点以左受到一个向右的推力,在O1O2之间受到一个向左的推力。

物体B在O2点以右受到一个向左的推力,在O1O2之间受到一个向右的推力,极其重要的是,O1点以左和O2点以右的直线部分可以是无穷大的,而O1O2之间的距离则是有限的,根据之前的推论可以导出O1点以右所受的向左的推力大于O1点以左受到的向右的推理,物体B也如此。

由于这两组力是不等的,所以A与B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表现出“引力”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模型中,引力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使物体相互吸引的力,而是两组推力之差。

也就是说,引力不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A不再是B的施力物体,B也不再是A的受力物体,这种力不来自于对方,而来自于在物体周围的特殊实体,由于n(n≥2)物体的存在造成背景密度的起伏,产生各个物体重心连线方向上推力不平衡的现象。

在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中存在两种解,结论是宇宙不会完全静止,宇宙没有静止点,方程的第一种解是如果宇宙只存在引力,没有别的力作用的话,出于相互吸引,宇宙不可能静止,方程的另一种解是,宇宙爆炸的那一瞬间获得了一个初速度,向外膨胀,由于引力作用往回拉,宇宙肯定越胀越慢,所以宇宙不是膨胀就是收缩,不可能静止。因此,爱因斯坦引入了一项“宇宙常数”以便让宇宙“静止”下来。

但在此前提出的引力模型中只存在一种解,那就是始终膨胀。

在这个模型中,并不存在使物体相互吸引的吸引力,而只存在推力,在爱因斯坦引力方程中存在一个排斥力推动宇宙膨胀,而引力与之对抗,使宇宙存在收缩趋势。

但在之前提出的引力模型中并不存在使宇宙有收缩趋势的与推力相对抗的引力,恰恰相方,这种所谓“引力”竟然是推力,在宇宙小尺度上,由于物质存在而产生不平衡的一个附加效应,由于只存在一种特殊实体所产生的推力可在大尺度上影响宇宙演变,这样宇宙就只存在唯一一个解,即膨胀,可以这样理解:

图示圆表示现在宇宙膨胀后所能达到的范围,某点A是处于宇宙边缘的一个物体,毫无疑问,物体A受到宇宙范围之内的特殊实体的推力,而在宇宙范围之外是不存在这种实体的,所以A物体只有不断向外运动,即宇宙在膨胀,之前曾提到过这种特殊实体只在宇宙小尺度上的分布是均匀的,宇宙不同位置这种密度可以不同,而且任意范围内这种质量密度是可变的,只是时间非常长,这种密度的起伏类似一列波,波具有波峰和波谷,也具有各自的周期,同一方向上相重叠的两列波要么叠加,要么抵消。宇宙膨胀也如此,在宇宙膨胀的方向上,不同位置这种特殊实体的密度不同,推力也就不同这就造成了宇宙各层次上的膨胀速率有细微差别。

这可以得到一个极端重要的结论在某一段时间范围内当波峰与波峰相遇,同一方向两列或几列波就会得到加强,也就是说在某段时间内宇宙可以加速膨胀。许多天文观测都表明宇宙确实在加速膨胀,而在另一段时间宇宙可能减数膨胀,宇宙的加速和减数膨胀可能存在某一周期。

但这种现象不会存在很久,在宇宙膨胀的后期宇宙的尺度不断增大。这时,这种特殊实体的密度会不断降低,G值不断减小,宇宙的推力也不断减小,各个区域的密度起伏逐渐降低,前面提到的这种周期也逐渐变长,以至趋近于无穷大。宇宙会接近匀速膨胀,此时宇宙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宇宙边沿物质受到的推力逐渐减小以至趋近于零。

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宇宙在不断膨胀,弗利德曼在哈勃的基础上提出3类宇宙模型.在第一种模型中,宇宙膨胀地足够慢,以至于不同星系之间的引力使宇宙膨胀减缓,最后收缩.第二类模型:宇宙膨胀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引力虽然能使之缓慢一些,却永远不能使之停止.第三类:宇宙膨胀快到足以刚好避免坍缩.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一种循环宇宙,宇宙先膨胀后收缩再膨胀.在我的模型中宇宙只会膨胀.因为不存在所谓的“万有引力”.宇宙虽然始终膨胀,但整体膨胀速率不断下降,在数率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起伏.在某一时刻宇宙会加速膨胀,而人类所生存的银河系及周围星系都处在这一阶段.在宇宙初期,宇宙高速膨胀,但随着时间推移速率急剧下降,在V—T图上这是一条平滑的曲线.某一时期以后宇宙出现分层,膨胀速率出现起伏,然后起伏逐渐减小,这一过程有些类似阻尼震动.最后又回归成光滑曲线,并且越来越平缓,速率渐渐减小以至趋于匀速膨胀.

实际上宇宙的膨胀有些像气体的扩散,随着时间的流逝扩散范围不断增加,但这团气体热度不均匀,所以各方向膨胀速率不一样,随着热量传递.气体各处热度变得均匀.有人会问什么是特殊实体,特殊实体实际上就是离散的基本粒子.而一般物质是由基本粒子凝结而来.实际上离散的基本粒子才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而一般物质才”特殊”.但人类是由一般物资构成,所以我说离散的基本粒子为特殊实体,它们的关系就像大海中的水和海上的浮冰.

在这种“引力”模型框架下,宇宙只存在一种解,即膨胀,而这些特殊实体在大尺度上密度不平衡很可能促进了各个星系的形成,这就类似张开一张桌布,由于用力不均产生一些褶皱,而星系就形成于这些褶皱中。在褶皱之间的一些地方有可能会形成宇宙空洞,这种空洞可能比褶皱更大,也就是比星系更大.在空洞中几乎没有物质,它的跨度可能有几亿光年,当然,这只是我浅陋的观点,错误之处,还请原谅.

