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0:56:06

木版年画范文篇1

一、创制年代久远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兴于明永乐年间,清代为鼎盛时期。漳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南部,与台湾一水之隔,为亚热带湿热海洋性气候区,四季温暖,雨量充沛,平原广阔,花香果甜,是一“天然大温室”,唐初置州,多种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历史上中原人士几次南迁带来了选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原乡的民风民俗,不断地在漳州地区广泛传播。宋代是我国手工业发达,雕版和造纸工艺较为繁荣的时代。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了福州元日、立春、上元、寒食、中元等十三个主要民俗节日,同时在“桃符、钟馗”条下写到“书桃符星户间,挂钟馗门上,禳厌邪魅。今州人岁暮,画工市之。”[1](P14)宋代中元节日习俗及年画在福建及至漳州地区已广泛存在。明代是漳州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耕地进一步扩大,沿海围垦、兴修水利。隆庆元年(1567年)月港成为我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桅樯林立,贾客云集,贸易航线达47个国家和地区。由此促进漳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同时也给木版年画输出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漳州木版年画的发展。明朝中叶漳州木版年画已跃居全国主要产地行列。清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疆平靖后,漳州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在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下,漳州木版年画的印制与行销进入了鼎盛时期。杨柳青地处我国河北天津,是我国北方历史名镇,据史料记载初名“流口”、“后复口”和“柳口”。金贞祜三年(1214年)置“柳口镇”为该镇行政建置之始,元末明初更名为杨柳青。明清时期,此地是运河漕运重要枢纽,交通发达,水运便利,成为我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市肆纵横,商业繁荣,风景优美,被誉为北方的“小苏杭”。[2](P237)民俗文化气息浓郁,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明代杨柳青民间艺人继承宋元时期绘画传统,同时吸收明代木刻版画等民间艺术,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创作出鲜明、喜气、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版年画。清代杨柳青年画风格严谨,画面热闹,色彩丰富,注重人物刻画,深受人们喜爱,从清朝雍、乾年间至光绪初年最为风行。

二、题材内容丰富

漳州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闽南地方特色。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门神类:漳州木版年画门神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尺幅相差较大,以适合不同门户的需要。其一为武将型:主要有《秦叔宝尉迟恭》、《神荼郁垒》,披盔戴甲,手持金锏,威风凛凛,浓眉虎目,一左一右,相对而立。此类门神多张贴于宅院大门,在漳州民间流传较广,成为门神中的主要类型。其二为祈福型:这类门神主要张贴于正厅大门,内容主要有《簪花晋爵》、《加冠进禄》、《天赐平安福》《人迎富贵春》等,还有尺幅较小的《五虎衔钱》、《魁星春》、《梅花福》等数个品种,主要张贴于厨房门、米缸、箱柜等处。此类年画反映人们祈求富贵平安、家族兴旺、福星高照的愿望。其三为祈财送子型:有表现财神内容的《日日进财》、《招财王》、《财神献瑞》、《春招财子》等,体现民众求财盼富的愿望。又有期望添丁为内容的《天仙送子》、《百子千孙》、《年年添丁》、《莲招贵子》等等。[3](P78-82)此类门神一般贴于新婚房门或内房门。其四为辟邪护宅型:此系贴于民宅门额上,或船舱上,或建新房安梁时贴于梁上,目的在于辟邪驱灾,祈求平安。主要有《剑狮》、《姜尚在此》、《八卦》、《天师镇宅》等,皆屋门神画,此类形式多样的门神年画与杨柳青木版年画比较,内容更为丰富。

(二)风俗节令类:闽南漳州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风尚习俗,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具有闽南特色的风俗年画,大致有:其一、灯画、纸扎画。以配合民俗活动形式而用,几乎全年月月有之,其迎神结纸花灯的习俗五花八门,其中有:人物类如《奉祀仙女》、《飞天仙女》、《四聘图》等;故事类如《富贵寿考》、《李渊救驾》、《皇都市》等。而用于装饰花灯的图案,按其内容进行设计,多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主,甚至有些图案亦可供纸扎“灵厝”装饰,同时还作为墙窗装饰使用,内容丰富应用广泛;其二、世俗故事年画。此类年画多采用民间传说以及漳州地方戏曲故事,又包含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孟姜女》、《说唐前后本》、《反唐前后本》、《二十四孝》、《陈三五娘》、《封神演义》、《荔枝记》等;[4](P45-47)其三、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如《九流图》、《老鼠嫁女》等;其四、寓教于乐兼备识字功能的年画,如《葫芦苯》是闽南一带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字游戏,深受民众喜爱。

(三)祭祀和宗教类:祭拜神灵年画,源自于古漳州有着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其内容主要有《玄天上帝》、《福德正神》、《司命灶君》、《关公》、《观音》等等。在寺庙宗教活动中,宗教类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如《福禄寿喜》、《四季花开》等,专供寺庙做功德使用;而纸马花样更多,民间主要用于敬天、求财、驱鬼和保平安,常见的有《财子寿》、《三星图》、《天公金》、《改年经》等等。鼎盛时期的漳州民间木版年画各类题材和品种多达两百多种,形式多种多样,其功能在于满足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杨柳青年画的题材也甚为丰富,大多以仕女、娃娃、神话传说、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门神、山水、花鸟等为题材,民间过年用于装饰居室专用,增添年节热闹吉庆的气氛,多采用写实寓意的表现手法,画面典雅别致,清新秀丽,如《五子夺莲》、《麒麟送子》、《五谷丰登》等等,皆受人们的喜爱。反映人民大众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如《富寿平安》、《万象更新》等年画。其中,大多内容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渔妇》、《庆赏元宵》、《庄稼忙》、《渔家乐》、《秋江晚渡》等年画。而门神画题材较少,主要有《钟馗》、《关公、张飞》、《程咬金、罗成》、《秦叔宝、尉迟恭》等武将形象,延续至今。杨柳青年画采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艺术风格亮丽

与杨柳青木版年画写实的细腻的风格相比,漳州木版年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是:清新淡雅、亮丽雅致,以广大农民欣赏的粗犷、夸张、设色大红大绿的“农村风格”为基础,揉进某些城镇的商品经济元素,同时又兼有东南沿海古朴、神秘的闽南文化特征,形成了漳州木版年画独特装饰艺术风格。在构成上除了饱满、对称统一等年画无拘无束的装饰形式等鲜明特点外,还具有多种构图形式,如《庙会图》采取“散点透视”方法,以漫视和多视域的组合形态,将人物景物有机组合在一个画面,达到了广视博取、随心所欲、纵横经营的装饰效果。线条作为民间木版年画整体形式美的骨架,体现了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艺人擅长运用粗细、长短、曲直线条相结合的方法,在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下功夫,画面上的线条刚柔相济,疏密有致,体现出刀味和木味的自然效果,整个画面线条极富运动感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漳州木版年画色彩则是浓艳中呈厚实,亮丽中呈大气的地域装饰风格。杨柳青的人们讲述木版年画艺术时称:“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5](P383)年画风格吸收宫廷画院绘画风格,素雅柔和、华丽精巧、线条流畅。年画作品不但满足平民百姓的精神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封建士大夫们的的审美需求。特别是乡村妇女绘制年画,更为细腻雅致。杨柳青年画的创作有一套“画诀”,即“金人物,玉花卉、模湖不尽是山水。富道释,穷判官,辉煌耀眼是神仙。灵美人,呆番夷,凶颜恶面是鬼卒。活虫鱼,死蔬果,天宫玉阙是宫室。彩走兽,墨竹兰,朱墨二色画蝠判”[5](P386)此画诀世代相传。清初年画构图以人物为主,注重人物神态,背景较为简单,颜色增多。清中叶,杨柳青年画的画面,人物增多,背景加重,趋向繁荣热闹的场面,色彩柔丽妩媚,如《麟吐玉书》、《功名利禄》等。构图上,有时鉴于场面大,人物多,为了分清远近、层次,采用“宾主虚实,聚离分散”的方法,色彩采用加粉或者描金,色调绚丽典雅,尤其是人物开相,需用手工晕染十多次。装裱后,宛如工笔人物画,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用料技法娴熟

漳州木版年画的制作,先是在木板上画稿、雕刻、分色版和线版,而后以“饾版”套印。在印制方法上与其它地方不同,虽采用多版套色印刷,但它是运用水印与粉印相结合的方法。先印色版,后印线版,而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先制线版。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是在色纸上套印各种粉色,底纸都使用色纸,大部分是红色作为底纸。年画所用的纸色都是民间染纸作坊自家制作的,品种有大红、朱红、桔红等,并用万军红纸印“粗神”、玉扣纸印“纫神”,通常使用黑色纸印制供寺庙做“功德”和“纸扎铺”等民俗所用,这些手法为杨柳青年画所没有的,也为其他地区所罕见。本色纸运用于各种灯具及居家装饰的年画,在色纸上套印各种粉色,产生厚薄不一肌理效果,犹如刺绣,又如同“西洋画”那种厚重、沉着的美感,别具一格。漳州木版年画所用颜料也很讲究,大部分是采用矿物质,许多颜料都是自行研制,如采用当地白岭土、大模粉加工成白颜料。

漳州木版年画很注重调色。调制颜料时常常根据色相添加一些白粉来降低纯度,以防龟裂,必须在白粉里面加胶和矾,令其产生厚重感,还渗入海花料或冰糖、米浆使画面产生立体感和光泽度。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大致是:“勾、刻、刷、画、裱。”画稿刻版套印大致和我国其它地方年画相同,只是后期手工彩绘所费工序最多,独具特色。勾描:一般采用老一辈画师画稿,后期还采用上海名家的仕女人物画稿,别具一格。画稿创作都是由画师完成,整个构思是关键,要做到“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厌”。刻版:采用当地产的杜梨木,木质细腻紧凑便于雕刻。线条极其讲究,首先最难的是脸和手,要刻出神情。其次是人物衣纹,要有灵动飘逸感。最后背景要刻出虚实层次变化。套印:根据画面需要进行不同颜色套印,套印颜色有章丹、大红、赭石、老绿、佛青等。彩绘:这道工序有别于漳州木版年画的技法,是花费时间最长也是最复杂细腻的过程。首先是把“画坯子”用矾胶水裱在墙上或木门上,要求平整,不能有空隙,然后画师手持大小不一的笔,沾不同颜色采用平涂,先画脸然后开眼,再上下左右染色,一幅画最短也要好多天才能完成。装裱:这是最后一道工序。与传统方法一样,分为托裱、画轴、镜心、册页等。杨柳青木版年画所用纸张颜料过去均用国产传统材料,年画光彩照人,色彩鲜艳,经久不变。清末及后来为了节省,一大部分从国外进口,价格较低廉,纸张一般采购日本的洋粉帘纸,比较脆而薄。颜料一般也采用进口廉价颜料,易褪色,缺失传统年画富丽堂皇之感染力。

