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5:01:27

莫扎特范文篇1

***

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那种不可思议的精神健康,想到他受着病魔侵蚀的身体,他精神的健康就更可惊讶了。——他的健康在于所有的机能都得到平衡,而且差不多是绝他精神的健康就更可惊讶了。——他的健康在于所有的机能都得到平衡,而且差不多是绝无仅有的平衡:一颗样样都能感受,样样都能控制的灵魂;一种镇静的、甚至心里有着最深刻的感情(例如母亲的死,对妻子的爱)的时候令人觉得冷酷的理智,那是一种目光犀利的聪明,能抓握群众的趣味,懂得怎样获得成功,懂得一方面保持自己骄傲的天性,一方面把这个天性去适应社会,征服社会的聪明。所谓各种机能的平衡,就是这些因素的平衡。

这种精神健康,在一般性情很热烈的人是不大会有的,因为热烈必然是某种感情到了过分的程度。所以莫扎特具备所有的感情而绝对没有激烈的感情,——除了骄傲;这是一个可怕的例外,但骄傲的确是他天性中极强烈的情绪。

有个朋友对他说(1781年6月2日):“萨尔斯堡总主教认为你浑身上下都是骄傲。”他自己也绝对不想隐瞒,谁要是伤了他的傲气,他就显出他和卢梭是同时代的人,会拿出共和国民的高傲的态度来答复人家:“使人高贵的是心;我不是伯爵,但也许我的灵魂比伯爵高尚得多;当差也罢,伯爵也罢,只要侮辱了我,他就是一个坏蛋。”

有一天,奥格斯堡两个爱取笑的人挖苦莫扎特获得金马利十字勋章,莫扎特回答说:“很奇怪的是,要我得到你们能得到的所有的勋章,比着要你们成为我容易得多,即使你们死过去两次,复活两次,也是没用……”他在信中述及此事,又加上两句:“我为之气愤交加,怒火中烧。”

另一方面,他喜欢收集人家恭维他的话,详详细细的在信里报告。

他在1782年8月2日的信中说:“高尼兹亲王对大公爵提起我的时候,说这样的人世界上一百年只能出现一次。”

所以他的傲气一受损害,他就愤恨之极。他为了不得不替王侯服务,觉得很痛苦。

“想到这点,我就受不了。”(1778年10月15日信)受了萨尔斯堡大主教侮辱以后,他浑身发抖,走在街上摇摇晃晃象醉汉一样,回到家里,不得不躺上床去,第二天整个早上还是极不舒服。他说:我恨大主教,简直恨得要发疯了。”(1781年5月9日信)——谁要得罪了我,我非报复不可,倘使我回报他的没有比他给我的更多,那只能说是还敬,而不是教训。”(1781年6月20日信)只要他的傲气成了问题,或者仅仅是他的意志占了上风,这谦卑恭敬的儿子就不承认世界上还有什么权威。

“你的来信,没有一行我认得出是我父亲写的。不错,那是一个父亲写的,可不是我的父亲写的。”(1781年5月19日信)①他是没有得到父亲同意就结婚的。

***

去掉了骄傲这股巨大的、独一无二的激烈的情绪,你所看到的就是一颗和蔼可亲,笑靥迎人的灵魂。他的活泼的,时时刻刻都在流露的温情,纯粹象女性,甚至于象儿童,使他喜欢流泪、傻笑、说疯话,和多情的小娃娃一样作出疯疯癫癫的事。

往往他还有一股永远兴高彩烈的劲儿:对无论什么都大惊小怪地觉得好玩;老是在活动、唱歌、蹦跳;看到什么古怪的,或者往往并不古怪的事,便弄些有意思的,尤其是没有意思的,有时还是粗俗的,但并不缺德的,也不是有意的恶作剧,说些毫无意义的字儿,让自己发疯般狂笑一阵。

他在1769年的信中说:“我简直乐死了,因为这次旅行太好玩了!……因为车厢里热得很!……因为我们的马夫挺好,只要路稍微好一些,他就把牲口赶得很快!”

这一类莫名其妙的兴致,这种表示精神健康的欢笑,例子多至不胜枚举。那是旺盛而健康的血在那里活动:他的敏感绝无病态的意味。

“今天我在这儿大教堂的广场上看见吊死四个坏蛋。他们这儿吊死人的方法是和里昂一样的。”(1770年11月30日信)他不象近代艺术家有那种广泛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只有爱他的人,他才爱,就是说他只爱他的父亲,妻子,朋友;但他是一往情深的爱着他们的;提到他们的时候,他自有一种温柔的热烈的感情,象他的音乐一样把人家的心都融化了。

“我们结婚的时候,我妻子和我都哭得象泪人儿,大家都为之感动,跟我们一起哭了。”(1782年8月7日信)他是个极有情义的朋友,只有穷人才可能做到的那种朋友:“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的人完全不懂什么叫做友谊。”(1778年8月7日信)“朋友!……只有不论在什么情形之下,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想为朋友好,竭尽所能使朋友快活的人,我才认为有资格称为朋友。”(1778年12月18日信)他给妻子的信,尤其在1789一1791年中间的,充满着甜蜜的爱情和狂欢的兴致。那个时期是他一生最困苦的时期,象他所说的“老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挣扎①”,又是病,又是穷,又有种种的烦恼;但这些都不能把他狂欢的兴致压下去。而且他也不是象我们所想的,特意鼓足勇气来安慰他的妻子,不让她看到真实的处境;那是莫扎特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需要痛痛快快的笑;即使在最惨痛的情形之下,这种笑的需要也非满足不可②。

但莫扎特的笑是和眼泪很接近的,那是抱着一腔柔情的人必然有的,乐极而涕的眼泪。

***

他是快乐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的生活象他的那么艰苦。那是一场无休无歇的,跟贫穷与疾病的斗争。这斗争、到他三十五岁才由死亡加以结束。那末他的快乐是从何而来的呢?与疾病的斗争。这斗争、到他三十五岁才由死亡加以结束。那末他的快乐是从何而来的呢?第一是从他的信仰来的。他的信仰没有一点儿迷信的成分,而是富于智慧的、坚强的、稳固的,非但没有被怀疑动摇,便是极轻微的怀疑也不曾有过。他的信仰非常恬静,和平,没有狂热的情绪,也没有神秘气息,他只是真诚的相信着。父亲临死以前,莫扎特在信中和他说:“我希望得到好消息,虽然我已经养成习惯,对什么事都预备它恶化。死是我们生命的真正的终极,所以我多年来和这个真正的最好的朋友已经相熟到一个程度,它的形象非但不使我害怕,反倒使我镇静,给我安慰。我感谢上帝赐我幸福……我没有一次上床不想到也许明天我就不在世界上了;然而认识我的人,没有一个能说我的生活态度是忧郁的或是悲观的。我有这种福气,真要感谢上帝,我真心祝望别人也有这种福气。”(1787年4月4日)这是他以永恒的生命为归宿的幸福。至于尘世的幸福,他是靠了亲人对他的爱,尤其是靠了他对亲人的爱得到的。

他写信给妻子的时候,说,“只要我确实知道你生活周全,我所有的辛苦对我都是愉快的了。是的,只要知道你身体康健,心情快活,那末我即使遇到最困苦最为难的境况也不算一回事。”(1791年7月6日)但他最大的快乐是创作。

在一般精神骚动的病态的天才,创作可能是受难,他们往往千辛万苦,追求一个不容易抓握的理想,在一般象莫扎特那样精神健全的天才,创作是完美的快乐,那么自然,几乎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对于莫扎特,作曲和演奏,是跟吃、喝、睡眠,同样不可缺少的机能。那是一种生理的需要,而且有这个需要也很幸福,因为这需要时时刻刻都能得到满足。

这一点,我们必须认清,否则就不容易了解他书信中提到金钱的段落:“告诉你,我唯一的目的是尽量挣钱,越多越好;因为除了健康以外,金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1781年4月4日)这些话,在一般高雅的人听来未免显得俗气。但我们不能忘记,莫扎特到死都缺少钱,——因为缺少钱,他的自由创作,他的健康,老是受到损害;他永远想着,也不得不想着成功和金钱;有了这两样,他才能获得解放。这不是挺自然的吗?假如贝多芬不是这样,那是因为贝多芬的理想主义给了他另外一个世界,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何况他还有一些有钱的保护人维持他的日常生活。但莫扎特是着眼于生活,着眼于尘世和实际事物的。

他要活,他要战胜;结果他至少是战胜了,但能否活下去不是他作得了主的。

奇妙的是,他的艺术老是倾向于争取成功,同时却绝对不牺牲他的信仰。他写作乐曲的时候,始终注意到对群众的效果。然而他的音乐决不丧失尊严,只说它要说的话。在这一方面,莫扎特得力于他的机智、聪明和嘲弄的心情。他瞧不起群众,然而他自视甚高。

所以他永远不对群众作一些会使他脸红的让步;他把群众蒙住了,他能支配群众①。他使所以他永远不对群众作一些会使他脸红的让步;他把群众蒙住了,他能支配群众①。他使听的人自以为了解他的思想,其实他们只有听到作者特意写来博取掌声的段落,才报以掌声。他们了解与否,对莫扎特有什么相干②?只要作品能成功,使作者有办法从事于新的创作就行了。

***

莫扎特在一七七七年十月十日信中说:“创作是我唯一的快乐,唯一的嗜好。”

这个幸运的天才仿佛生来就是为创造的。历史上很少见这样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因为莫扎特的得心应手,一挥而就的才华,不能与洛西尼那种不假思索的铺陈混为一谈。——巴赫是靠顽强的意志写作的,他对朋友们说:“我是被逼着用功的,谁和我一样用功,就会和我一样的成功。”——贝多芬永远和他的天才肉搏,朋友们去看他而正碰上他在作曲的时候,往往发见他困惫不堪的情形无法形容。兴特勒说:“他脸上的线条都变了样,满头大汗,好象才跟一支对位学家的军队作了一场恶斗。”不错,这里说的是贝多芬写作弥撒祭中间的“吾信吾主”的一章;但贝多芬老是拟稿、思索、删削、修改、添加,从头再来;而等到全部完成以后,又从头再来;有一支奏鸣曲,久已写好而且已经刻好版子的,他在Adagio开头的地方又加上两个音。——莫扎特可完全没有这种苦难①。他心中的愿望,他实际上都能做到,而且他只愿望他所能做到的。他的作品有如生命的香味:正如一朵美丽的花,只要拿出劲来活着就是了②。创作在于他是太容易了,不但双管齐下,有时竟是三路并进,无意中表现出他的不可思议的,惊人的手腕。1782年4月20日,他写作一支赋格曲,同时还在写一支序曲。某次音乐会预定他演奏一支新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他在上一天夜里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急急忙忙写了小提琴部分,没功夫写钢琴部分,更他在上一天夜里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急急忙忙写了小提琴部分,没功夫写钢琴部分,更没时间和合奏的人练习一次;第二天,他把脑子里作好的钢琴部分全部背出来演奏。

