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网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0:21:01

迷恋网络

迷恋网络范文篇1

负面影响

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显示,上网中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另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影响现实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一个重点中学的技小能手,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后,一天短则二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费不菲还在其次,问题是竟像换了一个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狐独,感到不再适应——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年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影响身心健康成长。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防范措施

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首先,是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是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迷恋网络范文篇2

网络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我校,学生网络成瘾的比例有多少?历时六周,对610例在校学生进行座谈会调查,使用网络成瘾自评等心理测评量表,从刚刚完成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学生网络使用的一些状况。

课题名称:《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和相关因素分析》

调查时间:2006年10月6日至2006年11月20日

调查对象:苍山一中的610名学生

调查方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进行座谈会调查

调查工具:

1、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上网次数、上网时间、上网浏览内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项目;

2、网络成瘾自评量表;

3、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焦虑六个因子;

4、情绪--社交孤独问卷;

5、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6、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7、领悟支持评定量表,包括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两个因子。

调查结果:其中男性310例,女性300例,平均年龄16.27岁。610例有效被调查者中,未上网中学生161人,占26.39%。上网中学生共449例,占73.61%。其中,发现网络成瘾者7例(4男生,3女生),发生率为1.56%,网络成瘾倾向者72例,发生率为16.04%,正常使用者370例。

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发生率为1.56%,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67%,女生发生率为15.41%,两者无显著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显示,我校的中学生中网络成瘾只有7例,发生率为1.56%,与国内外有关报道的差距较大。其原因可能与取样方法及测试人群有关。国内大多数研究者采用了网上调查方法,框定的是网上的特殊人群,这容易导致受测试人群缺乏代表性,往往夸大了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本文的调查采用了实名调查,克服了一些夸大成瘾的倾向性,但是也造成一部分学生掩饰自己网络依赖的倾向性及严重程度。

另外,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55%;二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4.60%;三年级的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8.86%。三者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高三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最高。

二、对中学生迷恋网络因素的反思及个案分析

调查显示,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和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消极人格特质、社交孤独、对学校环境压力的适应承受能力及不良父母教养方式等五大因素有关。

因素一,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愈强。调查表明,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对学业的成就感降低,而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增加。幸福感的降低,使他们更加逃避社会,增加孤独和抑郁。

【案例1】缺少亲情关怀迷恋网上游戏

我校高中二年级学生,男,17岁。他初二就开始迷恋网络游戏,刚开始还能克制,只在晚上学校熄灯或者中午休息时借机出去上网。中考时,勉强考取高中。但自上高中以来,迷恋游戏程度越来越深,常请假外出上网,周末通常也在网吧度过。该生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没钱上网时,他就向爷爷奶奶以买学习用书之名骗钱。近一年来,该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脑海里经常浮现网络游戏的场面,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同时,出现了头昏、失眠、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孤僻等症状。

因素二,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多具有消极人格特质。

调查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通常稳定性差,没有恒心,不能严于律己,缺乏自信,缺乏宏大的目标和理想,责任感不强,成就感缺乏,意志力较弱,克制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还表现出敏感、多疑、沮丧悲观、易紧张等人格特质。正是因为自律性低等特性,使得网络成瘾者不能自拔。

【案例2】迷恋玄幻小说争当新新人类

我校高中三年级学生,女,18岁。迷恋上网看玄幻小说2年,学习成绩下降。该女生个性腼腆,说话细声细气,不爱好团体活动,从小喜欢看科幻小说,是典型的《哈利波特》迷,只要有新版书籍发行,肯定要在第一时间买上一本,并要观看相关影片。但自高中以来,该女生又迷上了玄幻小说和魔幻小说。说起《小兵新传》、《幻城》、《魔戒》等著名玄幻小说,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视为新时尚。自称新新人类,讥笑大人不知道“玄幻小说”、“奇幻小说”等现今流行的新名词。一说到学习,则紧皱眉头,一脸的无奈。

因素三,有网络成瘾倾向中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社交孤独感。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人际和亲情的缺失。而网上聊天或玩游戏又反过来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更感到孤独,更远离人群。

因素四,网络成瘾倾向者对学校及学习的适应能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差。

调查显示,高一、高三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学生学习竞争激烈,高一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较大,功课负担过重,以及生活过于单调等因素有关。部分学生面对压力产生失落感,因此借助网络来寻找社会隶属感,缓解压力,寻找自我实现的感觉,最终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案例3】不适应新环境迷恋网上聊天

