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22:23:23

名镇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结合镇旅游资源特点,积极开展创建省旅游名镇活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夯实基础,着力打造旅游品牌,为县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省旅游名镇创建工作,合理开发镇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旅游服务功能,使风景名胜区、中心集镇及周边环境优美,地域特点鲜明,文化特色突出,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实施步聚

镇创建省旅游名镇工作从2012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共分3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1月至2月)。广泛宣传创建省旅游名镇的具体内容和有关要求,营造全镇支持和参与创建工作的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其中,2012年3月至6月重点抓好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责任、规范设立景区内标志和标牌,制定景区品牌宣传方案;2012年6月至12月重点抓好旅游安全整治、旅游环境保护及公共卫生管理等工作;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重点抓好景区公共服务设施添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街区改造、景点建设等工作。

(三)自查申报阶段(2013年7月至12月)。对照《省旅游名镇创建标准》,逐项进行自查,整改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薄弱环节;同时,按程序申请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验收评定,并做好迎接验收评定组综合考评的准备工作。

四、工作任务

(一)完善交通设施。在进出景区主要道路设立引导标示牌;在景区内设置旅游交通标识;扩建镇汽车客运站,完善站内交通及服务设施;修建镇航运码头;修建环山公路,建设通行及防火隔离带。

(二)改善旅游环境。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活动,进一步提高绿化覆盖率,使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增添景区和城区垃圾运输车辆,建设1座排污泵站,规范、分类处置中心集镇及景区垃圾,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修建两座自来水厂,覆盖中心集镇、景区及周边地区,使饮用水达标率达到95%以上;迁移景区内坟墓,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美化景区面貌。

(三)打造旅游品牌。积极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大力宣传重点景区和旅游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投资商新建景点,或对景区实行成片开发改造,并开发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

(四)完善旅游设施。修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游客接待中心;鼓励中心集镇及景区内部分饭店和旅馆升级改造为二、三星级宾馆;打造西引堤精品购物街;修缮南闸分洪纪念公园,扩建马鞍山村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南闸广场为主区,修建集旅游、演艺、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场所;在景区内增设邮政、通讯、医疗急救、治安等服务网点;分别在西引堤街、南街、山门、山顶等地修建旅游厕所;设置旅游标志、标识,印制旅游线路图;完善特殊人群服务项目和设施。

(五)规范管理旅游市场。制定旅游管理规章制度;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设立旅游市场管理机构,建立旅游质量投诉制度;提供持证导游服务;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警机制;设立旅游信息管理机构,制定信息统计制度;健全旅游管理档案制度,设置专门的档案室。

名镇范文篇2

一、考核范围

首批确定的被考核乡镇、街道办事处有**、**等10个旅游乡镇、街道办事处。坚持对旅游名镇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鼓励其他乡镇发展旅游业,经自愿申请,市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研究同意,可纳入旅游名镇考核范围。

二、考核指标

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规划编制与管理、景点开发建设、城镇与景区提档升级、旅游综合经济指标、旅游配套设施、宣传促销等七个部分组成。

(一)政府主导主要包括所在县(市、区)及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分值10分。

(二)旅游名镇规划工作主要包括旅游名镇总体规划与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管理,分值10分。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得5分,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开发建设得5分,未严格执行规划的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扣分。

(三)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包括旅游名镇的集镇建设与改造、景区开发建设、集镇和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垃圾处理、旅游厕所),分值20分。按基础指标和发展指标分别进行考核,经过投资开发已具备接待能力,并且较为成熟的景区得10分;经初步开发、开始接待游客,但尚未成熟的,根据开发状况与程度相应给分。对当年的开发建设发展指标,考察当年旅游名镇与景区的旅游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当年投入最多的得10分,每下降一个位次,相应扣1分。

(四)旅游名镇与景区的提档升级包括景区开发、旅游与生态资源保护、环境卫生、旅游安全与管理(导游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服务水平),分值20分。景区创A、资源保护、环境卫生、旅游安全管理分别占9分、5分、3分、3分。