膨胀范文篇2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渡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在实际中,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般时期,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惯性,对通货膨胀惯性的一种解释是人们会对通货膨胀做出的相应预期。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会增加10%,从而通货膨胀率按10%持续下去,必须然形成通货膨胀惯性。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

(一)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通常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二)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三、主要结论与对策

国家中央银行,如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可经由设定利率及其他货币政策来有力地影响通货膨胀率。高利率(及资金需求成长迟缓)为央行反通胀的典型手法,以降低就业及生产来抑制物价上涨。

然而,不同国家的央行对控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说,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对称性通货膨胀目标,而有些仅在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加以控制。欧洲中央银行因在面对高失业率时采行后者而受指责。

货币主义者着重由金融政策以降低资金供给来提高利率。凯恩斯主义者则着重于由增税或降低政府开支等财政手段来普遍性的降低需求。其对金融政策的解释部分来自罗伯特?索罗对日用品价格上涨所作的研究成果。供给学派所主张的抵抗通货膨胀方法为:固定货币与黄金等固定参考物的兑换率,或降低浮动货币结构中的边际税率以鼓励形成资本。所有这些政策可透过公开市场操作达成。

另一种方法为直接控制薪资与物价。美国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松主政下,曾试验过这种方法。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这些政策与刺激需求面同时实施。故供给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潜在产出)与需求增长产生冲突。经济学家一般视物价控制为不良作法,因其助长短缺、降低生产品质,从而扭曲经济运行。然而,若能避免因经济严重衰退导致成本升高,或在抵抗战时通货膨胀的情形下,这样的代价或许值得。

参考文献:[1]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上海财经出版社.

[2]曼昆著,张帆、梁晓钟译.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15.

膨胀范文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外汇储备;投资;金融制度

一、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1、非独立的金融制度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

日本的主银行体制不同于英美等国的模式,银行运作缺乏自身的独立性,严格按照官方的命令行事。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控制一旦脱离现实基础,只是为了政府经济目标而设定金融政策,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没有立法为依据的金融监管,最终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丧失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2、银行经营错位是加剧泡沫的重要诱因

银行作为信贷双方的中间人,正是为了弥补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减少了交易费用,降低了风险和资金的成本。但是银行作为资金保管与运营的人,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监管的时候,银行可以出于自身利益进行信贷,为了获取高收益而投向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业,甚至会营造适合投资环境来保证自己的投资收益。

3、日本政府在经济扩张阶段不恰当的货币政策

从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来看,应该说在此周期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失误。主要表现为在经济扩张时期实行降低利率放松银根的扩张政策。由于日元自1985年12月的“广场协议”后大幅升值,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随后采取了金融缓和政策。1986年1月30日起,日本银行分数次将官方贴现率从1983年以来的5%降至2.5%的历史低点。并持续容忍接近或超过10%的货币增长速度。这项政策一自持续到1989年5月方做出调整。这一宽松的金融政策带来了大量的富裕资金,促进了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和整个社会的信用膨胀。

4、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

在此周期的扩张阶段,由于批发物价和消费物价水平比较稳定,而传统的日本金融政策是以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参照的,这种判断成为实行扩张性政策的根据之一。而却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对此日本政府自身也己经认识到,并且在大藏省的专门报告“资产价格变动的机制及其经济效果”中表示,今后在经济运营方面除物价走势外,与前相比要更加重视资产价格的走势。

5、不动产贷款控制不力

在对不动产贷款的控制方面,虽然大藏省较早就对银行的不动产贷款采取了行政上的干预措施。但是总体上看并没有什么成效,原因就在于金融机构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绕开行政管理的迂回贷款,银行回避管制的动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本身开拓新业务的企图相结合,最终导致大量迂回贷款流向不动产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因此成为继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之后的不动产贷款主力。经济转入收缩后,这些贷款大量成为不良债权,许多金融机构更因此而破产。同时,暴露出金融机构具有忽视对借款人进行审查的倾向。

二、日本金融危机对我国目前潜在的通货膨胀的警示

根据分析日本的金融危机和我国处于经济繁荣期的实际,在控制货币供给和扩大货币需求的原则下,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金融制度建设

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保证金融政策对整体环境的稳定作用,是保证经济稳定高速发展、防范金融泡沫的重要环节。通过金融自由化,保证金融信息的公开性,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使资本更有效地配置,避免过高的泡沫风险;加强金融系统的独立性,减少外界的干预,可以使得金融系统减少不良资产累积,更好地处理泡沫风险,从而实现经济整体安全。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2、加强银行监管

由于银行信贷存在投机行为,所以要加大对银行发放贷款的监管,谨慎控制银行盈利性的经营和投机。银行可以从事股票和房地产等虚拟资本的投资,这是出于资本配置的需要;人为的炒作虚拟资本,而将炒作的成本由社会承担就是错误的。同时,加大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审查,减少资本的过度投入,防止经济过热和坏账的出现。

3、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加强外汇管理

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价的飙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投机性资本大规模流入我国,这也证明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境外投机资金的巨大吸引力。因此,继续推进已经有成效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人民币的缓慢升值,防止其过快升值。同时,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很大压力。因此要加大外汇储备的管理,加强对海外的资本投入,扶持更多的大企业走出国门。

4、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目前的股市繁荣情况下,要密切关注股市的变化,并加以政策引导,特别是要注意适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提高利率。同时,扩大投资面,引导货币的需求,努力创造有效需求。

5、对土地、商品房等资产价格的控制

实行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土地的有序有效供给。防止开发商的圈地、屯地等行为。另外,还要努力控制房价的上涨,防止泡沫的扩大。

6、拓展投资渠道,鼓励全民创业

由于国内人们投资渠道的单一,多数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因此,要拓展投资渠道,引导过剩资金的合理流向,比如发放国债等,减少资金对股市、房地产的压力。

另外,放宽投资领域,使得更多的被国家控制的行业如铁路、航空等部门向民间资本开放,使资本都能获得平等机会和高额回报。同时,鼓励全民创业,让更多人参与到实业中去,那样,可以扩大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减少资产泡沫,为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曹龙骐.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膨胀范文篇4

今闲暇之余,拿起经济学书随意的翻阅,思维在“通货膨胀与失业”这章停滞下来。便想写点什么。许多经济学者相信‘通货膨胀’和‘失业‘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于是他们悉心的构造了各种模型(确实模型在分析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这点我深信不疑)其中以来自伦敦经济学院A.W.菲利普斯教授所创建的“菲氏曲线”为代表,试图摸索其中的规律,但其对“菲氏曲线”的精彩描述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提出的工资和价格理论。应该说首先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做研究的是欧文.费雪,而非菲利普斯教授。菲利普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细致。他侧重于名义工资和实际失业率,没有考虑通货膨胀预期和自然失业率,而这些概念在菲利普斯研究问世后的10年里才得到解释。其风靡一时的模型后来都被陆续的推翻了,经济学家总喜欢以假设为理论前提,但是过多的假设也正反映出其理论的不可推敲性。纷扰过后,我不禁要问经济学里还有多少可靠的解释呢?

