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3:25:18

泡桐范文篇1

泡桐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用材树种,它生长迅速、树杆通直高大,可以在短时期内长成大材。桐材材色浅、结构均匀、纹理美观、隔潮性、声学性好、油漆染色良好、密度低,广泛用于家具、乐器制造、航空、人造板生产、造纸、包装等许多领域,也是重要的出口木材。泡桐树体高大,形态美观,也是常用的四旁绿化树种。

二、生态学特性

泡桐原产我国,分布于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垂直分布,河南达1400米,云南达3000米。全国有9种4变种4类型,我县自然分布的有白花泡桐、红花泡桐。白花泡桐,乔木,高达40米,胸径达2米以上。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到西南分布越高,最高可达**0米。极喜光,为强阳性树种;喜湿怕淹,特别在迅速生长期,要求有充足的水分。地下水位过高,土壤透气性差,地下水位过低,易造成表土干旱,均不利于泡桐生长。白花泡桐只有在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疏松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速生的特性,在粘重的土壤上生长不良。土壤pH6~7.5左右为好,pH8.5以上,白花泡桐生长受到抑制。

白花泡桐最适立地条件

因子最适条件概述

海拔分布高在240m,多选作四旁绿化及丘陵地区造林树种

温度最适生长日均温在24~29℃之间,此期持续时间越长,对生长越有利。能耐-10~(-15)℃的低温

坡向阳坡最适宜

坡位坡度<30°时,全坡可造林,坡度在30~45°之间时,中坡以下造林,坡度>45°时,山坡下部、山脚造林

土壤肥力喜肥沃土壤

表土层厚表土层大于15cm

全土层厚活土层厚度>50cm

土壤pHpH适宜范围4.5~6.5最适pH5.5左右

石砾含量<30%

土壤松紧度喜疏松土壤,在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

其它地下水位高于1.5m时,一般不宜栽植泡桐

三、育苗

1、播种育苗

采种10月中旬前后,当蒴果呈黄褐色,个别开始开裂时,为适宜采种期。选择生长健壮、树干通直、无丛枝病、树龄在8年生以上的优良单株做采种母树。蒴果采集后,晾半月左右,果皮开裂、种子脱出、除去杂质、再晾五天左右,装入袋内,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泡桐种子千粒重0.2~0.4克,每公斤有种子250~500万粒。成熟的种子发芽率一般在50~60%,最高达80%左右。

整地作床选择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做圃地。圃地选好后,冬季深翻,施足基肥,春季浅耕细耙,作床。整地要求做到床面平整、土壤细碎、上虚下实、便于排水。苗床采用高床为好,结合作床,每亩施硫酸亚铁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苗床作好后,床面要适当镇压,刮平,灌水一次,防止以后浇水时床面下陷,凹凸不平。

浸种催芽浸种催芽是为了播种后出苗快而整齐。具体方法是:用40℃的温水浸种,并不停搅动至自然冷却,再继续浸泡24小时,取出放入盆内,放在28℃左右的温暖处催芽。在催芽过程中,每天用温水冲洗1~2次,并不断翻动。4~5天后,当有5%左右的种子开始发芽,露出白尖时,即可播种。种子发芽不可过长,否则会因播后温度下降发生“回芽”而失败。为减少病害发生,可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再用冷水冲洗,以消灭种子上的杂菌,减轻丛枝病和炭疽病的危害。泡桐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条件,浸种一天后晒1天,可有效促进发芽,提高发芽率。

播种泡桐播种育苗有大田直播、温床育苗移栽及营养钵育苗移栽3种,大田直播因出苗晚、出苗率低、苗木参差不齐、用工多、成本高已不为生产所用,后两种方法效果好,而被广泛采用。播种时间一般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为好,采用塑料薄膜复盖育苗,播种期可提早1个月左右。

温床育苗移栽的具体作法是:作成宽1米,高30厘米,长10米的苗床,苗床间隔40~50厘米作步道。播种前灌跑马水,使水份渗透床面,并及时排除积水。播种可采用散播或条播,播后覆盖细土或焦泥灰,也可1亩用1kg种子拌**kg焦泥灰,然后播种,播后不再覆土。播后即在床面用竹片等作成弓架,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床面周围用土压紧,保持床面温度和湿度。要经常观测床内温度变化,发芽后,床内温度不超过35℃,温度过高时,要及时打开两头塑料薄膜、通风降温。随着气温的升高,白天可适当揭开薄膜,使幼苗得到锻炼。移栽前全部去掉薄膜,进行锻炼,使幼苗适应露地条件。遇到干旱时,要勤灌跑马水,保持床面表土湿润。当苗木长到三对真叶时,如过密应分次间苗,待长到4~5对真叶时,即可移栽,移栽最好选在阴天,将3~4株苗同时带土起苗栽入一个穴内,栽后及时浇定根水。栽后5~7天桐苗恢复生长,成活率可达90%以上。

营养钵阳畦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的优点是可提前育苗、便于管理,还可解决因移栽断根所造成的幼苗死亡和蹲苗等问题,具体方法是:用营养土加水湿润后制成直径7厘米,高10厘米左右的圆柱形营养钵(也可将营养土装入纸袋或塑料容器内作成营养袋),将营养钵整齐地排列于阳畦内,使钵顶水平,喷水湿透钵体,然后在每个钵内播下催好芽的种子4粒左右,然后用细土覆盖,厚2~4毫米,最后覆盖塑料薄膜。播种后要保持床内土壤湿润,温度控制在30℃左右,超过35℃时要及时通风降温。夜间温度低时可加盖草。随着苗木的生长和外界气温的升高,逐渐延长通风时间,苗木长到3~4对真叶时,白天全部揭去塑料薄膜,进行炼苗,同时要及时间苗,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大部分幼苗长到4~5对真叶、苗高10~15厘米时,即可移栽。移栽时将营养钵放入定植穴内,覆土与钵顶平。一般10米2左右的苗床,可移栽1亩大田,幼苗长到5~6对真叶时,即可定苗。

移栽后的密度是否适宜十分关键,密度过大,苗木细弱,木质化程度差,冬季易大量干梢,降低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生产实践证明,以每亩留苗666~1000株为宜。

苗期管理:幼苗生长期,容易遭受立枯病、地老虎、蛴螬等病虫危害,应及时开展病虫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150~**倍的波尔多液,及时拔除病株。对害虫可用药物进行诱杀,必要时应结合人工捕杀。必需及时间苗除草,从2~3对真叶开始,每10天间苗除草一次,使移栽前床内密度保持5~6厘米。移栽后,为使苗木提早进入旺盛生长期,要加施追肥,追肥应本着早施、勤施的原则,尤其在旺盛生长期多施追肥,促使旺长。一般从6月中旬起每隔20天左右追施速效氮肥一次,还可结合病虫防治加0.3~0.5%的尿素进行根外追肥。霉雨季节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积水和病害蔓延,干旱时要及时灌水,每次灌水后及时深锄培土,保持土壤蔬松湿润,促进苗木生长。9月份,停止浇水施肥,防止苗木徒长,提高木质化程度。

2、埋根育苗

苗圃地选择与整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沙壤土或壤土地,地下水位过高或土质粘重的粘土地不宜选作苗圃地。圃地还应向阳背风,以免造成风折、风倒、苗干弯曲。不能选择重茬地育苗,应选择没有严重地下害虫的地方,并尽量远离泡桐大树,以免传播病害。圃地选好后,在秋冬季节深翻40~50厘米,翻后不耙,第二年春季解冻后再进行浅耕细耙,平整土地,结合浅耕,每亩施农家肥500公斤,过磷酸钙25~40公斤,有条件的还可加施饼肥25~50公斤。农家肥和饼肥应充分腐熟后施入。每亩施50%锌硫磷颗粒剂1~1.5公斤,硫酸亚铁10~1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然后作成高垄苗床,垄底宽40~50厘米,高20~30厘米,垄距依行距而定,一般为1米左右。

种根选择:种根最好选择1~2年生苗根,生产上一般不用大树根育苗。根穗长度15~18厘米,径粗1~3厘米。种根采集时间从落叶后到发芽前均可进行,一般都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挖出的桐根按长15~18厘米、粗1厘米以上,剪成上平下斜的根穗。剪口要平滑、无损伤。剪好的根按粗细分级,50根一捆,并及时凉晒1~3天至切口不粘土,以防烂根,种根不要堆成大堆,以免发霉。

