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1:04:51

配伍范文篇1

1.2含鞣酸较高的中药如虎杖,大黄及其含大黄的中成药等不能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士的宁、硫酸亚铁等同用。因鞣酸的吸附作用,可使之与西药在肠道内结合,而不被吸收并影响药物排泄,如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合用,可与其中含有蛋白质结构的肽键或胺键与鞣质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纳差等症状。

1.3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的中药神曲,麦芽等,若与抗生素同用,抗生素可抑制微生物或破坏酶而影响中西药的疗效。

1.4含有金属离子如钙、铁、镁、铝等的中药,如牛黄上清丸、防风丸、明目上清丸等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同用。因上述离子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形成络合物,致使肠道吸收减少,抗菌作用减弱,同时亦影响金属离子的吸收。

1.5酸碱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宜与碱酸性西药同用,如中药的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都是碱性强的药物,这类药不宜与酸性西药,如阿斯匹林、对氨基水杨酸钠、胃蛋白酶合剂等。相反,含有大量有机酸的中药及其制剂,如乌梅、山茱萸、蒲公英及中成药的山楂丸,不宜与碱性的氨茶碱,胃舒平等西药合用,如果合用会降低中西药的疗效。

1.6含有生物碱的中药不宜与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中药草乌、附子、马钱子、乌头等均含有生物碱,而这些药不宜与氨茶碱、阿托品等生物碱类西药合用。如果合用,会增加毒性,导致药物中毒。

1.7含有机酸的中药、中成药,不宜与磺胺类药或一些碱性较强的药物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合用,磺胺类药在碱性尿液时溶解度大,排出速率快,相反尿液酸化后,则易使磺胺药的溶解度降低,在尿液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若在服用磺胺类药物的同时又服用富含大剂量有机酸的中药或其制剂时,如蒲公荚,乌梅、山萸肉、山楂丸、保和丸、五味子等,都能对抗碳酸氢钠的碱化作用,又可增加磺胺药的不良反应,轻则可引起结晶尿,重则导致血尿。

1.8牛黄不宜与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同用。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有中枢抑制作用。实验研究证明,牛黄能增强水合氯醛、吗啡等的中枢抑制作用,故不宜合用。另牛黄与苯巴比妥钠同用,可增加苯巴比妥的毒性,故亦不宜合用。

1.9丹参不宜与抗酸药如氢氧化铝、胃舒平等同服。丹参含丹参酮,与铝镁等金属离子在胃肠道中结合,产生不易被吸收的金属络合物,被排泄而降低疗效。含有机酸成分的中药如乌梅、女贞子、山萸肉,山楂以及保和丸、二至丸、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中成药不宜与碱性西药同服,以免在胃中起酸碱中和反应,从而降低疗效。

1.10大黄,虎杖、茜草等含蒽醌的药物,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否则葸醌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而降低疗效。苷类中药如罗布麻、万年青、蟾酥、北五加皮等有强心作用,与西药苷类同服可增加毒性,严重则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死亡。甘草及其制剂,如复方甘草片,因其化学结构类似糖皮质激素,有增强钠再吸收及钾排泄作用,易导致药源性低血钾,低钾易诱发洋地黄中毒,故不宜与强心苷同时应用。麻黄及其制剂麻杏止咳片、通宣理肺丸等含有麻黄碱,对心肌有兴奋作用,能加强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与苷类同服增加心脏的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1.11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如地榆、石榴皮、虎杖及其制剂槐角丸、抗感灵片、七厘散和四季青等不宜与助消化酶类药同服。如胃蛋白酶、胰酶、乳霉生、多酶片等,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酰胺键或肽键连接起来的高分子化合物,鞣质可与此二键相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络合物,则使西药酶类降低疗效,含鞣质的中药疗效也降低。含硫化砷的中药如雄黄、砒霜、硫黄及其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紫金锭等,其化学成分是硫化砷。砷可使酶蛋白质、氨基酸分子形成不溶性沉淀,抑制酶的活性,从而降低酶的疗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泻下类的中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火麻仁及其制剂牛黄解毒片、清新宁片、麻仁丸、芦荟丸、润肠丸、大承气汤等,主要含蒽醌衍生物,此类衍生物通过吸附结合方式,可降低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的消化功能,二者不宜同服。抗菌类的中药如黄芩、黄连、黄柏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如与乳霉生同服,可杀死乳酸杆菌,影响乳霉生的疗效,二者不宜同服。含朱砂的中药及其制剂朱砂安神九、紫雪散等,含有汞离子,对酶蛋白质的巯基有特殊的亲合力,不仅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其疗效,还能干扰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易在肝肾中蓄积,二者不宜同服。

1.12中药麻黄素及其中药制剂止咳定喘丸,通宣理肺丸等不能与降压药优降宁、胍乙啶合用,否则能引起高血压危象,这是因为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具有收缩毛细血管,加快心率的作用。发汗解表药如荆芥,麻黄、生姜及其制剂如防风通圣丸与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合用,可致发汗太过,甚至虚脱。

1.13罂粟含有生物碱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主要用于镇痛,镇咳,能抑制呼吸,有使胃肠道及其括约肌张力提高、消化液分泌减少的作用,而西咪替丁对组织胺、五肽胃素、食物等引起的胃酸分泌都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酸过多症。如与罂粟同服,会产生呼吸抑制、神志混乱、定向力消失及全身抽搐等致命性的不良反应。故当患消化性溃疡病人服用西咪替丁时,不宜与吗啡及含有吗啡生物碱的罂粟壳、阿片,复方樟脑酊等同服。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抗酸性药物与西咪替丁合用,意在增强疗效。然而,前者可使后者的血药浓度降低,二者合用时反而会使病情加重。抗胆碱药阿托品等与西咪替丁合用时,由于西咪替丁的神经毒性症状与中枢抗胆碱药所致的症状尤其相似,能加重中枢的毒性反应,故西咪替丁不宜与含阿托品类的中药如洋金花,颠茄、莨菪等同服。

1.14含鞣质中药如地榆、虎杖,石榴皮等,含鞣酸,能与铁发生沉淀而不易被人体吸收,使硫酸亚铁失去疗效。碱性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剂痧气散、行军散等,不宜与铁剂同服,因碱能降低胃的酸度,影响铁的吸收,硼砂又能与铁剂作用产生沉淀,也影响铁吸收。部分碱性中药还能加重铁剂引起的便秘。含槲皮素的槲寄生、罗布麻、满山红等中药不宜与铁剂同服,因硫酸亚铁的铁离子可与槲皮素形成络合物,降低铁剂疗效。雄黄及其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不宜与铁剂同服,因雄黄为硫化砷,可与硫酸亚铁作用,生成硫化砷酸盐,二者合用会降低各自的疗效。多价离子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牡蛎、石决明、代赭石,海螵蛸,明矾及其制剂紫雪丹、牛黄上清丸,复方罗布麻片、牛黄解毒丸等,皆不宜与四环素族药同服。四环素类药物,在偏碱性环境中,能与铁,钙,镁、铝、钾等金属离子产生络合反应,形成难以吸收的络合物四环素钙,降低四环素药物的溶解度,妨碍其吸收,从而降低抗菌疗效。消化酶类药物如神曲、鸡内金,淡豆豉及其制剂保和丸含有消化酶,而四环素类药物有破坏酶及其制剂中微生物的作用,同服时可降低消化酶的生物活性,并减弱四环素的抗菌作用。碱性类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及其制剂痧气散、行军散等,不宜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因四环素类药物在酸度高时易于溶解吸收,而碱性中药使胃液酸度降低,减少四环素类药物吸收。炭剂类中药如荷叶炭、棕榈炭、血余炭及其制剂十灰散等,不宜四环素类同服,因炭类中药能吸附四环素类药物,使四环素类药物有效血浓度下降。甘草制剂不宜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因为甘草含生物碱,易产生沉淀,并有吸附作用,使两种药物吸收皆减少而降低各自的疗效。

论文关键词:中药西药配伍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和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减少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通过文献查询,搜集整理中药和西药不合理配伍的相关知识。结果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应用,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降低药物的疗效,导致药源性疾病。结论研究中西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崇厚.中药化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15.

