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1:49:51

欧元范文篇1

一、欧元启动后的表现

1999年1月1日欧元成为欧洲货币联盟的正式货币,世人称这是20世纪末欧洲人在国际金融史上奉献的一份厚礼。回顾历史,人们清楚地看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抗争,终于有了今天的硕果,这不是历史的巧合,它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正是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世界人民以期待、关注的眼光观望欧元的发展进程;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投机者)拭目以待,探求新的商机。可是,欧元启动以来的四个多春秋中,它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兑美元的汇率起伏较大。从启动时的1:1.17,1999年底突破1:1的大关;2000年一度下跌历史最低值1:0.82;进入2001年后,虽时起时伏,但也持续在1:0.90大关徘徊;进入2002年,由于9.11恐怖袭击事件,欧元正式投入流通、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以及美国公司诚信危机的影响,欧元呈现强势,多次突破1美元;2003年以来,欧元更表现强劲,令世人瞩目。

然而,欧元是欧洲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新生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汇率出现低靡不振是正常现象,不能把主观愿望对新生事物的希翼,与现实形成的反差看作是欧元的不正常现象。尽管欧元汇率曾不断下跌,但并没有出现剧烈的震动,这几年来,它的增长曲线是平滑的,亦没有引至投机冲击,对于一种新货币的诞生,这不能不说是成功的。

事实上,尽管欧元机制存在着缺陷,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配套,但不能由此而视之为货币疲软的原因所在,况且欧洲央行亦不是不能进行干预,任何一种货币不能由其坚挺或疲软而判断其好坏。

二、欧元对欧盟的影响

欧元产生对欧盟本身良好的效益有目共睹,这也是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初衷。它可以提高欧盟的政治地位,降低成员国的交易成本,减少外汇风险,促使区域经济增长步入良性循环。

欧元区国家从2002年3月1日起正式向各原有货币告别,欧元成为无论是政府、银行、企业,还是个人使用的惟一货币。当这些国家的民众手中握着同一种货币时,也就是握住了在欧洲大陆上正在蕴积和涌动的新的力量。

诚然,欧元作为一种货币具有交换、储藏等经济功能。但欧元不仅仅如此简单:12个民族国家让渡自己的货币主权,而使用单一货币,统一由欧洲央行管理,这是欧洲人在世界史上的重要一笔,它对主权国家及其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心理都有着巨大的冲击。进入流通领域的欧元将会充分发挥超国家的货币力量,推动欧盟继往开来。

欧元的超国家力量,在经济上表现为强化了欧盟统一市场的透明性。竞争性与流动性;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各国政府决策更透明,与欧盟的联系更紧密;在文化心理上,以货币形式表达了欧洲的统一形象,增强了百姓对“欧洲公民”身份的认同。

在经济方面,欧元的力量最直接地表现在商品价格上。对于同一种商品,欧元直截了当地显示出不同国家的价格差。比如可口可乐,在芬兰是1.18欧元,在希腊则卖0.53欧元,到了德国竟只售0.35欧元,令人对欧元的感受是活生生的。既可用一把尺子“货比三国”,又省去跨国购物兑换货币的繁琐,这实实在在的实惠,会让人对欧元越来越有感情。市场的透明性加剧了市场竞争,消费者自然从中受益,譬如,德国人就可去西班牙买比本国便宜50%的福特车。由此可见,市场的透明性同时也刺激了跨国消费的活跃和流动性,进而带动了生产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等整个经济链的连锁反应。欧洲市场上的商品、劳动力和资本,在快速流动与交流中实现了优化配置。

在政治方面,可以说,当欧元区各主权国家接受欧元时,也就放弃了以“本国货币”杠杆调节国内政策的权力。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它们必须根据欧元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由于货币的统一和欧洲央行的统一管理,这些国家的政府越来越多地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只有与欧盟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管理职能。政府间的政策协调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增加了国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在欧盟深化的过程中,货币已成为推动其成员国政治合作的“市场之手”。此次欧元的成功发行,欧元区原货币的兑换工作比预想的要顺利得多,即得助于各成员国同欧洲央行等机构的密切配合。

欧元的流通也显示出一种文化心理的变化。在告别旧币时,欧元区人民怀有的不是更多的留恋,而是对欧元和一个统一、和平与更强大的欧洲的期盼之情。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所称,“欧洲人真的是高高兴兴地把欧元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欧元将成为他们理解共同的欧洲身份和共同命运的关键因素”。[5]

三、欧元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随着欧元纸币和硬币进入流通,欧元也就成为真正的完全货币。它的影响将超越欧元区,向世界各地扩散。现在有些国家或地区已单方面宣布以欧元为法定货币,而相当多的非洲国家原先同法国之间的货币合作关系将转为与欧元挂钩。即使不考虑欧盟东扩候选国的货币与欧元之间的兑换关系,欧元从启动之日起也将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发挥决定性的影响。圣马力诺、梵蒂冈和摩纳哥等国已与欧盟达成协议,将欧元作为法定货币;安道尔、黑山共和国等也宣布欧元为合法货币;法非金融合作区的14个非洲国家也将西非法郎和欧元保持固定兑换关系;保加利亚、爱沙尼亚等国将实行本国货币与欧元直接挂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中欧国家也确定了本国货币与欧元的汇率浮动幅度。

如果考虑到欧元区的经济实力和外贸数量,欧元作为世界性货币的意义将更加突出。在目前的12个欧元区国家中,生活着3.02亿人口,而另外两大货币区——使用美元的美国和使用日元的日本,人口分别为2.72亿和1.27亿;欧元区的开放程度高于美国和日本,亦即欧元区与第三者的贸易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欧元区的出口占国际出口量的19%,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5%和9%.[3]

就欧元对世界金融体系的影响而言,欧元作出毋容置疑的贡献:实现统一金融格局的多元化,改变了美元独霸50年的局面,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ORYFUND,简称IMF)的总部将面临迁址。IMF原则第13款第1条规定,IMF的主要办事机构应设在拥有最大份额的成员国的领土上。美国在二战后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其在IMF中占有最大份额,并远远超过德国和法国。但是,如果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能顺利运行,其成员国(估计英国、瑞典、丹麦最终将加入欧元区)所占的IMF的份额总数将可能超过美国,那么,IMF将不得不面临将设在华盛顿的总部迁到欧洲或是要修改规定的两难境地。[2]

2.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简写SDRs)的确定也将受到影响。自1980年以来,SDRs的汇率一直由美元、德国马克、日元、法国法郎和英镑五种货币的汇率通过加权计算来确定。欧元的启动,使SDRs的确定不得不发生变化。如1996年,SDRs对一篮子5种货币,分别为美元39%.德国马克21%、日元18%、英镑11%、法国法郎11%;1999年,仍是5种货币,但马克和法郎相应变成了等值的欧元32%;而2001年,调整成了4种货币,分别为美元45%、欧元29%、日元15%、英镑11%.[2]

3.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应该是三足鼎立的局面。欧元刚刚启动不久,欧元区内部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作为一个依靠协议成立的联盟,与美国长期积累的体系化、制度化的强大货币机制相比不免显得稚嫩和脆弱。但是欧元的出现,代表的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在承认欧元不可能在短期内替代美元的同时,也应看到,欧元在未来肯定是美元最强有力的竞争对象。随着欧元区的扩张和自身实力的增强,欧元与美元的金融战将会不断升级,欧元的地位将会日益提高。日本虽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泡沫经济破灭,经济衰退与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互为因果,而且以邻为壑,用诱导日元大幅贬值的方法刺激本国经济,影响了日元的威信,但日本毕竟是第二经济大国,日元具有的国际金融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可以预见,在十到二十年内,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能是以美元为一极,日元和欧元分别是一极,前者态势较强,后者较弱,随着时间的推延,欧元、美元力量趋于均衡。

四、欧元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

鉴于东南亚与我们密切的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中国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欧元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我们认为,欧元的启动将对东南亚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既有利,也有弊。

从有利的角度看,有三个方面的影响:(1)欧元的启动拉低了美元兑东南亚货币的汇率,使美元对东南亚各国货币形成的压力有所减轻;同时,欧元兑美元的强势将使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走高,其他亚洲国家货币因此得到了支撑。(2)欧元的启动减少了东南亚国家对美元的依赖。长期以来,东南亚国家一直依靠美元进行贸易往来,这种对美元的过分依赖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后果,其中之一就是使当地货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背离的程度愈来愈严重。东南亚国家曾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究竟用哪种货币取代美元,有关各方难以达成共识。欧元的诞生可以说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一个建立新的贸易关系的契机。由于对美元的依赖性降低,今后东南亚国家对美元的需求将有所减少,而对欧元的需求将有所增加,而且使用欧元将使东南亚国家获得欧盟成员国的低息贷款。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也将重新调整外汇存底中各种货币的组合,改变目前欧洲货币储备偏低的状况。(3)欧元的启动将促使东南亚国家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东南亚国家已经认识到,为了应付形势的变化,除了完善自身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外,还必须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这样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从不利的角度看,欧元的启动将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造成冲击。由于美元贬值,当地币值上扬,同时由于欧洲国家产品竞争力提高,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在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不利地位,并因此失去部分欧洲市场。另外,欧元如果能够按照预期的那样保持稳定,并促使欧洲国家下调利率,降低欧洲地区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改善欧洲的投资环境,那么,预计将有更多的欧洲及其他地区国家的公司把资金从亚洲转移到投资条件更好的欧洲,这对急需外资的东南亚国家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因此,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本国经济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利用欧元的启动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是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新课题。

五、欧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999年元旦,欧元刚刚诞生,北京的外汇倒爷们就开始急切地关注美元、欧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对于中国普通百姓来说,欧元有可能成为美元之外的另一个在货币保值方面的选择。对企业而言,在欧元过渡期内会出现汇率波动,需要警惕汇兑风险……但欧元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更为深远。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稚嫩的金融将面临三个层次的冲击。在欧盟内,中国银行的拓展更为艰难,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在欧盟外部,例如东南亚、北美、东欧和中东,欧盟金融机构将增强业务开拓力度;而在国内,欧盟作为一个集合体对中国金融业提出更强的挑战,必然进一步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

总的来说,欧元启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可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从长期来看,如果真如一般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所预料的那样,欧元的启动将导致欧元区国家GDP增长速度的提高和利率水平的下降,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将会增加,中国可以从欧元区吸引到更多的资本。欧洲统一的金融大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金融机构以比较便宜的成本筹集到自己所需要的资金。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鉴于欧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进口市场和第四大出口市场,以欧洲货币计价的政府贷款和商业贷款在我国对外借款总额中超过40%.[6]欧元启动为中国调整外汇储备和外债的币种结构,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从而降低美元大幅度下跌所造成的风险提供有效途径,欧元启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

从短期来看,欧元启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则是相当不确定的。欧元区经济影响中国经济的主要途径有三个:欧元区国家GDP变动对中国出口的贸易创造效应;欧元区区内贸易交易成本降低对中国出口的贸易转移效应;欧元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的相对价格效应。就贸易创造效应而言,欧元启动对中国贸易的促进作用是不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会被贸易转移效应所抵消。中国对欧出口主要还是要看欧元区国家的现实经济状况。目前,欧元区的经济增长远不如预想的那么强劲,欧洲中央银行几次降息,欧元汇率起伏较大。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中国增加对欧元区国家的出口。另一方面,欧元启动之后,欧元区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会加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欧元启动对中国出口的一个明显积极作用是减少了我国贸易结算的复杂性。中国企业不必再为同欧元区各个成员国的贸易而进行货币兑换,减少了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营节约更多的成本。欧元的使用使欧元区国家价格更具透明性,便于中国企业确定成本优势之所在。但是,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必须对自己的财务和统计工作乃至计算机系统进行重大调整。

欧元范文篇2

欧元作为一种独立的超国家性质的法定货币于1999年1月1日在其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启用。它的诞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金融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的启用无疑对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跨国货币对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尤为深远。

随着欧元的出现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真正走向“多元化”格局,美元的垄断地位必定会弱化,当今汇率体系中过分依赖美国的现象将有所改变。美元、欧元占统治地位而日元扮演“小伙伴”角色的多元化货币体系,将会取代以美元占垄断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美元仍是主导货币,但欧元决不是附庸,它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在国际事务、全球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竞争中发挥重大作用。

一、内部环境是影响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决定因素

1、欧洲经货联盟的经济规模与经济实力奠定了欧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重要地位

在过去的十年间,官方外汇储备结构发生丁很大变化。美元份额从1993年的56.6%上升到1999年的67.9%,随后便维持这一水平直到2001年末。然而,2002年美元所占比例降到64.3%,而欧元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在2002年所有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为14.6%,略高于1999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另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发表的储备构成显示欧元的份额在上升,而一些亚洲新兴国家也更大比例地增加了欧元的储备。日元所占比例从1993底的7.7%降到1997年的5.2%,2002年以前一直在这一水平上下浮动。英镑一直维持3%—4%的水平,瑞士法郎不足1%,其他货币到2002年升至11%.