下面就通胀的成因发表一下见解,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粗略地说,就是货币“过多”的现象。(弗里得曼的观点)而大家都知道,只有政府才有权印刷钞票,所以,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这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也是通货膨胀的唯一成因。政府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多印钞票,比如,在一些税制不健全的国家,政府为了负担开支,就要通过增印钞票来暗中征税;另外,政府为了增加教育、基础建设或国防的开支,或为了援助灾民,也会增印钞票。

增印钞票的理由数之不尽,有些是正当的,有些是不正当的——更准确地说,对某些人来说是正当的,而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是不正当的。正当与否,经济学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但不管怎样,经济学要指出的是,通货膨胀的成因,就是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出,凯恩斯至于的需求管理政策在“滞胀”面前失灵,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和和自然率假说来解释“滞胀”现象,并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发难。

但街上流行的说法可不是这样的。人们所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往往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因为房地产商人抬高了地价,有人说是因为股市里的赌风太盛。另外,供给冲击也影响价格的上升,农业中不利的气候条件或农作物害虫会使收成减少,随着产量下降,价格会上升,工会合同中协议工资的提高可以视为供给冲击,因名义工资的提高会诱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作为无数种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投入,石油变的昂贵,厂商就会发现生产额外1单位的边际成本会上升,于是总供给向左移动,在供给冲击后达到的新均衡点上,价格提高,产量下降。等等

这些众说纷纭的通胀成因,都是错误的。并不是说这些现象不会发生,而是这些现象本身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更确切地说,这些现象,有时毋宁是通货膨胀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人们为什么经常产生类似的误解呢?这是因为,当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从而诱发了通货膨胀时,各种物价的上升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总有一些物品要率先涨价,即使根本不存在通货膨胀,也有一些物品要涨价。于是,人们就误以为这种碰巧率先涨价的物品,就是后来“大规模涨价”的始作俑者。实际上,这种率先涨价的物品,只不过是“大规模涨价”最早的表现罢了。

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各种物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也会不停地涨跌。如果写教书的报酬高,我就去做诗人;如果编程的报酬高,那我就去做程序员。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有价格的变化,都仅仅是相对价格的变化,所以我总能根据诗人和程序员的工资,选择到底是做诗人,还是程序员但是,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相对价格这个指标就被歪曲了。假设计算机行业是通货膨胀最早波及的行业,那么所有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其工资收入就会率先上涨。要知道,这种价格上涨是绝对值的上涨,它并不表示这个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更加吃香,而只是这个行业最先体现了通货膨胀而已。其他行业(如诗人)的工资收入很快就会迎头赶上。最终各行业的相对收入是大致不变的。

问题在于,在经济社会中,每个人、每个企业、甚至每个行业,都是孤立的,所以当他们的工资收入增加时,他们无从判断,到底是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还是仅仅水涨船高,自己的劳动力和其他劳动力一同升值,而相互比值并没有改变。这种不确定性,是真实世界非常重要的特征,而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使通货膨胀对就业造成了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是在预料之内的,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各行业的工资每年将上涨5%,那么他们就不会跳槽,老板也不会多请工人干活,每个人都只会呆在原来最合适自己的地方。收入增加5%,谁也不会高兴,因为人人都知道,别的一切开支都将增加5%。

意外的通货膨胀就不同了!如果通货膨胀在意料之外,那么人们就会无所适从。老板的收入忽然增加了,到底是自己的烧饼越来越受欢迎,打败了对面的麦当劳呢,还是出现了普遍的通货膨胀,所有行业的收入都会同步增加,而自己只不过碰巧走在前头罢了呢?不知道,没有办法知道!

老板们通常会静观其变,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得采取行动。如果认为是自己本事增加了,那么他们就会扩张业务,增加聘用工人,从而带动一片繁荣。所以,每当出现“意外”的通货膨胀时,就业率就往往会增加。而相反,每当出现“意外”的通货紧缩时,失业率则往往会大幅度上升。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失业率的上升,不是由于经济结构或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改变而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接受了错误的信号而造成的。靠误导得来的“好景”是不长久的。烧饼店老板很快发现,其他的成本都追上来了,自己的实物收入并没有增加,而原先的扩张计划,则很可能因为后续资金跟不上而告吹。“意外”的通货膨胀,其危害就在这里:它扭曲了价格信号,使人们用错了资源。

膨胀范文篇5

2008年美国房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了应对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中国政府于2008年10月开始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给量迅猛增加。2010年年初开始,与生活较大关联的农产品价格比如蒜、姜、糖等接连涨价,到下半年各类生活资料价格接连攀升,直接推动CPI逐月升高,而在通胀压力下,很多著名学者指出货币超发是通胀背后的主因。但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否认货币超发一说,其理由是:一方面,高储蓄国家和低储蓄国家的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不一样,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因此M2占GDP比重高;另一方面,在间接融资占比高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就高,美国是典型的直接融资发达的国家,而中国间接融资比重大,因此拿中国的M2跟美国的比不太恰当。

那么,本轮通货膨胀到底是不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有很大研究意义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中国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为基础,拟采用因果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等来分析中国M2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始终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主义学派从交易方程式开始推导,在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为常数的条件下,超过GDP增长率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就是通货膨胀率。弗里德曼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增加既可以引起物价上涨也可以引起产量增加,只是在长期内货币增加才全部反映在物价上涨上。这也意味着短期内货币是非中性的,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近几年来我国也有学者从货币主义的视角,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对我国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取得了不同的结果。

大多数学者发现货币供给确实对中国通货膨胀产生显著的影响。张国洪、曾永平(2005)用我国1980—2002年间的年度数据,在借用剑桥方程式建立了通货膨胀及紧缩与货币供应关系的理论模型后,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验证了我国超额货币供应是CPI物价指数的原因,而CPI物价指数作为超额货币供应的原因则被拒绝。朱慧明、张钰(2005)根据1994—2004年间的季度数据考察了货币供给量增长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与不同层次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姚远(2007)采用协整与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并不影响货币供应。程建华、黄德龙、杨晓光(2008)认为M1、M2均为CPI的Granger原因,M1和进出口还是领先于CPI变动的稳定的先行指标。贵斌威,甄苓(2008)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发现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通货膨胀将升高。庞如超(2008)借助货币需求理论公式建立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1991—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数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M0、M1及M2时滞一年的情况下,3个层次对应我国货币供应量是CPI物价指数变动的原因,而CPI作为货币供应量的原因则被拒绝。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刘金全、陈广华、顾洪梅(2004)以1982年1月至2004年3月间M0和M1月度同比增长率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发现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刘霖、靳云汇(2005)利用1978—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没有发现在长期内货币供应增长率影响通货膨胀的证据,认为在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中,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提高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货币流通速度逐年降低,大量的货币增量被经济消耗了。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中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上数据库,样本期为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货币供给取广义货币供给M2,并取对数,通货膨胀率(π)根据其月度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而得。