(1781年4月8日)——这种例子不过是百中之一。

一个这样的天才,在他的艺术领域内自然无所不能,而且在各个部门中都发展得同样完美。但他特别适宜于写作歌剧。我们不妨把他主要的特征重述一遍:他有的是一颗完全健康而平衡的灵魂,一颗平静的、没有热情的风暴、可是非常敏感、非常婉转柔顺的心,受着坚强的意志控制。这样的一个人假如能创造,必然比别人更能用客观的方式表现人生。热情的人精神上有种迫切的要求,无论作什么非把自己整个放进去不可。莫扎特可完全不受这种要求的牵掣。贝多芬的作品,每一页都是贝多芬;这也是最好不过的,因为没有一个英雄能象贝多芬那样引起我们兴趣的。但在莫扎特,由于他的感觉、温情、细致的聪明、自我的控制等等的优点混合得非常和谐,所以天生的长于抓握别人心灵中许多微妙的变化;并且他对当时贵族社会的形形色色感到兴趣,能够把那个社会活生生的在他的音乐中再现出来。他的心是平静的,没有任何渴求满足的声音在心中叫喊。他爱人生,也善于观察人生;要把人生照他所看到的在艺术中刻划出来,他不需要费什么力气。

他最大的荣誉是在乐剧方面①,这是他早知道的。他的书信证明他特别喜爱戏剧音乐:“只要听见人讲到一出歌剧,只要能够上戏院去,听见人家歌唱,我就乐不可支!”(1777年10月11日信)“我有一个无法形容的愿望,我想写一出歌剧。”“我羡慕所有写作歌剧的人。听见一个歌剧的调子,我就会哭……写歌剧的愿望是我一刻不能忘怀的。”(1778年2月2日与7日信)“对于我,第一是歌剧。”(1782年8月17日信)

***

以下我们谈谈莫扎特对歌剧的观念。

莫扎特纯粹是个音乐家。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学修养的痕迹①,更不象贝多芬那样的注意文学,老是自修,而且成绩很好。我们甚至不能说莫扎特主要是个音乐家。因为他只不过是音乐家。——所以对于在歌剧中需要把诗歌与音乐融和为一的难题,他用不到多所踌躇。他用一刀两断的方式解决了,凡是有音乐的地方,决不许有竞争的对象。

他在一七八一年十月十三日的信中说:“在一出歌剧中间,诗必须绝对服从音乐。”

他又说:“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旁的东西都忘了。”

可是我们不能就认为莫扎特不注意歌词的脚本,不能认为音乐在他是一种享受,歌词只是音乐用来借题发挥的材料。相反,莫扎特深信歌剧必须真实的表现情感和性格;但表现的任务,他是交给音乐,而非交给歌词的,因为他是音乐家,不是诗人;也因为他的天才不愿意把他的作品和另外一个艺术家平分。

才不愿意把他的作品和另外一个艺术家平分。

“我不能用诗句或色彩表现我的感情和思想,因为我既非诗人,亦非画家。但我能用声音来表现,因为我是音乐家。”(1777年11月8日信)因此,诗歌的责任在于供给一个组织完美的布局,供给一些戏剧化的场面,“富于服从性的歌词,专为音乐写的歌词。”(1781年10月13日信)余下的,据莫扎特的意见,都是作曲家的事;作曲家所能运用的语言,和歌词同样准确,虽则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准确。

莫扎特写作歌剧时的用意是毫无疑问的。他对歌剧《伊多曼纳》和《后宫诱逃》中好几个段落都曾亲自加以注释,很明白的显出他很聪明的努力于心理分析:“正当奥斯门①的怒气愈来愈盛,听众以为歌咏调快要告终的时候,节奏不同与音色不同的Allegroassai,一定能产生最好的效果;因为一个这样狂怒的人是越出一切界限的,他连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所以音乐也应当变得面目全非。”(1781年9月26日信)提到同一剧中另一歌咏调的时候,他说:“惊跳的心是预先由小提琴用八度音程宣告的。大家在这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战栗和迟疑不决,可以看出由一个crescendo所表现的心绪的紧张;大家也能从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一个长笛的齐奏(Unison)上,听到隅语和叹息。”(1781年9月26日信)这种力求表情真实的功夫做到哪一步为止呢?——是不是会有止境的呢?音乐是否永这种力求表情真实的功夫做到哪一步为止呢?——是不是会有止境的呢?音乐是否永远能够,如莫扎特所说的,“象一颗情绪高涨的心的跳动”呢?——是的,只要这种心的跳动始终保持和谐。

因为莫扎特只是一个音乐家,所以他不许诗歌来指挥音乐,而要诗歌服从音乐。因为他只是一个音乐家,所以戏剧的场面一旦有了越出高雅趣味的倾向,他也要它听命于音乐①。

他在1781年9月26日信中说:“因为感情——不论是否激烈——永远不可用令人厌恶的方式表现,所以音乐即使在最惊心动魄的场面中也永远不可引起耳朵的反感,而仍应当使它入迷,换句话说,要始终成为音乐。”

可见音乐是人生的绘画,但这人生是经过净化的。反映心灵的歌词,必须对心灵有诱惑的力量,但不能伤害皮肉,“引起耳朵的反感”。音乐表现生命,但是是一种很和谐的表现②。

这种情形,不但在莫扎特的歌剧是如此,在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①。虽然他的音乐表面上象是刺激感官的,其实并不然,它是诉之于心灵的。莫扎特的音乐永远表现某一种感情或是某一种热情。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莫扎特所描写的感情往往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在别人心中观察得来的。他自己心中并没有这种感情,而是在别人心中看到这种感情。——他倘若不亲自说出来,我们简直不会相信:出来,我们简直不会相信:“我想完全根据罗斯小姐来作一曲andante。一点都不会错:andante怎么样,罗斯小姐便是怎么样。”(1777年12月6日信)莫扎特的戏剧意识既如此之强,所以他在一些最不需要戏剧意识的作品中,就是说在一般音乐家尽量把自己的个性和梦想放进去的作品中,也流露出戏剧意味。

***

现在放下莫扎特的书信,让他音乐的浪潮把我们带走罢。他整个的灵魂都在他的音乐中间。我们一听,就能发觉他的本质,——他的柔情与聪明。

到处都有他的柔情与聪明:所有的感情和思想,都被这两样包裹着,浸淫着,象一道柔和的阳光般沐浴着。因为这缘故,他描写反派角色从来不成功,而且他也不想在这方面成功。只要想到《莱奥诺拉》中间的暴君,《自由射手》中魔鬼般的人物,《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可怕的英雄,我们就可以由贝多芬,韦柏和瓦格纳的例子,相信音乐是很能表现并引起仇恨与轻蔑的。但正如莎士比亚的《十二夜》中的公爵所说的,音乐主要是“爱的养料”,而爱也是音乐的养料。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样。因为这缘故,喜爱他的人把他看作亲人一般。并且他是用多好的礼物回敬他们的!仿佛是连续不断的柔情和长流无尽的爱,从他那颗仁慈的心中流到他朋友们的心中。——他很小的时候,对于感情的需要就到了病态的程度。据说他有一天突然问奥国的一位公主:“太太,您喜欢我吗?”她故意和他打趣,回答说不;孩子便伤心得哭了。——莫扎特的心始终是儿童的心。这一类天真的他打趣,回答说不;孩子便伤心得哭了。——莫扎特的心始终是儿童的心。这一类天真的央求,永远用着“我爱你,你也爱我罢”这种温柔的音乐,重复不已的提出来。

因此他老是歌咏爱情。便是抒情悲剧中一般公式化的人物,淡而无味的字句,千篇一律的殷勤献媚,也被作者温暖的心感染了,显出独特的口吻,一些心中有所爱恋的人,至今还觉得这口吻可爱。但莫扎特所歌咏的爱没有一点儿狂热的气息,也没有浪漫底克意味;他歌咏的只是爱情的甜蜜或是爱情的惆怅。莫扎特一生都不能容忍狂热的感情,他创造的人物也没有一个为了狂热的感情而心碎肠断的。《唐·璜》中阿娜的痛苦,《伊多曼纽》中哀腊克脱拉的嫉妒,跟贝多芬和瓦格纳创造的妖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莫扎特在一切激烈的感情中,只有骄傲与愤怒两项。最突出的激烈的感情——狂热的爱,——从来没有在他身上出现过。就因为此,他全部的作品才有那种无可形容的清明恬静的特征,我们这时代,艺术家们有一种倾向,只用肉体的粗暴的情欲,或是用歇斯底里的头脑制造出来的、虚伪的神秘主义,使我们认识爱情;相形之下,莫扎特的音乐所以能吸引我们,不但由于它对爱情有所知,还因为它对爱情有所不知。

可是他心中的确有溺于感官的素质。他没有格利格与贝多芬那么感情热烈,但比他们更重视生理的快感。他不一个日耳曼的理想主义者;他是萨尔斯堡人(萨尔斯堡在维也纳到佛尼市去的路上),倒比较的近于意大利人。他的艺术有时令人想起班吕更①笔下的那些美丽的天使长,他们的嘴生来不是为祈祷的,而是为别的用处的。莫扎特的气魄比班吕更大得多;为了歌唱信仰,他会找到另外一些动人的口吻。只有一个拉斐尔,可以同这种纯洁而又取悦感官的音乐相比。例如他歌剧中那些被爱情所沉醉的人,《魔笛》中的王子泰米诺,他的情窦初开的心灵,自有一种童贞的新鲜气息;——《唐·璜》之中的才丽娜;——《后宫诱逃》中的公斯当斯;——《费加洛婚礼》中的伯爵夫人所表现的惆怅与娜;——《后宫诱逃》中的公斯当斯;——《费加洛婚礼》中的伯爵夫人所表现的惆怅与温柔,苏查纳的富有诗意与肉感的梦想;——“她们都是这一套”(Cosifantutte)中间的五重唱与三重唱,好比和煦的风吹在一片紫罗兰的田上,带来一阵幽香;——还有许多别的柔媚的境界。但莫扎特的心几乎永远是天真的;被他的诗意接触之下,什么都变了,听了《费加洛婚礼》的音乐,我们再也认不出法国喜剧①中那些漂亮,可是枯索的、腐化的人物。罗西尼的没有深度的华彩,倒和菩玛希的精神接近得多②。莫扎特歌剧中希吕彭,不象是菩玛希剧本里的人物,而差不多是新创造出来的:一颗心被爱情的神秘的呼吸包裹之下,必有销魂荡魄和烦躁不安的境界,莫扎特的希吕彭就是把这些境界表达出来了。暧昧的场面(例如希吕彭在伯爵夫人房内一场),在莫扎特的健康与无邪的心中失掉了暧昧的意味,只成为一个发挥诙谐的对白的题材。莫扎特的唐·璜与费加洛,和我们法国作家笔下的唐·璜与费加洛是有天渊之别的。法国人的性格使莫利哀③在不做作、不粗暴、不滑稽的时候,也还带些辛辣的成分。菩玛希的精神是冷冰冰的,寒光闪闪的。莫扎特的精神和这两位作者完全不同;它绝不给人辛辣的回味,它毫无恶意,只因为能够活动,能够活着,能够忙碌,能说些疯话,作些傻事,能享受世界,享受人生而觉得快乐;莫扎特的精神是被一片爱的情绪浸透了的。他的人物都是可爱的,用嘻笑与胡说八道来麻醉自己,遮盖藏在心坎中的爱的激动。莫扎特说过这样的话:“啊!要是人家能看到我的心,我是差不多会脸红的。”(1790年9月30日信)

***

充沛的快乐自然会产生滑稽。莫扎特的精神上就有

大量的滑稽成分。在这一点上,意大利的滑稽歌剧和维也纳人的趣味这双重影响,一定对他大有关系。这是他作品中最平凡的部分,大可略而不谈。不过我们也很容易了解:除了精神之外,肉体也有它的需要;等的部分,大可略而不谈。不过我们也很容易了解:除了精神之外,肉体也有它的需要;等到心中的快乐往外泛滥的时候,自然会有滑稽的表现。莫扎特象儿童一样的恣意玩乐。