催根催芽处理:催根的目的是利用提高温度的方法,促使种根不定芽和不定根的分化,达到宿短幼苗的出土时间、出苗齐。试验证明:种根通过催芽处理,埋根后幼苗可提前半个月左右出土,出苗率可提高10%以上,苗高和地径分别可提高40%和20%左右,有效地提高了苗木的数量和质量,达到1年出圃壮苗的目的。泡桐的催根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有阳畦催芽和温床催芽。

阳畦催芽:选择向阳背风的地方,挖一个宽1.5米,深30厘米,东西方向的阳畦,畦底铺5厘米的湿沙,将种根大头向上,单根直立于坑内,种根间填充湿沙,上盖塑料薄膜,10~15天即可发芽,芽长1厘米左右,即可育苗。

温床催芽:3月中、下旬,在向阳背风、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挖一东西方向的坑,坑宽1米,深60厘米,长度依种根多少而定。床北筑高30厘米的矮墙,南筑10厘米高的矮墙,东西墙与南北墙顺接,呈斜坡形,南墙外挖一排水沟。在坑内填20~30厘米厚的由40%麦秸和60%牛粪等组成的酿垫物,加水拌匀,摊平踏实,然后覆盖3厘米厚细湿沙土层。将种根大头向上、散开均匀排于坑内,种根间用湿沙或湿土充填,种根上覆盖细砂土3~5厘米,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床温应保持20~30℃之间,超过35℃时应掀开薄膜降温。桐根7~10天即可愈合萌动,15天左右当芽长至1厘米时,即可育苗。坑内覆盖的湿土,含水量应在15%左右,即手握成团,触之即散。所盖塑料薄膜不能漏气,否则保温作用下降。夜间加草,保温效果更好。

埋根时间与方法:泡桐埋根时间一般在3月上中旬,在垄上按株距挖好穴,将种根大头向上直立穴内,顶端埋入土中1厘米,两边土壤压实,使种根与土壤密接,催过芽的种根,如芽长到5厘米以上,埋根时应将芽露出地面。

育苗密度对苗木质量影响极大,应根据育苗目标、土壤肥力和管理条件而定,如要培养苗高4米左右,地径6厘米以上的壮苗,埋根密度以1×1米或1×1.2米为宜,每亩埋根667~556株。要培养更大的苗木,如杆高5米以上的壮苗,则可用1.2米以上的行距。

为使苗木提前出苗,延长生长期,提高苗木质量,在埋根后进行地膜覆盖,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覆膜一般在埋根后随即进行,用厚0.0015毫米透明地膜,顺垄铺于垄面,拉紧、铺平、封严、压实、严防漏气。地膜育苗埋根时间可稍早于一般埋根,在管理方面应注意:①育苗前土壤要有充足的底墒;②在幼苗出土阶段必须每天检查出苗情况,发现幼苗开始出土,应立即破膜,并用湿土将口封好,否则幼苗易烧死;③增施基肥,提前追肥。

苗期管理:幼苗出土长至10~20厘米时定苗,每个根穗上保留一个健壮的幼芽,其余除去。5月下旬到8月下旬这段时间,为埋根苗的旺盛生长期。因此,这一时期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时期,应及时施追肥,第一次在5月底前,每株施稀释人粪尿1.5公斤左右,或硫酸铵每亩30公斤。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每亩施硫酸氨40~50公斤,一般离苗木20~30厘米外开穴或挖沟施入,施后封土,土壤干燥时要浇水。此外还可用0.1~0.2%的尿素水溶液进行根外施肥。7月中旬追施尿素或硫酸氨一次,施肥量可大些,8月上旬可施一次磷钾追肥,促进苗木木质化,9月上旬以后,苗木高生长逐渐结束,各部组织不断充实,不必再浇水施肥,以免引起苗木后期徒长。花泡桐及其杂种后代,容易从叶腋萌发副稍,应及时抹掉。在整个苗木生长过程中,应作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金龟子、地老虎、炭疸病等病虫害,注意排水防涝,及时中耕除草。

四、造林

1、造林地选择:泡桐喜肥、喜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土壤,同时又怕盐碱、怕水淹、极喜光,造林时选择湿润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壤土或砂壤土作为造林地较为适合,也可在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壤土至砂壤土的山地、坡地上造林,但应避免在风口造林。

2、整地方式

①穴状整地:穴状整地时,穴的规格因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不同而异。深度一般是0.5~1.0米,在土壤比较粘重板结的情况下,整地深度要大些,通常是0.8~1.0米,在土质疏松的情况下,深度可小些,通常是0.5~0.8米。方形穴的宽度一般在0.8~1.0米,圆形穴的直径一般是0.6~0.8米。穴状整地的规格不同,泡桐幼树生长量有一定差异,特别在山区,穴状整地越深,泡桐幼树生长量也越大。据四川农学院调查,整地深度达1米时,造林当年的泡桐幼树,比整地深度50厘米时,胸径生长量大56.1%,主干高增加68.9%。在平原地区,穴状整地分3个步骤:

第一是挖穴。挖穴时间因土壤条件不同而异,一般土壤可在造林前一个月挖为宜,特别粘重或板结的土壤在冬前挖穴效果更好。挖穴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土壤分别堆放。

第二是填土。填土深度根据苗木根系大小而定,生产中一般填至离穴沿30~50厘米左右。填土时应先将表层土填入,再依次中层土和底层土,填土后要用脚把填入穴内的虚土踩实,并将其上表面作成馒头形。

第三是灌底水。造林前,如填入穴内的虚土不够踏实,还应灌一次底水,使穴内虚土充分踏实,避免造林后苗木断根或倒伏,影响苗木生长。灌底水后,要凉穴几天,以免造成苗木烂根。

②鱼鳞坑整地:山地一般可采用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先将坑面挖成水平,破土圆面直径约1.0米左右;第二步:在坑的作一高约10厘米的土埂;第三步:在坑内挖穴松土,深度一般0.5~1.0米;第四步:在坑内靠山坡上部的一面作一月牙形蓄水沟,蓄水沟的大小因土壤水分情况而异,严重干旱地区蓄水沟可大些,深度0.5米、宽0.2米、长0.7米左右。

③水平带整地:水平带整地适用于水肥条件较好的缓波地,水平带整地的带宽因立地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带宽为1.0~2.0米,坡度较大时,带宽可小些,坡度较小时,带宽可大些。整地深度一般30~50厘米,水平带整地的带间距离因造林行距而定,一般是3~7米。

④撩壕整地:撩壕整地比水平带整地在改善土壤条件、保持水土、促进泡桐生长方面有更大的优越性。据河南省石曼滩林场试验,撩壕整地与水平带整地相比较,3年生泡桐幼树树高生长量大22.4%,胸径生长量大42.9%,冠幅大37.5%。

撩壕整地的带面宽度和带间距与水平带整地相似,整地分3步:

第一步:先挖水平带;第二步:在水平带的外侧作高度和宽度分别约15cm的土埂;第三步:在土埂内挖壕,深度0.5~1.0米。

3、造林密度

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造林密度与泡桐种类、经营目的、立地条件、造林地类型等因子有关,根据科学试验和各地生产实践经验,泡桐的造林密度有以下几种:

在路旁、渠旁、河旁,泡桐可成行栽植。单行栽植,株距以3~5米为好;双行栽植,株距可采用3×3米或3×5米三角形配置。

在村旁、宅旁进行带状或块状栽植时,初植株行距3×3米或4×4米,及时进行间伐,调整密度,保证泡桐正常生长。

山地人工纯林,可采用3-6×3-6米,多采用5×5米,每亩26株。

泡桐可以和毛竹进行混交,在桐竹混交林中,泡桐造林密度以每亩13株左右为宜。

4、造林季节

植苗造林从落叶到树液流动前的整个休眠季节都可进行。我省多在春季二、三月份造林。有一种带叶栽泡桐的方法,试验证明,其幼树生长比春季造林的好。它一般是在10月中下旬泡桐开始落叶但又未全部落叶时进行栽植。

5、造林方法

泡桐的造林方法有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埋根造林、插干造林等,而植苗造林是一种主要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所用苗木,一般为一年生或二年根一年干的平茬苗,苗高在4米以上,地径在5厘米以上。山地造林,大苗易招风摇摆,采用“栽小苗平茬培育高干”的办法,效果很好。小苗高度1米左右,平茬后,1年主干高达3.2米。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地方,可采用埋根造林。