五、流传区域广泛

木版年画范文篇2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以刻版印刷工艺制作的,且一直以来都是师徒传艺,作坊大批量生产,它的风格和造型与当地的习俗、人文、以及制作技术等紧密相连。纵观朱仙镇所有的木版年画,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神与其它门类艺术特色在其中的再现,从门神画到各类题材内容的年画中,在年画人物整体造型上,往往可以发现人物一般都呈头大身小的比例,且人物大多饱满、壮实。虽然这些都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及大众的审美趣味创作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对人物造型用夸张、写意、变形、抽象等艺术手段来评价。画面上每个人物的面部大都饱满,门神武将和英雄人物的脸部则借鉴了戏曲脸谱的表现形式,增加其强悍、威风感。人物面部通常极少着色,五官均由墨线勾勒,线条粗细有间,有聚有散,富有动感。人物的眼睛在面部所占的比例较大,同时也夸大了眼长和眉长,眼角通常上挑,双眼皮往往着上红色;眼神刻画得极其生动,不同的人给人不同的感受。从人物造型上我们可以看出那些民间艺人们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了传统的意象造型观念:形不似而神似。只要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就不难从很多年画类别中辨认出其作。年画除了人物的造型特色外,色彩也是非常醒目的一个元素。我们可以说色彩的搭配和造型是完全相辅相成的,整幅画面呈暖色调,鲜艳明朗,对比强烈,虽然用了我们所认为应该避免的黄紫、红绿对比色,但是在年画中却应用的恰到好处,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程度,这点在国内年画特征中别具一格,它同时也把画面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的很到位,也从侧面体现了河南人民的朴实、大方、乐观的生活态度。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人物造型特色,尤其是夸张、变形、写意等艺术手段以及所遵循的传统绘画思想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图形创造是很有启发意义的。除此以外,作为一项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基于它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在保持它原有艺术特征的原则下对其进行新的创造应用,使它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永葆其生命力,让它一如既往的丰富着人民的生活,这是很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对此本文将从年画人物造型方面着手,粗浅的尝试在当今平面设计中对其进行再创新应用。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人物造型再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朱仙镇木版年画人物的造型特征独具一格,其人物的线条塑造、整体比例的定律、五官的刻画特征以及创作所遵循的传统绘画观念等,不但对现代设计创作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外,而且还可以对它们自身进行新的创造。笔者认为,如果一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当它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后,且继续保持它的原本特色单向发展下去,那么,久而久之,这种艺术只能成为众人的艺术欣赏品,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化。所以我们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分析,为它探索不同的发展道路,使它在保持着自身原有风格的同时去积极顺应新时代的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笔者欲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朱仙镇年画人物造型进行新的创造和应用的设想。

(一)地方性标志设计

单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人物造型特色和色彩搭配来看,朱仙镇木版年画特色在所有的年画门类中已具有自身的形象识别功能了,如人物的粗犷、敦厚且极富有幽默感的味道、还有对色彩大胆的对比应用等。由于朱仙镇是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且又因出版年画盛名,所以对于朱仙镇地方性的一些特色产品或地方标志的创作中可以取其年画人物的造型及色彩并根据标志设计的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创作,使它成为地方性标识。这样不仅重新利用了年画艺术,而且对于整个地域及艺术也是一种充满自豪的宣扬。

(二)装饰图案设计

因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本身也富有一种平面装饰性的美感,所以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用设计艺术手段对人物和背景加以变形与美化,随后可以做成日历挂历或者用其他现代时尚的手法装饰于居所内,让它不但继续为大众丰富其生活氛围而且也可以与当今的一些新潮视觉艺术媲美。

(三)动漫卡通人物造型与网络游戏角色造型

在当今的新媒体娱乐艺术中,传统文化因素也越来越瘦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在60—80年代的国产动画片中,有许多人物的造型借鉴了年画人物的造型,且表现的极为生动,如《大闹天宫》中的玉皇大帝形象等。现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人物造型进行变形、夸张,同时融合一些其它艺术因素进行动漫卡通及游戏角色造型。把年画人物的憨厚,可爱以及勇猛等特征应用到对应的角色造型中,这样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来接受它,了解它并让它更好的以自身特色发展下去。

木版年画范文篇3

【关键词】凤翔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研究

一、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研究背景

(一)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时代背景

宝鸡凤翔木版年画起源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县南肖李村,其发展历史悠久,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凤翔木版年画取材于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大量的运用写实手法进行创作,成为关中历史风情画卷和难得的历史民俗记录,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是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国外的收藏家赞誉其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木版年画市场逐渐被现代新文化所取代,木版年画逐渐在大众消费市场消失。新型农民的观念变化使得他们对木版年画尤其是门神、家宅六神等不再重视和感兴趣,胶版印刷技术、电脑制图技术等对木版年画的生存构成了很大的冲击[1]。

(二)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风格特征及色彩运用

宝鸡凤翔木版年画以线刻为主,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线条手法,极富有地方特色。线条刚劲有力,简明质朴,生动大方,风格独特、吸收了历代寺庙壁画、石刻笔法、刀功特点。凤翔木版年画在构图、题材、色彩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画面构图饱满完整、格局大方、画风清雅、线条刚劲流畅、以线立骨、疏密有致、人物动态多富有装饰性,充分地展现了年画的主题和内容,突出了画面的气氛,装饰性极强,体现了人们质朴的思想。凤翔木版年画基本上分为六大类:门画,比如《方弼》《方相》;风俗画《招财进宝》《四是报喜》《吉庆有余》;十美图,比如《耕读渔樵》《男十忙》《女十忙》;戏剧故事,有《白蛇传》《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家宅六神,包括灶王爷、龙王爷、天地神、土地爷等,窗花,比如《十二生肖》等,共十三个品种。宝鸡凤翔木版年画色彩表现方面,用色基本以原色为主,间色为辅。色彩颜料以水色为主、以大红大绿为基调,紫色、桃红、槐黄配以淡墨和黑墨辅之,红和绿,黄和紫,黑和白几种原色相互对比[2]。民间的传统审美观念、文化观念以及哲学意识也较为深刻地影响了凤翔年画的色彩搭配,大红、大黄是大吉大利的代表色并且具有节日气氛,在这个基础上,毫无顾忌地用艳红翠绿,明黄暗紫的色彩搭配直抒于大众所表现的色彩感觉,反映了民间艺人直言不讳的精神状态和向往美好生活的质朴愿望。

二、宝鸡凤翔木版年画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现状

(一)宝鸡凤翔木版年画发展现状

凤翔木版年画在当下处于一个断层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木版年画都处于瓶颈期,创作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出现更好的创作[3]。在互联网时代,大众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民间艺术遭受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并且手工年画的实用性不强,表现形式单一,不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木版年画的发展受到了巨大阻碍[2]。近几年来,凤翔木版年画正在逐步跨入现代化领域,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传承人们参与设计了多款游戏图标和游戏人物,同时推出了手工雕版印刷的年画日历,以及精美的凤翔年画礼品套装,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但是在图形创意上、表现形式上、文创产品的种类上还需要进行创新,同时在互联网加传播方式下,需要创新发展线上线下并存的木版年画文创产品,来迎合现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出自己的特色创新之路。

(二)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现状

为了使凤翔木版年画特色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木版年画本身文化知名度,宝鸡凤翔当地积极寻找适合传播木版年画的方法和途径。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作为新时代产业在地域特色文化传播中备受关注,因此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在我国备受重视和支持。从我国当下文化创意产品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来看,这个产业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迎合时代的需求,结合文化的内涵和文化自身的发展,并且开发更多的平台和渠道,才能更好地体现文创产品自身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目前,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还存在设计作品缺乏创新意识、市场中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文化创意产品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够深刻等缺点。总体来讲,文化创意产品既需要有质量的创意,也需要互联网平台和渠道的支持。

三、凤翔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必要性

(一)时代呼唤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的时间增加,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消费结构出现了变化;即满足人民物质消费水平到满足人民精神消费的转变,社会需要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来满足当前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而文化创意产品是当前最能体现人们需求的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创意产业中产出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组合。从产品最终形态来看,文化创意产品包含两个相互依存的部分:文化创意内容与硬件载体[4]。文化创意产品之所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主要是因为它的文化创意内容,这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价值,而文化创意的传播需要依靠硬件载体。凤翔木版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传承了传统的技艺和艺术形式,并且木版年画符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条件,因此凤翔木版年画需要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来迎合时代的需求,从而使凤翔木版年画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凤翔木版年画的自身发展

凤翔木版年画传统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要确保木版年画的健康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推广。目前凤翔木版年画随着机器印刷年画在市场的出现,这些印刷成本低廉,色彩耐久的印刷品强烈地冲击了木版年画原有的市场地位[5],手工生产的木版年画市场很快被挤压,以民间艺人一己之力,无法挽救和阻挡木版年画在市场竞争中的颓势和逐渐在大众消费市场消失的趋势,且凤翔木版年画的表现形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为了让年轻人了解凤翔木版年画,使木版年画走进大家的生活,利用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改变凤翔木版年画单一的表达方式,创新的形式去传承和发展,展现木版年画的魅力,让凤翔木版年画以符合当前社会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新的形象出现,才能让木版年画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宝鸡凤翔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并且当地具有较多的地方特色文化,但都逐渐被现代新文化所取代,逐渐消失在大众消费市场中,如果以具有文化附加值和经济实用价值的凤翔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这样既可以提升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又能提升乡村文化形象,推动凤翔当地经济发展,扩大当地资源经济发展空间。因此凤翔木版年画文创设计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凤翔木版年画迫切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而建设具有凤翔木版年画特色的民俗村是传承发展凤翔木版年画最好的方式,在民俗村的建设中应注重文化内涵,使游客在亲身体验凤翔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中的互动性得到加强,从而满足游客猎奇心理。同时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商业设施,如主题酒店、餐厅、游乐设施等。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凤翔当地经济增长,加强旅游业与凤翔木版年画的结合,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6]。

四、凤翔木版年画的文创产品设计

凤翔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要体现出文化内涵,也要表现出木版年画的造型、色彩和寓意。凤翔木版年画的文创产品设计从装饰品、家居用品、文具用品和生活用品这些载体入手,通过纹样提取、变形、重组以及表现形式对凤翔木版年画进行二次设计与改造,呈现出符合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凤翔木版年画艺术文创产品设计方案

凤翔木版年画的文创设计主要从文创产品的使用性能上进行研究,设计方案主要从装饰品、家居用品、文具和生活用品上进行分类研究:装饰品类有装饰画、摆件、首饰、挂件、胸针、手办等。主要以凤翔木版年画中门神形象进行变化,融入Q版形象,传达门神镇宅辟邪、护佑平安、美好祝愿的寓意。家居用品类如:冰箱贴、抱枕、水杯、台灯、镜子、相框等。在家居用品中,提取凤翔木版年画中独特的纹饰,对其进行打散重构,以重复、渐变、对称等设计手法进行装饰再加入具有现代元素的莫兰迪色系,形成新的纹饰风格。文具用品类如:书签、胶带、笔袋、笔记本、尺子、笔筒、便利贴、明信片等。选用凤翔木版年画中人物的头饰、武器等素材添加到文具用品中,例如可以利用武器外形来做书签、尺子等用品。生活用品类如:丝巾、扇子、手袋、手机支架、日历、文化衫、手机壳等。把当代流行的元素与凤翔木版年画中的人物情景相结合,保留凤翔木版年画原本的色彩与造型结合黑白色系,以拼贴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将传统的配色衍化为当代新颖独特的色彩设计,使木版年画的价值最大化延伸。