配伍范文篇2

1合理配伍,增强疗效

西药针对性强,药效迅速,中药则能宏观调控,疗效稳定、持久,两者合理配伍在疗效及作用时间等方面有着相互调节、取长补短的功效。

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因为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血药浓度升高,疗效增强。安络血、维生素K1与三黄泻心汤合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比单用西药有明显加快止血的作用。在乳腺炎的治疗中选用青霉素、链霉素与通络散结、清热解毒的中药连用,如:金银花、蒲公英、丹参、连翘、赤芍、鸡血藤等可产生协同作用,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黄芩、金银花与青霉素合用时,能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耐药菌体蛋白质合成上有协同效应。中药及其制剂与一些抗生素应用,效果会显得好些。很多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穿心莲、双花等有清热解毒、抑菌作用,黄连中的小?\硷、黄芩中的黄芩甙、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穿心莲中的穿心莲内脂均有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板蓝根、大青叶、柴胡、等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与西药配伍治疗流行性感冒、肝炎疗效都比较好。

有的药物可通过影响排泄过程,使疗效增加。如黄芩、砂仁、木香等对肠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延长维生素B12、灰黄霉素在小肠上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疗效。

应用庆大霉素治疗尿路感染时可与硼砂联用,使尿路PH值升高,可明显增强庆大霉素的治疗作用。

将不同功效的中西药合用,可达到作用互补、增强疗效的目的。如对心功能不全者,应用补心汤配合西药扩张血管药双克等利尿剂,由于其作用机制不同,具有协调相加效应,能显著提高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肾盂肾炎选用中药清热利湿、利尿通淋、凉血活血止血的药物治标,补肾药治本,西药抗生素输液,取长补短效果较好。对疮疡肿毒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敛疮中药外用治疗,内服抗生素也有好的疗效。

2中西药合用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临床中应用的西药成分单一,其治疗作用虽然明显,但其副作用也很大,特别是化疗药物,毒副作用非常大,使一些患者无法坚持完成化疗疗程,导致病情无法控制。实践证明配合有效中药可获得理想的效果。抗肿瘤药物有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引起的细胞减少等作用,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应用时配合中药海螵蛸、白芨、女贞子、石韦等可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特别是保护胃粘膜、防止白细胞下降。应用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时,联用人参,能缓解消除因使用前者导致的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并且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临床中应用的参一胶囊,它含有人参皂苷,培元固本,补益气血,与化疗药配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肺癌、肝癌的治疗疗效,可改善肿瘤患者的气虚症状,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防止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脱发等,可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生长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抗生素与小柴胡汤合用,可消除抗生素应用后出现的白苔、胸肋胀满和食欲不振。氯丙嗪对肝脏有一定程度的损害,而与珍珠层粉配伍治疗精神分裂症,近期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氯丙嗪,且对肝功能不仅无害,反而有不同度的改善。激素治疗常出现反跳、出血等不良反应,如以红参、三七互用则能减少上述副作用而提高治愈率。

3减少药物剂量缩短疗程

临床中经常应用的珍菊降压片(成分有珍珠层粉、野菊花、槐米、乐宁、双克)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及改善症状的作用。若以珍菊片常用量每日一片每日三次,其中的盐酸乐宁比单用时的剂量减少好几倍,疗效增强,并可缩短疗程。强的松、环磷酰胺等西药治疗免疫性疾病如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长期应用毒性较大,加用中药雷公藤等,可减少西药的用量,从而缩短疗程。在应用化疗药物丝裂霉素、氟尿嘧啶、长春新碱化疗时,配合使用中药脾肾方(党参、白术、菟丝子、补骨脂、女贞子、枸杞子),可使化疗率完成率高,减少化疗药物的使用量。

配伍范文篇3

半夏其性主降,《神农本草经》谓之“下气”;《别录》说其能止“呕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气而止呕吐之功,为临床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尤常与生姜配伍善疗寒饮(痰)之呕吐。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恶心呕吐;《金匮要略》小半夏汤,主治痰饮犯胃之恶心呕吐;如《金匮要略》半夏干姜散,主治胃寒干呕,吐涎沫;另如《伤寒论》干姜人参半夏丸,与干姜、人参等配伍可治中虚胃寒呕吐。半夏与他药合理配伍,可治各种原因之呕吐:与黄连、橘皮、竹茹同用,可治痰热犯胃,或胃热呕吐,如《温热经纬》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半夏与黄芩、黄连配伍,可治胃热呕吐,如《金匮要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与栀子、黄连、芦根配伍,可治湿热霍乱之呕吐,如《霍乱论》中的连朴饮;与竹茹、竹沥、胆南星配伍,可治痰热呕吐;与人参、大枣等配伍,可治胃虚呕吐,如《金匮要略》大半夏汤;与大黄、枳实、厚朴配伍,可治阳明腑实之呕吐,如《伤寒论》大柴胡汤;与茯苓、橘皮、旋覆花等配伍,可治妊娠恶阻之呕吐,如《备急千金要方》半夏茯苓汤;而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上逆之“气逆欲呕”,又可与竹叶、石膏、麦冬等相伍,清热生津,和胃止呕,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2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善化痰消饮,适用于寒痰、湿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诸证。正如《医学启源》所载:“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方中以半夏与陈皮相伍,佐以茯苓、甘草,共奏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之功。《伤寒论》中治疗表寒里饮之寒痰咳嗽的小青龙汤,半夏与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以温肺蠲饮,化痰止咳平喘。然而配伍恰当,半夏可用于治疗多种痰证咳嗽,配胆南星、黄芩、瓜蒌仁可治热痰咳嗽,如《医方考》中的清气化痰丸;配茯苓、枳实、天南星等治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痛,喘急咳嗽,如《严氏济生方》导痰汤。

3消痞除满

痞证是患者自觉心下痞满窒塞不舒的病症,常因邪气内陷、或湿热蕴伏、或痰热互结、或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于中而导致气机痞塞、升降失常所致。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适当配伍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痞。若因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出现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痞塞,阴阳失和之痞,可与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等合用,如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与干姜一起与芩连配伍,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使升降调,寒温平,阴阳和而痞满消。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之效。故成无己曰“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生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伤寒邪气侵及少阳三焦,而致少阳经气不利,三焦气机不畅者,当治以小柴胡汤,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能疏利少阳经气,畅达三焦气机,为主药。半夏辛温,辛散温通助柴胡以疏理气机,调畅三焦。全方合用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其他如痰热互结之痞,可与黄连、瓜蒌配伍,如《伤寒论》之小陷胸汤;若湿热蕴伏,清浊相干之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可与厚朴、黄连、芦根、石菖蒲等相伍,如《霍乱论》之连朴饮;若属于中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又可与旋覆花、代赭石、生姜、甘草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之旋覆代赭汤。

4通痹止痛

痰湿阻滞,不通则痛。半夏辛开温散,能化痰散结,通达气机,使气血调畅而疼痛自止。正如《别录》说其能“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2]。《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用半夏助瓜蒌实、薤白、白酒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之力,治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之胸痹证。《伤寒论》小陷胸汤,半夏既可助瓜蒌实涤痰散结,又可与黄连辛开苦降,通畅气机,可治结胸证之心下按痛。《伤寒论》黄连汤、大柴胡汤分别治“腹痛呕吐”、“按之心下满痛”;以及《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等,均取半夏通络止痛之功。

5涤痰利咽

半夏味辛而燥,能滑痰利咽,可疗“喉咽肿痛”(《神农本草经》),与桂枝、甘草配伍,治寒痰结于咽喉而致的“少阴病,咽中痛”,如《伤寒论》半夏散及汤;与肉桂、草乌头配伍,治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如《卫生宝鉴》玉粉丸;《伤寒论》中的苦酒汤以半夏为主药,配伍鸡子清,苦酒(即醋),治疗“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绛雪园对本方半夏的配伍做出精妙的评述:“方中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全方有利窍通声之功,而无燥津涸液之虑”[3]。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咽喉不利”,与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等相伍,如《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至于痰气交阻于咽喉,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又当与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合用,共奏散结行滞化痰之功。半夏在上述方中的配伍运用,皆取其行气涤痰,利咽消肿之功。