需要说明的是,1999—2002的欧元份额不能直接与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荷兰盾和欧洲货币单位所占份额相比,然而通过调整数据,只考虑欧元区以外这些货币的持有量,1998年这些货币所占的总份额实际上是与1999年的欧元份额是一致的。

一种货币能否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主要取决于发行该货币经济体的规模,该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大小,以及该储备货币币值的稳定性,而其经济实力是最后的决定因素。欧元背后的经济体是由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爱尔兰和希腊12个欧洲国家组成的经济货币联盟,其经济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欧元区拥有3.02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63710亿欧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为15.2%(不含欧盟15国之间的贸易)。单从经济实力、经济规模来说,欧元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提并论的经济体。欧元在世界储备货币中的比重逐步加重,将进一步促进全球储备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2、欧元的稳定程度及欧洲中央银行的信誉同样影响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作为国际货币,其目前及未来的价值都应保持稳定。但货币的币值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货币发行国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的能力,而是否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区各国的货币政策已让渡给欧洲中央银行。因此欧元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洲中央银行能否保持对政府的独立性。欧洲中央银行是参照德国联邦银行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它不向联盟机构和各国政府负责而只向欧洲议会负责,具有很高的独立性。《马约》议定书第7款规定:欧洲中央银行以及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在行使权利、执行任务时,不得接受欧盟任何机构、团体或成员国政府的指示。这些机构、团体或政府必须遵守规定,不得影响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决策。为了保证其独立性,《马约》还禁止欧洲中央银行为成员国政府财政赤字提供融通资金。

除了以法律形式保障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独立性之外,《马约》第109条及其相关条款还为加入欧元区的国家规定了五项经济趋同标准,对各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利率、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欧元的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另外,《稳定与增长条约》、《新的货币汇率机制》和《欧元的法律地位》等文件,对欧元币值的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欧洲中央银行“善意的支持”战略有助于提升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杜伊森贝格强调,欧元的国际化并不是欧洲货币联盟建立的目的,也不是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欧洲货币联盟的实行,欧元的启动,其目的是促进欧元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成员国经济福利的增强;欧洲中央银行的目标是保持欧元区的价格稳定。对于欧元的国际化问题,欧洲中央银行采取一种中立态度,既不限制也不鼓励,而将欧元的国际化进程交由市场去决定。

欧洲中央银行虽然一再强调不推广欧元的国际使用,并任由市场来决定,但实际上,欧洲人在这方面的政策和行动表明他们采取的是“善意的支持”战略。从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历史看,想要迅速推进欧元的国际使用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既取决于欧元区的经济实力与政治稳定,还取决于欧元自身的稳定,并要服从于货币使用“网络外部性”原则。从这个角度说,欧洲是典型的“实证主义者”,欧元的国际使用也将是一个逐步拓展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欧洲的政治态度,而这种态度可能又取决于欧元为欧洲人带来的好处,尤其是经济利益。

二、外部环境是影响欧元国际货币地位的重要因素

1、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有所增强

作为国际支付工具,美元在短期和中期内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结算货币,但欧元已成为重要结算货币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些与欧盟有密切的经济、商业和金融联系的国家受到欧元启用的直接影响。这些受直接影响的国家通过与欧盟签署协定等建立了联系,它们分别是:签署入盟前协定的国家(塞浦路斯、中欧和东盟);签署协作和海关联盟协定的国家(马耳他、土耳其);签署合作伙伴协定的国家(地中海国家)或通过其它特殊方式建立联系的国家,如《洛美协议》的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通过加入欧元区和在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中使用欧元,这些国家不再承担货币兑换风险和由这些风险带来的沉重费用。目前,全世界共有55个国家将欧元作为其本国货币的参照货币。

欧元消除了欧元区内部各种货币之间的汇兑成本,减少了汇率风险,降低了资本跨境流动的成本,增强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和便利性。欧元区各成员国所有政府公债都以欧元定值、发行,银行间货币、资本和外汇市场都以欧元进行交易,这就使欧元成为证券市场上的重要交易手段,并使国际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业务量和货币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欧元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欧盟可同时在欧元区内部和外部筹集到大量的资金,以增强欧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吸引力。

在国际债券市场,1999年,以欧元区货币标价的债券净发行额比1998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发行量超过美元。2000年,以欧元计值的债券净发行增长一度缓慢,连续两个年度低于美元计价的债券发行额,2002年前三个季度,欧元计值的债券发行额再度超过美元,表明国际投资者对欧元的兴趣再度转趋浓厚,大量的国际投资和投机资本转向欧元市场。

利差的变化是投资转向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美国的官方利率为1.25%,日本的官方利率基本为零,而欧元区的官方利率为2.5%.这种利差增加了欧元的吸引力。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易辛表示,欧元区目前的利率水平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欧洲央行已为经济更为强劲地增长创造了条件。另外,2003年11月1日上任的欧洲央行新任行长特里切尔,其货币政策立场较倾向“以增长为中心”。业内人士称,欧元区维持目前利率水平的机会很大,甚至还有升息的希望,这将支持欧元和美元保持100个基点的利差优势。“。

国际投资资本转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欧元区经济前景的确定性要高于美国。与美国相比,欧元区以传统经济为主,新经济仅处于起步阶段,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较小。正当美国宏观经济恢复乏力、公司盈利能力骤减、微观经济计量可信度大打折扣之时,欧元区经济恢复势头较强,前景也较为明确,导致国际投资和投机资本大量流向欧元区。

另外,美国不断增长的巨额外贸和财政赤字给美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降低了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从而相应地提高了对欧元的信心。美国商务部日前发表的报告显示,2002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创记录的5034亿美元,比2001年猛增了28%,其中,贸易逆差高达4352亿美元,比2001年的贸易逆差猛增了21.5%;而且,美国2003财政年度的预算赤字是3740亿美元。

2、欧元汇率呈现走强趋势

1999年1月欧元启动时的汇率是1.018美元,之后一路下滑,处于强势美元的阴影中。2000-2001年间欧元的价格明显被低估了,主要因为欧元还没有正式运行,人们对欧元大多持观望态度。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并于2002年3月1日起正式取代各成员国货币而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伴随着欧元的流通,欧元汇率也从2月1日的0.8560美元开始一路上扬,从3月底到7月份基本上呈单边上扬的走势,并一度突破美元单价,摸高1比1.02美元,此后触高回落。欧元对美元1:1的比价,是一个关口,也是一条心理线。这一比价具有独特的意义,象征着欧元已经出现由弱转强的趋势。此后,7—10月欧元的平均汇率大体维持在平价水平附近;11月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再度突破平价水平,12月继续上升,并在一周内接连突破1.01、1.02、1.03的关口,全年升值超过20%.2003年,欧元汇率基本呈上扬趋势。5、6月欧元兑美元创下1.19的历史新高,8月份小幅下滑之后继续上扬,12月30日达到1.2499的制高点。

欧元区真正的利好因素是欧元的流通。欧元纸币和硬币的流通使得欧元的价值有了一种“实在感”,增强了人们对欧元的信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性质上的缺陷。

另有分析家认为,支撑欧元走强的根本因素并非欧元的“强壮”,而是美元的“疲软”。较大的美欧利率差、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和流入美国的外资急剧减少,是导致美元疲软的三大因素。从市场因素看,欧元汇率的回调是基于“欧洲无坏事,美国无好事”。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用尽之后,汇率政策成为美国刺激经济的最后工具,而欧洲恰好需要便宜的进口和较小的通货膨胀压力。

就美国而言,美元适度贬值有利于美国的出口,从而降低巨额贸易逆差,推动美国经济复苏。对欧元区国家来说,欧元升值可以提升投资者和其他中央银行对欧元的信心,从而增强欧元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欧元升值还可以帮助欧元区国家抑制通货膨胀,使欧洲央行得以放松银根来刺激经济复苏。当然,欧元大幅升值对欧元区的出口会造成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欧元适度升值对美欧双方都是利大于弊。这也是布什政府和欧洲央行对过去一年多欧元升值、美元贬值基本上采取袖手旁观态度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

欧元范文篇3

关键词:国际金融;国际货币体系;主权债务危机;欧元

2010年伊始,以希腊为起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相继被下调主权评级,欧元大幅贬值,希腊不得不向IMF与德国申请贷款援助,这是继冰岛之后发达国家再次发生的破天荒的求助行为。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前景仍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欧元崩溃论”与“局面可控论”两相对立,甚至有人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终结。欧元崩溃的论调难免危言耸听,短期内欧元地位必将受到一定冲击,欧洲将经受经济结构转型与低迷增长带来的阵痛;长远来看,欧洲各国可能借机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特别是财政纪律的约束与政策的统一与协调,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欧元仍将是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一、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成因

如果说希腊自曝债务问题成为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导火索,那么欧元区经济结构失衡则是危机的根本原因,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则将欧洲经济结构问题暴露出来,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缺陷则对危机产生加速与放大效应。

(一)经济结构失衡是根本原因

全球经济结构失衡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大诱因,这已经被人们讨论很多。事实上,欧元区几乎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缩小版,在欧洲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不断累积。欧元区经济失衡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核心国与国经济结构差异巨大。作为欧元区的核心国之一,德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是世界出口大国,2009年出口总额达到1.5万亿美元,经常帐户余额达到160.6亿美元;而相应地,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希腊和葡萄牙等是主要的赤字国家(表1)。由于德国内需长期不足,过剩的供给需要通过出口在国际市场消化,欧元区国家恰恰是其传统出口市场。与此同时,德国居民储蓄率偏高,德国银行业手中的资金无法在国内寻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便将资金出借给西班牙、希腊、爱尔兰等国家。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德、法国银行共持有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90%的外债。这些资金一方面为资本流入国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一旦债务国负债规模脱离其经济基本面,这种国家负债消费、核心国家出口并贷款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持续,违约风险就会增大。欧元区经济不平衡以债务危机的形式爆发,这正是欧洲目前所经历的危机。

债务国负债规模为什么会脱离经济基本面呢?这就涉及到欧元区经济结构的另一个特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对美欧国家的整体经济贡献份额巨大。作为全球第一经济和金融大国,美国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大约为20%。人们更容易忽略的是,欧洲国家经济对金融和房地产业的依赖度更高。金融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接近30%。根据IMF的统计,2008年欧元区银行资产、债券余额和股票三类金融资产是GDP规模的4.8倍,而在美国该数据仅为3.9倍,其中欧元区银行资产规模达到36万亿美元,而美国仅为14万亿美元。因此,在房地产饱沫和全球银行业危机的双重冲击下,欧元区各国政府为救市而不得不大举借债,债务比例迅速飙升。另外,欧元区另一个较为显著的经济结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僵化问题,这使得其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以来较为低迷,在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中更是大幅下降4.2%,远远超过美国经济衰退的幅度。由此而导致税收下降,这是欧元区债务赤字比例同时大幅飙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制度缺陷的放大效应

当然,欧元区并不是世界上负债率最高的地区。2009年,欧元区整体GDP与美国相差不大,但美国政府以1.4万亿美元的负债总额居世界首位;而日本政府债务在2009年甚至占到了GDP的195%。尽管美元、日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也因国内巨额的债务而受到一定影响,但却并未引起市场恐慌和货币危机。希腊债务危机之所以直指欧元危机,是因为它暴露了欧元的内在弱点——缺乏统一的政策支持。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各国就在危机应对上出现过政策分歧,因此从制度层面看,欧元面临当前困境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从货币政策看,欧元区各成员国使用同一货币,具有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欧洲央行独立性较强,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的货币政策大大限制了其成员国应对危机、调控经济的能力。在财政政策方面,《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其成员国财政赤字水平不得超过GDP的3%,债务水平不得超过GDP的60%。因此,在危机情形下被认为是最有效避免经济严重下滑的公共支出政策,在欧盟的框架内被严重束缚住了。加上欧盟以“辅助原则”(欧盟尽量不介入成员国的施政)为基本运作方针,并没有建立可以酌情运用于区内的“共同财政资源”,因此一旦成员国出现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就不得不使用赤字财政予以应对,从而动摇了货币联盟的基础,打击了投资者对欧元的信心。

二、危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在债务危机的冲击下,欧洲经济的复苏之路将充满坎坷与荆棘,最大的可能是形成“L+W形”的增长轨迹,即在经过深度的衰退之后,经济止跌复苏,但复苏力度较为疲弱,且不排除呈现二次触底的风险。一方面,欧洲国家削减财政支出的举措将进一步限制经济增长。由于无法在短期内解决高失业和财政赤字问题,到2012年以前的年均GDP增长可能徘徊在1%左右。整体来看,欧盟可能在2012年失去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另一方面,如果出现债务重组,持有大量欧洲债券的欧洲银行业可能出现新的资产减记损失,金融部门可能出现新的风险,并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的反馈效应。另外,全球经济可能因欧洲危机而产生共振,疲软的需求进一步为欧洲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救市成本较为巨大,给金融市场带来压力。希腊对欧洲来说,算是微不足道的经济体,GDP仅占欧盟的1.8%,未来几年内所需的再融资规模不会超过1000亿欧元,这并不是关键风险。人们更为担忧的是,像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爱尔兰等这类公共债务飙升而又“太大而不能倒”的国家如果也步希腊后尘,救市成本将剧增,仅靠欧洲的团结可能无力回天。意大利的公共债务大概相当于GDP的115%,其中20%的债务需要在2010年进行展期。英国目前的预算赤字接近GDP的12%,是该比例最高的欧洲国家之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债务占GDP水平虽不如英国与希腊高,但未来三年均需要相当于GDP45%的融资总额。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9年末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等五国总计政府外债规模为2.1万亿美元,主要国家银行业对五国的合计债权达到3.2万亿美元(图1)。整体看,欧洲国家在2010年必须筹集大约2万亿美元资金。随着旧债不断到期,未来3年欧洲政府融资需求将不断攀升。而欧洲的储蓄率并不高,债券市场高度开放,债券主要由国际投资者认购。如果欧洲确保债务可续性的承诺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巨大的再融资需求将给金融市场带来流动性压力。

欧洲还可能出现政治上的动荡。习惯高福利、舒适与悠闲生活方式的民众会以更多的方式抗议政府的改革举措。而财政状况与经常账户良好的国家,民众会极力反对将纳税人的钱去救助那些挥霍无度的国家。就相互之间的监管协调,救市责任与权利的分配,对某些国家实施惩罚性监管措施等问题上,欧洲各国之间还会有更多的交锋和博弈。

正因为上述因素,国际评级机构不看好“欧猪五国”前景,国际投机者加大赌注做空欧元,甚至不乏幸灾乐祸者。在部分欧洲成员国的左派政治力量、一些国际学者以及做空欧元的国际投机者看来,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是咎由自取,是由高福利的社会制度、日益下降的竞争力和无能的政府共同造成的,不能让别国为其买单。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些国家退出欧元区,避免助长道德风险。

三、危机的化解路径

从历史经验看,债务危机不外乎如下化解方法:第一,主动自救,下决心“开源节流”并付诸行动,赢取债权人与投资者的信心。对此,欧洲尚有文章可做,特别是大力改革高福利的社会制度、削减行政开支等。北欧国家强大的制造业竞争力与南欧国家的旅游文化产业是重要的收入支撑,欧洲货币汇率贬值为此提供了良机。第二,积极争取外部援助,为经济调整赢取宝贵时间。比如,建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邀请财力雄厚的主权财富基金参与援救等,都是可供选择的方法。第三,债务货币化。欧元仍然是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在欧洲经济不振、通货膨胀尚未成为首要威胁之际,欧洲央行有实施定量宽松的空间,提供足够的流动性购买欧洲国债,满足再融资需求。第四,债务重组。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以寻求债权人更多的宽限期。