《唐·璜》之中的雷包兰罗,《后宫诱逃》中的奥斯门,《魔笛》中的巴巴日诺,都是使莫扎特觉得好玩,甚至于因之而乐不可支的人物。

他的滑稽有时可以达到神妙的境界,例如唐·璜这个人物和这出称为滑稽歌剧的整出歌剧①。这儿的滑稽,简直渗入悲壮的行动之内:在将军的石像周围,在哀尔维尔的痛苦周围,都有滑稽成分。求情的半夜音乐会便是一个滑稽场面;但莫扎特处理这场面的精神使它成为一幕高级的喜剧。唐·璜整个的性格都是用极灵活的手腕刻划的。那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是个例外;或许在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中也是一个例外。直要到瓦格纳,乐剧中间才有生命如此真实、如此丰富,从头至尾如此合于逻辑的人物。奇怪的是,莫扎特居然会这样有把握的,刻划出一个怀疑派的,生活放荡的贵族的性格。但若细细研究这个唐·璜的很有才华的、带着嘲弄意味的、高傲的、肉感的、易怒的那种自私自利,(他是一个十八世纪的意大利人,而非传说中那个傲慢的西班牙人,也不是路易十四宫廷中那个性情冷淡,不信宗教的侯爵),我们可以发觉唐·璜的特性在莫扎特的灵魂深处无不具备,莫扎特在精神上的确感到宇宙一切好好坏坏的力量都在他灵魂深处抽芽。我们用来描写唐·璜特性的辞汇,没有一个不是我们早已用来说明莫扎特的心灵和才具的。我们已经提到他的音乐取悦感官的成分,也提到他爱好嘲弄的性情。我们也注意到他的骄傲,他的怒气,以及他那种可怕的、但是正当的自私自利。

因此,说来奇怪,莫扎特的确具备唐·璜那种气魄,而且能够在艺术中把那种性格表现出来,虽则那性格以全体而论,以同样的原素的不同的配合而论,和莫扎特的性格是距离极远的。连他那种撒娇式的柔情,都在唐·璜的迷人的力量上表现出来了。这颗善于钟离极远的。连他那种撒娇式的柔情,都在唐·璜的迷人的力量上表现出来了。这颗善于钟情的灵魂,描绘一个罗密欧也许会失败,但唐·璜倒是他最有力量的创作。一个人的天才往往有些古怪的要求,从而产生这一类的结果。

***

对于一般有过爱情的心和一般平静的灵魂,莫扎特是最好的伴侣。受难的人是投向贝多芬的怀抱的,因为他最能安慰人,而他自己是受了那么多苦难,无法得到安慰的。

可是莫扎特也同样的受到苦难的鞭挞。命运对他比对贝多芬更残酷。他尝过各种痛苦,体会到心碎肠断的滋味,对不可知的恐怖,孤独的凄惶与苦闷。他表现这些心境的某些乐章,连贝多芬与韦柏也不曾超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钢琴写的几支幻想曲和b小调Adagio。在这儿,我们发见了莫扎特的一股新的力量,而我称之为特殊秉赋的。我并非说除了这些作品以外,我们还没有领教过他的特殊秉赋。但我所谓的特殊秉赋,是那股在我们的呼吸之外的强大的呼吸,能把一颗往往很平庸的灵魂带走,或者跟它们斗;这是在精神以外而控制精神的力量,是在我们心中的上帝而不是我们自己。——至此为止,我们所看到的莫扎特只是一个富有生气,充满着快乐和爱的人;不管他把自己蜕变为哪一种灵魂,我们始终能看出他来。——但这儿,在刚才所说的乐曲中,我们到了一个更神秘的世界的门口。那是灵魂的本体在说话,是那个无我的,无所不在的生命在说话,那是只有天才能表达的,一切灵魂的共同的素质。在个人的灵魂与内在的神明之间,常常有些高深玄妙的对白,尤其在受创的心灵躲到它深不可测的神龛中去避难的时候。贝多芬的艺术就不断的有这一类灵魂与它的魔鬼的争执。但贝多芬的灵魂是暴烈的、任性的、多变的,感情激烈的。莫扎特的灵魂永远象儿童一般,它是敏感的,有时还受温情过盛的累,但始终情激烈的。莫扎特的灵魂永远象儿童一般,它是敏感的,有时还受温情过盛的累,但始终是和谐的,用节奏美好的乐句歌咏痛苦,临了却把自己催眠了:泪眼未干,已不禁对着自己的艺术的美,对着自己的迷人的力量,微微的笑了(例如b小调Adagio)。这颗鲜花一般的心,和这个控制一切的精神成为一种对比,而就是这对比,使那些音乐的诗篇具有无穷的诱惑力。这样的幻想曲就象一株躯干巨大,枝条有力,叶子的形状十分细巧的树,满载着幽香扑鼻的鲜花。d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段,有一阵悲壮的气息,闪电和笑容在其中交织在一起。著名的c小调幻想曲与奏鸣曲,大有奥令匹克神明的壮严,典雅敏慧不亚于拉西纳悲剧中的女主角。在b小调Adagio中间,那个内心的上帝比较更阴沉,差不多要放射霹雳了;灵魂在叹息,说着尘世的事,向往于人间的温情,终于在优美和谐的怨叹中不胜困倦的入睡了。

***

还有一些场合,莫扎特超升到更高的境界,摆脱了那种内心的争执,到达一个崇高与和平的领域,在那儿,人间的情欲和痛苦完全消失了。那时的莫扎特是跟最伟大的心灵并肩的,便是贝多芬在晚年的意境中,也没有比凭了信仰而蜕变的莫扎特达到更清明的高峰。

可惜这种时间是难得的,莫扎特的表白信仰只是例外的。而这就因为他信仰坚定的缘故。象贝多芬那样的人,必须继续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信仰,所以口口声声的提到信仰。莫扎特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的信心是坚定的、恬静的,他从来不受信仰的磨折,所以绝口不提信仰;他只讲到妩媚可喜的尘世,他喜好这尘世,也希望被这个尘世所爱好。但一朝戏剧题材的需要,把他的心带往宗教情绪方面去的时候,或者严重的烦恼、痛苦、死期将近的预感、惊破了人生的美梦,而使他的目光只对着上帝的时候,莫扎特就不是大家所认近的预感、惊破了人生的美梦,而使他的目光只对着上帝的时候,莫扎特就不是大家所认识而赞美的那个莫扎特了。他那时的面目,便是一个有资格实现歌德的理想的艺术家,那是如果他不夭折一定能实现的:就是说,他能把基督徒的灵魂和希腊式的美融合为一,象贝多芬希望在“第十交响曲”中所实现的那样,把近代世界和古代世界调和起来,——这便是歌德在第二部《浮士德》中间所尝试的。

莫扎特表达神明的境界,在三件作品中特别显著;那三件作品是《安魂曲》、《唐·璜》和《魔笛》。《安魂曲》所表现的是纯粹基督徒信仰的感情,莫扎特把他那套迷人的手段和浮华的风韵完全牺牲了。他只保留他的心,而且是一颗谦卑、忏悔、诚惶诚恐、向上帝倾诉的心。作品中充满了痛苦的骇怯和温婉的悔恨,充满了伟大的、信仰坚定的情绪。某些乐句中动人的哀伤和涉及个人的口吻,使我们感觉到,莫扎特替别人祈求灵魂安息的时候,同时想到了他自己。——在另外两个作品中,宗教情绪的范围更加扩大;由于艺术的直觉,他不受一个界限很窄的、特殊的信仰拘束,而表白了一切信仰的本质。

两件作品是互相补足的。《唐·璜》说明宿命的力量,这力量压在一个被自己的恶习所奴役,被许多物质形象的旋涡所带走的人身上。《魔笛》所讴歌的,却是哲人们恬静而活泼的出神的境界。两件作品,由于朴素,有力和沉静的美,都有古代艺术的特色。

《唐·璜》的不可动摇的宿命和《魔笛》的清明恬静,在近代艺术品中(包括格利格的悲剧在内),也许是最接近希腊艺术的。《魔笛》中某些纯净到极点的和声所达到的一些高峰,是瓦格纳的神秘的热情极不容易达到的。在那些高峰上,一切都是光明,到处只有光明。

***

莫扎特范文篇2

这种精神健康,在一般性情很热烈的人是不大会有的,因为热烈必然是某种感情到了过分的程度。所以莫扎特具备所有的感情而绝对没有激烈的感情,——除了骄傲;这是一个可怕的例外,但骄傲的确是他天性中极强烈的情绪。

有个朋友对他说(1781年6月2日):“萨尔斯堡总主教认为你浑身上下都是骄傲。”他自己也绝对不想隐瞒,谁要是伤了他的傲气,他就显出他和卢梭是同时代的人,会拿出共和国民的高傲的态度来答复人家:“使人高贵的是心;我不是伯爵,但也许我的灵魂比伯爵高尚得多;当差也罢,伯爵也罢,只要侮辱了我,他就是一个坏蛋。”

有一天,奥格斯堡两个爱取笑的人挖苦莫扎特获得金马利十字勋章,莫扎特回答说:“很奇怪的是,要我得到你们能得到的所有的勋章,比着要你们成为我容易得多,即使你们死过去两次,复活两次,也是没用……”他在信中述及此事,又加上两句:“我为之气愤交加,怒火中烧。”

另一方面,他喜欢收集人家恭维他的话,详详细细的在信里报告。

他在1782年8月2日的信中说:“高尼兹亲王对大公爵提起我的时候,说这样的人世界上一百年只能出现一次。”

所以他的傲气一受损害,他就愤恨之极。他为了不得不替王侯服务,觉得很痛苦。

“想到这点,我就受不了。”(1778年10月15日信)受了萨尔斯堡大主教侮辱以后,他浑身发抖,走在街上摇摇晃晃象醉汉一样,回到家里,不得不躺上床去,第二天整个早上还是极不舒服。他说:我恨大主教,简直恨得要发疯了。”(1781年5月9日信)——谁要得罪了我,我非报复不可,倘使我回报他的没有比他给我的更多,那只能说是还敬,而不是教训。”(1781年6月20日信)只要他的傲气成了问题,或者仅仅是他的意志占了上风,这谦卑恭敬的儿子就不承认世界上还有什么权威。

“你的来信,没有一行我认得出是我父亲写的。不错,那是一个父亲写的,可不是我的父亲写的。”(1781年5月19日信)①他是没有得到父亲同意就结婚的。

***

去掉了骄傲这股巨大的、独一无二的激烈的情绪,你所看到的就是一颗和蔼可亲,笑靥迎人的灵魂。他的活泼的,时时刻刻都在流露的温情,纯粹象女性,甚至于象儿童,使他喜欢流泪、傻笑、说疯话,和多情的小娃娃一样作出疯疯癫癫的事。

往往他还有一股永远兴高彩烈的劲儿:对无论什么都大惊小怪地觉得好玩;老是在活动、唱歌、蹦跳;看到什么古怪的,或者往往并不古怪的事,便弄些有意思的,尤其是没有意思的,有时还是粗俗的,但并不缺德的,也不是有意的恶作剧,说些毫无意义的字儿,让自己发疯般狂笑一阵。

他在1769年的信中说:“我简直乐死了,因为这次旅行太好玩了!……因为车厢里热得很!……因为我们的马夫挺好,只要路稍微好一些,他就把牲口赶得很快!”