栽植时,泡桐不能栽得太深,栽得太深幼树生长不旺,一般栽植深度是以苗木根颈处低于地表10厘米左右为宜,要进行高培土,以防苗木倒伏。苗木根系要理顺,让其按自然的方向放于栽植穴中,避免根系卷曲,更不能窝根。要防止苗木根系架空,苗木放入栽植穴中后,由一人用手把苗木扶直,另一人把细土轻轻填入苗木的根系中,待根系中填满虚土后,再用脚轻轻把虚土踩实,然后再向根系周围和上面填土,这样可以防止根系架空,穴中填满土后,用脚把虚土踩实,但不要用力猛踩或用木棍等捣砸,防止伤根影响成活。土壤干燥时,栽后要立即灌一次透水,保证土壤与根系密接,保证成活率。

六、抚育管理

1、修枝间伐泡桐定植5~6年后,树冠扩大,为促进泡桐生长,要及时进行修枝。修枝在早春萌动前进行最好,修枝要适当、修枝切口一定要平滑以利伤口愈合,保证泡桐的正常生长。当林分进入完全郁闭、林木生长发育尚未受到影响、林木分化还没有表现出来以前,即可进行间伐,间伐要考虑造林密度的大小,间伐材的利用等因素,造林密度为3×3米,4×4米,4×5米或5×5米的泡桐片林,可采取隔行间伐或隔株间伐。

2、高干培育高干培育是加快泡桐生长、提高木材利用率和材质规格的重要技术措施。泡桐高干培育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平茬法、抹芽法、目伤接干法和平头法。

平茬法一般进行一次,在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连续二次平茬较一次或三次平茬效果好。平茬方法是:对出圃的苗木,由于苗木小,或干形不良,或由于病虫害生长不良的苗木,可在造林后连续进行二次平茬,平茬时间以春季树液流动前进行较好。选晴天在靠近地面处用利刃截断、截面尽可能平,防止劈裂。平茬以后要扒土凉茬3~4天,以后用土覆盖,封土厚度一般是3~4厘米。萌条长至10~15厘米时,留一株生长最好的,其余全部除去。连续二次平茬的泡桐主干高比不平茬和一次平茬的增加1.0~1.5倍,胸径生长也比不平茬和一次平茬的增加。平茬的泡桐,树干通直圆满,提高了桐材的等级和经济价值。

3、施肥

施肥的方法有施基肥和施追肥两种,基肥一般采用腐熟的厩肥,堆肥或混合肥,于穴状整地时,和表土混合均匀后填入穴内,每株15~25公斤,或用饼肥1~2.5公斤。追肥一般在4~6月份施用,可用各种速效肥,也可用腐熟后的土杂肥和人粪尿等。施用方法是在离树干基部50~70厘米挖26~30厘米深的圆形沟,然后均匀施入肥料,复土封盖。但要注意,挖沟时不要伤桐根,不要使肥料附着树干或主根。施肥量要合理,以氮肥为例,5~7年生每株0.5公斤,8~10年生每株1.5~2公斤,11~15年生每株2~2.5公斤。

泡桐范文篇2

我公司种根在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中心提供,完全可以保证品种纯正、苗木质量优良

二、育苗技术措施

1、苗圃地的选择及整地

公司培育基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非常适宜该优良树种的生长。10月冬耕深翻,以便风化土壤,次年春解冻后耙平。每亩施4000千克左右土杂肥,肥料内拌人1.5.千克辛硫磷,浅耕耙平。

2、良种壮根

选用1至2年生无丛枝病、无机械损伤的兰考泡桐、9501、9502泡桐根作为种根。从泡桐落叶到次年发芽前剪根。同时结合苗木出圃,起苗后余留苗圃地泡桐根,从生长健壮、无丛枝病的大树根上采集。采集后种根及时剪截,分清上下头,上头平剪,下头斜剪,以免插根时埋倒。种很长度为15至20厘米,粗度为1至3厘米,为使出苗整齐,应将种根粗细分开,并摊开晾晒2至3天,每30根或50根捆成一捆。

3、铺膜增温:

垄床作好后,于育苗前15至20天将透明地膜顺垄贴着床面拉紧铺平,膜地之间不留空隙,然后将士四周压实,以利保墒增温。

4、埋根时间、密度与方法

泡桐地膜育苗埋根在3月上、中旬,株行距1米×0.8米或1米×1米。根据水肥条件将埋根密度控制在每亩1000株-650株左右,按确定的株行距用小刀将地膜划出十字形口。破口尽量要小,以免降低地温。随破膜随埋根,埋根时将种根大头向上,直立埋人穴内,使种根上头与地面持平,埋后封成碗口大小的土丘。

三、管理措施

1、浇水

埋根出土前,为防止种根愈合组织霉烂,保证地温,利于出土,一般不浇水。如天大旱,可适量灌水,浇水或雨后要及时松土保墒,提高地温。

2、治虫

4月下旬至5月初为种根顶土出芽期,此时应认真检查,防止地老虎为害嫩芽。防治方法:每天早晨扒土,仔细查看苗芽,发现害虫立即消灭,也可用500倍敌百虫药液浇灌,效果显著。

3、抹芽

一个种根有时萌发2-3个芽,当苗高10厘米-15厘米时,要及时去弱留强抹芽定株。

4、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为了保持地面疏松,增加透气性,促进肥份分解,防止土壤水份蒸发。避免杂草与苗木争水争肥,减少病虫害发生。全年中耕除草次数应根据天气和杂草发生情况而定,要适时中耕除草,一般要求每浇水一次或二次,应即中耕一次,全年平均中耕除草10次左右。

四、档案管理

我公司安排专人和技术人员负责2009育苗的作业日志的记录归档工作,按照建档要求,实行技术档案存档制度,做到记录准确、资料完整、归档及时、使用方便。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圃地利用和耕作情况;扦插育苗的插穗规格、扦插时间、扦插密度、插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各阶段采取的技术措施等;各项作业的用工量和基肥、追肥和防虫防病药物等的使用情况;品种数量及其在圃地排列配置图表等。要求关键生长季节要特别注意观察记录不同的作业方式及施肥时间施肥量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公司育苗领导组,强化对育苗工作的领导;对采取合作育苗的地块,落实“县局技术人员包技术,村小组成员包地块”的要求,层层分解任务,责任明确到人。

泡桐范文篇3

论文摘要:从品种选择、种苗繁育、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泡桐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广大林农提供指导。

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为我国特产树种,具有很强的速生性,在海拔1200m以下的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生长良好,在年降雨量400~500mm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但在山脊和强风口不适宜造林,是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泡桐用途广泛,其木材具有纹理通直、花纹美观、材质松软、密度较低等特点,是生产胶合板、拼板、集成板等的优良材料,也是造纸的良材,泡桐还可以用于制作乐器,也可入药。近年来,泡桐已成为太湖县造林的首选树种。现将其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品种选择

所选品种要求通过相关机构鉴定或认可,如苏桐3号、9501等新品种。

2种苗繁殖

2.1埋根育苗

2.1.1根种的选择。选择优良树种当年的新根,在晴天将根挖出地面,修去须根,除去破皮、破口、有病虫害的根,剪成长11~13cm,粗0.8~1.0cm的小段,在阳光下翻晒至两头收缩变小为宜,收回屋内摊放,备用。

2.1.2苗圃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超过50cm、pH值6.5~7.5、含盐量0.1%以下、质地透气性好、肥力中等以上、靠近水源的壤土和砂壤土为宜。

2.1.3苗床整地。床宽以0.8~1.0m为宜,不需要精耕细作,只要求圃地干爽,靠床边按2行拨槽,槽深15cm,进行条播。

2.1.4育苗时间。在立冬后至立夏前均可,但以立春后为宜。

2.1.5下种及管理。苗圃地作成拨槽后,将已剪好晒干的根种按株距0.4~0.6m平放,在其上铺2cm的细土,后用芽前除草剂和草甘磷喷雾。1个月后,经常查看苗情。为达到出苗一致,在出苗30%左右时抹去已出苗,让其重新出苗。在苗子基本出齐后,根据苗情分株施肥。苗木生长旺盛时叶片较大,应剪去叶片,留叶柄。在7月中下旬,苗高未达到1.5m,再酌情追肥,以尿素加复合肥为好,发现锈叶枯黄的苗子,速喷代森锌1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要求喷透。如有虫害加喷80%敌敌畏1000倍液或40%毒死蜱1000倍液。发现少数苗徒长时,及时用多效唑喷透苗心,7d喷1次,连喷3次。注意排水,如造成水涝24h,大部分苗子可死亡;也要防旱,在根种下地后如遇较长时间干旱,埋根处要用水浇透或用水灌溉后及时排出明水。