选择何种方法,这需要充分权衡危机的救市成本、救市时机、国际协调能力和成本分摊机制等多种因素。必要时,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方法。目前,世界各国总计外汇储备超过8万亿美元,IMF经G20成员国增资5000亿美元后的危机救助实力也大增。美国、中国等欧洲重要伙伴国均表态密切关注欧洲债务危机发展的影响,并表态不会调整欧洲债券投资策略。德国和荷兰等国借助新兴市场需求旺盛、欧元贬值之机,贸易盈余大幅增加,可提供新的资金来源。综合起来,欧洲债务危机的救市成本虽大,但危机方程式仍然有解。当前及已经开展及未来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可简单归纳为救市三部曲:公务员之家

第一步,提供紧急资金支持,制定财务巩固计划,稳定市场信心。5月份以来,欧元区国家启动了1100亿欧元的希腊危机救助计划。欧洲央行顶住压力,实施量化宽松的政策,同意有针对性、有限地购买欧元区成员国国债。欧洲各国财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7500亿欧元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救助机制。美联储与欧洲央行重新启动货币互换协议以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纷纷表示将开展财赤削减举措。

第二步,增收节支,削减财政赤字。稳定信心是权宜之计,仅为危机的化解赢取了时间。要巩固市场信心,需将财政赤字比例降至可承受的水平。一方面,要通过经济增长、增税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利用欧元贬值之机,加大力度推动对美国与新兴市场的出口,一些国家开始有所斩获。未来,还将推出新的增长与增税政策。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削减行政开支、社会福利,以及实施结构性财政退出刺激计划。来自工人阶层的阻力将会巨大,但为眼前舒适生活而拥抱更痛苦的未来并不值得,欧洲必须做出明智的选择,政治领导人的魄力将至关重要。

第三步,实施更为广泛的改革计划。欧洲债务危机的种种深层次原因,诸如统一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的矛盾、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导致经济竞争力不断下降、金融监管与财政监督机制薄弱等,需要得以大刀阔斧的改革。欧洲国家将付出艰辛的谈判努力,走向更大程度的一体化,特别是借危机之机在财政预算统一问题上向前迈出更大步伐,甚至实现政治上的联盟。对成员国实施差别化的监督与管理政策,既要求部分成员扩大内需,也要求过度消费的成员国增加生产。推动劳动力市场、创新激励与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改革,增强欧洲经济的竞争力。增进成员国之间的沟通与团结,避免重大决策过程中无效率的争吵。

四、危机下的欧元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引发欧元大幅贬值,欧元崩溃论一度甚嚣尘上。我们需要以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欧元的未来。短期来看,危机及其救援措施,必将令欧洲国家与国际社会付出相应代价。长远来看,危机有利于欧洲重新审视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缺陷,并致力于解决相关问题,欧元仍将是国际货币体系重要一员。

(一)国际社会不能容忍欧元的失败

如果债务危机导致欧元解体,必然意味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逆转,带来的巨大成本将远比救市成本大得多。二战后,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成立,欧洲一体化有着多重目标。首要的是防止集权国家的出现和不同民族之间矛盾的激化,避免再次发生战争。其次是把欧洲各国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上的重要一极,更少地受世界大国的制约与威胁。对于小国寡民的欧洲来说,除了联合自强、扩大一体化程度之外,别无他途。半个多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在不断克服内部摩擦与外部威胁,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更为重要的是,欧洲发展到货币联盟之后,若因一时挫折而走回头路,退出成本巨大。希腊、葡萄牙等小国当然不愿退出,而宁愿选择接受欧盟监督并采取财政紧缩措施。一方面,退出欧元体系,商品交易、工资、税收、信贷、证券等需要货币计价的经济行为都需要重新换回本币,在财政危机之际,将更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与时间成本。另一方面,退出欧元区将使这些国家的运行雪上加霜。承蒙欧盟的庇护,希腊等国家有条件地获得救援,如果离开欧元区,在同样面临财政困境的情况下,区区小国如何获取市场信任?同时,欧盟及其德、法等核心国也不会轻易同意某国退出,否则将更加重创市场信心,带来不可预想的灾难。事实上,欧委会反而希望更多的成员加入,以重振国际信任。5月12日,欧委会宣布爱沙尼亚达到加入欧元区的标准,2011年有望起成为第17个欧元区成员国,这并非偶然之举。

国际社会也不会容忍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逆转,特别是欧元的失败,必须采取国际合作协助欧洲走出危机。一方面,欧元区债务危机的走向在相当程度是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对评级机构、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国际社会不能熟视无睹;对无约束的资本主义市场力量,各国政府日益视之为洪水猛兽。另一方面,若债务危机失控,不仅欧元将受到冲击,而且可能将连累更多的欧洲大银行,掀起新一波全球金融危机,因明此必须给予紧急救助,阻断风险传染的源头。作为欧元区核心国,德国与法国对援助计划虽有迟疑和争议,最终也无法承担不作为的政治风险。对欧元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来说,更不愿看到因为欧洲危机而引火烧身,为来之不易的经济复苏平添麻烦,因此必须给予适当的支持。特别是东亚与中东国家因欧元的贬值而出口受损,持有的欧元外汇头寸也面临损失风险,将会以间接的方式力挺欧元。

(二)欧洲可化危机为契机,推进改革,解决一体化进程中的机制缺陷

从积极的角度看,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反而相当于一次难得的压力测试,迫使欧元区各国重新检视一体化机制中存在的缺陷,及时纠偏,亡羊补牢未为晚。欧洲国家可能将以本次危机为契机,扫除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障碍,推动更为持续、均衡与稳定的经济增长。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第一个缺陷是统一了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与监督机制。欧洲央行可以相对独立的操作,瞄准通货膨胀目标,保证总体的经济增长与价格稳定。但是,各国经济结构与面临的问题不同,由于缺乏利率和汇率的周期性自动调机制,只好采取灵活的财政政策应对本国经济变化,在财政上会缺乏自我约束。在福利传统深厚的欧洲,政府在福利项目上扩大开支更能吸引选票。改革方向很明确,欧元区国家需要寻求更为统一的财政政策与监督机制。很多政府官员在危机中已经发出了类似的呼吁,更为广泛的政策安排将紧随而至。

第二个缺陷是加入欧元区的标准及其执行缺乏权威性。为保证欧元区建设顺利推进,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成员国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负债规模不得超过GDP的60%,突破标准的可给予相应处罚。然而到2009年,只有极少数的国家符合这一标准,也没有任何违规国家受到处罚。许多研究在反思这一标准是否真正可行,以及是否需要重新检视。危机后,欧洲各国可能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推出行之有效的新机制与新规则。

第三个缺陷是欧元区在创建时没有设计统一的救助机制,缺乏明确的最后贷款人。这在此次危机中充分暴露出来。在2009年初东欧危机爆发时,各国对救助东欧的态度不一;在今年以来的希腊债务危机中,德国、法国及其他欧盟成员国就该不该救希腊争执不下。这事实上在相当程度上延误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为市场信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为避免成员国在责任分摊上的苦乐不均,组建欧洲货币基金可能是较为可行的改革方向。赋予欧洲央行更大的金融稳定权限而非单一的通胀目标制,也可避免在危机爆发时迟疑不决。

(三)欧元地位短期内受创,中长期仍将站稳历史舞台

毫无疑问,经过债务危机的冲击,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削弱。由于欧洲债券遭到投资者抛售,一些国家转投美元避险。欧元汇率将会回归到更加反映欧洲经济基本面、生产率增长的均衡水平。欧洲央行在更长时期内延续宽松货币政策,也会制约欧元汇率的反弹力度。短期内,危机恶化将带来滞后影响,使得欧元可能发生过度的调整,欧元兑美元汇率可能会下降到1.2附近(图2)。根据IMF的统计,欧元在全球国际储备中占比达到最高峰是在第3季度的27.7%;2009年第4季度和2010年第1季度分别下降至27.3%和27.2%,预计2010年欧元的所占比重还会继续降低。公务员之家

长远来看,随着欧洲推进改革进程,设计更优的欧洲一体化机制,欧元仍将站稳历史舞台,仍将是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员。

第一,欧元区仍然具有规模优势。一种货币的国际地位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实力、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币值的稳定性。从经济规模看,欧元区仍然是与美国相差较小的第二大经济体,在贸易规模上欧元区远远超过美国,且欧元区成员国仍有扩容空间。从金融市场看,欧元区也具有相当的优势,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业市场,资本市场仅次于美国。因此,欧元地位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第二,债务问题并非欧元区独有。事实上,欧元遭遇的麻烦在相当程度上与美国在投行、对冲基金和信用评级机构方面的控制权有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债务规模与债务比例比欧元区更为严重,但这些机构却选择欧元区最薄弱的国家作为投机、炒作的对象。欧洲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建立自身评级机构的计划,一旦美国与日本债务风险凸显,形势将有利于欧元地位的提升。

第三,从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看,美元在中长期内的隐忧重重,而日元、人民币尚未真正具备挑战美元地位的实力,在此空档期间只有欧元具有相对的实力和价值。而且,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主流意见均认为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世界各国始终没有放弃削弱美元地位,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长远计划。与美国争夺国际货币体系话语权,欧洲暂时处于交锋的弱势,但这并不能阻挡欧洲国家的一贯努力。

第四,欧元贬值具有两面性。债务危机后投资者对欧元信心下降、欧元不断贬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欧元区经济危机会就此加重,如果处理得当,欧元适当贬值反而有利于稳定经济、保护欧元。一方面,由于希腊50%以上的出口是对欧元区以外的国家,特别是旅游在希腊出口总额中占了70%,考虑到希腊三分之一的游客来自欧元区以外,欧元贬值将推动希腊出口增加,贸易逆差将明显缩小。希腊债务大多以欧元计值,因此不会出现债务猛增的局面,这也有利于稳定财政。另一方面,欧元贬值会让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国受益。由于该国40%的出口面向欧元区以外的国家,德国经济可能将引领欧元区经济的整体复苏,从而恢复市场对欧元的信心。欧元贬值还将促使欧元区国家加快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欧元区经济体只有平衡发展出口和内需,经济发展之路才会走得更可持续,作为该区域统一货币的欧元才有望从根本上摆脱困局。在这方面,作为欧元区核心国的德国必须率先寻求全球和区域贸易平衡的新思路,对依赖出口的经济模式做出改变。

总之,欧元创立至今,不仅推动了欧元区国家经济融合,而且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在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欧元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创举,经历危机是难免的,欧元区国家必然将从危机中汲取教训,不断推进改革,推动欧元的发展,稳固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RebalancingGrowth,WorldEconomyOutlook.IMF,April2010.

2.MeetingNewChallengestoStabilityandBuildingaSaferSystem,GlobalFinancialStabilityReport.IMF,April2010.

欧元范文篇4

摘要:从欧盟全局来看,如果任由PIIGS五国和英国的债务货币危机不断恶化,那么最终势必通过欧元这一共同货币通道冲击其他国家,从而引发波及整个欧盟的二次探底。从欧美日三大发达经济体的状况来看,目前主要是欧盟内部PIIGS五国与英国经济复苏乏力。而法德两国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其中法国的经济恢复较快,200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已经恢复至-0.3%,德国的恢复速度基本与欧盟整体水平保持一致,200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在-2.4%。

关键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债务危机,新兴市场

一、三大因素左右“二次探底”

1、风险之一:赤字与债务危机阻碍经济复苏

首先,希腊等国债务赤字压力巨大。前期危机干预时期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与欧元的融资便利大大增加了政府支出和财政负担。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两项指标均大幅提升,部分国家已经逼近或者超越欧盟规定的临界值。PIIGS五国与英国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早已远超3%的上限,其中希腊超过13%,达临界值的4倍之多。

PIIGS与英美公共债务占GDP比重数据方面,除西班牙为59.5%接近临界值之外,其他国家均超越欧盟60%的警戒线,其中意大利与希腊两国的比值分别为115.8%与113%,几乎是临界值的2倍。

其次,自身融资偿债能力不足。事实上这些国家的融资能力处于下降通道。

在外部信用评级方面,希腊等PIIGS五国的国家与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也被不断下调。如果信用评级继续下降,那么这些欧盟债务危机国的公共与私人债务的融资成本将会进一步提高,并可能超出其承受范围。

从欧盟以及英法德等主要成员国的财政赤字率与负债率的状况来看,截至2009年底,欧盟及英法德的赤字率与负债率均超越欧盟3%与60%的警戒线。其中,负债率最高的法国达到77.6%,赤字率最高的英国达到12.6%。

最后,欧元区债务危机引发外部投机。由于希腊等PIIGS国家与英国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投机力量对欧元与英镑的做空压力不断加大。截至2010年3月,英镑兑美元汇率跌至1:1.5左右,欧元兑美元汇率跌至1:1.36左右。

国际投机力量对于英镑和欧元的做空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从2009年底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以来,CME英镑兑美元的非商业空头最高单数已经达到81411张,而CME欧元兑美元的非商业空头最高单数已经达到107140张。

欧盟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危机扩大局面的出现,包括与IMF联合干预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但考虑到英法德等欧盟主要成员国实际经济状况并不理想,以及内部政治斗争,援助希腊等国的过程恐将出现较多的波折、耗费较长的时间。这一过程本身也增加了欧盟尤其是希腊等债务危机国经济复苏过程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

2、风险之二:经济较快复苏积累通胀风险

首先,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复苏推高需求扩张型通胀压力。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2009年迎来了快速复苏,这一复苏导致需求扩张型通胀压力加大。在工业增长率方面,2010年1月中国为12.8%、印度为16.7%、巴西为15.98%、俄罗斯为7.8%;在CPI同比增幅方面,2010年1月中国为1.5%、印度为16.22%、巴西为4.59%、俄罗斯为8%。此外,OECD经济领先指标也反映出相同的趋势。

其次,上游原材料与中间品价格上涨推高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实体经济的复苏推动对上游原材料需求的增长,2008年以来衡量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与金砖四国的经济复苏过程基本一致。

上游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最终推动PPI上行,而PPI的上行也会造成企业成本与价格的上涨,并最终加大未来的通胀压力。金砖四国PPI与CRB指数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说明了这一点。

1月CRB指数同比增幅为39.38%,金砖四国的原材料与中间品价格:中国PPI为4.32%、印度WPI为8.56%、巴西IGP-DI为4.42%、俄罗斯PPI为7.8%,同期CPI也出现上行。

此外,对欧盟与美国的数据研究也表明:经济复苏带来的上游原材料与中间品价格上涨是未来成本推动型通胀的主要原因。2010年1月欧美PPI分别为0.11%与5%,同期CPI分别为0.9%与2.1%。