我校高中一年级学生,男,15岁。该生个性内向,因自觉长相难看,常感到自卑、低人一等。对今年刚开始的高中生活和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常觉得与同学缺乏共同语言,没有知心伙伴。为此,感到非常孤独而到网上交友聊天,结果体验到了网上聊天的乐趣而不能自拔。问及网上交友聊天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友有何不同时,该生说在网上聊天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话,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不用担心自己的说话是否得体,别人会不会笑话。

因素五,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过分干涉、惩罚严厉。

我国父母往往不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作为他们的附属品,从而对子女有更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行为。同时,我国父母更注重用严厉的管教,培养孩子顺从、孝敬等品德,更倾向于按父母的意志去培养子女。调查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者与非网络成瘾倾向者父母培养方式差异较为显著,网络成瘾倾向者的父母对他们过分干涉、惩罚严厉、否定多于赞赏,使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尊重,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生理或心理上的困难或挫折时,又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就可能转向网络寻求支持。

【案例4】高三女生与网友离家出走

我校高中三年级学生,女,19岁。该女生自青春期以来,表现叛逆,与双亲关系紧张。自称不喜欢学习,想参加工作,自谋生计。为了打发时间,常留恋网吧,在网上寻觅良友。不久,结识了一位男网友,两人相约厮守一生。为了达到约会的目的,常在周末隐瞒父母,借口到同学家玩而与男友约会。曾经不辞而别,与网友外出长达一周多时间。问及与网友约会之事,该女生并不否认,称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体会不到被爱的感觉。

从以上因素分析,以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人格特质为主,说明中学生的生活质量、消极人格特质是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内部原因。他们大多具有缺乏竞争意识,喜欢独处、敏感警觉,倾向于抽象思维,自律性差,缺乏恒心,情绪不稳定,不服从社会规范,在实际生活中成就感较低,自信心严重不足,自制力低下等特点。

调查显示,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水平较其他生活领域满意度低,对学校生活的不满意可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包括学业成绩不良、退学等。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学校改革主要关注的是学业目标和结果,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值得学校进行思考。培养青少年快乐、幸福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帮助中学生走出网络困境的对策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网络成瘾的困境,以上调查提示我们,要充分重视中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积极推行干预措施,防止网络成瘾的发生。

防止网络成瘾,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学生、家长、教师都要了解长期沉迷于网络会出现生物钟紊乱、失眠、颈椎病及焦虑抑郁等情况,对身心健康、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造成较大的危害。

对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要及时发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了解和分析其个性特征、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高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健全人格,特别要增强自律性,增强情绪的稳定性。

对网络成瘾的学生,应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网络成瘾程度较深者,往往会伴随一些心理问题,如头痛、头昏、失眠、焦虑、情绪低落及社会交往困难等症状,甚至有部分成瘾者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精神问题,如冲动控制障碍、抑郁症等情况。所有这些,都需要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进行心理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与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紧密相关,不少家长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特点等了解不够。不能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以至孩子迷恋虚拟世界寻找感情寄托。家长除关心物质生活外,应放下架子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多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多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少一些说教。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中学生摆脱网络困惑。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因过度沉溺网络而造成的网络成瘾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以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尤为引人注目。本文就中学生迷恋网络进行了调查与反思。

关键词:“网络成瘾”调查反思

迷恋网络范文篇3

为了解中小学生对上网的看法、态度和意见,我们在学校三年级同学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小学生该不该上网”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答卷252份。结果表明,有87.6%的学生有上网经历。当问到“中小学生可以上网吗?”时,约有70%的同学回答“可以”。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支持中小学生上网,这一结果,和全国各地的同类调查有惊人的相似。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青少年迷恋网络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他们作为21世纪的主人,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并熟练的操作和使用网络,的确十分必要。

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的原因,网络又是个繁杂的虚幻的社会,这对于尚未成年,涉及不深的青少年来说,无异是个“陷阱”,特别要提防精神污染、道德污染、心理污染,防止“网络综合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71%的人认为上网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弊大于利,尽管如此,仍有70%的人每天上网平均1小时,约18%的人每天上网平均2小时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极个别同学为了上网,竟置校纪校规于不顾,翻门越墙,通宵达旦。