(五)旅游综合经济指标包括游客接待人数、旅游从业人数和旅游景区的门票收入、旅游综合收入,分值20分。分别按总量和增幅进行考核,游客接待人数、旅游从业人数和旅游景区的门票收入、旅游综合收入每项指标当年名列第一的得2.5分,每下降一个位次减0.5分;当年增幅名列第一的得2.5分,每下降一个位次减0.5分。

(六)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住宿、餐饮(含农家乐)、购物、文化娱乐、旅游纪念品开发等,分值10分。

(七)旅游宣传促销包括办节、办会、会展、媒体宣传与客源市场宣传促销活动,分值10分。

以上考核评价项目共计100分。

三、考核奖励方法

1、考核办法从2009年起实行,2009年底考核一次,以后每两年考核一次。

名镇范文篇3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经研究决定进行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基本条件、申报及工作程序

请各地按照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办法》(建村[2003]199号附件3)的要求组织申报。

二、上报材料要求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见附件1)。

(二)申请报告。报告除概述申报镇(村)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外,应着重说明其历史传统建筑群及其环境的历史年代、原貌保存情况、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

(三)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组织审查的保护规划,包括规划文本及位置图、现状图、保护规划图(比例尺1/500至1/2000,视保护区面积大小及保护规划深度的具体需要确定)。

(四)在总结前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数据表》进行了修订,请按新修订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数据表》(见附件2、3)填报。

(五)保护措施。包括对原貌保存、古建筑的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具体办法。

(六)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集、多媒体光盘、电子幻灯片(Powerpoint格式)等。

电子幻灯片包括以下内容:

1.概况及历史沿革。

2.历史文化特色。

3.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要注明照片的名称)。

4.保护规划简介。

5.保护措施简介。

(七)上述申报材料的电子光盘。文本文件使用word格式,图纸和照片使用jpeg格式,电子幻灯片使用Powerpoint格式,视频文件采用Mpeg格式。

名镇范文篇4

为了贯彻县委基层组织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和深化“五民五送五评”活动,掀起一场“人人争当爱民书记、个个争做爱民干部”的亲民爱民高潮,太和镇从5月10日起,开展了“百名干部进农家”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具体作法 一是精心安排活动内容。我们响亮地提出了“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动,访农家情,献农家策,开农家会,导农家向,答农家疑,解农家难,办农家事。” 二是责任落实到人头。我们把全镇编制干部88名,加上地税、司法、防保等部门干部共计100名,分编为4个组,按照每村4名,每个社区2名,分派到农户头上,使每个干部都有明确的联系村社和进驻的农户。 三是明确要求,强化配套措施。镇党委要求,每个干部一定要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基层做起,从群众做起,通过活动,了解掌握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反对什么,抓住群众最盼、最忧、最难的热点问题,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根据这个要求,镇党委成员实行“包一联三”,镇处一般干部实行“联一帮一”,每个干部每月至少到联系村社走访3次,住3个晚上,参加1~2次劳动,规划一个脱贫项目,提供一条致富信息,解决一件具体问题,召开一次群众会议,帮助一户贫困户,带去不少于100元的现金资助,同时还要求,不住最好的农家,自带每天不少于5元的生活费,不添农家的麻烦。每个干部还必须将开展工作情况作好记录,填好情况登记表,把重大问题带回来,把党的政策传下去,把矛盾最大限度地消化在基层。 四是加强领导,强化过程管理。活动一开始,党委就非常重视强化领导责任和加强过程监督管理,及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税清亮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李世钢、党委书记杨成甫担任副组长,联系片区的党委成员分片负责,实行镇、处双重监督落实。同时还成立宣传报导组,由县委组织员杨辉任组长,及时加强信息反馈和宣传报导,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宣传报导,督促各处委平衡发展和干部真正沉下去。 二、形式多样的帮扶,群众得到了实惠 活动开展以来,百名干部以帮扶助耕、资助贫困、化解矛盾、落实发展项目等多种形式,扎实深入地开展工作,使广大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是帮户助耕,提前结束了“双抢”工作。五月中旬,正是“双抢”的关键时候,100名干部进农家后,有的割麦,有的栽秧,有的协调水、协调电。仅5月13日这一天,全镇90余名干部就为佛南、大堰等村缺劳户割麦近6亩,川报记者见到平安办事处书记刘明柱在田中为农户谢兴久插秧时不禁感叹到:“你们真是沉到了农户家中”。截止5月28日,全镇已全面结束红五月“双抢”工作,全镇未发生一起五争纠纷。 二是实实在在的资助,群众困难得到缓解。目前,人均不低于100元的现金资助已全部落实到100户困难群众手中,30%的干部已达到资助两户以上。党委书记税清亮进驻所联系的保河村一社蒋光厚家中后,了解到文云松、刘高碧、任家树等生活存在困难的情况后,为每个家庭资助了100元现金,并为结对帮扶的廖义兵送去了200元现金和近百元的尿素、碳氨。镇长李世钢深入平安4社,召开党小组会议1次,召集群众座谈4次,访问党员19人,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24件,联系了张万祥、张万荣、赵文弟、张宗银、刘化富等5户困难户,为张万祥送去了500元作他儿子读大学的学费。镇人大主席何其昌主动到最边远的武安瓦窑村的农户家住下,为3户农户各资助100元。党委副书记杨成甫为因病致贫的老党员、老社长曾凡九送去了价值200元的两只羊和尿素肥。副镇长刘安文为王爷庙3户养兔大户给予了500元现金资助。紫云办事处书记陈平、平安办事处书记刘明柱也都为所联系的困难群众送去200~300元的现金和物资。其他党委成员,除了定点联系一户以外,还纷纷解囊为其他贫困户给予现金和物资上的资助。张春萍、何荣春、滕建秀、唐莉、杨玲、胡林、丁传茂、任刚等20余名干部,除了为联系户送去100元现金外,还送去鸡、鸭、鹅及化肥和衣物等物资进行帮助。 三是深入扎实的工作,化解了一批矛盾。保河村13社罗丕兴,因盗窃军用电缆判刑二十年,服刑期间妻子死亡,房屋年久失修被拆除,刑满回来后独自一人,无钱生活,无家可归,多次要求村上修120m2的房子还他,甚至以死相拼,税清亮、陈平进驻该村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相关部门和人员研究,由镇、处、村、社共筹资6000元。3000元用于修建安身房,3000元解决社保,从本月起罗丕兴每月可领到100元的生活费。为此,罗丕兴流出感激的泪水。 四是帮助规划落实了一批发展经济的项目。扶贫重在扶志,要通过干部的帮扶,搭起群众特别失地农民的生存平台和发展平台。活动开展以来,已向王爷庙、磨嘴、白马庙等村送去了10000元的蔬菜种子,在佛南村和何家桥办起了养猪培训班和农民变市民的培训班。为谢固才等六户花户联系到了花卉销路,在五个村五个社的失地农民中率先实施了低保和社保。 通过进农家活动,滨江小区还房、黄磉浩1、2社的分配、武安集镇的化债、以河堤北段工程等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和缓解。 三、活动效果 截止5月28日,“百名干部进农家”活动已开展近20天,20天来,干部们各自深入联系的村、社和农户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了解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状况,为农民群众带去了政策、信息和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干部再一次受到深刻教育。我镇的100名干部,绝大部分都住在县城,已多年没有农民家中住宿的习惯,饮的自来水,烧的无火燃气,通过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重新感受农村生活,既是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又有利于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体察民情,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二是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短短20余天,100名干部为贫困群众送去了13000余元的现金资助,10000元的蔬菜种子和2000余元的化肥等生产物质。在私营企业为23名青壮年失地农民联系了就业岗位,在五个村五个社落实了失地农民的低保和社保等政策。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是化解了当前农村突出矛盾,维护了全镇稳定。前段时间,重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农民土地款分配等矛盾相当突出,群众信访接连不断,特别是河堤工程滨江小区还房,一度时间还影响县人代会的正常召开,通过这个活动,干部深入到村社、农户家中后,一户一户做工作,讲政策、讲发展,针对问题认真疏导,矛盾得到了较好的人解,300余户拆迁户已有260户顺利搬进了小区,通过这个活动,美丰包装公司工程、河堤北段小区还房工程都顺利进场和开工,纠纷和信访大幅度下降。 四是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百名干部进农家”活动,真正把干部从机关中、应酬中转到了关心基层工作,了解群众疾苦上来,形成了亲民爱民的高潮。