(二)宝鸡凤翔木版年画文创产品价值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许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创意产品呈热销状态,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为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方向。宝鸡凤翔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品是以凤翔木版年画文化为基础,以设计师的创意为核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生产出包含木版年画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从而提高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商业价值,使当地经济发展得到快速提升。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无数当地人对木版年画付出的心血,反映出人们的美好理想和追求。从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现状来看,文化创意产品是发扬和传承凤翔木版年画价值最好的途径。

五、凤翔木版年画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

宝鸡凤翔木版年画作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迫切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为了对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推广,凤翔当地可以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运营的传播方式,结合凤翔木版年画自身特点,建立与凤翔木版年画民俗特色相关的民俗村,以此吸引更多人了解凤翔木版年画文化资源和文创产品。

(一)凤翔木版年画互联网传播途径

如今互联网技术发达,利用互联网等传播途径可以实现产品市场化的推广和价值的开发。进行线上移动端产品开发,通过收集整理木版年画的相关资料,结合其传承人相关信息,将其整理并创建互联网网站,利用电商平台传播优势,增加凤翔木版年画文创产品的购买渠道,扩大木版年画文创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凤翔木版年画以及木版年画文创产品,更有利于木版年画的发展。

(二)凤翔木版年画新媒体运营策略

新媒体运营主要是利用新媒体渠道如:短视频App、公众号、新浪微博、百度百科、直播等平台进行产品宣传、推广[7],例如,拍摄凤翔木版年画相关纪录片,通过在短视频App发表有关文创产品和民俗村的宣传视频,再利用直播平台对凤翔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品出售;在新浪微博、公众号、百度百科等平台创建凤翔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品官方账号,以此宣传推广与凤翔木版年画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使其利用新媒体进入大众的视线和生活,让更多人了解木版年画的传统艺术魅力,通过新媒体运营提高和用户参与度与文创产品知名度。

(三)增加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是使宝鸡凤翔木版年画得到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凤翔木版年画的文化旅游规划和设计研究成果较少,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加强凤翔木版年画的文化旅游发展,建设有关凤翔木版年画的民俗村,设立木版年画体验中心,让公众参与凤翔木版年画创作过程,亲身体会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在开发中注重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保留木版年画艺术的文化资源,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的有机结合,共同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合理高效的利用。

六、结语

凤翔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包含了创作风格、创作类型、创作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创设计需要不断更新,并且结合时代的变化了解大众的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更具有凤翔木版年画特征与时代特点的文创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文创产品也要满足大众的审美特点,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也要精益求精。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大家要以文创产品的形式,促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弘扬中国民间艺术,推动民间艺术文化创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传承与现状:凤翔木版年画考察[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9,(1):52-55.

[2]百度百科.凤翔木版年画[EB/OL].

[3]郭平.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4]魏鹏举.文化创意产品的属性与特征[J].文化月刊,2010,(08).

[5]李强.宝鸡民俗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凤翔木版年画与彩绘泥塑的手工生产为例[J].文教资料,2011,(19).

[6]顿文昊,张东升.地方特色文创拓宽乡村振兴之路[J].光明学术.2019,(86).

木版年画范文篇4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设计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概述

中国传统年画因受地理环境位置、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多种类型,河南省开封市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便是其中之一。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人物造型生动,具有鲜艳的色彩和张扬的线条。朱仙镇木版年画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传统,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在中国传统年画之中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点。将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独特的元素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朝,经过宋朝、明朝、清朝的发展逐渐兴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今,制作木版年画的作坊和能完整制作木版年画的手艺人并不多。作坊的减少、手艺人的缺失,不仅导致传统工艺在传承过程中流失,而且导致木版年画失去了应有的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一些阻碍。如今,如何较好地保护原有的木版年画,使木版年画工艺完整继承发展下去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其实,朱仙镇木版年画本身具有很大的文化优势,将其独有的传统艺术元素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可以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动传统艺术的发展。

1.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以及独特的地域风格。具体而言,其艺术特点如下。其一,题材丰富,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民间故事和民俗传说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根据购买人的不同需求,年画分为祈福类和辟邪类,应用方式以张贴为主,也有用于焚烧的,但一般较少用到。其二,色彩搭配独特。中国传统五色体系是朱仙镇木版年画颜色搭配的主要方式,不同色彩的木版年画使用不同的套版印刷。制作颜料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传统中草药,采用中草药制作颜料的优点有很多,如,较为环保,年画不易褪色,即使存放很久依然会保存得很好,等等。木版年画颜色的搭配具有很强的民间艺术气息,画面中所使用的色彩冷暖对比的方式,使画面效果更具色彩冲击力,也更加饱满。其三,构图饱满。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画面较为紧凑,如《天地三界》《赐天大帝》等在画面上占有大多数空间,人物特点分明,在紧凑的同时不缺乏节奏感,使人觉得意象饱满又不觉烦琐。朱仙镇年画在构图布局时还讲究对称,具有较强的均衡美感,如“门花”“对鱼”等成偶数分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完美和吉祥的寓意。其四,线条粗犷。朱仙镇木版年画造型以线为支撑,以画面进行填充,线面结合,富有美感,从而体现出墨线的重要性。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画面感,是因为中线的支撑。与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画相比,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粗犷奔放、刚劲有力的特点,更能体现出中原民族淳朴、厚实之风。

2.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发价值分析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要求利用民族文化,将人的思维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产业相结合,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找到新的生存土壤。将朱仙镇木版年画与文创产品设计结合,一方面可以使文化元素引起人们的共鸣,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朱仙镇文化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展现文化价值。如果民间艺术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艺术文化不仅可以在博物馆出现,而且可以走向民间,让这一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充满活力。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在题材、造型上具有丰富的细节变化,而且与传统的民间艺术一样掺杂了一定的视觉元素。因此,其为现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艺术灵感,成为一个丰富的资源库。近几年,对于民间艺术的研究热度较高,民间木版年画艺术得到一定的重视,但是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普遍,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发应用。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1.传统元素符号的移植

朱仙镇木版年画本质上属于审美类,表达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于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而言,一些木版年画元素的应用是可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门神等元素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时代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传统文化需要变革、创新。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对于产品大小、色彩等的设计在保证具备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还应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如,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馗头》是非常精妙的一幅画,一家公司对这幅画进行了创新,通过提炼经典元素并结合日常生活用品,将其运用于T恤等产品。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而且可以较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2.传统形式的抽象与简化

在设计一些文创产品时,仅使用木版年画上的视觉元素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设计师可以归纳、总结、提炼木版年画的元素,结合一些现代元素,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产品。设计师可以尝试提取木版年画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符号。在科技、文化发达的今天,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创产品的设计不仅需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韵味,而且需要将一些元素进行提取与转化,摒弃一些烦琐的细节,而不是刻意进行结合。3.传统元素拆解与拼贴将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拆解并按照创新点拼接,这种方法不仅会营造新的视觉效果,而且具有一定的视觉张力,从而形成多元的文化风格。当然,拼接元素并不是直接拼接,而是将有一定关联性或逻辑性的文化符号进行拼接,这样才会使拼贴后的符号既多元化又具有统一性。如,四川省的绵竹年画在探索绵竹新的发展方向时,实验性地将绵竹与其他传统手工艺进行融合,如布老虎、剪纸及蜀绣等,使传统手工艺术在传承中发展。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朱仙镇木版年画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素材库,无论是从题材、造型、图形语言还是制作方式看,它都将民间艺术文化的传统贯穿始终,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独特视觉元素。当前,木版年画重新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之中,逐渐得到重视。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内容,设计师在进行朱仙镇木版年画系列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时,不仅要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设计要素,而且要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化设计相结合,以现代设计方式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找到新方向。将朱仙镇木版年画元素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提高了文创产品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现代的方式提高了年画本身的价值,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文创产品不仅可以帮助朱仙镇居民增加了经济收益,而且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提供了远销渠道。设计师可以将木版年画的卡通形象应用到具体的文创产品中,如钢笔和书签等文具产品。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和丰富的题材内容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显著特点,民间故事和民俗传说是创作题材的重要来源,这些故事和传说富有深刻寓意,设计师可将这些内容绘制成画面应用于文具用品,或者可先由设计师勾勒出大致线条,制成半成品,由消费者填色,进一步增强游戏互动感。此外,设计师可将朱仙镇年画的传统元素进一步简化再深度提炼,将粗犷的线条和抽象线条应用于文化衫创意设计,使衣服具有文化内涵,无形之中也对当地文化起到了宣传作用。民间艺术气息浓厚、历史文化悠久、地域色彩鲜明,这些都使朱仙镇木版年画显得与众不同。将木版年画的传统元素运用到文创产品中,实现了造型与功能的再结合,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体验。这些举措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将朱仙镇传统民间艺术中的视觉元素、民间故事融入文创产品,不仅可以赋予文创产品以民族文化内涵,而且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二者相结合,既可推动经济的发展,又可在现代意义上复兴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这种方式也可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参考。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加入了传统的艺术视觉元素,具有一定的民族意义,从而展现出民族文化的风采,为其他种类的民间艺术的现代化传承找到了新方法、新思路,并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品牌战略研究.美术大观,2008(6).

[2]许世虎,康蓝月.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化研究.社会科学家,2007(11).

[3]凌世义.民族艺术瑰宝——试论朱仙镇木版年画.装饰,2006(2).

[4]刘春.滇西北传统图形与现代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契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9).

[5]彭延炼.民族传统艺术转型为旅游产品路径研究.商业经济,2009(2).

木版年画范文篇5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视觉传达设计;本土文化符号;商业包装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概述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并且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它来源于民间,贴近人民生活,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杨家埠木版年画将技术工艺与劳动人民的审美要求相结合,采用传统的制作方式,将高纯度的色彩、粗犷有力的线条和人民的审美特点进行融合,从而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作品。数辈艺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杨家埠地域文化特色的年画形式。研究它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能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积极影响。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体系

色彩是表现艺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涵的手段之一。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它不受制于自然形象本身的色彩,而是在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影响下,通过提炼概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体系。杨家埠木版年画重视原色,配色直接简单,常使用纯度较高的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紫色进行配色,整体色系偏向暖色,整体画面表现出温暖舒适的氛围。颜料多取材于自然,经过年画艺人多年的配比实践和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精准的配比比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配色体系。杨家埠流传着“红间黄,喜煞娘”的民间俗语,故而木版年画的色彩常采用这两种色调进行搭配。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常使用的红色不仅仅代表着热情和红火,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黄色则是代表着民众对丰收的渴望。杨家埠木版年画擅用多种颜色进行搭配,使其色彩均衡,并通过使用大色块或者减小单色的填色面积,增加画面的稳定感,使画面整体效果更加突出。同时由于手工套色印刷工艺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年画的色彩运用并不能十分丰富,因而杨家埠木版年画更加注重常用色彩的搭配使用,在色彩搭配中取得平衡。在不降低色彩纯度和明度的情况下,将主体色彩的填色面积进行扩大,将饱和度较高的色彩穿插其中,达到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是人类的精神依托和情感归宿。[1]杨家埠木版年画在色彩上常使用饱和度较高的颜色,展现了大众在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审美倾向。杨家埠木版年画运用艳丽、醒目、单纯、对比强烈的色彩,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杨家埠木版年画将人们的审美倾向及美好期盼融入到作品中,其中不仅包括辟邪祈福,还包括人们对庄稼丰收、家庭和睦、生意兴隆等的追求。杨家埠木版年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使用了中国的传统色彩,又通过色彩更好地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文化表现了出来。