这一类莫名其妙的兴致,这种表示精神健康的欢笑,例子多至不胜枚举。那是旺盛而健康的血在那里活动:他的敏感绝无病态的意味。

“今天我在这儿大教堂的广场上看见吊死四个坏蛋。他们这儿吊死人的方法是和里昂一样的。”(1770年11月30日信)他不象近代艺术家有那种广泛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只有爱他的人,他才爱,就是说他只爱他的父亲,妻子,朋友;但他是一往情深的爱着他们的;提到他们的时候,他自有一种温柔的热烈的感情,象他的音乐一样把人家的心都融化了。

“我们结婚的时候,我妻子和我都哭得象泪人儿,大家都为之感动,跟我们一起哭了。”(1782年8月7日信)他是个极有情义的朋友,只有穷人才可能做到的那种朋友:“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的人完全不懂什么叫做友谊。”(1778年8月7日信)“朋友!……只有不论在什么情形之下,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想为朋友好,竭尽所能使朋友快活的人,我才认为有资格称为朋友。”(1778年12月18日信)他给妻子的信,尤其在1789一1791年中间的,充满着甜蜜的爱情和狂欢的兴致。那个时期是他一生最困苦的时期,象他所说的“老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挣扎①”,又是病,又是穷,又有种种的烦恼;但这些都不能把他狂欢的兴致压下去。而且他也不是象我们所想的,特意鼓足勇气来安慰他的妻子,不让她看到真实的处境;那是莫扎特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需要痛痛快快的笑;即使在最惨痛的情形之下,这种笑的需要也非满足不可②。

但莫扎特的笑是和眼泪很接近的,那是抱着一腔柔情的人必然有的,乐极而涕的眼泪。

***

他是快乐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的生活象他的那么艰苦。那是一场无休无歇的,跟贫穷与疾病的斗争。这斗争、到他三十五岁才由死亡加以结束。那末他的快乐是从何而来的呢?与疾病的斗争。这斗争、到他三十五岁才由死亡加以结束。那末他的快乐是从何而来的呢?第一是从他的信仰来的。他的信仰没有一点儿迷信的成分,而是富于智慧的、坚强的、稳固的,非但没有被怀疑动摇,便是极轻微的怀疑也不曾有过。他的信仰非常恬静,和平,没有狂热的情绪,也没有神秘气息,他只是真诚的相信着。父亲临死以前,莫扎特在信中和他说:“我希望得到好消息,虽然我已经养成习惯,对什么事都预备它恶化。死是我们生命的真正的终极,所以我多年来和这个真正的最好的朋友已经相熟到一个程度,它的形象非但不使我害怕,反倒使我镇静,给我安慰。我感谢上帝赐我幸福……我没有一次上床不想到也许明天我就不在世界上了;然而认识我的人,没有一个能说我的生活态度是忧郁的或是悲观的。我有这种福气,真要感谢上帝,我真心祝望别人也有这种福气。”(1787年4月4日)这是他以永恒的生命为归宿的幸福。至于尘世的幸福,他是靠了亲人对他的爱,尤其是靠了他对亲人的爱得到的。

他写信给妻子的时候,说,“只要我确实知道你生活周全,我所有的辛苦对我都是愉快的了。是的,只要知道你身体康健,心情快活,那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末我即使遇到最困苦最为难的境况也不算一回事。”(1791年7月6日)但他最大的快乐是创作。

在一般精神骚动的病态的天才,创作可能是受难,他们往往千辛万苦,追求一个不容易抓握的理想,在一般象莫扎特那样精神健全的天才,创作是完美的快乐,那么自然,几乎是一种生理上的享受。对于莫扎特,作曲和演奏,是跟吃、喝、睡眠,同样不可缺少的机能。那是一种生理的需要,而且有这个需要也很幸福,因为这需要时时刻刻都能得到满足。

这一点,我们必须认清,否则就不容易了解他书信中提到金钱的段落:“告诉你,我唯一的目的是尽量挣钱,越多越好;因为除了健康以外,金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1781年4月4日)这些话,在一般高雅的人听来未免显得俗气。但我们不能忘记,莫扎特到死都缺少钱,——因为缺少钱,他的自由创作,他的健康,老是受到损害;他永远想着,也不得不想着成功和金钱;有了这两样,他才能获得解放。这不是挺自然的吗?假如贝多芬不是这样,那是因为贝多芬的理想主义给了他另外一个世界,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何况他还有一些有钱的保护人维持他的日常生活。但莫扎特是着眼于生活,着眼于尘世和实际事物的。

他要活,他要战胜;结果他至少是战胜了,但能否活下去不是他作得了主的。

奇妙的是,他的艺术老是倾向于争取成功,同时却绝对不牺牲他的信仰。他写作乐曲的时候,始终注意到对群众的效果。然而他的音乐决不丧失尊严,只说它要说的话。在这一方面,莫扎特得力于他的机智、聪明和嘲弄的心情。他瞧不起群众,然而他自视甚高。

所以他永远不对群众作一些会使他脸红的让步;他把群众蒙住了,他能支配群众①。他使所以他永远不对群众作一些会使他脸红的让步;他把群众蒙住了,他能支配群众①。他使听的人自以为了解他的思想,其实他们只有听到作者特意写来博取掌声的段落,才报以掌声。他们了解与否,对莫扎特有什么相干②?只要作品能成功,使作者有办法从事于新的创作就行了。

***

莫扎特在一七七七年十月十日信中说:“创作是我唯一的快乐,唯一的嗜好。”

这个幸运的天才仿佛生来就是为创造的。历史上很少见这样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因为莫扎特的得心应手,一挥而就的才华,不能与洛西尼那种不假思索的铺陈混为一谈。——巴赫是靠顽强的意志写作的,他对朋友们说:“我是被逼着用功的,谁和我一样用功,就会和我一样的成功。”——贝多芬永远和他的天才肉搏,朋友们去看他而正碰上他在作曲的时候,往往发见他困惫不堪的情形无法形容。兴特勒说:“他脸上的线条都变了样,满头大汗,好象才跟一支对位学家的军队作了一场恶斗。”不错,这里说的是贝多芬写作弥撒祭中间的“吾信吾主”的一章;但贝多芬老是拟稿、思索、删削、修改、添加,从头再来;而等到全部完成以后,又从头再来;有一支奏鸣曲,久已写好而且已经刻好版子的,他在Adagio开头的地方又加上两个音。——莫扎特可完全没有这种苦难①。他心中的愿望,他实际上都能做到,而且他只愿望他所能做到的。他的作品有如生命的香味:正如一朵美丽的花,只要拿出劲来活着就是了②。创作在于他是太容易了,不但双管齐下,有时竟是三路并进,无意中表现出他的不可思议的,惊人的手腕。1782年4月20日,他写作一支赋格曲,同时还在写一支序曲。某次音乐会预定他演奏一支新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他在上一天?估锸坏愕绞阒洌奔泵γπ戳诵√崆俨糠郑还Ψ蛐锤智俨糠郑谏弦惶煲估锸坏愕绞阒洌奔泵γπ戳诵√崆俨糠郑还Ψ蛐锤智俨糠郑皇奔浜秃献嗟娜肆废耙淮危坏诙欤涯宰永镒骱玫母智俨糠秩勘吵隼囱葑唷?BR>(1781年4月8日)——这种例子不过是百中之一。

一个这样的天才,在他的艺术领域内自然无所不能,而且在各个部门中都发展得同样完美。但他特别适宜于写作歌剧。我们不妨把他主要的特征重述一遍:他有的是一颗完全健康而平衡的灵魂,一颗平静的、没有热情的风暴、可是非常敏感、非常婉转柔顺的心,受着坚强的意志控制。这样的一个人假如能创造,必然比别人更能用客观的方式表现人生。热情的人精神上有种迫切的要求,无论作什么非把自己整个放进去不可。莫扎特可完全不受这种要求的牵掣。贝多芬的作品,每一页都是贝多芬;这也是最好不过的,因为没有一个英雄能象贝多芬那样引起我们兴趣的。但在莫扎特,由于他的感觉、温情、细致的聪明、自我的控制等等的优点混合得非常和谐,所以天生的长于抓握别人心灵中许多微妙的变化;并且他对当时贵族社会的形形色色感到兴趣,能够把那个社会活生生的在他的音乐中再现出来。他的心是平静的,没有任何渴求满足的声音在心中叫喊。他爱人生,也善于观察人生;要把人生照他所看到的在艺术中刻划出来,他不需要费什么力气。

他最大的荣誉是在乐剧方面①,这是他早知道的。他的书信证明他特别喜爱戏剧音乐:“只要听见人讲到一出歌剧,只要能够上戏院去,听见人家歌唱,我就乐不可支!”(1777年10月11日信)“我有一个无法形容的愿望,我想写一出歌剧。”“我羡慕所有写作歌剧的人。听见一个歌剧的调子,我就会哭……写歌剧的愿望是我一刻不能忘怀的。”(1778年2月2日与7日信)“对于我,第一是歌剧。”(1782年8月17日信)

***

以下我们谈谈莫扎特对歌剧的观念。

莫扎特纯粹是个音乐家。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学修养的痕迹①,更不象贝多芬那样的注意文学,老是自修,而且成绩很好。我们甚至不能说莫扎特主要是个音乐家。因为他只不过是音乐家。——所以对于在歌剧中需要把诗歌与音乐融和为一的难题,他用不到多所踌躇。他用一刀两断的方式解决了,凡是有音乐的地方,决不许有竞争的对象。

他在一七八一年十月十三日的信中说:“在一出歌剧中间,诗必须绝对服从音乐。”

他又说:“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旁的东西都忘了。”

可是我们不能就认为莫扎特不注意歌词的脚本,不能认为音乐在他是一种享受,歌词只是音乐用来借题发挥的材料。相反,莫扎特深信歌剧必须真实的表现情感和性格;但表现的任务,他是交给音乐,而非交给歌词的,因为他是音乐家,不是诗人;也因为他的天才不愿意把他的作品和另外一个艺术家平分。

才不愿意把他的作品和另外一个艺术家平分。

“我不能用诗句或色彩表现我的感情和思想,因为我既非诗人,亦非画家。但我能用声音来表现,因为我是音乐家。”(1777年11月8日信)因此,诗歌的责任在于供给一个组织完美的布局,供给一些戏剧化的场面,“富于服从性的歌词,专为音乐写的歌词。”(1781年10月13日信)余下的,据莫扎特的意见,都是作曲家的事;作曲家所能运用的语言,和歌词同样准确,虽则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准确。

莫扎特写作歌剧时的用意是毫无疑问的。他对歌剧《伊多曼纳》和《后宫诱逃》中好几个段落都曾亲自加以注释,很明白的显出他很聪明的努力于心理分析:“正当奥斯门①的怒气愈来愈盛,听众以为歌咏调快要告终的时候,节奏不同与音色不同的Allegroassai,一定能产生最好的效果;因为一个这样狂怒的人是越出一切界限的,他连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所以音乐也应当变得面目全非。”(1781年9月26日信)提到同一剧中另一歌咏调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的时候,他说:“惊跳的心是预先由小提琴用八度音程宣告的。大家在这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战栗和迟疑不决,可以看出由一个crescendo所表现的心绪的紧张;大家也能从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一个长笛的齐奏(Unison)上,听到隅语和叹息。”(1781年9月26日信)这种力求表情真实的功夫做到哪一步为止呢?——是不是会有止境的呢?音乐是否永这种力求表情真实的功夫做到哪一步为止呢?——是不是会有止境的呢?音乐是否永远能够,如莫扎特所说的,“象一颗情绪高涨的心的跳动”呢?——是的,只要这种心的跳动始终保持和谐。