2.2种子育苗

选择籽粒饱满的优良母树在农历9~10月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留至翌年惊蛰前后育苗。种子育苗与埋根育苗不同的是:苗床要精耕细作,并撒施复合肥1125kg/hm2,种子用冷水浸泡24h后拌干沙撒播为好,一般保证9~27万粒/hm2(用种量为1.50~2.25kg/hm2),撒种后上铺稻草保湿保温,1个月内芽出齐,清除稻草,拔除杂草,在苗长至30cm左右时,看苗情追肥,间苗保持4.5~6.0万株/hm2,苗子长势不旺时及时追施尿素,不要普遍追肥以防徒长、大苗压小苗、出苗率低。其他与埋根育苗相同。

3造林技术

要求带状整地,松土层厚度50~70cm。挖大穴80cm×80cm×70cm,并于宕内施基肥,一般使用鸡粪肥20kg埋于大宕底层,上铺15cm表土,再在上面栽苗。栽苗株行距5m×5m,栽390株/hm2。

4抚育管理

泡桐栽植成活后的第2年,在树液开始流动前距地面约1~2cm处锯掉,待重新萌芽,这样长成的树干通直。在未成林前,松土除草,施肥。一般造林后的3年内均进行抚育,前2年内于5月、9月抚育2次,第3年抚育1次。

5常见病虫害防治

5.1虫害防治

5.1.1泡桐叶甲。又名泡桐桐金花虫、泡桐二星龟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幼虫为害泡桐叶片,啃食叶表皮及叶肉,残留叶脉,使叶呈网眼状,随后叶片变黄干枯。成虫羽化后,常和幼虫同时发生,危害甚烈,常把叶片啃光,树叶焦黄,造成大量落叶。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捉;②幼虫或成虫发生为害时可喷90%敌百虫原药800倍液;③在树冠投影,挖宽约20cm、深15~20cm、长30~50cm的弧形沟2~3条,施入3%的呋喃丹颗粒剂,并浇水,然后用土将沟填平。胸径5cm以下的泡桐,每株用药20g;胸径5~10cm的泡桐,每株用药50g;胸径为11~20cm的泡桐,每株用药100g;胸径20cm以上的泡桐,每株用药200~300g。5.1.2蒲瑞大袋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虫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卵产于雌虫袋囊内。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遇到寄主后即吐丝做囊,背负行走取食,幼虫为害至11月时封闭囊口。防治方法:①避免大面积营造该虫喜食的寄主纯林,农桐间作时营造其不喜食的杨树、柳树作防护林带;②冬春人工摘除袋囊;③在幼虫发生期,大树可在基干部位打孔,注入50%氧化乐果2~4mL。

5.2病害防治

泡桐范文篇4

所选品种要求通过相关机构鉴定或认可,如苏桐3号、9501等新品种。

2种苗繁殖

2.1埋根育苗

2.1.1根种的选择。选择优良树种当年的新根,在晴天将根挖出地面,修去须根,除去破皮、破口、有病虫害的根,剪成长11~13cm,粗0.8~1.0cm的小段,在阳光下翻晒至两头收缩变小为宜,收回屋内摊放,备用。

2.1.2苗圃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超过50cm、pH值6.5~7.5、含盐量0.1%以下、质地透气性好、肥力中等以上、靠近水源的壤土和砂壤土为宜。

2.1.3苗床整地。床宽以0.8~1.0m为宜,不需要精耕细作,只要求圃地干爽,靠床边按2行拨槽,槽深15cm,进行条播。

2.1.4育苗时间。在立冬后至立夏前均可,但以立春后为宜。

2.1.5下种及管理。苗圃地作成拨槽后,将已剪好晒干的根种按株距0.4~0.6m平放,在其上铺2cm的细土,后用芽前除草剂和草甘磷喷雾。1个月后,经常查看苗情。为达到出苗一致,在出苗30%左右时抹去已出苗,让其重新出苗。在苗子基本出齐后,根据苗情分株施肥。苗木生长旺盛时叶片较大,应剪去叶片,留叶柄。在7月中下旬,苗高未达到1.5m,再酌情追肥,以尿素加复合肥为好,发现锈叶枯黄的苗子,速喷代森锌1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要求喷透。如有虫害加喷80%敌敌畏1000倍液或40%毒死蜱1000倍液。发现少数苗徒长时,及时用多效唑喷透苗心,7d喷1次,连喷3次。注意排水,如造成水涝24h,大部分苗子可死亡;也要防旱,在根种下地后如遇较长时间干旱,埋根处要用水浇透或用水灌溉后及时排出明水。

2.2种子育苗

选择籽粒饱满的优良母树在农历9~10月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留至翌年惊蛰前后育苗。种子育苗与埋根育苗不同的是:苗床要精耕细作,并撒施复合肥1125kg/hm2,种子用冷水浸泡24h后拌干沙撒播为好,一般保证9~27万粒/hm2(用种量为1.50~2.25kg/hm2),撒种后上铺稻草保湿保温,1个月内芽出齐,清除稻草,拔除杂草,在苗长至30cm左右时,看苗情追肥,间苗保持4.5~6.0万株/hm2,苗子长势不旺时及时追施尿素,不要普遍追肥以防徒长、大苗压小苗、出苗率低。其他与埋根育苗相同。

3造林技术

要求带状整地,松土层厚度50~70cm。挖大穴80cm×80cm×70cm,并于宕内施基肥,一般使用鸡粪肥20kg埋于大宕底层,上铺15cm表土,再在上面栽苗。栽苗株行距5m×5m,栽390株/hm2。

4抚育管理

泡桐栽植成活后的第2年,在树液开始流动前距地面约1~2cm处锯掉,待重新萌芽,这样长成的树干通直。在未成林前,松土除草,施肥。一般造林后的3年内均进行抚育,前2年内于5月、9月抚育2次,第3年抚育1次。

5常见病虫害防治

5.1虫害防治

5.1.1泡桐叶甲。又名泡桐桐金花虫、泡桐二星龟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幼虫为害泡桐叶片,啃食叶表皮及叶肉,残留叶脉,使叶呈网眼状,随后叶片变黄干枯。成虫羽化后,常和幼虫同时发生,危害甚烈,常把叶片啃光,树叶焦黄,造成大量落叶。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捉;②幼虫或成虫发生为害时可喷90%敌百虫原药800倍液;③在树冠投影,挖宽约20cm、深15~20cm、长30~50cm的弧形沟2~3条,施入3%的呋喃丹颗粒剂,并浇水,然后用土将沟填平。胸径5cm以下的泡桐,每株用药20g;胸径5~10cm的泡桐,每株用药50g;胸径为11~20cm的泡桐,每株用药100g;胸径20cm以上的泡桐,每株用药200~300g。

5.1.2蒲瑞大袋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虫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卵产于雌虫袋囊内。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遇到寄主后即吐丝做囊,背负行走取食,幼虫为害至11月时封闭囊口。防治方法:①避免大面积营造该虫喜食的寄主纯林,农桐间作时营造其不喜食的杨树、柳树作防护林带;②冬春人工摘除袋囊;③在幼虫发生期,大树可在基干部位打孔,注入50%氧化乐果2~4mL。

5.2病害防治

5.2.1泡桐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大树仅在小枝、嫩梢、叶片、叶柄上发生。叶片上,病斑初为点状失绿,后扩大为圆形,褐色,周围黄绿色,后期病斑中间常破裂,病叶早落。嫩叶叶脉受害,常使叶片皱缩成畸形。叶柄、叶脉及嫩梢上病斑初为淡褐色圆形小点,后纵向延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组织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常引起嫩梢及叶片枯死。在雨后或高温环境下,病斑上,尤其是叶柄和嫩梢上的病斑上常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或黑色小点。实生苗木质化前初期发病,叶片变暗绿色,后倒地死亡;木质化后被害,常呈褐色枯死,不倒地。防治方法:①选择排灌良好的圃地育苗;避免重茬;清除圃地的枯枝落叶,消灭病原;施足底肥(牛、羊粪较好);加强苗期管理,幼苗及时追肥,细水漫灌,保持苗床湿润;早间苗,拔除病苗及弱苗,注意补苗。②幼苗期及时使用0.7∶1∶1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10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5.2.2泡桐丛枝病。又名扫帚病,枝、叶、干、根花都能表现症状。又分2类型:①丛枝型,即个别枝条上的腋芽或不定芽大量发生,侧枝丛生,节间变短,叶片黄小且薄,有时皱缩,整个丛枝呈扫帚状,幼苗发病,植株矮化。②花变枝叶型,花瓣变成叶状,花柄及柱头生出小枝,花萼明显变薄,花托多裂,花变形。地下根系也呈丛生状。防治方法