再次,流动性过剩推高货币型通胀压力。为应对次贷危机,欧美日等国央行纷纷采取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利率政策方面,欧美日均采取超低的基准利率来扩大市场流动性。目前美国的基准利率为0.25%、欧盟为1%、日本为0.1%。

美联储为应对次贷危机,自2007年底以来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其资产负债规模迅速扩张,在2010年4月初已达4.568万亿美元,其中总资产为2.311万亿、总负债为2.257万亿、净资产仅为540亿。

美联储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主要采取购买机构证券、回购协议以及定期拍卖信贷等政策工具。截至2010年4月初,上述三项政策工具合计1.241万亿美元,回购协议近期数量猛增。

在货币供应量方面,M1和M2同比增速是衡量央行货币政策宽松与否的主要观察指标。从欧美日三大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来看,M1同比增速持续位于高位表明欧美对于经济复苏的流动性供给仍然充沛,这可能对未来滞后的通胀走高产生推动作用。截至2010年2月,欧盟的M1同比增速为10.68%、美国为9.54%,而日本相对较低,仅为0.93%。

由于M2比M1更能反映企业对金融系统流动性增长的应对力,因而与CPI关系更为密切。次贷危机以来,欧美的M2与CPI的同比增速关联度很高。截至2010年2月,欧盟的M2同比增速为1.43%、美国为2.34%,日本为2.74%。

3、风险之三:宏观微观领域复苏未能同步

首先,就业领域失业率居高不下阻碍消费者信心复苏。欧美日三大经济体的失业率从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一直呈不断上涨趋势。虽然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在短期内带来“无就业增长型复苏”,但从中长期来看,如果政府的经济干预不能推动实体经济就业和消费重新启动,那么非但前期的努力可能化为乌有,而且前期大量的政府流动性注入也会进一步推高通胀,形成最为不利的“滞涨”格局。

2010年3月,欧盟失业率达10%,美国失业率为9.7%,而日本为5%;同期,欧盟27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仍处于-13.9%、美国为52.3%、日本为40.7%。

其次,个人消费信心不足影响房地产、个人消费信用卡市场复苏。从商业银行信贷中房地产信贷与个人消费信用卡信贷的撇账率和违约率来看,上述两大市场的复苏活力不足,这会对未来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截至2009年底,商业银行信贷撇账率为2.93%,而房地产信贷撇账率为2.78%,个人消费信用卡撇账率则高达9.5%。商业银行信贷违约率为7.17%,而房地产信贷违约率高达9.38%,个人消费信用卡撇账率则为6.4%。

再次,美国中小银行倒闭风潮阻碍金融经济体系复苏。中小银行同时兼具向个人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功能,如果中小银行持续倒闭,那么对中小企业投资增长、就业和消费者信心提升都将形成不利的冲击。从2007年初到2010年4月底,FDIC接受的倒闭银行数量已增至232家,其中2010年以来倒闭数量达到65家。

最后,企业领域投资信心不足影响经济回暖。投资者信心长期处于负数影响企业开工数量增加,而PMI指数也会因此而上行乏力,始终维持在50的临界值左右。企业开工数量的不足也会阻碍就业,进一步影响经济复苏。2010年4月Sentix投资信心指数方面,欧元区为2.5,美国为5.4,日本为1.3;同期PMI数据方面,欧元区为57.6,美国为60.4,日本为53.5。

二、各显其能应对“二次探底”

1、欧盟:削减赤字公债提升就业水平英法德与欧盟的整体财政赤字负担与公共债务负担较高,虽然上述国家的信用等级较高、融资能力较强,但同样需要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削减赤字与公债。

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等PIIGS五国经济规模较小,财政负债与融资能力较弱。尤其是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信用评级下调,再融资成本大大提高。此外,由于这些国家货币政策由欧盟中央银行制订,无法通过本国货币贬值的方式实现增加出口和财政收入,所以需要欧盟外部援助。

由于援助希腊等PIIGS债务危机国,以及提升欧盟就业与消费者信心的客观需要,短期内积极的货币流动性注入政策难以改变。近期达成的援助机制以延续货币刺激政策的代价换取了对债务危机的控制,客观上需要得到欧盟主要成员国货币信贷政策的支持。再加上对就业和消费者信心的援助,积极货币信贷政策将会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延续。

欧盟失业率与消费者信心长期低迷,这对未来经济持续复苏构成了较大威胁。欧盟很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补贴企业、限制产业外移、提高贸易壁垒以增强本国就业和收入水平,以此提升消费者信心和内部需求。

2、美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刺激就业

美国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负担虽然较大,但市场评级和主权融资能力从未受到质疑,因此美国无需担忧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在削减赤字与公债政策时,应将维护经济复苏与稳定作为主要的考量对象,具体的削减政策可以等待经济完全复苏之后再重新制订,如奥巴马会继续推动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迟迟不能恢复,刺激就业、增加收入的政策急需得到制订。预计会进一步通过补贴企业的形式限制裁员;提高贸易壁垒、货币贬值以提高出口竞争力;在国内也会出台一些完善社会保障、保护传统中产阶级利益、恢复消费者信心的政策。

三、中国需两手应对

1、“二次探底”冲击较小情景下的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冲击较小的情景主要包括:欧盟与IMF此次7500亿欧元援助机制发挥明显作用,希腊等PIIGS五国债务危机得到妥善解决,不会出现进一步扩散;美国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胀压力得到较好控制,货币退出与财政紧缩政策未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负面影响;欧美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逐步得到改善,消费者信心持续回升,房地产与信用卡市场逐渐复苏,中小银行倒闭数量逐渐下降。

在货币政策方面,受欧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以及国内约束流动性的需要,货币信贷政策进一步正常化是其主要方向。具体的政策可包括进一步降低货币信贷增速,提高存款准备金,甚至在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实施加息政策等。

欧元范文篇5

关键词:欧元货币主权福利资本主义非相容性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一波全球化浪潮促使市场具有全面性的主导力量,改变着国家、资本和劳工三方之间的关系,力量平衡开始向资本一方移动。资本在与国家的谈判关系中提高了其迫使国家降低税收、取消管制和降低成本的讨价还价能力;与此相对应的是劳工与资本的抗衡能力削弱。“强资本”与“弱劳工”成为全球化的伴随物,使欧美的福利资本主义面临考验。①欧美国家近年来刮起的减税风和劳动市场弹性化改革就是明证。

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欧洲民众也经常担心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会出现大幅削减社会福利的现象,导致福利国家的成果难以保持。②欧元七年多来的运行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似乎验证了人们的这一担忧。作为欧洲一体化重要成果的货币一体化给欧洲福利国家的传统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福利制度的改革更加迫在眉睫。

一、欧元区成员国的公共财政紧缩问题对福利制度的压力

欧洲货币联盟把遵守趋同标准作为加入欧元区的条件,对成员国的公共财政产生了紧缩性的效应,使成员国不得不压缩财政赤字,削减福利开支。这既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也给各国的福利制度带来了很大压力。

自1999年欧元启动并于2002年完全取代欧元区各成员国的主权货币后,各成员国就失去了其独立的货币发行权和控制权,但财政政策仍然属于各成员国政府的职权范畴。由于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一旦各成员国发生内外经济冲击,成员国能够运用的宏观经济调整工具就只剩下财政政策了。然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条约》又对各国的财政事务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以确保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的效果以及实现欧元区物价稳定的目标。

为什么统一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必须以实施严格的财政纪律为前提条件呢?从欧盟的一些文件来看,主要有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货币联盟成员国的财政赤字有较高的偿付风险。③如果一个主权国家政府滥用财政赤字政策而不加节制,会导致其公债发行数量的不断增加。长期的公债积累必然面临偿付风险的问题。如果公债负担过重,政府又不愿或无法通过增加税收来解决,就只好设法赖账。一般情况,政府更愿意借助间接赖账的方式来减轻债务负担,因为直接赖账会引发政治不稳定。然而当一国加入了货币联盟后,就失去了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权,也就失去了间接赖账的手段,于是直接赖账的可能性就增大了。为了避免一国政府直接赖账所造成的政治后果,欧洲中央银行很可能会迫于压力而对处于困境中的成员国实施救助,即购买该国政府的债券或为该国政府提供贷款,这样一来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会受到成员国财政问题的干扰。

其次,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会影响整个货币联盟的利率。如果一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会增加货币需求,在货币供应量既定的情况下,货币联盟的市场利率就会趋于攀升。利率上升不仅加重一些财政状况恶化的成员国政府的债务负担,而且也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这样,这些成员国就有可能对欧洲中央银行施加压力,要求它放松货币政策。如此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又有可能被成员国的财政政策所干扰。④

由于成员国财政政策的上述两个外在性影响,《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成员国制定了严格的财政规则,《稳定与增长条约》又加强了对成员国财政状况的监督和对违反财政纪律的成员国的制裁机制。欧元启动之初,欧元区12国基于这两个条约作出了财政承诺:年度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超过3%;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超过60%;各国承诺将在2004年达成财政平衡目标。但是各国对财政纪律的承诺导致了两个矛盾:第一,各成员国失去货币主权后,财政政策成了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唯一的宏观调控工具,但是各国受到的财政约束又使各国财政政策可操作的空间大大缩小,难以履行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第二,欧洲大多数国家是高福利国家,高额的社会福利开支使各国的财政预算经常存在超支的倾向,特别是在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时期,高失业率带来的失业保障金支付总额的上升还会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如果要严格履行欧元区的财政规则,必然产生削减福利开支的压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欧元区经济普遍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除了爱尔兰等极少数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外,大多数成员国经济增长乏力。一些成员国(如德国和葡萄牙)的财政赤字超出了3%的界线,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大大超出了60%的界线(如意大利、比利时、希腊等)。为此,2002年底欧盟不得不把欧元区成员国达到财政平衡目标的时间由2004年延迟到2006年。经济状况的恶化还激起了这些国家的民众对货币一体化的不满和质疑。这些国家中的一些政府官员也开始怀念起本国原先的主权货币了。

高福利国家由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因而失业率相对比较高。欧洲主要国家的失业率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几乎都是平均两位数,高于北美和日本。如果不改革现有的福利国家制度,欧元区成员国不仅无法解决高失业问题,而且其财政平衡目标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摆脱困境,不少成员国已经下决心对医疗保险、养老金、劳动保障等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美国的一些学者,如弗兰克尔(Frankel)、艾肯格林(Eichengreen)、多恩布什(Dornbusch)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将来的欧洲要么遵从美国模式,否则劳资间简单的雇佣或解雇关系,以及松懈的社会保障体系,或者欧洲货币联盟将失败。也就是说,区域货币一体化与欧洲的高福利制度是不相容的。这里面的原因,主要就是统一货币的运行所造成的财政紧缩问题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和福利制度造成压力。从福利国家制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还有一个更本质的问题,那就是: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制度本身的建立与发展就是以国家掌握货币主权为前提条件的。欧元区成员国失去了货币主权后,也就失去了继续推行福利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

二、国家货币主权的历史演变与福利资本主义的兴起

从历史上看,福利资本主义的兴起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货币从自然的献礼改变为国家的产物;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经济政策的凯恩斯主义革命。

在16世纪以前,贵金属(主要是黄金和白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但各国货币和国际货币往往是彼此泾渭分明的。国内贸易依靠物物交换或本国货币,而国际贸易则借助于贵金属。作为国际货币的贵金属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它的供应量,基本上不受个别国家的控制。政治命令不可能创造金钱,只有通过贸易、掠夺或拥有矿山才能获得金钱。另一方面,各国货币通常以非贵金属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支配。由于这种货币限于本国范围内流通,统治者可能经常使它贬值,以符合自己的利益。

在16—17世纪,随着西欧对美洲金银矿藏的发现和掠夺,以及国际贸易的扩大,美洲贵金属大量输入欧洲,本国货币和国际货币在贸易扩大和货币流通过程中越来越交错在一起。最后,黄金和白银取代了传统的各国货币。政府甚至连以前有限的操纵本国货币的能力都丧失殆尽。⑤大卫·休谟所论证的价格-硬币流通机制,对各国之间的贸易和国际收支产生自动的平衡作用。但是由于国际货币供应受到黄金和白银的产量限制,世界经济活动经常受到通货紧缩的压力。

在18—19世纪,为了解决贵金属供应不足的问题,各国政府开始发行纸币,从而广泛地控制了货币供应。这实际上是一场金融革命。至少从理论上说,各国政府可以通过制造纸币来影响经济活动水平。⑥这就产生了通货膨胀的倾向,同时也导致了国内经济自主与国际经济稳定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成为此后国际货币体系中最主要的困境。

1870年—1914年的国际金本位制是试图解决国内经济自主与国际经济稳定之间的冲突的第一个努力。在这个制度下,国内经济自主服从于国际货币稳定这个目标。尽管由于纸币的供应和信贷的发放都处于各国控制之下,国家总是情不自禁地要利用货币供应和信贷以维持价格水平或减少失业,但这种行动受到了各国纸币价值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的限制。由此导致的汇率稳定,也成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稳步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仍有许多保守人士深深留恋这段“黄金时代”,认为只要恢复金本位制度,就可以消除由货币发行过度造成的通货膨胀猖獗的灾难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不过这一理想化的看法至少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传统金本位时代是前福利国家时代,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适度的。在这个时代,社会对政府的要求几乎极低。正如凯恩斯指出的,社会下层人民顺从地把他们的命运看成是老天作出的安排。⑦所以,金本位时代是一个社会目标极少的世界。在政府奉行不干预主义、福利国家尚未兴起的时代,各国优先考虑的是货币稳定。当这些条件伴随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福利国家的诞生而发生变化时,金本位制就难以为继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世界货币体系的民族化。战争一爆发,交战国就迅速采取行动,保护他们的黄金供应,并且同固定汇率制脱钩,以便自由地动员经济力量为战争服务。金本位制就这样崩溃了,国内经济自主战胜了国际货币秩序。正如约瑟夫·熊彼特在战争白热化时期所观察到的那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经济现实。为了进行战争,各国政府都不得不调动它经济中的全部流动资金。在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之前很久,熊彼特就已预见到,由于经济“货币化”,货币要素——赤字、利率、信贷、税收将成为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通过后来所谓的宏观经济(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驾驭本国经济,为其政治和社会目标服务,从而把19世纪的自由放任市场撇在一边。⑧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以及国家取得对本国货币的完全控制,为消灭市场弊端(例如失业、衰退和贫富两极分化)提供了机会。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就可以实现社会公正和没有失业的经济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指南。1946年,美国通过的《就业法》最先以法令形式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的实际行动中。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把凯恩斯主义作为制定和推行国家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企图借助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长期经济增长、收入均等化等经济目标。从4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中期,以凯恩斯主义为依据的各种经济政策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朝福利化方向发展。