因为莫扎特只是一个音乐家,所以他不许诗歌来指挥音乐,而要诗歌服从音乐。因为他只是一个音乐家,所以戏剧的场面一旦有了越出高雅趣味的倾向,他也要它听命于音乐①。

他在1781年9月26日信中说:“因为感情——不论是否激烈——永远不可用令人厌恶的方式表现,所以音乐即使在最惊心动魄的场面中也永远不可引起耳朵的反感,而仍应当使它入迷,换句话说,要始终成为音乐。”

可见音乐是人生的绘画,但这人生是经过净化的。反映心灵的歌词,必须对心灵有诱惑的力量,但不能伤害皮肉,“引起耳朵的反感”。音乐表现生命,但是是一种很和谐的表现②。

这种情形,不但在莫扎特的歌剧是如此,在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①。虽然他的音乐表面上象是刺激感官的,其实并不然,它是诉之于心灵的。莫扎特的音乐永远表现某一种感情或是某一种热情。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莫扎特所描写的感情往往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在别人心中观察得来的。他自己心中并没有这种感情,而是在别人心中看到这种感情。——他倘若不亲自说出来,我们简直不会相信:出来,我们简直不会相信:“我想完全根据罗斯小姐来作一曲andante。一点都不会错:andante怎么样,罗斯小姐便是怎么样。”(1777年12月6日信)莫扎特的戏剧意识既如此之强,所以他在一些最不需要戏剧意识的作品中,就是说在一般音乐家尽量把自己的个性和梦想放进去的作品中,也流露出戏剧意味。

***

现在放下莫扎特的书信,让他音乐的浪潮把我们带走罢。他整个的灵魂都在他的音乐中间。我们一听,就能发觉他的本质,——他的柔情与聪明。

到处都有他的柔情与聪明:所有的感情和思想,都被这两样包裹着,浸淫着,象一道柔和的阳光般沐浴着。因为这缘故,他描写反派角色从来不成功,而且他也不想在这方面成功。只要想到《莱奥诺拉》中间的暴君,《自由射手》中魔鬼般的人物,《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可怕的英雄,我们就可以由贝多芬,韦柏和瓦格纳的例子,相信音乐是很能表现并引起仇恨与轻蔑的。但正如莎士比亚的《十二夜》中的公爵所说的,音乐主要是“爱的养料”,而爱也是音乐的养料。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样。因为这缘故,喜爱他的人把他看作亲人一般。并且他是用多好的礼物回敬他们的!仿佛是连续不断的柔情和长流无尽的爱,从他那颗仁慈的心中流到他朋友们的心中。——他很小的时候,对于感情的需要就到了病态的程度。据说他有一天突然问奥国的一位公主:“太太,您喜欢我吗?”她故意和他打趣,回答说不;孩子便伤心得哭了。——莫扎特的心始终是儿童的心。这一类天真的他打趣,回答说不;孩子便伤心得哭了。——莫扎特的心始终是儿童的心。这一类天真的央求,永远用着“我爱你,你也爱我罢”这种温柔的音乐,重复不已的提出来。

因此他老是歌咏爱情。便是抒情悲剧中一般公式化的人物,淡而无味的字句,千篇一律的殷勤献媚,也被作者温暖的心感染了,显出独特的口吻,一些心中有所爱恋的人,至今还觉得这口吻可爱。但莫扎特所歌咏的爱没有一点儿狂热的气息,也没有浪漫底克意味;他歌咏的只是爱情的甜蜜或是爱情的惆怅。莫扎特一生都不能容忍狂热的感情,他创造的人物也没有一个为了狂热的感情而心碎肠断的。《唐·璜》中阿娜的痛苦,《伊多曼纽》中哀腊克脱拉的嫉妒,跟贝多芬和瓦格纳创造的妖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莫扎特在一切激烈的感情中,只有骄傲与愤怒两项。最突出的激烈的感情——狂热的爱,——从来没有在他身上出现过。就因为此,他全部的作品才有那种无可形容的清明恬静的特征,我们这时代,艺术家们有一种倾向,只用肉体的粗暴的情欲,或是用歇斯底里的头脑制造出来的、虚伪的神秘主义,使我们认识爱情;相形之下,莫扎特的音乐所以能吸引我们,不但由于它对爱情有所知,还因为它对爱情有所不知。

可是他心中的确有溺于感官的素质。他没有格利格与贝多芬那么感情热烈,但比他们更重视生理的快感。他不一个日耳曼的理想主义者;他是萨尔斯堡人(萨尔斯堡在维也纳到佛尼市去的路上),倒比较的近于意大利人。他的艺术有时令人想起班吕更①笔下的那些美丽的天使长,他们的嘴生来不是为祈祷的,而是为别的用处的。莫扎特的气魄比班吕更大得多;为了歌唱信仰,他会找到另外一些动人的口吻。只有一个拉斐尔,可以同这种纯洁而又取悦感官的音乐相比。例如他歌剧中那些被爱情所沉醉的人,《魔笛》中的王子泰米诺,他的情窦初开的心灵,自有一种童贞的新鲜气息;——《唐·璜》之中的才丽娜;——《后宫诱逃》中的公斯当斯;——《费加洛婚礼》中的伯爵夫人所表现的惆怅与娜;——《后宫诱逃》中的公斯当斯;——《费加洛婚礼》中的伯爵夫人所表现的惆怅与温柔,苏查纳的富有诗意与肉感的梦想;——“她们都是这一套”(Cosifantutte)中间的五重唱与三重唱,好比和煦的风吹在一片紫罗兰的田上,带来一阵幽香;——还有许多别的柔媚的境界。但莫扎特的心几乎永远是天真的;被他的诗意接触之下,什么都变了,听了《费加洛婚礼》的音乐,我们再也认不出法国喜剧①中那些漂亮,可是枯索的、腐化的人物。罗西尼的没有深度的华彩,倒和菩玛希的精神接近得多②。莫扎特歌剧中希吕彭,不象是菩玛希剧本里的人物,而差不多是新创造出来的:一颗心被爱情的神秘的呼吸包裹之下,必有销魂荡魄和烦躁不安的境界,莫扎特的希吕彭就是把这些境界表达出来了。暧昧的场面(例如希吕彭在伯爵夫人房内一场),在莫扎特的健康与无邪的心中失掉了暧昧的意味,只成为一个发挥诙谐的对白的题材。莫扎特的唐·璜与费加洛,和我们法国作家笔下的唐·璜与费加洛是有天渊之别的。法国人的性格使莫利哀③在不做作、不粗暴、不滑稽的时候,也还带些辛辣的成分。菩玛希的精神是冷冰冰的,寒光闪闪的。莫扎特的精神和这两位作者完全不同;它绝不给人辛辣的回味,它毫无恶意,只因为能够活动,能够活着,能够忙碌,能说些疯话,作些傻事,能享受世界,享受人生而觉得快乐;莫扎特的精神是被一片爱的情绪浸透了的。他的人物都是可爱的,用嘻笑与胡说八道来麻醉自己,遮盖藏在心坎中的爱的激动。莫扎特说过这样的话:“啊!要是人家能看到我的心,我是差不多会脸红的。”(1790年9月30日信)

***

充沛的快乐自然会产生滑稽。莫扎特的精神上就有

大量的滑稽成分。在这一点上,意大利的滑稽歌剧和维也纳人的趣味这双重影响,一定对他大有关系。这是他作品中最平凡的部分,大可略而不谈。不过我们也很容易了解:除了精神之外,肉体也有它的需要;等的部分,大可略而不谈。不过我们也很容易了解:除了精神之外,肉体也有它的需要;等到心中的快乐往外泛滥的时候,自然会有滑稽的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现。莫扎特象儿童一样的恣意玩乐。

《唐·璜》之中的雷包兰罗,《后宫诱逃》中的奥斯门,《魔笛》中的巴巴日诺,都是使莫扎特觉得好玩,甚至于因之而乐不可支的人物。

他的滑稽有时可以达到神妙的境界,例如唐·璜这个人物和这出称为滑稽歌剧的整出歌剧①。这儿的滑稽,简直渗入悲壮的行动之内:在将军的石像周围,在哀尔维尔的痛苦周围,都有滑稽成分。求情的半夜音乐会便是一个滑稽场面;但莫扎特处理这场面的精神使它成为一幕高级的喜剧。唐·璜整个的性格都是用极灵活的手腕刻划的。那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是个例外;或许在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中也是一个例外。直要到瓦格纳,乐剧中间才有生命如此真实、如此丰富,从头至尾如此合于逻辑的人物。奇怪的是,莫扎特居然会这样有把握的,刻划出一个怀疑派的,生活放荡的贵族的性格。但若细细研究这个唐·璜的很有才华的、带着嘲弄意味的、高傲的、肉感的、易怒的那种自私自利,(他是一个十八世纪的意大利人,而非传说中那个傲慢的西班牙人,也不是路易十四宫廷中那个性情冷淡,不信宗教的侯爵),我们可以发觉唐·璜的特性在莫扎特的灵魂深处无不具备,莫扎特在精神上的确感到宇宙一切好好坏坏的力量都在他灵魂深处抽芽。我们用来描写唐·璜特性的辞汇,没有一个不是我们早已用来说明莫扎特的心灵和才具的。我们已经提到他的音乐取悦感官的成分,也提到他爱好嘲弄的性情。我们也注意到他的骄傲,他的怒气,以及他那种可怕的、但是正当的自私自利。

因此,说来奇怪,莫扎特的确具备唐·璜那种气魄,而且能够在艺术中把那种性格表现出来,虽则那性格以全体而论,以同样的原素的不同的配合而论,和莫扎特的性格是距离极远的。连他那种撒娇式的柔情,都在唐·璜的迷人的力量上表现出来了。这颗善于钟离极远的。连他那种撒娇式的柔情,都在唐·璜的迷人的力量上表现出来了。这颗善于钟情的灵魂,描绘一个罗密欧也许会失败,但唐·璜倒是他最有力量的创作。一个人的天才往往有些古怪的要求,从而产生这一类的结果。

***

对于一般有过爱情的心和一般平静的灵魂,莫扎特是最好的伴侣。受难的人是投向贝多芬的怀抱的,因为他最能安慰人,而他自己是受了那么多苦难,无法得到安慰的。

可是莫扎特也同样的受到苦难的鞭挞。命运对他比对贝多芬更残酷。他尝过各种痛苦,体会到心碎肠断的滋味,对不可知的恐怖,孤独的凄惶与苦闷。他表现这些心境的某些乐章,连贝多芬与韦柏也不曾超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钢琴写的几支幻想曲和b小调Adagio。在这儿,我们发见了莫扎特的一股新的力量,而我称之为特殊秉赋的。我并非说除了这些作品以外,我们还没有领教过他的特殊秉赋。但我所谓的特殊秉赋,是那股在我们的呼吸之外的强大的呼吸,能把一颗往往很平庸的灵魂带走,或者跟它们斗;这是在精神以外而控制精神的力量,是在我们心中的上帝而不是我们自己。——至此为止,我们所看到的莫扎特只是一个富有生气,充满着快乐和爱的人;不管他把自己蜕变为哪一种灵魂,我们始终能看出他来。——但这儿,在刚才所说的乐曲中,我们到了一个更神秘的世界的门口。那是灵魂的本体在说话,是那个无我的,无所不在的生命在说话,那是只有天才能表达的,一切灵魂的共同的素质。在个人的灵魂与内在的神明之间,常常有些高深玄妙的对白,尤其在受创的心灵躲到它深不可测的神龛中去避难的时候。贝多芬的艺术就不断的有这一类灵魂与它的魔鬼的争执。但贝多芬的灵魂是暴烈的、任性的、多变的,感情激烈的。?氐牧榛暧涝断蠖话悖敲舾械模惺被故芪虑楣⒌睦郏贾涨榧ち业摹D氐牧榛暧涝断蠖话悖敲舾械模惺被故芪虑楣⒌睦郏贾帐呛托车模媒谧嗝篮玫睦志涓栌酵纯啵倭巳窗炎约捍呙吡耍豪嵫畚锤桑巡唤宰抛约旱囊帐醯拿溃宰抛约旱拿匀说牧α浚⑽⒌男α耍ɡ鏱小调Adagio)。这颗鲜花一般的心,和这个控制一切的精神成为一种对比,而就是这对比,使那些音乐的诗篇具有无穷的诱惑力。这样的幻想曲就象一株躯干巨大,枝条有力,叶子的形状十分细巧的树,满载着幽香扑鼻的鲜花。d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段,有一阵悲壮的气息,闪电和笑容在其中交织在一起。著名的c小调幻想曲与奏鸣曲,大有奥令匹克神明的壮严,典雅敏慧不亚于拉西纳悲剧中的女主角。在b小调Adagio中间,那个内心的上帝比较更阴沉,差不多要放射霹雳了;灵魂在叹息,说着尘世的事,向往于人间的温情,终于在优美和谐的怨叹中不胜困倦的入睡了。