①培育无病苗木,严禁从病区引进根、苗,选择无病母树采种育,推广种子育苗;用根育苗,采根后,用温水或1000单位/mL土霉素碱溶液浸根;②夏季修除病枝,并涂土霉素凡士林(1∶9)药膏,后用塑料布包扎,在病枝上环状剥皮;③适时防治蝽蟓、叶蝉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减少病原传播;④用10000单位/mL盐酸四环素、土霉素碱、2%~5%硼酸钠溶液,通过髓心注射及根吸方法治疗病树。

泡桐范文篇5

我公司种根在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中心提供,完全可以保证品种纯正、苗木质量优良

二、育苗技术措施

1、苗圃地的选择及整地

公司培育基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非常适宜该优良树种的生长。10月冬耕深翻,以便风化土壤,次年春解冻后耙平。每亩施4000千克左右土杂肥,肥料内拌人1.5.千克辛硫磷,浅耕耙平。

2、良种壮根

选用1至2年生无丛枝病、无机械损伤的兰考泡桐、9501、9502泡桐根作为种根。从泡桐落叶到次年发芽前剪根。同时结合苗木出圃,起苗后余留苗圃地泡桐根,从生长健壮、无丛枝病的大树根上采集。采集后种根及时剪截,分清上下头,上头平剪,下头斜剪,以免插根时埋倒。种很长度为15至20厘米,粗度为1至3厘米,为使出苗整齐,应将种根粗细分开,并摊开晾晒2至3天,每30根或50根捆成一捆。

3、铺膜增温:

垄床作好后,于育苗前15至20天将透明地膜顺垄贴着床面拉紧铺平,膜地之间不留空隙,然后将士四周压实,以利保墒增温。

4、埋根时间、密度与方法

泡桐地膜育苗埋根在3月上、中旬,株行距1米×0.8米或1米×1米。根据水肥条件将埋根密度控制在每亩1000株-650株左右,按确定的株行距用小刀将地膜划出十字形口。破口尽量要小,以免降低地温。随破膜随埋根,埋根时将种根大头向上,直立埋人穴内,使种根上头与地面持平,埋后封成碗口大小的土丘。

三、管理措施

1、浇水

埋根出土前,为防止种根愈合组织霉烂,保证地温,利于出土,一般不浇水。如天大旱,可适量灌水,浇水或雨后要及时松土保墒,提高地温。

2、治虫

4月下旬至5月初为种根顶土出芽期,此时应认真检查,防止地老虎为害嫩芽。防治方法:每天早晨扒土,仔细查看苗芽,发现害虫立即消灭,也可用500倍敌百虫药液浇灌,效果显著。

3、抹芽

一个种根有时萌发2-3个芽,当苗高10厘米-15厘米时,要及时去弱留强抹芽定株。

4、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为了保持地面疏松,增加透气性,促进肥份分解,防止土壤水份蒸发。避免杂草与苗木争水争肥,减少病虫害发生。全年中耕除草次数应根据天气和杂草发生情况而定,要适时中耕除草,一般要求每浇水一次或二次,应即中耕一次,全年平均中耕除草10次左右。

四、档案管理

我公司安排专人和技术人员负责2009育苗的作业日志的记录归档工作,按照建档要求,实行技术档案存档制度,做到记录准确、资料完整、归档及时、使用方便。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圃地利用和耕作情况;扦插育苗的插穗规格、扦插时间、扦插密度、插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各阶段采取的技术措施等;各项作业的用工量和基肥、追肥和防虫防病药物等的使用情况;品种数量及其在圃地排列配置图表等。要求关键生长季节要特别注意观察记录不同的作业方式及施肥时间施肥量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公司育苗领导组,强化对育苗工作的领导;对采取合作育苗的地块,落实“县局技术人员包技术,村小组成员包地块”的要求,层层分解任务,责任明确到人。

泡桐范文篇6

论文摘要:从品种选择、种苗繁育、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泡桐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广大林农提供指导。

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为我国特产树种,具有很强的速生性,在海拔1200m以下的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生长良好,在年降雨量400~500mm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但在山脊和强风口不适宜造林,是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泡桐用途广泛,其木材具有纹理通直、花纹美观、材质松软、密度较低等特点,是生产胶合板、拼板、集成板等的优良材料,也是造纸的良材,泡桐还可以用于制作乐器,也可入药。近年来,泡桐已成为太湖县造林的首选树种。现将其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品种选择

所选品种要求通过相关机构鉴定或认可,如苏桐3号、9501等新品种。

2种苗繁殖

2.1埋根育苗

2.1.1根种的选择。选择优良树种当年的新根,在晴天将根挖出地面,修去须根,除去破皮、破口、有病虫害的根,剪成长11~13cm,粗0.8~1.0cm的小段,在阳光下翻晒至两头收缩变小为宜,收回屋内摊放,备用。

2.1.2苗圃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超过50cm、pH值6.5~7.5、含盐量0.1%以下、质地透气性好、肥力中等以上、靠近水源的壤土和砂壤土为宜。

2.1.3苗床整地。床宽以0.8~1.0m为宜,不需要精耕细作,只要求圃地干爽,靠床边按2行拨槽,槽深15cm,进行条播。

2.1.4育苗时间。在立冬后至立夏前均可,但以立春后为宜。

2.1.5下种及管理。苗圃地作成拨槽后,将已剪好晒干的根种按株距0.4~0.6m平放,在其上铺2cm的细土,后用芽前除草剂和草甘磷喷雾。1个月后,经常查看苗情。为达到出苗一致,在出苗30%左右时抹去已出苗,让其重新出苗。在苗子基本出齐后,根据苗情分株施肥。苗木生长旺盛时叶片较大,应剪去叶片,留叶柄。在7月中下旬,苗高未达到1.5m,再酌情追肥,以尿素加复合肥为好,发现锈叶枯黄的苗子,速喷代森锌1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要求喷透。如有虫害加喷80%敌敌畏1000倍液或40%毒死蜱1000倍液。发现少数苗徒长时,及时用多效唑喷透苗心,7d喷1次,连喷3次。注意排水,如造成水涝24h,大部分苗子可死亡;也要防旱,在根种下地后如遇较长时间干旱,埋根处要用水浇透或用水灌溉后及时排出明水。

2.2种子育苗

选择籽粒饱满的优良母树在农历9~10月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留至翌年惊蛰前后育苗。种子育苗与埋根育苗不同的是:苗床要精耕细作,并撒施复合肥1125kg/hm2,种子用冷水浸泡24h后拌干沙撒播为好,一般保证9~27万粒/hm2(用种量为1.50~2.25kg/hm2),撒种后上铺稻草保湿保温,1个月内芽出齐,清除稻草,拔除杂草,在苗长至30cm左右时,看苗情追肥,间苗保持4.5~6.0万株/hm2,苗子长势不旺时及时追施尿素,不要普遍追肥以防徒长、大苗压小苗、出苗率低。其他与埋根育苗相同。

3造林技术

要求带状整地,松土层厚度50~70cm。挖大穴80cm×80cm×70cm,并于宕内施基肥,一般使用鸡粪肥20kg埋于大宕底层,上铺15cm表土,再在上面栽苗。栽苗株行距5m×5m,栽390株/hm2。

4抚育管理

泡桐栽植成活后的第2年,在树液开始流动前距地面约1~2cm处锯掉,待重新萌芽,这样长成的树干通直。在未成林前,松土除草,施肥。一般造林后的3年内均进行抚育,前2年内于5月、9月抚育2次,第3年抚育1次。