三、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由色彩、文字、图形等要素构成,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设计作品。合理地运用色彩,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达到视觉信息传达的效果。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巧妙借鉴和运用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不仅有助于视觉效果的优化,还可以使设计出来的作品富有更鲜明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杨家埠木版年画在题材类型、造型样式和色彩系统方面都蕴含着中国传统的视觉传达要素,尤其是色彩系统,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极具价值。色彩不仅是视觉语言的载体,也代表着一种观念象征,例如传统文化中色彩就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2]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色彩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融合的表现,人们为色彩体系赋予独特的象征内涵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期盼。当代艺术反映了当代文化和价值取向,将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进行探索研究,运用到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能以新的表现方式更好地呈现当代设计,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具体应用。黛布拉•夏普曾说:“人类对色彩的反应更多地与情感相联系而不与其智力相关。总体而言,人们都是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对色彩做出反应的。”[3]色彩体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主导商业包装设计的众多要素中,包装色彩要素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最为密切,消费者常通过色彩来获取对商品的第一印象,因而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要多加考虑色彩的视觉吸引力,形成强烈的视觉印象,从而达到信息传递和促成购买的目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重视原色,重视运用对比强烈的颜色,与商业包装设计的色彩应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具有象征性,蕴含着人们对传统色彩文化的认同,对于包装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要合理运用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使其融入当代的设计语言,根据包装主题进行色彩搭配。在金丝皇菊茶包装设计中,设计师结合产品品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气息,在色彩方面以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为参考进行设计,营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使该产品更富地域文化气息和节庆气氛。首先,外盒的色彩表现形式采用年画色彩体系中饱和度很高的橘黄色为主色调,辅以对比色紫色,在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中,黄色和紫色的配色具有尊贵的象征意义,用这两种色彩作为主色调,配以烫金的工艺,迎合了民众的审美需求,更能凸显产品作为高端节日礼品的定位。其次,在其内盒设计中,设计师采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常用的红色、绿色、蓝色为基础进行色彩设计,增加其色彩纯度,搭配中国传统图案,使其更具故事性和文化性。高纯度的色彩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四个内盒的多彩亮丽搭配外盒的纯粹大气,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视觉呈现,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设计师熟练地运用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进行商业包装设计,是将民间传统视觉艺术色彩体系进行提炼应用的成功范例。将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经过现代手法运用到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使视觉传达设计独具特点,不仅让画面更加独特醒目,还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其中,既达到了商业视觉传达的目的,又赋予了产品文化内涵。

四、结语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传统民间艺术的缩影,它不仅在色彩体系方面对当代设计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在构图、元素应用等方面也独具价值。通过研究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体系,不仅可以更好地运用传统色彩体系来表现当代设计中的设计元素,形成具有当代设计特色的艺术作品,还可以更好地将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涵蕴含在艺术作品中,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包括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内的三大木版年画在色彩体系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都值得研究借鉴,通过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研究,结合当代设计,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设计的基石,通过研究分析传统民间文化不仅可以让传统的设计特色通过当代的设计手法展现出来,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民间文化,还可以提升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丹丹.中国传统文化与标志设计的融合[J].艺术教育,2007,(8):128-129.

[2]刘熙.释名(卷四)[M].台北:台北育民出版社,1970:134.

木版年画范文篇6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杨家埠

木版年画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美术体系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其色彩内涵独特,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及现代民众对美的追求,而且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理念。通过对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进行分析,可以将其作为本土艺术源泉,为新时期民族艺术不断发展优化提供内在驱动力。因此,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美术文化精髓,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进行适当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形成背景

杨家埠木版年画主要来自山东省潍坊市,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杨家埠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于清代初期兴盛,清代末年达到鼎盛。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讲究、题材丰富,通过高纯度原色与艳丽色彩对比,充满了浓郁的民土气息和吉庆、平和的民间情趣。杨家埠木版年画因其特殊地域位置及发展历史,在制作工艺、色彩美感、构图形式等方面自成一体,达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体系的统一,被誉为民间美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1]。

二、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发展过程

(一)明代———在借鉴中萌生。明代洪武年初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初期,由四川梓潼迁移至山东淮县杨家埠。由于历史背景限制,在明代,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较为狭窄,主要以祝福、避凶为主要目的,主要形象为灶神、财神、门神、麒麟等形象。其中麒麟这一形象主要借鉴四川梓潼县文昌庙墙壁上砖雕的麒麟形象,其主要颜色为红色、青色、黑色、黄色、蓝色五种颜色,这几种颜色也奠定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主色调。(二)清代———在发展中丰富。明末清初,由于政治腐败,杨家埠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导致杨家埠原始木版年画濒临灭绝。与此同时,在逃亡过程中,杨家埠木版年画匠人借鉴了其他地区年画艺术特点、制作工艺,打破了原有单一、固定的格局,创造了不同题材、多个品种及绘画雕刻工艺更加完善的年画形式。从题材上进行分析,象征吉祥如意的美人娃娃、金童子、大鲤鱼等多种类型题材代替了单一神像类题材。在题材变化的同时,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匠人也借鉴了多地年画色彩,如苏州桃花坞年画粉红色,促使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更加多样。同时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匠人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宫廷年画)创作手法,结合我国传统绘画分染技法,利用印刷与绘画相结合的手法代替了以往“半印刷半绘画”的手法,制作了《踏雪寻梅》《八仙》《富贵有余》等一系列作品[2]。而制作方式、年画色彩、形式的变化,也促使杨家埠木版年画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以《踏雪寻梅》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其不仅应用了桃红色,而且利用红色、绿色叠加,产生了淡绿色;而在《富贵有余》中(如图1),杨家埠木版年画匠人还引用了西洋流传过来的洋红色代替了以往传统大红色,同时精心研制了紫色,促使整体色彩更加丰富。(三)民国———在低潮中创新。进入民国年间,由于不同类型新鲜事物的冲击,再加上纸张形式的变化,导致整个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陷入低潮期,甚至出现日益萧条的景象。同时由于杨家埠木版年画匠人生活水平下降,多数匠人因生活困顿纷纷改行,限制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3]。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匠人坚守民族艺术,根据特殊历史时代,不断创作出了较多类型描绘时事政治、民俗生活的年画作品,如《日本、德国大战青岛》《德国皇会》等。以东大顺店杨九经为代表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革新者,还创作出了一种新的年画形式,即墨货。墨货改变了以往以红黄为主要色调的表现方式,而是利用黑色+白色+灰色的形式,引用西方绘画透视关系,通过点、线、面的有效结合,展现了抑扬顿挫、生动活泼的画面效果。以《中华皇会》(图2)为例,虽然该幅杨家埠木版年画仅用到了黑、白两种颜色,但是匠人利用多层印刷的形式,有效的展现了多层次色彩效果。同时黑、白色彩的运用,也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四)现代———在传承中保护。新中国成立之后,杨家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图2《中华皇会》杨家埠木版年画断提升,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年画这种传统工艺高度的重视、保护,杨家埠木版年画重新获得了发展机遇。在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初,为杨家埠木版年画改革与创新时期,这一时期杨家埠木版年画匠人在努力恢复生产的同时,破除了旧的封建题材,引入了与“社会主义”相关的色彩元素[4]。同时为了表现社会主义的美好,多数匠人大量运用了绿色、蓝色、淡黄、大红、紫色等高纯度色彩,充分展现了新中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其中蓝色的应用,主要是由于新时期中国人民着装多为蓝色。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为杨家埠木版年画迅速兴起、解冻时期,杨家埠木版年画匠人依据“张扬传统,复兴国粹”的原则,引用了不同类型题材及色彩,加入了由两种或者多种色彩混合而成的新色调。如由黄色与蓝色混合、黄色与红色混合、蓝色与绿色混合而成的绿色、橙色、蓝绿色等,促使整体画面呈现出了与传统杨家埠木版年画不同的特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时代特征也更加丰富。

三、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基本特征

(一)色彩应用统一。从我国民间美术发展历程中可得出,民间色彩情感象征含义大多通过其所依附的具体形象,通过形、色有效结合,将民间约定俗成的含义完整展现,最终在色彩视觉情感、主题上达到统一。虽然现阶段杨家埠木版年画已经形成了涵盖娃娃美人类、小说戏文类、纳福迎祥类、风俗时事类等多种类型题材的内容体系,各内容在设色上也各有不同,但是其始终秉承色彩视觉情感、年画主题统一性[5]。特别是纳福迎祥类年画,其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应用范围较广,大多以多子多福、富贵高升、吉祥如意、家庭和美为主题,利用黄色、红色作为主要色调,点缀少量对比色,呈现了喧闹而不失统一的视觉情感特色。如《过新年》利用大面积黄色作为底色,配合红色突出人物形象,营造了吉庆、喧闹的气氛,整体画面色彩饱和度较高,感染力较强。(二)审美情趣宏大。杨家埠木版年画多采用虚实相间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通过不同色彩装饰夸张变形的人物及丰富的事物造型,构成了朴素稚拙、吉庆吉祥的典雅美。同时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风格是经过长时间锤炼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持久性,可以为齐鲁地区文化乃至民族文化古典审美发扬提供依据。(三)文化含量密集。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的色彩寓意及色彩应用、造型装饰大多来源于我国古老文化近千年的沉淀,也与我国北方农村特定社会结构中集体审美意识息息相关。而齐鲁地区民间匠人特有的色彩思维模式、表现手法,也反映了华夏子孙对宇宙、自然、社会人事、世界的看法。如反映时事政治的《火轮船》《炮打日本鬼》等作品,充分反映了特定时期杨家埠人们对时事政治的看法。不同历史时期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及画版,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研究农耕时代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四)色彩主题鲜明杨家埠木版年画不仅是民俗文化的造型载体,还是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其并不注重自我表现及深层含义挖掘,而是利用简单的色彩艺术语言,给予人民群众心理满足感及人生期望,激励人们不断进取。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中蕴含的无限生命力,也是其他民间美术艺术无法企及的[6]。