名镇范文篇5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为使“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正真落到实处,根据文件精神,镇党委于6月中旬召开了专题会议,并对在全镇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首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制定了实施方案。其次,组织全体镇村干部召开了“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动员大会并进行了统一安排,结合干部联村的实际,拟定了“泥龙镇干部下基层联系名单”。

(二)扎实工作,努力争取工作实效。一是进村入户访民情。领导干部通过深入基层调研、走访群众与群众广泛座谈交流,深入开展“下基层、集民意”活动,重点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倾听群众心声,认真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逐一将问题解决,主动为群众答疑解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二是设法帮扶解民忧。全体帮扶干部通过结对帮扶、入户调查等形式,面对面宣传党的政策,走访了解脱贫奔康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为受灾户、农村特困户在、衣、食、住、行、就医、子女上学和就业等方面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与对农村政策法规理解不透,对乡村工作支持不够,与村干部矛盾较深的隔阂户通过上门谈心,帮助化解思想上的疑症,引导他们支持乡村干部的工作。三是化解矛盾安民心。通过深入村组农户排查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重点排查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工程建设引起的有关纠纷等重点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认真剖析原因、研究对策、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四是服务发展聚民力。充分结合“问需求、找路径”活动的开展,针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信访人员问需求、办实事;针对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产业发展瓶颈,努力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积极为种养殖大户、创业能人在生产发展过程中提供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和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存在的问题

(一)村组发展愿望强烈,对党委、政府的期望值过高。

(二)部分联村干部和村组干部的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部分联村干部缺乏全面做好联村工作的经验。

(四)部分联村干部对所包的村的经济发展思路尚未理清。

三、下步打算

(一)以“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为契机,在群众中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和感恩教育,认真开展民情恳谈,切实解决制约群众生产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群众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效上做文章。

名镇范文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镇、村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确定该镇、村庄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议。

第十一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在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评价标准,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经专家论证,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第十二条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批准机关应当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并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并完善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工作。

第三章保护规划

第十三条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十四条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第十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

第十六条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文件中应当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经听证的,还应当附具听证笔录。

第十七条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

第十九条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二十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四章保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第二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第二十三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第二十四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

第二十五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制订保护方案,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

(二)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

(三)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

第二十六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

第二十七条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

第二十八条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审批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建设活动,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将审批事项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告知利害关系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

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公示期间提出,审批机关应当在公示期满后及时举行听证。

第三十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设置标志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

第三十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确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第三十二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历史建筑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及稀有程度;

(二)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

(三)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四)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五)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三十三条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负责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从保护资金中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给予补助。

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所有权人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第三十四条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对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本条规定的历史建筑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三十五条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六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保护的,应当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的;

(二)未按照法定程序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的;

(三)擅自修改保护规划的;

(四)未将批准的保护规划予以公布的。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或者未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审批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因保护不力,导致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被列入濒危名单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的;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

(二)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

(三)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

(四)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

(五)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经批准进行上述活动,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构成破坏性影响的,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名镇范文篇7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镇、村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确定该镇、村庄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建议。

第十一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在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评价标准,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经专家论证,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第十二条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因保护不力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批准机关应当将其列入濒危名单,予以公布,并责成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限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情况继续恶化,并完善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工作。

第三章保护规划

第十三条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十四条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第十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

第十六条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保护规划报送审批文件中应当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经听证的,还应当附具听证笔录。

第十七条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将经依法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

第十九条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二十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保护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第四章保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第二十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第二十三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第二十四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

第二十五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制订保护方案,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

(二)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

(三)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

第二十六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

第二十七条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

第二十八条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审批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建设活动,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将审批事项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告知利害关系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公示时间不得少于20日。