5常见病虫害防治

5.1虫害防治

5.1.1泡桐叶甲。又名泡桐桐金花虫、泡桐二星龟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幼虫为害泡桐叶片,啃食叶表皮及叶肉,残留叶脉,使叶呈网眼状,随后叶片变黄干枯。成虫羽化后,常和幼虫同时发生,危害甚烈,常把叶片啃光,树叶焦黄,造成大量落叶。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捉;②幼虫或成虫发生为害时可喷90%敌百虫原药800倍液;③在树冠投影,挖宽约20cm、深15~20cm、长30~50cm的弧形沟2~3条,施入3%的呋喃丹颗粒剂,并浇水,然后用土将沟填平。胸径5cm以下的泡桐,每株用药20g;胸径5~10cm的泡桐,每株用药50g;胸径为11~20cm的泡桐,每株用药100g;胸径20cm以上的泡桐,每株用药200~300g。5.1.2蒲瑞大袋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虫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卵产于雌虫袋囊内。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遇到寄主后即吐丝做囊,背负行走取食,幼虫为害至11月时封闭囊口。防治方法:①避免大面积营造该虫喜食的寄主纯林,农桐间作时营造其不喜食的杨树、柳树作防护林带;②冬春人工摘除袋囊;③在幼虫发生期,大树可在基干部位打孔,注入50%氧化乐果2~4mL。

5.2病害防治

泡桐范文篇7

关键词:泡桐;丰产;栽培技术

泡桐属玄参科泡桐属,为我国特产树种,具有很强的速生性,在海拔1200m以下的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生长良好,在年降雨量400~500mm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但在山脊和强风口不适宜造林,是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泡桐用途广泛,其木材具有纹理通直、花纹美观、材质松软、密度较低等特点,是生产胶合板、拼板、集成板等的优良材料,也是造纸的良材,泡桐还可以用于制作乐器,也可入药。近年来,泡桐已成为太湖县造林的首选树种。现将其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品种选择

所选品种要求通过相关机构鉴定或认可,如苏桐3号、9501等新品种。

二、种苗繁殖

2.1埋根育苗

2.1.1根种的选择。选择优良树种当年的新根,在晴天将根挖出地面,修去须根,除去破皮、破口、有病虫害的根,剪成长11~13cm,粗0.8~1.0cm的小段,在阳光下翻晒至两头收缩变小为宜,收回屋内摊放,备用。

2.1.2苗圃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层超过50cm、pH值6.5~7.5、含盐量0.1%以下、质地透气性好、肥力中等以上、靠近水源的壤土和砂壤土为宜。

2.1.3苗床整地。床宽以0.8~1.0m为宜,不需要精耕细作,只要求圃地干爽,靠床边按2行拨槽,槽深15cm,进行条播。

2.1.4育苗时间。在立冬后至立夏前均可,但以立春后为宜。

2.1.5下种及管理。苗圃地作成拨槽后,将已剪好晒干的根种按株距0.4~0.6m平放,在其上铺2cm的细土,后用芽前除草剂和草甘磷喷雾。1个月后,经常查看苗情。为达到出苗一致,在出苗30%左右时抹去已出苗,让其重新出苗。在苗子基本出齐后,根据苗情分株施肥。苗木生长旺盛时叶片较大,应剪去叶片,留叶柄。在7月中下旬,苗高未达到1.5m,再酌情追肥,以尿素加复合肥为好,发现锈叶枯黄的苗子,速喷代森锌1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要求喷透。如有虫害加喷80%敌敌畏1000倍液或40%毒死蜱1000倍液。发现少数苗徒长时,及时用多效唑喷透苗心,7d喷1次,连喷3次。注意排水,如造成水涝24h,大部分苗子可死亡;也要防旱,在根种下地后如遇较长时间干旱,埋根处要用水浇透或用水灌溉后及时排出明水。

2.2种子育苗

选择籽粒饱满的优良母树在农历9~10月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留至翌年惊蛰前后育苗。种子育苗与埋根育苗不同的是:苗床要精耕细作,并撒施复合肥1125kg/hm2,种子用冷水浸泡24h后拌干沙撒播为好,一般保证9~27万粒/hm2(用种量为1.50~2.25kg/hm2),撒种后上铺稻草保湿保温,1个月内芽出齐,清除稻草,拔除杂草,在苗长至30cm左右时,看苗情追肥,间苗保持4.5~6.0万株/hm2,苗子长势不旺时及时追施尿素,不要普遍追肥以防徒长、大苗压小苗、出苗率低。其他与埋根育苗相同。

三、造林技术

要求带状整地,松土层厚度50~70cm。挖大穴80cm×80cm×70cm,并于宕内施基肥,一般使用鸡粪肥20kg埋于大宕底层,上铺15cm表土,再在上面栽苗。栽苗株行距5m×5m,栽390株/hm2。

四、抚育管理

泡桐栽植成活后的第2年,在树液开始流动前距地面约1~2cm处锯掉,待重新萌芽,这样长成的树干通直。在未成林前,松土除草,施肥。一般造林后的3年内均进行抚育,前2年内于5月、9月抚育2次,第3年抚育1次。

五、常见病虫害防治

5.1虫害防治

5.1.1泡桐叶甲。又名泡桐桐金花虫、泡桐二星龟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幼虫为害泡桐叶片,啃食叶表皮及叶肉,残留叶脉,使叶呈网眼状,随后叶片变黄干枯。成虫羽化后,常和幼虫同时发生,危害甚烈,常把叶片啃光,树叶焦黄,造成大量落叶。防治方法:①人工捕捉;②幼虫或成虫发生为害时可喷90%敌百虫原药800倍液;③在树冠投影,挖宽约20cm、深15~20cm、长30~50cm的弧形沟2~3条,施入3%的呋喃丹颗粒剂,并浇水,然后用土将沟填平。胸径5cm以下的泡桐,每株用药20g;胸径5~10cm的泡桐,每株用药50g;胸径为11~20cm的泡桐,每株用药100g;胸径20cm以上的泡桐,每株用药200~300g。

5.1.2蒲瑞大袋蛾。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梢上的虫囊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下旬成虫陆续羽化,卵产于雌虫袋囊内。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垂,遇到寄主后即吐丝做囊,背负行走取食,幼虫为害至11月时封闭囊口。防治方法:①避免大面积营造该虫喜食的寄主纯林,农桐间作时营造其不喜食的杨树、柳树作防护林带;②冬春人工摘除袋囊;③在幼虫发生期,大树可在基干部位打孔,注入50%氧化乐果2~4mL。

5.2病害防治

泡桐范文篇8

论文摘要总结了循化地区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症状,结合本地实际发生情况及应用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综合客观的论述,并提出了丛枝病具体治理措施。

泡桐为玄参科泡桐属的落叶木。泡桐材质优良,速生丰产,在循化地区分布较广泛,是城乡绿化、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受丛枝病危害,叶片早落,致使植株发育不良,重者则成片枯死,导致其观赏性降低,在城乡绿化和造景中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据调查,该病发生率一般在8%~25%,且有日趋蔓延趋势。为此,我们对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进行了调查,现总结如下。

1发病规律

泡桐丛枝病病原为类菌质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20~0.82μm。在泡桐韧皮部筛管细胞中通过筛板移动,能扩及整个植树,一是带病的种根育苗;二是借助昆虫取食传播。传播昆虫有沙枣木虱、小板网蝽等。病原菌侵入寄主后长期有潜育现象,一般可达2~18个月,另外,病原菌在寄主体内有季节性运动,总的趋势是秋季随树液流动到韧皮部向根部回流,累积在根部越冬,翌年初春,随树液流动回升。据观察,实生苗发病低,平茬苗、留根苗发病率较高,平茬苗比对照(不平茬苗)在圃内发病率高3倍,3年后发病率可达20%以上。

2发病症状

泡桐丛枝病是全株传染病害,在枝、干、花、根部均可表现出病状,常见的有以下2种类型。

2.1丛枝型

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抽生很多小枝,节间变短,叶序紊乱,病叶黄化,小而薄,有明脉状和皱叶状,冬季小枝不脱落,呈扫帚状,发病当年或1~2年小枝枯死,会引起整株枯死。

2.2花变枝叶型

花瓣变成小叶状,花蕊形成小枝,小枝腋萌继续抽生形成丛枝,花萼明显变薄,色淡无毛,花托分裂,花蕾变形,有越季开花现象。

3综合防治措施

3.1预防措施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侵染性病害,可以通过控制病原传播、减少病原数量和增强树体抗性等途径进行预防。

3.1.1选育抗病品种或品系造林。从保护区选择无病母树采种和采根,建立无病虫害苗圃和林地,最好用种子繁育,在播种前可用50℃温水处理种子10~15min,能明显降低感病株率,也不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如采用根条育苗,需严格消毒处理,即将根条晾晒1~2d后,放入500~1000IU的四环素水溶液中浸泡6~10h,发病率可降至1/1000以下。