与自由资本主义相比,福利资本主义国家承担了保障其公民社会权利的义务。这些社会权利主要包括:1)基本的收入保障;2)对疫病、年老、失业等风险的保障;3)提供公共财富,包括基础设施、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等。狭义的福利政策通常只包括对第一、第二条社会权利的保障,这与国际劳工组织的最低标准相关。它强调国家的再分配政策,其目的是在公正的意义上对来自市场的收入进行调节。而在广义上,国家积极的经济政策也被看作是福利国家的政策,其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如果主要按照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同来描述福利国家的不同特征,那么可以把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分为三种:自由主义福利国家,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保守主义福利国家。⑨其中第一种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为代表,其特征是市场化和商品化的自由主义原则仍占上风,其给付对象主要是那些最贫困的阶层。第二种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以瑞典和挪威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为代表,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公民照顾制度。第三种保守主义福利国家,包括德国、法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等欧洲大部分国家,其突出特点是合作主义(Corporatism)机制几乎取代市场而成为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制度安排。

从工人运动的角度来说,现代福利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被认为是长期工人运动和斗争的重要结果之一。丹麦学者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认为,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劳动力商品化的境地导致了以“非商品化”为主旨的工人运动政策,其目标是使工人的福利从现金交易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结果来看,“非商品化”的运动增强了劳动者的力量,削弱了雇主的绝对权威,从而促进了福利资本主义的诞生。⑩

然而,非商品化福利国家的出现,主要是二战后的事情,它是以国家控制货币供应和经济事务的能力的获得,以及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管理方法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盛行作为条件的。从根本上说,当代福利资本主义与国家经济主权的完整性是共生的、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纸币、信贷和中央银行的出现所赋予国家的控制货币供应和经济事务的巨大权力,也就不可能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管理方法和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三、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与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努力

正如熊彼特所预见到的那样,国家对货币供应的控制,既赋予国家一种为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而干预和引导国内经济的前所未有的能力,也鼓励了国家采取种种造成通货膨胀和破坏国际汇率稳定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恢复国际经济体系和建立稳定的货币秩序,1922年的热那亚会议建立了国际金汇兑本位。但是这个制度仅仅存在了几年,它的崩溃是30年代大萧条加速到来的一个重要因素。热那亚体系崩溃的原因很多,例如英国对国际秩序领导权的瓦解,而美国尚未承担领导责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多政府利用新获得的对货币杠杆的控制权,开始对诸如经济稳定和充分就业之类国内福利目标比对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更加高度重视。另外,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等意识形态,对国内自主比对国际主义更加珍视。在没有霸主领导的局面中,非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各国民族利益的差异,导致了自由世界经济的垮台。(11)世界经济进入史无前例的经济战时代,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稳,因为每一个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别人利益为代价,解决它自己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领导下,国际社会试图再次寻求在国内经济自主与国际经济稳定之间达成妥协,以避免30年代“以邻为壑”政策和经济无政府状态的复萌。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一直维持到70年代初期。该制度实际上是介于19世纪末的金本位制与20世纪30年代货币无政府状态之间的折衷办法。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是以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即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这就产生了清偿能力与信心问题之间的矛盾,即所谓的“特里芬困境”。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越南战争的逐步升级以及约翰逊政府所推行的“伟大社会计划”所共同造成的通货膨胀,使得“特里芬困境”问题变得十分尖锐,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最终成为美国轻率的宏观政策、高通货膨胀和国际资本流动日益自由化的牺牲品。(12)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际,欧洲经济共同体有关国家为了减少世界货币金融不稳定对区内经济的不利影响,于1972年开始实行货币汇率的联合浮动,即参与国货币相互之间保持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对美元则实行集体浮动汇率。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西欧各国货币汇率与美元脱钩,但欧共体内部继续维持比较稳定的汇率,其意图在于抵制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促进区域内商品和资本的流动。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又大大增加了汇率的不稳定性,特别是美元和其它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多变性。对此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建议,希望改变当前的汇率不稳定状态,恢复以规则或主要经济大国合作为基础的体系。但由于缺乏令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法,加上对反复无常的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大失所望,所以西欧国家在70年代末就开始谋求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及最终的货币一体化。经过长达20多年的努力,欧洲货币体系从内部固定汇率制度最终发展到统一的货币。

在西欧许多领导人看来,欧元不仅可以减少成员国之间的汇率风险,以及能够促使成员国通货膨胀率下降,而且还将大大增强他们与美国人进行国际经济谈判时的政治地位。欧元可以消除几乎自动为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融资的现象,限制美国为执行独立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而拥有的相当大的金融自由。此外,欧元的成功还可以削弱日本想让日元作为国际货币发挥更大作用的野心。(13)

然而区域货币一体化在经济上的主要缺点是成员国丧失了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而后者是当代福利国家制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这对高福利的欧洲国家来说,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调整成本。

四、欧洲货币一体化与福利国家制度的非相容性

欧元的运行对于其成员国经济主权的影响,类似于16、17世纪贵金属取代了各国货币的时代。主权国家政府彻底失去了操纵本国货币的能力,无法再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水平。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权力实际上比金本位时代还要小。因为在金本位时代,纸币的供应和信贷的发放毕竟都还处于各国控制之下,只不过受到了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的限制。如前所述,不论是16—17世纪的贵金属时代还是1870年-1914年的金本位时代,都属于前福利国家时代,社会目标极少,福利国家尚未兴起。而欧元却诞生于福利水平高度发展的欧洲国家。欧元区成员国货币主权的丧失和财政政策的严重受限,使它们几乎失去了继续为福利制度进行融资的所有工具。《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的货币联盟趋同标准实际上是对所有参加国的福利制度的一场大围剿,它迫使各国削减社会开支,其结果是使各国无力推行独立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无法支持传统的福利措施。(14)

事实上,欧洲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家甚至把欧元的到来看作一个良好的契机,认为它可以加速那些阻碍市场竞争和生产效率的社会框架的松动。(15)欧洲货币联盟把趋同标准作为参加欧元区的条件,对于各国政府来说,恰恰等于把对养老金和其它社会保障标准的削减要求合法化。然而,正如艾斯平—安德森所说,当代福利国家并非只是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被动产物,它的制度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机制。(16)欧元的到来对社会变革因素的过度催化也可能进一步增加社会压力,动摇社会发展的信心根基。

今年初法国政府推出的一项名为《首次雇用合同》的劳工法案,(17)遭到了工会组织的强烈批评和抗议,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风潮。去年,德国政府出台的社会福利改革措施也遭到成千上万人的抗议。福利制度改革考验着欧洲政治家们的智慧,他们需要在改革力度和民众的承受能力之间以及市场化和社会公平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在新的货币环境中,改良的福利政策仍要保障社会秩序的安宁,要使各国人民在竞争中能够继续保留生存的权利,尽可能减少社会体制调整的摩擦力。假如采取过于激进的社会改革措施,很有可能导致货币联盟的最终解体。

已有一些学者指出,必须从结构上解决经济一体化与社会一体化的不均衡发展,实行福利国家模式的超国家化。如果不把经济政策方面的职权集中起来,欧洲货币联盟就不会成功。(18)从长期来看,欧元区似乎只有采用联邦式的财政体制,才能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单一货币区,同时为拯救和改良欧洲的福利资本主义做出贡献。事实上欧盟国家领导人也确实想建立一个与欧洲中央银行相对应的政治机构。目前欧盟财长理事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协调欧元区各国的经济政策。但迄今为止成员国之间加强财政预算和税收政策协调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果。去年的欧盟宪法危机也证明了往联邦制方向努力的艰难性。而且,目前欧盟的财政预算规模仍然很小,(19)远不足以执行现代福利国家意义上的再分配措施。迄今为止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试图扩大欧盟财政预算规模的所有努力都被各成员国否决。所以,只要欧洲联盟还不是一个政治的共同体,福利国家模式的欧洲化就很难实现。

欧元的到来究竟是促进欧洲社会变革的积极因素,还是会阻碍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现在还无法盖棺定论。从目前来看,它为充满矛盾的欧洲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冲突,并使政治家们进退维谷,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事实。

注释:

①郑秉文:“全球化对欧洲合作主义福利国家的挑战”,《世界经济》2002年第5期。

②[德]贝亚特·科勒-科赫等著、顾俊礼等译:《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93页。

③D.Begg,J.VonHagen,C.Wyplosz,K.F.Zimmermann,EMU,ProspectsandChallengefortheEuro,CEPR,CES,MSH,1998,pp.72-75.

④DanielGrosandNeilThygesen,EuropeanMonetaryIntegration,2ndedition,Longman,1998,p.321.

⑤CarloM.Cipolla,Money,Prices,andCivilizationintheMediterraneanWorld,FifthtoSeventeenthCentury,Princeton:PublishedfortheUniversityofCincinnatiPressb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6.

⑥JohnHicks,ATheoryofEconomicHistor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9.

⑦JohnMaynardKeynes,TheEconomicConsequencesofthePeace,London:Macmillan,1919.

⑧RobertGilpin,ThePoliticalEconom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7.

⑨GostaEsping-Andersen,TheThreeWorldsofWelfareCapitali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0.

⑩同上。

(11)RobertGilpin,ThePoliticalEconom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7.

(12)RobertGilpin,GlobalPoliticalEconomy:UnderstandingtheInternationalEconomicOrder,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1.

(13)同上。

(14)BrigitteH.Schulz,"Globalization,Unification,andtheGermanWelfareState,"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Englishedition),Paris:Mar.2000.Vol.52.

(15)WilhelmNolling,MonetaryPolicyinEuropeafterMaastricht,NewYork:St.Martin''''sPress,1993.

(16)GostaEsping-Andersen,TheThreeWorldsofWelfareCapitali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0.

(17)该法案规定,法国2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在与26岁以下青年人签订雇用合同后,最初两年内可随意将其解雇而无需说明原因。出台这个法案的初衷是鼓励企业大胆雇用年轻人,改革过于僵化的劳工体制,缓解青年失业率高这一法国社会的顽症。

欧元范文篇6

欧元的启用是国际金融史上重要的一页,对中国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亚洲需要研究借鉴,中国应该积极应对。

欧元启动与流通对中国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9年,欧盟在里斯本承诺要使“欧洲经济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最有实力的知识经济”,欧元的启用无疑是欧盟做出该承诺的最大信心保证。欧元的启用对区内各经济体来说,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同样,欧元的诞生与流通对中国贸易金融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欧元诞生后改变了国际货币体系,未来随着欧元的流通,将会形成国际货币结构格局中极其重要的一极

欧元诞生后,迅速成为国际贸易、金融交易和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一大主要货币,形成全球贸易结算货币和外汇储备结构新格局。例如中国大陆通过金融机构发生的国际收支交易结算货币中,2001年上半年欧元占的比重为2%.

随着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其所占的比重将会继续上升。欧元诞生前国际商品贸易中有一半左右都是以美元结算,官方外汇储备60%左右是美元,即使在去年,欧洲货币在国际外汇储备结构中的比重还不到美元的一半。但是,欧盟与区外的贸易量占世界的比重为20.9%,还稍微超过美国的19.6%的比重,仅去年欧元区11国(希腊尚未加入)的总贸易量就达40749亿美元,占世界的32.0%,是同期美国的两倍。这种局面必将因欧元的启动和流通而改变。根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腾的计算,预计欧元将在国际商品贸易结算中的份额从16%提高到25%,相应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也将从20%左右上升到这个水平。

就中国而言,欧元诞生将近三年来,在中国的国际收支交易结算的货币中,欧元已经占有了相当的比例。2001年上半年,中国大陆通过金融机构发生的国际收支交易结算货币中,欧元占的比重为2%,欧元区各国货币与欧元合计占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的3%.不过,美元、港币与日元相应的比重分别为83%、10%和4%,可见这与中欧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还不相称。欧元流通后,欧元在中国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会增加。从贸易方面看,2001年1-8月,中国大陆和欧元区的进出口贸易占中国大陆总进出口的比重分别为12.0%和12.3%(详见附件)。从外汇收支方面看,2001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与欧元区诸国的外汇收支规模占中国总收支规模的比重为10.25%,中美这个数字是15.43%,中日是14.04%.相信欧元进入流通领域后,欧元在中国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会增加。

欧元已经成为重要的外汇市场交易货币,对国际汇率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美元、欧元和日元之间新的汇率变动关系

虽然欧元诞生以来,在国际外汇交易市场上相对美元经过一个短暂的走强期后,一直处于弱势,但我们要知道,其中有多种非基本因素的原因,例如美国等国家和南联盟关于科索沃的战争因素。实际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欧元在过渡期内是帐户上虚拟的货币,尚未进入流通领域,等待其成为人们手中的实际钞票,人们对欧元的信心将会增强,欧元的价值将会回归到其实际水平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选择及其权重的确定已经改变。1996年1月份,SDR中美元比重为39%,德国马克比重为21%,法国法郎比重为18%,日元和英镑各为11%,今年2月份,SDR中美元比重为45%,欧元比重为29%,日元比重为15%,英镑依旧为11%.欧元区经济体在IMF中的头寸已经高达19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50亿美元,上升为第一。根据IMF当初制定的有关规定,IMF的主要办事机构地点甚至需要迁址。外汇市场上交易货币币种将减少,交易更加集中,汇率的波动性相对下降。欧元债券市场的出现将会降低债券投资的货币不确定性,先前的欧元区各种货币统一被欧元所取代,这有利于降低投资的复杂性。

欧元资本市场将会得到整合,实力将更强大,这将吸引更多的区外投资者和筹资者参与这一市场,金融市场格局将会因欧元的启用而改变

股票市场方面,去年11月27日,欧洲大股市(巴黎、伦敦、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米兰、马德里、苏黎世和斯德哥尔摩)的总裁在巴黎商讨合作大计,初步为建立一个泛欧股市达成了一致意见。债券市场方面,美国发行的债券占世界债券发行总额的37.2%,而欧盟占34.5%.外汇市场方面,美国占世界外汇交易量的41.5%,而欧盟占35%.这些显示欧元将会有广阔的市场舞台。据伦敦经济学院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自欧元诞生起5年内,欧元将对美元构成实际挑战。最近英国大选正在辩论是否加入欧元区,如果英国也加入了欧元区,那对美元的威胁就更大了。根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预测,数年内将会有0.5-1万亿美元的资金流向欧元区。