6健脾益气

半夏入脾胃二经,善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者,故半夏有益气健脾之功,如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中曰:“半夏和胃健脾,亦脾胃家燥湿健运之专药”[4]。《主治秘要》谓半夏:“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张仲景在黄芪建中汤方后加减运用中亦指出:“补气者加半夏三两”。半夏若作为益气健脾来用,常与人参、甘草、大枣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中主治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之甘草泻心汤”,方中重用甘草,配伍半夏、人参、大枣,既可增强全方益气健脾之功,又使全方补而不滞。又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选用“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以豁痰止呕,……,导逆而能益其气也”(《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以上二方均以半夏益气健脾之功,然细究半夏益气健脾之功,实乃燥湿也,脾喜燥恶湿,喜通恶滞,半夏辛温而燥,可燥湿运脾,行气化滞,恰投脾之所好,脾运如常,胃气自健。

7和胃安神

胃不和则卧不安,本品能燥湿和胃,故可治失眠。如《灵柩》中的半夏秫米汤,用其与秫米相伍,治痰浊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安卧之失眠;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忧,若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则胆怯易惊,虚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对此胆热犯胃,虚烦不寐者,可用半夏与竹茹、枳实、陈皮等配伍,以求胃和胆舒,痰除寐安。方如《备急千金要方》之温胆汤;若痰浊壅塞胸中,气机阻滞,见胸痛及背,喘息不能安卧者,又可与瓜蒌、薤白相配,以宣痹通,豁痰利气,使痹除气畅痰行,阴阳相通而卧安。方如《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半夏汤;“阴平阳秘,精神乃和”。若阴阳违和,二气不交,则阴阳不通而卧不安。《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中用半夏与夏枯草各3钱治阴阳相离之失眠,旨在于使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阴阳相合,精神乃和而寐安。

8辛温布津

半夏辛温,可振奋脾阳,恢复脾运而布达津液,常与清热养阴之品配合,运用于热病后期,津液亏损之证。如《伤寒论》治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之竹叶石膏汤,方用石膏、竹叶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人参、麦冬益气养阴;配伍半夏除可治“气逆欲呕”外,还可借其辛温之性条达脾气,使津液得输,口干可解,虚烦而安。《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选用半夏配伍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用治津液干涸“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劳肺痿。喻嘉言深谙仲景制此方配伍半夏之奥妙:“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然半夏毕竟为温燥之品,临床实践配伍运用中,需与清热生津之品合用,且用量宜轻于他药,方能体现其布津之功。

9解毒散结

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用于痰湿凝结,瘿瘤瘰疬,常与海藻、连翘、贝母等同用,如《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用于痈疽肿毒,坚硬不溃,可与生川乌、生草乌、芙蓉叶等配伍,如《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铁箍散;若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又与肉桂、草乌头配伍,如《卫生宝鉴》玉粉丸。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从半夏新鲜鳞茎中分离的外源性凝集素(PTA,低分子蛋白)可以凝集人肝瘤细胞、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细胞[5];半夏多糖组份PMN也有活化抗肿瘤作用[6]。

10润肠通便

半夏味辛,本体涎滑,滑而能润,辛而能散,可通大便、泄小便。用于中寒内盛,阳气不运,冷积便秘,四肢不温者,可与硫黄合用,以温通寒凝,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老人虚秘之半硫丸。

11化痰止眩

痰饮内生,上蒙清阳,或痰饮夹肝风上扰,致人眩晕。半夏辛温而燥,功善化痰,常与白术、天麻、蔓荆子等健脾、祛风之品配伍,可治痰饮或风痰上蒙清窍之冒眩。如《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用半夏与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等配伍,治风痰眩晕;《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所治“眩晕”等症,亦取半夏祛痰定眩之意。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06.

2陶弘景(梁).名医别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42.

3王子接(清).绛雪园古方选注,上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7.

4张山雷.张山雷全集・脏腑药式补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70.

配伍范文篇4

【关键词】乌头;金匮要略;配伍;减毒

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干燥母根。乌头的临床应用广泛,尤以祛风湿止痛见长,在众多疑难病证的治疗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又因其有大毒,加之品种混杂、炮制缺乏规范、配伍不合理等原因,故历史上不乏乌头中毒的记载,直到今天还见到此类的临床报道。本文从方药配伍的角度,分析了仲景通过合理配伍以减轻乌头毒性的方法。

一、与蜂蜜配伍

乌头大辛大热,有剧毒,早在《神农本草经》中针对这类有毒药物就提出配伍减毒的原则:“药有阴阳配合……若有毒宜制”。在《金匮要略》中仲景凡使用到乌头时均与蜜搭配使用,即以蜜制乌头。蜜在《神农本草经》中称石蜜,性同今之蜂蜜,言:“石蜜,味甘、平。……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本草备要》云:“(蜜)甘缓可以去急……和百药,与甘草同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蜜者,采百花之精华而成者也…花之精英,酿而为蜜,和众性则不偏,要去糟粕而不滞……蜜本百花之蕊,乃生气之所聚,生气旺,则死气不能犯,此解毒之义也”。可见,蜂蜜的确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乌头汤、大乌头煎和乌头桂枝汤三个汤剂的使用中,仲景均采取乌头与蜜同煎,且三方乌头用量大致相同,蜜的用量也趋于一致,均为二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蜜中含有某些氨基酸,能和乌头的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结合成盐,使其易溶于水,既可以提高疗效,又能减低毒性。同时,仲景还强调乌头与蜜同煎的时间要长,且都经过蜜煎、水煎两道不同的工序。如乌头汤先蜜煎,后水蜜同煎,大乌头煎先水煎后蜜煎,乌头桂枝汤先蜜煎后与桂枝汤“解之”。这样的煎煮方法似乎显得过于繁琐,但现代研究表明,水煎和蜜煎对于乌头的毒性有其不同的效果,实验表明蜜确能以多种形式解乌头的毒性,并且以加水同煎解毒效果最佳。

二、与甘草配伍

仲景在《金匮》乌头汤和乌头桂枝汤中均配伍甘草。事实上,历史上很早就有使用甘草解乌头毒性的记载,如《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使用甘草解乌头毒的方法,而且用甘草炮制川乌草乌以减轻其毒性的炮制方法至今仍在使用。现代研究也表明,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对于乌头碱有很好的解毒作用,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乌头碱的水解,从而达到解毒作用。而且,甘草酸具有类似活性碳的吸附作用,其水解产生的葡萄糖醛酸与可能与有毒生物碱结合,延缓其在胃肠道吸收,发挥一定的减毒作用。

三、与芍药配伍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乌头中所含的乌头碱类物质和芍药中所含的芍药苷,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合用则疗效更佳。同时,由于乌头对的毒性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表现为流涎、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手足抽搐,血压及体温下降,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和严重的心律紊乱等。芍药则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等作用,对减缓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可能有一定作用。而且,其主要成分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和抗惊厥作用,对乌头碱导致的肌肉强直、阵发性抽搐,甚至呼吸痉挛等也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另有实验研究证实,川乌与白芍合煎,有毒的乌头碱的煎出量降低,而芍药苷的煎出量增加,更为二者配伍减毒增效提供了实验依据。

乌头、附子虽同出一源,但功效有异,故多数情况下常分别使用。但也有两药同者,如在乌头赤石脂丸中,仲景就取乌头与附子同用。既然两药均属有毒之品且毒理相似,配伍应用后会不会毒性增强呢?现代研究表明,两者虽属同源,但成分却不尽相同:乌头中主要含有A类生物碱即乌头碱、新乌头碱及乌头次碱,而B类生物碱含量很少;炮附子和附子粉末中主要含有B类生物碱即脂乌头碱、脂新乌头碱及脂乌头次碱,而A类生物碱含量很少。应用大白鼠小肠做单独乌头碱(0.4mg/2ml)、乌头碱与附子粉末并用(即2ml中含乌头碱0.4mg及附子粉末提取物40mg)的透过实验证实,乌头与附子的并用可抑制乌头碱透过小肠,延缓其吸收,进而降低了毒副作用。因此,在诸多风湿性疾病或疼痛性疾病中,乌头和附子相须并用,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起到一定的减毒作用。公务员之家:

从《金匮》乌头汤、乌头赤石脂丸、赤丸、大乌头煎和乌头桂枝汤等方剂中可以总结出仲景合理使用乌头的许多宝贵经验,如重视对乌头的修治,在乌头的煎煮方法上采取水煎、蜜煎的混合搭配使用,在方剂服法上的重视小量递增以及对毒副反应的严密检测等。但根据临床病证的需要,借助恰当的药物配伍来佐制乌头的毒性,甚至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无疑对我们在学习仲景处方用药经验中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唐迎雪.谈乌头之合理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91892.