其中,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是,虽然说有那么多的青少年迷恋上网,但他们对网络的知识了解甚少,79%的同学回答对网络知识了解较少,近10%的同学对网络知识不感兴趣,只有不到14%的同学说自己对网络知识了解较多。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学生上网的动机不同,目的各异。在回答“促使你上网的原因是什么?”时,竟有67%的人是为了猎奇,而为了学习需要和查找资料的学生仅占17%,另有约15%的同学是为了上网交友。从上网目的看,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同学是为了学习,却有超过五分之四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消遣和猎奇。由此可见,当前青少年上网的动机和目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也难怪,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师和家长坚决反对学生上网了。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个别学生的家长的专访座谈,我们认为学生上网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种类型。

网上冲浪型:这是一种对网络或者说是对电脑有着特别爱好和兴趣的学生,实际上,他们是一群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探究新事物的“电脑迷”。正如有的同学所说的“我现在已经离不开电脑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上网已成为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他们上网的目的,就是为了上网,玩电脑会给他们带来快乐。

学习求知型:这是一种借助网络获取知识,促进学习,开拓视野,促进思维,甚至想通过上网提高英语水平的学生。他们属于那种追求知识,性格比较内向,学是出类拔萃的“好学生”。他们觉得通过网络“可以知道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甚至是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他们上网主要是为了查找信息。

聊天交友型:这是一种对未来世界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学生。他们多半是对现实难以适应或者是存在交际困难,思想被禁锢,心里被压抑,通过上网企图寻求解脱的“反叛者”。在他们看来,“上网不仅可以获取一定的信息,还可以放松情绪”,“就算与陌生人聊天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他们上网是为了寻求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或者找网友聊天。

消遣猎奇型:这是一种对学习彻底失望,对学校有强烈反抗情绪的学生。他们属于那种学习上不求上进,逆师厌学,经常破坏学校纪律,对生活丧失信心的“坏学生”。这些学生,只要一打开电脑,只要手一触到键盘,他们进入的不是暴力网站,就是色情网站,玩暴力游戏,看色情电影,仅仅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他们上网纯粹是为了满足个人低级庸俗的好奇心。

我们知道,和网络密切关联的计算机科学已经成了中小学生们的必修课了,而对计算机熟悉的最好办法是使用,上网也许就是一种最经常和最普通的使用,可以说是必需品。但是,网络易对青少年生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这也是事实。所以,我们必须对他们上网进行有效控制和正确引导。发展和利用互联网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对青少年学生使用网络应该积极引导。在这一方面,曾有不少人提出了全面封杀网吧,采用“堵”的方式来进行治理,这显然是符合实际的。针对青少年对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的特点,建议学校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也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组织学生参加电脑方面的课外兴趣小组、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网络,熟悉网络。

校园网吧,健康安全。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青少年学生一定要在接触当中了解,在了解中热爱,绝对不能把他们人为地隔绝在网络之外。因此,我们应当营造健康的“校园网吧”,让他们在校园里上网。值得宽慰的一点是,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的校园网络及多媒体网络教室,甚至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只要学校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开放网络教室,就可以用“校园网吧”把流失的学生重新“网”回来。

家庭上网,父母监督。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学生不接触网络是无法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利用网络开阔眼界、辅助学习,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责任,至于许多学生上网游戏,关键在于监督和控制。有条件的家庭应该让孩子在家庭上网,有父母组织成一道外在的“防火墙”,如此,既满足了学生上网的愿望和要求,又有大人在一旁监控,这就完全可以抵御有害信息对孩子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

网吧立法,加强管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而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技术,却好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这个网络工具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由于各类网站良莠不齐,龙蛇混杂,再加上一些利欲熏心的经营者,经营各种非法游戏,甚至网上色情、暴力等,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网民的思想健康和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希望信息产业部门、工商、公安、文化以及行政执法等执法部门联合制定营业网吧的管理条例,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力度。

提高修养,自觉抵制。由于网络没有时空、地域、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约束,青少年很容易沉迷进去而不能自拔。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归根到底,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青少年要不受垃圾思想、言论、信息的污染,一方面要求他们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网络的虚拟性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求他们能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使用者,不当垃圾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不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自觉抵制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每一种食物都有利有弊,网络也一样。信息时代的匆匆步伐让我们不能不使用和接受网络,不管它会带来多大冲击,也不管这种冲击中夹杂着多少不良的成分,作为主宰新世纪的年轻一代,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已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妨放下对网络的成见,如果一味地卡死,必然适得其反。所以,对于青少年学生上网,宜“疏”不宜“堵”,重在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和监督。