四、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美感

(一)和谐美。由于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理念影响,杨家埠木版年画主要审美理念为吉庆、热闹。这一理念致使杨家埠木版年画整体呈现了红火喧闹的色彩效果。但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并不一味追求色彩对比,而是依据我国民间艺术形式法则———和谐,利用年画中留白及墨线,将红色与黄色、绿色与紫色等对比较为强烈的色彩面积进行了恰当分割,形成了若干个面积不一、色彩不同的色块[7]。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色彩对比,达到了色彩画面调和效果。如在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中,黑色、白色为中性色,其大多用于线版轮廓勾画、画面留白中。特别是在《拿花九娘》等杨家埠戏文故事类年画中,基于戏文故事在普及历史知识、传统伦理美德教育、娱乐性审美作用,在设色时根据故事情节、戏文人物服装、人物角色差异,除红色、黄色主色调以外,也大量运用了黑色,如人物胡须、鞋子、靴子、衣袍等。将蓝色、紫色、红色、黄色进行了有机调和,展现了故事情节;而在《劳动互助》(如图3)等风俗时事类杨家埠木版年画中,以描绘劳动人民幸福欢娱、吉祥欢乐场景为主题,将红色、紫色、蓝色作为主要色调,将黄色、绿色作为点缀[8]。利用大面积留白的方式,有效地突出了主体形象,并促使主要人物与周边情景有机整合。不仅为杨家埠木版年画注入了新时期审美理念,而且形象地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二)对比美。杨家埠木版年画强烈色彩对比美,不仅展现了山东劳动人民爱憎分明、性格豪爽的思想情感,而且表达了齐鲁大地劳动人民特殊的审美情趣。在注重色彩明度对比的同时,杨家埠木版年画还注重冷暖、色相、面积间对比,其并没有依赖我国传统色彩观念,而是依托民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匠人对色彩独到的理解、把握,促使画面呈现了舒朗而绚丽、大气而红火的气氛。同时从齐鲁大地杨家埠木版年画匠人所叙述的“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才算新”、“红间黄,喜煞娘”的色调设置规律中可以得出,在年画创作中红色、黄色这一组颜色,可以有效渲染热闹、吉庆的气氛[9]。而通过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互补,也表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特有的北方美术粗犷美感。如在《天官赐福》等神像类杨家埠木版年画中,以富贵长寿、驱鬼避凶、祝福为主题,将红色与蓝色、红色与紫色两组对比色作为主色调,没有应用粉色及其他高明度颜色。在保证画面庄重感的同时,也利用苍劲的墨线,表现了肃穆神秘的色彩情感。依据杨家埠木版年画民间匠人叙述的“红主新,黄主淡,绿色大了不好看”这一色调设置规律中,可以得出匠人对年画中色彩面积对比较为重要。通过不同形式作品色彩面积对比,可以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色彩效果。如在《莲生贵子》等娃娃美人类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利用红色、黄色、蓝色、黄色为主要色调,以绿色、紫色作为点缀。通过压缩绿色、紫色面积,使整体画面明度较高,不仅通过浓厚的脂粉气息表达了人物形象活泼可爱,而且表达了作品主题思想。杨家埠木版年画虽然大多采用对比的设色方式,但是由于民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匠人巧妙的色彩饱和度、冷暖及面积安排。在保证年画中色彩跳跃感及活跃感的同时,将对比强烈的色彩温和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形成了具有杨家埠特色的木版年画风格。(三)寓意美。色彩是一种视觉现象,也是一种与民间传统文化理念息息相关的物理性现象,经常被当作一种象征手段进行外在表现形式延伸、内在色彩性质拓展,逐步被赋予了具有各地特色的文化理念、情感意识形态。同时通过将色彩与其他事物相关联,也可以概括性的表现创作者的思想情感[10]。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象征性表现与我国传统文化普遍认同方式具有一致性,相较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而言,杨家埠木版年画善于运用纯净的黑色、粉红色、大红色、蓝色、绿色、紫色等色彩,通过随意自然上色,形成了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和谐共存、色彩喧闹而不刺眼的画面,充分展现了杨家埠地域特点及色彩情感形态。从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情感语言视角进行分析,其与杨家埠当地民众价值理念也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如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常用的红黄两色为我国传统色彩,在民间庙会、婚庆等民俗活动中大量应用,如红色窗花、红黄相间灶神像、红色对联等。特别是山东省杨家埠经常出现的红黄相间纹样包袱,体现着华贵、富足、欢娱、吉利的思想情感,也象征着民间全部美好事物和景象。在这一传统理念影响下,红色、黄色就成为杨家埠木版年画主色调。在新年或者其他节庆日到来之际,通过贴在居室内年画,可以给人们营造一个美好、吉庆的居住氛围。以杨家埠木版年画典型年画《灶君府》为例,其将红色、黄色作为主色调,配合少量紫色、蓝色、绿色,营造了吉庆、欢娱的感觉,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生活富足、红火的殷切期望。作为我国黄河流域具有突出农民特色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根植于民间,凝聚了齐鲁大地上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勤劳智慧,也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美好生活的纯朴情感。在长时间发展进程中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渗入了我国北方农民的奔放、勤劳、爱憎分明、粗犷、豪爽、幽默的性格特点,是典型的“山东大汉”[11]。从杨家埠木版年画取材视角进行分析,其主要以反映人民生活、希望、斗争为目标,进行了《门神》《财神叫门》等一系列作品创作。特别是《赵公明与燃灯道人》(图4)这一幅杨家埠木版堂屋门画,赵公明、燃灯道人分别骑着老虎、公鹿。燃灯道人具有一只阴阳眼,可以看阴间之事,而赵公明手持鞭子、棍子及其他宝器,可以镇妖除邪,为山东地区民众所喜爱。如图4所示,在这幅年画制作过程中,杨家埠木版年画匠人将红色作为主色,公鹿、老虎分别以黄色、紫色为主色,蓝色、黑色、红色为点缀,色彩构图对称完整。不仅保持了人物形象威武雄壮,而且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人物脸色、胡色及色彩版面大小的适当变化,充分尊重了民间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习惯。除此之外,在杨家埠木版年画设色、情调设计过程中,也结合了山东省当地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及理念,突出了色彩视觉美感、象征性、寓意性[12]。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作《福寿双全》为例,其主要采用了红色、黄色作为主色调,配合适量绿色、白色。色彩浓重强烈,具有较为突出的装饰性,同时抓住人物头大的特点进行适当夸张,删繁就简,塑造了健康聪明、慈祥富贵的形象。这主要是由于山东省杨家埠位于齐鲁大地东部,人口分布较密集,传统民众生活水平较低,房屋低矮且窗户采光不足,这种情况下,贴在居室内的年画只有选择红色、黄色等强烈色调,才可以促使居住在室内的人们看到画面人物轮廓及色彩。同时《福寿双全》年画也是根据民间流传的“福禄寿”三星故事加工创作的,福寿双全代表了新生和希望,表达了齐鲁地区农民对富裕兴旺、健康长寿生活的美好期望。

五、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的发展

(一)注重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及保护。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了农民在春节或者庆典时祝福纳祥、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也是“年货”的一种。这种发展理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杨家埠木版年画提供了销路,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审美水平发生了较大变化,杨家埠木版年画无论从颜色、花样、纸张、质量、销售都与现代人们需求产生了较大差异,使杨家埠木版年画从根本上失去了再度发展的条件[13]。虽然作为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成长、消亡均具有特定规律,但是杨家埠木版年画这种艺术品的消亡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消亡。因此,针对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现状,相关人员应以其在艺术层面上的发掘价值、发展前景为切入点,立足特定历史背景,进行杨家埠木版年画材料的整理、研究保护。如依据戏曲类杨家埠木版年画形式,可以结合杨家埠木版年画中表现的剧种及表情动作差异,向杨家埠木版年画匠人询问年画中不同色彩手法含义及文化内涵,并将其整理成册,以便为后续民间艺术发展创新提供有效指导,促使杨家埠木版年画这一民间美术艺术形式得到应有的尊重。(二)在继承中创新。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创新,不仅包括纯艺术形式的创新,而且也包括实用性创新。一方面,在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艺术纯艺术创新方面,应努力培养一大批艺术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在继承杨家埠木版年画美术色彩传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审美意识,获得一种在民间美术范畴内的色彩形式[14]。随后从学术视角入手,进行深入探究,促使其即具有鲜明的齐鲁大地特色,又具有较高的艺术赏析价值。另一方面,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意识具有年画特有的质朴、稚拙、自然的美感,单纯艺术性创新并不具备经济价值,也无法保证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相关人员可以实用性创新为主要目标,将杨家埠木版年画由学术层面的艺术活动向商品形式转化,促使其重新步入现代家庭,进一步拓展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空间。如借鉴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元素,将山东杨家埠特有的色彩对比手法、色彩面积处理手法引入到陶瓷、刺绣、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装潢或者服装设计中。甚至可以在服装中直接引入杨家埠木版年画图片,促使杨家埠木版年画同时具备观赏价值及实用价值,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弘扬发展提供依据。(三)坚持独特艺术魅力。以往由于刻板要求及印花局限,杨家埠木版年画线条均匀,版面无空白,紫色、绿色、红色、青色、黄色分布均匀,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程式化的表现形式。如利用红色+黑色,或者红色+白色装饰人物面庞,表现威武雄壮的人物特色。这种具有杨家埠特色的木版年画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艺术层面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展示渠道。中华民族民间艺术隶属于世界艺术领域,只有保持本民族独特的艺术特征,才可以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立足之地。因此,杨家埠木版年画匠人应坚守艺术传统,利用自身程式化工艺特点,围绕真实生活,创作出具有现代生活特色的作品。同时在恪守工艺创作程式的基础上,突破以往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方式,利用网络渠道,向全世界传播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的每一个步骤及其相关顺序之间的联系。利用影音远距离传播代替以往师带徒单一传播形式。以激发黄河流域人们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认知及考察杨家埠木版年画工艺、色彩特色的积极性,为具有突出地域风格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提供充足支持。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我国古代及现代劳动人民在长时间实践活动中积淀的美学精华,可以为现代中国美术体系完善提供充足资源。因此,相关人员应将我国民间美术色彩作为民族情感、民族精神传承的主要渠道,深入挖掘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代表的民间美术色彩中蕴含的民间美术色彩个性魅力,为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建勋.乡土之韵———浅析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J].美术教育研究,2015(9):12-13.

[2]张炼.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J].大舞台,2015(4):16-17.

[3]钱晶.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美学特征分析[J].科技风,2019(2):244.

[4]曹春雨.论清代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式特点[J].美术大观,2018(8):84-85.

[5]殷睿,许丹桂.民间美术色彩语言的运用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1):62-64.

[6]王美红.杨家埠木版年画视觉语言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7:55-56.

[7]刘卓.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3):23-23.

[8]何静.试论如何将现代平面设计与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相融合[J].卷宗,2015(3):436.

[9]赵娅迪.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特点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2(4):152-156.

[10]黄丽霞.论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元素在当代油画中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8):100.

[11]张彬.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茶叶包装的设计思路[J].福建茶叶,2016,38(12):136-137.

[12]刘晓杰.“互联网+”让杨家埠年画走向世界[J].走向世界,2018(5):100-100.

[13]张蕊.论山东杨家埠木版画的文化价值与保护措施[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23-30.