欧元的启用将会方便中国企业去欧元区资本市场筹资和投资。实际上,欧洲已有一些大型证券、经纪公司已经在为吸引中国企业来欧上市和发行债券做准备,甚至还派出代表或通过驻华机构展开宣传。中国企业应抓住这个机会,尽快制定对策,扩大在欧洲的融资渠道。欧元债券和股票的出现便利了中国企业和机构在欧元区的投资。

欧元的启用也将促进欧元资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欧元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发展很快,截止到2000年底,欧盟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累计近26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中国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为334.59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207.09亿美元。其中来自欧元区11国的合同金额为17.19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13.59亿美元,分别占5.14%和6.56%.欧元的启用将减少欧洲投资者,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者的风险,更有利于中国接受来自欧元区的投资。

欧元的诞生与流通将会改变中国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

从长期和发展的眼光看,欧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新生力量正在逐渐发挥作用。目前,欧洲国家货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的比重约为20%,欧元区本身的非黄金官方储备截止到今年6月底为2386.9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同期的3611.4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大部分为美元,欧元和日元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储备货币多元化能分散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有利于中国对外汇储备管理贯彻“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原则。中国外汇储备货币的分布,需要考虑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以及中国外贸和外债的构成。

欧元将改变区外产品进入的方式,使中国贸易品进入的难度加大,但相应地也有一定的便利。

欧盟和中国现在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欧元流通后,减少了货币结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降低了货币风险,将有利于促进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但不利的方面也会因此而生,欧盟将以一个整体进一步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将对中国金融业提出更强烈的调整。

关于东亚“清迈倡议”与欧元机制借鉴

1999年“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的《东亚合作联合声明》是东亚合作进程中一个重要文件,为东亚合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的形势下,东亚国家需要进一步拓展区域内合作。

2000年5月“10+3”财长们在泰国清迈通过了“清迈倡议”。该倡议将原来东盟之间的货币互换扩大到所有成员,同时东盟各成员与中、日、韩以及中、日、韩之间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和债券回购安排。清迈会议后,“10+3”国家即着手落实清迈倡议的内容,有关双边货币互换和债券回购安排的基本框架和原则正在探讨之中,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清迈倡议标志着东亚国家在区域金融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它是“10+3”框架下加强东亚资金自助和支持机制的良好开端。根据“清迈倡议”第7条,“10+3”财政部长们还授权东盟秘书处在货币互换协议的基础上,就如何建立适合本地区情况的自我融资机制进行研究,从而加强东亚国家整体应付金融危机的能力。可以说,东亚建立货币互换机制是形势需要。以前日本曾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构想,但因美国的反对和东亚国家对日本的难以信任而未实现。而“清迈倡议”货币互换机制将为“10+3”国家在面临国际收支困难和外汇支付危机时提供短期外汇流动性支持,是现有的以IMF为中心的国际资金援助机制的必要补充。

关于借鉴欧元机制引入亚元机制的共同货币问题,理论上早已有研究。最近来华参加APEC会议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芒德尔先生在1961年就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了《最佳货币区域理论》文章。芒德尔的文章简要阐述了共同货币的优势,如降低了贸易中货币结算的交易成本,消除了相关价格的不确定性。同时他也详细分析了共同货币的劣势,最大的不足在于:当需求的改变或遇到其他不对称冲击要求某一特定地区的实际工资下降时,很难保持充分就业,除非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当然,在利弊分析的基础上,芒德尔教授对实行统一货币持肯定态度。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经济基础同质的诸多经济体尤其是中小国家,货币统一优势大于劣势;而经济基础异质的经济体尤其是较大的经济体,货币统一劣势大于优势。

考虑到东亚有自身的历史和现实特点,东亚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多样性突出,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属于经济基础异质区域,所以东亚的合作应以发展为目标,尊重多样性,循序渐进。首要的是巩固和加强在“10+3”范围内已有的美元国债双边回购协议及货币互换机制的成果,完善对话机制。将来该货币互换机制是否发展成为像欧盟那样的货币统一化,引入类似欧元一样的亚元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稳妥发展。

中国政府和银行系统要积极应对欧元转换与流通

欧元范文篇7

统一的货币往往是在统一的市场(包括商品、产品、劳动力、和资金市场,下同)、统一的财政和统一的政权前提下自然产生的。但是欧元却是在一个名义上完全不统一的市场、财政和政权下,但实际上又部分统一的市场,部分统一的财政及有协调的政权下产生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煤钢协定到共同市场,欧盟区内60%的贸易是在区内交易的;但是欧元区的商品市场仍然是不统一的。由于各国社会福利制度和文化、语言的差别,欧洲劳动力的流动性非常低,欧洲经济共同体从80年代开始放宽资本流动的约束,但欧盟区内的资本市场仍然是分隔的,资本在欧元区内流动仍然有很多约束,45家股票市场的存在既是一个证明。在三项趋同原则下,欧元区11国的基本财政状况比较相近,但欧元区仍然没有统一的会计系统,没有统一的税收和工资系统,没有统一的财政制度;欧元区新的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只是在维持物价稳定上是统一的,利率政策仍然是协调式的;更没有统一的联邦政府。欧元11国要依靠欧元去推动市场、财政和政权的统一。欧元区希望通过欧元的推出来进一步增强市场透明度,更进一步促进区内的贸易、金融、投资和劳动力往来,从而增强欧洲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欧元区希望通过欧元的实施消除汇率风险、降低货币兑换成本,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欧元区希望通过欧元的实施减少交易成本,避免汇兑风险,促进企业兼并和重组,增强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增强企业竞争力;欧元区希望通过欧元的实施形成世界最大的债券市场和第二大股票市场;欧元区希望通过欧元的实施以进一步控制各国公共财政支出,削减政府预算,改革税制,由此创造低通胀、低利率的宏观环境有利于欧盟经济的稳定增长。“先经济、后政治”是贯穿欧洲合作的主线。《马约》提出了欧洲政治和经货联盟的目标,并把建立经货联盟作为建立政治联盟的基础。欧元作为欧洲经济合作的最高阶段,欧元区希望通过欧元的实施增进欧洲人休戚与共的感情,增强他们的欧洲意识,以极大地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11个欧盟成员国放弃了已使用数百年之久的、作为国家重要经济象征的本国货币,取而代之以“欧元”,这种经济主权的转让,本身就意味着政治主权的转让。欧元启动之后,欧元区内的居民将使用同一种货币,大大方便了区内的交易活动和人员流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由此增加欧洲大家庭意识。再次,为了维持欧元的稳定运行,欧元区各国必须进一步加强政治合作。在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之后,必须要求政府的其他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更紧密的协调。欧洲联合正是在成员国一步步地主权让渡后,获得质的飞跃,渐渐向合众国的目标靠近。欧元区希望通过欧元的实施向欧盟区外扩张。欧元希望在非洲的法郎区正式取代法国法郎,成为区域的基准货币;欧元希望地中海国家为准备2010年启动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区中使欧元将尽快用作发票通货;欧元希望中欧、东欧和巴尔干地区那些钉住马克或一揽子货币(其中马克占很大份额)的国家转向欧元,欧元希望部分中东、北非的货币也将率先与欧元挂钩,而以色列、土耳其和摩洛哥已经扩大了欧币在其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并且后两个国家还表达了加入欧盟的意愿。亚洲''''97货币危机的冲击,使亚洲货币与美元和日元的关系已开始弱化,日元已不可能成为该地区的目标货币,在储备多样化的历程中,欧盟希望欧元的弹性会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欧元对内会遇到欧元区内增长和平衡的矛盾及由此而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矛盾、社会福利政策的矛盾、失业和就业的矛盾等等,归根到底是国家主权和欧元统一的矛盾。欧元对外会遇到和美元的矛盾,与美国、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矛盾等。欧元区的实力和全球金融动荡决定了在长期中欧元对全球金融的震动和影响是巨大的和理念的,欧元的逆向发展过程决定了在短期中欧元对全球金融的影响是渐进的,而欧元的金融风险是实际的。

二、欧元的金融风险

1.欧元汇率波动的风险

1月1日,欧元启动。随即欧元与各成员国货币间永久汇率确定,欧元兑美元的开盘汇率为1欧元兑1.1665美元。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出欧元1年期存款利率为3.0780。中国银行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及我国的实际,推出了欧元兑人民币的开盘汇率为1欧元兑96805元人民币,欧元的1年期存款利率为2.1875,贷款利率为4.3125。随后几天,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一路上扬,一度升到1欧元兑1.184美元,又跌到1145再回到1167。于此同时,国际外汇市场美元的汇率有所下降,美元兑日元由12月30日的1美元兑115日元降到31日1美元兑11320日元,并一度跌到1美元兑110日元。欧元在第一个十天的汇率波动有投机的影响,有清算系统运作困难的影响,有国际金融市场对全球特别是拉美经济的关注,但它显示了欧元的不稳定性,而在中长期内,欧元可能会经历一个“先强后弱又变强”的过程。欧元启动时兑美元的汇价可能会高于其真实价值:一是欧盟拥有1000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二是欧盟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银行的兼并重组将使其更具竞争力;三是人们对美国泡沫经济仍有隐忧,从而使美元趋软。此外日本经济调整短期内不会完成,日元的升势受到影响。但由于欧元区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困难,政治联盟能否实现仍有疑问;这可能导致欧元的波动,所以欧元开始会强;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问题又会使得欧元弱化;一定时期之后,欧洲经济实力的强劲,支付习惯的改变又会最终使欧元趋强。在欧元开始实施的头一、二年内,欧元波动的可能性很大。归根到底,这是和欧元逆向统一市场和财政的困难相连的。

2.欧元利率变动的风险

由于欧洲各国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估计欧元短期利率将会定在2.5%-3%左右。但以欧元计价的长期债券利率由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不会很快统一起来,虽然目前已取得明显进展,如10年期利率已接近法国OAT与德国国库券的利率水平,但是由于欧元11国的金融资产不一,对利率的敏感性不一,长期利率协调尚有待观察,不排除有大规模的投机和由此带来的波动,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欧洲债券上的投机即是一例。

3.欧元可能加剧国际汇市的波动

在1999年1月1日至2002年7月1日的过渡期内:欧洲央行的目标是力求通货稳定还是力求避免欧元的弱势仍不明朗。目前,市场和欧洲央行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存在偏差,比如消除国家差别的办法,干预汇率的国际合作等。由于市场对欧洲央行政策操作的理解差别,可能导致欧元汇率的波动性较大。另外,在一些国家不首批加入欧元区的情况下,由于欧洲第二汇率机制(ERMⅡ)的存在,汇率的波动性更大。就以往的实证记录来看,ERM的允许波幅越小,美元汇率波动性越大。1979-92年ERM为狭小波幅,美元有效汇率波动度为9%;1992年英、意退出ERM,美元波动度下降;93年ERM扩大波动幅度之后,美元有效汇率波动度降至7%。由此看来,欧元的面世会把美元汇率波动度扯到80年代那样波动较大的水平。多数人认为欧元/美元汇率波动性将大于马克/美元汇率波动性,理由在于未来的欧洲央行将着力于通货稳定而不是汇率问题。

元可能失败的风险

当前欧盟国家较好的经济形势为欧元的启动提供了良机,但欧元失败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欧洲央行开始执行统一货币政策、固定利率、固定汇率,但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同的金融资产结构、一个货币政策对11个国家的效果不同,内部争议和政治波动不可避免。欧元的未来将取决于货币统一与经济政策协调之间的平衡,德国与法国之间平衡以及欧元与美元之间的平衡。过去货币联盟失败都是因为缺少政治联盟,遇到危机时,各国政府免不了各自为政,最后导致货币联盟的垮台。如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在1873年成立的货币联盟,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与希腊在1865年成立的拉丁货币联盟,坦桑尼亚、肯尼亚与乌干达在1967年实施的共同先令区,这些货币联盟都由于政治上的不统一而很快失败,而欧盟现在缺少的恰恰是政治联盟。美国投机家乔治·索罗斯坚持认为,欧元在实施之后将很快消失。他认为欧元能否成功取决于各国政府能否逐步将各自的预算政策统一起来。这就意味着各国要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补贴方面进行重大改变,而这样做很可能引起民愤

三、欧元对我国的长期影响及短期风险

1.欧元与我国贸易

欧盟是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二大供应商。1997年欧元区11国与我国的贸易额是343.5亿美元,1998年我国与欧盟贸易额比上年增长18.5%。此外,1981—1996年,我国从欧盟国家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占我国技术引进总额的48.8%。1997年中国从欧盟引进技术共计1963项,合同金额46.2亿美元,占29%,成为最大供应者。欧元有有利于我国外贸的一面,欧元消除了欧元区内汇率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跨国贸易的交易成本,同时欧盟承诺会保持其对外开放政策;因此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国公司进入欧盟市场,不是面对15个市场,会容易得多,也便宜得多。在欧元促进欧洲经济繁荣的带动下,简化贸易手续,方便贸易结算,汇率风险集中,财务管理得到简化。中国对欧出口量可望增加。但是欧元也有不利于我国外贸的一面,包括欧洲内部贸易加强所引发的竞争;欧盟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欧盟在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中不仅指向鞋类、箱包、棉坯布等大宗商品,而且也对某些水产品、禽肉产品采取限制性措施,各种卫生质量标准、环境保护条款等“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也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武器。欧委会新的年度报告指出,中国仍为欧盟反倾销的首要对象。欧元启用之后,企业定价的透明度大大提高,取而代之的是价格趋同的趋势,这样中国企业便无法实施差别价格销售战略。欧元出台将对美元霸主地位构成挑战,美国今后再想用增加美元负债(发行美元)来抵补其贸易逆差恐怕就没有过去那样容易,美国因此就可能寻求改变自己的全球最大贸易逆差国的地位,其途径之一就是贸易保护主义,这对我国出口也是极为不利的。