1、相关性检验

为了研究广义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先通过eviews分析工具对二者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其结果如表1所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在5%水平显著。

2、平稳性检验

对于非稳定时间序列变量,其均值、方差及协方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很难用这些已知的信息去建立模型来预测未来情形,对非稳定时间序列建立的回归很可能是一种伪回归。对于伪回归,可以增加解释变量、减少解释变量或进行差分来解决。因此,要进行回归分析,首先要明确变量是否是稳定的时间序列。检验时间序列变量稳定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将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进行检验。对广义货币供给(lnM2)及通货膨胀率(π)进行ADF检验,两个变量原始数据ADF统计量均不显著,没有被拒绝,在一阶差分后,统计量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表明两个变量都是单整I(1),即经过一阶差分后可以变为稳定的时间序列变量。而且,对广义货币供给(lnM2)及通货膨胀率(π)进行Johanson协整检验,在有截距和确定线性趋势的情况下,对残差进行1阶差分滞后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二者协整关系数为1。

3、因果检验

在经济分析中,尽管某些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它们未必都有意义,判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一般采用因果检验法。为了进一步分析广义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还对二者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在滞后1期和2期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给(lnM2)是通货膨胀率(π)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而当滞后期为3期后,广义货币供给(lnM2)与通货膨胀率(π)互为Granger原因。这说明,广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在短期内就会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增加,而通货膨胀率的增加会引起人们通货膨胀率预期的增加,也会引起广义货币供给的增加,但是有一个时间滞后效应。

4、回归分析

根据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不仅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有影响,而且,通货膨胀预期也会对通货膨胀有影响,因此,在分析时应当考虑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在这里,以前一期的通货膨胀作为通货膨胀预期,建立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各参数估计量都非常显著,货币供给的增加确实能够导致通货膨胀的增加。但是货币供给仅能解释通货膨胀变化中的22.93%。

膨胀范文篇6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分析;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物价出现了快速上涨的势头,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定程度压力和负面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为什么会出现物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出现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种情况呢?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比较多,如供求关系、自然灾害、战争和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有两大因素即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现阶段物价上涨过快这种现象。物价上涨并不等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从而纸币的贬值和物价的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的成因也同样是多方面的,如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以及结构型通货膨胀等基本内容,而这次通货膨胀往往是多因素混合型的通货膨胀。具体来说,这次物价上涨,主要因素是:

(一)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1.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政治策略,就是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或者实行所谓和“颜色革命”,这一政策迄今美国没有变。正如1953年担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增说:“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会看透马克思主义的荒谬性,愈来愈反对强求一致,国民对消费品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的这种压力必然会改变共产党政权的性质。因此,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根据美国中情局总结它半个世纪对中国的十条规律(即美中情局《行事手册》中有关中国部分)第7条“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发生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的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比如,近一段时间里,在中东、北非发生的一系列革命或者演变这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幕后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目前中国物价过快上涨是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比如石油,在去年石油的价格基本保持在70美元~80美元一桶,但是到了现在,石油的价格已经上涨到100美元左右一桶,国际油价的进一步上涨,必然拉动国内油价的上涨,而老百姓看到的汽油价格没几天又在涨,这必导致老百姓对中国政府的不满,对政府失去信心,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希望的结果。

2.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是主要经济国家如美国继续实行过度量化的宽松货币政策,使美元贬值,因此,国际垄断组织与国际过剩流动资本结合起来故意炒作,不断哄抬大宗商品和基础农产品的价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和基础农产品的价格快速的上涨。这样必将引起国内的相关的大宗商品和基础农产品的价格快速的上涨。比如亚洲的粮食,今年亚洲的粮食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较,上涨了近20%,这必将影响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

3.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强迫人民币升值,导致了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引发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若人民币升值,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会增加即对中国来说就是“限制出口,扩大进口”,这将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称为“欧元之父”的经济学教授蒙代尔曾指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至少产生六大影响。首先,将影响中国出口,给中国出口带来极大的危害;其次,将使中国通货紧缩面临更大压力;导致中国对外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财政赤字和银行坏账可能因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增加,进而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稳定。”

4.国际资本大举并购国内企业,逐渐掌控并影响国内大宗商品和基础农产品的价格:比如,2004年,华尔街的金融资本高盛资本进入中国,首先收购了猪肉下游加工厂雨润集团,2006年再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河南双汇。2008年以3亿美元价格收购了湖南福建几十个养猪场,这样高盛就成为了中国唯一掌控上、中、下三游的企业,掌控了整条产业链,就能够主导中国的猪肉价格。最近有市场消息传出3月底4月初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将对洗涤类日化用品全线涨价,涨幅为5%~15%。为什么他们能在中央稳定物价的政策之下敢于逆势涨价,因为他们经过近二三十年在中国的发展,逐步消灭了中国本土的的日化用品生产企业,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日化用品产品。所以他们敢于逆势涨价。

(二)国内因素的影响

1.通货膨胀预期强烈: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中央明确提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因此,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预期指标。所以,中国近一段时间通货膨胀预期强烈,这将导致末来几年时间里中国国内的大宗商品和基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趋势。

2.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实施了总额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致使货币发行量远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和建设导致社会总需求的骤增,加速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引发通货膨胀的趋势。

3.国内流动过剩的资本对一些大宗商品和基础农产品过度的炒作,哄抬物价:比如去年游资对棉花、绿豆、老姜、大蒜的炒作等等,导致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过快,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扰乱了中国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对策

1.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通货膨胀的治理多是采用货币政策或汇率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运用。目前中国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利率手段、贴现手段、存款准备金手段、公开市场业务和长期实行货款限额管理制度。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面,央行已经连续四次出手,一次加息、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历史的新高即20%。这些手段的实行,对于稳定货币、抑制通货膨胀、控制信贷总量、减少流动性、合理调整贷款结构以及抑制需求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全社会的流动性货币就会减少,但生产要素的成本并不一定会降下来,企业也可能出现资金短缺,企业效益下滑的局面。因此,需要合理地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