迷恋网络范文篇4

影响现实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一个重点中学的技小能手,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后,一天短则二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费不菲还在其次,问题是竟像换了一个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狐独,感到不再适应——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年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影响身心健康成长。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防范措施

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首先,是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是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迷恋网络范文篇5

负面影响

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显示,上网中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另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影响现实人际交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狐独、痛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一个重点中学的技小能手,自从迷上网上聊天后,一天短则二小时,长则四五小时,花费不菲还在其次,是竟像换了一个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狐独,感到不再适应——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家说:他是患了一种“自闭症”,因为网络世界的“自由度”使他有种错觉,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冷暖、得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年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影响身心健康成长。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煅练和参与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防范措施

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首先,是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是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学生在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加快教育网络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提供的明显缺乏对学生功能的开发,且趣味性、信息量等却远不及互联网。所以一方面,对尚未建立教育网络的地方,我们要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已建的教育网络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访问,使之成为中学生喜爱的网络。

迷恋网络范文篇6

根据2004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18岁以下的网民在互联网用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缓慢增加,在今年的数据中,18岁以下的少年占用户总数的18.8%。

不仅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家庭和学校也购买计算机供孩子学习电脑知识,随着互联网不断在国内蔓延,越来越多中小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上网,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从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从简单的收发邮件到制作网页,中小城市的青少年不仅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流等,为此,们设计了《校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为研究中学生上网对其身心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影响。

二、样本:

以初一(五)班46名学生(男生26人,女生20人)、初二(五)班50名学生(男生25人,女生25人)、初三(五)班47名学生(男生21人,女生26人)为样本,发放问卷236份,回收236份,其中有效答卷225份。

三、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此调查作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之一,问卷将为课题组收集信息、提供依据和提出建议研究方向。问卷从以下7部分内容展开调查调查:①基本信息,②上网条件,③上网行为,④迷恋程度,⑤上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⑥上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⑦上网对价值观的影响。

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基本信息:了解被试人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信息、被试接触网络的时间长短,研究基本信息与“迷恋程度”、“人际关系”、“学习生活”、“价值观”的相关关系。

2.上网条件:从调查被试家庭拥有电脑的情况、上网的形式、费用等了解获取信息的来源、被试上网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分析网络在被试获取信息时所占的比例,研究网络与被试身心发展的因果关系。

3.上网行为:通过调查被试掌握的上网技能、上网时最常做的事情、上网时的感觉等,了解被试上网时一般的行为、心理状态、生理状态。

4.迷恋程度:通过上网时间和频率的调查、被试对上网依恋程度的自评和家长或监护人的态度,了解被试对网络的迷恋程度。

5.人际关系:通过调查生活中朋友的数量和关系、上网后网友的情况等,了解被试学会上网后人际关系的发展。

6.上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通过被试关于上网对学习的影响的自评,了解被试上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7.上网对价值观的影响:通过调查被试对一些网络现象的看法,了解被试对互联网的看法和态度。

四、数据统计: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四、数据分析

1.基本信息:

12岁以前第一次上网的比例按初一、初二、初三(以下简称初一至初三)的顺序为:76%、74%、55.3%。反映出年龄越小,开始上网的时间越早。这一规律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向对应,说明青少年开始接触社会的时间越来越早。同时,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培养文明上网习惯的工作也势在必行。

2.上网条件:

在选择谁作为第一信息来源时,各年级差异不大,40.14%的学生选择网络作为第一信息来源,59.86%的学生选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作为第一信息来源。作为第一信息来源,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比例接近,说明互联网在中学生生活中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在“家中有一台电脑”的选项中,再次显示出与年龄的关联:从初一至初三比例逐渐增加,分别为39%、32%、44.7%。(若考虑“家里有一台以上电脑”,该比例为47.7%、44%、51.1%)。这一规律与“家里电脑已经联网”的规律相似,即:45.7%、54%、57.5%。根据,能够在家上网=家里有一台电脑×家里电脑已经联网,可得初一至初三能够在家上网的比例分别为:21.79%、23.76%、29.38%。可见,年龄越小,在家庭之外的地方上网的比例越高。所以,当学生无法在家里上网时,学校和家长应当考虑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并提供适当的条件。同时,结合“在网吧上网”的平均比例为23.8%,学校和家长更应该引起重视。

3.上网行为

由以上结果分析:

⑴中学生上网通常是“多任务同时进行”,即在上网时往往会兼顾多种动作,在后续研究中应该考虑某些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差和持久性较差等情况是否与此有关联。