***

还有一些场合,莫扎特超升到更高的境界,摆脱了那种内心的争执,到达一个崇高与和平的领域,在那儿,人间的情欲和痛苦完全消失了。那时的莫扎特是跟最伟大的心灵并肩的,便是贝多芬在晚年的意境中,也没有比凭了信仰而蜕变的莫扎特达到更清明的高峰。

可惜这种时间是难得的,莫扎特的表白信仰只是例外的。而这就因为他信仰坚定的缘故。象贝多芬那样的人,必须继续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信仰,所以口口声声的提到信仰。莫扎特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的信心是坚定的、恬静的,他从来不受信仰的磨折,所以绝口不提信仰;他只讲到妩媚可喜的尘世,他喜好这尘世,也希望被这个尘世所爱好。但一朝戏剧题材的需要,把他的心带往宗教情绪方面去的时候,或者严重的烦恼、痛苦、死期将近的预感、惊破了人生的美梦,而使他的目光只对着上帝的时候,莫扎特就不是大家所认近的预感、惊破了人生的美梦,而使他的目光只对着上帝的时候,莫扎特就不是大家所认识而赞美的那个莫扎特了。他那时的面目,便是一个有资格实现歌德的理想的艺术家,那是如果他不夭折一定能实现的:就是说,他能把基督徒的灵魂和希腊式的美融合为一,象贝多芬希望在“第十交响曲”中所实现的那样,把近代世界和古代世界调和起来,——这便是歌德在第二部《浮士德》中间所尝试的。

莫扎特表达神明的境界,在三件作品中特别显著;那三件作品是《安魂曲》、《唐·璜》和《魔笛》。《安魂曲》所表现的是纯粹基督徒信仰的感情,莫扎特把他那套迷人的手段和浮华的风韵完全牺牲了。他只保留他的心,而且是一颗谦卑、忏悔、诚惶诚恐、向上帝倾诉的心。作品中充满了痛苦的骇怯和温婉的悔恨,充满了伟大的、信仰坚定的情绪。某些乐句中动人的哀伤和涉及个人的口吻,使我们感觉到,莫扎特替别人祈求灵魂安息的时候,同时想到了他自己。——在另外两个作品中,宗教情绪的范围更加扩大;由于艺术的直觉,他不受一个界限很窄的、特殊的信仰拘束,而表白了一切信仰的本质。

两件作品是互相补足的。《唐·璜》说明宿命的力量,这力量压在一个被自己的恶习所奴役,被许多物质形象的旋涡所带走的人身上。《魔笛》所讴歌的,却是哲人们恬静而活泼的出神的境界。两件作品,由于朴素,有力和沉静的美,都有古代艺术的特色。

《唐·璜》的不可动摇的宿命和《魔笛》的清明恬静,在近代艺术品中(包括格利格的悲剧在内),也许是最接近希腊艺术的。《魔笛》中某些纯净到极点的和声所达到的一些高峰,是瓦格纳的神秘的热情极不容易达到的。在那些高峰上,一切都是光明,到处只有光明。

***

一七九一年十二月五日,莫扎特在这片光明中安息了。我们知道《魔笛》的第一次上演是同年九月三十日,而《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莫扎特范文篇3

[摘要]莫扎特歌剧音乐具有优美轻快、音乐形象丰富多样,同时富有民族性及艺术性,正是这些音乐特征才使得莫扎特歌剧生命力旺盛、朝气蓬勃。研究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特征,有助于更好的演唱莫扎特的歌剧音乐。

[关键词]民族性莫扎特歌剧音乐特征

莫扎特在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莫扎特的歌剧无论是从音乐还从题材,都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个人特色。下面对他歌剧的音乐风格加以阐述。

一、莫扎特的歌剧富有民族性,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气息

在莫扎特的以前,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德国乃至欧洲各个国家创作的歌剧音乐风格、体裁形式等都是意大利化的,演唱也是用意大利文,各个国家对意大利歌剧已经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莫扎特对此深感鄙夷,极为的愤慨,他曾在1785年3月21日写给诗歌教授曼海姆的信中怒斥那些崇洋媚外的导演指挥“无知无能”,大声疾呼要:“认真地开始象德国人一样思想,象德国人一样行动,说德国话,并用德文唱歌!!!”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时,莫扎特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写一部德国歌剧,这是我多年来最为炽热的愿望!这可以从德国舞台上把意大利人的统治赶下去!一个内在的声音有时在告诉我,亲爱的上帝就是为此而特地把我送到这个世界来的!”确实如此,莫扎特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莫扎特的一部小歌剧《巴斯汀与巴斯汀娜》,是他十二岁时以法国卢梭的《乡村仆者》为蓝本,用德文写出的一部歌剧。而后又创作成熟的德国歌剧《后宫诱逃》、《魔笛》等作品。这些歌剧,从唱词、对话到音乐全都具有德国民族特点,歌剧的旋律、调式、曲体结构及和声。都可以看出德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常用分解和弦、四度音程起拍、自然音阶、常用大调及一段或分段曲式等等。特别是《魔笛》这部歌剧,它是以德国歌唱剧体裁为基础,采用德语演唱的一部歌剧。剧中角色帕帕基诺的音乐则是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如在《魔笛》第一幕第二曲和第二幕第二十曲的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张洪岛是这样评价《魔笛》的民族性的“确实,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全部歌剧中最富于民族精神和民间气息的作品。即使在对宣叙调的运用上,他也改变了《费加罗的婚礼》或《唐·璜》里那种意大利式的宣叙调,而采用了接近巴赫受难曲中那种深刻抒情的德国式的宣叙调了。”

《费加罗的婚礼》虽然是用意大利文写的,但是这部歌剧音乐也是德国化的。除了里面的一个西班牙风格外,其余几乎的全是与德国民歌有着密切关系,有的就是直接吸取的德国民歌,例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第二场和第八场费加罗的谣唱曲和咏叹调,就都是采用民歌曲调的独唱曲。谣唱曲的主旋律实际上就是德国民歌《违法的猎人》的起句:费加罗咏叹调《你再不要做情郎》的进行曲音调,就是采用了德国民歌《乡曲民兵》的曲调。

因此,莫扎特开创了德奥民族歌剧风气的先河,可以称为是解决创作民族歌剧任务较早的作曲家之一。

二、莫扎特歌剧音乐具有优美、轻快的特点

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非常重视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对人物心理描写和刻画的作用。在歌剧中,他常常用音乐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的个性,使作品散发出瑰丽的艺术风采。

关于音乐在歌剧中的作用和地位,他曾多次鲜明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一出歌剧中间,诗必须绝对服从音乐”,“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旁的东西忘了”“在歌剧中,诗歌永远是音乐驯从的女儿,”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莫扎特非常重视音乐在塑造形象和描绘情感上的主导作用。在演唱和分析莫扎特的歌剧时,我们在曲子中常常会看见莫扎特注有这样的速度术语,Allegro(快板)、Allegretto(小快板)、Vivace(很快、活泼的快板)、Presto(急速的快板)等等,在旋律上莫扎特追求自然轻松、精巧、典雅纯净的音乐线条,音色上表现出晶亮透明、圆润优美,节奏上强调均匀生动活泼。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莫扎特歌剧音乐的典雅轻快、优美灿烂的特征。如歌剧《唐璜》中的第二幕第一场唐璜的咏叹调“请你来到我窗前”,全曲是轻快的6/8拍,小快板速度,歌曲的节奏活泼欢快,旋律优美动听,活生生地把唐璜盼望采列娜快快来到他身边的急切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即使是时愤怒心情的描绘,莫扎特也是同样能轻快、典雅来表现,如歌剧《魔笛》中第二幕夜后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燃烧》这一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唱段,充分的表现了夜后对女儿的爱、恨、悲、愤的复杂之情。特别是那一次次冲击的f3音,像是晶莹剔透的笛声。冲破九重云霄后,又久久回旋于高空,紧紧地萦绕在人们的心间。这种人声器乐化的音色,将优美、典雅轻快的音乐特征推向了顶点。达到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境界。

三、运用重唱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戏剧情节

莫扎特范文篇4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_L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成千上万架钢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永远是放在一起的,肯定还要继续到下个世纪,只要人还是人,保有基本的人性……”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总是互补的,就像大阳和月亮、树林和飞鸟、天空和大海、永远是互补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哪里摆着钢琴,哪里就一定有两位作家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放在琴上,这叫做不朽。

演奏他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具体地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旋律性极强。莫扎特的作品主旋律往往是简单而极富歌唱性的。弹奏时,应清晰突出,不能草草了事,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弹得透而不燥,实而不硬,富有一定的韵味。

2.要弹出晶莹透亮的音乐。在指触上要以nonLegato为主,用指尖触键,快速而不生硬,奏出均匀清晰的音粒。

3.注重乐句的处理,强弱的对比。莫扎特的作品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强弱对比,却差不多每一句都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作品中很少出现f-PPP的强烈变化,但乐句与乐句之间却经常出现前后照应,强弱对比。有如对话一般,一问一答,错落有致。有时,短短的两个乐句,要弹好都并不容易。首先,每个乐句本身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次,句与句之间,必须形成强弱对比。如第一乐句可以演奏得稍微弱一点儿,像是在提出间题。第二乐句,可以演奏得较第一乐句稍强,以达到回答问题的效果。当然,还有其它的处理方法,但都必须有所变化,形成前后力度和强弱的对比。

4.重视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弹奏莫扎特的作品不允许演奏者有太多的自由处理,而应较严格的按照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及提示进行演奏。如跳音、连音、休止等。这样,才能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意图。