2.欧元与我国引资

截止1997年底,欧盟在华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达8358个,协议金额315.4亿美元,实际投入131.1亿美元,呈现出以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为主、项目平均资金投入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优点。但目前欧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仍然仅占外商直接投资的9%,并且资金平均到位率不高,仅为32.7%,低于美国和日本的40.6%和53.7%。欧元会促进欧洲内部直接投资,并在短期内减少对外投资,但欧元有助于改善外商在华投资结构。同时欧元使十多个欧洲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真正融为一体,为我国企业、金融机构筹募资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场所。由于欧洲中央银行执行低利率政策,发债成本也有降低的可能。欧盟是向中国提供优惠贷款最多的地区,已对我国提供政府贷款约120亿美元,约占外国政府对华贷款的44%,欧盟对华政府贷款在欧元面世之后可能会有所增加。欧洲资本市场的总价值已达2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3万亿美元。由于汇兑风险的消失,原来分割的欧洲各国资本市场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在规模上可与美国相当的资本市场,将吸引各国政府和私人投资者持有以欧元计价的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欧元债券市场可望超过美国。在国际债券中,以国别划分西欧近18000亿美元,美国仅近6000亿美元,而以美元计价的达16500亿美元。公司债券市场,1998年6月美国公司债市值占GDP的比重为42.5%,欧洲平均仅4.5%,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长期看,欧元资本市场将对我国吸引外资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区域内投资行为的政策,比如对投资于欧盟内部不发达地区的企业提供补贴等。这一政策因素的影响在欧元出台之后会相应扩大,从而不利于中国吸收欧盟直接投资。同时欧盟“东扩”战略也将使中东欧国家成为中国吸引欧盟直接投资的主要竞争对手。由于汇率风险消失,欧元区商业银行将更乐于在欧元区内贷款,从而减少对外贷款。在政府贷款方面,由于欧洲货币联盟内必须遵守严格的财政标准,一些欧元区国家的财政资金将转向短缺,援外贷款数额自然受到影响。

3.欧元与我国外债及外汇储备

欧元将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将消弱美元的地位,可使国际外汇储备货币多样化,是国际金体系实现更大稳定性的良机。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欧元区自身尚存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欧元短期对美元的挑战。欧元在国际债券、股票市场和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会上升,但短期内官方储备也不会很快从美元转为欧元;因为欧元区国家为了稳定欧元,不会立即抛出美元,亚洲等国也没有把美元储备换为欧元的迫切愿望。欧元区的低利率和较高的股价也会阻碍私人持有欧元资产的愿望。因此,欧元对全球金融的影响是渐进的和长期的。欧元首先是作为国际结算地位的提高,由此而来对欧元外汇交易需求的增加,然后是欧元债券市场的发展,最后才有外汇储备的置换。欧币在我国外债余额占有约6%的比重,其中不少债务将跨越欧元的过渡期,从而须转换成欧元,汇率、利率的确定也要到即将进入过渡期才确定。因此,未来欧元的软硬程度及变动轨迹必将对我国外债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欧元金融市场的统一为欧元资产提供了很好的流动性,因此,欧元发行将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多了一个选择机会,便于外汇储备的管理。在我国外汇储备构成中,美元占60%、欧币所占比重为19%。仅从支付的角度看,欧洲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3%,外资流入的9%,现有的欧洲货币在我国储备中的比重已可以满足支付需求。但是从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角度看,欧元作为储备货币具有一定吸引力。因此,欧元推出后,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在中长期内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但欧元利率和汇率的波动也对我们外汇储备和外债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欧元范文篇8

内容提要:欧元的出现标志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货币联盟需要共同的货币政策,但调节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工具在欧盟出现了不协调,即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各国分散的财政政策相伴。因此有必要对各国财政政策进行协调。这对欧盟经济与货币联盟的顺利发展、对欧元的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欧盟成员国实现财政协调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财政协调的目标选择。本文分析了欧元区国家财政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并对协调路径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欧元区国家财政政策协调可供选择的几种模式。关键词:欧元区,财政政策,协调模式,财政约束在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里,当受到某种外部冲击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或汇率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转移支付和减税等财政政策来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以减轻冲击造成的失业率上升和收入下降的负面影响。然而在欧洲货币联盟内部,应对非对称冲击的主要手段就只有财政政策协调了,即独立财政政策的趋同化,因此协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一、财政政策成功协调共同的政策目标及信誉保证在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联盟(EMU)发展中,存在统一货币政策与多个分散的财政政策相搭配的矛盾,使财政政策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政策协调主要强调各国政策之间适当的调整,在宏观领域涉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作。这就使得政策协调成功与否,不仅涉及各国经济目标的差异程度,而且也与经济的预测、预算周期等因素密切相关。财政政策的协调与货币政策相比更为重要。为了使EMU下各国财政政策协调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各国政府有共同的协调意愿及共同可靠的经济预测与分析为使协调财政顺利实现,区内各成员国首先必须有协调的意愿,这才有可能使各国政策制订者坐在一起进行谈判,否则协调无从谈起。这种协调意愿的产生,一方面在于协调能够给参与国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必须基于对未来经济状况有共同的经济预测和分析。财政政策协调的产生,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首先根据本国经济状况提出协调的意向,经过谈判达成一致。而且,由于政策时滞,财政政策协调具体产生效果的时间至少在6个月甚至12个月之后。为了切实保重财政政策协调的效果,必须在进行财政政策协调时,对未来的经济状况有一个可靠的预测。在这个预测的基础上,政策制订者确定具体的协调手段和方式,弥补财政政策时滞效应较大的缺点,这也是财政政策协调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不同点。货币政策调整相对比较方便,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传导速度比较快,财政政策则不然。当然,对未来的经济状况有一个可靠的预测,与各国进行预测时依赖的经济模型有关。如果各国政府对经济模型的选择不同,其预测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辨别经济模型的适合与否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势必会影响各国政府协调的愿望及对协调方式的选择,所以政府决策依靠的模型是未来预测的结果对财政政策协调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二)财政政策目标的趋同性众所周知,一国的经济政策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但各国政策目标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一般根据本国的经济状况,会对这四个目标进行排序,因为这四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此,政策目标上的协调包括两方面,即国家之上的政策目标协调,对于欧盟来说,各国必须在超国家层次,也就是各国必须在超国家层次对政策目标达到共识。首先要保证欧元的稳定,在这个共同的目标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财政政策协调。此外,国家之间的政策目标要协调一致。欧洲一体化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间经济政策的协调从行业协调深化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使各国有更高程度的趋同。目前,欧元区各国经济目标大大接近,但由于历史、文化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使各国政府的目标偏好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会导致在协调谈判过程中出现冗长未果的现象。所以,有必要进行各种改革来使本国经济状况与其他国家更加接近,这样国内政策目标就易于一致,财政政策的协调也就易于达成。(三)财政政策协调中各国的信誉是重要保证在经济政策协调中,信誉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保证协议始终贯彻执行,达到协调的目标,为下次各国政府之间的协调奠定基础。这种信誉的保证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各国政府在协定的执行过程中遵守诺言,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否则,如果一方违约而另一方以回到纳什均衡点来威胁,将使对方损失惨重。这就对参与国家有一种潜在的约束。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协调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化,主要在于各国政府在多次合作中已经拥有了很强的信誉积累。虽然在一些政策协调的谈判中,可能由于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使协调颇费周折,但一旦签订了协议,彼此就能信守,不会出现违约、失信的现象。共同农业政策的协调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欧洲货币体系等协定都是制订后被坚决执行,若出现经济危机,就对体系进行调整。所以,信誉为协调的深化提供了保证。很显然,在EMU机制下,财政政策协调的成功也有赖于信誉的保证。信誉可以使欧洲中央银行保持较高的独立性,使货币政策保持动态的一致性,使私人预期具有理性,工资物价比较稳定,这就有利于财政政策协调时采取的一些措施更加有效,而且也增加了对未来经济预测可靠性的程度。所以,信誉是协调协调成功的重要保证。二、协调的可能性分析欧元区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已经经历了一段时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深入,需要在欧元区范围内采取共同的财政政策,并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同时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乃欧元区的必然趋势。(一)集中财政政策协调可能性分析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成员国越多,集中政策协调的难度会越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现代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工具,两者往往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随着经济与货币联盟建设的不断深入,欧元区内,以价格稳定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由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执行,需要一种相对集中的财政协调机制来应对不对称冲击。但现实情况却是,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部门,财政政策基本分散在成员国国内。财政领先下的斯塔尔伯格均衡是不大可能实现的,中央银行也不会对单一财政主体的行为进行反应,且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进一步的政策协调可谓难上加难,建立一种相对集中的协调机制比较困难;在欧洲货币联盟的设计上,《马约》也没有对集中财政做出任何制度安排,而欧盟财政预算仅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27%,离真正统一财政政策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因此建立集中的财政政策协调将非常的困难。(二)分散的财政政策协调可能性分析在经货联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统一货币政策与多个分散的财政政策相搭配的矛盾,这使各成员国之间的财政政策协调显得尤为重要。欧元区各成员国间实施财政协调,就是运用财政政策对本国国民经济施加影响,以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欧元区成员国之间实现财政协调成功与否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经济目标的差异程度、经济预测、预算周期等因素。(三)共同的协调意愿欧元区内各国首先必须有协调的意愿,才有可能进行谈判。否则协调无从谈起。欧元区各个参与国的基本经济情况并不一样,经济周期也不尽相同,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肯定也不一致。各成员国加入欧元区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因此,各成员国在财政协调过程中,收益的不均衡成为一个突出障碍。只有认识到协调能够给参与国带来利益,对未来经济状况有共同可靠的经济预测时,协调意愿才可能产生。三、财政政策协调路径的探讨(一)短期财政约束由于欧元区分散的财政制度与统一的货币制度并不匹配,也远非最佳的制度选择,但成员国财政趋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强财政约束以替代相对集中的财政政策协调对确保欧洲央行单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以及最终实现欧元区内物价稳定的首要目标却是十分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加强财政约束有要求成员国严格恪守欧元区的相关财政纪律之意外,还有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财政约束或财政规则,加强财政规则与现实的适应性之意。通过实施财政约束,最终促使欧元区各国财政结构趋同,为在欧元区内实现统一的财政政策,建立统一的财政体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在欧元区成功推行财政约束,有几点是不可忽视的:1.把握好财政约束的弹性,保持好平衡既不能采取过于宽松的财政规则,导致欧元区的成员国恣意使用财政政策,使约束形同虚设。也不能实施有悖于现实的、过于严苛的财政规则,致使成员国大范围触及规则的警戒线。欧元区内应设立专门独立的委员会,客观评判财政约束的适应性,在不影响财政约束稳定性的情形下,根据实情进行相应修改。这是保持财政约束弹性的一个良方。一旦财政规则被确定下来,那就用铁的纪律来保障其实施。随意地破坏财政纪律,会导致欧元区信誉下降,不利于各成员国的财政趋同,还会降低公众对货币联盟的信心。2.将“赤字许可证”引入《稳定与增长公约》,正向激励财政约束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产权界定明确,行为人之间的交易就能导致外部效应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如果产权界定明确,各种机制能允许人们进行适当的谈判的话,那么人们就能以他们交换生产和消费一般商品的权利的方式,交换他们产生外部效应的权利。如果在财政约束当中引入“可转让的赤字许可证”,每一个成员国都分配到了数量相当的若干财政赤字许可证,这些许可证可以自由转让。如果某一成员国的赤字超过了它所分配到的赤字配额,那么它必须购买额外的赤字许可证。这与《稳定与增长公约》中的规定有所不同,超过财政赤字限额的额外支出不是固定的,也就是罚金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其他成员国拥有足够的许可证,其价格就会很低廉,若是没有足够的许可证,其价格就会很昂贵。当许可证价格低廉时,一个成员国受到非对称冲击时,它可以只花相当低的成本运用财政政策抵消冲击的影响。不突破财政赤字规定的国家也可以为其稳健的行为得到回报,因为成员国可将用不上的许可证卖掉。[1][2][][](二)长期协调路径从长期来看,欧元区必将出现单一财政体制的格局。不仅财政当局间要进行必要的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协调,建立相对集中的财政政策体系,这样才会提高整个货币联盟的福利水平。目前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情况的许多差异决定了财政协调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欧元区的财政协调向更高层次迈进应遵循持续渐进的原则:先从总量进行控制,在结构上容许各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逐渐过渡到对各成员国的总体财政政策予以控制和指导;先从加强各国财政政策协调入手,逐步过渡到财政一体化。从加强各成员国财政政策协调开始,积极建立各成员国之间财政政策协调机制,以切实保证财政政策协调的效果:在进行财政政策协调时,对未来的经济状况要有一个可靠的预测,政策制订者根据预测来确定各国具体的协调手段及方式,弥补财政政策的时滞效应;进行各种改革促使国家间政策目标的一致,保证各成员国之间财政政策协调的成功。在向更高层次的财政政策协调递进时要注意:在欧元区范围内采取联合行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给予相应的配合;当欧洲中央银行的利率处于很低的水平,货币政策面临失效的情况下,需要在欧元区,乃至欧盟范围内采取联合行动,促进经济增长;出现经济衰退,物价上升时,共同财政政策需配合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经济出现过热时,为避免利率急剧上升,在欧元区范围内共同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在一部分国家经济过热和财政大量赢余的同时,另有部分国家可能出现经济衰退和严重财政赤字,为防止经济过热国家实行顺周期财政政策,也需要在欧元区内进行政策协调。争取在欧元区率先实现统一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转移,重新配置资源,帮助成员国吸收不对称冲击的影响,从而缩小成员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财政政策协调可供选择的模式(一)财政联邦制是较为理想的政府组织形式分散化的财政决策体系必将导致公共产品生产数量的不足分散化的决策体系下,每个地区在进行边际单位的公共产品生产决策时,往往仅仅考虑区内居民将从这一边际单位产品中获得收益如何,而不考虑这种公共产品编辑单位增加的整体社会收益。这就是说,欧盟的个体成员都有一种在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之前停止公共产品生产的动机。因此分散化的决策体系必将导致公共产品生产数量的不足。相对而言,在统一的财政政策体系下,公共决策者追求区内全体居民的福利最大化,整体区域内公共产品的边际价值就会得以实现。然而,分散化的财政也有其自身优点:可以实现公共产品多样性。地方政府可以针对本地区居民公共产品消费的特殊提供相应的地区性公共产品,以此适应各个地区居民的消费偏好。公共产品生产者的多样性还能够形成公共产品生产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压力,提供更大的技术进步的可能性,驱使生产者采取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因此,统一的中央财政与分散化的地方财政两种方式都有着各自显著的优点与不足,从财政联邦制和次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旅行稳定经济,实现最适收入再分配及提供特定公共产品的三大基础职能,次中央政府提供满足各自管辖区居民偏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避免了公共产品消费方面的福利损失和技术浪费。所以,联邦财政制度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是理想的组织形式。(二)统一管理与分散自主相结合财政体系在财政政策协调的实际操作中,采取财政纪律、财政自治与财政合作相均衡的财政模式不失为一种基本思路,其中:财政纪律的核心是保持公共部门预算赤字及公债水平在长期内处于一种可持续的水平,以免对联盟整体的货币目标造成负面影响;财政自治是为了各国应付可能的非对称冲击,缓解因这种冲击造成的失业并进行经济与国民收入结构性调整预留必要的政策工具;财政合作则是统一大市场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各成员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此外,区域成员国之间、成员国与超国家机构之间必须畅通沟通渠道,运用正式和非正式方式多方位保证成员国的财政当局和央行保持紧密的联系,特别是注重为成员国财政部门了解区域货币政策搭建一个多层次、高效的沟通平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采取的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宏观经济政策结构,即中央集权的货币政策和分权的财政政策。经济上的趋同使得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权的财政政策成为了可能。因此,在区域层面上应形成统一的财政规则,确保区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在制度设计上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和。(三)财政的一体化模式在这种财政协调形式下,各成员国财政政策目标的制定和手段的管理,都是财政一体化所形成的财政共同体当局的事物,并要求各成员国统一财政制度,表现为一种超国家的财政干预。这种方式很显然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有效地对付非对称冲击,而且可以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实现欧盟的经济目标,消除单一货币政策与12种分散财政政策协调不一致的矛盾。这种方式是最佳的选择。但如果变为现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方面由于欧盟仅仅实现了经济一体化,还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国家仍然存在,民族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的矛盾依然存在,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各国必须拥有一定的主权,否则国家名存实亡。而且,就目前从国际经济秩序及谱盟本身的发展状况来看,实现财政一体化无异于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如果实现财政一体化,就必须在欧盟内部效仿美国的财政联邦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最优分工,既实现了财政效率,又兼顾了社会的公平。而目前在一个12国的欧元区内,建立如此复杂、完备的一套财政体制,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还要使各国从政府官员到社会民众在心理上完全认可这套制度,所以,财政一体化模式从经济效果角度也许是最有的选择,但实践中实施起来则有些难度。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元区各国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必然走向规范化、对称化,单一的货币政策和逐步统一的财政政策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将会继续带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由货币政策的统一到共同财政政策,这是欧盟国家和欧元区市场深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欧元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欧元范文篇9