[2]吴萍.《金匮》中乌头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3,12(12):4344.

[3]马鸿雁,刘小兵,李楠,等.乌头碱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208209.

[4]徐姗珺,陈长勋,高建平.甘草与附子配伍减毒的有效成分及作用环节研究[J].中成药,2006,28(4):526530.

[5]薛玲,张惠云,秦林,等.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对大鼠佐剂关节炎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3):175.

配伍范文篇5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enlliaternate(thunb)breit]的块茎,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1]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半夏通过巧妙配伍,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兹就其在代表方剂中的配伍作用总结并阐述如下。

1降逆止呕

半夏其性主降,《神农本草经》谓之“下气”;《别录》说其能止“呕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气而止呕吐之功,为临床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尤常与生姜配伍善疗寒饮(痰)之呕吐。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恶心呕吐;《金匮要略》小半夏汤,主治痰饮犯胃之恶心呕吐;如《金匮要略》半夏干姜散,主治胃寒干呕,吐涎沫;另如《伤寒论》干姜人参半夏丸,与干姜、人参等配伍可治中虚胃寒呕吐。半夏与他药合理配伍,可治各种原因之呕吐:与黄连、橘皮、竹茹同用,可治痰热犯胃,或胃热呕吐,如《温热经纬》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半夏与黄芩、黄连配伍,可治胃热呕吐,如《金匮要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与栀子、黄连、芦根配伍,可治湿热霍乱之呕吐,如《霍乱论》中的连朴饮;与竹茹、竹沥、胆南星配伍,可治痰热呕吐;与人参、大枣等配伍,可治胃虚呕吐,如《金匮要略》大半夏汤;与大黄、枳实、厚朴配伍,可治阳明腑实之呕吐,如《伤寒论》大柴胡汤;与茯苓、橘皮、旋覆花等配伍,可治妊娠恶阻之呕吐,如《备急千金要方》半夏茯苓汤;而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上逆之“气逆欲呕”,又可与竹叶、石膏、麦冬等相伍,清热生津,和胃止呕,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2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善化痰消饮,适用于寒痰、湿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诸证。正如《医学启源》所载:“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方中以半夏与陈皮相伍,佐以茯苓、甘草,共奏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之功。《伤寒论》中治疗表寒里饮之寒痰咳嗽的小青龙汤,半夏与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以温肺蠲饮,化痰止咳平喘。然而配伍恰当,半夏可用于治疗多种痰证咳嗽,配胆南星、黄芩、瓜蒌仁可治热痰咳嗽,如《医方考》中的清气化痰丸;配茯苓、枳实、天南星等治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痛,喘急咳嗽,如《严氏济生方》导痰汤。

3消痞除满

痞证是患者自觉心下痞满窒塞不舒的病症,常因邪气内陷、或湿热蕴伏、或痰热互结、或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于中而导致气机痞塞、升降失常所致。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适当配伍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痞。若因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出现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痞塞,阴阳失和之痞,可与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等合用,如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与干姜一起与芩连配伍,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使升降调,寒温平,阴阳和而痞满消。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之效。故成无己曰“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生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伤寒邪气侵及少阳三焦,而致少阳经气不利,三焦气机不畅者,当治以小柴胡汤,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能疏利少阳经气,畅达三焦气机,为主药。半夏辛温,辛散温通助柴胡以疏理气机,调畅三焦。全方合用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其他如痰热互结之痞,可与黄连、瓜蒌配伍,如《伤寒论》之小陷胸汤;若湿热蕴伏,清浊相干之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可与厚朴、黄连、芦根、石菖蒲等相伍,如《霍乱论》之连朴饮;若属于中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又可与旋覆花、代赭石、生姜、甘草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之旋覆代赭汤。

4通痹止痛

痰湿阻滞,不通则痛。半夏辛开温散,能化痰散结,通达气机,使气血调畅而疼痛自止。正如《别录》说其能“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2]。《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用半夏助瓜蒌实、薤白、白酒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之力,治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之胸痹证。《伤寒论》小陷胸汤,半夏既可助瓜蒌实涤痰散结,又可与黄连辛开苦降,通畅气机,可治结胸证之心下按痛。《伤寒论》黄连汤、大柴胡汤分别治“腹痛呕吐”、“按之心下满痛”;以及《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等,均取半夏通络止痛之功。

5涤痰利咽

半夏味辛而燥,能滑痰利咽,可疗“喉咽肿痛”(《神农本草经》),与桂枝、甘草配伍,治寒痰结于咽喉而致的“少阴病,咽中痛”,如《伤寒论》半夏散及汤;与肉桂、草乌头配伍,治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如《卫生宝鉴》玉粉丸;《伤寒论》中的苦酒汤以半夏为主药,配伍鸡子清,苦酒(即醋),治疗“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绛雪园对本方半夏的配伍做出精妙的评述:“方中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全方有利窍通声之功,而无燥津涸液之虑”[3]。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咽喉不利”,与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等相伍,如《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至于痰气交阻于咽喉,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又当与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合用,共奏散结行滞化痰之功。半夏在上述方中的配伍运用,皆取其行气涤痰,利咽消肿之功。

6健脾益气

半夏入脾胃二经,善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者,故半夏有益气健脾之功,如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中曰:“半夏和胃健脾,亦脾胃家燥湿健运之专药”[4]。《主治秘要》谓半夏:“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张仲景在黄芪建中汤方后加减运用中亦指出:“补气者加半夏三两”。半夏若作为益气健脾来用,常与人参、甘草、大枣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中主治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之甘草泻心汤”,方中重用甘草,配伍半夏、人参、大枣,既可增强全方益气健脾之功,又使全方补而不滞。又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选用“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以豁痰止呕,……,导逆而能益其气也”(《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以上二方均以半夏益气健脾之功,然细究半夏益气健脾之功,实乃燥湿也,脾喜燥恶湿,喜通恶滞,半夏辛温而燥,可燥湿运脾,行气化滞,恰投脾之所好,脾运如常,胃气自健。

7和胃安神

胃不和则卧不安,本品能燥湿和胃,故可治失眠。如《灵柩》中的半夏秫米汤,用其与秫米相伍,治痰浊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安卧之失眠;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忧,若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则胆怯易惊,虚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对此胆热犯胃,虚烦不寐者,可用半夏与竹茹、枳实、陈皮等配伍,以求胃和胆舒,痰除寐安。方如《备急千金要方》之温胆汤;若痰浊壅塞胸中,气机阻滞,见胸痛及背,喘息不能安卧者,又可与瓜蒌、薤白相配,以宣痹通,豁痰利气,使痹除气畅痰行,阴阳相通而卧安。方如《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半夏汤;“阴平阳秘,精神乃和”。若阴阳违和,二气不交,则阴阳不通而卧不安。《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中用半夏与夏枯草各3钱治阴阳相离之失眠,旨在于使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阴阳相合,精神乃和而寐安。

8辛温布津

半夏辛温,可振奋脾阳,恢复脾运而布达津液,常与清热养阴之品配合,运用于热病后期,津液亏损之证。如《伤寒论》治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之竹叶石膏汤,方用石膏、竹叶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人参、麦冬益气养阴;配伍半夏除可治“气逆欲呕”外,还可借其辛温之性条达脾气,使津液得输,口干可解,虚烦而安。《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选用半夏配伍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用治津液干涸“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劳肺痿。喻嘉言深谙仲景制此方配伍半夏之奥妙:“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然半夏毕竟为温燥之品,临床实践配伍运用中,需与清热生津之品合用,且用量宜轻于他药,方能体现其布津之功。