木版年画范文篇7

艺术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伴随着明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中国艺术品市场也兴旺发展起来。在旺盛的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作为中国民俗艺术消费品的年画得到迅猛发展。天津杨柳青作为我国古代年画的原产地之一,其木版年画的艺术语言深受苏州桃花坞等全国其他地区年画的影响,但是,杨柳青年画无论是题材选择、描绘样式还是生产工艺等,完全是适应市场的需求的结果。

一、市场需求是年画生产的主因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俗艺术品,门神主要贴于传统建筑大门的门板两侧,主要有“驱鬼辟邪”和“祈福迎祥”两类门神,包括捉鬼门神、武将门神、祈福门神等等。春节贴年画成为一项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①清代李光庭在道光年间《乡言解颐》一书中,谈到春节贴杨柳青年画时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②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必然催生了年画的大发展,为了扩大年画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全国各地纷纷采用木版印刷年画,其中以河南开封、四川绵竹、福建泉州、江苏苏州、山西临汾、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县等地产品最著名。

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元末明初,到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可直达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清代中期达到全盛时期,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三十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各地商客络绎不绝,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杨柳青镇虽年画作坊林立,但资金雄厚、雇工众多、画版满屋充栋者,只有戴廉增和齐健隆两家。据记载,齐、戴两家作坊,各有画案50多个,雇工200多人,每年生产用纸2000件,每件500张,产品不下百万幅。③杨柳青年画的销路很广,其中,戴廉增还把年画分号开到了北京崇文门外打磨厂和沈阳小西关万寿寺。由于杨柳青年画的产量大、销路广,给年画生产者带来丰厚利润,民间谚语就有“当行、当行,抵不住一个画行”之说。20世纪初,随着机器印刷在中国出现,杨柳青木版年画无法与质高价廉的机印年画进行竞争,在上世纪30年代末,木版年画退出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成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杨柳青画社,专门从事年画的创作、生产和发行等工作,由于采用机器印刷,大大降低了杨柳青年画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销售渠道的畅通,杨柳青年画行销全国,1956年出版近900种,发行9000多万张,1962年出版近千种,发行2亿多张。改革开放以后,1985年出版达到10566万张,占当年全国年画总产量的15%,④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年画生产丰厚的利润是推动年画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杨柳青年画丰富多彩的题材满足了市场多样性需求

明清时期,节气日的地位不断下降,人文节日愈益突出,人们的节日活动重心由社区转向家族,由户外转向室内,唐宋时期岁时节日中形成了以朝廷活动为主导的节俗特征,节俗的社会意义突出。为适应社会节俗的变化,人们依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对传统民俗进行重新理解,将旧的祭祀仪式与巫术行为在形式上重新解释,赋予其新的意义,使其更加具有世俗生活情趣。以门神画为例,两汉时期的门神“神荼、郁垒”到明清时期改为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的“秦叔宝、尉迟恭”。另外还有驱鬼钟馗,武财神关公,福、禄、寿等文财神形象,反映了人们期盼经济富足、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反映气候变化、服务农耕需要的题材在杨柳青木版年画中比较常见。《九九消寒图》是这一题材的代表。画面上分两栏,每栏中画几个身穿肚兜的小孩头脚相接,其肚兜上和身体之间的空白处分别画上八十一个圆圈,从冬至日起,每天根据天气情况涂圆圈:“上图天阴下图晴,左边图雨右图风。若遇下雪中心点,圈内加圈半阴晴。”也就是说,阴天涂圆圈的上半部,晴天涂下半部,刮风涂左半部,下雨涂右半部,下雪就涂在中间,半阴半晴画圆圈。

它成为服务农事的气候统计资料,实用价值大于审美价值。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异常丰富,有宣扬忠君爱国的忠臣良将,忠孝仁义的善人济贫、义女孝亲等伦理题材,更是有读书成名、种谷丰收、经商发财、打柴得利、网鱼获宝、纺织妇女、闹学顽童、书画名家、琴棋高人、医卜星相、林泉隐士、财神送金、刘海戏钱、天赐麟儿、群仙祝寿,以及奇花异草、蔬果竹石、祥禽瑞兽、飞虫水族、屋木舟车、飞机大炮、战舰火轮、民族战争、矿山实景、商埠新貌、海外奇闻、西洋风物、戏曲演出、歌舞表演、仕女娃娃、连环图画、歇后语(俏皮话)、地理图等等娱乐题材,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在画面构图和人物处理上,杨柳青木版年画一般采用戏剧舞台形式,人物的脸谱形象与戏剧中的形象相一致,其背景是把舞台上无法表现的建筑和风景以意象的手法表现出来,它的这种表现形式,非常富有装饰性,兼具审美和娱乐功能。清代道光年间李光庭在《乡言解颐》题诗赞杨柳青年画曰:“依旧葫芦样,春从画里归。手无寒具碍,心与卧游违。赚得儿童喜,能生蓬华辉。耕桑图最好,仿佛一家肥。”

三、降低年画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求

作为民俗艺术品的年画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除了内容和题材上贴近生活、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需求之外,它还面临着两个问题,即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品的生产数量;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如果一位画师全面完成一幅作品,必然产量低,成本高。根据实物和文献资料来判断,早期的杨柳青年画是由画师“过稿”,完成一幅画稿的粉本,然后,再以粉本摹拓数百份,再以流水作业法填画颜色,干后即可上市出售。明清时期,杨柳青当地盛产杜梨木,木质细腻坚硬,适于雕刻,同时,发达的漕运业,给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销售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为了提高年画的产量,杨柳青木版年画采用刻工制版、刷工印画、画工填色开脸等,将复杂的艺术创作活动分解成互相协作的简单生产劳动,后来,为了减少手工填色之时间,改用五色彩版套印衣物,但人物的头脸和金粉衣饰等细部,仍需要手工笔彩来完成,这样就形成了木版印刷与手绘相结合的生产工艺。其流程为,首先,画师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艺术风格在纸上勾描画稿,这一道工序称为勾。其次是刻,由刻工将画稿复制雕刻在木版上,也称“雕版”、“刻版”。雕版以复制出原作的线条神韵为目的,看不出刀刻的痕迹来。再次是印,指在雕刻好的画版上“印画坯子”。第四道工序是画,指在“画坯子”上进行手工绘制。人物的头脸不用套色版印,而用工笔细画。为达到人物相貌俊俏,一个头脸至少要费六七道工序绘制。开始先在人物的头脸上敷一层白粉,再用“虎爪笔”蘸胭脂色,在双颊上各拧转二三圈,至匀淡适宜为止。接着敷一层白粉,然后用普通羊毫蘸以淡赭色(稍加朱磦)晕染外轮廓及耳、眼、口、鼻、下颚等五官细部,显出面部凸平之效果。稍候又上一层薄粉,干后则用细笔“出相子”(细勾五官各部位,喜怒惊忧之表情)。最后点眉眼、擢细发才算完成。裱是整个年画生产的最后步骤,指将制作完成的年画装裱起来。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成为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色。它不仅提高木版年画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保留了原作独特的神韵,一幅年画不仅仅是一件民俗文化消费品,同时,还是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为保证木版年画的质量,画工们还以画诀的形式总结出年画的生产规范。要求画师在人物的刻画方面,要根据故事的内容用各种徐疾有度、顿挫有致的线描笔法,来体现人物或粗豪悍壮,或文静娴雅的性格,用笔简要,线纹精练,而且饶有笔趣。造型不妄费一笔,恰到好处。刻工更是巧用刀技,使其相得益彰地显露出笔墨之效果。画工用色既要节省工序,又要突出画面整体色调的效果,如“软靠硬,色不愣”等就是其一。“硬色”是指大红、大绿、深蓝、黑、紫等色,这几种色不能相近并用。软色是指淡灰或加铅粉的天蓝、粉红、粉绿、淡黄等色,原色与间色相并列,在明度上产生对比,使画面色调协调。另外,像“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红靠黄,亮晃晃”,“黑靠紫,臭狗屎”等等,这些口诀规范了画工的操作,保证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质量。

四、结论

木版年画范文篇8

关键词:木版年画;包装设计;色彩;图案;构图

木版年画是传统的民间艺术,绵延千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所蕴含的祈福迎祥的表现形式,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木版年画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分布地区十分广泛,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形成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木版年画。虽然年画风格多样,但是他们都代表着吉祥寓意的表现形式,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逢年过节的装饰用品,还是现代设计中的宠儿,特别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包装是建立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一个有力桥梁,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是对品牌理念、产品特性、消费心理的综合反映。”[1]而在现代设计中,将传统的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融入到包装中,不仅能提高包装的文化品质,还能增强包装设计的亲和力,同时还唤起消费者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回忆。所以,“民间年画包装设计的视觉表现是一个借鉴传统文化,保留年画艺术的韵味和特色,融合现代设计思想,带有时代特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在现代经济客观环境下,结合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思维导向和情感表达,在视觉表现上从语义、形式、功能等方面进行分解、重构的过程。”[2]把这样的传统文化载体运用到现代包装中,不仅能够让传统民间艺术回归大众视野,更能够展现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一、木版年画色彩在包装中的运用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是最直观的表现。“成功的色彩运用,可以表述出内容丰富的视觉语言,也能最早、最直接地触动消费者的反应,刺激消费欲望。”[3]由于各地社会、历史、经济等因素的不同,色彩也被赋予一定的内涵,更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不同的颜色所造成的视觉心理感受也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利用木版年画的传统色彩,通过包装色彩的情感象征以及色彩对人的视觉心理影响,能够有效地冲击消费者的视觉心理,达到视觉与心理的共识,提升消费者对包装的认可度。木版年画的色彩是在民间审美心理和文化观念下产生的,它根植于民间,通常以红、黄、蓝、黑、白五色为基础,体现出我国传统的“五色观”。年画在色彩的运用中,体现出一种民族性特点,创作的时候围绕着民间口诀,如“红间黄,喜煞娘”、“红搭绿,一块玉”可以看到木版年画色彩运用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比色的运用。所以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巧妙地把传统“五色”与对比色运用在包装中,能够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如红配黄,红色热烈蓬勃,象征生命力与吉祥美满;黄色色彩明度高,象征光明。两色放在一起“红黄邻近色对比又使画面亮堂、喜人,让人感到成熟和收获的喜悦,这也正是民众期盼收获、幸福、安康的心理色彩。”[4]将这种色调运用在喜庆生活用品、节日用品和传统礼品包装中,能够深入到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中,与消费者达到共鸣。图1为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礼品包装,包装中是以朱仙镇年画图案为装饰,在色调上以大面积的朱红色和明黄色为主色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渲染出欢快祥和的热闹氛围。黑白的中性色运用恰到好处,与高明度的饱和色进行互补达到调和,使色彩平衡、和谐,更突出了色彩主体。河南朱仙镇木板年画文创包装盒的包装运用,既有鲜明的传统特色,又有现代设计感,很好地将年画的色彩特征融入到现代包装中,传达了礼品包装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再如苏州肯德基餐厅的一系列餐具包装,如图2。设计师将苏州桃花坞的经典年画图案印在餐具上,色彩以大面积的明黄色为主,鲜活跳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视觉上给人欢乐活泼、生机勃勃的感觉,正好与肯德基餐厅的快餐品牌效应不谋而合。餐具包装上还配以红色、蓝色、白色的文字,对比的冷暖色彩运用,具有活跃的气氛,画面色彩更加协调。此包装的运用,在对比的冷色暖色的搭配下,刚柔并济,使色彩得到均衡互补,不仅提升了包装的视觉层次,更充分体现了传统年画的色彩特征。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传统的木版年画进行色彩搭配,不仅能够抓住传统民间艺术的色彩特征,更能够符合消费者的传统审美心理,引起消费者情感的共鸣,更能增加包装的辨识度,使其脱颖而出,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二、木版年画图形在包装中的运用