2.要适度控制和把握货币发行量:自从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以来,中国一直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即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扩张。2010年全年信贷总额突破7.5万亿元,M1增速为19.3%,M2增速为18.1%,比计划调控的水平略高。因此,中国国内货币的流动性依然保持较为宽裕的状态。与此同时,国际的热钱继续向中国流动,因此,要继续加大对热钱的防控力度,继续加强对国内外热钱进入房地产业和股市的监控,坚决遏制资产泡沫的形成和漫延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对大宗商品要实行积极的干预政策,建立健全应对物价波动的常态机制和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了应对国内外炒家对大宗商品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中国应全面加强对大宗商品价格的监管和调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管理好大宗商品的价格,建立健全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常态机制。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大宗商品的价格监管力度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

膨胀范文篇7

关键词:膨胀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XRDEDX

1前言

膨胀土的特殊工程性质是受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控制的。研究膨胀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不仅是了解控制膨胀土工程性质的内在因素;探讨其膨胀机理所必须的,而且是膨胀土性质改良和加固,以及探讨膨胀土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必不可少的。膨胀土在路堤施工和路堤使用时期,其特性不仅取决于膨胀土页岩的剥蚀和潮解的性质,而且取决于其主要的粘土矿物类型以及其它物理化学性质[1][2]。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能谱(EDX)等技术手段,研究了鄂北膨胀土和改性膨胀土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以及膨胀土的结核现象。

2膨胀土的矿物组成

X射线衍射仪可对膨胀土中的不同矿物进行准确鉴定。粘土矿物的测定可利用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图谱,通过比较主要的峰值和判断其强度来达到,并可根据衍射峰的强度和半高宽定量分析某种矿物在膨胀土中的含量。

通常膨胀土的矿物成分包括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碎屑矿物主要成分为石英、云母和长石,其次为方解石和石膏等矿物,碎屑矿物是粗粒部分的主要组成物质。一般来说,粗粒在膨胀土中含量有限,对其胀缩性质影响不大,而影响膨胀土工程性质主要是细粒部分的粘土矿物,特别是蒙脱石类的矿物。

图1膨胀土X射线衍射图

图1是鄂北荆门地区膨胀土风干样品的X射线粉晶衍射图,据JCPDS卡片查对,鉴定出的主要粘土矿物的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石英、正长石和斜长石。通过定量计算衍射峰的强度和半高宽等,给出的膨胀土矿物组合及含量如表1所示。从中看出,荆门膨胀土的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5%和25%,而蒙脱石含量有限,仅占7%左右。应指出的是,在鄂北地区各地段膨胀土中,不同类型粘土矿物所占比例及其组合形式各有差异,这是由于各地区在成土过程中,母岩的堆积环境以及风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所形成。

表1膨胀土矿物成分与含量(%)

矿物成分

蒙脱石

伊利石

高岭石

石英

长石

本文结果

9

40

22

19

10

文献[3]

8~16

22~55

32~57

3膨胀土的化学成分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生产Phoenix能谱仪(EDAX)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附件配置在JSM-5610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中使用,主要用于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了研究膨胀粘土颗粒与石灰和粉煤灰之间的机理,将石灰和粉煤灰处理前后的土样分别进行SEM图像分析,利用EDX分析颗粒连接点成分。作者利用X射线能谱技术测定膨胀土SEM图像中任意点的化学元素组成。分析时将一束细小的电子探针打击到所要研究的点上,这样可以得到一系列的X射线光谱,通过光谱分析确定该点的化学成分,从而达到对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目的。

本文利用EDX技术分析了石灰和粉煤灰对膨胀粘土稳定性的影响。为了降低膨胀土的膨胀和收缩,将膨胀土样分别掺以9%的石灰粉和50%的粉煤灰(重量百分比)。表2给出了它们的化学成分与含量。表2显示,膨胀土的化学成分含量虽有差异,但主要是SiO2、Al2O3和Fe2O3,三种氧化物总量为84.11%,这一现象表明,在粗颗粒中石英矿物相对富集,而细小的粘土颗粒中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相对富集。

在膨胀土的胶粒化学成分中,硅铝分子比率为3.81,表明矿物成分以伊利石为主,同鉴定结果粘土矿物成分以伊利石为主基本相吻合。在膨胀土的化学成分中,较活泼的元素K、Na、Ca、Mg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普遍较高,表明它的风化淋滤程度有限,化学风化程度较低,只要气候、水介质与氧化还原等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还将进一步风化。如促使伊利石脱钾转变为蛭石或蒙脱石,导致膨胀土的亲水性增强,从而使膨胀土的工程性质进一步恶化。

从表2中还看出,膨胀土经石灰和粉煤灰改性处理后,增加了膨胀土中的CaO和MgO组分的含量,减小了Na2O和K2O成分含量。这对解释石灰和粉煤灰处理膨胀土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粉煤灰的主要成分是SiO2,因而导致粉煤灰改性膨胀土中的SiO2含量增加。

表2膨胀土和改性膨胀土的化学成分与含量(%)

化学成分

Na2O

MgO

Al2O3

SiO2

K2O

CaO

TiO2

MnO

Fe2O3

SiO2/

Al2O3

纯膨胀土

2.65

3.71

22.39

50.20

2.49

1.19

1.25

4.60

11.52

3.81

膨胀土+9%石灰

1.06

4.12

11.73

45.66

1.67

31.35

0.94

3.46

膨胀土+50%粉煤灰

1.58

5.30

15.53

58.88

1.74

12.04

1.00

3.93

比较三者光谱可以发现,经石灰和粉煤灰处理后,土样颗粒胶结物中钙离子的含量明显增加,使颗粒间连接力增加,从而导致土体膨胀性和收缩性降低。经石灰处理后的土样与掺粉煤灰处理相比,其钙离子含量的增加更为明显,对膨胀土的改性效果更好。

石灰处理膨胀土的机理在于:石灰掺入后极大地增加了膨胀土中的Ca2+、Mg2+离子。众所周知,石灰遇水的消解反应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使膨胀土中的Na+、K+离子逐步被Ca2+、Mg2+离子所替换,从而显著减小了膨胀土的塑性指数。由于膨胀土可塑性减小往往导致土体的膨胀势减小,因而减小了土的胀缩性。此外,经石灰处理后增加了膨胀土的pH值,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这种离子交换能力。