⑵发电子邮件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写清楚,对写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择收发电子邮件的比例不到10%,后续研究中可以考虑是否与写作能力有关。

⑶近半数的中学生在上网时会玩网络游戏,同时在上网时玩游戏的中学生中,67.06%的人选择最喜欢玩网络游戏,因而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需要关注的问题。

52.34%的中学生“觉得上网是很好的休闲方式”,调查结果提示需要进一步研究传统的休闲方式如:阅读课外书、体育活动、学习音乐、小制作、集邮、写作等的地位和作用。

4.迷恋程度

全体被试的14.30%自评“对上网迷恋”,其中初一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达初一人数的26%。针对此情况,可以进一步开展“中学生沉迷网络情况的调查”。

在每次上网时间的调查中,全体被试中57.92%的人选择“不一定,是具体情况而定”,说明半数以上的中学生学会约束或者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随意性较大。同时也反映,在中学生将上网作为一种休闲方式的情况下,家长或老师还没有从劳逸结合、适度的角度教育孩子合理的使用网络。结合全体被试中5.96%的人承认因为上网有过逃课经历的结果,带来了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在长期带着随意性质上网的影响下,是否会引起中学生沉迷网络。

对于上网对学习的影响,认为“有帮助”、“有不好影响”和“没有影响”的各占1/3。结果表明,全体被试只有1/3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有帮助。可见,中学生并不认为网络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所述,依然有14.30%的被试承认自己迷恋网络。哪怕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但很多中学生仍喜欢上网,这个问题就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了。

11.26%的被试反映“家长坚决反对孩子上网”,间接的说明了至少10%的中学生因为不当上网而遭到家长的坚决反对。同时80.08%的被试反映“家长要求正确使用网络,避免不健康东西”。表明大多数的家长对于孩子上网持有正确的态度,当对孩子上网的引导和教育是否得当仍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5.上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6.上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在因为上网而使……减少的选择中,得到如下结果:

可见,上网使中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使用网络,再次成为本次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

7.上网对价值观的影响

五、总结

本次调查针对中学生上网情况七个方面的调查,旨在从调查结果中找出隐藏在表象之下关于中学生发展和上网的关联。

结果表明:

1、互联网在中学生生活中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时间日益提前,而且年纪越小,在家庭之外上网的几率可能越高。正确使用网络、树立网络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势在必行。

2、多数中学生视上网为最好的休闲方式,而网络作为工具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上网也使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收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中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不容忽视。

3、调查问卷带给们的思考:

(1)如何有效的开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

(2)上网行为给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3)如何处理好网络和传统娱乐、文体活动的关系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课题组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迷恋网络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网络犯罪;青少年犯罪

网络时代,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骛,纷纷“触网”,据CNNIC的调查,目前,网民中14—35岁的青少年占90.6%,按照这个比例,新余市110万总人口中大约有13万青少年有上网经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中的主要群体。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涉网犯罪尤其是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和打击。

一、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仅2007年,辖区人口只有20万的某工矿检察院就批准逮捕了因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8件36人,件数和人数分别占去年该院办理的批捕案件的13%和28%,涉网犯罪所占比例让人触目惊心,且有逐年递升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侵财犯罪比例大

涉网犯罪与当前刑事犯罪特征基本一致,以侵财犯罪案件居多。犯罪分子采用盗窃、抢劫等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在过去一年发生的网络犯罪案件中,8起案件全部为抢劫和盗窃案。

2.团伙犯罪案件多

8起案件中,只有1起是1人单独作案,其余7起全部为团伙犯罪,这些青少年因天天在一起上网而认识,进而勾结成伙、集体作案,共同实施抢劫、盗窃等,涉网案件已呈现出犯罪嫌疑人团伙化。

3.犯罪年龄小,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在校学生比例大

由于迷恋网络的主要是青少年,所以网络犯罪的主体呈年轻化。该院在一年多来办理的网络犯罪案件中,36个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全部在26岁以下,其中13—16岁13人,占36%,17—18岁9人,占25%,18—26岁的成年人15人,平均年龄仅为18.3岁,未成年人占了61%。犯罪嫌疑人的文化层次比较低,只有小学文化的6人,在读中学生9人,初中文化11人,技校和中专(民办学校在读)的10人,都没有职业。令人痛惜的是8起案件中,有5起是在校学生实施的,有19名在校学生因为上网而走上犯罪道路,特别是某厂矿中学的9名初一、初二的学生结伙抢劫案件更是让人痛心。