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公示期间提出,审批机关应当在公示期满后及时举行听证。

第三十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设置标志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涂改或者损毁标志牌。

第三十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确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同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订相应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第三十二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历史建筑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及稀有程度;

(二)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

(三)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

(四)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

(五)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第三十三条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应当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负责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从保护资金中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修缮给予补助。

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所有权人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第三十四条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历史建筑;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对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确定保护措施,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因公共利益需要进行建设活动,对历史建筑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本条规定的历史建筑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第三十五条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六条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涉及文物保护的,应当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的;

(二)未按照法定程序组织编制保护规划的;

(三)擅自修改保护规划的;

(四)未将批准的保护规划予以公布的。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未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或者未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审批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因保护不力,导致已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被列入濒危名单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

(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的;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

(二)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

(三)拆除历史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

(四)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

(五)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经批准进行上述活动,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构成破坏性影响的,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名镇范文篇8

鄞州区坚持从基层选拔长期在基层工作、安心做事、不事张扬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区、镇两级机关,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构建合理的机关干部队伍结构。近五年来,全区共从行政村、企事业单位等基层选拔区管领导干部15名,选拔机关工作人员65名。

一、从基层选拔领导干部制度。一是注重选拔在一线工作的农村干部进镇乡领导班子。近年来,针对该区镇乡(街道)领导班子中存在的能够面对面做群众工作的同志较少这一问题,注重培养和选拔那些长期在基层工作并在艰苦环境下得到实践锻炼的农村干部。一方面,积极做好优秀村干部的发现和培养工作。按照该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每两年组织镇乡(街道)公开推荐一次区管后备干部工作。*年各镇乡(街道)从村(社区)干部中共推荐了32名区管后备干部人选。另一方面,大胆选拔优秀村干部进镇乡领导班子。*年以来,共选拔了8名优秀村支部书记担任镇乡领导班子成员,其中4名同志为“土生土长”的村党组织书记。二是注重从具有其他从业经历的非行政干部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年和*年两次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区管后备干部,对报考人员的身份不作限制,270多名非行政单位人员报考,占报名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最后录用的55名同志中有20名是原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其中7名已提拔担任区管领导职务。另外,*年以来,以公开招考的方式选拔了4名非行政干部成为区管领导干部。

二、从基层考录机关工作人员制度。一是注重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人员。*年选拔了3名村干部为乡镇公务员。同时,我们根据农村工作实际,从优秀行政村党组织书记中招聘镇乡(街道)事业编制人员,主要针对那些45周岁左右,在支部书记任上工作5年以上,并获得过市、区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参照公务员考录的程序和环节进行公开招考,在*年和*年分两次从村支书中招聘了19名镇乡(街道)事业编制人员。二是注重从具有不同工作经历的非应届高校毕业生中考录机关工作人员。在招考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比较注重报考人员的工作经历,如在招考乡镇团委书记时,规定了必须参加工作2年以上;在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了适当的工作年限,如*年定向从有行政村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选拔了12名镇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三、正常的上下级机关干部交流制度。一是健全区镇两级机关干部“上调下派”的交流模式: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先到镇乡(街道),甚至直接下到村、社区工作,经过几年的基层实践锻炼,抽调到区级机关部门工作,经过几年机关中层岗位的磨砺,在适当的时候再下派担任镇乡(街道)班子成员。二是建立区镇两级机关干部双向挂职制度。出台《关于区镇两级机关干部双向挂职的实施意见(试行)》,规定镇乡(街道)机关干部年龄在35周岁以下,区级机关干部年龄在40周岁以下,工作经历单一,有一定发展培养潜力的,经组织推荐可以进行双向挂职。到目前为止,我们共选派了22名区级机关干部挂职担任镇乡长(办事处主任)助理、科室副主任(副科长)或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职务;选派了16名镇乡(街道)机关干部到相应的区级机关挂科(室)长(主任)助理职务。

名镇范文篇9

关于召开第×次党员代表大会的请示

中共县委:

我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是××××年×月召开的。按照党章规定,经镇党委会议研究,拟定于××××年×月在××(召开地点)召开中国共产党××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现将召开这次会议的有关事项请示如下:

一、指导思想

这次党员代表大会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总结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提出今后五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动员和凝聚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为实现我镇“十一五”规划和“加快发展,富民强镇”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主要议程

1、听取和审查中共××镇第×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2、听取和审查中共××镇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3、选举中共××镇第×届委员会;

4、选举中共××镇纪律检查委员会。

三、代表名额、构成比例及分配原则

我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名额拟定为×××名。其中: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村级组织的党员干部不超过55%;年龄45岁以下的代表不少于50%;妇女代表不少于×%;少数民族代表在×%左右。上述比例除妇女、少数民族代表比例和45岁以下的代表比例外,其他均为指导性比例。代表名额的分配,拟参照上述各方面的比例要求,按照各选举单位所辖党组织的数量、党员人数等情况以及工作需要确定。

四、镇党委、镇纪委组成人员名额及候选人名额

第×届镇党委拟设委员×名,提名候选人×名;党委书记1名,党委副书记2名。纪委拟设委员×名,提名候选人××名;纪委书记1名,副书记1名。

五、选举办法

1、镇第×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由各选举单位实行差额选举产生。候选人的差额比例不低于应选人数的30%。

2、第×届镇党委委员、镇纪委委员,由镇党员代表大会实行差额直接选举的办法选举产生。候选人的差额比例高于应选人数的20%。

3、镇党委书记、副书记,镇纪委书记、副书记均实行等额选举,分别由第×届镇党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和镇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

以上选举均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

当否?请审示。

名镇范文篇10

一、科学设置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参照物问题

参照物,即标准参数。没有合理的参照物,就无法确定正确的目标要求,更无法探求正确的规律。科学设置我国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参照物的问题。

科学设置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其参照物主要有机构层次、人员编制、职能和职位设置、公务员退休四大方面的内容。

⒈机构层次的参照物。参照我国古代和世界其它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设置,当前我国的机构层次设置是比较理想的、科学的,应在保持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区)、乡(镇)五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规范为宜。我国古代大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只不过是名称不同)。我国是个多民族人口众的世界大国,在各个方面与其它国家存在着千差万别。按照这个机构层次既保持了当前机构层次的稳定性又适宜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⒉人员编制的参照物。在人员编制参照物的确定上,有人认为应以地域面积为标准(参照物);有人认为以经济发展指标为标准(参照物);也有人认为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参照物);还有人认为以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指标和人口多少三方面综合因素为标准(参照物)。但本人认为以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指标或以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指标和人口多少三方面综合因素为标准(参照物)都不科学、不严密、不适宜。其一,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做人的工作的管理者,其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要以人为标准;其二,如果按照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指标或按照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指标和人口多少三方面综合因素为标准来确定编制不易操作,变数大,没有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量很小,只有按照人口多少来确定编制,这样既有稳定性又有可操作性,比较科学合理。对于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实行预案。

⒊各层次机构内设部门设置的参照物。当前,我国各种机构设置过多过滥,参照我国古代和世界各国的规章制度,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应归顺党政管理职能,将所有党政职能收回党政机关,特别是归顺政府职能是实现科学编制国家机构的当务之急。各层次党政机构内设部门设置的参照物,应在机构编制控制总量内,以人为标准(参照物)从紧控制尽量少设或不设。在今后事业单位的设置上,一是从事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卫生保健防疫、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按标准立法,由国家财政全部负担起来;二是省以上才能设置从事科研和社会发展研究的部门,并由国家直接管理;三是将其它以靠政策收费经营,而又没有市场竞争环境的事业单位,由政府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四是将所有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推向市场;五是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预案。

⒋公务员退休制度。参照其他国家的退休制度,根据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进程,以及人口寿命的增长,我国退休制度应同国际接轨,无论男女、职位高低都实行岁退休制度。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定位的建议