9解毒散结

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用于痰湿凝结,瘿瘤瘰疬,常与海藻、连翘、贝母等同用,如《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用于痈疽肿毒,坚硬不溃,可与生川乌、生草乌、芙蓉叶等配伍,如《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铁箍散;若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又与肉桂、草乌头配伍,如《卫生宝鉴》玉粉丸。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从半夏新鲜鳞茎中分离的外源性凝集素(PTA,低分子蛋白)可以凝集人肝瘤细胞、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细胞[5];半夏多糖组份PMN也有活化抗肿瘤作用[6]。

10润肠通便

半夏味辛,本体涎滑,滑而能润,辛而能散,可通大便、泄小便。用于中寒内盛,阳气不运,冷积便秘,四肢不温者,可与硫黄合用,以温通寒凝,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老人虚秘之半硫丸。

11化痰止眩

痰饮内生,上蒙清阳,或痰饮夹肝风上扰,致人眩晕。半夏辛温而燥,功善化痰,常与白术、天麻、蔓荆子等健脾、祛风之品配伍,可治痰饮或风痰上蒙清窍之冒眩。如《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用半夏与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等配伍,治风痰眩晕;《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所治“眩晕”等症,亦取半夏祛痰定眩之意。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06.

2陶弘景(梁).名医别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42.

3王子接(清).绛雪园古方选注,上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7.

4张山雷.张山雷全集・脏腑药式补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70.

配伍范文篇6

关键词:寻骨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微量元素;药物配伍

寻骨风HerbaAristolochiaeMollissimae为马兜铃科草本植物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iamollissimaHance的全草,别名清骨风、猫耳朵、穿地节、毛香、白毛藤、地丁香、黄木香、白面风、兔子耳,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的功能。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疟疾、胃痛、睾丸肿痛、跌打伤痛、外伤出血、乳痈及多种化脓性感染。药理实验证明其有抗肿瘤作用。寻骨风中的主要有机成分已被确定,但对其无机微量元素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在对中草药治病机理的研究中,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测定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相对比值能够为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探讨中西药配伍提供一定的信息和理论依据。本文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寻骨风中Fe,Cu,Zn,Mn,Mg,C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为分析寻骨风的药效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提供实验依据。

一、仪器与试剂

TAS-99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Fe,Cu,Zn,Mn,Mg,Ca空心阴极灯(威格拉斯仪器有限公司);NewHumanUp900(韩国)超纯水器,WX-4000型微波快速消解系统(上海屹尧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浓硝酸、氯化锶均为优级纯;双氧水为分析纯;Fe,Cu,Zn,Mn,Mg,Ca标准溶液,1000μg·ml-1(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寻骨风采自**地区。

二、方法

2.1样品制备取寻骨风全草用超纯水淋洗,晾干,切成小段,置于烘箱中80℃烘干至恒重,研磨成细粉,装入称量瓶,置干燥器中备用。准确称取样品0.5009g,加浓硝酸5ml,双氧水0.5ml放入微波消解罐中进行消解。消解采取控温多步,参数如下:①110℃,5.06625×105Pa,6min,300W;②130℃,1.01325×106Pa,8min,500W;③150℃,1.01325×105Pa,10min,400W。消解结束后,冷却,缓缓放气,取出内罐,冷却后,摇匀,把消解液用1%HNO3溶液清洗,合并洗液定容至50ml待测。

2.2样品测定

2.2.1仪器工作条件Fe,Cu,Zn,Mn,Mg,Ca均采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各元素测定条件。

2.2.2标准曲线取1000μg·ml-1的Fe,Cu,Zn,Mn标准储备液分别用1%HNO3稀释并配制成相应标准溶液;取1000μg·ml-1的Mg,Ca标准储备液用0.1%SrCl2和1%HNO3混合溶液稀释并配制成相应标准溶液。各元素相应标准浓度见表2。表1仪器工作条件表2标准溶液浓度、线性方程及相关系数。

三、结果

3.1测量结果按表1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进行测定,各样品重复测定5次。测定Ca、Mg时,采用稀释10倍的样品。测定结果表明,寻骨风中Fe,Cu,Zn,Mn,Mg,Ca含量分别为1277.60,9.68,26.95,57.80,1498.30,13916.95μg·g-1。所有测定结果均通过试剂空白校正。

3.2回收率与精密度实验在已知含量的样品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Fe,Cu,Zn,Mn,Mg,Ca的标准溶液测定其回收率及精密度,结果见表3。实验结果表明,加标回收率为99.07%~101.05%,RSD为0.2503%~0.9676%,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公务员之家:

四、讨论

实验测量结果表明,与通常中草药相比,寻骨风中各微量元素含量都很高。其中Ca、Mg、Fe的含量高出普通中草药的十倍甚至百倍。钙离子对血液凝固、细胞的粘着、细胞膜功能的维持有重要作用,能增加毛细血管壁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减少渗出,镁能帮助血液循环及舒缓神经,维持正常的肌肉及神经活动。寻骨风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与其钙、镁含量高有关。铁主要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多种酶内,直接参与能量释放过程,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缺铁可影响淋巴组织的发育和对感染的抵抗力。寻骨风能治疗化脓性感染可能与含铁量高有直接联系。

当中药与西药配伍时,中药中的金属元素可能会与西药产生配合物而使药效降低或产生毒副作用。寻骨风中含Ca,Mg,Fe丰富,故不能与含有酰胺基和多个酚羟基的四环素类抗菌素配伍服用,以免形成难溶解的络合物,减少吸收,降低药效。

【参考文献】

[1]廖自基.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及生物效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231.

[2]王懿萍,张小荣,杨巧艳,等.中药微量元素与药效的关系[J].陕西中医,2006,27(12):1573.

[3]韩金土,刘彦明,王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清热解毒类中草药中的11种微量元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10):1933.

配伍范文篇7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enlliaternate(thunb)breit]的块茎,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1]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半夏通过巧妙配伍,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兹就其在代表方剂中的配伍作用总结并阐述如下。

1降逆止呕

半夏其性主降,《神农本草经》谓之“下气”;《别录》说其能止“呕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气而止呕吐之功,为临床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尤常与生姜配伍善疗寒饮(痰)之呕吐。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恶心呕吐;《金匮要略》小半夏汤,主治痰饮犯胃之恶心呕吐;如《金匮要略》半夏干姜散,主治胃寒干呕,吐涎沫;另如《伤寒论》干姜人参半夏丸,与干姜、人参等配伍可治中虚胃寒呕吐。半夏与他药合理配伍,可治各种原因之呕吐:与黄连、橘皮、竹茹同用,可治痰热犯胃,或胃热呕吐,如《温热经纬》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半夏与黄芩、黄连配伍,可治胃热呕吐,如《金匮要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与栀子、黄连、芦根配伍,可治湿热霍乱之呕吐,如《霍乱论》中的连朴饮;与竹茹、竹沥、胆南星配伍,可治痰热呕吐;与人参、大枣等配伍,可治胃虚呕吐,如《金匮要略》大半夏汤;与大黄、枳实、厚朴配伍,可治阳明腑实之呕吐,如《伤寒论》大柴胡汤;与茯苓、橘皮、旋覆花等配伍,可治妊娠恶阻之呕吐,如《备急千金要方》半夏茯苓汤;而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上逆之“气逆欲呕”,又可与竹叶、石膏、麦冬等相伍,清热生津,和胃止呕,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2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善化痰消饮,适用于寒痰、湿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诸证。正如《医学启源》所载:“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方中以半夏与陈皮相伍,佐以茯苓、甘草,共奏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之功。《伤寒论》中治疗表寒里饮之寒痰咳嗽的小青龙汤,半夏与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以温肺蠲饮,化痰止咳平喘。然而配伍恰当,半夏可用于治疗多种痰证咳嗽,配胆南星、黄芩、瓜蒌仁可治热痰咳嗽,如《医方考》中的清气化痰丸;配茯苓、枳实、天南星等治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痛,喘急咳嗽,如《严氏济生方》导痰汤。