二、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

1.犯罪主体的法律意识淡薄是犯罪的主观原因

迷恋网络的网客大多是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心理上很不成熟。很多网络犯罪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缺少法律意识,在作案时有的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有些学生没钱去抢时,还认为是好玩,根本不认为是在犯罪。青少年的自控、自律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有的行为上出现偏差而导致违法犯罪,所有犯罪的青少年在案发之后,无不悔恨难当,但为时已晚。

2.一些网吧经营管理混乱,使部分青少年脱离监管是犯罪的客观原因

有些网吧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社会效益,违反政府关于加强网吧管理的规定,诱使学生“泡吧”。有些娱乐场所设置“店中店”或“房中房”,隐蔽性极强,表面上看不出里面有网吧,躲避执法人员的检查。还有的网吧延长营业时间。由于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一上网就沉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数日不归,难以自拔,而严重影响了学业及身心健康。

3.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是引起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幻想、冲动、好奇、模仿,这既是他们的长处,又是他们的弱点。在一些网吧,常有学生在聊天室里,且神态专著。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从最初玩游戏到迷恋上网有许多原因。如大多数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人生经历相当浅薄,在家备受宠爱照顾,但面对学业的负担、竞争的压力产生了心理障碍。又如,社会及家庭因素。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或做生意,照料不上孩子的学习、生活;有的家庭不健全,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温暖而感到孤独;有的家庭教育不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探究与掠奇心理。青少年的求知、探究欲很强,而网络好像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这个没有国界且过滤了金钱、容貌、身份、家世、地域的时空里,孩子们感到无限的自由,既没有世俗的偏见,也不会出现面对面交谈时可能有的尴尬与伤害,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还有的是沟通与表达情感的需要。通过上网,双方可以自由平等地互换信息,敞开心扉的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从而消除了各种社会暗示和干扰,进行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的精神交流,且双方不会产生任何的心理负担,变得自由而充满创新性。

4.长期迷恋网络诱发畸形心态,放纵是造成犯罪的主要思想根源

由于很多青少年思想上并不成熟,在网络中他们的冒险心理和模仿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长期沉湎于网络聊天和游戏,在思想上放纵自己,沉溺于游戏人生,得过且过,混吃混喝的迷失心态。对于网络中存在的暴力、欺诈、、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和倾向他们又不具有认知能力和自我统一能力,性情因而容易变得焦虑和冲动,特别是出现了囊中羞涩时,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去偷、去抢、去骗的念头。三、预防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本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由于上网失足使他们自毁前程,令人痛心。许多犯罪嫌疑人本就是13—16岁的学生,他们沉浸在网络的虚幻世界中,一时冲动违法犯罪,使他们沦为阶下囚,令家长和社会都痛心疾首,即使免于牢狱之苦,但犯罪的阴影却一生也难以抹去。网络犯罪案件频发还严重地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应调动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积极防御,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减少社会危害性。

1.增强家庭内部思想交流渠道的畅通,使涉网青少年远离犯罪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总埋怨与父母有代沟,不情愿与之交流。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良好的对话基础。特别是在网吧上网的未成年人大多由于家庭变故,学业的压力、内心的孤独等原因使然。因此,家长必须学会与孩子沟通。一是家长应不断充实自己,尤其是对于上网等,也顺应时展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要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二是切忌简单粗暴。轻易地、简单地阻挡孩子上网,这样容易引起对立情绪。网络有极强的致瘾性,家长对网落成瘾者不能横加指责,要帮助孩子制定上网计划,并且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清益处与危害,鼓励戒除网瘾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对网络的依赖性。三是激励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多与社会交往。四是友情加亲情,善于平等地与他们交朋友。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进行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以满足他的情感上的需要。五是采取措施控制时间,学着与孩子一起上网,及时加以引导。

2.强化学校的正面宣传工作是引导“涉网”青少年远离犯罪的治本途径

一是老师应从学科技、爱知识的角度,讲清网络上的是是非非,把学生更多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教育学生要把上网看成是博学知识的一种新途径,而不是去掠奇。二是老师要经常从各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态势,及时掌握各种不良苗头,并有针对性地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学校应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开办网络学校,开设网络课堂等,还可以利用典型案例、法庭审判观摩等手段,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医学、法制课、健美课等讲座,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正确、合理、有效、守法上网,以此增强青少年网络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能力。