一、欧元实施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欧元的实施在使欧洲金融市场扩张与发展,对全球金融业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考验和新的竞争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直接导致新型欧洲金融机构的产生,为了效益和竞争,德国的全能型银行制度将流行于欧洲市场,能够全面提供银行、保险、证券服务的金融机构将大大增强欧盟成员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欧洲又是我国金融跨国经营的中心区域,这对我国稚幼的金融业的冲击将在三层次展开:在欧盟内的经营,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在欧盟外部,例如在东南亚、北美、东欧或中东,欧盟金融机构都将增强业务开拓的力度;在我国国内,必然进一步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将作为一个集合体,对我国金融业提出更大的挑战。二是影响我国银行业现有欧币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外汇业务面临着调整,银行的货币兑换收益受到影响,各商业银行不能再简单地依赖货币兑换来赚取可观的中间收入。三是使我国银行业额外增加一笔技术、设施更换费用,原有的欧币业务要转换为以欧元计价的对应业务。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支付因电脑程序、收付清算、会计系统的修改,统计、税务等方面的变更以及员工培训费用等。

二、我国金融业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1目前针对全能型银行制度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根据国家经济、金融的发展情况,在条件成熟时,放松或解除银行、保险和证券的分业经营限制。当前,出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因素的考虑,我国严格实行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并且通过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上述行业实行分业管理。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预警、监管水平的日益提高,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适当放松或解除银行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的限制,逐步实现银行的全能化、综合化经营是适应国际银行业竞争的需要。

在最终解除分业经营限制之前的过渡期间,可以采取混业管理,分业经营的方式,成立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中保集团为主体的集团控股公司,各集团控股公司以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银行、保险、证券和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开展业务经营,并对其下属的各金融性子公司实施统一管理。

2加速推进银行业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进程。银行竞争中技术因素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化已成为银行竞争优势的关键。目前,我国银行技术水平同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加大银行业的技术投入,加速电子化、网络化进程显得非常迫切。

3推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培育国际化的大银行,在巩固和发展国内银行业务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银行竞争。1999年,我国共有7家银行进入全球1000家大银行行列,比1998年增加了一家;有2家银行进入前20名,总的排名也好于去年。其中,工商银行从第22位升至第6位,中国银行从27位升至第8位。这表明我国银行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但从人均资本额看,我国银行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居前4名银行的人均资本额从215690美元到331870美元,而我国银行中人均资本额最高的中国银行仅为72780美元。另外,我国银行的经营绩效堪忧,在资本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反映经营绩效的指标排名中都属于较低水平。如工商银行的员工数是全世界银行中最多的,但人均利润率仅有740美元,农行是180美元,而英国汇丰银行为49820美元,美国花旗银行为50130美元,差距非常明显。不仅如此,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下滑和经济增长率下降,银行的经营更加困难,沉重的不良贷款负担已经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而我国银行在资本规模、人员、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劣势更为突出。

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1998年8月我国政府通过增发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方式给国有独资银行增补资本金,使四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较快增长。如工商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568%,中国银行达到492%。但这种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以前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很低的基点上的,我国银行业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仍有一定差距。因此,目前应通过让商业银行发行债券以增加附属资本金,扩充资本实力,提高竞争力。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巩固国内现有市场的同时,还应以国际并购的方式扩展海外金融市场,扩大服务领域,逐步发展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的超级国际银行。国内各银行要结合各自在欧洲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划发展战略,突出自身特点,加强与欧洲各金融机构的内部分工与协作。

4妥善处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目前的解决思路是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出售给专业性资产管理公司(amc),amc以发行财政部担保债券、金融债券或中央银行贷款为资金来源购买这些不良资产,然后通过债权转股权、证券化、出售、置换和资产重组等方式处置这些不良资产,对已确定为无法收回的呆帐贷款,由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呆帐准备金冲销。1999年4月20日,我国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开始了我国利用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探索。

(二)调整我国在欧洲设立金融机构的格局。

根据欧盟的规划,1999年之后,欧盟各国中央银行的职权将移交给欧洲中央银行,稳定货币的职能将由欧洲中央银行来行使,而金融监管职能仍由各国来行使。由此可见,我国金融业若想涉足欧洲或在欧洲谋求发展,就必须研究未来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如何实施货币政策,采用哪些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内部决策时如何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如何与公众及市场在政策方面沟通,各国市场准入条件的宽严等,这些都与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益直接相关。另外,欧洲中央银行总行设在法兰克福,这就意味着法兰克福的金融地位进一步上升,欧洲中央银行未来的公开市场操作会以法兰克福和伦敦的金融市场为双重中心,后起之秀的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贴现所、票据交易中心的席位将成为国际银行业必争之地。为此,我国金融业应调整自己的欧洲区位战略,改变过去仅以伦敦为中心的格局,加强在法兰克福的力量和投入,并考虑在欧元区之外的国家(如瑞士)设立机构。

(三)努力开拓新的金融业务。

欧元推出以前欧洲国家的各种货币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外汇交易,欧元推出后,欧元区内货币兑换方面的业务全部消失,估计这部分业务占全球外汇交易的10%左右。兑换收入一直是我国银行业收益的重要来源之一,欧币的统一则使这项收益不复存在。不过,欧元出现后,欧元与美元、日元的交易量会大大增加,据国外银行推算,未来欧元交易会占全球日外汇成交额的55%。凡此种种业务变化都应得到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并在其经营策略上作必要的调整。随着欧元的推行,欧元区内的资本市场将会有较大变化,银行及企业间的竞争将加剧,有关的商人银行业务将增多,这样,我国银行应合理安排欧洲各分支行的零售和批发业务,并努力寻求更多的商人银行业务机会。欧元债券、欧元股票、欧元大额存单等新金融工具的相继出现,也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在国际结算方面,欧盟8个核心成员国的对外贸易将占世界出口贸易的17%,考虑到德国出口贸易规模和马克作为贸易计价的情况,今后欧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可望达到25%左右。银行作为结算中介,必须适应结算货币的转变,开拓欧元结算业务。

(四)加强资本项目下的金融监管。

欧元范文篇10

一、欧元实施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欧元的实施在使欧洲金融市场扩张与发展,对全球金融业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使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考验和新的竞争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直接导致新型欧洲金融机构的产生,为了效益和竞争,德国的全能型银行制度将流行于欧洲市场,能够全面提供银行、保险、证券服务的金融机构将大大增强欧盟成员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而欧洲又是我国金融跨国经营的中心区域,这对我国稚幼的金融业的冲击将在三层次展开:在欧盟内的经营,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在欧盟外部,例如在东南亚、北美、东欧或中东,欧盟金融机构都将增强业务开拓的力度;在我国国内,必然进一步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将作为一个集合体,对我国金融业提出更大的挑战。二是影响我国银行业现有欧币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外汇业务面临着调整,银行的货币兑换收益受到影响,各商业银行不能再简单地依赖货币兑换来赚取可观的中间收入。三是使我国银行业额外增加一笔技术、设施更换费用,原有的欧币业务要转换为以欧元计价的对应业务。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支付因电脑程序、收付清算、会计系统的修改,统计、税务等方面的变更以及员工培训费用等。

二、我国金融业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1目前针对全能型银行制度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根据国家经济、金融的发展情况,在条件成熟时,放松或解除银行、保险和证券的分业经营限制。当前,出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因素的考虑,我国严格实行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并且通过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上述行业实行分业管理。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预警、监管水平的日益提高,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适当放松或解除银行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的限制,逐步实现银行的全能化、综合化经营是适应国际银行业竞争的需要。

在最终解除分业经营限制之前的过渡期间,可以采取混业管理,分业经营的方式,成立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中保集团为主体的集团控股公司,各集团控股公司以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银行、保险、证券和资产管理等业务领域,开展业务经营,并对其下属的各金融性子公司实施统一管理。

2加速推进银行业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进程。银行竞争中技术因素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化已成为银行竞争优势的关键。目前,我国银行技术水平同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加大银行业的技术投入,加速电子化、网络化进程显得非常迫切。

3推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培育国际化的大银行,在巩固和发展国内银行业务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银行竞争。1999年,我国共有7家银行进入全球1000家大银行行列,比1998年增加了一家;有2家银行进入前20名,总的排名也好于去年。其中,工商银行从第22位升至第6位,中国银行从27位升至第8位。这表明我国银行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但从人均资本额看,我国银行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居前4名银行的人均资本额从215690美元到331870美元,而我国银行中人均资本额最高的中国银行仅为72780美元。另外,我国银行的经营绩效堪忧,在资本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反映经营绩效的指标排名中都属于较低水平。如工商银行的员工数是全世界银行中最多的,但人均利润率仅有740美元,农行是180美元,而英国汇丰银行为49820美元,美国花旗银行为50130美元,差距非常明显。不仅如此,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下滑和经济增长率下降,银行的经营更加困难,沉重的不良贷款负担已经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而我国银行在资本规模、人员、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劣势更为突出。

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1998年8月我国政府通过增发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方式给国有独资银行增补资本金,使四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较快增长。如工商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568%,中国银行达到492%。但这种快速增长是建立在以前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很低的基点上的,我国银行业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仍有一定差距。因此,目前应通过让商业银行发行债券以增加附属资本金,扩充资本实力,提高竞争力。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巩固国内现有市场的同时,还应以国际并购的方式扩展海外金融市场,扩大服务领域,逐步发展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具有较强国际竞争的超级国际银行。国内各银行要结合各自在欧洲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划发展战略,突出自身特点,加强与欧洲各金融机构的内部分工与协作。

4妥善处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目前的解决思路是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出售给专业性资产管理公司(AMC),AMC以发行财政部担保债券、金融债券或中央银行贷款为资金来源购买这些不良资产,然后通过债权转股权、证券化、出售、置换和资产重组等方式处置这些不良资产,对已确定为无法收回的呆帐贷款,由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呆帐准备金冲销。1999年4月20日,我国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开始了我国利用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探索。

(二)调整我国在欧洲设立金融机构的格局。

根据欧盟的规划,1999年之后,欧盟各国中央银行的职权将移交给欧洲中央银行,稳定货币的职能将由欧洲中央银行来行使,而金融监管职能仍由各国来行使。由此可见,我国金融业若想涉足欧洲或在欧洲谋求发展,就必须研究未来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如何实施货币政策,采用哪些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内部决策时如何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如何与公众及市场在政策方面沟通,各国市场准入条件的宽严等,这些都与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益直接相关。另外,欧洲中央银行总行设在法兰克福,这就意味着法兰克福的金融地位进一步上升,欧洲中央银行未来的公开市场操作会以法兰克福和伦敦的金融市场为双重中心,后起之秀的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贴现所、票据交易中心的席位将成为国际银行业必争之地。为此,我国金融业应调整自己的欧洲区位战略,改变过去仅以伦敦为中心的格局,加强在法兰克福的力量和投入,并考虑在欧元区之外的国家(如瑞士)设立机构。

(三)努力开拓新的金融业务。

欧元推出以前欧洲国家的各种货币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外汇交易,欧元推出后,欧元区内货币兑换方面的业务全部消失,估计这部分业务占全球外汇交易的10%左右。兑换收入一直是我国银行业收益的重要来源之一,欧币的统一则使这项收益不复存在。不过,欧元出现后,欧元与美元、日元的交易量会大大增加,据国外银行推算,未来欧元交易会占全球日外汇成交额的55%。凡此种种业务变化都应得到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并在其经营策略上作必要的调整。随着欧元的推行,欧元区内的资本市场将会有较大变化,银行及企业间的竞争将加剧,有关的商人银行业务将增多,这样,我国银行应合理安排欧洲各分支行的零售和批发业务,并努力寻求更多的商人银行业务机会。欧元债券、欧元股票、欧元大额存单等新金融工具的相继出现,也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在国际结算方面,欧盟8个核心成员国的对外贸易将占世界出口贸易的17%,考虑到德国出口贸易规模和马克作为贸易计价的情况,今后欧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可望达到25%左右。银行作为结算中介,必须适应结算货币的转变,开拓欧元结算业务。

(四)加强资本项目下的金融监管。“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