3.1.2培育优质壮苗。加强泡桐树的土、肥、水综合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改善树体营养状况,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3.1.3适当增施磷肥,少施钾肥。据试验结果,土壤中含磷量越高,丛枝病发病越轻;钾含量越高,发病越重。而且发病轻重与磷、钾比值反相关,比值在0.5以上很少发病。对二年生以上的泡桐,每年施磷肥0.10~0.25kg/株,适当调节磷钾比值,可有效地减轻丛枝病的发生。

3.1.4预防刺吸式害虫。于6~7月份进行叶面喷洒吡虫啉或呋喃丹药剂,防治沙枣木虱、小板网蝽若虫,以减少传病媒介,控制病害蔓延。

3.1.5清除侵染源。加强苗木管理,苗木生长季节不要损坏树根和枝条,对于初发病枝条应及早修剪,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泡桐的抗病能力。发病重的树木砍伐,剪下的丛枝要集中销毁以减少病源。

3.2治理措施

3.2.1春季环剥。春季树液流动前将病枝基部切断韧皮部,阻止病原菌向树液上下流动扩散,环剥部位应尽量距发病部位低点,根据发病部位、发病程度、着重角度、生长势等确定。环剥宽度和环剥枝的直径相当,粗大枝的剥口要适当宽些。环剥最佳时间为“春分”。3.2.2秋季修除病枝。在10月下旬剪取病源枝最佳,不宜在生长季节进行修枝,以免引起伤流和病原体在树体内扩散。据试验,4月、7月、8月、9月分别修除病枝,病害复发率在100%、80%、50%、20%。

3.2.3注药法。采用25万单位的盐酸四环素和土霉素药液,于5~7月份用注射器向病株髓心注药液,苗高0.5~1.0m,注入10~20mL,苗高1.5~2.0m,注入40~60mL。对一至八年生的树木,应用吸根法,即扒开树枝对应的侧根,选2~3cm粗的根剪断,浸入药液中,封土埋好,经1~2d即可,2~3次为宜,也可以直接对病株叶面每隔3d喷200U的药液,连续5~6次,治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泡桐范文篇9

【关键词】泡桐属;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玄参科泡桐属Paulownia植物,全属共有7种,分别是白花泡桐[P.fortunei(Seem.)Hemsl.],毛泡桐[P.tomentosa(Thunb.)Steud.],兰考泡桐(P.elongataS.Y.Hu),椒叶泡桐(P.catalpifoliaGongTong),台湾泡桐(P.kawakamiiIto),川泡桐(P.fargesiiFranch.)和南方泡桐(P.australisGongTong),光泡桐[P.tomentosavar.tsinlingensis(Pai)GongTong]是毛泡桐的变种。除东北北部、内蒙古、新疆北部、西藏等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栽培或野生。白花泡桐在越南、老挝也有分布,有些种类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引种栽培。作为一种优质木材,它不仅在工农业方面有广泛用途,同时它还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花、叶、皮、根、果古时就有其药用记载。如《本草纲目》记述:“桐叶……主恶蚀疮着阴,皮主五痔,杀三虫。花主傅猪疮,消肿生发[1]。”《药性论》也言:“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其主要作用有:抗菌消炎,止咳利尿,降压止血,同时还具有杀虫作用。

1化学成分

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学者最先对泡桐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1931年MascoKazi等从泡桐叶的树皮和树叶中分离得到糖苷类化合物[2,3]。1959年,KazutoruYoneichi研究了桐木中的木脂素成分,分离得到了丁香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色谱分离方法和现代波谱技术应用于天然产物的研究,从泡桐属植物中不断发现新化合物。该属植物中所含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环烯醚萜苷、苯丙素、木脂素苷、黄酮、倍半萜、三萜等。其中许多化合物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1.1苯丙素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在泡桐属植物中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有:(1)木脂素(四氢呋喃骈四氢呋喃类):细辛素(d-Asarinin)[4],芝麻素(d-Sesamin)[5],泡桐素(Paulownin)[6],异泡桐素(Isopaulownin)、(+)-Piperitol[7]等。(2)苯丙素酚类:Verbascoside[8],Isoverbascoside[9]。

1.2环烯醚萜类富含环烯醚萜类成分是泡桐属植物的一大特征,在该属植物中多以成苷的形式出现,广泛分布于桐木、桐皮、桐叶中,花中还未见文献报道。泡桐属中的环烯醚萜成分具有九碳骨架(即C-4去甲基)的环戊烷型、环戊烯型和7,8环氧戊烷型,显示了其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意义。其取代基位置比较固定,一般1位羟基与1分子葡萄糖成苷,8位为甲基或羟甲基。另外,Soern等从成年毛泡桐的叶部获得两个5,6位为双键的环烯醚萜苷,同时,他还发现成年和幼年的毛泡桐中环烯醚萜苷成分有所不同[10~14]。

1.3倍半萜类李志刚等[15]从毛泡桐的花中分到7个落叶酸型的倍半萜,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倍半萜类化合物,可能与该类激素促进开花,抑制种子发芽有关,其他部分未发现。

1.4甘油酯类杜欣等[16]从毛泡桐的花中还分到了甘油酯类的化合物及其苷。

1.5其他成分从该属植物中还分离出黄酮类、二氢黄酮类、三萜(主要为熊果酸及其苷[17])、生物碱、多酚、单糖、鞣酸、脂肪酸等多种成分。另外,栗原滕三郎和宋永芳等[18]对泡桐花的精油成分作了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利用GC/MS技术鉴定出许多长链及芳香族化合物。

1.6植物激素王文芝等[19]对河南兰考泡桐的根、茎、叶中的植物激素进行了研究,利用HPLC技术分离鉴定出了激动素、反式玉米素、激动素核酸等8种激素。

2生物活性

2.1抗菌作用芝麻素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20],而泡桐花及其果实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铅沉淀去杂质制成),体外实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布氏杆菌、革兰菌、酵母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从泡桐属植物中分到的紫葳新苷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乳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最小浓度为150μg/ml,并认为其角甲基是抗菌必要基团[21]。魏希颖等将泡桐花的黄酮提取物作了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强,而对黑曲霉、啤酒酵母、产黄青霉无明显的抑制作用[22]。

2.2治疗气管炎泡桐果及花治疗慢性气管炎有一定疗效,临床治疗1341例,有效率为81%,其中临床控制率7%,显效25%[23]。

2.3消炎作用泡桐花可用于治疗炎症感染,临床报道用其治疗16种疾病计244例,均有一定疗效,其中对上感、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的疗效较好,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4]。实验中通过观察泡桐花浸膏对哮喘豚鼠肺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发现泡桐花浸膏能明显延长豚鼠诱喘潜伏期,优于地塞米松(P<0.001);对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减轻炎症反应对哮喘豚鼠肺组织结构的破坏[24]。李寅超等通过实验发现泡桐果总黄酮及挥发油可通过抑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血嗜酸粒细胞(EOS)聚集而具有一定的抗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作用[25]。

2.4止血作用泡桐属植物中所含丁香苷有明显止血作用。本品注射液用于手术70例,良效(明显止血)30例,占42.9%,有效(出血减少)26例,占37.1%,无效14例[26]。

2.5毒性研究小鼠口服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半数致死量为21.4g生药/kg。大鼠口服2g/(kg·d),共21天,一般情况及体重均无异常,内脏病理检查未见中毒性病理形态改变。家兔急性、亚急性毒理实验中,泡桐果煎剂对心、肝、肾、脾、胃均无毒性病理改变。家兔灌服泡桐花浸膏或静脉注射,一般情况及食欲、体重、白细胞等均无明显变化,成人口服上述浸膏或肌肉注射,自觉症状、体温、脉搏及白细胞数等均无明显改变,但有轻度血压下降[4]。已有报道苯丙素苷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延缓骨骼肌疲劳、DNA碱基修复、抗凝血、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生理活性。从泡桐属植物的树皮和茎部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呋喃醌酮(methyl-5-hydroxy-dinaphtho[1,2-2′,3′]furan-7,12-dione-6-carboxylate),对hela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对polio病毒的brunhildeⅠ型EC50为0.1μg/ml对leonⅢ型EC50为0.1μg/ml[27]。另外,咖啡酸的糖酯类化合物被认为与该植物的颜色改变有关[28]。

2.6杀虫作用泡桐素、芝麻素可增强杀虫剂除虫菊酯的杀虫作用,可有效杀灭蚊蝇及其幼体[29]。

2.7其他作用泡桐属植物还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治手足癣与烧伤、消肿、生发等功效[4]。

从以上可知,泡桐属植物化学成分疗效显着且具多样化,但对该属植物的成分研究多集中于毛泡桐种,其他种涉及较少,而对部位的研究则多为桐叶,皮、根,茎次之,花研究的最少。对生物活性的研究则不够深入,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确定。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67(2):28.