3.各部门齐抓共管、积极防御是让青少年远离网络引发犯罪的积极途径

一是要加强管理,通信、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要联合管理,不能从局部利益出发,严格控制网吧的发展,强化监控措施,要全面实行上网实名制,凭真实合法的身份证件上网,禁止未成年人上网。严格对网吧经营者的管理,加强对网络管理员的管理,让他们经常巡查,对出现、色情、迷信内容的网吧和接收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要严厉处罚并予以关停。二是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出台防范举措,对涉“网”犯罪案件应该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对暴力犯罪案件和团伙犯罪案件要从重处罚。三是要开展青少年“网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除虚拟组织对现实的消极冲击。

迷恋网络范文篇8

一、中职生上网心理分析

1、自卑心理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较重的自卑心理。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中职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突出,现在对学习兴趣也不大,动力也不足;二是中职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三是受到社会上只有考上高中或大学才有前途等不正确舆论的引导;四是中职生在求职时常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以上因素使部分中职生认为升学无门,求职无路,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不喜欢、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交流思想、表明态度、诉说感情,而实际上他们又有许多话要说、要倾诉。因而他们就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跟任何人闲聊一通,无所顾忌,弥补了精神的空虚,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2、求异心理

世界著名的性心理学家赫洛克研究表明: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疏远异性的厌恶期,接近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追求异性的狂热期,正式恋爱的浪漫期。中职生进校时,大都进入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的变化,正处于“追求异性的狂热期”。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受到异性的青睐。如有的男生头发留很长,目的是要留住魅力,引起女生的注意。而女生喜欢打扮自己以引起男生的注意,也有对男生产生好感、相处的心理。但在现实生活中,男女生单独相见,不免紧张、脸红、心跳加快,说话前言不搭后语。于是,他们选择了网吧,点击鼠标,满足自己渴望与异性(可能是真的异性,也可能是虚拟的异性)交流的心理。

3、从众心理

中职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自控能力较弱,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他们有强烈的影响。在走进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精彩的网络世界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上网”成为一种时尚。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职生占了一定比例。因为他们既没有普通大学生的“考研”动力,又没有中学生的“高考”压力。“今天你去上网了吗?”已成为当今中职生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成为他们的“新宠”。许多同学认为,因为同学都上网,所以我也要上网,否则就是落伍,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中职生加入了上网的队伍。

4、好奇心理

许多学生由于好奇心上了第一次网。上网后,觉得网络世界很精彩,感官刺激的东西很多,应有尽有。有的学生上网后不停地点精彩画面,一不留神,就进入了不该去的地方。有的网站还故意挑逗,设置陷阱,屏幕上越显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浏览,越引起这些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理又促使学生迷恋上网。

二、中职生上网的利与弊

(一)中职生上网的好处

1.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学生上网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因特网是一本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信息量大,互换性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在极短的时间内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大量的有用资料,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乐趣。

2.有利于转变观念。上网可刺激学生转变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因为网上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不断刷新,这就使中职生在触网中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有利于平等交流。上网可使学生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僻,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与人交往的。而现实生活中,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的学生带来压力,网络恰恰给了他们一个新的相对平等宽松的交流环境。

4.有利于增强中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现代中职生的内心世界是狭小的,而网络是宽广的,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案例,好的、丑的、善的、恶的,中职生通过上网受到了多方面教育,丰富了精神世界,增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中职生上网的弊端

1.迷恋上网严重影响学业。由于对网络的依赖性,一上网,就下不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迷恋上网有害身体健康。长时间上网,忘记了吃饭睡觉,正常的生活学习规律被打破,必然影响身体健康。

3.迷恋上网有损心理健康。由于网迷对上网有着很强的心理依赖,每时每刻脑子里想的都是网上的虚拟世界,久而久之导致心理变态,导致丧失道德规范等。

4.迷恋上网容易滋生是非。由于网吧的营利性,对上网人员不加限制,人员很复杂,甚至个别人上网就是为了选择敲诈对象。

三、中职生上网的管理策略

1、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在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以及信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要趋其利而避其害。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上网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禁”和“堵”,而应正面引导。学校要利用主题班会、辩论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正面引导;组织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上网的正确认识。

2、调整心态,增强自控力。学生迷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都与心理有关。有的学生出于好奇、有的出于消遣、有的为了放松,有的因为厌学等等,他们认为网络是灵丹妙药,上网能解决一切问题。结果,恰恰相反,有的学生一旦踏入网吧,就陷入“网”中不能自拔。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调控技巧。