木版年画图案,大多带有吉祥如意的文化思想,而将这些图案运用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表现出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寓意,还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传统的木版年画图案内容十分丰富,常常借用隐喻、比喻、谐音等手法来赋予年画图案一定的象征含义,富有象征性与比喻性,如寿桃、水仙等形象通常象征长寿长命,鲤鱼象征着好运好兆头等。年画的创作图案来源于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的心灵寄托,承载着人们对祥瑞的期盼,对美好未来的愿景。“所表现的对象都是来源于一种观念、期盼、信仰、伦理,这些想要表达的东西在现实中找到一个表达载体,经过加入人的情感、提炼和加工,就形成了年画所特有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来源于‘意’也是对‘意’的传达。”[5]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带有吉祥福瑞寓意的年画图案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运用在包装设计中,表达自己的象征和隐喻,传递美好祝愿。特别是在一些中式传统用品的包装中,运用的吉祥年画图案非常丰富,如年年有余(鱼)、步步生莲的年画图案在新年红包上的运用,如图3。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封面上,运用了传统年画中的门神图案形象与代表吉祥隐喻的鱼、莲花的图案形象,传达了人们对新年这一传统佳节的美好期盼与祝愿,这一寓意又和新年包红包这一传统习俗所蕴含的祈福思想不谋而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包装形象所蕴含的传统思想。不仅让包装形象别具一格,具有传统文化的特点与韵味,更能受到大众消费者的青睐,符合大众传统审美表现。木版年画还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即使在同一题材人物,也会受到当地文化思想、艺术表现等各种因素影响,形成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年画图案。将地域特色形象融入包装,更能够突显出本土特色,区别与其他同类商品。例如剑南春的老号绵竹大曲白酒的包装,如图4。图中选取绵阳地区年画中的财神图案形象,使包装中具有浓郁的川渝地方特色。该财神年画形象具有鲜明的绵阳年画特征,具有明显的传统文化性,设色单纯明快,红火艳丽,独具地方美感,充分展现了“绵竹大曲”的地方魅力,这类包装设计,不仅有利于产品的推广与宣传,还能抓住消费群体,并且与同类商品包装相比更具竞争优势。该包装把传统的绵阳年画图案运用到现代包装中,更体现出四川的地方性特色。

三、木版年画构成形式在包装中的运用

传统民间木版年画在构图上大多都追求对称、饱满、完整的形式,这不仅在视觉上给人舒适平衡的愉悦观感,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古人不喜欢单数,为追求吉利,万事都要成双成对,追求圆满和谐。因此,在许多木版年画中都有“满”的构图形式,比如木版年画中的经典作品《金玉满堂》,如图5。画面中娃娃的形象占满整个画面,加上代表吉祥寓意的象征语言,营造出了饱满充实的艺术氛围。这种传统的审美思想历经千年,依旧影响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现代人所接受。将这种构图形式与现代包装想融合,能够生动地传达出圆满祝福的美好愿景,使包装朴实大气,充满文化底蕴,如图6。这是一个红包的包装设计,利用木版年画中的“满”的构图形式,将传统年画中的文财神的图形设计在包装中,寓意财源滚滚,一年将会有一个好的开端。画面整体丰富,有很强的装饰性,蕴含了恭贺新年,祝愿未来生活幸福美满的美好愿景。在木版年画中,最为常见的还有对称的构图方式。民间年画中最原始的题材就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会贴的门神形象。由于年画放置的位置原因,通常贴于大门的左右两侧,形成对称的构图形式,“左右对称的门结构,通过富有变化的门神造像,打破了形式的单调与刻板,也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中‘阴阳互化’的求变思维。”[6]由此可见,对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用在现代包装中,采用对称构图,两者相互配合,可以形成一种平稳秩序的均衡美感,视觉上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如图7。此包装是一个四川特产香肠的包装盒,绘以川渝地域特色的木版年画,画面上的童子活波可爱,形式上使用了左右对称的年画构成形式,显得均衡得体,传统大气,非常符合传统的审美观。木版年画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是将其美的色彩、美的形式、美的寓意融入到现代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包装设计的语言。在今后运用木版年画的包装设计中,我们是否可以期许有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将旧时的手工艺通过现代设计与现有产品包装相结合,在包装的同时生动便捷地还原出手工艺的原本面貌。例如针对一些圆筒型的木质包装,可以在其表面雕刻出年画的图案线条,在包装使用完毕后,辅以色彩颜料,以滚动的形式“滚”出一张自制的传统年画,便捷迅速的“还原”出木刻年画的工艺,亲身经历传统艺术的美。这样的包装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对木板年画进行较全面的传承,同时也让包装设计多了份趣味性,让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能够参与进来,共同发扬这门传统艺术。另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普遍崇尚西方审美,认为西方的包装设计才是最好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还不够。我们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充分认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艺术创新源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类文明的互相碰撞,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才有可能产生质变。在现代艺术设计的领域要创新,除了从本民族的文化本源中寻找代表性形态语素以外,还必须与现代科学精神理念结合,才能产生精神的飞跃。”[7]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各种包装中,通过现代设计的方式,使木版年画以现代方式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认可度,这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民族自信心的发扬。

参考文献

[1]李乔.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8(05):114-115.

[2]黄妍妍.中国民间年画的包装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12.46.

[3]黄妍妍.中国民间年画的包装设计研究[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12.47.

[4]李建军.试析木版年画的色彩审美心理[J].装饰,2009(04):108-109.

[5]闫格.符号象征手法在年画中的运用研究[J].设计,2016(07):52-53.

[6]余永红.中国民间门神造像的文化意蕴与图式特征[J].文化学刊,2009(06):125-128.

木版年画范文篇9

关键词:融媒时代;非遗文化;木版年画;朱仙镇;传播

融媒时代,移动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路径,网速的提升带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数据资费的下降促生了诸多的移动流量池,可移动、视听、交互、分享的信息界面成为目前网络传播的主流。信息的固定推送与流量的后期发酵不断更新着人们的感受与认知,传统的传播渠道正在向便捷高效的集群式服务性传播方式转变。实际来看,新媒体技术集合多元传播功能,将信息的搜集整理、编辑制作、传播反馈融为一体,使人们仅靠点击便能浏览参与各种资源。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推动各个领域的与时俱进,而非遗文化的传播还没有完全与移动端口相对接。本文结合对非遗传播的现状,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案例,对当前非遗文化主要的传播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反思其欠缺与困境,尝试建构新媒体技术下非遗文化传播的多元方式。

一、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当前的传播路径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久远影响较广,在工艺上,主要包括起稿、画版、雕版、设色、套印等过程,机器印刷出现后,由于传播不畅销路短缺,逐渐走向没落,而今急需传承与保护。中国木版年画最早的传播方式就是沿街张贴售卖,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开封王家纸马店门前的门神画清晰可辨。木版年画的传播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内容的传播,主要包括历史人物与风俗故事;二是创作形式的传播,即数百年来人们对年画人物的造型特征、装饰技法、设色规律的文化认同;三是制作工艺与作品的传播,主要包括对年画的雕版、套印、宣传、展示、研讨、销售,等等。作为特色的非遗文化,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急需人们关注与挖掘,在传播、传承与保护一体化的进程里,传统的传播路径面临着新媒体科技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广电与纸媒传播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国内四大年画之一,多年以来,广播电视与报刊杂志是其主要的传播媒介。作为官方的宣传媒介,广电与纸媒有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严谨性和公正性,热点和高效是其基本特征。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当地重要的非遗文化,每逢节庆诸多媒体都会开辟专栏采编报道。机器印刷出现后,木版年画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逐渐变为需要保护传承的文化遗产,而广电与纸媒的传播又成为人们回忆历史、了解民俗的重要途径。2018年12月,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任鹤林受报社之约连续发文三十篇来讲述木版年画,影响甚广。作为官方传播载体,广电与纸媒有着特定的正面作用,但随着移动网与小屏传播的出现,官方媒体的受众正在不断被分流,而以移动平台为主导的自媒体关注率越来越高,怎样把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相对接,需要人们深思。

(二)博物馆、老字号传播

博物馆是非遗文化传播的另一种路径,兼保护传承等诸多功能。开封目前有多个木版年画博物馆,开封博物馆专门开设有木版年画展厅,承担着官方的传播重任,艺人任鹤林建有私人性质的开封年画博物馆,每天免费供人参观实践。在开封朱仙镇建有中国木版年画博物馆,馆藏明清至民国古雕版50余块,古年画数百幅,全年对外开放。同时,许多“老字号”也肩负着年画传播的职能,如张继中经营的“万同老店”、尹国全经营的“天成老店”、曹新年经营的“曹家老店”等,每天游客络绎不绝。在开封周边农村的私家作坊里,几乎每户都有自己的年画陈列室,供前来订货的客商参观选择。博物馆与老字号是最基础、最稳固的非遗文化传播单元,客观性、直接性是其主要特征,但随着融媒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向主动服务性转变,移动可视化方式成为热潮,传统静态的传播方式也需要提升和跟进。

(三)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也是非遗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路径。自2007年开始,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展了“进校园”活动,许多年画艺人纷纷应邀来到课堂,宣传讲解木版年画知识,至今已达近百所学校。开封博物馆和非遗部门还开展了“艺术精品进高校”活动,多次到省内外的高校举办展览,开展讲座。一些高校还把著名的年画老字号列为实践实习基地,多次派驻学生参观学习,许多木版年画样式被相关学科借鉴采纳,并用在设计教学之中或制成文旅产品。为了永久传承这门技艺,2011年,开封市博物馆在多个小学成立了木版年画培训基地,开始把年画制作工艺列为教学内容,全面推进木版年画在当地教育中的传播进程。教育传播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木版年画历史和工艺进行了宣传与普及,使年轻一代了解熟悉非遗文化的传统根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客观来看,非遗文化作为一种技艺,这种嵌入式的教育传播方式由于受众的年龄差异和意识不济,也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往往也是兴趣一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四)传统网络传播

随着对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开展,一些非遗网站、数字化博物馆、博客等也成为木版年画传播的又一个重要途径。传统网络传播有着持续的时效性,其覆盖面大,传播内容形式多样,影响较广。但非遗文化传播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由于缺少视觉热点、内容冗长且更新缓慢,导致受众的心理疲惫,关注度持续下降。在当前传播、传承、保护、销售一体化的进程下,传统网络的功能明显不足,诸多非遗文化的网络资讯也由于缺少亮点且久无更新收效甚微。在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从业人员中,张继中和任鹤林是在网络上发文较多的两位艺人,而其他大多因对网络不太熟悉或不感兴趣很少参与。实际来看,传统网络是靠有线传输和计算机作为切入端口的,有着诸多局限,在移动网络和小屏传播盛行的今天,其短板与不足日趋明显。建构移动端可交互视听的传播路径,整合优化传播资源,精推片段化的非遗内容,持续更新主题资讯,推动PC端向移动端转变,是非遗文化网络传播的一个新的转轨。

二、融媒技术与5G网速推动下的新传播途径

实际来看,传统的传播方式正在移动端口和5G网速的推动下分崩离析,今天的受众多呈现为以“兴趣”为自由聚合,以“群”为单元标签,以往“静待式”的传播模式已经过期。融媒技术+5G网速+流量池促使信息传播以集群式向前推进,流量的找人点单、内容的多样备选以及服务的主动推送致使各种信息已变得无孔不入,短视频、直播、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以移动端为主导的传播路径已全面展开。面对新的传播科技,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播路径也应与时代接轨。