粉煤灰处理膨胀土的机理在于:呈空心球状的粉煤灰颗粒,其主要成分是SiO2、Al2O3、Fe2O3等,在二价和三价阳离子(如Si4+、Al3+、Fe3+等)的电离作用下,对分散的粘土颗粒产生絮凝作用,可减少膨胀土颗粒的比表面积和亲水性,从而减小膨胀土的胀缩性。

4膨胀土的结核

对鄂北膨胀土的现场调查表明,无论何种成因类型的膨胀土或多或少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核。这些结核大多组成膨胀土的粒状物质,一部分富集成层成为土中骨架,对膨胀土路堤边坡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膨胀土中的结核及其含量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对鄂北膨胀土块状样品剥离出若干粒状的结核,利用EDX技术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鄂北膨胀土中的结核以铁锰质结核为主,存在少量的钙质结核。结核的生成是膨胀土在成土过程中地球化学作用的结果。它与一定的地形、气候和地下水活动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膨胀土铁锰结核的成因可解释为在膨胀土中的氧化—还原界面上,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氧化还原电位值,使其下部的铁锰被还原成Fe2+和Mn2+,由于这些元素的低价化合物比高价化合物的溶解度大,于是在水中的浓度较高,便逐渐向上部水中扩散,并被氧化而形成Fe3+、Mn3+的化合物而产生沉淀,形成铁锰结核。

鄂北膨胀土的铁锰结核形状各异,大小不等,一般粒径在20~150mm之间,小者2~10mm。部分富集成层或呈透镜体状,有时集中分布在裂隙或层面附近,含量变化范围5%~15%,由于含量小于20%,未能在膨胀土中起骨架作用,对提高土体的强度作用不十分明显。

5小结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能谱(EDX)等技术手段,研究鄂北中等膨胀土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以及结核现象,并得到以下结论:

(1)粘土矿物相对百分含量,可用鉴定粘土矿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来测定。粘土矿物相对百分含量常随地区而变化,这取决于它在沉积过程中的周围环境。鄂北荆门地区中等膨胀土的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该各地段膨胀土中,不同类型粘土矿物所占比例极其组合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2)鄂北荆门地区膨胀土的化学成分主要是SiO2、Al2O3和Fe2O3,三种氧化物总量为84.11%,表明在粗颗粒中石英矿物相对富集,而细小的粘土颗粒中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相对富集,较活泼的元素K、Na、Ca、Mg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普遍较高,有可能促使伊利石转变为蛭石或蒙脱石,导致膨胀土的亲水性增强,从而使膨胀土的工程性质进一步恶化。

(3)鄂北荆门地区膨胀土中的结核以铁锰质结核为主,存在少量的钙质结核。由于结核含量小于20%,未能在膨胀土中起骨架作用,对提高土体的强度作用不十分明显。

(4)经石灰和粉煤灰处理后,膨胀土样颗粒胶结物中钙离子的含量明显增加,使颗粒间连接力增加,从而导致土体膨胀性和收缩性降低。经石灰处理后的土样与掺粉煤灰处理相比,其钙离子含量的增加更为明显,对膨胀土的改性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MitchellJK.Fundamentalsofsoilbehavior.NewYork:JohnWileyandSonsInc,SecondEdition,1993,131~160

膨胀范文篇8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规模;原因

一、对政府机构改革中“怪圈循环”现象的剖析

所谓“怪圈循环”,是系统论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事物在特定的等级系统中逐渐上升或者逐渐下降,结果却意外发现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我国的政府规模膨胀经过了四个“怪圈循环”:第一个怪圈:1949—1959年的循环。1949年确立(35个)机构→1952年小膨胀(42个)机构→1954年较大膨胀(64个)机构→1956年的大膨胀(81个)机构→1959年的精简(60个)机构;第二个怪圈:1960~1970年的循环。1960年初(60个)机构→1965年底大膨胀(79个)机构→1970年裁减(32个)机构;第三个怪圈:1971~1982年的循环。1971年恢复,1975年增加(52个)机构→1981年大膨胀(100个)机构→1987年精简(61个)机构;第四个怪圈:1983~1993年的循环。1982年开始精简(61个)机构→1986年膨胀(72个)机构→1988年精简(68个)机构→1992年膨胀(86个)机构→1993年精简(59个)机构。

政府规模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活动范围及其质与量,它既指政府职能与权力范围,又指政府机构与人员。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作为指标;另一种是以财政支出比率作为指标。一般说来,政府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是有害的,都不利于政府发挥正常的职能和效率。所以对于现代国家的政府来说,保持适度的政府规模,抑制政府规模增长是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二、政府规模膨胀的原因: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在英语文献中被称为“公共选择”(publicchoice),“公共选择经济学”(economicsofpublicchoice)。”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心的支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个人利益的。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和动机进行活动;同一个人在两种场合之下受不同的动机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标,是不可理喻的,在逻辑上是矛盾的;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者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同一分析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从而撤除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樊篱。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有以下特点:(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明确的定义是,“一切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在个体成员的行为被排除在外后,就不会有社会团体的存在”。(2)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范式: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根据。

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把二战以来政府规模增长归因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和福利国家发展的结果,而公共选择理论则主要考察了政治制度的特征、政府预算决策过程中政治家与官员的行为、关系来阐释政府预算不断膨胀的原因。其中可以用来分析中国政府规模膨胀和增长原因的理论工具有:(1)官员预算最大化和官员效用最大化理论。(2)政治活动中的经济人范式理论。(3)宪法经济学理论。

三、公共选择理论对控制政府规模增长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有关约束政府规模的思想,对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具有启示意义。因此,在我国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致力于合理界定政府规模,稳步推进政府改革。

(一)实现党的领导的制度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对党如何领导国家以及如何领导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新时期党的建设不仅需要理论创新,而且需要制度创新。诚然,我国党政关系的调整,在经历了以职能分开为中心的改革之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看,仅仅进行职能分开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使党对国家的领导在职能分开的前提下做到制度化。所谓制度化,就是在充分保证国家政权依法运作,一切政府和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党内严格的切实可行的制度设计实现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也就是说,要使党对国家的领导,从党的领导体制直接作用于国家领导体制的过程转变为制度化运作的过程,加强和改善党的政治领导。

(二)科学界定和约束政府权力

政府权力和职能的扩张是导致政府规模扩大的主要源泉,所以,合理界定并约束政府权力是防止政府规模无限增长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处理好下面三个关系:(1)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应将权力限制在维护统治和管理社会的范围之内,把社会自身能够解决的管理事务交付社会,培养其应有的自制能力,激发其潜在的活力和责任,使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政府有限管理能力相当,保证政府权力运行的畅通以及行政(下转第23页)(上接第15页)效率的提高。(2)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权力应退出属于市场的有效领域,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把主要职能放在维护市场秩序和国有资产管理上。(3)是政府间的关系。在合理划分事权的基础上,重塑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不简单放权又不随意收回,中央对地方拥有宏观调控权和监督权,地方则主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三)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约束政府开支