⒈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定位的建议。对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确定,除少数民族地区实行预案外,乡(镇)人口必须在万以上,没有万人不得设置乡(镇),公安派出所作为县级公安机关的派出单位保留,过去所有设置的工商、税务、财政等有行政职能的“七站八所”全部撤除,职能并到乡(镇)政府。实行党委政府合并办公。乡(镇)设党委,每名党员确定名人员编制。例如,某乡(镇)有名党员,就可确定名编制。党委成员名,只能有名编制内成员,其他成员均为兼职。乡(镇)政府每人设置名人员编制,每人设置名公安人员编制。例如,某乡(镇)有人口,就可确定名政府人员编制,名公安人员编制。全国有万名党员,可设乡(镇)党委机关人员编制名。全国亿人口,可设乡(镇)政府人员编制万名,公安人员编制万名。全国乡(镇)一级编制总数可确定为万名。

⒉县(区)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定位建议。县(区)人口必须达到万以上。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以及法院、检察院不设二级法人(政府保留公安机关),不单设部门。县(区)党委每名党员确定名人员编制。例如,某县(区)有名党员,可确定名编制。县(区)政府每人设置名政府人员编制,每人设置名公安人员编制。例如,某县(区)有万人口,可确定名政府人员编制,名公安人员编制。全国有万名党员,可设县(区)党委机关人员编制名。全国亿人口,可设县(区)政府人员编制名,公安人员编制万名。全国县(区)一级编制总数可确定为万名。

⒊市(州)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定位建议。市(州)人口必须在万以上。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以及法院、检察院不设二级法人(政府保留公安机关),不单设部门。市(州)党委每名党员确定名人员编制。例如,某市(州)有万名党员,可确定名编制。市(州)政府每人设置名政府人员编制,每人设置名公安人员编制。例如,某市(州)有万人,可确定名政府人员编制,名公安人员编制。全国有万名党员,可设市(州)党委机关人员编制名。全国亿人口,可设市(州)政府人员编制名,公安人员编制名。全国市(州)一级编制总数可确定为万名。

⒋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定位建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必须在万人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每名党员确定名机关人员编制。例如,某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万名党员,可确定名编制。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每人设置名政府人员编制,每人设置名公安人员编制。例如,某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万人,可确定名政府人员编制,名公安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员编制。全国有万名党员,可设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人员编制名。全国亿人口,可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员编制名,公安人员编制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编制总数可确定为名。

⒌中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定位的建议。中共中央每名党员设置名编制,全国万党员,可设编制名。中央政府每万人设名编制,每万人设名公安编制。全国亿人口,可设中央政府人员编制名,公安人员编制名。中央一级党政机构编制总数可确定为名。

全国党政机构编制总数可确定为名。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由中央统一管理,实行电子政务,网上办公。

三、精简人员善后处理的建议

通过科学地设置机构和人员编制,大部分党政工作人员要精简。如何精简?如何善后?可采取以下方法:

⒈人员留用,要按照年龄的金字塔式的梯形结构由中央统一实行考录制。例如某乡(镇)政府有名编制,按照岁退休,岁参加工作计算,即:(-)÷=,从岁开始每上升岁设名编制。其年龄结构分别为⒌⒊⒈⒐。

⒉被精简人员原福利待遇、基础和工龄工资不变,职务、级别工资按工龄长短计算。以为基数,每多一年工龄增加的工资,到为止。例如某大学生刚参加工作试用期未满就被精简,其职务、级别工资总合为元,按年工龄计算,元×()=元,加上每月津补贴元、基础工资元、工龄工资元、生活补贴元。每月可领取元。再例如,某正科级干部,工龄有年,这次被精简,其职务、级别工资为元×()=元,基础工资元、工龄工资元、津补贴元、生活补贴元。每月可领取元。今后可根据市场物价指数,同在职人员同等在原工资档次不变的基础上上调工资。今后国家公务人员退休,不再使用这种制度,除扣去职务工资外,其他工资福利一切照发。

⒊被精简人员的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等同在职人员,其就业推向社会,同社会其他人员一样同等自主择业,不受限制。

四、社会效益和效应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