(一)短视频传播

随着流量费用的下降和网速的提升,视频已成为移动端的主流信息源,非遗短视频传播与宣传不同,包含众多文化元素、符号、意识形态等综合传播[1]。短视频对非遗文化的传播来说有着诸多优势,非遗人员可以自由拍摄剪辑、设计制作传统工艺的流程与效果,短视频后不受时间限制,可以下载转发,引导着视频内容的后期发酵与多元传播。目前,以抖音短视频为例,“非遗抖起来”抖音号是传播非遗内容比较成功的一个,拴粉近60万。同时,已有部分木版年画艺人入驻短视频,但更新较慢,未形成较大影响,而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还少见涉足短视频平台。究其原因,一是缺少文化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没有专业的制作团队,二是大家多以传统的官方传播路径为正途,对自主式的流量传播还缺少足够重视,三是缺少新颖的切入点,诸多资源有待整合。“新媒体时代传播交互性、反馈实时性与传统媒体不同,媒介已进入大众媒体、全媒体时代。”[2]怎样引导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短视频创作并与当代审美接轨,是急需思考的问题。

(二)网络直播传播

网络直播是与短视频比肩的传播路径,其可以通过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增加临场感产生滚雪球效应,具有直观性、即时性和发酵性。网络直播集文化传播、休闲娱乐、商品营销于一体,把网红、明星、企业家等整合其中,有着超广的受众人群,作为一种可视听参与的传播方式,目前正在与各行各业进行对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移动直播平台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通过虚拟网络实现非遗文化与受众的零接触,让更多人介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非遗传播的内容生产更多地要考虑传播的形式、渠道、入口、用户,甚至是变现的能力。”[3]非遗文化要想生存,传播、传承与营销必须互为链接,实现宣传、制作、销售的良性循环,而网络直播正是一个量身打造的平台。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原特色的民俗艺术,目前传播渠道窄、关注度低而且营销滞后,许多传统技艺由于销路不畅面临失传,建立以老字号和传承人为冠名的直播账号,通过艺人的自我讲解、宣传与展示来带动营销,是融媒时代非遗文化传播的一个必要路径。

(三)微信公众号传播

从移动端的静态传播路径来看,微信公众号具有超强的凝聚力与关注度,新媒体时代,其已经成为“线上社区”的重要模式。微信公众号内容多是专题性、序列化的持续,以领域内最新的热点推文为传播核心,具有移动社交媒体的诸多传播功能。当前而言,微信公众号涉及非遗文化内容的还很少,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还未见有注册微信公众号的。公众号传播有着诸多优势,经过认证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利用标题来建立线上社区,分级各类受众,通过精确编排推文和专业推送来增强受众的留言互动,可以自由设置高效菜单,创新推送形式,设置自动回复,进而来提高订阅量。而今,微信公众号已成为5G时代移动网络发送推文的首选路径,也是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方式,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应积极利用该传播渠道,编排优质推文,扩大订阅受众,加速传播进程,来推动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非遗文化传播方式的反思与重构

新媒体技术+5G网速不断促生着新的传播路径,给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更新快、传输成本低、互动性强等一系列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4]。怎样整合利用各种新的传播载体,把传统传播路径与新的传播理念接轨,建构移动网络下非遗文化的多元传播方式,需要非遗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思考。

(一)围绕移动平台,引导受众参与

随着移动平台多样功能的开发与应用,视听交互的传播方式已全面展开,受众的参与感越来越强,信息全天候和找人点单已成为一种传播利导,受众的连线发言、跟帖评论、点赞打赏等成为时下最火热的介入形式,可视听参与、交相互动的传播方式渐渐成为主流。以移动端口为基础,智能手机小屏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通过触屏即可进入各种信息界面,再通过参与互动,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播,移动平台是重要环节,建立以木版年画为主体的专门传播门径,注重视听参与的传播职能,让受众成为传播的主体,把木版年画变为视听化的资源共享,形成互动下的良性循环,是融媒时代非遗文化传播需要建构的一个长远规划。

(二)创新多样渠道,引入多元流量

小屏传播时代,流量输送是关键因素,明确传播路径、优化传播内容后,还要融合多元流量,促使传播信息扩散与发酵,形成网络集群式、主动性的服务套餐。从目前来看,多数的非遗文化传播缺乏多元流量融合和多渠道辐射,导致受众的参与度较低。怎样把非遗文化的传播与移动平台的多样功能结合起来,促使多元流量的介入,是当今非遗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落足点。建立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主体的传播矩阵,让更多的人通过手机APP参与到木版年画的传播中来,是非遗文化传播的一个新的趋势。面对移动平台的多元传播渠道,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应建立相关策略:“一是建立抖音号矩阵,通过几个小号为一个大号积攒流量;二是利用企业原来的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其他媒体平台导流,挖掘用户的可视化新需求,进一步增加读者黏性;三是与调性一致的抖音号点赞互动,类似于微信平台的互推;四是充分利用发起挑战话题功能,实现站外引流。”[5]只有多元流量介入,才能实现非遗传播的多层次、多方位和立体化。

(三)建立交流环节,促进持续关注

当前的非遗文化传播,人们关注的重心往往体现在受众的亲身实践与体验上,而忽略了网络虚拟的交流互动。融媒时代,5G网速+移动APP促使受众变为传播的主体,获得受众的参与认可,才能引导持续关注与后期发酵。通过移动平台,非遗文化部门不仅要优化传播资源,突出地域特征,还要积极与受众建立线上线下的联系互动,发展高粘性粉丝,同时依据受众的信息反馈调整完善传播策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雅俗共赏的审美特性,通过与粉丝的交流互动,来引导人们对木版年画的持续关注,实现虚拟的零距离接触,加深受众对非遗文化传播的使命感,这些都是融媒时代非遗传播的重要途经。

(四)注重技术投入,建立专业团队

“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流量变现等方式,为非遗传承人展示与传授非遗才艺提供了传播空间。”[6]在以新媒体为传播主流的今天,非遗文化的传播模式还未完全实现转轨,专业人才和传播团队的缺乏导致非遗文化在移动平台上的传播还处在起步阶段。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一些濒临失传的古老工艺缺少数字化整理,个别简单资讯式的缺少受众线上的跟贴关注,人们还未意识到专业的信息整合与团队制作是木版年画传播的关键之处。非遗文化部门应参考借鉴个别优秀移动平台的传播方式,加大传播人才建设,注重技术投入,组建传播团队,在传播路径、信息整合和内容上综合提高其专业技能,才能最终实现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播的广泛性与全面性。

四、结语

木版年画范文篇10

关键词:金华木版年画;艺术设计;高校教学;运用

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是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崭新局面,面对这一局面,我国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也出现诸多挑战和问题。要使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行业在全球化的大浪潮中勇立潮头,需要我国高校创新教学模式、推陈出新,整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发掘其价值并高效运用。金华木版年画这一极具艺术价值的传统工艺不失为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高校应当关注该资源的艺术特色并将其引进艺术设计教学之中加以合理利用,以最大程度的体现金华年画的时代价值。

一、在欣赏中领会年画之美

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上,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将具有艺术特色和历史积淀的资源有的放矢的分享给学生。在学生对金华木版年画进行了解时,教师首先可以系统地为学生介绍一下金华木版年画的历史,之后可以指点学生在图书馆、博物馆、网络上对金华年画开展资料查询搜集,并将查阅所获信息带到课堂上进行全班同学互相探讨,这样既可增进学生对年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年画艺术的热爱和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使学生乐于接受其与艺术设计课的结合,也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们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然后,教师再运用质朴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怀向学生们讲述金华年画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历程,对不同年画所蕴含的各具特色的格调和线条、色彩和造型为学生们展开别开生面的讲解和分析,以这种形式使学生们对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瑰宝获得更细致的了解和感受,让学生们更加对金华年画的创作工艺、艺术特征、绘制形式等充满兴致。

二、在实地考察中领会金华木版年画艺术

我国拥有众多具有鲜明艺术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传统民间技艺。金华木版年画就是其中别具风格的一枝独秀,它的选材、内容、木刻手法、色调搭配都体现着独特的自身特色,金华木版年画的流传体现着当地人民生活习俗、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真实流露,是质朴的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在艺术设计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金华年画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传统艺术工艺,尤其是具有一方风土人情韵味的金华风俗进行细致了解。也可不拘泥于课堂学习,带领学生到金华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家中走访学习和参观,经过与年画传承艺人的深入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更深入了解金华木版年画创作、流传、储存、演变的历史以及年画的色彩调制、工具使用、制作材料等,并通过尝试让学生参与进金华年画的创作过程,使他们更加充分的了解金华木版年画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最后,结束参观并让同学们对所考察的金华年画的内容开展综合整理,把文字的和图片的资料制作成档案保留下来。利用这种实地考察的方式,使同学们增强对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提高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在探索尝试中对年画进行传承创作

金华木版年画一般蕴含祭祀祖先、祈祷平安和吉祥安泰的主旨,表达着质朴的乡土和风情。因此,应充分发挥金华木版年画所承载的这些独具特色的美好品质,并加以宣传,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将年画包含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憧憬的情愫融入进来,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一)确定设计方向。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将学生们分成不同兴趣小组,各小组按照组员的兴趣方向制定本组展开讨论的主题,做出合理的实施规则,然后各小组分别向大家介绍本组创作观点,并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教师制定一个主题,带领学生展开设计。可以结合金华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特色,指引学生们制作精美、小巧又独具金华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达到适应市场需求且能够更好传播文化的目标。学生们据此展开充分想象,拟定了不同风格的活动方案。最后,学生们经过认真讨论和仔细对比,确定了两个可行度和公信度最高的设计方案,一是通过制作标本书签,表现不同主题的金华木版年画形象;二是以挂历为承载物制作代表十二个月的木版年画。这两种方案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都比较切合目标的实现,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动手操作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见解,并适当帮助方案的进行与设计,使学生们乐于参与其中,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二)绘制构图、完成设计稿。进行到绘制与构图阶段时,指引学生应用传统木版年画成品,结合当代艺人的精巧心思展开制作。因为标本书签和年画挂历是最终实物设计的展示载体,因此应当掌控好设计年画的比例的大小,制作的年画样品要在绘图上做到精美又保持着传统艺术特色,着色不可太繁杂混乱。学生制作的进程中不断地修改、调整,不断琢磨设计团,进而使构图达到完善的效果。通过师生一起动手操作,按照不同题材制作出一幅幅既表现金华文化底蕴又反应鲜明时代主题的作品。在绘制与构图阶段,学生们积极地参与、研究、处理问题本领获得了提升,开展了深入的想象,增强了学生们对艺术设计的严谨性。

总而言之,金华木版年画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金华这片沃土与在这里永世生活的人们的馈赠,它是历史的渊源,更是文化的珍宝。五千年前,金华人开始在金华这片大地休养生息,各朝文人雅士在这里展开政治、经济、文化的书写和交流。我们如何能让金华木版年画这朵文明之花开的更长远,就需要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引进金华木版年画,并让传统艺术和新时代教育相联系,获得双赢成效。

参考文献:

[1]徐延泽.木板年画研究[J].艺术科学,2016(12):128.

[2]栗梓明.金华木版年画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