对政府开支进行必要的约束,是防止政府规模无限增长的重要手段。(1)要使政府财政开支与国力相协调;(2)要确定政府消费、政府投资以及转移支付的科学比例;(3)要规范财政税收制度,杜绝政府各种形式的税外乱收费;(4)引入行政成本收益分析概念,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讲究行政效果。

(四)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政府效率

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各种类型的竞争,以此打破长久以来的行政垄断,是振兴公共机构,防止政府规模无限增长的重大举措。具体地说:(1)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使部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社会化,改变过去一切社会事务由政府独家垄断的状况。(2)是在政府内部建立竞争机制,以便在市场竞争和私人承包都不可行的领域改进政府服务质量,提高政府效率。例如:实施分权化管理,推行竞争性人事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推动公民参与管理以及舆论监督等等。

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扎实实地做好上述工作,以新的举措深化政府改革,以新的思路加快政治发展,那么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会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太原,华夏出版社,1999.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膨胀范文篇9

论文摘要:市场其实就是一种激励机制,如果出现了通胀,则市场就不会给股票高估值,因为此时不需要激励投资人,为了争取财富保值增值大家的投资热情已经很高了;如果出现通缩,那么市场反而会给股票高估值,为的是鼓励大家用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宽松的信贷赚钱,到时候行情究竟会涨多高,且拭目以待。

我认为当前的通胀是假象,被掩盖的真相就是我们可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通缩。在此情况下,“通胀无牛市”和“通缩导致牛市”这两个判断并不矛盾。近几天一直有读者在质问我是否改变了“通胀无牛市”的立场。他们问我,当前通货膨胀势头这么严重,你却说什么大牛市,这不是和你自己的观点相违背吗?我并没有背弃自己的任何判断,我的理论体系始终是完整的。

为什么我判断通货膨胀是假象呢?先举例说明吧。近期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反常得厉害,我内心猜测这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异常反应,而气象专家则认为这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他们认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导致了气候变化。言下之意,似乎说的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全不必改变,也不必为气候变化而自责和内疚。我相信科学,尊重专家意见,只补充一点看法,要证明某事没有科学依据和证明其不符合我们现在认识的科学规律,是两码子事儿。气象专家好像没有注意到这个逻辑问题的脱节。

进而我还在猜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政府过度干预是否会使得市场出现异常现象呢?这种异常现象是否又会招致政府更频繁地干预呢?由此反复震荡下去,将会是怎样的一幅互动画面呢?为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政府果断出手,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扭转了危机中不断下滑的GDP,并在大量的信贷投放下,CPI于2009年中结束了持续的负数状态,而上证指数也恰于那时登上了那次行情的最高点。

这些政府和央行的干预固然帮助了当时的实体经济,但也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了更多新的不确定性。有人把当前的物价上涨归因于政府前期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称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演变成了“失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认为,这种指责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不认为中国政府的危机应对措施有任何失误的地方,我相信正是这些措施使我们渡过了当时的危机,却也不可避免地给我们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更大挑战。

在金融危机时期,大量信贷投放下去,导致实体经济中原有的风险约束机制被打破了。低廉而且容易获得的信贷无疑是变相地鼓励大家冒险从事高杠杆化的投资。如果原来某个企业在市场上只能获得1亿元的贷款,现在以相同的资本金和相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却能获得5亿元贷款,相当于有人赠送给他4次免费的破产重组机会。我如果是这个企业主,一定狠狠地赌一把。

膨胀范文篇10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调控

防止物价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1~5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1%,实现全年4.8%左右的调控目标难度很大。必须认真分析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从近期和长期结合上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把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一、新一轮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部分农产品供给波动引起的

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断升高,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部分农产品供给波动,特别是生猪供应受周期性波动影响,价格大幅上涨并带动相关食品价格上升;二是连续5年投资的高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持续增加,对进口资源性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加之进口价格迅猛上升,加大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三是由于外贸顺差持续增加和国际热钱流入,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多,银行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流动性过剩支撑了投资的高增长,为通货膨胀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猪肉等农产品供给的波动是这次通货膨胀的直接诱发因素,在它的带动下,其他条件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占83.3%。2008年一季度消费价格上涨因素中,食品价格影响占85%。在食品价格上涨因素中,猪肉价格首当其冲,5月份同比上涨48.0%。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首先是因为2006年猪肉供过于求,生猪价格大幅下跌,挫伤了养猪农民的积极性。2006年生猪收购价格降到每斤2元左右,而生猪的饲养成本每斤3.5元,逼得农民宰杀母猪,直接导致了去年生猪供应量的大幅下降。根据经验,合理的猪粮比价应为6:1,即每斤生猪的价格相当于6斤粮食的市场价格。2006年肉粮比价最低时降为3:1,2007年年底则上升到9.3:1,加上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猪喂养的政策,估计2008年9月份生猪将大量上市。到时奥运会刚好开过,消费需求下降,四季度或2009年会不会重现2006年猪肉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建立生猪生产保护体系,当肉粮比价低于6:1时,应启动保护价收购机制,增加储备,通过吞吐调节,平抑价格,保证猪肉供给的稳定。

食用油价格5月份同比上涨41.4%,是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的第二位因素。原因在于进口大豆价格上涨。在国内粮价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唯有大豆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这是外商控制我国大豆市场的结果。2007年进口大豆占国内消费量的60%,进口大豆几乎全部用于榨油,而榨油厂70%被外资控制。外资榨油厂用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从其母公司进口大豆,通过控制国内食用油市场赚取丰厚利润,内资榨油厂处于困难和萎缩境地。

受进口石油、矿石等价格上涨的影响,5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2%。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用上下游产品的利润,弥补了炼油环节的亏损,为稳定国内能源价格做出了很大贡献。地方中小炼油厂由于补不起亏损而停产,约7000万吨炼油能力闲置,成为目前柴油供应不足的重要原因。6月份国家调整成品燃料油和电价,其中汽油、柴油价格提高15%,电价平均每度提高0.025元,对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次提价对全年CPI的影响估计在0.5个百分点以上。