莫扎特范文篇5

关键词:莫扎特;演奏风格;演奏技法

一、莫扎特音乐演奏风格的特征

(一)积极乐观。莫扎特的音乐演奏风格整体是非常快乐的。莫扎特认为,音乐表现感情的高低都不应该让人感到不满和生气,而是要努力地做到令人快乐,而非痛苦。创造使人快乐的音乐作品是莫扎特创作的动力。回看莫扎特的人生经历,虽然也遭受过不公平待遇,但他没有因为这段经历而变得消沉并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去,反而一如既往地保持积极的态度,将个人的想法和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用自己的钢琴曲去鼓励他人,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他的作品风格。(二)主调和复调的完美结合。莫扎特的旋律欢快明朗、典雅美丽,这正是因为他将主调和复调的结合做到了极致。他的钢琴曲中多个声部的结构完美结合,主调和复调完美衔接,整体风格也非常突出,使得作品本身浑然天成。(三)演奏的流畅度、创造力。莫扎特钢琴曲演奏的流畅度是很多学习者都难以达到的。莫扎特曾创造性地将枯燥的乐曲“阿尔贝梯”改造成了低音的分解和弦,在高声部和低声部之间来回跳跃、翻转和轮回,大大提高了乐曲的美感和演奏者的积极性,也可以提升演奏的效率和演奏的实际质量,这在莫扎特的大多数钢琴曲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四)旋律和调性。莫扎特的旋律和调性可以使人在欣赏音乐时有种游荡在春日的感觉,他很少将生活中的压力和不满写到乐曲的旋律中去。莫扎特的A大调是用来展示音色的,基本上都是抒情的哭声,他会在协奏曲中结合不同调性来展现人类的哭声,C大调则是悲愤的,通过不同的调性来展现他的作品的魅力。(五)哲学方面的风格。莫扎特的钢琴曲不仅在音乐界享有美誉,在哲学方面也颇有独特的诠释。理性化、辨证化是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莫扎特的作品大都是现实冷静型的,他的音乐非常自然流畅、欢快典雅,很难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些沉重、阴暗、悲凉、怨愤的情绪,正因如此很多人会把他的作品简单化,甚至轻视了他的作品。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领悟莫扎特音乐的真谛,其实他的作品也隐藏了他性格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其中包含着很多理性和现实的元素,只是待人发现而已。例如在K.488协奏曲的演奏中,我们能感受到莫扎特对人性以及生命的深刻审视和理解。(六)美学方面的风格。莫扎特的音乐风格还兼容了当时思想新潮的美学特征。莫扎特创作音乐时恰逢欧洲的启蒙思想运动时期,新思潮的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的音乐作品也演绎了对现实的期许和渴望。那个时期正是美学思想走入人心的时期,人们开始追随新事物,发掘生活中摘要:莫扎特作为一位音乐天才,他的音乐风格欢快、明亮、典雅,对后世的许多音乐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莫扎特积极乐观的演奏风格,主调与复调的完美结合,演奏的流畅度和创造力,旋律和调性,哲学和美学以及他的演奏技法这几个方面对莫扎特的钢琴曲的演奏风格进行了具体的阐述。通过对其演奏风格的分析可以对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能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有利于提升对于钢琴艺术的欣赏力。

二、莫扎特钢琴曲演奏技法分析

莫扎特钢琴演奏的第一个技法是踏板的使用,在莫扎特的时代,钢琴的踏板还没有设计完美,所以在作品中使用踏板时很谨慎。莫扎特适当使用了踏板,可以起到点缀和装饰的作用,产生很美的音响效果,音质更加纯正,否则一首曲子的演奏会变得混杂,缺少音乐原有的纯净,莫扎特在其作品中借助这个技法提升了艺术的整体表现力。莫扎特钢琴演奏的第二个技法是触键的把握,他的作品大多典雅欢快,想要演奏的抒情动人,就要掌握好触键控制,时刻注意着对声音的控制,莫扎特具有对音色的高度敏感性,从而使他演奏的作品柔和、圆润。第三个演奏技法是处理好演奏时的速度,莫扎特的作品大多都比较含蓄,常用快板、行板、和柔板这三种速度记号。演奏时的整体节奏都是趋于统一稳定的,速度匀称,不是过快或者过慢型的,整个速度都持平稳定,表现出既不浮躁又不拖拉。同时莫扎特的作品在演奏时还要关注听者的感受,即使在快速炫技的华彩部分也要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清楚音乐的节奏。在速度上如果能把握好,弹奏出来的乐曲肯定会非常有感染力。再一个演奏技法是把握好演奏的力度,莫扎特的音乐强弱兼容,动静结合,这就需要在演奏时掌握好弹奏时候的用指力度。莫扎特的钢琴曲多数是优雅抒情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弹奏时的灵活性,演奏出的音乐要轻快,使音乐富有活力,但也有节奏比较强烈的部分,这就要求弹奏得有力度、有气势,但不能显得突兀生硬。

莫扎特这位音乐界的旷世奇才,为人类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音乐遗产,我们通过分析他的钢琴曲演奏风格可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也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透过音乐学习他的人生态度,了解他的性格,跨时代与音乐大家进行对话,让优秀的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洋.论莫扎特《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K.488)的演奏风格[J].大众文艺,2011,(20).

[2]袁怀湘.浅论莫扎特音乐创作中的美学思想[J].艺术评论,2009,(05).

莫扎特范文篇6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典风格启蒙运动慢乐章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音乐艺术绝不是原野上一朵独自开放、孤芳自赏的野玫瑰。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乐,我们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种种背景。

一、时代背景

莫扎特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正是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因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数量有限,且由于杀戮已濒于被灭绝的地步,所以那里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奴隶劳动,为的是向欧洲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奴隶贸易的规模直接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兴衰。欧洲几乎所有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都在非洲大陆参加了奴隶的贩运这项“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其残忍性,不亚于20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那年,莫扎特刚好出生。开战的原因是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正是欧洲战争此起彼伏的混乱时期。

18世纪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面纱再度被揭开,特别是在被埋没多年的庞贝及赫库兰姆两座古城的重新发现和挖掘,掀起一股埋没和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浪潮,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风格。莫扎特正好生逢“开明专制”的盛世,开明的君主约瑟夫二世(1741—1790),于1765年继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皇帝推崇伏尔泰等启蒙学者的学说,推行改革,在奥地利历史上开始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商品生产。生活在政治上一个比较宽松、比较自由的时期,莫扎特才得以创作了大量古典风格的音乐,激发了18世纪欧洲对古典风格的热烈崇拜。

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根,正如近代欧洲文明的根一样,必须到古希腊、罗马去寻找。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古典风格源自新古典主义浪潮的影响,犹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风格一样,不仅崇高、庄严、静穆,且华贵、典雅。莫扎特在乐曲中营造出一种心旷神怡的优美氛围,靠直觉来表述自己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具有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美。

二、思想文化背景

18世纪的欧洲,同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是一种将思想与信仰根植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的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及其支持者们相信理性及对知识的追求,将带领人性进入真正快乐的源头。在这种启蒙运动精神的推动下(在这个运动中,对任何问题都鼓励质疑和提出问题),欧洲开始尝试完成全球地图。

在莫扎特的年代,短暂且卓越的探险热潮,正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下的产物。詹姆斯·库克船长沿东澳大利亚征服南太平洋的探险航行,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最大一次扩展了欧洲的地理知识体系,奠定了填补航海图上最后一大块土地的基础。而一个18世纪的浪子——贾科莫·卡萨诺瓦轻浮、放荡的一生恰恰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对立的最佳写照。他从18岁起(1743年),一直到1784年退休,都在欧洲骗吃骗喝,专门喜欢与国王、贵族、名人等高层次人士往来,还赢得世纪最伟大情圣之一的名声,这也是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真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也是启蒙。简单易懂的莫扎特音乐语言发展,亦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密切联系。莫扎特应用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符号,采用奏鸣曲曲式,运用不同主调之间对立与平衡的全新表现技巧,在短短的29个春秋寒暑一共创作了626首曲子。这是上帝专门派来赐给人类的如珠似玉的旋律。

三、生理和心理背景

1.对疾病的沉思

莫扎特自六岁起,直到临终,他都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也许,没有疾病的痛苦,就不会有深沉的音乐产生。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生涯都是在疾病缠身的煎熬和拼搏中度过的。若从医学角度看,他的不少乐曲在某种程度上实在是一位患者主诉病历的档案。当然,莫扎特很少公开抱怨自己的恶劣健康状况,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疾病所造成的痛苦并没有把他推向颓废的泥潭,走向厌世和悲观主义,相反倒促使、刺激他跑到音乐艺术世界去寻找出路,用旋律、节奏以及和声的语言诉说其生存状态,描述其人生的根本处境,从而得到解脱。

在《D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第175号)中,活跃、开朗,有朝气的第一乐章是他对生命的一首赞歌,而在慢乐章的展开部出现了沉思的段落,这是他祈求上帝使他正确对待疾病的一段内心独白。该曲创作于1773年,莫扎特17岁,正好抱着有病的身子走向自己的青年时代。如此孱弱的躯体,却有如此旺盛的艺术创造力!真是不可思议。

2.对死亡的默念

对死亡的默念,有一种乡愁伴随,这是莫扎特的许多慢乐章的主题。他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最后归宿,正是死亡刺激了他去紧迫地、频繁地思考生的意义。

在人对生的渴望和死亡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冲突。莫扎特用作曲,用钢琴和小提琴做武器,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挣。他的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便是莫扎特晚期同死的绝望感进行抗挣的“战利品”:《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75号),创作年代是1789年夏天;《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89号),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0号),创作年代是1790年冬。

联想起贝多芬的《a小调弦乐四重奏》,它的主题思想正是贝多芬对“恒久的孤独生存”的有力对抗和报复。这两位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在行将就木的日子都用了弦乐四重奏来抗击心中的死的绝望感,真是意味深长。

艺术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魅力:即使是痛苦、悲哀和绝望,一旦经过艺术处理,也会升华为审美对象。

3.做一个自由作曲家的“烦”

身为一名音乐神童,莫扎特曾与欧洲贵族交往密切,他认为自己与任何贵族是平等的(正如他在歌剧中所体现的)。但莫扎特仍隶属于萨尔兹堡的统治者——施拉腾巴哈大主教及他的继承人——科洛里多伯爵。他在这样的从属地位上,常感到局促不安;他容忍不了主仆关系中雇主科洛里多的专横和压制,在经过几次意见纷争以后,终于在1781年(25岁)挣脱了依附关系而走上自由作曲家的道路。他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总在为找寻宫廷里的一个职位而劳碌奔波。不幸的是,当时的观念是贵族赞助者均视作曲家为仆役,莫扎特历经坎坷,仍负债累累;英年早逝,劳生一梦。

莫扎特性格中有内向的一面,他善于把同世界的矛盾、冲突掩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将做一个自由人的种种“烦”转化为旋律。他的四首圆号协奏曲是他对“烦”的狠狠报复,因为他觉得用圆号来“笑”劳生一梦是很过瘾、很解恨的一件事,他企图通过圆号那响彻云霄的号声来缓解其内心的“烦”,宣泄出同世界抗争的愤懑。

莫扎特的音乐越往后,越到他的晚期,他反抗世界、自我挣扎的成分越多,乐曲境界就越高,震撼人心灵的力量也越大。到了临死前的三四年,莫扎特的乐曲中透出的人同世界相抗争的“力”就越大。

人类的精神和文明只有发展到了欧洲的18世纪,才能孕育出莫扎特音乐语言符号系统。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使18世纪的欧洲为之发狂,则是莫扎特的伟大功绩。

参考文献:

[1]侯康为.从古典的角度思虑自然——莫扎特自然主义与人文思想的来源.齐鲁艺苑.1999(1)P45-49

[2]金予湘.关于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及其作品演奏技巧.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P74-76

[3]戴起源.对悲剧性艺术风格作品的演绎探寻——兼谈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的创作与美学意蕴.艺术教育.2006(5)P89-91