2MasaoKazi,TokitiSimabayasi.AglucosidefromPaulownia.Japan,1931,93;735;27.

3KoitiIwadare.Lignin.Ⅱ.LiginofPaulowniaimperialis.JChemSocJapan,1941,62:186-189.

4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5KijjoaA,KitirattrakarnT,AnantachokeC.PreliminarystudyofchemicalconstituentsofPaulowniaTaiwaniana.KasetsartJ,1991,25(4):430-433.

6KotaroTakagawa.ConstituentsofmedicalplantsⅣstructureofpaulownin,acomponentofwoodofPaulowniatomentosa.YakugakuZasshi,1963,83:1101-1105.

7Hiroji,MayumiO,YutakaS,etal.(+)-PiperitolfromPaulowniatomentosa.PlantaMedica,1987,53(5):504.

8SchillingG,HugelM,MayerW.VerbascosideandisoverbascosidefromPaulowniatomentosaSteud.Z.,Naturforsch,B:AnorgChemOrg.Chem,1982,37B(12):1633-1635.

9SticherI,LahloubMF.PhenolicglycosidesofPaulowniatomentosabark.PlantaMedica,1987,46(3):145-148.

10DamtoftSoren.Biosynthesesofcatalpol.Phytochemistry,1994,35(5):1187-1189.

11HegnauerR,KooimanP.Thetaxonomicsignificanceofiridoidsoftubifloraesensuwettstein.PlantaMedica,1978,33(1):1-33.

12AdrianiC,BoniniC,IavaroneC,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paulownioside,anewhighlyoxygenatediridoidglucosidefromPaulowniatomentosa.JNatProd,1981,44(6):739-744.

13SorenD,SorenRJ.Tomentosideand7-hydroxytomentoside,twoiridoidglucosidesfromPaulowniatomentosa.Phytochemistry,1993,34(6):1636-1638.

14SoerenD.Biosynthesisofcatalpol.Phytochemistry,1994,35(5):1187-1189.

15李志刚.毛泡桐花化学成分.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6杜欣.毛泡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7YoshihisaT,SadaoK,KotaroT,etal.ConstituentsofmedicalplantsⅢConstituentsofleavesofPaulowniatomentosaandRhododendronkaempferi.KauazwaDaigakuYakugakubuKeukguNempo,1962,12:7-14.

18宋永芳,罗嘉梁,倪善庆,等.泡桐花的化学成分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1990,10(4):269.

19王文芝.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泡桐中的植物激素.分析化学,1984,12(6):531.

20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植物药有效成分分离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1WhitePJ.SeparationofK+-andCl--selectiveionchannelsfromryerootsonacontinuoussucrosedensitygradient.JExpBot,1995,46(285):361-376.

22魏希颖,何悦,蒋立锋,等.泡桐花体外抑菌作用及黄酮含量的测定.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401-404.

23河南医学院,等.泡桐果及花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河南医学院学报,1975,1:26-28.

24张永辉,刘宗花,杜红丽,等.中药泡桐花浸膏对哮喘豚鼠肺组织作用的病理学研究.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6):473-475.

25李寅超,赵宜红,李寅丽,等.泡桐花总黄酮抗BALB/c小鼠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研究.中原医刊,2006,33(19):16-17.

26谢培山,杨赞熹.救必应化学成分的研究—止血成分救必应乙素的分离、鉴定.药学学报,1980,15(5):3-7.

27KangKH,HuhHK,BakK.AnantiviralfuranoquininefromPaulowniatomentosaSteud.Phytother,1999,13(7):624-646.

泡桐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总结了循化地区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症状,结合本地实际发生情况及应用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综合客观的论述,并提出了丛枝病具体治理措施。

泡桐为玄参科泡桐属的落叶木。泡桐材质优良,速生丰产,在循化地区分布较广泛,是城乡绿化、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受丛枝病危害,叶片早落,致使植株发育不良,重者则成片枯死,导致其观赏性降低,在城乡绿化和造景中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据调查,该病发生率一般在8%~25%,且有日趋蔓延趋势。为此,我们对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进行了调查,现总结如下。

1发病规律

泡桐丛枝病病原为类菌质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20~0.82μm。在泡桐韧皮部筛管细胞中通过筛板移动,能扩及整个植树,一是带病的种根育苗;二是借助昆虫取食传播。传播昆虫有沙枣木虱、小板网蝽等。病原菌侵入寄主后长期有潜育现象,一般可达2~18个月,另外,病原菌在寄主体内有季节性运动,总的趋势是秋季随树液流动到韧皮部向根部回流,累积在根部越冬,翌年初春,随树液流动回升。据观察,实生苗发病低,平茬苗、留根苗发病率较高,平茬苗比对照(不平茬苗)在圃内发病率高3倍,3年后发病率可达20%以上。

2发病症状

泡桐丛枝病是全株传染病害,在枝、干、花、根部均可表现出病状,常见的有以下2种类型。

2.1丛枝型

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抽生很多小枝,节间变短,叶序紊乱,病叶黄化,小而薄,有明脉状和皱叶状,冬季小枝不脱落,呈扫帚状,发病当年或1~2年小枝枯死,会引起整株枯死。

2.2花变枝叶型

花瓣变成小叶状,花蕊形成小枝,小枝腋萌继续抽生形成丛枝,花萼明显变薄,色淡无毛,花托分裂,花蕾变形,有越季开花现象。

3综合防治措施

3.1预防措施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侵染性病害,可以通过控制病原传播、减少病原数量和增强树体抗性等途径进行预防。

3.1.1选育抗病品种或品系造林。从保护区选择无病母树采种和采根,建立无病虫害苗圃和林地,最好用种子繁育,在播种前可用50℃温水处理种子10~15min,能明显降低感病株率,也不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如采用根条育苗,需严格消毒处理,即将根条晾晒1~2d后,放入500~1000IU的四环素水溶液中浸泡6~10h,发病率可降至1/1000以下。

3.1.2培育优质壮苗。加强泡桐树的土、肥、水综合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改善树体营养状况,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3.1.3适当增施磷肥,少施钾肥。据试验结果,土壤中含磷量越高,丛枝病发病越轻;钾含量越高,发病越重。而且发病轻重与磷、钾比值反相关,比值在0.5以上很少发病。对二年生以上的泡桐,每年施磷肥0.10~0.25kg/株,适当调节磷钾比值,可有效地减轻丛枝病的发生。

3.1.4预防刺吸式害虫。于6~7月份进行叶面喷洒吡虫啉或呋喃丹药剂,防治沙枣木虱、小板网蝽若虫,以减少传病媒介,控制病害蔓延。

3.1.5清除侵染源。加强苗木管理,苗木生长季节不要损坏树根和枝条,对于初发病枝条应及早修剪,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泡桐的抗病能力。发病重的树木砍伐,剪下的丛枝要集中销毁以减少病源。

3.2治理措施

3.2.1春季环剥。春季树液流动前将病枝基部切断韧皮部,阻止病原菌向树液上下流动扩散,环剥部位应尽量距发病部位低点,根据发病部位、发病程度、着重角度、生长势等确定。环剥宽度和环剥枝的直径相当,粗大枝的剥口要适当宽些。环剥最佳时间为“春分”。

3.2.2秋季修除病枝。在10月下旬剪取病源枝最佳,不宜在生长季节进行修枝,以免引起伤流和病原体在树体内扩散。据试验,4月、7月、8月、9月分别修除病枝,病害复发率在100%、80%、50%、20%。

3.2.3注药法。采用25万单位的盐酸四环素和土霉素药液,于5~7月份用注射器向病株髓心注药液,苗高0.5~1.0m,注入10~20mL,苗高1.5~2.0m,注入40~60mL。对一至八年生的树木,应用吸根法,即扒开树枝对应的侧根,选2~3cm粗的根剪断,浸入药液中,封土埋好,经1~2d即可,2~3次为宜,也可以直接对病株叶面每隔3d喷200U的药液,连续5~6次,治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