应当看到,这一轮物价上涨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间,我国消费价格年均上涨5.7%。然而,从1996年到2006年的近10年,消费价格年均仅上升0.9%,其中从1997年到2003年的7年间,消费价格连年下降或略有回升,直到2004年价格总水平才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特别是一些重要农副产品,如小麦、大米、猪肉等,直到2006年仍低于十年前的水平。而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农业效益下降。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河南省平均每亩小麦纯收益仅80多元,相当于外出打工两天的收入。由于水稻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在一些水稻主产区出现了双季稻改单季稻的趋势。与国际粮价相比,国内粮价更明显偏低。小麦价格比芝加哥粮食市场低30%左右,大米价格仅为泰国的1/3、越南的1/2左右。从工农业产品比价来看,改革以来已明显缩小的剪刀差近些年又有扩大。据世界银行推算的中国购买力平价比较结果,我国的机械与设备价格水平比国际价格高7%,而消费价格仅为国际价格的20%左右,反映了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大,成为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即使在6月份提高成品油和电价之后,国内能源价格仍比国际市场低30%以上。以汽油、柴油零售价格为例,中国目前的市场价仅相当于欧盟的1/4、日本的1/2、美国的3/5。能源价格低不利于鼓励能源的生产和节约。

因此,应抓紧制定一个理顺农产品和能源价格的总体方案,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近十年累积的价格扭曲的矛盾逐步加以解决,这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应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三年价格调整期间,CPI增幅将保持在5%~6%之间,这是社会各方面可以承受的。

二、当前抑制通货膨胀,应在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

针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应当采取综合性对策,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结合起来使用,并以财政政策为主,尽快把价格上涨的势头控制住,努力创造一个稳定的经济局面。

在财政政策运用上,一是利用奖励、补贴、税收等办法,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扩大生猪、奶牛等牲畜的养殖规模,增加粮食、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储备和运力保障,调整进出口结构,在增加国内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同时,利用国际市场价格高的时机,适当出口一些粮食,以拉升国内市场粮价,增加我国农民收入,为明年粮食的持续增产注入新的刺激因素。二是增加对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物价补贴,特别是增加大学生和低保人群的补贴,确保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受物价上涨的影响。三是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改变居民储蓄存款负利率的状况。应停征利息所得税,必要时实行保值储蓄。

在信贷政策运用上,鉴于当前利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不宜再提高利率。因为利率是双刃剑,过高的利率与鼓励消费的政策相悖,并影响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会刺激国际热钱的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会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形成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通胀,实践证明收效甚微,而且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制约了经济发展。应在从紧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加强“窗口指导”,优化信贷结构,促进投资结构调整。

在汇率政策运用上,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与日、韩等国不同,我国目前的出口结构中,57%是加工贸易,内资企业一般贸易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80%以上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所以我国出口能力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应以出口增长不受大的影响为前提。必须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渐进、可控、自主的原则,为国内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赢得时间。

需要强调的是,在中美货币利率、汇率走向相反的情况下,必须严防投机性外汇的流入。据有关资料,投机性外汇的进入仅通过贸易结算手段就达十几种。国际热钱大规模流入对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很大困难。必须制定严密有效的防范国际热钱大进大出的措施,以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

三、保证国内短缺资源和产品供给的长期对策

从长远来看,我国有几种短缺资源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必然受国际价格影响,是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重要和潜在因素,需要采取长期对策。

(一)石油

今年我国进口石油将达1.8亿吨,油价高昂,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沉重包袱。从根本上讲,要立足于我国的资源赋存条件,把煤制油作为一项战略措施加快实施。现在煤炭直接液化项目正在神华东胜煤田分段试车,9月份可投料试生产,一期工程3条生产线年产能316万吨液体燃料,按煤价500元/吨计算,其成本可控制在相当于进口石油每桶50美元以下,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间接液化项目利用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正在神华、内蒙古伊泰集团、山西潞安公司抓紧建设,今年年底有两家企业可试生产。如能成功,应根据煤炭、水资源和运输条件,统筹布局,扩大建设规模。要积极发展煤化工,与海湾产油国合作发展石油化工。此外,要大力发展非粮食的生物质能源,包括种植麻风果用以提炼柴油,种植木薯用以提炼酒精等。要鼓励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通过多方面努力,使经济增长逐步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二)食用油

去年我国进口大豆2950万吨,按20%的出油率计算,相当于进口食用油590万吨,加上直接进口食用油838万吨,合计达1428万吨,占我国食用油消费量的62%。立足国内解决食用油供给问题,与粮食一样,都是维护经济安全的战略需要。增加国内食用油供给,要坚持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多策并举,在依靠科技提高现有油料作物单产的同时,充分挖掘冬闲田、宜林荒山荒地等资源,扩大菜籽油、茶籽油、花生油生产。我国自主研发的茶油树,亩产茶油可达75公斤,品质优于橄榄油,在长江以南地区适宜大规模种植。扩大含油量高的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在国内有很大潜力。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一个专项规划,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国内食用油自给率达到70%。

(三)大米

国内水田在减少,而大米消费量在增加,传统稻谷种植区,包括东南沿海地区和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地,应采取措施扩大稻谷种植面积,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水稻种植面积不能再减少,双季改单季的趋势必须制止。同时,根据水利条件,适当扩大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通过这些措施,保证国内稻谷产量不断增长。此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老挝、柬埔寨等国,水稻生产潜力大,但缺乏市场,同我国的贸易处于逆差,如能签订长期合同,建立水稻海外生产基地,将来通过泛亚铁路和澜沧江运到国内,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四)生猪

现在靠农民散户养猪越来越难以保证供应,规模化养猪作为一个政策要大力扶持。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有一个年出栏70万头的现代化养猪场,猪粪变成沼气,沼气用来发电,形成循环经济,抗风险能力强,应当予以扶持推广。美国有一个饲养生猪的公司,年出栏量高达2000多万头,若能引进其技术和管理经验,或直接对其参股控股,对提高国内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城镇住房

城镇居民住房价格必须保持稳定。为此,要坚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扩大低价位、小户型住房土地供应。现在全国房地产价格明显偏高的地区主要是上海、北京、深圳、青岛、杭州五个城市,要强化地方政府在稳定住房价格方面的责任。在这方面要借鉴新加坡、德国、荷兰等国通过稳定住房价格进而稳定市场、稳定经济的成功经验,吸取日本、香港搞房地产泡沫的教训。

(六)国内短缺的金属矿藏,包括铁矿石、氧化铝、铜矿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