3消痞除满

痞证是患者自觉心下痞满窒塞不舒的病症,常因邪气内陷、或湿热蕴伏、或痰热互结、或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于中而导致气机痞塞、升降失常所致。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适当配伍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痞。若因误下而致邪气乘虚而入,出现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气机痞塞,阴阳失和之痞,可与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等合用,如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辛温,散结除痞,与干姜一起与芩连配伍,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使升降调,寒温平,阴阳和而痞满消。同样,在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一类的方剂当中,张仲景同样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温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结之效。故成无己曰“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生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伤寒邪气侵及少阳三焦,而致少阳经气不利,三焦气机不畅者,当治以小柴胡汤,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能疏利少阳经气,畅达三焦气机,为主药。半夏辛温,辛散温通助柴胡以疏理气机,调畅三焦。全方合用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其他如痰热互结之痞,可与黄连、瓜蒌配伍,如《伤寒论》之小陷胸汤;若湿热蕴伏,清浊相干之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可与厚朴、黄连、芦根、石菖蒲等相伍,如《霍乱论》之连朴饮;若属于中虚痰阻气逆之心下痞,又可与旋覆花、代赭石、生姜、甘草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之旋覆代赭汤。

4通痹止痛

痰湿阻滞,不通则痛。半夏辛开温散,能化痰散结,通达气机,使气血调畅而疼痛自止。正如《别录》说其能“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2]。《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用半夏助瓜蒌实、薤白、白酒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之力,治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之胸痹证。《伤寒论》小陷胸汤,半夏既可助瓜蒌实涤痰散结,又可与黄连辛开苦降,通畅气机,可治结胸证之心下按痛。《伤寒论》黄连汤、大柴胡汤分别治“腹痛呕吐”、“按之心下满痛”;以及《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等,均取半夏通络止痛之功。

5涤痰利咽

半夏味辛而燥,能滑痰利咽,可疗“喉咽肿痛”(《神农本草经》),与桂枝、甘草配伍,治寒痰结于咽喉而致的“少阴病,咽中痛”,如《伤寒论》半夏散及汤;与肉桂、草乌头配伍,治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如《卫生宝鉴》玉粉丸;《伤寒论》中的苦酒汤以半夏为主药,配伍鸡子清,苦酒(即醋),治疗“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绛雪园对本方半夏的配伍做出精妙的评述:“方中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全方有利窍通声之功,而无燥津涸液之虑”[3]。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咽喉不利”,与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等相伍,如《金匮要略》麦门冬汤;至于痰气交阻于咽喉,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之梅核气,又当与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合用,共奏散结行滞化痰之功。半夏在上述方中的配伍运用,皆取其行气涤痰,利咽消肿之功。

6健脾益气

半夏入脾胃二经,善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者,故半夏有益气健脾之功,如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中曰:“半夏和胃健脾,亦脾胃家燥湿健运之专药”[4]。《主治秘要》谓半夏:“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张仲景在黄芪建中汤方后加减运用中亦指出:“补气者加半夏三两”。半夏若作为益气健脾来用,常与人参、甘草、大枣等相配伍,如《伤寒论》中主治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之甘草泻心汤”,方中重用甘草,配伍半夏、人参、大枣,既可增强全方益气健脾之功,又使全方补而不滞。又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选用“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以豁痰止呕,……,导逆而能益其气也”(《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以上二方均以半夏益气健脾之功,然细究半夏益气健脾之功,实乃燥湿也,脾喜燥恶湿,喜通恶滞,半夏辛温而燥,可燥湿运脾,行气化滞,恰投脾之所好,脾运如常,胃气自健。

7和胃安神

胃不和则卧不安,本品能燥湿和胃,故可治失眠。如《灵柩》中的半夏秫米汤,用其与秫米相伍,治痰浊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安卧之失眠;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忧,若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则胆怯易惊,虚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对此胆热犯胃,虚烦不寐者,可用半夏与竹茹、枳实、陈皮等配伍,以求胃和胆舒,痰除寐安。方如《备急千金要方》之温胆汤;若痰浊壅塞胸中,气机阻滞,见胸痛及背,喘息不能安卧者,又可与瓜蒌、薤白相配,以宣痹通,豁痰利气,使痹除气畅痰行,阴阳相通而卧安。方如《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半夏汤;“阴平阳秘,精神乃和”。若阴阳违和,二气不交,则阴阳不通而卧不安。《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中用半夏与夏枯草各3钱治阴阳相离之失眠,旨在于使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阴阳相合,精神乃和而寐安。

8辛温布津

半夏辛温,可振奋脾阳,恢复脾运而布达津液,常与清热养阴之品配合,运用于热病后期,津液亏损之证。如《伤寒论》治伤寒、温病、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之竹叶石膏汤,方用石膏、竹叶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人参、麦冬益气养阴;配伍半夏除可治“气逆欲呕”外,还可借其辛温之性条达脾气,使津液得输,口干可解,虚烦而安。《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选用半夏配伍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用治津液干涸“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劳肺痿。喻嘉言深谙仲景制此方配伍半夏之奥妙:“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孰知仲景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补中气以生津液队中,又增入半夏辛温之味,以开胃行津而润肺,岂特用其利咽下气哉。”然半夏毕竟为温燥之品,临床实践配伍运用中,需与清热生津之品合用,且用量宜轻于他药,方能体现其布津之功。

9解毒散结

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用于痰湿凝结,瘿瘤瘰疬,常与海藻、连翘、贝母等同用,如《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用于痈疽肿毒,坚硬不溃,可与生川乌、生草乌、芙蓉叶等配伍,如《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铁箍散;若寒痰凝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又与肉桂、草乌头配伍,如《卫生宝鉴》玉粉丸。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从半夏新鲜鳞茎中分离的外源性凝集素(PTA,低分子蛋白)可以凝集人肝瘤细胞、艾氏腹水癌和腹水型肝癌细胞[5];半夏多糖组份PMN也有活化抗肿瘤作用[6]。

10润肠通便

半夏味辛,本体涎滑,滑而能润,辛而能散,可通大便、泄小便。用于中寒内盛,阳气不运,冷积便秘,四肢不温者,可与硫黄合用,以温通寒凝,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老人虚秘之半硫丸。

11化痰止眩

痰饮内生,上蒙清阳,或痰饮夹肝风上扰,致人眩晕。半夏辛温而燥,功善化痰,常与白术、天麻、蔓荆子等健脾、祛风之品配伍,可治痰饮或风痰上蒙清窍之冒眩。如《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用半夏与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等配伍,治风痰眩晕;《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所治“眩晕”等症,亦取半夏祛痰定眩之意。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06.

2陶弘景(梁).名医别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42.

3王子接(清).绛雪园古方选注,上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7.

4张山雷.张山雷全集・脏腑药式补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70.

配伍范文篇8

【关键词】冠心病/中药疗法方剂配伍文献研究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和治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显示较好疗效。为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组方配伍的基本规律,我们对中医古籍中与现代中医药期刊刊载的治疗冠心病有效方剂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来源及方法

方剂的来源主要涉及两大部分:(1)古代医籍中记载的治疗胸痹、心痛有效的名家名方。我们搜集了从汉代到明清及民国时期的20部经典医籍中有关胸痹、心痛治疗的有效方剂。包括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民国时期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医著中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剂。(2)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国内权威数据库1979-2007年间40余种中医药刊物中所涉及到的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复方,期刊包括《中医杂志》、《新中医》、《中国中药杂志》、《河北中医》、《浙江中医药杂志》等,以及各中医药院校学报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等。以"胸痹"、"心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2结果

通过以上搜集工作,共收集到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方剂600余首。再根据是否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疗效确切(治疗病例不少于30例,且总有效率在75%以上),再次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有效方剂283首。通过对每一首方剂的组成配伍进行分析,按其组成的各类药物在方中作用的主次依次排列,从而归纳出其配伍方法及治则,然后再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2.1各方剂组方配伍与治则的频率排序将组方配伍和治则基本相似的方剂归为一类,将同一类方剂按其使用频率列表排序。表1结果表明,共有19种组方配伍方法,其中益气祛痰、活血化瘀、养阴补血居首位,为主要治则。

2.2常用配伍方法浅析根据上述方剂组方配伍的研究分析结果,对其中使用较多的配伍方法简要分析如下:

(1)补气药配伍活血、化痰药:气虚是冠心病发生的根本,痰与瘀是本病的继发因素,此为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则出现心血瘀阻;脾气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生;肺气虚,则气化不行,升降失常,浊阴因而凝聚为患。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瘀血痰浊等浊邪内干,心脉不畅,则发为胸痹心痛。故此方法为临床最常用。表1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方剂组方配伍与治则的频率分布

(2)养阴补血药配伍活血药:心以血为本,血以阴液为根,心阴不足,血难养之,则心胸痛闷如窒;心以血为养,血以心为用,心血不足,则运行失畅,故瘀阻心脉。因而在治疗上应养阴与补血并举以治其本,再兼以活血化瘀通脉以治其标。

(3)补气药配伍理气、活血药:近代名医张锡纯言:"是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1]。故冠心病治疗以大补元气为治本。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又当辅以理气活血之品,使补中有通,补不涩滞,其病易痊。

(4)化痰药配伍理气药:胸痹多由上焦阳虚,水气痰饮等阴邪乘虚上乘阳位而成,邪正相搏,胸阳闭塞不通,不通则痛。故治疗时以宣痹通阳、豁痰利气为基本治法。痰去则气易顺,气顺则痰易祛,两者配伍相得益彰。

(5)化痰药配伍活血药:冠心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为气虚、阳虚,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多见血瘀、痰浊互结,闭阻心脉,故当治以豁痰开结、活血通络为法。

(6)活血化瘀药配伍清热凉血药:瘀血阻塞型冠心病在临床上也十分常见,治疗常采用活血化瘀药物为主,以通络化瘀通心痹,从而缓解胸痹之心痛。但单用活血化瘀药稍显单薄,因瘀血常由气机阻滞、热邪炽盛等所致。反之,血瘀日久也可导致郁热内生,造成瘀血热邪内结,病情更为复杂。瘀血阻塞型冠心病临床治疗常配伍清热凉血药,使血瘀得化、血热得清,则血脉自通。

(7)理气药配伍清热泻火药:冠心病早期多以标实为主,而标实之中,又以气滞为主要环节,因标实之痰瘀火旺每因气滞而后成。此外,肝主疏泄,助心行血,肝气郁滞亦可加重心脏之本虚。因此,肝失疏泄则不能维持心脉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心脉滞涩而发生心痛、胸痹等证。临床上因情绪恼怒而导致肝气郁滞、心脉滞涩挛急,表现为心胸憋闷疼痛、脘胁胀满;若气郁日久化火则还可见烦躁易怒、口苦、心中烦热等症状。故治以疏肝理气配以清热泻火,使肝热得清,肝气得舒,心脉心血通畅,则心痛自止。

(8)补阳药与滋阴药配伍: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相互维系,达到脏腑调和,阴阳平衡。肾为生命之根,为先天之本。肾虚则引起机体一系列劳损,故有"百病生于肾"之说。冠心病病位在心,病根在肾,故有人认为肾虚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的根本原因。治疗上补肾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防治冠心病。可采用张景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

3讨论

对上述方剂组方配伍规律做进一步分析,结果提示:(1)本文筛选出治疗冠心病的283首方剂中,属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方剂有230首,占81.27%。张仲景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2]。"责其极虚"指出了胸痹之根本所在,正气虚为胸痹之本;"阳微阴弦"说明了胸痹本虚标实之病机特点。以上统计数据也证明了张仲景这一观点是切合临床实际的。(2)在补法之中,涉及补气药的有171首(占60.42%),之后依次为养阴药74首(占26.14%),补血药68首(占24.03%),补阳药50首(占17.67%)。可见冠心病患者正气虚中以气虚为主,阴虚、血虚、(肾)阳虚次之,而且常出现兼挟现象,如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3)在祛除病邪的药中,不同程度涉及活血化瘀方共有262首(占92.56%),占了绝大多数;其次为化痰方97首(占34.27%)、理气方88首(占31.09%)。可见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是冠心病治疗中常用的祛邪方法。(4)补气、养阴、补血、补阳和活血化瘀、化痰、理气是冠心病治疗的基本法则,各种法则常根据临床见证不同而交互为用,从而构成了冠心病丰富多彩的配伍方法,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

由于受时间、地域、不同个体以及不同医生用药经验的影响,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纷繁复杂,配伍涉及到单类药物组方、两类药物的配伍组方、三类甚至三类以上药物的配伍组方。但不论是何种类型的组方配伍,均应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合理组方用药,才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配伍范文篇9

关键词:中药疗效;影响因素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预防、养生作用以中医药理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是药物医疗作用在中医领域内的特殊表述形式,是经过中医药理论化了的作用。药物使用后,其疗效的发挥情况,除了与辨证的准确与否、患者的情况等有关外,还与药材本身的诸多因素有关:

一、药材品种

中药计数的传统单位称“味”,而一味中药的来源虽然有人主张一物一名一基源,但实行还有困难,目前一味中药的来源既有只涉及一个品种的,也有包括多个品种的。

一味中药如只来源于一个品种,则不存在品种优劣问题。

一味中药如来源于同一科的多个品种,则各品种之间有优劣差异,如麻黄来源于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草麻黄和中麻黄三个品种,三者之间生物碱的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黄最低,疗效存在差异。再如木瓜,其来源主要有蔷薇科落叶灌木贴梗海棠和木瓜(榠楂)的成熟果实,在消食方面榠楂的作用较强。

一味中药如来源于不同科的多个品种,则差异更大,仅《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的贯众,就有30个品种,分别属于6个科,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中药学》6版规划教材中记载的贯众的品种就有鳞毛蕨科的贯众、绵马鳞毛蕨和紫萁科的紫萁三个品种,其中只有绵马鳞毛蕨长于驱虫。

二、药材的产地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同一品种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其功效也有很大差异,对此历代医家论述很多,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谓:“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千金翼方》记载有全国13道,133州,分别所产药材519种,如河南道陕州柏子仁,河东道潞州人参,河北道怀州牛膝,淮南道扬州蛇床子,剑南道绵州附子、乌头,等等。陈嘉谟《本草蒙筌》也谓:“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等等。

现代研究也证实上述认识,如葛根中总黄酮的含量,产于吉林的葛根中高达12%,而产于贵州的仅为1.77%;生长在北方的青蒿,其青蒿素含量远比生长在南方四川、广东等地的低;西藏产的大黄,其鞣质的含量远较其他地区的高;欧乌头生长在寒冷气候条件下无毒,而生长在温暖气候条件下的地中海地区就变为有毒了等等。

随着药材消费量的日益增长,有/的道地药材已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在积极扩大道地药材生产的同时,进行药材的异地引种和药用动物的人工驯养,亦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供求矛盾的途径,值得重视的是引种和驯养都必须保证原药材的性能和疗效,在以往的实践中,既有大量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如越南产的肉桂,挥发油含量达6.4%,而国内引种的越南肉桂,其挥发油含量最高只有2.3%,取得的却是“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的失败教训。

三、药材的采收

动、植物在其生长过程的不同阶段,其药用部位各种成分的积累会有不同,因而药性的强弱、疗效的高低及毒性的大小也会有明显差异,如《千金要方》中明确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动、植物药材的采集,既存在特殊性,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对根和根茎类药材,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采收为佳,认为初春“津液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液归流于下”,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现代研究也发现,人参总皂甙的含量,以采收4~5年的最高;丹参的有效成分在7月采收最高;黄连中小檗碱在生长年限为6年的含量最高,甚至一年之中,又存在差异,以7月份的含量最高。

四、药材的贮存

大多数中药材,特别是含有挥发油、生物碱及色素等药物,在贮存过程中由于鼠耗、虫蛀、霉变、变色、走油等因素,很容易发生有效成分的耗损或药材的变质,不仅中药的疗效难于保证,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古人早就认识到贮存会影响药材质量,《神农本草经·序录》就提出了要注意药材的“新陈”。

少数药材,如半夏、橘皮、吴茱萸、艾叶、枳实等则宜陈用,半夏的生品未见有祛痰作用,但放置一年后却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橘皮的有效成分是高沸点的挥发油和陈皮苷,久存后非有效成分的低沸点挥发油散失后,等量的药材中,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会相对增加,疗效也相应增强。