3、共同教育,多方努力。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家长要以身作则,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工作和有意义的活动上,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将“过来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讲给孩子听听,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珍惜青春。要因势利导,要阐明学电脑的好处,又要防止孩子沉迷网上游戏、网上聊天,远离网上色情等造成不利影响。

4、指导上网,讲文明道德。网络虽然是个虚拟世界,但也要“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自律。学校开设上网指导课,指导学生怎样上网?为什么要上网?上网主要应干什么?哪些网站可以上?哪些网站不能上?为什么?上网一旦入迷怎么办?如何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上网与健体的关系?等等。上网指导课和德育课要将网络道德渗透其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教育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必须以合法的言行介入网络,制定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活动手册”,讲文明,讲道德,从而预防学生网上错误行为。

迷恋网络范文篇9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性行为,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就只能听信传言或随大流。教育引导对于孩童来说,应当是完整的,个体的知识感,道德感,是非感是在群体(学校)教育中实现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性行为。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2.家庭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家庭,一般说来是提供感情与生存支撑的。在传播知识与理性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文化结构与精力配置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和成长中的青少年,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是从赤贫中走过来的,生存的艰辛已经够负担了,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和谐状态与生存状况。其三,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约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除睡眠之外),高中更是达80%以上、甚至更多。其四,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一些个案问题上,家庭教育难咎其职,比如家庭不和睦、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离心力,不出大的漏子已经是万幸的了。然而在青少年一味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共性”问题上,大教育、大环境理当伴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的理性与文明,快乐与和谐也会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目前、对于大多数尚处于打理生计阶段的家庭,我们能指望它完成抚养、抚育、保持基本的和谐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大多数人的成长中,只能起到理性的补充作用。给社会提供健康合格的公民,应当更多的期待公共教育。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家庭教育可以无所作为。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网络生存的视听状态、运动状态、人际虚拟状态,乃至生理特殊化状态及其未来潜在的对人类体质遗传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长期上网者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病状已有报道,其影响也许不仅仅是当下的,极可能是长远的。网络化生存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诸如:阅读、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迷恋网络范文篇10

现在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网络也跟着在社会中流行,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去,而且扩张的范围很大,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对“网络”爱不释手。为此,上个星期,老师叫我写有关网络文明的演讲稿,原创:我想就写“告别网吧,做文明健康中学生”为题的演讲稿吧,于是我就中学生告别网吧一事专门调查了几位同学,他们中的一些坚定的摇了头,并说出了一大堆上网的好处,而且反问了我:“你也不是经常上网吗?”,于是,产生了我的几个思考:告别网吧,是不是就等于告别了网络?告别网吧现实吗?我们的中学生在接触网络时,该如何把持自己呢?

老师说过,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网络时代,是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电脑和网络,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四五年级的学生都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网络、查阅资料,学习知识。相比之下,让我们中学生告别网络的做法,我想在座的同学没有一个会同意的。但我们法律为什么又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首先,我们不能把“网络”等同于“网吧”。不接触网吧,我们同样可以接触网络。比如通过:家庭个人电脑、学校电脑室等,当然,这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有待学校、老师、家长和我们同学的共同认识基础上逐步实现。第二,表面禁止的同时,深含对我们未成年人的身心保护。我们中学生迷恋网吧,不能自拔,导致学业无成,甚至是猝死网吧的现象时有耳闻,一旦事件发生,我们总认为这是因无知而犯下的错,但也为时已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让更多的人来关爱我们这些未成人。

但是,目前那些黑网吧,象一个个美丽的陷阱,使许多同学丢魂失魄、丧失意志、无心学习、前途废弃。据调查,学生上网80%以上是打游戏,15%左右是交友聊天,真正查询资料用于学习的为数极少。有13%以上的男生很喜欢上网或迷恋上网,达到了严重影响学习的地步。一到寒暑假,学生们更是肆无忌惮,不少学生生通宵达旦地玩电游、上网。网上游戏、网上聊天和网上色情是网络三个魔爪,是使中学生堕落的三大杀手。由于网络游戏、色情和聊天充满刺激、惊险和浪漫,许多网迷一旦接触,便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网上“三魔爪”又被称作“电子海洛因”,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没有?原创:为了搞到钱到网吧里玩游戏,山东省聊城市的三名中学生竟想出了拦路抢劫的办法,仅5月6日到5月11日短短6天时间,他们就作案3起。据这三名中学生交代,他们泡网吧成瘾,但又没那么多钱,只好向家长撒谎要,不行就去偷、去抢。