[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5]莫扎特.莫扎特书信集.钱仁康编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莫扎特范文篇7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_L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成千上万架钢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永远是放在一起的,肯定还要继续到下个世纪,只要人还是人,保有基本的人性……”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总是互补的,就像大阳和月亮、树林和飞鸟、天空和大海、永远是互补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哪里摆着钢琴,哪里就一定有两位作家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放在琴上,这叫做不朽。

演奏他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具体地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旋律性极强。莫扎特的作品主旋律往往是简单而极富歌唱性的。弹奏时,应清晰突出,不能草草了事,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弹得透而不燥,实而不硬,富有一定的韵味。

2.要弹出晶莹透亮的音乐。在指触上要以nonLegato为主,用指尖触键,快速而不生硬,奏出均匀清晰的音粒。

3.注重乐句的处理,强弱的对比。莫扎特的作品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强弱对比,却差不多每一句都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作品中很少出现f-PPP的强烈变化,但乐句与乐句之间却经常出现前后照应,强弱对比。有如对话一般,一问一答,错落有致。有时,短短的两个乐句,要弹好都并不容易。首先,每个乐句本身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次,句与句之间,必须形成强弱对比。如第一乐句可以演奏得稍微弱一点儿,像是在提出间题。第二乐句,可以演奏得较第一乐句稍强,以达到回答问题的效果。当然,还有其它的处理方法,但都必须有所变化,形成前后力度和强弱的对比。

4.重视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弹奏莫扎特的作品不允许演奏者有太多的自由处理,而应较严格的按照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及提示进行演奏。如跳音、连音、休止等。这样,才能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意图。

5.正确地使用右踏板。一直以来,弹奏莫扎特的作品是否应该使用右踏板,始终有着争议。我认为应当使用,但要少而精炼,决不能因为使用了右踏板而使织体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变得含糊不清。应尽量让人察觉不到,只是为了音色使一个难以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地使用。恩格尔曾写过“哲学和美学文献中的莫扎特”,里面大量列举了欧洲哲学家和文学家,是怎样崇拜莫扎特的,其中说:“两百年过去了,作为欧洲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莫扎特音乐不仅活着,而且还成为欧洲时代最强音之一。谁能想象要是没有了莫扎特音乐,欧洲精神会成什么样子呢?世界难免会觉得单调和寂寞。”正如德国作家司汤达所说:“被莫扎特音乐迷住的人,将无法从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中得到满足。”

总之,要演奏和欣赏莫扎特的作品,须在正确理解,恰当地把握之后,才能使它们的美充分显现出来。莫扎特是个天生的音乐家,他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是来自天堂的音乐。物质生活的痛苦,全然不能影响其精神。尽管生活极端悲惨,他的作品却全无半点阴暗的气味。都像阳春一般流露着温暖的光,充满了生命力。如果说贝多芬是通过音乐表现其复杂的精神生活,是人生的艺术的话,那么莫扎特则是音乐通过了莫扎特表现其美是艺术的艺术。

莫扎特范文篇8

[关键词]民族性莫扎特歌剧音乐特征

莫扎特在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莫扎特的歌剧无论是从音乐还从题材,都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个人特色。下面对他歌剧的音乐风格加以阐述。

一、莫扎特的歌剧富有民族性,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气息

在莫扎特的以前,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德国乃至欧洲各个国家创作的歌剧音乐风格、体裁形式等都是意大利化的,演唱也是用意大利文,各个国家对意大利歌剧已经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莫扎特对此深感鄙夷,极为的愤慨,他曾在1785年3月21日写给诗歌教授曼海姆的信中怒斥那些崇洋媚外的导演指挥“无知无能”,大声疾呼要:“认真地开始象德国人一样思想,象德国人一样行动,说德国话,并用德文唱歌!!!”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时,莫扎特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写一部德国歌剧,这是我多年来最为炽热的愿望!这可以从德国舞台上把意大利人的统治赶下去!一个内在的声音有时在告诉我,亲爱的上帝就是为此而特地把我送到这个世界来的!”确实如此,莫扎特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莫扎特的一部小歌剧《巴斯汀与巴斯汀娜》,是他十二岁时以法国卢梭的《乡村仆者》为蓝本,用德文写出的一部歌剧。而后又创作成熟的德国歌剧《后宫诱逃》、《魔笛》等作品。这些歌剧,从唱词、对话到音乐全都具有德国民族特点,歌剧的旋律、调式、曲体结构及和声。都可以看出德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如旋律常用分解和弦、四度音程起拍、自然音阶、常用大调及一段或分段曲式等等。特别是《魔笛》这部歌剧,它是以德国歌唱剧体裁为基础,采用德语演唱的一部歌剧。剧中角色帕帕基诺的音乐则是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如在《魔笛》第一幕第二曲和第二幕第二十曲的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张洪岛是这样评价《魔笛》的民族性的“确实,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全部歌剧中最富于民族精神和民间气息的作品。即使在对宣叙调的运用上,他也改变了《费加罗的婚礼》或《唐·璜》里那种意大利式的宣叙调,而采用了接近巴赫受难曲中那种深刻抒情的德国式的宣叙调了。”

《费加罗的婚礼》虽然是用意大利文写的,但是这部歌剧音乐也是德国化的。除了里面的一个西班牙风格外,其余几乎的全是与德国民歌有着密切关系,有的就是直接吸取的德国民歌,例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第二场和第八场费加罗的谣唱曲和咏叹调,就都是采用民歌曲调的独唱曲。谣唱曲的主旋律实际上就是德国民歌《违法的猎人》的起句:费加罗咏叹调《你再不要做情郎》的进行曲音调,就是采用了德国民歌《乡曲民兵》的曲调。

因此,莫扎特开创了德奥民族歌剧风气的先河,可以称为是解决创作民族歌剧任务较早的作曲家之一。

二、莫扎特歌剧音乐具有优美、轻快的特点

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非常重视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对人物心理描写和刻画的作用。在歌剧中,他常常用音乐赋予每个角色独特的个性,使作品散发出瑰丽的艺术风采。

关于音乐在歌剧中的作用和地位,他曾多次鲜明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在一出歌剧中间,诗必须绝对服从音乐”,“音乐居于最高的主宰地位,叫人把旁的东西忘了”“在歌剧中,诗歌永远是音乐驯从的女儿,”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莫扎特非常重视音乐在塑造形象和描绘情感上的主导作用。在演唱和分析莫扎特的歌剧时,我们在曲子中常常会看见莫扎特注有这样的速度术语,Allegro(快板)、Allegretto(小快板)、Vivace(很快、活泼的快板)、Presto(急速的快板)等等,在旋律上莫扎特追求自然轻松、精巧、典雅纯净的音乐线条,音色上表现出晶亮透明、圆润优美,节奏上强调均匀生动活泼。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莫扎特歌剧音乐的典雅轻快、优美灿烂的特征。如歌剧《唐璜》中的第二幕第一场唐璜的咏叹调“请你来到我窗前”,全曲是轻快的6/8拍,小快板速度,歌曲的节奏活泼欢快,旋律优美动听,活生生地把唐璜盼望采列娜快快来到他身边的急切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即使是时愤怒心情的描绘,莫扎特也是同样能轻快、典雅来表现,如歌剧《魔笛》中第二幕夜后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燃烧》这一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唱段,充分的表现了夜后对女儿的爱、恨、悲、愤的复杂之情。特别是那一次次冲击的f3音,像是晶莹剔透的笛声。冲破九重云霄后,又久久回旋于高空,紧紧地萦绕在人们的心间。这种人声器乐化的音色,将优美、典雅轻快的音乐特征推向了顶点。达到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境界。

三、运用重唱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戏剧情节

莫扎特范文篇9

关键词:宗教;基督教;上帝;信仰;启蒙主义

宗教,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坐标之一,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整个西方社会的文明是基于基督教对世界的观念的土壤中而向前发展的。纵观西方专业音乐历史的发展状况,传统的宗教形式与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批判。

自然的传承

基督教在公元311年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便向“鸦片”一样席卷了整个欧洲社会,十六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习俗等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基督教的形式观念也产生了变迁,不管怎样地更新、补充,最终总能在社会上留有一席之地,所以说:“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没有同社会历史相脱离的独立历史”。它已作为西方社会的精神支柱,一代代的沿袭,浸透了西方人的思想观念。

莫扎特出生于古城萨尔茨堡,公元七世纪起,这里就是罗马教廷直属下的大主教管区,几个重要的隐修院就建于此。因此,宗教观念相对比较深厚,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虔诚的天主教的信徒。莫扎特父母也不例外,当然,莫扎特的初生受洗与婚丧大事都按天主教正规礼仪办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1778年7月3日,莫扎特非常挚爱的母亲告别了人世,面对这样的心灵打击,他在信中写道:“她已蒙主召唤,我很清楚这是神的旨意,所以我也只有遵从,是它把她赐给我,因此也有权从我身边将她带走……,由于主的恩典,给予我能够不屈不挠和冷静力量承担这一切。”莫扎特对“死”坦然,并不意味着他并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相反他却做出常人难以企及的非凡事业,或许是由于莫扎特过早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有限与短暂性,就以一种否定的方式生存,同时也从这种否定中赢取自己生命中最为有价值的那部分。——用音乐的笔为人类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现在我们依然在聆听莫扎特的那些被世界公认为人类最美好的音乐。“生命有限,艺术无限”对于他这其实就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宗教音乐

莫扎特一生创作有20部弥撒;祈祷曲、晚祷曲、赞美诗7首;宗教短曲25首;教堂奏鸣曲17首;清唱剧、康塔塔、宗教剧共9部;卡农曲29首。就这些宗教体裁的作品,在他一生六百多部作品中也占有了一定的比重。

身为西方作曲家,创作宗教音乐可以说是一件自然、普遍的现象,宗教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一些宗教音乐的模式结构,已非常熟悉,所以很多作曲家的创作都是从宗教音乐开始的。

《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莫扎特九岁写的经文歌,也是他所写的第一部宗教体裁的作品,至今仍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内。在这以后他便在父亲的教导下,研究前辈音乐家的宗教音乐,通过手抄著名宗教音乐大师的作品来模仿,练习写作宗教音乐,这为莫扎特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莫扎特范文篇10

关键词:莫扎特演奏风格钢琴作品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_L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成千上万架钢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永远是放在一起的,肯定还要继续到下个世纪,只要人还是人,保有基本的人性……”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总是互补的,就像大阳和月亮、树林和飞鸟、天空和大海、永远是互补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哪里摆着钢琴,哪里就一定有两位作家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放在琴上,这叫做不朽。

演奏他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具体地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旋律性极强。莫扎特的作品主旋律往往是简单而极富歌唱性的。弹奏时,应清晰突出,不能草草了事,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弹得透而不燥,实而不硬,富有一定的韵味。

2.要弹出晶莹透亮的音乐。在指触上要以nonLegato为主,用指尖触键,快速而不生硬,奏出均匀清晰的音粒。

3.注重乐句的处理,强弱的对比。莫扎特的作品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强弱对比,却差不多每一句都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作品中很少出现f-PPP的强烈变化,但乐句与乐句之间却经常出现前后照应,强弱对比。有如对话一般,一问一答,错落有致。有时,短短的两个乐句,要弹好都并不容易。首先,每个乐句本身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次,句与句之间,必须形成强弱对比。如第一乐句可以演奏得稍微弱一点儿,像是在提出间题。第二乐句,可以演奏得较第一乐句稍强,以达到回答问题的效果。当然,还有其它的处理方法,但都必须有所变化,形成前后力度和强弱的对比。公务员之家:

4.重视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弹奏莫扎特的作品不允许演奏者有太多的自由处理,而应较严格的按照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及提示进行演奏。如跳音、连音、休止等。这样,才能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