此外,人参及一些动物类药材与花椒、细辛一起共同存放,则不易发生虫蛀;牡丹皮与泽泻共同存放,牡丹皮不易变色,泽泻不易虫蛀。

五、药材的炮制

炮制是中药材在制剂前的加工处理的通称,合理的炮制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反之,又会降低临床用药的疗效与安全。

炮制提高临床疗效:如大多数的矿物药经煅烧后,质地疏松,便于粉碎,也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提高临床疗效;如蜂蜜炙麻黄,可

增强其平喘作用;酒制大黄,可增强其活血化瘀作用;炒炭可增强药物的止血功效等。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如生地黄为甘寒之品,具有清热凉血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血热证,但经蒸制成熟地黄后,其药性/由寒变温,不再具有清热凉血功效,成为补血滋阴的药物;天南星经猪胆汁炮制后,其药性由温变寒,功效由燥湿化痰变为清热化痰,等等。

六、药材的配伍

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需要,按一定的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合用,称为配伍。合理的配伍应用可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但不合理的配伍,又会降低临床疗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配伍提高疗效:从中药的配伍七情来看,增强或提高疗效的配伍关系主要有相须、相使,如石膏与知母配伍可提高清热泻火的功效、大黄与芒硝配伍增强泻下作用、麻黄与桂枝配伍增强发汗作用等。甚至有的药物经过配伍后出现新的功效,如半夏浸剂与干姜浸剂单用均没有抗利尿活性,二者联合应用则出现抗利尿作用;蜈蚣、全蝎在抗卡地阿佐引起的惊厥实验中,各用0.5g均无效,但二者合用则有效。

配伍降低疗效:主要体现在相恶的配伍关系中,常见的情况有:其一,药性相反,而作用部位相同的药物合用,如黄连与吴茱萸、干姜与黄芩等;其二,作用趋向相反的药物配伍使用,如泻下药与涩肠止泻药、止汗药与发汗药,等;其三,扶正药与祛邪药可能相恶,有的祛邪药在祛邪的同时,可能损伤正气,从而可能降低扶正药的作用,如人参与莱菔子等。

七、临床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

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也/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合理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可增强疗效,反之不仅会降低疗效,甚至还会产生新的毒副作用。

(一)剂量: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会相应的增强,但当剂量超过一定的限度,不仅疗效不增加,而且还会出现以下三类情况:出现毒副反应、降低疗效、产生相反的疗效。如槟榔用于驱杀绦虫时,其剂量一般为60~120g,用于行气时,则常用3~10g;人参、知母单味使用均有降血糖作用,当两者的剂量比例为9:5时,其降血糖作用几乎消失;羌活的水溶部分能延缓乌头碱诱发小鼠心率失常出现的时间,3g/k、6g/kg、12g/kg的羌活水溶部分均有作用,且有随剂量增大而增强的趋势,但当剂量增加到12g/kg时,其作用反而有所下降。临床应用多从药物的质地、作用、毒性等,患者年龄、体质、病程、病势职业等及临床应用的目的、在方剂中的地位、剂型等三方面考虑药物的使用剂量。

配伍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医;《方剂学》;教学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习者必学的中医基础学科之一。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所培养的中医人才素质息息相关。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两方面重视下述问题。

1重视药物配伍的讲解

药物配伍能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是组合成方剂的核心,也是药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剂学的教学中透彻分析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让学生领会“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1.1君臣配伍君臣配伍是方剂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决定该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如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重在发汗解表、温肺化饮,为治外寒内饮的代表方;小柴胡汤柴胡为君药,配伍黄芩为臣药,和解少阳,为治少阳证的代表方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分析方中的君臣配伍及君臣配伍的形式,除了相须、相使的增效配伍形式外,还包括去性取用、治疗主证和主要兼证、治疗主因和主证及特定的君臣配伍形式,通过分析君臣药在方中的作用,让学生抓住方剂药物组成的主要部分,提高对复方立法组方、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理论认识。

1.2佐使配伍方中的君臣药还须借佐使药协助增强疗效、制约或降低毒副作用,并使药效升降走守达病所。佐使配伍也是形成配伍规律的重要因素,说明方剂的组成中每味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综合反应的。特别是特殊的用药,如清营汤中配伍金银花、连翘透热转气,体现了营分热证特点及治疗原则;黄龙汤中配伍桔梗宣肺气而通肠腑;芍药汤中配伍肉桂防苦寒伤阳;败毒散配伍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等等,在教学中要重点分析。

1.3药对配伍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是复方的最小单位,它构成简单,却具备了复方基本主治功能,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方剂学中药对配伍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以提高疗效,扩大治疗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重要药对的特性和统一性。如著名方剂桂枝汤包括桂枝与白芍、白芍与甘草、生姜与大枣、桂枝与生姜、芍药与大枣、桂枝与大枣等多组药对。既要分析理解方剂组成中的主要药对,又要归纳总结同一味药配伍不同药物所组成的药对表现出的不同作用,如麻黄配伍桂枝重在发汗解表,配伍杏仁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热、宣肺平喘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药对的作用,在分析运用和变化运用古方时要抓住主要药对,或在药味增减时也力求考虑药对配伍。

2重视证、法、方、药紧密联系的分析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剂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证、法、方、药之间的紧密联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如阳和汤中配伍麻黄是因为其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阳和汤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在温阳、补血、散寒的基础上配伍麻黄,以其发越阳气的作用来鼓动气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滞之功。可见阳和汤中一味麻黄就涉及了证、药、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通过透彻地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才能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

3重视介绍中医方剂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及影响药效发挥的因素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民间有“是药三分毒之说”。由于药物因素、或病人的体质因素、或病证的特殊性、或针对用药的特殊性(如需用药量大、需用毒副作用大的药物等)或煎服调护法的影响,方剂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疾病、某些患者、或某些特殊状态下出现毒副反应。近来有关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影响较大的诸如日本报道的小柴胡汤的副作用有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膀胱炎、药物性肝损伤、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及我国的龙胆泻肝丸的毒副反应等,震撼了大众观念中中药是绝对安全的错误认识。

方剂学作为传授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的重要课程,有必要重视临床安全无害地应用方剂。因此介绍中医方剂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同样应该成为方剂教学中的必讲内容。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当尽可能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内容,并将其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尤其是对具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发生频率高的方剂应特别强调其使用的适应证、用法、调护、禁用对象、报道中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早期症状、后果、处理方法。如果已明确方中某种用药与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发生高度相关时则应重点提出,以引起学习者的重视,避免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4重视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与用法的强调

方剂中药量至关重要,标志着药力的大小,决定作用的强弱;而煎法与服法,对疗效亦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方剂的教学中除讲授一般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外,还须提醒学生要掌握特殊的药量、煎药法及服药法。如吴茱萸汤中重用生姜;补阳还五汤中重用生黄芪;炙甘汤中重用炙甘草、生地,且水酒各半煎服等。同时服药时间亦有讲究,桑螵蛸散治遗尿宜夜卧服;“真人养脏汤”治下痢在饭前服等。

5重视方剂的歌诀记忆

孤立、机械地背诵方剂,花费时间多,效果差。而汤头方歌是将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等以诗歌体裁,编写成歌诀,读起来琅琅上口,让学生由诵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另外有些方剂,可自编趣味歌诀,记忆方便、效率高、经久不忘。还可自编一些趣味歌诀做适当的补充,如三仁汤:“三仁爬竹竿,(厚)朴通滑下(夏)来”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记忆的趣味性。

6重视方剂之间的联系对比

有些方剂,组成、功效和主治证有相同之处,在教学中这样的方剂可互相比较,找出共性,突出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类方剂中可同中求异,如清热剂中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清胃热,但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火上攻证,属实证;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属实中夹虚之证。不同类方剂中,可前后联系比较,异中求同,如治泄泻的方有葛根黄芩黄连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但因每方适应证的病因病机不同,故可作以区别。另有药物组成部分相同的方剂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桂枝汤”的加减方有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含增液汤的方剂有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清营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小柴胡汤与旋覆代赭汤佐使药相同等等。

7重视形象生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